环保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8 16:2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保学习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按照县委实践办的安排,结合学习,我围绕反思__海水污染事件作一个初浅的发言。发言从__海水污染的基本情况、反思__海水污染事件得到的警示、__县环境保护存在问题及对策等四个方面作一个基本的汇报。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__海水污染事件的基本情况
20__年9月,__海水质开始出现波动和异常,但未引起政府有关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据监测部门提供的数据,20__年10月至20__年5月,砷浓度均值在0.005至0.036毫克/升之间波动;20__年6月,砷浓度值上升到0.055毫克/升;至9月16日,便急剧上升到了0.128毫克/升,最终给__海水质造成了严重污染,并造成沿湖近2.6万余人的饮用水无法饮用、水生产品无法食用,将__海变成了一个十足的“砒霜湖”。早在事故初期,__海水质的异动就引起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多次作出批示和指示,但最终还是造成了严重污染。__海水污染事件的主要污染源来自______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自20__年以来,先后因环保问题被要求“整改”,并被有关部门处罚过6次,最高罚到了10万元,但仍未停业、搬迁。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有关部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存在差距,反映出一些地方和部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惜以牺牲环境、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__海水污染事件发生后,______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等3人因涉嫌犯罪被依法逮捕,并先后有2名厅级、9名处级、15名科级及以下共26名干部被问责。
二、反思__海水污染事件得到的警示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结合学习有关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我作为县环保局的主要领导,反思__海水污染事件,初浅有三个方面的警示。
(一)要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决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坚持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积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不仅要坚持发展,更要又好又快发展,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重视质量和效益,又要重视节能减排、发展的社会成本,重视资源环境代价。仅从__海水污染事件造成损失的一个方面就可以看到严重污染事件造成的重大损失。举一反三,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迫切需要提高认识,增强党性,牢记践行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二)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执行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__海水污染,影响了__海沿岸26万余人的饮水安全,影响了近4万亩农田的灌溉,影响了沿湖世代以渔为生的渔民生计,严重危害了广大人民的健康和利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统筹兼顾,既要从战略高度总揽全局、科学谋划,善于把握和处理好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重大关系,又要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发生__海水污染事件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做到统筹兼顾。急于求成,急于事功,其结果是危害严重,并十分的有损于政府的公信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执行力。__海水污染事件早有苗头,也引起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白恩培书记早在20__年1月18日和20__年8月16日就作出重要指示和重要批示,但在我们贯彻落实的实际工作中,不知轻重,不以为然,落实不到位,执行不力的现象客观存在,以致发展成为今天的__海严重污染事件,值得我们深思。
(三)要始终坚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断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不仅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而且要不断强化社会责任。恩培书记在全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指出:“既要重视经济发展,又要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既要重视科学发展的物质成果,又要重视和谐发展的精神成果。”__海水污染事件从根本上讲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我们在处理__海严重污染事件的过程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企业要把承担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既要为社会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要在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作表率,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我县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环境保护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过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既矛盾又协调统一,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发展的整体。在这样的现实生活中,导致当前我县环保工作的形势依然严峻,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人口素质不高,环保意识不强。大部分群众长期生活在贫困山区,长期靠山吃山,就地取材,使资源大量消耗,再加上文化教育滞后,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差,科技成果推广难度大,山区生态环境出现“人口膨胀,过度开垦,生态破坏”的恶性循环,要改变这种现状,实现人人参与环境保护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二是水污染加重,水环境恶化。来自县域的工业污染(矿山、胶厂及其它工业企业),城镇生活污染,农业污染使一些河流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污染,饮用水功能受到严重损害。
三是水土流失客观存在,局部地方隐患依然未除。历史上森林严重砍伐,毁林开荒,导致生态破坏加剧,洪涝灾害、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了人员、财产重大损失,直接威胁着群众的生产生活,要使生态真正得到恢复还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四是采矿区环境问题日趋突出。__县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的开发为__县的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带来了对生态不同程度的破坏,首先是不可再生资源逐年耗竭;其次是开采、开发区植被破坏严重,地表陷裂,采矿剥离土石、尾矿等固体废物随意堆弃或简易填充沟箐,到了雨季,受地表径流的冲蚀,容易诱发崩塌、滑坡、小型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五是环保基础设施薄弱。县乡(镇)财政困难,环保资金投入有限,基础设施薄弱。正准备建设的县城污水处理厂,因水功能区未调整迟迟不能开工建设;重点集镇污水处理尚未提上议程,县城及各乡镇的垃圾处理场建设工作进展缓慢,排污企业治污设施老化,工艺简陋,导致了 “三同时”制度难以执行到位,环保治理设施长期滞后,污染治理进度缓慢,个别地区环境容量超载,各类污染纠纷呈上升趋势。 四、我县环境保护工作对策
环境保护工作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围绕经济抓环保,抓好环保促发展”,把改善环境质量作为环保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当前和下一步我们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努力:
(一)突出治理重点,改善环境质量。一是要突出水环境整治。加强重点污染企业废水排放的监管监测,对污染严重、限期治理仍达标无望的企业实施有计划的搬迁或责令其停产或关闭。二是要突出矿山水土流失的综合整治,做到矿山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要优化矿山开发方案,强化矿山水土流失的综合整治,加快矿区拦渣坝工程和矿区植树绿化、植被恢复建设,努力遏制矿区水土流失的趋势。三是要突出抓好大气污染的整治,要依法取缔关停采用小作坊式生产、生产工艺落后,能耗、物耗高,资源浪费严重,污染严重的厂矿企业。四是要突出抓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县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针对一些污染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后治污设施不配套的状况,加大对现有工业污染治理设施的现场监督检查力度,强化老污染治理工作,督促企业尽快完善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治污设施。
(二)依靠科技进步,控制污染源头。项目审批是防止新增污染源关键措施,在兴办建设项目时要严格把好项目审批关,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有关规定,做到“三个不办”: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办,不具备污染处理能力的项目不办,污染负荷严重超过当地环境容量的项目不办。所有建设项目都要严格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在项目审批过程中要严格把关,做到“三个不批”:项目环保情况不明不批,污染防治方案不行不批,项目选址不当不批,真正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
篇2
关键词:绿地图;乡土地理;教学
Abstract: Green map using the global green legend, to make the map as the means, advocate "harbor the world, hand-painted home". College Students' organizations draw community green map, depicting the local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ffective attempt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way of life, to protect their homes, but also to enrich the local materials and strengthen the geography teaching has a positive effect.
Key words: Green Map; geography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23.45
引言:乡土地理是区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载体,乡土地理教学体现的是 “全球视野和本土行动”的完美结合。爱国之道,始于爱乡,以乡土地理为学习载体可以充分发挥地理教育的育人功能,有利于形成多元文化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乡土地理教学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设计,结合高校学生环保志愿者社团的活动,开展“绿地图”制作,既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地图绘制的基本流程,也可以为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积累丰富的素材。
“绿地图” (GreenMap)是首创于美国纽约的志愿者活动,GreenMapSystem是在纽约成立的一家非营利组织,主要致力于联合世界各地的人以绘制绿色地图的方式,帮助大家认识和描绘本地区的人文和生态环境。自从1992年美国的温迪鲍尔女士及其伙伴创作了第一份纽约“绿地图”,绿地图的概念已经在世界各大洲扎根落户,无论是绘图的过程本身还是最后完成的绿色地图,都已经产生了显著的成果,将可持续发展生活方式向更多的社区推广,目前已经出版了325份不同的绿地图,包括80份网络版本。热爱自然、尊重地区文化的志愿者,用他们敏锐独到的眼光观察自己熟悉的社区,采用全球统一标识,将“绿色”信息标注在富有创意和个性的地图上,帮助大家认识和描绘本地区的人文和生态环境。
绿地图采用全球通用的绿图例,以及绿地图系统开发出来的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的绘图工具和资源。全球统一设计的绿色图例保证了全世界各地的绿地图绘制者和使用者可以无障碍的交流、理解和使用各地制作的绿地图。绿地图关注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环境建设几大内容,标注包括自然胜境(如城市的森林、古树名木、湿地、湖泊、自然保护区等)、基础建设(如公园、林阴步道、市民广场和街头绿地等)、人文景观(如建筑古迹、名人故居、图书馆等)、环境资讯(如环保部门、固废填埋厂、污水处理厂、饮用水源,甚至包括重点污染企业等)等十几类超过一百种地区信息,共同组成一幅反映社区人文生态景观的本土综合图谱。
结合大学生自身的优势,选择高校环保社团来做绿地图,可以更有效地推动环保工作开展。大学生在深入社区或保护区做环保项目时,更容易被当地居民接受,更有可能得到最详细的一手资料,这对于环境问题统计调查至关重要。在吸引当地居民关注环境保护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当地的生态景观。
例如参与首份广州河涌绿地图绘制项目的就有30多个来自广州不同高校、环保社团的环保志愿者,通过多次深入荔湾涌沿岸进行实地考察,发现了很多平时被人忽略的美景。在获得详细的资料后,把荔湾涌及其沿岸的人文、生态景观,以及典故丰富的地段和最适宜徒步亲水、骑行察水的河涌交通线路通过画笔一一表达到地图上,并针对河涌水体清浊程度、气味特征等用不同颜色分段标示出来,同时还列出志愿者已建立的固定取水点,从而让更多人充分感受到家乡的美丽,把低碳绿色生活的理念传播到更广的人群中。
地图是很强大的一种工具,又是很个人的一种体验。它能够让看地图的人了解绘图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绿地图的制作过程是一个发现美,分享美的过程。每一份绿地图由社区居民、学校里的学生和教师、环保志士、热心地方文化传承的人等者共同协作完成,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民间代表汇集在一起,共同创造出一份代表当地真实的生活与生态的活生生的图景。因此每一份地图都是独一无二、充满了城市原生态的风韵风情。尽管采用世界通用的标识图案,但是每一份地图的绘制都是独具特色的。这其中包括各种充满地方风格的手绘,童趣盎然的图画,色彩鲜艳的布艺拼贴,也有精确的等高线山区介绍,复杂精准的都市道路图,或者包含整个城市的详尽而广博的介绍。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绘制绿地图的材料就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易于整理操作,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而绘制绿地图的过程正是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生存的环境,保护自己家园的过程。通过社区绿地图制作的整个过程,结合乡土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实地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学生们对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对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等事件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影响作用有了深入的理解,在理论联系实际中逐步确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反思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实践中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乡土素材与教学任务结合得好,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可以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的进程,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乡土地理材料能使抽象的,复杂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材料,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乡土地理材料可以增强学生对本乡本土人地关系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起爱国爱家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绿地图倡导的“心怀世界,手绘我家”,即从全球角度出发来考虑人类共有的环境,从自我角度来做起,通过绘制自己社区的地图,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来保护共有的环境。乡土地理教学结合绿地图制作,对学生深刻理解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的区域地理特征以及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大有裨益,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王静爱.《乡土地理教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桂芝著.《乡土地理教材编写与探究》[M].地理教育,2005
[4]胡立强.《地理教学中乡土教材改革探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8
[5]李日永.《立足乡土,探究乡土,服务乡土》[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11
Application of green map in local geography teaching
Abstract: Green map uses the global green legendmake the map, advocate "harbor the world, hand-painted home". Organiza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raw community green map, depicting the local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ttempt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way of life, to protect their homes, to enrich the local materials and strengthen the geography teaching.
Keywords: Green Map local geography teaching
篇3
一、分析教材,挖掘环保素材
初中语文课文多是编者从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文质兼备的佳作,即使现在新增的科普类文章中也有直接或者间接可以用来进行环保教育的好素材。综合现在的教材,其选文与环保教育密切相关的课文有三类:一是具有显性特征的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说明及科学小品文章,如《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看云识天气》《你一定会听见的》《月亮上的足迹》《绿色蝈蝈》《化石吟》《山市》等,这些文章重在介绍科学知识、阐释科学道理的同时,还能让学生了解体会到人类过度活动而造成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二是具有隐性特征的环保教材,如《春》《济南的冬天》《从百草圆到三味书屋》《小石潭记》《望岳》《登飞来峰》《苏州园林》《紫藤萝瀑布》《海燕》等,教师在把握这些文章文学性的同时,可通过探讨试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感受自然赋予人类的丰富多彩,使他们产生对大自然的敬仰之情,激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教师只要认真把握教材的时代脉搏,积极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教育有机地与语文教学结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材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价值观的良好载体。
二、利用教材辅助系统,进行环保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除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进行环保教育的时机外,教材的助读系统也是教学中应该重点把握和运用的环保教育好载体。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编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安排了很多表现自然风光和动植物的图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合理运用,让在学生直观地感受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的同时将环保的主题渗透其中。如《月亮的足迹》一课后面的月球表面图片,从那一圈圈班驳的痕迹中,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更能让他们体会到大自然的脆弱;在课后的一些综合性学习材料中也有对环保教育很有价值的内容。如《感受自然》后面根据提供的材料让学生去接近大自然,并说出自己的感受;《敬畏生命》搜集资料,出一期关于“人与宇宙之秘”的期刊等。
三、抓住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最重要的载体,特别对初中生更重要,在他们正确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引导他们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思考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根据阅读课的特点,我们语文教师在提炼教材的同时要将环境教育有机地与语文教学相结合,避免机械地说教与课堂教学脱离。如《大自然的语言》文中的第一、二自然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春天草木萌发,万物苏醒;夏天燕子翩然归来,果实孕育;秋天果实成熟,落叶纷飞;冬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教学时,就应该抓住描写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人们肆意踩踏草木,砍伐树木,乱扔垃圾,会是一幅什么景象?这就很容易将学生的思维带到环保主题上来;这样无形之中就使学生走近了环保,提高了环保意识。
在朗读课上教师应指导学生动情地朗读教材中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通过学生反复有表情地朗读,与文章产生共鸣,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们完全可以集审美教育与环境教育于一体,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美丽的画面,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情、景跃然纸面,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感受春天带给我们美,感受文中的“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又如教学的诗词《沁园春雪》,朗读时,要读出主席的豪情万丈、居高临下、意气轩昂,表现出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这样才能领会作者选择这些自然景观的美处,还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
四、利用课外实践,开展环保教育
语文教学课外实践包括作文教学和课外活动,作文教学属于语文的运用过程,它的实质就是一种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写作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再现他们的知识积累,抒发他们对生存环境的独特见解,达到教学目的。如通过对学生身边熟悉的花、草、树等物的观察,让他们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语言表达对这些物的情感,从而深层次的挖掘他们心灵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思考。
篇4
一、分析教材,挖掘环保素材
初中语文课文多是编者从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文质兼备的上乘佳作,即使现在新增的科普类文章中也确有直接或者间接可以用来进行环保教育的好素材。综合现在教材,其选文与环保教育密切相关的课文有这样三类:一是具有显性特征的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说明及科学小品文章,如《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看云识天气》、《你一定会听见的》、《月亮上的足迹》、《化石吟》等,重在介绍科学知识、阐释科学道理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在了解大自然秘密的过程中体会到人类过度活动而造成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潜意识。二是具有隐性特征的环保教材,如《春》、《济南的冬天》、《从百草圆到三味书屋》、《小石潭记》、《紫藤萝瀑布》等。教师在把握文章的文学性的同时,可通过探讨式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感受自然赋予人类的丰富多彩,使他们产生对大自然母亲的敬仰之情,激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教师只要认真把握教材的时代脉搏,积极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教育有机的与语文教学结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材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价值观的良好载体。
二、利用教材辅助系统,进行环保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除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进行环保教育的时机外,教材的助读系统也是教学中应该重点把握和运用的环保教育好载体。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编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安排了很多幅表现自然风光和动植物的图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在学生直观的感受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的同时将环保的主题渗透其中。如《月亮的足迹》一课后面的月球表面图片,从那一圈圈班驳的痕迹中,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更能让他们体会到大自然的脆弱;在课后的一些综合性学习材料中也有对环保教育很有价值的内容。如:《感受自然》后面根据提供的材料让学生去接近大自然,并说出自己的感受等。
课后练习可以说是教材辅助系统中最能体现环保教育的素材。如《斑羚飞渡》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试给狩猎队写封信,谈谈你的看法。”练习与课文内容互相呼应,具有人性化色彩,利于引导学生从感情上接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当然,还有一些像《春》、《济南的冬天》、《秋天》等纯人文风光的文章,其课后练习也无一不是紧紧围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这一主题展开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正确把握教材知识性挖掘的同时认真寻找人文环境教育素材,对学生适时进行环保意识教育。
三、抓住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最重要的载体,特别是初中生更显得极其重要,在他们正确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引导他们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思考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历史的使命。
阅读课。根据阅读课的特点,我们语文教师在潜心提炼教材的同时要将环境教育有机的与语文教学相结合,避免机械的说教和与课堂教学脱离。如《大自然的语言》文中的第一、二自然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春天草木萌发,万物苏醒;夏天燕子翩然归来,果实孕育;秋天果实成熟,落叶纷飞;冬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教学时,就应该抓住描写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人们肆意踩踏草木,砍伐树木,乱扔垃圾,会是一幅什么景象?这就很容易将学生的思维带到环保主题上来;这样无形之中就使学生走近了环保,提高了环保意识。
朗读课。教师应指导学生动情地朗读教材中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通过学生反复有表情地朗读,与文章产生共鸣,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们完全可以集审美教育与环境教育一体,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美丽的画面,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情、景跃然纸上,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感受春带给我们美,感受文中的“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
篇5
一、课程的编排要合理
艺术、运动、操作类课程学生是用右脑学习的,可以作为左脑的“休息期”,这样就需要把形象性学科与语言性学科交叉排列,促进学生左右脑的协调发展。
在小学中,可将语文、数学、外语等偏重于左脑训练的学科与音、体、美等偏重于右脑训练的学科交叉排列,使左右脑的兴奋和抑制交替进行,都能得到训练,同时又都能交替得到休息,这样就会很好地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可以采取数学课(40分)后设置一节音乐课(20分)等的做法授课,使学生左右脑协调发展。
二、课程的教法要灵活
教师要用言语和非言语两种方式进行教学,并使之得到协调统一。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够用言语和非言语两种方式呈现学习材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左右脑功能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能使每个学生都以自己所喜欢的思考方式学习,其学习最为便利且效果最好。它要求教师在用言语教学时,配以直观教具教学,例如采用多媒体、幻灯、图表、地图以及手势动作和角色扮演等。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在运用语言形式进行探索的基础上,再用言语描绘其发现,改变现行教育中忽视以视空间形象等非言语为媒介的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的现象,重视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
篇6
我发现对各个题型的特点,解题规律化繁为简,同时,结合高考真题讲解考点和考试技巧,学生更易于接受,我把这些收获运用于教学,效果不错。现在就病句辨析教学中的一点小发现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将今年所有的病句题进行汇总,做成题单,先让学生自己进行练习。然后进行初步讲解,这些都是比较常规的做法,在此毋庸赘言。然后在分析讲解的过程中,我贯穿归纳常见易错类型的思路,通过归类,总结出了一个平时没有被发现的(至少是没有被我发现的)病句题的特点:关注句子列举成分。
所谓的列举成分,诸如“荞麦具有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力的作用”中的“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力的作用”。
以2008年的高考为例。
病句题选项中有列举成分的共有以下一些句子:
1.荞麦具有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力的作用,可用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发作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2.王羽除了班里和学生会的工作外,还承担了校广播站“音乐不断”“英语角”栏目主持,居然没有影响学习成绩,真让人佩服。
3.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
4.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带来文明的进步,只会导致文明的衰落。
5.奥运火炬登顶珠峰,必须克服低温、低压、大风等不利的特殊气候条件,充分考虑登山队员登顶时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
6. 市政府决定配合奥运项目的实施,重点抓好地铁建设、危旧房改造、污水处理等工程工作,加快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进程。
全国今年共有18套高考题,而有11个选项都有这样的列举成分,这些都是错误的句子,而正确的句子(附于文后)仅有四句:
1.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该校学生的课余活动主要有班级野炊、年级文体比赛、校际联欢会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2.超越种族、信仰、社会制度的差异,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和平、友谊与团结,在尊重世界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和谐发展,已成为奥林匹克精神的深刻内涵。
3.本报热切期待您:(1)惠赐大作;(2)提供话题;(3)推荐作者;(4)提出批评建议。
4.只有当劳动与兴趣、爱好乃至理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算下来,基本上每套高考题都有一个以上这种类型的选项。
下面就是分析这些错误了。可以发现,这些例句成分都紧随在动词(谓语)后面,通过归纳,得出以下解题规律:
第一、看列举成分内部是否有问题。
如:(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2)某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专业课、外语课、政治理论课,还包括演讲与口才、基础写作等课程,以进一步提高说写方面的技能。
(3)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带来文明的进步,只会导致文明的衰落。
句子(1)中的“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与句子(2)中的“专业课、外语课、政治理论课”三者并非独立的并列成分,概念有交叉,所以错误。句子(3)中的“碰撞、融合、交流”不符合逻辑,语序不恰当,应改为“碰撞、交流、融合”。
第二、看列举成分与中心语的搭配。
如:(4)荞麦具有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力的作用,可用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发作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5)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
(6)这种无纺布环保袋经过工艺处理后,具备了防水、易清洗、容量大、满足消费者对环保袋的客观需求的优势。
句子(4)“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发作等疾病” 中的“中风发作”与“疾病”不能搭配。句子(5)中的“高雅、时尚、个性”与“艺术享受”不能搭配。句子(6)中的“满足消费者对环保袋的客观需求”并不是“优势”。
第三、看列举成分是否使句子残缺。
如:(7)王羽除了班里和学生会的工作外,还承担了校广播站“音乐不断”“英语角”栏目主持,居然没有影响学习成绩,真让人佩服。
(8)奥运火炬登顶珠峰,必须克服低温、低压、大风等不利的特殊气候条件,充分考虑登山队员登顶时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
(9)市政府决定配合奥运项目的实施,重点抓好地铁建设、危旧房改造、污水处理等工程工作,加快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进程。
(10)篇文章其中分析了形式,辨证地回答了在大开放、大交往、大融合大世界里,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全心的观念来协调各种关系。
在这些句子中,由于列举成分长,所以在不自觉间丢掉了句子成分。(7)句中“承担”缺少并与“的工作”, (8)句中“克服”缺少宾语“困难”,(9)句“抓好”有两个宾语“工程”“工作”,应删除其一。(10)句中“回答”缺少宾语“的问题”。
第四、看列举成分是否掩盖了其他毛病。
篇7
【关键词】农村高中 生物教学 有效性 资源
现代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形式是多样化的,不再局限于课堂,更多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当然,有效的课堂教学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教师指导过程中的授业解惑、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学生自身性塑造与智慧启迪都离不开课堂教学。在农村高中生物教学中尝试将农村得天独厚的生物资源进行整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成效。
一、课前生物资源的收集是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生物的动力
课前生物资源的收集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前提。农村是一个广阔的生物学习天地,很多知识学习都可以进行实践。教师指导学生到生活中收集相关的生物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欲望,驱动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动力。
例如,在学习互生与共生的关系时,让学生自己先走进大自然,拍摄一些相关的材料或采集一些动植物标本等,在课前将这些资源收集好。这样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生物知识,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这种结合农村实际,将三维教学目标融入教学资源整合的做法,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课前的资源收集过程不仅活化了教材,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二、课堂探究将已有的农村生物资源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科技的发展为当下的课堂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也冲击了农村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不再完全是教师口若悬河的讲授,也不再是环环紧扣的对学生提问,除了与教材配套的教具演示外,更多的是在课堂上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电子白板可以将特殊的生物结构和生物现象制作成的视频呈现给学生。多媒体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将微观的客观事物和各种生物现象一并展现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其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
虽然现代化教学手段有着诸多的优越性,但也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手段。生物教学离不开现代教学手段,更离不开生产和生活。学习生物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因此,必须让学生动起来,在课堂上进行科学实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例如,在学习“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时,可以让学生提前采集苔藓、蕨类植物,收集相关的学习材料;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对苔藓、蕨类植物进行观察,同时结合教材,指导观察。
三、课后研究性学习是农村生物教学的有效保障
生物科学中有大量的实验活动,是探究生物问题,获得生物新知的重要途径。生物的实验活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将教学向课后延伸。这样,研究性学习就成了生物大课堂的“翻转课堂”。
研究性学习是课后学习和巩固知识的主要方式。教育实践表明,课堂上从生活经验或生活现象出发来“谈”生物知识总能拨动学生求知的琴弦,使学生在情境中形成认知,在释疑中启迪智慧。教师可以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到田间,到地头,到森林深处,到小溪侧去发现,去调查,去研究,去收集,然后进行思考和交流,归纳与总结,提高农村学生的生物素养。
案例:学生的《外来入侵物种的调查报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选题原因。贵港市因多种植荷花而别称荷城,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郡新城,也是一座充满生机的新兴内河港口城市。贵港市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也是农村化的城市,环境很容易受外来入侵物种的直接破坏。
(二)小组分工。略。
(三)查阅资料。美洲商陆(Pokeberry Root)、水盾草(Cabomba caroliniana)等。
(四)调研与结论。有对环保系统的访谈,也有为优化环境提出预防措施、治理方法等等。
篇8
《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材料)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将生活中废旧物品作为教学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它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塑造学生的操行和品性上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
海拉尔位于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居住着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等多民族,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如何将民族文化与小学美术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甚至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一直是我区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内容。民族图案作为一个民族的象征,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在课堂内外的教学中也把它与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进行了一个有机的教学整合。
一、民族图案与一次性纸盘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人民的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智慧型人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愿望。美术教育尤其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各个年级的美术教学内容中,我探究出校本课程《漂亮的纸盘》、《美丽的蒙古族圆盘》的教学内容,让孩子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去设计漂亮的纸盘。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作品。在《美丽的蒙古族圆盘》的教学中,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各种蒙古族圆盘资料和民族图案的资料和图片以及一次性纸盘的用途。课上让学生汇报搜集结果,使学生在相互汇报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同时了解了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也了解了环保和废物利用的相关内容。学生把用过的一次性纸盘清洗干净,利用学过的蒙古族图案对其进行设计,即开发了学生创造思维,又提高了学生废旧利用的良好理念,同时培养了学生环保意识。设计出的蒙古族圆盘作品中,涌现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有创意的蒙古族圆盘。
二、蒙古族手提袋的设计,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美术教育教学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极大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手提袋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生活用品,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生活在民族地区的我们,如何设计一款自己民族特色的手提袋,如何巧妙利用废旧、废弃的手提袋进行再创造,也成为我校美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们利用家里用过的废旧、废弃手提袋进行再设计,同时结合民族元素,设计各种民族特色的“蒙古族图案的手提袋”,在我校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地方教学课节,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高度评价。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教学活动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蒙古族头饰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让教师多给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有展现自我的空间,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让孩子们在设计蒙古族头饰过程中,自己开发使用的设计材料,生活中的废旧物品给了孩子们很大的创新空间。而且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多之又多,如何合理地处理好生活中的这些“垃圾”,一直以来也倍受人们的关注,也是世界各国要面对的难题。美术作为一个综合绘画、制作、欣赏等多元素为一身的一门教育学科,在学习用具的使用上也是多种多样的,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作为学习材料,开放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创新思维,结合民族元素,如:蒙古族图案中的犄纹、盘肠纹、回纹、卷草纹云纹、水纹、火纹、几何纹等等。大胆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头饰,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四、生活中废旧物品的搜集整理和创作,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让学生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小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只有形成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才能激发创造精神,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是否有高昂的积极性,并不取决于美术素质与智商的高低,而是在于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因此,美术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9
关键词:新课程教科书;先行组织者;知识价值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4-0028-05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设计和规划教科书的单元内容,先要确定教材在整体目标的基本思路,建立教材的内容框架,形成互相关联、表现不同内容特征的若干单元;其次,深入细致地研究每一单元的微观构成,使之围绕某一个中心扩展,按某一思路延伸,并结合课程目标和教学素材将核心知识贯穿起来,使单元内容融为一体。再从整体上对各个单元教材的功能和内容呈现进行评价。
1“先行组织者”在单元设计中的应用
在教科书单元设计中应根据“先行组织者”的理论,发挥“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在教科书单元中“先行组织者”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学习前的引导性材料,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提示;也可以通过设置一段有关生活的背景材料、一幅反映化学现象的插图、一个具有启发意义的化学问题或一则生动的化学实验,在后继学习的内容之间建立“桥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平易化”。
美国学者奥苏贝尔(D.P.Ausubel)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理论, 强调新的学习材料应与认识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合理的联系,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这一观点不仅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础,同时也为化学教材单元设计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
新课程化学教科书的“先行组织者”呈现的形式多样化,具有一些基本特点,如具体生动,引人入胜,富有召唤力;展示将要学习的内容和意义;能将有关的方法或思路迁移到新的情景中,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能从中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以下结合教科书单元中的若干内容片断分析“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案例研讨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人类探索物质的漫长岁月, 见证着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案例研讨
为了获得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并更好地利用这些物质为人类服务,化学家需要将众多的物质进行分类研究,需要探索物质转化的条件和转化时所遵循的规律。
――摘自江苏教育版《化学1》(必修)第2页
物质的分类涉及多种化学概念,比较抽象。通过上述材料的描述,体现了物质分类的重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研讨
氮的循环
闪电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你知道在雷雨交加的时候,空气里的氮气和有关的含氮化合物发生了哪些反应?产生了哪些物质?这些化学反应和所产生的物质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
――摘自山东科技版《化学1》(必修)第70页
教科书通过“联想・质疑”及闪电图片学习情景的设计,学生通过与身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联想,驱动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动机,明确探究的任务和意义。
案例研讨
官能团
在有机化合物中,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决定有机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官能团,如羟基(―OH)、羧基(―COOH)、卤素原子(―X)、醛基(―CHO)、碳碳双键、碳碳叁键、苯环等。当不同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官能团时,它们便具有类似的性质。例如,乙醇和丙醇分子中都有羟基,它们都能与金属钠发生反应;苯和甲苯分子中都有苯环,它们都能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
――摘自山东科技版《实验化学》(选修)第34页
在预测苯酚的性质之前,联系学生已学过有关“结构决定性质”及官能团等前概念,成为进一步学习的铺垫。
教科书通过设计一个学生熟悉的“水流”和“抽水”情景材料,通过类比、比喻的方法,将抽象的、较难理解的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原因形象地表示出来。通过以上图示情景的设计,使抽象概念具体化,降低了知识学习的难度。
案例研讨
“物质的量”概念的呈现方式
――国际科学界建议采用“物质的量”将一定数目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物质联系起来。(过渡式――人教版)
――为此,在化学中采用物质的量来计量大量微粒的集合体中微粒的多少。(因果式――江苏教育版)
――物质的量,像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等物理量一样,也是一种物理量。(类比式――山东科技版)
对中学阶段无法给出严格的科学定义或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宜用泛指、列举或比喻的手段去说明,降低了知识学习的难度。
2 教科书单元学习活动的设计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科书改变过去以叙述知识为主的呈现方式,体现了将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体现在教科书中,既能使学生获得发现和应用知识的体验,在活动中实现知识、技能、方法、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同时也能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可以这么说,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为化学教科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化学教科书中的学生活动,应根据单元教材的内容思路作整体安排。活动的目的应清楚,活动的形式应多样,活动的过程应易于操作,教师的指导作用和注意点应给予提示。学生活动与教材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要呼应。分析我国的化学教科书,常见的活动方式有实验探究、制作模型、联想质疑、交流讨论、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角色扮演、辩论等。以下结合具体案例来说明活动的价值。
案例研讨
半导体材料与单质硅
[交流・研讨]
1.在前面的学习中,你已探讨过许多非金属单质,它们在性质上具有许多相似之处。硅作为非金属,它具备这些性质吗?
2.硅能够成为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除了上述原因外,还可能与它具体的什么性质有关?
――摘自山东科技版《化学1》(必修)第104页
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已学过的非金属单质如碳单质、硫单质、氮气、氯气、氧气等着手,对它们进行性质比较,归纳出非金属单质的一般性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交流,认识硅单质与一般非金属单质的共性与特性。
案例研讨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调查研究]
收集当地的雨水样品,并测定其pH。如果是酸雨,请走访环保部门,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及有关的防治措施。
――摘自江苏教育版《化学1》(必修)第90页
这是一调查、实验、数据处理、分析决策为一体的学生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环境、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
案例研讨
食品中含有哪些添加剂
[活动探究]
查看食品标签――了解食品添加剂
请你选择几种自己喜欢的食品,仔细阅读每种食品标签的成分表或配料表,找出其中的食品添加剂,试着对它们进行分类,将其记录在下表相应的空格内,并与同学们交流。
1.目前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哪些?
2.这些食品添加剂有什么作用?
3.提出自己所关心的有关食品添加剂的问题。
――摘自山东科技版《化学与生活》(选修)第41页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交流,并提供探究性的问题供学生探讨。
案例研讨
沉淀反应的应用
[思考与交流]
利用生成沉淀分离或除去某种离子,首先要使生成沉淀的反应能够发生;其次希望沉淀生成的反应进行得越完全越好。
1.如果要除去某溶液中的SO42-,你选择加入钙盐还是钡盐?为什么?
2.以你现有的知识,你认为判断沉淀能否生成可从哪些方面考虑?是否可能使要除去的离子全部通过沉淀除去?说明原因。
――摘自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选修)第61页
通过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开启思维,为学生充分表现聪明才智和丰富的想像力提供机会。
从以上案例分析可知,我国的课程标准的化学教科书,活动的数量增加,活动的方式多样,既有学生外显的操作动作,又有学生内在思维活动,特别在重视思想方法、突出科学探究上有新的突破,值得化学教师认真研究。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新课程教科书为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留出了时间和空间,但教材中的活动安排仍然停留在纸面上,其效果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来体现。要使所设计的活动真正发挥效果,必须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创造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教师角色要从管理者逐步转变成指导者和参与者。
3单元内容中的知识价值分析
在课程教科书的分析中,对知识价值的分析和把握反映了施教者把知识作为目的还是手段的价值取向。如果把获得更多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那就是把知识的价值定位固定在知识的迁移上;如果是把知识作为一种手段(或媒介), 使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在能力、态度、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则必须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任何知识都具有多重价值,不能简单而论,而要兼顾学科体系、社会发展和学生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1)迁移价值:指先前获得的知识能够促进后继知识的学习,它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2)认知价值:指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过程,这个过程本身能够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3)情意价值:指知识的学习过程会对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等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3.1 知识的迁移价值
关于迁移,研究表明,知识的概括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发生迁移。所以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知识的迁移价值,在设计课程时,就应该选择概括化程度较高的知识,尽量避免零散、杂乱的知识;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加强迁移价值含量高的化学理论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情意性知识在化学课程中的比重,用它们把化学事实性知识串联起来。许多学者已经把这种理念应用到课程研制当中,并做了深入地挖掘。例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讨论“教什么”的问题时,强调“结构的重要性”,他认为教材要提供处于科学技术核心地位的基本概念,关于人生、艺术的基本主题。只有这样的教材,才具有强大的“迁移力”。德国学者倡导的范例教学理论,指出在学科材料中选择最典型的“范例”,其中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和基本规律,形成一种能够统率全局的概括性观念和方法论观念,从而能够达到把握其他各种材料的目的。
案例研讨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问题解决]
参考例3的解题方式,完成下列计算。
某生产过氧化氢的化工厂分析人员从生产车间取过氧化氢样品1.00mL于锥形瓶中,加25mL水稀释,再用硫酸酸化后,逐滴滴加入高锰酸钾标准溶液。当反应完全时,消耗0.1000mol・L-1高锰酸钾溶液20.20mL。高锰酸钾与过氧化氢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3H2SO4+5H2O2====K2SO4+2MnSO4+5O2+8H2O
试计算过氧化氢的物质的量浓度。
――摘自江苏教育版《化学1》(必修)第24页
教科书中的例3和上述“问题”均属于同样类型的化学问题:对于能定量进行的化学反应,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与一定体积的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反应,根据反应时消耗的已知浓度的溶液的体积,通过计算确定未知浓度溶液的组成。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常用这种方法来进行物质组成的定量分析。科学研究表明,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似性也同样影响迁移的发展。因此,课程若能注意提供学习材料与学生实际解决的问题间共同的成分,为知识的学习与未来应用架起迁移的桥梁,就能得到较好的学习结果。这就要求课程在选择知识的时候要重视结合现实生活,注意选取联系实际的知识,同时在呈现知识时要尽可能地创设与现实生活相似的学习情境,这样才能为更好地促进知识的迁移提供较大的帮助。
从知识迁移价值的角度分析,为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教科书内容既要有一定的概括性,使所选择的知识得以在学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又能体现与社会实际的密切联系,在教科书编制时从知识的引入到知识的拓展都要重视创设相关的情境促进学生学习。与此相对应,从教科书的角度看,就是要处理好“形式”和“情境”两个维度的关系。为使教科书的形式和情境达到平衡,使教科书涉及的知识既能表现出概括性,又能兼顾情境性,“主题”、“课题”或“单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在编制教科书时,利用一个个有代表性的主题代替传统的“章节式知识综合体”,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介绍相关学科专题的知识,这样既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便于学生学以致用。
3.2 知识的认知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加工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和情意品质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如我们所熟悉的有意义学习,就是通过将新的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知识建立起联系而进行的,新知识的获得又补充和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而认知加工过程则会借助不断的学习而得到水平上的提高。由此,我们认为知识具有认知方面的价值,个体通过学习和掌握知识能够丰富和完善其认知结构,提高认知过程的认知加工水平,逐步培养和提升认识事物的能力。知识的认知价值主要表现在知识对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的有用性上。
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是知识的贮存,是知识内在联系的整合。从内容上看,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知识经验,知识的“量”的多少决定了认知结构具有“量”的特性,因此,新知识的学习会在数量上丰富认知结构。同时,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如果学习者头脑中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新知识将难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当中,学习就会出现困难。所以,课程在选择知识的时候,要选择那些具有“生发性”,即具有多个生长点,能够建立起广泛联系、概括性强、包容性强的知识。例如关于物质结构理论、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知识要贯彻在高中化学课程的始终,对具体物质的学习能起到统率作用。
从组织上看,认知结构是一系列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整合的一种网络结构,是知识经验的组织化和层次化程度的表现。个体知识的组织化水平或高或低,或浅或深,体现出了认知结构的“质”的特性。如何形成高水平的认知结构,除有学生自我组织的因素外,课程所提供的合理的知识结构也能起到激发联想和锦上添花的作用。为有利于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在教材编制中要适时提供线索,引导学生去探究、思考、发现知识的这种联系,从而使学生自觉地建构和形成认知结构。在这方面,概念图技术的应用值得重视和推广。
知识的学习和学习内部的认知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认知过程包括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提取和输出,对学习材料的加工主要依靠注意、感知、识别、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来完成。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活动能力和认知水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除先天遗传因素之外,后天的训练和培养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可以说,正是这种学习知识的积极的认识活动促进了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完善。知识,尤其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作用。
案例研讨
乙 醇
[活动・探究]乙醇的化学性质
[实验1]向试管里注入约2mL无水乙醇,再放入一小块金属钠,观察发生的现象,检验生成的气体。
[实验2]向试管里注入约2mL无水乙醇,取一根光洁的铜丝绕成螺旋状,放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然后伸入无水乙醇中,反复几次。观察铜丝的变化并闻液体的气味。
实验记录: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乙醇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摘自山东科技版《化学2》(必修)第78页
所以,教科书绝不意味着仅展现当今科学现成的结论和分析论证在形式上的汇集,还要认识并挖掘知识在认知过程方面的价值,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与建构,重视揭示蕴涵在知识学习中的丰富的认知加工过程。教科书要在“结论”和“过程”两维度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以便充分发挥知识的认知价值。这就要求课程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同时,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推动学生自主地探求、理解知识。在组织教科书的时候应避免用描述性的语言把知识直接展示给学生,要突出过程、突出探究,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学习规律设置一定的学习事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使课本变成“对话”式的“学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
3.3 知识的情意价值
学习既是一种认知的过程,也是一种情感熏陶的过程,认知和非认知因素共同参与其中。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进行着各种情意活动,产生各种情感的结果。由此,我们认为知识具有情意价值,知识的多少和知识的学习过程都会对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念等个人情意领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案例研讨
如何选择家居装修材料
[活动・探究]住房装修设计
你家的住房是如何装修的?用了哪些装修材料?你了解这些装修材料的主要成分和性能吗?
参观装修建材市场或参观装修公司装修的样板间,调查市场上都有哪些装修材料?
下图所示的是一套住房的平面设计图,若要装修这套住房,你会选择哪些装修材料?
――摘自山东科技版《化学与生活》(必修)第84页
知识之所以具有情意价值,可以从二个方面来考察。一方面,知识是高尚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的基础。另一方面,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个体的非认知因素既能影响知识的获得,同时个体的情感、态度、意志等也会受到一定的积极影响。
上述“活动・探究”内容的呈现,既是知识的探究学习过程,同时又使学生认识化学知识的价值,认识生活中环保意识的重要性。知识的情意价值是一种隐性因素,通常难以直接观察到,所以传统课程往往对知识的情意价值缺乏应有的重视,未能做到深入地挖掘和应用。为了挖掘知识的情意价值,新课程教科书非常注意展现知识的获得过程,重视科学史的教育。向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同时课程要重视科学探究,设置发现问题、分析论证、表达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身探求和构建知识,能够深入地领会科学的本质和价值观,使其体验成功的欢乐和探究的艰辛,并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霍秉坤,黄显华.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33.
[2]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王磊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篇10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例如:在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连减》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就抱着全班同学的练习册进了课堂,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12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10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地找到两种解法,可以从总人数里去掉12,再去掉10,也就是连减。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
二、让课堂融入生活,体会学习材料的具体感受
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 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三、让情景走进课堂,增加学习内容的实际体验
例如:在教学教材一年级下册24页《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了书上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让两个同学戴上青蛙头饰扮演青蛙吃害虫,其中一个又高又胖的男同学扮演大青蛙,一个又瘦又小的同学扮演小青蛙,让他们走上讲台,张大嘴,做着吃害虫的动作,然后他们碰面了开始对话:大青蛙说:“你今天的收获怎样?”小青蛙说:“今天我吃了30只害虫。你呢?”大青蛙自豪地说:“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56只害虫。”这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并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的过程。同时,老师利用学生的表演,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四、让民主和谐走进课堂,营造学生乐于交流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