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素养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素养的核心

篇1

目前,国内已经有130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尽管每年都有将近30万名高校艺术设计毕业生被输送入社会,但是,能够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人才质量和数量还远未达到企业需求。根据2012年下半年本课题研究团队联合全国8个省份的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所进行的调查 ,超过半数的艺术设计相关企业对目前人才质量持不甚满意态度。企业认为,目前新入职员工亟待提高的方面依次是:职业意识(45.0%)、职业行为习惯(21.7%)、职业道德(18.3%)和职业技能(15.0%)。同时,企业表示,他们希望新员工能够在入职前就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因为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可以通过实践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大的提升,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和职业意识的养成则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

企业对于高职高专学生的期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希望他们能力全面,能适应市场和生产所有环节的工作;二是希望他们能够按时按质完成任务,成为很好的执行者;三是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对于设计企业而言,每一个艺术设计的项目都是独特的,都必须追求超越原有范式、达到个性化并与众不同的效果,这就决定了所有的知识和产出都存在于设计者的头脑中。因此,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快速的画面表达能力和一定的资源整合能力,是未来人才入职艺术设计行业最起码的条件,很少有企业希望它的员工仅仅是一个熟练的操作员。设计企业的员工贡献给企业的,不应该仅仅是技术,而应该是智慧和“灵感”,这些能力都不是孤立和绝对的,而是可迁移和可持续的。

一、审视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职业教育始于职业活动。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参与职业活动的行为者获得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早期的职业教育主要关注实际的工作能力,是一种比较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或职业培训。随着职业的细分和社会分工的细化,随着技术条件的不断提升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社会对于职业能力的要求产生了变化,从开始对单纯的专业技能、专门知识有所要求,以便解决特定领域的特定问题,扩展到对工作态度、职业意识和技能“迁移”能力提出要求,也就是对未来人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出了要求。

艺术设计的特色是创新,艺术设计是一门尤其注重素养教育和可迁移能力培养的专业门类,对于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也应该更高。此外,艺术设计门类众多,从二维的平面设计到三维的空间设计,从静态的产品造型到动态的动漫设计,从最传统的工艺美术到最时尚的数码设计,林林总总。根据教育部最新的专业目录,目前开设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方向多达53个。随着产业分化和技术演进的日渐频繁,可以想见,未来的设计专业和对应的职业岗位将更加多元。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特定设计门类的职业技能也许有助于学生的初次就业,但真正支撑其未来职业发展、能够适应技术提升和产业推进的将是可迁移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

课题组希望通过对用人单位、院校、教师、学生多方面的调研,分析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要素及其具体内涵和表现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或革新课程,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设实用教学资源,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推动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供可资借鉴的操作方案和必要的资源支撑。

本课题目标设定的创新之处在于:1.更加全面地审视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成才需求,摆脱“工具理性”思维,从强调技能培养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2.从教育教学的微观操作层面入手,探讨有助于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培养的可行方案,而非仅仅停留在意义、理念的辨析上;3.以研究成果为依托,开发一系列可供借鉴和应用的实用教学资源,使成果得到有效的推广。

为此,课题组的研究探讨工作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2.如何改革教学(课程、内容、方法、评价等)以推动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培养?3.应开发哪些资源(课程方案、新型教材、数字课程、师资配备方案、实训方案等)来支持这样的教学改革?

二、确立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模型与要素

1. 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Occupational quality)是指从业者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在这一概念中,普通的社会培训机构所提供的职业技能方面的训练仍然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但却不是唯一内容。一些在过去的职业评价中并不被重视的“软性”或长效因素如道德、社会伦理、合作精神、职业意识、可塑性等,在复杂而多元的后现代社会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目前社会上比较流行的“职商”(CQ ,career quotient)可以视为尚不十分完备的职业素养的量化形式。职业素养是一个多维概念,其本质是参与职业活动主体先天的个性品质和后天习得能力的集合,其体现形式则是从业者对于其职业的胜任、敬业精神和合作态度等。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应该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并不表现为组合式的并列结构,而是递进式的层级结构,如图1所示。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四个要素中,职业道德是基石,是人才得以健康成长的最基本要素;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均建立在职业道德良好的基础之上。如果失去了这一基石,人才培养将无法稳定地向上发展。在其余三个要素中,职业意识的培养相对较为简单,学生应该在进入学校的最初阶段就受到职业意识方面的训练,带着这种意识进入职业技能的培训。职业技能是院校培养学生的重点,占用最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学生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也得到强化。当所有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融会贯通,成为一种自然的职业行为习惯,那么,我们认为,这名学生已经成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真正的职业人。

2. 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Core Ability of Occupation)又称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迁移性的能力,它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与“职业能力”这一针对具体领域、具体岗位的概念相比,职业核心能力面向的职业领域或岗位群更为宽广,是指具有相通性、更为基础性的职业能力。职业活动种类繁多,即便是在同一专业领域,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任何职业领域都会有一部分最基本、最关键的职业能力,是从事该领域的大部分职业活动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不但作为独立的、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存在,同时还可以引导、激发其他职业能力的生成,具有重要的“生产性”价值和可持续性。在艺术设计领域,职业核心能力除具体操作能力外,还包括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等。

在艺术设计领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炼可以多种渠道,根据我们目前的研究,参考和借鉴设计企业工作流程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法。通过本次调研,就专业核心能力方面,我们形成了以下认识:

①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职业核心能力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要素,即市场能力、创新意识、设计表达能力、设计执行能力、设计评价能力。

市场能力是解读设计项目的必要能力,设计企业员工在接手一个新的设计项目之初,必须通过必要的方法和手段获得所设计产品的市场信息,分析所得数据和实例将成为将来所有设计工作的出发点。

创新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但是有意识地创新却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显著特点。创新需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而问题只有通过详细的市场调研获得。因此,发现问题的能力需要在具备市场能力和创新意识共同经验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此外,创新意识还需要经验的积累和活跃的思维。

设计表达能力和设计执行能力是学生能够通过学校设置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企业实习获得的能力,前者的水平部分地依赖于学生的个人才华,后者则更多地通过团队合作获得。

设计评价能力是新的社会条件下设计职业人需要掌握的一项新能力。现代社会,技术更新和社会需求变化迅速,与十年前、二十年前相比,设计和时尚的潮流更替更为迅速。具备设计评价能力,有助于设计者不断更新和调整自身的眼光,通过不间断地与市场对话,保持设计的新鲜感。

② 在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关系方面,职业素养涉及的范围大于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技能的一部分(图2)。

如图所示,职业技能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包括了职业核心能力和不同方向的专业技术能力。其中,内圆部分为从事艺术设计工作所需要的、可迁移的专业核心能力,这些核心能力依据艺术设计专业工作流程设立(图中箭头表示工作流程)。每种核心能力可以分解为3~5种比较具体的能力种类,在各部分能力之间有可能出现相互交叉的关系。内圆环部分所示的能力结构依然是职业核心能力,外环部分则是依照这些职业核心能力所延展出来的各方向专业技术,如服装设计专业、产品设计专业、视觉传达专业等专业技术训练。单就这些训练内容本身而言,它们是适用于本专业的不可迁移的技能。所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可以通过合理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来实现。

三、探索适应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培养需求的教学模式

事实上,在最近几年,尽管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尽管有着办学条件、师资条件、学生入学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还是有不少高职院校围绕学生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培养进行着积极的探索甚至深度的改革创新,例如“训赛结合”教学模式、工作室化教学模式、主题式教学模式等等。这些基于各校实际情况的、局部的探索和努力,已经在教学中和社会上取得了积极反响,同时也反映了艺术类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面所做的深层次思考,将有助于推进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整体进程。

1. “训赛结合”的项目教学模式

“训赛结合”或“训赛一体”是指将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岗位竞技性活动相结合,做中学、学中做,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其中“训”主要指在校内或合作企业中开展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培训;“赛”主要指设计竞赛或仿真性项目训练,包括行业协会组织的艺术设计技能比赛、展览及参与企业设计项目招投标等竞技性的职业活动。

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为例,这两所学校都在推进“训赛结合”、“训赛一体”的项目教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尽管内容各异,但两所院校有一个共同点,即:教学方式是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整个“训赛”项目分为多个步骤,每个步骤完成一个工作任务,每项工作任务中蕴含职业技能训练、核心能力提升和职业素养养成等内容,教学设计时由合而分,教学过程中由分而合,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人才培养机制。

两所院校的体会是:项目不在大小,项目的时间不在长短,关键是通过项目切实地与课程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到,“训赛结合”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角色作用,学习与同伴合作、研讨,与他人沟通交流,将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融会贯通于每一个项目的运作实践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还能根据不同的企业需要或竞赛要求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在“训赛结合”的过程中,将职业素养养成为学生“融化为魂”的综合品质,使核心能力成为学生“内化于心”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未来职业岗位“外化于形”的职业技能。

2. 工作室化教学模式

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正在进行着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探索。所谓工作室化教学,是将传统的课堂打散,按照专业门类、导师特点或工作项目特点,仿照企业工作流程设置团队化的工作环境,在这一模拟真实的环境中因材施教、因项目施教,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衔接。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表现有多种形式,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借助其在传统工艺方面的优势设立的“大师工作室”、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告专业针对广告公司、传播公司、设计公司以及企业对广告专业就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设立的具有淘汰制度的“创意设计工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实行的与“生产现场”型教学平台结合的校内专业工作室等,尽管各个学校的称谓和管理方法有所不同,但这类教学都是借助工作室这一载体,引入设计企业的工作流程乃至管理方法,使课堂教学成为由学校到企业的过渡性平台,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中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

通过工作室机制,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能够在工作室工作到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达到了“准职业人”的标准。以上几所学校的改革实践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又具有具备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规范,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领域起到了示范作用。

篇2

当前,职业素养日益成为企业更加看重的“软实力”。核心竞争力则是职业素养的内在特质。因此,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中,要以核心竞争力为抓手,不断提升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素养,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才能培养更多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1 核心竞争力与职业素养

核心竞争力理论属于商业管理范畴,1990 年,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尔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指某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容易被对手模仿的、独特的能力[1]。把核心竞争力运用于研究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素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高职高专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围绕个人专长的各种素质的综合表现,是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统一。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高专学生在校期间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所获得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能力等职业素养中最具突出、最具竞争力的部分[2]。这种核心竞争力的获得使得高职高专毕业生能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并符合企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使得毕业生能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战胜竞争对手。

职业素养是在工作岗位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以及满足岗位的要求和规范。这些岗位主要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信念、责任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奉献精神以及职业认同等。一般情况下职业素养是和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成正比的。职业素养高的人,他所创造的价值才会越高,才会得到单位的认可。可见,职业素养在人的职业生涯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和重要作用。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的高低也是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只有加强职业素养教育,才能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才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包括扎实的学科基础和精深的专业学识、专业实践能力、终生学习能力、专业信息捕捉能力、融合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等五个方面。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药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的“以药品保障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模式已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因此,在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包括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奉献精神、人道主义精神以及人际沟通等职业素养的培养。

2 职业素养教育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高职高专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几乎占据“半壁江山”,而且肩负着为国家培养生产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因此,为了实现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高专学生在学校期间不仅要学好相应的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的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以增加步入社会后的核心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讲,较高的职业素养比熟练的专业技能在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中显得更重要,而且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职业素养非常看重。优秀的职业素养也是判定高职高专学生从学生向职场人转变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在高职高专学生的教育体系中,以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为主要目标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应坚持全程、全方位、全员育人教育理念,协同校内外资源,加强学校各部门、校企之间联动,以期形成具有特色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和良好的运行机制。

3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

3.1 提升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发展能力

知识是素质赖以发展的基础,人文知识则是培养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养的载体。包括思政课在内的人文素养课程的开设对于提升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他们在未来职业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专业性较强的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而言,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与基础课、专业课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高职高专院校要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对药学岗位的要求,因地制宜开设一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含任选课)。药学专业应该积极开设心理健康与人际沟通、伦理学、艺术欣赏、人文欣赏等人文类课程,以及养生保健、营销策略、就业创业指导、企业管理等与药学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关系密切的必修或选修课程。

3.2 提高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技能

药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掘专业课程的职业素养教育资源,更要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真正让学生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热爱药学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职业素养的内容,将专业课教学内容和目的与药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结合起来,把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与学生感兴趣的专业课程结合起来,从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职业认知。如在《药事法规》教学中结合案例对学生进行“医药无小事”教育,促使其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在药学实训环节,教师在进行示范操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在仿真实训环节,可以通过模拟场景来充分营造仿真环境,使?学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的切身体验。

篇3

[关键词]文化 职业心理素质 高职 企业

[作者简介]何霞红(1981- ),女,浙江绍兴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发展心理学。(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087-02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走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产学研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共识,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但是据初步了解,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的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仅40%左右的毕业生能在半年或一年内独立开展工作,一半以上的毕业生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胜任工作,而那些从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十分困难的毕业生往往职业心理素质较低。因此,如何从企业对员工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出发,联系高职校园文化下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现状,探讨学生在校期间职业心理素质培养途径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现代企业文化重视并着力培养员工的职业心理素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它重视人的价值,珍惜和培养人的感情。企业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种形态,其中精神文化是基础和核心,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是形式和结果。就其本质内容而言,企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社会延伸。

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对企业文化的建设,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很多企业家认为,随着竞争的加剧,产品质量和企业的服务已经不足以制约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员工所具备的社会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自律意识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改善员工的心理环境,如世界500强中至少有80%的企业为员工提供心理帮助计划;联想集团定期邀请心理培训机构的专业人士为员工进行心理培训。当前,在很多企业中员工的职业心理素质培训成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实践证明,良好的心理训练,可以提高员工的自我解压与自我激励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团队精神。

社会各行各业对员工的职业心理素质有不同的要求,但是有很多共通之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有正确的职业态度。拥有正确、积极的职业态度,就可以有好的心态,正确接受和处理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困难,表现出持久积极的行为方式。二是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指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与向往,它决定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人们职业选择的方向与目标,决定人们的工作态度与劳动绩效,并最终决定人们的职业发展情况。三是较高的职业情商。包括能洞察和了解自身的情绪,控制情绪,较强的自我激励能力,理解别人的情绪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四是善于自我管理。这种自我管理能力是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表现进行的管理,同时这种管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紧紧围绕工作目标、任务,自觉并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取得好的工作业绩。

二、企业员工职业心理素质要求与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断层

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高职生的就业面临很大的挑战,很多企业不愿意录用高职毕业生。原因在于,一方面,新人入职成本高。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对企业的经营业务不熟悉,从投入工作到派上用场还需要进行业务培训,企业为了减轻成本核算,避免培训投入和新员工入职初始阶段工作低效的损失,会选择有工作经验或者技术水平更高的员工。另一方面,毕业生职业心理素质不能到达企业要求,短期内无法扭转,存在一系列的后续问题。

在对大学生毕业上岗后的调查访谈中发现,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评价并不高,很多企业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认为毕业生自身存在许多问题:部分毕业生择业态度不端正,到岗位一段时间甚至几天后因为不喜欢就离岗,忠诚度低;缺少职业规划,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导致在岗期间不珍惜岗位,不热爱企业;缺乏主人翁精神,斤斤计较,索取得多,奉献得少;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先考虑自身利益;缺乏吃苦精神,拒绝一线的技术类岗位,认为太脏太累;心浮气躁,心比天高,有点不满意的地方,在他们心中会扩大到对企业的不满意。从目前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校对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机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很多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实用主义倾向,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轻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2.学校对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尽管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注意到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学生的专业教学中提及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并在毕业前的就业辅导中加以强调,但是多是局限于点到为止的浅层次方式方法,并没有根据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心理素质要求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养。

3.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尽管目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尤其是随着《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的出台,心理健康教育已纳入高职院校的必修课,但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两者并非同一概念,其目标和任务各有侧重,不能混为一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是学生具有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基础条件,在未来的职业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着眼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引导和行为培养,而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在择业从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培养他们在从业过程中处理好付出与收获、现实与理想、约束与自由等各种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从学生顺利过渡到职业人打好心理基础。

三、校企一体化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

1.重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其融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为核心的大学文化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职责,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也应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心理素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所秉承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规范等传播、辐射到社会,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文化。因此,高职院校应对企业所要求和重视的、有利于学生终身职业发展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系统的研究,明确提出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目标和任务,把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建立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体系,该体系应包含各行业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要求,同时兼顾不同专业从业者的心理素质特点。基于目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各行各业对员工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调整,因此,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体系需要不断作出调整。总之,学校在学生课堂学习、课外实践、实训实习的各个环节中,应始终把优化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放在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创设良好氛围,提升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2.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让学生走出去,把企业请进来。专家认为,高职教育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跳出以往传统教育的框架,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实行工学结合,健全学生实习制度,引进企业高技能人才,采用导师制和项目驱动教学法,并在管理模式上考虑如何与企业对接,在校内创设加强对学生敬业精神、团队意识、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以便工作后能更快地融入。走出去即利用定岗实习和实训的机会,把握和理解企业在日常工作和管理中对员工所需的职业心理素质。请进来一是邀请企业的管理者、决策者到学校作有关企业文化的专题报告,让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感受企业文化,主观上加深对企业的了解,进而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对将来相应岗位所需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梳理、拓宽和加深。二是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创设让学生充分感受企业文化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各方面的活动,与企业员工共处,真正理解企业所需的人才与自身存在的差距,从而明确今后仍需努力和改善的地方。

3.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进行普遍的心理素质训练。一是采用职业发展式、自我发展式、能力拓展式心理辅导模式来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如开设相关的情绪、时间管理等课程,不仅仅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相关知识,同时,通过与学生探讨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理想与自我实现、学习方法与策略、时间管理等一系列困扰学生发展的问题,提高学生在自我成长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团体辅导等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的能力、责任意识等。二是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和评价,挖掘职业规划能力,树立目标,激发动力。利用职业倾向问卷等手段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类型、创造力水平、优点与缺点等,引导毕业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社会的需求,规划将来职业发展方向,主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职业心理素质。

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健康文明且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对学生的心理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优化作用。高校校园文化最基本的核心就是教师、学生所追求的价值。这种价值浸润、投射在校园和校园活动的各个层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形成,从而实现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因此,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落脚点之一。学生通过学校文化的熏陶后走出校园,个性之中便具有某种共同的、可以明晰辨识的内涵属性,这就是校园文化所应发挥的作用和功效。因此,高职院校应融合各行业共有的文化,引工业文化进校园,引企业文化进课堂。除了在自然环境的布置上要突出高职教育的理念,创设良好和谐的育人氛围和学术氛围外,更要在校园文化心理环境的营造上下功夫:

一是要建设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风和学风,创设良好的校园氛围,培植良好的高职院校大学精神;二是要培养一支专业技能和职业心理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在日常的教学、实训、活动和生活过程中感染、影响学生,以真正的身教为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促进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认知和养成,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人格;三是要重视集体建设,尤其是以班级为单位,从班干部队伍建设、班级规章制度、班级活动等方面切入,不同专业的班级营造各自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提升学生的归属感。

5.强化专业教育与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相结合。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并不仅仅等同于开设相关课程和开展相关活动,同时应该与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设置相结合。每个专业应该对本专业学生今后从事的岗位群进行深层次的社会调研,将实践性突出的企业文化与理论倾向明显的校园文化进行对接,将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一步在专业课程中设置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内容和环节,按照一种职业要求持续地给予规范、强化以及内化,使学生毕业后具备合乎要求的职业习惯和心理素质。因此,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应向专业教育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渗透,这是一项全员化的工程而不是仅仅流于课程化。

职业选择不是个人面临就业时的单独事件,而是贯穿于个体生命的全过程。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应该作为发展个体并健全其职业观的手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因此,高职院校应着重对高职生进行全程性的、全员性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博雅精专之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昀.论企业文化在高职专业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7).

[2]张军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引入与融通[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许晟.略论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及其实施方案[J].教育与职业,2007(2).

篇4

一、素质拓展训练的概念与理念

素质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时期,针对战争中很多没有经验的海员落水牺牲的情况,德国教育家便创办了一所海上训练学校,用来训练那些在海上缺乏生存经验的年轻海员,教授一些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舰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海上生存知识,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这是素质拓展训练最早的雏形。简单来说素质拓展训练就是利用大自然的环境,通过前期的设计与准备,让学员亲身体会,动手动脑,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体验式学习的方式。素质拓展训练的理念是通过组织和参与各种活动和项目,让大家在做中学,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团队合作意识,从而更好的去面对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一些问题。

二、职业核心能力的定义与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终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它可分为三个部分:1、基础核心能力: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2、拓展核心能力: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3、延伸核心能力:领导力、执行力、个人与团队管理、

职业核心能力还可以分为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两大类:职业方法能力主要是个人获得知识与方法,处理一些信息问题的能力。职业方法能力包括自我学习、数字应用、信息处理等能力。职业社会能力主要是是指与别人交流、团结协作、共同相处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社会能力主要包括人际沟通、合作共赢、处理问题、语言应用等能力。

三、素质拓展训练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

(一)提升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首先,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些知识没有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我们的高职教师要有灵活的方法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我们在教学和活动中可以抓住学生喜欢玩的天性,让这部分对学习知识不敢兴趣的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其中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素质拓展的道具来激发学生动脑学习的欲望,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拓展道具“汉诺塔”,先讲“汉诺塔”的来历,引出古印度有关“汉诺塔”的一个古老的传说,增添它的神秘色彩,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兴趣,然后由教师讲解移动规则,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按照要求分组展开试验,最终达到训练目标,通过这个教学案例我们强调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最后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

(二)提升了学生的与人沟通及团队合作能力

将来我们的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只有与别人交流沟通才会发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找准方向,更好的充实完善自己。同样,走向社会后每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背后的团队,我们都知道一根筷子轻轻就能折断,但把更多的筷子捆在一起,想要折断它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团队力量要远远大于个人力量,所以说团队合作很重要。在高职教育中可以给学生设置一款拓展活动――“不倒森林”,在这里我们教师先给学生讲它的规则,让学生了解“不倒森林”规则后,分组进行挑战,学生会在练习中发现这款活动必须要有一名指挥者负责协调,接下来学生们主动开始沟通,再后来他们慢慢开始找到一些方法,最后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完成训练任务,整个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们不自觉的便提升了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三)提升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高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活自理能力,二是自我学习的能力,三是社会活动能力。素质拓展训练可以为培养这些能力提供有效支持。像我们看到的娱乐节目《爸爸去哪》就是采取了这种方式,让明星家长和孩子背起行囊走进自然,去体验生活,锻炼自我,虽然在大自然中放松身心的户外运动不是最刺激的,但却是让人比较容易去接受的一种训练方式。我们的学生也可以体验简单的野外生存课程,可以走进自然,爬山、旅行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学生可以借此来打理自己的生活,到真实的生活中去经历、去学习、去感悟、去总结。让学生学会与外界打交道,不断的学习与总结,更好的面对问题、处理问题,形成一定的抗压能力。

篇5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精神等方面。职业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素质等十大方面。一般说来,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在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强化学生整体职业素质的培养。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统一关系,是整体与局部、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当今社会,职业素质成为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是职场致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

而专业核心能力是职业能力的一个部分。主要是指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在职场中运用的熟练程度。它决定了承担某项工作的能力大小,是企业较为看重的部分。就业时如专业核心能力较强,会显现较强的优势,但如果缺乏继续学习及不断创新的素质,就会失去后续发展的动力,因为知识会不断推陈出新,技能会不断变革更新,没有较好的职业素质就没有较好的发展未来。职业素质是决定事业成功的要素,具有更长远的意义,而不仅局限于某项工作。职业素质是职业能力的内涵基础,职业能力是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二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通过反思,发现在职业教育中我们太注重职业能力这种外在的培养,却忽视了职业道德这种内涵基础的建设。许多学生的职业理想成了海市蜃楼。在义齿加工业跳槽现象表现较为严重,这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隐患,是一种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一个不尊崇职业道德的或不完全信守职业承诺的人,无论其职业技能有多高都不可能成为高素质的职业人。

职业素质与专业核心能力是一个金字塔的底层与顶层的关系,职业素质中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构成了金字塔的最底层,职业素质中的社会交往素质、道德素质、吃苦耐劳的精神构成了上一层结构,其他的素质与能力层层叠加,而专业能力只是构成了金字塔的最顶层。职业素质是决定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的基础,而一定的专业能力是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二者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基础不牢固的上层建筑是空中楼阁,而没有上层建筑的基础太过平庸,缺乏深度和力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由此我们的职业教育,必须是建立在较高的职业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强化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能舍本求末,只要空中楼阁。

现在的企业更注重学生是否具有优良的品质、团队意识、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但熟练的专业技能,丰富的专业知识,仍是企业对高职毕业生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宁愿要高品质但专业差的人也不愿要专业强而人品低劣的人。因为专业知识欠缺可以通过企业培训、继续深造进行弥补,但人品的低劣却是无法弥补的。

针对我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毕业生存在缺乏吃苦耐劳职业精神,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就业定位不合理,缺乏社会责任心和诚信度等问题,我们积极开展了职业素质教育,具体措施如下:第一,新生入学的“爱伤”教育,从尊重生命开始。人的生命是最宝贵、最应令人敬畏的。新生入学,我校组织学生到解剖室参观人体标本,宣传“爱伤”教育,培养爱岗敬业精神,把患者的需要放在首位,尊重他人的生命,更要爱惜自己的生命。第二,军训。新生入学将在军队中进行为期两周的军训。军训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培养毅力及坚韧性格的最佳场所。军训不仅强健体格,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规范了学生的行为,是素质教育的一种良好手段。第三,生活内务军事化管理。在日常生活中,寝具的折叠,物品的摆放,均按军事化要求。学生还开展内务竞赛,在这些严格的日常管理中,培养了学生勤劳、细致、吃苦耐劳、自律的优良作风。第四,实训室管理。实训室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学习,训练最重要的场所,也是较易脏乱差的地方。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物品摆放整齐,窗明几净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这些制度的建立,为学生树立了行为标准,打造了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第五,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每个假期,学校团委都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深入到行业岗位或社区、敬老院,建立对行业的初步认识或服务于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岗位意识。第六,爱牙日宣传。每年学生在“爱牙日”都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进行专业知识宣传。在宣传中,学生培养了专业自豪感,实现了自身价值的社会体现。也加强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热情。第七,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篇6

论文摘要:职业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主力军,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时展的形势,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创新教育现状令人担忧。本文通过分析职业学校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开展职业学校创新教育的方法。

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素质的教育。人的素质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通常是指一个人的精神品质,而广义的素质是指一个人全部的生理与心理的特质系统,即一个人的身心系统。人的素质有些是先天的禀赋,在后天的各种活动中形成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有了创新,才有了技术革命,有了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创新能力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领域迎接新世纪挑战中面临的刻不容缓的课题。职业学校主要是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因此创新精神、应变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推进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职业学校创新教育的现状

1、由于生源质量较差,职业学校的领导、教师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识淡薄。认为学生的知识基础及非智力因素较差,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2、由于教材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专业化,严重脱离学生知识基础差的现实,导致教学效果差,所以,将创新教育的思想及内容融入教材、进入课堂教学几乎是空谈。

3、由于职业学校的技能实训等实践活动形式较单一、机械性的操作多,而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开发他们潜能的实训活动少,加上科技、文艺、社会等方面的活动严重不足,使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受到了限制。

4、由于传统的强制性管理、不民主的师生关系、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淡薄,阻碍了学生创造个性的发展。

二、职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职业学校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其创造力与其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密切相关。创造性思维是核心,好奇心、想象力、冒险性、挑战性、自信心、独立性等心里品质是非智力因素。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实施。重视和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最紧迫的任务,素质教育是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复合型教育,而创造能力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具生命力的素质,是推动个体适应环境发挥潜力、走向成功的内在动力。所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下的职业教育,只有依靠和服务于经济建设,扩大毕业生的就业门路,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才能求得新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各行各业对职业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就业者的流动性和工作的频繁更换已成为社会工作的特点。所以,只有通过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验实训等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使职业教育获得新一轮发展的动力。

三、创新教育的开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老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在教学中,老师是主动者、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在这样的关系下,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得到提高,甚至健全的人格也难以发展。

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人格的平等。首先,老师和学生在法律上具有同等地位。其次,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再次,学生应该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究创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意识汲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态度。教师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还有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特别是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地发展。

(二)加强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

1、搞好课程设置。以“厚基础、宽专业、多方向”为原则指导专业课程的设置。深入研究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理论课与实训之间的结合等等,既要考虑专业的实际需要,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程度,对课程进行创造性的删、增组合,同时积极开发教材中培养创造力的课程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要专门开设创造思维或创造技法课程,向学生传授创新思维方法,点拨他们的创造灵感,激励他们的创造精神。要进行改革实验,要为他们开设“创造思维与方法”系列讲座,这种讲座题材应当多样化,融文化与科学为一体,寓教于乐,以获得学生的欢迎。

2、改革教学模式。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在课堂的基本结构中,重学生学习过程,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重培养能力的过程;开展情境教学,营造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逐步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多向思考、科学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探索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发现信息、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发展其创造力,同时教给学生发现的方法,包括观察发现、模型发现、相似发现等。这样,学生就能更有目的、更自觉地进行发现活动并取得发现成果。

3、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运用与计算机互联网络同步发展的多媒体技术,运用以电子信息为先导的远程教育、视听结合的声像教学,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视听感受,了解人类创造活动的成果,激发其创新精神,树立创新意识。

(三)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和多样的竞争性活动

学校除常规教学活动外,还应开设科技、体育、工艺、劳动、文艺等课程,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才干及展示才能的机会。通过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科技小组、智力竞赛、专题讲座,通过在生产第一线及流通环节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动手能力和交往能力,塑造他们自信和个性品质;开展多样的竞赛性活动,让学生参加各种竞赛,目的不仅仅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或能力水平做出评价,真正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并促使人的创造性向更高层次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流畅性及其培养

流畅性主要依赖记忆中贮存的信息量。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老师在教育工作中要有计划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要从各学科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学生只有掌握了大量的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思考问题才能从多方面发散,才有发散性思维的基础。要培养学生在接受新信息的同时,自动地重复已有的知识内容的能力,增加边缘交叉学科的知识的数量,教师应当告诉学生如何对待交叉学科的知识,鼓励学生过渡学习,使学生不受材料的束缚,灵活地利用材料,将其变成新的东西,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个人经验的积累和行为的逐渐复杂化是靠记忆实现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发奋学习的同时,还应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记忆方法,使学生能对知识存贮、再认识,从而引导学生联系记忆,多渠道协调记忆。

2、变通性及其培养

人脑进行思考活动时总是存在思维定式,思路的定向性,能使人顺利的思考并解决一般的问题,但却会妨碍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教育中必须做到:重视学生的联想力与想象力的培养与提高,培养学生善于从多角度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破除定式的干扰。思维定式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的倾向性。教学中,教师应直接打破定式的不良影响,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新的方向、更多的方向发散,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独特性及其培养

发散性思维以流畅性为基础,以变通性为关键,以独特性为核心。因为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独立见解,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因此,独特性有更重要意义,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首先,教师要鼓励多样性和首创性,使学生能够得出非凡、独创、新颖的见解;教师为个人学习提供最大限度的机会,允许每一个学习者按照自己的速度进行,并为之提供灵活的帮助,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其次,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再次,鼓励质疑问难,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所谓“质疑问难”,就是要勇于提出疑问,敢于攻关。求异思维即学生不被成见、陈规所束缚,不人云亦云,善于从各个侧面观察问题,从而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设疑,并善于引导学生逐步解疑,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识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篇7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省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摘要] 目的 研究枳实薤白桂枝颗粒对心肌缺血模型大鼠血流变指标和抗氧化作用的影响,为新药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药效学依据。方法 经标准II导联心电图筛选合格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枳实薤白桂枝颗粒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各组先连续7天灌胃给予相应药物,从第5天开始,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同时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5 mg/kg),连续3 d,制备心肌缺血模型。检测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分光光度法检测血中MDA、SOD、GSH-Px和NO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升高,MDA和GSH-Px水平显著升高,SOD、NO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枳实薤白桂枝颗粒可能通过清除氧自由基、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从而改善心肌缺血大鼠血液粘浓凝聚的状态,起到保护心肌的目的。

关键词 枳实薤白桂枝颗粒;心肌缺血;血液流变学;抗氧化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1(b)-0159-03

枳实薤白桂枝汤是东汉张仲景治疗胸痹名方,由枳实、薤白、桂枝、瓜蒌、厚朴5味药组成,具有通阳开结,泄满降逆功效。现代临床上已广泛用于心血管、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及治疗,疗效显著[1-3]。在前期工作中,将枳实薤白桂枝汤其改良为颗粒剂型[4],解决了传统水煎剂服用剂量上难以控制、储存和携带不便等缺点。该研究采用异丙肾上腺素复制心肌缺血大鼠模型,观察不同剂量的枳实薤白桂枝颗粒对模型大鼠血流变指标和抗氧化作用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枳实薤白桂枝颗粒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与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仪器

清洁级雄性SD大鼠,体重(220±20) g,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动物生产许合格证号:SCXK黑2008004)。实验期内,大鼠均自由饮水。

BL-420F生物机能实验系统,HX-200动物呼吸机;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756PC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2 药品与试剂

枳实薤白桂枝颗粒: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中心提供(批号:20110906);复方丹参片;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液;戊巴比妥钠、肝素钠; 丙二醛(MDA)、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一氧化氮试剂盒(NO)。

1.3 实验方法

1.3.1 模型制备及分组给药 实验于2014年4月—7月进行,取健康大鼠 72 只,腹腔注射1%戊巴比妥钠(40 mg/kg)麻醉,采用BL-420F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检测标准II导联心电图,筛选出正常心电图大鼠60只进行实验。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即正常组、模型组、枳实薤白桂枝颗粒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复方丹参片)。

枳实薤白桂枝颗粒高、中和低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给药浓度分别为1.2 g/kg、0.6 g/kg、0.3 g/kg和0.15 g/kg,按10 mL/kg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正常组及模型组灌服同体积蒸馏水,每天1次,连续7 d。第5天开始,除正常组腹腔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参照文献[5]均于灌胃给药后1 h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ISO)注射液(5 mg/kg)连续注射 3 d,时间间隔均为 24 h。

1.3.2 指标检测 末次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6小时后,各组大鼠用1%戊巴比妥钠40 mg/kg腹腔麻醉, 腹主动脉取血,分别用肝素钠和枸橼酸钠抗凝,测定血流变指标及纤维蛋白原。另取血2 mL, 3 500 r/min-1离心15 min,分离血清。用756PC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MDA、SOD、GSH-Px和NO,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枳实薤白桂枝颗粒对心肌缺血大鼠的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纤维蛋白原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枳实薤白桂枝颗粒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上述指标显著降低(P<0.05)。提示,枳实薤白桂枝颗粒能使心肌缺血大鼠异常升高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降低,改善血液粘浓凝聚的状态。见表1。

2.2 枳实薤白桂枝颗粒对心肌缺血大鼠氧自由基的影响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MDA含量显著升高,SOD、NO含量明显降低,GSH-Px活性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枳实薤白桂枝颗粒能通过清除氧自由基、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从而改善心肌缺血状态,起到保护心肌的目的。见表2。

3 讨论

缺血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 的简称,在我国CHD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CHD属中医学“胸痹”和“心痛”范畴,中医药在抗心肌缺血和防治冠心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日益受到学者的重视。

枳实薤白桂枝汤出自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是治疗胸痹证的名方,后世医家用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研究表明,枳实薤白桂枝汤可明显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抗氧化作用[6-7];并发现枳实薤白桂枝汤中橙皮苷、新橙皮苷和圣草酚具有心肌细胞保护作用,而圣草酚的活性最强,且呈良好的量效关系[8]。临床研究表明枳实薤白桂枝汤可进一步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MMP-9、TIMP-1 水平及其基因表达,促进粥样斑块的稳定性[9]。

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与缺氧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是冠心病基本的病理生理过程,改善心肌缺血状态是防治冠心病的关键。血液粘滞性的增加是使冠脉血流量减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全血粘度是反映血液流变性的最重要的指标。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可导致红细胞携氧能力减弱,血流阻力增加,因而加重心肌缺血缺氧,促进心律失常的发生。该研究结果表明模型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纤维蛋白原显著升高;枳实薤白桂枝颗粒能使心肌缺血大鼠异常升高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降低,从而改善了血液粘浓凝聚的状态。

此外,CHD的病因与氧自由基的生成、代谢密切相关。研究证实,机体脂质过氧化水平增高与冠心病发病率呈正相关,而机体抗氧化水平与CHD发病率呈负相关[10]。NO是一种血管活性物质,具有扩血管活性作用,在缺血过程中起到重要的的调节作用[11]。内皮来源的NO能调节心血管系统,对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12]。心肌缺血状态下引起中性粒细胞大量聚集于缺血区,使氧自由基过量堆积,机体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引起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损害,从而加剧缺血组织损伤[13-14]。该研究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血清中MDA含量明显升高,SOD、NO和GSH-Px活力明显降低,说明异丙肾上腺素使大鼠体内氧自由基代谢发生障碍,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与相关文献结果一致[13-14];而枳实薤白桂枝颗粒高、中和低剂量均能使心肌缺血模型大鼠血清MDA 含量明显降低,血清SOD、NO和GSH-Px活力显著提高,尤其以高剂量组作用最为明显。提示枳实薤白桂枝颗粒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可能通过提高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来防治CHD的发生与发展。

综上所述, 枳实薤白桂枝颗粒不仅能改善心肌缺血引起的血液流变学的异常状态,还可以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抑制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对CHD的发生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金锁.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45例疗效观察[J].实用全科医学,2005,3(1):86.

[2] 顾庆华,黄栋.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味治疗气滞痰阻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140-141.

[3] 魏慧渊,陈浩,苏蕾,等.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3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3):462-463.

[4] 张楠.枳实薤白桂枝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及质量标准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

[5] 阎艳丽,于永军,宋晓宇,等.当归芍药散及煎剂对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大鼠心肌缺血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9):1203-1204.

[6] 夏寒星,张业. 枳实薤白桂枝汤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18 (10):224-226.

[7] 夏寒星,张业. 枳实薤白桂枝汤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及抗氧化作用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18(11):170-172.

[8] 王程,张玉峰,赵筱萍. 枳实薤白桂枝汤抗心肌细胞损伤活性成分的发现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13,38(10): 1601-1605.

[9] 戴飞,陆曙,苏伟,等.枳实薤白桂枝汤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MMP-9 /TIMP-1 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4):307-310.

[10] Dem acker PN, et al. Indications for the presence of circulating per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s in WHHL rabbits treated with antioxidants[J].A thero sclerosis,1993,102(1): 691.

[11] Ziche M,Morbidelli L,Choudhuri R,et al. Nitric oxidesynthase lies downstream from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induced but not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induced angiogenesis[J].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1997,99(11):2625.

[12] TokoH,Zou YZ,M inam ino T,et al. Ang ions in II type 1a receptor is involved in cell infiltration,cytokine production,and neovascularization in infarcted myocardium[J].Arterioscler Throm b Vasc Biol,2004,24 (4):664-670.

[13] Zweior J L.Mwasurement of superoxide derived free radieal in the reperfused heart,Evidence for a free radical mechanism of reperfusion injury[J].BiolChem,1988,262(12):1353.

篇8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 高职学生 职业素养 培养途径

【基金项目】 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的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及培养途径研究”(批准号:12731);湖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适应性水平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批准号:XJK012CDY013)。

【作者简介】 李飞鸿,长沙师范学院高级政工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3)11-0019-03

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教育学理论成功结合的产物,指的是高职学生各种能力素质中最具特色、最强有力的部分,是优于其他学生的能力;是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体,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要想提高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其职业素养是关键。

一、核心竞争力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

良好的个人职业素养不仅是学习、应用和创新的基础和基本要求,更是职业生涯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具体来说,笔者认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由以下六项内容构成。

1. 职业技能。这项素养具体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授权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与认证的活动。通俗地来讲,职业技能,即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能否顺利就业的前提。2002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职业教育调动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具体来说,职业技能素养应该包括:牢固掌握本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外语及计算机知识、获得与专业有关的其他资格认证,等等。

2. 创新能力。这项素养是指人们根据确定的目标与需要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已知的一切知识与信息产生出某种具有独到见解的、新颖的、具有开拓性而富有积极社会价值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能力,其实质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各种智力因素和能力品质在新的层面上融为一体、相互作用、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一种合力。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温柏格说过:“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要去尝试发现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往往是最好的学生和次好的学生的分水岭。”这是最关键的一种职业素养,应该包括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开拓进取精神及能力。

3. 职业适应力。这项素养是指高职学生积极主动适应职业环境的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它是一种“主动性人格”,无论企业环境如何变化,具有此项素养的人都能稳定地适应并融入,表现出较强的素质可迁移性。职业适应力包括职场关注力、职业控制力和职业自信。这些能力能够帮助高职学生积极建构和完善自我对职业的认知体系,探索自我和职业的匹配度,谨慎选择未来职业。

4. 团队合作精神。这项素养指的是具有相同信念的人在特定的团队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发挥各自的特长和能力,相互支持、合作奋斗的过程。这种精神可以将整个团队形成一股合力,将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都调动起来。在形成合力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和谐和不公正现象,但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人,会知道为了最后的目标而妥协,融入整个团队,最终突破所有问题,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是一股强大而持久的力量。

5. 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就是清楚明晰什么是责任,能自觉、认真地履行社会职责并担当在参与社会活动过程中的责任,把责任转化到具体的工作行动中去。引申开来,它包括能够承担责任、善于承担责任、勇于承担责任。能够承担责任是指具有承担责任的能力,这并不是说可以在工作中轻易犯错,而是职业人能综合考量各项信息再做决定。善于、勇于承担责任表明了一种工作的进取心,这是一种工作的积极意识和努力行动。有责任意识,再有风险的工作也能减少危险;没有责任意识,再安全的工作也会出现错误;责任意识强,能克服问题,勇往直前;责任意识差,得过且过还会犯错。

6. 良好的职场礼仪。这是高职学生胜任职场的关键素养之一。它包括求职面试礼仪、商务交谈礼仪、办公室礼仪,等等。良好的职场礼仪,会让高职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如鱼得水,更有利于他们处理职场人际关系。

篇9

【关键词】职业素养 核心 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33-02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关系国计民生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2014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高达727万,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化解过剩产能所造成的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但在就业市场的另一端,用人单位却仍是求贤若渴,很难招到满意的、合适的人才,这种一边是找不到满意工作,一边招不到满意人才的供求矛盾近年来越来越突出。究其本质,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需求减少、知识缺乏和经验不足,而是职业素养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高校应该将提升职业素养作为职业教育核心目标,引导学生全面提升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

一、职业素养的涵义

职业素养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在相应的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内在要素和品质,这些要素和品质与具体职业密切相关,从而对职业活动起到关键作用。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提出“素质冰山”理论,认为职业人像漂浮在水中的冰山,露出部分是行为、知识和技能等,是显性职业素养,隐藏在水下部分占个体素质 7/8 的则是由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构成的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隐性职业素养是显性职业素养的内在驱动。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 大学生自身对职业素养认识不到位

职业素养是决定职业发展理想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但是很多大学生片面重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重视求职技巧的提高,而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麦可思研究院的调研报告显示,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例如,在理解交流能力中最重要的口头沟通能力,2011届本科毕业生的满足度为81%,高职高专毕业生为79%;管理能力中最重要的是谈判技能,本科毕业生的满足度分别为73%,高职高专毕业生为74%。[1]

(二)高校和用人单位对职业素养的认知存在差异

高校和用人单位都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很重视,但是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从教育的本质来说,“教书”和“育人”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高校一直重视“教书”,但往往忽视了将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忽略了基本职业素养的培育,“育人”功能缺失导致个体职业素养的缺失。事实上,当今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更看重的是基本职业素养,职场成功的关键更多取决于职业素养。很多企业之所以招聘不到满意人选是由于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并且把职业素养作为对人才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

(三)高校内部各部门对职业素养教育责任落实有错位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应该融入到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每一个环节,教学、学生管理和服务部门要形成合力,共同发力,才能全面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但当前提到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更多认为是就业指导部门的责任,教学部门由于不负责就业工作,导致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要缺乏对接,专业教师教学与职业需求脱节,实践教学缺乏职业针对性,只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等“硬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职业素养“软技能”的培养。

(四)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对职业素养提升重视不够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更多侧重于职业生涯规划和择业技巧的指导,往往忽视职业素养教育这一核心目标。在课程建设上,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课程体系,不能将职业素养培养作为主线进行教育引导;在教学计划上,没有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全过程,在教学内容上,多停留在就业政策咨询、就业流程、求职技巧等方面,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重理论宣讲、轻实践训练,无法发挥大学生在职业素养提升方面的主体作用。

三、以职业素养提升为核心目标开展职业指导

(一)高校职业指导要贯穿于育人全过程

无论是就业观念的树立,还是职业素质、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提升均无法一蹴而就,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2]职业指导应该从新生入学适应教育开始实施, 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实现教育的全程化,并针对不同年级分阶段进行, 职业指导内容的设计应各有侧重。通过系统性、阶段性、模块化的职业指导教育,将“职业人”的思维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每一天都有所思考、有所锻炼、有所提升。对大学一年级新生着重进行大学适应教育和专业认知教育,对大学二三年级学生着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准备教育,对毕业班学生着重进行求职择业和职业适应的指导,通过顶岗实习,强化和提升职业核心竞争力,缩短职业适应期,顺利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二)高校职业指导要全员参与

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必须建立课堂引导、活动内化、服务认知、实践提升的“四位一体”全员参与育人机制。学校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个校内环节要和企业育人这一校外环节共同围绕职业素养教育这一核心目标来开展,攥成拳头,形成合力,积极构建以校园教育为主阵地,学生为主体,企业积极参与,全员参与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

(三)高校要开展个性化职业指导

每一个大学生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特点不同,相应的价值观、就业观和自身的职业素养基础也不尽相同,职业发展目标更是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因人而异,开展个性化的职业素养教育和职业指导,各补所需。其内涵一是对每一类别的学生定期进行集中指导,二是对每一个学生个体进行一对一的职业发展指导。[3]个性化指导的前提是全面深入了解每一个指导对象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教育和引导,指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这需要一支稳定的职业化、专业化、高水平的就业工作队伍,同时也需要一支数量足够的兼职导师队伍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职业发展指导。可以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在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方面的经验,设立学业导师。学业导师由校内专家、教授担任,配合辅导员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及社会实践进行全面的、持续的跟踪指导,利用自己丰富的知识、阅历、经验予以一对一的帮助,指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

(四)高校要创新职业指导内容和手段

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开展职业指导必须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创新职业指导内容和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要积极和大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将成熟的企业内训用的职业素养培训教程、素质拓展项目引入到学校职业指导工作中来,开发适合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生特点的职业素养培训课程,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开放、灵活、互动的拓展训练项目,从“适应性素质拓展”到“提升性素质拓展”,从“感性基础”到“理性提升”再到“能力提高”,用素质拓展的手段实现职业素养的锻炼和提升[4]。在职业指导教学活动中,要多采用案例分析、无领导小组讨论、模拟招聘、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使课程增强针对性,富有创新性。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29-131.

篇10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职业素养;教育;融合

1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作

用高职院校的政治思想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建设方针,严格遵循教育的相关原则,以实现更好地为社会输送人才,并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及道德在得到提升的同时,还需要拥有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政治属性,可以直接地反映社会需求.政治思想教育的时代特性,决定了高职政治教育上,需要有所创新,所教育的内容必须顺应时展.不仅如此,思想政治教育还有一定的导向性,这种导向性会使教育活动更具有引导作用,以此为其他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政治思想教育还具有文化特性,有效地将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将文化元素融入到人文教育当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范围内更具适用性.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发展目标,遵循社会发展的相关规律,培养学生在实践方面的能力,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优秀的职业素养,实现对今后职业预备的基础.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有着个性突出、注重实践性以及职业差异性这三个特征.首先,针对当下的岗位竞争形势,职业素质教育要着重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保证学生自我个性的凸显,显示出专业的素养.其次,职业素养教育最终是为了将学生输送到社会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职业需求,并努力付诸行动在其中.针对不同的行业、岗位、职责,会有不同的职责、工作需求,职业素养教育在教学上对此也要体现出差异性,这样才能够提升教育的针对性.

2实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融合的必然性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实现融合,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升高职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职业教育倡导以人为本,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等院校在对学生教育上,既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又要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职业教育,更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方针的实现,提升高职教育的全面发展,不断促进和加强高职教育工作,完善职业教育工作,对于培养社会实践人才、社会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意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的良好结合,可以提升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育效果,一改往常呆板的教育方式,更好地结合当下的工作形式、工作需要,围绕未来的发展形势,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二者的融合,可以准确地把握未来职业的需求目标,实现培养人才的特色,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实现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战略.坚持以就业为发展导向,为学生的学习、就业服务,实现教育与社会的接轨.只用充分地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地重视职业素养教育,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丰富学生个人素养、职业内涵,为社会创造更多、更优秀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3实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

3.1确立职业素养教育目标

在高职院校展开思想政治教学,必须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基础内涵,是学生思想建设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当代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思想,同时也符合当下的职业需求,是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当下高职思想教育的重要前提.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时,都是遵循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输出目标,为社会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要求专业人才具有职业素养和相应的思想道德拼着.他们在具体的工作中,需要有耐心、诚信和责任心,在工作的过程中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不仅如此,还需要有向上和创新的精神.这些理念,都是将来大学生从事职业时必须具备的相关素养,同时也是提升学生思想品质的重要保证、提升大学生今后思想道德境界的基本因素.它既符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与今后学生的工作要求息息相关,所以,确立以职业素养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当下职业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落实的重点项目.

3.2构建二者融合的教育体系

每个人的认知、个人素养都不是由单方面因素决定的,它是由多个因素组合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需要正式、专业的课程教化,才能够让学生有更加全面和系统的认知.对学生采取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以高职院校展开的思想政治课程为主要载体,探索更多职业素养的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丰富学生的职业道德及素养.引导学生拥有理性,认真总结和反思自我行动,在理性认知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一些特定主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学生有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增强学生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专业课程中恰当地渗透一些职业精神,伦理道德教育,充分引导学生做好相关的道德建设,让学生可以不断地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地认识到“先做人、再做事”的道理,有时候,职业素养比职业技能更为重要.

3.3提升教师的自我素养

在新时期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与职业素养的融合是必然的趋势.教师要不断整合自身的队伍建设,提升自我素养,以便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理论、教育方法,还应有较好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对学生实现良好的职业教育,实现职业素养与政治思想的良好融合.建立专业的高职队伍,最重要的是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思想政治的结合.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面临未来的岗位时,都可以在这样的教育熏陶下,有一颗坚定的心,去积极地融入各方面的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自己的发展,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从而更加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职业学校从事相关教育工作的教师,需要定期参与培训,院校领导需要组织相关的教化活动,引导教师更加全面、更加及时地掌握相关知识,确保教师可以胜任职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教育,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践行为学生服务的价值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教育方针,结合生活实际,将职业素养教育有效地融合到教学当中.实现师资力量的内外整合,提升教学成果,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展开积极的培训工作,展开相关的主体项目活动以及社会实践.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实现思想政治、职业素养的高度结合,从而促进职业高校的专业技能人才与职业素养良好结合.

3.4利用评价机制促进教学

建立健全评价体制,实现政治思想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体制化融合,并完善相关的考核体系,践行考核制度,以此作为对高职院校学生道德素养、职业素养的评价标准,督促学生进步.职高院校的综合评价机制,往往更侧重于学生的学习,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素养、思想政治领域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实现职业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需要加强对当下职高院校评价机制的完善,将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在学生的评价体系当中,根据学生的成绩、思想性的以及职业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颁发相应的证书,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提升就业竞争力.

4结语

高职院校将职业教育融入政治思想教育,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实现对学生教育的提升,融入不断加强和改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趋势.为了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需求,职高学校在不断努力实现教育的全方位发展.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容易出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偏离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是当下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