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4-03 15:5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语学习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印刷学习材料;网页学习材料;学习效果;眼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9-0066-0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日益丰富多样,新型教学媒体的出现给教育带来惊人的变化。印刷媒体的出现,不仅能有效地记录人类文明,而且使得自主学习等形式成为现实;电子媒体的出现,不仅以多样化的符号形式记录人类的文明,而且能扩大教育规模。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课程的应用又能给人类的学习带来什么变化呢?止于目前,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以网络课程为信息载体的网络教育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形式,提高了学习效率与质量;也有人认为网络课程在提高教学质量与革新教学形式方面并不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而且有人还以网络课程及其精品课程中的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率来说明这个问题。网络课程在人们的学习中是否发挥的作用如何,需要深入的研究。研究中将构成网络课程的网页材料(一个网页)和构成教科书的印刷材料(书中某页)的学习效果是否存在差异进行了比较,并使用眼动记录技术来检测学生的眼动数据,进而学习效果进行分析。
相τ谟∷⒉牧希网页材料上总会使用粗体、下划线、不同颜色等方式来标识出其内容的重难点,那么网页的这种微观标识是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这也是本文的一个研究重点。
金嘉毓和陈冬梅在《网络阅读与纸质阅读的行为分析》一文中对阅读的行为做了研究,从而分析网络阅读和纸质阅读之间的差异。杨丽玲、屈宝强和董小燕在《传统文献、电子文献、网络文献比较研究》一文中,比较了不同类型及形态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式的文献。网页材料与印刷材料对学习效果的比较研究尚未发现。
二、实验研究设计
1.实验目的。本实验试图通过眼动记录技术记录分析大学生阅读印刷材料和网页材料的眼动特征,探讨不同学习材料的阅读方式是否有差异。从而发现不同学习材料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2.实验被试。被试是来自GZ大学在校本科生,年龄均在20―23岁,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在1.0以上,无色盲、色弱,颜色区分力好的45名非心理专业、学习成绩中等的在校大学男女生各一半作为被试,剔除了因操作错误、数据导出错误和问卷回答不完整等情况,而导致的数据无效记录或不准确的被试数据,有效被试38名,男19名,女19名。
3.实验材料。根据大学生的知识面广度、学习水平高低和前期的调查,实验材料选择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梅锦荣编著《神经心理学》中的35页“脑的组成部分”作为实验材料。同时,把这一页的教学内容加工成教学网页,以网页方式呈现。有研究指出,三字型的网页结构更能维持大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并且更有利于大学生的记忆,因此本研究的实验网页宽度设计为900像素,其中内容呈现区为900像素,字体为宋体15像素,其分辨率调整为1024*768。材料学完以后,针对学习内容进行知识理解测试性的问卷填答。
4.实验设计。①本研究采用2×2(即学习材料类型×性别)的双因素混合设计,学习材料类型为被试内变量,性别为被试间变量。②被试根据学习材料类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9人,分别阅读不同的学习材料。③利用眼动仪记录眼动指标,制作测验题记录阅读理解成绩,最后使用SPSS统计数据。
三、实验结果
1.眼动数据统计结果。眼动实验开始后,EyeLink Ⅱ眼动仪将自动记录实验数据,同时形成非常直观的对比结果图。如下图,记录了所有被试对实验用材料注视时间的平均分配情况,我们发现被试对做了标记的网页材料的注视时间是有差异的(越接近红色表示注视时间越长),比如从总体看被试看印刷材料的注视时间明显多于网页材料,对于印刷材料来说,被试的注视时间分布的比较平均,没有太大的重点区分;对网页材料来说,被试有重点的观看有标记的内容等。这些结论都可以比较直观的得出。但这只是通过对比图进行的简单比较,若要得出更为科学、准确的结论,必须依靠统计的定量分析。
实验将材料图片分为四个兴趣区,分别是上部文字块兴趣区、图片兴趣区、表格兴趣区和底部文字块兴趣区。并运用眼动数据分析软件EyeLink Data Viewer搜集数据,并记录每个兴趣区的眼动指标,将数据以Excel表格形式导出,而后运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①注视次数,上部文字块兴趣区注视次数.统计发现上部文字块兴趣区不同性别不同材料类型的注视次数方差齐性检验结果如表3-1。
从表3-1中可以看出,方差齐性检验中F=1.845,显著性概率Sig.值为0.158,即P>0.05,表明按性别分的方差在0.05的显著水平上差异不显著,即方差齐。
再从上部文字块兴趣区注视次数的方差分析来看,材料类型的主效应F=4.917,P0.05;这说明上部文字块兴趣区注视次数在性别之间差异不显著。材料类型*性别的交互作用F=2.035,P>0.05;这表明材料类型和性别对其上部文字块兴趣区注视次数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图片兴趣区注视次数,从统计中发现,图片兴趣区不同性别不同材料类型的注视次数方差齐性检验结果如表3-2。
从表3-2中可以看出,方差齐性检验中F=2.552,显著性概率Sig.值为0.072,即P>0.05,表明按性别分的方差在0.05的显著水平上差异不显著,即方差齐。
从图片兴趣区注视次数的方差分析看,材料类型的主效应F=2.088,P>0.05;这表明图片兴趣区注视次数在材料类型之间没有差异。性别的主效应F=2.054,P>0.05;这说明图片兴趣区注视次数在性别之间差异不显著。材料类型*性别的交互作用F=0.001,P>0.05;这表明材料类型和性别对其图片兴趣区注视次数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表格兴趣区注视次数,用上述同样的方法,表格兴趣区不同性别不同材料类型的注视次数方差齐性检验如表3-3。
从表3-3中可以看出,方差齐性检验中F=0.388,显著性概率Sig.值为0.762,即P>0.05,表明按性别分的方差在0.05的显著水平上差异不显著,即方差齐。
从表格兴趣区注视次数的方差分析看,材料类型的主效应F=3.968,P=0.054(边缘显著);这表明表格兴趣区注视次数在材料类型之间有差异。性别的主效应F=0.131,P>0.05;这说明表格兴趣区注视次数在性别之间差异不显著。材料类型*性别的交互作用F=0.034,P>0.05;这表明材料类型和性别对其表格兴趣区注视次数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底部文字块兴趣区注视次数,用上述同样的统计方法发现,底部文字块兴趣区注视次数的方差齐性检验,结果如表3-4。
从表3-4中可以看出,方差齐性检验中F=0.704,显著性概率Sig.值为0.556,则P>0.05,表明按性别分的方差在0.05的显著水平上差异不显著,即方差齐。
对底部文字块兴趣区注视次数的方差分析发现,材料类型的主效应F=4.380,P0.05;这说明底部文字块兴趣区注视次数在性别之间差异不显著。材料类型*性别的交互作用F=0.034,P>0.05;这表明材料类型和性别对其底部文字块兴趣区注视次数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瞳孔大小。上部文字块兴趣区瞳孔大小,对上部文字块兴趣区不同性别不同材料类型的瞳孔大小方差齐性检验,结果如表3-5。
从表3-5中可以看出,方差齐性检验中F=4.574,显著性概率Sig.值为0.009,即P
2.问卷数据统计结果。①问卷成绩百分率。谋3-6可以得出以下观点:从印刷材料和网页材料的总计答对题的数目可以看出,网页材料答对题目的数量是多于印刷材料答对题目的数量。从答对题目数量占总题目数的百分比看,印刷材料和网页材料的被试的答对率明显过低,可假设是因为所选实验材料内容对被试来说太深奥和过于陌生,也可能是因为问卷的问题的难度过大,题数过多,又或者是由于阅读学习的时间过短等导致的。而印刷材料的答对率低于半数,这说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影响不大,明显小于网页材料的有利影响。因此,从这几个数据可以得出,网页材料对学习效果的有利影响要大于印刷材料对学习效果的有利影响;在印刷材料的数据中,男性被试答对题目的百分率少于女性被试答对题目的百分率,但是两者答对题目的百分率相差比较大,女性被试的答对率要比男性被试的高出近10%。且男性被试和女性被试答对题数的百分率都在半数左右,可以说明印刷材料并不能显著的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绩。这些数据可说明若使用印刷材料进行学习,女生可能会比男生更有优势;在网页材料的数据中,与印刷材料的数据相反,男性被试答对题目的百分率要高于女性被试,但两者间的差距并不是很明显。从他们的答对率上看,男性被试的答对率要比女性被试的高出差不多6%。且在数据表中,不管是男性被试还是女性被试的答对率都高于半数,这说明网页材料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绩,但并不是具有很大的作用。这些数据可说明若使用网页材料进行学习,男生可能会比女生有优势,但优势不大;对比男性被试学习印刷材料和网页材料的数据发现,两者差异非常显著。男性被试学习网页材料的成绩明显高于他们学习印刷材料的学习成绩,其答对率提高了15%,这说明网页材料中的微观标识对于男性学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或者是男性相对来说更习惯于有标记的阅读方式,即在学习材料中加标记的方法会有利于男性学习者的学习;对比女性被试学习印刷材料和网页材料的数据发现,两者之间的数据几乎没有差异。这说明对于女性学习者,不管是印刷材料还是网页材料对他们的阅读和学习方式都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女性学习者具有较为稳定的阅读,不会因为材料的改变等外界干扰而出现明显的变化。②问卷成绩平均数。从表3-7可以得出以下观点:从印刷材料和网页材料的总答对题目的平均数来看,数据上没有太大区别。不管是阅读印刷材料的被试成绩还是阅读网页材料的被试成绩都是4题,因此,从平均数上看,是没差别的;从印刷材料中男女答对题目的平均数上看,女性被试要比男性被试多答对一题,且相对于总题数(共9题)来说,都显得太少。可以看出女性在学习印刷材料的能力上要比男性好一点,但也不能证明女性在学习印刷材料上有优势;从网页材料中男女答对题目的平均数上看,男性被试要比女性被试多答对一题,且对比总题数,成绩处于中段,可以说被试阅读网页材料的效果一般,但也可以说明男性在学习网页材料的能力上要比女性的强一点;对于男性被试来说,不同阅读材料会对其学习效果有大的影响,网页阅读成绩明显要高于印刷阅读成绩;而对于女性被试来说,不同的阅读材料对其学习效果的影响不大。
四、论
1.不同学习材料的眼动指标的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对于阅读的眼动变化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性别学生阅读不同学习材料时,被试注视上部文字块兴趣区、表格兴趣区和底部文字块兴趣区的次数有显著差异,而图片兴趣区的注视次数则不存在显著差异。注视次数是通过分析注视点的数目就可以了解被试对于不同注视区域内投入注意力的多少。学生阅读网页材料中各个兴趣区的注视次数比阅读印刷材料中各个兴趣区要多,证明学生向网页材料投入的多,网页材料对学生更有吸引力。在注视时间的差异分布上,刚好与注视次数相反。只有图片兴趣区表现出边缘显著,而上部文字块兴趣区、表格兴趣区和底部文字块兴趣区的注视时间则不表现出差异。注视时间是对某个区域给予的总注视时间,为该区域所有注视点持续时间的总和,是信息加工深度的指标。图片兴趣区中学生对网页材料的注视时间要少于印刷材料的注视时间,这说明印刷材料中的图片需要学生更深的加工,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出现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网页的设计中,对文字和表格的内容都有进行改变,例如对文字加粗、加红色等标记重点,对表格的颜色进行改变,文字进行加粗,从而吸引了学生对内容的多次注视。而图片则没有经过大的处理,只是将印刷材料中的图片放大了尺寸。因而学生对不同材料中的图片的注视次数是没有显著差异的。但是,由于放大了图片,使得学生能够把图片看得更清楚(印刷材料中图片太小,可能影响被试的观看),从而所需要的注视时间会比印刷材料少。
2.不同学习材料的问卷成绩的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不同学习材料的阅读成绩差异较为显著,不同材料类型的总答对率之间的百分比相差了5%。可以认为网页材料对学习效果的有利影响要大于印刷材料对学习效果的有利影响。
3.印刷材料和网页材料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通过眼动指标和问卷成绩的比较,网页材料加注重点的方法对于学生的注视次数和注视时间有差异影响。在网页中加注微观标记会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他们的学习效果好于印刷材料的学习效果。问卷中从性别上体现出的差异,有可能是由于男性大学生专注于头脑信息加工和纵深思考,对问题的思考采取先整体理解,再剖析重点的模式进行,所以网页的微观标记学习比较符合男性大学生的需要。
而女性大学生有较为固定的理解记忆的阅读习惯,或是实验材料和问卷问题偏于理工科,女性大学生对理工科知识较难理解。
五、结论
1.不同类型的材料对学习效果有较为显著的影响,网页材料的效果优于印刷材料的学习效果。
2.网页材料的注视次数比印刷材料的注视次数多,这主要是标识所发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卫卫.基于视线规律的教育网页结构设计研究[D].宁波大学,2012.
[2]曹卫真,殷婷如,邢强,祁禄.常见教学网页图文搭配方式对记忆效果影响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2).
篇2
关键词:单硝酸异山梨醇酯缓释片;难治性高血压;药理;不良反应
难治性高血压(RH)为高血压疾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在高血压患者中,其发病率约占20%~30%[1]。单硝酸异山梨醇酯缓释片为一种口服抗心绞痛药物,具有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应少的优点。笔者对我院收治的47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应用单硝酸异山梨醇酯缓释片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92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根据临床症状、血压检测结果确诊为高血压。运用随机分配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5例),其中,观察组:32例男,15例女,年龄34~62岁,平均年龄(42.5±6.1)岁,合并症:15例高血脂症,12例冠心病,25例糖尿病,10例脑动脉硬化;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年龄35~63岁,平均年龄(42.7±6.4)岁,合并症:13例高血脂症,19例冠心病,24例糖尿病,11例脑动脉硬化;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合并症等指标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①经诊室检查,患者血压超过140/90或者慢性肾病、糖尿病患者血压超过130/80;②根据药物剂量要求,患者服用过三种或者三种以上的降压类药物,包括服用利尿类药物;③患者实验室检查血压值达到目标水平,但需要服用四种或者四种以上的降压药物。
1.3方法 治疗前,嘱咐患者停止服用和高血压相关的药物,并服用安慰剂,避免给试验结果产生较大影响;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疗法治疗,主要应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以及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观察组患者应用单硝酸异山梨醇酯缓释片治疗,患者口服40mg,1次/d,1个疗程为4w;根据患者病情为其实施调节化治疗。
1.4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和不良反应。其中,血压值测定,安排有经验的临床医师进行监测记录,3次/w;治疗4w后,对两组患者的血压值小于140/90mmHg(1mmHg=0.01333KPa)例数进行统计对比。
1.5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实验收集的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进行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运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例数达标情况对比 观察组:治疗后达标43例,达标率为91.5%;对照组:治疗后达标26例,达标率为57.8%;观察组患者的血压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
2.3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发生1例胃部不适,1例咳嗽,1例面麻,1例头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对照组患者发生2例咳嗽,1例胃部不适,2例头痛,1例面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P>0.05)。
3讨论
近年来,心脑血管发病率在不断提高。高血压为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高血压中,难治性高血压发病率约达到30%。难治性高血压会给心、脑、肾等器官产生损害,导致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肾衰、尿毒症等严重后果,因此,要注重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2]。本组研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疗法,主要应用钙通道阻滞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以及利尿剂等药物,其中,钙通道阻滞剂能够阻断钙离子,发挥出扩张舒张血管、进入血管平滑肌通道、降低外周阻力的作用,进而有效降低血压;ACEI能够给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产生抑制,给肾素血管紧张素产生阻断,进而发挥出降压效果;ARB能够给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结构产生阻断,有效降低血压;β-受体阻滞剂能够给交感神经活性产生抑制,并减慢心肌收缩力,进而有效降压[3];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疗法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单硝酸异山梨醇酯缓释片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血压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应用单硝酸异山梨醇酯缓释片治疗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能够有效控制血压,减少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王儒道.单硝酸异山梨醇酯缓释片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疗效和药理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09):5239-5240.
[2]于伟.难治性高血压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醇酯缓释片治疗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03):519-519.
[3]刘骅.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醇酯缓释片治疗难治性高血压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11,30(06):128-129.
篇3
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是一套学用结合的新教材。新教材采用听说领先的结构功能教学,图文并茂,语言 地道,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它使我国的英语教学水平逐步与国际接轨。为了适应新教材的要求,必须改 革传统的以讲授语言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代之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新型的课堂教材结构 ,笔者认为采用五步教学法,是最佳选择。
1 五步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1.1 五步教学法符合认识规律:从哲学角度来说,“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从理性认 识到实践的辩证途径实现的。”五步(复习、介绍、操练、练习、巩固)教学法中,“介绍”这个环节就是教 师将新的语言知识示范表演,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通过“操练”这一环节,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第 一次飞跃;然后以“练习”这个环节,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 程的第二次飞跃;最后巩固阶段,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认识规律告诉我们:“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往 往是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五步教学法遵循的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的认识过程。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语言的词汇和语法必须经过语言环境的过滤,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 运用,否则就看不出其语言功能。书上的文字和老师的讲解,只是语言知识,把知识化为能力,要经过反复练 习才能掌握,语文能力是培养出来的,五步教学法提倡把每节课大部分时间(大约35分钟左右)交给学生,让 学生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言语操练中学习言语并形成熟巧。
1.2 五步教学法符合语言习得规律:美国语言学教授克拉申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论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外语学习理论,他提出关于外语学 习的五个假设:(1)习得是无意识地形成语言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非常近似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2)自然习得时,学习者是按一定的可以预见的顺序学会语法结构的;(3)习得在外语学生中起主要作用,是形成流利地运 用外语的能力的关键途径;(4)主张外语教学的输入,即学习材料应该超出学习者的现有能力(i+1,而不是i ),因为只有当学习材料含有略微超出现有水平的语法结构时,习得才会产生,但学习材料必须是“可理解的 ”。(5)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即学习者动机强烈;信心十足,自我感觉良好;心情轻松,焦虑程度低),才 会产生真正的习得。
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就是与语言习得规律完全吻合的,例如教材中语言材料的选择与编排,以及学以致用的 教学目的。五步教学法的课堂结构形式更是符合习得规律。克拉申认为:流利的口语是不可教的,只是随着时 间的推移自然形成,课堂上大量的操练和练习,不就是为语言的习得创造条件吗?另外五步教学法教学形式生 动活泼,灵活多样:对话、表演、唱歌、游戏,就是让学生处于良好的“情感过滤”的学习环境之中,去学习 可理解的、有趣的(i+1)学习材料,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习得第二语言的场所。
1.3 五步教学法符合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规律: 中国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心理、学习行为与西方国家的学习者不同:(1)中国学生普遍缺少语言环境,因 为我国是单一语种的国度,平日学生除了汉语外,很少接触外语;(2)学习材料来源有限,主要局限于教师和教 材;(3)进入青少年期的中国学生,受母语思维的影响很大,儿童时期的“语言习得机制”逐步丧失,必须进行 有意识的学习是中国学生习得外语的主要途径;(4)我国经济还不发达,教育还比较落后,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 。针对以上现状,我国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要途径是英语课堂。改革旧的课堂结构势在必行,五步教学法的课堂 上教师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操练英语的机会,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
篇4
一、汉字的文化内涵
(一)汉字的构字文化
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关于其产生有许多传说,如结绳记事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等等,这些说法或多或少都与汉字的产生有些渊源,但定然不是唯一来源。“按照汉字字体演变情况,可以分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六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1]以小篆为界,分古文字和近代文字两个阶段,古文字大都类似一些图画、符号,到了近代文字才渐渐形成了“方块字”。从汉字的结构上看,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指出并说明了“六书”,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如“人”字来源于人侧立之形,为象形字;“刃”字,刀上加一点,指示刀刃之处,为指事字,等等。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又将汉字的这六种构形方式称为“四体二用”,也就是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是构字法,而转注、假借是两种用字的逻辑思维。可以说,汉字是一种因形赋义的表意文字,每一个字的构造都有其形成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演变,从独体字(不能拆分的字)到由部首和偏旁组成的合体字,从偏旁的声符到义符,无不经历了先辈们几千年的推敲和创新。汉字博大的构字文化在令人惊叹的同时也提醒着今人,将构字文化传承,沿着先辈们留下的足迹走下去。
(二)汉字的精神文化
中国人的生活与汉字密不可分,其生活情感,人生态度,生存价值都深深地刻在每一个汉字之中。此外,中国人还将民族性格,思维方式等融入汉字中,令汉字蕴含了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
“汉民族的先民们,通过对事物的直觉意象,把自己对世界的情感体验用直观地汉字表现出来。”[2]如“姓”,从女从生,反映的是母系氏族的社会现象;“王”字,本义是光的意思,是“旺”的本字,反映的是古人对火的崇敬,等等。这些例子在汉字的海洋中多不胜数,但无一不是融入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文化。在此基础上,汉字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促成了中国人独一无二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字游戏,以灯谜和析字联为代表,为人们表达情感、施展才学提供了许多满含哲理并且富有趣味的平台,使人们能从游戏中体味人生哲理,从智慧中发掘人生价值。
二、影响汉字文化传承的因素
(一)汉字本身的复杂性
“最简单的汉字只有一画,而最繁的多达三十七画以上。”[3]与英文相比,单从笔画的数量上汉字就比字母复杂得多。再从总字数上看,可统计到的汉字就达五万字以上,超过了任何一个拉丁语系国家的语言文字。而且,汉字本身具有灵透的思维,进而组成了各种丰富的词汇,在这些万千词汇中几乎没有两个意思完全相同的词,即使两者词义上非常接近,它们之间还存在着语境、语气等差异。可以说,庞大的词汇量使汉字更为精确、生动,但同时增加了它的复杂性和学习难度。另外,汉字拥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这里面积淀了太多的历史文化信息,数之不尽的成语和典故就是例证。这也就意味着,要实现汉字文化传承,必须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有着深刻的了解,这无疑是对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火星文”的出现
根据德国学者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少年期和青春初期,学生开始受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也就是关于“我是谁”这一问题的烦恼,他们体验着角色同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这个时候学生性格最大的特点就是张扬个性,努力使自己与众不同但又易于随波逐流。于是,“火星文”应时而生,其一大特点就是颠覆传统,大量地使用缩写、符号、错字、古文字,并且任意组合,不守常规,如“1切斗4幻j,b倒挖d!”意思是“一切都是幻觉,吓不倒我的”,“表酱子”代表“不要这样子”等等,其书写简单、另类的特点正迎合了当代初中生追求叛逆的个性,以至于在学生的书写中蔚然成风。可是流行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极大的威胁,火星文颠覆了汉字应有的结构,存在着许多废用的简体字,缺少语言文化特征,更没有任何文化底蕴。不仅如此,火星文的过度使用会对青少年的国学认识、历史观、世界观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一些学者还指出,火星文会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化感悟能力,酿成真正的“母语危机”。
(三)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有限性
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影响到学生认知结构中同化和顺应的完成。就汉字文化传承而言,同化是指学生将新学习的汉字文化纳入脑海中已有的文化系统中,顺应是指原有的文化系统不能使新学习的汉字文化同化时,调整原有的文化系统以适应新的变化。因此,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丰富与否与汉字文化的传承能否顺利进行是紧密相连的。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在山村长大的孩子对与动物和植物相关的字词学得更快,而城市的孩子对于一些难写的谷物字词的学习却困难重重,而且也没有兴趣学习它们的历史渊源。这正是因为山村的孩子将学习到的汉字纳入已有的生活经验中,能将学到汉字与见过的事物一一对应,个个具象化,但城市孩子因缺乏对相关事物的认知,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解决任何一个问题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同样,加强汉字文化传承也离不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汉字有关的知识经验能促进汉字文化传承中所遇到问题的表征与解答,有关知识经验不足常常是不能有效接受新知识的重要原因。必要的汉字文化功底、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完善的知识结构将有利于实际学习汉字中遇到问题的顺利解决。而初中学生在这一方面由于年龄较小和相关经验不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汉字文化传承的有效性。
(四)学习材料的内容、形式与教师的指导之间不相匹配
汉字文化学习材料的内容是广泛的,凡是有关汉字文化的资料都是初中语文识字教学中所应涉及的,其形式包括书籍、电子信息、民间轶事等等,在教学中应注意选取适当的内容,以正确的形式进行教学。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提出过“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即“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这种逻辑意义指的是材料本身在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与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4]也就是说,如果选取的汉字文化学习材料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或知识结构,与学生原有知识没有任何联系,而又不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进行教学,这些综合起来的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使汉字文化传承波折重重。
此外,在学生处理学习材料时还需要教师给予有效的指导。缺少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无法有效地吸收学习材料中的汉字文化信息。教师的有效指导,应当通过设置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针对学习材料的性质和内容,对学生进行总揽全局而又兼顾个别差异的引导,这样才能加快汉字传承的步伐。
以上四种影响因素从课程意义上看,是语文课程中汉字文化涵养化育功能实施的极大阻碍。对教师而言,应从强化学生对汉字的情感体验和提升自身汉字教育水平两方面入手去促进汉字文化的传承,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思考、探索与总结。
本文系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素质教育推进中农村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行动研究”(课题批准号:10YJC880175)部分成果,2010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专业知识发展为向度”(课题批准号:2010316)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陈瑾.汉字图形化的视觉表现[D].上海师范大学,2009.
[2]李梵.汉字的故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姚金铭.汉字文化思维[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5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语文 综合性学习 误区
1.误区:在教学中不作为或作为不够,随意性强,缺乏计划性性,合性学习本身就是中职语文教学的常规内容,是每一个学生必修的课程内容,而不是为中职语文教学作“装饰”用的花瓶,更不是可有可无的“添头”。综合性学习在中职语文教学形式上有着其独特性,在知识与能力方面也是有序的、系统的,教材对综合性学习这一块的编写仍然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与学生在共同完成综合性学习的任务时不得随意打乱,必须经历准备――项目设计、体验一过程实施与表达交流――成果展示几个阶段,不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
思考:中职语文目前正面临边缘化,出现这样的尴尬现象,主要原因还是对中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过去,我们总是认为中职语文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就是把它作为一个工具。现在要突破过去的工具观点,中文系学生要在中学的基础上提高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各种作品的写作能力,着力于传统文化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教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和陶冶情操、塑造人文的教育。就是要把它看成终身的教育,这样认识的话,中职语文教育就是贯穿终身教育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2.误区:过分依赖于课本,唯教材是从,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课堂作业来完成。在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中,中职语文教材作为知识的绝对权威而被绝大多数中职语文教师奉为“圣经”。在课程改革到来之后,中职语文教材仅仅作为一种资源而存在,但中职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并没有发生改变,无法用新理念去从事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完全依赖教材,甚至把综合性学习中的问题当作课堂作业来要求学生完成。
思考:真正善于教学的中职语文教师,一定要走出中职语文教材这个圈子,引导学生从引子找到中职语文学习的钥匙,并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课文是例子,它是“成品”;综合性学习材料不是例子,因为它不是“成品”,仅仅是一种资源――可供参阅的项目引子,更不是作业。
3.误区: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训练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一种形式和手段,将综合性学习课上成阅读课,只做些收集资料、积累素材之类的工作。我们不能否认中职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单元的阅读课文与综合性学习在内容上是互相联系的。比如,语文第一单元选编了《湖涌浦东》、《继续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健康而斗争》、《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三篇阅读课文,对学生进行“爱我中华”、“自信独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可见综合性学习不但在内容上与阅读部分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它还是阅读课文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染的一种延伸和拓展。
思考:我们应十分清醒地看到,综合性学习教学虽然与阅读教学有联系,但又是相对独立的,它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综合性学习并不是完全依附于阅读部分而存在的,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自成体系。有些综合性学习的形式相对一致,它们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倡导学生发挥自主精神,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这些与阅读教学有着根本的不同,我们更不能因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中有通过写作(比如小报告和调研论文)来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这一形式就将综合性学习当作写作课来教,这也是不对的。
4.误区:把综合性学习当作科学知识课来上,满足于讲课文。学生的亲身参与和实践体验,是综合性学习的关键所在。有些教师上课照本宣科,或是自我陶醉,至于学生I听没听,学没学,似乎与他毫不相干。很多中职语文教师上课的方法,就是呆板的三段论结构法,首先讲大一二三四点,然后讲小一二三四点,最后总结归纳。这样上课的结果是,老师很辛苦地讲了,学生没学到什么东西。殊不知,综合性学习是由师生共同合作完成的,中职语文课尤其如此,那种上成传统的语文课的综合性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学习。中职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目的就是心灵沟通,心领神会,产生共鸣,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思考: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教师与学生围绕文本进行有针对性的解读,在解读的过程中实现语言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语文知识的积累,形成并发展自身的语文素养。而以项目为话题的聚会则不同,它仅仅是给教学确定了一个主题,教材为这种聚会的开展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资料,甚至为如何开展这些活动提出了较为合理化的建议,这些是对学习行为和目标起导引作用的课程资源,并不是课文文本,所以综合性学习材料与课文文本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应当作课文来讲,
5.误区:过分语文化,缺乏整合特色。语文教学不再只是语言文学的教学,而应是各种文化素养的积淀与升华。语文课堂内知识层面不能单一化,人文、地理、历史、法律、计算机、数学、化学、物理、英语等其他素养是对语文知识的有益的补充,单纯的一种素养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学生的需求。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 错误 错误的分类 错误分析
英语学习在我国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有目共睹,从幼儿园到大学我国拥有众多的英语学习者,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难免犯错。可以说学习者是在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教师是在不断指出并纠正学生的错误过程中改进和促进英语教学。
错误分析理论为从事语言教学的教师提了崭新的视角。它以语言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他们的语言错误来揭示学习过程中的一些规律性。桂诗春教授在《心理语言学》指出:通过对学习者错误分析能使教师发现学习者语言错误的个性和共性。王初明教授在他的《应用心理语言学》中也提到学习者的语言错误是“一扇心灵的窗户,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视学习心理过程的奥秘,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探索中介语的发展过程和规律”。可见错误不仅需要发现和单纯的指出,教师更要合理分析错误的性质、原因和错误类型,提供有效的纠错策略,真正把错误分析引入英语教学,才能收到实效。
一、 什么是错误分析理论及错误的分类
1967 年英国语言学家Corder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标志着错误分析理论的诞生。Corder认为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反映了学习者当前所掌握的语言体系,对我们了解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具有积极意义。有了错误分析法,教师对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不再停留在排斥、抵制和彻底清除的层面上,而是要对学生的语言错误进行科学分析,以求掌握学习者已经学习到什么程度、学习者如学习语言和学习者为什么犯错误等信息。
语言学家们依据不同的标准把外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做了不同的分类。
根据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形成的时间顺序,Corder把错误分为前系统错误、系统性错误和后系统错误。根据错误对语言交际影响的程度, Dulay & Krashen等把错误分为全局性错误和局部性错误。也有研究者把由于本族语结构干扰和目的语结构复杂引起的错误分别定义为迁移性错误和发展性错误。还有学者从错误的性质出发,把语言错误分为语言行为错误和语言能力错误。我国语言学家桂诗春、杨慧中在《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一书中对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做了更细致和具体的划分,包括词形、动词词组、代词、形容词词组、副词、介词词组、连词、词汇、搭配和句法等错误。这种划分对从事语言教学的教师有更直接的指导作用。
当然被绝大多数学者和教师所接受的还是以下的错误划分:
1. 语际干扰
语际干扰是指外语学习者原有的母语知识或经验对其外语学习产生的影响。 这类错误通常是由语言迁移引起的。
2. 语内干扰
语内干扰是“学习者根据已获得的、有限的、不完整的外语知识和经验,对语言作出不正确的假设,从而类推出偏离规则的结构”,是发生在目标语本身内部的错误。
3. 诱导错误
诱导错误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学习材料由于编辑或印刷原因导致的错误被称为材料诱导错误; 教师所讲解的一些语言知识点被学生所曲解所引起的错误就是教师诱导错误。练习诱导错误是指学生通过练习,自己归纳,盲目应用所出现的错误。
4. 文化干扰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一门语言必须了解与之相关的文化,否则在有些情况下就不能真确理解语言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错误分析”的研究步骤
Corder提出错误分析大致有如下五个步骤:
1. 收集语料
Corder把语料分为三大类:大样语料、小样语料和个案语料。由于大样语料的收集费时费力,因此以某个班级、年级或几个班级和年级为研究单位的小样语料被绝大多数研究者所采用。
2. 确认错误
英国语言学家戴维把错误分为语误(Error)和差错(Mistake),语误就是语言的使用者因为缺乏达到一组现实的或想象中的表达标准的能力,从而产生了不可接受的语言形式,错误就是学习者有能力改正的语言运用中的失误。在此基础上,我国语言学家罗晓杰教授把错误分为语误(Errors)、差错(Mistakes)和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依据一定的标准确认错误才能进一步对错误进行分类。
3. 对错误进行分类
我们可以在语言知识的层面上对错误进行分类――语音、词汇、句法、语法、语用等。当然也可以就某一点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进行更具体的研究。近年来有关学生作文中动词错误,时态错误等的研究论文为数不少。这种分类最简单、直观和易于操作,在实践中最具有可行性。
4. 解释错误的原因
国内外研究者对错误产生的原因意见不一。基于不同的错误分类,对错误解释的原因也各不相同。解释错误的关键是确定错误的来源,研究为什么犯这样的错误。
5. 对错误进行评价
错误来源的多样性决定错误评价的复杂性。在评估学生的错误时不应把错误孤立来看,而是要考虑导致错误的全部因素,在整个语言学理论框架内来理解和评估学习者的语言错误。
三、纠正错误的原则
错误分析的实践意义自然是错误的纠正。James认为,错误纠正要遵循三个原则:
1.坚持以鼓励为主的原则,避免打击
学生学习过程中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批评和惩罚只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纠错的同时,对学生多加鼓励,以正面引导为主,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2.坚持适时性原则,避免有错必纠
在教学中教师有错必纠,有时欠妥,尤其是在口语练习中。口头表述需要思维的连贯性,教师不时打断纠错无疑会影响学生的流利的表达。因而教师要把握时机,课下纠错或单独纠错有时效果好于课上集体纠正。
3.坚持扩展性原则,避免就事论事
在纠错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告诉学生正确答案并不是真正有效的纠错,在纠错的同时分析出现错误原因,并且能有所拓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明白自己出错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学习者学习过程中错误存在的客观性决定了错误分析法存在的必然性。教师应当客观认识学生所犯错误,并能进行理性分析。在纠正学生错误时更应该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既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又培养学生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34.
[2]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154.
[3]Corder S. Error Analysis[M]∥Allen J, Corder S. The Edinburgh Cours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29-34.
[4]Dulay H, Burt M, Krashen S. Language Two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5]桂诗春,杨慧中.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23.
[6]杨连瑞 ,张德禄等.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篇7
关键词: 英语语料库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1.引言
语料库体现真实的语言数据,通过分析大量的语言事实,从中发现语言的使用规律,是一种新型的研究思路。语料库为英语语言的研究创建了丰富的语言资料,涉及英语语言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有了语料库如虎添翼,语料库在英语语言上的应用,更新了英语教学的思想理念及教学方法,能适时地满足学生和老师所需要的语料,运用灵活。
国外很早就重视语料库在英语教学上的应用,而我国在2004年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外交学院召开的首届中国语料库语言学与英语教学研究讨论会上提出,未来将着重研究英语语料库应用于英语教学的基础理论、教材举例及其他的研究。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语料库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笔者通过对近十年来英语语料库发展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对英语语料进行资源建设和应用将成为十二五期间的突出问题。
2.现状分析
2.1语料库的发展进程
从对近十年的英语语料库发展所进行的归纳和分析可以看出,人们越来越重视该领域的研究,语料库真实的分析内容及大量的资料,方便又快捷的特点吸引着人们使用它[1]。尤其是近几年,语料库应用于英语教学的研究论文日益增多,在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有所建树,并且明显呈增长趋势。近两年来,语料库的应用范围更宽广,层次面也更广泛。
2.2应用教学的研究情况
首先,语料库可以直接应用于英语教学,例如,讲解语料库知识、讲解探索语料库的方式方法和如何利用语料库资料进行教学等,都属于语料库的直接性运用。其次,可以通过编纂词典、参考语法教材、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多媒体语料库进行软件开发等,间接地运用语料库进行教学设计[2]。何安平教授曾分析总结出语料库与英语教学的实际结合,将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与教学资源的结合,即在编写教材大纲时,纳入语料库信息作为教材内容的重点;二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即在选取阅读材料时,利用语料库中的资源进行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三是与教学研究的结合。目前我国的英语语料库虽然在教学研究的领域上有所体现,却仍对教学资源的建设有所忽视,因此,英语语料库对于英语教学资源的建设研究仍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及利用价值。
3.提出建议
近十年来,英语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对英语语言教学、研究和理论探索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语料库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语料库语言学还在外语教学理论、内容、方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目的语交际能力。因而,为学生创设自然真实的目的语环境尤为必要。在数据驱动化下学习利用语料索引软件,能够从语料库中检索出大量真实的语言范例,为学习者提供充足的语言学习材料,营造目的语学习环境。语料库文本集合的特和语料索引特殊的呈现方式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辅助教学模式,即利用语料库所提供的信息,尤其是利用语料索引进行教学活动[3]。可以利用语料库或语料索引提供的语言材料进行语法教学、词汇教学、文化教学、文学教学等,也可以将这些材料制作成为各种语言练习。英语语料库的研究成果将大大促进英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根据国内英语语料库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结合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对于建设课堂英语语料库并没有过多地重视,对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语言上的影响的研究少之又少,所以建设适合我国课堂教育的英语语料库尤为重要,不但能够促进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而且对我国的学术研究具有推动作用。将语料库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开展一些互动式学习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可以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功能及特点,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科技软件,将研究的结果与学生的期末成绩进行比对分析,以便找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为教学改革作贡献[4]。
3.2用于编写英语教材
英语语料库的应用技术影响语言教学研究技术,通过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筛选,使得具有亿万容量的语料库可以编写英语教科书中的诸多知识内容,例如英语语法的教学、语言错误分析和词汇运用等方面,不但改善了传统的以教师的个人经验及知识储备能力而开展的课堂教学,而且运用丰富的语料库资源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练习环境,使教学方法更具代表性和针对性。
在教材的编制过程中,英语语料库作为参照物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知识资源,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更有效更常用的知识。我国唯一一套运用语料库编制的英语教材就是《剑桥标准英语教程》,此教材无论是在设计大纲上、编制的原则上,还是在主体内容上都与语料库完美地结合,使其系统化和个性化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库
传统的语言教学系统存在局限性,已经跟不上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步伐。网络语料库不但规模大,而且具有广泛性。语料库软件为学习英语提供便利的条件,而且大学课堂大多设有多媒体课件,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语料库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语料库不但可以运用于英语教材,而且可以拓展到网络资源等各个方面,使我们的学习资源渠道更加广泛,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4.自主创新课堂教学
根据教学自身的发展需求,教师可以自主地创建一些适合自身的小规模的语料库,方便学生查询和练习使用。在建立小规模语料库时,首先要考虑创建的目标,其次要考虑创建的因素。如果现实条件不能得到满足,教师就可以选用计算机网络空间,例如根据编制的网站将经过筛选的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案、适合学生学习的语料库进行网络存储,创建相关学习频道的链接,方便学生学习。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根据网上语料库的多样化,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收录一些有益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外国电视剧、歌曲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不再枯燥乏味,多开办一些互动交流会、情景演练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在乐趣中提高成绩。
5.积极开展英语语料库的进一步研究
计算机语料库是当代信息革命的产物,时代呼唤语言教学建立大规模和多类资源的英语教育语料库,并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和研究,加强语料库基地的建设,完善语料库实验室的教学科研设施,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往合作。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地开展英语语料库的进一步研究。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基于语料库的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研究。探索语料库辅助英语教学,特别是数据驱动化学习在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用性和可行性[5]。第二,语料库应用于教学大纲设置,包括网络教学资源在内的教材开发和课堂教学范例及应用效果的实证研究。基于语料库的学术话语研究。语料库驱动的语法、语义、词汇和语篇理论研究。第三,利用计算机技术手段为英语教育提供新鲜的教学资源,实现大信息量,多维演示的立体教学和人机互动的学习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现代教育思想。第四,利用语料库手段进行科研活动,培养注重调查研究,注重量化和定性分析,以及宽容、合作的专业素质。第五,发挥语言教育富于实践和应用的特点。利用学生教育实习,教师自身教学实践收集语料并建成大型语料库,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研究成果,推广转化为新一轮教学资料,建立师生共享语料库,实现科研教学的良性循环。
6.研究意义分析
英语语料库是各种真实性语言实例的集合,能够为语言的研究与学习提供广泛恰当的语言实例,语料来源于日常谈话、写作及各种媒体等。语料库出现以后,对大规模的自然语言进行调查和统计,建立统计语言模型,研究和应用基于统计的语言处理技术,在信息检索、文本分类、文本过滤、信息抽取等应用方向取得了进展[6]。语料库以其容量大、语料真实、检索快捷准确等独特优势在现代语言学研究和语言教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语料库资源具有真实客观性,能够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学英语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词汇基础,语料库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最主要的就是词汇的运用,所以,英语语料库对大学英语教学发挥重要的作用。网络语料库的便利性,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工具的语料库,无疑是收集真实语言数据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其对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7.结语
从目前英语语料库的现状进行分析,语料库资源的研究处于不断发展中,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语料库在英语教材的运用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关注和重视,在纳入教材编写内容的语料库资源也将成为未来英语教育事业发展的新里程碑,加强对英语语料库的研究,顺应时展的主流。
参考文献:
[1]胡开宝,陶庆.汉英会议口译中语篇意义显化及其动因研究——一项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研究[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04).
[2]任文,杨平.迈向国际化:中国口译研究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第八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述评[J].中国翻译,2011(01).
[3]王龙吟,何安平.首届中国语料库语言学与英语教育教学研讨会综述[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03).
[4]谭爱华,冯川源.基于语料库语言学的词汇教学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S1).
[5]徐洪利.利用语料库进行英语教学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分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6]C.Monti,C.Bendazzoli,A.Sandrelli,et al.“Studying Directionality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through anElectronic Corpus:EPIC(European Parliament Interpreting Corpus),”.Meta,2005.
篇8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文言文;启蒙教学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与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汉语语言的源头。小学生需要传承和承接中国古代文明,就需要接受汉语文言文的熏陶,但文言文本身比较晦涩难懂,对于第一次接触的小学生来说理解有较大的困难,其中表达的深刻意义较难渗透,容易对其产生反感和厌恶,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因此探究出一套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的策略对帮助小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学习信心,乐于学习文言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什么比激发学生兴趣更容易促进学生进行学习,想让学生学习好文言文,第一步就是引起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让文言文吸引他们的注意,这样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引起学习的兴趣,第一步就是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选择有趣能吸引人的材料就是学习最好的刺激。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可以引发学生好奇心的故事或者是一些幽默风趣的小故事。材料要尽量形象生动,符合小学生的口味,易于为小学生所接受。
除了材料的选择之外,还需要进行教学目标的定位,把握好教学的尺度。对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初中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着重于文言文的背诵和积累,要求达到凭借工具书和注释来理解文章含义,而没有对词法句法做出过多要求。初中阶段尚且只要求能够具备借助外力读懂文言文的能力,小学阶段更不需要对于文言文的知识做出过多的要求。应把主要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引起小学生接触文言文的兴趣,初步形成对于文言文的语感,光是学习和讲解文言文的知识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较为困难且过于乏味,不容易引起兴趣,应把这些知识融入小学生的兴趣学习之中,这样比较易于接受。
提倡自主选择学习,在保障教材基本要求和达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应对教学过程进行灵活的把控,不得过于死板。让学生在教学过程有一定的余地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文言文进行学习,必要时鼓励学生自己围绕材料准备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然后站上课堂进行讲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自主感和控制感。
二、整合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
对于教学内容,教师不需要拘泥于课本之中,对课本内容作出适当的延伸,结合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材料,和课本内容建立联系,来引起学生兴致。对于教学方式来说,可以采用问题引入的启发式教学方式,以问题的带出引发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欲望。比如说关于两小儿辩日的文章,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就两小儿讨论的问题先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情境引入的方式,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之中,在生动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比如田忌赛马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自己作为田忌本人,来思考如何赢得比赛的问题,准备形象的手工材料,让学生用手工材料来进行谋划,进入情境之中,之后再进行具体的文言文教学。另外,还可以让学生组织表演一些有趣且简单的文言文文章,比如掩耳盗铃,让学生组织一场演出来表现掩耳盗铃中的情境。学生会为了完成表演,主动地进行文言文的预习和知识内容的探究,另外,学生还体验到了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愿意进行这方面的学习。
三、采用支架式教学,循序渐进
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之中需要将目光放长远来看,有益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开发学生的潜能。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式,以便其未来能够长远发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就是培养文言文的语感,举行文言文朗诵小比赛,让学生感受诵读文言文时的轻重缓急。其次是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问题并大家商讨解决方案,提倡自主解决,一方面可以学会文言文知识,另一方面也学会了相应释义工具的使用,拥有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总之,在实践中应用这些教学策略,结果表明,文言文的启蒙教学不仅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长远上保证了学习文言文和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长久动力,还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语感,受到了一定的熏陶,为进一步的文言文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语文 知识 分类 策略
语文知识分类一方面打破了两类知识教学割裂的状况,另一方面也为语文知识的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操作策略。就两类知识的认识而言,其不同的特征形态,决定了教学的不同形态与策略,在认知心理学对两类知识习得的不同解读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构建习得策略——语文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语文陈述性知识主要有语文学科陈述性知识和阅读写作陈述性知识两类。其中语文学科陈述性知识是指需要学生有意识地回忆出来的具有语文学科本身特性语文知识,如学生积累的汉语词汇、作家作品等,此类知识的习得、保持和运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石。而阅读写作陈述性知识是通过学生有意记忆掌握的用语义表达观点的所需的知识,如记叙顺序的知识、说明方法的知识等。
在语文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根据知识习得的基本规律,我们大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策略的使用。
激发学生学习概念动机的教学策略。给学生一个学习目标,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提示这些概念学习目标时要着重阐明学习的价值,鼓励学生努力学好。例如,在教学“议论”这一概念时,我们不妨举例告诉学生学习这个概念对于我们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动机。此外如创设问题情景、利用学习动机的迁移作用等也是重要的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
选择呈现学习材料方式的教学策略。教师为学生呈现学习材料主要通过教科书和口头讲述两个渠道。此外,一些直观材料也是呈现学习材料的重要渠道。呈现语文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材料要精心的组织和设计,以促进学生选择性知觉。例如教学拟人这一修辞格时,教师不一定要先行给出概念定义,可先呈现具体的例句,让学生分析句子所写的对象及所用的动词,进一步分析得出这一修辞格的特征,即把物当着人来写,最后再概括定义。
促进陈述性知识理解的教学策略。所谓促进知识的理解即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对新意义进行积极建构过程。例如在教学“小说”这一概念时,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文章进行先导性的提问: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描写了什么样的故事情节,用了哪些环境描写,学生只有在激活对人物、情节、环境这样的概念的前认知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理解小说的概念,也只有借助具体的文章,设计细化的关于文本的内容的问题基础上,学生才能回忆旧知,激活对新知的认识。这里教师围绕文本所设计的问题就起到了促进学生知识理解的作用。
强化知识复习的教学策略。为了防止陈述性知识的混淆和遗忘,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对所学陈述性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在纵向上由上而下不断分化,在横向上不断整合协调。具体策略有很多,例如在学习一个单元之后,让学生将本单元的语文知识以树状图法或网络图法、列表、复述等方式呈现出来,利用各种记忆术进行记忆复习等。
注重测评学习效果的教学策略。陈述性知识掌握的实质是学生认知结构中命题网络的建立。对知识的提取不是把输入头脑中的东西原封不动地单独再现出来,而是对知识的网络结构进行搜索并作出决策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测试题编写过程中可以运用现代认知心理学测量认知结构特征的技术,编写测量知识内在联系的试题。在知识的提取阶段,则要注意提示学生利用情景和身体动作线索提高提取效率,语文试题命制中的情景设置即为此目的。
二、指引行动策略——语文程序性知识的教学
语文程序性知识的实质是将语文陈述性知识如何转变为学生的智慧技能及行动策略的那些知识,其作用是指导学生有效地从事言语活动。
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我们除了要关注语文程序性知识习得过程,还应关注语文程序性知识教学的基本策略。
首先是语文程序性知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的教学策略。选择和设计学习内容可以运用学习任务分析技术。例如我们在教学鲁迅散文《雪》的时候,教者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等级,可以发现,学生已经掌握了散文的一般特点,但对于鲁迅散文的风格及写作这一文章的具体背景,学生了解不多。这样我们就可以将本课的阅读任务加以分解,首先是文本阅读任务,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能概括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在文本中寄托的情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其次是主题理解任务,教师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结合文章具体语句,要求学生能够自我生成有价值的理解和体会。三是领会写作风格任务,让学生在分析具体文句感受的基础上,结合已经学过的鲁迅散文,能分别说出其在语言、结构上的特征,总结得出本文及鲁迅散文的一贯风格。
其次是促进学生理解语文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程序性知识总是以教师示范、学生内化理解和让学生说出示范动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教师在示范时,要把程序的各个步骤充分展开,使学生准确地把握智能动作的结构与特点,更好地观察、理解与模仿。同时我们要注意降低示范的速度,防止学生因信息负担过重而使理解失效。在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回忆过去学过的有关技能,分析新旧技能的共同之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技能,促使技能的迁移。例如我们在指导学生如何朗读优美散文时,教师可以先进行声情并茂的示范,就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情感,接着引导学生理解朗读轻重、快慢、停顿等对表达情感的作用,结合理解具体课本文本所传达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并说出示范朗读的轻重、快慢、停顿等处理的理由,这样学生就可以顺利进行朗读模仿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三是指导语文程序性知识练习的教学策略。无论是模式识别程序还是动作序列程序,只有能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加以运用才算是真正被掌握了。例如在训练学生写作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时,可先让学生说出例作中的结构特点,并按写作主题要求,在头脑中构思段落的安排,在交流的基础上,完成初步作品,接着把初步的作品放到小组里交流,请小组每位成员评价其是否使用起启转合的结构,在评价的基础上完善作品,修饰好语言后再最终完成作品。当然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要经过一个长期而又困难的练习过程,很少有捷径可走。
语文知识分类教学结合中国语言文字的本身特点的系统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希望本文能在这方面给老师们带来有益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邵瑞珍. 教育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 吴庆麟. 认知教学心理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篇10
一、认识与思考
1.新课改对古代诗歌学习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整体提高,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通过学习古诗文,学生能领略到灿烂的古代文明,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营养和民族精髓,提高个人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对五年级以上学生的诗歌阅读也有明确的评价要求:要求五年级学生“阅读诗歌,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入六年级,则要求学生“阅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诗歌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如果说五年级前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更多只是感性的认识与积累,那么六年级则要求在此基础上,有一些理性的思考和人文的熏陶。在七~九年级阶段,则提出了更高的鉴赏评价的能力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以及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初中阶段的古诗教学一定要注重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2.唐诗的魅力与学生素养的提升
清代著名文人袁枚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诗人之诗可以养心。”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之所以能够得到保持和延续,古诗文功不可没,它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文化瑰宝。而唐诗作为前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其文化品格也正是中国古代文人品格的一种真实写照,其中蕴含的真、善、美等人文特质,在青少年的性情滋养、灵魂陶冶,乃至民族精神重铸方面都有着不可取代的积极意义。因此,诗歌教学在整个中学阶段一直都占据着一个相对重要的战略地位。
顾之川先生在《中小学经典教育的现状与思考》中呼吁加强中小学古诗文教学:“应大力提倡和鼓励青少年尽可能多地熟读、背诵一些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诗文名篇。培养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古诗词鉴赏能力,以及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小学古诗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给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基于以上的认识,发掘唐诗中蕴涵的真、善、美特质,用民族文化的精髓来构建学生的精神人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素质教育,确实是一条重要的教育途径。
二、实践与探索
课外唐诗鉴赏不同于我们平时教材中的古典诗词教学,没有现成的课程目标,没有现成的教材,也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为了开始这一课程,笔者查阅了不少古典诗词教学资料,大多数是参照课内阅读的方式组合学习材料,以诗歌的体裁或诗人为序编辑整理,而且以高中的选修课开设为主。
这一课程的目标就是要使初一的孩子由对唐诗粗浅的兴趣逐渐深入其内核,了解其文化底蕴,学习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欣赏其自然风光的美、社会人情的美、语言音韵的美、结构建筑的美以及其他艺术手段的美,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因此,笔者从三个方面确立了本课程的基本思路。
1.关注中小学教学的连接
小学阶段人教版教材中选录了53首古代诗词,其中唐诗25首,可见唐诗在古代诗词中的重要地位。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对唐诗重要性的认识,激活学生对唐诗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回忆小学时学习唐诗的方法,对其进行归纳和小结,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为初中的唐诗鉴赏奠定良好的基础。
2.注重唐诗与当代生活的联系
教师选择学习材料时可以时令节气为序组合,如开学初以中秋节为依据挑选写中秋生活的唐诗。关于中秋节的唐诗很多,如李白的《月下独酌》、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李白的《关山月》、李商隐的《嫦娥》、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等。其中李商隐的《嫦娥》是小学三年级学过的,教师可先让学生谈对此诗的认识,再引导学生鉴赏,并要求学生联系自己过中秋节的感受,体会唐代诗人的中秋感怀,拉近唐诗与学生的距离。当然对这些材料的处理要详略得当,重点在鉴赏和整体感悟。
教师应尽量使课程形式丰富多样,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课堂学习之外,有朗诵活动,有融诗、书、画、文为一体的手抄报制作与展示,还有诗作短剧改编及表演。定期开展的诗歌朗诵比赛,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诗歌。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锻炼了学生听、说等语文综合能力,对正确语感的培养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对诗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有积极的作用。
三、困惑与展望
1.来自社会的困惑
当今浮躁的社会心态,使人们很难静下心来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家庭生活中读书习惯的缺失、传统文化的日益迷失等社会现状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冲击,尤其是唐诗这一与经济生活十分遥远的文化,更被人束之高阁。
2.来自学生的困惑
由于古典诗歌语言有“寓万里于尺幅”的高度概括性,“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的表达方式,加上古今表达差异等方面带来的原因,让人仿佛走进了一个语言的迷宫,难以了解诗的真实意思,学生对这种“诗家语”颇感陌生,很难真正对诗歌阅读产生兴趣。且唐诗反映的社会生活与今天的生活相距较远,语言的隔膜、时代的疏离感让学生对唐诗缺少天然的兴趣,这给我们的唐诗课外鉴赏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此外,当今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学习任务重,高中升学的激烈竞争,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鉴赏唐诗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来自教师的困惑
社会对教育的评价、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并没有完全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而更关注中考和高考成绩。这是社会激烈竞争的环境和社会分工严重分化的必然结果,不仅我国如此,东亚、东南亚不少国家都有此特点。
教育的功利思想如此突出,必然在教师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理应是社会读书的引领者,但是只要初略地看看我们的周边,就会发现不少教师除了看看教科书、教辅材料,上网浏览一下教案、下载一些教学课件,完成继续教育课程,很少系统地有计划地读书。所以,教育的功利反映在教师身上,会极大地影响唐诗阅读。要引领七年级学生来进行课外唐诗的鉴赏,自然难度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