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风险排查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商风险排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廉洁风险
我们公司是政企合一的企业,既要依法执政,又要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是一个产、供、销,人、财、物一体的企业,由于重点岗位有一定的权力,因而处于廉洁风险的高危区位,加强重点岗位廉洁风险的防范工作,探索重点岗位廉洁风险的因素、加强风险的防范,对于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纯洁党员干部队伍,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结合实际,公司开展了重点岗位廉洁风险排查防控工作,在这里重点强调一下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重点岗位的廉洁防控。
1 重点岗位廉洁风险现状
近年来,公司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预防和惩治腐败,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重点岗位的腐败行为也得到了明显遏制。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重点岗位廉政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1 对廉洁风险防范的意识不强
我们公司基层有20多个单位,管理采用的是二级模拟法人制,经营单位有自主用人、用钱、购物的权力,对单位生产经营中的采购、外部协作岗位上的职工而言,存在廉洁防范意识淡薄,认为讲廉洁是领导干部的事,与职工无关。
1.2 对重点岗位重点职权人的监管乏力。
基层单位采购、外部协作岗位上的职工,在经营工作中,直接与供应商 、协作方打交道,稍有思想灵活、动机不纯的人就会以国家财产谋取小团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前几年,我公司有一位电器采购职工就被陕西省岐山县人民法院以非国家工作人员判处有期徒刑七年,事后通过对事件的分析,单位认为主要原因是:本人从事这一岗位时间较长,放松了思想警惕;单位领导未严格执行轮岗制度、未进行供应商的定期回访制度。
1.3 教育管理工作跟不上市场发展形势。
一些单位忽视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致使职工队伍思想素质得不到提高,少数同志理想信念淡化,廉洁风险防范的“免疫力”下降。另外对风险岗位职工管理抓得不紧,重业务能力轻思想作风表现的倾向在一些单位和领导同志头脑中始终不同程度存在,少数领导干部对职工平时出现的不良思想反映和作风表现听之任之,以为是个人小节,不必“小题大作”。
2 我公司重点岗位廉洁风险分析
2012年公司为了规避重点岗位廉洁风险,制定了《重点岗位廉洁风险排查防控工作实施方案》,从这几年执行方案的情况看,对于遏制和减少腐败起到了明显作用,但重点岗位的廉洁风险仍然存在,其主要表现为:
1)某些单位理解方案精神不够透彻,对查找岗位风险点认识模糊;部分人员思想认识不清晰,主动性不强。表现在个别领导对查找岗位风险缺乏必要的了解,个别工作人员模糊地认为廉政风险防范是领导的事,自己无职无权,与自己关系不大,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部分单位在决策审批、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上存在漏洞,给腐败行为带来了滋生的土壤。一些单位虽然制定了不少制度措施,有的还建立了严密的绩效考核制度,但仅停留在纸上,挂在网上,没有落实到工作上,致使制度规定形同虚设,违规违纪问题还有发生。
3)针对采购岗位而言,基层单位对供应商资质审核关把的都不是太严,基本都不进行跟踪审查,后期对供应商不进行定期回访;对外协工作,主要在签订合同时,漏签经办人姓名、价格不签大写等细微环节存在漏洞。
4)风险点查找缺乏针对性。个别单位工作人员没有与实际紧密结合来查找风险点,缺乏针对性、不够具体,存在漏报风险点人员及岗位现象。
3 重点岗位廉洁风险防范对策
从重点岗位存在涉及面宽、范围广、容易滋生腐败的特点分析,抓好重点岗位廉洁风险防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加强重点防范,提高廉洁风险防范效率
廉洁风险防控重点岗位工作人员,对照岗位职责、工作制度,本着对组织、对工作、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认真查找在履行岗位职责、执行制度等过程中存在的廉洁风险;在此基础上由基层领导班子组织审定,提出修改意见,最终确定廉洁风险点。在确定廉洁风险点的基础上,由廉洁风险防控重点岗位工作人员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并提出岗位勤廉标准,由基层领导班子组织审定,并组织进行实施。凡属业务流程、制度、机制不完善所形成的廉洁风险点,由基层单位提出相应的整改规划,逐步实施。
3.2 要清权确权,严格执行管理措施
开展廉洁风险防控管理,必须摸清权力风险底数。一是全面清理权力。按照“谁行使、谁清理”的原则,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排查和清理,看每个岗位都在行使哪些权力,依据法律法规对这些权力进行一一确认,以保证权力不漏项、不失控。二是重点风险点管理措施。针对采购、外协岗位,大家普遍认为一个是采用轮岗制,即二、三年将这些岗位人员进行调整;另外要求单位领导干部不定期对供应商、外协加工进行回访,为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3.3 加强权力的监管,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篇2
1 JIT采购模式下供应商选择与评估的概况
1.1 传统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
1.1.1 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的概念
供应商是指可以为企业提供原材料、设备、工具及其他资源的企业,供应商可以是生产企业,也可以是流通企业。供应商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供应商选择是指搜寻供应源,即对市场上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进行选择。
供应商选择与评估应本着客观、全面具体的原则,建立一个综合性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对供应商进行科学评价;综合考虑供应商经营业绩、人力资源、质量控制、成本管理等影响到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各项因素。
1.1.2 传统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的特点
传统供应链中成员之间的关系处于对立竞争的局面,传统的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估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①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供应商的备选数量很多,只是合作一次的供应商也可能出现在可以选择的供应商的范围当中;公司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只是短期合作,是简单的买卖关系;②在采购的价格方面只是追求尽可能低的价格,大部分情况下以价格为主要导向;③选择供应商产品时主要是供应商已有的成熟产品,重点关注供应商现有产品的质量控制能力,不关注供应商的协同开发能力;④企业与供应商的沟通仅仅局限于采购与供应商销售之间,信息交流也只是在于订货与收货信息等方面的沟通,对供应商的信息沟通能力要求很低。
1.1.3 传统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的缺陷
传统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估的手段过于简单化,和供应商的信息沟通不强,协调性比较差,对供应商的选择标准不够全面,无法突出企业选择的重点,可能漏失供应商的一些潜在风险,在正常情况下,传统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方式有它一定的可取性,企业在通常的情况下可以维持生产经营,但随着发展,企业所存在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企业需要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来改进业务流程,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对供应商在交货准时性、产品质量、信息沟通、库存水平和产品设计等诸多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时,传统采购下选择和评估的供应商可能会暴露出种种潜在问题,从而对企业的成长,追求经济利益,实现自身价值形成阻力,因此企业应重新制定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估的策略,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
1.2 JIT采购模式下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
1.2.1 JIT采购的概念
JIT采购又称为准时化采购,它是由准时化生产管理思想演变而来的。它的基本思想是把合适数量质量的物品在合适的时间供应到合适的地点。
JIT采购是一种直接面对需求的采购模式。
①恰当的时间:企业什么时候需要,供应商就什么时候送货,准时和及时;②恰当的地点:企业需要送到哪里,供应商就送到哪里;③恰当的数量:企业需要多少数量,供应商就送多少数量;④恰当的质量:企业要求产品什么质量,供应商就需要提供符合要求的产品;⑤恰当的物品:企业需要什么物品,供应商就提供符合的物品。
1.2.2 JIT采购模式下的供应商选择的标准
比较JIT采购与传统采购之间的区别,在JIT采购模式下的供应商选择可以参考以下标准,见表1。
①质量保证能力。JIT采购模式下库存要求无限趋向于零,供应商选择单源或少量且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对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很高,需要供应商能从设计时,即参与产品的开发过程的能力,非常清楚的了解产品的特性及质量要求,确保生产的物料能够满足产品要求,提供高质量的物料给制造商。
②准时交付能力。JIT采购模式的重要特点就是准时,这需要供应商能及时响应制造商的生产需求,保证准时交付的能力,这取决于供应商的产能大小能否满足制造商需求;供应商的位置及运输能力也是重要的因素。
③价格因素。虽然JIT采购模式下选择供应商不像传统模式下以产品价格作为主要选择标准,但是在日趋激烈的竞争商业环境下,价格始终是影响采购成本的主要因素,价格因素也是供应商选择的重要指标。
④信息处理能力。JIT采购模式下为保证供需双方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必须实现制造商和供应商信息的高度共享,作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制造商和供应商应在产品需求、产品质量、生产计划、库存等信息方面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制造商和供应商需要保证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及问题的应变能力。
⑤供应商的信用度。供应商的信用度是对以往合作情况的评价,包括交货情况、违约情况、服务情况、问题处理情况,也是对供应商后续供应的评估,只有信用高的供应商,才具备长期合作和共同发展的能力。
1.2.3 JIT采购模式下的供应商评估的方法
供应商评估的方法主要分为:进入评估、维持评估和淘汰评估三个阶段。
第一,进入评估。基于JIT采购的特点:①JIT模式库存要求无限趋向于零,供应商选择单源或少量且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很高,需要充分评估供应商的设计能力能否在产品开发时一起参与开发过程,从源头保证物料的质量;②需要从供应商的地理位置、运输能力、产能方面充分评估供应商的准时交付能力;③综合评估供应商的价格因素能否满足公司的战略目标;④充分评估供应商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否有能力在产品需求、产品质量、生产计划、库存等信息方面和公司高度共享,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二,维持评估。JIT采购模式下,供应商选择单源或少量且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供应商的任何问题都可能影响公司的生产交货,需要时时了解供应商的运行状况,信息共享数据的正确性,对于问题的预知能力,及问题发生以后的紧急处理能力,质量体系的保证能力,财务能力的衡量等等,都是需要持续评估的要点
第三,淘汰评估。①首先需要通过信用评估来衡量:衡量因素包括产品品质的连续下降趋势交货时间的不准时、数量的不准确、价格因素、问题处理的缓慢服务态度的积极性等等;②还要通过潜力评估来衡量:衡量因素包括机器、技术支持方面的更新落后、管理的不完善、产品发展的滞后等等,公司持续发展能力是否能跟上公司的发展。
2 JIT采购模式下铁路企业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现状
2.1 合作供应商的评价分类情况
目前,铁路企业通常按专业及重要、非重要专用物资和通用物资对供应商进行划分。分类方法主要从安全和价值角度将物资设备分为重要专用物资设备、专用物资设备及通用物资设备;或从专业将铁路物资设备分为机车、车辆、工务、电务、供电、通用类。
依照常用的专业分类方式对供应商进行分类,使用相同的数据或指标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供应商进行打分评价。
2.2 合作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情况
合作供应商评价主要是通过路局组织技术业务主管部门、用料单位和法律、监察部门,组成供应商评价小组,通过定期和不定期打分或有关不良记录评价合作供应商。定期的主要指标为技术能力、质量水平、交货能力、价格水平、服务与响应、合作状况等几大方面。定性指标较多,量化指标较少,或指标区分度很小,结果过于宽泛。
3 JIT采购模式下铁路企业供应商选择与评估的对
策分析
3.1 让供应商参与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过程
制造商与供货商共同设计产品时,可体现资源整合、成本降低增加生产弹性等优势供应商的参与是制造商与供应商建立垂直合作的关系,若公司与供货商关系密切,还能稳定供需
可以利于供应商在他们领域内的优势提供专业的技术知识,双方资源互补,同时供应商可以了解后续所提品的主要作用、用途及相关标准,便于更好的管理和控制生产过程,降低不良率,减少浪费,让供应商参与生产过程,可以让供应商了解生产需求,改进工艺及包装方式,提出合理友善的建议,提高双方生产效率。
3.2 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JIT采购模式的特点之一是供应商的少量单源,与供应商长期合作及共同发展,公司可以对物料合理分类,根据各类物料的特性在合格供应商中选取一家作为战略合作关系。
对于选定合作关系的供应商,需要在研发生产过程中互相紧密合作,加强信息共享,相互进行技术支持,进行质量控制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促进供应商的交货准时性及正确性,从源头保证产品质量。
3.3 加强采购人员的专业知识
①定期的培训,让采购人员觉得学习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加强自身的责任心,对于自己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尽心尽责的去做,不管做哪个环节,都要把企业的利益放在首位。
②鼓励采购员利用业余时间去充实自己,主动了解最新的市场动态,研究采购产品的制造工艺,不断地创新思维,不断地提升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③定期采取采购人员专业知识考核,给予专业知识强的采购人员一定的奖励,特别优秀的予以升职机会。
3.4 供应商合理分类
企业应区分供应商的风险性及价值性,参考关键因数,供应定位模型把供应商重新合理分类如图1所示。
①战略关键:高价值高风险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追求长期共同发展。
②战略安全:低价值高风险以保障供应为最高要求,尽可能的多开发替代关系,消减此类供应商。
③战术利润:高价值低风险可增加供应商的竞争性降低价格,以获取最大的利润。
④战术获取:低价值低风险可简单采购方式,降低管理成本。
3.5 防止重要类物料供应商的垄断
企业要避免重要类物料供应商的垄断,虽然JIT采购模式的特点是供应商少量和单源供应,但单源供应不等于垄断供应,单源供应是在公司有替换能力的情况下寻求和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关系,寻求共同发展;而在垄断的情况下,完全是供方市场,企业对供应商的制约能力弱,无法控制成本和准时性。
对重要类供应商寻找备用供应商,让供应商有竞争的压力。而技术开发部门在产品开发立项时,首先风险评估关键配件供应商,为了防止一些供应商因为订货增加而进行价格谈判,需制定备用方案。许多关键、重要类物料多为垄断性经营,供应商主导买方市场。因此,需充分了解其原厂的组织架构,与供应商相关部门要保持融洽的合作关系,以寻求在交货、价格、技术上获得更好的支持,并且制定中长期物料需求计划,以减少因交货周期较长而带来的交货问题。要始终以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出发点,即使对方工艺、技术等出现异常,也应加以扶持,千万不要冒然选择放弃。
3.6 小批量多规格物料的集中采购
小批量多规格的物料由于金额小、规格多,供应商往往不愿意接单或者价格、交期准时性方面无法满足要求,小批量、多规格的物料集中采购就登上舞台,有些物料对采购方来说是小量,但对分销商来说未必,可考虑集中包给分销商。例如一个分销商可以专营各类规格的五金件,在各地有分支机构,在标准零部件方面就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可能具备集中供货的优势,有规模效益,可以降低成本及供货准时性。
3.7 实行合理的供应商奖惩制度
建立合理的供应商奖励制度有利于提高供应商的积极性,并提供更好的服务。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积极参与对企业的开发和生产过程并做出重大贡献的可以给予一定经济奖励;②品质交期十分稳定的供应商可以在供应商评比时给予质量奖并提高第二年的采购份额;③平时对企业做出有效建议的可以发一些感谢信
建立合理的惩罚制度可以约束供应商主动犯错及减少人为犯错,提高物料质量,如供应商在已经发现物料存在隐患,但不易被检测发现,如果有严厉的惩罚制度可以避免供应商冒险送货;在合理的惩罚制度下,供应商会自我排查生产风险,避免不必要的错误被严厉惩罚甚至取消供货资格,可以更加有效的保证物料质量。
3.8 建立合理系统的供应商评估体系
供应商评估体系的建立有利于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以推动JIT物料采购模式顺利推行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目的性原则。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在于衡量供应商的竞争力状况,选出适合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供应商,以此增强企业供应链的竞争实力。
②科学性原则。供应商评价指标应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评价指标能公正、客观、全面地评价供应商。
③全面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全面反映供应商企业目前的综合水平,并包括企业发展前景等各个指标。另外,指标体系不仅包括反映供应商实力的“硬”指标,还要包括反映供应商其他竞争优势的“软”指标。
④实效性原则。即效益性原则,考虑以最少的投人创造最大经济效益,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处于重要的位置,尽量简化,重点突出,从而增强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⑤灵活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使企业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项指标。
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在综合评价供应商的竞争力时,应综合考虑影响供应商竞争能力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对定性指标要明确其含义,并按照某种标准赋值,使其能够恰如其分地反映指标的性质、定性和定量指标都必须具有清晰的概念和确切的计算方法。
⑦通用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即设立的指标能反映不同类别、不同行业的企业供应链的共性和特性;此外,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发展性,即可根据具体供应链的特征及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灵活应用。
通过对供应商的综合评价考核,按照市场优胜劣汰的原则,留住优秀供应商,淘汰较差的供应商。
篇3
一、燃煤管理廉洁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其诱因
“廉洁风险”是指实施公共权力的主体可能产生或发生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可能性。它不是明确的腐败行为,但却是腐败行为发生的条件,并与具体的职务和岗位密切相关,涉及到权力运行的每一个环节,具有四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客观性,任何人都具有为自己谋私的本性,掌握公共权力的个人都有发生腐败行为的风险;二是随机性,只要有权力就存在滥用权力的可能性,只要有职能就存在不作为、乱作为的可能性,具有人、财、物等资源配置权力的任何岗位、任何人员、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腐败行为;三是高危性,廉洁风险一旦发生,将给企业及职工利益造成严重损失,并对当事人个人和家庭幸福带来无法估量的危害;四是可控性,在日常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针对廉洁风险制定的各项防范措施,可以控制和降低腐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二、燃煤管理廉洁风险防控工作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加强燃煤管理廉洁风险防控工作,目的是针对燃煤业务管理权力运行风险和监督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主动预防,超前防范,推动监督关口前移,有效防止权力滥用、等腐败风险,最大限度控制和减少腐败现象发生的概率,降低腐败行为带来的危害。工作中必须着力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着力解决业务权力“职责不明、边界不清”的问题。要认真梳理燃煤管理业务流程,按照“权责明晰、易于操作、便于监督、提升效能”的原则,对燃煤管理所有岗位实施流程再造,细化燃煤业务处置权力行使过程中每个节点的监管责任和控制措施,突出抓住定价、签约、检斤、检质、结算等关键节点,绘制职权运行流程图,从预防腐败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制定简洁有效、便于操作的风险防控措施,确保权力行使过程公开透明、廉洁高效。
二是着力解决风险查找“避实就虚、空泛无着”的问题。在梳理燃煤业务处置职权职责、排查廉洁风险的过程中,要着重从企业当前燃煤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缺陷不足对照查找、从当前燃煤监管工作开展和制度建设中的隐患漏洞对照查找、从近年来燃煤管理举报反映的突出问题对照查找、从系统和兄弟单位发生的典型案例对照查找,认真分析可能出现权力寻租和有自由裁量权的环节与岗位,查找在思想道德、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廉洁风险。
三是着力解决防控制度“流于形式、约束无力”的问题。要从腐败现象易发的关键环节、关键岗位入手,建立包括廉洁教育、内控机制、检查考核、监督问责等内容的燃煤管理廉洁风险防控制度体系,重点抓好内控机制建设中有关业务流程、风险评估、监控重点、监控措施、监控方法等内容的细化完善,并借助分级授权、网络在线运行、不可逆操作、电子监控、留存履职痕迹等技术手段,把廉洁风险防控制度固化为操作流程,形成环环相扣的权力运行监控流程,确保制度的刚性执行。
四是着力解决监控责任“虚位缺位、有名无实”的问题。要实行廉洁风险防控责任承诺制度,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完善廉洁风险防控责任层级管理机制,建立廉洁风险防控监管连带责任制度,明确防控制度落实人和监管责任人,对廉洁风险防控不力、责任不落实、监督不到位、发生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除追究当事人外,对负有领导责任、监管责任的人员一并问责。
三、加强燃煤管理廉洁风险防控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分析燃煤管理廉洁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其诱因,目的是为了防范风险、控制风险和化解风险。风险有大有小、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也不一样。因此,廉洁风险防控管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根据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控制的难易程度、风险发生后造成的危害大小等因素,借助风险坐标图、ABC分类法等手段进行分析、评估,确定各个廉洁风险的风险等级,结合实际制定落实防控措施。
一是在岗位个人方面,要从柔性教育和刚性制约两方面入手,既要经常对风险岗位上的管理人员开展廉洁从业教育、警示教育,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开展诫勉谈话,引导燃煤管理人业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也要制定落实廉洁自律公开承诺制度、燃煤管理从业人员相互制衡机制、定期轮岗制度、关键指标激励约束制度、举报制度等,认真开展燃煤管理专项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工作,构建燃煤管理从业人员不想腐败、不敢腐败、不能腐败的风险防控机制。如永安发电公司近年来坚持在燃煤管理部门深入开展以案说纪、廉洁家访等活动,经常为燃煤管理从业人员敲响廉洁从业警钟,打造“竹贵气节,人贵勤廉”廉洁文化氛围,并制定出台热值差奖惩办法等制度,调动和保护燃煤管理从业人员积极性,鼓励他们维护企业利益。
二是在企业内控方面,要从燃煤管理的关键风险点入手,健全完善企业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如永安发电公司在燃煤管理组织架构上,按照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相互独立、相互制衡的原则,成立并明确了公司燃料管理领导小组、燃料采购工作小组、商务纠纷处置工作小组、燃料管理监督小组的职责权限、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成立了燃料经营部、燃料管理部分别负责燃煤供应采购、厂内管理工作,分别纳入企业经营和生产序列管理,分别由分管经营和生产的领导协助主要领导管理;将原燃管班拆分为燃管班、化验班,分别负责采样、制化工作等。在燃煤定价环节,由燃料采购部门及时了解掌握市场变化情况,相关部门集体研究讨论采购建议,并报公司燃料领导小组集体决策,信息共享、公开透明,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在签约环节,对地产小煤由采购部门向公司在册的所有地产煤供应商发出签约邀请,并探索采取电子邮件、传真等方式留存履职痕迹;对海运煤实施“阳光采购”,并对供应商报价邮箱密码一分为二,燃煤采购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各持一半,只有当两个密码同时输入且均正确时才能打开邮箱。在检斤环节定期请地方技术监督部门检验过重回皮设备,定期开展各衡器间的比对分析工作,确保检斤工作的合法性和准确性。在检质环节,开展现场煤质目测比对分析,强化质检人员与采样人员的相互监督;推动机械采样装置的投入使用,减少人为干预因素;实行煤质异常处置集体决策机制,避免个人说了算;实施采制化三级编码,避免三个环节相互串通、人为操控热值;在关键部位加装摄像监控设备,并将监控视频连接至运行集控室,接受广大职工群众的监督;升级化验设备,促进计量检质数据直接上传集团燃料管理平台等等。在统计结算环节,形成了验收部门统计、采购部门结算、财务部门审核的三级会审机制,监察审计部门也定期不定期开展专项审计监督。
篇4
事件原因分析
2015年,炼化分公司共对2 799起工艺生产运行中的事故事件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生产安全事件管理办法》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由物的因素引起事件为2 050起;人的因素引起事件为228起;管理因素引起事件为478起;环境因素引起事件为43起。
物的因素
物的原因引起的事件中,排在前四位的为设备故障、施工安装缺陷、制造缺陷、设计缺陷。
“设备故障”原因导致的事件最多,这说明了在事件发生后,员工对其的分析仅仅停留在事件的表面,没能举一反三、彻底排查隐患,设备故障依然存在于生产工艺中。
“施工安装缺陷”引起的事件高达678起,这类缺陷会直接导致物料泄漏,并在一定条件下引发火灾爆炸事故,如中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8・4”泄漏火灾事故,就是由于丙烯塔空冷器(E-15/A)丙烯出口端东侧管箱法兰连接处,安装时采用了质量不合格的密封垫片,在运行过程中密封失效造成丙烯泄漏,泄漏的丙烯高速喷射产生静电,引燃丙烯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发生火灾。
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引起的228起事件中,排在前三位的是知识技能水平欠缺、信息交流不畅、行为不当。
知识技能水平欠缺具体表现在技能实践不足、缺乏对作业环境危害的认识。技能实践不够主要表现在工艺不达标事件中,员工面对突发的工艺波动,欠缺应急技能。
信息交流不畅主要表现为上游生产装置进行工艺调整时未能事先通知下游装置,造成下游装置工艺操作被动,最终导致工艺波动或停车。或在下游罐区调整操作时,事先没通知上游生产装置,导致上游生产装置憋压。
行为不当引起事件主要表现为违章操作、误操作,集中体现在生产操作中不遵守操作规程、随意操作、按错按钮、工艺操作缺少确认。
管理和环境因素
设备维护保养和检修不当、工作标准和操作规程不完善是管理因素导致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机器设备不到位、仪表设备维护不及时、电气设备日常维护不到位。
环境因素引起43起事件,其中18起是“晃电”带来的工艺生产波动。
加强源头管控
事故事件统计分析发现,设计缺陷主要表现在仪电设备设施上,如仪表控制回路的设计、电气设备设施的选型。虽然这些缺陷不能导致物料直接泄漏,但是能造成生产运行波动,很难保障装置平稳运行,给操作造成不便。因此完美的设计才是本质安全的基础。
为确保设计的可靠性,在工艺包设计阶段,设计单位应对工艺包进行工艺危害分析,在借鉴本装置以往事故案例的基础上,重点从工艺安全角度检查是否存在设计压力、囟取⑸璞秆〔难⌒偷炔环合设计要求的问题,以及安全泄压系统和火炬系统设计是否合适。
在基础设计阶段,应运用HAZOP分析方法对以工艺和仪表流程图(P&ID)为主的工艺设计文件进行全面的工艺安全审查。
在详细设计阶段,应对基础设计阶段以后发生的设计变更及供货商提供的成套设备,尤其是大型压缩机组等成套设备进行工艺危害分析。
制造缺陷主要表现在管线、阀体上的砂眼,安全附件的质量不达标,机泵轴承、轴封质量不合格,尤其是垫片、液位计等非“关键设备”质量问题较多。
目前企业生产所需的设备设施如管材、机组、机泵、反应器等都由供应商提供,企业在采购实施前,采购人员应充分了解采购物资信息,准确掌握相关质量要求和执行标准,并对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考核与评价,确保供应商提供的设备符合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设计规格要求。对于发现的重大质量问题,一定按照合同对供应商进行考核,并在供应商库中反馈其不良记录。
施工安装缺陷是生产运行中潜在的最大危害。这些缺陷主要表现为焊接缺陷,附件安装不规范,如弯头或接头的材质不合规格、垫片为非标垫片、螺栓紧固不规范等,这些都为泄漏埋下隐患。
设备设施的安装质量是设备长周期运行的基础,要确保设备的施工安装质量,施工前要做好施工方的招标工作,要选择有安装资质的施工方,并对施工方的资质、业绩、人员情况进行严格审查,严禁无资质施工方进入施工现场。企业应建立设备安装作业指导书或设备检修作业指导书,确保设备的现场安装符合设备设计规格要求和供应商提出的安装指南。为减少作业的自由度和随意性,作业指导书中应规定每一道安装工序所要达到的标准,对检修质量进行全过程控制,确保设备设施安装的标准化、程序化。
关键设备的安装要执行确认制度,如关键机柜接线是否正确、是否牢固,关键部位密封点螺栓是否齐全、紧固。发现安装质量问题要告知施工方及时整改,并根据合同条款对施工方进行处罚。
加强预防性维修
事故事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设备维护保养和检修不当也是引发事故事件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没有维护或检修计划、不按计划时间进行保养和检修、不按供应商提供的内容或方式进行维护。
工艺生产设施在正常生产运行中都有磨损,为防止磨损带来的小缺陷或小故障演变成大的泄漏,进而引发灾难性事故,企业应建立落实预防性维修的制度,确保设备的完整性。预防性维修制度中应包括关键设备清单、维护和检测频率、维修的程序、记录文件。
由于企业的人力、物力、时间有限,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需要重点确保关键设备的完整性。因此要对设备进行分类,列出需要进行预防性维修关键设备的清单,根据设备的不同情况,将清单中的设备分成优先等级。等级对应于相关设备的重要性,不同等级设备的维护和维修要求也各不相同,如一类压力容器和三类压力容器的检测年限和内容都有区别。
关键设备清单可以根据设备出现故障时可能导致的风险大小来确定,同时也考虑设备所涉及工艺介质的特点和设备本身的可靠性。也可以根据HAZOP分析结果,将某个风险较大的调节阀或仪表列入清单,以通过定期检验或检测来提高其可靠性。
维护和检测就是确保对工艺安全有较大影响的设备、管线、仪电控制系统处于安全状态。在确定这些设备设施维护检测频率时,应考虑工艺介质和工艺条件,如可能含有催化剂高温物料的管线受催化剂磨损影响,管壁减薄得快,检测频率就应比法规要求的检测频率要严格;可能存在的腐蚀程度,如含有强酸强碱的工艺设备管线,其检测频率应比法规要求的检测频率要严格。TSG 21-2016《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和《在用工业管道定期检验规程》对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检测频率提出了具体要求。
维修人员需要按照书面的维修程序来完成各项维修工作。有效的维修程序有助于保障生产安全、提高维修效率、积累维修经验、明确维修人员的职责。编写维修程序时使用维修人员熟悉的语言,准确反映如何完成维修过程,同时要充分考虑工艺人员、设备人员、操作人员的建议。关键设备如机组、控制系统的维修程序一定要同供应商的要求一致。尤其是维护过程中使用的备件和材料要纳入质量保证系统,防止使用错误材质。
篇5
[关键词]物资质量;物力集约化;创新管理;电网运行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217
1专业管理的目标描述
物资质量管理的主要方式有关键点见证、抽检及服务于产品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活动。
在管理体系建设上,根据公司自身实际情况,完善组织体系建设、提升制度规范建设、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整合信息系统建设,在工作中走出了一条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的道路;在监督方式和监督手段上,建立了以提升入网设备质量为目标,以抽样检测为主导,以驻厂监造、关键点见证和巡检为策应的供应商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在质量管理链条上,将采购、生产、安装调试、产品运行全部纳入管理范畴,充分调动基建、生产、农电、营销、科研、物资等各方面力量,形成全面质量管理态势。
关键点见证是项目单位按监造服务合同约定,派专业人员到供应商现场,对设备材料的关键点实验全过程的监督见证。抽检是指项目单位或检测机构依据公司相关标准、供货合同以及国家有关标准,利用检测设备、仪器,对所采购物资随机抽取,进行有关项目检测,检验物资质量的活动。服务于产品全寿命周期活动,主要指物资部门配合相关专业部门或单位,处理与供应商有关的事项,如故障处理、质量索赔、与招标采购联动等。
2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组织各质量监督专责在物资需求、采购、制造、验收、仓储、配送、安装调试、使用、报废等各个环节所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风险,通过收集资产全寿命周期内的质量问题,对发生的质量问题从风险角度进行细致的识别与分析,将风险评估后的指导意见用于质量监督工作。
质量问题的处理做到零遗漏、零容忍、零回退。零遗漏是指加强全员产品质量监督意识,发现产品质量问题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不遗漏任何一个问题产品或产品问题;零容忍是指通过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层层把控,杜绝发生与供应商私下达成友好关系而容忍其产品质量问题的现象;零回退是指加强质量问题的审核审批,做到报送问题不虚假,问题描述翔实准确,确保质量问题报送真实有效,报送问题实现零回退。
随着质量监督实施的逐渐深入,供应商对新出厂产品的把控越来越严格,在抽检和收货验收阶段发现的问题数量也呈现下降趋势,生产运行阶段的质量把控将逐步成为质量监督的重点。通过不断加强宣贯,使一线人员了解产品质量监督的重要意义。结合生产运行过程中的设备巡视和缺陷处理,将产品质量监督融入日常生产,落实产品质量监督常态化管理,以质量监督促进安全生产,进一步保证在运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质量监督工作开展中的三种主要做法:一是建立“缺陷储备库”,每月将运行阶段发现的所有缺陷进行汇总统计,为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打下基础;二是建立缺陷储备库,对“缺陷储备库”中的缺陷进行分类建档,并按照不同的处理流程进一步的总结分析;三是每月定期召开产品质量监督专题分析会,由管理人员、各专业班组长及技术骨干对当月设备缺陷进行逐条分析,甄别“缺陷储备库”中的缺陷是否属于产品质量问题或是供应商不良行为,并加强与供应商沟通确认,形成闭环,并及时将当月质量监督工作开展情况及时报送上级有关部门。
2016年国网公司明确物资质量监督的重要性,入网设备及材料抽检达到3个100%,加大抽检及检测人员配置和检测设备的配置,鼓励多报设备材料缺陷,倒逼供应商提高产品质量,确保投运设备材料质量可靠率100%。物资供应中心要求各县公司应建立健全电网物资质量管理体系,配足专业人员及相关装备,必须明确一名质量监督负责人,深入开展质量管理工作,不断提升电网物资质量。
3评估与改进
我公司综合考虑抽检业务各环节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强化了抽检计划制订、抽样组织实施、质量问题处理等环节标准化业务流程设计,在各个环节中将抽检纪律巧妙融入到业务实施中。
(1)抽检计划方面根据物资品种生产过程的差异、供应方式的不同,分别制定“抽检策略”。以ERP库存信息数据为依据,针对各供应商各物资品种的增量库存(一定时间内新增的库存为增量库存),综合考虑生产运行过程中产品质量信息反馈、废旧物资回收环节统计分析的反映全寿命周期产品质量信息及以往产品质量监督中发现的问题等因素进行抽检计划编制。
(2)抽样组织实施方面。使用了“二次盲样”,确保公正和廉洁。二次盲样的操作方法:取样单位在属地项目管理单位的监督下,在抽检计划指定仓库封样后将样品的供应商标识全部摘除,并进行编号,这是第一次盲样;样品送达检测单位时,检测单位的目管理单位将第一次盲样号再打乱,重新编号。这样在检测单位,只有目管理单位掌握第一次盲样号和第二次盲样号的对照表,而物资管理部门只有第一次盲样号的对照表。这样设计保证了样品在检测工作中避免受到外界干扰。
(3)质量问题处理提高抽检的“杠杆效应”。当抽检结果为不合格时,采取了比较严格的扩大处理范围的做法。具体如下:立即在地区范围内冻结该供应商该类物资产品,全部作为疑似不合格产品;立即上报上级物资部门,暂停该供应商的库存协议采购合同的执行或者暂停授标;立即约谈供应商,通知其不合格产品的情况,要求该供应商提交整改报告,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立即对在库所有物资进行排查,对不合格的产品进行更换,直至复检合格。
4特色亮点
(1)2016年,“三集五大”全面落实,明确了各管理界面,规定了各专业管理人员岗位,根据“三集五大”精神,质量监督设专人负责,建立了以物资供应中心质量监督为中心,各县局、有关部室为一体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2)加强制度的宣贯,要求有关专业人员了解国网对设备材料检测项目及标准,熟练业务知识;指定了项目物资有项目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及检测设备进行抽检,各县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及检测设备进行抽检,负责协调处理发现的问题,并在电子商务平善检测信息。
(3)根据省公司质量监督考核办法,物资供应中心制定了对各县局、各有关部室质量监督考核办法,此考核办法纳入全口径对标。
(4)物资供应中心始终把物资质量工作放在第一位,严格执行现场物资三方拆箱验收制度,做到提早发现问题尽快解决;对县公司根据ERP到货计,组织现场抽检,对安装调试阶段的设备材料组织有关县局(两个县局)技术人员不定期检查。
(5)每月对质量监督这项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同业对标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各县局、各有关部室对该项工作的配合和重视,取决于设备材料上报条数的多少,物资供应中心每月下发供应商关系管理、质量监督工作情况通报。
5实践效果
(1)项目单位加强安装施工管理,约束安装调试的不规范施工行为,为设备运行减少了安全隐患。
(2)对供应商制定合理有据的考核措施,提高了供应商快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促使供应商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防范质量问题的主观意识和能动性。
(3)组织有关部室及生产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供应商绩效评价,该评价直接纳入省公司招标中。
(4)双方有效的沟通和互动,为电力设备质量的持续提高,电网安全运行的保障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篇6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上的诸多硬件、软件和相关服务关联在一起,组合成网页服务的形式供客户使用,这种新型的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中的SWOT分析谌 英(江西科技学院财经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9)[摘 要]通过对云会计在中小企业应用中的SWOT分析,可知云会计具有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同时其在数据传输、平台建设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和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云会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会计数据的安全隐患和标准缺失同时也对其发展提出了挑战。[关键词]云会计 会计信息化 SWOT分析服务模式便是云计算模式。在云计算模式下,用户不需要购买硬件设施,也无需承担软件开发成本,而是只需要提供一个能连接互联网的电脑或手机等客户终端便能轻易地解决问题。而伴随着云计算技术在企业会计信息化领域、ERP行业中的渗透,云会计也就应运而生了。云会计是在云计算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而来的、基于互联网的一种虚拟会计信息系统,它能向企业提供会计核算、计量、记录、报告、经济管理等服务,并能为相关内、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支持的会计信息化服务。传统的会计信息化系统虽然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财务工作效率、经济管理能力,但其购买、维护成本高,大型企业或集团由于规模大,实力强,有足够能力去承担高昂的软件开发、购买及维护成本,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这笔庞大的成本开支无力承受,因此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缓慢而滞后。而云会计提供的是一种“按需购买、按需使用”的服务,企业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决定相关的服务内容,支付的成本只是这些服务所对应的使用费。这一特点,为会计信息化系统在中小企业中的普及与广泛应用提供了极大的可能。因此,云会计系统是目前促进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最有效的途径。一般而言,云会计系统包括三个层级,分别为基础设施服务层级、平台服务层级和软件服务层级。基础设施服务层级主要为硬件、服务器、操作系统、信息系统、数据库等组成部分的集成使用,使企业等客户在应用时能获得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方面的服务;平台服务层级主要通过提供一定的服务平台,并将其作为一种供应商和客户交互的“桥梁”所提供的服务;软件服务层级主要是提供财务软件,虽然用户不需要购买,但需要支付一定的使用费或租用费。
二、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中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一)云会计应用的优势分析
1.成本优势
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不仅前期投资成本高昂,比如要建立机房,采购计算机和服务器,购买财务软件、数据库,还要相应地增设财务部的工作岗位,配备专门的系统管理人员,以及财务人员的培训费等;而且后期的软件维护、升级费用也不低,企业要专门设置软件维护岗,以便能随时应对软件日常使用过程中的系统故障等问题,在软件升级的情况下还得支付一定的升级费用、重新配置硬件设施以便其能与新版的软件版本匹配等等。由此可见,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在采购、日常维护和升级等过程中的成本开支巨大,可谓是一笔“烧钱”的开支。在云会计系统服务下,财务软件的采购成本、维护和升级费用,这一切都无需企业去操心,因为这些工作都是由云会计服务供应商来负责、承担的。云会计模式下,供需双方是以一种租赁的方式达成协议的,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自行决定租用的服务类型、服务模块、服务内容等,然后根据约定支付相应的服务费即可。这对那些经济实力并不强的中小企业而言,无疑是节省了不小的开支。
2.使用便捷优势
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在日常运行过程中会涉及到系统异常或设备故障问题,这就需要企业内部的软件维护人员发现、排查并解决问题,有时企业内部职员无法解决时,还得寻求软件开发商的帮助。在系统升级时,可能会暂时中断软件的使用,对新升级的系统出于安全性的考虑,还要试运行一段时间。另外,由于升级会产生一笔不小的费用,很多中小企业都是在现有的软件版本已经无法满足企业自身的需要甚至是严重阻碍了工作时,才不得不考虑进行升级。此外,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受系统运行环境、硬件设施配置的影响程度比较大。在云会计模式下,财务软件的日常维护、系统升级等都是由云会计服务供应商负责,而且系统升级是在时展、社会经济的进步等客观条件下持续进行的行为,客户无论在什么时候下使用都是最新的,能紧跟时代潮流的软件版本;另外,云会计模式下企业的客户端对系统应用环境的依赖程度并不高,无需过多地考虑数据库系统、操作系统相关的限制性等要求。
3.可靠性优势
云会计模式下,提供软件服务的供应商实力雄厚、在庞大的财力和先进的技术实力支持下,能提供更为专业和优质的服务。他们往往通过组建专业化的团队,包括聘请专业的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会计领域的专家、行业内资深人士进行指导、研发;构建强大的基础设施服务集群,拥有规模巨大的研发中心和强有力的互联网服务器集群;开发出良好的交互平台,不断满足客户对会计信息化的最新需求,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准入门槛和所面临的风险。这种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服务,往往比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在数据的运行、管理方面更具有可靠性的优势。
4.信息共享优势
云会计服务模式下,企业将扫描的电子凭证、单据通过互联网上传到交互平台,进行相关的流转、分派及业务处理后,形成有价值的会计信息。与此同时,与企业有业务往来并登录在“云端”的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企业管理层、外部投资者等经过一定授权后,可交换或获取所需的数据,实现信息共享。另外,中小企业若将来有业务拓展或规模扩张的需要,可能会增设子公司或分公司,这些子公司或分公司的财务、业务和管理人员不管是在同城还是异地,都能通过云会计的服务平台建立起适合自身特点的独立会计信息系统,并且母公司或总公司能实时掌握这些分机构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因此,云会计服务模式对那些业务或规模有扩张需求的中小企业而言,不仅没有因为扩张而造成结构、管理上的松散,反而加强了总公司对其下属分支机构在业务、财务工作上的管控能力,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必须强调的是,实现数据共享的前提条件是获得合理、合法的授权,并且在授权的相应范围内获得共享的数据信息。
(二)云会计应用的劣势分析
1.数据传输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云会计服务模式下,数据处理都是采取后台运行的模式,企业的会计信息要通过网络传输到提供云会计服务的交互平台上,经过一定的处理后,再通过互联网把处理结果传回给企业。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数据的传输及存取的速度会受到互联网、宽带等因素的制约,另外也和读取数据的客户端设备有关。比如企业使用手机作为接收端的设备,会受无线信号强弱的影响而产生数据接收时断时续、不流畅的现象。
2.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拓展
云会计服务平台有三种:一是公共云,这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应用最多的一种云服务,它能为大多数的企业提供最普遍、最广泛的会计信息系统应用平台,但并不能满足企业个性化的需求;二是私有云,这种云服务平台是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专门量身打造的,它进一步提高了数据读取、传输及存储的安全性,但成本较高,对于实力并不强的一些小企业而言,不易推广;三是混合云,它是公共云、私有云和其他计算机技术的集成。企业可根据会计信息的重要程度、可控性和应用便捷度来确定哪些会计信息放在公共云服务平台上,哪些放在企业专设的私有云平台上。目前,我国云会计服务模式并未考虑到行业的划分与需求,对于一些行业和企业的特定要求,由于某些技术的不成熟、服务模式的局限或平台建设的不完善,还无法得到很好的满足。
3.滋生出新的委托问题
如前文所述,云会计系统三个层级之间的关系已经体现了企业与云会计服务供应商之间实质上就是一种委托关系,每个层级的上游和下游都是不同的委托者和受托者,层级越多,产生的链接关系也越多,委托关系就越复杂,直接导致了最终的服务对象——企业承担的成本就越高。如在云会计服务模式下,会产生一些在线财务咨询、服务公司,这些公司提供的业务主要是做账、为企业财务人员提供网上财务软件业务培训,纳税筹划、账务处理咨询等服务,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服务成本最终是由企业来承担的。
三、云会计发展的机遇与威胁分析
(一)云会计发展的机遇分析
1.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是推动云会计发展的重大机遇。
目前,中小企业已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15年4月,我国实有企业数量达到了7406.67万户,其中中小企业有6666万户,这些中小企业提供了我国50%的税收、60%的国内生产总值、70%的发明专利、80%的就业岗位,从数量和规模上看,中小企业的占比高达99%。每个企业作为会计主体,都有“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内在要求,一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已越来越成为中小企业无可回避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成本又不得不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内,直接购买、自行或委托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成本太高使广大中小企业无力承受,而成本相对低廉的云会计服务便成为了这些企业的最佳选择。因此,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云会计服务发展的重大契机。
2.电子商务与在线支付手段的迅猛发展,成为云会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近几年,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从早期的B2B(Business-to-Business)、B2C(Business-to-Customer)、C2C(Customer-to-Customer)扩展到O2O(Online-to-Offline)模式,如此快的增长速度让传统的零售业感到巨大的压力。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统计,2014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2万亿,增幅达到20%,未来我国电子商务将进入寡头竞争时代,成为商务领域中的主流模式。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各种在线支付手段也应运而生,如网银、各类第三方支付平台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会计作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必然参与到其中,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与效益服务。另外,电子商务领域内O2O新型模式的出现,要求企业建立相应完善的ERP信息系统。因此,只有将电子商务、ERP信息系统和云会计统一起来高效使用,才能有效地将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结合在一起,实现财务、业务的一体化。
(二)云会计发展的威胁分析
1.数据的安全性遭到质疑
会计信息反映了企业至关重要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信息,涉及到企业的“机密”。因此,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把维护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在云会计服务模式下,数据(即会计信息)的传输、存储和使用过程都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的,而目前我国的互联网数据安全性技术还有待提高,网络上数据信息遭泄露、被窃取的事件屡屡发生。互联网数据安全性风险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来自于外部的威胁,包括企业的竞争对手或网络黑客等不法分子的攻击、肆意篡改、利用病毒破坏等;二是云会计服务供应商内部的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的便利条件,非法获取企业的会计信息,然后再通过非法交易来牟取暴利。除了这些人为性的刻意侵害,还有一些来自于云端系统本身的风险,如因不可抗力导致的物理环境的破坏、海量数据处理过程中出现的系统故障、同时访问云端的客户数量骤增引起的系统瘫痪等等。正是基于以上这些数据安全性风险的考虑,使不少中小企业都踌躇不决,对云会计模式下的会计信息化建设采取了观望的态度,因此,来自于数据安全性方面的风险是目前阻碍云会计发展最大的威胁之一。
2.会计数据的设计缺乏统一的标准
云会计模式下,不同的供应商研发出来的会计信息系统所用的数据标准是各不相同的,这就为将来企业在对云会计服务供应商的选择、变更方面埋下了隐患。因为数据标准不统一,就意味着在ERP供应链中,企业上、下游的材料供应商、客户等整个业务网点中所有涉及到的企业都得选择同一家云会计服务供应商,倘若供应链中的任一家企业更换了云会计服务供应商,那么很可能会因为会计数据的设计标准不同,导致即使在合理授权范围内,该企业的会计信息也不能与其他有业务往来的企业进行数据互换,即不能实现跨云的数据访问和交换。由于目前并未制定出云会计数据设计的统一标准,将会导致不同的云会计服务供应商提供的数据无法互连互通,使云会计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四、结论
篇7
【关键词】铁路物资采购 订单同步 短信服务平台
一、项目的研发背景
铁路物资采购领域调研数据显示,各铁路局物资采购部门截至目前均未规划或建立物资采购电子订单的实时服务系统,采供双方关键信息的沟通成本很高且安全、有效性不能得到彻底保障。
以北京铁路局物资采购统计数据为例,每年批零采购总额规模在十亿元以上,B2B过程中产生业务关系的供应商客户数量已超过2000家。这样庞大的一个采购规模基础上,采购人员却仍在完全依靠半手工方式(邮件或传真等)维护诸如供应商订单反馈,设备物流追踪等关键业务,不但沟通周期长、费用高、效率低,而且数据的可靠性难以保证、跟踪难度大、无法共享和统一管理,由此造成的订单失真,物流与结算滞后等现象屡见不鲜。
二、项目的原理、技术与实现
1.项目的原理与关键技术
在铁路局物资采购商务平台内外网服务器上分别配置部署安全网关双向传输引擎,以内网铁路物资采购材料核算系统生成的电子订单数据为数据源,于内外网服务器建立采购电子订单异步镜像数据库,进而在外网服务器部署物资采购电子订单同步短信服务平台Web应用前端。实现对采购电子订单执行情况的全过程监控和新增订单手机短信实时提醒功能。内外网电子订单数据的安全交互和订单信息的移动终端实时提醒是本项目的关键技术。
2.项目的具体实现
2.1内网数据库系统(初始数据源)的实现
项目的数据存储由内外网两个数据库实现,二者的数据结构完全一致,但初始数据源是由内网产生,经过多次内外网数据的往返交互,最终在某一订单流转完结的状态下,内外网数据库中基于该订单的数据将达到完全一致。内网数据库和铁路材料核算系统的数据库是密切关联的,其主要实现过程如下:(1)分析平台所需基表及对应的必要字段,结合现有材料核算系统数据库与电子订单处理相关的表结构,完成内网数据库设计;(2)考虑安全性和系统的相对独立性,将平台内网数据库和材料核算系统数据库进行物理分离存储;(3)利用Oracle数据库链技术,在材料核算系统中创建平台内网数据库的镜像操作链,以达到物理数据分离,业务逻辑结合的高安全等级数据操作要求;(4)改造材料核算系统与平台电子订单流转标识相关的基表结构,达到订单状态描述字段的完全统一;(5)平台外网供应商用户信息(手机号,密码等关键身份信息)也由材料核算系统中提取并借助数据库链技术写入平台内网数据库,继而通过安全传输网关同步到平台外网数据库;(6)平台内网不设置前端Web应用,所有与供应商的订单交互均在外网的Web应用前端完成,并通过安全传输网关实现与平台内网数据库的异步交互;(7)铁路局物资处、物资供应段及其它站段的订单初始生成及最终签收均通过材料核算系统实现与平台内网数据库的交互。
2.2数据内外网安全传输处理
为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和准确性,项目完善了以下技术设计:(1)确保需要交互传输的平台内外网数据库基表完全一致;(2)确定关键标识字段(涉及订单状态变更的字段),作为内外网交互传输的触发条件;(3)分别于内外网应用服务器上改造现有跨网安全传输通道的配置文件,适应新增基表交互传输的要求;(4)利用长驻进程对传输过程进行实时监控,运用类似MQ传输队列的原理对打包的传输块进行回执标识,未产生握手回执的传输须重新尝试传输;(5)对于多次尝试传输仍不能成功获取回执的传输序列,做中止标记后自动中止传输并保留传输文件块,以备后期进行人工排查与处理。
2.3电子订单核心数据的处理
项目采用Oracle数据库+Weblogic站群的方式实现,订单核心数据的交互处理借助B/S形式实现。电子订单原始数据由内网材料核算系统提报生成后,经过数据库链写入平台内网数据库,再经过内外网安全传输系统推送到平台外网数据库。通过外网的前端Web应用与供应商用户形成UI对接后,每一笔电子订单的流转状态如下:(1)供应商收到新电子订单短信实时提醒,登录Web应用对订单做供货确认;(2)如订单撤销,则将撤销标识写入外网数据库并回传内网,该条电子订单流程终结;(3)如订单确认供货,将确认供货标识与发货标识写入外网数据库并回传内网;(4)确认供货的订单回传内网数据库后,经数据库链写入内网材料核算系统数据库,站段用户借助材料核算系统实现对供应商发货的签收操作,即将确认收货标识写入内网料核算系统数据库并经数据库链输出至内网短信服务平台数据库,再外传至短信服务平台外网数据库中;(5)供应商在外网的前端Web应用中收到站段确认收货的信息反馈后,执行录入订单发票号的确认结算操作手续,发票号再回传内网短信服务平台数据库并经过数据库链最终写入内网材料核算系统数据库,以备后期进行结算信息的核对。
三、项目的应用价值
项目启用后,实现了铁路局海量物资采购订单重要供应链节点信息的内外网无纸化安全交互传输,提供了供应商、铁路局物资采购计划员、物资供应段计划员、站段计划员对物资采购清单流转情况的全过程交互式监控;满足了采供双方加快账单传递和料款结算速度的实际需求,有效降低了多边沟通成本,提高了物资供应和结算效率。
1.对铁路物资采购部门:大幅提高采购人员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沟通速度,大大降低信息沟通的成本支出,保障双方信息沟通的精准,有效控制了物资采购的配送进度,缩短了物资采购的物流环节时间成本消耗,为企业运输安全生产提速增效。
篇8
关键词:管理会计 大数据 企业财务 转型
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大数据,又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资料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脑甚至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这个数据量究竟有多么“巨大”?简单地从数据计量单位换算就可以看出。早前,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用到的最大数据单位是GB和TB(太字节),而现在根据思科公司近日的可视化网络指数报告,全球互联网协议(IP)流量到2018年将提升至1.6ZB(泽字节),而1泽字节等于1024太字节的数据总和。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数据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经济资产,正在影响并带动着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而“大数据”的到来会为管理会计工作带来怎样的挑战与机遇?管理会计怎样才能充分地利用这一资源,更加精细化、更有效率地为企业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站在这些数据背后的“会计人”如何能够更加有效地挖掘蕴藏在数据背后的宝贵信息,让财务数据变化出各种管理报表?笔者相信,财务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连接企业的所有业务单元,承接大量、繁杂、多变的信息,大数据时代的兴起必然对财务带来一场革命性的转变。
二、管理会计是财务转型的先头部队
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强化了财务和业务的伙伴关系,并充分体现了“用业务牵引财务、用财务规范业务”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精髓。它通过对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分析,从而达到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撑的目的。管理会计工作是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融合的桥梁,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手段和实现内部控制的重要方法。伴随着“中国梦”孕育出的“新国企”形象的不断涌现,加快企业财务转型的重担也就落在了每一位财务人的肩膀上。财务转型是企业成功转型的决定因素,过去国企财务人员在工作中更多地将时间投入到财务会计的基础工作中。可当企业开始进行战略转型时,财务工作就要以“战略引领”、“创造价值”为导向,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做出贡献,因此推进管理会计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从管理会计角度看,它考虑的重点应该是企业的“人”、“钱”、“物”如何达到最高效率的配比,用最佳的组合方式为企业创造出最高的价值水平。当大量庞杂无序的数据被收集起来之后,财务管理人员就如同数据世界中的“交通警”一般,凭借着他们对企业各生产经营环节的融会贯通,找寻出每一份数据之间关联的关系,指挥这些平淡无奇的信息搭建起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阶梯。财务管理人的这一系列操作规则,就是准化处理各系统数据源、统一数据业务及系统口径、实现数据质量的闭环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可视化和精细化管理。
三、管理会计让财务数据开口说话
现在各大企业为了全面提升财务工作的总体水平,都在提倡“精细化管理”模式,笔者所属的集团公司也不例外。作为财务人员如何利用一张原始凭证同时取得会计报表以及管理报表两套账务数据?企业又如何能在凌乱的“大数据”中抓住管理者最想要的信息,实现精打细算的“小精细”?笔者结合公司推进管理会计工作的具体实践,就财务转型的方式和所遇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全面预算管理
如何有效地降低成本和费用?笔者认为在此之前必须要有“比较的基础”,随后再得出一个“合理的预算”。所谓合理的预算,指的是“性价比”最优的结果,而并不是一味追求低价格低成本而让产品质量和工期付出代价。
企业本部及海内外投资公司应统一实行三至五年的滚动预算,以现金流为主线,以项目为基础,按月度通过预算数和实际数的对比,实现预算执行报告,根据预算执行报告,再调整下一项实施策略。改变将预算编制停留在图表分析的简单层面的现状,将预算偏差从企业管理员事后检查提前到时时监控,并针对管理的不同角度对财务数据进行再加工,形成一套完整的控制系统。
针对企业的核心项目,考虑实行项目费用控制月报制度,全程监控项目成本费用预算的偏差程度,并实现数据结果向业务部和财务部两个端口同时传送。使得业务部门能时刻掌握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偏差的实际原因,也使得财务可以了解项目具体情况并重新审定预算成本。
针对企业变动费用预算,考虑采取限额管理,限定人均限额,定期回顾预算和实际报销的对比情况,回顾周期越短越好,建议至少每季度为一个周期。
大力推行资金计划工作,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对由于资金计划不准确造成的资金闲置和浪费,应严格核算资金占用费用,并定期公布各业务部的完成情况报送公司相关部门。对于缺少计划性的临时性付款,可尝试用其他结算方式解决,例如开立银行远期承兑汇票或远期信用证,以便减少公司流动资金的压力。
(二)项目专项评审
企业中各业务领域所涵盖的风险都不尽相同,针对企业不同的项目类型,应组建分工明确的评审小组,评审人员涵盖采购招标、物流运输、现场管理、费用控制、财务管理等各个环节,让评审员们用不同的视角来全面审视项目信息,用不同的声音来充分揭示项目存在的风险。
在项目立项评审过程中,财务部门的职责除了防范财务风险之外,最主要的就是要确保项目预计利润的最终实现,而项目预计成本的准确性成为思考利润是否能实现的绊脚石。其实企业每一个同类业务的核算信息都可以成为财务人员比较成本的标尺,只要将这些财务信息加以归纳和利用,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出项目成本的脉络。
(三)创建预警信息平台
以把控项目风险为目的,在众多的财务数据中筛选出具有预警特点的,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出了项目预警平台。待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后,随着在手执行项目的推进,每一个时点的财务或有风险都会在合理的预警时间内向决策人发出预警。例如出口退税到期日的预警、供应商保函到期日的预警、代垫货款额度到限的预警等等,通过这一预警平台,财务人员可以轻松的将有危险性的雷区一一筛选出来,以保证项目利润的最终实现。
(四)重新定义财务岗位职责
在大数据时代,企业传统的财务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原有财务岗位职责将被重新定位。通过一张财务报表,便可从中轻松得知企业目前的银行贷款余额,但是这并不能为企业今后的融资决策提供帮助,所以资金岗的会计人员就不再只是停留在“缺钱就借”这样的被动工作中。创建项目资金管理平台,将公司在手项目进行平行式管理,项目资金净现流一目了然,各个项目资金缺口实时监控。从此财务管理可以提前预判融资需求,有的放矢地把每一分财务费用都用在刀刃上。此外,将平台和金融机构系统挂钩,分析和比较金融市场的资金成本,保证每一次项目融资在当时使用的都是“最低资金成本”。
查询和分析每一笔应收账款和库存可以保证资金的有效回笼,但是这样的分析和排查却对事前预警无济于事。于是项目主管会计也不再只飘荡在项目管理的平行空间,和业务人员的交流也不再只停留是否在收付款的初级层面。创建客户价值管理和供应商管理系统,依靠交易对手的历史数据从财务的角度来分析和预判本次交易的利与弊。当一份销售合同审批时,主管会计会提示业务人员交易对手的历史成交金额是多少,其中有应收账款还处于超期状态。当一份采购合同关闭时,主管会计可以在供应商系统里添加财务方面的评价,例如哪家供应商可以接受银行远期承兑汇票,而哪一家供应商因质量问题对企业造成了直接的经济影响。
(五)推行集团财务管理模式
在大数据时代,企业组织结构面临重新调整,越来越多的集团性大企业开始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现企业会计核算处理的集中化运作。近年随着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政策的不断推行,大部分国有企业都逐渐从出口型贸易企业转变为了海外工程承包性企业,随之而来的则是驻外财务人员的派驻大幅增加。从2014年开始,公司财务部开始构思“集团财务”的管理模式,利用信息化平台在每一个海外驻点建立端口,全部数据都汇总到公司本部,统一收集统一处理,这样既保证了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和统一性,也从中降低了人员成本。
整合企业内部的知识资源,提高企业财务模式的扩展和复制能力,将财务人员从琐碎的账务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参与决策支持、风险管控等管理工作。通过财务管理者的再创造,复杂难懂的财务数据不再只是一张张的企业财务报表,它也可以轻松幻化出各式各样的企业排行榜。“最赚钱的商品”、“贡献度最大的客户”、“最佳销售地区”、“创造收益最高的员工”,这些头衔的浮出是企业管理者下一次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管理会计最华美的成果展示。
篇9
作者:钱义长
实施物资采购廉政风险管理的途径
1.识别风险,让廉政风险点显现化。识别风险是实施廉政风险管理的前提。识别风险的关键就是找准、找全风险点,至少应抓好三个层面的工作:一是把握上层,从重点领域、关键部位查找风险点;二是把握中层,从职能分配、权力运行和资源配置等角度查找风险点;三是把握基层,从干部思想道德、工作职能和岗位职责等角度查找风险点。要按照“强化风险意识,发动全员参与,联系实际查找,实现全程覆盖”的工作要求,围绕“自己找不准,就相互找;部门找不准,就上级点;自己单位找不全的,就发动群众来补充”的工作思路,分个人和集体两个层面进行分类查找。查找个人(岗位)廉政风险,要抓住自己找、众人帮、组织审、公示四个环节,对照履行职责、执行制度等情况,查找出面临的或潜在的廉政风险点;查找集体廉政风险要抓住人人找、集体定、组织审、公示四个环节,在人人查找的基础上,通过班子内部、部门内部相互查找、相互提醒、共同完善,找全找准在“三重一大”事项研究决定及其组织实施、资金运作及财务管理以及涉及职工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集体廉政风险。要通过全员查找、全员受教育,全程查找、全覆盖无死角,实现风险显现化、受控化。2.评估风险,让廉政风险点等级化。评估风险是实施廉政风险管理的基础。是指从企业目标出发,在事件识别的基础上,运用风险分析方法和评估工具对识别出来的风险进行评估分析,以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将会给企业带来的影响。要对排查出的廉政风险点进行梳理、筛选、归类、分析,鉴定风险的性质,估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频率和严重程度。在实施中,要结合实际,依据廉政建设风险程度的不同,将评估对象分为一般、严重、重大三个等级。一般风险,即可能引发一般性廉政问题,但不需要给予纪律处分的风险;严重风险,即可能引发违纪问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风险;重大风险,即可能引发违法犯罪问题或可能引发群体性廉政问题的风险。在此基础上,确定业务工作、岗位、单位廉政建设高风险领域、部位和关键点,研究探索风险发生的条件和规律,为明确廉政建设工作重点、制订防控措施、评价单位廉政建设工作情况,提供较为客观、科学的依据。3.防控风险,让廉政防控措施针对化。防控风险是实施廉政风险管理的关键。是指风险被识别后,根据风险点性质制定控制政策及程序,以强化风险管理,使风险点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从而实现风险防范。一是思想教育防控。坚持把思想教育贯穿始终,围绕领导重视到位、人人教育到位、认识统一到位,以教育倡廉、竞赛知廉、承诺保廉、歌曲咏廉、典型赞廉、文化育廉等活动为载体,激发干部职工时刻绷紧自我防范这根弦,确保人人清楚岗位有风险,何处有风险,如何防范风险。二是构建系统防控。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运用系统论原理,针对风险点情况,整合资源,整体联动,制定班子、部门防控图,使每个点环环相扣、事事相联、点点清晰、责任明确,提升防控效果。三是完善制度防控。好的作风是基础,好的制度是保证。完善防控制度、构建长效机制是落实防控措施的根本要求。要不断健全完善内控制度,明确权力界限,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办事、决策透明度,实行权力制衡,防止廉政风险发生;要结合实际抓好监督办法的落实,防止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发生廉政建设问题;要抓好企业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通过严格管理,防范廉政风险;要抓好反腐倡廉制度的贯彻落实,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要清理修订现有制度,针对风险点的需求建立健全制度,增强制度的系统性、科学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形成能够管住、管好的制度体系。四是创新机制防控。在系统论的指导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强化分段管理,建立业务制衡机制。将采购岗位与计划、供应商管理、合同审批、价格监管、质量监督、货款承付等岗位分离,使各环节相互制约、整体联动;强化动态管理,建立过程控制机制。突出物资采购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和物流控制,建立过程控制定期分析制度,建立物资采购供应台账,从需求计划接收、采购计划编制、询报价、订单创建和审批、采购到货、质量验收、物资出库、货款结算付款、合同评分核销等方面,对物资供应的每个环节进行跟踪和控制;强化采购管理,建立价格预警机制。通过ERP、电子商务等信息平台,建立健全计划、采购、招标、合同等涉及物资供应全流程的管理制度,推行网上动态竞价采购、战略供应商采购、框架协议采购等新的采购模式,通过电子商务、商情分析等渠道,完善采购指导价监管等内部监督制约长效机制;强化岗位管理,建立岗位交流机制。对重点岗位重点人员,实行动态跟踪考核,定期轮岗交流。五是加强监督防控。权力失去监督,腐败就难以避免。要从完善制约机制、分段监控、重点把握、客观审视评价、规范操作等方面,整合监督力量,完善监督机制,谋求监督效果。要充分运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各种针对性专项检查、效能监察、财务审计职能监督以及职工代表值班、业务公开等形式,从不同角度,及时跟进,全程参与,加强对风险点的监督防控。对风险点监控要做到监控责任明确,监控内容具体,监控要求严格,监控结果及时运用,切实防患于未然,努力把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六是依靠现代管理技术防控。ERP系统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职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为实施廉政风险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借助ERP系统上线运行,一是实行网上采购,做到过程和结果及时公开。二是按照有限授权、相互制约的原则,在网上设置不同的用户角色,既各司其职,又相互监督,确保规范用权。三是实施指导价控制程序,强化价格控制手段,使价格保持在设定的空间内。四是建立追溯机制,完整记录物资采购信息,方便永久追究。4.监控风险,让风险管理良性化。监控风险是实施廉政风险管理的保证。一方面,要监控廉政风险点的变化,并针对变化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另一方面,要监控风险管理每个环节的运行情况以及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纪检部门是实施监控的主体,担负着督导检查、考核评估、组织协调等责任。要协助党政深化党务公开、厂务公开,要大力推进民主监督工作,要加强风险处置工作,对发现的违纪违规苗头问题,及时采取诫勉谈话、诫勉纠错等处置措施,避免风险扩大。对违纪违法案件要及时查处、分析原因,发现并掌握廉政风险发生、演变的规律,及时采取新的风险防控措施。要将廉政风险管理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作为干部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
对物资采购廉政风险管理的思考
1.实施廉政风险管理要遵循五项基本原则。(1)预防性原则。廉政风险管理不仅要应对已然的问题,而且更要预防未然的问题,针对潜藏的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制定对策。遵循预防性原则,就是要把工作的着力点由事后向事前转变,变事后惩戒为事前监督,变被动查处为主动防范。(2)及时性原则。要及时发现问题,对发现的廉政问题快速做出回应,做到及时应对,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3)针对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分问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观性和客观性,对共性问题抓重点、抓关键,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对个性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防止扩散。(4)有效性原则。要明确责任,强化督办,硬化考核,杜绝防范缺失、防控不力,保证廉政风险管理机制的有序运行并取得实效。(5)规范性原则。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增强制度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着力提高制度的执行力。2.实施廉政风险管理要重点抓好四项工作。(1)实施廉政风险管理必须深化业务公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能有效的降低风险。要遵循“突出重点、公开结果,内外有别、重在对外,区分层次、有限授权”的原则,按照“决策民主、操作公开、过程受控、全程在案、永久追溯”的要求,除国家法律规定不宜公开的内容外,对主要经营活动的实施结果都要按照授权,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重点对与企业以外的单位所发生经营活动的实施结果进行公开,促进决策透明、规范运作,从而有效降低廉政风险。(2)实施廉政风险管理必须强化制度建设。廉政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制度建设,要使风险管理成为各级干部群众共同的思想意识、行动准则,需要一套运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运行机制做支撑。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分级管理、责权明确的工作组织体系,抓好廉政风险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制度建设。落实好“党内监督条例”、“惩防体系纲要”,真正实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约束人。要建立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档案,对存在的风险点及相应措施要进行分类管理,提高风险防范的效能。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廉政风险防范监督考核操作办法,以制度为抓手,公开工作流程,规范操作程序,将风险管理寓于各项规章制度之中。要采取单位定期自查与阶段性检查相结合、动态考核与综合评估相结合等方式,全面系统地考核评估风险防范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做到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3)实施廉政风险管理必须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在廉政风险管理工作中,党委统一领导是关键,党政齐抓共管是合力,纪委组织协调是保证,专家智囊论证是优势,上下齐动、群众参与是基础。要重视调动自上而下的积极性,释放全员支持参与的能动性。实施物资采购廉政风险管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许多工作都需要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完善。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廉政风险管理体系结构,重点健全完善制度保障、程序运行、理论引导、科技监控和考核评价等配套体系,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廉政风险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廉政风险监控网络,落实监控职责,充分发挥监控网络对廉政风险的防控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健全廉政风险控制措施,把每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推动廉政风险管理更深入、更扎实、更有效地开展,以此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水平。
篇10
关键词:工程管理;建筑电气;质量控制;管控策略
引言
居民对居住质量的更高要求使现代化建筑电气工程面临更大挑战。随着社会对人防、消防、抗震、远程操作等细分专业的需求增大,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电气工程管理的重要性显著提升。同时,建筑电气工程管理类别众多,复杂性高,内容丰富且验收复杂,如不能改善管控策略,将严重影响建设施工整体质量及进度,甚至项目功能也无法实现。
1新形势下建筑电气工程管理定义及各阶段管理重点
近年来,建筑朝着智能化、电气化发展趋势明显,电气工程在建筑工程中的地位愈发重要。由于房地产项目建设周期长,专业性强,全过程管理均有不少管理工作及难点,需梳理每个阶段的重点与核心,才能顺利推进建筑电气工程管理工作,并与其他专业工程合理协调。例如,前期应将重点放在开发报建及设计工作中,提前了解各专业验收要求,提前研讨并规避有风险的做法;项目中期应将目光聚焦在施工、成本、质量及采购方面,严格执行进场材料设备报验制度,坚决把控好材料关及工艺关,前道工序验收后方可进入下一工序;项目后期要将验收和经验总结作为重点工作开展,通过对项目的全方位复盘,提炼优秀做法及归纳不足之处,通过多专业、多人员的交圈检验,扩大标准做法在公司内部的普及。
2建筑电气工程管理难点
2.1管理工作内容点多面广
随着行业分化加剧,各房地产企业均加大自身能力修炼,尽管房地产管控工作越来越细,专业性越来越高,但业界对建筑工程管理人员横向发展的要求不变。单一专业知识已无法满足建筑电气工程管理的发展需求,出色的建筑电气管理人员应在加深本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学习不同工作条线及专业的相关知识。新形势下对从业人员工作要求已不仅局限于电气设计管控,更要求其具备足够的其他专业知识(如给排水、暖通、建筑、结构等)和工程成本、采购、开发等其他能力,既需要电气工程管理人员看懂图纸,也需要其能发现各工程合同中的关键点与痛点;既能编写电气工程施工方案,又能发现项目进度、质量、安全问题。对内需整合公司资源,提升效率;对外需了解上下游产业,提升沟通能力,了解政策,工作内容点多面广,成为合格的建筑电气工程管理人员绝非易事。
2.2材料企业及施工方数量多,管理难度大
建筑电气工程中,合格的材料及优秀的施工人员对工程质量有直接影响。如何做好这两方面的管控,成为建筑电气工程的关键所在。市面上电气材料种类繁多,范围广,良莠不齐,择优难度大,如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使用不合格材料,有可能导致后期功能无法实现。为规避此类风险,建筑电气工程管理需做到以下几点:①避免采购杂乱无序,应按照项目进度提前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②通过对材料商的考察及材料核验,择优入库;③落实成本对比,确保材料物美价廉;④严把材料进场关,所有证件不齐、货不对板的材料严禁移交项目使用。另外,在招标过程中,为简化流程、加快速度,房企往往缺少技术分析及市场口碑调查,倾向于直接采用最低价中标策略。而中标单位出于成本优化原因,往往雇佣缺乏甚至没有相关执业资格的电气人员开展电气施工工作,导致工程质量及施工安全暴露在高风险下。整改情况及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无效成本难以控制,此做法易给工程带来更大损失。因此,在建筑电气工程管理中,电气管理人员应建立等级制供应商库,制定合理的优胜劣汰制度、循环制度及全方位评价制度,确保供应商名录合理迭代。
2.3快周转下质量把控难度大
随着国家政策调整,房企融资难度加大,融资成本渐增,快周转已成为降低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常用方式。然而,快周转在降低融资成本的同时,也带来不可预测的管控风险。首当其冲是设计管理、开发管理及工程管理。原先用于设计、报建报批、招标及成本测算的时间大幅削减,导致员工身心疲惫,数据准确度降低,工作矛盾加剧。施工图纸、成本清单、合同等工程文件出错率大增,最终导致后期工程现场大量整改,产生许多无效成本,导致不良结果。同时因项目进度加快,原先合理的安全保障措施易被忽视,如楼板未初凝完成就继续施工,易造成电气管线埋设质量差、点位开裂、点位与施工图不符等情况出现,影响使用功能。建筑电气工程管理应按照二次专业分类管控原则,找出所有电气工程的内部逻辑关系。项目方案阶段,将主要精力投放到各项面积及高度指标中,如落实准确的配电房、发电机房、电信间、强弱电井尺寸及高度等信息,避免精力分散;施工图阶段,则落实多专业交圈审图,最大限度提前排查错误,避免产生无效成本,延误工期。施工阶段,执行有效的设计交底及答疑工作,定期组织项目现场巡检,主动暴露问题,形成文字性会议纪要并落实责任主体,制定切实整改计划,杜绝同类问题二次出现。
2.4规范众多,更新快,二次设计及验收任务繁重
建筑电气工程管理常因电气专业难度较小、可调性高而被建筑工程定义为优先等级靠后的专业工程。但随着建筑工程发展,居民对楼宇自动化要求的提升,电气成为具有最多二次深化设计的专业类别,一般包括供配电、智能化、发电机房排烟降噪、抗震支架、BIM管综、泛光照明、太阳能热水或光伏设计等。适用规范及地方标准众多,验收部门繁杂,有政府、质监站、供电局、防雷办、消防局、技防办、企业自身等,不时出现不同部门对同一做法持不同意见的情况。电气工程管理工作要求员工建立框架意识,能辨别分项工程的细分类别,能迅速并清晰找出对口的验收部门及其关注点,针对各分项工程落实好各类验收,建立起验收-工程及成本-设计的反推流程,将矛盾点化解在电气设计阶段。同时加强对不同电气工程与竣工备案存在逻辑关系的推敲,避免连锁延迟情况出现。
3电气工程管理应对策略与措施
提升电气工程管理的应对策略可有效提升项目品质。建筑电气工程管理主要包括: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交圈管理等。只有认真应对每个管理环节并合理穿插管控动作,才能保证建筑工程顺利开展,达到预期品质。
3.1质量管理
工程质量管理以拟定合同的质量需求为依据,以各项工程验收为目标,从工程材料、施工工艺及主要管理人员出发,做好工程质量的保驾护航工作。1)材料是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建筑电气工程人员需做好材料库管理工作,清楚每种材料的源头及来历,材料文件是否充分详尽,是否符合企业质量要求。2)建立可靠的技术交底台账,如实记录会议纪要并落实责任主体及整改期限,杜绝问题重复出现。3)由于电气工程分包数量及验收部门众多,直接管控到一线施工人员比较困难,应严格实施第一责任人机制,抓好相关部门第一责任人,通过管理责任人将品质标准传达到一线员工。4)可采用合理奖惩机制,对质量管理有力者及供方提出嘉奖,对质量落实不到位的责任人及供方进行惩罚。3.2成本管理在高融资成本背景下,如何降低工程成本成为企业的一道难题。建筑工程中,建安成本一般占较高的项目支出比例,成本的微弱波动也将影响企业财务报表。由于近些年行业对智能化、消防、人防的验收愈发严格,建筑电气工程投入占比有较大提高,其重要性显著提升。成本核算来源于设计,电气工程设计主要依据规范及地方标准,对于模棱两可或自身有冲突的规范条文,应提前组织调查及开展研判,通过评估风险提出设计方法。在风险可控及不影响交付的前提下,尽量优化设计,通过少设、降级设计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3.3进度管理
1)建筑的不可复制性决定了每个工程的唯一性,根据项目总进度计划编制电气工程内控计划,分析清楚各电气分项工程及验收的逻辑关系,从而制定科学合理且可实施的进度计划。2)竣工备案需包含技防办验收合格证及供电验收合格证等。3)要使进度计划上通下达,密切关注项目各级节点及其他专业进度,加强周期性汇报及对比,发现延误及时通报管理层并及时调整。
3.4交圈管理
建筑电气工程不是独立工程,无法独立存在于建筑工程管控当中。当今建筑业业态众多,客户对智能化、安防、技防需求增加的情况下,无论是管线还是点位均与其他专业有比过往更多的矛盾点,处理不及时或缺少交圈分析将大幅增加后期整改风险。1)在方案评审会中务必落实建筑电气工程交付标准,根据标准,在施工图出图前提前组织专业交圈会议,排查客户敏感点中设备点位的定位是否准确,是否满足楼盘营销需求。2)当项目现场施工到首个标准层,组织二次专业交圈会议(现场巡查形式),核实施工方是否按图施工的同时,再次排查非交圈及设计不合理之处,以达到降低无效成本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