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生培养计划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优秀生培养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优秀生培养计划

篇1

80年代初,斯腾伯格就提出作为优秀学生是以下三种成分相互优异发展的结果,这三种成分即:(1)元成分,即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拟定计划、作业决定、策略选择;(2)执行成分,即编码、推论、映射、应用、比较、论证;(3)获得成分,即保持、熟练、迁移等过程。

对照以上理论,反省我们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历程,却发现在许多时候、许多地方并没有做得最好,主要弊端是“应试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干扰因素,究其原因,除了教育体制的因素外,还应追溯到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有时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一些被我们认为所谓的习以为常的某些“最佳选择”。下面我们就对优秀学生的培养过程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想法。

一、教师应作什么样的努力

由于被尊为“师”,很容易使人放松自身的进一步完善,从而导致思想僵化。就如同一个人学会了画画的各种技巧,并不代表能画出好画来。

受教育者的素质,往往受制于教育者的素质。几年前被认为是一节非常完美的好课,今天看来却不是,因为应用多媒体等先进设备可以使一堂课更加完美。

我们在上一堂课的时候,许多优秀学生往往有“吃不饱”的感觉,其实,这一点不奇怪,因为今天的教科书、教学大纲确定后,虽然所给予我们的静态空间并不多,但今天的能源、环境以及生活中的许多可扩充的知识比比皆是,如果我们充入以上与化学有关的这些知识,摒弃一些次要的东西,不仅优秀学生喜欢,大多数学生也会受益。教育方法的演绎应该是多样性的,这需要我们的教育者有一种创造性的思维。

有一本小册子,谈的是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读过以后,头脑中不仅仅是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而且还留下了人类探索物质结构内部的艰难的历程。后来发现这是某外国中学化学的教科书,感到非常惊讶,较之于我们的教科书来说,它除了描述一定的知识以外,还真实、生动、系统地讲述了人类认识物质其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我想中学生读了,虽然会搁置两道难题,但所获得的东西却是无法估量的,也许会对他一生对知识的追求带来好处。

教师应该用创造性思维去开拓我们所熟悉的空间,把提高自身的素质提到重要位置。例如我们在有机物空间结构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乙烯和乙烷分子结构的理解非常困难,采用三维立体动画开发了一个课件,使这一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其过程:

二、应该给优秀学生创设一个什么样的情境

情境对人的教育是无可估量的,它可以使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所感受、有所愤诽、有所思考,继而有所改革和创新。

有人提出,培养优秀学生,应该主要靠课外小组和个别辅导,与课堂教学关系不大,其实这一看法是片面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平时开“小灶”的优秀学生所不能领略到的东西,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把握新知识的教学。例如,我们在乙烯的分子结构的教学中,采用了变结论为过程的探源教学:

(Ⅰ)先比较C2H4和C2He分子中C=C与C—C键能数据,根据共价键键能越大,键就越牢固,含有该键的分子就越稳定。因此应该C2H4比C2He来得稳定(创设情景、提出假设)

(Ⅱ)做乙烯通过溴水、KMnO4/H+溶液的实验,发现乙烯能使溴水和酸性KMnO4溶液褪色,而乙烷不能(对假设进行实验性否定)

(Ⅲ)重新反思C=C与C—C键能数据关系,通过CH2=CH2与溴水反应的演示,和∑c—c

这一变结论为过程式的教学,避免了传统的先结论后验证的“直辅式”教学,探索了乙烯这一物质结构内部的“源头”,重要的是通过初步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研究,树立了有机物“结构决定性质”的重要的思想方法。

应该认识到,任何一个概念或规律的探索过程中,应该有很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正确的推理思维方式。这些内容无疑是属于我们探索自然学科的重要东西,是人类知识的宝贵财富。

三、应该培养优秀学生什么样的个性品质

有人认为,优秀学生学习成绩已经够好了,所以对他们个性品质的培养往往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或者只要通过政治思想课和德育课来完成就行了。这一看法是错误的。实际上,一个优秀学生最终能成为“大才”的根本还必须具备有良好 的个性品质。我们经常出现许多优秀学生关键时候“失常”、“大失水准”,究其原因,均属于个人心理品质不完善、个人意志品质不是很强之原因,这主要是我们平时对他们“一好全好”的一种不完整的认识。笔者认为对优秀学生的培养首先应该培养他们的“平常心”,优秀学生拟定计划、选择策略、作业决定往往比一般学生要迅速,如果因为这样而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瞧不起别人,必然会滋长骄傲浮躁的情绪,在认识事实的过程中“轻敌”,导致认识肤浅,自以为是,最终会忽略或缺乏研究事物的一般手段和方法,阻碍自己思维的发展。另外,由于认识事物 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少不了很多“挫折”,如果因为“挫折”而一蹶不振,将会影响一个人的终身发展。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对他们的“挫折”教育,鼓励他们勇于突破障碍,培养忍劲。第三,科学素养是任何一个科学家和重视专业技术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品质,我们应该给学生介绍科学家一丝不苟、实事求是、任劳任怨、勇于探索的科学作风,介绍一些科学上的一些重大发现往往是科学家们洞察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细微变化所致。同时还得介绍一些由于不尊重自然规律、不具有科学态度而给国家和个人造成一定的损失的自我约束能力。

四、应该给优秀学生什么样的实验环境

化学为一实验科学,每一概念、规律、性质的认识,均源于实验。因此,加强对学生实验方面的训练,还学生一个实验研究的天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必由之路。

中学化学课本里安排了相对数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不难发现,还有不少不足:

(1)仅为配合实验内容而配的实验,目的仅为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学生不易从中掌握重要的实验方法。

(2)课本中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为事先安排好的,讲的十分清楚,学生仅为按步就班完成实验操作,这样的实验仅为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或锻炼动手能力,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训练尚还不够。

(3)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先是知晓书本上知识,很多同学在老师还未做实验时记下书上的现成实验现象,这一做法严重违背了教育应该走在学生智力发展前面的原则,对学生认识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

篇2

一、指导制定阅读计划。循序渐进培养阅读兴趣

阅读活动应当避免“一阵风”现象,感觉阅读重要的时候重视一阵子,平时不闻不问,这样很难取得实际效果。笔者在教学中深有体会,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不是某一段时期的事情,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始终,将阅读活动安排与教学步骤协调推进,指导他们制定详细规范的阅读计划,逐步培养阅读兴趣。在笔者的要求下,学生每学期都会制定个性化的阅读计划,一般情况下每学期阅读量在60-80万字之间,阅读的内容主要是中外名著、优秀青少年读物以及党报党刊等。学生在阅读计划的制定中,具体到每个月和每个周的阅读量、阅读书目,以及阅读之后撰写多少读书笔记等等,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穿行、有效落实。在阅读计划的引导下,学生的阅读行为从o意识转变为有意识,在广泛阅读中汲取了知识、陶冶了情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阅读的兴趣自然得到了提升。

二、开展精品阅读探讨。授人以渔培养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既要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活动中受益,也要组织一些指导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和效率,这样更加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加热爱阅读活动,定期举办精品阅读探讨活动,针对某一位名家的作品进行广泛阅读,要求学生自我梳理作品的特色与技巧,在班级进行交流活动。交流的内容包括文章的选题立意有什么特点,结构安排采取什么方式,运用了哪些巧妙的写作手法等等,这些方面的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精准地把握文章的精髓,提高了阅读的深度,学生也可以从中汲取写作的精华,从而对阅读活动更感兴趣。除此之外,笔者还鼓励学生自己选择优美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专门设置了读写课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讲述,大家都有展示的机会,也可以相互探讨交流甚至辩论,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充分鼓励阅读成果,保护激情培养阅读兴趣

学生在开展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细腻的情感、高超的技法,教师对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取得的进步要加以肯定,增强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成就感,同时可以搭建平台让学生的阅读成果展示出来,达到进一步激发阅读积极性的效果。笔者一方面对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取得的成果进行充分肯定,批阅优秀的读书笔记,对学生独特的观点进行表扬等等,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学生更加投入阅读。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展示学生阅读的优秀成果,如在班级橱窗展览写作较好的读书笔记,开展优秀读书笔记展览和评选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兴趣盎然。经过实践验证,对学生的阅读学习成果进行肯定,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阅读学习成果,对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方面的作用非常明显。

四、聚合资源增加容量,拓宽视野培养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需要在阅读的内容上下功夫。许多学生之所以对阅读兴趣不大,是因为他们接触的优秀文学作品不多,没有能够领略更多的文学精华。因此,增加学生阅读的选择余地,让更多的优秀书籍刊物进入学生视野,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抓手。为了解决学生可读书目不充足的问题,笔者一方面从学校图书室为学生借阅了部分书籍,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从家庭藏书中拿出一批优秀的书籍,建立了班级图书馆。班级图书馆建立以后,由专人负责对所有书籍进行编号管理,学生轮流按照学号阅读,这样就为学生增加了阅读内容,涵盖了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学生阅读的兴趣得到了增强。通过聚合资源的方式,让学生更多地领略文学的魅力,可以有效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学习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有较大帮助。

五、借鉴吸收消化运用,学以致用培养阅读兴趣

将阅读的成果转化为语文学习重难点突破的利器,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意义重大。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将语文学习中的一些难点渗透到阅读活动中去解决。如针对作文创作中构思立意和手法运用难点,要求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提炼一些优秀文章的框架结构,积累的框架多了就能够产生自己的一些思路,构思文章过程中自然就有货了。阅读中针对不同文章的写作技巧进行感悟,内化吸收为自己写作过程中的方法,有效化解了学生作文写作难题。由此可见,让阅读活动更好地服务语文学习,特别是在重点难点突破方面发挥作用,对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具有积极影响。当学生感觉到阅读的作用和意义时,阅读的兴趣就会水涨船高,阅读更加投入和积极。

篇3

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是教育部开展的招生改革工作,主要是为了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2020年自主招生取消,强基计划接力,强基计划立足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招收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且学生需要有牺牲奉献精神。

根据教育部通知说明,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形势要求和招生情况,适时调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

考生申请报名:符合生源所在地当年高考报名条件以及强基计划招生学校报考条件的考生,由本人提出申请,按高校招生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要对本地报名考生的高考报名资格进行严格审核。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实习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的竞争,而知识来源于人才,所以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归结为人才的竞争,解决了企业人才问题,也就解决了企业的生存、发展的问题。企业每年都有很大的人才缺口,但苦于招聘不到需要的人才,束缚了企业的快速发展,而每年大学毕业生达百万之众,按理应该可以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但找工作困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学毕业生不具备企业所需要的技能,究其根源是部分高校理论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应用所致,学生在学校所学并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需要。为改变当前的窘境,作为人才培养的高校可以从培养计划编制、教师培养以及学生毕业实习三个环节进行改善。

一、动态调整培养计划

目前高校的学生培养计划编制工作通常在新生入学前完成,如果没有特殊原因,这个培养计划将从学生入学开始执行直到毕业。当前是知识爆炸时代,各行各业的知识都在不断更新,日新月异,培养计划执行到学生入学第二年以后就已经表现出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很好地把当前各行业的变化融入教学环节,也就意味着大学四年毕业时学生所学内容还是入学前制定的内容。而企业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必定会采用新的知识和技术来提高生产率,相比之下高校的理论教学显得有些落后,这也是当前企业招聘不到合适人才的主要原因。

提前编制培养计划满足了高校教学管理的要求,但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而高效培养人才的目的就是为企业所用、为社会所用。为缩小高校理论教学和企业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应该根据知识技术更新的情况定期进行调整,调整周期可设置每两年或每年,使高校教学内容尽可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使学生所学内容更贴近企业需要,从而缓解两难的现状。

二、加强教师培养、提升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教师是有效执行培养计划、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教学资源,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学到知识、感受知识的运用。目前高校教师的主要来源是各个高校高学历的优秀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且有一定科研能力,但对专业知识在企业中实际运用状况却缺少深入地理解,不利于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毕竟高校培养的学生中能够继续深造的只是小部分,绝大部分都是选择直接就业。

鉴于当前高校的理论教学和企业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教师作为重要的知识传递者,各个高校都很重视,很多高校已经开始从企业吸引人才来完成教学任务,但只是解燃眉之急。教师缺少实际企业工作经验是普遍现象,学校更注重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缺少对知识实际运用经验方面的要求。教师大都只顾理论教学,在知识实际运用方面缺少经验积累,也就难于做到言传身教了,即使是从企业招聘的教师由于长期脱离一线工作,几年后经验也逐渐贬值了。高校的生命力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而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提升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管理制度导向,鼓励教师走出去。当前大多数高校不鼓励甚至禁止教师兼职,主要原因是担心教师兼职影响本职工作,但忽视了教师兼职给学校带来的潜在价值,兼职的教师绝大多数从事本专业的兼职工作,对提升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大有帮助,通过言传身教传递给学生,对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大有益处,间接地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总体上看利大于弊。鼓励教师去兼职、加强校企之间的沟通并定期派教师到企业锻炼,通过亲身体会提升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2.加强培训,把握前沿应用技术。当前掌握前沿应用技术的专家往往都是企业中的员工,走到前面的高校教师可谓凤毛麟角,想要学生掌握最新的应用技术,教师作为知识传递的桥梁必先掌握。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单纯靠教师自学已经远远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要培养优秀的学生,首先要培养优秀的教师,制定合理的教师培训计划是高校培养优秀学生以及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提高学生毕业前到企业实习实效

大学生毕业实习通常安排在毕业前的最后一年,目的是使学生在就业前到企业进行锻炼,熟悉企业工作环境,为毕业后顺利进入工作角色打下基础。但当前环境下,大部分企业不愿接受实习学生,一来企业办公资源有限,二来缺少有效实习生管理体制,大部分学生实习期间没有合适的事情可做,学生不易管理。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基本上是满足企业招聘条件的,对于大多数不满足企业招聘条件的学生很难找到单位实习,更谈不上锻炼,从而使实习环节不能达到教学管理的预期效果。

毕业前到企业实习是大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就业。学生毕业实习应该是每个学生机会均等,但目前实际情况却不然,多数无实习单位的学生大都选择了培训机构再学习。如何改进实习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调整培养方式、提升学生实习就业能力。目前大学生培养计划完全是学校自己制定并执行,处于一种封闭状态,不利于与企业顺利对接。适当调整培养计划,将与实际工作最接近的部分专业课程进行置换,由专业的培训机构完成教学,将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引入课堂,利用社会力量衔接高校和企业,利于学生实习和就业。

2.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请入校园。当前学生实习都是走出去,对于没有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却处于一种失控状态。通过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将部分优秀企业请入校园,让没有实习单位的同学在校实习,由企业提供项目并派专业人员按企业模式进行管理,一来为学生提供实习环境,二来加强了学校对学生管理,三来利于企业降低提供学生实习的成本,达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面共赢。

三、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目前就业市场存在问题的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目前我院已经在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加强校企合作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对提升学生的实习就业率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尹戴忠.高校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破解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

[2]廖晓纬.校企合作低成本高效率毕业实习的一种新模式[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1).

篇5

一、基于教学内容,推荐课外读物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之前,首先应当从课标着手,将阅读教学目标进行深化、拓展,再结合语文教材内容,根据相应的目标与标准为学生们推荐合适的优秀课外读物。

例如,在教学《香菱学诗》这一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们粗略地阅读了一下教材课文,待学生大概了解文章内容之后,笔者便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其中的相关细节内容。如文章中对香菱作诗时的神情、动作等的描写部分,如此便引导学生们精读文章,品位文笔的妙处,最后,笔者再讲了李纨开诗社的部分内容,引发学生们阅读《红楼梦》的兴趣与欲望,并推荐学生们在课后阅读《红楼梦》的其他精彩章节。如此一来,课外阅读便与教材教学相关联,并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们的课外阅读能力。

二、制订课外阅读计划,培养阅读习惯

有效的课外阅读计划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学生稳步提升自身阅读能力,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需要,结合阅读目标,帮助学生制订层次化、差异化的阅读计划,并通过一定方式,让学生稳定、不打一丝折扣的落实计划内容。另一方面,在计划定制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渗透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在课文阅读中实现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的双重发展。

例如,在教学初中语文时,教师便给学生制订了这样一个阅读计划:每天至少阅读两篇《青年文摘》中的文章,并写出相应的阅读感悟;每个月至少阅读一本名著。如此一来,学生们的课外阅读量便得以提升,同时,定期、定量的阅读计划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定期的阅读习惯,长此以往,学生们不仅能够拓展自身的语文阅读面,还能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并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三、指导学生掌握技巧,提高阅读质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学生才能在课外阅读中开展有质量的阅读。这需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重点关注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按某一固定思维方式来进行阅读讲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阅读分析方式,以此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例如,在讲解现代文时,先讲文章结构,再思考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或内涵,然后概括文章主旨,最后再对文章精彩例句或要点进行分析。通过先整体后部分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抓住阅读文本内涵,如此一来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阅读技巧,更丰富了学生阅读思维,有利于课外阅读质量提高。

四、 引导学生阅读分享与交流

通过分享阅读心得,学生能够观摩他人优秀的阅读方式、阅读技巧,了解他人对阅读文本的内涵看法,通过交流阅读见解,学生能够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学生在分享中交流自己的课外阅读,提高自身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促进了良好学风形成,从而促进课外阅读教学发展。

例如,在指导初中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让学生在每次阅读之后便将阅读体会、心得以及阅读文本中的精彩段落等都及时记录下来,并整理成读后感,然后再将读后感上交给教师检查,并评选出优秀的读后感粘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之中。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定期召开学生阅读交流会,让学生们分享心得。比如有一位学生在交流会上分享了自己阅读《简爱》的一些心得与感悟:“我觉得简?爱是一位坚强而自尊自爱的女生,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从不向苦难低头,她身上的这些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同时,这位学生还朗读了《简爱》书中的精彩部分。

五、重阅读内容的输出

知识的输出能够巩固和活化知识,从而产生知识的内化效应。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接收和理解了大量的知识,如果不进行知识的输出,那么这些知识大部分会很快被遗忘,导致阅读的知识转化率很低。阅读知识的输出可以通过黑板报、读书笔记、读书分享活动等。

譬如,在推荐学生阅读《茶花女》后,我要求学生在阅读后每个人做一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以是对内容的简要介绍,也可以是对这部小说的评价,或者对里面人物形象的评价。然后综合优秀的读书笔记,做一份以《茶花女》为主题的班级报纸。里面涵盖了内容简介,优秀的读后感,其中还有一个女生从玛格丽特(《茶花女》女主人公)角度写的自传,带领大家从另一个角度看《茶花女》。

篇6

【关键词】人才 大学毕业生 培养

在全球化竞争和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源泉。当前,铁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体制、新设备、新速度”正成为新时期铁路运营的鲜明特征,铁路的建设与发展在赢得世人瞩目的同时,也对铁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毕业生是知识型青年人才,是建设现代化铁路的希望所在。因此,如何从战略的高度抓好大学毕业生的早期培养,是铁路企业夯实人才基础、培养高端人才、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铁路企业人事人才工作的重要课题。

1 现状分析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已成为铁路企业核心技术人才和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的重要来源。特别是总公司、铁路局出台了一系列大学毕业生早期培养的制度办法,推动了大学毕业生的培养成长,应该说铁路企业大学毕业生的早期成长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需要重视的问题。

1.1大学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自我判断不准确。近年来,铁路企业招聘引进了大量的“80后”、“90后”大学毕业生。他们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期望值过高,刚入路就想“坐办公室”,干“管理”或“技术”工作。对铁路行业的认知比较浅薄,对生产一线的情况更是知之甚少,对基层单位的艰苦工作环境缺乏思想准备。

(2)实践锻炼不积极。新入路大学生中实践经验不足、却又不愿到基层锻炼的现象比较普遍。不少人吃不了苦、受不了累,认为干一线生产工作屈才,不能实现自我价值,对现场工作没有兴趣。有的到现场锻炼“走过场、摆样子”、“混日子”、“熬资历”;有的孤芳自赏,眼高手低,不能融入到一线干部职工中。

(3)进取精神不到位。部分大学毕业生缺乏理想和实干精神,有的得过且过,没有了继续学习提高的意识;有的放弃了对更高层次技术、管理岗位的追求,难以深入钻研。更有甚者,只注重眼前的安逸和个人利益,缺乏事业心、责任感,工作对付,不思进取,白白浪费了大好的时光。

1.2基层单位早期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1)见习计划缺乏有效实施。部分基层单位思想认识不到位、主动培养意识不强,对见习工作重视不够,往往造成见习工作流于形式。有的车间、科室出于安全责任的考虑,基本上不安排见习生到现场学习锻炼,见习生很难深入下去。有的甚至抽调见习生做车间、班组或科室的内务杂活,占用了见习生的现场学习时间,影响了见习计划的落实。

(2)生产锻炼缺乏有效考核。有的单位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责任不落实,没有“一对一师带徒”帮教措施。有些单位不重视生产实践锻炼的过程管理,往往是“委托”车间班组管理了,劳人部门就不闻不问了。在考核期结束后,所在车间、班组签注意见就算考核了。由于缺乏有效的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往往造成大学生对生产锻炼重视不够,基层单位对大学生的学习锻炼情况很难客观了解,影响了后续的培养工作。

(3)轮岗培养缺乏有效组织。一些单位在安排岗位时没有“因人而宜,量才使用”,甚至搞“一刀切”,往往引起大学生对工作环境的不满和对自我发展前景的担忧。还有的单位对优秀大学生的培养使用重视不够,不能很好地为大学生搭建纵向成长平台,考核评优不落实,缺乏重点培养。

2 对策探讨

大学毕业生早期培养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工作,需要系统规划、整体推进,作为铁路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任务和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

2.1实施目标管理,着力加强早期培养组织领导

铁路企业要把大学毕业生早期培养纳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作为对基层单位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为实现早期培养目标提供制度保障。特别是要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每一位大学生进行个性化分析,量身定制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遵循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开展有计划的培养。为了保证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实施,要建立大学生早期培养管理信息库,把大学生在早期培养阶段的各种信息及时录入信息库,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分析,对优秀的给予奖励,对落后的进行诫勉,促使大学生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同时,根据分析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培养措施和方向目标。

2.2加强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入路后,从“入职――接受企业文化――完全融入企业”,需要有力的引导和帮助。为此入路初期,要采取集中培训的形式,开展路情、企情和现场教育。之后,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将思想政治、企业文化、路情企情和规章制度的教育培训,贯穿早期培养的全过程,用企业精神、企业优势凝聚人心,促使他们尽快融入铁路企业大家庭。

(2)开展大学生朋辈教育。所谓朋辈教育,就是从较早毕业的大学生中选拔综合素质高、现场表现好、发展潜力大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以朋辈的身份,走进后续入路的大学生中间,用他们的思想认识、有益经验、知识技能和职业情操,现身说法,引导“学弟学妹”树立正确信念,帮助他们解决入路成长初期的各种问题。要充分发挥优秀大学毕业生的作用,安排新老大学生结成对子,通过互动和交流,以身边的典型、榜样做“正能量”引导,让大学生产生思想共鸣,以更有效地培养他们的企业认同感与归属感。

(3)抓好继续教育培训。要克服工学矛盾,尽可能多的让大学毕业生参加各种技术业务培训。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使大学生能够及时学习了解本单位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使用情况,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更新情况,针对他们知识结构的短板,实施知识补给工程。可以依托高校选派大学毕业生参加新技术、新知识培训,对非铁路院校主专业毕业生进行专业知识强化。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车间、班组的技术比武、技能竞赛及背规活动,有效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

2.3抓好岗位锻炼,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1)加强岗位育人。在全面见习、生产锻炼、轮岗培养期间,采取“名师结对子”的方式,指定技术硬、作风实的指导老师,签订“师徒合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组织大学生参加所挂职岗位的职业技能鉴定,鉴定合格定职后再顶岗,不断提升他们的实践经验。强化考核管理,按照见习计划、学习锻炼计划,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理论、实作考试,凡不符合要求的一律补课,并延迟定职或转岗时间。

(2)抓好现场实践。一是合理制定锻炼计划,在全面分析每个大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的生产锻炼和轮岗计划,采取“因岗施教”“因人施教”的锻炼方法。对主专业的大学生,生产一线锻炼的时间可放长一些,经历的生产岗位要多一些。对经营管理类大学生,可适当缩短在现场锻炼的时间。二是拓宽实践锻炼的渠道和形式,组织引导大学生在技能、技术和管理等不同岗位全方位历练,通过轮岗交流,提升综合能力,通过“走台阶”,丰富工作阅历,加快大学生形成具有自己专业特点的各型人才。

2.4强化激励机制,着力营造大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

铁路企业要把握大学毕业生渴望成才,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的特点,运用多种激励方式助推早期培养。

(1)畅通大学生的成长通道。对学习锻炼期间崭露头角的优秀大学毕业生,给他们搭平台、加任务、压担子,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对特别优秀的要大胆提拔,委以重任,适时跟踪,加强培养。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使用和晋升评判标准,将具有管理潜质、技术潜质和综合型潜质的优秀大学生放到最需要、最关键的岗位,为他们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完善岗位管理、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制度,为优秀大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为定职到技能岗位的大学生提供成长机会,用“事业”激励引导大学生不断进取。

篇7

一 、班级概况

六年级三班现有学生80人,男生为39人,女生为41人,班级民族学生(维族4人、哈族2人、锡伯族1人)共7人。从总体上来说,本班的学生基本上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班级日常工作平稳有序.小学生特有的天真、活泼、可爱的特征在班内充已分显现,团结、活泼、健康向上的班风已基本形成,目前班级风貌优良,班级曰常工作平稳有序,再加之班中学生们爱好广泛,各具特长,所以在班、校组办的各项活动中,同学们都能奋勇向前,体现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在学习上,虽然班里大部分学生学习认真,积极上进,成绩优良,但是学生个体差异比较大,在学习上学困生相对比较多,个别的学生或受家庭的影响,或天性迟缓,学习成绩较差,这些问题对班级整体进步造成了一定的负担,所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困生的学习能力与习惯,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仍是本学期班级的工作重点。

二、工作目标

在新的学期中,为了使我班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新的发展,为进一步完善班级特色,特制定本学期工作目标如下:

1、学习落实《小学生守则》,人人争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力争为低年级的学生做表率。

2、关爱他人,继续培养集体意识,继续创建“团结、活泼、健康、向上”的班集体。

3、进一步加强纪律性教育,继续狠抓日常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尤其要重抓各别副课的课堂纪律,以提高班级学生的各科学习成绩。

4、继续在巩固中求提高、发展,培养学生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围绕以上工作目标,本学期班级工作计划如下:

1、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营造平等、团结、和谐、进取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明确本学期班级目标,明确个人目标的同时,放手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以此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及责任心,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提供显示才华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逐渐形成自理自治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创新精神。 

2、组办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确定好本学期各项活动及主题,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主题班队活动。活动之前制定好计划,明确活动要求,设计好活动并扎扎实实地组织实施,力求取得主题教育的最大效应,用活动来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指导培养小干部 

精心培养小干部,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鼓励小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严格要求小干部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注:班干部每周开一次总结交流会,会议的重点找出问题及解决问题,会议做记录,期末评优秀班干时参用。) 

4、加强常规检查评比 

从学生自身出发,将各项常规工作抓细抓实,力争主动、科学、民主管理班级,切实抓好班风班貌建设。认真抓好晨检、大课间加餐、两操、夕会总结、优秀小组、个人日评等工作,使班级的管理更合理化、规范化、艺术化。 

5、针对特殊学生,开展特殊教育 

(1)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对特殊学生开展教育。 

(2)针对行为习惯差、自控力差的学生,指定小干部对特殊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日常行规等方面进行教育和训练。

(3)开展互帮活动。通过“结对共进”等活动,从学习方面对学困生进行关心帮助。

三、管理目标及措施

(一)纪律

    目标:按时上学放学,有事、有病按要求请假。遵守校制规章制度,言行举止文明规范,课间、课堂上纪律力求优秀。 

    措施:

1、专职小干部组织管理总结评定班级的日常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每日实行小组考评、个人自评制,针对个人书具、纪律、两操、路队等进行考评,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小组及个人日评成绩期末评优参用。

(二)学习

目标:上课专心听讲 ,听、说、读、写姿式正确,课堂上发言积极 ,作业书写整洁美观,做到认真完成并上交各科作业,作业中的错误能及时订正,学习成绩在稳定中提高。

措施:

1、小组长收交时认真检查,发现漏做、乱做的要及时指出,并监督其改正。优秀作业者红花奖励,名额不限。

    2、及时订正作业中的错误 ,按要求及时改错。

    3、大量阅读有意义的课外书籍,做好记录,期末表彰“读书之星”,名额不限。

4、及时用红花奖励发言、测验等方面有突出表现者。

5、期末表彰各科成绩优秀者(全优生),名额不限。

(三)卫生、劳动、活动等    

目标:保护环境卫生,不制造垃圾,爱劳动、会劳动,穿戴整洁大方,有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勇于发挥自己的特长,为集体争光。

措施:

1、专职小干部督检个人、室内卫生及红领巾的佩戴,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放学时专职小干部组织同学们互捡纸片、摆桌椅、排好队,迅速离校。

3、值日一组一日,小组长全面负责,不但要做好分工工作,还要做好总结评定和交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提前做好各项活动的准备工作,活动中有突出表现者及时红花奖励。

四、活动安排

(一)目标:

1、完成校、少先队安排的各项活动。

2、每月举办班会两次,主题队活动两次,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培养学生的组织与创新能力,振奋学生的精神。

3、主题队会活动本学期由班干部组织举办,活动做到全员参加,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具体安排 

九月份:1、暑假生活总结。2、订好班级和个人计划,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3、调整班干部,落实日常工作的分工,做好班级日常工作。4、完成少先大队的收旧利废和首次黑板报、手抄小报等工作,并八及时做总结。5、做好校动会的准备工作。

十月份:1、运动会总结表彰会。2、人人办“腾飞的新疆”手抄小报一份。3、班级写字展 。4、“新疆辉煌50年”主题队活动。5、举办精选诗文朗诵会。

十一月份: 1、班级工作总结,进一步稳定班级的日常工作。2、召开小干部会议,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3、“红领巾才艺大挑战”主题队活动。4、班级写字展。5、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展示活动。

 十二月份: 1、自己的事自己做,学会一样本领。 2、优秀作业展。3、举办主题班队会:我是怎样学习的。4、推荐介绍好书演讲会。5、举办庆迎新小报和黑板报。

元月份:  1、惜时勤学,制定复习计划迎接期末。 2、各项工作总结表彰。

五、期末表彰

1、红花少年:本学期得红花累积为50朵以上者,获“红花少年”奖。

2、“书法之星”奖:本学期两次写字展和一次作业展均参加,而且成绩为“优”者,获“书法之星”奖。

3、“读书之星“奖。(备注)

4、表彰各活动中突出成绩获得者。

5、表彰优秀小干部、全优生。

篇8

【关键词】卓越人才 实验班 教学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64-03

一、“卓越计划”与卓越人才培养

高等工程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为国家培养各类工程技术人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的转变,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启动会。“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重大计划,旨在培养和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卓越计划”启动后,全国高校纷纷响应,目前已有三百多所高校分批次加入到“卓越计划”中。许多高校根据自身定位与特色,以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卓越人才培养工作。清华大学确立了建设“研究型、管理型、创新型、国际型”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体系。同济大学开展了“卓越生源行动计划”、“卓越课程行动计划”和“卓越实践行动计划”等卓越系列计划。天津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高校,包装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三个专业为卓越计划实施专业。2010年,学校提出实施“行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将卓越工程师培养纳入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之中。“行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便是组建“行业卓越人才实验班”。

二、卓越人才实验班

在教育部“卓越计划”和天津科技大学“行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背景下,我校于2011年9月实施了《天津科技大学行业卓越人才实验班计划》,组建了“机械电子工程实验班”、“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实验班”、“食品与生物工程实验班”、“工商管理实验班”四个卓越人才实验班。

学校成立“卓越人才培养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实验班学生的统筹管理工作,各相关学院成立卓越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实验班实行导师制,各相关学院制定导师制方案,导师主要负责学生专业选择、学习进程规划,并对学生研究内容和方法等进行指导。

实验班采取2+2的培养模式,学生在一、二年级不分专业,按照大类培养,进入三年级由学生自主确定专业。学生选拨由最初的新生报道后申请报名、经初试和面试合格后录取拓展为在部分省份采用高考直招方式按大类录取一定比例选拔与新生入校后选拔相结合的方式。为激励学生,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实验班实行滚动机制,根据平均学分绩点对学生进行预警、分流与增补。

为加强建设卓越人才实验班,学校给予了政策上的多方面支持。学校集中优秀师资,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改革,实行资源优化配置,为卓越人才实验班提供优越条件,通过因材施教地制定培养方案、组建优秀的基础教学团队和专业导师团队、建设专业核心课与双语课等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卓越人才实验班的教学改革实践

(一)因材施教制定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培养学生的一套计划,学生依据培养方案中所要求的内容逐步完成学业从而达到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依据“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的要求,确定“卓越”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建构合理课程体系,因材施教地制定培养方案是卓越人才培养的前提,也是卓越人才实验班追求卓越的基础。下面就以天津科技大学2013级机械电子工程卓越人才实验班培养方案为例进行分析。

机械电子工程卓越人才实验班依托机械工程学院和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按照大类招生,学生在大一、大二年级主要学习校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大三开始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分为“机械电子工程”方向和“自动化”方向,分别在机械工程学院和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学习专业领域课程。机械电子工程卓越人才实验班的培养方案由机械工程学院和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联合制定,培养方案不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与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的简单叠加,而是根据对卓越人才的要求,因材施教地制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课程体系。

1.培养目标

实验班以培养卓越人才为目标,其培养方案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需要具备的能力都做出了详细的说明。通过表一的对比可以发现,非实验班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实验班无论是在知识学习的范围上还是在能力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上,其目标都区别于非实验班的学生,更强调扎实的基础,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

2.培养要求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实验班的培养方案对学生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要求学生在毕业时能获得9个方面的知识能力:①具有较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和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独立试验并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②系统地掌握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具有设计机电系统、部件的能力。③具有对机械及电气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④具有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研发的初步能力。⑤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⑥较好地掌握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仪表、信息处理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运动控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及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⑦获得较好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⑧具备一定的科研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⑨知识面宽广,具有终身教育的意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3.课程体系

根据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实验班的课程体系强调厚基础、强实践。 ①基础课程围绕机械电子工程和自动化两个方向开设,无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旨在夯实学生基础,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部分课程是专门为实验班学生开设的,其他专业不开设,例如大一第一学期开设的《机械导论》是实验班两个方向学生的必修课,这在2013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是没有的。②实验班培养方案中选修课数量较多,是为了给学生多一些选择,让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课程,为他们提供了更加优良的条件。《工程伦理学》是实验班培养方案中的一门选修课,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③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每学期都有实践环节,各种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理论课相得益彰,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

1.基础教学团队

优秀的师资是培养卓越人才的重要条件。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学校为卓越人才实验班优先选派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学名师授课,并组建了《高等数学》 和《大学英语》两门课的教学团队,以团队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团队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研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水平。

两个教学团队为实验班专门开设了《数学分析》、《数学建模与实验》和《英语口语》等通识选修课,并引导实验班学生优先选择专设的这些课程。在日常授课时,教学团队的老师们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十分注重能力的培养,实验班学生在优秀教学团队的带领下,还积极参加全国或天津市的数学、英语竞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专业导师团队

为了加强实验班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在基础教学团队的基础上要求各相关学院组建导师团队。导师团队由1名负责人和6-8名成员组成,帮助学生进行学业规划、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活动,开拓学生视野。其主要职责有:指导专业核心课任课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优化;指导学生进行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提早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实践,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申报各类创新性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有研究潜质并准备攻读研究生的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提早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三)专业核心课与双语课建设

为推动实验班课程教学改革,学校在《天津科技大学关于加强行业卓越人才实验班工作的若干措施》中提出了建设专业核心课与双语课。各相关学院已经开始有计划、有重点、逐步地展开对专业核心课和双语课的建设。

目前已有理论力学、机械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自动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一)、自动控制原理、电路(一)、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生物反应工程、食品工艺学、食品技术原理、管理学等几十门核心课程,其中自动控制原理、化学反应工程、食品工艺学等多门课程既是专业核心课程又是双语课程。

核心课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精髓与重点,核心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相关学院发动优秀教师对核心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改革,选用权威教材,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在双语课建设方面,鼓励教师选用国外高质量原版教材开展教学。这对实验班学生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在潜移默化地推动实验班学生努力学习外语。利于让学生养成翻阅外文文献资料的习惯,及时掌握学术前沿动态,也为以后深入地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语

卓越人才实验班的教学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本文仅结合天津科技大学的实际情况对目前主要实施的改革实践进行了梳理,如何进一步加强卓越人才实验班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等诸多方面还有待研究。总之,根据学校的定位与专业的特色,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探索,逐步地完善政策制度,将有利于卓越人才实验班的建设,提升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

[2]陈益飞.高校培养卓越人才探讨[J].教育评论,2013.

[3]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

[4]林华东,张惠典.创新培养模式 造就卓越人才――以泉州师范学院“卓越人才培养工程”为例[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

[5]孙健.论“卓越计划”实施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计[J].高等理科教育,2012.

篇9

关键词:“硕师计划”;研究生;质量保障;过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070-03

为解决农村教师数量匮乏和整体质量偏低的问题,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启动“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简称“硕师计划”)。“硕师计划”是通过选拔一批优秀的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录取为“硕师计划”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师生”),并与省、县等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签约正式聘为编制内教师,并到县、镇及以下中学任教。截至目前,该计划已在全国31个省(市、区)先后实施,参加推免工作的高等学校累计86所,承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高等学校达73所,共有9000余名优秀本科毕业生奔赴县镇及以下农村中学任教。“硕师计划”的实施可大致分为阶段:第一个阶段(2004年至2005年)为试点阶段。培养方式采取“1+1+1+2”,服务范围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高中。第二个阶段(2006年至2009年)为推广阶段。培养方式调整为“3+1+1”,服务范围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学校,以中学为主。第三阶段(2010年至今)为完善阶段。培养方式由“3+1+1”五年制改为“3+1”四年制(前三年在任教学校边工作、边学习,第四年到培养学校脱产学课程,完成论文答辩),服务范围由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扩大到所有县镇及以下农村学校,并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结合实施。

“硕师计划”的实施,为扶贫县学校输送了一批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不同程度地缓解了农村教师匮乏的矛盾,提升了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激励了大学毕业生献身农村教育事业,到基层建功立业;探索了一条为农村学校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有效途径。

一、影响“硕师计划”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

“硕师计划”的实施是一项探索性和复杂性的工作。所谓探索性是指这项工作属于新思路、新改革、新举措,没有现成的做法可以仿效,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在实施过程中确立先进培养理念,完善科学培养机制,探索有效培养模式。所谓复杂性是指“硕师生”培养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可谓“点多、线长、面广”。“点多”是指决定“硕师生”培养质量的要素多、节点多、环节多,既有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又有教学实践和学位论文撰写等。“线长”是指“硕师生”学习和服务时间较长,在职边工作边学习三年,脱产集中学习一年。“面广”是指涉关单位部门比较广泛,既有教育部主管部门、省(市、区)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又有推荐学校、培养学校和接受“硕师生”的农村中学。

“硕师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其复杂性的特点,要始终把培养质量提到应有的战略高度,农村教育不仅需要大量教师,更需要大量高质量教师。近年来,笔者围绕“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现状及实施策略”这一课题研究,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和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硕师计划”实施以来,其培养过程缺乏有效监控,其培养质量缺乏有效保障,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主要影响因素。

1.生源质量整体偏低。教育部规定“硕师生”的推免条件有三条:一是思想政治素质好,热爱教育工作;二是应届本科毕业生能按时获得学士学位;三是服从省(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志愿到农村学校任教。从这三个条件来看,作为研究生入学的选拔标准,缺乏明确、具体的质量要求和能力考核标准,准入门槛偏低。另外,“硕师计划”的生源绝大部分是培养学校的本科毕业生,入选后仍在本校就读,属严重的“近亲繁殖”。因此,从入学条件和培养环境看,“硕师生”的生源质量先天不高,又在本科所在学校就读,难免出现培养质量不高和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

2.培养过程缺乏监管。“硕师生”的培养涉及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开题、撰写、评阅、答辩等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完整培养体系。课程学习是他们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教育基本理论的主要途径,实习实践是培养他们教育教学能力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基础平台,学位论文是提高他们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能力素质的基本保证。目前,由于“硕师生”的培养采取“3+1”模式,即前三年在签约学校顶岗任教,除了寒暑假集中上课,其他时间与培养学校少有联系。最后一年到培养单位开始脱产学习硕士阶段的核心课程,同时准备毕业学位论文的撰写、评阅、答辩等相关工作。这样的培养模式自然导致培养环节很难有效衔接,培养过程很难把握和控制。

3.导师指导不到位。随着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念的战略性转变,在高度重视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大力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面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持续增加、研究生培养类型日趋多样的现状,各培养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扩充教育硕士指导教师的数量,提高导师的指导能力和水平。目前,很多学校由于教育硕士导师缺乏,只能放宽遴选条件,从而导致教育硕士导师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下降。另外,限于客观因素,一些学校50%以上的专业学位导师是由学术型导师兼任,尽管这部分导师具有丰富的指导学术型研究生的经验,但对于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还缺乏指导实际,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探索。“硕师生”属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更强调综合能力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导师的精心指导。但目前导师责任心不强、指导不到位现象时有存在:有的导师以学术型研究生模式指导教育硕士,缺乏专业指导能力和水平;有的导师属纯粹的“师傅带徒弟”,缺乏现代教育指导理念和经验;有的导师所带研究生过多,根本指导不过来;有的导师教学任务过重,社会兼职过多,无法完成指导任务。

4.管理制度不健全。“硕师生”的培养有别于普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能完全套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机制和管理制度。目前,有些学校对“硕师生”的培养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在培养方案上,只是对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基本环节做了简单的微调。在管理上,不同程度地仍在执行管理学术型研究生的规章制度。这种简单移植套用现成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能是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科学研究能力不强、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不专的“夹生饭”。因而,针对“硕师生”培养的特殊性,要积极探索科学的培养机制和健全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培养质量。

二、保障“硕师计划”研究生培养质量策略

过程控制是为达到规定的目标而对影响过程状况的变量所实施的操控。在“硕师生”培养过程中进行过程控制,就是对“硕师生”的“教育输入、教育过程和教育输出”全过程的控制。教育输入涉及生源质量、招生制度、研究平台、科研环境和导师水平等;教育过程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方式、学位论文、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等;教育输出包括课程学习效果、论文质量、学生素质和社会反映等。强化过程控制就是要操控好影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关键环节和关键阶段。

1.以完善选拔机制为前提,努力提高生源质量。首先要严把“人口”关。“入口”决定“出口”,生源质量犹如原材料质量,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前提要素,“硕师计划”实施以来,生源情况备受关注。一度出现了准入门槛虽低但仍不能吸引大量优秀应届本科生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一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村中学条件普遍较差,城市学生很难适应农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二是三年后免试免费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时间过长,对他们吸引力不大,他们认为想读硕士途径很多。三是学生缺乏艰苦创业,献身农村教育事业的理想和信念。四是国家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服务农村教育的信心动摇。为此,要解决生源质量问题,首先,需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其次,要完善、落实“硕师生”的优惠政策,以政策吸引人,用待遇留住人;再次,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热爱农村教育事业,到基层建功立业的高尚品格;最后,要完善推荐考核程序和办法,侧重考核综合素质和能力,把更多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纳入“硕师计划”。

2.以优化培养方案为重点,积极探索培养模式。科学的培养方案是质量的保障。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是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要与“硕师生”的培养模式和学习特点相适应,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与本科阶段所学专业和课程相衔接。实现课程模块化,将课程分为“公共学位必修课、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教育实践研究”等五个模块。课程内容要注意知识的更新和拓展,体现前瞻性和实践性。课程学习是“硕师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是其掌握学科专业基本知识和教育专业基本理论的主要途径。课程安排要科学合理、衔接有序,根据“硕师生”培养方式,学位基础课安排在前三年,通过寒暑假面授和学生自学完成,核心课程第四年到培养学校脱产集中学习。课程学习采取分散与集中、自学与指导等不同方式,课程考核办法规范、标准严格。“硕师生”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论文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培养学校导师指导、任教学校导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三是处理好学习、工作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

3.以提升业务能力为核心,科学安排实践训练。“硕师计划”的实施,目的在于培养大批高学历、高素质、专业化的农村骨干教师,进而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和农村教育质量。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使“硕师生”具备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新人服务期的“硕师生”是应届本科毕业生,还不具备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水平,教学能力不高,教学经验不丰富,这就需要在有限的三年时间里,不断强化教学训练。在培养过程中要实现培养学校与任教学校、理论与实践的多边互动,密切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完善培养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机制。依托学校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开展优秀教师的传帮带活动,通过开展优质课评选、公开课观摩等活动,使“硕师生”得到全面锻炼,使其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尽快从教学新手成长为教学能手。

4.以建立双导师制为关键,强化联合指导力度。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双导师是指给“硕师生”选配两个指导教师:一个是培养学校的导师,另一个是任教学校的导师。建立双导师制,就是要加强培养学校与任教学校导师的联合培养和指导。培养学校导师一般偏重于学术型,其指导任务侧重对研究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他们具有教师专业背景,了解教师职业技术要求,熟悉研究生培养规律,对“硕师生”的指导具有稳定性。重点在于对课程学习,课题研究,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选题、撰写、答辩的指导;任教学校导师一般偏重于应用型,其指导任务侧重对“硕师生”实习实践的训练和指导。他们是从基层中学选拔的具备高级职称的职业型导师,多年从事中学教学,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硕师生”试教阶段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能够提高“硕师生”对教学实践的感知和体验。双导师的建立与实施,既有利于“硕师生”理论水平的提升,又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是“硕师生”培养的有效模式。今后,如何进一步明确双导师的岗位职责,如何进一步调动双导师在“硕师生”培养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需要政府和学校建立起配套的奖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5.以学位论文质量为评价依据,重视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学位论文质量是检验“硕师生”培养过程与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培养学校要健全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加强学位论文全过程监控。一是实行学位论文选题开题制度。学位论文选题应突出新颖性和创新性原则,应立足基础教育实践,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中凝练选题,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调研报告、实验报告或教育教学管理案例分析报告等。开题环节要严格实行报告制度,通过组建双导师在内的导师组进行开题和预审,实施对论文开题质量的监控。二是实行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制度。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要进行中期检查,组织专家组检查学位论文进展和研究成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指导性建议。三是实行学位制度。为杜绝学术失范、防止学术不端,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对存在严重剽窃和抄袭现象的学位论文取消送审和答辩。四是实行盲审制度。为规范学位论文评阅,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应积极创造条件完善论文盲审制度,对于盲审不合格者不允许参加答辩。五是实行答辩制度。答辩委员会负责组织答辩工作,规范答辩程序,严格答辩标准,确保答辩工作的严肃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篇10

 

小学生朗读比赛计划1

 

一、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学校组织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学生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①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③培养学生读书兴趣。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二、诵读内容:

 

一、二年级主诵:《三字经》,优秀古诗文10首

 

《咏鹅》、《草》、《静夜思》、《春晓》、《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清明》、《锄禾》、《一去二三里》、《游子吟》

 

三、四年级主诵:《弟子规》,优秀古诗文20首。

 

《游园不值》、《村居》、《春日》、《咏柳》、《回乡偶书》、《小池》、《山行》、《梅花》、《江雪》、《古朗月行》、《绝句—迟日江山丽》、《江南春》、《悯农——春种一粒粟》、《忆江南》、《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寻隐者不遇》、《早发白帝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乐游原》、《竹石》

 

五、六年级主诵:《论语》,优秀古诗文30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春夜喜雨》、《七步诗》、《滁州西涧》、《浪淘沙》、《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送元二使安西》、《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芙蓉楼送辛渐》、《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鹿柴》、《竹里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别董大》、《赠汪伦》、《独坐敬亭山》、《秋浦歌》、《宿建德江》、《长歌行》、《望天门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赠花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渔歌子》、《寒食》、《竹枝词》、《乌衣巷》、《望洞庭》、《元日》

 

三、活动安排和措施:

 

利用每天晨读课的30分钟时间,以及每周一节的班队课时间,组织学生诵读,语文老师全程指导,学生全员参与。

 

鼓励学生在家里每天诵读20--30分钟。让学生多接触优秀诗文,多读多背从而多用,不增加负担,使优秀诗文诵背和阅读课外书籍活动成为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1、每天早晨诵读形成常规,每班选一名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

 

2、每周班队课,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学习游戏活动。

 

3、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媒体,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陶冶情操。

 

4、设立“经典诵读之星”。学期结束,由各班级选出本班的“经典诵读之星”,学校的橱窗内集中展示各班的“经典诵读之星”。

 

5、各班举行一次诵读擂台赛,评选班级“诵读雷人”、“诵读能手”,在班级内上公告栏。以此激发学生们诵读热情。

 

6、指导学生撰写诵经读典的体会和感受,评选优秀诵读日记。

 

7、学校开展一次经典诵读主题活动或读书节。

 

8、学生用一本笔记本抄写自己喜欢的古诗文,随时进行诵读,便于记忆。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对学生的要求应因人而异,重激励,忌强迫,不让学生觉得是负担。

 

四、活动对象:全校师生

 

五、阅读书目

 

向全校学生和教师推荐阅读书目。推荐的书目中包括文学经典、思想修养、文学艺术、教师技能、现代管理等方面的书籍,推荐的书籍可以到图书馆借阅。

 

六、学习形式

 

开展读书活动可采取自由结合或个人自学的形式,学生可按班级、年级组织学习,教师也可按年级组、教研组进行集体学习。

 

七、具体实施办法

 

书香校园建设,要服务于师生高质量的阅读需求,要将校园建设成对每一位师生开放的图书室:充分发挥图书室、图书角的阵地作用,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师生读书活动的指导,继续将“阅读活动”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开设阅读课,使师生读书活动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础工程。

 

(一)对学生读书活动的具体要求:

 

1.一条主线——熟读经典诗词。

 

一年级:熟读背诵比较简单、易理解的诗词20首;

 

二三四年级:熟读背诵经典诗词30首;

 

五六年级:熟读背诵有一定难度的经典诗词40首;

 

并为学期末的经典诵读比赛做好准备。(以新课标推荐小学生背诵的70篇古诗文为主)

 

2.必读书目——根据学校的推荐书目,组织学生开展“大阅读”活动。

 

一二年级:每生每学期必读学校推荐书目2本;

 

三四年级:每生每学期必读学校推荐书目3本;

 

五六年级:每生每学期必读学校推荐书目4本;

 

坚持写读书笔记,学期末举行读书笔记评比。

 

(二)对学生读书活动的具体措施:

 

1.凭借我校各班已有的图书角,每月作好一期新书介绍工作,调动学生阅读兴趣。班主任要积极做好每日的图书管理工作,以确保读书活动的正常开展。

 

2.认真上好每周一节阅读课(一年级除外)。

 

3.每周一、周五中午早读时间为学生读书时间,教师要严格控制作业量,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课业学习环境,学生阅读时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读书指导。低年级可以老师读故事给孩子听,听后并请学生交流故事及感想,或者指导学生书写“小小读书迷”;中高年级可以老师指导学生书写“采蜜集”,并交流,也可以上阅读指导课。(见附件)

 

4. 每月完成三次“采蜜集”或“小小读书迷”。低年级的孩子主要是摘录书中优美的语句、用一两句写写感受;中、高年级的孩子则是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写成读书笔记,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绘制精美的小插图。每月进行评比、展览活动,使阅读记录真正成为学生阅读的拐杖。

 

5.建立班级图书角,引导学生将家中的优秀图书带到班级中,成立班级图书角,图书不得少于100册,专门配备1-2名学生作为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班级图书的借阅、登记、归还等工作。

 

6.与大队部结合,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的作用,开展“好书介绍”、“读书笔记活动”、“读书小博士”“中华经典朗诵”等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7.学校教科室定期做好学生读书活动的检查工作,保证学生有计划有重点的读好每一本书,保证读书活动的实效性。

 

8.学校将对各班的阅读之星,不仅给以必要的表彰,而且还组织这些孩子到书店去,为学校购置书籍。这样做一是让孩子们可以购回他们自己想看爱看的书目,更是在学校中形成一种浓烈的阅读氛围。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孩子与书籍走得更近,更易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阅读场”。

 

9.精心布置班级黑板报“读书版面”,并及时更新,学校德育处每月将进行评比,并纳入每月班主任考核中。

 

10、校园文化长廊定期出刊,每月进行评比。

 

(三)教师读书活动的要求及措施:

 

1.鼓励教师多读书,每位教师每月至少到教师阅览室学习4次,并做好相关的摘录。

 

2.每年每一位教师必须认真阅读4-5本教育论著。

 

小学生朗读比赛计划2

 

中华经典诗文内容广泛,语言精辟,思想深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师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提高师生人文素养和用语用字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做好“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活动目标

 

(一)抓住学生的最佳记忆期,通过学校和家庭组织学生诵读诗文经典,培养学生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在校内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营造勤奋读书、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

 

(二)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阅读中开阔视野,提高兴趣,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更新知识,活跃思维,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二、活动要求

 

(一)保护学生的诵读兴趣,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积极创设良好的诵读氛围和环境,提倡通过经常的、轻松的诵读,自然成诵。不定诵读指标,以保护学生的诵读兴趣。

 

(二)广泛宣传经典诵读的目的意义,不给家长增加经济负担,取得社会、家长的支持。

 

(三)各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抓好过程管理。

 

(四)各学校要结合课外阅读活动,结合评选诵读小能手活动和诵读经典竞赛等,使“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不断深化。

 

(五)各学校要充分利用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多种形势,发挥多种功能,让孩子在活动中诵读。

 

(六)各学校要定期更换篇目,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

 

三、诵读内容

 

主要诵读内容为《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朱子家训》和精选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20首和《弟子规》。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20首和《三字经》。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30首和《千字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30首和《朱子家训》。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及精选的《大学》、《中庸》、《论语》部分篇章。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及精选的《孟子》、《论语》部分篇章等。

 

初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论语》、《古文观止》及诸子百家等篇章。

 

四、活动安排

 

(一)编写校本教材。学校要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鼓励教师本着“扬弃”的原则编写适合学生阅读的古诗文诵读教材。

 

(二)纳入课程计划。利用校本课程的课时,每周1—2节课的时间和晨读进行诵读、赏析、评点。

 

(三)教学师资。语文教师要自觉担当重任,充分利用语文和校本课时引导学生诵读;音乐教师可利用音乐课对学生进行经典诵唱;体育教师可利用体育游戏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诵读活动的指导等。

 

(四)诵读方式。学校除利用校本课程时间外,还通过晨读、课间操、活动课、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学习沙龙、专题经典讲座、评比诵读等形式开展诵读活动。

 

五、组织开展全镇“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

 

(一)参赛对象

 

羊头镇中小学校教师和中小学学生

 

(二)比赛程序

 

1.初赛

 

初赛由各学校自行组织进行。各学校要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此基础上组织进行初赛,确定决赛参加对象(见各校师生名额分配表),并于11月30日前把决赛报名表上交到中心学校办公室黎立林处。

 

2.决赛

 

决赛由羊头镇中心学校统一组织进行,时间初定为:教师组12月16日;学生组12月17日,决赛地点:羊头镇中学

 

(三)比赛规则

 

1.抽签决定出场顺序。

 

2.诵读作品自选,但必须是中华经典诵读篇目。

 

3.参赛选手必须脱稿朗诵。诵读时可加音乐伴奏,伴奏音源由选手自备。

 

4.每位参赛选手比赛时间限制在8分钟以内。(超时将酌情扣分)

 

5.评分标准:

 

比赛采取100分制,其中:

 

a.作品内容(15分):选材内容符合比赛要求,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b.节目形式(15分):形式灵活新颖,令人耳目一新。如有配乐,配乐与所朗诵篇章意境吻合,节奏和谐;

 

c.语言技巧(40分):普通话标准,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嗓音条件较好,声音圆润悦耳,语言流畅,语速得当;

 

d.临场表现(30分):衣着得体,体态语适当,表演到位,台风大方,感情充沛,感染力强,现场效果好。

 

六、奖项设置

 

比赛奖项设置分教师组和学生组。

 

教师组: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若干名

 

学生组: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若干名

 

1.参赛教师和学生奖:①荣誉证书 ②奖品

 

2.指导教师奖:荣誉证书

 

七、组织领导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教育工程,贵在天天诵读,持之以恒。广大教育干部、教师要怀抱历史使命感,增强时代责任感,积极组织,真抓实干,确保此项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经研究决定,成立羊头镇中心学校“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xx

 

副组长:xx

 

组 员: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