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解决措施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问题解决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TD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矿业大国,现有的各类矿山近十五万个,个体的采矿点也近十万多个,矿业产值占到了我国工业总产值的7%左右,由此看来,我国的矿山地质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很大。但是由于大规模的采矿,造成了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说加强对矿山的治理工作十分重要。矿山环境的治理是一项十分艰巨且系统性的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从当前治理的总体上看得到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问题依然突出,本文就从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一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矿山治理工作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而较大规模的矿山环境治理工作则开始于新世纪,所以说我国的矿山环境治理工作的经验还比较欠缺,实际的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近年来,我国的国务资源部门开展的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即逐步完成以省为单位的矿山地质环境的摸底调查工作,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工作编制出合理的规划方案,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在这个基础上并积极的推进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建设,为矿山环境的治理工作打下坚实的法律基础。加大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力度,推进矿山公园建设,也是改善矿山地质环境的合理措施。但是在这些措施实施的过程中问题不断地凸显,下面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大量占用和损毁土地资源,造成地质灾害频发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在对矿山资源进行开采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大量占用土地或者是损毁土地的现象,这样严重的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例如尾矿堆放占用的土地、露天采坑占用的土地、因为采矿塌陷造成的土地坍塌现象以及为了方便采矿而建造的厂房、矿区和相应的交通设施等都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毁土地资源。由于采矿过程中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还会引发相应的地质灾害现象。我国的矿山类型较多,不合理的开采将会引发地面塌陷、地面沉降以及裂缝等现象。
(二)采矿过程中对地下水资源的威胁
在采矿的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采矿工艺的运用,或者是监管力度的不健全,将会造成地下水资源的破坏现象,使地下水均衡系统遭到破坏,导致部分地区的地下水或者是地表水出现渗漏的现象,甚至有的地下水位下降几米甚至是数十米,出现大面积的树干漏斗,引起地表严重缺水。
(三)不合理的采矿工作破坏了当地的地貌景观
从我国的采矿国情来看,我国的露天开采矿山比较多,且范围较广,一些矿山的开采将会对该地区的山体地貌和自然景观造成严重的破坏,例如大量的建筑石材的露天开采,将会破坏该地区森林植被,造成基岩的现象。尤其是在交通干线或者是城市的周边进行采矿,更会产生许多的不利影响,需要采矿者重点注意。
(四)采矿工作出现的污染现象较为严重
我国的矿山企业在每年的采矿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众多,尤其是废水、废气以及废石的排放,不仅污染了周边地区的空气,还会占用大量的土地,一些未处理的水体随意排放,加剧了该地区的流域性的水体污染,出现湖泊富营养化的现象,废弃排放还会夹杂着大量的烟尘以及二氧化硫等危害物质,严重时将会出现地区性酸雨,给地区的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在实际的采矿工作中,环境管理者对于这一方面的问题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二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措施分析
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作十分关键,上文中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在治理的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下面本文就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一)做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预防措施
要顺利的完成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作,最为关键的是要相关人员具有治理的意识,能够实现做好各项环境治理的预防措施。为此,必须要确定好潜在的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要根据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的种类以及其规模特征,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以便能够合理科学的避让地质灾害,并且能够在这个基础上正确的处理地下采空区,从而有效的防护露天采场边坡,避免出现环境问题等。除此之外,还需要对矿山地形和地貌景观的破坏提出科学的预防措施,能够根据实际的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要能够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进行矿山环境的治理工作,如可以采取一边开采一边治理的措施及时的恢复好矿山地区的植被景观,最小限度的减少采矿对于矿山山体景观的破坏的破损,避免岩石现象的发生。在这个过程中还不能够忽视对于矿山防水层的预防保护,在矿山环境治理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含水层的结构和地下水赋予的条件,结合采矿工程的实际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含水层被破坏。
(二)加强对地面问题的治理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关键环节就在于对地面的治理工作,这包含多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地面塌陷问题的治理,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根据地面塌陷的类型和规模制定出解决的方案。之后再根据其发展的变化趋势和危害性的大小等特征采取防范措施,实现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其次是对地面崩塌和滑坡问题的治理,对于已经发生过这种地质灾害的地区,需要及时的清理该地区的废土石以及危岩,要确保采矿场地的及时恢复,在此基础上,需要修筑拦挡工程和排水工程,以便防止新的地质灾害的发生,做好环境治理工作。为了避免潜在的崩塌以及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需要进行锚固、抗滑、排水、截水以及支挡等措施进行加,消除这种潜在的地质危险;再次需要加强对地面裂缝的处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裂缝的大小和危害程度采取不同的灾害防治措施,对于地质危害程度较大的可以填充或者是灌浆的措施进行解决;最后要加强对泥石流灾害的解决。对于已经发生过泥石流的地区,需要立刻清理泥土石,以最快的速度恢复采矿场地,为了避免地质灾害的再次发生,需要修筑拦挡工程,对于潜在的泥石流危害,可以采用疏导、固化或者是切断泥石流的方法,消除引发泥石流的水源条件,最大限度的降低该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
(三)加强管理,进一步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
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作需要有健全的监督机制作为保证,才能够实现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机制,要对采矿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采矿现象进行严格制止,对于采矿中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处理,避免其对环境的破坏。通过严格且健全的管理监督机制,结合上文中提出的具体解决措施,能够更好的实现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
结束语:当期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的新时期,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加大,但是在采矿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需要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治理。本文就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论述,对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又从三个大方面指出了解决的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对今后的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实现采矿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慧芬 危接文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科技风,2010年第5期
[2] 孙君 我国矿山环境修复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3年第10期
[3] 祝启坤 黄玉清 宋征 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综合治理对策研究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0年第01期
篇2
关键词:城市建设;环境工程地质;城市垃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成为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人们建设城市的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改造和破坏作用日趋严重,城市建设所引发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1]。城市要发展建设,必须要平衡与环境地质之间的关系,减少或避免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保证地质结构变化在课承受范围内,确保城市建设发展朝良好方向发展。
1城市建设所引起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1.1区域地壳稳定性问题分析
地壳稳定性是指现代构造运动、地震运动以及岩浆活动影响地壳的相对稳定性,对城市区域地壳稳定性问题进行评价,目的在于积极避免城市遭受地壳运动带来的损失。地壳稳定性是城市建设区域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问题,主要涉及地震活动、构造成因的地断裂、火山活动及其他不良地质作用的强度等。近年来一些城市地质发生改变,新构造引起的断裂、地陷、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大部分是因为没有做好城市地壳稳定性评价工作。
1.2地基条件勘察问题
地基条件勘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工作。地基勘察主要包括对微地貌、岩土结构极其物理力学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等内容的调查。我国是一个地理类型多样的国家,特殊土分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如软土主要分布在天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福建等沿海城市,软土具有松软、稳定性差等问题,软土区域城市建设常遇到的问题有墙体开裂、地面裂缝、桩基位移等,同时地基下的地下水也会引起地基物理力学的改变(如图1、2、3所示)。因此,为确保地基的稳定及建筑的安全使用,对地基条件的勘察,了解地基岩土结构极其物理力学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等问题尤为重要。
1.3供水条件水资源保护问题
随着城市人口的日益增加,城市供水压力越来越大,城市水资源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属于贫水国家,人均水量仅为世界的1/4,水资源短缺已不再是我国面临的问题,早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近年来,一些城市过度开采使用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水枯竭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供水条件和水资源问题成为城市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4城市垃圾等废弃物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造成的城市垃圾也随之增多,除了生活垃圾之外,还有很多工业废水废料等垃圾。这些固体废弃物不仅加剧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对城市构成了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主要表现在地表污染、地下岩土中渗流运移污染酿成的垃圾流等灾害。此外,这些垃圾中的有害成分会渗入空气、土壤中,对人体和动植物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因此,重视城市垃圾废弃物问题,成为城市建设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重点研究内容。
2解决城市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措施
2.1建立人与地质环境的和谐关系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人与地质环境间的关系,对环境有全新、完整的认识[2]。不能过于追求发展的速度,而忽略了环境的影响,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障两者的和谐发展。由于人类对环境片面的认识,导致对城市环境保护的疏忽,使地质环境渐渐陷入泥潭难以自拔。城市建设既要保证质量合格,也要兼顾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尽量减少去染污的排放,降低能源的消耗,保证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2.2合理控制城市发展与地质环境容量
地质环境容量指城市建设的区域能够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负荷,这个容量是有限的。如果城市建设地质环境超出负荷将会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考虑环境承受能力,制定合理的方案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在地质环境容量晕血的条件下,促进城市建设的稳步前进。与此同时,有效的控制城市环境污染,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对资源进行多次合理利用,保证地址容量得到有效的监控和利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城市稳步发展的同时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3结语
综上,城市建设部门应充分重视城市建设引起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证城市稳步发展的同时确保环境工程地质结构更加稳定,降低受损程度,促进两者的和谐统一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执华.浅析如何有效预防与控制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J].低碳世界,2016(29):10-11.
篇3
【关键词】引滦水源;生态环境;问题;措施;于桥水库
一、引滦水源现状
引滦入津工程1983年建成通水,至今已整整32年,国家环保部历次在引滦宜兴埠泵站后池监测的水质结果,均符合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据了解,天津市各自来水厂的出水水质综合合格率为99.86%,高于95%的国家标准。引滦的水质虽然一直保持地表水Ⅲ类水平,但总氮、总磷总体呈上升趋势。总氮、总磷上升,将会加重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暴发蓝藻的风险加大,这将严重影响天津城市的供水安全。造成引滦水质氮、磷营养物质上升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来自潘家口、大黑汀水库及其上游的污染
潘家口和大黑汀水库内养鱼网箱总数近70000箱,每年投放饵料140 多万t,饵料的沉淀腐蚀和死鱼等造成了水体水质的严重污染;潘、大水库上游有排污企业近千家,连同生活污水年排放量近7000万t;两座水库周边及上游地区有近800家矿选厂,年排入河道尾矿砂300多万t、污水4000多万t;库区周边的旅游、宾馆饭店和村落污染物直接入库。据了解,潘家口水库总氮、总磷自2000年以来上升趋势明显。
2.来自潘家口、大黑汀水库以下、于桥水库以上河北境内的污染
于桥水库上游有沙河、黎河、淋河等3条主要入库河流,沿河共有铁选厂200多家,年排入河道污水近2 000万t;沙河河道内存在近千个养鱼网箱;黎河是引滦输水借用的天然河道,沿岸分布7个乡镇79个自然村,共6万余人,生活垃圾未经收集转运,这些面源污染随着汛期降雨直接排入河道,进而汇入于桥水库;在3条主要入库河流上还分布着很多支流,支流汇集的污染物随雨水冲入主河道。
3.天津市境内的污染
于桥水库周边有耕地近13万亩(15 亩=1 hm2,下同)、果园3万多亩,尤其是22 m以下警戒区内有4万多亩耕地仍施用化肥农药,有1万多亩鱼池;保护区内有百余家餐馆、农家院,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库区周边有197个村约15万人,其中86个村生活垃圾未经处理,有35万m2 的畜禽养殖粪便未经处理;于桥水库以下为封闭式管理,直接的污染并不存在,但输水沿线周边生活垃圾未完全实现收集转运,从水环境管理与保护的角度讲,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二、所采取的保护措施
1.加强水源保护立法,为城市供水管理保驾护航
1998年出台了《天津市引滦工程管理办法》,2002年出台了《天津市引滦水源污染防治管理条例》,这两部地方性法规,划定了引滦水源地保护区以及引滦明渠保护范围和管理范围,规定了禁止行为,为保护水源工作提供了依据。成立了引滦水政支队,同武警、公安、渔政和管理人员一起建立了“五位一体”的巡护机制,并实施常态化管理,为城市供水安全保驾护航。
2.采取工程措施,治理引滦水源污染
2002―2007年投资24 亿元实施了引滦入津水源保护工程,新建34.14 km输水暗渠,解决了利用天然河道州河输水带来的排沥矛盾和水污染问题;对64.2 km的引滦明渠进行了全断面衬砌、堤岸绿化,安装隔离护网,实现了封闭式管理。2009―2012年投资3亿元完成了于桥水库周边水污染源近期治理工程,实施了水体生态修复、村落垃圾集中收集转运处理、沼气池建设、沟道坑塘支流治理、湖滨带生态防护、库区周边鱼池清除和黎河支流口治理示范工程等项目。安排大修和专项维修资金开展水环境保护项目建设,在平交口门建设截污墙工程,在重点部位设置警告警示标识牌,对黎河西铺、龙湾、马各庄和庄沟等沿河区域进行环境综合整治等。
3.加强日常管理,预防水源污染
建立了跨省界水文水质监测断面,引滦沿线共设水质监测断面54个,还就外来水以及交叉河流水源等实施监测监控,及时掌握水源地水质、汛期沥水、周边外水水质和供水水质变化。增添了藻类、藻毒素等检测设备,于桥实验室已开展34项地表水监测项目,且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对沿线及周边区域开展污染源调查,编制污染源调查报告,明确污染源位置,绘制污染源示意图,积极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进行治理和预防。
三、做好引滦水源保护工作的思考
2013年为确保城市供水安全,天津市水务局进一步编制实施了《关于加强引滦水源保护的工作方案》,全力构建政府主导、属地负责、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的引滦水源保护机制,努力实现工程管理、资源管理和环境管理全覆盖,保证引滦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Ⅲ类标准,水体富营养化得到有效改善,并力求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引滦水质。
1.率先做好天津境内的引滦水源保护工作
努力实现引滦入津工程全封闭管理,果河两侧设立护栏网,环于桥水库警戒区建设湖滨带、截污沟、护栏网、巡视路,对引滦输水明渠、尔王庄水库周边封闭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完善引滦入津水源保护警示标志标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善监控监测设施,建设果河沿线、于桥水库警戒线视频监控系统,完善引滦输水明渠视频监控系统,增加水质水量在线监测断面;理顺于桥水库渔政管理体制,将于桥水库渔政管理和执法权委托水库管理部门,延长休渔禁渔期,严厉打击机动船捕鱼和毒、电、炸、钓鱼等非法捕捞行为;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建立环保、水务、规划、水产、公安等部门常态化执法机制,并与沿线地方政府定期开展水污染联合执法活动;对北辰区和蓟县段暗渠保护范围内违章占压设施彻底清理。
2.全面加强于桥水库周边水污染防治
按照《蓟县新城规划》,加快工程建设步伐,早日实现“南迁北管”的建设目标;调整于桥水库周边种养殖业结构,水库警戒区内农耕地及鱼池实施“退耕还库”“退渔还库”。保护区内养殖业实行生态养殖,实现无污染零排放;加快文明生态村建设,于桥水库周边和引滦明渠、尔王庄水库保护区范围内村落全部建成文明生态村,率先实现道路硬化、街道亮化、能源清洁化、垃圾污水处理无害化、村庄绿化美化;完成于桥水库周边剩余86 个村落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建设,实现天津市境内于桥水库汇水流域村落垃圾收集转运系统全覆盖。落实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系统运行管理费、垃圾处理费和设备维护更新费;建设于桥水库保护区内医院、宾馆、餐馆、农家院和村落污水处理设施;实施水库周边剩余84 km2 汇水山地小流域综合治理、封山育林和生态林、经济林建设,完成时临河、关东河等沟道的治理。
篇4
关键词: 林业生产;环境保护;森林资源;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F307 文献标识码: A
1.目前我国林业生产现状及问题
1.1 中国林业现状
根据第六次( 1999-2003 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显示, 中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 比第五次( 1994-1998年)全国森林资源增长10.0%;森林覆盖率为18.2% , 增长1.7个百分点。2003至2006年全国共完成营造林面积2 901万公顷, 年均完成725万公顷;2006年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面积320万公顷, 占全部营造林面积的76.3%。
1.2 存在的问题
当中国林业从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中受益时, 天然林的破坏情况正在恶化,导致在森林面积总体扩大的情况下, 森林质量下降。中国森林资源的结构性变化体现为成、过熟林的比例下降。森林退化的后果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2009年全国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9749万公顷, 1998年长江大洪水与松花江洪水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森林质量退化。此外, 中国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 见表1。
表1 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
国家 人均森林蓄积m3 人均森林面积m2
中国 9.07 0.128
加拿大 867.92 9.32
巴西 388.60 3.67
2.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荒漠化
中国是第三大荒漠化国家, 现有荒漠化面积约153.3万km2, 并以每年约2 500 km2的速度发展。荒漠已对大约4亿人口造成威胁, 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5亿美元, 包括农作物和土地的丧失、公路和铁路的阻塞及埋没、灌溉坝和运河被淤泥堵塞等等。
2.2 洪涝和沙尘暴
洪涝灾害每年威胁着约1亿人的生活, 也限制了主要河流流域的经济发展, 每年由于沙尘暴的经济损失估计为45亿元。潜在损失估算表明, 护牧林、沙漠恢复绿洲支持了畜牧业和果树, 每年因此而增加的收入约200亿元。
2.3 生物多样性
中国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尽管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 但由于气候变化等自然原因和历史上滥伐森林、滥捕滥猎、环境污染等人为破坏, 中国自然生态环境形势仍“总体严峻”。由于森林、草场、湿地、河流湖泊等野生物种生境退化或遭破坏, 中国的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 156个在中国, 约占总数1/4。
3.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人类对直接利益的需求往往掩盖了保护资源所带来的长期利益;对直接利益的需求错误地将环境和林业生产割裂开, 而人们一般选择短期利益。
森林的急剧减少是造成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 因为森林可以起到保持水土, 净化空气, 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功能。在中国森林减少主要原因有:
3.1 林木生长量低
长期以来由于树木存在重采轻造, 加上国家资金投入不足, 大部分幼林没有进行抚育, 致使林分质量差, 林木生长率很低, 见表2。
表2 树木平均生长率
中国 韩国 日本
2.76% 3.1% 3.4%
如表2所示, 中国林木平均生长率跟一些林业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3.2 资源消耗量大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快速时期, 各种原材料需求量大, 加上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没有按自然规律和林木生长特点办事, 生产加工技术比较落后, 不能充分利用各种林业资源, 所以造成现在林业资源消耗量大于森林生产力的水平。据统计, 中国森林在10年间锐减了23% , 可伐蓄积量减少了50%, 云南西双版纳的天然森林, 自50年代以来, 每年以约1.6万公顷的进度消失着。当时55%的原始森林覆盖面积现已减少了一半。
3.3 开垦林地
由于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快, 土地资源有限, 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 中国开垦了大量的林地, 特别是农民非法烧荒耕作, 刀耕火种, 造成了对森林的严重破坏。随着人口增长, 所开垦林地的耕作强度和持续时间都增加了, 加剧了林地土壤侵蚀, 严重损害了森林植被再生和恢复能力。
3.4 采集薪材
中国农村约有一半人口用薪柴作炊事的主要燃料, 随着人口的增长, 对薪材的需求量也相应增长,采伐林木的压力越来越大。
4.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由于现阶段中国林业生产出现严重问题和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严峻形势。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与林业资源的过量开发有直接关系。
4.1 合理的生态采伐
生态采伐的原则是, 采伐不影响或尽可能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 不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损伤。其采伐设计不仅考虑木材收获, 而且要考虑维持天然林固有的生物多样性、树种组成和搭配、林相和森林景观及其功能等因素。这也正是这种理念与传统采伐方式的根本区别。
生态采伐设计涉及3个层次: 林分、景观和模仿自然干扰。
在林分水平上, 要系统地考虑林木及其产量、树种、树种组成和搭配、树木径级、生物多样性的最佳组合、林地生产力、养分、水分及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 使采伐后仍能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充分反映自然- 社会- 环境的和谐及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景观水平上, 使采伐过程模拟自然景观特征。模仿自然干扰则是模仿森林在自然生长过程中会自然燃烧或遭遇风倒等现象, 通过外力干扰帮助森林成长。如有计划地人工助燃, 可以消灭森林中的病虫害, 烧死一些过密的林下植物。风倒可以形成林窗、林隙, 大小不同的林窗、林隙, 其实就是多种生物的乐园。
4. 2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自然保护的宗旨就在于管理和保护整个生物界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使之可持续合理利用。保护森林资源, 已成为实现自然保护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自然保护区则是世界各国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发展很快, 截至2003年, 中国自然保护区已发展到1538处, 总面积达到1.18亿公顷, 占国土面积12.3%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64 处; 全国拥有国际重要湿地20处, 面积有303公顷。设立自然保护区, 建立起一定的组织机构、管理队伍、管理规则和资金来源渠道, 有利于防止人为干扰破坏和任意改变林分的经营方向, 还有利于保护珍贵树种, 特别是稀有种和濒危种。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对环境资源林建设, 有很大推动作用。
4. 3 不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措施, 2002年,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 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当年, 据对全国57 个最早实施退耕还林县的典型调查, 工程实施四年来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1)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治理初见成效。57个县的水土流失面积四年间减少了41.97万公顷, 沙漠化减少了5.05%。
2)促进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调整。1998年, 57个退耕还林县25°以上坡耕地面积为50.6万公顷, 占耕地总面积的17.32%, 到2002年, 已累计退耕35.6万公顷, 其中25°以上坡耕地退耕16.8万公顷。
3)农林牧产业结构有所调整。57个县2002年的林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比1998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 提高幅度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十五”期间, 退耕还林工程已经涉及到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500 多个县、6亿多农业人口, 工程建设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50% 以上, 涉及中国生态类型的2个大区(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11个类型区(热带、亚热带、温带、暖温带水土流失区、风蚀沙化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等)。
篇5
关键词:水工建筑 质量
1、水工建筑物分类及特点
水工建筑是能够防治水害,控制和调节水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一类建筑物,是实现各项水利目标的关键组成部分。水工建筑物的分类可以按照使用期限以及功能划分。如果按使用期限划分,可分为临时性和永久性水工建筑物,临时性水工建筑物是指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的一类建筑物,如导流隧洞和导流明渠。如果按功能划分,则分为为通用性和专门性水工建筑物这两大类。水工建筑物的特点有:
1.1受地形、水文、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制约,对建筑物选型、施工、工程选址、枢纽布置以及投资要求较多。
1.2施工难度大,工作条件复杂,如蓄水建筑物要承受水压力,而渗透压力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强度不利;在江河流域中修建水利工程,要妥善解决施工期度汛、导流、截流。除此之外,地下工程,水下工程以及地基的处理等技术和施工过程都较复杂。
1.3大型水利建筑工程的挡水建筑物安全性,将会给周边居民带来巨大影响。
2、水工项目的安全性概述
水工建筑安全性被视为工程项目的关键性能和工程项目的状况。水工建筑物的安全性能使人们的安全健康以及法定权益,经济目标得到有效保护的水工建筑物的性能。在分析安全性时,原则问题是要理解安全性是由于工程的建造所产生的“人——工程——环境”这一体系的基本性能。根据水工工程项目运行经验的分析方法,要求必须对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可靠性性研究。在水工工程项目可靠性的理论分析的框架中,充分考虑到事故危险性和工程项目运行带来的社会和生态性的后果。
3、水工建筑质量问题
水工建筑是许多建筑种类中的一类,它独特的建筑方法和功用以及特殊环境,对现有水工建筑质量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比如性能、安全问题等方面的逐渐出现很多的问题。建筑物外观首先体现了水工工程建设的水平和发展,而在施工完成后遗留的各种实际问题直接展现了水工建筑工程本身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外观质量问题包括出气泡、蜂窝孔、色泽差异等一些主要问题,下面就根据实际工程中的问题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3.1出气泡原因及分析。水工建筑物外表气泡过多的原因是:在建筑物建设过程中会在模板表面涂抹一定的油性隔离剂,在隔离剂配制中用量过多,使得混凝土在导入的过程中,这些油性隔离剂在张力作用下,被混凝土内部的气体包被形成气泡。施工浇筑的工程厚度如果太大,导致气泡的溢出时间变长,而振捣的时间又不够充分,这就可能导致气泡偏多。
3.2蜂窝孔。形成水工建筑物蜂窝孔的原因是:在混凝土中含沙量较小,而粗骨料含量较多;体积较大的粗骨料,不能完全将钢筋的保护层用混合料填充严实。在水工建筑施工过程中,接缝附近浆液在振捣的时候可能会溢出,形成了一定空隙,从而形成了蜂窝孔。
3.3出现裂缝。裂缝是土水工建筑中危害最大的问题,这类问题也经常出现。裂缝问题的产生在水工建筑中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例如,;结构设计不合理;原材料选购不合格;环境天气变化导致温度以及湿度改变,工程基础不牢固造成下陷。根据具体水工混凝土建筑的结构性特点将水工工程裂缝分为:冻胀裂缝、沉降收缩裂缝、凝缩裂缝、有塑性收缩裂缝一些类型,出现这类裂缝的有如下原因:
造成凝缩裂缝表现为混凝土的表面有碎花纹状的细小裂缝,一般在初凝时候出现,产生凝缩裂缝是由于对混凝土这表面的抹平过分压光,使细骨料和水泥浮到表面,能够形成了含水量较多的砂浆层,当下层水分蒸发后会凝缩出现一定的裂缝。
冻胀裂缝是建筑的结构表面会沿着方向主筋、箍筋出现大小不同的小裂缝,产生这种裂缝产生的原因是在冬季施工混凝土结构中没有保温,混凝土冬季施工初期受到了冻结导致表层混凝土因为冻结而膨胀,在冻结的状态释放之后,有钢筋在的部分混凝土由于已经变形而不能恢复,导致出现裂缝以及脱落现象。
沉降收缩裂缝是在建筑表面钢筋通长方向和在埋设件的附近产生的,该裂缝经常出现在混凝土完成浇筑后,在混凝土硬化之后会有该裂缝的情形。使该裂缝产生是由于:在施工过程中,在混凝土振捣之后使得粗的骨料进一步下沉,并将混凝土内部的水汽以及空气排出表层,形成一定的纵向体积沉落,沉落由于受到模板、钢筋以及预埋件等的局部阻力约束从而形成一定的裂缝。
塑性收缩裂缝是在暴露于空气中的新浇筑结构表面上产生的,形状一般都很规则,裂缝较浅。形成此类裂缝的原因主要是:在混凝土在浇筑之后,没有进行有效覆盖,导致其表层受到风化的影响,导致表层水分蒸发过快。而浇筑在建筑斜坡上的混凝土,由于重力的影响自上而下运动,导致一定数量裂缝出现。
4、水工建筑质量问题解决策略
根据水工工程质量标准的严格要求,控制各个模板拼接时精准度,控制振捣的精确时间,同时杜绝漏振的发生,进一步优化混凝土的施工配比,原料选用要慎重,必须符合质量标准。
严格把握水工建筑物好拆模时间,确保混凝土表层不因为拆模造成脱落和裂缝现象;模板上面的隔离剂一定严格控制其均匀程度,模板的选用也要一定符合质量标准,要重视粗细骨料的清洗和筛滤步骤。适当减小建筑隔离剂的厚度,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模板振点振捣时间,有助于水汽和气泡顺利的溢出。裂缝问题同样需要有效解决:
4.1凝缩裂缝问题解决办法:严禁在混凝土的表面撒干水泥进行刮抹,尽量避免建筑物混凝土表层刮抹程度。
4.2冻胀裂缝问题解决办法:在寒冷地区冬季施工的混凝土水工工程,要采用适合冬季的配对比进行材料混合配对,对混凝土进行有效的保温养护处理时,混凝土强度一定要达到预计的标准。
4.3沉降收缩裂缝问题解决办法:加强混凝土施工处理质量,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4.4塑性收缩裂缝问题解决办法:在水工工程浇筑前,事先将模板以及基层浇水湿透,防止它们吸收混凝土水分。在混凝土浇筑以后要进行有效的养护,避免混凝土的表层受环境等因素影响。
篇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问题趋于恶化,出现了以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代环境问题。因此,全球要面对以工业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第一代环境问题和具有全球性特征的第二代环境问题相互交织复杂的局面。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是治理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早已经成为国际共识。不过,如何有效协调各国在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系以实现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有效控制和治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却成为困扰国际社会的难题和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环境成本内部化为中心,分析了国际贸易机制对一国环境及全球环境的不同影响,通过对行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选择模型分析了全球环境成本内部化存在差异的原因,并对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存在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差异下的国际贸易存在的冲突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在分析我国环境问题、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现实状况以及全球环境成本内部化趋势的基础上,对于如何调整我国外贸政策以及相关国内政策提出了政策建议。
本文得出结论,全球公共产品的性质是全球环境区别于一国环境的根本,全球性政府的空位和融资机制缺乏是全球性环境问题难以治理的根本原因;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是各国根据本国国情进行利己选择的结果,行业差异以及环境外部性存在领域的差异是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水平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成本;内部化
序言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发生了一系列环境公害事件,如1943年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8年的多诺拉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1961年前后的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53~1956年水俣病事件、1955~1972年富山痛病事件。这些公害事件是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恶果,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构成直接威胁,引起社会各界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反思。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国际社会掀起了一股环保浪潮,环境问题进入国际主流社会的视野。为有效控制、治理和预防环境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相继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以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为主要特征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第二代环境问题,两代环境问题相互交织,增加了环境问题的解决难度。全球环境问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压力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以解决环境问题,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使环境问题产生了一定差异。各国环境禀赋状况及环境问题的差异,导致难以在全球范围内统一推进环境成本内部化,全球范围内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也不尽相同。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国际贸易下环境成本内部化为中心,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采取理论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同时,注重一国环境问题与全球环境问题的差异、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差异,注意吸收国际经济学、新公共金融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相关概念界定、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的演化、全球环境问题的治理和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国际实践、国际贸易与环境成本内部化国际差异的相互影响、环境成本内部化趋势下我国外贸及相关政策的调整。
第一章对环境、环境问题、环境成本等与环境成本内部化有关的重要概念进行界定。
第二章第一节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环境的经济价值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前提,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对商品价值和环境价值进行剖析。环境问题的症结在于环境的外部性,环境公共产品性质导致环境产权难以清晰界定,从而产生环境成本外部性,致使市场机制不能准确反映环境稀缺程度,环境价值长期被严重低估而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第二节分别分析了国际贸易对一国环境与全球环境的影响,在国际贸易对一国环境总体影响不确定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仍然可能导致全球环境问题趋于恶化。第三章首先分析了全球环境问题难以治理的原因,全球公共产品性质是全球性环境问题与一国国内环境问题的根本区别,全球性政府空位和融资机制缺乏是全球性环境问题难以治理的根本原因。在全球产权难以有效界定和利益主体空位的情况下,各国在国际环境问题上的利己行为以及全球性环境问题历史责任和现实责任难以清晰界定,加大了全球环境问题解决的难度。环境成本内部化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已经达成共识,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三条思路。最后,本章分别对这三种解决思路及其国际实践进行分析。
第四章首先通过一个模型分析了国际贸易下行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选择,发现出口行业和进口竞争行业的差异以及环境外部性是发生在生产领域还是消费领域对于一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水平具有重要影响,一国环境成本内部化通过国际贸易机制对他国产生影响。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各国比较优势、产业竞争力以及各国商品结构和国际贸易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是各国根据国情进行选择的结果,全球范围内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不尽相同,这种差异容易导致各国在贸易领域产生冲突。面对环境成本内部化差异下的国际贸易冲突,对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关系、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速度和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责任分配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国际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章对环境成本内部化趋势下我国外贸政策及相关国内政策调整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分析我国环境问题及环境成本内部化现状的基础上,在全球环境成本内部化成为趋势的背景下,应积极发展以环境标准为支撑的绿色贸易战略,并对相关国内政策进行调整,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篇7
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决策,切实加强环境监管执法,按照“全覆盖、零容忍、明责任、严执法、重实效”的原则,集中力量全面排查全县排污单位污染排放状况,各类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情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群众举报投诉重点案件以及突出环境问题的解决及整改情况,依法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全面整改突出环境问题。通过环境保护大检查彻底摸清底数,清理废除阻碍环境监管执法的“土政策”,落实部门环境监管责任,夯实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全面整治环境风险隐患,巩固和改善环境质量,保障全县环境安全。
二、检查内容及职责分工
(一)对排污单位污染排放状况进行全面排查
1.重点检查全县工业园区和重点工业企业、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等排污单位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是否正常、污染物是否达标排放。
2.重点检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废弃物综合利用情况;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是否正常、污染物是否达标排放。
3.重点检查城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运行情况及污染物是否达标排放。
4.重点检查辖区内工业园区和重点排污单位的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处置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存在环境风险隐患等情况。
5.对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和企业是否规范管理危险化学品,是否存在次生环境风险隐患等情况进行重点排查。
6.强化对我县采选、水泥、冶金、化工、球团、钛白粉、涉重金属等重点行业、企业以及工程减排项目排污企业环境守法情况检查。
7.对全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8.全面开展危险废物产生(经营)单位环境守法情况检查。
9.对全县塑料包装厂进行全面整顿和排查。
(二)对各类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生态环境影响情况进行检查
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级、二级保护区内违法违规排污口是否取缔。
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级、二级保护区内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是否取缔。
3.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规划是否按照管理条例制定和实施。
4.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是否按照管理条例进行编制。
5.自然保护区内是否存在违法开发和建设活动等。
(三)对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情况进行清理
1.对辖区内工业园区、重点排污单位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清查是否存在违法调整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审批权限和审批部门等情况。
2.根据《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排查结果,清理整顿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对工艺设备落后、产品质量不合格、能耗排放不达标的项目,列入淘汰落后年度任务,加快淘汰。
(四)对阻碍环境监管执法“土政策”清理废除情况排查
重点排查是否存在以实行“封闭式管理”、以预先报告或限制环境保护部门执法次数等方式,阻碍现场执法检查的地方“土政策”和行为;重点检查违反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规定及征收新标准,擅自减免征收排污费或采取协议收费、定额收费等形式降低收费标准等行为。
(五)对群众举报投诉重点环境污染案件或长期未得到根治的突出环境问题的解决及整改情况开展检查。
(六)淘汰落后产能
按照要求,加强落后产能检查力度,进一步推进淘汰落后产能,有效化解过剩产能,促进结构调整。
三、检查方式
(一)县政府负责牵头组织全县环境保护大检查工作,指导、督促县级相关部门、各乡(镇)开展环境保护大检查,调度工作进展情况,抽点地区,对检查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提出解决意见,督促落实整改措施。
(二)县级相关部门、各乡(镇)应切实落实大检查方案,要认真履行法定环境监管职责,密切协调配合,全面细致开展检查工作;要在强化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全面、深入、细致、彻底地采取专项检查、专题督查、个案追查等多种方式做好清理排查工作;对大检查中发现的环境问题,列出清单制定综合整改方案,落实环境监管责任主体,落实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实施分类治理;要强化抽查督查工作,确保检查到位、管理到位、整改落实到位。
(三)相关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对环境保护大检查工作进行检查和督导,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对大检查中发现涉嫌环境监管违纪违法的有关单位和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四、时间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县级相关职能部门、各乡(镇)要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动员部署,落实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其他各牵头单位也要制订具体的检查方案,各牵头单位的检查方案报县环保局备案。
(二)全面检查阶段。县级各责任单位要按照检查内容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大检查,将大检查工作进展情况送环境保护大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
(三)总结阶段。县级相关职能部门、各乡(镇)要认真总结环境保护大检查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成效,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梳理依法严肃查处、整改落实情况,思考下一步工作措施,将全年环境保护大检查工作总结送环境保护大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最终形成全县环境保护大检查工作总结,经县政府审定后送市环保局。
五、相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有关职能部门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环境保护大检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环保局,承担日常联络和协调工作,各成员单位明确专人担任工作联络员。县级各相关部门、各乡(镇)要加强组织协调,明确职责分工与完成期限,做到任务清晰、责任明确,确保大检查工作圆满完成。
篇8
“生活与地理”是春晖中学校本选修课程,已被评为“浙江省第二届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和“浙江省第四批网络推荐课程”,主要在高一年级开设。“雾霾天气”为高中“生活与地理”选修课程教学案例,教授1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雾和霾的概念及其差别,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等;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成因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分析资料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联系实际,对当地雾霾天气进行分组调查;通过网络收集相关资料,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课堂交流,表达探究体会、见解和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起学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注,深刻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行为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等。
难点:雾与霾的主要差别,雾霾天气的成因,对地理数据、实例进行正确的分析与评价。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本选修课程前一课时结束前10分钟,发放“课前探究卡片”,布置学生自由组合,自主选择探究主题,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合作开展探究性学习,准备探究成果展示。教师在了解分组和自主选题的情况后,适当引导和调整各小组的选题,保证每个主题都有2~3个小组进行探究学习。
教师收到各小组制作的“探究成果展示课件”后进行审阅,对每个主题各精选1~2组成果备讲,指导小组学生讲解。并对备讲的“探究成果展示课件”做好点评和延伸讲解的准备。
点评:授课教师对教材内容在自身解读的基础上进行了提炼、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感兴趣又“熟视无睹”的生活中地理现象(雾霾天气)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运用多种手段搜集、捕捉、整理主题学习所需信息,让学生在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提升相应能力,在合作探究与研究过程中提出具有创造性的观点,为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埋好伏笔。教师设计三个探究主题供学生课前分组自主选择探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选择感兴趣的主题探究,从而使学生学习不再处于被动状态,更富有自主色彩。
新课导入:播放雾霾版“北京北京”视频。
师:大家都听过汪峰演唱的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主题曲“北京北京”,下面一起来听听雾霾版的“北京北京”。
生:欣赏MTV音乐;视觉听觉冲击;关注歌词中的雾霾天气。
点评:通过音乐、歌词和自然风光影像创设情境,从听觉和视觉感受上引导学生认识雾霾。
图片展示:雾霾前后上虞百官城区的城市风光对比照片。
师:各地雾霾天气频发,网友调侃“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你在我身边我却看不见”。大家生活的城市也有这样的现象,处于雾霾天气中有什么感受?
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点评:通过展示身边城市照片,引起学生注意,拓展视野,激发学习动机,强化对雾霾天气严重性的直观认识。
引入主题: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许多环境问题的影响范围扩大到全球,如今天一起探究的主题“雾霾天气”。上周末,大家分组对“雾霾天气”三个主题进行了合作探究学习,每个小组也制作了“学习成果展示课件”,下面请主题一探究小组的同学,用他们的学习成果来专业地讲解雾和霾、雾霾、雾霾天气、雾霾天气预警等级标准等知识。
生:(准备最充分的小组进行主题一学习成果展示讲解,该主题学习的其他小组代表进行补充)利用数据,用专业的语言定义雾和霾、雾霾天气区别雾霾;通过图片介绍雾霾天气预警等级标准,并讲解预警分级的重要指标之一“PM2.5”相关知识。
师:教师对学习小组的讲解进行点评,强化全体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点评:把“基础知识由教师课堂讲解”转变为“合作探究学习基础上的学生讲解、教师点评”, 不仅达成学生“学会”的目的,更培养学生“会学”、“会说”的能力。
过渡:雾霾天气自古有之,刀耕火种和火山喷发等人类活动或自然现象都可能导致雾霾天气。不过在人类进入化石燃料时代后,雾霾天气才真正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急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能源迅猛消耗、人口高度聚集、生态环境破坏,都为雾霾天气的形成埋下伏笔。主题二探究小组的同学,运用他们已具备的地理知识与原理,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各地在入冬前后频繁出现大范围和长时间雾霾天气的原因,下面由小组代表展示探究学习成果。
生:(准备最充分的小组进行主题二学习成果展示讲解,该主题学习的其他小组代表进行补充)从气象条件(风速、相对湿度、气压、降水、逆温层等)、环境污染(汽车尾气、工业废气排放、冬季取暖等)等角度对影响雾霾天气的因素进行分析讲解。
师:教师对学习小组的讲解进行点评和归纳,补充讲解特殊地理位置因素(特殊地形、城市温室效应)对雾霾天气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构建“雾霾天气成因分析的思维模型”。
点评: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生活中,再用生活实践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即在生活中学习并建构认知,把课堂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在探究过程中增强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过渡:春晖中学位于离城区大约10千米郊外的白马湖畔,四面环山。著名作家朱自清在“春晖的一月”中写道:“湖在山的趾边,山在湖的唇边;他俩这样亲密,湖将山全吞下去了。吞的是青的,吐的是绿的,那软软的绿呀,绿的是一片,绿的却不安于一片;它无端地皱起来了。”作家笔下的春晖是好一幅“青山绿水白马湖”景色。可这些天老师来学校上班总看不见如此的校园美景。一起来看“汽车行车记录仪”摄录的老师到学校上班路上和校园的情景。
播放视频:“汽车行车记录仪”摄录的“老师上班路上”。(车出小区,城市雾气浓浓,能见度很低,前方车辆打着双跳灯。出了城区能见度好转,经过“路东工业园区”,汽车排成长队,灰蒙蒙的天,但能见度尚可。进入春晖大道,浓雾弥漫,能见度骤然下降,看不见前方车辆,只能看见雾气里闪烁的黄色车灯。一路缓行,进入模糊的校门,整个校园被浓雾笼罩,能见度比城区还低)
师:大家说说视频中老师一路走来遇到的雾霾天气在不同的路段有什么差异?
生:(七嘴八舌)数位学生发表观点。
师:正如刚才有同学说的,老师一路走来感到春晖的雾气最浓厚,能见度也最低,其实同学们日常在校园的生活中也感受到了。接下来请以前后四位同学为一个小组,从春晖的特殊地理位置、气象因素、环境污染等角度展开讨论,分析春晖浓雾天气多发且严重的原因。
生:学生思考后开展小组讨论(5分钟左右),请数名小组代表发表观点。
师:点评每小组观点,并对阐述观点进行系统的归纳梳理。
点评:“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的目的,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处理社会问题是地理课程的一大任务。学生用上一环节构建的“雾霾天气成因分析的思维模型”分析身边“熟视无睹”的地理现象,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激起学生探讨的冲动,凸显地理课程的应用价值。
过渡:常言道“秋冬毒雾杀人刀”,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看得见、抓不着的“雾霾”出现频率增加,危害加重。那么它到底有哪些危害?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防御?课前有三个小组对主题三展开了探究学习。下面先请**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
生:(准备最充分的小组进行主题三学习成果展示讲解,该主题学习的其他小组代表进行补充)学生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传染病、心理健康、生殖能力等)、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公路、铁路、航空、航运等)、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等角度讲解雾霾天气的危害,并针对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出“逃、躲、捂、洗、抗、养”六字防御对策。另一小组从环境保护角度补充讲解,提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雾霾治理对策。
师:对学生的成果展示讲解进行点评和补充。最后用充满期待的语气向全体学生发出呼吁:学完这一课后,咱们每个人都应成为一名环保主义者,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自己,同时也爱护我们的地球!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具备的知识与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发现规律,总结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并拓展应用、领悟思想。
课外拓展:每位学生设计一条环保广告语,向人们宣传雾霾天气的危害与治理对策,并以小组为单位在百官城区适当场地张贴宣传。
篇9
根据研究,环境服务贸易的谈判应从明确环境的内涵和范围着手,环境服务范围要从传统概念分别向微观和宏观扩展,从微观扩展到室内环境服务,从宏观扩展到全球环境服务。
特别重要的是,环境服务贸易谈判中必须区分并协调好全球环境服务需求与中国环境服务需求的关系。从中国和全球的共同利益出发,谈判中需要:尽快重新定义环境服务;提出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环境服务清单;建议WTO应该明确将环境改善,至少是全球环境改善,作为WTO环境服务谈判的目标,而非仅仅靠成员自己的贸易利益驱动谈判。
环境服务贸易谈判的前世今生
环境服务贸易谈判已经成为WTO以及双边和区域自贸区谈判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WTO希望促进贸易与环境中环境货物和服务的谈判以反映所有成员的需求,最重要的需求是WTO成员如何应对全球的环境挑战。中国进行的区域和双边自贸区谈判中,环境服务贸易经常被作为核心要价,很多涉及到与气候相关的全球环境服务。
中国如何在谈判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以维护负责任大国形象又最大限度维护自己的利益?其中,首要问题是要清楚认识中国在环境服务贸易中的利益,并找到全球的共同环境利益,以“共同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环境问题与环境服务的优先领域
中国对环境服务的巨大需求首先是因为其严重的环境污染。中国目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污染加重。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
未来15年中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有效解决这些环境问题,迫切需要量大先进的环境产品和服务。
探秘环境的真实内涵
我们传统上理解的环境保护或环境治理的概念一般包括室外环境、当地环境、国家环境和区域环境,而较少关注室内环境和全球环境。
随着全球化、科技信息化快速发展和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深入,对环境的定义、内涵和范围也必须进行扩展,从微观扩展到室内环境服务,从宏观扩展到全球环境服务。
室内污染:人类的第四大杀手
对人类而言,一生中80%-90%的时间在室内度过。室内环境污染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心脏病及癌症,人类68%的疾病都与室内环境污染有关。
世界卫生组织(WHO)研究发现,许多发展中国家,室内空气污染是位于艾滋病、疟疾等之后的第四大杀手。而且,儿童是室内空气污染的首要受害者。保守估计,全球每年由于室内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数达200多万人,其中,100万是由于引发了急性呼吸道疾病的5岁以下儿童。中国大陆每年因室内空气污染超额死亡11万多人 。
室内环境服务可以减少、消除、解决室内环境污染问题。以中国每年新增16-20亿平方米住房为例,室内环境污染也为环境服务提供了更多机会,包括室内景观和园艺设计服务、室内污染消除和预防服务等。
室外污染:荧光屏下的人类之痛
一般属狭义的环境问题,具体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具体类型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生态系统破坏、噪声等。这类环境问题也是我们环境保护工作具体和重点的对象。
“十一五”(2006-2010)规划所提的单位GDP能耗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COD降低10%、污水处理率达到70%、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达到60%的环境目标为环境服务提供了巨大机会。这些目标的规定特别是对能源和温室气体、二氧化硫等的减排方面的环境服务需求是非常大的。
全球环境:守候人类共同的家园
全球环境问题是最近二、三十年最新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POPs、危险废物越境转移以及其他国际环境公约所针对的全球环境问题。
这些国际环境公约的签署和实施也将为全球环境服务提供很大机遇,例如:节能和其他温室气体控制方面的环境服务进出口;为消减影响臭氧层的ODS物质的无氟碳化物的环境服务贸易;实施POPs公约有关的环境服务进出口等等。
环境服务的优先领域:横看成岭侧成峰
环境问题解决的优先领域设置原则应该是:健康影响优先于其他影响;直接影响优先于非健康影响;不同级别的政府和组织根据不同授权有其不同的环境优先领域。
从原来中国狭隘的国家利益出发,环境问题优先顺序是:室内环境问题>室外/当地/国家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从中国当前战略来看,环境问题的优先顺序应该是室内环境问题+室外/当地/国家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
对于国际组织而言,例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首先是多边环境协议所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其次是其职责范围内的室内环境问题,而室外/当地/国家环境问题并非他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因为这是国家政府的职责。也就是说,对他们来讲,环境问题优先顺序应该是:全球环境问题>室内环境问题>室外/当地/国家环境问题。
从服务提供模式来看,全球环境服务需求优先领域顺序应该是模式4>模式2>模式1>模式3;而中国的环境服务需求优先领域顺序应该是模式3>模式4>模式1>模式2。
可以看出,不论是从环境服务类别上看还是服务贸易提供模式上看,中国和全球的环境服务需求优先领域都有很大的不同。
环境服务贸易谈判凸显中国利益
根据如上分析,环境服务贸易谈判中必须区分并协调好全球环境服务需求与中国环境服务需求的关系。从中国和全球的共同利益出发,谈判中需要:尽快重新定义环境服务;提出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环境服务清单;将环境利益作为最重要的利益。
环境服务的重新定义
当前,WTO中进行环境服务谈判的机构主要在服务贸易理事会而非贸易与环境委员会。谈判仍然停留在环境服务的定义和分类方面,而且这是一个主要问题。与此对照,中国正在开展或已经完成许多关于环境服务的双边自贸区谈判,例如中国-智利、中国-新加坡、中国-澳大利亚、中国-新西兰等,环境服务的定义也是谈判的焦点。
当前中国在环境服务贸易谈判中仍然使用其在入世承诺时采用的联合国中心产品分类(CPC),也部分考虑了欧盟的定义,向谈判方作出比入世更多的出价。
基于相关研究,当前环境服务的定义不能满足环境质量的需求,尤其是对全球环境质量和室内环境质量的需求。基于对环境谱带和范围以及中国的环境问题优先领域新的理解,需要从环境需求的角度在整个谱带范围内重新定义环境服务,如上所述,将环境服务分为室内环境服务、当地环境服务和全球环境服务。
室内环境服务:用于改善室内环境的环境服务;
地方环境服务:用于改善室外、当地和区域环境的环境服务,即传统环境服务;
全球环境服务:用于改善全球环境的环境服务。
该定义引入了全球环境服务和室内环境服务两个新的分类,范围要比OECD、APEC及WTO使用的范围宽。它清晰地显示了人类对全球和室内环境的需求。微观层次上,它与联合国禁烟公约相一致;宏观层面上,它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臭氧层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多边环境公约相一致。
在WTO中使用该定义进行谈判,将会与多边环境协议实现很好的协调一致。另外,根据该定义,全球环境服务是为了保护全球环境以及通过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措施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地方环境服务是为了保护当地的环境以及通过贸易措施在当地、国家和区域层面上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室内环境服务是保护室内环境以保护人类健康并通过微观层面上的贸易措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服务清单也应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为更好满足环境服务需求,建议基于环境服务贸易的四种提供模式,并以联合国中心产品分类为基础,进行环境服务的重新分类。所建议的环境服务清单基于中国自己的利益应该包括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面:室内环境、当地环境和全球环境的环境需求;扩大就业;环境服务出口;环境技术研发;总体环境外交战略。
通过SIA方法,重新发现中国的利益,应该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几个方面:环境利益:进口环境服务以满足中国和全球的环境需求;出口服务以改善中国和全球的环境质量。经济利益:出口贸易利益;国内环境服务业发展利益。社会利益:就业利益,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就业;外交利益,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和发展中成员的国际政治利益。
在可持续发展的几个方面,利益的优先领域是:现阶段,环境利益是最重要的,其次是社会利益。经济利益并不是一个最优先的领域,这是因为:第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国家战略;第二,“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战略;第三,“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环境目标;第四,中国有巨大的贸易顺差希望平衡贸易;第五,就业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因素。
篇10
[关键词] 环境会计 可行性 必要性 建议
一、环境会计的产生及其背景
1.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指导各国环境与发展实践的共同战略。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以不对后代人的满足构成危协的发展模式,其实质在于限制调整人类的各种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解决各种环境问题,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在环境资源可以承受的基础上,并促使其充分持久地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环境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两大主题。环境问题产生于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环境问题解决与发展,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没有发展就不会有环境与经济的矛盾和可持续问题的提出,应如何解决好环境与经济的矛盾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呢?
2.企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企业从事经济活动时就要和资源环境及服务对象发生关系。企业行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的好,就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反之就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企业是可持续发展行为的对象。企业行为对国家的经济,社会活动影响很大,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的主要执行者,比如各项经济指标的发展、改善环境质量等多方面的任务均需企业来执行。
3.环境会计的产生
鉴于企业在环境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解决好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会计理论界也将此列入了研究的范畴,导致了环境会计的产生。环境会计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分析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二、我国建立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1.建立环境会计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现在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要求人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首先以资源环境生态保护为前提,制定适当的发展步骤,以使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将促使人们更加关注资源环境和生态,准确核算相应的投入与产出,要求人们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会计理论,并融合到会计核算体系中。建立和推行环境会计管理,能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自觉地注意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防止并积极治理污染。我国企业应通过提高生产效益,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来谋求经济发展,而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
2.建立环境会计是我国目前环境资源现状的要求
空气、水、土地及原始森林等自然资源是我们及子孙后代所共有的“特定资产”。这些“特定资产”有的不可以更新,有的虽然可以更新,但要付出巨大代价,所以资源总是有限的希缺的。我国最近三十年来加快了发展的步伐,由于相关措施不到位,导致对自然资源过度开采,肆意排放污水废气,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如何合理高效利用有限资源,认真治理污染已迫在眉睫。环境会计作为企业系统的组成部分,理应在环境开发、利用和平衡及提高环境质量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建立环境会计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企业不仅面临国内的竞争环境,而且必须接受世界经济环境的挑战。从当前国际社会的发展来看,人们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社会环境已成为企业健康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污染的日益严重,企业的环境成本、费用与日俱增,产品定价不能不考虑环境影响,投资决策中纳入环境因素已势在必行。从企业发展的长远来看,如果企业考虑了环境对其自身发展的影响,对自身的发展行为已做了规范,那么在将来便不会因环境成本、费用大增而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明显的优势。
4.建立环境会计可以树立企业新形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企业借助环境会计对所投入的环保成本及预计产生的环境效益、环境绩效进行披露,从而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社会公众通过了解企业对环境的表现,对企业的产品和形象会做出恰当的定位,并参与企业的管理。
5.建立环境会计能给各方面提供环境会计信息
政府和法律部门可通过环境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情况,并通过制定环境政策和法律规范加强宏观管理和控制。企业管理部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衡量自己对社会和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从而实施正确的环境措施。投资者和债权人可利用这些信息评价环境措施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从而对企业的环境风险和盈利前景做出全面和客观的评价。
6.建立环境会计是企业走向国际的需要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环境保护也需要国际合作和交流,因此环境会计也是国际化会计。许多发达国家对环保相当重视,但是我们重视的不够。传统会计核算的方法未将环境资源列入资产核算,企业对“自然资本”忽视不计,造成企业对自然资源的无偿占用和污染,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虚增利润。环境会计通过把企业利用的社会资源成本加入产品成本中,能较准确的核算企业生产成本,促进企业挖掘内部潜力,维护社会资源环境。对外资企业加强环境会计核算更可以防止资本的外流。因此企业要适应国际形势,增强竞争力就需要建立相应的环境会计,从而更充分地参与国际竞争。
三、我国建立环境会计的可行性
1.在我国建立环境会计虽然有许多困难但还是有一定基础的
在对企业家环境观念及环境管理做的问卷调查中,可持续发展观念已基本上得到多数企业家的认同。对于是否认为环境问题很突出的回答中,大多数企业并未充分认识到经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影响。关于公司是否具有环境管理目标或政策,大多数企业回答是肯定的。关于环境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情况,多数企业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的。这说明环境管理工作在企业是有一定基础的,而且受到高层管理人士的重视。
2.环境会计和诸多学科在内容与研究领域上是交叉渗透的
环境会计是环境学与会计学相互交叉而形成的应用学科,它主要运用会计学和环境学的理论和方法,辅之以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进行协调。它的具体应用涉及到自然、经济、技术各方面,不仅直接与会计学、环境学相关,更与数学、经济学、生物学、技术科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在内容与研究领域上交叉渗透,从而产生多元化的理论方法体系。而这些相关学科在我国发展得已比较成熟,能够适应建立环境会计需要。
3.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相辅相成、相互联系
环境会计将承袭传统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遵循企业会计准则。近几年来我国会计的基础规范工作逐渐完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更能反映新经济形势下的会计特点,这一切将为建立环境会计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得在建立环境会计的过程中,可以减少一些工作量,能够更好地构建环境会计体系。
4.环境会计的建立得到政府的支持
虽然我国对环境会计的认识和研究都比较晚,但政府认识到这个问题后,立即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为会计学家、经济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广阔平台。
四、促进我国建立及实施环境会计的建议
为适应世界经济格局和结构的变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应组建绿色会计机构;进行绿色会计的试点工作;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应要求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的同时,实行环境税收制度,加大环境征税力度;要做好推行环境会计的制度准备工作;实施对环境会计的审计;加强对环境会计宣传教育;实行绿色会计奖惩制度;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企业应建立环境财务管理的评价指标;企业应逐步提高环境会计信息的公布水平。此外,政府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修改会计法,将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完善会计准则,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成为必须披露的内容;健全会计制度,将有关环境原则进行设计使环境会计具有可操作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环境要保护,企业要发展。环境会计的实施在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势在必行。环境会计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重视,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优势,成为当代会计学中最有潜力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王茜:关于建立环境会计的探讨.经济师,2005.1
[2]刘思华:经济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出版社,200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