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的核心工作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1: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因工程的核心工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因工程的核心工作

篇1

关键词: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

一、工程造价特点

一般情况下,工程项目的投资是比较大,工程造价相对也较高,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有其独特的功能、用途及规模。要想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对工程的结构、造型、空间分割、设备配置和内外装饰,并根据其内容及形态作出个别性、差异性的区分。个别性、差异性的区分在工程造价中是非常重要的。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也不相同,使这一特点得到了强化。整个工程,建设周期都是比较长的,常常出现不可控制因素会影响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例如设计变更、材料、设备价格、工资标准以及取费费率的调整,都会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变化。工程造价不确定性,影响最终工程的实际造价。

二、建筑项目中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作用

事实上工程造价不是一个单一方面,而是涉及到社会上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及各个环节,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环境,因此其作用范围与影响程度极大。具体而言,应该体现在以下几点。

1.控制投资与制定投资计划的依据。所谓投资计划就是依照建设工期、建设工程造价及工程进度等按照一定时段来制定,同时正确投资才能够有效合理的安排资金。对于投资方来说工程造价的作用非常重要,并且要经过多次性的预估,最后要经过竣工决算来最终定板。一般而言,一次估算绝对不能够超越下一次估算所限定的幅度,只有这样才能够严格控制造价。通过这种投资必定要属于投资者的财务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才能够取得投资效益。事实上,工程造价管理控制主要体现在使用制定的各类标准、定额及参数,进而依据各种计算依据来控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投资者内部约束大都是通过造价管理来实现。

2.建筑项目筹集资金的依据。事实上,工程造价对投资的资金需求量起到一定的决定作用,能够给筹集资金提供较为准确依据。

3.建筑项目决策的依据。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建设项目竞争力越来越激烈,许多价格已经超出了投资者所能够承受的支付能力,迫使投资者不得不放弃一些拟建的项目,有一些项目根本达不到投资效果,就会自动放弃拟建工程。因此在项目决策阶段,必须要先对该项目进行投资计划及控制投资,让这些数据成为投资有效的依据。

三、 影响建筑项目中工程造价管理的因素分析

1. 政策性因素。在建筑工程项目的筹备阶段,造价工程师必须遵循相关的政策法规,确定工程价格、定额单价以及人力、建材机械台班费用,并对政策的变化情况进行评估,在造价设计方案中应充分考虑到政策变化对工程造价的重大影响。

2. 施工因素。建筑工程的施工环节同样对工程造价产生重大的影响。由于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措施,是以设计图纸为依据,如何保证施工实际与设计图纸吻合,不产生偏差走样,确保建筑工程质量,通过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的有效管理,可以实现工程预算目标、节约成本的预期。

3.市场性因素。建筑工程是人力、建材、机械、资金与技术多方投入、多方作用的结果,因时空、地理和市场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其造价千差万别。当地物资供应、施工环境及区域定额水平等投资条件,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管理。

4.图纸设计因素。图纸设计是影响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的关键性因素,施工图设计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5-35% 。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的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建设标准、建设规模、技术工艺、设备水平、结构选型、装修标准等的设计,都应考虑到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一般应以经济合理、优化设计为目标,尽可能减小图纸设计的原因对工程造价产生的负面影响。

四、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措施

1.尽快完善法律体系,规范政府行为,为造价咨询机构、造价工程师执业提供法律基础,营造正常的执业环境。改变目前造价咨询机构的造价工程出具的报告不具有法律效力的现状,赋予造价咨询机构造价工程师足够的权利,同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实行政企分开,政府的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应着重营造良好的执业环境,培养扶持专业造价咨询机构并进行合理的监督管理。

由于目前造价咨询机构的造价师出具的报告不具有法律效力,业主无须通过造价咨询机构对工程造价进行管理,只是在工程竣工时,将结算报告直接送达政府的相关部门进行审核, 从而使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缺少造价工程师的参与,三超现象严重,投资效益无法按预定的目标实现,这将对整个建筑市场乃至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2. 培养、强化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意识,避免片面追求降低中标价格,以求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首先追求的是决策的正确性。投资是一种为实现预期收益而垫付资金的经济行为,项目决策是关键。项目决策中工程造价数额的大小,功能和价格(成本)比是投资决策的最重要的依据,该阶段必须加强工程造价的预测,否则,决策就没有实际意义。在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就是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优化设计,减低建造成本,明确造价目标,即概算造价。在工程准备阶段,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合理明确承发包价格。在工程施工阶段,采取控制措施,对工程造价实行动态管理。在竣工验收阶段,认真完成工程施工结算、竣工决算,进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转交,实现投资效益。在后评价阶段,充分重视后评价工作,对项目周期全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分析和评价,为后续项目提供宝贵的经验。

3.实现信息化战略,提倡资源共享,将极大地促进行业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但改善了建筑企业的整体形象,提高了工作效率、技术水平,而且使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了提升,也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工作强度有所下降,工程质量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竞争日渐激烈情形下工程造价管理越来越重要。相关的建筑项目施工企业,必须要明确工程造价管理的作用。并从造价管理现状中分析其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制定应对策略,这样才能够确保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够确保建筑项目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篇2

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DNA重组、转化等技术将特定的外源目的基因转移到受体生物中,并使之产生可预期的、定向的遗传改变。转基因技术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

一连串基因研究工作开启了人类改造生物的新纪元,这种按照工程设计原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达到预期目标的技术体系被称为“基因工程”或“遗传工程”。通常将植物基因工程称之为“转基因技术”,所获得的产品被称为转基因植物或转基因作物,有时也使用“遗传修饰生物”或“工程作物”等名称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林木组培培养是采用林木的器官和组织作为外植体进行苗木快速繁殖的技术,目前可以通过组织培养繁殖的木本植物多达120余种,并且逐年在增加。美国1978年已经使用火炬松组培苗进行小范围造林,1983年其里格斯苗圃林木组培苗的生产规模就达到100万株,德国、法国、加拿大和巴西等国家对云杉、杨树、桉树等树种的组培方面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投入了工厂化生产。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林木组织培养研究。通过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先后分别有杨树、桉树、马尾松、泡桐、杉木、湿地松、马褂木、柚木和桑树等树种通过组织培养成功获得再生植株。目前,我国的林木组织培养育苗研究已从实验室研究进入工厂化生产阶段,分别华北和华南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组织培养育苗工厂,仅中国林业科学院在湛江的南方桉树中心,年产桉树组培苗就达到300万株。

2林木转基因育种

基因工程是生物技术五大工程之一,是生物技术的核心,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将目的基因片段整合到到相应的受体植物细胞的染色体中,改变受体植物的DNA组成,进而改变林木自身的相关性状,产生新的有利性状,转基因为林木遗传改良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途径。基因工程技术与常规杂交育种和纯合育种相结合,可以大大缩减育种周期,加快林木育种进程,可以有效打破远缘杂交不亲和的生殖隔离障碍,创造新物种和选育新品种,对优质人工林的营造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基因工程在林木育种工作中开始大量应用,其中主要技术有基因片段的分离与鉴定、植物细胞遗传转化和转基因植株的鉴别等。目前我国的林木基因工程育种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已经有几十种树木如杨树、火炬松、花旗松、白云杉、核桃、刺槐、麻栎、桉树、苹果、罗威云杉等先后进行了基因工程研究,已经获得转基因植物的有杨树、核桃、柳树、松树、苹果、李和葡萄等。研究领域主要有抗病虫害、抗除草剂、抗逆性、花色花期调控等基因,其中抗虫基因工程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培育的抗虫转基因杨树新品种已实现商品化生产。

3林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遗传标记是指能稳定遗传,容易识别的遗传学特征,包括形态特征、细胞学特征、生化特征和分子标记等。分子标记是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由于DNA分子具有多态性,能体现生物的基因特征,常作为分子标记的遗传标记。目前,在林木育种工作中用的分子标记手段主要有4种,分别是限制性片段多性(PFLP)、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扩增性片段多态性(AFLP)和简单重复序(SSR)等。在林木遗传改良中,分子标记主要用于种质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重要经济性状基因定位等方面。目前,借助分子标记技术,杨树、桉树、松树等主要经济树种已经建立了遗传图谱,通过遗传图谱能识别遗传标记的具置,可以对树高、胸径、材积、干形等指标进行定位研究,遗传图谱对林木育种工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优良品种的定向选育与培养。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成本的不断降低,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遗传标记,在现代林木遗传育种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林木次生代谢物质生产

篇4

关键词:生物技术;蔬菜育种;应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作为一门高新技术被应用于改造蔬菜作物遗传特性,为蔬菜育种开辟了一条品种改良新途径[1]。生物技术应用于蔬菜育种,对育种研究工作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把育种技术从宏观水平提高到微观水平,是生物技术与蔬菜育种的有机结合,具有变异多、目的性强、时间短、后代选择稳定快等优点,为培育优质高产的绿色蔬菜提供新手段。对蔬菜育种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现代生物技术在蔬菜育种中的应用现状

现代生物技术在蔬菜育种中应用是指利用生物学原理,对蔬菜遗传特性进行适当改良,获得某些适用于人们特殊需要的新品种的一种育种手段。生物技术育种主要包括细胞工程育种和分子育种等。

1.1 细胞工程在蔬菜育种中的应用

细胞工程是以细胞为基本单位,在离体条件下进行人工培养、繁殖或人为地使细胞的某些生物学特性按人们的意志发生改变 ,从而改良生物品种和创造新品种,加速动物和植物个体的繁殖,或获得某些有用品种的过程。在蔬菜育种中应用最早的生物技术就是细胞工程育种。目前,细胞工程育种主要包括植物离体培养、原生质体培养、人工种子、筛选突变体等几个方面。

1.1.1 植物离体培养

采用植物离体培养获得植株是快速繁殖的重要手段。植物离体培养包括胚胎、器官、组织的培养等。组织培养是目前植物细胞组织培养中应用最多、最有效的一种快速生产脱毒种苗的手段。

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植物离体培养方面进行研究,目前已有40种以上植物的花粉或花药发育成单倍体植株[2]。利用离体培养快速培育纯系在作物育种中不仅可以缩短育种年限,加速育种进程,而且可以降低误选。在大白菜育种工作中,我国科学家采用常规育种与胚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在授粉后的适宜时期将幼胚取下,进行组培,促使提早萌发,尽早成苗,从而为一年繁殖多代提供了可能。1998年有学者利用小孢子培养技术,建立了完善的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体系[3]。

1.1.2 原生质体培养

细胞工程的核心是原生质体培养。1960年,英国人Cooking在从番茄茎尖细胞分离得到例原生质体。后来,美国Malchers用马铃薯与无叶绿素的番茄原生质体融合得到了体细胞杂种―薯番茄;法国shepard等用马铃薯与番茄进行原生质融合,得到了能结出果实的番茄马铃薯。我国科学家在蔬菜原生质体培养领域也取得很大的进展,连勇、侯喜林、司家刚等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得到了不同植物的杂交品种。

1.1.3 人工种子

人工种子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生物学家Murashige 1978年提出的。它是指利用体细胞胚发生的特征,将能发育成完整植株的分生组织或植物离体培养中产生的体细胞胚包埋在具有充足养分并具有保护功能的胶囊中形成的在适宜条件下能够直接在田间播种的颗粒体。人工种子的生产受外界影响不大、节约资源和育种时间。因此,人工种子技术在蔬菜育种种植中具有良好的前景。

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强了对人工种子研究的重视,并将人工种子技术纳入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计划项目,在一些蔬菜的开发应用上取得了进步。

1.1.4 突变体诱导

物理诱导和化学诱导是突变体诱导的主要手段。紫外线、低能离子、 射线、激光以及空间条件诱导等都属于物理诱导。化学诱变主要采用烷化剂类、嵌合剂、碱基类似物以及抗生素类等诱变剂进行诱导。我国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使我国诱变育种试验研究和植物的细胞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的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入列入世界先进水平,目前,许多通过航天搭载诱导突变培育的蔬菜品种已经得到广泛推广,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2 分子育种在蔬菜育种中的应用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对分子育种的研究,但在实际应用中主要以基因工程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为主。

1.2.1 基因工程育种

基因工程育种是以植物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为受体系统,导入目的基因,改良作物性状的一种育种方法。该技术使育种目标更明确、操作更直接、程序更精简。目前,目前基因工程手段主要用于提高蔬菜作物抗病能力、改良蔬菜品质、提高蔬菜作物的抗逆性、培育抗除草剂蔬菜。

1.2.2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目前,分子育种最重要内容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分子标记一般分为同工酶与DNA两种标记方法。早在,同工酶标记已经出现,DNA标记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分子标记主要应用于建遗传图谱、基因定位、作物种类和纯度鉴定、核心种质的构建与鉴定、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杂种优势的预测以及辅助选择育种。

在国家支持下,我国一些科研院所和大学也开展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蔬菜育种中应用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比如,我国对白菜、甘蓝以及油菜的基因组测序工作。蔬菜作物测序工作的大规模展开有利地推进了蔬菜生物技术育种工作的进行。对蔬菜作物基因的定位、克隆以及优良亲本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2 现代生物技术在蔬菜育种中的应用趋势

2.1 蔬菜细胞工程育种的基础研究进一步深化

细胞工程体系日渐成熟,细胞工程育种在新的领域中不断发现与创新,工程技术的质量不断提高。细胞工程育种在大力推广常规脱毒和快繁技术的同时,加快发展植物快繁生物反应器和光自养繁殖技术。将为种苗业带来新的变革。生产微型营养器官的人工种子可能成为最先规模化应用的人工种子技术。但是,以体细胞胚为繁殖体的人工种子技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应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生产植物来源的生物产品,尽管目前仅在少数植物上实现了商业化生产,但随着植物细胞工程生物反应器技术的完善,其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扩大。

2.2 蔬菜育种在分子育种方面将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

由于新基因的不断发现和转基因作物的不断增多,因此新基因的挖掘和产权保护将会被加快,蔬菜育种的进步,仅仅依消耗资源为代价来培育新品种是不现实的。只有将传统的育种技术与生物育种技术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在育种工作中取得新的进步。因此,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的关系将会有更加紧密的趋势。随着蔬菜栽育种的进步,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增加可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使蔬菜品种改良进入分子设计时代。

3 结论与建议

生物技术育种的发展促进了国内外蔬菜育种研究的进步。然而,我们还需做好以下研究工作:

1)进一步研究和利用原生质体培养及细胞融合技术;

2)加强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

3)加强花药、小孢子培养的研究;

4)深化植物基因工程研究。

另外,我们还要不断加强基础研究工作,并解决好基因工程与常规育种的关系,建立相关的法规和条例,并对产品安全性进行评估和监控,加强管理和监督,加大宣传力度,使转基因蔬菜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方智远.国内外蔬菜育种及良种产业化发展动态[J].种子世界,2000(6):2―4.

篇5

【关键词】制药工程;抗菌肽;微生物;生物技术

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生物技术广泛的应用在各类制药工程中,已成为制药产业未来发展的主导基础。抗菌肽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多种生物中的一类带正电荷的小分子多肽,具有着光谱抗菌性,同时也具有着一定的抗真菌、抗病毒和抑制肿瘤活性的作用。伴随着人们对药品需求的不断加大,抗菌肽在制药工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提高药品的作用,提高人体免疫里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抗菌肽概述

抗菌肽广义上是一种存在于生物体中且具有着抵抗外界微生物入侵、消除体内出现突变细胞的一类小分子多肽结构。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瑞典科学家首次提出了抗菌肽的概念,自此以后,人们在生物技术研究中对抗菌肽研究也不断深入和扩大,也获得了较大的进展。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抗菌肽在昆虫、植物、动物、病毒等多种领域得到了广发的应用与研究,其种类快有多大两千多种。抗菌肽在目前的研究中,多事采用动物免疫细胞、各种器官粘膜、皮肤以及植物的花、果、皮进行研究。

经过多年的总结和研究我们发现,抗菌肽是一种分子量低、水溶性好、热稳定性能好和强碱性高的特点,在目前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研究。其在应用的过程中与其他抗菌机理完全不同,已成为一种转基因抗病毒植物基因的来源基础,同时在研究中对于抗菌、抗癌等药品的研究与生产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研究。在当前社会发展中,随着生物学的不断发展。抗菌肽的三维结构也被精确的测定了出来,使得抗菌肽结构和功能关系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并且生物血液信息和计算机图形图像的处理现实中也出现了极大的变动与变化。在当前的制药产业应用中,抗菌肽的分析设计手段已成为推动其发展核心与关键,更是促进了整个医学领域的发展。

二、抗菌肽在制药中的应用机理

1、应用机理

抗菌肽是人们从各种细菌、真菌和两栖动物分裂获得的一种抗菌活性较强的肽,一般也被人们称之为肽抗生素。在早期的研究与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对天蚕免疫体制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也是由血淋巴产生的一种拟菌性的抗性物质成分。在抗菌肽在应用过程中具备着多种功能和作用,是通过多种氨基酸共同构成的碱性物质,在某些抗菌肽对部分真菌和原虫处理中都具备着较为良好的杀伤作用与预防优势。其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单一应用的时候体现出拟杀多种病菌和真菌、细菌的模式,抗菌肽还对各种癌细胞有着良好的拟制作用。

2、抗菌肽的效应

抗菌肽是一种具备着光谱抗菌活性的一种新型微生物,也是一种有效对多种细菌进行根除和灭杀的活性抗生素。在目前的制药过程中,其使用对于耐药性能源具备着良好的灭杀作用,因此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与此同时,其在制药应用中对于提高身体免疫力也存在着重要优势,还能够加快伤口的愈合速度,在目前已成为康复中心和人们常用药品中必备的物品之一。

三、抗菌肽的应用研究

抗菌太的应用已成为当前医疗事业发展的基础前提,是未来制药体系前景的核心动力。在目前各种医疗设备逐步完善的今天,抗菌肽的应用更是为抗生素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市场和理论基础。

1、在畜牧业上的应用

借鉴已成功的昆虫抗菌肽转基因工程,在当前各种生产行业中抗菌肽的应用不断的在扩大中,在畜牧业中,由于其各种动物的繁杂,病菌出现种类的多样,使得抗菌肽在其生产过程中广泛的应用。

2、抗菌肽在基因工程上的应用

抗菌肽分子量较小,对多种动植物病原菌具有广谱的抗性作用,同时对动植物细胞无毒副作用,因此抗菌肽动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能广泛开展起来,期望将抗菌肽的基因转入动植物体内并得到表达,达到抗病的目的。

3、抗菌肽作饲料添加剂应用的优势

抗菌肽能耐受饲料制粒时的高温,规模化发酵生产时,经高温浓缩工序,可充分杀灭酵母菌体而不导致抗菌肽失活,产品在推广应用后不会出现工程菌的扩散而导致环境生态问题。抗菌肽杀菌机理独特,病原菌不易对抗菌肽产生耐药性。

4、抗菌肽的药用前景

4.1柞蚕免疫血淋巴治疗乙型肝炎的效果

滞育柞蚕蛹经接种灭活的大肠杆菌诱导产生免疫血淋巴,含有多种免疫成分如抗菌肽、抗菌蛋白、溶菌酶等;供治疗乙型肝炎的胶囊,试验证实其在合适剂量能显著或极显著降低鸭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水平,能抑制鸭体内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增殖作用。

4.2抗菌肽在治疗癌症上的应用

抗菌肽对体外培养的癌细胞有作用,主要是使癌细胞膜上形成孔洞,内容物外泄,线粒体出现空泡化,嵴脱落,核膜界限模糊不清,有的核膜破损,核染色体DNA断裂,并抑制染色体DNA的合成,细胞骨架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昆虫抗菌肽具有光谱抗菌、抗病毒、抗癌能力,以及活性浓度低,无致畸变作用,无蓄积毒性,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有望成为新一代的抗菌、抗病毒、抗癌药物。

5、问题与展望

5.1要将抗菌肽应用到临床治疗,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解决

①由于抗菌肽的分子量比大部分抗生素大,生产成本高,目前还无法投入大规模生产。②表达系统载体和动物源的抗菌肽来源十分有限,不能满足研究和临床应用的需要;化学合成和基因工程成为获得抗菌肽的主要手段,但成本较高,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对抗菌肽进行表达,而大部分抗菌肽对表达载体都有抗杀作用,一般都选择酵母菌,或者使抗菌肽以融合蛋白的形式表达,这样又增加了后加工的难度。

5.2前景展望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种微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抗菌肽在发展过程中也越来越瘦人们的重视,其在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多种不同方式的研究过程与方法。其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抗菌肽在动物免疫防御系统中精细的合成过程及其调控机制,而且探讨其药用开发价值,通过对抗菌肽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为设计新的多肽类抗生素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各种生物分子与其组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先进的治疗药品和抗病菌的成分。而且一些重要的抗菌肽的基因正陆续被克隆,转基因研究已成为抗菌肽研究的热点领域,如抗菌肽转基因水稻、番茄等的成功,极大地提高了植物的抗病能力。

篇6

关键词:玉米;生物技术;育种;转基因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62-2

生物技术是人们利用微生物、动植物体对物质原料进行加工,以提品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生物工程则是生物技术的统称,简单的说,生物工程就是将活的生物体、生命体系或生命过程产业化的过程。从属于生物工程的基因工程则将不同生物的基因在体外剪切组合,并和载体(质粒、噬菌体、病毒)的DNA连接,然后转入微生物或细胞内,进行克隆,并使转入的基因在细胞或微生物内表达,产生所需要的蛋白质。在农业上,可以通过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培育所需品种,或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对玉米品种进行遗传改良,从而获得所需形状。

转基因育种:转基因育种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基因操作, 可突破物种间的遗传障碍、跨越物种间的不亲和性。目前基因工程已形成了成熟的实验流程, 且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

1 转基因育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孟山都公司利用分子标记定位了12个影响玉米子粒含水量的QTL, 基于标记辅助选择使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子粒的含水量分别下降了3.9%和2.5%。根据孟山都公司的报道, 利用500个分子标记进行回交选择,BC1可以回复到90%;BC2可以回复到98%;BC3可达到99.5%。利用分子标记进行两代的轮回选择, 产量比常规育种方法增加862kg/hm2。华中农业大学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质量性状基因 RF3成功地转育到不同遗传背景的玉米自交系中。孟山都为中区玉米种子市场的更大份额, 每天处理的用于玉米育种的单个分子标记数据达到20万个,分子标记的类型也逐步由 SSR标记转向选择效率更高的SNP标记。该公司已经能够利用分子标记在早代直接对玉米的抗倒性, 抗叶斑病等性状进行选择。近年来, 孟山都公司借助与分子育种的技术优势, 在美国玉米种子的市场份额以每年1%~2%的速度增加,对竞争对手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在“十五”863计划的支持下,我国的科研单位也开始分子育种的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了我国优良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变异,对其进行了杂种优势群的划分, 为更有效地利用我国现有的种质资源, 进一步提高玉米杂种优势水平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四川农业大学利用抗玉米纹枯病QTL紧密相连锁的分子标记, 对抗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获得多个高抗玉米纹枯病自交系。从整体上讲, 我国玉米分子育种才刚刚起步, 集中国内优势单位, 深入开展我国玉米的分子育种工作, 对保持我国玉米育种在国际上的先进水平、与国际跨国种子公司的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2 转基因技术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转基因玉米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转基因技术在玉米育种中将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分子育种的前景显而易见地显示出来。在转基因玉米研究与产业化过程中,需要培养大批有操作能力的技术人员,并引进相关的仪器设备,所以所需资金庞大,是限制我国发展转基因技术的原因之一;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具有争议,许多人不愿购买转基因产品,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再次,不是所有的转基因植株都是目的植株,还得需要多种程序的进一步鉴定,才能确定它的价值同时还有基因沉默现象,即新插入的基因常常是关闭的;目前许多科学家正在研究植物基因开关原理,并试图对这一过程进行操作。关于表达量低的问题,可以对基因进行修饰,使用强启动子、增强子、内含子等,现已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基因的表达需要特定的内环境,包括插入的位点、拷贝数等,目前来说这些都还不精确,所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大转化群体进行选择淘汰。如果只限于特定的几个基因型,再好的基因也将很难应用于实际生产,这也将成为转基因育种无法逾越的障碍。基于现在还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这一难题,所以应该考虑 DNA 转入时不同方法交叉使用。

3 玉米转基因育种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玉米辅助育种技术的说明,不难发现辅助育种技术的发展前景巨大,不过只有通过不间断的研究实验,并利用国外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充分发掘我国特有玉米种质资源中的优良基因,把辅助技术同常规玉米育种的实践相结合,将实验结果转化为知识产权并尽快地应用到育种实践中,为我国玉米育种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罗菊香,等.公选课"生物工程概"教学探索与实践.安徽农学通报,2011年.

[2] 李玉杰.利用分子标记技术改良玉米粗缩病抗性.山东大学,2010年.

[3] 吴永升,等.生物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广西农业科学,2006年.

[4] 王大春.基因工程在玉米遗传育种上的应用[J].种子科技,2005,(3):152-154.

[5] 武淑香,李晓辉,殷奎德,等.玉米转基因育种回顾.玉米科学,2007,(4):63-66.

[6] 朱毅华.转基因玉米发展对单产的影响及启示[J].农业技术经济,2008,(6):15-19.

[7] Chalky S T.Properties of maternal haploid maize plantsand potentialapplication to maize breeding [J].Euphytica,1994,79:13-18.

[8] 张元昶,张首国,李振科,等.转基因玉米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3(5):473-476.

[9] Saatsakis O,Zabirova E,Shcherbak V,et al.Mass induction of ma-ternal haploid in corn[J].1994,68:51-52.

[10] 刘源霞,兰进好,赵延明.基因工程在玉米遗传育种中的应用[J].玉米科学,2007,15(1):146-149.

[11] 张英,穆楠,朴红梅.转基因技术在玉米遗传育种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2009,(1):64-68.

[12] Kuo C S,Guo Z C,Li Z,et al.Another culture and haploid breedingof maize in China [J].Bio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1994,25:149-161.

[13] 李金良,于凤丽.玉米转基因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1):114-116.

篇7

一、课程设置

   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包含现今生物技术制药普遍的基 本流程:基因工程菌的构建、菌株的发酵培养、目的产物 的提取和后期产物的分离鉴定。生物技术教研室结合自身 实际情况,编写了《生物技术综合实验》,该教材涵盖 了基因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中的实验技术,彼此 衔接构成完整的实验系统。本教材涉及知识面较广,重点 难点清晰,结构逻辑性强,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和实践性。

二、课程方式

    生物技术综合实验是实验课,因此具有普遍实验课 的授课方式。授课时结合多媒体课件及现场操作演示来 完成课程内容。具体方式如下:(-)分组教学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6人一组。 更大型的实验项目,如发酵罐的使用则将全班分为2组。 以上在上课前根据具体实验内容由教!^安排。实验前先 由教师讲解本次实验的背景知识,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 重点讲解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关键仪器的使用。在学生操作 过程中,教_师需现场指导答疑,随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 实验操作过程中,允许各小组自行安排实验分工,要求每 位学生都参与,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实验。这样不仅锻 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授课方式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应用多媒体结合板书的方法进 行教学。对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学习资料,包 括现今最前沿的技术背景和实验手段,当下生物技术制 药的行业发展情况,以及一些用来解释实验原理的动态 视频等等M。

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对理论知识的运 用能力,教师在授课时应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 析问题,并提出几种可行的解决方法,最后再引导学生 选择本次实验中应用的实验方法。例如,对基因工程菌 进行菌体破碎收集产物时,教师可提问“实验室和工业 上对菌体破碎都有哪些方法” “为什么实验室和工业上 选择的方法不同” “本次实验中我们为什么用到此方法”, 在学生讨论后,教师逐一进行解答“实验室常用菌体破 碎方法有超声波破碎和碱裂解法,工业上则常用高压匀 质机” “工业上处理菌体量大” “本次实验用到超声波 法为的是保护产物蛋白”。这样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导学生在今后生产中,对实验方案确定前要全面考虑, 谨慎判断和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

(三)实验设计生物综合实验的重点是各个知识点的衔接。以生产 一基因工程蛋白为例:1.基因工程菌的构建由于教学课时有限,基因工程菌选自教师的科研项 目,这样节省了科研时间,提高实验的成功率p]。对于 生物技术本科学生,要求掌握的是PCR技术扩增目的基 因,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 的基因的监测与鉴定的实验过程。以上综合了基因工程 和分子生物学理论。

2. 工程菌发酵包括基因工程菌的筛选和发酵培养。涉及的实验方 法有固体培养,液体培养,发酵罐批量发酵,发酵培养 基优化等。以上涵盖了发酵工程理论知识,同时与基因 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知识衔接。

3. 菌体收集和破碎学生前期在微生物学课程里做过这类实验,但都是 实验室小规模的操作。在生物综合实验中,目的是使学 生有生产的概念,在大规模生产中用到的离心和过滤的 方法要求其掌握。

4. 蛋白的提取和纯化此过程涉及分离方法有凝胶过滤,亲和层析和离子 交换层析,以及蛋白的透析除盐、盐析等方法。学生在 实验中掌握了几种最常用的蛋白质纯化和精制的方法,了 解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方法的条件,在生物制药生产过程 中才能灵活处理。

5. 活性检测具体实验是体外培养细胞,进行MTT实验。此过程综合运用了细胞生物学和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以上则 为生物综合性实验系统地完整地实施方案。涉及的更多 前期学过的知识点,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复习确保实验顺 利进行。

(四)理论联系实际生物综合实验开展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实际生产 中得到应用。因此仅仅局限于实验室不能收到最好的效 果。对于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达到理论 联系实际的最好方法是校企合作。与当地生物制药企业 联合,设置一定的课时使学生可进企业参观学习,或者 从企业收集一定的资料作为学生自主创新实验的选题, 这样才是对学生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的更好的方式, 并能真正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和分析能力。

三、考核方法

    第一项考核指标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撰写重点 部分是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 科研材料的撰写是专业人才应具有的基本科研素质,撰 写实验报告是提髙该素质的方法之一。为今后毕业论文 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此项成绩占总成绩30%。 第二项考核是实验课中的操作。教师在每堂课上应随时观察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实验安排是否合理,实验是' 否独立完成,实验结束后台面是否整洁。依据以上教师 给出合理的分数,作为平时成绩。该项主要考核学生的 动手能力,占总成绩20%。第三项为年终考核。年终考 核内容包括卷面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两部分考核一起进 行。在动手操作的考核过程中,单人随机抽选实验题目, 操作的同时回答相应的理论知识。考核分轮进行,操作1 由教师打分。年终考核占总成绩50%。以上构成生物技 术综合实验课程考核的所有内容。

四、课程特点

篇8

答: “基因”为英语“gene”的音译,是DNA(氧核糖核酸)分子中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一段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是生命的密码,记录和传递着遗传信息。所有的基因都由4种碱基组成。

地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这都是由基因控制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人们对这种现象的高度概括,即物种的生物学特征和特性是由基因决定的,是可以遗传的。一个基因编码一个蛋白质,蛋白质的功能决定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特性。

2.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答:转基因技术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人们期望的目标基因,经过人工分离、重组后,导入并整合到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改善生物原有的性状或赋予其新的优良性状。除了转入新的外源基因外,还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对生物体基因的加工、敲除、屏蔽等方法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特性,获得人们希望得到的性状。这一技术的主要过程包括外源基因的克隆、表达载体构建、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遗传转化体的筛选、遗传稳定性分析和回交转育等。

3.什么是转基因生物?

答:转基因生物是指通过转基因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生物。转基因生物又称为“基因修饰生物”,英文是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通常用英文缩写GMO来表示。转基因生物还被称为基因工程生物、现代生物技术生物、遗传改良生物体、遗传工程生物体、具有新性状的生物体、改性活生物体等。

4.什么是转基因食物?

答:转基因食品是指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制作加工而成或鲜食的食品,按原料的来源可分为植物源转基因食品、动物源转基因食品和微生物源转基因食品。例如用转基因大豆制成的大豆油、豆腐、酱油等豆制品,鲜食的转基因番木瓜,利用转基因微生物所生产的奶酪等都是转基因食品。

5.自然界中存在基因转移现象吗?

答:基因转移现象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包括物种内和物种间的基因转移现象。植物界的异花授粉是物种内基因转移的典型现象。农杆菌侵染植物伤口的过程就是物种间基因转移的典型案例。农杆菌是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它在自然条件下就能感染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受伤部位,并诱导产生冠瘿瘤或发状根。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的细胞中有一段T-DNA,农杆菌通过侵染植物伤口进入细胞后,可将T-DNA插入到植物基因中。农杆菌对植物侵染作用的发现,是植物转基因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

6.基因是怎样转入生物体的?

答:基因转入生物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自然界中基因的转移是发生在相同的生物种类或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之间的,如不同品种的水稻通过花粉的传播,将基因转入另一个水稻品种中。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把一个物种的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转移到另一个物种中。首先人们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克隆到我们认为有价值的基因,并利用技术将其构建到一种称之为转化载体的工具上,然后通过植物转基因转化的方法(包括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和核显微注射法等)转入我们想改变的生物染色体上。通过筛选和遗传稳定性测试,来鉴定这个基因是否转入了生物体并可以稳定遗传。然后,通过对该生物性状的考察和安全性测试,决定这个生物是否具有商业生产价值。

7.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有何异同?

答:育种技术主要包括自然驯化、人工选育、人工诱变、杂交育种、分子育种、转基因育种等方法,技术发展过程是不断提高育种效率的过程,共同之处就是通过基因的改变获得优良性状。

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较,具备以下两个优点:第一,传统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上实现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可打破不同物种间天然杂交的屏障,拓宽了可利用基因的来源;第二,传统技术一般是在生物个体水平上进行,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不可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选育周期长,工作量大,而转基因技术目标明确、可控性更强,后代表现可以预期。

8.为什么要发展转基因技术?

篇9

生物工程技术是人们以现代生物科学为基础,根据生物体的结构、特性和功能,运用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设计构建具有预期性状的新物种或新品系,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一种综合性技术体系。生物技术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它包括所有对生物进行干预的技术手段:重组DNA技术、基因治疗、生物制药技术、克隆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生物技术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蛋白质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和细胞工程。生物工程技术的兴起为现代科学发展和工农业、医药卫生事业的进步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同时也给人类带来的丰厚回报率,因此,生物工程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和世界高科技竞争的焦点。

1 我国生物工程技术产业的现状

1.1 制造生物活性蛋白 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在医学上最重要的成就表现在治疗用生物活性蛋白或疫苗的生产和使用,利用基因工程生产有药用价值的蛋白质、多肽产品已成为当今世界一项重大产业,并将有望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2000年我国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年销售额已达近120亿元人民币[1]。现代生物技术制药有别于传统制药方法,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不仅可以开发更加精确有效、不良反应更小的新药和新型疫苗,更重要的是可以预防和治疗一些应用传统治疗方法无法克服的疾病。

1.2 医学科学研究 1990年10月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我国科学家承担了人类基因组1%的测序,是惟一加入该计划的发展中国家。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现代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成功应用,随着大量与人类健康有关的基因的定位、鉴定分离,遗传诊断和基因治疗都将成为现实,现代生物技术将使医学领域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3 疾病诊断 人类绝大部分疾病都与基因密切相关,包括自身基因的变异与外源基因的入侵。因此,从基因水平探测和分析疾病的起因,从基因水平干涉和矫正疾病造成的紊乱,是近些年来基础和临床医学新的研究方向。现代医学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尽早检测出在人、动物体内的病原性物质,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基因芯片是生物芯片的一种,可一次性对样品大量序列进行分析与检测。目前科研人员已分析出各种遗传病的基因序列,并根据其序列合成出基因探针,用于各种遗传病的检测以及优生优育,还可用于遗传病的防治和治疗,基因诊断可望成为临床的一项常规的检测诊断技术。

1.4 疾病治疗 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生物学和医学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时代。目前,基因治疗的关键技术实现了突破,ADA缺陷病、B型血友病、恶性肿瘤、梗塞性外周血管病等5种治疗方案已进入临床试验。其中,应用移植造血干细胞来治疗白血病和一些遗传性血液病已较为普遍,另外干细胞在肿瘤和免疫系统疾病治疗中也有很好的疗效。器官移植是现代医学的重要领域之一,但是目前供移植用的组织器官非常短缺,转基因猪有望为人类提供移植所需的器官。此外,随着转基因和克隆技术的成熟,解决安全性和异源组织排异反应的问题成为可能,并且为防止新病原带入移植器官或组织做出更大贡献[2]。

1.5 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的一大领域是环境监测和环境净化,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在此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已发挥了重大作用。基因跟踪法鉴定带菌者以预防流行病的蔓延,基因探针能快速灵敏地检测水中病毒含量,生产生物农药和生物肥以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利用基因工程菌消除污染水面的石油以净化环境等,生物技术在此领域显示出了光明的前景,提高了环境质量。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总体水平已经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未来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生物技术产业实力依然不强、技术转化能力差、产业化规模小、产品少、支撑技术及生产装备落后、研发与产业化脱节、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大企业、产业发展的整体环境有待改善等方面。同时,我国生物产业内部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现有人力资源偏重于理论研究,实用型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创新创业型人才。

2 生物工程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渗透及影响作用

生物工程技术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次飞跃,它不是单一的传统化学、生物学、遗传学、医学、微电子学的交叉与融汇,关键是它的每一个具体的研究成果都有可能导致一种产品生产技术上的革命。

2.1 生物工程技术知识渗透到医学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必然性 生物工程技术的学科内容显著不同于传统学科,从本质上讲,生物工程技术是人类对生命过程的观察、研究和认识,然后将这些生命过程中所包含的一些非常微妙、精确、高级的反应用于制造出人们所需要的产物,创造出对人类有益的所需要的动植物新品种。医学教育是培养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能够从事疾病的诊治、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宽口径医学专门人才的一类专业。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已广泛渗透到医学各个领域,在今后10~20年里将使医学领域的各个重要方面发生根本性变革,事实上当今从事医学研究的各类科技人员都深感生物技术知识和手段对它们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但是从目前来看,许多医疗从业人员对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了解比较肤浅。原因是我国的医学教育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为主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习公共卫生及与医学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有关知识与方法,缺少与医学相关的生物工程技术课程。着眼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把生物技术知识渗透到医学学科知识中,具有时代的紧迫性。知识的分化是为了更好地对某一领域进行研究,分科教学并不是目的,它只是让人们具体地了解某些领域的知识,知识的综合运用才是最终目的。渊博而丰富的跨学科知识教学能够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的作用,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新动力。可以说学科内知识综合转化为学科间的知识,必将成为各学科教学发展的趋势。

2.2 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对我国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 尽管我国医学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进步、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卫生事业改革的需要。为此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必须进行改革,把生物学的主干学科,如分子生物学、遗传学贯穿在整个医学课程中。选修课程体系要以拓展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加强前沿、新兴、交叉学科知识为出发点,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配套的选修课课程体系。适当减少必修课授课门数和学时,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新型交叉学科:分子生物学、临床遗传学、分子病理学、流行病学和计算机科学至关重要,特别是由基因组学和信息学融合形成的新学科-生物信息学将开创整个生物医学教育和研究的新时代。

2.3 构建与培养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的时代紧迫性 构建以体现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类知识向医学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向临床知识,临床知识又向基础前伸的渗透、互跨式整合课程。采用以学科为中心模式、以问题为中心模式和模整合课程混合型课程模式,最终达到专业基本教学内容的要求。在医学教学中尝试利用学科间横向迁移、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工程技术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医学问题,同时,又运用生物工程技术知识去解释医学中难以解释的现象,这样可极大地鼓舞学生,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去体验、探索、研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对学生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总之,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正在对医学教育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内容涉及到确立新的培养目标,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必须进行改革,构建医学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等。这些在国外已经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我们不能等闲视之。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食品生物技术导论》课程;教材;多媒体;实践教学

生物技术已成为当今高科技领域发展最具生命力、最引人注目的前沿学科之一。当前以及未来数十年,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食品生产进行技术改造升级,生产出新型的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甚至是全新的食品原料,将成为食品产业克服产品成本逐年增加、增强核心竞争力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培养二十一世纪新型食品专业人才,学习和掌握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我校于2009年对生命科学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开设了《食品生物技术导论》这门课程,立足于培养出不仅能够将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食品生产、食品安全与检测,也能够结合现代生物技术的理论和技术,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的名副其实的“复合型”人才。本人根据近几年《食品生物技术导论》教学经验,提出《食品生物技术导论》理论教学和教材建设综合优化方案,从多媒体、教材以及实践教学的角度优化《食品生物技术导论》教学。

一、教材编写更贴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

目前我国高校绝大多数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都开设了《食品生物技术导论》这门课程,也陆续有一些《食品生物技术导论》教材的出版。但是作为一门比较新的课程,教材内容上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目前的《食品生物技术导论》教材内容大多都是从以往的《生物技术》该门课程的教材照搬而来,只是额外加入了一些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具体应用的实例,并没有从头到尾的针对食品行业来介绍生物技术的各种原理和技术。同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食品生物技术导论》课程前,仅仅有必修的《生物化学》课程作为基础,最重要的基础课《分子生物学》仅为选修课。因此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食品生物技术导论》这门课程,尤其是课程中的基因工程部分内容的时候会显得很吃力。

因此,对《食品生物技术导论》课程教材进行整理和修改显得尤为必要。例如,现在已出版的《食品生物技术导论》教材中都分别设有“酶工程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和“发酵工程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这两个章节,这两章内容与本专业的《酶工程》、《发酵工程》以及《发酵食品工艺学》三门内容基本重复,可以考虑删掉。针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分子生物学基础薄弱出发,在基因工程与食品工业章节中,多讲授一些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以利于学生理解。同时,教材还应在讲授生物技术基本原理和技术的时候,多以食品工业中的具体应用举例,而不是在章节的末尾集中举例,这样能够更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让枯燥的课程鲜活起来

《食品生物技术导论》大部分属于理论讲解,如果采用传统的板书方式教学,学生对于课程中复杂的原理、绕口的概念和抽象的方法难免觉得枯燥乏味。在教学课程中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了解食品生物技术的各项内容。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在教学课件中添加生动的图片、动画、视频,把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知识重点、难点直观的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第二章基因工程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轻松的理解转录、翻译、PCR等原理,让学生快速的理解并掌握。此外,定期给学生播放最近与视频生物技术有关的国际论坛视频(如TED),了解最新最尖端的生物技术、开阔学生们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单纯采用多媒体教学又容易产生学生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从而不积极思考和记录课堂笔记,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减少以及课件放映速度快内容多学生来不及思考等问题。因此在《食品生物技术导论》中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板书教学相结合,既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以生动的形势促进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三、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食品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无论多么晦涩的概念或是多么复杂的原理最终都要以实验实践的形式进行应用。然而目前我校《食品生物技术导论》课程并未开展任何的实验教学内容。因此,作为主讲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试验中,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基因工程以及免疫检测技术等等原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将科研课题研究与学生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开展我校独具特色的开放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实践活动。同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本院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我校的呼兰校区的博士后工作站,让学生了解与课程相关的超净工作台、PCR扩增仪、电泳仪、凝胶成像仪、流式细胞仪、超低温冰箱等高尖端仪器设备,或到一些食品企业(如哈肉联)、药品企业(如哈药集团)进行实地参观,使学生对食品生物技术这门学科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这种以科研、实践促进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接触到本学科最前沿的内容,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领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之中,使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形成风气,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陆兆新.现代食品生物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