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4-09 09:2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据库学习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据库学习材料

篇1

(1)远程教育在学生方面表现出的特点

具体来说,远程教育的学生,具有年龄结构的差别非常的大,社会经历非常的复杂,文化基础相对不同,学习目的带有功利性,而且在退学率上非常高等特点。

(2)从媒体技术上来说,远程教育的媒体技术呈现了现代化的特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传播媒体或教育技术,就不会有远程教育。实现远程教育必须在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才能实现。不管是函授教育阶段的邮电信息、印刷品,还是现代远程教育的计算机、互联网等,都是在媒体技术现代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远程教育学习系统的构建

2.1远程教育学习系统的目标

从远程学习的过程来看,远程教育学习系统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

对于课程来说,应当提供不同的学科。对于每一门学科来说,应当提供不同层次的课程资源,而且学习材料应当采用不同的媒体形式。

(2)提供诊断服务

学习者在选择好学习目标后,系统便帮助学习者诊断学习状态以及同学习目标间的差距,从而确认是否需要学习。

(3)远程教育学习的推荐功能

该系统能够合理的给学习者推荐适应学习者的课程。

(4)生成任务功能

学习者结束学习后,系统能够自动的产生同学习目标一致的任务,达到检查学习情况的目的。

2.2远程教育学习系统的结构设计

从远程教育学习系统的目标来看,在进行该系统的结构设计的时候,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功能模块,其功能模块图,

(1)用来储存各种数据的数据库

具体来说,该数据库主要包括学习者的特征模型库、学习对象库、决策库、测试题集库、学习小组库等。

(2)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建模

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建模的主要目的是用来记录与学习者间的相关信息,在加工整理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学习者个性的特征的集合。这个模块的主要功能是负责处理和监控系统和学习者间的交互,记录学习者的要求,收集他们的学习行为,同时用这些信息定期的对学习者特征的模型进行更新。

(3)个性化的知识表征

个性化的知识表征模块主要指的是从学习者的个性特征模型出发,形成的动态的、适合学习者认识水平的学习材料。具体来说,这个模块主要由内容的生成、内容的呈现以及课件的推荐三个模块来构成的。

(4)学习工具的模块

学习工具的模块的主要任务是给学习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用具,让学习者减少在学习过程中的障碍。

(5)激励模块

篇2

关键词:远程教育学习材料;教学设计;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

收稿日期:2007―10―25

项目来源: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编号:20061890)和浙江省现代远程教育学会2006年度规划课题(编号:DES-06G06)的系列成果。

作者简介:孙爱萍(1975―),女,汉族,河南省新野人,远程教育杂志社编辑,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教学设计、远程教育。

在远程教育中,教学设计过程会涉及到多种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媒体传播理论、系统理论等等。学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笔者将分别介绍这三种学习理论及其在远程教育学习材料设计中的运用。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远程教育学习材料设计中的运用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可观察行为的变化。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刺激呈现之后,学习者能够表现出一个恰当的反应,学习就算是发生了。行为主义看重的是行为后果并认为:得到强化的反应在未来发生的可能性就大。所以环境因素在教学设计时被置于优先的位置。教学设计者应该:(1)确定哪一个线索能够引发预期的反应;(2)安排与预期刺激相匹配的有提示的练习情境;(3)安排环境条件以使得学习者能够依据预期的刺激做出正确的反应并且从反应中接受强化。

2.在远程教育学习材料设计中的运用。“嵌入技术(embedded devices)”是用来描述教学设计者在设计远程教育学习材料时所使用的方法。对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来说,常用的嵌入技术有下列几种:陈述学习目标、将学习任务分解成小的学习步骤,前测、交互活动、案例、自测、即时反馈、对重要知识点的总结与列举、学习提示、激活(在电子学习材料中)、超级链接(在电子学习材料中)。在以上方法中讲解测试法(tell-and-test)的运用最为普遍。在讲解测试法中,每个主题都包括下面两个部分:解释性的文本(必要时会附有表格和例子)和测试。这种方法强调的是记忆而不是理解,因此适合于入门阶段初级知识的习得,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运用于英语、数学、统计、地理、科学等学科教学中。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远程教育学习材料设计中的运用

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强调知识获得和内部心理结构,关注的重点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信息是如何接收、组织、储存和提取的。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对反馈、学习者分析和任务分析都比较看重,不同的是行为主义运用这些策略来调节行为的预期方向,而认知主义则是为了指导和支持准确的心理联结。由于强调心理结构,认知理论通常适用于推理、问题解决、信息加工等学习任务。对应的学习策略有类比、隐语、框架提纲、层级关系、图表、记忆术、概念匹配和先行组织者等。

2.在远程教育学习材料设计中的运用。辅导法(tutorial)是认知主义者设计远程教育学习材料时运用得较多的一种方法,辅导法的典型特征就是教材编写者先呈现一些输入材料,如文字介绍、表格或案例,然后安排一些相关的交互活动,进行交互活动的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理解所学的材料。辅导法中的活动安排有多种,如:类比、排序、绘制图表、简答、论述等。在一个完整的学习单元中会有系列这样的输入――交互设计。辅导法最适合于外语、数学、科学、会计、医药等良构知识领域,而不适合于管理学和创作性写作,因为后者的答案是多元的,需要学习者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远程教育学习材料设计中的运用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依据自己经验来创造意义的结果。学习行为是由具体情景决定的,因此在现实情境中学习以及选择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相关的学习任务就显得至关重要。乔纳森曾经提出知识获得的三个阶段:入门、熟练和精通,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最适宜于熟练阶段的学习,因为在这个阶段,可以找出入门阶段学习所存在的误解与偏见,必要时还可以修正和抛弃。入门阶段的学习最好采用较为客观主义的行为主义方式或认知方式。但是,当学习者面对一个复杂和非良构的问题需要更高级知识时,应转向建构主义学习方式。建构主义所倡导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帮助学习者积极地探究复杂的主题或环境,并且象某个领域的专家那样来思考问题。

2.在远程教育学习材料设计中的运用。行动反思法(reflective action guide)是建构主义者设计远程教育学习材料常用的方法。这样设计的材料往往是为了帮助学习者通过经验反思来学习,所以会:对目标和学习结果解释很宽泛,制定项目、设定学习任务要求学习者同他人如同事进行合作,鼓励学习者记录学习经历并进行经验反思,运用案例研究,根据学习者的经历设计开放式的活动。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在医学和工程方面的特殊问题中。行动反思法基本方法是:设置真实的学习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任何资源。基于问题的课程设计可能会含有辅导教师准备的学习材料,学生可能也会用到其他的一些资源如图书馆、网络、数据库等等。

教学设计更像一件工艺品,它有待于转化成一项技术。在实际中,大多数教学设计者都会在不同的时段运用到不同的学习理论。佩吉•A•埃特默(Peggy A Ertmer,1993)认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学习者在连续统一体中居于哪个位置――知道是什么,知道应该怎么做和行动中的反思,这又是一个连续统一体。最适宜的教学策略是在两个连续统一体中相一致的策略。我们必须依据学习任务的性质和学习者的原有知识水平来做出取舍,要依据学习者现有的能力水准、学习任务的类型、在这一情境中达成最优学习效果的各种适当方法来做出科学的选择和综合的考虑。

参考文献:

〔1〕盛群力,马兰主译.现代教学原理、策略与设计〔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2〕白晓晶.远程学习材料的特色分析与比较〔J〕.远程教育杂志,2006,(4).

篇3

[关键词]泛在学习;自适应;模块设计;个性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6-0129-05

一 泛在学习的意义和特点

1 泛在学习的意义

泛在学习是基于泛在技术的一种学习形式。教育的泛在(u-Learning)指的是智能化和网络化跟教育有关的物理空间中的机关和事物,从而使学习者随时随地,不受资源的限制,使用任何终端机器进行学习的教育环境就叫做泛在教育环境。泛在技术意指计算机技术镶嵌在日常生活中,让计算机从人们的关注视野中消失,让人们更加关注任务本身而不是分散注意力在计算机或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上。现在我们处于一个学习型社会,她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多的学习者对学习有了更高的需求,他们希望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开展学习活动。泛在学习很好的符合了学习者们的这个需求,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学习资源进行学习。从泛在学习的本质上看,泛在学习是人类对学习自由的一种追求。在开放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有自己独特的需求,也期望学习过程能够自由的进行组合从而符合自己的独特的学习风格。泛在学习将学习资源进行分割,形成一个一个的学习元,让学习者可以自由的使用。

2 泛在学习的特点

从以上概念我们可以看到泛在学习的根本特征:泛在学习是以人为中心的,以学习任务本身为焦点的学习。技术可以支持学习,但是技术不能干扰学习。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学习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学习者可以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并且可以得到相应的学习支持。泛在学习意味着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能获得自己所学要的学习信息和学习支持,从而轻松愉悦地完成学习任务。

泛在学习的主要特征包括:

(1)永久性(Permanency):学习者可以将每天的学习进度记录下来,在不删除的情况下,学习者永远也不会失去学习进度。

(2)易获取性(Accessibility):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控制的,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文档、数据或者视频资源。

(3)即时性(Immediacy):无论学习者身处何地,他们都能即时获取信息,这为学习者即时解决问题提供了便利。

(4)交互性(Interactivity):通过同步或异步的交流方式,学习者可以与专家、教师或者学习伙伴进行交互。

(5)教学活动的真实性(Situating of instructionalactivities):学习可以真实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面临的问题或习得的知识是自然世界里真实可信的。

(6)适应性(Adaptability):学习者可以在合适的地点以合适的方式获得正确的信息。

(7)协作性(Collaborative):学习者可以在计算机支持的泛在协作学习(Ubiquitous CSCL)环境中实现社会知识建构和共享的社会认知过程。

二 自适应学习管理及其意义

1 自适应的意义

自适应是指处理和分析过程中,根据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自动调整处理方法、处理顺序、处理参数、边界条件或约束条件,使其与所处理数据的统计分布特征、结构特征相适应,以取得最佳的处理效果。自适应系统最开始是应用在机械学里面的,是要机械自动适应环境的变化,根据环境的变化做成相应的变化,使机械的效率一直处于最优的状态。这一概念后来引入到计算机学科,在计算机学科中,我们可以通过算法,再依据统计数据,来对软件系统进行修改,使软件的计算结果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改变。

2 泛在学习中的自适应

在普适计算环境中,人们可以无障碍地享用任何计算能力和信息资源。在教育领域中具体的表现就是通过移动平台终端获取学习资源。但是根据泛在学习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资源的获取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学习者在获取资源的时候会有大量的噪音返回,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自适应系统,根据学习者所处的环境帮助学习者选取合适的学习资源。自适应性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效率,学习者对系统了解得越多,并且系统对学习者分析得越透彻,自适应性就越好,学习效率就越高,为使学习者及其环境适合随时随地学习,自适应系统需要为兴趣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需求。现阶段的泛在学习资源一般采取平台式的管理方式,即是学习者登录一个平台,然后根据平台给出的资源开始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对学习者的限制还是很大的,学习者不能根据自己所处的实际环境来进行学习活动。所以说现在在泛在学习中,自适应系统的应用处于空白阶段。虽然已经有学者提出了自适应机制,这种自适应机制能够自动检测环境的变化动态的改变系统的状态,但是却没有相应的自适应模型来支持这种机制。

3 自适应管理研究现状

自适应系统产生于工科,因此现阶段计算机方面的自适应管理系统大多数都是在计算机工程学中进行研究。自适应管理系统在教育中的应用几乎是一个空白状态。在计算机相关学科方面,对自适应管理系统的研究一般集中在算法的优化上。在计算机辅助教育方面,自适应管理系统还没有涉及到,但是相关领域(如教学管理辅助领域)还是有所涉及的,有学者已经开始注意成绩录入系统的自适应。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从教育管理辅助开始慢慢的就会向教学辅助方面发展。

三 自适应学习管理系统设计

泛在技术为泛在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技术基础,但是泛在学习要发挥良好的效果还需要更多的技术进行支持。为了将计算机或软件对学习的影响降到最低的程度,需要自适应技术的配合。学习者在使用学习系统的时候,自适应系统会根据学习者的使用情况和习惯更改学习系统的参数,使学习系统提供给学习者的学习资料更加符合学习者的个性。这样学习者在学习的时候就可以减少对系统的关注。为了更好的实现泛在学习,作者设计了以下这个自适应学习系统。

1 互助部分的设计

此系统分为两个主要部分:有一个是互助部分,一个是学习部分。在互助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提问和回答。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习者经常会遇到问题一时解决不了,那么这个时候学习者就可以登录系统进行身份识别之后,进入到互助部分寻求帮助。例如:学习者走在路上看见路边有一种开着漂亮花朵的植物,想知道这种植物的名字和相关的一些特性。这个时候,学习者就可以利用手机或者是其他的移动设备给这株植物拍照,上传到提问部分。之后其他的学习者或者教师看到提问可以进行回答,学习者再根据这些回答

进行信息的筛选,提取有用信息之后再进行自主的学习。

提问部分是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情况,对问题进行自主选择回答。初次登陆系统,系统会请求学习者填写自己擅长的知识领域,之后系统会根据学习者常浏览的问题、常回答的问题和回答正确率进行数据统计,然后记录到个人数据库中。自适应搜索引擎再根据个人数据库中的记录,在学习者下次登陆界面时,自动提供给学习者感兴趣的问题。

2 学习部分的设计

学习部分是整个系统的关键部分。学习者初次登陆学习部分,是不需要选择学习起点的。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就可以了。当按照上图的流程进行学习的时候,如果有突况的出现而使得学习者不得不中断学习时,系统自动记录下这个学习点。下次学习者再登陆时,学习者可以选择这一个被记录的学习点,也可以重新开始一个新的学习。

在学习起点确定该之后,是整个系统中最关键的部分一一自适应搜索引擎。自适应搜索引擎会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化特征搜索出适合学习者当时所处环境的学习资料。学习者再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进行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中断学习,系统会对学习者的学习时间进行统计,并且记录中断点。如果学习者完成了或者进入了练习阶段,系统会对练习的正确率进行统计,并且告知学习者(如学习者全部完成则立即将结果反馈给学习者;如果练习中断了,那么结果在学习起点确定的部分保留,当学习者下次登陆时,系统会提示学习者查看联系检测结果)。

自适应搜索引擎包括四个模块,分别为:学习环境、设备、学习者、学习材料呈现方式。其中前三个部分是必须由学习者进行选择确定的,最后一项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也可以由系统选择。为了清楚自适应搜索引擎的层次关系,引擎用xml标记语言进行书写,如图2。

(1)学习环境模块设计

学习环境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干扰情况、学习时间、条件限制和学习伙伴。图3显示了每一个因素包含的具体内容。环境宽容度意指周围的人群对学习者学习的支持状况。如:学习者大声朗读,周围人群是否有意见。环境的稳定度意指学习者所处的环境的一个稳定情况的持续状况。如:学习者在公交车上,那么这个环境的稳定度就很低。学习者可能随时都会颠簸,光线也可能时明时暗。所有的这样因素都对学习者产生很大的影响,自适应搜索引擎要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如:在环境稳定度低的情况下,自适应搜索引擎应该提供音频的学习材料,而不是对环境要求很高的文本材料,并且学习材料的难度也要相应的降低。

(2)自适应搜索引擎设备

设备指的是学习者在进行泛在学习时所使用的学习设备。主要考虑以下几种设备: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PDA、网络学习机。当学习者使用的是笔记本电脑时,可以提供给学习者更多种类的学习材料。但是当学习者使用的是手机,那么应该尽量避免提供视频等学习材料。因为手机的处理速度比较慢,并且屏幕也比较小,视频处理起来相对比较困难,视频所显示的细节也不容易注意到。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小,之后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使学习材料在不同的设备上都能取得很到的呈现效果。

(3)学习者模块设计

学习者模块主要包括四部分:认知部分、情感部分、生理倾向部分和情绪状态部分。前面三个部分是在初次登陆系统时,系统提供相应的测试题给学习者,以全面了解学习者的个性,方面系统全面的了解学习者。在做完这些测试之后,学习者在以后使用系统时不需要再做测试。第四个部分在初次登陆系统时,系统也会给出一套测试题进行测试。在之后的学习中,学习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情绪状态。如:学习者一般在中午进行学习时情绪都比较稳定,系统将提供比较复杂的学习资料。当某天学习者因为特殊情况,中午的情绪比较浮躁。那么在登陆系统之后,学习者可以自己进入到设定部分,将情绪状态设定为浮躁,这样系统就会提供比较简单的学习材料。从下图可以看出,认知部分主要考察的是学习者的辨识、归类、认知加工和记忆过程。学习者分析是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学习资源及其呈现方式选择的依据之一,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学习准备分析和学习风格分析。在泛在学习中,学习者分析也从学习准备和学习风格这两方面出发,了解学习者的特征,并把学习者特征作为选择学习内容和相应呈现方式的一个标准。需要注意,在移动学习中学习者有不同于普通学习者的特点:移动学习者是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学习,时间短暂且零散;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学习过程可能随时中断,学习者的情绪也会有较大波动。

(4)学习材料呈现及其组合形式设计

学习材料呈现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根据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和学习特征、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具有重要作用。不同呈现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比如纯文本形式,用于概念性知识的呈现会更容易使人理解;比如多媒体形式(包括视频、图像),能使抽象知识可视化。考虑到泛在学习的特殊性,及学习时间零散和短暂,所以所有的学习材料都是以一个小片段为单位的。方便学习者进行微学习和碎片学习,使学习者尽量可以在一次学习中学完系统提供的材料。这些学习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呈现方式:

文本形式:文本形式的材料可以做成txt文本形式,方便知识点的介绍等,也可以制作成E-book的超文本形式,方便讲解相互之间有联系的知识点。

电子词典:将有关定律、概念、名词解释、知识背景等内容做成一个存储库,可供学习者随时查阅。

电子教案及课件:将知识点的关键部分进行整理并且配上相应的注释等内容,做成PPT的形式、Web的形式或者是其他更为方便的形式。

视频:学习材料由教师讲授然后制作成视频的形式,或者是一些包含知识的视频。

音频:以声音形式呈现的学习材料。比如诗歌朗诵等。

图片:能够说明知识的图片。如碳在自然中的循环图。

学习者在进行泛在学习的时候,自身的情况、外在的环境会影响学习的效果。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和呈现方式也会不同程度地左右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根据学习者特点、外在环境、设备特征和学习材料的组合,将学习材料匹配出能使学习效果最优的呈现方式。引擎根据学习者学习兴趣和时间要求等方面从学习资源库中选择相应内容并结合学习设备以最优的呈现方式呈现给学习者。当然,学习者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资源和呈现方式。学习者学完一个知识点可根据需要选择下一个知识点,也可以在学习进行的任意环节断开与自适应引擎的连接;自适应引擎保存学习者的个人学习记录,学习者下次学习时只需要做出简单的选择便可开始新的内容学习。

篇4

关键词:微课 慕课 混合式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4C-0077-02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观念的变化为教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教育成本越来越高,免费的网络课程越来越多,给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育理念带来挑战,也为传统的课堂带来新的变化。翻转课堂或混合式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在教育信息化和大规模开放式网络教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备受教师与学生的青睐。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融合学生课外看教学讲解视频,完成练习,课内以积极的小组活动解决布置的问题。它把以前看似不相融的学习理论――以解决问题为基础的积极参与式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建立在行为主义基础上获得直接指导的学习理论结合起来。

有效的交际能力,能够发现、描述、解决问题,以及能与跨学科团队合作的能力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标准。而教导型的课堂和封闭式的问题无法培养和检测这种能力。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可以比较有效地达到这个目标。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唯一的障碍就是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设计。提前录制的视频可以作为作业给学生,课堂时间留出来进行互动,这种模式又被称为翻转课堂。本课题基于翻转课堂、利用比较符合我校特点的朗文交互英语的教学平台,选择并开发合适的微课和慕课(MOOC),设计符合民族院校各民族学生认知特点、学习风格、学习目标的混合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并检验其效果。本课题符合解决民族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动力不足、兴趣不浓、学习目标不明确、自主学习能力欠缺等问题。

一、民族院校混合式英语教学模式背景

民族院校与其他院校相比,在文化背景、地域背景、经济背景、自然条件等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大学英语学科差异性体现在英语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英语学习动机和兴趣差别很大。因此,传统的课堂讲授基础的语言知识和培养简单语言技能对英语能力差异大的学生来说效果不好的原因在于老师缺乏个性化的指导。讲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与培养技能为主通过教师指导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主的交互性的课堂活动结合起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混合式英语教学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的Jacob Lowell Bishop与Dr.Matthew Verleger from Embry-Riddle Aeronautical Univ对混合式教学或翻转课堂以前及现在正在进行的研究做了一个调查,发现研究多集中在以下几个维度:课内与课外活动、评价研究效果的方法以及每个研究所用研究方法。这个研究的结果显示:大部分研究探究了学生对翻转课堂的看法,多使用单组的研究设计。学生对翻转课堂的看法有差别但总体都是积极的态度。学生喜欢课堂教学胜于录制的视频,但是喜欢课堂的交互活动胜于单纯的讲解。与传统课堂相比,采用翻转课堂方式学习的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了。他们认为调查学生学习成果的方法还需要改进,应该采用进行变量控制的实验或是准实验设计。同时在设计课内活动时应重视依托的教学理论。

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在技术层面我们可以看到在线互动的授课视频比课堂教学的效果要好。在线的作业与书面作业一样有效,精心设计的智能辅导系统被证明与家庭教师一样有效。MIT(麻省理工学院)2001年宣布开放课程库计划(OCW),成为开放课程的先驱。最初只有付了学费(每年4万美元)的学生才可以使用开放的在线的课程。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友萨尔曼・可汗创立了可汗学院,到2012年它了3200多个视频和350个练习。可汗学院的口号是到2012年向全世界的任何地方的任何人提供免费的一流教育。

斯坦福大学的几个教授在2011年秋开放了他们的在线课程。Sebastian Thrun与Peter Norvig讲授人工智能吸引了16万多听众参加免费网络课程学习。后Thrun离开斯坦福大学创立Udacity,现在有11门免费的课程。在斯坦福大学的支持下,Norvig也开始实施他的开放式教育计划(Coursera)。普林斯顿大学、宾州大学以及密西根大学也加入Coursera(它已经提供42门课程),MIT也升级了开放型教育计划,投入6000万美元与哈佛大学合资成立edX,而edX会免费提供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的在线课程。

缪蓉、孙茂元在集课堂授课、面授培训、网络学习三种学习形式于一体的混合式英语教学环境中,使用准实验研究的方法,通过课堂观察、访谈、问卷和后台数据四种方式收集研究数据,对学生的交互行为进行研究。张其亮、王爱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及资料收集等多种方法分析影响高校混合式教学质量的因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支持系统、教学效果和评价等诸多方面。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本课题的教学模式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多位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大班授课难以满足学生个人需要,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形成动态互补。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是学生信赖的学术咨询者,其次是信息咨询者、问题诊断者最后才是答疑解惑的传道者。

3.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微观了解。教师提供有效的解答就像医生给病人诊治,对症下药。

4.建立学生自主学习中心。

课题研究的基本观点:传统课堂的课内以讲授知识为主,课外以解题和练习巩固为主。而翻转课堂课内以巩固练习和解决问题为主,课外以教学视频为主。广义的翻转课堂的课内活动以问题与解答,以小组为基础开放式的解决问题为主;课外以封闭性的测试和巩固练习的教学视频为主。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都聚焦以小组为单位的交互性的课堂活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源自纽约兰德书社1967年出版的皮亚杰的《六个心理研究》和维果斯基《心理与社会:高级精神活动的发展》。这些活动的本质在不同研究中不尽相同。同样,布置的作业有广泛的差异。翻转课堂实际上是课程的拓展而不仅仅是这些活动的次序颠倒。翻转课堂需要人的互动(与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论相适应的交互性的课堂活动)加上通过计算机技术自动实现的活动(与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理论相适应公开讲授的方法)。

三、混合式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思路

(一)建立学生学习档案数据库

自主学习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个性、认知方式、独立性、学习动机与目标、英语基础、学习进展情况、困难与存在的问题等多种因素有清楚的了解,并针对每个人的特点提出咨询意见。为达到这个目标,课题组给每个同学建立一个学习档案数据库:受训前数据库(包括一般信息档案、个性档案、学术档案)、受训情况数据库(包括自主学习训练档案、自选学习中心档案、课堂面授档案、辅导咨询档案、其他学习档案)、受训后数据库(学习独立性与学习态度变化档案、学习进度与成绩档案)。

(二)建立自主学习平台

建立自主学习中心以朗文交互英语为主要平台,兼顾蓝鸽学习测试系统、微课、慕课等其他的网络英语学习资源。

(三)建立混合式教学环境

首先建立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语言学习环境。学生的角色:计划者、组织者、管理者、学习思考者、自我获取信息者、自发的学习者、互为学习搭档和同伴评价者;其次建立资源中心:提供学习材料(虚拟的学习材料、活动、技术、与虚拟学习环境的语言学习者互动与其他的语言学者建立联系)。

(四)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评价

首先评价软件和涉及的教学活动,其次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实证分析对于教学活动设计和学习软件的评价依据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些学习理论。最后学生语言学习潜能的提高是评价体系的基本评价标准。对于教学活动设计的评价要遵循:活动围绕扩大学生能够掌握语言的形式的机会;吸引学生参与语言学习的时间;学生对语言内容学习的重视程度;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对教学活动参与者产生积极的影响;学习资源能否支撑教学活动的开展。

研究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对前人的研究进行大量的文献研读,为我们的研究设计提供借鉴,避免走弯路。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以日志和有声思维的方法建立学生学习档案。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将学生内化知识课外活动与以小组交互活动形式解决具体的问题课内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准实验研究的方法控制变量,通过朗文系统记录的学生学习行为动态变化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的定量实证分析方法。

创新之处:首次将多媒体的信息技术、多模态的学习模式整合到民族院校的预科学生的英语教学中来。研究方法上突破以往研究只采取单组的横向比较模式。本研究采用两组对比跟踪一个学年的横向与纵向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选择上,选取民族院校的预科学生属国内首次将信息技术与民族预科英语学科的教学整合起来,对内蒙古地区乃至全国的民族预科教育信息化有推动作用。

本文是2014年度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课题的项目论证,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民族院校混合式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NM-0007-A

参考文献:

[1] 胡加圣,冯青来,李艳. 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地位与作用解析[J]. 现代教育技术 ,2010,(12).

[2] 张其亮,王爱春.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J]现代教育技术 ,2014,(4).

[3] 缪蓉,孙茂元.初中英语混合式教学交互行为的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2,(1).

[4]董剑桥,周迓菁,刘桂如.英语多媒体视频阅听过程中知觉负载与选择性注意[J].外语教育技术研究,2013,(9).

篇5

一、外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对学习管理系统的要求

1.自主学习者的能力要求

一名成熟的自主学习者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制订和在必要的情况下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判断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是否符合学习目标,并据此做出相应选择、调整的能力;选择或自我设计学习活动方式的能力;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进行协商的能力;监控学习活动实施情况,并做出学习结果评估的能力;调整态度、动机等情感因素的能力。

2.外语教学的要求

无论是皮亚杰的建构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还是班杜拉的交互学习理论,都强调学习过程(包括外语学习)是一个学习者通过与所学目标发生交互而自我建立该学习目标体系的过程。

而具体到外语学习上,社会认知观点认为,“语言教学不应该只是提供可理解性的输入,而应该帮助学生适应他们将会在课堂外所面临的真实的社会交际环境。”其强调的也是学习者应主动融入到所学目标语的社会环境中,去体验,去自我建构,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从目前所提倡的“体验学习”理论来看,外语教学正在发生了下列6个转变:(1)教学观的转变;(2)知识观的转变;(3)师生作用的变化;(4)课程结构与学习过程的转变;(5)经验与动机的变化;(6)评估的变化。

从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角度来看, Chapelle 也提出了衡量CALL任务合适与否的六项标准:(1)语言学习潜势度;(2)学习者适用度;(3)意义关注度;(4)真实度;(5)积极反馈度;(6)可操作度。

3.外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对学习管理系统的要求

基于先前的论述,一套网络学习管理系统能否满足外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主要看他能否实现下列几项功能:

能否提供全天候,全局性的学习:保证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具有网络条件的地点都可以学习;保证学生能够从整体上了解学习过程,从而判断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是否符合学习目标,并选择相应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内容。

能否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教学观由知识传授到知识转换的改变更强调学习者在真实环境下的体验。

能否提供协作式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应“具有合作、共识和协作的学习潜式氛围” 。协作式的学习能保证学习者建立起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学习方式,同时平等的交互也符合语言本身的特点。

能否提供模块化、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我们的教学活动以模块化的方式出现,学生可以根据个性需求选择学习的方式,从最大程度上满足“Learner fit”的要求。

能否提供科学反馈的学习环境:提供科学的学习效果过程评估,从正面调整态度、动机等情感因素,起到“positive impact”的作用,以保证学生制订和在必要的情况下调整学习目标的可能。

能否提供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相对自主的学习环境:自主学习不是自学,它依然需要教师的指导(程晓棠,1999)。

能否满足现阶段的硬件和软件环境:目前的设备能否满足学习管理系统的需求,学生的电脑应用水平能否保证他们熟练使用该系统,即系统的“Practicality”。

二、利用Moodle教学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可行性

1.能满足现阶段的硬件和软件环境

Moodle系统运行在apache+php+MySQL的服务器上,通过web形式,不需安装客户端。站点的建立同平常软件安装一样,基本一路“Next”就可,因此安装简便易行。Moodle的大量学习活动都类似日常的网络活动,学生只要能用BBS发表文章,E-mail发送附件,聊天室进行聊天,就能毫无困难地参与Moodle活动。而BBS,E-mail都是学生常用的网络功能,因此Moodle系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2.能提供全天候、全局性的学习可能

由于Moodle是通过网络形式运行的,能超越时空限制,可以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自我、随时、随地的全天候学习要求。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组织课程,整个课程的所有活动都整体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查阅每一项活动的进行情况,查阅自己到目前为止的所有表现,得到一个全局性的学习状况纵览。也可查询其他学习者的学习状况,据此更准确地认识自己。从而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有计划的学习者,判断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是否符合学习目标,并调整学习计划。

3.能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

Moodle系统为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学习环境,保证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多关注自身的真实想法,其真实生活性的交际特点给学生创建了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

4.能提供协作式的学习环境

除了“独立、平等、互助”的网络文化特色使得基于网络的学习活动具有协作的特点外,Moodle系统还利用以下机制保证了学习的协作性。(1) Moodle为每一名参与者提供便捷的交流手段;(2) Moodle在活动的组织上具有强大的学生分组功能,保证了组内、组际间的协作性;(3) Moodle的多种学习活动也能最大限度地构建和谐交流空间。

5.能提供模块化、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学习活动的模块化保证了教学活动的可逆性,从而使学习具有非线性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设定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既可以反复参与某次活动,也可以跳过不适合自己的活动。

最新版本的Moodle开始支持RSS技术,学生可以通过RSS阅读器订阅自己感兴趣、对自己有益的活动,自动更新所订阅活动的实时情况,更好地满足自身的学习需要。

6.能提供科学反馈的学习环境

由于有后台数据库的支持,Moodle能提供详尽的活动日志纪录,能最大限度地为师生提供反思、评价和分析需求,从技术上使形成性评价成为可能。

Moodle系统集成的一些简单的数据分析功能,能提供统计图表帮助教师直观地察看学生参与情况。在任务的设置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设定惰性(Inactive)参数自动提醒学生参与到课程活动中来。

7.能提供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相对自主的学习环境

Moodle是一个学生自主的学习系统,在缺省状态下,学生们可以利用这个系统自主地加入任意课程,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自主上传下载学习材料,同小组成员和其他学习者自主交流。在教师的允许下,任何一名学生还可以成为系统中的教师,从而自主地设定学习的计划和活动的形式,达到更高层次的自主学习。

篇6

论文摘 要:虚拟学习环境和数字图书馆的整合是近几年高校图书馆推行的新型服务模式。本文探讨了利用图书馆现有数字资源,实现数字图书馆与虚拟学习环境的整合。分析了数字图书馆与虚拟学习环境整合后对图书馆服务所起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这些问题等。 

1 数字图书馆与虚拟学习环境整合概述 

数字图书馆与虚拟学习环境的整合是将学生的学习资源、教师的课件资源和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融合在一起。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通过图书馆获取信息的方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了图书馆服务从传统服务向虚拟服务的扩展。 

1.1 有利于图书馆服务角色的改变 

图书馆的服务从传统对图书资料的开发利用,重视对教师课件资源和考卷资源的开发,到承担起利用元数据对其组织、描述、加工和整理的任务,将学生的学习资源、教师的课件资源和图书馆资源与服务融合在一起,并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访问平台。对来源各异、不同媒体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统一的界面为读者提供一个一站式学习、无缝检索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1.2 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为了高效率利用图书馆资源,解决传统图书馆信息搜集、整理、加工服务过程中的局限性和低效率,以满足读者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需求。与传统图书馆的服务相比,数字图书馆与虚拟学习环境的整合建立起了以数字图书馆为平台发展起来的虚拟服务、个性化服务、虚拟参考服务、网络导航服务。它包括:馆际互借与电子文献的传播、公共书目查询、数字资源全文的获取、在线阅读、用户培训课件等等。如:一个读者想续借、预约、馆际互借图书,这些都可以在网上通过图书馆网页得以完成。 

1.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虚拟学习环境是在网络条件下产生的,它具有明显的特征:技术性、开放性、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及共享性、学习的自主性等等。数字图书馆与虚拟学习环境的整合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的学习需求。数字图书馆具有的便于储存、组织、检索、复制和传输等特点,使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没有了条条框框的束缚。通过网络虚拟学习调动读者的感官认识,使其产生学习兴趣,并能变被动为主动。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大家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可以借助于各种先进的学习软件、工具和平台,对共同感兴趣的东西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自由交流、互动、讨论和协作,共享彼此的观点、思想、资源、知识、学习经验和集体智慧。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而且获得了学习能力的提升。 

1.4 有利于同学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受教育者与施教者,两者之间根本不可能实现所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虚拟学习环境下,教育不再是单纯的只在校园或者在教室内的行为模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减少了。虽然虚拟学习环境中学生与教师在空间上是分离的,但他们通过电子邮件、语音聊天等诸多形式相互联系,甚至可以在网上组织学习小组。在这个学习环境中,他们可以很自由的和老师、同学进行在线交流,相互学习。学生可以向老师提出问题,寻求老师的帮助。老师也可以随时抽查学生作业,并对作业提出意见和要求。所以说虚拟学习环境更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互动性。 

2 数字图书馆与虚拟学习环境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层次低 

虚拟学习环境依托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但数字图书馆涉及到图书馆本身结构的数字化以及管理程序、信息传递过程的数字化。它的形成必须依靠馆藏信息资源的信息数字化。数字图书馆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储在光、磁等非纸质载体上,通过计算机和其它外部设备再现的信息资源。在发展过程中一些技术问题还不够完善。如:信息编码技术、通讯技术、服务器技术和用户接口技术等。这些技术问题涉及到资源的内容、结构,造成了读者下载资料困难。可获取的资源太少,因而不能真正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2.2 资源有限 

数字图书馆与虚拟学习环境的整合是为了让读者获取更多图书馆资源,为读者提供经数字化处理的多样化、全球共享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而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图书馆经费制约、传统图书馆的制约、知识产权等等,造成向读者提供资源有限。目前,高校馆藏数字化主要集中在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电子资源(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等),对多媒体资源及网络资源收集加工比较少,对图片、音频、视频、光盘等类型的资源提供的检索途径比较少。 

2.3 读者利用的效率不高 

在虚拟学习环境中,数字化学习平台与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整合面临较大困难,如果不对他们进行整合,或者整合不合理,都会给读者造成极大的不便。目前国内许多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分布较散,一站式信息服务未能实现。一方面高校数字图书馆在资源整合过程中普遍存着数据缺乏规范,造成用户获取资料困难;另一方面图书馆资源内容采集不全,有些数据库的期刊在整合系统中没有收集。这些都是造成读者利用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3 加强数字图书馆与虚拟学习环境整合的举措 

3.1 提高整合技术,完善整合后的系统功能 

3.1.1 信息资源整合 

信息资源的整合应以馆藏书目资源为核心,选择本校特色主题制作成独具特色的文献数据库或者专题数据库,对数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一些免费提供短期服务的数据库、自建数据库等多种载体进行全方位的提示与整合。对读者比较常用的资源,如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数字资源通过图书馆主页提供给读者。 

3.1.2教师课件的整合 

对全校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课程需要的资源等加以整合,以充实到虚拟学习环境中。 

3.1.3 建立信息资源导航库 

根据读者需求,搜索、选择、挖掘internet中的信息资源,下载到本馆或本地网络中,经过分类、标引、组织,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提供给用户。 

图书馆将这些整合出来的数字资源,通过一定的检索方法,如关键词、题名以及学科分类等检索点提供给读者。对数据库的检索界面应遵循简单、友好的原则。对于教师课件参考文献及教学参考书目与图书馆目录建立技术上的链接,达到虚拟学习环境和数字图书馆相融合的结合体。 

3.2 加强读者信息检索技能的培训 

对读者群的培训。从低年级的入馆教育到高年级的文献检索课的教育要分层次逐步开展,以达到即对学生进行培训,又对图书馆资源起到宣传作用。目前高校文献检索课还不普及,而且大都是选修课,参加的人数不多。为拓展图书馆的宣传力度,培养学生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主动性,应在全校范围内提高文献检索课教学力度,将文献检索课纳入必修的范畴,让文献信息检索知识成为学生走向社会后必不可少的知识点。 

加强对读者检索能力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具体的操作,如计算机检索、网络查询及网络通讯方法等方面。使光盘数据库、多媒体网络资源成为读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3.3 对读者信息需求的分析 

3.3.1依赖心理 

随着图书馆服务的更新,读者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查找他所需要资料。但读者还是希望通过一个界面能方便快捷的查找资料以及教学课件等。 

3.3.2 求便心里 

读者在利用虚拟学习环境时,倾向于手续简便、网络搜索引擎与入口提供单一的检索点。 

3.3.3 求新心里 

由于信息量大,更新快,读者在利用时希望获取的是最新的、经过筛选、具有高质量的资源与环境。 

对读者信息需求的分析,是了解读者在虚拟学习环境中学习过程的一般需要,以便在虚拟学习环境的创建中更好地整合各种数字资源、教学资源,做到有的放矢。 

3.4 馆员素质能力的提高 

数字图书馆与虚拟学习环境的整合,改变了图书馆员原有的服务模式。如何改变传统的工作方法,需要进行一定的尝试。 

3.4.1 改变工作模式 

图书馆原有的工作主要是对图书馆购买的资源进行整理加工,然后提供给读者使用。现在要重视对教师的课件资源、学校优秀论文、学术动态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加工。使读者能够像利用图书馆资源一样很方便利用网络资源、教师的课件资源和与课程相关的参考资料。 

3.4.2 改变服务模式 

在虚拟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方式跨出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一环境中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也由过去通过图书流通、阅览、咨询等实体服务而转向通过网络向读者提供形式多样的虚拟服务,图书馆员要主动参与,发挥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势。 

虚拟学习环境是新兴的、不断发展的信息服务体系,教师、图书馆员和学生在这一学习环境过程中,将对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学习环境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薛调等.一体化学习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分析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2). 

篇7

[关键词] 数字化环境 教学设计 过程 方法

数字化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即教师利用现代教学工具,设计适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计划。具体地说,主要由教师根据学科特点以及新的教学理论,将教学内容数字化并信息化,配合现代计算机网络,向学校、家庭和社会提供教育信息的教学方案,使学科的教学设计适合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一、当前学科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状况分析与思考

教师课前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科教师也不例外,但是我们学科教师的教学设计一般都是延用常规的手段,在策略上注重“刺激反应”,因而将教与学的过程设计为“设置问题解答疑惑得出结论应用知识”,从这种教学设计看,灵活多变的教与学被教师框定在一个固定模式中,这注定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较多地采用“口授、板演、演示”等灌输手段。学生不管是知道的还是不知道的,只要是教师要求的,都将它记住,由此形成了消极被动的学习行为,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自我个性都将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所框死。这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想去甚远,而且其教学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当前,学科教学设计缺少学生与丰富现象和事实相互直接作用的机会,因此,不可能让学生在实际活动、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不可能在学习中体验学习过程,

从计算机网络应用于课堂教学看,在教学中启发性将得到加强。通过形象生动的文字、声音、影视,让学生在学习时保持思维活动的积极状态,对图、影视进行由表及里,从个别到整体的分析,进而达到理解事物发展规律,并掌握发展规律。通过生动的电子平台,与界面进行人机对话,让学习者动手,动脑,大大激发学习兴趣,在这种高度兴奋环境下,对于增加教学的信息密度有着莫大的好处,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传统的学科教学设计需要改进,而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的先导,科学而注重学生的学习、尊重学生主体的教学设计,是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课堂教学的真正体现。

二、数字化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

(一)数字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是关键

1.现代教学手段运用能力是数字化过程的首要环节

在传统的教学系统中,只有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现代化的教学系统中,多了一个要素――“教学媒体”。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这四个要素不是孤立地、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与传统教学系统相比,信息技术的引入,对现代化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数字化环境下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熟悉数字化环境,系统学习下载、上传,用dreamweaver制作网页,用Authorware、flash等软件编制课件、节件等,学习用计算机外设(扫描仪、摄像机、数字照相机等)获取资料,从而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没有这样的能力,数字化过程的实现将是非常困难的过程。

2.教师对课程目标的理解是数字化过程的关键环节

对教学素材不能有很好的理解,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有机的、灵活的教学素材的整合。因此,钻研教材,充分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特别对教材的“关键”,“中心”等通过反复钻研,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对于素材的数字化有着莫大的帮助。

3.教师明确教学素材内容是数字化过程的重要环节

在数字化环境下教学设计中,具体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数字化学科学习课题分层次的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学习方法。

(2)数字化课题的重难点。

(3)数字化学习课题的能力目标(特别是网络环节的信息处理能力)。

(4)完成学习内容问题化序列,即将学生的学习课题转化为几个层次的问题:一个中心问题:确定学生学习内容的中心,一般为重点知识点。若干二级问题:为解决中心问题的二级支撑问题(一般控制在两个层次为宜)。

(5)常见生活题材的数字化。

(6)教学实验数字化(完成实验的录象并转换成AVI、MPEG、RM等格式)。

(7)数字化学生形成性习题、巩固性习题、诊断性习题。

(8)设置教研组教师的个人邮箱。

4.有机整合教学素材信息是数字化过程的核心环节

根据序列化问题,查找有关资料。教师根据由学习内容序列化的问题,通过校园网络的资源库、Internet、光盘等计算机信息载体,搜集与学科学习问题有关的资料,这是网络环境教学设计的核心,其基本内容应包括:

(1)做好记录:有用网站的地址;网站的相关内容介绍;网站概况等。

(2)组织材料:

组织文本材料:对学科问题的说明,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自然现象相关的其它现象,小故事,小实验介绍等。

组织图片材料:说明现象图片,描述过程图片,形象图片等。

组织视频材料:自然现象发生、发展过程记录的视频,情景视频等。

组织音频材料:自然现象的声音等。

其它材料:说明过程的模拟动画等。

将上述相关资料按教材章节,分门别类安放在校园网空间,并完成资料的重命名工作。

(3)开展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活动。

首先,确定那些可以用多媒体演示的自然现象,其次,运用Authorware、Powerpoint、flash等软件编制多媒体插件,并上传到校园网资源库备用。

通过数字化教学素材,实现学生学习相关的内容信息化,可建成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科资料库,配置大量的能说明自然问题的视频、flash插件、题库等,达到数字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根本性目标。

(二)信息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是核心

教学内容数字化完成以后,即具备教与学有用的资源库条件下,信息化教学资源成为教与学过程中的核心。因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教学资源库:其中文本、视频、动画、数据库、题库等必不可少。

2.构建信息平台。

设计教师个性化主页,其主要任务是完善网页与数据库连接,特别是设计好学习中各环节的反馈。做好如下板块:(1)课题导入设计;(2)解决二级问题素材设计;(3)诊断学生学习信息反馈设计;(4)诊断学生学习的检测设计;(5)收集学生整合学习材料的情况设计。

3.整合教与学资源:整合资源是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由于课堂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案的设计应该体现出一个教师的个性,应该考虑用教师组织的学习材料去影响学生,应该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应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要体现网络作为信息载体,其大容量,网络化,开放性,交互性,灵活性见长于印刷书籍的特点,使学习者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获取信息。

(三)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是根本

1.导入的设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网络环境课题的导入也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此必须设计出引人入胜的导入。

(1)情景导入设计:为了展示学科的问题情景、事物的发展情景、学科现象的发生情景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视频、动画等,给以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应让计算机成为能与学生进行友好的交流平台。

(2)问题导入设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学生对问题理解的基础上,设置更深层次的问题,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问题展示一般以对课题细化的核心问题为主干,进一步的问题以若干个“支撑问题”的为主。

(3)直接导入设计:学科中的有些内容不适宜上述导入时,我们可以直接将学习信息呈现给学生。

2.学习素材呈现设计

在课题准备过程中,教师通过不同途经获取了大量与学生学习有关信息资料,需要进行有机、合理整合,并将信息呈现给学生;将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与学生学习界面连接;设法运用网络手段促使学生快捷、高效取得学习信息,以提高效率。

可以以核心问题为主干,以支撑问题为分支,组成问题序列,在各个问题下配置相关的素材信息,用网页为主要呈现界面,用超连接方式实现跳转。

3.学生学习信息反馈的设计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及时、有效、快捷得到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需要有反馈环节,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及时指导。

在学习网页的各资源处设置访问量统计,实现呈现的各资源被访问人数统计,以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那些信息,以便教师引导学生对信息的利用。

从题库导入相关学生课后练习,起用校园网的网络作业系统,通过该系统,让学生通过网络在不同的阶段,不同时间,不同内容中,随时进行自我检测,由计算机评判学生的作业情况,教师通过阅读计算机评判结果,实现快速、有效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后的解决问题情况,以便再配置进一步学习素材。

4.“模拟实验室”设计

(1)用AVI、RM、MPG等格式呈现学科的实验。

(2)用Flash、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实验模型,并配上分步描述,能交换。

5.学习诊断设计

呈现不同类型的例题,给出完整的分析思路、规范的解题过程及每一步说明,以供学生完成相应的形成性练习参考。

呈现不同类型的习题,每一类型4题,在呈现的过程中,用动画等形式展示习题的所述学科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习题所呈现的信息,并在习题的后部设置完成时间(取大于X,小于Y值),要求在大于X,小于Y的时间内完成习题,超过这一限度计算机自动判断为“未完成,并记录”。利用计算机网上作业软件,即时给出正误结果,并记录学生练习结果。

数字化环境是一个新的服务于教与学的环境,是教师改进教学设计的一个理想平台,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值得我们教师研究和尝试,相信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下,一定会焕发出其应有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3、4).

[2]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3).

[3]何克抗.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

[4]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5]李克东.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篇8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高度抽象、派别林立、模型复杂、实践性很强,学生普遍学习起来非常困难,学习的主动性较差,缺乏兴趣。当前,许多高校宏观经济学教学依然采用了赫尔巴特的以“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教师始终处于绝对权威中心,以课本为依据,传授知识为目标,主要采取灌输式讲授法。传统教学范式的缺陷日益凸现,因此,必须推进高校教学范式的根本转变,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研究、探索、协作等为特点的,师生互动的教学范式。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范式改革的具体实践

笔者认为,在宏观经济学教学范式改革中,不妨可以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法。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人们一般认为宏观经济学比较抽象,难以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但笔者认为只要精心设计,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宏观经济学能够进行课程自主学习教学实践,并且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尝试教学

尝试教学是一种让学生在旧知识基础上先来尝试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教学程序结构。其基本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尝试教学法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法。例如,宏观经济学中投资这个概念对初学者来说很容易造成困惑,而投资问题在宏观经济学中十分重要。对投资的正确理解,是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关键。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还是难以把握投资这一概念。因此,笔者在教学中用尝试教学法,先一开始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使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一旦学生在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发现投资与日常生活中投资的含义不同,学生便会主动地自学课本或寻求教师的帮助,学习便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然后教师导入新课,在新授课过程中使学生把握投资与资本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投资与日常生活中投资的含义不同,懂得经济学中的投资是指厂商购买资本或对资本的需求,是厂商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明确要从资本的角度来理解投资。最后,教师再次进行课堂作业并给予课堂小结,以此巩固对投资的理解。

采用尝试教学的关键是两次尝试题的设计,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尝试题以发散型的多元思考题型呈现,与课本或学习材料的例题相似,便于学生藉以自学课本或学习材料,共同讨论和尝试解决问题。进行第二次尝试练习时,可配合课本的题目来进行,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自学辅导教学

自学辅导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教材内容,自己练习、检查并改正错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辅导教学的具体步骤包括:启发引导、阅读课本、自做练习、知道练习结果、教师小结。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满堂灌,把教学从着重灌输知识、技能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审题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例如,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这章内容,理论性强,没有什么数学模型,同时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全新的内容,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教学必定显得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用自学辅导教学法,先从旧知识引发新问题,提出问题:你们在上章中了解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那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在实践中是如何实施的呢?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让学生阅读课本,该做练习时做练习,并核对答案。最后,教师小结,纠正错误,解决疑难问题。再比如,GDP的问题也难以把握,在教师讲授GDP的概念之后,为使学生全面把握和增强理解GDP,以及有关GDP的评价问题,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由学生自己查阅相关文献,搜集资料,制作成PPT,来讲授相关内容。在学生讲述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最后要求学生提交学习心得。

采用自学辅导教学的关键是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交给学生,教师只需巡视课堂,不打断学生的思维,只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并发现共性的问题。小结时,做到有的放矢,纠错解疑,规范学生做题,梳理知识使之系统化。

(三)专题讨论教学

专题讨论教学是通过专题讨论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思维能力锻炼的一种教学模式。专题讨论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能够挖掘学科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综合知识的能力。

对于一些学生相对熟悉的、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专题讨论教学法可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专题讨论教学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师设计好多个专题,让每个小组选择感兴趣的专题,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然后给学生1~2周的时间收集资料,并利用本章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讨论。接下来将每个小组讨论的结果用PPT的形式展示,派1~2代表做演讲。同时,课堂随机抽取几位同学做评委,对每个小组的表现点评打分。最后由老师做总结发言,分析讨论的结果,并对该专题进行更深入的陈述。同时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课堂讨论对专题报告进行修改,每个组员提交1份个人研究报告,小组提交1份总报告。例如,在讲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时,可以先让学生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在课堂讨论当前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以及通货膨胀对我国劳动者、企业主等阶层的影响。在讲消费理论时,要求学生查阅中国储蓄资料,分析中国老百姓为什么喜欢储蓄?在讲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时,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以我国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为时代背景,讨论政策组合的实际应用情况等。

采用专题讨论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应该精选专题,控制好学生陈述的时间,把握课堂节奏,带动气氛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自主学习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自主学习教学方法优势明显,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但也有其局限性,比如,教学难度增大、教学结构松散、教师的指导地位难以保证等等。笔者认为,要扬长避短,在宏观经济学自主学习教学安排中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证足够的授课学时

自主学习教学不否定理论讲授的作用,宏观经济学课程的难度和复杂性,使得宏观经济学的本科教学应当以理论讲授为主。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宏观经济学》本科课程的授课时数约51学时,这只能保证讲授最基本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为顺利实施教学范式改革,运用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教学内容,必须在原有授课学时的基础上至少增加16课时,即每学期至少达到68学时。

(二)培养学生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

实证分析是宏观经济学最重要的分析方法,要想做好实证分析,学生必须具备收集和处理数据的基本能力,这也是宏观经济学教学范式改革顺利实施的保证。因此,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利用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库等公共资源收集数据,并传授一些基本的处理原始数据的方法等。例如,在讲“国民收入核算”、“失业与通货膨胀”时,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国家统计局数据库,搜集中国名义GDP、GDP平减指数、GDP增长率、失业率、CPI、PPI等数据,让学生对中国经济的运行有总体的认识。在讲“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时,其中涉及货币政策问题时,则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库,搜集中国历年货币供应量的相关数据,让学生大体了解中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

(三)建立科学的学生考核机制

实施教学范式改革,应当纠正以考试成绩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的偏差,扩大评价的内涵和范围,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因此,《宏观经济学》课程科学考核的标准应是多重的,丰富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在考核中应注重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研讨与辩论的表现、自主查文献讲课的表现、课程作业的表现等。着重评价学生掌握方法和能力的程度,考察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实施宏观经济学教学范式改革,其教学难度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方式,增大教师的工作量,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既要精心设计、策划,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又要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分析方法、观点建议及时给予指导,由课堂任课教师一人独自难以承担。因此,《宏观经济学》教学范式改革,应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任课教师负责课堂讲授,每一章的自主学习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由课程教学团队的每一位主讲教师分别负责,充分利用不同教师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专业背景等以便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怀礼.浅析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课题研究式教学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2,(24).

[2]成新华.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研究性教学的探讨[J].大学教育科学,2008,(05).

[3]伍颖.《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初探——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2,(02).

[4]百度文库.自主学习教学方法评述[EB/OL].(2011-12-29).http//wenku.baidu.com.

篇9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习监控;自我监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242-03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利用网络环境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能主动、有主见和探索性地学习。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对学习者来说,既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又是终生教育的一项技能。面对网络教学的快速发展,发现学习者自主学习中的问题,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

一、网络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

网络学习相对于传统学习方式而言有其显而易见的优越性,它支持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促进交流和思考,但教师对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缺乏全面清晰的认识,对整合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网络教育组织者的教学设计,往往只重视教学内容的组织、网络课程设计、学习资源提供,缺乏有效的组织与监管,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一)时空分离导致学习者高度自主,反而常常不能自治

网络学习是远程教育的一种形式,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学习者与教师分离,与学习集体分离,学习者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探究知识,倡导自主和协作学习。这一基本特征决定了学习者要在脱离教师的实时监控和指导的情况下学习,此时会经常出现进度、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问题。

(二)冗余网络信息导致学习者迷航

网络信息资源浩瀚,但是,大量组织无序和随机性的信息容易造成学习者的“信息迷航”,同时网络信息资源中的“负信息”也可能使学习者茫然,导致网络寡效。

(三)网络虚拟特性导致网络道德问题

虚拟现实技术使网络学习具有了虚拟的特性,网络学习中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和活动都是在网络这个虚拟环境中进行的,当学习者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匿名的,他们的压力会减少,责任模糊,很容易违规范与道德习俗,这就涉及了网络道德问题。

由此可见,网络学习必须依赖学习者的自我监控能力和外部监控的施加,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对学习者的监控、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的意识和能力要求也颇高。若学习者的自我监控能力弱,就需要实施外部监控,监督学习者自主有效地学习。

二、监控

监控,顾名思义,就是监视反馈并予以控制调节。从现代信息科学角度看,监控就是通过检查、考核、评比、总结等形式和手段,及时收集关于被监控系统活动进展的种种信息,按照计划规定的目标、政策和原则,为消除目标实施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异而采取进一步的操作与管理措施,以纠正偏差和失误,使其朝预定方向顺利发展。可以认为,监控的实质就是借助反馈实现有效控制。

监控是建立在信息反馈基础上的控制,包括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对事物运动发展的实际过程进行审视、监察,从而获取关于事物运动发展的反馈信息;二是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和预期目的对事物下一步的运动发展采取修正、调整等控制措施,是一个循环变化的动态过程。如下图:

根据监控的主体与对象是否同卜可将监控划分为外部监控和自我监控。外部监控是指监控主体与监控对象不是同一客观事物的监控,自我监控则是指监控主体与监控对象是同一客观事物的监控。

由此可见,网络学习环境需要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而其面对的则是自我控制水平较低的学习群体。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施加一定的监控机制。

三、网络自主学习监控系统的建构与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同时存在两种监控,不同的环境,二者比重不同。自我监控作为自主学习的关键过程,其能力的培养是漫长而复杂的。因此,我们实施监控的思路是:在增强学习者对自我监控认识的同时,加强对学习者的外部监控,由较强的外部监控,慢慢减少,到完全自主,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习者向自我控制下的学习过程转变,最终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和自学能力,实现有效学习。

(一)学习监控系统的建构

网络学习监控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功能模块的构建。图2所示即构建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监控框架。

由上图可以看出,整个模块实现监控功能的基本思路是:系统自动跟踪学习者的一系列网络学习行为,将获得的原始数据存放在数据库中,通过对数据进行一定的统计、整理、分析,将各种信息以直观的统计图、表的形式存放在学习记录档案中,教师、学生通过查看档案记录,可以为教师评价、指导学生以及学生的自我控制提供依据。

(二)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策略

众研究者都有研究表明:自我监控能力能够培养。董奇等人认为自我监控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可具体概括为五个主要环节;司继伟、张庆林认为除出声思维法、知识传授法外还有他人提问法和自我提问法;顾援认为自我监控技能可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认知示范”、“程序化”等方法训练学习者,将教学与对学习者的自我监控训练同时进行,并激发学习者的能动性。而针对网络学习独特的特点,如何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培养学习者的自我监控能力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理清网络学习资源并学会应用各类搜索引擎,助于培养网络学习者自我监控能力。网络上的资源丰富,可以分为如下几类:电子书籍、电子期刊、虚拟图书馆、电子百科全书、教育网站、虚拟软件库以及网上数据库等,学习者必须有所了解才能避免盲目性。同时,不同的搜索引擎在查询范围、检索功能方面各具特色,学习者应该针对不同的信息选用不同的搜索引擎。例如,要搜索图片,google是互联网上最好用的图像搜索工具;要搜索中文资料;baidu中文搜索当然是首选。当然,为了获得较理想的搜索效果,还可以使用多个搜索引擎,然后在其中选择最适合的资料选择性利用。另外,还可以使用布尔运算(AND、NOT、OR等)、关键字的选取组合等检索策略与技巧。

2.增加学习内容的内置支持,培养网络学习者的自我监控能力。因为在网络学习中,最普遍的交互形式就是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学习材料的内置支持设计相当于一组正规的、与内容有关的补充、扩展学习材料的详尽讨论,例如预先和学习之后的提问、带反馈的问题、索引、导读、所学内容回顾、学习指引,等等。学习者在学习初期自我监控能力不强,通过学习内容的内置设计,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将学习目标和方法与自我行为作比较,以促进自我监控的发生。

3.基于web的交互支持,促进网络学习者的自我监控。网络学习中,学习者与教师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是一项主要的学习活动。他们可以通过bbs、聊天室、epointer等网络工具进行交互,在交互中他们可以相互讨论、评价,给予反馈,使学习者能够比较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能够合理安排时间。

4.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加速网络学习者自我监控能力的形成。与传统的课堂相比,学习者的自主性增强,他们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但是此时学习者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更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习者浏览有关自我监控知识的专栏,以期对其有初步了解,还要引导学习者明确自身的特点,学习材料的性质、结构和难度,采用适当的学习策略,合理安排时间。同时,教师还应该帮助学习者分析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障碍,及时调整,并督促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四、结语

网络自主学习的效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中监控体系的完善是保证网络自主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鉴于网络自主学习中教师的协作者角色和学生的主导者地位,监控体系应由教师外部监控和学生内部自主监控两个部分组成。学生自主监控作为教师监控的有效补充,既能帮助学生相互督促,增强参与性,激发积极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又能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共同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为今后的自学乃至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网络学习环境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较新的事物,在这样的环境下要进行有效的自主监控,对于自主监控意识和能力有限的多数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更高效合理的监控方式,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监控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自主监控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陈孝宗.网络自主学习监控系统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4).

[2]许金普,张海青.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监控策略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3).

篇10

关键词:Android;机动车;模拟考试

中图分类号:TP311

1 Android平台架构

Android系统是基于Linux的开源操作系统,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手机操作系统之一[1,2]。Android操作系统分为四个层次,自顶而下分别是应用层、应用框架层、组件库层和虚拟机、Linux内核层[3,4]。其可移植性强,本文设计的系统是在Android系统的应用层上使用Java和XML语言进行开发。

2 机动车模拟考试系统的设计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现今汽车已进入各家庭,学车的人数也呈逐年递增趋势。快速准确地掌握机动车相关知识是每个驾驶员的必修课。

当前较多的学习材料为纸质材料和网络的资源,对于学者来说,缺乏方便性。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其应用程序也日异月新,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本文设计的基于Android的机动车模拟考试系统,为用户提供便利性,更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2.1 系统概述

本文设计的机动车模拟考试系统是一个信息化的学习平台,系统主要分为四个子系统:知识学习子系统,模拟考试子系统,成绩评定子系统,疑难题库子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总体结构

2.2 系统的设计

(1)知识学习子系统

从知识数据库中读取相关知识并显示,用户可根据自己需要进行不同知识点的学习,主要有模块一:道路安全法律法规、模块二:交通信号、模块三:安全行车文明驾驶、模块四:高速公路和山区等复杂道路条件下的安全驾驶知识、模块五:紧急情况时处理知识、模块六:日常检查与维护基本知识、模块七:交通事故后的自救和急救基本知识等七个内容。

(2)模拟考试子系统

模拟机动车考试的机考环境,进行以45分钟为期限的倒计时,从知识数据库中随机读取70道选择题,30道判断题,并显示到手机屏幕中,用户可进行答题。试卷提交方式有两种:一是在开始答卷45分钟以内,用户可手动提交;二是答卷时间到,由系统自动提交。

(3)成绩评定子系统

根据提交答卷的答题情况,进行总分的统计,每题1分,满分为100分。对总分进行考试情况的评定,其中,90及以上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对用户本次模拟考试的答题情况进行分析,以图的形式显示用户七个模块内容的得分情况,如图3所示,使用户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熟悉程度。

图2 用户得分情况分析

(4)疑难题库子系统

疑难题库题目的来源有两个,一是用户在阅读知识子系统时,遇到的疑难,手动地添加到疑难题库中;二是在用户进行模拟考试时,系统自动将用户回答错误的题目保存于疑难题库中,以便用户进行及时查阅和深化学习,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3 系统仿真与性能测试

在Eclipse开发环境下,运用Java和XML语言,设计和实现了基于Android的机动车模拟考试系统,并在模拟器上进行各项功能的测试,均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采用的测试平台是Android 2.2,API Level为8。

图3所示为本系统在模拟器上运行的主界面。图4所示为模拟考试的界面。

图3 系统主界面 图4 模拟考试界面

4 结束语

本文设计的基于Android的机动车模拟考试系统,可方便用户的学习,是新一代学习的趋势。本系统功能多,运行快,效率高,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丰盛.Android应用开发揭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张仕成.基于Google Android平台的应用程序开发与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28).

[3]钟元生,高成珍.Android应用开发教程[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3.

[4]吴想想.基于Android平台软件开发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