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6-07 16:5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

篇1

[关键词]:留守儿童 现状 原因 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留守儿童。据调查,本地的留守儿童中大部分处于3—15周岁,其中80%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一次家;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谈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一次。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一、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的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面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诸多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而其父母长年在外务工,很少给孩子打电话、写信,造成关怀不到位、勾通有障碍、亲情难维系。

(二)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据调查,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总体次于非留守儿童,成绩优秀的仅占2%,中等偏上占10%,中等及以下水平占到88%!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同时也反映出了绝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无人督促这个现象。

(三)存在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57%,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心理问题越严重。主要表现为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性格柔弱内向、盲目反抗和逆反、甚至产生怨恨父母和老师的心理。

(四)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意外伤害比例较大。留守儿童由于未成年,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很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据公安部门统计,被拐卖儿童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特别是女孩受到侵害的事情经常发生。加上不少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人身安全更是令人担忧。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据报道,湖南省涟源市荷塘镇遭遇一场特大洪灾,12名儿童死亡,其中11个是留守儿童。

(五)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弱,生活习惯不良,表现为不讲卫生、挑吃挑穿、乱花钱;在家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在校不遵守校纪班规,经常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甚至与社会不良人员混在一起,成为学校和老师的一块“心病”。

(六)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不高,不懂得从心理上关心、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指导,在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沟通存在困难。

二、建议与对策

留守儿童问题不单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的解决有待于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

(一)家庭方面

一方面,应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父母外出务工要慎重选择,三思而后行,多考虑孩子,孩子的前程比金钱更重要。即使外出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要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同时还应加强与“监护人”之间的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和严格要求。另一方面,应定期与孩子温馨对话,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且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各中小学在新学期报到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含联系方式)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2、实行教职工结对、学生结对等帮扶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他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承担其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他们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3、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学生、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4、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大力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特色、有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

5、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社会方面

1、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完善工作机制,依法维护留守儿童的权益。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特别是对网吧、游戏厅的治理,对于侵犯少年儿童权益的情形要给予坚决打击。要形成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各个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

2、要扩大社会影响。利用主流媒体来宣传保护儿童的方针政策、法律措施,宣传各地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时的好经验和好办法,推介留守儿童中的先进分子、先进家庭以及他们的经验做法,积极动员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切实把他们的事情办好。

篇2

走访的村户中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占全村人们的90%。多数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养大,但甚至也有十岁左右小朋友独自一人居住在家中,自己照料自己的生活起居。家有老人的一般是奶奶在家照顾孩子,爷爷到山上的家里做农活、忙家务。由于常年干较重的农活,农村许多的老人身体不好,治病也需要花很多钱,对于原本就贫穷的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而少部分独自一人在家的孩子便是自己放学就赶回家做饭、洗衣服。与留守儿童交流之后,我们发现,他们和其他同龄的小朋友一样,十分需要父母的关爱,长期和父母分开都十分想念父母,特别是一些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孩子,见到父母的机会就更少。但是,他们并没有一味的抱怨,到了一定年龄,加上亲人的引导,各个都变得很懂事,主动承担家里的负担,很理解父母的难处,他们都会试着去面对现状,去承受这一切。

而在空巢老人之中发现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都缺乏安全感,一般陌生人都没法和他们沟通,这些老人很少与人交流。他们有些生活完全能够自理,也有生活保障,但是内心却充斥着孤独寂寞。心情郁闷、沮丧、孤寂,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但是很大部分还是比较理解子女的处境。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主要在学习、性格、心理健康方面相较非留守儿童而言存在一定的问题。

1、学习。在留守儿童中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有的留守儿童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并且比较早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好,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学习态度端正,成绩优良。而有的留守儿童对学习表现出散漫、厌学、逃学的症状,遇到难题不会主动请教老师或同学,上进心缺乏。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上的辅导较城市少了很多。

2、性格。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对他们成长过程中问题的解答。在成长环境中,父母是第一任老师,所起到的作用非同一般,可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留守儿童的问题与父母存在着空间和时间的代沟,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也由于各方面的差异,使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和家庭教育,让留守儿童容易出现自控能力差、孤僻、叛逆、自卑、内向等性格趋向。

3、心理健康方面。父母与孩子之间较少的交流与沟通,让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表现出的焦虑,对家庭状况、父母安全等的担忧,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易导致自暴自弃、孤僻、悲观的不良心理的形成。

(二)在空巢老人问题方面则面临一下几个挑战:

1、生活保障。在农村的空巢老人经济问题、生活质量、生活空间都受到严格的限制,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他们。

2、日常照料服务。农村的空巢老人并不能保证日常生活有很好的照料,通常还必须帮着子女照顾一群孩子,因此在日常照料方面同样面临考验。

3、精神慰藉。毫无疑问,子女是照顾空巢老人的第一责任人。而子女长期在外不能尽到自己的职责,在某些方面就会让空巢老人感到孤独寂寞、在心理方面尤为空虚,精神慰藉得不到保障。

五、原因分析及建议对策

1、留守儿童

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上述诸多问题的原因是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父母与子女缺乏起码的交流和沟通,监护人管理能力的限制等方面。虽然,在这样的情况下,浮出很多问题和不良现象,但是仍有许多留守儿童懂得如何处理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关系,不但在学习中有着优良的成绩,在家庭中也能做许多力所能及的事,适当减轻家庭的负担,他们也是非常优秀的。

2、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的出现是生活困难与当前社会竞争的加剧造成子女离开家庭,虽然大部分年轻人有赡养老人的意愿,但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与教育和就业机会,不得不外出务工和学习,这是空巢家庭出现的最重要的原因。其次老年人与子女存在代沟造成空巢。三是子女不孝,对老人不闻不问。

在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上,虽然原因出现了多样性,但主要原因是相同的,那就是由于生活等各种原因让子女不得不外出打工或学习,而打工又占了绝大多数,从而使他们无法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无法给予他们亲情和家庭的关爱,无法照顾孩子和老人,无法给予精神的慰藉。

根据以上原因的分析,作出几点建议:

1、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在法律、法规方面予以保障。特别是乡、村(社区)基层组织要将老年人、留守儿童教育和生活问题列入重要的工作事项。大力完善相关政策规定。

2、社会各界人士应给予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以更多的关爱。我国历来就有敬老、爱老和养老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当大力号召、动员社会各界多关心,多理解老年人,积极营造有利于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在留守儿童方面,积极争取希望工程、各类基金会及企业捐赠资金,发动地方政府、企业家、民间组织协助募集资金,要让更多的人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关心和支持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3、发展县域经济,将农民工留在家乡就业。如果农民工能留在家乡就业,那么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就会减轻很多,子女就会有时间来照顾孩子和老人,无论是在经济、家庭生活方面还是在心理健康、学习教育方面都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4、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层次,激发其创新精神,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实现结对帮扶的良好机制。

六、总结:

这次活动对我来说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此次的社会实践不仅丰富了我的暑假生活而且增加了我的社会实践经验,总的来说是受益匪浅。和这么多优秀的队员们一起努力,苦也变成了甜!“青春三下乡”,我们用青春承担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展示了大学生积极向上的风貌以及展现了我们是有责任感的一代!

篇3

6月26日至6月30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赴恩施社会实践队已在沐抚古镇进行了为期五天的调研,期间走访了闲来乐葡萄园、沐抚中心小学、木贡村委会、沐抚福利院、沐抚办事处等地,采访了葡萄种植园总经理佘运雄、沐抚办事处党委书记黄向前、文体中心主任唐登清以及多名当地老艺人、留守儿童、福利院老人,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准扶贫与留守儿童”两个重要主题作出了相关调研报告。

26日安全抵达沐抚后,实践队带队老师于蕾与同学们共同确定和讨论了未来几天的调研行程和相关对象。27日实践队的调研有条不紊地展开,上午实践队全体人员徒步到达闲来乐葡萄园,访谈葡萄种植合作社的总经理佘运雄,同学们纷纷为佘运雄的实业精神所折服,在与他的对话中,同学们也了解到葡萄种植并非种苗施肥的容易事,更包含了非常严密的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技术、资金、管理等都是沐抚葡萄特色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葡萄种植发展前景良好,佘经理也积极响应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拿出部分利润回馈社会、造福当地百姓,访谈结束后,同学们还在他的带领下实地参观了葡萄园。

28日,实践队则走上沐抚街头,发放调查问卷,采集与调研相关的重要信息,并进入沐抚中心小学一对一与留守儿童谈心交流,了解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心理需求。下午,实践队来到木贡村委会,听老艺人演唱沐抚特色的山歌和花锣鼓,同唐主任一起从现实效益出发,探讨花锣鼓的发展走向及保护、传承。翌日,同学们来到沐抚福利院,为老爷爷们表演精心准备的节目,陪爷爷们聊天。爷爷们都非常喜欢王睿卿、王梓语共同演唱的恩施民歌《六口茶》,还跟着一起哼唱,王雪听爷爷讲述了自己年轻时的故事,更加懂得了老有所养的重要意义。

篇4

6月26日至7月3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赴恩施暑假社会实践队以“调研恩施精准扶贫与留守儿童以及恩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的,在恩施沐抚镇展开了为期八天的调研活动。期间走访了“闲来乐”葡萄庄园、木贡村村委会、沐抚办事处等地,采访了沐抚办事处书记黄向前、沐抚办事处文体服务中心主任唐登清以及葡萄种植合作社负责人佘运雄等。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此次调研的“两个主题”作了相应的调研报告。

26日下午抵达恩施沐抚后,实践队带队老师于蕾对接下来的调研活动作了安排。

27日上午,实践队前往沐抚镇“闲来乐”葡萄庄园进行参观调研,并就当地的精准扶贫政策和葡萄种植与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佘运雄进行访谈。佘先生关于合作社的历史与规模、自身的经营管理等方面均做了介绍。佘先生表示,该合作社是在政府政策支持下,通过合作入股的方式建立。在葡萄园的管理方面,合作社采取专业人员与农户一对一进行指导的方式管理。葡萄园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模式,既解决了部分农户的贫困问题,又提升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当地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的具体体现。

28日上午,实践队员组织了看望留守儿童的活动,了解到当地留守儿童现象想当严重。在与留守儿童的聊天过程中,当队员张阳问小明(化名):“你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吗?”小明显得很沉默,回答得很冷淡:“没有”。

28日下午,实践队来到沐抚办事处木贡村村委会与七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进行了访谈。访谈从老艺人们唱山民歌开始,歌宋冬菊老人为大家演唱民歌《郎在高坡打伞来》,随后,5位民间艺人进行了花锣鼓表演和薅草锣鼓表演。在谈到沐抚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问题时,唐主任表示,沐抚当地政府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采取了一些初步措施,但是仍然有很多方面要继续努力。

篇5

__村总人口1834人,其中女性人口896人,约占总人口数的一半。其中流动留守妇女286人,儿童153人.为维护农村流动留守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对妇女儿童维权工作。大力实施“妇女儿童权益维护行动”,建立基层维权阵地。__村成立了妇女儿童维权中心,挂牌成立“妇女儿童维权站”,认真接待妇女群众来信来访,积极提供法律咨询和心理疏导。组建了__村巾帼志愿者法律服务队。

在我市流动妇女进城务工主要从事的职业大多数是电子、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临时工普遍存在,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较低。对于流动妇女进城务工人员来说,能够为其提供劳动权利保障的就是劳动用工合同,但一些企业认为务工人员来去自由,没必要签订合同,企业也少一些责任和束缚,当用工单位与流动妇女务工人员之间发生劳动纠纷时,流动妇女务工人员的权益常常因没有签订用工合同而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据在被调查者中了解到,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100人、签订企业内部协议的10人、没有与雇主签订劳动用工合同25人,招用“临时工”并规定试用期满后看表现再决定是否签订劳动合同的,是多数非公企业的普遍做法。

2、加班加点严重,休息休假权得不到保障。大多数女职工每天工作时间都在9小时以上。少数流动妇女进城务工人员甚至长期无休息日。与此同时,部分企业并没有依法支付加班工资。一些企业采取计件工资制,节假日、休息日和加班工资被无形剥夺。工作时间超长、休息休假权难保障侵害了流动妇女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

3、工资待遇低,基本社会保障问题普遍缺失。流动妇女进城务工人员劳动时间超长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劳动报酬。如果扣除收入中加班加点的部分,那么月收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比例将会大幅度上升。另外,与劳动合同签订率较低紧密相连,流动妇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参保率也很低。在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失业、住房这六项社会保障中,调查中发现,只有少部分企业为流动妇女进城务工人员办理其中的一两项保险。流动妇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存在明显的隐患。

4、“特殊保护”落实难。落后的传统观念和薄弱的卫生保健意识,特别是流动妇女进城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障条件,严重影响制约着流动妇女进城务工人员的健康。她们大部分人不注意“四期保护”(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也没有条件做妇科病检查,平时生病也很少去医院就医。

5、就业竞争能力差,职业技能准备不足。流动妇女进城务工人员多数文化程度不高,且技能单一,从事技术层次较低、劳动强度较大的工种,收获>文秘站:文化较低、年龄偏大、技能不高、竞争能力不强等特点,致使一些流动妇女进城务工人员以牺牲个人的合法权益为代价来保住工作,即使较低的工资、较高的劳动强度,还愿意承担。

1、劳动负担重,健康状况差。在丈夫外出务工期间,妻子成为家庭生产生活的绝对主力。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几乎都压在了留守妇女肩上;尤其是农忙季节,劳动量更大。同时,男人外出务工,赡养老人,养育孩子,洗衣做饭,喂养鸡鸭猪牛等繁琐的家务事也全落在了留守妇女的身上。有的留守妇女选择把田地承包给他人,但自己照顾老人孩子的同时也会选择做一些来料加工等手工活贴补家用,照样没得空闲。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使她们健康受到了损害,同时精神状态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培训机会少,发展能力弱。大部分妇女表示家庭的主要收入还是来自丈夫。71.5%的受访对象有创业意愿,就如何选择合作伙伴,57%的妇女会选择与家人一起,这部分人相对于选择自主创业的28%人大都相对比较依赖家人。有十分之一的妇女选择与他人联合创业,由此可见这部分妇女无论在人脉、阅历等各方面可以说相对较突出,想法比较成熟。

3、夫妻见面少,感情难交流。丈夫外出后,主要通过电话进行联系,即使与家里联系,关心的多为孩子和生产生活问题,远远不能满足留守妇女和丈夫的情感需求,也为婚姻危机埋下隐患。

4、缺乏安全感,维权意识差。多数男性劳动力的流出,甚至部分女性劳动力的外出,导致农村中只剩下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的是农村治安防范力量的减弱和作案机会的增加,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趁之机。事实也正是如此。农村中的留守妇女及其家庭比起丈夫在家的妇女更易受到人身和财物的侵犯。丈夫不在身边,家里少了主心骨,很多留守妇女的自身权益受到侵害都选择了隐忍,以为人低调向他人避让的方式消极对待。

1、父母监护的缺失,一方面使得留守儿童较早地学会独立生活,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的身心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处在受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大致可被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能力和学习自觉性提高,自我约束增强的儿童;另一类是生活自理能力差,对学习不感兴趣,思想道德教育缺失,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儿童。

2、隔辈监护是农村留守儿童被监护的主要方式,但监护人由于年龄偏大、身体有病、生活不能很好地自理等原因,不但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些生活上的照料,相反,留守儿童在照顾农田、洗衣、做饭、买药看病等等方面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监护人,这类对留

守儿童的监护实际上变成了逆向的监护,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1、积极推动保护妇女儿童权益法规政策的落实。加强调研。重点对流动留守妇女的劳动就业、妇女病检查、婚检、困难救助等问题展开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篇6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9-0856-02

【关键词】 自我;意识;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及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1-2]。目前较多的研究关注的是农村留守儿童[3-9],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加快以及就业结构的改变,城镇留守儿童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他们的心理问题在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下容易被忽略。笔者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10]对海口市美兰区9所学校四~六年级136名城镇留守儿童进行评定,以相同年级的156名非留守儿童为对照组,旨在探讨城镇留守儿童自我意识水平,为城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注工作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海口市美兰区9所学校四~六年级留守儿童136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童70名,女童76名;平均年龄(11.93±1.17)岁,受教育年限(5.12±0.84)a。对照组为相同年级的非留守儿童156名,其中男童76名,女童80名;平均年龄(11.96±1.12)岁,受教育年限(5.04±0.83)a。2组在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均取得监护人、教师及儿童本人的同意。

1.2 方法 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作为测查工具,该量表是1969年编制、1974年修订的,1990年由苏林雁等[11]进行中文标准化及修订。该量表重测信度间隔2周为081,间隔3个月为0.74,Cronhach's α为0.61(合群)~0.75(行为);与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Achenbach教师报告量表、智商、学习成绩均有较好的相关,临床应用对行为问题、情绪障碍、单纯性肥胖、躯体疾病儿童有鉴别作用[10]。量表由80个问题组成,分为6个分量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回答“是”记1分,“否”不记分;部分题目为反向记分。总分或分量表分越高,表明自我意识水平越高或在某方面的自我意识越强。由经过培训的心理测量人员对学生采用集体调查的方法,以班为单位,由学生自行填写。测验者当场发卷当场收回。为保证调查质量,采用无记名问卷,且填表时要求教师不在场。对所有问卷进行整理编号,备用。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对年龄、受教育年限、量表总分及量表因子得分进行t检验。

2 结果

由表1可见,留守儿童焦虑、合群、幸福和满足、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3 讨论

儿童自我意识反映了儿童对自己在环境和社会中所处地位的认识,也反映了评价自身的价值观念,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目标、完善人格特征的重要保证,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调节作用。儿童从婴儿期起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至青春期趋于成熟。如果在发育过程中受内外因素的影响,使儿童的自我意识出现不良倾向,则会对儿童的行为、学习和社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使儿童的人格发生偏异[12-13]。目前留守儿童面临着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的“缺席”问题,从而导致不同的心理、行为问题。

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焦虑、幸福、满足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留守儿童自我意识水平偏低,存在较多情绪问题,有必要在关注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的同时,多了解其情绪方面的体验;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温情与关爱,在遇到困难、打击时常处于一种孤立无助的地步,故不容易体验到幸福和满足感。

然而本研究未能发现留守儿童行为、智力与学校状况、躯体外貌与属性方面与对照组存在差异,说明留守儿童在校行为问题、学习问题、自信心受损尚不明显,这可能与留守儿童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关爱,从而转向对外界寻求帮助、在学习上寻找慰藉有关。本结果与罗建国等[14]报道结果不同,可能与儿童自我意识存在城乡差异有关[15]。然而这一结果并非提示城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少于农村儿童,相反城镇留守儿童的情绪等问题被掩盖在“正常”的行为以及学习成绩之下,使其更难发现、更容易被忽略。

总之,城镇留守儿童存在诸多心理问题。提示父母、教育工作者和医务人员等除关注留守儿童生活、教育学习问题外,需更加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父母式的关心、指导;另外也提醒社区精神卫生工作者进一步从儿童情绪问题、幸福体验和满足感方面深入筛选研究,从而及时发现并干预其心理问题,以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吴霓,丁杰,唐以志,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教育研究,2004(10):15-18.

[2] 张顺,王良锋,孙业桓,等.小学“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现状流行病学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7,34(3):441-443.

[3] 赵红,罗建国,李作为,等.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及自我意识状况的对照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 (6):633-634.

[4] 王良锋,张顺,孙业桓,等.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 (7) : 639-640.

[5] 张斌,傅小悌,岳慧兰,等.父母外出务工家庭子女学习的适应性.中国临床康复,2005,44(9):69-71.

[6] 吴泽华,曹伟华,喻洁.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社会观察, 2008 ,9 (中): 260-261.

[7] 乔良,陈希予,袁萍,等.某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6):3 108-3 111.

[8] 赵红,罗建国,李作为,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精神医学杂志,2007,20(1):11-13.

[9] 闵永胜,姚本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社会医学,2008,5(1):49-52.

[10]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06-309.

[11]苏林雁,万国斌,杨志伟,等. 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在湖南的修订.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14-19.

[12]WOLNAM BB. Handbook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 Inc,1982:454-456.

[13]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4]罗建国,赵红,周碧英,等.外出务工者的留乡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四川精神卫生,2006,19(1):48.

篇7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Countermeasures and Study on Mental Health

Problem of the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DING Tongfang

(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Huainan Normal College, Huai'nan, Anhui 232001)

AbstractMental health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among the pupils in grade 2- 4 from primary schools in Anhui.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valence rate of left- behind female students was higher than those of left- behind male students, higher- grade students higher than lower- grade students. We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take measures to let them grow up healthily.

Key wordsleft- behind children; mental health problem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由此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密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①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心理上和情感的满足,缺乏直接的亲情关怀和家庭教育,不同程度上存在心理健康问题。②本研究分析探讨了安徽某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探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为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1 对象和方法

(1)对象。安徽境内普遍存在劳务输出,选择某地为研究地点,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中心小学2-4年级学生672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452名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中,男生241名,女生211名。其中二年级学生123名,三年级学生146名,四年级学生183名。在年级、性别构成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2)方法。选取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教授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作为检测材料,心理健康诊断项目包括孤独倾向(A)、自责倾向(B)、过敏倾向(C)、对人焦虑(D)、学习焦虑(E)、冲动倾向(F)和恐怖倾向(G)7个分量表。分量表得分≥8分者视为异常,将7个分量表的得分相加得到总焦虑倾向得分,总焦虑倾向得分≥56分者需要进行重点关注,并加以预防。

(3)统计学分析。建立数据库采用Epidata3.0 软件,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 软件。采用卡方检验比较检出率。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分布

表1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在男同学和女同学之间出现得差异。留守女生的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对人焦虑、恐怖倾向以及总焦虑倾向的检出率高于男生,在男女生之间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学习焦虑和冲动倾向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感情上女孩更加依恋父母,父母出门打工后,家庭环境出现了变化,这对于比较敏感的女同学来说很易产生恐怖、焦虑等情绪障碍。同时在心理、生理方面女同学比同龄男同学较早成熟,对各种生理方面的变化产生了恐惧感和神秘感,又得不到父母的及时疏导,就很容易产生焦虑。

表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性别分布

2.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分布

表2反映了2-4年级的留守儿童之间,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学习焦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和总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有明显差异。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年级上升,除了对人焦虑、恐怖倾向略有下降外,高年级留守儿童在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学习焦虑、冲动倾向和总焦虑倾向均高于低年级儿童。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不断接受来自社会的多重压力和刺激,在遇到问题时不能有效的进行自我调节。在行为和心理上非常需要父母的帮助和引导。但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与父母交流和沟通,从而产生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

3 建议与对策

3.1 父母承担职责

首先,父母要意识到自己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要承担起监护责任。父母双双外出的,应尽可能把孩子带在身边。其次,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多回家探视孩子,多与孩子谈心并倾听孩子的烦恼。了解孩子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及时进行疏导,防止孩子产生被遗弃感和自卑感。最后,父母要多与学校老师联系,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

3.2 学校加强教育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87% 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有非常要好的小伙伴,他们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很开心。教师要鼓励和表扬留守儿童,像父母一样关心孩子的情感变化,让孩子在心中把教师当成自己的“父母”,予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学校要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应及时地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和心理变化,共同解决孩子遇到的心理问题。

3.3 社会给予关注

政府部门要对弱势儿童建立补偿和救助制度,不能仅是建立在个人同情和社会的自发力量之上。政府认真担负起职责,真正意识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大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同时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净化儿童生存环境,成立专门机构研究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由专人负责管理,对留守儿童实行寄宿制,可以较好解决留守儿童往返学校安全及校外活动无人过问等问题。

国内相关研究结果③④⑤也证明了留守儿童确实会产生以上心理问题。总之,父母外出打工会让留守儿童产生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对人焦虑、学习焦虑、冲动倾向和恐怖倾向,家庭、学校及社会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留守儿童健康发展,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基金项目:淮南师院科研项目

(2010WK03;HSJY200904)

注释

①吴霓,丁杰,唐以志,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

②闵永胜,姚本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5(1):49-52.

③王东宇,林宏.福建省284名中学“留守孩” 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521-522.

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100-02

一、背景

人口流动这一客观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必然出现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充分快速流动的社会人口,不仅是社会高速发展与现代经济的显著特征和必要条件,亦是人类及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1]。

在我国步入城市化、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三农问题成为当今我国改革与发展中的最大难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产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不仅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且还关系到我国人口的整体素质和实现和谐社会这一目标。随着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将继续转移,留守儿童还将源源不断地产生,留守儿童问题必然在今后一个时期内都会存在[2]。

二、留守儿童现状

(一)概念

儿童是指身心处于未成熟阶段的个体。狭义来说,是指少年期前的阶段[3]。广义的儿童,是自出生到成熟时期以内的所有孩子。农村地区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他们大多数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交由父母单方、其他亲人或委托人抚养、监护或独立生活[4]。目前,学术界尚未对农村留守儿童做出明确的界定。2008年2月27日全国妇联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对农村留守儿童做了最新、最具权威的界定,即“17周岁及以下的与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未成年人[5]。

(二)产生原因及概况

社会因素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经济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差异性。“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产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使农民外出打工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而留守儿童一生的发展,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与未来儿童在这一时期的教育水平息息相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行为习惯、心理、道德、价值观、人生观等都受到很大影响的原因是由于留守儿童的第一监护人的缺位导致家庭监护职能的弱化,由于留守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解决对象。目前尤为重要的是客观、全面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弥补家庭教育的空白[6]。

(三)数量、规模

基于当前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小组于2012年10―12月期间在哈尔滨周边农村地区做了大量社会实践工作,积累了大量调查数据,结果如下:

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在所调查的学校留守儿童现象非常普遍,并且出现越来越多的趋势,家庭不完整、家庭缺失严重的幼儿园孩子高达一半以上,留守儿童在校的人数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减少。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据估测已达5800万,目前,城市化进程正不断加快,农村人口还将大规模地流动,留守儿童现象将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6]。

三、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教育学理论指出,影响儿童发展的三大因素为家庭、学校和社会。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的作用相互独立且又互为补充,故主要生活在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同伴群体环境中的儿童,随着父母或者其中任何一方外出务工以后,家庭职能变得逐渐弱化,留守儿童生活的学校和社区可以弥补这部分弱化的家庭功能。我们对社会实践获得的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同时结合相关研究报告,发现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以下几个方面的严重问题:教育问题、心理问题、安全问题和道德问题等。

(一)教育问题

很多学者都对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所得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有的认为父母在外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7],而更多的学者则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成绩有很大的负面影响[8]。对于父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监督方面,各学者观点一致,都认为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由于学习辅导者出现较多的空缺,导致学习监督力度不够。还有学者指出,留守儿童隐性辍学现象比较严重[9]。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小组调查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成绩平平,中等偏下、较差的共占70.2%。留守儿童因为年龄都还较小,自我控制力较差,再加上监护人因为种种原因而很少对其监督和辅导,与他们缺乏自觉主动的学习有很大的关系。

(二)心理问题

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长时间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缺乏与父母的沟通,而造成的人格发展不健全,心理健康问题突出[8]。由于农村孩子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远高于城市孩子(19.8:8)[10],再加上长期弱化的家庭教育,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和疏导而长期郁积,使他们成为当今社会心理病变的“高发群体”[11]。

(三)安全问题

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儿童极易存在安全隐患,一方面易受到他人的人身伤害或非法侵害,另一方面自己容易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轻生之路,使自己的人身和生命安全得不到保证[7]。留守儿童多具有年龄小、判断能力差的特点,言行得不到正确的约束和引导,再加上紧急避险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也较弱,导致溺水、被火烧、被水烫、交通意外、被拐卖、被殴打等事件时有发生,存在许许多多难以预料的安全隐患。由于得不到亲情呵护,加上代管不力,农村留守儿童整个群体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这显然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四)道德问题

留守儿童很容易在道德情感、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以及道德人格等方面出现偏差,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亲子关系失调,父母监控机制弱化,父母榜样作用缺失,导致留守儿童道德观念的获得和行为的养成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留守儿童甚至出现强烈的倾向和严重的过错行为[12]。

四、社会政策及其不足

目前,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儿童保护、生存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例如《宪法》、《教育法》、《民法通则》、《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体系,但是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对象的权益保护,其法律体系仍旧缺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留守儿童,社会上对他们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教育、关工委、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开展了一些关爱工作,但覆盖面还是很小[13]。

五、医学生社会实践的作用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分布广泛,规模很大,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难取得根本性解决,因此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和支持。将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相结合,加强建设大学生志愿者队伍,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参加有关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这不仅是为解决留守儿童提供解决途径的重要方式,而且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方式,为其提高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打下基础[14]。尤其是医学生,开展长期的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对巩固专业知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意义。医学生不仅可以辅导留守儿童学习,解决教育问题,还可以运用所学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长期开展医疗保健知识以及定期评估留守儿童健康状况,可以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安全等问题,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敬忠.关爱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王海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陈桂生.教育原理[M].长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5]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08,(6).

[6]孟茜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7]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

[8]吴霓,丁杰,唐以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9]曹春华.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5).

[10]李金涛.农村留守孩现象亟待关注[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3,6:49-50.

[11]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12]迟希新.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

篇9

一、基本情况

**乡隶属鲁甸县,地处鲁甸县北部,距县城36公里,最远的塘房村委会离县城50公里。东与昭阳区苏家乡接壤,南与水磨乡相邻,西与梭山乡相邻,北与新街乡相邻。辖四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114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8244 户,总人口38720人。全乡国土面积112平方公里,海拔2160米,年平均气温10.9℃,年降水量1100毫米。全乡实有农村劳工力20397人,外出务工11360人,其中全家外出户1276户,07年全乡务工收入437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241元。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我乡社会经济建设的作用。

通过人力资源转移培训,乡党委、政府利用我乡人力资源开发契机,把全乡潜在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变成了现实的经济优势,使全乡农民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走上了奔富奔小康的道路,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全乡社会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等有所提高。使外出务工人员为我乡经济发展积蓄了资金、技术、思想、提高了土地的综合利用率,活跃了农村资本市场,为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劳动力转移培训对我乡的金融作用

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通过邮寄、金融机构汇寄回乡的据统计约有4000万元,通过打工经济的发展和部分资金流入我乡,使银行存款额大幅提升,对我乡邮政和吸收银行存款起着重大的作用。

四、务工人员对我乡经济的贡献

1、打工经济初步形成,规模日益扩大。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外出务工以每人每年收入大约在120xx元左右。仅外出务工一项,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可多增加700余元。这样看来,打工经济已经成为加快我乡发展的重要产业。

2、农民素质不断提高,造就了一批适应我乡发展的有用人才。“解放思想,外出打工,勤劳致富,回报家乡”。广大农民通过外出务工,从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把外面新鲜的事物带回了家乡,极大地促进了我乡的发展。如**村的崔文联在外打工多年当上了老板,就捐了10万元给家乡的新农村建设,给家乡的经济带来了良好的发展。

3、一批农民在外出务工中发家致富,辐射带动作用增强。经过多年的外出务工,我乡一批头脑灵活,敢闯敢试的农民已经率先发家致富,。多年来,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些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了我乡的广大群众,进而辐射带动了更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形成了“一带十、十带百、百带千”的局面。如今,我乡外出务工的队伍不断壮大,“农忙种田,农闲打工”正在成为广大农民的生动实践。

五、农村留守群体方面

篇10

一、留守学生教育的现状与原因

前不久,**县关工委对全县各中小学校的学生再一次作了调查。调查结果令人担忧,大部分班级的留守学生超过3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学生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不爱学习,不务正业,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厌学情绪比较严重;不思进取,没有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普遍不守纪律,不遵守法规,常常惹是生非;行为习惯普遍比较差,不讲文明礼貌,好吃懒做;是非观念淡薄,心理发展畸形。

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监护管理存在“盲区”。由于父母不在家,对孩子的关心不够,不能及时了解孩子的表现、变化;在家年迈的祖辈大多是文盲,既无精力和体力,也无教育能力,再加上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导致后来管不住、管不了,以致放任自流。

第二,家庭对“留守生”教育存在“误区”。有的父母认为自己一辈子没文化照样过,子女没多少文化照样挣钱,因此对孩子的学习关心很少。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长,在孩子用钱方面十分慷慨,使一部分“留守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坏习惯增多。

第三,学校对“留守生”教育存在“困区”。学校有理、有序、有度的教育与家长的溺爱或放纵产生强烈碰撞,致使学校教育难。很多学生“打不得、骂不得”,部分学生还有逆反心理。如果老师稍有过激行为,少数家长就会以此为难学校和教师。

第四,社会环境成了“留守生”教育的“雷区”。部分学生受外界各种思想的影响,常常会出现穿着打扮怪异、早恋、赌博、酗酒、抽烟、盗窃、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

二、“留守生”的教育对策

第一,家长要有一个正确的亲情教育观。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儿童出现的生存危机和道德规范的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破除“赚钱是我的事,孩子读书、成不成才是孩子的事”的思想。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中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事物的对错、好坏、是非等判断能力差,家长要尽可能地多关注孩子成长。

第二,关工委、教育部门、学校要高度重视对“留守学生”进行各种教育。

1、学校要建立“留守学生”信息卡,制订“留守学生”教学工作计划,把“留守学生”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留守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专项教育活动。

2、学校教师要增强责任心和爱心。既传授知识又要当好留守子女的“严父”和“慈母”,对其缺点和错误不姑息迁就,对其生活、思想、感情多加关心、理解和帮助。

3、关工委要加强对留守子女的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想教育、法制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帮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和学会关爱他人,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解决留守子女问题的关键。

4、学校要配备心理辅导老师,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辅导,这是解决留守子女问题的重要途径。老师要学会洞察留守子女的心理,激活他们情感交流的欲望,教给他们保持身心健康发展的常识和经验。

5、教育部门、学校还要进行内部体制改革。如建立留守子女寄宿制,改变教育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让学生愿学、乐学,使学校真正成为他们的乐园。这是解决留守子女问题的有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