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的学科分类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8: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课题的学科分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研课题的学科分类

篇1

关键词:基于问题解决;分析化学类实验课程;教学质量

分析化学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以实验操作为主的技能课程。本科生在学习了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应该有一个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过程。“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分析化学类实验课程体系”的提出,就是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针对一个个具体的分析测试对象,从查阅文献到拟定实验方案、最后实施样品处理及分析测试,让学生亲自参与定量分析的整个过程。通过“基于问题解决的分

析化学类实验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探索及开拓意识、踏实有序而讲求效率的工作作风等方面得到锻炼,培养他们具有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基于解决问题” 实验课程教学理念的诞生

按照教育部在《新世纪教改工程》【1】中提出的“新世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要求深人进行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时展需要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继续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综合配套改革,以先进的科学与文化知识成果教育学生,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其中提出了新世纪人才培养的宗旨,即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认为在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应该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目前多数老师采用讲解-示范-学生听的方式,然后学生照章抓药、机械操作,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体会到分析化学实验就是要培养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和学习积极性。

我国发展已经进入重大战略机遇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国家和社会对创新人才特别是对拔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研究型大学将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这些时代特征对研究型大学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西北大学校长姜澄宇在“实施新世纪教改工程,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文中,首先提出“坚持教育创新 构建教育教学新体系”【3】,即在总结和提炼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坚持教育创新,积极构建包括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个性化培养体系、综合素质教育,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高教研究体系、现代化教育教学环境保证体系等的教育教学新体系。

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分析化学类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理念,以期通过此教学改革,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实施新世纪教改工程,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基于解决问题”实验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

计划的实施,旨在探索并建立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

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顺利达到上述教学改革的目的,必须从以下各方面着手:

1.转变教与学的理念,让教师和学生都明白,分析化学类实验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样品的分析测试技能,包括待分析样品的前处理、测试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分析数据的处理计算、实验报告的上交等;

2.改变教学计划,所有化工化学类的本科生都要完成《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综合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修改完善相应的教学大纲;

3.调整学时比例,分析化学类实验课程总学时的50%用于基本技能的训练,剩下的学时全部用于“基于问题解决的实验课程教学”;

4.改革教学内容,学生完成基本技能训练后,全部投入实际样品如药品、食品、水质、材料等的分析,在实际分析测试过程中逐步理解所学理论知识,体会定量分析各步骤中需要用到的知识点和注意事项。

5.增加考查环节,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进行基础知识考查,合格者才能进入实验室操作,督促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分析化学及分析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完成分析化学类实验课程后,再通过一系列实际样品的测试来考核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使学生自觉地规范操作技能,严肃认真地实施实验步骤。

三、“基于解决问题”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基于问题解决的分析化学类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要求我们打破常规的教学理念,学生不再受课本、讲义的束缚,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不再是严格的课本上规定的,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开拓创新,多种方法多种途径经过对比选出最优。引导学生从查阅资料、到实验方案设计以及进行实验、得到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等过程,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同时,老师也不是绝对的权威,只是完成目标产物分析中的指导者,特别从方法可行性、操作过程的安全性以及出现异常情况下给与指导。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分析化学类实验课程体系”,应该包括选题意义、涉及知识点、合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等等(如下图所示):#p#分页标题#e#

例如实验一-腊肠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消费品的质量,食品安全提到了议事日程,快速准确检测相关成分的含量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研究的焦点。该实验的提出当然是针对过量的亚硝酸盐对人体有危害,而腊肠是人们生活中经常食用的,学生看到这个题目首先就想到:腊肠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到底超标了吗?结合实验中心的设备,我们要求学生处理好样品后采用分光光度法和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亚硝酸盐。本实验涉及到的知识点有样品的预处理、光度法、离子色谱法。离子色谱测定亚硝酸根需要除去样品中的盐分,因为腊肠的盐分很高,Cl-的存在直接影响了亚硝酸盐的测定,学生在实验中用到固相微萃取方法以除去干扰,这个知识点,学生只是在理论知识中接触到固相萃取的概念,而今在自己设计的实验中就要用到该分离技术,学生感觉很兴奋很想实际应用。处理好腊肠样品后能顺利的测定出亚硝酸盐的含量,学生们同时又很有成就感,感觉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派上了用场,解决了一个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完成实验后,就光度法和离子色谱法两种方法得到的实验结果又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找出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整个实验过程培养了学生全面、辨证地思考问题,一分为二地看待各种分析方法和测试结果。

又如实验二-纺织品中偶氮染料的测定。近年来,随着全球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上对地球环境质量持续恶化和生态平衡失调现象的关注不断增强。在造成环境污染的工业中,纺织印染业由于需要使用大量的染料和助剂等化工合成产品,一直是被视作高污染的行业之一。在纺织产品印染使用的原料中,作为部分染料中间体的芳香胺物质被许多国家视为可疑致癌物,因此含有这种物质的数十种染料被陆续列入禁止使用的行列。本实验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开设的,实验要求学生对棉布和化纤纺织品两种样品中的4-氨基偶氮苯进行含量进行测定。该实验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固体样品的抽提、蒸馏、旋转蒸发仪操作、GC-MS操作等知识,涉及到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理论和实验操作技能方面的知识,是学生综合利用已有知识的好机会,通过实验使学生得到了锻炼。

这些实验的开设,首先让学生明白了“今天的实验就是要解决某个人民群众日常比较关心的问题”;继而让学生综合多方面因素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哪些知识?怎样设计实验方案?等等”,改变了以往老师指定实验学生按部就班操作的教学形式;最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自己制定的实验方案操作,得到实验结果并进行处理和分析。

篇2

关键词:高校;科研;课题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21日

高等学校有三个基本职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其中科研工作是高校不断提升内涵、培养创新人才和提高服务社会能力的基础。高校科研工作的一个主要体现就是每年承担大量的各级各类的科研课题,而承担科研课题的常见组织形式是非固定的课题组。课题组往往是随着课题立项而组建,随着课题的结项而解散,是一种机动灵活的动态组织。一个科研课题的完成需要整个课题团队的齐心合力,课题完成的质量也取决于每个团队成员的工作质量。但是,一个科研课题团队的构建并不是那么容易,在团队运营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探寻高校科研课题团队构建中存在的障碍,寻找解决障碍的对策,对于高校科研工作者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高校科研课题团队的特点

高校科研课题团队是依托于某个课题而形成的,由课题负责人申请课题时,根据需要临时寻找成员组建,一般成员为6人以内。这样的团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动态性和稳定性。动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间上动态。课题团队的组建在时间上不确定,是在课题申报时构成,什么时候课题结项,团队也就随之解散;二是团队成员动态。每次课题团队的成员构成都不确定,主要由课题负责人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和确保立项的需要以及个人关系来召集人员。在下次课题申请时,又会形成一个新的团队;三是负责人动态。课题负责人的不同,会影响到整个课题团队工作的风格和氛围。稳定性是指一旦课题团队形成,人员构成上轻易不会变动,不会有人加入或有人退出,一直保持到课题结束。

(二)自发性。课题团队是自发形成的,并不是硬性规定的任务,不需要由行政手段来监管和控制,成员是由各自研究兴趣和个人需要而自愿聚集在一起的。

(三)领导者影响力的非权力性。课题团队的领导就是课题负责人,他对整个团队成员的影响力不是来自于他具有的权力,不是因为他具有的某种行政职务,更多的是一种非权力性影响,即其具有的渊博的知识、优秀的品格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吸引课题成员愿意与其一起完成一项科研任务。

(四)课题负责人与成员之间具有心理契约。课题团队成员的权利义务没有明确的书面规定,但是存在心理契约,即课题负责人期望成员能服从任务分工,具有研究热情与合作精神,积极投入,自始至终按时保质地完成课题。成员也期望课题负责人能履行好课题指导工作,在课题结束后在成果排名以及经费使用上能公平公正。

(五)成员之间已经熟悉或有过合作经历。课题负责人一般愿意与合作良好的人再次合作,而且召集的课题成员大多是相同研究领域,同属于一个院系。甚至更多时候课题团队是“导师+学生”的模式,因此成员之间已经很熟悉,这样便于沟通联系,缩短磨合期,利于加快成果的产出。

二、高校科研课题团队构建的障碍

科研课题团队的构建就是课题负责人寻找几个具有研究兴趣和研究意愿的人组成一个团队,共同完成某项课题任务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会遇到一些障碍,使得课题团队迟迟确定不了。这些障碍体现在:

(一)团队负责人的召集能力有限。作为召集人的课题负责人应该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团队组织管理能力,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具有较为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召集到人员组建课题团队。如果缺乏这些条件,课题团队的构建将很困难。

(二)课题级别不高,吸引力不够。现在各级各类课题很多,有国家级、部级、省市级等纵向课题,还有横向课题。如果是参与市一级的课题或横向课题,很多高校在评职称时不算,或者是级别低的课题,经费也相应的少,这就使得这样的课题吸引力不够,很难吸引团队成员。

(三)优质人力资源匮乏。一项科研课题的完成需要聚集多位具有不同学科背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人员参与,作为课题负责人也希望召集精干力量一起完成课题任务,但是有时这样的可心得力的优质人才很难觅得。

(四)成员间认同度不够。课题团队组建后,成员们需要在一段时间内精诚合作,在知识共享、和谐友好的氛围内工作,这就需要成员间具有很好的认同度。如果认同度不够,某一成员不愿意与另一名成员共事的话,就不会加入到团队中来。

(五)成员个人意愿不强。课题团队的组建是自愿的,没有任何的强迫,完全听从成员个人的意愿。但是也许因为时间、个人精力和兴趣等多方面原因,成员加入团队的意愿不强。

三、高校科研课题团队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除了在课题团队组建时遇到一些障碍,整个课题团队在运作过程中也会存在各种问题,影响到课题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一)负责人组织不得当,团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团队效应。团队效应就是要体现出1+1>2的效应,这也是团队建设的主要信念,这需要团队每个成员都能调动起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了共同的愿景和目标发挥出各自最大的优势。然而很多课题团队的负责人缺少相应的管理协调能力,不是组织工作缺失,要不就是凭个人喜好和感觉来决定某些事情,不听取别人的意见,使得整个团队活力不足。

(二)团队没有实现真正的学术合作,仅是简单的拼凑。很多的课题团队是为了保证立项随意的把几个人拼凑在一起而组建的,组建之后,成员之间没有密切的学术交流,各干各的,最后也是把各自的研究成果拼凑在一起。更有些人仅是挂个名,并不真正参与课题的运作。这样,团队成员很难形成知识共享,在科研能力方面自身的成长有限,也阻碍了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三)团队成员结构不尽合理。结构主要包括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与学院结构。课题团队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年龄结构偏年轻,职称结构编低,主要以讲师为主。这主要是因为年轻的讲师在科研道路上还只是起步阶段,成果积累也不丰厚,以负责人的身份来申请课题很难,只能参与到其他人的课题中来学习和积累。而副教授或者教授职称的人员往往希望以负责人身份组建自己的课题团队,而不愿参与别人课题。

结构不合理还表现在知识结构上。课题团队需要具有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人,大家可以在知识和技能上互补。然而由于院系划分和学科分类,以负责人个人能力来组建跨学科的团队难度很大,这就造成团队缺少多元化的知识背景和科研经验。

(四)成员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不一致。一个团队要想有能力有活力,需要每个成员明确团队目标,而且团队目标和成员个人目标尽可能一致,这样可以保证每个人都真正融入团队,向着团队目标前进。但现实中很多课题团队的成员并不清楚整个团队的目标,个人努力找不到方向。而且有时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不一致,个人的需求很难在团队中得到满足,削弱了个人的积极性。

(五)缺乏清晰公正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课题团队往往缺乏比较明确公正的评价和激励,活干得多少、质量如何没能得到相应对等的评价,即使有评价,但是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配套的话,这种评价也毫无意义。比如课题组在组建时一般成员的顺序就已经确定,即使排在后面的成员承担的任务较多,产出的成果较多,但是一般情况下这个顺序不会轻易改变。因此,激励不足,团队的投入度不够,绩效不高。

四、高校科研课题团队构建和运作对策

(一)要建立跨学科的研究团队。科学研究应该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关注现实问题,而且现如今的重大科学突破也大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传统的单一学科的研究不能更完整地看清现实的全貌,因此要想寻找到真正有价值的科研问题,从而成功地获得科研资助,就必须要建立跨学科的研究队伍。科研团队成员的多样化有利于知识的融合和互补,能够拓宽研究领域,提升科研实力。

(二)团队成员的选择标准要灵活。课题团队在确定成员时往往关注的是成员与课题任务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积累,或者看中的是成员的学历层次,其实大可不必过于拘泥于这些。还应该关注成员的两点特征:一是成员的实践经验。学历固然重要,但是实践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成员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在很多问题上视野会更开阔,观点会更敏锐,对整个课题的完成能提供很多实用有价值的意见。二是成员的个人学习兴趣、热情和合作态度。有时兴趣和热情比能力重要,能激发出一个人的内在潜力,因此在选择团队成员时除了学历和知识积累,还要看一个人是否有学习兴趣,有科研的热情,是不是有很好的合作态度。

(三)课题负责人自身的管理能力要提高。团队的运作与管理,负责人要发挥较大的作用,这需要负责人有很好地管理和协调能力,要思考如何规范、有效地组织组内成员,落实课题的分工,推进课题的发展,提高课题的效率。要注意几点:一是要清楚地认识自己与成员之间的关系。课题负责人只是牵头,引领大家共同来完成一项科研项目,大家是平等的,不是成员给负责人打工的,成员也不要认为是给负责人帮忙的;二是要学会发动成员共同管理团队。团队管理不是负责人一个人的事情,需要所有成员的共同参与。因此,负责人要给成员充分的自,要听取并尊重成员的意见,凡事共同商量,争取达成共识;三是要学会利用外部资源。在课题的组建和运作过程中,课题负责人要学会充分利用学校、院系的资源,遇到困难主动寻求外部力量的帮助。

(四)建设良好的团队科研氛围,密切学术交流。很多课题团队已经偏离科学研究的宗旨,只是为了立项目完成科研任务、得经费、评职称。团队急功近利,重结果轻过程,人心浮躁,踏踏实实做科研的越来越少。而这样的团队不会有较好的创新性成果,成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学习。因此课题团队应该不断宣扬专注严谨坚持的科研精神,让成员目光长远,不去关注暂时的利益得失,更多去关注科研过程中自己的积累和学习,使得团队有很好的一种讲究科研的氛围。同时,定期进行学术交流,汇报各自的研究进展情况,存在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这样大家互相促进,互相学习,思想碰撞会有更多的科研灵感,从而提高团队的绩效。

(五)建立多形式的激励机制。课题团队的活力来源于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需要对每个成员进行有效而足够的激励。而每个成员的能力、需求、动机是多样的,激励的方式也可以多样。物质方面的激励包括对课题有较大贡献的人员给予现金奖励,对成员发表的论文和著作给予资金支持。精神奖励包括赞誉和高评价,在结项时根据每个人贡献重新排名。激励时要注意:一是根据人员不同能力进行差别奖励;二是奖励的依据不仅是根据产出即发表的论文,同时也要考虑成员的沟通协作精神、奉献精神;三是要认识到团队成员的自身学习与成长也是一种激励。

主要参考文献:

[1]生延超.高校教学科研团队的结构体系及其优化策略[J].教学研究,2010.2.

篇3

    关键词: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科研人员

    在国家刚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通过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学与科研向来作为高校的两大中心任务,而在新时期利用科研推动教学的趋势越发明显。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做好对科研档案的建档与管理,对保障和提升整个学校科研工作的质量与水平无疑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基于此,本人结合实际工作体会,谈一下对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一点浅见,仅供同行借鉴参考。

    1.明晰高校科研档案归档范围

    高校科研档案是高校教师及专职研究人员在从事科研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等形式的书面材料。要做好科研档案的归档管理工作,前提是需要明晰当前高校科研档案归档的主要范围。

    总体来说,科研档案包括以下几项:

    1)科研成果档案:主要包括科研人员出版的著作、发表的论文、撰写的研究报告以及科研成果获奖的证书等。同时包括反映上述情况的年度或季度科研统计表。

    2)科研项目档案:主要包括项目申报书、项目合同书、项目审批书(立项书)、调研报告、方案论证、结项报告和结项证书,以及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所形成的实验数据、实验报告等。

    3)科研人员档案:主要包括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基本信息,包括研究领域的学科分类、研究方向、研究团队情况和系所分布等,同时包括科研管理人员的信息。

    4)科研管理文件档案:主要指国家、省级及高校关于科研发展的管理文件和高校年度科研发展总结和规划等。

    2.当前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中亟待完善的方面

    第一,不少科研管理人员对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许多档案管理工作的滞后,甚至落实不到位,出现混乱、缺失、损坏等人为事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人员的持续研究,也使他们的内心受到了一定伤害。 第二,一些科研人员出于个人利益考虑而影响到科研档案归档的及时性与完整性。高校科研本身存在着一种潜在的内部竞争,一些科研人员为了个人荣誉、个人利益、知识产权的保密等等,将其在科研工作中的一部分科研资料私自保留,不愿上交学校科研部门,导致应该共享的科研资源不能及时归档,从而使得高校科研工作的很多材料不能及时、完整地归档,从客观上影响了科研档案归档的完整性。

    第三,高校科研工作的广泛性影响科研档案形成的系统性。高校科研工作的广泛性,一是指科研项目的广泛性,随着高校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科研项目的来源渠道不断拓宽,尤其是各种横向课题的增多;二是指高校科研工作范围的广泛性。高校科研项目研究周期长,不仅包括科研项目研究的准备阶段、研究阶段、鉴定阶段,还包括成果转化的后续实验、开发、推广等过程。

    第四,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在科研档案归档工作中,档案部门不能经常与科研管理部门联系,对于接收来的材料是否完整心中无数,因而大大降低了科研档案的利用价值。另外,档案部门虽然建立了一些档案工作管理制度,但在某些工作环节中,管理制度仍然不够健全,还缺乏必要的配套措施和有效的制约手段,致使档案管理部门不能依据有效的规定运作。

    3.改进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第一,提高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档案管理责任心和意识。科研人员是科研档案形成的主体,科研人员档案意识的提高,将会使高校科研档案的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良性循环轨道,将会使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档案部门要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深入宣传《档案法》、《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提高科研人员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的档案法制意识,把科研材料归档看作是自己的应尽责任。

    第二,加强重点、重大科研项目的档案管理。重大、重点项目及高级别获奖成果最能反映一所高校的科研能力。这些档案材料既是学校的历史见证,又是新技术、新创新的基础。因此,对重点、重大科研项目应从立项起就实行课题组预立卷归档,然后对每个阶段产生的技术进步、最新成果、新立项的子课题分年度补仓到科研档案中去,以免遗漏。 第三,建立科学管理制度,理顺科研档案归档程序。科研档案是科研课题科技成果研究的全过程的反映,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项科研课题、某一项成果,它是课题及成果之间、学科之间的综合反映,因而就形成了科研档案的四个特点:专业性、系统性、集体性、和阶段性。为此,必须把科研档案工作与计划管理、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走实现科研工作与科研建档工作两者协调发展的道路,建立合理的归档程序,掌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律,保证高校科研档案的准确、完整、系统。

    第四,推广科研档案的开发利用。科研档案管理的工作要考虑其开发利用的问题。目前的档案查阅仍停留在传统的手工层面上,游离于先进的信息技术之外,主要是靠手工翻阅档案目录,查阅起来既耽误时间,又浪费人力。高校校园网络化的建设和使用,为科研档案的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也是档案能够充分发挥其提供信息资源职能的前提保证。档案工作人员应主动以现代管理学方面的知识武装自己,学习应用现代办公技术,彻底摆脱长期沿袭的手工管理的方法,利用网络传输,将有关科研文献、数据、图纸等科研档案信息联机上网,既便于查阅也便于管理。网络化的管理弥补了手工操作的许多不足,省时省力,既提高了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也提高了科研档案的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 [e b/o l].moe.edu.cn, 201 0-3 -31.

    [2]杨国祥.档案管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 学术期刊 专业期刊 专题策划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4-0033-04

[Abstract] Monographic planning is the core of a periodical.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mak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value and importance of monographic planning for a journal. To make a good monographic planning, we need to place emphasis on these aspects: theory and readability, tracking hot spots and forward looking, keeping in succession, etc.

[Key words] Academic journal Specialized periodical Monographic planning

专题策划,是指期刊编辑部为实现办刊宗旨、突出刊物特色、增强刊物吸引力,针对不同时期的社会热点或本专业本行业的热门话题策划并组织的每期一个主题的一组专稿。这组专稿一般是多个作者就一个理论议题或实践问题进行讨论的文章组合。这些文章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论述[1]。在国内期刊中,较早运用专题策划手法的是大众消费类杂志中的新闻时政类刊物,如《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等。这类刊物由于在时效性上比不过报纸,因此借助专题策划手段,拓展资讯整合的深度,对有关问题进行多角度解读,有效地避免了报纸内容在呈现形式上的粗糙和在报道深度上的不足。它们在专题策划方面积累了成熟独到的经验,其策划的专题也往往成为吸引读者的“杀手锏”。

近年来,学术期刊也越来越注重专题策划。有学术期刊主编认为:一本期刊有没有专题策划以及专题策划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这本期刊的质量[2]。本文略论学术期刊专题策划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做好专题策划,以求教于方家。

1 学术期刊专题策划的必要性

学术期刊越来越注重专题策划,乃刊物内在发展需求的推动。无论是满足读者对学术信息的需求,还是有效开展组稿工作,构建风格特色,专题策划在刊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1 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

以往一些学术期刊不太重视选题策划,稿件以自然来稿为主,择优刊发。自然来稿中虽不乏优秀作品,但因为来源分散,文章主题也分散,每篇文章“各行其是”。仅就单篇文章而言,对问题的阐述大多只能点到为止,难以全面谈深谈透。随着学科分类越发精细,学术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读者对“高、精、尖”知识的需求更为急切,读者越来越希望能更集中、全面且深入地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捕捉到该领域重大的前沿性课题或热点、难点问题。以自然来稿为主、论文杂陈的粗放型编辑方式,很难满足读者的这种需求,因此,需要编辑紧密结合学科前沿、社会热点、国家重大研究课题等,进行内容的专题策划。

1.2 组稿工作的需要

由于我国科研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及其他一些因素,近年来很多优秀文章特别是优秀科技论文,往往优先选择在国外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国内期刊的稿源受到严重挑战。此种形势下,学术期刊要吸引作者投稿、留住作者,必须加强组稿工作;不仅需要加强与作者的联系,更需要进行相应的专题策划。一个成功的选题,往往能带来巨大的学术影响。学术期刊通过有质量的选题,可以吸引作者参与学术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因此,提高专题策划能力,有利于提升期刊的学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吸引读者并留住作者。

我国学术期刊多是由学术团体、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主办,期刊的文章容易集中在本单位、本系统的研究人员和研究方向上,成为本单位、本系统的“自留地”,严重制约学术期刊质量和影响力的提升。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大学学报主编,鉴于“学报自留地”现象,集合起二十余家较有影响力的大学学报,以学科为落脚点,共筹共建网络期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就某一刊物而言,在自身定位的领域内,精心进行专题策划,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向高水平的专家学者组织稿件,不失为打破本单位、本系统界限的良策。

1.3 刊物发展的要求

学术期刊作为引领思想文化潮流和科技发展的媒体,一方面要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学会如何有效地寻找、评估和使用适当数量的信息;另一方面,还要走在社会和读者的前面,发出具有一定权威性的话语。要达成这些发展目标,无疑需要学术期刊的编辑进行有效的专题策划。

在期刊出版发达的今天,一个学术领域往往有多种类似刊物同时存在。一种期刊想要形成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色,在专业领域获得生存空间,专题策划无疑是重要手段。按照系统性、独创性和前瞻性原则,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专题策划,才能保证期刊在风格和内容上的延续,长期积淀形成特色。

台湾文艺期刊《文讯》的总编辑封德屏认为:“一本杂志最吸引人的就是当期的‘专题策划’,是动员比较大的人力,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对一个问题的深度、广度报道。一个文学杂志经过长期思考,周密策划,谨慎执行所完成的专题设计,提供给读者、文学工作者的已经不是单纯的作品欣赏,而是进一步提供一个完整的信息, 有助于读者的思考, 甚至可能从这些已建立的基础上,引发许多人对该问题的研究兴趣,进一步去探讨,所以杂志的‘专题设计’不仅可以看出一个杂志的风格与特色,也可以看出编辑用心之所在。”[3]

2 如何做好专题策划

学术期刊进行专题策划时,应在把握基本原则的同时,结合不同刊物的具体情况,因地因刊制宜。

2.1 理论性与可读性并重

学术类期刊最大的特色和价值在于内容的理论魅力,专题策划作为期刊的“点睛之笔”更应体现理论的深度。在策划选题时,应站在理论的制高点上,走在实践发展的前沿,为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决策依据。

刊物要形成理论的高地,需要有一支对学科发展有着敏锐把握的精干团队。学术水平高的期刊往往具有优良的办刊理念,有事业心强、技术精湛、热爱刊物、扎实稳定、把创办精品期刊当成自觉追求的编辑团队。同时,这些期刊往往拥有一支强大有力的专家队伍,能有效借助他们的力量,准确把握学科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和发展趋向。

在专题策划中,选题的理论性是编辑高度重视与着力之所在,同时可读性也不容忽视,此一点国内学术期刊注意较少。可读性包括两方面:耐读性和易读性。耐读性是期刊及其文章在一定长度时间内可供反复揣摩、回味的内在特质,易读性是指期刊及其文章给读者阅读时带来的流畅感、愉悦度等。

学术期刊专题要实现理论性与可读性兼容,应该注意文章的选择组合及展示设计。

2.1.1 注重文章的选择与组合

好的学术专题能够给人以阅读的节奏感,久读不累,可反复揣摩回味,这就需要对专题文章有所选择并进行有机组合。学术专题的文章可以根据不同的专题有所侧重。行业总结性专题,以总结综述性文章为主;行业内的热点、难点问题,可以采取专家访谈、定向约请不同面向的作者进行集中研讨。出版类核心期刊《出版广角》2011年第3期针对网络书店价格战问题做了一期专题,既有关于网络书店前世今生的学术梳理性的综述文章,又有业界访谈文章,还有学者从实体书店的生存、美国及台湾实体书店的发展等多个面向进行讨论的文章。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因内容丰富、角度多元,既觉耐读又有兴味,久读深思。

专题文章由多篇文章组成,文章的组合情况对读者的阅读体验也有较大的影响。《中国水利》在内容的组织上,颇为注意读者的阅读体验。一方面,采用较长的署名文章、专家访谈与短小的报道相结合的方式,恰到好处地做到“长短”合理搭配;另一方面,既有理性的文章也有感性的图片,图文合理穿插,使读者在深入思考时有所放松调节。

2.1.2 注重专题的展示设计

国内多数学术期刊,学术的严谨性有余,内容的展示性不足,不太注意利用封面的黄金位置展示期刊内容。封面上除了刊名外再无他物,或者仅列举若干篇当期的重点文章。这一方面跟学术期刊以订阅为主的发行模式有关,无需像大众杂志那样在“五步三秒”内锁住读者的视线;另一方面与学术期刊的办刊意识有关,不太注重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仍然抱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认为文章质量高才是王道。

也有学术期刊不仅以专题方式为读者提炼、总结、解析学术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而且开始重视专题的展示设计,充分利用封面位置,以强有力的符号让读者在第一时间产生关注。如《出版广角》每期的封面,都会醒目地突出该期专题的主题,同时配以形象的漫画相互补充辉映,既让读者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当期话题,同时激发起读者一探究竟的愿望。现在,充分利用封面展示专题内容的学术期刊越来越多,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中就有《传媒》《青年记者》《新闻与写作》《视听界》《中国广播》等。

版式的精良设计对专题的可读性也有重要影响。《山东医药》在尝试专题策划时,对固有的编排体例予以大胆革新:它对专题中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为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者保留 200 字左右的作者简介,既宣传作者又暗示论文的权威性;刊登《主编寄语》,提供主编照片和亲笔签名;在专题文章中,结合骨科专业特点保留大量图片资料,首次增加彩色插页并规范标注格式,以达到简洁清晰地表达文章主旨、增强文章可读性的作用[4]。

2.2 追踪热点并注重前瞻性

追踪热点乃专题策划题中应有之义。某事件成为热点或某话题在专业领域内引起同仁的关注,本身就表明它具有一定的关注和讨论的价值,因而能激起受众的兴趣和探究的愿望。

国内大部分学术期刊在面对热点问题时,敏感度相对不够。以科技期刊为例,我国有科技期刊5000多种,2003年“非典”肆虐时,在2003年5月前参与刊登有关“非典”论文的期刊却很少,对此事件进行周密策划、系统深入报道、形成专栏专题的更少。据河北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统计:我国的科技期刊在“非典”爆发后5个月才有报道,晚于国外医学期刊近1个月;国内一些与呼吸系统疾病和传染病有关的期刊对“非典”突发事件反应低调,甚至无反应[5]。这一现象引起期刊界的反思:办刊不关心社会,不把握社会热点、学术前沿,势必使期刊游离于时代潮流之外。期刊的专题策划者应该时刻关注、思考甚至敢于前瞻性地预测热点。

《中国水利》杂志在每次策划专题时,都将选题定位于传播行业“新理念、新进展、新成果”上。策划前通过网站、报纸、会议及时了解水利工作和科研的最新情况,积极捕捉水利行业的重大事件,密切关注水利行业的发展动态,力求专题策划具有贴近性、前瞻性和服务性。对符合《中国水利》杂志定位的专业领域的交叉、边缘话题不仅进行系统报道,而且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扩展,形成了良好的办刊效应[6]。

学术期刊可以从多方面策划组织专题。第一,对国际上高影响力的同类期刊载文的学科分类加以分析,以透视专业热点问题。如《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选取国际上在物理学、力学和天文学三个领域具有高影响力的期刊,对其若干年内引次最高的文章进行学科统计分析,得出高引用的学科分布情况,然后以此为指针进行重点关注。第二,结合学术会议的议题组织专题。近年来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频繁,以研究方向、行业发展为主题的学术会议,尤其是围绕重大发现、社会热点问题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折射出学科研究的热点与方向。有效结合学术会议的议题,进行专题策划,有利于编辑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和研究进展。第三,关注重大基金项目和各类科研课题。近年来,我国科研经费支持大幅提高,在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研究方面的投入持续增加。国家重大基金项目、重点课题,往往代表着当下研究的核心和热点,编辑可以密切关注这些项目和课题,紧扣研究项目的发展进程和脉搏策划专题。

学术期刊专题策划需追踪热点,反映学术前沿,但也要避免“跟风”现象。一味跟风,容易造成学术期刊间选题集中、内容重复、缺乏特色,造成期刊资源的浪费。这要求编辑有关注热点的意识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能从日常积累的题材、问题中找到新的切入点,从看似平常的素材中挖掘出深层次的问题并由此引发新的思考,进而做成专题。学术综述往往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编辑对选题的掌控度,增强审稿过程的把关能力,避免无意义的选题或“炒冷饭”稿件的鱼目混珠。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在策划专题时,最好能提交专题的学术研究综述材料[7]。

2.3 连续性与常规化

专题要逐渐形成特色与风格,成为读者的阅读习惯及其学术信息的集中来源,需保持策划的连续性,使专题成为刊物常规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学术期刊在进行专题策划的尝试、初尝专题策划带来学术影响力的甜头后,应化偶尔为之为常规操作。

专题策划有两个基本方向:一是长期的整体性规划,一是配合学科发展的现实环境。换言之,专题既可以是有计划的选题,也可以是应急策划的选题。因此,要保证学术期刊每期有具有足够分量和影响力的专题,不因特殊情况而造成脱漏,既需要计划,也需要合力配合。

期刊社可在每年的第3季度末或第4季度,依据有关形势、任务、政策、学科发展及作者和读者的反馈信息,分析下一年度的研究热点与学科发展趋势,确定下一年度选题计划的重点及专题策划的主题。一些学术期刊已经形成固定的专题,如《出版广角》从2007年起每年的第1期和第2期,都是对上一年度出版业的全方位扫描和盘点,如“出版关键词”“五大类图书回眸”等。有的选题可以事先敲定,如以纪念学术人物而策划的专题等。这些固定专题和可预计的专题,应早做安排和部署,为“突发选题”留下运筹的时间。

根据学科热点、重点、难点甚至突发状况策划的专题,因为时间紧、涉及环节多且对象广,需要编辑具有较强的组织和活动能力以及多方的通力配合。每期一个专题,其实就是一个项目,可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形成一个配合得力、富有工作激情的项目团队,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各部门通力配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般来说,专题团队组成人员可以包括主编、策划编辑、组稿编辑、编务和行政人员等。主编的主要任务是统领编辑部相关人员集中精力搞好专题和定稿,解决出版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策划编辑拟定专题的详细组稿计划、流程安排、栏目说明、专题编排与方案设计、宣传与推广措施等,并督促其他人员按时完成计划规定的任务,可以同时担任组稿编辑。组稿编辑应按计划完成组稿、送审、退修、编辑加工、校对等任务。编务和行政人员协助编辑做好通知、收费、校对、对外联系等工作[8]。各环节衔接紧凑、通力合作,保证每期专题顺利地展开与落实。

此外,可借助专家团队的力量策划专题并保证专题的落实。学术期刊编辑可与各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国家重点项目、课题负责人、知名专家、博士生导师等建立密切联系。如《山东医药》杂志,采取与知名医院优势专业联合策划专题的形式,借助知名医院的号召力和学术影响力争取优秀稿件。

3 结 语

学术期刊的专题策划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需要期刊社对专题策划给予高度的重视。其次,需要有肯干愿钻研的编辑队伍及通力合作的编委会,保证编辑部能敏锐把握学科前沿和动态并能有效组织稿件。同时,学术期刊有不同的定位与层级,有的偏重于理论探讨,有的偏重于业界指导,有的重学术,有的重实用,学术期刊需根据自身的定位来确定专题的取向和类型,以各具特色的专题策划提高学术期刊的办刊水平及学术影响力。

注 释

[1][2]刘玉杰.新闻专业期刊的专题策划:以2003年全国部分新闻专业期刊“专题策划”为例[J].新闻传播,2004(5)

[3]封德屏.精神与风格的展现:文学杂志的专题设计(座谈)[J].文讯,1986(12)

[4]王雅琢,韩磊,王晓瑜,等.发挥编辑大智慧 推动专题策划的实践和创新[J].编辑学报,2012(2)

[5]朱君华.策划在科技期刊中的价值探讨[J].编辑学报,2004(4)

[6]邵自平,吕娜.对科技期刊专题策划的思考[J].中国编辑,2012(1)

[7]时世平.学术期刊问题意识略论[J].湖北社会科学,2010(5)

篇5

关键词:基因工程;课堂教学;改进;课件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178-02

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学科分类中,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工程等专业属下的许多课程都与基因工程技术与应用的迅速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基因工程越来越多地进入高校专业主干课程行列。基因工程的内容繁杂难学,实践性强[1],而且迄今为止,很多大专院校由于条件所限,未能开设配套的实验课程。相关教材中,绝大部分内容也集中于理论阐述。即使教学大纲是经过反复推敲,依据基因工程教材重要知识点而制定的,授课内容也严格按照教学大纲亦步亦趋,还有多媒体方法辅助讲授,但是,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方式仍然被普遍采用,难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也不符合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这使得教学效果从根本上无法保证。课堂教学是高校最基本的教育活动,主要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共同承担完成[2]。首先,为人师者应该从教师主体出发,增加教学投入[3],努力探讨和思索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听得懂,听得进。这样,才能够在有限而宝贵的课堂时间内,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文作者在多年从事基因工程教学的基础上,以基因工程中“大肠杆菌转化”知识点为例,说明在基因工程教学中,尤其针对技术性、实验性教学内容,结合相关科研经验,改进课件设计的重要性。

基因工程基本操作是该课程重要的篇章之一。基因工程重组DNA操作主要由“切”、“接”、“转”、“增”和“检”构成。其中“转”是针对原核生物的转化(Transformation)、真核细胞的转染(Transfection)和需病毒参与的转导(Transduction)等活动的统称。作为基因工程七大支撑技术之一的基因转移技术也是指“转”操作。由此可见,“转”为基因工程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其中,转化是外源DNA进入受体细菌而获得相应遗传性状的现象,亦即DNA导入受体菌再扩增或表达的过程。在具体章节详细介绍原核细胞代表性基因工程实例时,也离不开大肠杆菌的“转化”,实验室常用的大肠杆菌转化方法有氯化钙(Calcium Chloride,CaCl2)和电穿孔(Eletroporation,也叫电击)等。CaCl2法创立于1972年,是适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如大肠杆菌等)的经典转化技术。它是指在低温下,Ca2+能够与细菌外膜磷脂形成液晶结构,然后经热脉冲发生收缩作用,这样细胞膜会出现空隙,从而使外源DNA进入受体菌的过程,所以CaCl2法也被称作热激法或者热脉冲法。此方法的关键影响因素是低温和Ca2+,它不需要电转化设备,在实际中最为广泛使用。因此,常常在课堂教学中作为重点内容来介绍。常用的教学方法在讲授此章节内容时,采用如图1所示的PPT或者板书机械化流程来展示大肠杆菌的标准热激法转化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备课简单,授课轻松,数分钟即可完成。但常常会因为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的枯燥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在短短的课堂时间里,学生的思考能力得不到锻炼,更不用说如何牢固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了。事实上,有很多大学生在中学生物学课程学习阶段已经接触大肠杆菌热激法转化的基本知识了,但进入大学阶段的基因工程课程相同知识点学习时,已近彻底遗忘;甚至有学生,在大学其他课程如分子生物学等实验环节或科研实践活动中还进行过相关实验,但对转化也只留下模糊印象。这些现象一方面可能受到学生个体学习主动性等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不能否认与课堂教学质量,尤其是主导课堂教学的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相关。因此,针对标准热激转化法流程的授学,我们认真思考后,在利用教材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从该知识点出发,将理论知识与科研实际结合,即与科研中已运用普遍的快速热激转化法联系起来重新设计课件,如图2所示。当大肠杆菌标准热激法转化流程介绍完毕时,让学生结合热激法转化的基本原理,思考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经过逐步的启发和剖析,只有当学生掌握了大肠杆菌转化的知识要点时,才能认识到标准热激法的第3至第5的三个步骤均可以省略,快速热激法在15分钟内即可完成。在这样短暂的课堂授学过程中,创造出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课堂学习氛围,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要点,还增加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开启了学生思考的闸门,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锻炼了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设计对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尽管有文献提倡对基因工程教学设置独立的实验课程或者让学生提早进入科研课题来加强对基因工程的学习。但现阶段对大多数的高校而言,这恐怕不是一个容易实践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我们以上的改进,仅为进一步完善基因工程课堂教学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果。将来,在基因工程课程教学研究过程中,作为主导课堂教学的一方,应更好地结合本校的实际,并融合教师自身多年的科研经验,继续努力探索,对更多的关键内容、知识点进行更好的课堂课件设计,以化枯燥为有趣及深入浅出的启发式授课方式等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文锋,武新胜等.医学院校基因工程的课程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5):68-69.

[2]王志鹏,郭小玉.高校课堂教学质量问题思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0):79-80.

[3]何旭明.教师教学投入影响学生学习投入的个案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4,(7)93-99.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Design for Gene Engineering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urseware Design for "Heat Shock Transforma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LU Shan,LIU ping,LI Tong-hui,GAO Yan-hong

(Life Science College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23,China)

篇6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 外文文献 资源开发和利用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6-0177-02

外文文献是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文文献是传递国际间文化、科技领域的重要知识前沿。是高校广大师生获取国外信息、了解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科技进展,民族文化,从事教学活动与科学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源。外文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程度如何,是直接反映学校学术氛围、教学科研水平及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提高外文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大学的教学科研极其重要。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对如何提高外文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如下思考。

一、高校图书馆外文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原因

(一)现状

外文文献资源在高校的地位与作用人们已有充分认识。在面临购书经费短缺、外文文献价格飞涨的情况下,许多高校都在设法合理使用经费,通过调整纸版与电子版文献比例,加大电子资源的购买力度,借助馆际协作,联合采购,也就是能以最少的经费获取最优惠的价格,最佳的服务和最符合需求的电子资源,以及建立资源共享,商用数据库及其他网上文献等,科学配置外文文献资源,尽可能地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网络时代的图书馆,查阅外文文献已变得方便、快捷。所以,高校图书馆在近些年的建设中,已经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良好的文献服务,但高校图书馆外文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不充分,利用率低下却是普遍现象。

以我校为例,每年大学图书馆采购外文文献的经费不断递增,增大了外文文献的购买力度。大学馆藏英文原版图书10万余册,英文期刊每年70多种,日、俄、法、韩,德等语种图书和期刊10万余种,建立了外文数字图书馆,CALIS外文期刊网以及 SPRINGER LINK,维普外文等8个外文数据库。但对外文文献资源的利用情况不尽人意,有些文献很少有读者问津,一些小语种的期刊文献尘封多时。2010年外文图书借阅量不足3 000册,外文期刊阅读人次少的可怜,外文数据库被访问量也不乐观。据我校外文书库流通资料显示.外文书库的读者群主要以教师,硕士研究生和外语专业的学生为主。鲜有其他专业的学生问津;教师对外文文献的利用也不是很多;据流通数据初步估算,全校仅有1 5%左右的老师使用过图书馆的外文资源;本、专科学生读者群利用外文文献主要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论文任务。然而在抽查的毕业论文中,对于外文文献的征引极其少见。而真正借助于这些外文文献进行科研或深层次学习的本、专科学生就更少。据笔者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大学四年从来都没有用过这些外文文献和数据库,甚至很多老师和学生还不知道图书馆有个外文书库,即使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很少光顾外文书库.

从这一系列的问题中我们不难看出如不加大开发外文文献资源的力度,在提高利用率上下大工夫,不仅造成外文文献资源的严重浪费,也是对有限的图书经费的糟蹋。

(二)原因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以下几种较为突出。

1.图书馆自身存在的问题

(1)图书馆本身针对外文文献的深层揭示和加工力度不够。缺乏对外文文献内容专深细致的深层次开发和二次加工,外文文献信息的加工缺乏针对性、灵活性、及时性;许多极具价值的外文文献缺乏内行人的有效开发,而无法获得广泛系统的利用;许多读者只能靠自行收集整理资料,费时费力,效果不佳,难免挫伤读者利用外文文献的积极性,使大量外文文献处于闲置状态。

(2)图书馆缺少有效的主动服务。外文文献的服务工作仍滞留在一般的借还层次上,很少开展有效的主动服务,对外文图书的宣传工作不够充分,未能充分揭示馆藏外文文献情况,导读服务也不尽人意。不能主动辅导读者检索利用外文图书的方法。导致很多读者不了解图书馆的外文文献馆藏和使用状况,很多读者从未借阅过外文图书.也从未使用过外文数据库。甚至不会使用检索工具,无从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从而丢失了很大一部分外文文献的读者群。

(3)图书馆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的问题。据了解,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真正毕业于图书情报专业的并不多,由于各种原因,从学校其他部门“充实”到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为数不少,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有些人只能是“管员”,离“馆员”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不仅外文水平有限,文化知识、学科知识、图书馆学专业知识都很缺乏,也不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及网络,对馆藏的外文文献资源了解不全面,难以对外文文献进行深层次开发,难以按照读者所学专业有针对性地推荐外文资源,也不能很好地对读者进行宣传及导读,从而影响了外文文献资源的利用。

另外,还有一个图书馆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那就是电子阅览室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读者群的需要。大多数学生没有个人电脑,利用网络资源还要依赖学校的电子阅览室,而学生之多、电脑之少,大大地制约了广大学生利用数字化的外文资源,从而造成外文资源的浪费。

2.读者本身的原因

(l)读者信息意识淡薄。信息意识是指读者对信息的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是读者获取信息的直接动力。信息意识浓厚的读者会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利用图书馆馆藏文献获取所需信息,主动克服语言障碍等困难。而信息意识淡薄的读者则根本就没有获取信息的积极性。别说外文就是中文资源也无兴趣利用。因此,高校图书馆外文文献利用率低,与读者自身的信息意识淡薄有直接原因。

(2)读者外文检索能力不高。在高校外文读者群中,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对外文检索工具不甚熟悉,包括一些教师在内都没有较好地掌握检索的基本方法,更不懂得网络资源检索的策略与技巧。许多读者在研究查找外文文献时,因缺乏一定深度的检索知识和获取文献信息的方法、途径,以致不能够利用文摘索引、主题词索引等来获取相应的学科文献资料。加之外文水平较低,面对浩瀚的网络资源望而却步,无从下手,最终无法达到利用外文文献的目的。

(3)读者利用外文文献的心理障碍。在一般高校中,大学生英语水平不够高,对外文文献利用的影响较大。但笔者觉得,最大障碍还不是语言,而是读者的心理因素。据统计,90%以上的在校大学生通过了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外文能力和计算机上网能力,以此水平浏览、欣赏外文图书及查阅一般的外文资料不至于很困难,虽然不会像查阅中文那样顺利。但很多读者缺乏耐心和自信,认为自己的外语水平远远满足不了获取国外信息的需要。见了外文就退避三舍。另外,很多读者觉得查阅外文文献费时费力,存在畏难情绪,加之无人引导,从而影响其利用外文资源的兴趣和积极性。

(4)对外文资源的利用价值认识不足。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所学内容的程度根本不用参考外文文献.更有部分学生根本就不想多读书。认为能应付课本上的内容考试过关就可以了,顶多查阅一下中文,没有必要去看外文文献等。这些对外文资源的利用价值认识不当的问题显然影响了外文文献利用率的提高。

二、高校图书馆外文文献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思考与对策

发现了问题和原因,其对策也就不难找到了,许多同行都做了深入的探讨,总结出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读者培训和宣传报道工作

1.对读者进行多种形式的教育

图书馆在每年新生入学教育时就开展如何利用馆藏外文资源,外文数据库,以及外文文献资源利用价值的专题介绍;为全校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和毕业班学生开办如何利用馆藏外文期刊及外文数据库的辅导讲座,向全校学生开设文献检索课进行文献资源检索与利用的系统教育,促使广大读者想用、会用、充分利用外文文献资源。

2.做好宣传工作,让读者全面了解图书馆

编制外文期刊馆藏目录,发给各学院、各部门,还可由学科馆员从期刊总目录按学科分类整理发送到相关学科,通过网络把外文期刊馆藏目录信息,新刊预报等及时向读者宣传报道,充分揭示馆藏外文文献情况,让读者对馆藏有-个全面的了解。

(二)全方位地开发与利用外文文献资源

1.建立外文期刊信息导航系统

图书馆应将外文期刊信息资源及网络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外文期刊信息资源导航系统,使读者便捷的查询所需信息。

2.及时下载,分类整理,丰富馆藏

图书馆应开发利用网上免费电子期刊,及时下载网上被允许使用的免费信息资源,分类整理,逐渐积累,丰富馆藏。

3.藉助专家教授开发文献资源

读者中的专家教授不仅拥有明显的专业优势,而且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较多,对有关专业学科的新知识,新信息有敏锐的洞察力,应充分调动他们建设和开发

库藏文献的积极性,弥补馆员专业知识的不足,增强开发外文文献资源工作的针对性,十分必要,并且能带动其他读者有效利用库藏。

(三)积极主动做好导读服务。

1.了解读者对外文文献的需求和心理

首要的应该是了解读者对外文文献的需求和心理,应采取多种形式收集读者的反馈意见,如建立读者信息反馈箱,网上咨询等。

2.为读者出谋划策,当好参谋

掌握了读者需求与心态,就要积极为读者出谋划策,当好参谋,为读者提供最新的信息、最便捷的查询途径,节省读者的时间。还要为学校某些重点学科或重点科研课题建立专题题录或文摘数据库,定题服务和跟踪服务等。

3.加强在网络环境下的导读服务

这首先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要能够熟练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导航、推荐,帮助用户选择他们需要的信息。并能对庞杂的信息进行深加工,使用户能够在网上顺利的检索和使用。还要对用户加强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现代化信息检索知识与技能、重点中外文检索工具查询与使用、机检理论与技巧的辅导培训,使用户掌握一定的技术,尽快适应新的资源导读服务方式。

除了以上的方法和途径,笔者认为以下两个方面举足轻重。

第一,不断加强高素质图书馆员队伍建设。

提高外文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任何方法和途径,最终都要由图书馆员去具体实施,有一支觉悟高、业务精、知识渊、能力强、爱岗位、善学习、肯钻研、能创新的图书馆员队伍,就能使高校图书馆为提高高校的综合实力做出应有贡献,为培养人才发挥它不可替代的特殊职能。作为学校整体,要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不惜代价地建设图书馆员队伍,肯花钱为这支队伍创造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条件,肯下力为这支队伍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作为图书馆员个体,应该充分认识自己的工作对于高水平大学建设及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树立光荣感、责任感乃至神圣感,在思想、道德、文化、业务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加强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图书馆员。

第二,加强对读者的信息素质教育。

美国图书馆协会指出:“具有信息素质能力的人,能够充分地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有效的地检索评价和利用信息。即掌握了各种学习方法,知道怎样组织知识,发现和使用信息。”高校大学生是最大的读者群,这个读者群有了较高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能力,就会有强烈的获取信息的欲望,就会千方百计地克服外语、网络技术等困难,积极主动地利用图书馆外文文献。所以,学校各方面必须密切配合,加强对读者的信息素质教育。这不仅能提高图书馆外文文献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能使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自我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样的人才积累多了,就会大大提高我们伟大国家的综合国力。

收稿日期:2011-07-05

作者简介:曲丽媛(1956-),女,齐齐哈尔人,副教授,从事对外文献资源建设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德春.高校图书馆西文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8).

[2] 刘瑞林.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J].中国图书馆学报(双月刊),2007,(4).

[3] 周小红.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西文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4] 施宁娜.地方院校图书馆员队伍建设的对策[J].图书馆管理论坛,2007,(3):452.

[5] 廖青.高校图书馆开展外文文献导读工作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36.

[6] 郭艳红.藉助专家教授开发利用高校馆外文文献资源[J].图书馆,2001,(2).

[7] 程结晶,彭斐章.网络资源导读服务与信总素质教育构建的新功能[J].中国图书馆学报(双月刊),2007,(2).

[8] 王彬.浅谈高校图书馆外文献利用率现状及应对措施[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8).

Thinking of the foreign language literature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usage of the colleges library

QU Li-yua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ollege,Qiqihaer university,Qiqihaer 161006,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