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经费预算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科研经费预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科研经费预算

篇1

摘要:目前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中存在预算执行缺乏严肃性、预算执行偏离批复预算、预算控制力度不足、预算执行缺乏效益性评估等一系列问题,加强预算管理刻不容缓。本文以上海复旦天翼账务管理系统V4.2为基础,探讨如何利用该系统管理功能实现科研经费预算控制管理。

关键词:高校 科研经费 预算管理

预算控制贯穿于科研经费管理的全过程,预算控制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着科研经费的管理水平,影响科研项目进展。鉴于目前江苏省属高校均使用上海复旦天翼账务管理系统,本文以上海复旦天翼账务管理系统V4.2(以下简称V4.2系统)为基础,探讨如何利用该系统管理功能实现科研经费预算控制。

一、高校科研经费预算执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研项目数量的不断激增,国家及高校相关部门纷纷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科研经费使用管理规定和办法,各类科研经费支出日益规范。高校科研相关部门在经费支出的总预算控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对于子项目预算执行的过程控制力度尚显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算执行偏离批复预算。科研经费执行过程中,特别是中长期科研项目,受科研人员预算管理意识淡薄、科研计划微调、市场价格波动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往往与批复预算存在一定的偏差,具体表现为:

1.预算执行内容与项目预算内容不匹配,主要表现为:(1)部分科目支出超出批复预算,如差旅费科目中调研费、租车费、汽油费、过路过桥费等支出过高,项目结算时往往严重超出子项目预算金额。(2)部分科目支出低于批复预算,如会议费,部分项目负责人在会议费和差旅费科目的理解上存在偏差,将项目组成员外出参加会议产生的会议费和培训费纳入到会议费预算中,导致会议费预算虚高,课题结算时该科目出现较大结余。(3)项目执行过程中,因研究需要变更采购设备的型号、新增实验耗材、更换协作单位或测试化验加工单位等情况,导致预算执行超出预算支出范围的情况时有发生。

2.预算执行进度与项目研究进度不匹配。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申报至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确定并下达经费往往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待项目经费下拨到账时,科研项目往往已经无预算运转了几个月甚至半年之多,导致项目研究接近尾声而预算经费执行较慢,引发突击使用经费的现象;反之,科研项目研究进展较慢而经费预算执行偏快,项目未完成而经费已用完,引发挤占、挪用其他来源资金以完成科研目标等现象。

(二)预算执行缺乏严肃性。根据相关文件规定,高校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未经规定程序不得随意变更或调整。目前,预算执行过程中超范围列支经费、随意增加、调整预算项目,“突击花钱”,挤占、挪用、截留预算项目资金,巧立名目套取科研经费等违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科研经费预算形同虚设,严重削弱了预算执行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预算执行缺乏效益性评估。目前,我国高校尚未形成健全的科研经费预算执行及绩效考核制度,多数高校针对科研论文、科研成果、科研课题经费总量等指标实行科研奖励,很少关注科研经费执行的效益性评估,更无针对经费执行不合理、不合规行为的惩处措施,无法对科研人员起到警示作用。

二、高校科研经费预算执行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重立项、轻预算,预算管理意识淡薄。目前,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科研经费的额度已成为衡量高校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同时科研项目也是高校创收的重要来源之一。为提高科学研究的积极性,鼓励科研人员多渠道争取和申请科研项目,部分高校将科研经费到位额度作为工作量指标,列入教师岗位聘任条件及工作考核当中。高校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长,但科研经费管理预算控制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科研经费支出不合规的情况屡见不鲜。

(二)预算编制不科学。目前,高校科研经费预算主要由科研项目负责人编制,财务人员参与度较低。而项目负责人主要从事教学科研,财务制度和预算知识储备不足,预算管理意识相对淡薄,因此,在申请立项编制经费预算时缺乏科学的经费测算方法和依据,往往按照个人主观经验或意愿进行预测划分,较少考虑财务预算规定和会计科目设置,无法保证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的真实性、精确性和科学性,进而影响经费执行管理的有效性。

(三)项目立项与经费下拨到账存在时间差。科研项目一旦开展就必须得到充足的经费支撑。为保证一些前期经费投入较多的科研项目能够顺利开展,项目负责人往往通过筹集其他来源经费的方式垫付前期研究费用,待该项目经费拨付到账后再进行调账处理,从而造成项目研究进度与预算执行进度不匹配的现象。此外,部分纵向研究课题经结项评审合格之后才能划拨余款,本身就违背了预算执行进度与项目研究进度相匹配的初衷。

(四)预算控制力度不足。科研经费预算控制主要由项目负责人和财务部门把控,由于缺乏切实有效的经费预算执行管理办法,预算控制力度尚显不足:

1.项目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往往同时承担多个科研项目,且课题组中一般无专人进行经费支出管理,科研人员往往根据研究需要进行经费支出而不严格执行项目批复预算,仅控制经费支出总量不超出预算总额,而忽略对每个明细科目预算实行科学有效的过程控制。此外,经费额度较大的科研项目可能会设置子课题,任命课题组成员为子课题负责人,各自负责部分课题研究,并下拨一定的科研经费,使得科研经费预算执行的过程控制更加复杂。经常在项目结题验收的准备阶段,才发现项目预算的明细科目存在支出内容与预算批复不相符、不相关等情况,最终不得不在无充分依据的情况下进行项目间调账。

2.多数高校财务部门尚未设立专门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岗位,且财务会计核算明细科目与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科目尚未统一,财务部门只能查看项目的整体执行进度数据,无法掌握每一个预算明细科目的详细情况。因而,财务人员审核报销单据只能关注报销发票的合法性、合规性,核实单项经费支出是否符合批复预算要求,暂时无法实现对子项目预算支出的金额控制。项目结题验收时,需要根据经费预算科目对财务数据进行重新分类、调整及整理,既加大了数据处理的工作量,又影响实际支出数据的准确性。

(五)科研经费预算执行考核制度不健全。预算执行结果的评估、考核与奖惩是预算管理最后一个环节,是发挥预算约束与激励作用的必要措施。但目前我国高校尚未形成健全的科研经费预算执行及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和评价指标体系严重滞后。多数高校针对科研论文、科研成果、科研课题经费总量等指标实行科研奖励,很少关注科研经费执行的管理评价,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效果、效益、效率未进行及时跟踪和调查,预算执行的效益性评价成为一纸空文,更无针对经费执行不合理、不合规行为的惩处措施。

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主要对预算完成情况和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核,发现报销票据存在瑕疵、实际支出偏离批复预算或超出预算范围等情况,一般建议项目负责人完善相关材料或进行课题间调账,无实质性的惩处措施,无法起到警示作用。

三、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财经法规宣传,强化预算管理意识。高校科研主管部门、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等应密切配合,加强财经政策法规宣传力度,确保学校管理层和科研项目负责人充分认识到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控制的重要性,明确学校科研、财务等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不断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同时学校管理部门应通过专题讲座、集中培训、开展服务咨询平台等多种方式,引导科研人员积极掌握基本的财务知识,了解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把握支出科目的内涵,提高对科研经费执行重要性和严肃性的认识,坚持预算执行“三性”原则,即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

(二)推进科研经费预算模板化,实现预算精细化管理。随着科技部、财政部推进“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一系列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出台,对于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精细化控制及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科研项目负责人负责科学合理地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并合法合规地使用科研经费;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按照批复预算将科研经费下达到具体的预算科目中,并设置预算控制额度和自动警示功能,指导并监督项目负责人严格按照批复预算使用经费;高校科研部门主要负责科研项目管理和合同审核,积极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经费管理工作。通过如上精细化管理,减少科研经费支出的随意性,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通过V4.2系统项目预决算模板化管理功能,将项目经费预算引入到财务系统中,针对各子项目和明细科目预算分别设置“浮动限额”“禁止超支”“警告提示”等多种控制方式,可以摆脱以往只控制项目总预算的粗犷型管理模式。当子项目经费支出接近或超出预算数额时,财务系统会发出警告提示,确保经费支出符合批复预算。项目负责人可以随时查询项目总预算和各子项目执行进度及明细情况,做到经费支出心中有数。同时,经费预算的精细化管理有助于财务人员报销审核时对经费支出的合规性进行控制,同时可以对每个子项目经费限额进行控制,防止结题经费超支,减少财务调账。在科研项目结题审计时能够快速准确地导出预算执行的明细数据,避免人工归类整理的误差。

(三)细化会计核算科目,与科研预算科目有效对接,提供预算精细化管理保障。2013年12月30日,财政部修订印发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详细规定了会计科目使用及财务报表编制,细化高校支出的分类和核算,更为全面地规范了高校经济业务或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但尚未结合高校办学和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现状,实现会计核算科目与科研经费预算科目的有效对接,财务会计人员在科研经费支出报销时仍无法参照明细科目预算执行进度,对科研子项目成本进行有效核算。

V4.2系统为适应新制度改革的要求,进一步细化了会计科目,系统能够支持10级科目,并提供资产计提折旧、摊销等方面的便捷管理功能。因此,财务部门能够结合该软件与系统开发方共建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数据库,建立财务核算系统与财务项目管理系统的有效对接,实现财务会计核算科目与科研项目预算科目的有效对接,并实现实时查询科研项目经费及其明细科目执行情况的功能。

(四)实现科研项目预算信息共享,深化预算监督控制。V4.2系统已完成财务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财务信息平台共享,但高校相关管理部门经申请审批仅能获取部分财务预算数据及执行情况,无法获得详细预算内容执行相符性信息。目前,许多高校正大力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应能实现财务数据管理库与科研管理部门的科研项目管理库有效对接,形成科研项目信息全面共享的局面,有助于课题承担院系、科研部门、财务部门、资产部门、审计监察部门等相关管理人员实时监督预算全面执行,实现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深化预算监督控制。

V4.2系统后续开发应致力于实现财务管理数据库与校内科研项目管理库的有效对接,将科研经费预算执行信息纳入财务信息共享范围,分别开放课题承担院系、科研部门、财务部门、资产部门、审计监察部门等管理部门操作端口,便于实时查询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内容执行的详细情况。财务部门与课题承担院系、科研部门、审计监察部门相配合,不定期开展在研项目经费使用情况检查,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实现预算管理事中监督;资产部门与课题承担院系、科研部门相配合,实现仪器设备信息共享,满足其他课题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要求,节约科研经费;科研部门、项目管理部门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实现学校各职能部门间信息互通,以及全体师生进行有效监督,促使项目管理更加公开、公平和公正。

(五)建立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制度,提升经费预算执行成效。我国今后的审计发展主要不是查处违法违规问题,而是开展效益审计。开展课题结题审计和效益评估是监督科研经费预算执行的有效手段。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研经费预算执行及绩效考核制度,探索有效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指标体系,从科研项目的技术水平、科技含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经费开支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不断增强科研竞争意识和服务社会意识。

参考文献:

1.李爱武.高等学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研究,2012,(32).

2.冉洪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创新与审计实施探索[J].会计之友,2013,(12).

3.沈菲,沈立峰.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8,(12).

4.石勉.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探讨[J].经济师,2010,(11).

5.张海燕,于志刚,邓建华.加强高等学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10,(36).

6.卿文洁.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探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篇2

【关键词】 纵向科研经费; 会计核算; 预决算; 衔接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5-0111-05

“十一五”以来,高等学校科研事业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高校承接的科研项目大幅增加,几乎承担了一半以上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高校的科研经费在“十一五”期间翻了一番多,到2011年已经达到1 030亿元。随着科研投入的大幅增加,科研经费管理和核算问题已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共同关心的问题。高校的科研经费包括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两类。纵向科研经费一般是指以学校作为科研承担单位或合作单位从政府主管部门获得的经费,属于财政性资金。凡属于财政性资金,必然是财政预决算的组成部分。会计核算是预算和决算之间的桥梁,高校纵向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关乎纵向科研经费预决算和学校年度财务收支状况。做好会计核算和预决算的有效衔接,是高校经费实现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经费监管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分析总结目前高校纵向科研经费的预决算要求和核算现状,提出了实现会计核算和预决算两者有效衔接的路径。

一、高校纵向科研经费核算的现状

原《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于纵向科研经费核算的要求并不细致,各高校关于纵向科研经费的核算方式差异较大,包括收入科目、支出科目、年终结账过程、结转结余的科目等都不尽相同。对于收入科目,各高校一般都按照原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设置,基本能够满足专项经费管理制度的需要;支出明细科目的设置方面在原会计制度中虽有统一规定,但满足不了专项科研经费核算细化的要求。国家实行部门预算制度以后,根据财政预决算需要对科研经费支出的二级科目进行了规范,但也难以满足专项科研经费核算细化的要求。随着纵向科研经费尤其是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等经费管理要求的提高,很多高校尤其是纵向科研经费到款较多的学校开始按照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强了会计核算,主要的进步就是能够体现单独核算的要求,在科研经费支出明细科目设置上开始注意与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的口径寻求一致。

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于2013年12月30日,要求从2014年1月1日起执行,其对纵向科研经费在收入和支出、结转结余所采用的一级科目设置是很明确的,对二级科目的设置基本明确,对于三级或更明细科目的设置没有限制,各会计主体根据需要可以自由设置更明细的科目,但未提出统一规范,仍然不能直接满足纵向科研经费支出的核算要求。2014年是新旧会计制度转换衔接之年,这对兼顾纵向科研经费管理需要和新会计制度规定,实现高等学校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和核算水平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当前高校纵向科研经费预决算及核算要求

(一)预算要求

纵向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应该以基本确定的研究任务为依据,根据项目任务的合理需要,坚持三个原则,即: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同时要讲求预算的可执行性。编制预算时应当同时编制来源预算和支出预算。来源预算中除申请专项经费外,有自筹经费来源的应当提供出资证明及其他财务资料。自筹资金必须是货币资金,不得以房屋、设备、科研材料等折成资金替代。支出预算应当按照国家科技计划经费预算规定的科目和不同经费来源编制,不得另外增加或者减少支出科目。支出预算中各支出科目要做到依据充分,取费标准合理,计算数据准确。

(二)决算要求

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的决算一般包括年度决算和财务验收决算两个环节。项目开展实施过程中的每个自然年度都要按照要求编制年度决算;当项目完成后,项目(或课题)负责人及其承担单位都应该编制财务验收报告,财务验收报告包括项目(课题)的全部决算信息,而且该决算应经过审计。不管是经费的年度决算还是财务验收环节的决算,其编制都要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数字真实、完整、准确,做到账表一致、账实相符,从而反映项目(课题)经费真实的收支情况。

(三)核算要求

国家科技计划经费有关的一系列管理制度性文件中,关于专项经费到底应该如何进行核算并没有专门的、具体的要求,只是有进行单独核算的要求,要求承担单位或合作单位应加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对专项经费和自筹经费分别进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从有关制度文件推断和近些年审计实践情况来看,单独核算一般应该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1.实行分项目(课题)的全额预算、过程控制和全成本核算,并将预算管理、过程控制、成本核算与决算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专项经费管理及核算模式。

2.依托单位应对所依托的课题或子课题进行成本核算,未经批准不得分立或变更核算对象。对跨年度的课题,应该保持其核算对象、口径的连续性。

3.依托单位执行的行业会计制度对专项经费会计核算的结果应能够清晰反映项目资金来源(分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项目支出、项目经费结余情况。

4.根据要求设置合理、实用的明细会计科目。

三、高校纵向科研经费预决算与会计核算衔接的路径选择

(一)正确把握纵向科研经费单独核算要求

1.单独核算的涵义

单独核算是对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使用和管理课题经费的基本要求。课题承担单位与课题合作单位应采取以下方式之一对课题经费进行单独核算,简称两方式单独核算。

(1)在单位会计核算系统中单独设置会计科目,对专项经费及自筹经费分别进行单独核算。

(2)在单位会计核算系统中通过设置辅助明细账,对专项经费及自筹经费分别进行单独核算。

2.单独核算的实现方式

电算化条件为单独核算和精细化核算提供了有力工具,不管是专业的财务管理核算软件,还是基于财务资源管理的会计核算系统,都完全具备实现单独核算的条件。

(1)单独设置会计项目进行核算

就高等学校等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单位而言,其国家科技专项经费的收支一般均列入单位收支账簿中,通过设置会计项目来反映专项经费全貌,通过项目对应的收入支出科目来反映其收支情况,通过细化的支出科目来反映专项经费的11类直接费用,通过具体项目对应的支出科目限额来控制对应的费用预算限额。从目前国内多数高等学校会计核算水平和审计反馈的情况看,基本上都能够做到这一点。

(2)单独设置会计科目进行核算

如果核算软件中没有项目核算功能,灵活设计会计科目也可以实现单独核算。

通过收支科目核算专项经费的,应该分别在收支科目中按照专项经费的项目名称设置明细科目,在此明细科目下根据需要设置更明细的支出科目,年度结账时要专门针对此专项科目进行收支结转。

通过专项应付款(或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专项经费的,应该在该科目中按照专项经费的项目名称设置明细科目,核算专项经费的收支,但这样设置过于笼统,不利于经费使用过程中财务分析、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的开展,一般可以在此明细科目下根据需要设置更明细的收入支出科目,最终于课题结题后进行此专项科目下一层收支科目的结转。

(3)单独设置辅助明细账进行核算

单独设置辅助明细账进行核算一般仅指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核算,无法通过项目、科目核算功能达到单独核算要求时,将专项经费收支通过通用的损益类科目核算,同时对每一笔收支会计分录通过设置单独定义了该专项经费名称的辅助账进行核算。

3.高校作为一般纳税人承接财政性专项经费单独核算的关注重点

按照《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70号)文件规定,作为一般纳税人的高校对收到的财政性科研专项经费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该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用于该项目的增值税款也不得抵扣当期销项税。这就必然要求其支出的单独核算要有明显特征,与专项经费的要求是一致的,否则就不能界定为单独核算。

(二)关于纵向科研经费收入的核算

按照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要求,纵向科研经费收入所使用的一级科目一般为“财政补助收入”或“科研事业收入”。

“财政补助收入”核算高等学校按照预算管理隶属关系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该科目应当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个明细科目,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的纵向科研经费应属于项目支出范围。《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同时要求两个明细科目下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教育”、“科学技术”等“支出功能分类”的相关科目进行明细核算。所以,对于列入同级财政部门拨款的科学研究经费,至少应采取三个级次的科目进行核算,即“财政补助收入――项目支出――科学研究”,同时还应该对应到具体科研项目,以体现单独核算要求。

“科研事业收入”科目核算高等学校开展科研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包括通过承接科研项目、开展科研协作、转化科技成果、进行科技咨询等取得的收入。《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因开展科研及其辅助活动从非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经费拨款,通过本科目核算,而且应该单设“非同级财政拨款”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列入科研事业收入中的纵向科研经费属于专项资金收入,还应按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所以,对于列入科研事业收入的纵向科研经费,至少要采取两级科目进行核算,即“科研事业收入――非同级财政拨款”,同时还应该对应到具体科研项目,以体现单独核算要求。

(三)关于纵向科研经费支出的核算

1.纵向科研经费支出科目的设置要求

(1)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要求

2011年国家出台了《财政部 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明确将课题经费划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与之直接相关的费用,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其他支出。对这11类直接费用要求核算时进行区分。

(2)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要求

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了“科研事业支出”一级科目,该科目核算高等学校开展科研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制度规定了“按照‘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和‘其他资金支出’等层级进行明细核算”,如前所述,纵向科研经费应属于项目支出,但这样既要反映支出性质,又要反映资金来源就必须通过两级支出科目来完成。当然,通过会计核算软件的辅助功能可以减少一层支出科目,实践中可以将资金来源的性质用辅助功能反映,这样至少已经需要设置两级支出科目。同时《制度》要求, “‘项目支出’明细科目下应当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的款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同时在‘项目支出’明细科目下按照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如果具体项目仍然采用会计核算软件的辅助项目核算功能,则核算到支出经济分类的款级科目至少要采用第三级支出科目来完成,核算到支出经济分类中的款级科目的要求实际上就是要满足财政决算的要求。

(3)财政决算的要求

财政决算一般是为预算服务的,近几年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和内容没有什么新的变化,所以财政决算也不会有大的结构性调整。从决算编报要求和决算口径看,不管是对于基本支出还是项目支出都还是只要满足和服务于政府收支分类中的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即可。纵观财政部的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其在“商品和服务支出”类级科目下包括32个款级科目,在“其他资本性支出”类级科目下包括14个款级科目。就高校而言,实际经常使用的款级科目一般在20个左右。但政府支出经济分类的款级科目与科研经费直接费用的11个明细科目之间并不具备严格的对应关系。比如纵向科研经费支出中的“燃料动力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就是典型的不能严格对应到支出经济分类中具体款级科目的。而且,纵向科研经费支出中的“专家咨询费”从其要求的核算内容看,其实就是“劳务费”的一种形式。

2.优化会计核算

解决以上不同制度要求而出现的口径不一致问题,就需要会计核算时在支出科目细化和设置方面进行优化。会计核算的优化就是要解决好纵向科研经费预决算各项费用口径与高校的支出科目的关系处理。

在执行高校会计制度的事业支出科目中设置明细支出科目时,既要考虑财政部门预决算口径的需要,也要考虑会计制度本身的需要,还要考虑单位支出结构分析的需要,更要考虑国家科技计划决算口径的需要,因此必须在科目细化上找答案。如前所述,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于科研经费支出科目规定到了三级科目,则高校就可以根据需要利用好三级或更底层的会计科目,来完成以上不同层面的财务管理需要。现在以高等学校为例,因为公共财政预决算口径和纵向科研经费预决算口径间存在一致性,也存在重复的地方,因此,可以通过科目细化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在决算报表编制时根据不同的预决算需要采取可分可合的处理模式。详见表1。

(四)关于外拨合作单位经费的核算

目前纵向科研经费管理环节,对于合作单位的预算经费管理有两种体现模式,那么对于其经费的入账和核拨就应该根据管理模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核算方式。

1.直接体现并管理模式

目前,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经费、国家科技计划经费、公益性行业专项经费等科技经费对合作单位的经费在预算环节是很明确的,有总额度,有明细费用预算。国家的财政科研经费首先拨付到课题承担单位,再由课题承担单位及时按照预算核拨给课题合作单位。该种模式下有两种核算方式,其一是课题承担单位将收到的全部课题经费列为本单位收入,其转拨给合作单位时列为支出;其二是课题承担单位收到全部课题经费以后,对于预算中明确为本单位的专项经费列为收入,将预算中属于合作单位的课题经费列入往来科目,于拨付后予以核销。笔者认为第二种核算方式更为合理、稳妥。

理由一:上级拨付的专项资金到账后,包括预算中明确应外拨的合作单位经费一并全额反映为本学校收入,而外拨合作单位经费则列为支出,虚增了本单位的经费收支,同时合作单位收到转来的专项资金后也必然反映为收入,从全社会和分级决算汇总角度看,存在明显的重复计算收支现象。

理由二:把外拨合作单位经费列为支出,那么这项支出在核算和决算口径上归入到支出经济分类的哪一款中呢?全部归入“其他支出”科目吗?显然不符合现行财政决算的要求,而且也不符合财政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

2.间接体现并管理模式

该模式下有两种具体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有些纵向科研经费在预算环节对合作单位有专门预算(即有总额度、有细化预算),但是在预决算环节明确要求只能统一反映为承担单位的,因为级次原因无法与合作单位一一对应,这种情况下暂且只能按照上述第一种方式进行核算,但这样的核算方式确实存在明显的重复因素;第二种情况是有些纵向科研经费在预算环节对合作单位没有专门预算,也就是没有预算额度,只是在任务书中有所反映,且外拨经费时需要依靠另行签订合同或协议来规范所划拨经费的使用,则不得不按照前述第一种方式来进行核算。对于这两种情况,应该由各级财政部门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改进预决算管理渠道和口径要求。对于财政决算覆盖范围内的课题承担和合作单位,按照以上第二种方式核算;对于财政决算覆盖范围外(如企业)的承担单位,根据需要以单独列报决算的方式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S].财教〔2006〕160号,2006-09-30.

[2] 财政部,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S].财教〔2006〕159号,2006-09-30.

[3] 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S].财教〔2011〕434号,2011-09-14.

[4]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S].教财〔2012〕7号,2012-12-17.

[5] 财政部,教育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S].财教〔2012〕488号,2012-12-19.

[6] 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S].财会〔2013〕30号,2013-12-30.

[7] 陈章兴.论高校纵向科研经费管理水平的提高途径[J].管理视野,2012(3下):160-161.

[8] 潘恒飞,黄海英.高校科研经费核算的几个实务问题[J].财会月刊,2013(7上):24-26.

篇3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原因;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大。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经费呈大幅度增长趋势,资金渠道也呈多元化趋势,高校科研经费就是其中之一。高校科研经费是指用于高校发展科研事业的费用,其资金来源主要为国家政府赞助,除此之外,还有来自民间组织、企业、基金会等的赞助支持。高校科研经费又分为横向科研经费与纵向科研经费两种。横向科研经费一般是社会或企业提供的项目科研经费并制定了经费的使用范围、用途、开支标准控制等。纵向科研经费则是国家政府直接拨款资助某一个或多个项目的经费,根据批复的开支比例及预算范围使用经费。这两种科研经费在提升高校科研能力、学科建设及专业建设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

在高校的总资金比例中,科研经费比重越来越大。科研经费的增长在促进高校科研力量、提升内涵建设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总结高校科研经费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科研经费的预算不科学

高校科研经费预算不科学主要表现为经费预算不合理、模糊化、不够精细。在科研立项时,缺乏严谨的成本核算和计量方法,且易受项目申请人及项目评委的主观影响。这导致经费无法真实反映项目的预期科研成果。一些经费的分配不合理,如给予专家教学的科研经费可能是普通教师的几十倍,造成一些项目经费过多,而一些项目经费却非常紧缺。另外,科研经费预算模糊化、粗略化表现为对科研经费的预算支出粗略,很少按照季度、年度进行精细化的预算,极易导致科研经费使用的随意性并因此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例如,有些项目已经完成,但经费结余迟迟不动,有些项目还未完成,经费已经套现。这种缺乏科学合理性的预算机制严重影响了科研经费的有效利用。

2.科研经费管理与项目脱节现象严重

现阶段,很多高校的科研经费由该校的财务部和科技处共同管理。财务部门主要管理科研经费的使用,如科研经费的审核、报销、预算、支出、统计等相关工作。科技处则主要负责管理科研经费使用的科研项目,如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合同、验收、统计成果等。两个管理部门的管理系统各自独立,加上部门间缺乏配合和沟通,科研经费管理难以对项目进程进行控制。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科研处一般多看重科研项目的争取和研究成果,而忽略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如经费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等,而财务管理部门往往只注重科研经费是否安排到位、经费使用情况等,对科研经费运营的整个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从而造成项目管理与科研经费严重脱节的现象。

3.科研经费的核算不合理

财务人员在核算科研经费的成本时,往往将科研人员的费用及间接产生的费用算在成本之外。另外,很多学校还将科研过程中使用的房屋、实验材料、仪器设备、水电等费用排除在科研经费成本之外。进行科研过程中,科研人员没有向学校缴纳相应的费用,而将这部分费用作为学校事业费的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校的教育成本,也无法真实反映科研活动的实际效益。

4.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管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在科研管理制度中没有明确提出对科研管理进行监督的审计方法。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科学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造成高校经费的结题审议及科研效益分析不到位,导致学校的审计部门难以发挥监督作用,使得科研经费的使用问题层出不穷。例如,有些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科研经费是自身争取来的,因此如何支配是自己的问题,与其他人无关。一些财务人员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其采取默许、纵容的态度。一些科研人员也因此进行违规操作,将个人的日常开支,包括家庭开支费用都作为科研经费来报销。有些甚至将项目经费作为个人的收入,放入自己的腰包。科研经费腐败案件的频频发生提醒着相关部门应对科研经费加大监管力度。

5.对科研固定资产的管理不规范

一些高校对科研固定资产的管理缺乏重视,在购买、使用、处置这些固定资产的过程中存在多种问题,造成科研经费不同程度的流失和浪费。虽然也有相关规定要求这些固定资产必须入库,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难以真正实现。一些学校利用科研经费购买固定资产后,要求办理入库手续,由于对这些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力度不够,很多时候在科研项目结题后固定资产就会被科研人员私自占有,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损失。另外,在购买固定资产时也存在多种问题。有些项目的研究可以使用相同的设备仪器,但由于设备仪器不属于同一部门而不能共享,从而导致重复购买相同的固定资产,造成资源、资金的浪费。一些科研人员在使用固定资产时,对设备仪器缺乏必要的保管和爱护意识,也会造成科研经费的流失。

二、改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针对以上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势在必行,具体可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篇4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技事业也进入了历史上的最好时期。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科研能力的提升,不仅可以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还可以通过产学研的转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规范性、效益性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同时也直接影响高校科研的质量和水平、影响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基于绩效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策略研究变得日益重要。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分析

(一)科研经费来源多元化,管理不健全

近年来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日益多元化,按照来源渠道大致可分为纵向科研经费、横向科研经费和校内科研经费三种。目前纵向科研经费各下拨管理机构都制订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往往比较宏观、无操作性。而横向科研经费和校内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总体上又不完善、不全面,大多是定性内容多,量化指标少,缺乏相应的指标控制,制度的多元化,形成了经费支出不清晰,管理不够科学透明,存在各类经费调配使用等现象。

(二)预算编制不科学,缺乏绩效考评机制

从2010 年起,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经费的投入,特别是科研经费保持在每年20% 的增长速度。高校为了提升办学层次、促进学科发展,在学校定位不清晰的情况下,为了得到经费上的支持,往往在申报过程中,预算编制不是从项目本身来考虑,而是基于多要钱的角度,导致预算编制随意性较大,存在预算拍脑袋、申报不实的现象。在经费预算评估评审中,有关中介机构和咨询专家也是简单化地按比例核减申报经费预算。造成批复的预算无法执行,预算指标随意变更,实际使用与预算不相吻合。财务部门难以保证决算与预算的一致性,预算失去了约束力。对科研经费的绩效缺乏考核,对立项时宣称重要的科研成果无人去核对。科研成果反复使用,造成绩效评价徒有形式,不能真正起到考评的作用,同时资金使用无法与绩效考评相结合。

(三)经费成本核算支出结构不合理

随着预算的逐步公开,社会对各类预算的执行情况关注度比以往都要重视。在科研经费申报时是按照科学研究项目整体申请,但是在经费下拨时则是按照项目周期平均下拨,一些项目为了完成预算的执行进度,在经费使用时不按项目的进程使用。从当前大多数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结构中可以发现,会议费、差旅费、接待费、汽油费、交通费、劳务费占绝大比例,而设备费、材料费、实验费支出,真正用于项目科学研究的支出占比很少。根据中国科协的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的仅占40% 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另外科研成本指标不能真实反映科研项目全部耗费情况,造成支出上的虚减,使得科研支出与实际成本不相符。科研管理部门一般只注重申报和结题,不过问经费使用情况,财务人员不参与科研项目的申报预算,只按照发票机械化地报销。至于将经费花在何处,经费支出的真实性、相关性、合理性情况,财务部门无法进行审核和控制。

(四)经费使用缺乏监督,会计信息不能共享

目前我国科研经费投入普遍采用的是按课题拨款模式,这就赋予了课题组负责人很大的自主权。因此高校科研人员总是认为,不论纵向科研经费,还是横向科研经费,都是项目负责人凭自己的实力争取得来的,自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学校无权过问和干涉。有的项目负责人想方设法将科研经费转为私人财产,将个人及家庭生活开支在科研经费中报销, 从而导致了经费支出不遵守财务制度,违规违纪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在其承担多个科研项目情况下,存在经费混用、挪用现象,扰乱了科研经费的正常管理和使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虽然有科研管理系统,财务部门有财务管理系统,但是每个部门只是按照各自的需求进行管理,缺乏统筹性。管项目的不管经费,管经费的不了解项目,导致项目管理、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相互脱节。科研管理部门重视的是项目立项和结项。财务部门重视的是票据的真实性,根据票据来判断是否可以进行报销。对科研项目的运作过程不熟悉,也不知项目经费预算构成和要求,无法参与到科研前期、中期、后期的管理工作中。

(五)经费结题不结账,结余资金监管不力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为了不影响经费的再次申请,一般都非常重视科研项目的结题,却不关心经费结账。有的科研项目已结题多年,但财务账面上项目结余资金长期挂账。由于项目管理是科研部门负责,项目核算是由财务部门负责,彼此对项目的结项信息互不相通。即使互通信息,财务人员也很难进行项目结账工作。按照规定,项目结题后资金要上缴原渠道,但是上缴途径政策并不明确。上级主管部门为了保证科研的正常开展,往往在项目申报成功后,先行拨付部分经费,其余在项目结题时才支付给科研部门。有的科研项目的结题工作已基本结束,但是经费还在投入。也有些结余是由科研人员通过加强管理、优化安排、精打细算、勤俭节约而节省下来的经费,由于项目已完成,真正需要从事科研工作的支出不会再发生,科研管理部门对结余资金又没有完善的管理措施,导致科研结余资金变为项目负责人挂在财务部门的一项长期代管经费,可以随意使用和提取。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义

(一)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惩治腐败的需要

近年来全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违纪违法案件时有发生,全国各地严厉查处了一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案件。这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上不健全、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位有关。科研经费管理使用存在严重腐败风险;有的高校科研人员法制观念淡薄,主观地认为自己争取到的科研经费是属于自己,利用掌握的科研资源牟取私利,通过虚报冒领,多头申报、重复立项,外协套取科研经费等中饱私囊;还有的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不善,造成国家财政资金严重浪费和损失。这些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上的弊端,要求必须要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充分认识高校的科研经费具有公共属性和财经纪律约束,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地方和高校内部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规定使用,不得打擦边球、搞变通。

(二)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社会现实的需要

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持续性,是关系到学校科研发展的重大问题。高校要高度重视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适时建立相应的科研管理组织体系,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的规划、评审和使用等方面的统一。当前社会对财政性经费预算要求公开,特别是要求对“三公”经费、会议费的预、决算向社会进行公开,接受全社会公民的监督。在全民监督的体制下,高校科研经费中所涉及到的“三公”经费、会议费也成了被受关注的对象,科研经费报销支出中的诸如科研接待费、国际学术交流(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与运行费、会议费等。如果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不规范,监管不力,将会照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高校科研工作,必须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意识。

三、基于绩效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策略

(一)创新制度建设,加强内控管理

制度是管理的灵魂,也是科研经费得以正常使用的依据。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跟上变化的步伐。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多制度并存的今天,高校应按照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等文件,制定相应的校内科研及横向科研经费细化管理办法,同时要具有合理性、透明性、可操作性。并且要注重与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之间的协调性,控制现金交易、实行公务卡、政府采购等制度。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上实行分级授权管理,统一领导,并将具体责任明确到人。在分级授权管理上,一般从项目申报到预算、使用、考核的全过程,实行以科研项目负责人、科研管理部门、分管校领导的三级授权控制模式,实现各负其责,层层落实,减少真空管理区域。同时加强高校内部管理,对科研项目负责人及科研秘书加强培训,进行经费制度的讲解、咨询。有了制度的支撑,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才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树立绩效管理观念,科学编制经费预算

绩效是指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取得相应成果的效益和效率,因此,要树立绩效预算意识。要从严格的“过程管控”转变为严格的“成果验收和绩效考评”。在项目申报时就应清晰规定科研活动应达到的成果产出,明确分阶段任务、考核目标,加强中期绩效评审制度,对科研经费从预算的制定、执行、使用的合规性、相关性、资金到位率、配套资金落实率、资金使用率、到各个不同时期应达到的科研目标,制定完整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一些重大项目学校财务部门可要求经费使用部门提交预算执行情况。学校对科研项目进行绩效考评,所形成的结果与科研人员的年终考评相结合。同时也将考核结果作为科研经费分阶段拨付的依据,从而使科研经费的投入真正与先期的计划达成一致。

高校财务人员必须参与到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中,科学地编制支出科目预算体系,制定预算定额标准。试行改变实报实销方式,将发票报销制改为“预算核拨+ 事务核销”制,核定合理地预算额度,对人员劳务费设定上线限额,超值不补,把绩效考核奖励作为科研项目预算的一个参数。这样不仅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免去科研人员到处寻找发票弄虚作假的行为,也有助于建立科研经费的自主节约使用机制。由于科研经费在研究过程的不可预见性,在课题经费预算总额内增设“不可预见费”支出科目,允许科研人员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预算进行调整。建立经费预算评审专家库和预算管理数据库。完善专家评审制度,建立包括技术、管理、经济和财务专家在内的评审专家信息库,随机抽取专家,确保评审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通过预算管理数据库,防止重复立项,加强预算管理,通过预算控制和绩效的考核,使得高校真正改变投入多,检查少,减少浪费的现象。

( 三) 规范支出管理,实行全成本核算

制定完善的支出范围及支出标准,在科技部的文件中对科研经费的支出内容进行了明确的界定:科研课题及项目费包括与其研究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高校在对直接费用管理上,要完善对仪器设备购置、外协经费、图书出版费、测试化验等大额资金支付的审批;结合单位实际和相关人员参与课题的全时工作时间,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发放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在间接费用管理上,对科学研究过程中利用高校资源,如场地费、水电气暖费、实验室使用摊销费、管理费也要按实支付;同时要按项目申报时的计划留有一定比例的绩效支出预算,用于科研承担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拟定绩效考核办法,在对科研工作进行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给予奖惩。科研经费的全成本核算,在经费申报预算时就要考虑间接费用的支出。这样科研负责人可按照预算计划自主使用项目经费,同时对项目执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这样可以使高校与科研人员共享科研成果和效益,共担财务成本,从而减少不应有的财务支出。

(四)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强经费监管

高校应依托现代化手段,搭建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各相关部门从不同的端口进入平台,在各自所拥有的权限范围内进行网上操作,从项目的立项、申请、预算、入账、下拨、支出到结题各个方面,并形成对接模块,实时地掌握经费预算及使用情况。这有利于科研项目经费的负责人全程把握科研项目的使用进度、使用范围等,有利于科研管理部门更好、更积极地参与到科研经费的管理中,由之前的被动变为主动,更好的分析经费使用的合理程度;财务部门也能真正从科研的立项、结项到结账全过程参与到经费的管理中,当好科研经费报销的助手,做好科研经费监督工作。各部门通过该平台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取科研项目的相关信息,实现管理环节的相互协调、相互沟通、使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透明化。同时在平台上建立审计、财务、科技等多层次经费监督体系,有利于科研经费在使用时合理、合规、合法。

(五)加强结余经费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科研结余资金是指科研任务执行期结束后尚未使用完的资金。高校对结余资金产生的原因要加以分析,并对结余资金采取分类管理的办法。如确属因国家政策调整或项目没有如期完成的结余资金,由高校按照资金拨入的原渠道将结余资金返还;对课题结题后经费仍有结余的,按照项目的完成和验收等情况,高校可以成立学科专家组,从项目的社会效益、学术效益、经济效益等进行考评打分,根据评分结果将结余经费一部分奖励给课题组,其余结余经费由学校统筹,成立科研发展专项基金,用于补助后续科研发展支出和科研孵化新项目的前期立项和培育的支持经费等。使高校科研经费结余资金管理走上系统化、正规化、制度化的轨道。

篇5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科研经费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113-03

根据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的《2014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度高校科研经费破亿的就有227所大学,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基本都采用内部控制的方法,但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系,所以如何促进科研经费管理向规范化、系统化方向发展,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就成为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Z高校的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实践发展为研究对象,描述Z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及其内部控制的现状,找出Z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意见。

Z高校是一所集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艺术学、历史学、农学等学科的本专科学历教育为一体的师范类省属高校,学校现有18个学院,普通本专科专业52个,特色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6个,省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特色重点工程中心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近年来,随着Z高校的科研经费的逐年增长,对其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管理展开讨论研究,可以为地方高校科研经费内控管理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Z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总体描述

(一)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的组织管理

Z高校为了强化对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结合本校使用科研项目资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在科研经费来源渠道上,Z高校具体可分为纵向的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横向的由学校对外开展科研活动所取得的科研项目经费和学校匹配的科研项目经费,对此Z高校采取集中管理、统一核算的方式,科研项目的申报、执行、结题过程由科研处、计财处、设备处、审计处和科研项目负责人共同参与,其具体科研项目管理流程(见下图)。

(二)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

为了强化预算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Z高校规定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申请立项时,应在财务处和科研处人员的共同指导下,按照项目实际使用需求,合理地编制科研项目预算,原则上对纵向科研项目预算在批复后不予调整,确实需要调整的按照科研项目管理规定程序进行调整;对横向的科研项目预算可以按合同或约定进行调整。

(三)科研经费的支出管理

Z高校规定科研项目经费的支出环节,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5 000元(含5 000元)以下,由项目负责人签字;5 000元至2万元(含2万元),除项目负责人签字外,还需科研处负责人审核签字;2万元以上经费,除需上述签字外,还必须经分管校领导签字后才能办理报账手续。所有拨出校外的科研项目经费、平台建设经费等,都必须由校长签字后才能到计财处办理资金拨付手续。

(四)科研经费的核算监督管理

科研项目完成后,项目经费决算书和项目结题报告由项目负责人编制,经过科研处、财务处、设备处审核后签字盖章,由科研处将项目经费决算书和项目结题报告报送审计处审计,但该规定只是强调需要审计的科研项目,并没有强调每个科研项目都需要审计,对于利用科研经费所购置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后续处置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中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二、Z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分析

(一)科研经费内控环境建设薄弱

高校内部控制环境是整个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影响着高校教职工的内控意识和实施内控的自觉性,所以要健全高校内部控制机制,首先要加强高校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从Z高校实际情况来看,相关人员内控意识还非常薄弱,比如科研项目人员存在科研经费只归自己自由支配的普遍观念,校领导往往只重视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结果,为了积极鼓励科研人员申报科研项目,有意放松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导致部分科研经费出现违规使用的现象;相关教职人员的缺乏专业性,比如财会人员对财务制度的理解程度不同,导致实际报销过程中的掌握尺度不同,出现同一项科研经费报销口径不一的情况,审计人员由于专业性限制,在科研经费审计过程中很难及时弥补漏洞。另外,Z高校目前缺乏一套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科研经费信息管理平台,在相关信息筹集、处理和传递程序上的缺失,导致各部门之间与科研人员之间有效沟通渠道不畅、信息共享程度不高。

(二)科研经费预算管理脱节

预算管理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方法,其中预算编制是科研经费能够有效执行的基础,Z高校规定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申请立项时,需要财务处和科研处的指导,按实际需要合理地编制科研项目预算,但是真正编制项目预算时,一般只有科研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成员参加,由于缺乏相关的财务管理知识,编制预算仅凭主观经验估算,难以客观反映科研项目的预算成本,这种情况下财务处难以介入预算编制,所以对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不是特别了解,通常只是按照科研处的项目预算报告简单地审核预算总数,所以根本谈不上对科研经费支出的预算管理控制,只是起到了基本的财务审核职能;科研处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也仅起到名义上的科研项目管理和保管合同的作用,在对项目预算的编制控制上起的作用很小,最终导致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与执行偏离。

(三)科研经费内控监督、信息沟通机制不完善

科研经费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的内部监督控制不严、责任不清晰,造成Z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最终导致科研经费使用监管失控。从实际来看,Z高校的科研处、财务处、审计处、设备处对科研项目管理各自为政,信息共享程度不高,缺乏长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很难在科研项目经费内部监督控制中发挥相关部门的联动作用,比如科研处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考核监督机制不到位,对科研经费的管理过于宽松;财务处在科研经费票据报销过程中,认为只要签字符合规定、票据真实并且不超过预算就可以报销,由于缺乏专业性,财务人员不会对项目经费的合理性进行监督控制;审计处审计工作的被动性较强,加之缺乏专业科研人员,往往出现审计走过场现象,即使临时抽调专业人员参与审计,也因为缺乏对科研经费支出的实时监控,很难使审计监督在整个项目期间过程中发挥作用,科研经费支出漏洞不能被及时发现,加之Z高校没有严格执行科研经费的问责制,审计结论往往流于形式。此外,Z高校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中没有对科研经费购置的科研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回收做出明文规定,也没有针对科研所取得的专利技术、版权、软件等无形资产进行登记的规定,导致相关科研管理部门无法对资产的实时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跟踪监督,所以科研经费购置的资产流失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

(四)科研经费内控风险评估机制缺乏

长期以来,Z高校科研经费的相关管理部门普遍缺乏风险评估的观念,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与风险管理机制,更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包含成本核算、绩效评价在内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价体系,因此不能有效防范和控制科研经费风险。

三、Z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优化策略

由于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12年财政部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才为高校内部控制的发展提供了制度规范。笔者针对Z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内部控制的环境、预算管理、监督与信息沟通、内控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内控优化建议。

(一)优化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环境

要改善科研项目经费内部控制管理的环境,提高Z高校教职工的内制意识和实施的自觉性。首先,要坚持贯彻科研项目经费问责管理机制,使教职工正确认识并履行自己的管理工作职责;其次,为了保证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实施,必须配备与岗位相适应的教职人员,并不断加强岗位教育培训和考核,确保教职人员能满足内控工作的动态需求。同时,为了有效降低科研经费信息沟通的成本,Z高校应该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信息共享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信息包括项目申报、预算的编制与审核、项目立项、经费使用、资产入库、经费决算、项目结题、成本核算、绩效评价等方面内容。

(二)优化科研经费内部控制预算管理机制

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编制、预算审核、预算执行、预算控制和预算考核等,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科研经费内部控制是否能有效实施,涉及科研经费管理的各个部门,Z高校应该从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部门抽调专业人员组成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接到课题组预算申请以后,组织委员会相关专业人员对课题组预算申请进行讨论,重点讨论项目预算的开支范围、标准等,最后将修正意见集中,反馈给课题组对预算进行修改,直到符合预算要求。

(三)优化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监督与信息沟通机制

Z高校必须牢固树立对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监督意识,审计工作不能走过场,而是要加大科研经费的审计范围和力度,对科研经费监督审计应该覆盖在科研经费预算、科研经费实际支出、科研经费结算和使用效益这三个阶段,即对科研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要进行全过程的审计,而且审计处在工作中要联合纪检部门,一旦发现科研经费使用中的违规违纪行为要及时向纪检部门报告,形成审计与纪检的双重监督机制;要利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健全长效信息沟通机制,通过信息平台,不仅科研处、财务处、设备处、审计处和科研项目负责人之间可以相互沟通协作,还可以将学校纪检等其他部门整合到信息平台上,形成一体化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同时,将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纳入学校国有资产统一管理,从资产的申请购置到结题后的回收,都要严格遵循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并接受审计、纪委的全程监督。

(四)优化科研经费内控风险评估机制

Z高校管理者要强化风险意识,建立一体化的内控风险预警与管理机制,并保证预警渠道的畅通,及时预防科研腐败的发生。同时,还要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的绩效考评体系,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对绩效评价等级优秀的项目人员给予一定奖励,对绩效评价等级差的要进行重点关注,及时督促其提出整改方案。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Z].2012.

[2] 赵保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2-134.

[3] 孙小瞻.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财会研究,2015,(5).

[4] 赵双琴.高等学校的科研经费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 王化成,佟岩.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3-30.

[6] 张义.高校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J].经营与管理,2007,(3).

[7] 王漪,李扬.加强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探讨[J].会计之友,2014,(2).

[8] 王亚荣.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中的难点与解决措施[J].中国内部审计,2014,(3).

篇6

一、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规范

目前,国家在科研项目支出科目、预算定额等方面还没有制定出科学系统的预算定额标准,科研人员并非财务人员,预算观念淡薄,只把科研预算作为争取科研经费的环节之一,不进行足够的调研和科学的测算,编制出的经费预算不准确,预算内容不全面,凭以往的经验和估计填列出预算数据,缺乏前瞻性、合理性和规范性要求。

(二)缺乏全面准确的成本核算

高校的科研人员大多是教学、科研双肩挑,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有着密切联系,用于实验教学的材料经常被用于科研项目的实验,例如,教学用固定资产用于科研的使用费,从事科研使用的水电费等支出不计入科研成本,而是全部在教育事业费中列支;科研人员的超比例提取津贴、酬金;在报销费用时,发票中所列的明细项目与实际支出情况不符;在人工费的开支上,虚构人员或假借学生身份套取助研补贴,项目成本核算难以实事求是。高校科研项目的成本只是部分地从科研经费中得到补偿,科研成本严重的挤占、挪用了各大高校的教育事业经费。

(三)内部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完善

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科研经费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科研经费支出不合理。有的科研人员,为了逃避上缴管理费,将争取到的科研经费挂靠外单位,躲避学校对资金的监管;有的为了套出现金,用大量与实际不符的票据报销,如招待费、交通费等;许多项目结题不结账,在项目完成后相当长时间内一些项目负责人还继续使用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列支费用,疏于对结余资金的管理。

二、影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因素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想要有效管理科研经费,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

高校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工作,应由科研部门、财务部门、课题负责人三方共同协作编制更为科学合理。科研部门应该制定统一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可操作的预算程序,以及科研计划预算编制办法和说明,对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原则、编制要求、编制规程提出具体的要求,提高预算的可执行度。具体经费预算依据科研项目申报书中规定的研究任务进行。编制预算要对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所有费用,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进行预算,按照全额成本支出原则,并且将上报的经费预算在学校财务、科研管理部门备案。对财务部门及财会人员而言,应尽早介入科研项目,及时提供财会服务及进行财会监督,使科研人员及时获得财务信息的支持,编制更科学合理的预算。

(二)建立和完善全额成本核算制度,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

为了控制具体科研项目的支出金额,在使用科研经费的过程中,财务部门在建账时,应依据项目预算书中的各类明细支出项目增设相应的明细科目,设置每项明细科目的预算限额。在经费支出的的实际操作、核算过程中,严格执行预算限额制度,对符合规定的且在预算限额内的票据予以正常报销,超出预算限额的支出,就不予以报账。这样项目负责人就能在前期更加详细地对经费项目支出进行合理估计,有效地避免经费的预算内容与实际开支相脱离,增强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

(三)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的内部审计制度

篇7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财务监管缺失现状分析

(一)认识不足 高校科研经费是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合作企业或者基金会等通过委托方式或者对申请报告的筛选来分配,用于解决特定的科学和技术问题而支出的费用。当前各高校十分重视科研经费的数量,科研经费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评价高校办学实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这无形中就提高了项目负责人的地位,高校管理部门对申请到的科研经费除了扣除少部分管理费之外,并没有对项目负责人所控制的大部分费用进行必要的财务监管,科研经费俨然成为项目负责的人的“福利”或者“奖金”,项目负责人更是被学生戏称为“老板”。这种现象的存在正是由于高校管理层对科研经费的认识不足造成的,没有将科研经费当作学校经费的一部分来管理。事实上,无论从何渠道获得的科研经费,都必须作为高校经费的一部分由财务部门进行科学的管理,这不仅是高校财务制度的自身需要,更是保证科研经费合理高效使用的需要,是对科研经费提供者的负责。

(二)财务监管制度不健全 由于对科研经费的认识不足,高校管理层在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上就缺乏建立科学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的意识和行动。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上,由于经费来源的复杂性和科研经费账户的独立性,高校给予项目负责人较大的权利。一般只在科研经费的使用方向上制定必要的规定,在经费的具体使用的途径和数量上,多由项目负责人个人决定。高校财务部门缺乏精细化的管理制度,既不能在使用前对使用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也不能在使用后对使用的效果进行评估。监管制度的不健全导致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随意截留、滞留经费现象严重,不断出现科研经费的浪费和流失,甚至滋生了学术腐败现象,利用经费洗钱、套取经费的现象屡禁不止,这已对高校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造成严重的威胁。

(三)科研经费使用监管不力 科研经费分纵向和横向,纵向是由国家和政府部门设定的,横向一般指和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经费。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科研经费的提供者在科研经费使用上,大多只是规定使用的范围和数量的界定。由于科研课题的专业性,学校的财务部门不具备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缺少对科研课题进行会计项目设置的基础,导致学校制定的管理制度也大多只是定性规定而缺少具体的数据指标,对科研经费的具体监管上缺乏必要的依据,多由项目负责人自己决定项目的各项开支。由于项目负责人自身财务管理能力的不同,科研项目对经费使用要求的不同,给高校财务部门的监管带来极大的复杂性,财务部门很难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做出有效的预算和决算。科研经费账户的独立性,又使其没有纳入高校经费管理的信息化平台,这更使高校财务部门被排斥在科研经费大门之外,这都不利于科研经费的合理、高效的使用。

二、财务监管介入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必要性

(一)合理使用科研经费的需要 科研经费是高校经费的一部分,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管是财务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尽管由于一些项目的特殊性的需要,项目负责人必须保留一部分的经费支配权,但由于项目负责人财务素养的差别,科研经费的使用常常出现一些不合理情况,如购买一些不是服务科研项目,而是服务个人家庭的物品,但以科研经费需要的名目实报实销;管理费和招待费所占比例较大等。这都不利于科研经费的健康合理使用,必须将科研经费的各项收支情况列入高效财务部门的监管之下,设立专业的会计科目、项目进行管理,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进行专业的预算和决算。根据预算决定项目进行中各项费用的支出,项目结题后对科研经费进行专业的财务决算,科学处理经费结余。只有使科研经费处于专门的财务监管之下,才能保证科研经费各项支出的合理性。

(二)保证项目正常运行的需要 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是项目进行的重要保障。当前,由于财务监管的缺失,科研经费使用的随意性,使大量科研经费没有真正使用到项目研究当中。据一项调查显示,当前仅有40%左右的科研经费能用于科研,其它则大部分流失在项目之外,被肆意挥霍。这严重影响了项目的健康进行,甚至会造成项目的中断,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这用于科研的40%也存在使用不当的现象,如重复的购买器材,学术交流和出国考察花费过大等,科研经费的不合理使用人为地造成了科研经费的紧张,给科研人员带来很多研究外的问题和烦恼,影响了科研项目的正常进行,减慢了科研的进程,也减少了科研人员取得突出进展的可能。

(三)杜绝学术腐败滋生的需要 财务监管的缺失使科研经费几乎成为项目负责人的“小金库”,具有独立的自主支配权,财务人员不能在事前和事中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只是在项目结题后对其进行审签,这已是事后的统计,多流于形式。这种管理模式必然给学术腐败提供滋生的温床,随意支配科研经费的乱象此起彼伏。出国考察、学术交流等似乎与项目相关的费用居高不下,实则不过是游山玩水;突击购买高端器材看似是为科研的效果实际是洗钱的需要;至于差旅费、招待费更是毫无标准可言。尽管高校也出台很多制度遏制这种乱象的恶化,但都不涉及科研经费的财务监管,只能是隔靴搔痒,治标不治本。

三、财务监管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革新措施

(一)理念创新:科研经费是学校经费的组成部分 具体有:

(1)科研经费与学校经费的统一性。学校经费是由教育主管部门为支持整个学校的运转和发展的所拨付的费用,科研经费是由政府部门、合作企业或者高校自身为支持某个项目的研究而拨付的专款。尽管在资金来源和使用对象上存在差异,但都在高校的范围内运行,其人员组成都来自高校自身的教师和学生,在本质上两者都在为高校的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发挥重要的资金保障作用。项目运行的任何环节出现财务问题都会影响高校的声誉和发展,项目的成功与否与高校的发展息息相关,这些决定了科研经费与学校经费的统一性,所以科研经费必须接受高校财务部门的监管。一旦项目的经费到账,则立即成为高校经费的一部分存在,处于高校财务部门的监管之下,科研经费的运作必须遵守高校的相关财务制度和使用程序。项目负责人作为直接责任人,不能再片面地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申请来的,就要当作自己的“福利”来随意支配。必须创新理念,提高认识,树立全局意识,自觉接受财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做到科研经费使用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透明化。

(2)科研经费的相对独立性。科研经费作为项目的专项资金,在使用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财务上也以独立账户的形式存在,但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是建立在财务监管下的独立性。由于科研项目的独立性,其科研经费也采用专款专用的形式,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具有较大的控制权,但这种形式并不是指科研经费完全与高校的财务部门割裂开来,而是指科研经费的使用可以依照项目的特点编制专门的会计预算和决算,不受学校整体经费使用的具体制度的束缚。但这种专门为科研项目编制的预算和决算必须受财务部门的监督,各项费用的支出必须在财务部门的监控下进行。可见,这种独立性不是绝对的,而是作为学校经费的一部分,为保证项目的独立性和专款专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是与学校的整体经费管理相统一的。

(二)制度创新:建立科学的预算决算制度 具体如下:

(1)预算的规范化和科学化。预算的不规范是给科研经费带来许多财务问题的重要原因,一些高校和项目负责人为追求较高的科研经费,常常虚报科研费用,虚开名目,重复购买物品,甚至人为地更改国家规定的与高校分摊成本的比例,这在上报的预算上,必然高于实际科研所需,即给项目资金提供者增加了经济负担,也滋生了自身的腐败。项目进行过程的预算也因项目负责人自身财务知识的不足和研究过程中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原因,预算往往不够科学和规范,多由项目负责人凭感觉编制,缺少必要的论证和预测。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多沦为形式,科研经费的使用很少能严格按照预算进行。因此,项目的经费预算必须结合高校财务部门制定专业的、规范的、科学的预算,项目人员要与财务人员充分沟通,使财务人员能深入了解项目的各项成本,使财务人员能更加科学规范地设置会计科目,据实列支。并详细了解项目进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可能带来的成本的增加,提前做出预判,并在预算中有所体现。高校财务部门参与编制项目成本预算,极大地保证了预算的专业化,使科研经费的成本预算更加的完整、真实,全面。特别是项目研究使用高校现有器材、耗材和水电时,更能保证成本的比例分配更加合理和客观,有力地避免了很多项目白白使用学校的公用实施,而将预算中的这部分资金个人挥霍,或者干脆不设置这部分预算的不合理现象。这既保证了科研项目按计划有秩序进行,又有利于科研项目进行中各方面开支的范围和标准,增强了科研经费财务预算的约束力。

(2)决算的精细化和经费结余的规范处理。决算是预算执行的总结,科研经费的结题决算是对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和执行结果的综合性信息资料,是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和经费提供者对项目执行情况作出评价的有效凭证,精细化的决算,这不仅是对项目管理部门和经费提供者的负责,更是对项目执行人员的负责。高校财务部门要严格按照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对结题的科研项目进行精细化的决算,首先要收集各项原始的会计凭证,并将各项开支按照预算科目进行分类汇总,依据相关管理规定考核各项开支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并严格执行各项目的预算比例。其次,对于超出预算限额的开支项目,要求项目负责人必须给出合理的解释和依据。精细严格的决算是对项目执行人员的一种正确的诱导,更是对那些一直不坚定,容易掉进金钱陷阱的项目人员的一种威慑。同时,也是对项目效益情况评价的重要指标,将为项目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提供重要的考评依据。对结题后的经费结余要按照相关制度的规定科学处理,一般情况下,经费结余会自动转变为项目发展资金继续由项目负责人掌握,但具体的使用缺少方向和数量的限制,高校财务部门必须制定严格的制度规定项目的使用范围和比例,尽量鼓励资金用在器材的采购及与项目相关的科研项目上,严格控制学校管理费抽取的比例和项目人员经费的占用比例,防止经费结余被人为地挥霍和浪费。

(三)执行创新:财务部门监管使用全程 执行力疲软已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不善的重要因素,无论管理制度制定得如何好,执行乏力都是枉然,无论预算编制得多么精确,实际操作不与其同步,都会使预算变成一纸空文。所以,加强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使用过程的监督至关重要。

(1)由专人负责。科研经费是专款专用,项目负责人对其具有自主支配权,高校财务人员不能将其纳入高校教育经费等进行监督管理,这导致高校财务人员不能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进行监督,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使科研经费使用效果最大化。高校财务人员只能在项目结题时进行经费的结算,即使发现问题也为时已晚。因此,建议高校财务部门向科研项目派驻专门的财务人员负责监管每一笔费用的支出,以预算为依据,严格把关,控制科研经费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数量,促进项目负责人依据预算使用科研经费的执行力。

(2)搭建信息化平台。财务信息化是高校财务管理的现代化要求,高校常规经费管理必须通过信息化平台展示出来,做到每笔开支的透明化、公开化。科研经费由于经费来源的多样化,科研项目的多变化,使其经费管理的信息化步伐相对落后,透明度不够,这也是滋生腐败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想提高项目经费的执行力,真正监督项目运行的全程,使其在阳光下进行,必须尽快建立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平台,依照项目的特点,将项目预算、项目支出和项目决算的全程在一套软件平台上显示出来,既供高校财务人员及时监管,又供高校管理人员、项目参与人员及时监督。只要打开软件,科研经费的每一笔开支一目了然,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对科研经费的结果监管向过程监管的转变,由秋后算账的被动控制变为日日清算的过程控制,极大地保障了科研经费的规范使用。

四、结论

科研活动对高校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些研究型的大学,更是成为高校活动的主体。而来自各个渠道的科研经费对科研项目的正常运行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没有这些经费作为坚强的经济后盾,很多科研项目难以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果。所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科研项目能否正常进行和进行的效果。而加强高校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监管无疑是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果的最有效途径。首先,财务部门的财务专业能力,能使科研经费的使用更加规范和科学,能最大限度地做到经费使用效果的最大化。其次,财务部门的参与,有利于项目负责人及项目人员从纷繁芜杂的财务问题中解放出来,专心从事项目研究,有利于科研的健康发展和高效进行。第三,财务部门参与科研经费管理有利于防止腐败滋生,避免经费的流失和挪用,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总之,财务监管参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对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各高校必须将科研经费纳入高校经费管理的轨道上来,使科研经费的使用更加规范化、科学化、透明化。

参考文献:

[1]李小芳:《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农村财务》2010年第8期。

[2]朱宇坤:《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价值工程》2011年第30期。

[3]孙思惟、林琴珍:《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探析》,《商业会计》2012年第3期。

[4]刘美、罗旭东、马榴强:《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现代服务》2013年第7期。

[5]谭红梅、张经鹏:《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初探》,《审计观察》2009年第1期。

[6]毛素萍:《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研究》,《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7]蔡彩凤:《浅谈现行制度下高校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会计师》2010年第7期。

篇8

关键词:绩效管理 高校科研经费 管理

一、前言

随着对科学研究的重视,国家将越来越多的经费投入到了高校的科研。随着逐年增长的科技经费的投入,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研究如何将绩效管理有效的运用在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可以有效的解决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问题,利于促进高校科学研究以及高校整体的发展。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充足的科研经费是高校进行科研活动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对科学研究的重视,国家将越来越多的经费投入到了高校的科研。但是,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使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也使得科研经费效益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一)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政策不完善

很多高校没有一个完善的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或者是制度制定得不够细化,科研经费的支出没有范围的限制。高校的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只是数字上的管理,并不能有效的控制科研经费的真实性和效益性,导致挪用、滥用科研经费的情况经常发生。

由于科研经费来源的多样性,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方法对科研经费进行管理。例如某些项目的进行,需要用科研经费购买相关的设备仪器,但是这些设备仪器却不能作为高校的不动产进行入库保存;或者有些项目的固定资产即使入库,也是由项目组长期持有,难以实现资产的共享。

很多高校没有将科研活动所形成的版权、专利技术、新型发明纳入学校的无形资产,对这些无形资产缺乏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不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学校创造效益。整个科研活动虽然花费了大量的经费,但是其形成的资产不能真正为学校创造效益。

(二)科研经费结题不结账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很多高校对于科研课题的预算制度不够严谨,制度的内容不够细化,缺乏准确性和科学性,导致经费支出的弹性比较大,这就容易导致科研经费结题不结账现象的发生[1]。有些高校是由科研部门负责提取管理费,并负责科研项目和科研合同的管理,不能对经费的使用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进行追踪,就不能及时发现科研经费使用时出现的问题。而高校的财务部门仅仅对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进行负责,没有真正有效的跟踪项目科研经费的使用。

(三)科研经费核算制度不完善

科研经费核算制度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高校开展的科研项目往往是由高校的老师组织进行的,而很多高校的老师既要从事教学工作又要进行科研活动,这就导致了高校科研活动的双重性。由于高校科研活动的双重性,高校的科研活动中往往不容易确定科研活动的人员费用的承担比例。很多高校的仪器设备、实验室、消耗的水电费等都是由科研和教学共同承担。很多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没有重视科研成本与产出的比例,不能将教学与科研所消耗的费用区分开来。一些高校没有制定设备仪器、实验室使用等相关科研项目的收费标准,没有制定水电、仪器、试剂等资源使用的计量方法。所以高校就很难将教学和科研需要承担的资源消耗费用比例区分开来。

三、绩效管理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实践应用

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实施绩效管理主要是为了实现科研经费的“3E”原则,即效率性(Efficiency)、经济性(Econom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

(一)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内容

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科研经费的投向管理。科研经费的投向管理是指对科研经费的用途、性质和和标准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科研经费的投向管理主要是针对经费使用前的管理,科研经费的投向管理有利于对经费投入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是保证科研经费有效利用的前提。2、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是指对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的管理,以保障科研经费使用的经济性、合法性和有效性。3、科研经费的效果管理。科研经费的效果管理是指对科研经费的具体执行情况和完成情况进行管理。科研经费的效果管理,是将来安排项目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提高绩效管理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应用对策

在高校的科研经费的管理中,只有将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有效的结合,才能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使科研工作顺利的开展。

1、树立绩效管理观念

科研经费如果在使用前能够对科研经费的科研经费预算合理用途、性质和和标准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在使用过程中将科研经费的使用经济化、合法化和有效化;并对科研经费的执行情况和完成情况进行实时的追踪,树立绩效管理观念,才能够切实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使科研工作顺利的开展。

2、高校的财务部门和项目的管理部门有效沟通

项目的负责人在进行课题的申报时应将项目的总体预算方案告知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应该结合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将上报的预算方案进行分析,最后才能确定科研经费的预算方案[2]。科研项目申请成功后,课题组成应严格按照财务部门确定的预算方案执行,而财务部门应实时监控经费的使用明细,并进行不定期的检查。

3、对高校的科研项目实行绩效拨款

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应不定期的对已经获批通过的科研项目进行检查,并对科研项目的完成进度进行监督,建立一个奖惩机制[3]。通过对高校的科研项目实行绩效拨款,可以将项目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并及时调整下拨科研经费的额度。比如对完成监督指标的项目,项目经费可以先行拨付;而对于没有完成监督指标的项目,应及时提出整改,如果整改还不符合要求,就延迟项目经费的下发。

四、结语

科学的管理好科研经费,有利于促进高校科学研究以及高校整体的发展。只有将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有效的结合,才能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使科研工作顺利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佳媚.浅谈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J].经济师,2011(4):111—112

篇9

1.科研经费渠道来源多元化加大了科研经费的管理难度。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的渠道来源既有来自国家、省、市各级政府部门和各级基金类课题经费等的纵向经费,也有来自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或个人的横向经费。由于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元,不同的渠道投入的科研经费,其管理办法、经费开支范围和使用方向等各不相同,加大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难度。

2.项目预算编制不科学,存在忽视预算管理的现象。由于高校在项目立项申请时直接由项目负责人编制预算,而科研部门则比较重视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规模,忽略对科研经费预算的管理。导致项目预算不能全面地真实地反映课题经费的成本支出,造成课题经费在使用过程中超预算范围和预算标准,难以按照批准的经费预算核定的用途、范围和开支标准使用项目经费。

3.部分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认识不足,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尚不完善,执行有待加强。目前,高校都根据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对科研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了本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科研经费账户开立、科研经费使用及审批权限、科研经费结余处理等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但部分高校科研管理体制不完善,特别是在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审核、执行监督等方面,容易造成项目预算编制不明晰,经费预算审核缺乏基础,审核工作难以执行,项目预算执行和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另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大量存在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不一致的现象,部分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并未完全执行,导致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低下。

4.科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如,科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经费支出不及时、部分经费开支原始凭证及相关资料不完整、反映的支出事项与项目任务关系不清晰等现象。财务部门在科研经费报销时,往往比较侧重于报销手续是否完备、原始票据是否真实合法,导致很大一部分科研经费被用于支出管理费、招待费、人员经费等,真正用于科研项目的经费很少。

二、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1.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良好的运行机制是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高校应对照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委的经费管理办法,对学校现有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中与相关部门的经费管理办法不符事项进行修订,建立一套既符合国家规定,又能结合实际情况,合法合规、可操作性强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2.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健全预算管理制度。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是项目围绕预算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的内部管理活动,具体包括预算管理的指导思想、预算的编制、调整、执行、分析与评价。高校应制定预算编制、审核执行、预算调整和监督管理办法,对预算编制原则和内容进行规范和统一,明确预算的审核、监督部门的管理职能和预算调整审批程序,加强经费预算管理。确保科研经费收支和结构的平衡,保证预算的严肃性。

3.强化各部门对科研项目的全程管理。高校应按照科研经费管理一系列文件的要求,明确各相关部门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的工作职责,全过程参与项目申报经费预算、中期经费支出检查、结题经费决算审核等工作,与项目负责人进行意见交换并形成书面检查记录。此外,对项目验收、结题之后的财务报销、档案移交等进行后期跟踪检查。

4.加强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完善会计核算工作。要合理进行科研项目岗位分工,建立科研项目工作管理制度。按照采购申请与审批、采购执行与验收使用等不相容岗位职责分离的原则对项目组成员进行适当分工,同时规范项目原始工作记录以及参与者变动情况下项目的任务交接和资料移交手续等事项。要明确专人登记项目物资台账,严格项目物资的入库、出库管理手续。要严格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履行项目经费支出报销程序。

篇10

【关键词】 地方高校; 科研经费; 财务管理; 规范化

近年来,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地方高校科研工作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科研经费大幅度增加。但由于配置分散、条块分割、政出多门、职责不明、监督体系不健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科研项目数量和科研经费规模是一个高校实力的象征,是国家考核高校升格、申请硕士授予单位、硕士点、博士点的重要内容,而有些地方高校由于先天不足,在学科领域有“话语权”的专家学者凤毛麟角,科研项目申请非常困难,形成高校领导“重立项,轻管理”的思想。科研项目管理实行“课题制”,赋予了课题负责人较大的经费使用自,课题负责人往往对经费管理制度以及相关的财务管理办法了解不多,认为自己凭实力争取的项目,既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又给学校带来了经济利益,科研经费就是自己的经费,怎么使用是自己的权利,财务部门不仅不应干预,而且应该提供方便,导致科研经费使用方面出现了较多的违法违纪现象。财务部门成了领导不满意、教师不高兴、检查部门认为监督不到位的“受气包”。

科研经费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既是国家的要求,又是科研工作正常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的有力保障。可以说,科研经费的规范管理,既是对国家、社会、学校负责,也是对项目研究者负责,只有管理到位,方能使用到位,才能使来之不易的科研经费发挥效益。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确保科研工作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科技部、财政部和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对科研经费管理的办法、意见,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地方高校财务部门要改变目前的窘境,必须进行科研经费规范化管理。

一、科研经费的性质

科研经费泛指各种用于发展科学技术事业而支出的费用。根据经费来源渠道不同,科研经费分为校外科研经费和校内科研经费两大类。校内科研经费数量少、金额小,本文不再赘述。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校外科研经费分为纵向经费和横向经费两种。经费来源性质属于中央或地方财政资金的,为纵向经费;经费来源性质属于社会资金的,为横向经费。纵向经费对应的项目(课题)为纵向科研项目(课题),主要包括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社科规划办、教育部、省科技厅、省社科规划办等政府科研主管部门批准立项的各类科学研究项目(课题);横向经费对应的项目(课题)为横向科研项目,主要包括科技开发与协作项目、技术成果转让项目、科技咨询等技术项目、企事业单位资助的项目和国际间企业合作项目等。

二、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管理的职责

随着科研规模日益扩大,国家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管理责任体系,要求学校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学校是科研经费管理的责任主体,校(院)长对学校科研经费管理承担领导责任。院系是科研活动的基层管理单位,对科研经费使用承担监管责任。科研项目负责人是科研经费使用的直接责任人,对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真实性和相关性承担法律责任。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审查项目决算,监督、指导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立项书或合同约定及有关财经法规在其权限范围内使用科研经费。

三、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要求

近年来,国家为了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科研经费管理的规定,对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提出了全面要求,笔者经过总结,归纳为以下十个方面:

(一)统一管理、集中核算要求

高校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不论其资金来源渠道,均为学校收入,必须全部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并确保科研经费专款专用,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法要求以及合同(任务书)和预算批复组织科研人员合理使用科研项目经费。

(二)票据使用要求

高校取得科技主管部门、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等部门拨付的科研经费,形成本单位收入的,可凭银行结算凭证入账,不用开具任何票据;没有财务隶属关系的事业单位之间发生的往来资金,如科研院所之间、高校之间、科研院所与高校之间发生的科研课题经费等,涉及应税的资金,应使用税务发票,不涉及应税的资金,应凭银行结算凭证入账。高校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成果转让和技术服务的收费,属于经营服务性收费,应当依法使用税务发票,不得使用资金往来结算票据。

(三)支出报销要求

学校要完善科研经费支出审核制度,严格票据审核,必要时应要求项目负责人提供明细单等有效证明,杜绝虚假票据。科研项目负责人对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真实性和相关性承担法律责任。

(四)支付要求

随着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公务卡制度改革的深化,支付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因科研需要,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的价款可以支付现金;依据有关规定发放给个人的劳务性费用,要严格审核发放人员资格、标准,一律通过个人银行卡发放,以零现金方式支付;购买固定资产确认标准以下的日常办公用品支出、差旅费中的飞机票和住宿费等支出及场租费等支出通过公务卡转账结算;购买固定资产、大宗耗材支出,必须通过银行转账结算。

(五)转拨经费要求

科研项目经费的转拨支出,以合作(外协)项目合同为依据,按照合同约定的转拨经费额度、拨付方式、开户银行和账号等条款办理。合作(外协)单位是公司、企业的,应提供收款单位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资质证书等相关资料;合作(外协)单位是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公益性组织的,应提供收款单位组织机构代码等相关资料。项目负责人应对合作(外协)业务的真实性、相关性负责。

所有科研经费的转拨,必须由学校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审批,经费转拨业务必须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办理。

(六)政府采购要求

科研经费属于财政性资金,凡纳入政府采购目录的货物、工程或服务的购买支出,要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相关规定和程序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必须通过法定的采购方式、采购方法和采购程序进行。

(七)科研合同管理要求

科研合同是高校和资金提供方权利义务的法律约定,高校必须建立科研合同的审查制度和授权签字制度,未通过审查的科研合同,项目负责人不得承接科研项目。审查通过的科研合同,必须由学校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委托人代表学校签订,未经授权的单位和个人一律无权代表学校签署科研合同。项目负责人若不能提供经学校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委托人代表学校签订的合同,财务部门不得提供银行账户信息,不得提供相关票据。

(八)资产管理要求

科研经费收入属于学校收入,凡使用科研经费购置与形成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均属于国有资产,必须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按照学校规定,履行出入库管理手续,不得以任何方式隐匿、私自转让、非法占有或牟取私利,其处置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九)依法纳税要求

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申请免征营业税时,须持技术转让、开发的书面合同,到纳税人所在地省级科技主管部门进行认定,再持有关的书面合同和科技主管部门审核意见证明报当地省级主管税务机关审核。

个人所得税,以所得人为纳税义务人,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

(十)严禁违规使用经费的要求

学校科研人员应严格按照预算批复或合同(任务书)的支出范围和标准使用经费,严禁以任何方式挪用、侵占、骗取科研经费。严禁编造虚假合同、编制虚假预算;严禁违规将科研经费转拨、转移到利益相关的单位或个人;严禁购买与科研项目无关的设备、材料;严禁虚构经济业务、使用虚假票据套取科研经费;严禁在科研经费中报销个人家庭消费支出;严禁虚列、伪造名单,虚报冒领科研劳务性费用;严禁借科研协作之名,将科研经费挪作他用;严禁设立“小金库”。

四、地方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规范化思路

(一)加强政策宣传,争取理解和支持

国家制定的有关专业性文件,如果上级主管部门没有转发,学校领导则可能看不到。所以,作为高校财务人员,特别是财务部门负责人要关心国家的财经动向,关注财经要闻,经常登录财政部、教育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的网站,了解最新的财经政策。一是认真学习和理解政策的实质,掌握政策的操作空间,便于在工作中应用;二是积极向学校领导汇报,使领导了解政策,得到领导的支持;三是积极向政策的适用对象进行宣传,使各项政策完整、及时地传达到相关受众,得到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理解和支持;四是做好政策适用对象的政策辅导,帮助适用对象了解政策、按政策办事,消除不满情绪、化解矛盾。

(二)完善制度,提高操作性

地方高校应全面梳理各级各类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在符合项目归口单位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规定的前提下,根据课题的性质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制定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应该包括各层级的经济责任,工作流程,审批权限,项目经费如何入账、需提供什么资料、哪类项目应该开具什么票据,经费报销的要求,外协费如何转拨,项目验收、结题结账如何办理等全过程,使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责任到人,实现规范化管理。

(三)设立专职岗位,提供专业服务

1.预算编制规范化

预算编制是预算执行的基础,预算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财务部门要协助科研项目申请人根据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科研活动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科学、合理、真实地编制科研经费预算。加强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的沟通与合作,实现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提高预算编制的前瞻性、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科研项目批准后,项目预算执行难,预算与实际需要脱节,影响项目实施进度。

2.预算执行规范化

一是加强科研经费支出业务的审核。对票据不符合要求的、未办理固定资产入出库手续的要求重新办理手续,对国家规定严禁报销的支出,坚决不予报销。二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预算执行额度控制。目前,地方高校大多使用天津神州浩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高校财务软件,该软件v4.0以上的版本在“辅助账务处理”系统中设置有“项目账”核算和管理功能。通过“项目设置”功能,完成科研项目名称、项目编号、项目类别、项目负责人等基本信息。通过“项目额度控制”功能,构建项目预算与支出科目的对应关系,对科研项目按批复的任务书(合同)进行额度控制,当发生支出时,系统就会提示预算指标多少、已经支出多少、结余多少;当支出需求超过预算指标时,系统就会提示“该支出科目控制金额出现超支,不能支出”,以实现对科研项目的每一项支出进行控制,监督预算执行情况。

3.中期验收和财务决算规范化

不断完善财务专网建设,配置独立的查询服务器,将查询服务器接入校园网,通过查询服务器向校园网科研项目的收支明细账、项目资金结余和往来款项的情况,校园网内的授权用户可以随时查询所需的最新财务信息。科研人员在编制中期验收报告和结题财务决算时,不用到财务部门查询相关数据,直接从网站下载即可。这样,既可以节省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又可以杜绝弄虚作假。

五、完善科研经费绩效考核机制

综合课题财务验收报告的要求和科研经费审计存在的问题,科研经费财务规范化管理考核指标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的规范性指标

该项指标包括财经法规及各项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规定的贯彻落实情况,本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情况等。

(二)科研经费会计核算的规范性指标

该项指标包括科研经费是否全部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会计科目使用是否规范,核算内容和财务报告信息是否真实、准确和完整,经费开支审批程序和手续是否完备,相关财务档案资料保存管理是否规范等。

(三)预算执行的规范性指标

该项指标包括各预算科目支出是否按批准的预算执行,预算调整是否履行规定的程序;是否及时按预算完成支付进度,是否有截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情况;各项支出是否符合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是否有经费管理办法不允许支出的内容,即罚款、捐款、赞助、投资及国家禁止的其他支出;课题经费使用是否有挥霍浪费的行为和其他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四)自筹经费的规范性指标

该项指标包括高校承诺配套的经费是否及时、足额到位,是否按批准的预算使用配套经费。

(五)科研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性指标

该项指标包括是否按批准的预算购置设备,购入设备是否纳入学校固定资产管理,设备的开放共享情况等。

(六)中期验收和结题决算的规范性指标

该项指标包括是否及时清理账目,项目支出是否符合要求,结余经费的认定和上缴情况,是否存在结题不结账、长期挂账等问题。

有些地方高校的科研工作起步晚、起点低,学校在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方面缺乏经验,没有形成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办法,而项目负责人及科研人员对相关政策学习不够,在科研经费使用上存在随意性,对于规范化管理可能会不理解,所以,开展地方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规范化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秉男.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人民论坛,2011(8):130-131.

[2]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S].教财〔2005〕11号,2005.

[3]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S].教财〔2012〕7号,2012.

[4]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S].教技〔2012〕14号,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