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与技术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科学与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利用大自然开展科学教育
大自然是美丽而神奇的,是一部真实、丰富的百科全书,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它向幼儿展示了具体、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能够唤起幼儿对自然的求知和探索,为幼儿获得基础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提供了天然的场所。
教师以大自然、大社会为课堂,组织幼儿外出参观、春游、远足活动,积极带幼儿走出园门,让幼儿接触生动活波的生命世界。来到花园,幼儿与自己的小伙伴一起在花丛中捉蝴蝶,找蜜蜂,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来到田野,老师与幼儿一起在田间散步,一起来到菜园里,找找丝瓜、黄瓜,比比他们的不同;麦子成熟时,麦田里一片金黄,让幼儿看看麦子像什么?摸摸有什么感觉?找找麦穗里藏的是什么?在幼儿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也往往蕴藏着科学教育的契机。
教师以季节为线索,带领幼儿参观、游览、观察,引导幼儿感受由于季节变化带来的动植物变化、人们的生活变化等。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可以带领幼儿来到公园、来到田野,感受生命的美丽,看农民播种,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夏天是个多鱼的季节,带着他们隔窗观察下雨的情景,听听雨的声音,看看直的雨丝和被风刮斜的雨丝。带孩子到海滨戏水玩耍,采集形态各异的贝壳,探索贝壳的花纹和形状;和他们一起玩沙堆游戏,感知沙的特性。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教师与幼儿采集落下的果实和树叶,记录果实的名称和形状,开展“果实找妈妈”的科学小游戏,引导幼儿将树叶夹干,制作精美的书签。冬天带幼儿感知气温的不同和风的变化,观察、记录天气情况,以及风力与风向、温度情况,将天气预报与实际天气进行对比,掌握当地气候的明显特征。当幼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解除自然,与自然环境进行对话时,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被激发了,观察力、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 家庭中的幼儿科学教育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成功 的家庭教育,离不开家园的密切联系和积极配合,在注重“资源共享”的信息时代,挖掘、利用家庭丰富的科教资源就显得极为重要。
家庭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是家长利用家庭教育的资源,在家庭生活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导幼儿通过自身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观察、探索,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教育活动。家庭教育不同于正规教育机构实施的教育,它以亲情为纽带,渗透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遇物则诲,择机而教”是其最大的特点。幼儿可以全身心放松地进行各种探索活动,最大限度地解除了外界给予他们的压力和紧张感。家庭教育一般没有固定模式,不受时间、地点、场合等条件的限制,在休息、娱乐、闲谈、家务等活动中都可以进行,因此,它具有幼儿园、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教育优越性。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首先,应该让家长了解幼儿科学教育不等同于知识教育,其目标不仅包括幼儿要掌握粗浅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还要掌握初步学科学的技能、方法,发展幼儿热爱科学的积极情感与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讲,爱科学的情感、态度及创造性的思维方法甚至比知识更重要。其次,应该让家长理解幼儿不是被动的“接受器”,二是主动的探索者。这就需要家长要充分利用周围环境或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物质采莲,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参与、指导幼儿开展各种科学探索活动,帮助幼儿主动获取粗浅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学习学科学的方法,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挖掘家庭科学教育的资源,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在书桌下或者房子的一个角落等固定的地方,有序地摆放一些既安全又卫生的材料,为幼儿提供探索的材料和空间。如投放一些小瓶、小盒、电线、灯泡、放大镜、圆头剪刀、坏玩具等,让幼儿尽情地“摆弄”这些物品,通过操作这些物品去观察和想象、发现和创造,以此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好奇心、探索欲。同时,家长可以作为合作者、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活动中。如可以作为“顾客”、“小修理工”的身份参与幼儿的“科学含量”,并对幼儿的“奇思妙想”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培养幼儿良好的探索、操作习惯。
家园互动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活动。首先,搭建家园互动合作平台。幼儿园采用讲座的形式向家长宣传家园合作工作培养幼儿科学素质的重要性,通过科技教育宣传科技常识及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方法、途径。老师还可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采用“家园直通车”、“家园联系栏”、“家长信箱”等形式,搭建教师、家长之间交流信息和经验的平台,达到共育的目的。其次,请家长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提供教育资源。如教师设计“认识春天”的活动,可以事先布置幼儿利用双休日和家长一起到公园或者绿地去观察春天,找一找春天的变化,找一找哪些花儿开放了,哪些树木已经长出绿叶,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将观察的景物记录下来,带到幼儿园,或者将幼儿和家长在周末郊游中捉到的小蝌蚪、小鱼等带到幼儿园,然后请幼儿们带活动中来述说自己看到的春天等。
3 幼儿科学教育的社会资源
3.1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主要是能够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有所帮助的各种任务,包括专家、职业人员及家长。专家能够接受教师和幼儿的咨询,解答他们的问题,提供科学、可靠的专业信息。如上海在“2008年上海市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科学教育推广项目工作会议”上,推出了上海市未来5年的未成年人科学教育项目方案。该计划规定,动员中小学生(幼儿园)师生提出科学问题,筛选具有代表性的100个科学问题。由科学家解答并形成数字化文本,为广大师生提供参考;收集100个国际最新科技热点和难点问题,结合中小学(幼儿园)师生的需求和接受水平进行介绍,形成数字化文本。这份5年计划文件的出台,将有助于把上海市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教育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提高上海市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
3.2 材料资源
材料资源主要是指科学教育中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材料。它们既可以是家长的贡献,也可以是社会机构的捐助。是一些不花钱的物质材料,在幼儿园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3.3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主要是指幼儿园意外的自然环境,如公园、郊外、田野、树林、绿地等。
3.4 组织资源
组织资源主要是指一些社会组织和机构,如科学博物馆、天文馆、科技馆、海底世界、养鸡场等,它们也能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提供帮助。
3.5 信息资源
篇2
一、“儿歌”教学能给学生树立信心,调动积极性
(1)信心的树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刚刚入学的小学生,他们刚刚接触数学,心中一片茫然、焦躁不安,充满了陌生感和畏惧感,显得非常紧张,这时只要教师适时利用儿歌的词语简明、节奏明快、韵律响亮、短小活泼的特点,上述缺陷就会消除。并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如记得小学一年级新学期的第一节数学课时,下面的学生都静悄悄地望着我,我微笑着面对他们,用和蔼的声音对他们说:“同学们,学习数学很重要,因为数学对于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数学知识,并且数学的作用很大,祖国现代化的建设离不开数学;学数学并不难,只要大家勤学,一定能学好。”听了我的话以后,他们紧张的情绪很明显地放松下来。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我给孩子们编了一首儿歌:“眼不离老师,脑不离问题,勤动脑多开口,聪明智慧属于你。”学生跟着教师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态度得到了端正,课堂教学也步入了正轨。
(2)运用儿歌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经常运用儿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挖掘学习潜能,并在不断的学习中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当小学生们注意力不够集中和缺乏学习方法时,可以引导学生背诵“五心”歌:“小朋友,要记清,上课千万要专心,作业千万靠细心,考试千万防粗心,纠错千万有耐心,补差千万别灰心。”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和鼓励,对他们的习惯养成和能力培养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3)运用儿歌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学重难点的传授是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关键,如何把教学重难点讲深、讲透、讲活、讲懂是任教者努力追求的境界。实践证明,巧用儿歌能够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表象抓实质,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思,学有所获,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教学第一册“比较两数大小”时,我编了这样一首儿歌:“比较两数大和小,要用大于小于号,尖尖脑袋对小数,开口望着大数笑。”从课堂实践来看,学生在第一课时就掌握得非常好,而且在以后很长时间也不容易忘掉。所以,只要教师平时灵活运用儿歌教学,从最佳的角度切入重难点,就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明晰、识记更加牢固、眼前豁然开朗,收到“快刀斩乱麻”的效果。
二、通过手势帮助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小学低年级学生还没有达到抽象思维的学习,而是以直观的形象思维学习为主,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手势对知识进行讲解。如在低年级“数的比较”学习时,出现了大于号或小于号,这些符号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这些知识,我让小学生举起右手,中指和食指张开,形成一个“V”字形状,开口朝向较大的数,口对哪一个数,哪个数就大。大于号与小于号相似,学生会混淆,为了区分开来,让学生举右手表示“>”号;举左手表示 “”和“
三、巧用“游戏”帮助学生练习巩固
游戏是小学生喜欢的一中娱乐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可能通过设计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做游戏中“玩”数学,在“玩”数学中做游戏,从而使学生充分享受游戏给他们带来欢乐的同时,感受到数学内容的现实性和挑战性。
如练习十以内的加减法时,可以进行“猜一猜”游戏。同桌两个同学为一组,每桌准备几个扣子,先由一个同学随手抓上几个,请另一位同学看着桌上剩余的扣子,快速猜出手里抓了几个,若猜对了,还必须写对加减算式。多次游戏后,可变换规则;如让猜者闭上眼睛猜猜对方抓了几个,猜对后算算桌上有几个并写出算式。
篇3
科学教育对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科学教育活动中,利用媒体呈现与活动相关的资料或幼儿的思维结果,能够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利用想象打开幼儿的思路,使幼儿处于问题情境之中,启发幼儿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去思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分析、归纳,需要推理,需要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程序。这些过程都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科学教育活动,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推动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
一、选择能够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科学教育活动内容是基础
1.由幼儿兴趣确定活动内容
(1)尊重幼儿的兴趣点
不是任何活动都能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幼儿只有对活动内容感兴趣,才能专注于活动,乐于思考。因此,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点选择活动内容。要想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教师就要做到善于观察幼儿,从幼儿的眼神、表情、动作等表现中捕捉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进而确定活动内容。
(2)了解幼儿原有经验
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不等于幼儿就有了探索兴趣,还要根据活动内容,分析幼儿的已有经验,了解幼儿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相关内容探索过什么,积累了什么经验,探索中在哪些方面遇到了困难等。只有全面地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才能调整好活动内容的难易程度,既满足幼儿探索的需要,又能促进幼儿发展,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3)分析幼儿现有水平
既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也要充分了解幼儿的现有水平,如目前的兴趣点是什么,能够进一步延伸的兴趣点是什么,语言表达、操作等能力如何,活动中幼儿能够直接获得的经验是什么,能否进一步拓展等,使活动内容的设计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使幼儿在活动中都能跳一跳够得着。
2.由主题活动确定活动内容
(1)挖掘主题本身蕴含的科学教育内容
主题活动是根据幼儿的兴趣点确定的,这样幼儿才能对主题内容有兴趣。因此,可以根据幼儿对主题活动的兴趣,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科学教育内容,这样可以使幼儿不感到陌生和唐突,顺其自然地由主题出发进行探索,在原有兴趣的基础上,萌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挖掘主题外延蕴含的科学教育内容
主题的开展并不是局限在原有的框架中的,可以根据幼儿掌握的情况从某一方面进行延伸,或根据幼儿的兴趣进行某一方面的拓展。在延伸和拓展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确定相应的科学教育内容,幼儿在活动中是沿着主题的某一脉络进行的,能够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
二、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恰当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是关键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幼儿学习动机,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
(1)利用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就是指将声音、图像、动画等各种记录介质和记录方式有机地联合在一起。在幼儿教学活动中,适时、适量、适度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帮助突破教学难点,充分展现学习过程,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在大班科学活动“小小测量师”中,笔者在引入时设计使用投影仪展示珠穆朗玛峰及考察队员进行勘测的图片,目的就是调动幼儿对于测量的兴趣。因为,虽然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幼儿对于雄伟挺拔、高耸入云的珠穆朗玛峰十分感兴趣,但可能只是由于图片的视觉冲击力给幼儿造成的影响;如果没有见到图片,只是听说,也可能不会这样感兴趣的。但是了解测量对于幼儿是有教育价值的,了解基本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是幼儿应该掌握的。所以,笔者就抓住幼儿对于图片的兴趣,把欣赏图片作为一个环节,设计在活动之中。由于电教媒体凭着它的生动性、直观性、趣味性很快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使他们的兴趣达到最高点。因此,在看到考察队员测量珠峰的图片时,有的幼儿说:“他们的测量工具可真神奇,我真想用一用。”有的幼儿说:“山那么高,他们肯定也是一段一段测量的。”还有的幼儿说:“如果他们用尺子,一定得用很多年才能测量完。”可见,幼儿都在积极思考。由于幼儿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中,当教师提出“我们怎样测量,才能像考察队员那样测得准确”时,幼儿不但积极地表达、示范自己的测量方法,还对同伴提出的方法进行修改和补充。就这样,在良好学习动机的调动下,幼儿通过主动思考,掌握了测量的方法和测量时应注意的事项。
(2)利用媒体创设学习情境
在科学活动“地球的朋友―太阳、月亮”中,我们首先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当幼儿经过讨论、思考,想到是因为太阳运动了或月亮运动了才有了白天和黑夜时,我们利用多媒体播放光盘,在大屏幕上呈现太阳、月亮与地球的太空位置图,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进一步思考它们是通过怎样的运动变化出白天和黑夜的?孩子们看着图中的太阳、月亮、地球,纷纷展开想象,有的说太阳和月亮是一前一后跑的,太阳跑到地球那就变成了白天,月亮跑到地球那就变成了黑夜;有的说太阳和月亮都不运动,是地球在运动,它走到太阳那时就是白天,走到月亮那时就是黑夜;有的说它们是大的追着小的跑,太阳追着地球跑,地球追着月亮跑的;还有的说它们是小的追着大的跑,地球追着太阳跑,月亮追着地球跑的。
笔者惊叹于孩子们的回答,从孩子们的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出,多媒体形象、逼真的放映效果,把太阳、月亮、地球三者的太空位置图形象地展现在幼儿面前,激发了幼儿活跃的思维。立体的星球引发了他们对运动的多种思考,避免了平面挂图因缺少动感而无法充分调动幼儿思维的不足,使幼儿能够在听取同伴意见的同时,有着自己独特的猜想,进而强烈渴求获得答案。当我们播放太阳、月亮、地球的运动方式时,幼儿不仅在验证着自己的猜想,还边看边跟着讲解,生动的银幕展示,使幼儿直观、清晰地了解到太阳、地球、月亮是如何运转变化出白天和黑夜的。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思维得到整理,零散的经验变得具体化,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化,发展了幼儿的总结概括能力。
可以说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媒体的每一次使用都发挥了发展幼儿思维的作用,第一次是发散幼儿思维,提高幼儿的分析能力,第二次是提高幼儿思维的整理能力。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在发展幼儿思维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积极发挥它的优势,在教学中大胆尝试使用,促进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活动重难点,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
在大班科学活动“我和福娃做朋友”中,笔者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两次运用媒体有效解决了重难点。
第一次是一组幼儿根据照片没有找到相应的藏钥匙位置,笔者利用媒体展示该组幼儿的藏钥匙位置提示照片,使全体幼儿能够清楚地观察,帮助困难组找到标志物,从而获悉藏钥匙的位置。幼儿在没找到藏钥匙的位置时,非常着急,看着照片四处翻找,还一个劲儿地说:“照的就是床呀,怎么就没有呢?”可见,他们并不知道观察照片上的典型标志物,只是根据对照片的概括印象在寻找。当通过媒体展示他们的照片,在全体幼儿观察并帮助困难组找到标志物“图书”,从而获悉藏钥匙的位置是挨着图书的床时,幼儿恍然大悟。从他们的表情中能够体会到此时幼儿的思维获得了发展和提高。
第二次是幼儿开锁时,教师用DV拍下每组幼儿的开锁过程,然后展示开锁最快一组的录像,使幼儿通过观看,学习到用眼睛观察钥匙特征,进行比对、排除的快速开锁方法。当幼儿观看开锁最快一组的录像时,他们观察得格外仔细,在总结时清楚地表达出了“先比一比钥匙的形状,选出和图片一样的钥匙开锁,然后再用剩下的钥匙也先比一比,选出后再开就特别得快”。可见,媒体为幼儿提供的细致观察的条件,使幼儿有了思考、分析的基础,促进了幼儿思维的发展。
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表明,恰当的媒体使用有效地解决了活动的重难点,使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解决问题,促进了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活动过程,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
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大班幼儿在认识事物方面,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还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
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取核桃仁”中,教学目标之一是引导幼儿尝试不同的砸核桃工具,选择出比较方便的工具。可是在试讲中发现,由于比较、总结砸核桃工具是在幼儿操作后,因此,幼儿回忆操作过程,抽取有效经验就比较困难,不能清楚地表达工具的具体使用方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活动中用相机记录下幼儿使用每种工具的方法,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这样幼儿在总结比较时,就能通过观看照片,形象地描述出每种工具的使用方法,从而选择出比较方便的工具。可见,多媒体的使用提高了幼儿分析、总结、比较的能力,既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活动的效果。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延伸活动乐趣,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
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和面”中,班中的欣欣小朋友从活动开始就十分自信,无论教师说什么,她都说“知道了”。于是一开始和面,她就自信地把大半瓶水倒进了面里,可怎么和,面都是稀稀的,两只小手都被面包住了,看着满手的面,欣欣没了精神。笔者走到她身边,看了看她和的面说:“和得真快,不错,可以做疙瘩汤了,如果想做馒头怎么办呢?”她抬起头说:“多加点面就行了。”“那你试试吧。”发现教师没有责备她,还夸奖她和得快,她又有了自信,认真地一点一点尝试加面,又高兴地和起来。由此看出,幼儿非常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希望自己和出的面是有用的。但处于专注和面状态下的幼儿,已经忽略了自己和出的面可以做什么用。因此,在活动的结束环节,笔者加入了欣赏“美食集锦”的环节,光盘中介绍的都是各种各样面食的做法。孩子们通过欣赏光盘发现,原来不同的食品需要和不同的面。这一现象激起了幼儿的思考,他们开始轻声讨论刚才的面都可以做出什么食品。有的说“欣欣和的面还能摊薄饼呢”;有的说“我和的面能做面条”;有的说“我和的面能做花卷”……就这样,幼儿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唤起了已有经验,使幼儿在活动中产生了成就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大班科学教育活动中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些实践方法。从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可以看出,适当、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编写组.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教师指导用书(大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汪荃.幼儿园教育与游戏课程模式[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
篇4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幼儿科学教育的对象是特殊的,他们都是具有一定的思维水平、有思想、有情感、有个人兴趣和爱好的活生生的“小大人”,同时,他们还是能够去主动经历世界、从自己的周遭生活和教师提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尝试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小小科学家”。与此同时,由于思维发展水平有限以及生活经验的不足,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表面的,对现象的解释也常常是主观的、歪曲的。尤其是幼儿的世界被认为是泛灵的世界,是诗和梦的童话世界,这与要求实事求是的科学世界格格不入。幼儿的科学也是一种科学,甚至是一种比起成人的科学更加形象、生动、具有艺术性的科学。这些都增加了幼儿科学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需要幼儿科学教师除了科学素养的具备,要投入更高的热情和精力,做大量艰苦而细致地观察和研究,巧妙地设计,充分赋予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才能更好地哺育我国科学教育的萌芽。
2.教育过程的复杂性
相较于成人的科学学习过程,幼儿不仅具有很强的主观臆断性,他们是教育的对象和客体,更加是自我教育的主导者,他们以个体为中心,主动而非被动地筛选符合自身需求的科学概念,整合为自身的认知体系。在幼儿的概念体系中,尤其是那些具有个体差异性、不连贯性和稳定性的科学前概念更是根深蒂固、难以改变的。与此同时,幼儿的科学学习过程是以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为辅。因此,在幼儿的科学教育过程中,以幼儿的自我教育性为主体,以幼儿感官认知的做科学为主题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幼儿有效地习得科学概念,让幼儿在看、听、摸、问中探索科学领域。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在幼儿科学教育工作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增加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扩展幼儿的想象力,还要将科学学习与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联系在一起,让幼儿明白大自然和人类的息息相关,培养幼儿热爱自然、关爱社会、关心人类的科学情感和态度。增加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还能从心理上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幼儿更容易接受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促进科学教育的萌芽,而不仅仅是做实验和摆事实。巧妙的教学设计、精巧的活动安排、灵活的实验互动时时刻刻都贯穿着教育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和幼儿的积极参与,一起探究。
二、加强幼儿科学教育艺术性的方法
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与幼儿科学教育是一种统一的关系。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只是幼儿科学教育的一种形式和补充,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存在的基础是幼儿科学教育的本身,脱离了幼儿科学教育就谈不上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了,两者息息相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坚持综合课程的开发
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幼儿教育者就发现幼儿园分科教学有诸多弊病,例如,教学内容的规划多有重复、脱节和矛盾的地方,而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幼儿在心智发展和对外在世界的把握上都处于混沌的、整体的、未分化的状态,就开始力主“综合性”的幼儿课程,即幼儿园综合课程的开发。因此,对于儿童而言,我们很难在他们那混沌的经验基础上纯粹地展开科学或者是艺术的活动。因此,面对具体教学活动的展开,可以通过唱歌、跳舞、画画、写字等形式引发幼儿对于大自然或社会的好奇心,探究行为的展开和推理归纳能力的锻炼,这与科学课上一直倡导的“做中学”的理念不谋而合。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坚持综合课程的开发,例如,有的教师就将工艺美术设计的理念引入了幼儿园手工制作的过程,一方面要求儿童考虑到物质的自然规律,另一方面要求儿童要体现一定的审美价值,这就为儿童科学教育的展开提供了一个艺术化的平台,有利于幼儿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共同发展。
2.鼓励幼儿科学教育游戏化
陶行知先生就认为,“幼儿科学教育游戏化是最为有效的科学教育手段。”幼儿园是充满童趣的地方,正所谓寓教于乐,要想使得幼儿更好地去接受所学习的科学内容,幼儿科学教育游戏化就是增强幼儿科学教育艺术性最好的方法。幼儿教师不仅是科学教育概念的传授者,更加是科学游戏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改造者,让幼儿在游戏中手脑并用、身心结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科学的乐趣,学到科学知识,得到满足和快乐。使那些枯燥的、唯理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植于幼儿的内心。他认为,只要幼儿的科学游戏玩的成功,玩的独具心裁,这些幼儿将来便有了发明创造的希望。科学游戏是以科学知识为内容的智力游戏,它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启蒙性、趣味性和娱乐性,比其他游戏更具有逻辑性。将科学教育寓于科学游戏活动中,能极大地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获得浅显的科学知识。因此,要进一步提高科学游戏的设计水平。这不仅需要幼儿教师更新观念,充实知识,大胆探索,大胆创新,而且要善于充分发掘和利用周围的教育资源,为幼儿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材料。
3.强化概念转变而非概念植入
篇5
【关键词】幼儿,科学教育,教师,实践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科学教育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功效被纳入幼儿教育体系中,成为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教育能使人们富有同情心,能够独立思考和面对人生。一个国家能否真正的繁荣昌盛越来越取决于国家能否向全体儿童提供有效的科学教育。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水平直接决定我国未来儿童的发展。对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培养有极其宽泛的内涵,但首要的问题是要让幼儿教师对科学的性质有深刻的理解,只有理解了科学的本质,才会去思考科学教育的性质,最终用正确的科学教育理念去开展有效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
一、深刻理解科学的性质
“什么是科学?”尽管我们从幼儿园开始至高中毕业,学生学了各科的科学知识,但很少有学生能回答“什么是科学?”。究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科学教育观念和方法只停留在对学生灌输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层面。虽然,国家对科学教育的改革也呼吁了十几年,但一个国家要扭转目前科学教育现状,需要有领导的决策,有较长的时间、有充沛的精力和有足够的资金。但作为承担幼儿教师培养的高职院校,可以抓住学生从中学教育至职业教育的转型期,在学生原有的各学科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理解科学性质的教育。从提高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角度出发,集中对他们进行三个主题的教育。
(一)科学世界观教育。
科学世界观本意上指科学家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的一些共同的基本信念和态度。虽然科学家们在工作时不会花费时间去讨论科学的世界观,但他们在探索世界的本源及其世界的运行方式时,坚持一些基本的信念。首先,科学家们相信这个世界是能被认知的,但它将永远无法被完全认知。其次科学家们假定宇宙是一个巨大的单一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基本规律处处适用。但随着对世界运行方式的探索的不断深入,科学的理念是会变化的。从知识的角度看,科学知识既有稳定性,也是有变化的。
虽然,这些信念的确一般人不能掌握。但高职院校的科学教育,可以通过科学史实,给学生展现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及地球和空间科学发展的生动画卷,让学生在激动人心的科学发现中理解科学家的信念。幼儿教师拥有这样的信念,对幼儿科学教育会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科学方法教育。
科学探索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我国现行的中学科学教育,虽然强调实验教学,但实验的课题由教材统一决定,使用的仪器由教师提供,实验报告填写统一的实验手册。这只是在实验室做做小实验的教学完全曲解了科学探索的本质。高职院校如何使学生对科学探索活动过程有科学的了解,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通过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高中毕业生积累了大量的各学科的知识。高职教师可以专题讲座,用各学科典型的探索发现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索发现的过程有共性与个性。共性体现在,从根本上说,科学的发现在依靠证据、利用假设和理论,运用逻辑推理等很多方面是相同的。但每个发现有具体的调查研究背景,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2.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适宜学前教育专业的科学探究活动。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首先要知道每个人在科学地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有趣事物时本身就是一个科学探索的过程。即使是幼儿,在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周围的世界。所以,科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们根据幼儿科学教育的特点,以小组为单位,每学期至少完成一个调查研究。让学生自己确立研究课题,在一定的背景下,开展调查研究。从对现象的观察入手,借助于各种感官和仪器,把注意力集中在搜集准确的数据上。在有一定的科学证据的前提下,小组成员依靠集体的智慧,即用合理的逻辑推理及大胆的想象,提出假设,并依据搜集的数据求证。在求证的过程中,有时需要新的观察,有时需要对某些条件进行有效的控制,但不能控制幼儿,那是不合伦理的。总之,让学生亲自实践科学探索活动的过程,才能领悟科学的本质是一种探索活动。并将这种理念自觉地运用到将来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
(三)科学事业观教育。
科学活动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特性之一。学前教育专业理解科学事业的显著特征,有助于他们形成科学的事业观。
首先,他们应该知道科学作为一项事业,具有个人、社会和团体三个层面。即每个公民都在参与科学研究和应用;科学作为一项社会活动是极其复杂的,但是他们将来从事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具有传播科学信息的时代性,是至关重要的。科学是由学科内容组成的,由不同的团体机构研究。
其次,应该知道科学研究中有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特别是对人类的研究只能在得到实验对象的允许前提下进行,作为幼儿教师对幼儿行为个案的研究更要慎重。
第三,坚定地捍卫科学传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幼儿教师首要的职业道德是尊重每个幼儿,让每个幼儿受到平等的科学教育。
二、对幼儿科学教育的理性思考
幼儿科学教育教什么、如何教等问题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思考的问题。高职科学教育就是要提供他们幼儿科学教育的新理念,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让他们学会分析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选择合理的科学教育内容,设计有效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
(一)对幼儿科学教育基本观念的思考
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观念是贯穿幼儿科学教育全部过程的指导思想,直接影响着幼儿科学教育的效果,对科学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关幼儿科学教育的研究和所形成的想法有许多种,笔者赞同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正如,我们强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亲实践会科学家们通过观察、假设、控制条件和验证假设的完整研究的过程一样,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放置于发展幼儿观察、交流、预测和推理等一系列技能方面,其目的在于为幼儿今后进行更复杂的科学学习打好基础。
(二)对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思考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个我国幼儿教育的法规性文件,对幼儿科学教育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科学教育旨在通过为幼儿提供有计划的学习活动激发幼儿对周边事物的好奇性,提高幼儿探索事物的兴趣,获取与生活经验相贴近的科学常识,为学龄期科学概念的学习打下基础。高职院校的科学教育要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解读总目标的精神;并结合具体的目标使他们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有基本的认识。
第一,幼儿天性对周边的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欢迎儿童的好奇心;
第二,幼儿从出生的一刻起,就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感知事物,探究事物,因此我们的科学教育要从自然问题开始,而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甚至是为什么。
第三,幼儿教师要鼓励幼儿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奖励创造性。第四,幼儿教师要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亲进大自然。
(三)对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思考
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可以为设计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提供背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设计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时,可以依据活动的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也可以根据内容设计相关的探索活动。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内容源于生活,主要包括(1)自然资源,特别是动植物和幼儿自身和同伴;(2)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3)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科技产品。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使他们能有意识地将这些知识和所要培养的技能合理地运用到具体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实践中去。
三、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
对幼儿实施有效的科学教育活动,幼儿教师必须以幼儿积极探索他们周边感兴趣的事物为基本理念,选择合适的内容,组织各种类型的科学探索方案活动,让幼儿在充满情趣和各种刺激的探索活动中,走进认识世界的大门。我们并不要求幼儿能在探索活动中给予各种问题以准确的科学解释,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但至少我们可以实现以下几个目标,这将来进一步探索更多的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指导幼儿观察并记录同一现象,激发幼儿对周边环境的认识和自然的运行方式产生好奇。
幼儿天性喜好探究。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始于他们周边的事物和自然问题。教师在设计和开展幼儿科学探索系列方案活动中,首先,可以实施一种三年连续地对同一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这些早期主动参与的科学经历,可以产生像科学家那种对“自然界是统一”的信念。
如,对《气温》的观察,教师可以让幼儿学会用温度计测量同一天教室内外的气温,并把所得的数据分别记录在坐标纸上。小班可以选择不同季节的一周时间,分组测量并共同完成对一周气温—时间图表的绘制。并保存好一年四季一周室内外气温的记录。中班可以选择一个月,大班可以选择一个季节。
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仅使幼儿对一年四季冷和热的变化有深刻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观察活动中,培养了科学首先需要仔细地观察和科学记录的良好习性。并且从探索中懂得,当采用以前用过的方法进行一项科学调查时,我们预计得到相似的结果;在不同的地方进行同样的科学调查,一般应采用相同的方法,但得到的结果却不相同。
(二)在经常性的系列探索活动中,培养幼儿搜集证据,解释现象。三年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教师应该设计充满情趣和刺激的各种系列的方案探索活动。每一个方案活动,首先要让幼儿学会仔细地观察现象来了解周围某一特定的事物。在观察某些现象时,可以指导幼儿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并记录下发生的事情。
其次,提供机会,让幼儿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当有学生对同一个事物有不同的描述时,引导学生重新观察。科学交流,从小要培养各抒已见,但要尊重事实。
第三,鼓励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大胆地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提出具有共性的问题,灵活机动地创设新的环境,让幼儿有进一步的观察。对幼儿不期望他们能够科学地、准确地解释观察到的结果。但幼儿对周边某一事物的认识,同样只有在他们找到足够的证据,才会对原本“错在哪里?”和“发生了什么?”之间摇摆不定的倾向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搜集证据,解释现象,这是科学探索活动的核心。
(三)提倡与幼儿与家人一同走进大自然,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园的生活仅仅是幼儿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幼儿更多的时间和家长生活在一起。幼儿教师可以倡导家长经常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如幼儿教师可以设计《跟爸爸妈妈去旅行》这样一个方案活动,旅行回来后让幼儿自由地交流旅行的感受,在自由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幼儿极其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假设,教师仅仅以“小朋友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旅行的?”这一话题,幼儿们肯定会会声会色的去描述他们乘坐的交通工具,并相互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小朋友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我是鱼,可以在水里游;如果我是小鸟,会在天上飞;有的甚至会想到我会乘坐飞船找月亮姐姐玩……
科学是逻辑和想象的融合,幼儿科学教育活动重要的是让幼儿长出想象的翅膀,才能在未来的高科技时代的天空展翅飞翔。
(四)分组活动,分享成果,让将来有更多的人才从事科学事业。我们要求幼儿教师通常是以小组活动形式来实施科学探究活动。这样做的,可以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进行相互的提问,并给予解答,分享活动成果。如让幼儿培育植物,饲养动物是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主要系列活动之一。教师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某种小动物饲养。在饲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给予指导。
更重要的是,有饲养的过程中要让同组的小朋友不断地交流,把动物养得更好。也要让不同小组的幼儿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交流,不仅让所有的幼儿都了解每种小动物都挺可爱,还可以让幼儿从小就知道每个人有自己的喜好,但我们要以在一起从事各种活动,并分享其中的乐趣。
科学事业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事科学事业,但有效的实施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一定会有为数更多的人们去从事科学事业。
参考文献:
[1]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金丽萍.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如何促进幼儿自主学习[J].考试周刊,2009,(40).
[4]杨彩霞,庞丽娟.幼儿教师科学教育知识的类型及其特征[J].学前教育研究,2009,(7).
篇6
关键词:大班;科学;探索;操作
中图分类号:G61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272-01
在我园一人一课的活动中,通过互相听课,让我获益良多,也深深的感受到上好一节科学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下面就我所听的大班科学课《泥浆水变清了》这一内容来说说我的一些看法吧。
1.科学课的设计关键在于选材及目标的制定
我觉得在选材方面我们应贴近幼儿的生活,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纲要》里指出"科学活动的内容要在幼儿生活的基础上,从身边的事入手",而这次科学活动《泥浆水变清了》里,教师能抓住幼儿对水有一定认识的特点,追随幼儿的兴趣,选定内容。更在幼儿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幼儿的发展需要而设定教学目的,我认为科学教育的一些内容与其他教育内容有着潜在的,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我们的目标是实施科学教育的导向,应从孩子发展目标出发,适宜地选材及确定目标。在活动中幼儿的表现我们看到余老师选材选对了。
2.科学课的材料投放要恰当,操作探索乐趣多
材料的投放是否恰当关系到能否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这次活动前余老师就为幼儿准备了纱布,纸巾,盐,泥浆水,明矾和记录表等,这满桌子的材料不单止吸引了我的目光,更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从孩子们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他们想做一做,玩一玩的欲望。而这些材料正恰好为幼儿之后的探索学习做准备,恰倒好处。"做中学"的价值追求在于培养幼儿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孩子们有了兴趣会有进一步的探索欲望,余老师在这方面能抓住幼儿特点进行引导让幼儿乐在于操作探索中。在每一环节的操作活动里,小朋友们都表现得愉快投入。
3.教师应扮演好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角色
3.1教师是幼儿科学教育的支持者。教师应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足够的操作材料和空间,支持幼儿探究实践。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科学技术问题有着天生的好奇和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应尽全面地给予支持,尽可能给每个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条件,并以个别探索为主,给幼儿反复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探究的机会和可能。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增加幼儿的动手实践内容,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和空间,让幼儿的科学社会经验建立在丰厚的感性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在幼儿探究、讨论时还应用敏锐的洞察力去观察每一个幼儿,保护在操作、讨论活动中持少数意见的幼儿,激发个别不易介入讨论的幼儿积极参与群体讨论,保证参与活动的幼儿畅所欲言,平等对话,支持幼儿大胆放手探究科学的奥秘。
3.2教师是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引领者。老师应该把孩子的探究活动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鼓励孩子在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孩子通过分析、思考、推理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将感性经验逐步上升到孩子易懂的科学道理上,这样才能帮助构建新知识。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孩子的活动目标更加明确了,使他们能够朝着目标不断地探索、前进,并从中不断地建构科学知识。当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因自身经验技能的局限,致使探究活动无法进行下去时,教师还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否则会使幼儿放弃探索或降低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的所在,引导孩子继续探究。教师的引导,是幼儿坚持探索到底、不断发现的关键,幼儿不断探索科学的态度也随之养成了。
其实上好一节科学课就等于为一名未来的科学家奠定基础,你会发现他们的眼睛里智慧的光芒是多么耀眼。
参考文献:
篇7
幼儿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和成人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感知和操作,探索周围世界奥秘的活动。幼儿科学活动的首要目标就是发展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以实践操作、游戏等形式感知身边的自然现象,学习简单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注重幼儿科学的个人生活行为和习惯的培养,从中受到科学技术的熏陶和体验。其实幼儿科学教育是将幼儿的探索、发现与制作技能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幼儿更形象地感知具体物化的科学技术,为其今后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运用科学技术打下基础。所以,我们注重家园携手,转变家长观念,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既是孩子的父母,又是孩子的老师,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教师如何指导家长进行家庭科技活动呢?
一、有效开发家庭合作资源,激发幼儿求知欲望
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光靠幼儿园的教育资源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要充分发挥家长的配合与支持作用,更要善于利用家庭、社区的科技教育资源。
1.采取措施,引导家长重视幼儿园科技教育活动。我们利用“家庭小分队”活动,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去科学实验基地操作、探索、观察。中一班家长和孩子去“菌类培养基地”、指导幼儿观察、记录“平菇”“草菇”“香菇”的生长过程;中二班的家长孩子们去“蔬菜大棚”,去观察各种各样的蔬菜;中三班的孩子们和家长去农家菜园里,探寻“土里的宝贝”,挖地瓜、挖芋头。在家长的帮助下,幼儿动手操作、观察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帮助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感受到了科技教育活动对幼儿智慧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高了他们对幼儿同科技教育活动的认识。
2.在班级教师的发动下,我们分发了“蔬菜制品调查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查资料,看图书,最后用孩子自己的方式来记录,共同填写调查表。这次活动不仅加深了亲子关系,也为幼儿未来对科学研究的记录奠定了基础。
3.有效地开展家长半日开放活动。我们充分利用每学期1次的家长开放日活动,老师将这一阶段内幼儿的科学活动学习情况向家长进行汇报展示,分析孩子在幼儿园中的各种表现,解析孩子的优势和不足,同时让家长知道了要如何更好的引导孩子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帮助家长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并及时做出了适当的调整。
二、合理搭建家园互动平台,丰富科学教育活动
为赢得家长的支持,我们通过“家园联系”栏版块向家长宣传科技常识及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方法,介绍培养幼儿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同时各班教师还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采用“家长信箱”、班级QQ群、微信群等形式,搭建教师、家长之间互相交流科教信息、经验的平台,达到资源、信息共享。如:中一班幼儿在认识“中秋节”的教育活动中,许多家长从网上下载了很多有关“中秋节来历”的图片及传说,供中一班创设专栏之用;中三班幼儿在认识“香香的蔬菜”的活动中,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了许多有关各种各样的蔬菜的图片、图书、音像资料等,投放到班级科学角,与其他幼儿分享;许多班级还创设了“科学探索”“蔬菜哪里来”等环境布置。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念、方法有了很大的变化,家长很快进入了配合幼儿园共同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角色。
篇8
关键词:幼儿教育;科学学习;特点;类型;兴趣
许多教师都有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自己对科学究竟了解多少?我交给孩子们的科学知识对吗?这样讲,他们能听懂吗?面对孩子们一个一个“为什么”,教师们困惑了,有的认为自己很无知,有的则认为自己很无奈。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科学教育呢?从整体上说,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而目前幼儿园课程中所指的“科学”及“科学教育”主要使指自然科学及自然科学教育。在《指导纲要》中,数学也放在这一领域中。教师组织科学活动的重点不在于对科学相关知识的了解,而关键在于组织科学活动的方法。为便于初学者的学习,下面与大家一起探究一下如何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一、幼儿科学教学的含义
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认识和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还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一般认为“科学是正确的、权威的、系统的、世代积累的知识体系。”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科学知识具有真理性、经验性和可重复性。科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科学的过程,科学不尽表现为结论的科学性,更表现为过程的科学性。例如“观察”这一古老的科学研究方法,随着科学技术和手段的进步,由肉眼的观察发展到利用先进的科学仪器进行观察,使观察的结果更为精准。幼儿的科学世界是五彩缤纷、五颜六色的,在他们眼里很多现象都是神奇的,教师要引导他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了解科学道理,明确正确的、合理的知识,从而形成科学态度,养成严谨、认真的习惯。
二、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
幼儿正处于对于科学知识探索和发现的初期,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最爱问“为什么”,而且这些为什么大多与科学问题相关。如“地球如果是圆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不会掉下去?”“为什么秋天树叶会变色呢?”等等。幼儿的“为什么”其实就是他们对于科学的一个最初的认识和发现,内心中对于科学产生了好奇。他们对周围世界中任何新颖、陌生、有趣、不协调、神秘或难以理解的事物都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并以自己的方式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积极地探索身边的世界,想要明白这些“为什么”的答案,建立科学的态度和学习方式。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片面到全面、有表面到本质、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地完善认识,深刻理解,建立自己的科学体系和系统认识。幼儿在探索和认识事物过程中会表现出的不合乎教师逻辑的想法和做法,在幼儿已有经验和认知结构上却是及其合理的,合乎他们的“自身逻辑”。幼儿有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也会遇到挫折或碰壁,在认知发展上的这种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无法获得完全客观的和反应事物本质的知识。教师这个时候要及时地引导和帮助幼儿,多从方法上进行点拨,促进幼儿获得正确的科学知识。科学教育对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人在幼儿期形成的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三、幼儿需要掌握哪些科学知识
在目标中虽然没有明确列出科学知识的具体目标,但求知欲、情感和态度的培养及方法的训练是不可能离开具体的内容而进行的。从《指导纲要》中关于科学的内容要求部分,可以看出科学知识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了解自然环境及其和人们生活的关系。它包括自然界中常见的动植物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如动植物的特点、习性、作用等;自然界中的非生物及其与人及动、植物的关系,如沙、石、土壤、水、空獾龋蝗擞胱匀坏墓叵档取M时教师还要引导幼儿探索身边事物的特点及变化规律,它包括气候和季节现象,如风、云、冰、雪、雾、四季的变化等;常见的物理现象,如力和运动、光和颜色、热和温度、声音、磁、电等;简单、安全的化学现象,如事物发霉、蜡烛燃烧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及其对生活的影响。它主要包括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作用,如家用电器、交通工具、科技玩具、使用简单的工具,简单的科技小制作,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幼儿的科学教育,不是向幼儿进行抽象的说教,而是要通过幼儿熟悉的内容,让幼儿在生动、具体的经验中,体会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萌发正确的科学态度。
四、幼儿科学活动设计的类型
幼儿活泼好动,教师在设计科学活动时可以采用观察认识、实验操作、科学游戏以及讨论探究或者是种植饲养等方式,鼓励幼儿通过参与的方式来进行探究和实践,在动手中互动科学知识。例如观察认识活动,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观察技能、表达技能及有关观察对象的科学认识等。如“认识纸”、“奇妙的昆虫世界”“四季的变化”、“我们的地球”“ 糖怎么不见了”等。实验操作活动主要的目的使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科学的探究能力。如“沉浮现象”“水的三态”。科学游戏活动: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如“有趣的磁铁”“找空气”“踩影子”“会变的颜色”等。教师针对不同的科学教学内容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会促进幼儿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实现幼儿对于科学知识的掌握。
总之,教师要通过实际情况来确定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激发幼儿对于科学知识探究的主动性,帮助幼儿建立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身边的世界和科学知识,实现幼儿潜能的充分发挥和能力的提高,提高幼儿综合素质。教师的教学手段新颖、独特自然会吸引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迪幼儿的智慧,在无形中提高幼儿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摘要:《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而角色游戏作为幼儿园常见的游戏活动,将幼儿的科学探索溶于角色游戏中,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科学探索,能满足幼儿时常参加探索活动的需求与愿望。由于幼儿的年龄特征,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进行科学探究较少,所以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对幼儿进行探究兴趣的激发、探究行为的指导、探究结果拓展的指导。
关键词:幼儿角色游戏科学探究行为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是每个国家现阶段迫切的需要。作为民族的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的关键。而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主要是游戏活动。所以本文将探讨如何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行为。教师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行为时要采取哪些指导方式与方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社会活动。[1]”本文所涉及的游戏主要是创造性游戏中的角色游戏。幼儿探究行为是“幼儿主动利用已有的认知经验和现有的材料,通过观察、判断、分析、操作、语言、思考等手段,以达到理解人、事、物与概念的组成和属性为目的的外向型表现。[2]”本文中所涉及的科学是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刘占兰老师和华东师范大学周欣老师对3-6岁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划分为基础的。本文将幼儿园角色游戏活动与幼儿的科学探索行为联系在一起,探索了角色游戏活动中的科学因素,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科学探索学习的外在表现并做出总结。对以后老师在开展游戏活动时有明确的关于游戏中科学因素的概念以及明确幼儿在游戏中哪些行为是科学探究行为提供了理论指导。本研究还探讨了教师在角色游戏活动中对幼儿探索兴趣的激发的方法及对幼儿具体探索行为的指导方法,对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有实践意义。
二、角色游戏活动中的科学因素
根据游戏的教育作用游戏可分为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游戏。其中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3]本文主要探讨在创造性游戏中角色游戏对幼儿科学探索行为的培养。根据刘占兰和周欣对3-6岁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分类,科学包括:常见的动植物、常见的物体、常见的物理现象、天气与季节变化、科技产品与环境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数学认识[4]。通过对概念的对比发现,这两种分类之间存在着粗略的对应关系。
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存在着常见的动植物、常见物体和材料、天气与季节变化、科技产品与环境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的科学因素。在情景角色游戏《家乐福超市》中幼儿可以通过扮演收银员认识电脑,以及扫描仪的用途。也可以通过扮演顾客在购买超市中各种物品时对物品进行认识。幼儿也可以在玩过家家游戏时通过模仿成人在生活中提醒天气变冷了,小朋友要多穿点衣服来感知天气与季节的变化。还可以在玩过家家时通过对电视、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的操作来了解科技产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由于角色游戏是儿童对真实生活情景的再现,所以角色游戏能极大地丰富有的认知世界。
由此可见,在幼儿园的角色游戏活动中,存在着诸多的科学教育因素。我们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做有心人去发现这些因素,并抓住教育契机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培养的科学探索行为。
三、 游戏中幼儿科学探究行为的具体表现
对于幼儿科学探究行为,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本文对幼儿科学探索行为的概念主要采用的是周升群在《科学教育中幼儿的探索性行为研究》中对幼儿科学探索行为的定义。由于幼儿科学探索行为表现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得观察难以进行,因此本文根据周升群的观点及在实际观察中的需要将幼儿的科学探索行为分为了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由于本文探究的是在角色游戏活动中幼儿的科学探究行为,所以可将幼儿科学探索行为分为:语言行为上包括向老师提问、探索过程中的表述、独自一人自语、和同伴讨论交流;非语言行为上的感知觉探索、操作。
四、 如何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行为
(一) 科学探索兴趣的激发
1.在游戏活动中提供尽量真实的材料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
游戏材料,作为幼儿游戏活动的支持者,在幼儿游戏中不可或缺。目前在幼儿园游戏材料的提供中,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幼儿园的经济条件的限制,提供的大多数材料都属于抽象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材料。如塑料盆用作头盔、木棒用作马等。这些材料有助于幼儿想象能力的发展,但不利于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及活动的发展。在幼儿游戏活动中,可以适当的提供一些真实的材料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如在角色游戏中《家乐福超市》中,可以提供在超市中常见的物品如蔬菜、水果、生活用品、服装、学习用品等等。让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发现这些物品的物理或化学特征。由于人对未知世界天生就具有好奇心理,真实游戏材料的提供就会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以引起幼儿进一步的探索。
2.创设富有探究性的情境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
根据皮亚杰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分段,幼儿园的小朋友正处于前运算阶段,此时的他们出现了表象、符号以及直觉思维的特征。此时的幼儿思考问题具有直观性,往往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思考,所以在游戏活动中创设情境才能更贴近幼儿的思维,引发幼儿的兴趣。如果教师只提供材料,而不对幼儿做任何的引导,就会让游戏活动只存在于幼儿简单的操作中,幼儿只是从操作中获得了快乐,而没有对材料的进一步思考。如在角色游戏《家乐福超市》中,如果教师只是提供了超市中的各种物品,而没有创设探索情境,就会让幼儿只是进行简单的交换活动,而并不能理解交易的概念,甚至不知道自己买回来的东西是什么,有什么用处。而如果老师进行情境创设,告诉幼儿我们来到了外星球,在这里物资很缺乏,这里有一个充满魔力的超市,里面的每一样东西都有神奇的魔法,他们对我们的身体或生活都有巨大的好处。现在小朋友你们就是捍卫世界的小勇士,请你们去超市里买一样东西回来,解开它的魔法。让幼儿对从超市中买回来的物品进行探索和认识。创设情境相当于给幼儿提出了活动探究的任务,让幼儿感觉到了责任的存在,让幼儿对任务完成产生了期待也充满了兴趣。
(二) 科学探索过程中的行为指导
1.增强幼儿的角色意识,提醒幼儿完成角色任务。
幼儿由于年龄等特点,在游戏中经常会忘记游戏的目的,所以需要老师的指导与提醒。在《家乐福超市》游戏中,幼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扮演顾客角色,另一部分是扮演收银员角色。扮演顾客的小朋友在此次游戏中有两个任务,一是到超市购买所需物品,二是解开这些物品的魔法,看看这些东西是什么,有什么用。而扮演收银员的小朋友也有两个任务,一是将东西卖给顾客,并收钱,二是理解电脑及扫描仪的用处及其与生活的关系。在游戏过程中,很多幼儿往往会沉浸在物品交换的快乐中而忘了自己所扮演角色的任务,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及时的提醒。老师可以以角色进入到游戏中提醒幼儿“我们一起来揭开这块土豆的魔法吧!”,也可以以旁观者的角色提醒幼儿“宝贝,快看看你买的这个东西是用来做什么的”。
2.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勇于尝试
幼儿在游戏中往往不能意识到游戏活动中的科学因素,所以老师要从旁提醒并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勇于尝试。在探索过程中,老师不固定幼儿的探索方法,让幼儿自由探索。如在《家乐福超市》游戏中,鼓励买到东西的小朋友通过观察、触摸、闻、尝味道、撕、切等多种方式来探索这些物品的物理和化学特征。从而让幼儿对这些物品的物理属性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3.鼓励幼儿合作、交流
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幼儿的个人能力和资源很有限往往需要同伴的帮助,所以在游戏中,老师要尽量鼓励幼儿合作进行游戏。如在《家乐福超市》游戏中,一个幼儿从超市中买了一些矿泉水回来,他把瓶盖拧开的时候不小心将旁边另一幼儿的白糖给撒到里面了,这时候一个科学现象发生了,白糖不见了。另一个小朋友就非常着急和生气,让这个小朋友把他的白糖找出来。这时候老师可以出来做适当的指导,鼓励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作,来找一找白糖到底去哪里了。两给小朋友通过放更多的白糖、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最终发现白糖溶化在水里面了。这一例子正是通过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与能力共享,由此可见在科学探究中,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在相似的科学探索中,有些方法、经验是可以相互借鉴与参考的。所以在游戏时,要鼓励幼儿多和同伴交流,这样能缩短探索的步骤和时间。如在《家乐福超市》中,有两个小朋友分别买了苹果和梨,在他们正准备解开这两种水果的魔法时,老师告诉他们可以先交流一下准备用什么样的方法,看看有没有相同之处。经过两个幼儿的交流、讨论他们决定用同样的步骤对这两种水果解密。在探索的过程中,这两个小朋友最后不仅认识到了苹果和梨的形状、颜色、味道还得出了两种水果在这些方面的异同。这就是交流带来的意外收获。
(三) 科学探索结果的拓展
1.将科学探索后的知识结果进行交流
交流是信息传播与更新的渠道,幼儿将自己的科学探索发现讲出来,分享给其他小朋友,也从其他幼儿出获得新的科学探索发现。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幼儿在短期内增长大量的知识。所以在游戏活动结束后,幼儿的学习活动并未结束。老师应该组织幼儿将通过操作探索得到的知识经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幼儿进行交流。这样既可以在组织语言中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又可以再与其它获得相同经验幼儿的交流中检查、核对知识的正误、还可以通过听别人讲述获得知识。
2.将科学探索后的技能结果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游戏活动结束后,幼儿在其中所获得的探索技能并不会就此消失。而是能保持一段时间。根据桑代克提出的练习律可知,人们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如果经常使用就会得到保持和强化。相反,如果不用就会减弱或消失。所用幼儿通过游戏所获得的科学探究技能一定要用起来。老师要鼓励和要求幼儿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也要带有发现和探索的眼光,随时发现问题,进行探索。
3.将科学探索后的情感结果用于持续激发科学探索兴趣
幼儿进行科学探索后,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它包括对科学现象的好奇感、对探索行为的满足感,对探索结果的成就感、与人合作、分享的快乐感等等。这些情感都是促进幼儿探索行为发生的内驱力。作为老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幼儿的这些情感,将他转变为幼儿下一次探索的动力。在下一次组织游戏活动或科学活动时,可以先回忆上一次活动时幼儿探索的情景或结果。
五、 结论
综上所述,根据《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中“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的要求,将幼儿的科学探索行为溶于幼儿园角色扮演游戏不仅能增加幼儿参与科学探索的机会,还能发展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行为。在角色游戏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及科学现象。在对幼儿进行角色游戏中的科学教育时,老师要首先明白角色游戏中都有哪些方面的科学知识。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在角色游戏中主要包含着常见的动植物、常见物体和材料、天气与季节变化、科技产品与环境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等几种科学因素。
其次老师要明白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表现出来的哪些行为是科学探究行为。科学探究行为主要分为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语言行为包括向老师提问、探索过程中的表述、独自一人自语、和同伴讨论交流。非语言行为包括感知觉探索、操作。
最后是老师要如何在角色游戏中指导幼儿的科学探索行为。在游戏前对幼儿探究兴趣的激发可以采用在游戏活动中提供尽量真实的材料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创设富有探究性的情境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的方法。在游戏过程中对具体探索行为的指导可以采用增强幼儿的角色意识,提醒幼儿完成角色任务、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勇于尝试、鼓励幼儿合作、交流的方法。以及在探索后对探索结果拓展的指导可以采用让幼儿将科学探索后的知识结果进行交流、将科学探索后的技能结果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将科学探索后的情感结果用于持续激发科学探索兴趣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第2卷
[2]周升群.科学教育中幼儿的探索性行为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2003.
篇10
【关键词】中职;科技活动室;创建;方法
科技活动室是学前教育专业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场地。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有:观察能力、沟通能力、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这些能力在中职“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法”中都有涉及。如何合理创建和利用学前教育科技活动室,使它对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学生开展科学教育活动能力培养产生独到的作用呢?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关注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创设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启蒙性的科学教育物质环境,聚焦学生专业能力
科技活动室是学生实践学习的场所,它有自己特定的特点和规律。结合学前教育学生专业能力发展要求,科技活动室的创设首先要符合科学性,一是内容的科学性;二是内容的安排要符合幼儿认知规律和特点;三是中职学生技能形成规律的科学性。从学生技能形成的步骤看,示范是技能学习第一步,因此科技活动是的设计应尽量和幼儿园科技活动室相似,给学生提供直观展示,丰富学生对“科学”尤其是“幼儿科学”的感性认识。从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看,具有科学性和启蒙性、地方性和季节性、广泛性与代表性、幼儿可接受性等特点,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动物、植物到科技等,根据幼儿科学教育的特点和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培养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科技活动室的内容选择,要做到广和浅、有序、贴近幼儿的生活。具体的方法有:
(一)领域创设法:以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各个领域为依据选择内容:生物与环境、非生物与环境、自然科学现象、现代科学技术等,结合学校专业实际划分区域。例如:区域一“人体的奥秘”、区域二“动物和植物”、区域三“趣味小实验”、区域四“玩具区”、区域五“方便的小家电”。
(二)主题创设法:确定一个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一个类作为主题,确定的主题可以结合地域特点、季节特点、领域特点或学生的兴趣特点等,围绕主题来选择内容。这种方法适合面积比较小的科技活动室,并且做到定期更换主题。例如:风力可以准备的材料有:各式风车、塑料口袋、气球、电风扇、纸扇、各色皱纹纸等材料。这一主题完成以后,可由学生自己提出感兴趣的科学内容作为主题:如“玩具大世界”、“动物与植物”等。
二、关注幼儿园科学教育“探究”本质,营造学生可以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活动环境,凸显学生方法能力
科技活动室不是一个摆设,它的材料选择要突出科学的本质和科学启蒙的特点,要体现操作性和游戏性、经济性和实用性。操作性是科技活动室的一个基本特征,游戏性是幼儿阶段的学习特点决定的。因此,科技活动室必须有学生动手操作的物质材料,简单的操作有: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敲一敲、动一动的材料,如:区域一“人体的奥秘”中的许多材料都是这一类型;复杂的操作材料可以是利用成形或非成形材料进行科技小制作、小实验、种植等,学生可以在活动室里操作、辨识、交流和发现等。因此,科技活动室的材料提供要做到成形、半成形、非成形材料相结合。另外,经济性和实用性是幼儿园科技活动室创建的原则之一,为使科技活动室更好体现职业特点,也要注意防止形式上的奢华,花大价钱购买观赏性的海底世界、机器人等设备或者较多高档的科技玩具,要多增加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的、可拆装或制作的材料,为学生专业成长提供方法思路。
三、关注幼儿园现代教育思想、方法,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互动的精神环境,映射学生社会能力
活动室的布局也是学习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任务或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做中学、合作中学,是科技活动室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这对学生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空间布局上,区域划分要明显,相对静的区域在一起,要给学生留活动的空间,让她们在个人、小组、集体活动中观察、体验、交流和分享,避免活动中相互干扰;材料呈现应该是开放式的,多用塑料蓝和塑料盘进行分类摆放。此外,科技活动室的墙面布置内容应围绕科学教育,特别是幼儿科学教育,以任务的形式定期、定员让学生合作完成或更换,可采用的方法有:画、贴、挂等。墙面布置和空间挂件要重科学性和客观性,轻装饰性。
四、关注科技活动过程,发挥学生主体性,提升学生“幼儿科学”启蒙意识和能力
在科技活动室的利用上,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明确活动主题的前提下,围绕一个或多个科学现象,将科技活动室的材料与学生自带材料相结合,确保材料的丰富性;将学生操作与制作相结合,确保活动的趣味性;将学生交流与展示相结合,营造信息的多元化;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课后评价相结合,力保学习内容的科学性。因此,科技活动室的利用不是随意的看一看、玩一玩、做一做,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活动目标有准备有组织的活动过程。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科技活动室的创建是学习环境的创建,也是职业环境的创建,它不仅要求我们了解教育,还要了解幼儿园教育、了解幼儿园科学教育。关注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是我们当前职业教育面对的新问题,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学校教育与行业实践紧密结合,一定能为学生科学素养以及职业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谭绍华.《五环四步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重庆市教科院
[2]成文敏.《浅谈幼儿园科学活动室的创设》.铜仁地区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