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成本法权益法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成本法权益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成本法权益法

篇1

【关键词】 成本法;权益法;账务调整

一个企业向另一个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后,会形成四种不同的情形:一是形成控制,二是形成共同控制,三是形成重大影响,四是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也无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其中一、四种情形采用成本法核算;二、三种情形采用权益法核算。当投资企业由于减少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使投资企业由原来的控制变为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或由于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追加投资,而使投资企业由原来无共同控制、无重大影响变为具有共同控制、具有重大影响时,就会使投资企业核算股权投资的方法发生改变,即由原来核算股权投资的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

一、由于投资企业追加投资而将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

这种情况是指投资企业原持股比例较小,对被投资企业不具有共同控制,也无重大影响,同时也由于该项股权投资不存在活跃市场且公允价值也不能够可靠计量。依据投资会计准则的规定,此股权投资只能采用成本法核算。继后期间,由于再次对被投资企业追加投资,而导致持股比例达到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时,其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就应由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

(一)图示描述(见图1)

1.A点(2009年1月1日)

(1)初始投资日

(2)初始投资成本为M

(3)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R

(4)原投资持股比例为10%

2.C点(2010年4月1日)

(1)追加投资日

(2)追加投资成本为N

(3)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Q

(4)追加投资持股比例为15%

(5)追加投资后持股比例为25%

(二)原差额与新差额的计算及调整

1.原差额(X)=原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R×10%

当X>0时,X为包含在初始投资成本中的商誉价值,此种情况下无需调整。

当X

2.新差额(Y)=追加投资成本-Q×15%

当Y>0时,Y为包含在初始投资成本中的商誉,此种情况下,不需要调整。

当Y

另外,应当特别注意的是,上述与原持股比例相对应的商誉或是应计入留存收益的金额与新取得投资过程中体现的商誉与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应综合考虑。在此基础上,确定与整体投资相关的商誉或是因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应计入留存收益或是损益的金额。其详细分析过程如表1所示。

(三)A、C两时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Q-R)差额的调整

对于原取得投资后至追加投资交易日之间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相对于原持股比例的部分,属于在此期间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中应享有的份额,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对于原取得投资时至追加投资当期期初按照原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应调整留存收益,对于追加投资当期期初至追加投资交易日之间享有被投资单位的净损益,应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属于其他原因导致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中应享有的份额,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同时,应同时调整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借:长期股权投资 (Q-R)×原持股比例10%

贷:盈余公积 W×原持股比例10%×1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W×原持股比例10%×90%

贷:投资收益 L×原持股比例1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Q-R)×10%-(W×10%×10%+W×10%×90%+L×10%)]

上述会计分录在特殊情况下有可能借贷方向相反。

(四)实例分析

甲公司于2008年1月1日以银行存款800万元取得乙公司10%的股权,投资时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

8 400万元(假定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因对被投资企业不具有重大影响且无法可靠确定该项投资的公允价值,甲公司对该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甲公司按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2009年7月1日,甲公司又以银行存款1 410万元取得乙公司12%的股权,追加投资当日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12 000万元。取得该部分股权投资后,按照乙公司章程规定,甲公司能够派人参与乙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对乙公司具有重大影响,甲公司对该项股权投资改按权益法核算。假定甲公司在取得对乙公司10%的股权后,双方未发生任何内部交易。乙公司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的净利润为900万元,其中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7月1日实现的净利润为260万元,2008年2月15日乙公司宣告分派2007年度的现金股利1 000万元。乙公司除实现净利润外,未发生其他计入资本公积的交易和事项。要求根据上述资料进行甲公司与该项长期股权投资有关的账务处理。

会计处理如下:

1.2009年7月1日追加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 1 410

贷:银行存款 1 410

2.原差额的会计处理

(1)初始投资成本=800(万元)

(2)原差额(X)=800-8 400×10%=-40

借:长期股权投资 40

贷:盈余公积 4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36

3.新差额的会计处理

新差额(Y)=追加投资成本-追加投资时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追加持股比例=1 410-12 000×12%

=-30

借:长期股权投资 30

贷:营业外收入 30

4.两投资时点公允价值差额的会计处理

(1)两时点差额=12 000-8 400=3 600(万元)

(2)相对于原持股比例的部分=3 600×10%=360(万元)

(3)属于净利润影响的部分=900×10%=90(万元)

其中:2008年净利润影响的部分=640×10%=64(万元)

2009年净利润影响的部分=260×10%=26(万元)

(4)属于其他原因影响的部分=360-90=27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 360

贷:盈余公积 6.4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57.6

贷:投资收益 26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70

二、由于投资企业减少投资而将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

这种情况是由于投资企业处置了一部分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从而使得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不再具有控制,而变化为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时,投资企业核算股权投资的方法应由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

(一)图示描述(见图2)

其中P0点为初始投资日,P2点为处置投资日,P1点为处置投资当期期初。P0点至P2点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损益为M

+N;P0点至P1点实现的净损益为M;P1点至P2点实现的净损益为N;P0点至P2点被投资企业由于其他原因导致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变动的金额为E。

(二)调账要求

因处置投资导致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能力由控制转为具有重大影响或者与其他投资方一起实施共同控制的情况下,首先应按处置或回收投资的比例结转应终止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在此基础上,应当比较剩余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与按照剩余持股比例计算原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属于投资作价中体现的商誉部分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属于投资成本小于原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同时应调整留存收益。对于原取得投资后至处置投资导致转变为权益法核算之间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中应享有的份额,一方面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另一方面对于原取得投资时至处置投资当期期初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扣除已发放及已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及利润)中应享有的份额,调整留存收益。对于处置投资当期期初至处置投资之日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中享有的份额,调整当期损益。其他原因导致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变动中应享有的份额,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同时,应当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三)账务调整

1.作处置投资的会计处理(略)

2.比较差额

差额(X)=剩余投资成本-原投资时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剩余持股比例

(1)当X>0时,属于包含在投资成本中的商誉价值,不需调整。

(2)当X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X

贷:盈余公积 10%X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90%X

3.对P0至P2点之间被投资企业实现净损益部分中应享有的份额进行账务调整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M+N)×剩余持股比例

贷:盈余公积 M×剩余持股比例×1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M×剩余持股比例×90%

贷:投资收益 N×剩余持股比例

4.对P0至P2点之间被投资企业其他原因导致的所有者权益变化中投资企业应享有的部分进行账务调整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E×剩余持股比例)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E×剩余持股比例)

5.实例分析

A公司原持有B公司60%的股权,其账面余额为9 000万元,未计提减值准备。2006年1月1日,A公司将其持有的对B公司20%的股权出售给某企业,出售取得价款5 400万元,当日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24 000万元。A公司原取得对B公司60%股权时,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13 500万元(假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自取得对B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后至处置投资前,B公司实现净利润7 500万元。假定B公司一直未进行利润分配。除所实现净损益外,B公司未发生其他计入资本公积的交易或事项。A公司按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在出售20%的股权后,A公司对B公司的持股比例为40%,在被投资单位董事会中派有代表,但不能对B公司生产经营决策实施控制。对B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应由成本法改为按照权益法进行核算。要求:进行A公司将成本转换为权益法的账务调整。

会计处理如下

(1)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54 0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30 000 000(9 000万÷60%×20%)

贷:投资收益 24 000 000

(2)比较差额

差额(x)=6 000万-13 500万×40%=600万>0属于商誉,所以不进行账务调整。

(3)对初始投资日至处置投资日被投资企业实现净利润中投资企业应享有的部分进行调整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30 000 000 (7 500万

×40%)

贷:盈余公积 3 000 0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7 000 000

篇2

投资年度利润或现金股利的处理按如下公式:

公式1: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投资当年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投资企业持股比例×当年投资持有月份÷全年月份(12)

公式2: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被投资单位分配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企业持股比例一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的投资收益

同时,指南中对投资当年取得的现金股利的理解是,“由投资前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利润分配得来的,故一般不作为当期投资收益,而应当冲减投资成本”。

投资年度以后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的处理按公式3和公式4:

公式3: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计分配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一投资后至上年末被投资单位累计实现的净损益)×投资企业持股比例一投资企业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

其中,被投资单位派发的现金股利大于其在接受投资以后所实现的累积净利润属于清算性股利,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投资成本,不确认为投资收益。

公式4: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投资企业当年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一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

如果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等于或小于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损益,则被投资单位当期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中应由投资企业享有的部分,应于当期确认为投资企业的投资收益。

根据上述公式的解释,如果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为负数,表明已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股利又由投资后被投资企业实现的未分配净利润弥补,应将原已冲减初始投资成本又得以弥补的部分转回。

然而,笔者认为,按照上述公式计算转回的投资成本有不妥之处。

首先,会计准则之所以规定超过累积净利润的股利应当冲减投资成本,是因为这部分股利不属于投资企业投资之后产生的收益,不能确认为“投资收益”,只有当以后年度出现可以转回的情况时,再确认为收益。其会计分录为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贷记“投资收益”。可以看出,已冲减投资成本的股利在将来有可能重新被确认为收益,但并非所有冲减成本的现金股利都可以转回。笔者认为,应冲减投资成本的股利应分为两部分一清算性股利和投资成本的收回,两者形成于不同期间,具有不同的含义。清算性股利发生在投资后,意味着投资企业用累积盈余以外的净资产部分支付股利,是投资成本的返还。一般来说,清算性股利是特殊情况下才发生的。而投资成本的收回则指的是初始投资成本中以前年度净利润的分配数,该股利的来源发生在投资前,与投资后产生的净利润没有关系。虽然在会计处理上都作为投资成本的冲减数,但是清算性股利可以由于以后年度净利润的弥补得以转回,而后者作为成本的收回不应该被弥补。

其次,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投资年度未宣告的股利和已宣告未发放的股利同是投资前净利润产生的,但后者由于已宣告,应作为应收项目,并不包括在初始投资成本中。而对于投资时尚未宣告的情形,按照指南中的公式3和公式4,投资前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利润分配形成的股利在以后年度则可能被转回,从而形成投资收益。与已宣告的情况相比,这种处理方法有不妥之处,如果仅仅因为被投资单位尚未宣告发放股利而允许将这部分股利在后期确认为投资收益,将影响会计的可比性和一致性。因此,投资时未宣告的股利不应该由投资后产生的净利润弥补。 再者,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以前年度净利润产生的股利显然不能被包含在投资收益中,在会计处理上也就不能作为投资成本的转回。

[例]甲公司2001年1月1日向乙公司投资,初始投资成本100万元,占乙公司股权的10%。3月20日公司宣告发放股利20万元,4月5 13甲公司收到现金股利2万元。2001年至2005年乙公司收益及股利分配情况如下(单位:万元):

按照上述计算公式及会计处理方法,甲公司2001至2005年的会计分录如下:

(1)2001年发放的股利应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

借:应收股利

2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20000

(2)2002年由于乙公司净利润大于分配的现金股利,恢复已冲减的成本

借:应收股利

40000

长期股权投资

10000

贷:投资收益

50000

(3)2003年不发放股利,不能确认损益。

(4)2004年由于乙公司2001年后累计净利润小于已发放的现金股利,产生清算性股利,冲减投资成本

借:应收股利

10000

投资收益

3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40000

(5)2005年投资成本由于累积净利润大于累积发放股利又得以恢复

借:应收股利

20000

长期股权投资

50000

贷:投资收益

70000

笔者认为,2001年已冲减的投资成本作为投资年度前净利润的分配额,不能在2002年及以后年度转回。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而不是享有额,2001年乙公司实现净利50万元,并发放40万元的现金股利,甲公司仅能确认已分配的股利4万元作为投资收益,而不是5万元。

因此,笔者认为在计算公式3中,“投资企业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应改为“投资企业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中属于投资年度以后的冲减数”。同时,上述业务应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2002年

借:应收股利

40000

贷:投资收益

40000

同样,2005年仅能恢复2004年清算性股利所冲减的成本4万元

借:应收股利

20000

长期股权投资

40000

贷:投资收益

60000

篇3

【关键词】 出口;反倾销;会计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经济仍然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随着中国贸易地位的上升,我国成为了世界反倾销运动中最大的目标。面对国外频繁的反倾销诉讼,我国企业表现出了反倾销意识不强、应诉不力的状况。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WTO成员国实施反倾销诉讼,需要反倾销调查机关应用国际反倾销法中的会计规则对出口产品的价格进行会计论证,以核定出口产品价格是否低于正常价格,是否对成员国该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构成威胁。国外反倾销调查给我国出口企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首先,贸易受阻将直接减少出口,不仅影响到国际市场开拓,还导致国际市场份额缩水;其次,积存的产品既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又使企业的资金周转陷入困境;再次,从国内来讲,积存的产品销路成问题,在国内销售,使得国内市场受到冲击,而反倾销调查案件中的失利,往往引发其他国家对我国发起恶意反倾销调查的连锁效应,使得我国出口企业的国际形象受损。反倾销无疑仍旧是国外对华贸易救济的主要手段,也成为了我国企业平等参与国际贸易舞台所面临的主要障碍。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被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只能参照第三方的价格和成本确定正常价格;企业对反倾销的认知不足,高额的应诉费用以及其他客观因素,也会导致自身消极被动应对,再加上企业本身会计操作不规范,不能提供详细的会计资料。

作为贸易保护主义最常用的工具,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我国在遭受的115起贸易救济调查中,以反倾销为主,共75起,总案值127亿美元。而且反倾销的种类也在不断扩大,被诉产品从最初的轻工、纺织等传统商品,扩大到机械、电子等总计有4 000多种商品。进入2010年,美国、欧盟等相继对中国油井钻管、铜版纸、三聚氰胺等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阿根廷也发表公告,对中国西服、套装和夹克展开反倾销调查;墨西哥决定继续对原产于中国的高碳锰铁征收21%、为期5年的反倾销税……

因此,面对着严峻的形势,为了更好的应对反倾销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必须有强力的支撑。本文仅就会计信息的角度阐述了抵御反倾销的对策。

二、我国出口企业反倾销会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出口企业在应对反倾销方面存在“两低”问题:一是反倾销应诉率低。我国企业对外国的反倾销指控往往表现得不积极,如在已经发生的反倾销案件中有50%的企业没有积极应诉,尽管,近年来应诉和不应诉两种行为导致的损失和收益使大部分企业认识到,不应诉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但应诉率仍然不高。目前,许多企业在反倾销调查中也能够积极应诉,但其比率只有50%~70%。二是胜诉率低。虽然我国企业应诉率提高到了70%左右,但胜诉率长期徘徊在30%左右。

通过研究国际反倾销调查文件和调查过程,可以发现反倾销中除了要考虑它的法律框架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企业的会计机制。会计机制中确认倾销的基础是成本会计。但是我国出口企业往往缺乏一个非常健全的财务制度,没有健全反倾销会计机制,会计操作不规范。主要表现在:

(一)会计准则差异导致会计信息不被认可

WTO《反倾销协议》中规定的产品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以及销售、管理费用,即摊入成本中的除了生产成本外,还需要计算产品所包含的包装、研发、运输、保险和广告等费用。反倾销所涉及的产品成本核算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将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由于反倾销涉诉产品往往不是单独的一种产品,而经常是一种或者一类,因此在成本核算上,在进行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区分的同时,还要有共同成本的分摊。而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产品销售、管理成本及质量保证成本等不能被资本化或分配计入存货的成本中。从而导致成本信息资料不适用于反倾销的需要。

此外,间接费用分配标准的选择也是影响我国反倾销涉诉产品成本不准确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的成本核算体系,对于材料间接费用的分配,其标准常常与生产数量有关。但在国际会计准则中,间接费用与这些代表生产数量指标的相关性是不纳入成本核算中的。

(二)出口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

很长时间以来,西方国家以我国企业财务会计资料不完整、未提供经审计的会计报表、国家控制着大多数供应商、没有出口许可证、禁止在国内销售等驳回了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要求。由于我国没能建立健全的反倾销会计机制,没有健全的财务制度,企业原始凭证不真实、不合法、不完整;没依法建立账簿、会计账目经不起审计检查;很多企业建立两本账、多本账、账外账;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此外,在国外对我国企业进行反倾销调查时,企业往往对调查问卷的内容无从下手。加上平时会计操作本身不规范,只得编造或临时制作财务报表,导致不能及时保质按时地完成方发出的调查问卷,造成我国企业提交的会计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效的,也很容易让调查组找到借口以否定该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从而导致企业的败诉。

(三)缺少反倾销中的会计信息平台

反倾销会计信息平台是以会计信息为主线、相关信息为辅线的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信息库,旨在提供反倾销诉讼双方全面、详细的基础资料和比较分析资料,以确保反倾销诉讼举证和抗辩的成功。而我国企业目前缺乏对反倾销会计信息系统的研究,没有建立自己的反倾销会计信息系统,缺少对竞争对手会计信息的了解,因此在反倾销应诉中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信息,不仅错过了有利的应诉时机,还导致应诉会计举证不足,从而导致败诉。

(四)缺少职业的反倾销会计人员

在反倾销应诉时,所涉事项会计专业性比较强,需要出口企业的会计人员通力配合。因此,反倾销会计对会计人员要求具有更高的会计素质,需要会计人员精通会计、法律、英语、国际贸易等专业性知识,而这种会计人员在我国现在相当缺乏。从反倾销的角度来讲,我国出口企业会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对国际贸易和反倾销等相关法律比较陌生,在反倾销立案调查中,会计人员往往表现惊慌失措,没有足够的能力应付反倾销调查。

三、解决我国反倾销会计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加快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

在倾销的认定上,生产成本的构成至关重要,因为成本是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成本的计算结果将直接影响到被调查产品的正常价值。但由于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产品成本的范围、确认、计量的规定方面存在差异,且在不同的会计计算方法下,计算的产品价格不同。因此,我国会计准则应该进一步完善,加快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

由于我国出口企业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小型企业,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中小企业都只要求提供简化型的财务报告,简化型财务报告只提供更容易理解的财务信息,反映企业扼要的资本与财务状况。近年来我国也有少数企业开始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但大部分的企业仍按我国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 因此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制度时,既要与会计法和现行企业会计制度相一致,又要兼顾中小企业的特点,同时与国际惯例接轨。只有这样,才能使应诉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符合国际惯例,才能被国外反倾销调查受理机构所认可,为会计举证带来强有力的依据,从而使有关国家在对我国出口产品倾销指控时,视我国为市场经济国家,认可并采用我国企业的成本和会计资料,而不是采用替代国的做法。

(二)建立健全各种财务制度

企业成本核算和会计资料的规范化无论是在争取市场经济地位过程中,还是在申请市场经济待遇或分别裁决过程中,都需要有关企业严格按照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规定,建立健全账簿,保证成本核算和会计资料的规范化,使反倾销调查当局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企业的真实会计资料,从而在反倾销调查中争取有利地位。在反倾销诉讼案中,只有可靠和经得起查证的会计举证才有效,才能为反倾销诉讼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原始凭证等会计资料的保存,以备核查;账务处理方法要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严格进行会计核算,规范会计行为;严格执行会计制度,杜绝会计造假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完整,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三)建立反倾销会计信息系统

对正常价格的认定往往是倾销调查的焦点,企业要想在国际贸易中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反倾销中做出充分的举证,企业必须建立反倾销会计信息系统,为填写调查问卷和进行抗辩提供基本的资料。反倾销会计信息系统应收集和分析的信息内容主要包括:产品出口价格、成本费用、数量、市场占有量、对进口国产业损害情况,以及公司一般情况、财务会计资料、同类产品在可比市场经济第三国的生产销售情况等信息和资料。同时在这个系统中,企业要建立国内、国外竞争对手的情况,掌握国际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建立有关国外企业的倾销历史信息库,帮助企业制定营销策略,在竞争中争取主动。此外,还需要建立国家反倾销信息机制、行业协会反倾销会计信息机制、出口企业反倾销会计信息机制、中介机构反倾销会计信息机制等,每一个会计信息机制都要有相应的信息系统作为支持。

(四)加大反倾销会计人才的培养

西方国家反倾销会计人才优势比较明显,具体表现在:一是大公司有反倾销会计,建立了自己的反倾销会计预警机制。二是行业商会也建立了以反倾销会计为中心的信息系统,提供反倾销会计咨询,协调本行业产品的出口价格,防止恶性竞争。三是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能提供反倾销诉讼和反倾销会计服务,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在反倾销中的作用。四是反倾销调查当局设有反倾销核查会计。

而我国还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和专业机构,所以,我国应在将来的几年内通过高等院校积极培养反倾销会计人才。不仅从数量上保证,还要确保其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因为反倾销会计人才是在反倾销中得以取胜的关键。当企业涉及反倾销案件,会计人员要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投入到反倾销应诉当中。出口企业的会计人员不仅要熟悉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成本计算数据和方法,还要熟悉国内外会计准则,反倾销知识、国际贸易知识,此外还应该具有相关反倾销专业法律知识,了解出口国以及进口国国际反倾销法律制度。同时会计人员还须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特别要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四、结论

随着会计问题在反倾销案件中不断地暴露出来,使得我们认识到从会计学的角度研究反倾销问题的重要性。建立反倾销会计机制,把会计学同反倾销有机地结合,将会开辟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但由于会计操作和法律操作是反倾销应诉成败的关键,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这一困难短期内还无法克服,为此,企业在确保自身会计操作的情况下,政府还要从会计准则和会计操作规范化方面加快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行业协会在积极配合政府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的同时,也要积极指导和引导企业严格按照既定的会计准则规范其会计操作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在会计层面确保我国企业在遭遇反倾销诉讼时从容应对,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张鸣. 欧美国家对华反倾销的会计思考[J].当代经济,2008(9).

[2] 陈秀霞. 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会计策略分析[J].商业时代,2008(9).

[3] 戴雪蕾. 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制造”的反倾销备战构想[J].财经界,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