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

篇1

为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当事人合法权益,努力营造规范、和谐的市场消费环境,今年来,XX市场监管所开展了以严厉打击利用合同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违法行为,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消费环境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活动。截止目前,全所共出动执法人员XX人次,检查相关企业X家。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所结合XX区域内的特点,将工作重点集中在旅游、房地产等行业,查看是否存在不规范、不公平、不合理的“霸王条款”,严厉查处利用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案件。通过摸底排查,加强行政指导,强化日常监管和专项检查等多种手段,依法纠正问题条款,规范合同行为,确保专项整治落到实处。

二、开展宣传培训,加强上门指导,今年来,我所对掐区内的旅行社采取上门检查指导的方式,现场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其次是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加强宣传,增强企业的自律意识。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合同格式条款专项整治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广大经营者和消费者积极参与。

XX市场监管所共检查各类企业X户,未发现违规格式条款,发放各类宣传资料XXX余份。

篇2

关键词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江苏泗阳

1泗阳县农业执法体系基本情况

2008年泗阳县经编委批准成立的农业执法大队有执法人员7人,没有执法专用车辆,只配备了电脑、照相机等基本的执法取证装备,无法满足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需要。

(1)农业行政执法综合规范、农业执法地位和执法形象明显提高。以规范执法工作为核心,以提高执法能力为重点,全面开展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活动。采取专门培训和以会代训等形式,坚持程序法和实体法并重、法律法规与专业知识并重,持证执法人员每年平均参加学习培训都在10 d以上。执法人员的法律水平和执法能力显著增强,执法人员的法治意识和执法水平显著提高。

(2)农资市场监管管罚并重,市场秩序持续好转。紧紧围绕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目标,按照农时季节特点,突出重点品种、重点地区、重点市场和大要案查处,深入开展集中整治和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一是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构建长效监管机制。在连续几年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工作中,结合实际,创新思路,在农资市场长效监管方面探索了许多有成效的做法和经验。主要推行农资连锁经营和农资、农技“双连锁”经营模式,基本实现农资经营单位监管的全覆盖。二是开展专项行动,整治市场秩序。结合农时季节和农资市场特点,仅2009年就先后部署开展了春季农资打假护农行动,种子、肥料、农药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中进行拉网式检查,农资生产经营秩序稳定好转。三是强化农资质量抽检,净化农资市场。农资质量抽检是农资打假的重要手段、净化农资市场的重要抓手,近几年来,根据农资市场的形势和特点,制定抽查计划,突出抽检重点,加大抽检力度,提高抽检覆盖面,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农资产品流入市场。四是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保持高压态势。坚持以案件查处作为农资市场整治的突破口,严历打击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始终保持市场监管的高压态势,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以震慑不法分子,教育和警示其他生产经营者。五是参与农业生产事故调解,普及农资使用常识。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积极参与农业生产事故的调查处理,较好地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主动化解矛盾纠纷,为农村的和谐稳定做出积极的努力。通过农业生产事故调解工作,及时宣传农业法律法规和农资使用常识,提升农民群众依法维权能力。

2当前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农资市场监管力量极不适应农资生产经营企业数量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泗阳县共有各类农资经营(门市、服务部、经销部、门点等)近3 000家,其中证照齐全的合法经营户不足一半,而目前从事行政执法的在编在岗的执法人员仅有7人,监管力量显然严重不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农业执法在全面履行农业部门法定职责、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及紧迫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1-3]。二是因农资市场放开过快,行业门槛低,经营成本和风险小,加之近几年农资价格的过快上涨,利润空间较大,有关法律法规对农资经营单位的设立条件不明确,使农资市场迅速膨胀。三是农业执法体制尚未完全实行真正地综合执法,出现多头执法、分散执法,削弱了执法力量。

(2)农业行政执法能力和素质极不适应不法生产经营手段、方式的变化。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交通便捷、信息畅通的影响以及农资市场监管打击力度的不断加大,不法农资生产经营由设点经营向流动兜售、直接销售向订单供应的方式转变,采取合法的包装假劣产品、添加违禁成分提高使用效能、未经授权擅自生产等方式大肆制假售假。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现有农业执法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多,法律人才少,熟练运用法律法规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水平普遍不高,难以胜任日益繁重的执法工作,业务素质有待提高。二是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尚未形成,现有的行政执法人员与农资生产经营人员联系紧密,出现执法不严现象,助长了不法经营人员制假售假的嚣张气焰,削弱了农业执法的权威,政治思想素质有待加强[4-6]。

(3)农业行政执法保障极不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农业行政执法机构的编制性质、人员配备、执法装备和执法经费等基本的监管保障能力都不能适应农资市场点多线长、面广量大的实际情况。因没有农业执法专项经费支出和工作需要的基础设施保障,普遍不能满足行政执法的基本要求。

3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对策

在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过程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各方面的关系,对农业法制和农业行政执法工作进行准确的定位,为尽快完善农业执法体制,努力创新农业执法机制,大力提升农业执法能力,不断强化农业法制保障,切实履行农业部门法定职责,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奠定基础。

(1)处理好农资市场监管和农业行政处罚的关系。农资市场监管是农业行政执法的基础,是依法治农的关键,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农业部门要将工作重点前移到规范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的日常监管工作中,同时要扎实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构建以综合执法机构为主干、与法律法规授权机构执法相结合的事后监管体系,坚持规范和查处并重,教育和处罚并行。

(2)处理好法制工作机构与综合执法机构的关系。执法机构是农业法律法规的具体实施者,是行政处罚权的行使者。法制部门应该支持执法机构的工作,两者之间要切实履行自身的职责,同时要有效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共同维护农资市场秩序,促进农资市场环境的净化,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3)处理好农业执法机构和相关执法部门的关系。中央在《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理顺市场监管机制,整合执法监管力量,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问题。加强农业综合执法,是农业部门履行法定职责的有效途径。要建立执法协调机制,加强农业执法机构与有关部门的协作,及时沟通消息。建立执法协作机制,在坚持属地管理的前提下,对大案、要案、跨区案加强部门间、地区间协作与联动,最大限度地惩处违法行为[7-8]。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要及时、全面公开行政许可信息,方便各地执法查询,做好检测与案件查处的衔接,对检测有问题的产品及时查处。

(4)处理好政策与法律的关系。农业政策是党和国家指导农业发展和推动农业改革的基本手段,是农业法制的基础,法律是解决长期性问题的保障,二者要相互协调,平衡力量。深入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避免工作中偏重其一,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法规工作的职能作用,真正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4参考文献

[1] 纪镇光.对粮食行政执法体系建设的探讨[J].中国粮食经济,2005(3):47-48.

[2] 王立华,李成忠,王玉国.关于种子行政执法体系建设问题的探讨[J].种子科技,2006,24(2):7-10.

[3] 李建军,熊桂芝.浅议晋城市林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J].山西林业,2008(5):8-10.

[4] 赵艳萍.关于种子行政执法体系建设的思考[J].种子科技,2007,25(2):9-10.

[5] 李建民.关于农业综合开发若干政策的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1992(5):43-44.

[6] 于水泉.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展望[J].河南农业科学,1986(1):4-6.

篇3

内容提要:随着工商系统监管重心的下移,工商所渐渐成为加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关键。“小所办大案”作为一种基层执法能力建设模式,其合理性、可行性以及操作性都值得我们去探讨,从而提高科学监管能力,形成点线结合,覆盖面广的行政执法网络。

引子.

“小所办大案”模式是工商所勇担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任务的一种体现。在工商系统,工商所是最小的级别,所以称“小所”,同时也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农村工商所,更是“小所”中的小。“大案”在这里也是一种泛指,和“小所”相对;以前,工商所与“案件”是很少关联的,那时工商所的主要任务是规费征缴与集贸市场的驻场管理;查处经济检查案件一般是上级局的专门股、站、队的事,基层所多是配合调查、协助处理。现今,工商所逐渐成为查办各种违法案件的主力军,有时甚至办成大案,展现出基层执法能力的新气象。

“小所办大案”模式产生的必然性

从对初生态的集贸市场和小商小贩的管理,到“六管一打一制止”,到现阶段对社会主义大市场的监管,工商部门的职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的全球化,我们的监管理念、方式方法必须跟上时代潮流的发展。国务院的“三定”方案,确立了工商部门作为一个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地位。工商所处于市场监管的第一线,其重要地位和作用必然愈加显现,监管重心的下移,形成“小局大所”的格局。《工商行政管理所条例》把基层工商所的职能进行了界定:工商所是法律授权的行政执法组织,可以依法在一定的权限内以自己名义作出行政处罚;而工商所作为县级(区)局的派出机构,又可以受上级局委托或指定承办以上局级名义处罚的案件。基层工商所在法律地位上的两重性,使工商所理所当然成为各项市场监管法规的执行者,各种经济违章案件的查办者,工商行政执法的排头兵,消保维权的勇士。如广东工商局2000年把案值3万元以下的经济案件的处罚权交给基层工商所,以基层建设促进行政执法建设,结果2001年“全省工商所共查处各类案件共4988件,占全省工商系统查处案件总数的76.8%,使工商所成了行政执法和市场监管的主力军”①。“小所办大案”模式的应是“小局大所”改革的良性效果,是基层工商所加强科学监管和执法能力建设的必然。

“小所办大案”模式的可行性和效能分析

在因特网的探索引擎输入“小所办大案”的关键词,你会发现很多和工商行政执法相关信息条目。各地工商部门把办案权适当下放到基层所后,人力资源、物质保障、人员素质适当向工商所倾斜,使工商所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第一线。以笔者所在的农村工商所为例(现有公务员2人),2000年之前每年全所罚没款入库额不足3000元,而且多是以当场处罚案件为主,主办的案件都是象征性的一两件。从2001年开始,该所查办案件的件数和案值、罚没金额逐年直线上升。去年全年罚没额达35000元,案值达50000元,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而该所在北流市局的27个工商所中在行政执法办案工作方面并不算突出,有的所罚没款入库超过了100000元。在近期的《工商行政管理》半月刊的“工商所专页”,经常有介绍基层工商所显著的办案成绩的文章,如黑龙江省大庆市工商局让胡路分局龙岗工商所是清一色的女子工商所,有公务员18人,“自2001年以来,全所累计处案件364件,罚没款309万元,罚没5万元以上的案件7件,10万元以上的案件6件,20万元的案件5件。所查办的案件涉及企业商标侵权、医疗机构商业贿赂、金融部门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非法销售商品房,非法从事证券交易等20多个方面。”从这个典型的工商所看,在2001年之前,全所只有副所长一人有办案经验,“其他同志不会办案,不敢办案”,后来在上级局的支持下,“从不敢办案,到敢于办案……并开始查办大要案”。②通过系列事实,我们可知工商所的行政执法向“敢管”“会办”“办大案”的方向发展,而且查办案件的范围基本囊括了工商的所有职能。

工商所办案具有四大优势:一是人员优势,“大所小局”的设置导致这一优势的凸显;二是地域优势,工商所处于第一线,便于发现案源,迅速出击;三是政治优势,工商所点多面广,不但有利消除行政执法上的盲点盲区,而且可以及时把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送到千家万户,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同时,对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执法为民的历史使命,树立工商形象有也有特别的意义。四是工作性质上的优势,上级局层层布置的各类专项检查,“经济户口”制度的完善规范化,市场巡查制度的日常化,使工商所的执法人员得到了有效的锻炼,成为业务尖兵和多面手,又熟悉解辖区各类经营主体的具体情况,能保持高度的案件敏感性。而各地推行的信息化建设,使办案的立、办、审、定等各个环节加快,流程更顺畅,从而使工商所的执法成本降低,执法效率提高。如山东省淄博市工商局的工商所,“行政处罚全都实现信息化后,办案成本比改革前减少27%,但是2004年工商所办案件数占系统办案总数的73%。”③

“小所办大案”的模式是适应依法行政的大形势,加强市场监管,实现行政执法职能到位的合理选择,效果是显著的,工商所成为行政执法办案的主力军,促使各地工商部门愈来愈重视利用这种有效的模式,不断提高工商所的执法能力建设水平。如山西省工商局尝试把商标侵权案交由基层工商所查办,使“工商所实现了从收费所向监管市场主力军这一战略转移之后,再实现从办理一般案件向办理专业性、复杂性案件的‘第二次战略转移’,提升工商所的办案水平和档次”,“结果全省工商系统83%商标侵权案是由工商所查办的”④。全面实施“小所办大案”的模式和工商所执法办案范围的扩展,执法办案水平的提高会有效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工商行政执法网络,有利于对大市场的科学监管。

工商所成为办案的主力军,执法效率提高了,执法成本必定会降低,于是行政执法力度加大,反之经营者的违法成本增加,相应的守法效益加大,从而使整个市场的守法诚信经营行为成为一种有利选择,市场正常的经营秩序得到维护,又促进了正当竞争,这是“用最小行政管理成本获取最大行政效益”原理的科学体现,也是“小所办大案”模式的效能分析公式。

实践中“小所办大案”模式的操作性

“小所办大案”模式产生的时间不长,我们要慢慢摸索其中的规律,逐渐完善其运作方式,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做到“扬长避短,有备无患”。加强基层的软硬件综合建设,保障必备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成本投入,这是物质基础;此外按照“依法行政”的原则,敢于积极行政,创新突破,实践操作中须注意以下几点:

1、“小所办大案”,素质要先行。“人员素质”是执法办案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建立素质培训经常化制度,打造学习型工商所。

2、树立“敢办大案,会办大案,办成大案”的信念。既要对自身的执法能力有自信心,又要谨慎冷静应对各种情况,仔细钻研法条,讲究办案技巧,把办案的流程做得滴水不漏;既要冲破常识的束缚,大胆定性定位,又注意在办案切中肯挈地运用法理和引用法条,以减少失误,保证在可能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立于不败之地;对法律法规的广泛涉猎和钻研深究要结合起来,并注意在执法办案实践中灵活应用。如《工商行政管理所条例》规定可以所名义处罚的只有三种情况:“(一)对个体工商户违法行为的处罚:(二)对集市贸易中违法行为的处罚;(三)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工商所可以自己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注意不能在查办案件中犯“名不正”的错误,形成“越权办案”;其实对上述三种情况外的案件,工商所虽不能以自己名义立案,但根据《工商行政管理所条例》第八条的规定:“工商所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区、县工商局的具体行政行为”,这时工商所可以作为以县(区)局名义处罚的案件的承办单位去查办案件。又如对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的查处,按《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应由“省或者设区的市”工商机关实施。普通人认为这些案件是上级局的事,县级局也只是按照《关于禁止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总局20号令)可以是被委托的调查单位,根本与工商所没有关系。但根据仔细对法条的演绎推理可知,上述规定,只是排除了工商所作为此类案件的主办机构的可能性,但没有否定工商所执法人员参与此类案件的调查取证权力。工商所作为县(区)工商局的派出机构,县(区)工商局得到有管辖权的部门的委托后,同样可以指派所的执法人员进行调查,这是有充分的法理支持和法规依据的。依此类推,其他大案要案的查办,工商所也是可以依法参与查办的。

3、严格遵守“既重实体,又重程序”的执法原则,炼就过硬的执法办案技巧。“重实体,轻程序”是我们传统执法的陋习,这和“依法行政”形势不符,是办案中一定要注意避免的问题,基层工商所办案尤其注意这一点,牢记“程序正义”为法治的核心。

4、发挥民主集中、合力办案、善于协调的精神。“小所”是“虽小而五脏俱全”的,每个执法人员都是负责多项职能的,是业务多面手,因为人员不多,工作任务繁重,所以在案件特别是大案查办中要恰当利用人力,做到周密部署,分工合作,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预见性,时时和上级局保持联系,发挥中心工商所联勤制的作用,多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求得支持,以求在依法办案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两者间寻找最佳结合点。

5、向科技要管理,推进“数字工商”建设,以信息化建设提高执法效能。“数字工商”是一个很好的提法。工商所通过专线实现省、市、县局联网,真正实现监管的信息化、网络化,“小所办大案”就如虎添翼了。

结束语

“小所办大案”作为新时期加强基层工商所执法能力建设的一个喜人现象,产生的时间不是太长,有许多方面还在探索阶段,需要我们发扬勇于负责、敢于创新的精神,从各个方面支持、鼓励、完善,特别在立法建设方面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以使工商所真正成为执法为民、监管大市场的永远的生力军。

注:①王国明/黄秀苗:《勇挑重担——广东省工商系统以基层建设促进行政执法纪实》,《中国工商报》2002年10月18日第一版

②刘波:《提高办案实战经验健全办案保障机制》,《工商行政管理》半月刊2004年第五期28页

篇4

各地、各部门要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向社会广泛宣传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在整顿和规范烟草市场秩序工作中,坚持政府统一领导、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管理、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原则,共同维护烟草市场秩序。重点整治与综合治理相结合,主动出击与群众举报相结合,依法清理整顿无证经营行为,严厉打击贩运、销售假冒走私卷烟的违法犯罪行为。区烟草市场行政执法联席会议要积极协调、加强研究,针对当前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治理行动,努力形成政府牵头、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综合治理的良好局面。

二、认真开展取缔无证经营工作

各地、各部门要在摸清市场现状的同时,结合新证换发和卷烟零售点合理布局政策的有效宣传,开展取缔无证经营活动,努力实现基本取缔无证经营的年度工作目标。在联合行动中,要合理安排,制定计划,确保行动成果,各执法单位在行动中要严格执法、依法行政,严格执行《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办法》,凡是从事非法卷烟经营活动被查处的,坚决进行市场清退。在烟草专卖行政许可过程中,区烟草专卖局要与工商行政部门有效协调,制定行政许可前置的规范程序,颁发新证与打击无证相结合,打击违法行为,保护合法经营,确保卷烟零售市场的和谐稳定。

三、进一步加强对交通、物流货运站的监管

区烟草专卖局要加强协调,充分发挥烟草市场行政执法联席会议的积极作用,组织力量对交通要道适时开展路查行动,堵死假冒卷烟的入侵通道,主动出击,切实加强对非法运输、旅客列车的监管和检查力度,推动道路运输、物流环节的卷烟打假工作深入开展。

四、加强对名烟名酒店和楼堂管所等特殊消费场所的监管

区烟草专卖局要充分发挥市场监管主力军的作用,发挥联合执法的优势,认真开展对名烟名酒店和楼堂馆所等特殊消费场所的检查和清理。把查处售假活动与破获非法贩售假烟网络结合起来,破网络与抓捕追刑结合起来,强化案件经营和追刑力度,努力实现基本买不到假烟的工作目标。

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区烟草专卖局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及时收集信息,定期不定期向区烟草行政执法领导小组通报市场信息。同时,要主动加强协调,每月或适时向区工商分局传递无证经营等市场信息,每季度要及时分析通报、上报无证经营烟草制品的检查情况。

六、建立长效市场管理联合机制

进一步健全烟草市场管理长效机制,确保烟草经济平稳持续发展。区烟草行政执法领导小组每季度要对市场监管信息传递的处理效果进行评价,对一些疑难问题集体研究,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并实行目标管理,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和检查督导制度,确保整顿市场效果。

篇5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政府职能部门,承担着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职责。加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其市场监管、行政执法、消费维权等职能作用,关系全市4738户企业和35938户个体工商户的健康发展,关系全市消费者的消费安全。加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其在营造经济发展环境、服务市场主体发展、服务项目建设、促进全民创业中的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有利于促进全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进一步加快职能转变,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省以下垂直管理的体制机制优势和市场经济卫士的职能作用,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有利于维护统一、开放、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有利于促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的实现。

二、高举服务旗帜,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作用。

全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突出特色产业、工业发展、旅游开发、科教兴市、改善民生五个重点,强化加强党的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加强资源整合、优化发展环境四项保证,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指导思想,积极开发应用工商行政管理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充分发挥登记注册和市场准入职能,不断拓宽服务大项目和大企业、服务特殊群体、服务非公经济发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三个绿色通道”深入实施“红盾助推工程”扎实开展兴企强市、兴农富民、品牌培育、民生就业“四大工程”服务招商引资,服务项目建设,服务企业和农村改革发展,服务全民创业,服务就业再就业。大力实施商标战略,切实加大商标专用权保护力度,依法查处侵权商标专用权案件,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注册和使用商标,有针对性地帮助其制订商标培育规划,引导和组织其积极参与著名、驰名商标评选活动。坚持把市场监管作为第一责任,把依法行政作为第一准则,严肃查处涉及民生,直接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以良好的市场环境服务各类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积极推进全市工商系统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实现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服务、监管与维权、监管与执法的统一。

三、坚持依法行政,切实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全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力度,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格市场主体准入,规范市场交易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要深入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强化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构建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保障人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进一步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严肃查处商业贿赂、商业欺诈、不正当竞争等案件,切实维护公平公正的竞争秩序。加大商标、广告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商标侵权假冒行为和广告违法行为。进一步完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司法、公安、税务、质检、卫生、农牧等部门的协作机制,支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履行市场监管职能,查处经济违法案件,共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对妨碍经济违法案件查处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对暴力抗拒行政执法的行为要依法惩处。要强化协同配合意识,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黑除恶、扫黄打非、查处取缔黑网吧、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努力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四、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健全群众权益维护机制,切实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全面推行“一票通”台帐制度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制度等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充分发挥12315行政执法体系作用,努力将12315建设成为工商部门与广大消费者和人民群众信息互动的平台,工商部门畅通民意的平台,工商部门接受社会监督和听取群众意见的平台,工商部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平台,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力推进“12315进社区、进农村、进超市、进市场、进企业和“一会两站”规范化建设,扩大工作覆盖面,提高消费维权水平,把消费纠纷化解在基层。充分发挥各级消协、个私协等社团组织的作用,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指导行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篇6

一、健全市场规则,在推进现代市场体系上增强话语权

市场经济是规则经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秩序和相关规则还不完善、不健全。工商部门要充分发挥熟悉市场规则和监管经验丰富的优势,在健全市场规则、制度建设和培育市场体系上增强话语权。

一是加快完善法律法规。围绕市场经济秩序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实际开展专题研究,分析社会生活各方面反映的实际问题,借鉴外国的立法经验,分门别类提出立法建议,逐步建立起一套涉及市场准入、市场交易、市场竞争和市场监管在内的完善的市场经济监管法律体系。如《市场监督管理法》、《商事登记法》、《反商业贿赂法》和《海外不正当交易监管法》等。对那些已经不适应形势需要、缺乏可操作性或尚有漏洞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及时修订、补充和完善。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等。同时,加快完善和建立集贸市场、市场主体、食品安全、商标广告、合同管理、网络商品和服务等职能工作各领域的监管制度,进一步健全工商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二是建立市场秩序报告制度。定期深入研究当前市场秩序的现状、成因和变化规律,分析市场秩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形成机制,并提出加强和改善市场秩序监管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通过专题和综合市场秩序报告,引起国家和社会各方重视,推进相关市场突出问题整治,更好更快地推动市场秩序完善。

三是强化市场体系培育工作。通过专题调研,积极参与各级政府的市场体系培育和市场机制优化工作。通过完善制度、加强引导和宣传教育、加快引导新兴市场主体入市、疏通资源流通管道、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建设等途径,提高市场主体的道德意识、自律意识和信用意识,确保虚拟市场、高端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促进新型业态、新兴行业、新兴领域市场主体在依法经营中成熟,在规范发展中壮大。

二、创新监管方式。在构建长效管理机制上增加主导权

监管方式是影响监管效果和效率的直接因素。实现高效能监管,要以探寻市场监管规律为路径,推动传统监管向科学监管转变为宗旨,构建长效管理机制为目标,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监管方式。

一是突出预见性,提升监管防范力。要深刻研判经济形势变化与市场秩序相互影响的关联性、传统交易行为与高科技手段竞争相互交织的复杂性、网络交易服务与现实流通环节相互作用的互动性,通过暗访检查、有因核查、专项抽查等方式,加强对高风险商品、高风险环节、高风险主体的预测、预警、预防管理,建立一套市场秩序隐患排查处置机制和监管风险度指标评价体系,创设重大监管风险隐患分析评估、分级管理、挂牌督办、举报奖励、整改治理、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加强应急管理,及时清除隐患,迅速控制事态,努力防范监管的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

二是突出针对性。提升监管控制力。关注和研究市场主体、市场交易、市场竞争及消费者诉求等领域的新问题、新情况,围绕市场主体的正当需求抓监管,围绕交易竞争的突出问题抓监管,围绕消费维权的主要矛盾抓监管。要依据市场主体状况、行业风险、地域特征、交易类别和商品属性等指标,确定重、难、热点行业和监管对象,通过量化定级、细分对象、拟定措施,建立集中指挥、快速反应、精确监控机制,大力开展网格监管、分类监管、距离监管和信用监管,努力提升监管效能和控制力。

三是突出系统性,提升监管管制力。按照国家工商总局提出的“四个转变”要求,增强市场监管的系统性,既要在横向上注重职能发挥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又要体现监管方式的持久性、连续性、递进性。监管领域上,要巩固低端,拓展高端,向强势市场主体延伸,向新兴市场领域延伸,向网络交易和服务行为延伸,及时介入新型业态、新兴行业、新兴领域监管,更加重视城乡及地区间监管工作的协调发展,着力加强农村食品药品监管。监管方法上。突击整治与日常规范相结合,由单环节向全过程监管推进,由依赖处罚强制力向有效发挥警示、指导、提示等柔性手段转变,更加注重运用综合职能、业主自律和标准精细,大力推行全程监管、和谐监管和规范监管。提升监管的质量和管控力。

四是突出开放性,提升监管统筹力。要树立执法监管向跨条线、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监管与综合执法转变的理念,统筹系统内外的监管力量和各方资源。破解监管难题,寻求监管路径和对策。要加强系统内部机关上下左右、纵横向之间的互动、联动,通过构建辖区、区域和跨区行业领域的工商联动监管机制,形成系统监管合力。通过建立部门沟通、配合、联合和联席制度,形成职能互补共促的协作监管机制。同时,要兼顾发挥行政主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和群众参与的独特功能,通过开放性、联动性和融合性的监管,提升市场监管的统筹力。

五是突出长效性,提升监管创新力。要以提升市场秩序风险防范和管控能力为核心,按照预防与管控结合、整顿与规范并重的思路,注重从法制上、体制上、机制上探索解决市场秩序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从准入源头、流通环节到进市入场、退市处置,充分运用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工具设备,建立一套广覆盖、无缝隙、精细化、效能型的监管体系,配套完善辖区综合动态监管机制、重难点市场秩序综合治理机制、市场主体诚信综合监管机制,在加强监管执法中推进规范发展,在规范发展中创新监管执法,以动态性、发展性、有效性推进长效机制建设,增强监管的持续创新力。

三、优化经检执法,在提升行政执法权威上增进主动权

行政执法是工商部门履行职能的基本方式和重要手段。塑造公平公正的工商权威,要靠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和廉洁执法来赢得和实现,最根本的就是要提升执法效能。要在加快推进全系统依法行政和执法能力的基础上,围绕市场秩序的热点、经济社会的焦点和各界反应的难点,结合机构实际和职能资源,大力推进行政执法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一是构建一体化的执法体系。在全系统架构线型、扁平化的经检执法管理模式,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限,按照权责清晰、运转有序、指导有力、整体联动的要求,理顺省、市、县、所四级工商执法办案事权,组建四级经济检查队伍,形成一体化的执法办案工作体制,消弭执法弊端,破解执法难题,打造办案拳头,树立执法权威。

二是建设职业化的经检队伍。制定各级经检机构执法办案人员选配标准,通过资格考试和实务测试,配强四级经检执法队伍。同时,建立凡进必考、人员公

示、持证上岗和梯度培养等制度,推行定期业务实绩考核和等级管理模式,赋予不同级别的经检执法人员不同的职责和权限,推动执法办案队伍培养向阶梯形、职业化方向发展。

三是锻造专业化的办案素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检执法工作,全面建立经检执法的指导思想、目标取向、工作原则和效能衡量标准,健全完善一整套推动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廉洁执法和和谐执法的规章制度,同时以培养执法队伍专家型意识和职业化精神为主旨,通过常态化的专业培训,组织专家巡回授课,创新开展疑难解析、模拟办案、跟班学习、异地交流和发放操作范本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执法办案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技能,逐步建立起一大批适应形势需求、执法本领高超、办案技能娴熟的专家型人才。

篇7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监管原则;具体措施;努力方向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对于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的房地产业来说,如何维护好这个大市场的秩序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如何保证房地产市场的规范有序发展,也便成了讨论最多的问题。我们认为,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监管措施,做好跟踪管理,是保证市场秩序的灵丹妙药,所以应该在这方面加大力量,加大投入,勇于创新,推动房地产市场向更加公平、公开、有序的方向发展。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繁荣、发展和成熟,各类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促使房地产市场走上了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渠道,在做好有法可依的同时,如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是整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少涉房企业在商品房预销售、中介服务、物业服务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够规范的情况,所以应加大执法力度,对房地产市场进行长期有效的监督检查。现就将我局在房地产市场监管中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作简要叙述。

一、房地产市场监管原则

作为房地产市场监督管理机关,我局在房地产市场稽查监管工作中始终坚持做到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一切执法活动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在职权范围内进行,坚决杜绝越权执法、以罚代管等违法现象;以事实为依据,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标准查处违法行为,做到责罚相当;认真履行执法职能,对管辖范围内的一切违法行为都要予以追究,并严格依法给予处罚。

二、新经济形势下,房地产市场跟踪管理的监管方向、监管重点

1、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强化房地产主管部门管理职能,通过我局的房地产市场管理领导小组,进一步研究做好有效管理房地产市场工作的具体思路和措施,在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的基础上,局联合执法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例会,局相关科室和局属各单位协调联动,综合监管,共同治理,严厉处罚,确保效果。在联合执法时,他们把企业诚信体系与完善问责程序结合起来,与企业市场行为和市场准入、资质管理、评优评先结合起来,形成“市场”与“现场”联动的工作机制,有效约束和规范了企业的市场行为,切实加强了房地产市场的日常监管,推动我市房地产业再上新台阶。

2、进一步推进违法行为记录制度。完善和落实建设行政相对人违法行为记录工作管理制度;严格违法行为信息的记录,强化违法行为信息在行政许可、市场准入、工程招标投标、执业资格注册管理、竣工验收等市场监管环节中的使用;结合省厅建筑业企业信用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建立信用信息公开共享机制,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并积极拓展房地产信用档案功能和覆盖面,发挥信用档案作用,将销售行为、住房质量、交付使用、信息公开等方面内容纳入房地产信用体系,信用档案要作为考核企业资质的依据。对违法违规销售、存在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将不符合交付条件的住房交付使用等违法违规问题,应当记入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档案,公开予以曝光。

3、针对近年来我市房地产市场开发、销售等出现的新动向、新问题,房地产稽查监管工作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违法违规现象进行重点查处。

(1)加强商品住房预售行为监管。未取得预售许可的商品住房项目,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进行预售,不得以认购、预订、排号、发放VIP卡等方式向买受人收取或变相收取定金、预定款等性质的费用,不得参加任何展销活动;(2)查处开发企业以变相“团购”的名义销售未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商品房的行为;(3)查处开发企业以“购房奖励”或“售后返还”等形式销售未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商品房的行为;(4)查处开发企业对达到预售条件的商品房,捂盘惜售、囤积房源,不按规定销售的行为;(5)查处未经批准而擅自进行集资建房的行为;(6)查处中介机构、物业服务企业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7)查处房地产开发企业无资质开发、超资质开发等违规行为。

4、规范的市场秩序要靠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市住建局紧紧围绕全市房地产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搞好调查研究,找准问题症结,对症下药,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制度和办法。在学习石家庄、邢台等市市场监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建立和完善了《房地产企业动态考核制度》、《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管理办法》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等8项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达到了对企业实行一月一统计、一季度一考核、半年一总结、年终算总账的日常考核。在考核中我们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记录一起,并将稽查日志台账实现了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三、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提升稽查执法效能

1、完善和落实省建设厅要求的稽查执法监督制度、稽查执法情况定期通报制度、稽查执法考核制度、稽查执法约谈制度、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典型违法案件曝光制度、事后追踪制度,以制度促管理,以管理促成效。

2、加强房地产市场和建筑市场监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市住建局始终把规范权力运行,健全市场机制和加强监管惩处结合起来,整合执法力量,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素质促工作、以监管保质量,以服务树形象”的总体工作思路,充分运用经济、行政、技术、法律等手段,加强源头治理,加强过程控制。

3、在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督上,实行企业自查、日常检查、专项检查、综合检查、定时抽查,五种检查方式综合监管的方式,时刻动态跟踪管理。

四、加强房地产稽查执法队伍建设,提高稽查执法工作水平

1、加强房地产稽查执法队伍建设。指导我市下属各县市区健全机构,落实制度,完善机制,规范管理,转发《关于加强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稽查执法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召开全市房地产稽查执法工作座谈会,推进全市各级稽查执法工作和队伍管理的标准化水平。

2、规范房地产稽查执法行为。落实省政府《关于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的指导意见》和《河北省建设系统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为办法》,制定完善《衡水市建设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度,严格规范裁量权行使。推广使用全省统一的行政处罚执法工作流程及文书格式。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推进稽查执法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执法水平。

篇8

一、理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机制。一是成立市“扫黄打非”暨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市扫黄打非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由市委常委和分管副市长分别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文化执法、公安、交通、经信、工商等23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进一步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市委、市政府还把“扫黄打非”工作纳入了全市目标绩效管理考核之中,与经济社会发展共同研究、共同部署,每年定期组织召开全市“扫黄打非”工作会议、调度会议和总结表彰会议,研究部署工作任务和措施,签订责任状,总结工作成效,形成了年初有动员、有部署,年中有检查、有调度,年底有总结、有考核三环紧扣的工作格局。“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尽职尽责,积极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行动,加强与上级、与各镇办“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掌握工作中的新情况、新动态,确保执法力量得到充分整合。

二是明确了文化市场责任主体及其法律地位、职能范围。市政府办公室文政办发﹝2010﹞4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职能配置内部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明确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的职能范围,理顺了与文广新局的职责权限,实现了文化市场行政许可与行政执法职责分离。实现了“执法主体、执法权责、执法力量”三统一。

二、建设素质过硬的执法队伍。自建局以来,我们先后开展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建设年”、“文化市场规范化管理年”、“创先争优”等活动,努力打造“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形象好”的执法队伍。一是实行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资格准入制度。重点开展了网络执法培训和以案施训工作,组织全体执法人员参加省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统一考试,取得全国统一“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证”。二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从加强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入手,加强执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要求在文化执法中,严格执法,热情服务。既要严格执法程序,做到公开、公正、公平、透明,又要热情提供服务,时时处处替业户着想,为业户排忧解难。三是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制定了文化执法人员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培训计划,规定每周五为集中学习时间。采用领学、自学、考试、案例分析、撰写案卷等多种形式系统学习了文化市场相关法律法规,严格组织阶段性考核,进一步增强了执法人员学法的自觉性和原动力。四是定期开展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业务技能比武活动。组织开展综合执法技能比武活动,设置了文书制作、调查取证、网络办案、立卷归档等比赛环节,调动了执法人员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同时,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市局组织的行政执法技能比赛,2012年7月我局执法人员还入选市局队参加了省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技能比赛,并取得了好成绩。五是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强化服务意识,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在依法执法的同时灵活掌握执法方式和尺度,从自身形象、执法用语等细节方面,以人为善,以礼相待,以取得当事人的理解支持,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以开展“文化市场规范化管理年,争做人民满意文化卫士”活动为抓手,出台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工作人员年度综合考核评分办法》,成立了考评工作领导小组,从知识应用、文明监管、规范执法、廉洁自律、和谐干事以及成果创新等方面30多个考项,对工作人员进行量化考评。

三、建立统一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为保证稽查执法工作需要,投资50余万元配备了执法和执勤用车,并喷涂文化部确定的全国统一的文化执法标识;为实现现场办案、网上办案,提高办案效率,投资15万元购置了摄像机、照相机、电脑、便携式打印机、复印机等相关设备;为树立执法人员的良好形象,投资10万余元为执法人员配发了全省统一的执法服装,并组织全体执法人员参加省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统一考试,取得全国统一“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证”。规范法律文书,使用全国统一的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的检查(询问)笔录、证据清单、罚没收据、行政处罚告知书、行政处罚决定书等执法文书,从现场笔录开始,做到字迹清楚、工整,记录事实明白、完整,证据充分、确凿,依据法律条文准确,并及时整理、订卷、归档。在做好纸质卷宗的同时,同步录入至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办公系统。建立了微机管理的标准化档案室,安排专人负责档案的录入、检索查阅及日常归档管理,规范案卷检索查阅程序,使开展的每项专项整治行动、经办的每个案件都有据可查,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四、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体系。自建局起,就在制度建设上下工夫,组织力量结合工作职能,从业务工作、岗位责任、绩效考评、后勤保障、作风纪律、廉政守则等方面,制定并出台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工作职责》、《执法人员行为规范》、《工作人员廉洁自律制度》、《机关学习制度》、《车辆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行政执法九要九不要》、《文化行政执法人员规范用语、文明用语公约》、《文化行政执法人员着装规范》、《禁酒令》等规章制度,印发到干部职工手中,并对这些制度的落实,出台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工作人员年度综合考核评分办法》,对工作人员进行量化考评。建立了部门联动、日常巡查、技术监管、规范约束、群防群治、警示教育、行业自律等七大文化市场监管机制,有效确保了文化市场健康规范发展。

篇9

一、工商行政执法手段概念

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手段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国家赋予的行政管理职权,将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适用于具体的市场主体过程中所运用的方式和途径,包括行政检查、行政许可、市场监管、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

传统的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手段主要是简单的“命令一控制”模式,主要通过各种行政强制措施达到工商行政执法的目的。这种执法手段在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起到了市场监管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商执法从单一的集贸市场转变到社会主义大市场:社会公众的法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对工商行政执法不仅要求良好效果,还进一步要求工商行政执法要具备公平性和效率性。因此简单的强制执法已不适应日益多元化的工商行政管理实践。工商行政执法理念随之转变,工商行政管理手段随之创新,各种兼具灵活性和人性化的执法手段如预警告知、发放行政指导建议书、工商所述职等应运而生。

二、三十年来工商行政执法手段的演变

1、1978年-80年代末

1978年9月《国务院关于成立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通知》的实施,标志着工商行政管理恢复建制。当时,工商部门遵循“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按照“四管一打”,工商执法手段主要以收费和管理集贸市场搞活经济为主,执法手段较单一。1987年《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赋予工商部门设卡检查、暂停支付、划拨存款等,执法手段逐渐多样化。

2、80年代末-90年代末

80年代末开始,我国法制建设加速发展,《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行政诉讼法》等一系列涉及工商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工商部门执法手段逐渐丰富。同时,《行政处罚法》的实施,严格规范了行政执法手段的运用。《工商行政管理所条例》的实施,加强了基层执法组织建设,充实了执法主体队伍,保证了执法手段的有效运用。

3、2000年至今

2000年省级以下工商部门实行垂直管理,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2004年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允许工商部门使用间接管理手段。随着我国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加而工商执法人员相对不足矛盾的加深,网格化管理、“经济户口”管理、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管理、分距离监管、12315行政执法体系、信息化办案等监管执法手段纷纷运用到执法工作中,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工商行政执法手段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有:

1、单一执法到综合执法的转变

改革开放初期,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大力培育集贸市场过程中,执法手段主要以“管”为主,执法手段比较简单,突击性、专项性执法较多,常态性监管较少。如今工商部门注重立体监管、综合执法,将服务、维权贯彻到行政执法工作中,注重执法的社会效果和公众评价。

2、刚性执法到刚柔并济的转变

长期以来,工商部门对企业监管以“推定违法”、重在严惩为主,责令改正、警告教育手段运用较少。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主体法律意识不断提高,行政许可、法制培训、发放行政指导建议书、政务公开、工商述廉等一系列柔性手段逐步运用到日常执法工作中,既拉近了与市场主体的距离,也增强了执法的社会效果。

3、从单独执法到联动执法的转变

初期,工商执法主要依靠自身的手段,与其他部门相配合较少。随着违法行为的复杂化和跨领域,工商部门逐渐与公安、城管及其他职能部门联合执法,提高了执法的效果。事实表明,南于地区之间信息不通畅、执法资源无法共享,部分违法市场主体转移异地经营,逃避处罚的行为时常发生。工商部门加强区域协作执法、联动执法,才能确保规范市场的效果。

三、工商行政执法手段缺失分析

执法手段是行政执法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目前工商行政执法手段存在着不健全与法律缺失问题。

1、行政检查缺乏法律保障

行政检查是工商行政管理中常见的方式。明确规定可以查阅、复制当事人资料的有《产品质量法》、《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禁止传销》等法律法规。相比而言,在税务检查则有一个概括性的明确规定。行政检查一般是对当事人财务资料等的检查,如果不是对产品质量等按规定可以进行查阅、复制财务凭证等资料的检查,当事人一旦对行政检查持不配合态度,容易导致执法人员在取证方面遇到困难。在执法实践中,笔者就经常碰到当事人质疑工商调查权的问题。

2、抽样取证缺乏运用基础

抽样取证是根据执法需要,依据科学方法,抽取具有代表性的一定量的物品作为证据的管理活动。通过这一活动,为从总体中取出部分个体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对总体的某些未知因素作出统计推断取得证据。抽样取证对于工商部门查处涉及产品质量案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执法工作中也被普遍运用。但是现行的法律法规对抽样取证的方式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现在工商部门抽样送检的产品,在技术检测报告中一般都有被标为“仅对来样负责”等用语。严格地讲,工商行政抽样检查只是对产品个体的检查,不具有同批次产品的整体效力,容易引起当事人的不服,导致诉讼的发生。

3、行政强制措施手段弱化和不足

目前可进行封存、扣留或先行登记保存证据等执法手段的仅有《产品质量法》、《商标法》等法律法规,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公司法》等法律则缺少先行强制措施的规定,使得当事人通过转移资产逃避处罚成为可能。在查处无照经营行为时,规定的查封、扣押相关财物的时效太短,不利于案件的调查处理。由于缺乏制裁性的行政强制措施,工商部门在取证方面很大程度依靠当事人的自觉配合,一旦发生当事人不配合的情形,执法人员就无法取证,降低了工商执法的权威,使得一些涉嫌违法行为因为证据难以取得而无法追究。

四、工商执法手段的完善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国际化时代的到来,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手段应当按照“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的要求,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寻求变革与创新。

1、进一步完善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手段的制度建设

通过健全法律法规,明确工商部门在监督检查各种违法行为的过程中享有调查权、证据保全权,并明确规定阻碍执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赋予对被监督检查单位可以实行查封、扣押财物,冻结或暂停支付银行账户及限定当事人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接受工商部门调查等强制措施,把行政处罚权与行政强制执行

权结合起来,以提高工商机关执法的权威和严肃性。

由于各地区域情况、市场发展状况不同,地方立法部门可以充分运用立法手段,采取地方立法强化行政强制手段,尽快解决工商行政管理急需解决的法律保障问题。

现代工商执法不仅要强化强制手段,也要适当运用非强制手段。目前,工商非强制行政执法手段已广泛运用于日常执法工作,但法律尚缺少相关规定,使得执法人员运用非强制手段随意性比较大,不仅对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产生不利影响,也会出现工商行政主体违法、侵权或者失职的可能,因此,加强非强制行政执法手段的法治建设显得非常必要。

2、推进工商行政执法手段现代化建设

面对信息化,加强金信工程联网应用。目前,工商系统内已实现了黑牌企业数据库共享,但是其他的企业登记数据库、案件处理系统还没有做到资源共享。通过总局到基层工商所五级层次联网应用,可以减少执法成本,解决信息滞后问题,有利于打击跨地区违法行为。工商部门还可以与税务部门、公安部门进行部分信息资源共享,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违法问题。

面对现代化,重点加强以市场巡查制为主的多种监管方式并存的动态监管执法建设。市场巡查制是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市场经济主体交易行为进行巡回检查,规范市场交易秩序,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违章经营行为的市场监督管理方式。工商行政管理不应坐等问题上门,应加强主动执法。推行市场巡查制,是符合当前市场状况和工商市场监管水平的重要举措。

面对网络化,加强网络监管执法。提供网上咨询、建立网上制度、完善网络年检常态制度,加强对经营性网站监管,重点关注网络广告和网络交易维权。配备专业的网络监管执法人员,加强网络业务知识培训。

3、完善工商行政执法手段法治化建设

法治化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程序正当,“程序正义在一定意义上比实体正义更能保障相对人的权利。一个妥当的事前程序比事后手段更能保障公民的利益,”这也是现代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

(1)处罚决定书公开查询制度

在工商行政管理中,目前行政处罚公开的仅限于关于年检处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对于一般的行政处罚决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一般不予公开,社会公众也无法查询。笔者认为,提供行政处罚书的查询其实是一种有效的行政执法手段。这种手段至少有三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震慑作用,通过对违法市场主体行为的公开,增加违法者的信誉成本:二是规范作用,处罚决定书面向社会公众公开,有利于工商行政机关在作出处罚决定时更加规范和慎重:三预警作用,社会公众通过查阅,可以在进行市场交易之前,了解到交易对方是否曾有过不良记录,避免潜在的交易风险。

(2)行政行为说明理由制度

工商行政行为说明理由制度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出或拟作出涉及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时,以适当的方式向相对人阐明该行为的事实根据、法律依据以及进行自由裁量时所考虑的政策、公益等因素。目前调查终结报告中说理部分不全面,行政处罚决定书说理性内容则几乎没有。原因在于说明理由制度目前尚无明文法律规定,工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一般不要求有说理性内容。工商部门应借鉴法院判决书的写法,在做出行政行为时给予合理的说明理由,这样做会更容易被当事人接受。

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跨国违法经营和跨国消费纠纷不断涌现。工商部门应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双边和多边合作交流平台,构建国际消费者保护和执法网络。

(1)促成国际立法健全完善

执法手段的变革是建立在立法的基础之上,失去了立法的土壤,执法就变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工商部门可以尝试直接或间接(通过国内其他部门)参与国际立法制定统一公司行为的规范,从而遏制国际领域范围的违法行为。

篇10

自党的以来,我国的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在新时期又面临着新任务,当前我国的工商行政管理事业进入到创新和完善职能的新阶段。这需要在科学定位我国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基础上,梳理我国工商行政管理职能错位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为促进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到位提出建议对策。

一、正确认识我国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定位

我国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监管和执法者,对其明确而科学的定位不仅是工商行政管理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首先,工商行政管理是政府依法赋予的职能。市场和政府之间既有明确的界限,又有紧密的联系。一方面,二者有着各自独特的运行逻辑和发展规律,不可相互替代或侵占;另一方面,只要发展市场经济,政府就有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职能,这主要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承担,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中必然包含着工商部门的职能,即“把好市场主体的入门关,当好市场运行的‘裁判员’,做好市场秩序的坚强卫士”。工商行政部门的这些职能是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中通过法律确认的,如市场准入法、市场行为法、市场交易法等都为工商行政部门的监管和执法职能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支撑。其次,工商行政管理的主要职能向社会提供市场经济发展所必须的良性经营秩序这一公共产品。

这里面有三个关键概念:一是“经营”,这就是说工商行政管理的对象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二是“秩序”,这就指明了工商行政管理的任务是提供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其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以维护市场经济正常发展为宗旨;三是“公共产品”,这一概念就确定了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政府属性,它只能由国家专门机关提供,全体社会公民从中受益。只有深刻理解这三个概念,才能科学定位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最后,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具体表现为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市场培育和市场服务。市场准入主要指的是依法对进入市场的主体进行审查、登记、变更等,这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起点。市场监管是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相关法律对市场主体的日常经营活动的监督和控制,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利,构建健康的市场经营秩序。市场培育是在市场监管的基础上对市场发展环境的培育,促进市场各因素不断完善和成熟,不断提高市场整体规范程度。市场服务职能主要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向市场主体和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市场服务,如市场信息、商标注册、消费者维权、企业资质和信用查询,等等。

二、当前我国工商行政管理职能错位的表现

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从计划经济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尽管历经了30多年的市场经济考验和锻炼,但在机构设置、制度模式、工作方式等方面难免有旧体制的痕迹和路径依赖的惯性,这些都会影响到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一定程度的职能错位,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泛化。从现实情况来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由于没有专门性法律去确认去职能范围,因此各个法律都有可能涉及和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这导致了其职能泛化和模糊化;并且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政府、职场主体、消费者乃至社会公众的交集中,致使其职能多样。这种职能的泛化、模糊化、多样化的现象在总体上是对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弱化。

第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越位。这主要指的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承担了一些本不属于自己的职能,行使了一些不属于自己的权力,代替市场和社会做了一些不属于自己的工作。如工商机关背离自己的监管和执法职能,而直接参与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有的工商行政部门甚至公然介入到地方的拆迁工作中;还有的却在从事着一些本应由市场或社会组织承担的工作,如市场消防安全、物业管理等。民间“工商部门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管空气”的说法就是这种职能泛化现象的生动写照,这既不利于工商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经济社会的进步。

第三,工商行政管理体系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其职能难以有效发挥。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之后,如一些该出台的法律未能及时出台,一些该赋予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的权力未能有效赋予,一些该废止的法律(违反市场竞争规律的法律)未能及时废止;另一方面,垂直管理贯彻不彻底,尽管我国实行了省以下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垂直管理,但由于这些部门总是生活、工作在特定的政府管理之下,其市场监管和执法必然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影响、干预甚至控制,这严重影响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履行职能的独立性。

三、全面促进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到位的对策

针对我国工商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工商行政管理的科学定位,全面整合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全力促进我国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到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工商行政管理的力量。

第一,整合核心职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国加WTO之后,我国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吸收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管理理念,整合工商行政管理的核心职能,这样才能保证不缺位、不错位。这主要包括四大安全体系:生产安全、交易安全和品牌安全和生活安全,涉及市场进出、市场交易、市场竞争、商标管理、市场案件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只有做好这些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的核心工作,保证工商行政管理核心职能的发挥,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第二,将监管、执法和服务结合起来,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工商行政管理虽然是政府部门依法授予的监管市场和依法行政的部门,但它并不是冷冰冰的衙门,而应该是将监管、执法融入主动为政府、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当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该转变管理观念和思路,依法运用自身掌握的大量市场信息,积极开展一些高端服务,为政府宏观决策、市场主体发展和消费者维权提供职权范围内的服务活动。

第三,提高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能力,努力化解市场经济的深层次矛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的一系列深层矛盾不断显现,能否化解这些矛盾直接决定着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效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仅担负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市场秩序等常规性工作上,还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网络市场监管、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商标保护等新任务。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深层矛盾,也是老百姓关注度很高的民生问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在解决这些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上做出更大、更有力的贡献。#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