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信息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特征企业
2011年2月23日,财政部副部长、中注协行业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军在中注协行业信息化委员会上指出,信息化已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综合实力和经济是否发达的新标准,是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推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强大动力。
企业的会计信息化是财务管理信息化中重要的一类,它不仅可以进行会计核算,还可以用作财务监督、财务预测和财务分析,为形成真实、完整的其他经济信息奠定坚实的基础,使财务管理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让信息传递更快捷、开放、灵活。
一、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作为社会发展提供主动力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更是势在必行。目前大多数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的流程如图1所示。财务部门所从事的工作只是把手工会计转变成由计算机会计,利用相关财务软件对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进行简便处理,本质上与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无差别,远不及真正意义上的会计信息化,不能满足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所以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仍需不断完善。下面将总结出会计信息化在发展进程中需要满足的特征,企业财务部门可将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改变以往会计工作中信息不集中、闲置等问题,加强与各部门间的协作,提高工作效率。
1.财务信息多元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非财务信息与决策更加紧密,企业在做财务管理预测时,需要全面掌握企业的情况。会计信息只能反映出部分财务状况,虽然财务信息在决策中占首要地位,但并非是惟一指标。企业不仅仅需要了解其经济实力,也需要诸如软硬件实力、职工素质、科研实力等表现企业竞争力等指标来代表一所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加入效用价值、无形资产评估、时间价值等形式,衡量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等非财务信息,将财务信息向多元化信息转变,以全面反映整个企业的状况。
2.财务目标针对性
企业的会计工作主要是对预算管理、拨款管理、工资管理、科研费用管理等经济业务进行加工、整理形成综合性信息,具有简单、概括的特点。但是其综合性却无法体现个别重要的经济业务或交易,而且企业的管理者、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不同人士对信息的需求不同。因此,企业各部门在保证会计指标的口径一致,处理方法一致的情况下,应对不同信息使用者和特殊核算业务针对性的提供会计信息,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有效性。
3.财务机制创新性
当前会计信息化在企业的建立和发展,虽然达到了取代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但是并未实现会计信息系统的创新和改进,距离实现现代化企业管理还有很大的差距。只有创新财务机制,才能避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混乱,出现例如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独立于企业其他管理信息系统之外的情形。
企业财务信息编码规范化是企业已实现的创新机制之一。信息编码规范化将企业的经济活动及财务数据一次性地输入网络财务系统,不仅减少了数据的输入量,避免多次输入出错,而且对实现信息的分析和共享都有积极的作用。
4.财务人才复合性
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复合型会计人才来实践会计信息的传递与处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管理活动要求会计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外,还应具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避免发生因缺乏系统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而出现的数据丢失等现象。另外还需大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企业审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准,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分析评价方法,将信息技术灵活运用到审计工作中,从过去的查错型转变为管理服务型,逐步实现会计信息化审计、网络技术审计,为高层管理人员提出有用的建议或评价,使企业审计向更高层次发展。
5.财务措施安全性
财务信息的安全性是财务系统的保障,关系着企业财务系统的发展。财务信息的安全首先要在总体规划上制定完善的制度,建立网络基础设施,完善信息安全认证机制,达到信息规模化,其次必须运用网络技术健全对电脑病毒、黑客等技术的防范,建立多层防御体系,保证财务数据的安全。目前企业已建立起账务处理系统、业务收费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系统等财务管理系统,还需要重点加强各管理系统之间的控制,建立网络访问权限,实行分级授权管理机制,建立资料备份机制。
篇2
关键词:所得税会计准则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债务法
一、所得税会计准则的特点
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会计准则与税法中对有关收益、费用或损失等的确认方法产生了较大的差异。1994年财政部了《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1995年了《企业会计准则一所得税会计(征求意见稿)》。经过数年的酝酿,借鉴近年来所得税会计研究的成果,考虑到当前的实际情况以及实务工作者的呼声,2006年财政部又重新了《企业会计准则一所得税》,主要规范了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及其相关的信息披露,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引入了资产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计税基础和暂时性差异等概念资产的计税基础,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税利润时能够抵扣应税经济利益的金额。负债的计税基础,指各项负债账面价值减去其在未来期间计算应税利润时可予抵扣的金额。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税法计税基础的差异为暂时性差异。新准则舍弃了时间性差异的概念。时间性差异,是指由于一些收入和费用项目包括在应税所得中的期间和包括在会计收益中的时间不一致而产生的一个期间内的应税所得和会计收益之间的差异。时间性差异发生在某一期间,但在以后的一个或若干期间内可以转回。时间性差异是以损益表为基础的概念,即一个时期纳税与会计收益之间的差额,它发生于某一时期但在以后的一期或若干期内转回。新准则中使用的是暂时性差异概念。暂时性差异,是指某一项资产或负债的价值与计税基础(即因纳税目的而归于这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之间的差额。如果资产负债表上一项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计税基础,则存在递延所得税负债;如果计税基础高于账面价值,则存在递延所得税资产。暂时性差异是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概念。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所有的时间性差异都是暂时性差异,但某些暂时性差异并非时间性差异,即暂时性差异可分为时间性差异及其他暂时性差异两类。如企业合并中的公允价值调整后,被合并公司的资产或负债在会计上按公允价值入账,而税法规定纳税时仍按原账面价值计算,致使合并后的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之间产生暂时性差异,这一差异即为其他暂时性差异而非时间性差异的项目。暂时性差异的概念已被运用于美国1991年公布的第109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加拿大等国以及国际会计准则也采用了此概念,说明了国际会计界对该概念的肯定。
(二)要求所得税的核算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不再采用应付税款法以往的所得税会计核算中,企业对所得税核算会计方法选择的余地较大,既可以选用应付税款法,也可以选择纳税影响会计法。在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既可采用递延法,也可选用债务法。但从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角度讲,如果企业按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缴所得税额后,按应缴所得税额同时作为“应交税金”和所得税费用入账,利润表中的所得税支出是不准确的,不能正确体现会计利润与应税利润不一致的情况下企业实际的所得税费用,不符合“所得税是企业在获取收益时发生的一种费用”这一观点。所得税会计准则在引入资产计税基础、负债计税基础和暂时性差异概念的前提下,明确了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税法计税基础的差异为暂时性差异,按照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对于暂时性差异的影响,会计有递延法和债务法的选择。递延法把本期由于暂时性差异而产生的影响纳税的金额,保留到这一差异发生相反变化的以后期间予以转销,当税率变更或开征新税时,不调整由于税率的变更或新税的征收对递延税款余额的影响。债务法下当税率变动或课征新税时,企业需要按新的税率对资产负债表中递延税款余额进行调整,客观反映了税率变动而引起的企业所得税付款义务或收款权利,所得税会计准则要求企业采用债务法核算。企业将根据应税暂时性差异计算的未来期间应交的所得税金额,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将由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前期转入的未抵扣亏损和前期转入的尚可抵减的税款抵扣等导致的可抵扣未来期间所得税金额,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在税率变动时,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调整。
(三)充分体现谨慎性原则的要求所得税会计准则规定,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在发生的当期可确认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但是,对于可抵减暂时性差异,是否应确认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所得税会计准则借鉴国际准则,对此采取了稳健的做法。因为,如果本期确认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意味着在转销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间内将会产生本期所得税费用。如果在转销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间内,企业没有足够的应税所得,则意味着不能转销这项所得税资产。对由于可抵减暂时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在很多情况下是依靠职业判断来衡量的,这种职业判断须有合理的证据说明预期未来的所得税利益将会实现,在暂时性差异的转销期间内,将有足够的应税所得。同时,所得税会计准则规定,对已经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应在每一资产负债表日重新估价,如果不符合确认标准,即预计未来的所得税利益不能实现的,应将预计不能实现的部分立即确认为本期所得税费用。这一规定,能够大大降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中过于乐观而使所得税会计信息可能给报表使用者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所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所得税会计准则要求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企业未来期间不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税利润可供抵扣,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
(四)文字表述简洁,没有过多解释性语言国外的所得税会计准则对可能涉及到的各种情况描述很细致,可以避免出现歧义,体现出丰厚的研究成果。我国的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原则性比较强,汲取了国外准则的精华,表述简明扼要,但要出台相应的解释性文件与之相配套。
二、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分析
(一)所得税会计处理研究中的争论在会计理论界一直存在着对所得税会计处理的争论,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是否应该对所得税进行跨期分配;如果要对所得税跨期分配,那么是对所有的暂时性差异都进行分配,还是只对某些暂时性差异进行分配;如果在分配期间所得税税率发生变动,又应如何处理。主张不对所得税跨期分配的理由是:所得税是由应税收益引起的,有课税所得,才
会缴纳所得税,应缴纳的所得税是根据税法规定的应税收益而不是会计收益与适用税率计算得出的,所以所得税费用应该与应交所得税相一致。所得税是根据应税收益总额计算的,而不是分别计算各项课税所得项目,因此,不存在与单个项目有关的时间性差异。以本期应向税务机关交纳的所得税作为本期的所得税费用,可以更好地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因为部分递延所得税需很久才支付或永远都不支付;这种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比较简单,利于使用推广。主张对所得税跨期分配的理由是:由于所得税是企业的一项费用,那么所得税费用的计量应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同时由于企业的持续经营,本期递延的所得税,最终将会支付;所得税跨期分配,能使会计收益和所得税费用相互配比;所得税跨期分配,有利于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的预测。主张对所得税跨期分配的,又有两种不同的作法,即部分分配和全部分配。部分分配是只对一部分暂时性差异进行所得税跨期分配,这里指的差异主要是一次性非重复发生的。对重复发生的差异则不进行所得税跨期分配,如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采用加速折旧法,而计算税额时采用直线法,在资产使用前期,形成暂时性差异,所得税费用小于应交所得税,当后期开始转回时,可能会购进新的固定资产,产生新的暂时性差异,将转回的暂时性差异抵销,这部分暂时性差异更类似于永久性差异,不需要进行跨期分配。全部分配是指不论重复发生的还是非重复发生的暂时性差异,全部进行所得税的跨期分配。理由是将未来可能发生的经济业务对所得税的影响,与已经发生的事项对所得税的影响相抵销,是不恰当的。如果仅对非重复发生的暂时性差异进行跨期分配,可能导致管理当局通过选择暂时性差异是否可以转回来操纵企业的利润。从所得税会计发展趋势来看,全部分配将在所得税会计核算中占主导地位。如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大多数情况下采用全部分配,仅允许少数可个别辨认的暂时性差异运用部分分配。
(二)递延法和债务法的比较在纳税影响会计法运用的早期,暂时性性差异多来自汇率并轨产生的递延汇兑损益j资产评估增值部分的折旧和摊销、捐赠资产应交所得税、股权投资作价超过账面值部分等。对这些内容一些企业部分地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其余的均采用应付税款法。随着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出台,暂时性性差异的来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行B股、H股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产生暂时性差异的原因主要有:加速折旧、坏账准备计提方法变更、存货的会计处理、亏损计提的所得税准备、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摊销、固定资产清理、资产重估、捐赠资产、股权投资作价超过账面值等。下面对递延法和债务法对暂时性差异的处理进行比较。(1)递延法。是将本期暂时性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的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并同时转回原已确认的暂时性差异对本期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其特点是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是按照产生暂时性差异时所适用的所得税率计算,而不是现行税率计算确认的,在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对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不作调整,因而递延税款账面余额不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也不代表收款的权利或付款的义务;本期发生的暂时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用现行税率计算,以前发生而在本期转回的各项暂时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一般用原税率计算。(2)债务法。是将本期由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的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的各期,并同时转回已确认的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在税率变更或开征新税时,需要调整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的账面余额。债务法的特点是:本期的暂时性差异预计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在资产负债表上作为将来应付税款的债务,或者作为代表预付未来税款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的账面余额按照现行所得税率计算,而不是按照产生暂时性差异时所适用的所得税率计算,因此,在税率变更或开征新税时,递延所得税的账面余额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在采用债务法时,本期发生或转回的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均应用现行税率计算确定。递延法和债务法税率在没有变动的情况下,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是一致的。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运用债务法时,由于税率变更或开征新税需要对原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进行相应的调整,递延所得税账面余额能真正反映未来应付的所得税或可抵减的所得税,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更符合负债或资产的定义。所以,从理论上讲,债务法比递延法更科学。
(三)损益表债务法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比较在采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时,对于暂时性差异(或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可以采用损益表债务法或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分析。损益表债务法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共同点在于:都以业益论作为理论基础。所得税的性质是一项费用而不是收益分配,所得税是企业为最终获得净利润而发生的支出;都符合持续经营假设和配比原则。将暂时性差异(或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递延和分配到以后期间;递延所得税税款均表示将来应收和应付的所得税;计算结果一般情况下都是相同的。因为损益表债务法在操作中采取与处理时间性差异一样的方法处理暂时性差异,这就决定了两种方法的核算结果一般是一致的。损益表债务法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区别在于:(1)损益表债务法注重时间性差异,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则注重暂时性差异。损益表债务法将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看作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本质出发,分析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期末资产、负债的影响。各种时间性差异均为暂时性差异,但有些情况下产生暂时性差异、不产生时间性差异;(2)损益表债务法根据“收入,费用”观定义收益,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根据“资产/负债”观定义收益。损益表债务法认为收益是收入与费用配比的结果,注重收入与费用在会计与税法之间差异的确认。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认为收益是企业在某一期间内资源(资产或资本)增加的净额,强调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认为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可以对企业在报告日对财务状况和未来现金流量作出恰当的评价;(3)对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理解不同。损益表债务法将时间性差异分为在未来期间的应纳时间性差异和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再将应纳时间性差异乘以适用税率得出递延所得税负债,将可抵减时间性差异乘以适用税率得出递延所得税资产。由于时间性差异反映的是收入和费用在本期发生的差额,所以,在损益表债务法下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是本期的发生额。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虽然也将暂时性差异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减暂时性差异,并据此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但由于暂时性差异是累计的差额,所以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反映的是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4)两种方法对所得税费用的确定程序不同。损益表债务法通过逐一确认收入和费用项目在会计和税法上的时间性差异,并将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看作是对本期所得税费用前调整,所得税费用计算程序是先计算所得税费用,再计算当期应纳税额,最后倒挤出本期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所以本期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应付所得税加(或减)本期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加(或减)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对以前各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账面价值余额的调整数。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逐一确认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账面金额与其计税依据之间的暂时性差异,所以,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的暂时性差异反映的是累计的差额,而不是当期的差额,只有将期末暂时性差异与期初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影响额作为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计算时先确定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倒挤出当期所得税费用,即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纳税款+(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篇3
【关键词】ERP;会计信息;系统建设
ERP的引入使企业实现了在单一系统对企业会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处理功能,由于其对信息的集成管理,简化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提高了办事效率。而且网络化系统条件下减少了人为因素对信息的干预,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可靠性。因此构建ERP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是大势所趋。
1 ERP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作用
ERP的全称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代表企业资源计划,是在制造资源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上发展起来的。通过整合企业资源来进行统一的管理,即将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统一到一个系统中进行管理。其功能与以往的财务管理软件功能有所不同,是全面的管理信息系统。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公司管理的核心都是财务管理,ERP的核心子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ERP系统层次丰富且具有很好的集成性,一般包括财务系统、制造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其中财务系统的功能分为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方面的功能,包括财务管理、财务计划、资产管理、现金管理、费用管理、应收和应付款管理、报表分析等功能。随着ERP的发展,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也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事后核算功能转变现在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决策的多层次功能,其信息的传递以及分析是多结构、多层次的。
2 ERP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
2.1 ERP环境下会计信息输入的特点
在ERP环境下,会计信息输入的特点包括收集范围广和输入信息质量高。因为在此系统下,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不仅可以采集到财务信息,还可以采集到非财务信息。因为此系统要求其在输入信息的过程中,不仅要输入业务活动的内容、发生日期、账户余额、所涉及的会计科目,还有输入业务发生的参与人和地点等信息。业务数理系统通过筛选和共享所采集的信息,使其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在此种模式下可以将活动的各项内容及时反馈给财务管理人员,便于其作出正确的决策。而且ERP系统采用的是集成管理方式,侧重管理的是单位基础信息,减少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丢失和扭曲,极大了提高了信息输入的质量。由于数据共享系统的存在,使得在传递信息过程中少了人为干预,从而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和完整性。而且减少了各级部门审批时的时间拖延,时效性较强,从而对于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做出决策较为有利。
2.2 ERP环境下会计信息处理的特点
ERP环境下对于会计信息处理的特点包括会计凭证自动化生成、对非标准业务的处理能力加强、信息控制能力强、财务决策能力高等。在此系统下,各部门工作人员只要根据系统设计的程序完成相应的业凭证的填制,会计信息系统就会根据他们所填的凭证自动生成会计凭证,然后会计人员所做的工作就是审核凭证。如果发现问题,则将其告知相应业务部门人员修改即可,提高了处理的时效性。但是收款和付款项的凭证还是由会计填制。企业的经济业务可以在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人员以及非会计人员的协调下自动生成会计凭证。而且如果出现报废、外协和返修等业务后,该系统还可提供相应解决方案,加强了对非标准业务的处理能力。由于ERP系统的集成性使得其可以实时监控业务的运行状况,提高了对信息控制的能力。再者,该系统提供企业的竞争对手及合作者的基本信息以及市场信息,并据此预测企业的发展方向并作出财务决策。
2.3 ERP环境下会计信息输出的特点
ERP环境下会计信息输出的特点包括输出的形式和内容多样化。在形式方面,已经被输入的会计数据和跨级信息都是操持原始状态或没有经过处理,在输出的时候,可以根据筛选条件将其任意组合,从而一多种输出形式准确的报告信息。通过采集企业一起经济业务活动信息,当信息输出时既有会计信息又有经济业务信息和相关的决策信息,内容较为丰富。
3 ERP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
随着ERP的普及,各公司都要求管理信息与会计信息系统融会贯通,同时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对各子系统生成的数据类型和数据源以及对数据的分布、输入、处理和输入熟悉外,还要对其进行集成,为公司各部门人员所用。ERP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具体做法如下:第一,要开发企业内部统一数据转换接口,将企业的各个系统集成,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在此基础上改进业务流程并对企业内部的局域网建设和组织结构进行相应的完善,健全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和会计管理制度,从而保证会计信息化的安全。而且可以考虑建立相应的知识库和数据库,在系统中嵌入管理、会计以及决策支持功能,提高企业决策科学化和自动化的能力。第二,改造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块和相应模板,可以增加预置模板,预先设置取数公式、报表模板和会计科目体系。调整取数公式或提供数据转换工具,及时对系统的配置参数进行调整。第三,开发与企业外部金融、政府部门、供应商、客户以及电子银行、报关、报税等数据接口,强化会计信息系统的适用性和应用性,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和决策能力。第四,规范电子凭证。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中电子凭证的规范化和电子化非常重要,尽管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了会计凭证的自动生成,但是记账凭证自动生成还需要借助人工,为此需要借助相应的应用程序来规范输入控制、记账凭证的自动生成和原始凭证的电子化,从而实现输出信息的相关性、实时性和完整性。通过各方面的努力逐步使会计信息质量在无纸化和网络化环境下实现最大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4 小结
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在ERP环境下的建设从会计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方面都有多方面的优点,信息传递的实时性和原始性可以大大提高公司的办事效率和决策水平。因此在ERP环境下加强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非常重要,应从内部系统、外部系统和各个细节进行优化,从而更好的适应现代网络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海英.浅谈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在ERP环境下建设的重要性[J].会计之友,2011,35(1):8487
[2]李燕.ERP环境下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探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23(5):98100
[3]谢君.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与防范[J].中外企业家,2013,26(1):6163
篇4
关键词: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存在问题;对策
一、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
会计信息系统是指,承载各类国营企业、私营企业及事业单位经营全过程中所产生的会计信息的综合性信息系统。其中,会计信息是企事业单位最重要的经济信息,能够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为企事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1]。
二、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
(一)无纸化的特点
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会计信息处理的无纸化。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与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都要进行一样的会计数据输入、记录、整理和分析工作,但二者的区别就在于,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以各类标准的电子符号来代替以往的数字形式数据的输入,而且在输入数据后,计算机系统会根据设置好的数据筛选规则自动对各类符号进行分类和归纳,并自动生成相应的报表,极大的降低了因手动记录和人工计算而造成的数据失误的概率;会计电子数据的流转和传输也不再需要以厚厚的纸质文档的形式,而开始采用磁盘或U盘的形式进行,对会计信息的查看也采用了网页,比传统的纸质媒介更加的方便,而且还有节约空间和纸类资源的特点。
(二)电子化的特点
随着我国计算机和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企事业之间的货物也开始越来越多的使用电子订单的方式进行货物的订单下达、订单接收、网络物流订单跟踪、货物验收等,订单的形成不再需要双方负责人面对面的签订纸质合同,但如果有需要,也可以通过传真输送、电子打印等方法获取,而且货款的支付也主要采用电子支付,尤其是随着网银、支付宝等多种形式的电子支付方式的出现,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电子化特点越加明显,同时电子化资金往来的流程透明,进度详细,对于企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的调查与核实更加方便[2-3]。
三、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优点
(一)会计信息准确度更高的优点
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直接原始数据采集,避免了传统数据获取过程中的数据传输错误问题,同时,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突破了传统输入方式的局限,全程智能化的输入和操作流程指导很好地避免了数据录入人员因业务不熟练而产生差错的情况出现,而且对不同部门的数据输入有相互对应的独立系统,比如,采购部分负责采购相关数据的输入,销售部门负责销售量、销售额等数据的输入,人事部负责职工工资、奖金发放数据的输入,各部门的工作分工明确,以上几点共同推进了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信息准确度的提高。
(二)数据处理与财务处理高效集中化的优点
通过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企事业的各个部门可以在坚守岗位职责的同时,与其他部门间进行相互协调与合作,使各级职工都能够通过网络化系统随时学习与了解自己工作相关的财务数据,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进度和目标,使各级管理、决策人员能够及时高效的做出相关经营决策,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通过时间的争取为企业获得更有利的竞争条件,并从整体上提高企业职工的工作效率[4]。
(三)企业经营状况透明化的优点
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有利于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定期公示企业的经营状况,通过网络信息的实时化来获取其他企业最新的会计信息,降低经营风险和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同时,还有利于督促企业经济往来透明化、经营合规化的发展,还有利于企业公信力和良好形象的树立,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四、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常见问题及原因
网络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帮助企事业单位突破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瓶颈、推动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高效化的同时,也给企业会计信息带来了许多的威胁。导致企事业单位重要会计信息的泄露,舞弊,失真等问题的发生。
(一)会计信息的泄露问题
网络化具有极强的开放性,使部分企业和个人为了获取不法利益而通过违规手段窃取或篡改其他企事业的重要会计信息,使企业的重要会计信息丢失,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决策,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例如,若某一经营状况良好、发展势头强劲的企业的重要会计信息被窃取,则可能会导致该企业的经营在一定的时间内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若某一经营不善或经营出现困难的企业会计信息泄露,则可能会导致同行业竞争对手的趁虚而入,使企业面临被吞并甚至破产的风险。
(二)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
除了外界对企事业重要会计信息的窃取和泄露之外,部分企业利用互联网监管的弊端来修改自身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所得利润数据等会计信息,虚化企业的经营状态,对自身及其他企业的经营战略确定,乃至求职者的工作选择造成不同程度的误导,甚至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由于互联网平台或体系的隐蔽性和复杂性等特质,一些舞弊者只要掌握了一定较高水平的专业化和技术性较强的信息舞弊手段,只要通过娴熟的网络操作,对企业的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编程稍作修改就可以实现对会计信息的舞弊,而这种舞弊通常不留痕迹而不易被发现[5]。
五、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若干问题的解决
(一)会计信息泄露问题的解决
这一方面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企事业单位对这一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对企业自身会计信息具有强烈的保护意识,在建立网络化信息系统时就为这一方面问题的发生做好准备,聘请具备超高水平计算机技术操作能力的专业人员来做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通过一定难度的防窃密码编程、防火墙技术等信息加密实现网上访问的安全性,为企业的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设好第一把锁;其次,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系统的定期检查与维护,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系统隐患并进行及时的修复工作,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系统的运行速度和数据处理效率;此外,企业会计信息的公示一定要有所回避,选择正规的网站,对企业内部浏览或拷贝会计数据的IP地址进行规范,以备出现突发问题时责任主体的落实;同时,企业要同负责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和维护人员签订保密协议防止内部人员对重要会计信息的泄露等。
(二)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解决
首先,国家有关部门要细化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惩治规则,通过强制性的措施来降低企业因内部会计信息舞弊而导致信息失真情况发生的概率,相关会计信息监察部门要做好本职工作,加强对重要会计信息异常变动企业的监督和审查,对于运用不法手段舞弊企业实际会计信息的个人或关联人员进行严查严打。其次,企业要聘请专门的会计信息调查与监控工作组,对企业网络会计信息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清查,通过内部与外部监督的结合来避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发生。
六、结论
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出现是我国企事业单位经营发展的需要,也是会计信息管理紧跟互联网技术时代脚步的重要体现,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对降低企业会计、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准确度、带动会计信息工作集中化、高效化上的作用不容忽视,但网络化给会计信息系统带来的若干问题也不容小觑,运用新时代思想,创新互联网技术,在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中不断解决现有问题,找出适合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长远发展对策,是我国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日益完善必不可少的成长阶段。
参考文献:
[1]高建英.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舞弊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22):31-31,32.
[2]张旖旎.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舞弊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3(20):105-107.
[3]周成林.网络化会计的信息安全研究[J].中国商论,2016(1):53-55..
[4]何堃.浅谈会计信息系统网络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3):164-165.
篇5
[关健词] 会计信息;内部控制;措施
[作者简介] 罗灿姬,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济师,广西 南宁,530028
-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2-0065-0003
一、 会计信息化的特点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会计信息化开展较晚,但发展较快,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推广和普及,多种财务软件和单位管理软件在实践中得到完善和提高。会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提升管理水平的同时对于增强综合能力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化包括四层含义:一是依靠网络、通信以及数据库作为信息获取的手段。二是围绕信息提供实效性,对业务流程以及会计处理方式进行全面调整。三是能够实现对资金流、实物流的全过程管控。四是会计信息进一步扩大,在技术平台、业务流程以及管理体系等多个层面均有具体体现。会计信息化系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一)具有流程简单化的特点
依托电脑的强大运算功能,会计信息化系统在处理会计凭证以及财务报告等过程中可以大大减少人工操作,简化手工操作的很多环节。在成本计算和计提折旧等较为复杂的运算业务处理时,会计信息化系统能够简单快速地完成相应的工作。和过去手工会计相比,会计信息化的技术和复杂性都大幅降低,相应的流程能够得到进一步简化。
(二)具有信息集成化的特点
会计信息化可以将所有数据集成在一个数据库中,实现对信息的实时获取、处理和报告。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协同开展财会业务成为可能,会计信息化系统不再是孤立的信息,越来越多的业务信息可以通过有效转化变为相应的会计信息,而相应的会计数据也呈现出集成化的发展态势。
(三)具有数据共享化的特点
会计信息化能够实现所有会计数据出自同一个系统内,管理者能及时获得相应动态财务信息,可以依托相应的财务软件,实现集中记账、远程审计、远程报账等功能,高效共享会计数据,能够使各项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合理,使内部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四)具有反馈动态化的特点
在网络环境下数据信息录入、会计信息转化、电子货币划拨等工作均可以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实现,能够节约大量手工录入会计账簿的时间;同时能够使会计核算由事后核算转变为实时核算,相应的核算反馈也由过去的静态反馈变为动态反馈,各项财务信息的和使用均实现动态化,依托财务软件,信息可以直接转化并反映在信息平台中。
二、 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面临的问题
(一)在会计信息环境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有效的内部控制离不开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有效预防会计信息的舞弊现象,及时纠正和制止工作中出现的错误,从而全面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在新的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目标虽然没有任何改变,但因会计信息化本身的特点和工作方式变化较大,很多现存的制度和机制已无法适应发展的要求,加速建立健全会计信息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相应的管理机制显得迫在眉睫。
(二)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信息安全问题受到了更多挑战
在过去手工会计操作中,内部控制主要依托岗位职责和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各项财务业务均有相应的记录,各种证、账、表全部手工录入。而实施会计信息化后,因为会计账务处理完全依靠财会软件来完成,过去传统的内部控制方式因为操作流程的改变已经失去了作用。如果管理不当,将造成会计信息安全性的漏洞,人为修改或删除财务数据的情况更易发生,由于所有操作均在网络上进行,将不易留下痕迹。财务数据的安全性问题是会计信息化环境中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应进一步规范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对网络安全、权限管理、硬件维护、数据备份等要建立与信息化相对应的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在实施会计信息化后,内部控制的核心和关键也将发生根本性转变,过去的财务管理强调证实相符、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而在会计信息化实施中,应将内部控制的重点转为数据输入控制、输出控制、网络安全管理等。
(三)会计信息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内部控制的难度
在传统的手工会计中所有的原始财务信息均记录在纸质的账簿和凭证上。业务经手的所有人员均会留下签名或盖章的痕迹,修改和伪造账簿、凭证很难做到不露痕迹。然而,在会计信息化中,所有信息均以电子方式记录在系统中,虽有些数据和信息存储在纸质介质中,用于凭证核对,但修改数据也比手工会计容易,在会计信息化中签字盖章等传统的证据操作无法实现,给伪造和篡改信息提供了可能。此外,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进行相关数据操作将不会留下痕迹,给预防和查处舞弊行为增加难度。
(四)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身份识别和权限控制问题进一步凸显
在诸多内部控制手段中,授权控制是一种最基本的方式。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传统的签名或盖章变成了授权文件和密码。一旦密码泄露,任何人均可以通过网络迅速进入系统,并能够非常方便、快速浏览和查找全部财务数据以及文件,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和危害。会计信息化这一特点,使操作授权显得尤为重要。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口令和密码存贮在计算机中,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高超的人员来说,破解密码潜入系统并非不可能。这些都给网络安全增加了风险。
(五)会计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出现复合人才缺乏的新问题
伴随着会计信息化的逐步推广,对于既熟悉财务知识又精通计算机技术复合型人才需求更加迫切。会计信息化是网络信息技术和会计专业相结合的产物,对于相关人员的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有扎实的会计知识,同时要熟悉和精通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需要能够熟练操作网上支付、网上报税、网上采购等多项业务。然而当前这类财务信息化的专业人才还很少,高素质的复合人才极度缺乏,不仅制约了会计信息化的推进,而且对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工作增添了新问题。加速培养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完善内部控制管理的当务之急。
三、 改进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相关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
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应针对过去手工会计业务流程以及制度进行重新设计和制定,不仅改变和完善相应的业务流程,同时要对业务流程的关健点进行严密控制,抓好关键点和关键岗位、关键物品的控制,如管理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等关键人员职责权限管理。此外,对于重要的发票、银行票据、印鉴等关键物品的管理也应同样有效控制,加强对于现金、银行出纳、收支事项及凭证的核准等岗位的控制。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不能由单个部门或某一个人独立完成关键业务的全过程,应建立科学、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在适当授权、不相容职责分工、独立检查等管理的基础上,构建人与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岗位责任管理制度。
应加速建立涵盖所有会计信息流程环节的操作管理制度,对会计数据录录入、传输、输出以及储存等各个阶段加强管理和管控。在确保基础会计数据的录入准确的基础上,对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控制,从会计数据录入开始,对所有环节进行认真审核,对原始凭证的真实性进行仔细核对,如果具备条件,可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引入防伪设置,确保录入阶段的数据安全和准确。在会计数据输出时,应严格进行口令管理和加密保护,对于打印输出的会计信息要加强核对,确保其完整性和正确性。在数据储存阶段,管理的重点应放在防止财务数据的篡改以及泄露上。应对所有操作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工作划分,明确管理范围和权限,对密码进行严格管理,操作过程应进行严格控制登记和记录,严禁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和操作会计信息化系统。上机操作日志应由专人负责管理,确保在出现数据篡改和泄露时能够及时准确发现线索和证据。
(二)全面加强数据准确性控制
数据的正确性是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前提和基础,在会计信息化推进中,数据信息录入和准确性是关键,在各种财务数据录入前,应根据相关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认真核对,确保内容准确。对于重要信息的授权人和操作人等要有纸质书面记录。只有在保证所有数据正确无误的前提下,才能进行相应的业务处理。在工作中,还应定期由专门技术人员对系统软件的可靠性进行检查,确保核心数据库安全可靠,避免因软件漏洞引发的内部控制风险。应建立健全数据定期备份和自动备份制度,同时要对数据接触人员、接触时间、操作内容等进行详细记录。对所有备份数据要妥善保管,一旦系统出现故障可以通过备份数据对其进行最大程度的恢复,降低损失。
(三)加强网络病毒的预防管理
互联网开放性的特点使其存在着被侵入的可能性。当前网络病毒和木马病毒非常猖獗,给会计信息化系统的防护增加了难度。在具体管理中,应进一步增强网络病毒和木马病毒的防范意识,在选择财务软件时应选择正版软件,在可靠的操作系统下进行安装。在系统运行中,应对网络操作和存储操作进行严格规定,在系统中安装可靠的杀毒软件和病毒防火墙,并定期进行病毒查杀。对于外来软件和数据应进严格检查,会计信息化系统应做到专机专用,严禁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安装网络游戏等无关软件。具备条件的单位,应在系统中增加数据签名和密钥技术,多管齐下,确保系统不受到网络病毒的侵害。
(四)对系统硬件进行规范管理
由于会计信息化的信息资料均存贮在计算机数据库中,与传统的纸质存储比较,在提高了效率的同时,其管理风险也进一步加大。会计信息化的硬件设备具有容量大、数据集中、毁坏不可逆转等特点。在日常工作中,可能受到温度、湿度、短路、断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防止发生硬件损坏,应在硬件管理上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会计信息化系统良好的运行环境,经常对其电路进行检修,确保设备正常运转。此外,应对会计信息化机房加强管理,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确保硬件设备不出现人为因素的损坏,防止操作不当造成硬件设备故障。
篇6
中小企业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要想提高其竞争力,就必须要完善企业的会计工作。中小企业建设会计信息化模式存在几个问题:会计人员普遍素质不高,缺乏专业技术研发部门,也缺乏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与保护。而在当前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还要面对复杂的云计算环境、安全和技术问题。
[关键词]
中小企业;云计算;会计信息化
前言
云计算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而逐步发展的,互联网环境下,云计算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在云计算环境之下,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快,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在互联网环境之下,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必须结合云计算的基本特点与特殊需求,只有结合云计算的基本特点,才能对云计算在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展开分析。云计算为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云计算也为中小企业的改革指明了一定的方向。只有在云计算环境之下,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道路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提升与发展,没有对于云计算的研究与把握实际上对于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过程是不能够正确和全面认识的。正确认识云计算环境下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对于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改革。
一、云计算概述
(一)云计算的定义
云计算是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基于互联网的一定程度的相关服务的不断增加、使用和交付的固有模式,一般而言,云计算是通过网络来专门提供动态的、容易扩展的且是虚拟化的网络资源。从以上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云计算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产生的,互联网催生了云计算的诞生。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云计算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换言之,只有认识到互联网技术与云计算技术的相关性,才能从根本上真实地认识互联网云计算的特点。第二,云计算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虚拟化的资源,这种资源由于分布在网络上具有易扩展性以及发散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云计算资源的难以把控性,这是云计算环境下的基本特点。
(二)云计算的关键词技术
云计算的关键词技术是指在网络上巨大的、不可估量的资源之下,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不易被识别,只有通过使用与需要寻找的资源相关的“关键词”,才能够寻找到相关资源。换言之,在云计算环境之下,尽管网络资源异常丰富,但要寻找到相关的数据资源往往依赖其关键词进行寻找,只有在关键词技术的运用之下,才能对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资源进行有效寻找与精确定位。
(三)云计算的特点
根据当前互联网发展的实际状态,云计算的特点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从资源上来说,云计算环境下,网络资源异常丰富,尤其是与中小企业会计相关的网络资源更加异常丰富。丰富的网络资源往往对于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寻找具有相关性的资源数据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帮助。第二,从资源的获取与识别上来说,尽管云计算环境下网络数据资源具有异常的丰富性,但在很大程度上对于识别与获取相关资源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第三、资源的可利用度不高,前已述及,云计算环境下网络数据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识别与获取,因为网络数据资源以及与中小企业会计相关的网络资源的丰富度十分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就造成了资源的可利用率偏低的情况。
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概述
(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来看,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中小企业在现有条件下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系统性的会计信息化建设状态。其现状基本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初步建立起了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软件运用系统。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小企业运用网络会计软件进行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计软件的发展与逐渐完善是必不可少的,现有条件之下,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软件的运用具有了一定的成功经验。第二,企业领导层逐渐重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来看,经历了被企业领导漠视、歧视以及逐渐重视的过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总路径。任何情况下,只有中小企业领导能够重视其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才能使得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逐渐发展并成熟起来。第三,注重会计信息化与网络技术发展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会计信息化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没有对网络技术的重视以及普及,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过程就不会顺利进行。
(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其一,会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作为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主要推动者,会计信息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只有真正地把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上去才能真正提高会计信息建设的步伐与质量。其二,缺乏专业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技术研发部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过程是依托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技术支持,没有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的研发部门的技术支持,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是不可能高质量发展的。其三,从国家层面来说,缺乏一定的政策支持与政策保护。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与技术支持,只有把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与国家的宏观政策的支持结合起来,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支持。
(三)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需求
作为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须面对的问题,中小企业信息化是在中小企业必然经历的一个发展阶段上形成的。必须认清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需求,才能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少走弯路。目前来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需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解决财务会计信息的发展速度问题。从传统上来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过程中,一直在追求会计信息能够在极短地时间内大量处理其会计信息,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就是为了满足其会计信息发展速度的需要。第二,提高中小企业会计决策的能力。会计决策的能力是指,中小企业在会计信息预算、核查以及结算过程中的一种综合能力,只有认识到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过程中,会计决策能力一直是伴随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过程,才能认识到中小企业决策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会计信息化的程度。第三,适应互联网经济条件下的需求。互联网经济是指经济实体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互联网技术的互联网理念,也就是说,在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理念的支持之下,经济的发展更加迅速。正是在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影响之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也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与市场经济的一种必然要求。
三、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问题
云计算环境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一种资源存在环境的简称。云计算在一定程度上与网络的使用量、互联网的基本交付模式等相关。一般认为,云计算环境问题是云计算始终面对并始终摆脱不了的问题。只有认清云计算环境下的问题,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云计算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化过程的全面认识。在云计算环境之下,会出现很对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某些环境问题不相关的问题,只有认识到云计算环境下其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其对云计算的影响。我们认为,环境复杂性一方面使得云计算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难度增大,需要中小企业投入更多的、更大的人力与物力才能真正完成资源识别与提取,另一方面,对云计算的技术问题也提出了一种挑战,也就是说,云计算环境下,基于环境的复杂性,必须正确认识云计算环境下网络技术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高,不能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不能真正应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二)安全问题
云计算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化的安全问题,主要指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指外部安全问题。主要是说,基于云计算的数据网络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网络,而网络从目前来说并不是一种比较安全的资源存放方式,基于网络病毒、网络黑客问题的层出不穷,在很大程度上都威胁着网络数据资源的安全问题,也就是说,网络安全构成了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重要障碍。二是内部安全问题。会计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的核心机密之一,一个企业不能正确对待与认识会计信息的安全,往往会造成会计信息泄露的安全事故,而会计信息泄露从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失。
(三)技术问题
无论云计算还是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技术发展的完善与提高。现阶段,云计算技术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满足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一方面是因为中小企业的财力有限,不能投入一定的研发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另一方面,通常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人员的专业素质亟待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够得到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解决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技术问题的关键,实际上只有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技术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才能在一定程度促进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只有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技术人员才能熟知其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使得技术解决问题更加具有实效性。
四、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模式
(一)需求分析和策略定位
一般来说,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明确市场经济主体的现实需求,在明确其现实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策略定位。不明确甚至不了解市场经济主体的现实需求的情况下往往不能进行正确的策略定位与策略选择。现阶段,从宏观上来说,中小企业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现实需求不能与其技术相匹配,也就是说,对于中小企业来讲,不能正确处理现实需求与技术匹配的问题。从微观上来说,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现实需求包括技术需求、人员需求、资金需求等。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策略定位必须结合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的现实需求,从上述情况来看,一方面,只有国家加强对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政策支持力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宏观问题。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自身需要加强研发技术的力度以及对于其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各方面的支持。二者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现实需求与策略定位。
(二)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基本模式
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以中小企业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问题为导向,以对中小企业的相关支持为中心,以网技术发展的程度为基本着眼点,以中小企业的现实需求为存在基础来展开对于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基本模式的建设。以上几个方面,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只有认识到以上几个方面存在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基本模式的探讨,才能更好地进行其基本模式的建设。
(三)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网络设计方案
目前来看,对于中小企业在云计算环境下发展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必须明确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设计方案,真正解决网络资源的识别与获取是其关键。目前对于云计算环境下网络资源的获取主要是通过关键字技术,缺少相关技术的研发。实际上,云计算环境下快速获取网络数据资源的技术可以模仿百度搜索引擎、谷歌搜索、360搜索等来建立相关的搜索引擎来使其网络设计方案更加具有实际意义与价值。(四)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机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云计算环境下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机制不同于传统上的会计信息化过程。所以一方面需要建立并健全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促进与鼓励机制,另一方面,也要明确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建设的监督与监管机制,二者不可分割。另外,必须明确云计算环境下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机制是建立在对网络资源充分运用的基础上的,这是对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补充。
五、结语
云计算环境下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要以云计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核心,明确二者与会计信息化的必然联系与关系。并且必须认识到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在明确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对于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建立与健全。
作者:佟微 单位:渤海大学金融与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1]吕橙,易艳红.云计算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中的SWOT分析[J].商业会计,2013(7):103-104
篇7
对于与时下不少公司来说,如何才能够对会计信息化与信息工程进行深入的研究是一个问题。因为如果仅仅对公司的财物信息进行书面整理,那么如果需要进行核对,查验的话其工程量是很大的,并且也会耗费很多的时间,而对于整理财会信息的人员来说也会有较大的精力投入,但是选择信息化处理的话就能够避免很多麻烦,因此可以说选择对会计工作进行信息化处理是十分适合的。但是要想对于会计信息化与信息工程进行研究,首要了解的就是会计信息化与信息工程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1.1以信息化为前提
首先,由于会计信息比较庞大,而且各项数据繁多且复杂,对于操作人员来说要将这些信息进行处理的难度很大,因此如果要将书面的信息转化为电子信息,首先要保证的就是以信息化为前提。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信息化的处理能够为人们节省不少时间,能够使信息快速的被输入进电脑的数据库之中,但是这就要求事先要对原本记录的书面会计记录转化为电子信息,否则很可能由于数据的处理不到位而出现错误。因此可以说会计信息化与信息工程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一切处理与信息化为前提。
1.2需要注重细节处理
由于时下不少公司对于会计信息管理的要求都很高,因为会计管理着一个公司企业的命脉,可以说公司的进账与出账都需要会计记录才可以进行,因此无论会计需要通过书面进行管理还是进行信息化处理,都是需要注重细节方面的处理的。因为如果会计管理没有经过细节控制,那么毫无疑问就无法对公司的财务情况进行如实的记录,不仅仅会引起公司出现财务危机,而且还可能对公司管理出现障碍。因此在财务管理的会计记录方面,尤其是会计信息化与信息工程研究方面更是要注重对于细节方面的处理。
1.3对于准确度要求很高
对于公司和企业来说,会计信息化与信息工程之所以尤为重要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会计能够控制公司和企业的财务支出与收入,也就是说公司和企业的运作需要依靠会计来进行记录,因此会计的信息化与信息工程对于公司和企业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人们如果在会计信息化与信息工程的工作之中出现错误,那么对于公司运作而言会起到不堪设想的后果。因此在人们对于会计信息化与信息工程的工作之中必须注重准确度的保证,这也是会计信息化与信息工程的特点之一。
2会计信息化与信息工程研究的困难
由于我国尚处于对于会计信息化与信息工程进行研究的展开阶段,目前并没有更多的发展,所以在此行业之中如果要对于会计进行信息化处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没有解决,一般来说最好能够将其解决再进行研究。对待如今公司与企业对于会计的管理方面所存在的弊端,可以说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将会计进行信息化处理,并且搭配信息工程进行处理,这样便能够使会计信息变得更好进行操作,更加方便公司进行管理。因此可以说如果要对会计信息化与信息工程展开研究就需要事先明确这项工作所可能面临的困难,这样就可以做好应对准备。
2.1难以进行数据化处理
一般来说,在人们的生活中大多数使用的备案记录方式都是笔头记录,因此对于不少公司的会计工作来说可能很难能够在短时间转化为电子信息来进行记录。所以公司和企业的会计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具备有电脑技术,并且需要熟练掌握对于电脑操作的技巧,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将长久以来的会计信息转化为电子数据进行备案处理,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如何才能够对电子信息档案进行管理,避免出现管理漏洞影响到公司的发展。
2.2存在一定的误差难以控制
由于会计信息原本采用书面记录的方式,所以如果要将其转化为电子信息的话需要人工进行操作,其可能存在的误差一定是会影响到最终结果的,并且可以说这样的误差很难能够避免。所以在会计信息化与信息工程研究的过程之中需要注重对于误差的处理,尽量在信息化处理过程之中严格检查,避免出现误差的错误。
3会计信息化与信息工程研究的提升方案
由于时下公司与企业急需将会计进行信息化处理,并且需要范围更广的电脑操作才能够对会计信息之中所存在的漏洞进行弥补,如果会计信息化存在漏洞,那么不仅仅影响公司的工作效率,更有可能会引致公司产生财务危机,危及公司的其他方面,因此如果需要更好的对会计信息化与信息工程进行研究,就需要针对在研究过程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提出一定的提升方案,并且在进行会计信息化与信息工程的过程之中要有足够的能够避免错误的准备。以下针对会计信息化与信息工程研究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提升方案。
3.1反复检查避免出现错误
对于企业和公司来说,会计的信息化所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因为能够给企业的管理带来好处,面对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企业和公司有必要将自己公司的财务信息转化为电子档案进行管理。这样不仅仅能够提高企业工作的效率,同时也降低了难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会计信息化与信息工程研究就不存在出现错误的可能,反而由于进行电子操作,所以出现错误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在人们对会计信息进行整理修饰,转化为电子档案的过程之中需要对信息进行反复检查,避免出现错误。
3.2选择先进技术进行操作
近几年来,在市面上存在不少先进技术可供公司和企业选择来进行会计信息化与信息工程的研究,而可以说如果采用了先进技术进行操作的话能够给公司与企业带来更好的工作效果,提高企业工作的效率。因此对于时下的公司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化与信息工程操作是十分有必要使用先进技术进行的,这样公司和企业或者是其他相关单位才能够更好的对书面的会计信息进行时下的信息工程处理,这样一来就能够推进会计信息化与信息工程研究的进程。
3.3控制误差范围
由于时下的我国正处于会计信息化与信息工程研究的初级阶段,因为我国在此之前并没有对会计信息化方面过多的关注,但是由于实际存在的书面记录会计信息的弊端,所以不少公司与企业也开始注重关于会计信息化与信息工程的研究,并且开始实行会计信息化。但是由于正处于摸索的阶段,并且管理机制与操作机制的缺漏部分比较大,所以在实际操作之中会存在不少误差的情况,因此在人们实际进行会计信息化的操作时,需要对可能存在的误差部分进行严格的检验,这样才能够避免后期出现更严重的后果。
4结语
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特点
由于社会市场经济制度改革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会计信息质量和事业单位职能的转变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不完善的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出现不相符会直接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为适应事业单位职能转变与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需要,财政部颁布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并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准则借鉴了国际惯例和企业会计的经验,更加符合我国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其在准则的定位、财务报告目标等多方面进行了改进,更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进入了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新时代。但是从会计理论和实务的角度来看,新准则所规范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还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一、准则的新特点
新准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比具有较大的创新之处,在满足社会公众对其信息、规范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上更具有操作性与规范性。
(一)新准则体系更具完善性
会计系统所提供信息的质量会受到准则体系是否合理完善的影响。与制度相比新准则显著的改进就是体系更加科学完善、思路更加清晰,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严谨规范,其构成包括了总则、信息质量要求、资产等章节。然而制度没有专门的内容规范要求信息质量,使信息质量重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零星散落于一般原则之中。会计信息的价值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信息质量的高低决定的,信息质量作为信息价值的基础与前提,最终会影响到会计信息对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新准则为规范信息的投入产出过程,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提到一个新高度。
(二)会计信息目标的多元化
会计信息目标是否合理将会影响到会计活动,作为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信息的质量会受到会计信息目标是否合理完善的影响。新准则规定:“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预算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新准则与修订前相比更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明确强调了会计信息的双重目的性,另一方面满足受托责任的要求。满足国家经济管理与预算管理的需要已不在是新准则的单一的目的,而是更符合我国事业单位自身性质与特点双重目的。在我国事业单位与广大民众之间存在委托关系,承担了社会公共管理的职能。社会公众(纳税人)作为事业单位资金的提供方有权监督、评价事业单位、并要求事业单位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同时,作为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为避免因信息传递而影响他人决策,事业单位只有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才能使信息使用者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三)新准则进一步明确了信息的使用者
由于其自身公益性特点,事业单位提供的信息使用者较为复杂与多元化,具有公共品特征。然而制度的信息提供者的行为较为模糊性,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会计信息。而新准则明确规定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使用范围,可以有效地降低信息提供成本,增强会计信息的实用性与针对性,提高信息提供者的信息生产效率,实现减缓供需双方信息需求矛盾的目的。
(四)新准则增强了可操作性
新准则与旧准则相比增强了可操作性,内容更加详实。旧准则只是简要提出“同类单位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的要求,没有具体说明会计信息可比性特点。在新准则中,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较为详细的解释,提出了“同一事业单位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确保同类单位会计信息口径一致,不同单位发生的相同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和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不得随意变更。”
二、新准则的保守点
会计准则的改变将引起相关利益的重新分配与组合。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的特点,新准则实际执行中会受到较大难度,因此在某些方面还有一定的保守性。
(一)核算主体的复杂性
会计主体的确认合理与否决定了会计计量对象范围的准确性。目前按照事业单位的功能我国事业单位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基本具备市场独立竞争资格的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还有两者都兼有的。我国事业单位的组成较为复杂,由于活动范围与目标的不同,不同性质的事业单位性质不同之间会存在相对较大的差异性,如果都按照统一标准对待,不利于不同性质的事业单位真实的会计信息的提供。当然在目前环境下,事业单位的改革需要循序渐进,事业单位应适量增加会计准则使用范围的灵活性。
(二)计量属性的单一性
会计计量属性在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主要包括可变现净值、现值、历史成本等。而与企业不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新准则规定事业单位计量属性一般使用历史成本。因为事业单位与企业的性质、活动目标存在差异,因此在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历史成本虽然提供的信息更具客观性,但是作为一种原始的计量属性,它不能及时反映主体变化的会计信息,这与事业单位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观具有较大的差距,因而限制了其所提供信息的使用价值。笔者认为,可以逐步引入多元化的计量属性,以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对于不同的会计要素以采取合适的计量属性,在满足技术条件的情况下,增加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近年欧债危机的爆发,与单一的计量属性具有较大的关联性。
(三)资产、负债定义较狭窄
新准则资产定义着重强调资产的可货币计量性,指出:“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此定义资产范围较为狭窄。资产是事业单位开展日常活动的基础和存在的前提,而且很多资源无法利用货币工具进行计量,因此一些资源无法在报表上得到应有的反映。我们可借鉴《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定义,对资产的定义应该进行适当的扩大,以增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与社会监督力,弱化资产的可计量性特点。为此事业单位的资产一类通过货币数据的形式进行对外披露的资源,另一类特殊权限或在目前条件下无法进行货币计量的资产,可利用附注的方式对外披露。新准则对于负债规定也着重强调了货币可计量性。然而,事业单位很多隐形债务如:事业单位养老金缺口等大部分无法通过货币进行计量,这不仅增加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而且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因此,应把负债扩大为事业单位所应承担的义务,采取与资产相同的方式进行披露,从而如实的反映事业单位的义务。
(四)会计信息质量的非完善性
目前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低质量是造成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供求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会计信息需求的低动力影响了供应方的供应积极性,而低质量会计信息减弱了信息需求者的动力。然而与企业信息质量要求相比,新准则尤其没有强调事业单位信息的谨慎性要求,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还具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事业单位在信息上应尽量披露政府的隐形债务,保持谨慎性,预防我国事业单位或有负债的隐蔽性风险。
三、结语
随着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自身改革深度的逐步推进,新规则的实施标着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为了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行为,促进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和绩效评价,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国家、社会对事业单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更加符合我国事业单位目前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内容也具有较大的突破与创新,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也存在许多有待商榷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吴霞.浅析新会计准则对会计透明度的影响 [J].南宁: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01).
[2]陈敏,沈俊玲,肖海英,陈菁菁. 对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解读与思考[J].会计之友,2013(02).
篇9
关键词: 传统会计;电算化会计;区别
一、 由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一个用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替代部分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是一门融合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边缘性学科。
会计信息系统是指由特定的人员、数据处理工具和数据处理规程组成的有机整体。其目的是加工和利用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满足经营管理的需要。其中规程包括会计核算方法规则、各种会计法令、法规和管理制度等。而数据处理也分为人工、机械、计算机或网络三种处理方式。
会计中的各项活动都体现了对信息的某种作用,如取得原始凭证是对会计信息的收集,对原始凭证的审核是会计信息特征的提取和确认,设置会计账户是对会计信息的分类,填制记账凭证和登记账簿是对会计信息的传递和存储,成本计算是对成本信息的进一步变换和处理,而会计的管理和决策是对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利用。整个会计工作过程构成了一个有序的信息输入、处理、存储和输出的过程。这一过程又可分为若干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明确的任务。各部分相互联系、互相配合、共同服务于一个统一的目标,形成了一个会计活动的有机整体。
会计信息系统要采用一定的信息处理技术用来收集原始会计数据,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存储及传送。而采用计算机和网络信息处理技术的会计信息系统通常称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即电算化会计。它是财务会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企业管理科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结合形成的、新的综合性学科。
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根据企业经济工作的客观需要,可以将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划分为3个不同的层次:以提供日常核算内容为主的会计核算信息层、以提供为经营管理服务为主的管理信息层和为企业重大决策提供服务的预测决策信息层。按照所提供的信息层次功能,可将会计信息系统划分为以下3个子系统:核算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和决策子系统。分别用于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情况的事后核算、监督企业经营活动的事中控制和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事前决策。这3个子系统之间既相互联系又互相独立,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
二、 会计信息系统知识点探讨
(1)手工系统与电算化系统数据处理流程的对比。数据处理流程反映了数据从产生、传递到处理、审核以及存盘的整个处理过程。手工数据处理过程为: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这一过程一般称为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或账务处理程序。由于各单位的经济业务性质、管理方式、规模和业务数量不同,在手工环境下,为了适应各单位的特点,产生了科目汇总表、汇总记账凭证等不同的会计核算组织程序。这些核算组织程序的基本区别是登记总账的程序不同。另外,为了提供详略不同的会计信息,手工系统设置了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采用平行登记的方法进行记录。由于明细账记录的是逐笔的业务信息,而总分类账中记录的是相应的合计值,所以总分类账中的信息是非独立的。在手工系统中,总分类账之所以有存在的价值,是因为总账对整个账簿体系起着统驭和控制作用。通过总账与明细账之间的对账可以发现记账中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这种通过低效率、重复处理来换取处理的正确和可靠,是传统会计数据处理流程的一个特点。对于发生的账簿登记错误,手工系统分别采用划线、红字更正、补充登记等留有痕迹的修改方法,以便为日后的查证提供方便。
篇10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一个用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替代部分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是一门融合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边缘性学科。
会计信息系统是指由特定的人员、数据处理工具和数据处理规程组成的有机整体。其目的是加工和利用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满足经营管理的需要。其中规程包括会计核算方法规则、各种会计法令、法规和管理制度等。而数据处理也分为人工、机械、计算机或网络三种处理方式。
会计中的各项活动都体现了对信息的某种作用,如取得原始凭证是对会计信息的收集,对原始凭证的审核是会计信息特征的提取和确认,设置会计账户是对会计信息的分类,填制记账凭证和登记账簿是对会计信息的传递和存储,成本计算是对成本信息的进一步变换和处理,而会计的管理和决策是对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利用。整个会计工作过程构成了一个有序的信息输入、处理、存储和输出的过程。这一过程又可分为若干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明确的任务。各部分相互联系、互相配合、共同服务于一个统一的目标,形成了一个会计活动的有机整体。
会计信息系统要采用一定的信息处理技术用来收集原始会计数据,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存储及传送。而采用计算机和网络信息处理技术的会计信息系统通常称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即电算化会计。它是财务会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企业管理科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结合形成的、新的综合性学科。
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根据企业经济工作的客观需要,可以将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划分为3个不同的层次:以提供日常核算内容为主的会计核算信息层、以提供为经营管理服务为主的管理信息层和为企业重大决策提供服务的预测决策信息层。按照所提供的信息层次功能,可将会计信息系统划分为以下3个子系统:核算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和决策子系统。分别用于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情况的事后核算、监督企业经营活动的事中控制和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事前决策。这3个子系统之间既相互联系又互相独立,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
二、会计信息系统知识点探讨
(1)手工系统与电算化系统数据处理流程的对比。数据处理流程反映了数据从产生、传递到处理、审核以及存盘的整个处理过程。手工数据处理过程为: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这一过程一般称为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或账务处理程序。由于各单位的经济业务性质、管理方式、规模和业务数量不同,在手工环境下,为了适应各单位的特点,产生了科目汇总表、汇总记账凭证等不同的会计核算组织程序。这些核算组织程序的基本区别是登记总账的程序不同。另外,为了提供详略不同的会计信息,手工系统设置了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采用平行登记的方法进行记录。由于明细账记录的是逐笔的业务信息,而总分类账中记录的是相应的合计值,所以总分类账中的信息是非独立的。在手工系统中,总分类账之所以有存在的价值,是因为总账对整个账簿体系起着统驭和控制作用。通过总账与明细账之间的对账可以发现记账中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这种通过低效率、重复处理来换取处理的正确和可靠,是传统会计数据处理流程的一个特点。对于发生的账簿登记错误,手工系统分别采用划线、红字更正、补充登记等留有痕迹的修改方法,以便为日后的查证提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