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一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31 01:1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目一学习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目一学习材料

篇1

【关键词】“校讯通”;学生认同度;移动学习;需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26―06

随着“校讯通”的普及和推广,甘肃地区许多中小学都开通了此项业务。“校讯通”提供了平安短信、家校互动、亲情电话、移动教务等服务,不仅为教师、家长和学生提供了便捷的沟通渠道,也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为了及时掌握“校讯通”业务的应用现状以及学生对移动学习的潜在需求,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移动信息技术助力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组于2010年4月6日至23日,相继在甘肃省白银、兰州、金昌等地市中小学深入开展了实地调研访谈活动。课题组根据校讯通的功能和业务设计了《移动信息技术助力教育信息化――学生用户调查问卷》,问卷在正式实施时,充分考虑了地区、学校、年级等差异性,采用分群抽样的办法抽取了甘肃省白银市、金昌市、兰州市等12所学校,共计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61份,另外还选取一些学生,进行了面对面座谈、个案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一 学生样本的基本情况

学生是“校讯通”使用影响的最终对象,也是本次调研的主要变量。在回收的学生问卷中填写性别一栏的学生人数为554人,缺失7人,其中男孩为257人,占总人数的45.8%;女孩为297人,占总人数的52.9%;男女比例分布为1:1.16,学生性别比例比较平均,符合抽样研究的随机性。

在回收的学生问卷中填写年级一栏的学生人数为557人,缺失4人,被调查对象分别分布在九个年级。调查人数较多的是五年级、六年级和初一。

二 学生对校讯通与移动学习的认同度

(1)学生最认可的“校讯通”业务是紧急情况下与家长联系、完成作业和获得更多学习资源

在对于“校讯通”业务的认同度方面,对“校讯通”积极正面的选项,学生“完全同意”和“同意”的合起来分别达到了六成以上(见表1),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d.让我在紧急情况下更便捷地与家长取得联系”、“f.让我的作业完成率更高”、“g.我可以及时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这反映了学生对校讯通的业务的普遍认可。

对负面的两个选项i与j,有25.1%的学生担心校讯通的使用会使自己失去隐私,28.2%的同学不喜欢老师经常向家长通报在校的情况。这提醒校讯通在提供服务时要对学生必要的成长隐私空间进行考虑,不能完全扼杀对学生自我成长精神的培养。由统计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校讯通”业务对自己有帮助,业务存在有价值。从访谈中也能发现学生对“校讯通”业务的认可,他们认为:“校讯通业务方便了父母跟老师的沟通,支持将一些在校的基本信息如考试情况、成绩单、到校情况、在校表现等发给家长。”

(2) 六成以上的学生对移动学习感兴趣

学生对“通过手机上网的方式,随时随地浏览学校的专题学习网站,下载有关的学习资料,进行阅读”的学习方式认同的达到了74.8%,说明学生很喜欢用移动设备获取资源,进行相关学习。

如果“通过手机上网的方式登陆学校的专题学习网站,就某个感兴趣的学习问题发表自己的疑问、意见和见解,并可以随时收到学校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回答和评论”,有70.4%的学生表示支持这种应用方式。也有20.8%的学生对这种应用方式持无所谓的态度,有8.8%的学生持反对态度。总体而言学生对移动学习的这种应用方式还是比较支持的。

如果“参与到不同的学习兴趣小组,通过手机等移动学习系统,借助于学校专题学习网站,和小组伙伴在真实的自然情境中一起讨论、协作、探索自然科学的奥妙”,愿意的学生达到了70.3%,其中有36.9%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

如果“通过移动学习系统,随时就学习、生活以及和伙伴们交往的烦恼问题向父母或喜爱的老师、心理辅导员老师倾诉和交流,并能够即时得到他们的帮助”,愿意的学生有68.1%。

如果“通过移动学习系统,随时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拍成照片、视频到自己的博客上和其他伙伴分享”,愿意的学生占60.1%,其中有31.1%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

如果“通过移动学习,随时随地下载老师的教学要点或教学视频片段,就某些知识点重新学习”,愿意的学生高达74.7%,其中有38.8%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

如果“直接把家庭作业到学习网站,并及时了解到老师对作业的评改意见”,愿意的学生有59.4%,有28.7%的学生对这种应用方式表示无所谓,有11.9%的学生表示反对。

通过对问卷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利用移动信息技术设备进行移动学习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和需求,在学科课程学习中他们非常愿意和渴望使用移动学习的各种资源和工具。

三 学生对移动设备的使用情况

(1) 高年级学生手机拥有量大于低年级学生

关于手机拥有量的问题,在被调查的561人中有548人回答,其中拥有手机的人数是223人,占有率是40.7%。根据B/A值不同(B/A值是指这个年级“拥有手机的人数占拥有手机总人数的比值”与“年级的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比值”的比,B/A值越高说明这个年级的手机拥有量越高),手机拥有率从高至低的年级是初中二年级(2.29)、高中二年级(1.98)、高中一年级(1.69)、小学六年级(1.20)、初中一年级(0.89)、小学五年级(0.75)、小学三年级(0.42)、小学二年级(0.40)、小学四年级(0.33)(详情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小学阶段手机拥有量最高的是小学六年级,小学五年级次之。这两个年级拥有手机量比较高。而小学一年级至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手机拥有量比较低;在初中阶段,初中二年级的手机拥有量最高,在所有调查的年级中拥有量最高,比值超过2.0;在高中阶段各年级手机拥有量相差不大,但是拥有量都很高,都超过1.50。由此可以看出,中学学生手机普及率高于小学,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开展移动学习,中学可行性高于小学。问卷调查中有325人没有手机,占调查总人数的59%。在没有手机的被调查者中,70%的人希望拥有一部手机,主要理由是能够与他人沟通。30%的不希望拥有的人主要认为有手机会影响学习。

(2) 学生经常使用的移动数字设备是手机、MP3系列、笔记本电脑和数字学习机

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学生经常使用的移动数字设备是普通手机和MP3/MP4/MP5/Ipod中的一种,其次是笔记本电脑和数字学习机。其他的数字设备如3G手机、上网本和个人数字助理学生是很少使用的。手机作为沟通的工具是必备的移动数字设备,占40.7%,MP3等播放器也是学生喜欢的数码产品,占有量为32.6%,笔记本电脑的拥有率为22.3%,数字学习机为23.4%。这些设备是学生最常用的数字设备,价格比较便宜,一般的家庭都能够承受。为了孩子的成长,许多家长愿意为孩子购买,但是有些家长为孩子购买了设备后,并不知道怎样使用,所以不能给孩子以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3) 学生常用的获取资源和信息的工具占前三位的是笔记本电脑、普通手机和数字学习机

对于学生常用哪些工具来获取信息,一般来说学生常用什么设备,那么他获取资源和信息一般就是用这些设备,但是顺序是有变化的。学生常用的获取资源和信息的工具占前三位的是笔记本电脑(23%),普通手机(22%),数字学习机(18%)。

众所周知,只要能够与互联网联通,那么就能够获取海量的网络资源,笔记本电脑,特别是近几年兴起的上网本,基于其功能完善,性价比良好、市场销售额逐步扩大等原因,成为小学生主要的资源获取工具。除了笔记本电脑之外,手机也能够通过GPRS等形式与互联网联通。调查中,手机是第二大获取信息和资源的工具。

可见,能与互联网接入的移动终端都是大家喜欢应用的,也是最有可能应用和开发移动学习的工具,只要能够满足随时随地的学习,充分实现互动,就可用于移动学习。虽然3G手机的占有率比较低,但是随着3G技术的发展,3G设备、iPhone\iPad等便携式产品将是移动学习设备的发展趋势。

(4) 开展移动学习要改变学生仅将手机等设备作为通讯娱乐工具的观念

在调查问卷设计的10个手机使用的业务功能中,最普遍使用的是打电话、收发短信、玩游戏和听音乐这四项传统的业务。而“向其他人请教学习问题”和“查单词、生字”这两项是经常使用、偶尔使用和从不使用平分秋色。收发彩信、浏览网页、在线课程学习和下载课程学习资源只有一部分人经常使用,甚至有少部分人几乎天天使用。说明在移动数字设备上开展移动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要改变学生将手机等设备仅仅作为通讯娱乐工具的传统观念。

(5) 大部分学生在空闲时间使用手机

学生在使用手机的时间上,大部分人选择的是“写完作业后的空闲休息的时间”,占61%。紧随其后的是“在家学习时”和“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分别占13%和10%。这说明手机等移动数字设备更适合学生在生活中、在空闲时间、在零碎时间非正式学习。

四 学生对移动学习的需求分析

(1) 学生最希望通过手机获取的信息内容是课外读物和课程学习

不同的人群的关注点不同,想获取的信息也不同。学生希望通过手机获取最多的信息内容是课外读物和课程学习。不同性别的学生对通过手机获取的信息之间差异不显著(表3),男生最想获取的信息是课外读物,占到23.3%,而女生最想获取的信息也是是课外读物,占到25.1%,但是相比之下男生比女生更愿意获取娱乐游戏方面的资讯。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想获取的信息差异性显著,小学学生最愿意获取的信息内容排在前三位的是,课外读物,课程学习和娱乐游戏,而初中和高中学生最愿意获取的信息内容排在前三位的是课外读物,新闻资讯和生活百科。这反映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社会环境的变化,因此,在设计移动学习内容时,小学阶段要考虑娱乐性,更多的采用“娱教”的学习内容形式,而在初中和高中要逐渐注重学科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 七成以上学生愿意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接收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学习资料

移动学习能够给学生提供任何地点、任何时候、任何方式的学习,学生对通过移动设备接收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学习资料的态度,反映了他们对移动学习的需求。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73.82%的学生愿意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接收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学习资料,不同性别的学生对通过这种方式学习的认同趋于一致(表4)。不同阶段的学生对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下载资料的方式都表示愿意与接受,小学生达到了75.3%,初中生达到了76.5%,高中生达到54.8%。

(3) 大多数学生希望通过手机或其它移动设备接收需要预习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要点

在回答问题的537名学生中,对通过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接受需要预习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要点的学生达到了395,有33.76%的学生完全赞同,有39.11%的学生赞成,两者所占的比例相加达到了72.9%(图3),所以学生是很愿意利用手机来进行课程内容和学习要点的学习的。其中女生比男生更愿意通过这种方式接收需要预习的课程内容。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对通过这种方式获取课程内容的方式的态度逐渐降低。

(4) 小学阶段最愿意获取的学习材料形式是视频,而高中阶段是文字材料

不同形式的学习材料呈现形式,对学习效果有不同的影响,根据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学习应该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发展。教学应该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抽象。在“你喜欢在手机上使用哪些形式的学习材料”选项中,选择视频的为49.6%,选择文字的为47.6%,选择动画的为40.5%,选择图片的为26.1%,选择声音的为25.5%。

视频是大家最喜欢的学习材料呈现形式,因为视频和上课一样,有声音和图片还有文字相结合,给学生呈现的信息比较多。学生观看视频学习就像和在真实的课堂中一样;而文字是排在了第二位,仅次于视频并且和视频相差无几。文字是传统的信息表达形式,学生都习惯通过文字来获取信息,所以排名仍然排在前列,这为开发移动学习资料提供了可能。

作为图片和声音相对于前三项就显得差些,因为图片和声音给大家提供信息的形式是单一的,并且视频包括图片和声音,因此效果比单一的图片和声音有很大的优势。

统计分析发现,不同阶段的学生对希望获取的学习材料形式不同,小学阶段最愿意获取的材料形式是视频,而高中阶段的学生最愿意获取的学习材料形式是文字材料。

不同性别的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形式的认同度不同,男孩最想获取的是视频,占到了27.7%,女孩最愿意获取的是文字材料,占到了24.95,这反映出不同性别的学生对信息的呈现形式的喜好存在显著差异。

(5) 学生希望自己需要的时候用手机查询学习资料,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设定时间段发送

学生认为发送学习资料的时间为自己需要的时候用手机上网查,占到了38.6%,其次是根据自己的习惯设定时间段发送,占28.4%(表5),所以移动学习要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学习资源供学生在需要的时候查询,并且要根据学生的习惯发送学习内容。不同阶段的学生对发送资料的方式差异显著,随着年级的增高,他们最不愿意接收的方式就是系统随机发送,高一学生愿意接收的仅为4.2%,高二学生为7.1%,同比小学四年级为18.2%,六年级为19.9%。不同的学生性别对发送资料的方式差异性不显著,都最愿意在需要的时候用手机上网查询,男孩为40.8%,女孩为36.9%。

(6) 学生基本接受通过短息的方式进行交互式测试

基于课堂教学的交互式测试对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这种交互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反馈,然后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巩固所学内容。在调查中发现,65%的学生愿意通过短息的方式进行交互式测试(表6)。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交互式测试的认同度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减弱,高中学生对此大多持无所谓和反对态度,说明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的方式和对学习内容的接收形式有显著的差异性。不同性别的学生对通过交互式测试,巩固所学内容,及时获取反馈信息的认同度趋于一致,65.4%的男孩,66.8%的女孩对这种方式表示愿意接受。

(7)学生希望通过移动设备接收知识点和学习重点

不同的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大的辅助作用,能够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希望获取最多的学习材料是考试的知识点,占到了23%,其次是学习重点。所以移动学习要尽可能把学习内容简化为学习重点和知识点传输给学生(图4)。

(8)学生最愿意通过移动设备学习的科目是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性,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重视思维推理能力,语文、思想品德等学科重视概括、识记,英语学科则重视日常练习交流能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最愿意通过移动设备学习的科目是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但所有课程之间的显著性差异不大(图5)。

相比之下,不同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喜欢通过移动学习学习不通的科目,之间差异性显著,小学高年级学生最喜欢通过移动学习学习的科目是语文,其次为数学和英语。初中生最愿意学习的科目为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高中学生对通过移动学习最喜欢学习的科目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高一学生最喜欢学习的科目为数学,高二学生最喜欢学习的科目为英语。不同性别的学生对通过移动学习学习的科目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喜欢学习的科目为数学,占到了27.5%,女生喜欢学习的科目为语文,占到了24.9%,这表现出男女生由于性别的差异,喜欢的科目明显不同,男生更加喜欢学习抽象思维型的科目,而女生则喜欢学习背诵,记忆类感性科目(表7)。

篇2

1. 做好复习准备工作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事先做好准备。期末考试也是一样,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复习前,我们应该至少完成如下三方面的工作:明确复习内容,收集复习资料,制定复习计划。

期末复习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查漏补缺;二是知识系统化;三是强化记忆。为此,我们应根据各科知识特点,明确自己的复习内容。例如七年级上期语文复习就可分为字音字形、文学常识、课内阅读、课外拓展、作文等几个部分;生物科按章节为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细胞、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三章。

收集复习资料就是将一学期使用过的各种学习材料收集整理好,如课本、练习册、考试卷等,避免出现复习时因翻找资料花去了大半时间情况。有的同学由于找材料弄得心烦意乱,情绪被影响,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因此准备资料一定要做到及早、完备两点。

制定好切实有效的复习计划是高效复习的关键。同学们可以制作一个表格,并用数字列出每项学习任务的顺序,确定具体的复习任务及完成时间以(七年级上期为例,如表所示)。

2.要突出知识的全面性与重难点

将知识的系统化是复习的一大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是必须注重知识的全面性。所谓全面性就是复习时不留死角,要将课本内外学习过的知识点都复习到,即使是课文下面的小注释也不能轻易放过。重难点则包含科目本身的重难知识点和一些科目间的联系。

3.贵精不贵多

兵法精粹在于集中兵力,各个突破,强调“伤其十指头,不如断其一指”。在复习中我们可以此为借鉴,每次复习只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来进行,对这个中心知识点做到全面、透彻、融会贯通。

复习时,要看、要想、要写、要查资料等,是比较费时间的。因此,需要一个比较集中的时间和比较安静的环境,否则,就会影响复习的效果。平时找个比较集中的时间很困难,可以采用把分散的时间集中起来使用的办法。

4.科学安排复习时间,做到劳逸结合。

复习任务繁重、时间紧张,有些同学因为平时不努力,只好熬夜学习,弄得第二天上课没点精神,真是得不偿失。因此大家在复习时要科学的安排时间,做到劳逸结合。

每天的复习,应遵循先易后难,文理交叉的原则。如每天早上读半个小时语文或英语,然后做数学练习,做到文理科内容交替学习,这样大脑不容易疲劳,学习效率也高。当然,你也可以从自己喜欢和擅长的学科开始复习,容易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帮助消除畏难情绪。接下来,学习就会顺利多了。此外,还应参加些体育运动,如每天早上晨跑十几分钟,星期天下午打打球等。因为适当的体育锻会精力充沛,学习效率更高!

篇3

关键词:语文学习;阅读;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022-01

一、引言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一个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取决于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而基础则是阅读能力,并且语文是重要的学习工具,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对其它科目了解能力的程度,学习好语文阅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提升语文阅读能力,就应该了解语文学习的特点。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那么教学的特点应该既有教的特点,也有学习的特点,本文主要语文学习的特点。学习的特点总体上既有很强的参照性,所以学习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语文阅读过程的对比上,而教书的特点则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故教书特点主要在于分析思维的引导上。

学习是新事物的认识,是对学习对象认识的增加和认识对象的深化两个方面,如果说小学学习认字是学习对象的范围扩大,那么阅读则无疑是学习对象的深化。深化需要不断强化认识的深度,认识的清晰度,而这些主要来源于对客观对象的对比分析,联系与区别的分解。故比较策略则成为语文阅读能力提升的主体。比较阅读就是围绕相互比照学习的多种信息,在开放的资源环境下形成一个比较的认知的场景,对多种材料能够进行有序而合理的分析和整合,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更好的调整自己认识的一种学习方法

二、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特点

目前学生学习很少进行总结,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学习和学生结果,很少注重学习过程,而实际上,学习过程真正决定学习结果。阅读的学习过程可以通过分析其对比特点来分析,从而有利于学习过程的清晰度。比较阅读策略,则主要是针对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服务。从总体上看,比较阅读策略有可控性、针对性、多元性等特点。

(一)语文阅读过程具有可控制性

比较阅读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基础上具有筛选、分析、鉴别、概括材料的能力,使得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行为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和加强,培养求同求异的思维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建构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发展的能力。

因为语文可供阅读的材料是比较复杂的,很多杂乱信息仅仅在表象上反映出或多或少的关系,并且还不够特别紧密,为了使得比较可行并保证能得出新的结论,这就需要学习者对所学材料进行剖析,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推断材料所指的真实含义,根据真实信息进行合理的推理,进行重新编码和组合,使得比较的内容条理化、意义化、深刻化,从而形成新的学习材料,加深对事物的本质认识,促进知识的理解和保持。由于这一切是在已有知识和比较材料的范畴内进行的,因此便于学生驾驭和教师的指导,即可以有效的控制学习的进程和质量。

(二)语文阅读过程具有针对性

比较学习往往具有明确的问题指向,有意识地针对问题来设计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是在问题状态下展开的。如阅读古典诗词常常会遇到用典的问题。由于古典诗词中用典的普遍,涉及的范围广,类型不同,含意各异,形成阅读困难,用典就成为影响诗词学习效果和理解质量的最大问题,因此需要获得与此相对应的学习方法来解决。由于有明确的问题做导引,选择比较学习策略,将用典的诗词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互相之间进行比较,找出用典相同性和差异性,掌握它的规律、意义和用法,就可以将用典的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以后遇到此类问题就不会再成为学习的障碍。在语文教学中,比较学习的有效与否,首先取决于比较的问题是否明确,其次取决于比较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再次取决于问题的多少、大小、难易是否合适。比较的问题越明确学习越有兴趣,比较的问题越有价值,学习的质量就越高,比较的问题难易、大小、多少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越相贴近,效果就越好。由于比较学习主体的学习意识完全被激活,因此,更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

(三)语文阅读过程具有多元性

多元性是指在进行比较学习时,相同的事物在不同文本、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表征和内涵,导致理解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多样的。比较学习的学理基础是材料之间的相关性,即可比性。可比性为学生比较学习提供了一种可能和前提。学生面对比较材料一般会产生一种预期的假设,当在比较中获得多角度、多语境中认识相同事物的他者眼光,这种预期的假设或被证实是正确,或被证实是错误的,促使他们不断尝试更换理解作品的角度,产生新的发现、新的启示,形成多元解读的局面。“这对于打破既有的思想束缚和认识局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和信息容量,更新知识结构,培养学生一种触类旁通的辩证比较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篇4

关键词:课堂教学,中职英语,学习动机,主动学习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中职英语作为中职生学习各专业必修的基础文化课,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着重要作用。然而,以近年来的实际教学现状来看,中职生中大部分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英语基础薄弱,语言技能较差。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局面: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本文结合中职生英语学习现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和潜能培养中职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做以阐述。

一、 中职学校英语教学现状

中职学生是刚从义务教育阶段时期走出来,他们因受义务教育阶段被动学习的影响,其学习习惯还停留在被动学习的层面,大多学生在等待、观望、不知所措。这无疑是教好中职英语的一大障碍,阻碍着学生深入英语学习。

二、中职英语教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爱因斯坦说得好:“对一切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英语学习也如此,没有兴趣根本谈不上主动和积极。构筑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技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发和培养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兴趣,是英语教师需要解决的首要教学难题。以下是结合英语语言的学科特点和中职学生的实际,对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的课堂教学技巧尝试。

(一)培养阅读英语小环境,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潜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提高英语水平的重要一环。朱纯认为兴趣不是与生俱来, 而需要经过后天培养发展。大量教育实践表明,只要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兴趣就可以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英语课堂材料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就将有助于进行阅读教学。 一旦培养起学生阅读外文的兴趣,学生的阅读水平将会迅速提高,英语口语能力也随之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也顺理成章的被激起。因此,英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选取恰当的英语学习材料。首先,选取的学习材料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和年龄特征,要适合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学有所得,不断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使这种情感成为他们继续学习的内驱力;其次体裁多样,题材丰富。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增强学生适应各种教学材料的能力。最后,还要注意知识性、趣味性和目的性相结合,如在教授Welcome Unit时,关于Numbers、Time、Date、Color、Shape的内容做了很多游戏,而在教授The Alphabet时就通过搜集穿插了字母歌,并要求学生一定要学会这首歌。传统的媒体比如书、报和杂志等可提供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材料。利用新的传播媒体―――互联网, 也可采集到大量的英语材料。同时应鼓励学生留意广告、说明书、标语牌、商业性杂志和影视节目中的英文字幕等随处可见的英文作即兴学习英语。

(二) 创新教学形式,提高语言知识水平和文化背景知识,丰富自主学习的手段

英语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一定的语言知识,即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词汇量以及必要的语法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生活知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决不能与学习社会文化知识割裂开来。语言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学习英语过程就是我们了解不同文化差异的过程。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如:安排学生看由Tom Hanks主演的美国大片Sleepless in Seattle(西雅图不眠夜),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等有声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又优化了英语教学环境,营造出较自然的英语教学氛围。同时还可以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主动意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都会有很大的促进和帮助。

(三) 培养学生养成阅读英语的习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

中职学校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对英语科目的学习技巧和策略了解很少。而对阅读策略的相关研究表明:英语水平相对低的学生通过策略的培养可以提高他的技巧从而提高学习水平。因此,加强对学生过程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调整学生的学习习惯, 加强学习策略的正确引导和培养英语语言学习技巧。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平时多读,背诵精彩段落和文章,以培养语感。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不良习惯,做到不回读,不声读,不点读等,这样加快阅读速度,提高理解的准确率。除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外,也要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和技巧。针对不同的文章采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不同的策略;教师要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 ―---略读、掠读、精读及批判性阅读,教师在分配学生阅读任务时,应指导建议学生选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以便学生更好地阅读, 更快地提高阅读能力。

三、 小结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要求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达到学生真正愿意主动学习英语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张红艳. 高职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刘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

篇5

【关键词】课件 演示 多样性 交互 反馈

多媒体信息手段是为实现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的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手段决不是标新立异,更不是搞形式主义,而是为实现教学手段的最优化,以提高教学手段和效率,使学生学到的东西多些、快些、好些。

一、注重教学实效,因课因人因地制宜

无论什么科目,一堂课的内容可能是一些相关知识的集合,因此必须注重课堂中知识传授的整体性、连续性,这一点必须在课件中体现出来。一般来说,课件中应包括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素材、练习三大部分,课堂教学内容是课件中的主干部分,相关素材用来丰富、补充说明教学内容中难以理解的部分,练习则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部分。如果在课件中缺少其中的某一部分,就会给人以比例失衡的感觉,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另外,在课件制作过程中,也要注意知识的层次性,使其条理清楚、循序渐进,这样不仅从外观上看脉络清晰,同时也能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

二、发挥多媒体的演示功能及对材料的处理功能

数学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很多时候,如果直接将客观事物摆在学生面前,虽然做到了教学的直观,但不利于教学的展开――因为数学知识是抽象的,现实生活并不等于数学。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对学习材料进行数学化处理,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教材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这样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建构科学的数学概念。如在教学“正方体、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通过电教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目睹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一条棱通过移动和相对的棱可以完全重合,从而得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棱平行且相等”这一结论。这既强化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利用电教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将抽象内容直观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学习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又如,在《圆的画法》的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观察一条线段绕一个端点(定点)顺时针旋转,直至另一端点扫出一个圆,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形成过程。接下来,将画圆的步骤分解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获得画圆的完整信息。这样,学生就会牢牢记住画圆的每一个步骤和要领。借助多媒体还能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从而使学生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三、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课件的制作涉及到多种不同的科目,由于不同的科目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在表现手法上就有不同,各科目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最能体现教与学的手段、方式。如语文学科中,可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画面,给人以直观性且从中使学生得到审美教育;又如理科学科中如能将枯燥无味的函数图像、分子运动、物体运动规律等内容模拟动画,则直观效果更好,学生也更易于理解;再如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如能用大量现实素材转化成数字信号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应用,势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如图表,地图等,完全可以将其电脑化处理后融入课件中,这样也能不浪费过去的一些教学资源。

四、加强课件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

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之后,学生常常被眼花缭乱的课堂教学所吸引,然而在现代教育技术的环境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却被抹杀了。这与我们的素质教育宗旨是相违背的。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必须尽快找到课件与学生之间的结合点。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课件中的练习与反馈这一环节,但这还不够,因为它并没有达到多媒体技术的不可替代性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效果。在这一方面,今后将作进一步多方面的尝试以期达到师生共同发挥创造力的目标。

五、发挥多媒体的反馈评价功能

篇6

[关键词]情感因素 英语学习 影响 培养策略

英语在当代学校教育中已经成为一门必不可少的科目。然而,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许多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以至于他们的英语成绩低下。而且,英语作为一门外来语在中国被教授,学校及家庭基本不能够提供真正学习英语的环境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练习英语。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英语无用,无趣且难度太大等思想,并在英语学习中产生消极的情绪,如焦虑,厌烦等。所以,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建立正确的观点及思想是当今教师刻不容缓的职责。

英语作为一种复杂的语言体系,它的词汇,语法等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许多学生认为学习英语不并轻松,甚至是种煎熬。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动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帮助学生降低学习的难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于兴趣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已有许多学者做出了大量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有了学习的动力与求知欲学生才会尽他们的努力来进行学习,才可能获得一个较好的成就。

学习者在学习中的积极动机对他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教师认为学生的动机可以作为决定他们学习英语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从教育心理学来讲,学习动机实际是指推动和维持人的学习的心理动因。首先,动机影响着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具有积极动机的学生乐于学习英语,并且愿意参加各种与英语学习有关的活动来提高自己,因此,他们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其次,动机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对英语学习持有积极动机的学生,会尽自己的努力来学习英语,他们学习较认真,且努力程度比持有消极动机的学生高,且可以持之以恒地积极学习。最后,动机会影响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课堂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它不仅需要教师的授课,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方面。研究显示,学生上课的表现同学习动机成正比,即持积极学习动机的学生在课堂上比较活跃,成绩也比较出色。而如果学生的动机不够积极,那他们可能不会主动参与到课堂上的各种教学活动中。这样他们在学习上就会变的被动,学习兴趣也会逐渐减小,学习成绩随之下降。

积极向上的情感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英语的学习活动中。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情感过滤说认为,有了大量适合的输入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二语习得的过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因此,对教师而言,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情感与教授课堂教学内容同样重要。让学生在学好的情况下,还要保证心理健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到最真实、最生动、最和谐的发展。

篇7

【关键词】Sakai ; 教学改革 ; 过程控制 ; 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006-02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的变化,尤其是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得到了迅速发展。网络平台是进行教学协作研究和教学过程管理的重要工具。因此,如何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构建多元辅助学习模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但是,针对高等教育研发的网络教育课程,从课程编排顺序、课程内容、学分分布以及教育重点等,每个院校差别很大。Sakai是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开源学习平台之一,因此,本研究将其作为网络教学平台,利用其理念、系统特征以及一些辅助工具来组织教学研究和管理。

1.Sakai简介

Sakai是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密西根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于2004年发起的一项开源的课程与教学管理系统(CMS)开发计划。它是一个自由、开源的在线协作和学习环境,由Sakai成员开发和维护。Sakai支持国际化标准也遵守SCORM(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Shar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等教育技术标准。

Sakai提供一组软件工具来帮助需要开发一个共同用于协作或学习环境的研究院校、商业组织和自主群体创建一个用于协作的网站。Sakai的协作和学习环境是一个免费的、共享源代码的教育软件平台,主要用于教学、研究和协作。是一个类似于moodle的课程管理、学习管理系统,以及虚拟学习环境。目前使用Sakai 系统的高校中,用户最多的是印第安纳大学,拥有超过13万的活跃用户,使用10 台服务器搭建系统集群。国内也陆续有越来越多的大学加入。

笔者所在院校是属于中外合作办学,所以对于西方高校优秀经验能直接引入。并于2011年引入了Sakai系统,并以Sakai 系统为基础,搭建了西亚斯交互式网络学习系统――CAS (Cyber Academic System) (http://)。系统于2011 年秋季学期开始试运行,2012 年春季学期开始正式使用。目前,累计使用过系统的用户超过2 万人,累计开设了超过1500个课程站点,覆盖近2000门课程;本学期有超过90%的本科生课程使用此系统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开通了课程站点。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校级公选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辅助工具课程。具有内容覆盖面大,学生人数多的特点。其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能够善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环境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传统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主要介绍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知识、Windows 系列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等内容。 虽然操作系统、各种软件版本经常更新,但整体内容没有变化。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这些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渴望,他们希望学到更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并且对于各个院校学生有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分,如理科、文科、管理、医学、艺术等。 由于每个学科的差别很大,加上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存在着不同层次的需求,如果简单地按同一方案、同一大纲进行教学,势必导致一部分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无法满足其今后的专业学习,直接影响了其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1]。

3.基于Sakai系统的教学改革

3.1 分班制度改革

传统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分班管理制度采取自然班、“大一统”的管理方式,由于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大学新入校的学生,很多已基本学习了目前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主要内容,不再是“零起点”。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 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已经基本掌握,埋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使其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 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刚接触计算机,学习起来有点吃力,从此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 这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 不同层次的学生难以按照自己的知识准备进行学习和训练。

基于这种现状,有必要对传统的分班制度进行改革。在新生入学后针对全校新生进行一次基于Sakai系统的在线考试。Sakai系统提供了非常强大的在线考试功能。在考试中,将试题分为三个级别,根据学生自愿来选择考试的级别。测试后,再将学生分为三个级别,最高级别的可以免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最低级别的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全部课程,中间级别的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高级课程,因材施教,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 教学模式的改革

现代的课堂教学大多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必要的课堂教学讲授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难于掌握的内容。[2]在Sakai教学平台中教师的授课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多样,教师整合大量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课件、网站链接、图片等资料,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教学资源与环境,根据学习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 学生点击各种学习材料,参与各种在线学习活动。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较好地解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所涉及知识面广、课时相对较少等问题,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扩宽学习层面、掌握知识重点等。

Sakai 系统提供了网络教学中的许多常见功能,如课程大纲、通知、发放课件、在线作业与考试、在线讨论、花名册、站点统计等。能够满足各类教学的需要。此外,它还提供投递箱(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共享私有的文件)、资源工具有(包括资源上传/下载、RSS推送、搜索、收藏、标记、评价等)、作业、学习进度、学习监管、分组、花名册等。教学资源是课程学习的支撑,Sakai平台中的资源工具做得非常完善,它支持多种格式的资源,而且学生可以共建共享资源,甚至还可以形成一个小型的课程资源库。

另外,由于Sakai系统需要利用计算机通过网络教学。为此,我们重新分配了理论课和上机课比例,从原来的“2:1”改为“1:1”,将学生计算机实际能力培养阶段分为“基础技能训练阶段”和“综合技能训练阶段”。

3.3 学习过程的改革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通过学生提交的纸质作业来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实践性较强,学习的过程中实际操作较多,传统的方式不宜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控制。Sakai系统提供了教师对学习过程的跟踪与管理功能。教师在平台上可以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学习记录全程跟踪,对学习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果。[3]

Sakai平台中学生不仅可以提交作业、参加练习与测试,每个人还拥有一个电子学档。Sakai平台中的档案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保存作品的空间,记录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工具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给学生一个公平合理的形成性与总结性并存的教学评价。优秀的网络教学平台对于项目式学习的开展至关重要,它是学生协作学习以及对整个活动项目进行管理的工具,Sakai平台强大的功能为项目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

在课后总结、反思阶段,Sakai 软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功能模块工具。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分工与同伴协作完成,包括建立自己的电子学档、查看站点相关学习材料、教师课件等,还可以在线提交作业、查看教师对作业修改的评语或等级。

3.4 考核方式的改革

2013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通知:调整改革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体系。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体系调整改革进行部署,新的考试体系将于2013年下半年开始实施。在调整改革中,取消了二级“Delphi语言程序设计”科目,新增“MySQL数据库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MS Office高级应用”三个科目,所有考试科目全部实行无纸化考试。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基石,特别是在二级考试中增加了“MS Office高级应用”,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我们的考核方式也要与时俱进。以往采取的考试,题型多是单选题和判断题,只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而缺乏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我们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建立了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即“总评成绩 = 一级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作业、实验、平时测试)(40%)”。

在Sakai系统教学平台中,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时间等客观条件来自主地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而不被局限在自己本身的条件内。在Sakai教育环境下,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激发。这些都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使得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不再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任何人、任何时候、在任何地点都能进行学习。基于Sakai系统的教育模式不仅可以应用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很多其它课程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如何让Sakai系统更好的发挥作用,还有待广大的教师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谌新年,何宏,肖伟平。基于“非零起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7.15(8):46-47.

[2]张屹,许哲,张帆,等.基于Sakai平台的村镇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应用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10(5):51-55.

篇8

【关键词】普通高校;舞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27-01

目前,推行素质教育成为众口多谈的热点,而在大学教学中,艺术教育也就备受关注。舞蹈是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教育方向。舞蹈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舞蹈专业的学生,而是把最高水准的舞蹈拿出来让人们学习;它们强调的不是舞蹈的技术含量,应该做到何种程度,而是重在培养人们的自身素质、观念与气质;它是面对全民的艺术理念。

一、对高校舞蹈教育的思考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舞蹈教学依旧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在教育对象上不足,受众面积过小;第二,在舞蹈课程的安排上,并不能和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相联系;第三,在教学手段上,它过于强调老师的口头传授与模仿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第四,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过于重视自身所学的科目,忽视了一些相关联科目的横向学习,这些方面会严重影响高等院校舞蹈教学的发展。

二、高校舞蹈教育素养培养的路径

在深入了解普通高等院校对舞蹈素质教学的认知态度、分析了目前普通高等院校的舞蹈教学情况,笔者对高校舞蹈教育素养的培养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树立科学理念,理顺管理体制。科学技术是人文文化的基础,人文文化是科学技术的方向标,普通高等院校的舞蹈教学应该秉持人文和科学教学同等重要的教学观念,把舞蹈素质教学与学校内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结合,把所有校内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要群体。清晰管理机制是高等学校舞蹈教学变革的基点。现如今,中国一些高等院校已经创办了一套完备的舞蹈教学管理体系。其他学校也要与现实相联系,建立完备的管理体系作为教学方针,努力寻求有意义、有价值、有特点的舞蹈素质教学管理机制。

(二)改进课程结构,完善课程设置。普通高等院校舞蹈教学在教学计划上应该秉持“统筹舞蹈教学基本技能、理论、美学三个方面”的指导,有结构、系统化计划教学内容,一步步引领学生走向艺术的殿堂。在教学安排上,第一要注重素质教学,安排一门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上升性、综合性的学科,就是以舞蹈的优美、欣赏、表现力为基础,与学生的生活方式、文化水平相结合,积极构建一系列与舞蹈教学有关的学习科目。与此同时,在舞蹈艺术类科目的安排上,也要有主有次,要多开设一些美学、文化学、社会学、比较教育学等相互联系的科目,使学生对此感到满足。改进课程结构,完善课程设置是目前舞蹈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三)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以往的舞蹈教育经常是刻板的、形式化的教学,这种情况导致很多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不能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抑制学生发展。这是和“关注个性发展”、“着重发展实践”、“激励创新行为”等教育观点相背离的。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布鲁姆说:“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体现对兴趣发展的重视”。现代教学重视实践的作用,构建一个以提升学生美学情操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拥有优质的人文情怀,具有高深人文素养为目标,以自由、开放、创造为立足点,和以往教学方法相反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是高等院校教学变革的灵魂。在教学方法上,既要留存原有教学方法的精华,又要借鉴现代教育观点积极的一面,寻求从知识口头传授到个性教学的改变,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欣赏美学与现场演示相关联的完备教学模式转变。要逐渐转变传统的重视技能的教授、忽视素质的提升,重视舞台表现力、忽视艺术魅力的状况,全面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与综合素质。

(四)改革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笔者发现,发展性评价不会忽视学生的背景,关注当前,着重未来,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优点,这在高校舞蹈素质教育中极其适用。普通高校舞蹈教学要改革传统的鉴别和挑选机制、轻改进和激励机制的情况,把发展性机制作为大学舞蹈教育评价的中心,与形成性评价、相对性评价等方法相结合,积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高水平评价。在进行评价时,应该依据现实情况采用检验评价、资料查看评价等方式进行,着重评估学生的舞蹈素质、学习内容、基本技能、知识储备能力、实践能力等内容。变革教学评价内容,是目前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营造艺术氛围,提高教育实效。学校舞蹈活动的发展是舞蹈教育教学的生命力,它既可以激发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充分展示自己,对提升舞蹈教学的实施有着重要作用。在开展各种活动时,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学生活跃现场,激发学生的活动乐趣,促使学生积极交流,从而使艺术文化深入交流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爱莉.试论大学舞蹈教育[J].新课程研究,2011(8).

篇9

一、基于教材整合的课程资源建设

当前,很多教师对教材过度依赖,更多扮演的是执行者,很少是开发者或建设者。这不是能力问题,更多的还是思维习惯问题。我们可以将当前使用的不同版本的教材合理计划、有机组合、有效施,进行基于教材整合的课堂教学资源建设。

以“百分数的意义”一课为例,通过对各版本教材的比对我们发现:北师大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都先通过“数据统计”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再从具体的生活实例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西师大版和人教版教材则是直接从生活的具体实例入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意义。前者突出了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后者突出了百分数存在的必要性。四个版本的教材都着重呈现“部分与整体”的百分比的素材,帮助学生从最容易理解的角度体会百分数的意义。只不过西师大版和苏教版教材在学科素材中增加了“部分与部分”的百分比,帮助学生建立更为完整的百分数概念。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对本课的学习资源做了如下思考与调整。

1. 改变数据凸显百分数学习的必要性。生活中,百分数更多出现在统计领域。北师大版教材中提供的素材是“踢球总数和种子总数都是100”,这种情况下学生不易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并且学生容易简单地将百分数与分母是100的分数等同起来。因此,可以将数据改成更为一般化的数据,增加思考的难度,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引入百分数比较的优越性。

2. 增加“部分与部分”的百分比素材。百分数概念的内涵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比率,外延是两个数量可以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可以是“两个独立数量之间的关系”。而北师大版教材与苏教版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如出勤率、绿化率、食物蛋白质的含量等)中百分数所表示的两个数量都局限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呈现“部分与部分”的百分比,帮助学生完整地建构百分数的内涵。

二、基于主题学习的课程资源建设

人具有整体性,人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是全方位、整体性地认识和思考新知识与事物的。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却人为地把知识割裂开来。其实,人的整体性的发展不是不同学科知识杂烩的结果,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不断探究世界及自我的结果。知识和技能只有镶嵌在具体的、综合性的情境中,才能更容易理解,更任意地迁移,知识也只有在联系中才能显示出意义。所以,我们在教学研究中依据儿童需求,把握时代特征,搜集各种资源,进行基于主题的课程资源整合。

【教学案例】换个角度思考(适用于六年级)

教材原型:苏教版六下“解决问题的策略”。

1. 整合课外生活素材,体验角度不同,观察到的物体对象也有不同。

(1)美术作品中的“鲁宾杯”(图1)。以黑色为背景看到的是杯子,以白色为背景看到的是两张人的脸。学生体验到以不同的背景来观察,看到的就会有所不同。

(2)美容产品广告图片(图2):正向看上去是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太太,倒过来则看到了一位漂亮的年轻女孩。

(3)阅读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体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句的文义及意境。学生体验到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可能不同。

2. 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关知识(选择三个学习材料)。

(1)计算:1/2+1/4+1/8+1/16。

(2)16支足球队参加比赛,比赛以单场淘汰制(即每场比赛淘汰1支球队)进行。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后才能产生冠军?

(3)用分数表示图3的涂色部分。

3. 阅读古代经典益智故事。

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一个开雨伞店的;二女儿嫁给一个开洗衣作坊的。这样,老太太晴天怕大女儿家雨伞卖不出去,雨天又担心二女儿家衣服晒不干,整天忧心忡忡。同学们,该怎样劝劝这位老太太呢?

4. 换个角度思考,消除生活中的“烦恼”。

同学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你遇到过烦恼吗?说出来,让我们大家“换一个角度思考”,帮你消除烦恼,好吗?

以“换个角度思考”为核心主题,将美术作品中的“鲁宾杯”、商业领域的美容产品广告图片、语文中的诗词作品、数学教材“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生活中蕴含哲理的小故事,以及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经常遇到的烦心事等进行主题整合,促进了学生认知、技能、情感、价值观的全面发展。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发现与挑战!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讲讲自己的烦恼事”,其他同学用换个角度思考的方式进行帮助或劝解。可以想象多年之后学生要是真的遇上了什么烦心事,再想想今天的这节课,带给他们的收获远远不止数学知识的获取。

三、基于学科统整的课程资源建设

教育是一种生活过程,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他们的需要和兴趣。杜威认为:学校科目联系的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可以通过活动性课程将这些科目联系起来。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在于当下,更关乎未来,在于创造一种高于现实生活的更加美好的生活。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把学科内容与儿童生活联系起来,与儿童经验联系起来,从儿童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中确定“组织中心”,围绕“组织中心”,整合教育目标和儿童需要,通过学生、家长、教师等人员的合作,实现多个学科领域的课程资源整合。例如,图4就是一个以“朋友”为“组织中心”构建的一个学科大单元统整课程(适用于四年级)。

这个课程单元融合了语言和文化、数学与科学、人与社会、健康与体育、艺术等多个领域。这个单元课程的教学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为中心”,涉及小学各学科课程资源的统整,期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探究意识与创新意识,期望在学习中让学生懂得珍惜朋友间的真情,发展学生交往的能力,使得构成学生身心的各种因素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面生长。

当然,我们在进行课程资源建设时要注意几个要点。

1. 要基于《课程标准》。课程资源建设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全面体现和落实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

2. 要感受精神愉悦。课程资源的建设要丰富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和体验,增强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和好奇,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观点碰撞、启迪和认同。使得学生在课堂上享受伙伴的赞赏和期待,享受伙伴共同学习的力量,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生命成长的意义和价值。

篇10

关键词:迁移 学习迁移 语文数学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与内涵

迁移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知识分类理论的提出以及学习理论的更新,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提出,迁移的概念也在更新。当前,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三类迁移理论是学术界的主旋律,即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产生式迁移理论和认知策略迁移理论。[1]

学习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也称为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2]关于学习中存在迁移的现象,《论语·述而》中早有记载:“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还要求学生要“由此以知彼”,这些都是指先前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的促进,是学习中的迁移现象,但孔子只是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并没有对其做出解释。

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根据迁移的作用,几乎所有的习得经验都能以各种复杂的方式相互联系起来。个体习得经验后,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应用所习得的经验来解决各种问题,新习得的经验有时可以改变原有的经验结构。诸如此类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都可以视为学习迁移现象。正因如此,学习迁移始终是心理学家研究的中心问题。了解迁移的规律,可以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有力的依据。[3]

二、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

迁移并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学习者自身的特征、学习者最初的学习水平、学习材料的特征等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到迁移。关于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的相关研究已非常深入完备,以下对其简要的概括说明。

首先,相似性是影响迁移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包括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较多的共同成分会产生较大的相似性,最终才能导致迁移的产生。

其次,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迁移方式。原有的学习包括原有的经验水平、原有经验的组织性以及原有经验的可利用性。原有经验的特征可以直接决定迁移的可能性和迁移的程度,而且,要产生迁移,原有的经验结构必须能够被有效地激活、提取。

最后,学习定势对迁移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即定势对迁移的影响既能促进也可阻碍,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作用。定势使得个体在认识方面与外显的行为方面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使得个体在活动方向的选择方面会产生一定的倾向性。当以往经验与当前所面对的问题相符时,定势可以使得问题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定势有时也会阻碍学习者将其他方法迁移到目前问题的解决。另外功能固定,即把某种功能、作用赋予某种物体的心理倾向,从而难以发现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的潜在功能。定势对迁移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关键还是取决于学习者对定势双重性的认识,既要考虑利用积极定势解决问题,又要打破僵化定势,具有创新精神,灵活解决问题。

三、学习迁移规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学习迁移广泛地存在于各种学习活动中,利用学习迁移规律指导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学习,有意识地使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降低新知识的学习难度。

首先,强调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由于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观念的可利用性,呈现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即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宜把所有教学内容不分轻重缓急地教给学生,而是要先选择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内容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了这些基本内容之后,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许多与之相关的内容便不需要重新教学,而只需加以引导,学生即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但是空谈概念、原理,相当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也无法实现学习迁移。要在教授概念、原理等抽象性、概括性较强的基本知识的同时,辅助以典型范例,并阐明概念、原理的使用条件,这样才有助于学习迁移的产生。

其次,注重各个学科知识之间的迁移。语文是一个内容庞杂的学科,经常涉及历史、哲学、音乐、科普等其他内容。教师在讲解相关内容时如果利用学生在其他学科课堂上已经学习的知识,不仅可以节省教育资源,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避免重复学习而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例如,讲解《陈涉世家》《范进中举》等古文时,就可以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学习迁移,而不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进行文章的背景分析。当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样哲学氛围浓厚的文章时,就可以利用学生在政治课上掌握的哲学知识进行教学。讲授《黄河之水天上来》《音乐之声》等文章时又可以借助音乐的渲染力量,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再次,要充分研究学情。无论是先行组织者策略,还是利用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内容进行教学,都要求教师充分研究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明确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以及掌握到什么程度。只有充分研究学情,才能促进学习迁移的产生。

最后,师生都要具有迁移意识。教师在迁移教学中,利用迁移促进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更应教会学生学会迁移。“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当学生具有了迁移意识,掌握了迁移技巧之后,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将各学科、各阶段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虽然学习迁移规律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但并不是所有语文教师都能掌握迁移理论并加以运用,并且目前的教材依然是分章节、分科目编制,各章节、各科目之间的迁移规律及迁移内容、方式都需教师自行发掘利用。这不仅不利于教师利用学习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实践,甚至会使教师陷入迁移的误区:偏离教学目标,为了迁移而迁移;漠视学生学习差异,迁移目标整齐划一;迁移方法缺少变化,迁移模式固化单一;忽略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生硬迁移等等。

综上所述,学习迁移规律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广大语文教师宜有意识地学习迁移理论,并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

注释:

[1]余永聪:《迁移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2][3]冯忠良,伍新春,姚海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文献:

[1]冯忠良,伍新春,姚海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余永聪.迁移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4).

[3]李凤麟.论迁移在中学语文阅读中的运用[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