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的背景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金融的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金融的背景

篇1

伊春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伊春市素有“林都”美誉,森林覆盖率达到86.5%,生态良好、野生动植物及旅游资源丰富。目前,伊春市有已建成国家2A级以上景区27处、其中4A级以上12处,另有国家级、省级旅游示范点或场所15个。近年来,伊春市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对资源的深层次合理开发,使旅游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交通更加便利,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二五”期间,伊春市新增国家2A级以上景区8处,其中4A级以上6处。

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潜力巨大。2005年旅游业被伊春市政府纳入优势特色产业,2012年被确定为支撑转型发展的三大引擎产业之一,逐渐驶入发展快车道。2016年旅游业实现增加值40.08亿元、同比增长41.9%,共接待旅游人数100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7.14亿元,同比增长40.24%、41.92%;“十二五”期间上述三项指标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8.58%、11.29%、19.54%。2016年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96%,较2010年提高了9.75个百分点,已成长为战略支柱性产业。另一方面,仍存在游客在伊春停留时间短、消费少的问题。在旅游消费结构升级和构建现代意义旅游产业模式的背景下,伊春旅游产业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可挖掘。

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运营模式不断创新。目前,伊春初步形成了旅行社、各档次住宿和餐饮、旅游纪念工艺品厂、旅游文化企业等覆盖各环节、产业布局较为合理、市场发育良好的旅游产业体系。同时,伊春市不断推进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以“旅游+”为载体,推进旅游与体育、互联网、地产等产业的融合,促进旅游产业链条延伸。伊春市积极引入会展、养老、度假、康体养生等新型旅游模式,并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及服务,提升了旅游产业综合带动效应的潜力。

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效率有待提升

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伊春市金融业从政策导向、信贷扶持和金融基础设施服务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崛起和发展。但受伊春“政企合一”体制,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且效率不高,旅游产业自身特性和资金需求特点等因素制约了金融支持效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金融支持完全依赖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处于空白状态。目前,伊春旅游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投入、自有资金和银行信贷,而银行信贷是旅游企业从正规金融获得资金支持的唯一途径,融资方式单一、融资结构不合理。截至2016年末,伊春市尚没有旅游产业上市公司、新三版挂牌企业,旅游产业债券、票据、资产重组、融资租赁等资本运作方式也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银行信贷支持不足,存在较大资金缺口。2016年末伊春市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占黑龙江省的0.62%。当信贷规模较小、投放能力不足与过于依赖银行信贷的融资方式相叠加,会进一步加剧了旅游产业的融资难。同时,政策性金融介入不足,也降低了商业性金融参与意愿,涉足的金融机构较少、参与程度也不深。据银监部门数据显示:2016年末,伊春市银行业对旅游产业项目贷款的余额和全年累计投放额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44.32%、91.33%。旅游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十二五”期间对旅游产业投资达到50亿元;但据有关人士估算资金缺口达50%以上。

金融产品和服务僵化,不能满足多样化需求。目前,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尚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支持产品单一。针对旅游产业经营者的融资产品只有银行信贷,且是以项目类抵押贷款为主的短期流动资金;对消费者的旅游信贷类产品缺失、相关旅游保险产品缺位。金融产品较为单一,使金融支持的广度和范围受到限定。二是金融服务不能满足需求。如很多景区的结算方式仍然以现金收付为主,虽然近几年加大了景区ATM机等自助终端的投放、但相关后续服务跟不上,景区周边也少有金融机构网点,游客的支付、结算、汇兑等金融基础业务需求不能得到很好满足。

金融体系不完善,影响金融支持效果。在直接融资方面主要表现为: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投资公司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极少,发展水平低。证券公司,保险机构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资金供给、风险分散作用微弱。在间接融资方面主要表现为:担保业发展不足。伊春市有5家担保机构,除2家隶属财政的法人机构外其余注册资本均在5000万元以下,杠杆率也不高,而且更青睐较为稳定的传统产业。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伊春发展全域旅游,县域金融对县域旅游产业的支持关乎全域旅游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随着金融机构业务收缩,县域金融的投放能力严重不足,而村镇银行、农村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伊春仍属空白。

金融支持伊春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旅游产业已成为伊春市战略支柱性产业,政府应通过建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提高资金运用效率等方式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金融支持的外部环境。

优化信贷总量和结构,支持旅游产业协同发展。一是要探索多种信贷模式,提升全产业链信贷配置能力和效率。探索“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合作模式,把开发性金融引入旅游产业及公益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弥补市场失灵。加强政策金融与商业金融的协作,共同为重点旅游项目、大型旅游设施等资金需求量在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二是金融业需从全产业链视角为“旅游+”定制“信贷+”支持模式,增强金融支持效力。如:根据“旅游+康体养生”的模式,提供“信贷+产业基金+保险+股权+市场”的支持方式;根据“旅游+特色农业”的模式,提供“信贷+土地经营权+合作社+保险+门票+订单”的支持方式等。支持方式中的要素可以根据实际进行增减。

尝试探索直接融资,发挥资本市场配置作用。一是要推动国有属性旅游企业有序兼并、重组,为伊春市旅游集团公司注入优质资产,用全产业链视角进行集团化、集约化经营。要积极推动旅游龙头企业在中小板或创业板、新三板上市。运用债券融资相对宽松的有利条件,尝试利用公司债、重组私募债等方式在银行间市场和债券市场进行融资,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二是尝试推动优质企业联合发债。黑龙江省正在打造旅游强省,而全省旅游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题,建议发行黑龙江省旅游产业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精x省内优秀的餐饮、住宿、景区、旅游商品生产及销售企业入围,并适当向旅游城市倾斜,有效分散行业和地域风险。此外,要积极推进项目融资,尝试PPP、BOT等演化模式。

务实推进金融创新,构建多元化支持格局。一是加快融资类产品创新。针对景区经营企业对该旅游资源拥有垄断性、能够产生稳定的现金流、总价值稳中有升的特点,积极探索旅游资产证券化,拓宽融资渠道。根据旅游项目资金需求特点,在贷款期限、抵押物等方面进行适当创新。针对黑龙江省个人旅游消费信贷产品整体缺失的现状,建议联合有关部门及专业网站推出“畅游龙江旅行信用卡”,除具备信用卡基本功能外,还具备旅游消费打折、担保、尊享服务等特色功能。二是加快其它相关产品创新。发挥保险天然分散风险作用,开发针对景区的责任(纠纷)险、环境保险等,针对游客的意外及伤害险、救援险、住宿财产险等产品帮助景区和游客锁定风险。三是推动旅游产业融资专项统计创新,具体可以在旅游大省先行试点,待成熟后推广。

篇2

一、互联网金融与绿色金融的有机结合

1.互联网金融与绿色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主要是指互联网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绿色金融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在投融资决策中,把环境因素考虑在内,引导资金流向资源节约的绿色产业,解决绿色产业的融资问题。

2.互联网金融与绿色金融有机结合的新趋势

自2015年,我国开始逐步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整顿,因此实现自身规范化、专业化、个性化发展是互联网金融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已进入绿色发展和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实现节能减排、发展绿色金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当前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仍以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为主,产品体系单一化严重。所以,丰富绿色金融体系、助力经济结构向绿色转型是当前要务。

因此,作为传统金融业的补充,互联网金融模式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同时绿色金融这一国内外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也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因此,本文将以绿色金融的主要领域新能源行业为例,详细阐述互联网金融平?_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

二、新能源互联网金融

1.新能源的定义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循环利用的清洁能源。

2.新能源产业的融资难题

目前,新能源行业进行融资的两个主要渠道,政府支持和金融融资方面都存在一定难题。一方面,虽然涉及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的产业政策非常多,但政府机制的不完善,导致政策执行并不到位。另一方面,新能源产业尚处在新兴发展阶段,投资、回报期限长和风险较高等特点,使其难以获得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风险资本的重视。而企业上市的高门槛,使发展较好的中小型新能源企业也被拒之门外。

3.新能源互联网金融平台

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较完善的金融体系予以资金支持,因此在传统融资方式受困时,金融业应积极探索适合新能源行业的多渠道融资模式。融资租赁、众筹和供应链金融三种新方式逐渐被大众认可,它们与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性使得在“互联网+”形势下, “互联网+新能源”成为新能源行业融资的新渠道。下面分别阐述三种融资方式。

“互联网+融资租赁”:通过互联网平台,投资者向新能源企业(项目方)购买其经营所需物品并租给项目方使用,项目方向投资者支付租金并发展售后回租业务。

“互联网+众筹”:新能源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来评估分析项目的风险和收益,并收集用户的使用数据,从而对目标群体进行项目投放进行新能源融资。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以应收账款融资为主。处于新能源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型企业,可将未到期的对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进行债权转让。

下面以“国鑫所”和“航金所”为例,详细阐述新能源互联网平台的运行模式。

三、国鑫所

1.国鑫所简介

国鑫所是我国首个“能源+互联网+金融”的新能源互联网金融平台,至2016年末交易额超过25亿元。其母公司协鑫集团在新能源领域已有多年的经验积累。协鑫集团坚持“还原金融以反哺产业发展”的目的,以其优质的资产、对新能源的扩展能力、积聚的人才及能源大数据为基础,从供应链金融出发,建立了一个“绿色生态、安全高效”的互联网金融平台。

2.“鑫安盈”产品

“鑫安盈”产品定位于新能源供应链金融模式,依托央企、国企和优质的上市公司等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及其与产业上下游供应、经销商之间真实的交易背景,通过将供应商提供的对核心企业应收账款的债权进行转让,帮助中小供应、经销商进行经营资金的融通。

3.风控体系

国鑫所利用协鑫集团在光伏等新能源领域的行业积累,从供应商和核心企业两方面,形成了双额度管控体系。一方面,搜集供应商的百项运营指标,根据需要融资企业的运营和生产情况,随时对其进行评级,以调控授信额度。另一方面,选取的核心企业均为新能源行业中的大型企业,同样对其进行评估并给予授信额度。此外,国鑫所也从资金独立托管、平台安全建设等方面,保障了投资人资金和信息的安全。

四、航金所

1.“航金所”简介

“航金所”是一个以“互联网+新能源+金融”为经营模式的绿色互联网金融平台。它依托于中航工业的实业背景,充分利用母公司与合作伙伴的优良资产和资源,专注新能源产业。2016年9月,“航金所”推出“互联网+众筹+租赁”模式的“太阳能众投”产品。2017年3月,“航金所”宣布将转向光伏项目的售后回租和众筹业务,构建一个“绿色规范、安全可靠”的新能源互联网金融平台。

2.“新能宝”产品

“新能宝”,采用“互联网+众筹”和“互联网+租赁”的创新融资模式,投资人对“航金所”平台的新能源项目予以认可,便可通过平台向新能源企业购买、出租太阳能光伏电池,获取持久稳定的租金收益。租赁期间,“新能宝”提供两种灵活的赎回方式。租赁期满,新能源企业向投资人赎回太阳能电池,并返还其投资本金。光伏电板的出租和出售资金均由第三方富友平台全程托管。

3.风险控制

“航金所”平台的主要业务都集中在其最了解的新能源行业,项目对象也多为中航工业内部或产业链中的上市公司、军工央企等,保证了稳定的现金流,在项目源头上把控了风险。同时,平台建立了严密的风控体系,对每个项目进行现场调查及贷前、贷后全程跟踪。此外,平台还采用第三方支付机构全程托管资金,并进行专款质保服务。

五、互联网金融与绿色金融相结合的优点

1.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并实现了产融结合

其一,受国家产业经济政策大力扶持、有着巨大的市场和融资需求的绿色金融,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素材。且绿色行业众筹、融资租赁等融资方式与互联网金融平台又有着天然的契合点。因此绿色金融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蓝海。其二,互联网金融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应用,使产融结合落到了实处。依托大型央企、民企的新能源等绿色互联网金融平台,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和母公司对绿色行业的了解,服务于绿色产业整个供应链的融资,真正实现了产融结合。

2.为新能源等绿色产业的融资提供新渠道

互联网金融给新能源等绿色行业的融资赋予了新活力。“互联网+融资租赁”和“互联网+众筹”的融资方式,从资金和设备上降低了新能源等绿色企业的融资成本。此外,新能源等绿色产业供应链中,中小企业占比80%以上。因此,“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融通了整个产业链。特别地,互联网金融较强的数据与模型分析能力,使供应链金融的运转更加高效,提升了融?Y效率。

3.丰富绿色金融体系,促进绿色金融发展

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互联网金融不受时空限制、运营成本低等特点,使其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中更具灵活性。互联网金融创造的优质、多样的绿色金融产品,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为主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同时,互联网金融移动化、社交化、契合投资者消费和投资习惯的特点,使绿色金融被更多人所认知,绿色投资的群体不断扩大,绿色资金的大量增加也将助力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

六、互联网金融与绿色金融相结合的不足与发展趋势

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融资规模普遍较小,不能完全满足大型项目的资金需求。又因其发展时间较短、对金融业内部的运行和发展规律不够明确,导致专业性较差。因此,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金融平台要积极与一些传统的金融机构协作,依靠传统金融机构较大的资金量,并学习其较强的专业性。同时,充分利用自身大数据的储备优势,促进传统金融机构增大对新能源等绿色行业的支持,从而不断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

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与绿色金融的结合可能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这种金融风险主要有以下两种:其一,互联网金融自身风险管理存在不足;其二,绿色金融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技术含量较高、较密集的特点也将产生风险。因此,互联网金融平台应从利用专业技术手段、分析客户的信用状况等方面进行风险管理。同时,随时关注政府对行业发展的政策导向,确保业务发展符合政府的宏观政策,以规避行业风险。

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金融功能;绿色金融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10-0013-04

循环经济是在发达国家率先实践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我国政府积极推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实践经验表明,循环经济需要立法先行与政策推动,而我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循环经济法》和相关的财税政策的出台与实施。然而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更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仅仅依靠立法约束和财税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能力有限,在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开发与利用金融工具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也是必然选择。

一、循环经济的产业转型需要面向市场的金融支持

1.循环经济的技术推动与金融支持

循环经济倡导的3R (reduce,recycle,reuse)原则以资源节约和生态效率为目标,以技术进步为前提――循环经济在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企业中率先实践也印证了这一模式所需要的技术进步前提。就技术进步过程而言,生产经验积累与市场需求导向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开发可以加速技术创新过程。技术开发需要资金支持,技术开发过程亦存在各种风险成本。因而,为技术进步提供资金支持,规避技术开发过程的金融风险也是现代金融发展的目标之一。

2.循环经济的产业转型与金融支持

产业结构理论与经验研究结论揭示了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演化与产业升级的显著推动作用。我们可以预测,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与生态效率导向的技术进步推动其产业结构转型的方向是资源再生产行业和环保产业比重的不断增加,同时资源生产率将取代劳动生产率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标志。然而,这也意味着技术进步的方向从追求劳动生产率转向资源生产率的提高。从技术经济性角度来看,由劳动节约的技术进步转向资源节约的技术进步方向也会增加关联行业的技术开发成本并伴随着技术的不经济性,而克服转换成本则需要有相应的财税与金融手段支持。另一方面,作为新型行业的资源再生产和环保产业,在其起步阶段,受技术约束与市场规模限制,自身的资本积累能力有限,其发展过程同样需要有相应的财税政策与金融手段的有效支持。

3.面向市场的金融支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无论从技术经济条件或者市场需求条件来看,现阶段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经济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即是在政府预设发展目标前提下,通过制定相应的财税和金融手段促进发展目标的实现过程。计划经济背景下,我国具有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度基础,建国初期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改革开放过程实施出口促进工业化战略,都是以财税政策为主,在促进各阶段的发展目标实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改革深化以及宏观经济规模扩张,国家财政手段与税收杠杆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受到限制,而以市场机制为前提的金融手段对于宏观经济的引导作用日益加强,在这种背景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工具也需要强化金融手段的支持。强化金融手段调控宏观经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的实施,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

二、我国金融体系的环境功能缺失与绿色金融改革

1.我国金融体系的环境功能缺失

金融发展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而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功能拓展与完善也提出更高要求。纵观金融发展的历史,金融功能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可以见表1。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部分沿海省区则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从金融功能视角审视我国金融系统发展状况,国内金融机构在便利交换和中介结算方面的基础功能健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系统在促进资本形成和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也日益显现。然而,我国金融系统在推动技术进步和提供衍生功能方面则处于较低水平。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是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使然;另一方面,则是受长期计划经济背景下形成的宏观经济管理理念影响,我国金融系统功能也存在着“财政化”功能越位和“市场化”功能缺位的双功能错位现象。[1]或者说,政策性金融往往被国家的财政功能替代,而金融作为市场化的调控工具的作用有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发挥市场化的金融功能的调控作用势在必行,而我国的金融调控也需要服务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并与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战略方向保持高度一致。现阶段,我国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旨在协调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长期以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失衡,而我国金融系统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也存在着环境保护功能的缺失。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对企业的生产性质无需判断,生产过程并不作为信贷资质的评价依据;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未纳入到信贷评价体系;对于环保产业或绿色认证企业没有特殊的信贷优惠。另一方面,我国传统政策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主要服务于国家的专项任务和经济增长目标,也没有在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发挥有效作用,最典型的例证就是,至今为止,我国尚无一家银行宣布其接受赤道原则①。

2.绿色金融的功能定位

绿色金融就是将环境保护纳入到金融功能的服务范围,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目前有关绿色金融的概念界定尚不统一,相关表述见表2。[2]

在我国,绿色金融也称为生态金融,是可持续金融的一种表述形式,它以绿色价值为导向,倡导生产和生活的绿色理念,以科学发展为原则,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目标。因而,我国绿色金融的功能定位为:一是引导生产企业从事绿色生产和经营,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价值消费理念;二是动员社会资本流向资源节约技术开发和环境保护事业,促进我国经济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节能减排的可持续经济发展目标。

3.我国实施绿色金融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绿色金融是金融功能拓展的一个重要领域,现阶段我国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道路,基于发展观的转变即对金融功能的拓展提出要求,而绿色金融则可以为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发展绿色金融即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新型工业化战略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转型的战略推动工具。

其次,从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背景来看,2006年我国公布首份绿色GDP报告,其中测算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GDP污染扣减指数);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角度,全部处理2004年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直接投资10800亿元,占当年GDP6.8%左右;而我国当年GDP增长率为10.1%(修正后数据),尚不足抵消当年环境污染损失与污染治理成本,我国经济增长过程的环境损害令人担忧。[3]

再次,从金融企业的自身发展来看,规避风险是金融发展的基本目标,而环境风险越来越受到金融企业关注和重视,联合国环境署金融自律组织(UNEPFI)指出了这一趋势背后的原因:一是金融企业的经营行为与经营场所造成的资源消费与环境污染费用,也涉及保险业的金融机构对与环境相关的索赔有直接利益关系。二是不良的环境表现会引起金融投资客户的盈利能力下降,并最终危及债务安全以及增加客户偿还债务的风险等。[4]在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背景下,我国企业生产和经营面临的环境风险的潜在威胁不能不引起高度关注。

三、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

1、拓展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提升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保障能力

绿色信贷是服务于环境保护目标、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银行信贷业务的统称。[5]2007年7月,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绿色信贷业务全面启动。绿色信贷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地方环保部门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够,不能适应银行审查信贷申请的具体需要,影响绿色信贷执行效果;商业银行缺乏绿色信贷的专门人员、机构及制度,信贷工作人员对环保法律法规、政策了解不足,制约了绿色信贷深入;绿色信贷的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商业银行难以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及内部实施细则,降低了“绿色信贷”措施的可操作性;缺少推进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对于环境保护做得好的企业缺少鼓励性经济扶持政策,不能有效吸引银行业支持环保项目等。

针对上述问题,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地方环保部门与商业银行间的沟通联系机制,建立企业环境责任信息共享平台,保证地方环保部门提供的企业环境责任信息具有时效性;其次,商业银行需要将绿色信贷业务作为新业务的主要拓展方向之一,建立对口业务部门,提高业务人员对我国现行环境法规与环境政策的认同与执行能力;第三,发挥人民银行的窗口指导作用,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循环经济产业转型要求不断完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提供利率优惠和信贷规模与期限优惠的政策指导,并以“赤道原则”的国际规范为依据,制定商业银行的信贷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第四,加强政府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的合作,对商业银行违规向环境违法项目或企业贷款的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和处罚措施,对执行绿色信贷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实行奖励政策,从而调动并确保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增加绿色信贷的可操作性与实施效力。

2.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循环经济导向作用

通过建立政策性金融组织,可弱化投入循环经济生产的金融资本的逐利性,为循环经济生产提供政策性或廉价资金支持,为其提供资金成本低等市场竞争优势。[6]现阶段发挥政策性金融对循环经济的导向作用,首先是要充分利用现有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所具有的政策性金融优势,支持与循环经济中的环境、资源等问题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发展,促使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支持面广量多的中小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支持环保高科技企业进行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循环经济设备生产。其次,可考虑建立专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性金融组织,将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支持与政策性金融优势有效结合起来,发放财政贴息和低息信贷业业务、发行绿色债券、提供循环经济项目的风险担保等形式支持实施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或完善区域循环经济体系的投融资服务。第三,考虑在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政策性金融不应被视为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主体,因而在其支持循环经济项目的融资方式和风险担保方式上,应该以商业银行提供的绿色信贷业务的配套融资方案为主,这也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要求。

3.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能力促进企业成长与产业转型

作为新兴资本市场,我国的资本市场处于快速成长时期,其融资能力与增长潜力空间较大。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充分利用快速成长的资本市场。首先,对于部分具备一定资产规模和技术力量、运作规范的大型环保企业,可以通过上市、发债等形式融得生产与研发、更新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所需的资金。其次,对于环保类中小企业或资源再生类的企业,今后亦可尝试到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第三,可以通过金融公司发行绿色债券间接融资用于专门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或项目的新增设备和技术改造投资贷款等。充分利用资本与债券市场的融资能力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不足,动员社会力量监督循环经济发展方向,从而减轻和化解循环经济发展前期的资金投入风险。

4.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与环境保护的产业投资基金

现阶段我国的宏观货币政策还存在着一刀切现象,在实施信贷指导过程中不能有效区分资源消费类与资源再生类项目,致使某些资源消费类生产中引进的资源再生类技改项目受到信贷政策抑制。[7]商业银行对循环经济项目的绿色贷款也会受短期逐利性和信贷风险等因素而集中于近期循环经济获利能力较强的项目,但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是闭合物质生产系统,过分集中某一环节的循环经济投资支持不利于循环经济的长远发展。从长远来看,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条越完整,整体获得能力越强。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尽快完善宏观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对接机制――大力发展产业基金,利用其开放融资、共担风险的优势,面向社会筹集资金,重点支持和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及项目。其次,通过产业投资基金的政策投融资方式向战略性的资源再生与环境保护部门投资,同时要避免对循环经济的单一生产环节的固定资产投资的盲目扩张,而对于有助于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提高行业长期收益的领域进行重点引导投资。第三,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产业投资基金,该基金承担政策性金融与循环经济产业政策的双重使命,可以将国家环境保护各项投资纳入投资基金管理,并吸纳环保人士的投资捐助以及社会闲散资金,专门投资各类循环经济项目、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鉴于循环经济的产业转型过程的长期性和远期社会经济效益前景看好,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的短期收益可能不如一般产业投资基金,但从长远来看,其收益前景却是非常乐观的。

总之,我国要推进循环经济战略实施需要金融系统的全面支持,而我国的金融体系只有通过绿色金融体系改革才能有效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需求。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条件下,构建绿色金融体系要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主力军作用和政策性金融的辅助引导作用。此外,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并不断开发金融衍生产品、推动金融创新等也是完善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补充手段。

参考文献:

[1] 王佳菲. 金融发展视角下金融功能的定位――兼论中国金融体系功能的错位与复位[J].海南金融,2006,(11).

[2] 李小燕,王林萍,郑海荣. 绿色金融及其相关概念的比较[J].科技与产业,2007,(7).

[3] 国家环保局,国家统计局. 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R].2006-9-7.

[4] 何建奎,江通,王稳利. “绿色金融”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6,(7).

[5] 何德旭,张雪兰. 对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7,(12).

[6] 循环经济发展需要良性的、面向市场的金融支持[DB/OL].循环经济网,,2007-11-7.

[7]李虹. 循环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东岳论丛,2006,(3).

Building Green Financial System and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es Structure of Circular Economy LIU Li

(Center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Research,Guangdong Foreign Study University,Guangzhou,511495)

篇4

8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出台《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构建多层面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达成各方共识。随着《指导意见》的出台,中国将成为全球首个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指导意见》在G20峰会前夕出台,也彰显中国倡导全球绿色金融发展的决心和责任。

《指导意见》强调,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主要目的是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同时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不仅有助于加快我国经济向绿色化转型,也有利于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

在政策层面上,《指导意见》提出一系列支持激励政策,包括用再贷款、贴息、担保和设立政府参与的绿色发展基金等手段了降低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以起到激励社会资本的作用。《意见》从中央政府层面和地方政府层面对绿色发展基金的设立路径提出了明确的路线图。建议中央财政整合现有节能环保等专项资金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意见》对地方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落地方面也指明了方向,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发起绿色发展基金,通过PPP模式动员社会资本。地方政府可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完善公共服务定价、实施特许经营模式、落财税和土地政策等措施,完善收益和成本风险共担机制,支持绿色发展基金所投资的项目。

《指导意见》明确证券市场支持绿色投资的重要作用,要求统一绿色债券界定标准、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支持开发绿色债券指数、绿色股票指数以及相关产品、逐步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发展绿色保险和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支持发展各类碳金融产品,推动建立排污权、节能量(用能权)、水权等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发展基于碳排放权、排污权、节能量(用能权)等各类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

《指导意见》提出广泛开展绿色金融领域国际合作,继续在二十国集团(G20)框架下推动全球形成共同发展绿色金融的理念。积极稳妥地推动绿色证券市场双向开放,提升对外投资绿色水平。国际上对七部委《指导意见》十分关注,在中国出台政策之后,印尼和拉美的一些国家开始研究类似的支持绿色金融的框架性政策。9月杭州召开G20峰会上,在中国推动下,绿色金融得到各成员国关注,并且首次被写入G20公报中。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颁布了《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提出了发展绿色金融面临的挑战与可选措施。

应该说,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需要金融、财政、环保等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支持。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多轮驱动。

篇5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逐步成为通用的价值体系。银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特殊企业和实体经济的中枢神经,在进行正常经营活动基础上,将积极履责纳入其经营决策和业务发展战略的范畴,有利于塑造银行在市场上的良好形象,不断吸引投资。此外,作为政府推进社会改革的重要平台,银行积极履责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方面的压力。因此,银行业要对接国际责任标准和先进经验,树立承担社会责任的新理念,不断深化社会责任管理实践,承担起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的使命,实现股东利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

二、银行社会责任的基本理论

银行社会责任概念的提出来源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而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源于欧美发达国家。

(一)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起源与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最早是将其看做单纯的商业责任,Bowen(1953)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采取的相应措施[1],即商人或企业家根据社会价值观和目标的要求来拟定政策、制定决策。弗里德曼(1970)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在一定原则下,合理运用资源以使股东价值最大化[2]。“利益相关者”概念提出后,学者们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有了全新的思考,将企业的非商业责任纳入到概念中。美国企业社会责任专家Carroll(1991)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不仅包括商业责任,还包括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等[3]。卢代富(2002)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在追求股东利润最大化基础上应该承担的维护与增进社会利益的责任,包括对职工、消费者、环境保护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等[4]。经过一众学者的努力,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框架日渐明晰,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理论,得到广泛认可。

(二)银行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

银行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来源于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认识。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国内外对企业社会责任定义有个统一趋势,即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来界定。社会责任国际所(SAI)认为社会责任是指除了对股东负责外,还应对整个社会承担非商业责任,包括保护环境、保护弱势群体等等[5]。作为一个特殊的企业,银行业运营既有赖于股东的资本投入,也离不开客户、员工、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支持,这种公众属性也决定了银行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本文对银行社会责任的界定如下: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银行业也要充分考虑其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通过金融专业化服务、金融创新性产品,承担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护公共建设等层面的社会责任。

三、我国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银行业呈现“大一统”的局面,日常经营业务主要围绕政府政策开展,履行较为完全的社会责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大一统”局面被打破,银行成为独立的法人,更加倾向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社会职能逐步分离出去,履责意识淡薄。然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又对企业提出了履责的新要求,因此一直处于垄断地位的银行业要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将部分利润反哺于社会,充分体现出市场经济的公平性。

2006年是我国银行业履责的“元年”,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由浦发银行面世。监管部门也开始关注社会责任,2007年11月,银监会了《关于加强大型银行社会责任的意见》。此外,中国银行业协会也一直致力于推动银行业加强履责,自2008年起?B续《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展示了银行业履责的积极探索和丰硕成果。据《2015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6]显示,截至2015年末,银行业机构中明确社会责任理念的共有110家,社会责任报告的共有69家,专业从事社会责任工作的3315余人,开展社会责任培训1211余次,履责日益成为银行主动化、常态化的行动。并且,企业社会责任已被正式写入了《“十三五”规划纲要》,并纳入国家立法,这标志着企业履责开始步入法制轨道。

(一)在践行普惠金融方面

《2015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银行业金融机构倾力服务“三农”、“小微”等重点领域,截至2015年末,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26.4万亿元,同比增长11.7%,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3.5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户数1322.6万户,小微企业通过贷款比例为92.8%,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有所降低。

(二)在支持绿色金融,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

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以绿色产业为发展依托已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截至2015年底,银行业绿色信贷余额8.08万亿元,其中,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余额达7.0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6.42%。此外,银行业金融机构还制定了特色的绿色信贷指引政策,大力支持清洁能源行业的发展。

(三)在参与公共建设、培育公共理念方面

我国银行业积极健全公益管理体制机制,持续开展各种公益活动。2015年,银行业全年公益慈善投入总额达11.1亿元,同比增加1100万元,公益慈善项目数量达到6120个。同时,各银行通过资金或实物捐赠、技能培训等渠道,对特殊客户群体进行援助和关爱。

四、银行业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及对标差距

(一)社会责任基本理念不健全

树立健全的基本理念后,银行才能真正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相关资料显示,国外银行业将社会责任当做是一种义务的同时,也认识到了履责所能带来的长远收益,如:汇丰银行认为其经营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获取利润,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才是取得长远成功的关键。而国内银行业仅将履责视为一种责任和义务,强调其作为单个“社会公民”的意义,却没有认识到履责对其长远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金融助力小微企业的力度依然不够

在我国,银行在放贷过程中,明显偏爱资产实力较雄厚、规模较大的大中型企业,而对小微企业设置了较高的门槛,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依然滞后着小微企业的发展。而在一些发达国家,他们认为小型成长期企业所创造的工作机会要比经济体内任何一个领域都多。在这些国家,小型企业占就业总人数的57%。国外银行业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模式上有所不同。渣打银行将小微企业业务作为战略性业务单元列为零售银行业务,并侧重于产品的交叉结合并弱化抵押担保要求;花旗银行几乎对所有的小微企业项目做全盘考量,以花旗中国为例,其在我国开展的重庆农村小微企业发展项目,为重庆农村地区3400户家庭企业就可持续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提供基础的技术支持和现场培训。

(三)开展绿色金融、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仍欠缺

目前,虽然我国已经了相关文件,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依然较低,许多地市级行对绿色金融的概念模糊,金融机构未完全将绿色金融全面纳入业务经营范围内,未建立起与其配套的政策制度,对企业执行环保政策情况的审查也缺乏约束激励机制。而外国银行在发展可持续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如花旗银行始终将可持续发展原则贯彻在核心业务发展中,花旗中国遵循中国银监会的绿色信贷方针,拒绝向那些经营活动对环境或社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现有客户或新客户提供贷款。对于在授信获批之后对环境或社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客户,银行将要求其提前偿还贷款。此外,早在2003年,花旗银行就研究制定了环境和社会风?U管理(ESRM)的专业化政策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并且政策团队由专家组成,负责审查交易类别,妥善管理和化解环境与社会风险。

(四)缺乏专门培养拥有金融能力人员的公共建设项目

中国经济正在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创新对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有效地将大量低技术劳工转化成高增值人才是当务之急。国内银行业在参与公共建设方面以资助优秀的贫困学生为主,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帮助。而国外银行更注重对于青少年金融能力的培养。花旗银行开展了一项国际公认的为16~25岁之间的青年培养金融能力的理财教育项目―Aflateen青年行教育项目。对刚接触金融服务,首次被纳入金融系统的人口来说,金融能力建设和正确财务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值得我国银行业借鉴与学习。

五、启示与建议

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在世界上依然处于领先水平,理应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但是我国银行业履责意识起步较晚,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一)从顶层设计上,把履行社会责任纳入监管框架

监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并加强监管与引导。一要积极履行好社会责任,不断提升监管效能。二是要完善社会责任体制机制建设和社会责任治理体系,督促各银行履行好社会责任,并把履责纳入监管框架中。

(二)从履责主体上,融入银行自身的战略规划

银行业金融机构不仅要将履责当做自身作为“社会公民”的义务,更要看到履责会给自身长远发展带来的利益,不断深化自身的责任意识。作为履责的重要载体,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持续完善其责任体系,将履责融入到自身战略和发展规划中。同时,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与互动,更好地服务于经济金融改革。

(三)从经营理念上,全面倡导可持续绿色金融

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传统银行业面临挑战,在信用风险加大、资本利差收窄的双重冲击下,传统银行业理念也正在加速转变。在此背景下,建议加强在整个银行业系统内宣导绿色金融理念、建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氛围,并且,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开展绿色金融、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性政策体系并及时落地。此外,对于国家明令禁止的、不符合环境保护规定的企业和项目贷款,银行要加强“一票否决制”管理,从源头上防范风险,对于获批授信后对环境和社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客户应该实行信贷退出机制,让其提前还贷。

篇6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低碳经济 绿色金融

一 绿色金融:后危机时代的利器

所谓绿色金融指的是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研发、生产治理设施,从事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绿色制造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利率,而对污染生产和污染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贷款进行贷款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的政策手段。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面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难题,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成为我国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共识。绿色信贷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之一,在国内银行业领域首先进入实践阶段。

二 低碳经济:顺势而为的战略新兴产业

低碳经济之所以在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受到市场高度关注,主要原因在于低碳经济代表着资源、能源与环境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对于我国而言,在经历了三十年粗放式、高能耗高排放的快速发展之后,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日益严重,资源能源对外依赖日益上升的严峻形势下,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已成为调整我国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的重要途径之一。

根据政府问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8年7月公布的数据,要使全球平均气温限制在高于工业化前的2℃~2.4℃之间(避免气候灾难的临界点),需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445ppm~490ppm;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必在2015年达到峰顶并在2050年降至2000年的50%~85%,人类温室气体总量减少的速度将决定气候变化多大程度上被控制与避免。

1 低碳经济:调结构利器

让我们从投资方面量化评估低碳经济在调整产业结构的潜力与效果。过去5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规模年均复合增速(CAGR)高达45%%,清洁能源领域吸收风险投资VC占整个VC规模的比重逐年上升。据NewEnergyFinance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投入清洁能源领域的资金已从04年的350亿美元飙升至08年的1550亿美元,期间CAGR高达45.07%,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预计同比下滑约26%至1150亿美元;同时,风险投资近几年逐步加大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比例,以美国的风险投资为例,该领域的风险投资额已经由2000年的5.99亿美元增长至2008年的33.51亿美元,期间年均复合增速达24.01%;清洁能源领域的风险投资占整个风险投资比例也由2000年的0.6%逐年递增至2008年的11.84%。从清洁能源投资总规模的快速增长及风险投资资金对清洁能源的偏好来看,未来清洁能源将成为一个重要新兴行业。

2 低碳产业:领域广阔,日渐壮大

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的问题,核心是建立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体系;具体而言,就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培育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等。

从碳减排的主要领域来看,主要分布在电力能源、高排放工业、建筑和家电、交通运输及农林业等五大经济部门,根据IPCC统计2007年全球温室气排放的行业分布份额表明,其中电力能源占25.9%居首位、工业占19.4%位居第二。对于我国而言,至2030年最大技术碳减排潜力约70亿吨,总排放将由基准情景的150亿吨降至约80亿吨。

综上所述,转变以往“高耗能、高排放”的“高碳”发展模式,加快技术创新,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优化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三 展望:推行低碳金融的构想与措施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9中国金融论坛”上指出,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优化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成为低碳金融服务的“创新者”。

首先,建立健全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国特色的碳排放市场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建立与欧盟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对接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建立与日本等地对接的亚太地区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心;在国内建立各省(市、区)际之间的“碳源-碳汇”交易市场;建立国内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之间的碳交易市场。

其次,规范地方政府行为,为绿色信贷的推行扫清地方保护主义障碍。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始终存在很强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以各种方式对银行进行信贷资源的争夺并试图转嫁改革成本。借鉴国际经验,我国中央政府有必要将环保指标纳入地方官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或是加大环保指标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中的比重,并以立法或规定等形式隔绝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干预。

最后,发挥媒体和公众的的作用,健全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加强媒体和公众的作用,建立

低碳经济信息披露制度和举报制度,强化企业家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引导企业逐步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低碳经济”形象,促进政府、企业完成低碳经济的目标和指标。

参考文献

[1]阎庆民.构建以“碳金融”为标志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J].中国金融,2010.04

篇7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商业银行;绿色信贷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9-0094-04

前言

我国经济持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但是目前我们所取得的发展有一部分是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换来的。2009年六大高耗能行业比上年增长10.6%,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4.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4.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2.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9.9%,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0%,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长5.2% 。有限的环境资源已经不堪重负,环境问题已对构建和谐社会形成严峻挑战,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以及企业环保工作已经是刻不容缓。

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理念在我国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我国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遏制“两高”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循环型经济。国家发改委也通过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继续加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力度。

为了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不能完全依靠事后的监督和处罚,要从源头上遏制“双高”产业的发展,应着眼于企业进行融资的资本市场,尤其是银行信贷。2003年6月,7个国家的10个银行宣布实行“赤道原则”(The Equator Principles简称EPs),即在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国际金融公司(IFC)的政策管理与发展项目融资有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一套原则。它已经逐渐成为国际银行业务发展的环境与社会责任标准,到2009年12月已经有69个金融机构实施了赤道原则,项目融资额约占全球融资总额的85%。2007年7月30日,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以及银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这是我国首次参照EPs控制银行环境风险,对高污染企业实施限贷的政策,也是首次提出了绿色信贷政策。所谓绿色信贷,指的是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研发、生产治污设施,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绿色制造和生态农业的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而对污染生产和污染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贷款和流动资金进行贷款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的政策手段,目的是引导资金和贷款流入促进国家环保事业的企业和机构,并从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和项目中适当抽离,从而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邓聿文,2007)。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政策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

一、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必要性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以钢铁、石化、电力等为代表的重化工业得到倾斜式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呈现出越来越“重”的趋势。1995年我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2.7%,2008年这一比重已经攀升到71.1%。在我国的工业结构当中,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占有绝对的比重。伴随这一趋势,能源消耗快速增加,自2000年到2009年,我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速已接近10%,其中煤、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为90%。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耗偏“高”的经济发展模式对能源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并难以为继。

有鉴于此,发改委等十部门在2009年10月举行了“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信息会,宣布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等产能过剩行业,国家有关部门将原则上不再批准扩大产能的项目。2010年5月,国务院更是在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控制“两高”产业的过快增长。2010年预计要关停小火电机组1 000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2 500万吨、炼钢600万吨、水泥5 000万吨、电解铝33万吨、平板玻璃600万重箱、造纸53万吨。自此,“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金融业的发展要依赖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依赖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Jeucken,2004)。银行业也应在低碳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积极发挥作用。近年来,为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引导银行履行社会责任,银监会先后出台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与《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行动,致力于创新信贷服务机制,发展“绿色信贷”业务,减少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信贷投放,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2009年12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以及保监会再次联合《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根据该意见,2010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要体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对于符合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要求、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符合银行信贷原则的企业和项目,要及时高效保证信贷资金供给。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条件、技术标准、资本金缺位的项目,不得提供授信支持。对属于产能过剩的产业项目,要从严审查和审批贷款。该意见的更是保证了绿色信贷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

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积极推行绿色信贷政策,不仅有效地促进了节能减排的目标和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信贷保证,更是为其找到新的市场生存空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推行绿色信贷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了贯彻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我国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虽然“十一五”前四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4.38%,但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政策,从资金源头上对“两高”行业实施控制,可以抑制这类行业的盲目扩张,从而加强对“两高”行业的治理和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有效的促进可持续发展。

2.推行绿色信贷能为银行带来丰厚的绿色“利润”

由于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关注,环保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极具发展潜能的新兴产业。根据《2007年环保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分析报告》,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总产值4 572.1亿元,GDP占比不到3%,不及世界环保产业总产值的4%。这说明,我国的环保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据2009年8月30日在北京闭幕的第四届中国绿色财富论坛估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可望保持12%―15%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我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约占同期年GDP的3.4%。而“十一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投资计划达到14 000亿元,环保产业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其丰厚的产业利润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包括金融业的资金纷纷注入。我国银行推行绿色信贷,充分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调整信贷结构将资金导向国家鼓励的环保企业和项目,抢先占据能带来丰厚“绿色利润”的新阵地。

3.推行绿色信贷能加强银行的环境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环境风险是指企业的污染行为突破了环境的承载力,导致严重的环境恶化,促使政府、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对企业的环境行为要求不断提高,进而给作为企业资金的供给者的银行带来的各类风险(刘勇,2008)。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若商业银行未将环保因素作为贷款前调查的内容,贸然进入存在环保隐患的企业或项目,由于我国对环境污染责任的追究日益严格,一旦发生给予贷款的企业项目发生污染事件时,不但影响银行的社会形象,也将损及其债权的收回。因此,推行绿色信贷,把环境和社会责任标准融入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对环境和社会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和监控,为商业银行加强环境风险管理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二、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实践和存在的问题

2007年7月,我国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标志着绿色信贷政策这一经济手段全面进入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污染减排的主战场。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力推进,绿色信贷政策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各商业银行在信贷评审中基本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即将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授信的前提条件,对达不到准入标准的信贷项目坚决不予贷款。并且加强和环保部门的信息沟通,通过对“两高”产业制定具体的行业信贷政策,根据环保部门提供的信息对行业内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据统计,自2008年底至2009年9月末,我国主要商业银行钢铁、电解铝、平板玻璃等高耗能产业贷款增速分别为13%、19%、-45%,均大大低于同期31%的贷款平均增速,信贷结构调整成效明显。而且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对2010年信贷工作的部署,我国商业银行积极对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网络、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进行重点支持;加大对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项目的金融扶持,支持发展低碳经济,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多种形式的低碳金融创新产品,加大“绿色信贷”的投放力度;对不符合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相关产业政策要求、未按规定程序审批或核准的项目,不提供任何形式的信贷支持。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何世红也认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已经迫在眉睫,信贷政策有保有压,可以促使产业结构加速转型,进一步发挥信贷在“保增长、调结构”中的作用。

虽然绿色信贷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大面积的推进还是面临着不少困难。第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缺少具备一定环境知识的人才。而在加入“赤道原则”的外国银行系统内部都设立环境事务部门,专门负责对信贷项目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管理。第二,由于“绿色信贷”每个项目均涉及到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仅依靠商业银行难以确定其准确的环保标准和环境风险评级。现行绿色信贷的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商业银行难以制定有效的监管措施以及内部的实施细则,降低了绿色信贷环境风险评估的可操作性。第三,缺乏综合性的配套扶持政策。由于欠缺有效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政策,支持产业结构由“高碳”向“低碳”转型的相关政策往往导致转型企业经营成本大幅上升,盈利能力下降,虽有社会效益,但缺乏经济效益,直接导致银行信贷风险的上升。

三、政策建议

1.为推行绿色信贷做好充分的准备

Jeucken(2001,2004)提出绿色信贷中环境风险管理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抵御阶段(defensive banking)、预防阶段(preventive banking)、参与阶段(offensive banking)、可持续发展阶段(sustainable banking)。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处于抵御阶段。从初步阶段向可持续银行阶段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起专业的绿色信贷管理机制。我国商业银行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第一,银行要把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提升到银行的战略层面。银行董事会应制定专门的决策内容,适时应对国家环境政策的推进来调整自身的战略。在自身内部,银行必须在原有的银行部门体系中建立检验和识别环境风险的职能部门,使工作程序化、规划化。第二,银行业要加强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积累与耗能、污染有关的专业知识,努力提高本机构对涉及耗能、污染风险的企业和项目的授信管理能力。可以根据本机构的业务规模、授信行业和客户的风险特点,培养和引进有关专业人才,也可以借助第三方评审或通过其他有效的服务外包方式,获得相关专业服务。第三,结合银行自身特征,自行开发可操作性的环境风险评估工具。全国存在大量的“两高行业”的信贷项目,依靠环保部门一一给出限制名单或者审批是不现实的。而且,不排除取得当地环保部门批文的信贷项目仍存在环境风险,一旦项目的环境风险遭到暴露导致项目停建或取消,就会直接使银行蒙受损失。银行作为环境风险评估的主体,只有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拥有自己的环境风险评估工具,才能独立于环保局做出银行的业内决策,才能积极参与、主动创新,推出环保新产品并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

2.制定有可操作性的绿色信贷指南

银行界要充分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环保信贷准则,如EPs以及国际金融公司(IFC)指定的主要行业环境、健康和安全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建立符合我国特色的、有可操作性的绿色信贷目录指引、项目环保标准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同时,还要和各行业组织、协会以及环保部门合作,针对不同行业的环保标准,建立基于各行业的环境风险评估标准,使绿色信贷政策更具有操作性。

3.构建有效的配套绿色信贷激励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是以经济指标为主,并未将环保指标纳入其中,因而不排除各分行为了完成考核目标而无视总行实施绿色信贷的各项要求的可能。此外,绿色信贷所支持的项目有相当一部分是经济效益并不太好的项目,如风车发电等新兴行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有鉴于此,银行业内部和政府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提供动力。在拟建立的激励约束机制中,不仅要对银行违规向未达环保标准的项目提供贷款的行为实行追究责任和处罚,而且还要对实施绿色信贷政策成效显著的银行给予奖励。同时,我国政府还应该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对于“两高”行业通过加大税收力度,提高赋税水平,增加该行业的生产成本;还应该对实施绿色信贷的商业银行采取减免税收、财政贴息等财政政策,提高其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

4.建立和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

商业银行要推行绿色信贷政策,就必须全面掌握企业的环保信息。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现阶段还没有建立专门的企业环保信息数据库,因而信息搜集成本较高。这就要求环保部门建立并完善环保信息库,与银行业形成信息沟通机制。商业银行可以借助环保部门的力量加强贷款风险管理,并着手建立银行自身的环保数据库。同时,环保部门也可借助商业银行的力量,政府部门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以促进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目前我国环保政策和信息零散,缺乏统一管理与机制,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信贷的推行。因而,迫切需要尽快建立并完善通畅的环境信息共享机制,以促进绿色信贷在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的背景下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何德旭,张雪兰.对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7,(12):4-9.

[2] 何德旭,刘蓬.关于构建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机制的设想[J].中国经贸导刊,2008,(4):31-32.

[3] 刘勇.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管理:动因与演进分析[J].金融观察,2008,(5):34-37.

[4] 邓聿文.为企业节能减排构筑“绿色信贷”[N].上海证券报.2007-07-20.

[5] .浅谈“绿色信贷”与环境风险管理[J].经济管理,2008,(8):73-76.

[6] 张长龙.国际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标准:赤道原则[J].金融论坛,2006,(5):45-51.

[7] EPs.[EB/OL].省略/documents/ep_translation/EquatorPrinciplesinSimplifiedChineseFEB08.pdf,2006.

[8] IFC.Environmental,Health and Safety Guidelines.[EB/OL].省略/ifcext/ sustainability.nsf/Content/EnvironmentalGuidelines,2007.

[9] IFC.IFC‘s Performance Standards on Social &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EB/OL].省略/ifcext/sustainability.nsf/Content/Performancestandards,2007.

[10] Jeucken M.Sustainable Financing and Banking:The Financial Sector and the Future of the Planet[R].London:Earthscan Publication Ltd,2001.

[11] Jeucken M.Sustainability in Finance-Banking on the Planet[J]. Eburon Academic Publishers,2004,(1):1-4.

[12] Thompson P. Assessing the Environmental Risk Exposure of UK Bank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1998,16(3):129-139.

[13] Thompson P.Bank Lending and the Environment Polices and Opportunit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1998,16(6):243-252.

Thinking of promoting the green credit polic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TIAN Xiao-bo , FU Miao

(Economy and trade collge,Guangdong foreign language and foreign trade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篇8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信托业转型 建议

一、导言

近期,供给侧改革成为市场热点,供给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信托业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有利于信托转变发展理念,升级经营模式,开拓创新业务,但也使其面临资产质量承压、互联网背景下风险加剧、专业性人才队伍缺乏等问题。在泛资管竞争加剧、利率市场化不断加快、互联网金融快速崛起的背景下,供给侧改革为信托转型升级提供了方向:应借助互联网思维革新发展理念,发挥自身制度优势,创新业务模式,大力发展包括资产证券化业务、家族信托、消费信托、绿色产业和健康产业等特色业务。同时,还应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品牌优势,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二、供给侧改革概念

新供给主义经济学提出,要使中国经济重新恢复增长动力,必须从供给侧发力,短期要尽快降低融资成本、大规模减税、放松垄断和行政管制,多方面降低对中国经济的供给约束;中期应通过市场化手段,让生产要素从那些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的产业,尽快向新供给形成和新供给扩张阶段行业转移,更新供给结构;长期则应该深化供给侧改革,减少对劳动、土地、资金、管理、技术等各生产要素的供给抑制,提高供给效率、降低供给成本,让五大财富源泉充分涌流,开启中国经济的新一轮上升周期。

三、信托业发展面临困难

(一)传统盈利模式难以为继,利润呈现下降趋势

长期以来,我国信托业主要依靠制度优势获得稳步发展,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2015年第二季度信托资产规模突破15万亿元大关,且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但信托利润却呈下降趋势,利润率从60%不断下滑,2015年第三季度已低于10%,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传统融资类信托比重不断缩小,房地产信托和政信合作业务萎靡不振,新增业务增长乏力,利润来源渠道收窄,形成对信托转型升级的倒逼之势。

(二)风险敞口逐步扩大,刚性兑付风险上升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结构性调整,下行压力较大,经济主体活力不足,实体经济风险向信托业逐步传递,特别是工商企业、基础产业、房地产盈利能力下降趋势明显,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实力弱,一旦发生问题,很难归还信托贷款,经营风险日益加大。利率市场化改革也使得投资者对信托产品的流动性要求越来越高,流动性风险不断加大。信托行业一直默认的规则――刚性兑付,随着信托项目风险的不断积聚,严重影响到了信托项目的兑付,刚性兑付像“紧箍咒”一样迫使信托业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三)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信托资管优势渐式微

利率市场化也使得信托业传统的依靠利差形成的竞争优势逐步丧失,泛资管竞争加剧、互联网金融崛起使得信托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信托产品收益率不断下降趋势明显。随着银行、券商、保险等金融机构踏入资产管理这片蓝海,信托传统的资管优势也不再明显,严重的分流效应导致信托收益下降,风险加大,亟需重构业务模式,加速转型升级步伐。

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信托业转型措施

(一)落地“互联网+信托业”战略,实现跨界融合

我国信托业互联网运用程度低,远落后于银行、券商和保险等金融机构,主要依靠融资类信托支撑其发展,跨界发展意识淡薄,亟需革新发展理念应对互联网冲击。信托公司应借助互联网思维,以客户为中心,以平台为切入点,用开放的视角拓展业务边界,不断实现跨界融合,创新业务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增强客户粘性,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提供投融资服务。同时,凭借互联网低成本的优势,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二)大力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

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有利于盘活存量资金,增强企业资金流动性,提高产能过剩行业运行效率。为了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首先,要选择具有稳定现金流的基础资产;其次,应根据标的资产的特性,进行差异化产品设计;然后,应提高产品的信息透明度,让投资者充分了解产品,提高安全性。

(三)积极开拓家族信托这片沃土,拓宽盈利渠道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催生了一批高端财富人群,他们对综合性、个性化的财富管理需求日益旺盛。由于家族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和信托制度十分契合,信托应积极开拓家族信托这片沃土,拓宽盈利渠道。在我国,发展家族信托需要建立、健全信托登记制度,实施差异化税收政策,加强投资者教育,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同时,搭建海外业务平台,鼓励有实力的信托公司走出国门,开拓海外家族信托市场。

(四)发挥自身制度优势,积极参与国企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化解过剩产能,旨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企业竞争力,其中国企重组、并购需要金融优化资源配置,这为信托提供了机遇。信托应充分发挥自身制度优势,通过信托的方式广泛参与国有企业员工持股计划,避免股权过于分散,提高企业运行效率。进军消费金融领域,打造消费信托。现有消费金融,覆盖面有限,且程序较为繁琐。消费信托可以实现产业和金融的融合,不但可以使投资者、信托公司受益,也可以让产业方获得收益,这对当前拓宽企业盈利渠道,提供多层面投资需求、拓展信托盈利空间意义重大。

(五)积极开展绿色信托

当前我国绿色产业资金缺口巨大,迫切需要新的融资渠道。绿色信托可以通过设立信托计划筹集资金,信托公司作为保管人运用资金,投资绿色项目。为了增强安全性,信托公司还可以与担保公司合作,让其为项目提供担保,提高项目评级降低风险。

五、结论

在供给侧改革推进过程中,为了加快信托转型升级步伐,建议相关部门完善信托法律法规,健全信托登记制度,为信托产品的流通扫除障碍;加强投资者教育,让投资者充分了解“互联网+信托”产品,逐步培育合格投资者,营造良好的市场投资氛围;信托转型发展必须结合中国国情,走中国特色的信托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婷婷,张欢.从商业银行转型升级之路论信托业转型升级对策[J].吉林金融研究,2015,11:37-44+78.

篇9

1.绿色金融良性发展不足。在现有的绿色金融机制体系中,政府占据主导的角色,利用财政资金或专项基金的方式,直接对公益性建设项目、生态建设工程等进行支持,但覆盖面还不广,不能覆盖所有涉及环保的行业企业,绿色评级体系不够完善,评价性技术指标比较少,不能很好地引导整个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我国对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问题的认识仍然不足。“赤道原则”虽然在我国有所宣传,但应者不多。相对于国外同行,国内金融企业在实施“赤道原则”、履行社会和环境责任方面,总体上还处于意识萌动阶段。可见,推动绿色金融发展需要政府引导、金融机构的推动,而涉及的关键机制和技术包括风险补偿机制、投资基金的政府引导和激励机制、环境评估标准、环境风险评级等还需要政府带动市场各方的共同参与。

2.信息共享机制存在缺陷。目前的绿色信贷制度中,金融机构根据环保部门提供的相关数据决定采取相关措施,看似合理却亟待完善。一是环保部门提供的信息存在不足,地方环保部门受专业技术水平、自身处理能力、对环评体系的规划限制,的信息存在一定的失真和标准滞后。二是由于行政层级介入,环保部难以监控全国范围内的企业环境污染数据信息,时效性有待提高。三是金融机构和环保部门信息的相容性和交互性有待提高,环保部门的环境污染监测系统和金融机构的征信系统之间有待磨合,金融机构难以单方面发起新的环境检测评估。四是适用标准不尽相同,金融机构往往根据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信贷指引政策自主制定信用贷款审核标准,与环保部门的环境风险评级标准不尽相同。

3.企业缺乏足够的约束和激励机制。首先,在现行法律制度框架之内,加之政府环保部门对于企业污染行为监管不力,污染企业承担的治污成本很小,往往是先污染后治理,由于严重污染被集中曝光而关停的企业所占比例很小。其次,国内的中小企业受市场供需约束,过于强调短期利润和缩短经营周期,很少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政府没有提供相关的激励机制,促进企业更加关注节能减排和产品绿色无污染。最后,虽然早在2001年,原国家环保局就联合证监会公布了《上市公司环境审计公告》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提出要求,但国内企业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披露还未形成良性机制,导致投资者及银行未能对其生态信用等级给予有效评定,也就无法监控污染企业的资金链。

4.部分商业银行仍处于观望状态。一方面,虽然已有部分银行制定相关绿色信贷措施,以环境导向授信并以差别利率对待,或以其他业务操作形式来表现银行对环境的重视,但多数银行仍然怀疑绿色信贷能否获利。另一方面,银行仍然缺乏环境风险意识,由于历史和政策的原因,大型国有银行长期以国家重大发展规划为纲领实施信贷措施的政策倾斜,仍以投资回报率和贷款风险评级为准绳实施借贷,没有形成对绿色环保和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没有展开全面对接“赤道原则”的过渡性安排。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徘徊不前导致其他银行也没有相应地跟进方案,在城市商业银行中,除北京银行表现突出之外,其他银行几乎处于观望状态,至今缺少实际的绿色行动。

二、政策建议

1.构建并完善绿色信贷体系。一是根据“赤道原则”以及国际金融公司相关政策规定,充分考虑环境影响评价、行业污染控制标准等环境管理政策,进一步深化环境绩效评估和特殊行业环境、健康和安全指南的本土化研究,为绿色信贷技术政策和法律的出台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在绿色信贷政策内容中,细化对各个行业企业专业门监督。二是加强环保部门与金融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建立企业环境风险评级机制,通过评级全面了解企业现有的环境治理绩效水平,提高信息利用的有效性,增强信息共享的兼容性。三是要加强社会参与机制和相关部门专业能力建设。

2.构建并完善绿色债券制度。对于中央银行发行的国家金融债券,所筹措的资金可通过优惠贷款提供给企业,支持其研发绿色产品,从事生态农业生产,实现生态工业加工,开展绿色营销活动。地方商业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所筹措的资金可用于建立适合本地区的环境污染防护与治理体系。而对于那些高投入、高风险企业不愿也无力承担的绿色技术的开发,则可通过发行绿色企业债券给予支持。目前,国内缺乏统一、高效、互联的债券监管体系,而绿色债券的有效实现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一是政府成立专门的绿色债券监管部门,建立高效的动态监管体系,规范和完善企业信息披露制度。二是加强对企业的审核,建立对绿色国债扶持企业的统一的资格审核标准,重视对扶持项目的合同的签订,引入评级机构加强监管。三是设立担保资金补偿机制,引入财政资金或国债贴息等用于补偿企业无力偿还本息时的资金缺口。

3.推动完善政府绿色投资基金机制。目前,我国政府主要以财政拨款和支持银行绿色信贷的方式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方式远不能满足环保产业长远发展的资金需求。因此,应通过政策和制度的调整,积极拓宽环保产业的融资渠道,发展民间资本、养老金、金融机构、产业机构、外国资本和政府资金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结构。促进资金使用效率的评价机制的形成,完善绿色投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绿色投资基金指数,促进基金的良性循环。

篇10

关键词:金融学 国际贸易 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受到以往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我国一直以国际贸易大国的身份存在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的外贸依存度保持在60%左右。由“钱勒里―塞尔昆”大国模型的标准来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偏离的正常轨道。其负面影响,在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已得到全面的释放。诸如:沿海外向型企业成批量的倒闭、我国对外贸易关系的恶化等等。处于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如何有效开展国际贸易,则成为目前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从现阶段世界经济发展的动态演变中,我们发现:西方发达国家改变了过去推崇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要求;伴之以贸易保护主义的姿态出现。在实践贸易保护主义时,更多的采取技术性壁垒来控制包括中国在内国家商品的进口。其中,所谓“绿色壁垒”则成为技术性壁垒的重要形式。为此,我国今后若要有效开展国际贸易,就必须针对国际贸易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一系列的对策探讨;同时,在对策探讨中,还应切实将金融学的有关知识应用于国际贸易的开展中。

综上所述,本文以“金融学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为主题,便在于:针对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的产生,在金融学的有关知识体系中寻找有效对策。

二、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产生的原因分析

上文已经指出,绿色壁垒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技术性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此,随着问题讨论的深入,这里便须探究有关绿色壁垒产生的原因。通过对“原因”的认识,来为下文“金融学的应用”提供思路。

(一)产业革命至今的时代需要

至上世纪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在联合国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呼声。几十年来,有关涉及代际传承的问题便一直被各国所探讨。近年来,伴随着全球生产力整体水平的提升,诸多自然资源纳入到了人类生产实践的范畴内。从而,关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要求,通过经济与法律手段进入实践。其中,绿色壁垒的展开,便是经济与法律手段的完美结合。

(二)贸易保护主义的时代需要

目前设立绿色壁垒的国家,大都为西方发达国家。首先,该类型国家无论在技术发展水平方面,还是环保理念方面都较其他国家先进。由此,在国际贸易中设立绿色壁垒就不难理解了。另一方面,有关文献已经指出的:在调整贸易壁垒使用中,逐步形成了绿色壁垒这一技术性壁垒形式。这种贸易壁垒的开展,相对于反倾销、关税更具有合法性特征。

综上所述,对绿色壁垒产生的根源进行探究,便为下文“金融学在国际贸易中应用”提供了指向。这里还需明确一点,此时金融学在国际贸易中应用,还须建立在国际贸易主体组织资源的优化上。

三、我国外向性经济实体组织资源的优化途径

从上述的“原因分析”不难知晓:目前国际贸易中所产生的绿色壁垒,存在着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的形成机制。为此,在优化我国外向性经济实体的组织资源时,就需要分别从:(1)实体内部;(2)实体与价值链上它国企业的联盟,等两个方面着手。

具体的优化途径如下:

(一)我国外向型经济实体内部的优化途径

从组织资源的角度,来考察我国外向型经济实体的优化,实则体现在:(1)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及技能水平。(2)逐步实现企业生产设备的升级换代。从外向型经济实体所处的区域来看,大都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其中,诸多企业又是以家族式企业为产权治理结构。这种类型的企业,往往急需优化自身的组织资源。

家族式企业较为封闭的产权结构,必然在融资渠道上表现的过于狭窄。狭窄的融资渠道,难以支撑其生产设备的升级换代,以及过大再生产的现实需要。根据上述逻辑,构建我国外向型经济实体内部优化途径,首先则须基于金融学原理创新企业的融资模式。

(二)与价值链上它国企业联盟的优化途径

正如在上文“原因分析”之二中阐述的,西方发达国家从国家核心利益的角度出发,通过绿色壁垒的设立来保护本国同类型企业的发展。由此可见,这一主观层面所展开的贸易壁垒,必然增大我国商品出口到它国的难度。此时可以考虑:我国外向型经济实体与价值链上它国企业之间,建立起联盟关系;甚至通过并构形成横向或纵向一体化企业集团。

然而,无论是通过“联盟”;还是“一体化企业集团”形式,来绕过绿色壁垒,首先都需从金融学原理上探究资金融通问题。

综上所述,在我国外向型经济实体内部的优化,以及与价值链上它国企业联盟的优化途径上,都有资金融通的需要。从而,自然都有从金融学原理出发,所展开的实际应用。

四、金融学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在本文第三部分,根据国际贸易绿色壁垒设立的客观与主观原因,分别给出了两个方面的优化途径。在探讨金融学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时,也应围绕着优化途径的融资问题来展开。

(一)我国外向型经济实体内部优化的金融学应用

上文已经指出,我国外向型经济实体大都存在于东部沿海地区。该地区企业产权结构,一般为家族式的封闭产权形式。在企业发展资金的获取上,大凡来源于企业的利润资本化。然而,企业利润资本化的过程,直接受到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很难支撑企业开展技术升级。由此,获得资金的融通就成为必要。在排除了进入股票二级市场的创新版块公开上市,以及企业债券的发行可能。此时,惟有通过间接金融才能满足该企业类型的融资需求。

对开展间接金融的商业银行进行分类,目前逐渐增多的区域商业银行应成为向上述企业融资的主体。其中,区域政府可以设立技术创新基金,该基金在于奖励在技术创新、节能减排上表现突出的区域性企业。基金委托区域商业银行给予发放,并由外向型企业提出申请。政府委派专家组根据企业组织资源优化的情况,给予最终评定。

这样一来,不但满足了上述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还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鼓励了该类型企业对生产与产品研发遵循了低碳、环保的理念。最终,有助于对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的克服。

(二)我国外向型经济实体外部优化的金融学应用

我国外向型企业通过与它国企业“联盟”;还是“一体化企业集团”形式,都将有效绕过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前者,可以通过国外核心企业的生产外包来实现;后者,则需要通过购买它国企业符合控股权的股票数量方能实现。为此,金融学在上述两个方面的有效应用也成为了关键。

具体而言,在国际产业内部以及外部之间的生产外包中,我国外包承接企业在进行生产时,往往需要垫付有关费用。该费用可以根据上文提到的方式给予处理。即:通过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组织给予融资;并且,各级政府应从培育本地区经济增长极的视角,给予政策性扶持。

关于并构它国相关企业,或是相关企业的某一生产部门,则显得比较复杂。在假设它国政府行政干预不存在的前提下,我国企业则需在它国的证券二级市场收购它国企业的股票。此时,可能出现:伴随着被并购企业的股票不断收购,而使得我国企业的财务状况逐渐恶化。关于这一点,在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时就出现过。因此,从金融学原理出发,应优化我国企业的资产结构,以及完善国内的直接与间接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赵奕凌.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物流绿色演进的路径思考[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2]郭利群.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及启示[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