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花生病虫害;防治措施;重要性;策略
在花生种植过程中,要积极落实更加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控制措施,针对病虫害问题进行集中控制和综合治理,从而提升花生种植效果和整体技术有效性。只有建构系统化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才能提高花生的产量和质量,一定程度上提高花生种植人员的经济收入。在花生种植项目中,病虫害不仅会导致花生产量下降,也会使其产量缩减50%以上,基于此,种植人员要结合实际管理维度和管理效果,积极践行更加科学化的产量管理以及田间种植机制,在保证花生质量的基础上,提高花生产量,也有效应用管理运行机制,确保常规化管理维度和管控措施的实效性[1]。
二、 花生病虫害防治优化策略分析
(一) 优化抗病虫花生品种培育机制
在实际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要结合抗性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培育高品质抗病品种,对产量较低的品种进行集中管理。建立健全高产优质抗病品种种植机制,减少产量损失,提高培育项目的有效性,选择高产优质的品种作为培育亲本,从而提升整体抗病虫性的主要效果,升级管理效果和管理维度,促进应用效果的有效性,也要落实信息化管理维度。在抗病管理项目建立和运行过程中,应用多种杂交技术,从根本上提高整体技术结构的有效性,有效减少花生病虫害几率。
(二) 优化花生病虫害管理措施
目前,在处理花生病虫害方面,主要是利用物理防治机制和药物防治机制,或者是利用生物防治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在生物织项目中,利用的是生物链优胜劣汰的淘汰法则,主要是寻找花生病虫害的天敌进行集中病虫害处理和有效优化,实现保护花生的目的,并且有效的落实管理机制和管控措施,提升整体效果。另外,在物理防治项目中,要结合实际管理需求和控制措施,主要是利用灯光诱捕的方法,设置灯源项目和具置,只有充分发挥相关技术的处理效果,才能提高整体病虫害防治处理效果[2]。除此之外,药物处理也要严格遵守管理要求和具体措施,花生较为常见的病虫害就是立枯病、锈病、叶斑病等,种植人员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防治和管理。立枯病主要利用浓度为75%的百菌清800倍液、浓度为20%的利克菌800倍液对。叶斑病主要利用浓度为50%易斑净1500倍液,或者浓度为30%的苯醚甲丙环唑乳油300倍液。在病虫害处理机制建立和运行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管理维度和管控措施,结合相关药物的使用时间以及具体使用方法,保证规范化用药。
(三) 优化花生种植技术
要想从根本上减少花生病虫害项目,就要积极落实更加有效的技术模型,升级管控纬度和管理效果,确保管理结构和管理要求之间的契合度,相较于传统的农机具,新型化的现代化技术具有自身优势,需要相关项目管理人员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集中处理。现代化农机具在实际种植过程中,除了进行种植和施肥,对于保墒合垄项目也具有一定的作用,需要相关项目管理人员给予其高度关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管理机制建立和运行过程中,由于现代化农机具本身具有一定的优化特性,在使用下相关机械的过程中,结合植保技术,真正落实科学化种植和养护,提升花生预防病虫害项目的综合水平[3]。
(四) 优化综合性农业防治体系
在种植过程中,土壤和种子本身都会残留病虫害,若是出现营养不充足和土壤输送问题,都需要种植人员进行集中关注和综合管控,建立健全综合防治机制。值得一提的是,若是大量使用带菌化肥,就会导致花生植株出现矮小情况,也导致其病虫害问题更加严重,正是基于此,要对化肥进行集中管理和综合控制,并且要及时进行疏通排水,有效地提升花生的抗性。在实际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要积极落实区域性防控技术模型的同时,建构更加系统化的管理机制和控制措施,有效防止花生受到病虫害的二次干扰[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花生种植过程中,要积极践行更加系统化的管控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其病虫害防御能力,提高安全性和种植项目管理的有效性,提升防控面积的同时,建立健全更加系统化的防治机制,减少病虫害导致的威胁,提高花生产量和质量的同时,实现综合化病虫害防御机制,也为花生种植项目综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卢山,吴佳宝,邱柳等.花生高产栽培研究进展及我国南方花生高产途径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4,14(11):44-48.
[2]张贵国,陈香艳,魏萍等.施可丰长效缓释肥在花生高产栽培中的试验示范[J].农业科技通讯,2015,11(06):49-50.
篇2
[关键词] 森林资源 林业病虫害 防治工作 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0-0116-01
近几年我县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未能及时解决,其中林业病虫害现象尤为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县林业的健康发展。如何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当前我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县委县政府对此十分重视,派遣技术人员对林业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针对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不足提出了有效的应对策略。
1 林业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引发林业病虫害原因多种多样,人类活动、滥用农药以及根治不彻底都会造成林业病虫害。城市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使得乱砍乱伐现象严重,天然林的面积不断减少,破坏了林业结构的平衡性;人工林树种单一,结构不合理,管理控制难度较大,稳定性较差;化学农药的滥用乱用提高了病虫害的抗性,同时还杀死了大量病虫害天敌;病虫害根治不彻底,无法从源头上对其进行消灭,这些因素都加大了病虫害发生概率。
2 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不足
综合现阶段的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情况,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重视力度不足、监测预防不到位、防治技术比较落后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病虫害防治效果。部分林业工作者专业性不强,没有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工作态度不端正;受资金设备的制约,监测范围十分有限、监测力度不足,无法及时发现病虫害隐患,不能提前做出预防措施;防治技术还是以喷洒农药为主,缺乏创新,先进技术和设备没有得到推广运用,防治效果不佳。
3 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措施
3.1 提高重视力度
林业工作者应该认识到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明确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全面防治意识,端正工作态度,更加认真负责的做好本职工作。政府部门应该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同时还要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培训力度,保证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幼苗的培育工作,对幼苗进行科学消毒,提高抗病虫害能力。
3.2 做好监测预防
建立健全完善的监测预防机制,扩大监测方位、提高监测力度,及时获取林业的动态信息,当出现病虫害隐患的时候,迅速发出警报,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将其控制在较小区域内,防止病虫害蔓延加剧。以往年病虫害防治工作为参考和依据,对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总结,明确其频发时间段以及常见类型,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专业技术人员为核心、当地民众积极参与的形式,组建一支林间巡逻队伍,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巡逻监测,关注林木动态变化情况。
3.3 创新防治技术
对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创新,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利用生物防治法引进或者放养病虫害天敌,保证生态环境的平衡;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法,既能消灭病虫害,还可以避免病虫害产生抗性。加大对林业病虫害的研究力度,弥补传统技术中的不足,对新型、有效的技术以及设备进行推广,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和防治效率。改变人工林栽种方式,推广混交林技术,对人工林的组成结构进行优化,协调好不同树种之间的关系,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结束语
经济建设的需求以及人们生活理念的转变,都对林业资源需求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须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针对当前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不足,需要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进,降低林业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减弱其影响,保证我县林业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健词】森林;病虫害防治;主要因素;主要措施;建议
温州现有的森林面积67.7万公顷,共有国家、省、市级森林公园26个,省级林业观光园区11个,加上乌岩岭国家自然保护区,规划总面积达590平方公里。苍南县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和各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森防战线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森防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目标管理责任制不断完善,防治技术手段和防治成效大大提高,预防和防治能力明显增强。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森防工作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1 制约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1.1 就整体而言,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重视不够,防治意识不强。
有的地方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从保护生态安全、物种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病虫害防治工作,没有真正把森林病虫害防治纳入营造林全过程,对森林病虫害的严重性和防治的艰巨性认识稍显不足,存在“重造林轻保护”、“重防治轻预防”的思想,使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不利的局面。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有的地方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预报和指导防治。
1.2 基础设施滞后,基础工作还有待完善。
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不健全,防治设备陈旧滞后,机械化程度低,应急防治设施建设不完善,防治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一些重大、危险性病虫害因缺乏防治技术,导致防治效果不佳,效率不高。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防治经费短缺,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先进适用的防治技术跟不上。
1.3 病虫害防治机制不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不完善。
现行基层服务体系不能适应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相关资源普遍短缺。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工作责任制,外来有害生物的管理等相关防治技术和行业标准急需补充,对于有害生物引起的责任,也没有明确的惩罚规定。
2 主要对策措施
2.1 加强体系建设,提高应对能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从减轻危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森林病虫害的严重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可以大大降低损失。
2.2 建立健全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体系。
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病虫害调查监测,要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要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以省、市重点测报点为骨干,以县级测报点为基础,尽快建立健全预测预报网络体系。要通过对主要森林病虫害的一般调查和系统观测,不断积累基础资料,建立起数据库,用高新技术和监测信息处理系统开展监测与预报工作。要达到仪器设备现代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规范,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能够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
2.3 加强测报,科学防治。
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认真调查监测,要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要通过对主要森林病虫害的一般调查和系统观测,不断积累基础资料,建立起数据库,用高新技术和监测信息处理系统开展监测与预报工作。县、乡(镇)必须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要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农药、仿生农药、动物源农药、植物性农药、矿物性农药,加大生物防治推广普及力度。在保护好现有林的基础上,造林要采用良种壮苗,坚持适地适树,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营林措施,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全过程。要达到仪器设备现代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规范,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能够适应防治森林病虫害工作的需要。
2.4 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提高防治工作科技能力。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持。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防治手段急需大力改进。组织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战略、气候变化对病虫害的影响等研究,着力解决监测预报、快速检疫检验、天敌繁育、病虫害评估、无公害防治等技术难题。
2.5 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突出抓好病虫害防治。
要建立外来森林病虫害风险评估体系。森林病虫害检疫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要严格执行《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处置办法》,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促使人们对检疫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要加强对过往运输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车辆的检疫检查,逐步建立和健全统一领导、各负其责、处置果断的应急机制,有效地处置突发森林病虫害事件。
3 建议
3.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明确森防工作的重要性。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是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进林业六大工程的有生力量, 是国家生态安全的保卫力量。森防工作发展的快慢, 直接关系到林业跨越式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关系到林区经济的发展, 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因此, 森防工作的发展首先要坚持“三生态”的指导思想和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 转变传统防治观念, 树立森林健康的新理念。其次要积极采用各种综合防治措施, 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大发生。
3.2 加快监测、检疫和防治队伍的建设。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 应进一步完善各级病防组织机构, 建成监测预警体系, 实现有效监测, 早期预警和准确预报的目标。由于林区地形复杂, 面积辽阔, 预知某种病虫害发生危害程度就要在病虫害发生前, 运用科学方法查清本林区病虫害发展动态, 结合其它有关因素, 推断出病虫害发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趋势, 将结果及时向各级病防部门汇报。防止有害生物的入侵。要对引种加强管理, 严格隔离试种区, 加大检疫和除治力度。对新传入的有害生物, 要及时查清疫情, 划定疫区, 严密封锁, 尽快除治。
3.3 加大防治资金的投入,探索多元化的防治体制。
病防工作由于资金不足, 防治体制单一, 使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新技术的推广难以开展。病防资金的投入要继续坚持“谁经营、谁防治” 的防治责任制度, 对于国家投入的资金要做到专款专用,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要积极探索建立防治资金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本着“谁受益、谁投资” 的原则, 对于个人、集体承包的林地和商品林流转林地, 要在病防部门的指导下经营者投资进行防治。新形势下病防工作要与时俱进, 病防部门要转变职能, 强化管理, 防治行为应该逐步面向市场,可由不同经济成分的组织或个人来承担, 开展社会化防治。
3.4 要把防治工作逐步纳入法治化防治的轨道。
森林病虫害防治必须坚持依法防治, 要充分运用森防法律法规, 严格执法, 坚持依法防治。要加强从业人中的职业道德教育, 强化执法监督, 坚持依法行政, 规范执法行为。要加强病防法制法规宣传教育, 普及病防法律法规知识, 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森防法律法规意识和执行防治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3.5 加强科技成果推广, 提高森林抗病虫害防治能力。
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 首先要通过科学经营, 提高森林本身对病虫害的自控能力, 其次要把先进的科技成果运用到生产中去, 要搞好防治器械的更新换代, 要利用生物药剂进行防治, 加快天敌繁育场建设等措施来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充分调动病防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强防治队伍的培训, 新技术的普及工作, 提高防治队伍的整体水平。这样就能彻底改变目前森林所处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 就能培育出多功能、多目标、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健康森林。
篇4
森林病虫害作为一种频发性生物灾害,是林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尽管各地全面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森防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整体抗灾减灾能力大大增强,但还存在很多问题,依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一、目前森林病虫害预防存在的问题
1.森林病虫害防治面积增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面积不断的增加。而且偶发性害虫有时也会在局部暴发成灾,危害严重。
2.经济林病虫危害日趋严重,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的进程。
3.危险性森林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省发现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
4.病虫害潜在危险性大。近年来,有多种国外的害虫入侵到我省,由于治理措施得当,没有造成太大的危害,但其潜在的危险也不容忽视。
5.更新造林树种单一。造林树种单一,很容易发生森林病虫害,一旦发生扩散就迅速蔓延。
二、制约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1.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及队伍不稳定。有些地方的干部缺乏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正确认识,认为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小儿科”,工作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些地方在改革中,甚至把已有的专业机构撤销了,把有关的林业技术人员“合并”到其他部门了。
2.资金紧张,制约了防治工作的开展。有些地方这方面的工作欠账多,基础设施薄弱,尽管加大了投入,但是防治经费依然十分紧张,已严重制约着防治工作的正常开展。
3.实用技术难以推广。有些地方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科技含量仍然较低,不少农民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仍然以传统方式为主,加上专业技术人员匮乏,使很多现成的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同时,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开。
4.检疫工作不到位。相当一些地方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
三、主要对策
森林病虫害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应侧重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领导,综合治理。森林病虫害不但严重影响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而且也给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造成很大损失。各级政府作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责任主体,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依法承担起森林病虫害防治责任,切实加强领导,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坚决遏制森林病虫害严重发生的势头。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从维护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采取综合防治和生态控制措施,强化预防工作,实行综合治理。在指导思想上,要实现由重除治向重预防转变。在防治策略上,采取综合性营林措施,搞好重点林业工程项目,将病虫害预防措施纳入规划设计中,实行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检查验收,实现由以治标为主向标本兼治到以治本为主转变。在防治格局上,推行工程治理,实现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转变。在防治方式上,大力推广生物防治,保护天敌,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由化学防治向生物防治转变。
2.全面加强森林植物检疫工作,完善预测预报网络,坚决杜绝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为了有效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做到了防患于未然。首先要加强《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促使人们对检疫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其次是加强对过往运输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车辆的检疫检查,严防带疫进出省界。各地方要严格对运输、邮寄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实施检疫,并要加强对火车站、机场、公路、木材市场、邮政等流通领域和建筑工地、输电工程施工现场等重点场所进行检查,特别是在高速公路难以设站检查和其他公路又缺乏检疫检查站的情况下,产地检疫必须加强。同时也要加强对城镇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集贸市场、仓储、加工、销售单位及苗木、花卉、果品等生产单位的管理,堵塞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渠道。同时重点林区、重要地段、重大森林病虫害都设置测报网点,对常发性病虫害实行系统测报,及时预报信息,为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篇5
[关键词] 森林病虫害 林业问题 解决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069-01
森林资源具有较为重要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国家的丰富的财富,因此,我国需不断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程度。而森林的病虫害一直是困扰森林资源林业方面十分严重的问题,它不仅导致森林资源的质量下降、经济效益的下降,甚至关系到生态能否平衡稳定发展。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治森林的病虫害是十分必要和关键的。
一、森林病虫害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扩大,防治难度不断加大
目前我国森林树木面临着人们的大量砍伐,很多地方存在对森林资源有过度开发的现象,导致我国的天然森林的面积在不断缩小。在近些年来,我国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十分重视,并建设了人工树林,很大程度上这种人工森林增加了我国森林的覆盖面积,使我国的人工森林面积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但是人工林的品种较为单一,没有像自然林那样较强的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导致我国森林面临着病虫害的威胁,加大了对病虫害防治的难度。
2.害虫的种类增多,危害程度增加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地的联系逐渐的密切,这为森林病虫害的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来自外地的不同物种由于起初在我国不存在其相应的天敌,导致害虫的迅速繁殖,对森林资源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并且这种现象在不断地加重,导致森林资源部分的减产,影响生态的平衡。
二、制约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的因素
目前虽然国家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大力支持,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其主要内容为以下四方面:首先,我国目前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未能建立起科学完善的预警和监督机构,因此无法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有效的开展指导工作和预警措施,进而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无法进行提前的防治工作。其次,虽然通过改革开发我国对防治森林病虫害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一定程度上由于技术水平不高,导致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不理想,引发许多后续要处理的问题,例如某些技术落后未能接受到新技术推广工作的地区仍采取传统的有毒农药杀灭病虫害,可能会引发人们的健康问题等等。再次,各个林业部门单位之间缺少对相关森林虫害防治工作的沟通和交流,仅仅做到各尽其职,片面的开展工作,这就使得防治病虫害的工作始终未能取得较大成绩的主要原因。最后,资金缺少,经费不充裕,影响到相关技术和设备的补充和更新,往往在病虫害爆发的初期未能及时的进行消灭,致使范围越来越大,难以控制,防治工作的难度也不断提高。
三、解决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问题的措施
1.加强领导、提高思想认识
首先在思想上能够引起对此工作的足够重视是做好防治森林资源病虫害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做好这一点,才能在将来的日常工作中自觉的履行各种规章制度,此外,还要对领导工作进行加强,其具体主要体现如下几方面:
第一,在思想上提高对森林资源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意识,目前我国对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要求我们在思想上认识防治工作的本质,并切实将认识提升到关乎国家利益的高度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对森林资源开展有效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管理森林资源,保护森林资源免遭病虫害的破坏。
第二,跨越式发展新世纪的林业。保护生态平衡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话题,并且对森林资源的病虫害防治同样是一种对生态保护的工作,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从思想认识到森林资源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是实现林业资源跨域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以减少资源损失为目标,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森林病虫害的危害和影响具有长期性,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经济的损失,所以要求我们在思想认识上做好坚持长期工作和斗争的决心。将要求我们将森林资源病虫害防治的工作放在工作首位,加强森林管理力度,做好领导员工坚持斗争的工作。
2.提高防治工作的技术水平,更新防治手段
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离不开技术的支撑。由于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工作与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一些方面上不相适应,需要我们对防治手段进行改进,首先在保护好生态林业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合理进行造林,并开展集约经营和工程造林的工作等等,此外,还需对早期的预防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增强自然森林抵御病虫害的水平,其次,认真履行国家出台的有关森林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以减少对水源和环境的污染,其次,多采用生物技术进行防治,生物防治的规模和技术都要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提高,采用生物防治,维护生态平衡。最后,在现有基础上不断进行科学研究,研发出新的防治技术,避免与社会发展相脱离现象的发生。
3.按时检疫林木,避免病虫的传播。我们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防治工作,结合实际情况,增加产地林业检疫的次数的地点,强调宣传检疫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人们的法治意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森林资源是我国的宝贵的财富,但在保护森林资源时,要特别注意对病虫害的防治,在病虫害发生频率日趋增加的社会现状下,我们要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防治,加强管理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努力保护好我国的森林资源。
参考文献
[1]董国全;牟善梅. 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0).
[2]杨长俊;杨虹;代智林;李文娟;胡琴. 雷波县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资讯.2010(01).
篇6
关键词:马铃薯;病虫害防治;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2056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食物的要求越来越高,马铃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食物,也是我国的一种主要经济作物,其营养丰富、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帮助。同时,马铃薯对种植环境的适应性很强,产量较高,因此备受广大农户的喜爱。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是病虫害,为了不断提高马铃薯种植水平,提高其质量和产量,则必须要加强对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在传统马铃薯种植过程中,一般都采用化学农药对各种病虫害进行防治,同时在种植过程中由于长期的重茬种植,导致马铃薯的病虫害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处于反复高发状态。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加强对病虫害的科学合理防治,对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方法进行综合应用,以提高马铃薯生产水平。
1 马铃薯的主要病害和虫害
马铃薯种植过程中最常见病害有真菌类病害与病毒类病害,其中真菌类病害有早疫病、晚疫病、疮痂病,细菌性病害有环腐病、青枯病等,病毒性病害有花叶病、卷叶病、类病毒病等。常见的虫害又有块茎蛾、线虫、地老虎、蛴螬、马铃薯甲虫、蚜虫,尤其是蚜虫,其繁殖能力很强,主要对马铃薯的叶片以及嫩芽产生危害,而且也是传播病毒的主要载体,因此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危害较大,也是需要主要防治的一种虫害[1]。
2 马铃薯栽培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2.1 农业防治技术
在进行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时,常用的防治方法有化学农药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等,传统种植过程中采用的防治方法是化学农药防治,尤其是一些农户对病虫害防治的认知不足,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没有及时对病虫害进行控制,当病虫害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才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控制,治理难度会增大,对马铃薯生产产生的影响十分严重。农业防治是一种常用的防治技术,通过对马铃薯种植过程的控制与管理,以提高马铃薯种植水平,从而提高马铃薯对病虫害的预防水平。例如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选择一些抗病性较高的品种,例如脱毒薯种是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的常见品种,可以对晚疫病以及病毒性病害进行有效预防,在种植过程中要对品种进行检疫,选择优质品种进行栽种。另外,在栽种过程中也要加强管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例如对马铃薯种植土壤进行选择的时候要选择偏酸性土壤,尤其是要选择一些地质疏松、透气性好、育肥、保肥的沙土地,可以对疮痂病进行有效地预防。再比如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要合理轮作换茬,马铃薯是一种不适宜进行连作的作物,适合与玉米、麦类等禾谷类及大豆等轮作,不适宜与茄果类蔬菜进行轮作,通过合理的轮作控制可以减少病菌以及有害昆虫的数量[2]。
2.2 对药物防治技术进行控制
药物治疗是一种最常用的方式,也是农户采用的传统防治方法,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要对药物防治方法进行控制,对药物的用量、浓度、使用方法等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不同病虫害的有效控制。例如对马铃薯蚜虫进行防治,可以采用预防药物进行及时喷洒,通常每667m2土地选择浓度为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g兑水60kg进行喷洒或者每667m2土地采用浓度为40%的乐果乳油50~100mL,可以对蚜虫进行有效地防治。再比如在早疫病的防治过程中,可以在发病初期采用灭菌宝500~800倍、科能600~800倍、锌而浦500~800倍等进行喷洒,每次喷洒的时间间隔为5~7d,每次连续喷洒2~3次即可。对晚疫病进行防治时,发现中心病株之后要立即将其拔除,并且要在地面上撒施石灰,发病初期可以选用浓度为64%的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进行喷洒,对晚疫病进行有效防治。在药物防治过程中应该要对药物的浓度、用量等进行控制,防止用药不当对马铃薯生长带来影响。
2.3 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
在马铃薯虫害防治过程中,还应该要结合生物防治方法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控,生物防治对马铃薯的危害较小,基本不会产生药物残留,符合绿色种植理念。可以培养马铃薯病虫害的天敌,利用天敌对各种虫害进行捕杀;可以利用害虫的特性采取生物手段进行防治,例如地老虎、蛴螬是马铃薯种植过程中最常见的虫害,通过采用玉米、谷子等禾本科作物作为茬口,可以对地老虎和蛴螬的生存环境进行破坏,有效防止这类害虫[3]。
3 结语
马铃薯是我国农业生产中重要的农作物,是一种经济性高、抗逆性高的农作物,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该要加强对病虫害的有效预防,要积极加强对各种病虫害防治方法的综合利用,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提高马铃薯的病虫害防治水平。
参考文献
[1]魏建军.浅析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5(08).
篇7
云龙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地处滇西澜沧江纵谷区,属大陆性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1℃,年均降雨量为781.4mm,平均年日照2088.3h。适宜的气候条件与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该县林业资源十分丰富。目前,该县林业用地面积为493.86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5%。其中,有林地面积为424.13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4.9%。多年来伴随着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稳步推进,林业建设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历史、自然及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林业病虫害问题也日益突出,防治难度增加,严重制约了该县林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本文简要探讨了林业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与防治对策,以期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林业资源属于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基本森防方针的重要举措。减小病虫害危害,能确保林业的健康发展,让林农增收致富,并能推动相关林产品产业的发展。林业资源在改善周边生态环境、保持水土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抓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也是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方式。
3林业病虫害的发生现状与原因分析
3.1人造林结构单一
近年来云龙县植树造林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造林面积明显增加,人工林比例较大,且多数为纯林。另外,还栽植了很多速生类林木,如水杉、香樟、杨树等。这种单一的林分结构,导致森林的整体防御功能低下。其中,还有很大部分林地为中幼林地,植被群落单一,抗性与稳定性较差,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一遇到病虫害后则难以抵抗,治理难度也很大,因此,病虫害容易大面积扩散。
3.2检疫工作不到位,外源病虫害增加
在引进外来树种时,检疫把关不严或根本不经过检疫。这样便无法及时检疫出外来树种上所携带的一些病虫害。由于这些外来病虫害在当地无任何天敌,极易造成大面积的蔓延,严重影响当地的林业发展。
3.3缺乏资金支持,病虫害防治手段落后
长期以来,云龙县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重治轻防,防治意识弱,防治手段滞后。一是林地管理水平不高,任林木自然生长,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二是林业人员知识结构老化,护林技术滞后,无法更好地满足现代林业发展的需求。三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难以引进先进的防治技术与防治设备,也难以留住高素质的林业人才。同时,病虫害监测机制还有待完善,监测水平偏低,监控范围不准。四是滥用化学药剂,增强病虫害抗性,并加重了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
4对策与建议
4.1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民众观念
作为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参与。要根据云龙县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要求,通过多种贴近群众的宣传方式,向民众宣传国家的相关林业法规及最新林业政策,如《森林法》、《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等。同时,还应普及科学的林木养护知识,病虫害的常见防治手段,农药选择及使用方法等,帮助林农掌握科学、有效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方法,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
4.2积极筹资,增加防治资金投入
资金匮乏是制约该县林业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认为要抓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首先要增加资金投入,完善相关硬件设施。县林业局要主动向上级林业主管部门联系,积极争取资金支持。然后,严格遵循“谁经营、谁防治”的森林基本责任制,并尝试开辟更多的筹资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同时,由县政府引导当地群众积极参与,投工投劳,共同抓好病虫害防控工作,以尽量减轻病虫害危害。
4.3建设混交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
要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栽植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抗病、抗虫能力强的健壮树种。同时,要改变单一林分结构的现状,将多个树种混栽,乔灌草合理搭配,以保持林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从而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防御能力。对于病虫害已比较严重的纯林可分步骤改造,最终将其转变为混交林。同时,要抓好封山育林工作,保护好天然林,杜绝一切破坏林地的行为。
4.4健全监测机制,提高林业病虫害预测预报水平
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重要途径。首先,要以县林业局为中心,各基层林业站为基础,逐步构建起县、乡、村的三级网络体系,实现对本县范围内的所有林业资源的监测。然后,要将当地林业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发展规律作为监测目标,并安排专人,固定监测地点、明确监测对象,定时开展监测工作。及时收集林业病虫害的发生信息,并结合气候气象动态,科学分析进行区域性短期预警。同时,还应购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引进高新技术,建立病虫害数据库,提高监测与预报水平,以满足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需要。
4.5加大检疫力度,杜绝外来病虫害
除了向群众力宣传《植物检疫条例》等检疫法规外,还应健全林业防疫体系。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做好源头管控工作。另一方面要提高林木检疫人员的检疫观念与检疫水平,严格按流程检疫,对外购苗木及花卉均需进行产地检疫。禁止从林地病虫害疫区购买、调运相关林木及其产品,以杜绝一切外来病虫害。
4.6改进防治手段,提高森防科技含量
应大力倡导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运用生物农药、天敌、微生物开展绿色防治工作,以保护当地林业生态系统。一是要积极发展生物防治技术,运用虫害天敌,如啄木鸟、灰喜鹊、瓢虫、捕食螨等,达到防控虫害的目的。二是利用微生物防治,如白僵菌可有效防治马尾松松毛虫、天牛。三是采用高效、低毒、环保的化学药剂,并指导林农采用正确的施药方法,提高防治效果。若条件允许,建议选择无毒、绿色的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四是加大科技攻关,研究新型的生物及物理防治技术,利用光、电、温度、器械等进行综合防治,提高科学防治水平。同时,要大力推行普及生物防治技术,积极向林农宣传推广,及时把最新的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进一步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
5结语
篇8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
1.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要性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
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
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2.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
一是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有的地方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预报和指导防治。二是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开。三是林业内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种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规划设计也不认真考虑病虫害防治,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四是检疫工作不到位,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调运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五是防治经费短缺,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病虫害的防治率低(病虫害防治率最高年份2000年也仅达到73%),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
3.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法
森林病虫害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今后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3.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一是从加速生建设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二是从减轻危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森林病虫害的严重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损失,保护森林资源,而且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三是从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认识。森林病虫害防治对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产业发展,担负着支撑保障任务,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四是从保护我国及我省的生态安全提高国际声誉的高度来认识。
3.2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各地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病虫害调查监测,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从发展看,全省要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以省、市重点测报点为骨干,以县级测报点为基础,尽快建立起一个覆盖全省的、健全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不仅要能够及时掌握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发展动态,进行区域性短期预报或预警,而且能够结合林木资源状况、气候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进行全省主要森林病虫害的长期预报,为我省和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3加大森防科技含量,改进防治手段。森防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针对我省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上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防治手段急需大力改进。一是坚持搞生态林业。在保护好现有林的基础上,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全过程),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病虫害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二是认真遵守国家有关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逐步禁止使用甲胺磷、水胺硫磷、对硫磷、久效磷、氧化乐果、福美砷、林丹、三氯杀螨醇、甲拌磷、乙拌磷、杀虫脒、除草醚、草枯醚等剧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农药(BT乳剂和病毒等)、仿生农药(灭幼脲)、动物源农药(昆虫信息素等)、植物性农药(苦楝素、茴蒿素、烟碱等)、矿物性农药(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矿物油乳剂等),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三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
篇9
【关键词】秦岭;对策;防治;森林病虫害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在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工作占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称之为无烟的森林火灾,它与森林防火的地位、重要性相同。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之一就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该工作的大力开展对有效促进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其能够将提高林分生长环境、林区生态环境改善和科学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陕西省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过程中,通过相关部门的倡导与支持,显著加快了森林房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且在不断提高防治成效和防治技术手段的同时,完善落实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可以说从整体减灾抗灾方面大大增强了功效。但是,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任务较为艰巨,因此,必须严格对其进行控制,才能将病虫害的防治落到实处。
1、防治森林病虫害现状
陕西省是我国森林资源大省之一,秦岭林区是陕西省生态美建设的载体,森林资源颇为丰富,是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重点省份。陕西省目前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为61m?/hm?,全省大于三分之二的森林资源都分布与秦岭地区。但是,目前陕西省现有的森林病虫害达到了一千余种之多,而对秦岭林区造成了严重危害的森林病虫害有八十多种。例如:草履蚧、中华松梢蚧、松针蚧、竹节虫、桃小食心虫、花椒窄吉丁、杏仁蜂、日本龟蜡蚧、花椒绵粉蚧、枣红腊蚧、板栗实象、板栗雪片象、柿举肢蛾、核桃举肢蛾、银杏大蚕蛾、蓝目天蛾、柳毒蛾、松毛虫、柳叶蜂、松树叶蜂、白杨叶甲、杨扇舟蛾、杨小舟蛾、杨干透翅蛾、白杨透翅蛾、桑天牛、青阳天牛、云斑天牛、光肩星天牛、黄斑星天牛、板栗疫病、美国白蛾华山松大小蠹等虫害,都会造成泡桐丛枝病、侧柏叶枯病、松疱锈病、松瘤锈病、松落针病、杨树褐斑病、杨树烂皮病、杨树腐烂病、杨树溃疡病等等较为常见的森林病虫害导致的森林病害。预测、预报、以及预防森林病虫害的工作应始终放在林业的重点建设中,应按照促进健康、依法治理、科学防控、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作为生态保护与安全的首要任务来抓。
2、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产生制约的主要因素
第一,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来说,其监测预报的工作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有些地区对所管辖区内存在的害虫情况不能做到及时准确掌握以及预报更谈不上及时科学合理预防、防治。
第二,科研力量不足,在防治手段上还比较落后。对于新技术的研究以及科研成果的推广还没有足够力度,在对虫害进行防治时由于农药的大面积喷洒,会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强,对环境造成污染,并且还会杀伤到其天敌,从而出现恶性循环,在生物防治方面由于技术以及资金限制,还没有完全推广。
第三,林业单位之间、部门之间的协调比较缺乏,各个生产环节之间有十分严重脱节现象,每个单位部门都只负责自己的工作,对于自身部门之外的工作不管不问,在有些地方存在,林区林地参与造林规化设计或抚育设计,但对于病虫害防治也闻不问。预防机制相对比较差,使得长期时间内病虫害防治一直是在被动局面。
第四,对于检疫工作没有做到位。在有些地区内,检疫工作跟不上发展速度,另外检疫站也缺乏检疫经验,在检疫的调运方面有严重失控出现,在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控制方面缺乏相应力度。
第五,防治经费相对比较短缺,从而使得抗灾减灾能力整体范围内下降,具体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础设施相对比较缺乏,没有必须测报、检疫以及防治仪器设备以及有关的通讯工具,病虫害的防治率比较低,对先进防治技术的推广以及应用产生严重制约。
3、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秦岭地区森林面积较大,防治病虫害的工作整体非常薄弱,虽然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但是不提高有效的防治手段,就会给森林病虫害的进一步防治带来障碍。例如青杨天牛、落叶松尺蛾、杨扇舟蛾、黄连木尺蛾、天幕毛虫、松毛虫都是危害较为严重的顽固病虫害,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监测,就会导致病虫害的暴发,往往容易形成难以有效控制的局面。危险性病虫害也是不能忽视的,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已经发现多种具有危险性害虫对秦岭地区森林的侵入,例如油松叶小卷蛾、苹果棉蚜、美国白蛾等等,这些都是十分具有威胁性的病虫害。若成灾病虫种类不断增多,就会导致无法控制的局面。例如成灾的病虫害已经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三是来种发展倒现今的五十多种,如果不加以控制、消灭,就会年年发生在局部地区,严重危害着森林。另外,在单一树种纯林中,也是致病虫害大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4、影响防治的主要原因
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产生制约的主要原因在于如下几点:①整体的减灾抗灾能力的降低是由于防治经费不足造成的。必要的交通通讯工具和检疫、防治、测报设备缺乏,就降低了病虫害的有效防治率。应重视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研究与大力推广应用防治技术。②检疫工作不足,对危险性病虫害传播的控制力度不够,调运检疫以及检疫检查站的严重缺乏,检疫工作不到位。③相关部门生产环节脱节,缺乏协调,引种的只管引种工作,育苗的只管育苗工作,而造林的也只管造林工作,长期处于这种被动的局面,防治病虫害的工作就不能够彻底得到落实。④防治措施落后,缺乏科技力量,在进行防治时,现有的科研成果和新技术的研究推广力度不强,化学农药的发面积喷洒对环境造成污染,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从而是恶性循环形成。⑤预报、监测森林病虫害的基础工作较为薄弱,有的地方深部不能够准确、及时对虫情进行掌握,也就谈不上对防治进行及时指导了。
5、措施及对策
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质量以及森林资源安全直接受到森林病虫害的影响和危害。应通过如下工作将秦岭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加强。
5.1加强认识,提高思想要想进行可持续发展,良好生态环境是基础与标志,对森林病虫害加强防治是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促进生态化建设过程中的主要措施。病虫害的发生,对森林资源发展会产生直接制约,做好病虫害防治,不但能够使损失大大降低,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还能够对国民经济以及社会的协调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作为森林管理人员,一定要对其加强认识,提高自身思想水平,在思想意识上对其重要性加强认识,从而积极参与森林病虫害防治,使其达到一个较高水平。
5.2创建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秦岭林区的森林属于水源涵养林及公益性的防护林,其产生的效益服务于全社会,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又可促进林业建设的发展,应开设森林病虫害防治基金,并创建补偿生态效益制度,为陕西省生态美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5.3加大资金力度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减灾防灾的能力,充分发挥出防治的作用,应增加资金投入的力度,与国家补助为辅,地方为主,以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尽可能多地筹措资金。增加对病虫害的预测测报、以及防治,在当地减灾防灾计划中纳入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5.4强化林木检疫
要加强源头管理,利用综合治理、预防为主的治理方针,将产地检疫加强。为了切断传播危险性病虫害的渠道,还应加强对果品、花卉、苗木以及销售、加工、仓储、集贸市场等生产、销售单位的管理。
5.5改善防治方法,增加科技含量
科技是对森林防治工作的最有力的支撑,针对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不同需要,应大力改进防治方法。第一,应向生物防治的方向大力发展。第二,禁止使用高残留剧毒农药、以减轻对水源和环境的污染,大力宣传、提倡矿物性农药、植物性农药、动物源农药、仿生农药、微生物农药的使用。第三,在将现有林木保护完善的基础上,坚持发展生态林业,在林业生产的每一项环节中贯穿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结束语
本文以秦岭地区森林病虫害的现状及防治工作作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秦岭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严峻形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在陕西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过程中,通过相关部门的倡导与支持,显著加快了森林房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且在不断提高防治成效和防治技术手段的同时,完善落实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可以说从整体减灾抗灾方面大大增强了功效。
【参考文献】
[1]张沛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生草果园病虫害发生趋势及综合防控技术初探[J]. 陕西农业科学,2013(2).
[2]马池芳,徐杏林,朱婷,等.浙东沿海地区单季晚稻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控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3(2).
[3]孔德生,孙明海,赵艳丽,等.积极争取公共财政扶持扎实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J].中国植保导刊,2013(3).
[4]于英花.森林病虫害及其防治对策探析[J].企业文化(中),2012(10).
[5]石艳丽.森林病虫害及其防治对策探析[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2(5).
篇10
关键词:果树;病虫害防治
果树病虫害防治是果树管理的重要性工作,否则会直接影响果树的产量及品质。目前大多数农村仍采取普通的靠喷洒农药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这种方法虽有一定效果,但在根本上仍无法根除病虫对果树的危害,要想真正杜绝病虫害,应全面了解病虫害防治中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
1 果树病虫害出现的环境特征
果树作为有营养价值的树木,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害虫提供了所需的食物,这就使害虫更趋向于在果树上繁衍,而且果树的生长周期较长,这在客观上为病虫提供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生长环境,也正因此会使果树面临更大的病虫害威胁,一旦不及时防治,受灾面积将极为严重。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的逐渐提高,对果品的安全和质量要求也愈来愈高,如大量使用农药来防治病虫害,不但可能污染果品,还可能破坏果树的生存环境,影响自然生态环境。
2 果树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2.1 喷药量过多,对生态环境和果品造成污染
一些果农因急切地想看到果树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不顾果树本身对药物的承受能力,防治病虫害时超量用药,这就不但可能对果树本身产生药害,增加果品农药残留,影响果品质量及食品安全,还会对果树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危害,污染果园土壤、地下水以及大气环境,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并且果农携带喷雾器必然会接触过多农药,也有损果农的人身健康。
2.2 单纯化学防治病虫害,忽视了果树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
大多数果农往往只是单纯地考虑了病虫害对果树产量及品质的为害,忽视了果树病虫害的发生与果树本身所处的环境以及果树自身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不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单纯地依靠化学防治,不仅不利于病虫害的防治,对果树自身的生长也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3 防治果树病虫害应采取的策略
3.1 科学选择并使用农药
果农在选择农药时要秉着一颗理智的心,根据果树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危害程度以及农药的功效等来选择农药,科学安全地使用农药,最大限度地发挥农药的作用,争取对果树病虫害发生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同时把农药对人体及生态环境的危害降到最小程度。
3.2 科学选择并合理种植果树
果树品种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果树的生长发育、果品品质的好坏以及果农的收益。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充分考虑果树品种的生长周期、生长环境、自身抗灾能力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科学选择果树种类及其品种,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防治果树病虫害。
3.3 采取综合措施防治果树病虫害
搞好果树病虫害防治,首先要在科学选择品种的基础上,加强肥水管理,培育健壮的树体来提高果树本身抗病虫害的能力;其次要合理密植,科学修剪,清洁果园,改善果园的生态环境,使之有利于果树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再次多利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最后才是科学选药用药,改进施药方法,提高防治药效,将病虫害控制在经济允许的水平,不谋求彻底歼灭病虫害。
综上所述,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我们在了解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发生特点的前提下去预防,广大果农在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应以科学安全的思想作为指导,采取合理的方法,落实“生态防治”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做好果树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从而为果农创造更大的收益,也让我国的农业发展迈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收稿:2013-04-24)
参考文献
[1]唐永伟,梁福兰,陈华,王坤宇.果树病虫害农业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
[2]李芸,刘磊,李景先.如何把握果树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时期[J].农家参谋.20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