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数字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生数字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学生数字教育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情境;动手实践;兴趣;积极性

数学是一门比较偏重理性思维的学科,对思维发展、注意力、自控力各方面都比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具有非常大的难度;再加上小学生身心各方面都还未发展成熟,其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这些都导致他们在数学课堂上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数学学习效果自然也不能令人满意。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充分的探究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对其进行创新、发展和完善,竭尽全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为他们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已经有几年时间了,愿意结合我个人的教学经验,谈谈关于这个问题的几点粗鄙的认识。

一、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帮助小学生加深对教材知识点的

理解

研究调查发现,当人们对某件事物不能很好地进行理解时,

往往就会迅速降低对其的学习兴趣和关注程度。同理,相对于语文、英语等科目,数学更加注重学生理性思维的扩散,而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其理性思维和理解能力都存在很大程度的欠缺和不完善,这就加大了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时的难度和障碍。因此,小学生对数学总是缺乏明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个人认为,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在课堂上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知识点理解和掌握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小学数学知识是学校数学教育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有效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些知识点,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学习“统计”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我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对班级里所有学生的生日都进行有效记录和汇总,看看哪个月份过生日的学生最多?哪个月份过生日的学生最少?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征,因此,当我布置完任务之后,他们就马上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一来,既可以促使学生利用我刚才所讲的统计理论知识完成生日的整理和汇总工作;同时,还能使得学生在进行生日月份统计的过程中加深对统计学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起到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效果,有利于高效数学课堂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让学生多多动手参与实践,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上文已经提到,小学生由于年龄因素的制约,抽象思维能力要远远低于成年人,这就使得他们在学习充满理性思维的数学知识时总是存在很多各种各样的困难,理解起来也是费心又费力。

因此,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和特征,以动手实践为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更好理解。

比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我就指导学生自己剪出等腰三角形,然后让学生用直尺量一量、比一比,主动去发现等腰三角形其中两条边的秘密。学生通过自身的实际操作,就可以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是完全相等的,这就帮助学生加深了对“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具体含义的理解和掌握;此外,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的时候,我指导学生用线条围成平行四边形的形状,然后鼓励学生动手拖动这些线条,看看是否能得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其他的图形。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理解平行四边形同长方形、正方向以及三角形等各个图形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这一定义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学生不但能充分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还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促使自己的感性思维逐渐上升、发展到理性思维,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从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入手,以动手实践为学习突破点,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激发内心学习数学的浓厚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望,为学生日后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篇2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思想灌输;和谐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09-02

教师进行教学的目的不仅限于对知识的传播,还要注重学生是否有正确的方法学习,学会如何学习。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注意对学生资助能动性的引导和培养,让学生就算是走出了校园,也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主动的对新鲜事物和知识进行吸收和学习,这才可以不断的进步和成长。因此,教师要提高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视,并在教学中探索更加适合的方法,引导培养学生。

1.开展自主学习的思想灌输

作为小学数学老师,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不仅需要自身意识到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还要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习惯之前让学生们知道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随着小学数学学习年级的上升,知识也会越来越难,越来越复杂,如果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将主动探索学习的积极性迸发出来,学生们很难在学习中真正收获知识以及培养起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所以说,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首先,自主学习离不开个人的主动性,主动性的来源又与学生的自我学习要求以及学习兴趣有关[1]。另外,自主学习还能够在难度逐渐增加的数学学习中,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起良好的数学思维。

2.构建和谐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习惯

2.1 小学生的直观观察能力比较强,而对于逻辑思维能力则相对来说弱一些,让学生通过动手做一做等活动来逐步培养起抽象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教学时要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能够自主进行探究与发现,从而掌握相关的知识。比如在教学中可以引入不同的情境中,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学生利用学具来摆一摆、看一看,就可以清晰地将视图了然于心[2]。如果单纯的只采取教师讲解,学生不一定能听明白,而让学生自主进行操作,则可以得到直观的感知,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实现由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2.2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比较适合学生成长和性格培养的方式,从字面上来看就是把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从教学的根本目的上来看,则是将数学学习的主动权放到了学生的手中。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思维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自己思考才能够领会深意。但是小学学生却很少能够做到主动思考,老师的灌输式教育往往容易将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地位,很多学生没有了自己思考的过程,公式讲解老师直接教授,学生记录的模式大大降低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导致了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打瞌睡,久而久之,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所以说,作为小学数学老师,要在课堂上适当的开展合作教学。首先,老师要进行合理地分组,尽量平衡每一个小组的实力差距。另外在给学生们分布学习任务时,老师要做到对每个小组公平公正公开[3]。在进行结果评测时,老师不仅要做到公布结果,还要对学习过程进行一定的反思总结,以便下次活动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不仅仅可以存在于每个小组之间,还可以存在同桌之间,对于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考察,老师可以让同桌两人互相提问,这样既有利于对学生们进行全面考察,也有利于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去。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还能够有利于学生从小培养起自主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2.3 持之以恒的培养学生习惯。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会不是目的,重点是要让学生"会学"。因此在教学时要始终注意对于学生习惯养成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在长期的坚持下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各自主学习变成一种习惯,也就为终生数学奠定下了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质数与合数》时,可以结合"哥德巴赫猜想"给学生讲解,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数论知识探究的欲望。当然,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督促学生持之以恒,并在平时教学时多检查、多强调、多表扬,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意愿,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3.有意识的主动引领学生自主探索

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面对千差万别的教育对象,千变万化的教学过程,而应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去自主探索,并适时予以启发点拨。通过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想办法、找途径。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学中的点拨,一是要"准",要在学生思维的堵塞处、拐弯处予以指导、疏理;二是要"巧",在学习有困难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在"后进生"有强烈求知欲望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想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其聪明才智时巧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4]。总之,自始至终教师都要起着一个引路人的作用。尽量让学生自己找到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设法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规律、增长能力、增加信心。

4.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学数学老师应该给学生留出适当的自习时间,而不是每一分每一秒都进行讲课。比如说,在每一节课的下课前五分钟或者十分钟,老师可以停止讲课,让学生们自己进行归纳反思这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测自己的学习漏洞。自主学习不是抓住每一分钟都在学习,而是要抓住学习的每一分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中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教学任务,这就需要广大的数学教育者,在教研材料上根据学生的教学情况制定出培养的计划,让教学更具趣味性,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魏翠萍. 培养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J]. 科技创新导报,2012,07:187.

[2] 刘后聪.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之我见[J]. 学周刊,2013,05:127.

篇3

关键词:“生活资源” 小学数学教学 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39-01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系的深化程度角度来看,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意识是当前改革的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以“授之予渔而不是授之予鱼”作为教学目标并要求教学模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强调小学数学的学习要成功实际生活的角度出发,将小学数学知识充分体现在实际生活中,让生活资源在数学实际教学过程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同时教师要具有一定的观察力,能够及时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情境,并在课堂上积极热情的进行生活化数学知识的引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知识、感受知识、触摸知识。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以下几点策略,对于将“生活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1 捕捉社会生活教学资源,巧妙地与数学知识结合

捕捉社会生活教学资源对于新课能够顺利开展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为了落实新课标,教师应该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社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应该在遵照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将自己已有的社会知识与数学知识进行巧妙的融合,从而满足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的“胃口”,促进学生思维的高度运转。教师要全面发挥自我的教学资源,将生活资源带到数学课堂上,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渠道多元化。同时有效的社会生活资源的捕捉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内敛,使其在贴切的生活现象中极大程度地丰富自我的数学知识层面。例如:在教学“数量关系计算”的学习时,如“单价乘以数量等于总价”、“单产量乘以数量等于总产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知识储备或者社会调查去寻找与之切合的数学关心,如商店销售商品和玩具厂生产玩具等生活例子,教师可以问学生:一支笔的价钱是两元钱,你买六支需要多少钱。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被引导到自己在商店购物的情景,通过实际生活情境,能够透彻的对“单价乘以数量等于总价”的概念。

2 利用家庭生活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家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地点,如果能将数学知识与家庭生活教学资源巧妙的融合,对于解决数学学习的重难点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电脑的广泛运用对人们日常生活信息的捕捉具有极大的方便。小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沉迷于一些小游戏中,因此,教师要充分地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兴趣点进行结合。例如,在学习“数的计算”等方面的数学学习时,有一个游戏叫做‘超级玛丽”,就是通过游戏过关的方式获取金币从而进入下一关,教师可以在进行数的加法运算的时候,将教学情境与此生活电脑游戏相结合,玛丽第一关获得了枚金币,在第二关获枚金币,那么玛丽在两关游戏共获得了几枚金币?然后学生就将思维的触角放到了自己的游戏过程中,这时学生利用游戏的场景的熟悉度可以较为容易的讲数算出,顺利的将其加法的运算过程掌握。当然,教师也可以布置给学生一些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电脑搜索比一百更大的数,一方面,学生通过电脑的搜索可以对数字大的程度具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另一方面,可将学生利用电脑沉迷游戏的时间放在数学学习中,有效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广度。因此,汲取家庭生活教学资源,将其与海量的家庭教学资源相联系是促进学生个主动获取知识、探索数学的重要渠道,教师应该极大促进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开发利用。

3 整合社会娱乐教学资源,深化学生数学知识

贴近的社会娱乐教学资源可以有效地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极大地增加学生学习的宽广面。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出入的娱乐场所去捕捉相关的数学知识,小学生由于自身的发展特点对于娱乐场所较为喜爱,且在娱乐场所中学生的观察较为细致,思维活跃性也得到了极大的开发。教师也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综合性的娱乐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全面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挖掘与发展。例如:在学习“路程等于时间乘以速度”这一公式的学习时,教师可以运用学生坐碰碰车的例子进行讲解,教师可以问学生:大家坐过碰碰车吗,此时学生一听见碰碰车其注意力被迅速集中起来,接着教师问:大家感觉自己开碰碰车走过的路程与什么有关系呢?学生很容易的联想起自己加油门车跑的速度较快,玩的时间较长走过的路程当然多。因此对于这一公式的学习很容易的让学生在生活的娱乐中获取,并且通过将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学生在丰富的娱乐生活中获取知识,更为容易对数学学习保持热情高涨,教师可以利用备课的时间将数学知识娱乐生活化,有效节约课上时间,全面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率。

4 结语

小学数学知识较为琐碎复杂,容易颓败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将复杂的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的处理,促进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的对有关知识吸收内化,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熊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 彬彬.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3] 辉.“生活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J].考试周刊,2016,69:68.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错误资源;暴露不足;学习反思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课堂教学中,对于学习新知识的学生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面对错误有的老师故意忽略,或者学生讳疾忌医不敢提问,导致大量有价值的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无法做到“过而能改”,这样的含糊支应只会导致基础不牢,无法提升技能的不良后果。这就要求我们践行新课改精神,站在知识动态生成的高度看问题。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和记诵,更需要让学生在经历中去生成,所以我们在一线教学中一定要真正关注学生的探索过程,整理并有效利用错误资源,争取变废为宝,矫正他们错误的理解和学习方法,以期获得更加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正视错误,端正态度

正视错误,端正对待错误的态度是一线师生需要迈出的第一步。这就要求我们还原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从实际学情出发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笔者一向拒绝伪装,严斥学生畏错如鼠的讳疾忌医行为,因此,笔者在讲解完知识点,就会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来解析概念,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从细节上开始抓错纠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看清学生的真正想法,我们才能抓住蛛丝马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调整,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因势利导,让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到知识的升华和迁移。

二、充分备课,错误预演

三、诱导犯错,牵引反思

反思是对知识的回顾和深化,对知识迁移成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常常忘记一帆风顺,而对挫折却刻骨铭心,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也不要觉得课堂顺水顺风就是高效的课堂。必要的时候,我们要故意设置陷阱问题,让他们摔一次,然后刻骨铭心地记住,这样才能掌握得深刻,运用得自如。

比如,我们在教学三角形相关知识时,很可能大家都能记住了这个规律: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但是,不代表大家在实际中能信手拈来为自己服务。于是,笔者就通过以下问题让大家来反思,生成能力:有一个等腰三角形,已知其中有两条边长分别是3厘米和7厘米,请问大家能算出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吗?

看看上当了吧,大家想一想,假如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腰长分别是3厘米,底边是7厘米的话,那两腰加起来才6厘米小于边长7厘米,那是围不成三角形的!所以,虽然分情况讨论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没有注意到细节概念导致了错误,这是不可取的。

四、理清概念,辨别混淆

数学知识中也存在一些知识点容易混淆,小学生辨别认知的能力亟待提高,所以经常在概念上踟蹰不前,错误百出。如果我们单纯地进行归纳对比,孩子们肯定会觉得枯燥无味,听不下去,或者记忆不到脑袋中,根本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笔者建议我们可以将相近的概念放到适当的情景中来对比,这样才生动形象、一针见血。比如,笔者发现许多同学对分数和比例的概念混淆不清,于是就设计了两个试题,让大家通过对比来认识分数在不同背景下的意义和概念:

以上是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如何巧用错误资源进行知识生成的心得体会与经验总结。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要回避错误,错误不是阻碍学生成长的绊脚石,如果利用好了恰恰是其攀登知识高峰的垫脚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有效挖掘和充分利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将它们当作一种教学资源,让同学们在错误中汲取教训,学到知识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促使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路早霞.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错误”资源[J].小学时代:教师,2012(6).

篇5

摘要: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本条件。就小学生来说,拥有自信的学生,他们思维会非常活跃,能够勇于探究新鲜事物,而对于新知识有很强的接受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培养 理解 自信

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人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容易形成积极乐观的情绪和百折不挠的意志,敢于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不轻易言败;而缺乏自信心的人,容易沮丧、灰心,在困难面前犹豫不决,畏缩不前,甚至逃避。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自信心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从小培养少年儿童的自信心应成为每位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数学的学科特点而言,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于学生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过程尤为重要。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上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简单化,让学生不再为难以理解的新知识而苦恼?

当一个学生觉得新的知识很难理解,特别是当他看到别人都已经能够灵活运用了,自己却还没明白“是什么”的时候,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此以往,渐渐地对此学科失去了兴趣,也就失去了学好此学科的自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做的是恢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运用新知识让学生对数学课的教学具有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只有感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的。”教学的理论和实际昭示:培养兴趣是教师的一大重任。那么,在教学中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其参与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延伸旧知识,渗入新知识

知识的学习过程与技能的形成过程,都是循序渐进的,一个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大部分是其在基础的积累和对以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的把握上形成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是教师的最高技巧所在。”

从知识形成的体系来说,所有的新知识都是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人的成长过程也是如此。

对于教师而言,就是要善于从知识的形成过程来设计教学过程,通过“引用”旧知识,从而启发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演绎、归纳、分析而获得新知识。

小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只要合理地利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逻辑推理,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使他们在课堂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比如:在讲解锐角、直角与钝角大小比较时,教师先出示一个自己用卡纸做好的能转动的角,再发给每生一个,这是同学们喜欢的玩具。把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做出锐角的形状,第二组做出直角的形状,第三组做出钝角的形状,让每组派一个代表带着做好的角上台比一比哪个角的开口大。这样很形象地让学生理解了三个角的大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小主人,有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完成后,教师再归纳总结,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事实证明,只要一提这些旧知识,学生就一触即发,然后再加上教师的引导,他们就会觉得惊奇。这兴奋、惊奇,足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参与兴趣。

二、探索新知识,培养参与勇气

每个孩子都有着强烈的自我展示的欲望和受别人重视的心理,如果这种心理能够得到满足,对学生来说就会形成良性的循环;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两种情况:一是没有机会,二是自身知识的问题),就会变得缺乏自信,失去或者转变自己对此的兴趣,课堂上变现为:只要老师一提问,就像霜打的茄子――无精打采,生怕老师点到自己,或者是做一些搞怪、另类的事情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要解决孩子的这种缺乏自信的心理,就要培养其勇于试一试的勇气。

作为教师必须创设一个宽松的气氛,使学生无所顾忌、大胆参与。不要打击学生的表现欲望,特别是当其变现得错误的时候,应当多鼓励、引导,不可用简单粗暴的语言来伤害学生。

要想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使学生能大胆参与,教师首先要以自身的勇敢精神熏陶和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的参与勇气。如教师在讲授小数点的移动变化时可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孩子们放松。喜马拉雅山脉海拔8848米,有一天小数点到喜马拉雅山去游玩,走着走着累了,便在山上睡着了。等它醒来时,发现山变矮了,变成了884.8米。让学生发挥想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尤其是让那些平时缺乏自信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敢于回答问题的勇气。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十倍。孩子们轻松掌握了新知识,不会再为学新知识而畏惧,从此敢于探索、乐于学新知。

三、灵活运用新知,提高参与意识

篇6

一、自主阅读,搜集信息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使人们认识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们的视野开放了,观念更新了,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不仅限于教科书,课外书,报刊,杂志,都是学习语言的材料。因此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在教学中,我尝试从几个方面引导他们开展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在教学中,我尝试从几个方面引导他们开展自主阅读:

1、课内外想联系,开放课堂,开放教材,让学生根据课内知识去搜集资料,补充课文,使课文的内涵跟丰富,学生的视野更开阔,这样,课文就“只是一个例子”,学生在次基础上深入,探究,获得超文本的信息量,把“课本”读厚了。如学习《九寨沟》我让学生依据课文搜集有关资料,学生找到许多描写九寨沟的文章,包括旅游的介绍文字,有的把九寨沟的图片资料都打印了出来。这样的阅读,筛选,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他们惊喜地认识到知识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获取,不再是光听老师耳提面命了。这样就为他们自己学会了读书,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学会方法,养成习惯,只有当读书成为一种自主活动,学生才会去粗取精,淘沙见金。

2、书本与生活相联系。生活是一本开放的大书,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我竭力引导学生睁开双眼,用心感受,要他们“两耳多闻窗外事,一心要读有用书”,多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可以启发自己的想像与创造,开阔心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到时事政治,如十六大会议、申奥活动、足球比赛;小到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校园生活,都要学生留心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体味、比较、分析、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生活与大自然是学生更为广阔的课堂。有首诗写道我们走出去了/在大自然为我们准备好的路上/读小苗/读中教网/读着翅膀/读着蜻蜓/读着小鸟/读着想像/读着积雪的梅枝/读着黄绿绿树间的田野/读着无饰的图画/我们走出去了/用我们的眼和脑/在读着大自然/一本又一本的新书。

二、合作探究,组合信息

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社会,也是合作的社会。没有极强的团队合作、相互学习的精神,仅凭个人很难做好一件事情。所以现在提倡合作学习,一起分享成功的体验。在教学活动中,我结合书本生活,引导学生选择阅读方向,合作学习,然后把搜集到的信息加以组合,即进行专题研究阅读。如《挚爱亲情》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阅读有关父爱,母爱,师爱以及其他描写亲情的文章,并且摘抄下来,然后小组交流,分门别类,整理编辑。其中收录了《我的背影》,《我的母亲》,《红莲》,《一碗阳春面》等经典名篇。还有诗歌《妈妈的爱》。有一小组收集了许多老歌《妈妈的吻》,《草鞋》,《好爸爸、坏爸爸》《外婆的彭湖湾》,还有则搜集了童话、童谣;有的小组推荐了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电视剧《母亲》等,学生通过合作阅读,积累内化大量的语言材料感受着,体验着,感动着,震撼着。不用说教,他们从中感悟到的东西可以够他们咀嚼一辈子。这就是教育的本义,教育的真谛。

篇7

关键词:电子技术;生本教育;有效教学

职业教育就是专门为社会市场培养一线人才,对学员的职业技能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要以生为本有针对性地培养职业技能,这样才能满足市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重视“生本教育”的优势化作用,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有效教学对策。本文从探究课堂实际教学模式出发,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一、生本教育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育中的作用

生本教育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教育,强调的是“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诱导、教育、培养,保证对学生的全面尊重,可以说师生双方的教学转变是生本教育的根本。“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育重视实践教育,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全面掌握电子技术,应用电子技术。要求学生对学习问题任务能够进行独立探索,积极与其他个体协作交流,这是符合“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育目的的,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基础,形成全面的电子技术素质。当然,在生本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学方式更为有效,教学中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不仅仅使学生乐于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更要使学生善于成为学习的组织者。

二、基于生本教育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的有效教学对策

1.去繁化简

生本教育坚持“以学生的学习要求”为主,因此教师要在电子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去繁化简”,保证学生能够用最快的时间掌握电子技术的理论知识,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电子实践活动之中。其实,电子技术的内部原理知识是很复杂的,例如,微电子机械系统的内部理论是较为复杂的,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理论对于具体的电子知识的实践应用是没有明确作用的,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删繁就简,让学生能够快速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的关键内容,降低学习难度,提升学习效果。

2.全面联系

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联系知识,让学生能够全面形成电子技术素质,形成体系化的知识内涵。例如,进行“十字路通灯”的研究,要从数码管驱动、交通灯控制系统、程序控制器等系统化的教学,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知识内容的一体化。为了实现这种优化教学,教师可以重视“绪论教学”,每册教材知识的绪论内容,对所有的知识体系进行了整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学习就必须重视绪论,要利用绪论教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直观教学

电子技术基础教育的过程中为了推行生本教育理论,教师要采用直观教学,引发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首先,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电子技术知识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声、像、文字、动画等效果。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做好引导工作,不断启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其次,学生小组内进行全面探索,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整理学习内容,正确掌握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内在联系。然后,教师再次利用多媒体技术把结构细微的电子电路的微观过程,通过动画模拟或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予以解决,对学生探索到的结果进行全面验证,鼓励学生深度探索。

4.学以致用

基于生本教育的观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将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学以致用,反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则要随时随地重视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电子技术的应用效果。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案例教学模式,在基础知识的讲解后随时插入案例内容,理论教学方面,坚持以“应用”为主旨,课程建设在教学中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其次,要推行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完成十字路通灯模拟控制的时序图。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操作技巧。

本文是笔者在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对以生为本提高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效率的分析与讨论。概括地讲,基于生本教育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的有效教学实施要重视去繁化简规划教学内容,推行全面联系教学模式、直观教学模式,保证学以致用,实现“电子技术基础”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篇8

在这个数字技术无处不在的时代,数字公民素养及其养成策略已经受到教育信息化专家、中小学教师、广大家长以及很多关心未来一代公民成长的人的共同关注。但当前,教育界对中小学生数字公民素养的关注还较少,关于数字公民素养的教育、引导与干预策略的研究和实践更显欠缺。

在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技术设备逐渐普及的背景下,如果教育领域中一味采用封禁使用的方式,或可营造一时的“净土”,但总有一天,我们刻意筑立的围墙会被信息化的浪潮冲垮。因此我们主张,应该正视趋势,了解现实,梳理未成年人数字公民素养教育问题相关的特点规律、困难挑战,及早应对。为此,《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于2016年8月面向中小学教师,开展了一项以中小学生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调查,希望借此探析中小学生数字公民素养及其相应教育干预的现状,也为有志于相关实践的先行者提供参考。

调查工具

本调查采用的是由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自编的《中小学生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中小学教师及教育管理者。问卷参考了美国国家数字公民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Digital Citizenship,NCDC)、美国家校联盟(National 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National PTA)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问卷,并基于我国中小学教育组织架构与现状进行本土化改造。问卷初稿2016年7月面向浙江师范大学网络继续教育学院参加远程学习的中小学教师进行试测,基于试测的结果,于2016年8月初修订为正式版。

本调查所称的数字公民素养,综合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ISTE)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学生版)》、“数字公民”专题网、美国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倡导者Mike Ribble等人的定义,结合中国中小学教育组织架构与中小学生实际情况,概括为以下四个维度:①数字安全,即在数字空间中保护信息和财物安全,避免身心受到伤害;②规范交往,即尊重他人的信息权利,沟通交流时符合法律与道德规范;③数字生存,即具备信息检索、网络购物等数字时代生活的基本技能;④数字学习,即掌握利用数字技术学习和发展自身的能力。

问卷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教龄、任教学科、学段、学校性质等;第二部分主要通过教师了解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现状;第三部分主要调查面向中小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现状;第四部分主要用于了解中小学生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困难、挑战及实施建议。在题型设计上,第一、二部分主要为选择题,第三、四部分主要为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方式的矩阵题,其中第四部分还包括两道多选题及一个开放的填空题。详细的问卷可查阅《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微信公众号历史记录。

采样方法及样本构成

因为研究条件的限制,本调查在实施时最终采用了方便样本的采样方法,于2016年8月中旬通过《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微信公众号,以及浙江师范大学网络继续教育学院、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培训学院、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承担的“国培计划”等培训项目面向中小学教师施测。最终回收问卷563份,其中有效问卷542份,问卷有效率为96.3%。

在有效样本中,男教师166人(占比30.63%),女教师376人(占比69.37%)。拥有大专学历教师占7.75%、本科学历占85.06%、硕士及以上学历占7.2%。受调查对象的年龄与教龄分布分别如图1、图2所示。

在学校分布上,有31.36%的教师来自城市学校,来自城镇、农村学校的教师分别占38.19%和30.44%。在执教学段上,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教育管理部门工作的教师分别占8.67%、46.31%、21.4%、17.4%和6.27%。学科分布方面,执教文科、理科、体艺、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教师分别占27.12%、27.49%、9.78%、22.14%和13.47%。

应当说,上述样本的构成在相关类别项上还比较符合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构成比例,但在地域分布上,因为采样方式的限制,教师来源中浙江省占52.84%、福建省占27.52%,余下的19.64%来自于河北、广东、北京、河南等27个省(市、区)。考虑到不同地域信息技术装备情况以及应用水平的差异,本调查的相关结论应该谨慎推论。

调查结果

1.未成年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调查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借由教师来了解他们观察到的身边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尽管通过日常的感知以及媒体的报道,调查者对当前未成年人开始接触、使用信息技术装备的时间和形式有不少了解,但调查得到的结果还是让人十分吃惊。在问及身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对计算机(包括台式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的使用情况时,数据显示在3~5岁年龄段已经有超过60%的未成年人通过家庭、学校接触过计算机设备,4.98%的幼儿甚至已经拥有自己的专用设备。在6~9岁年龄,未使用过计算机设备的未成年人占比已经只有6.64%。到了14~18岁年龄段,67.9%的未成年人已经拥有自己的计算机设备了(如下页表1)。

而在智能手机等移动计算设备的接触与使用上,数据更为惊人。在3~5岁年龄段,仅有29.52%的幼儿未使用移动计算设备,在10~13岁年龄段中拥有个人移动计算设备的未成年学生比例已达50%,在14~18岁年龄段这一比例更是高达85.98%(如下页表2)。

在对未成年学生开始拥有网络账户(包括QQ等公共互联网服务账户,以及学校教学平台账户等)的年级段的调查项上,4.61%的幼儿园学生已经拥有自己的网络账户,16.24%的学生自1~2年级开始拥有账户,3~4年级、5~6年级开始拥有网络账户的比例分别占42.62%和25.28%(如下页表3)。也就是说,88.75%的学生在小学毕业时已经接触过各种通用或专用的互联网服务,并拥有个人独立的账户,这与互联网的深度普及,以及基础教育中网络技术手段的融入不无关系。

而在未成年人计算设备使用的用途上,呈现出明显的娱乐化趋向。玩游戏、网络社交以及在线音视频的比例均超过60%,而游戏更是高达82.66%。相形之下,与学习发展相关的查找作业资料、在线学习等分别只占到48.52%和10.52%(如表4)。这一结果使得很多学校和家庭无奈地使用封禁这样极端的处理方式,而因为没有引导、教育学生正确使用计算设备,反过来也在客观上加剧了这一现状。

正是由于这一现象,受调查对象对于未成年学生数字公民素养存在诸多担忧。其中,担忧不良信息侵害、网络沉溺和对生理健康的影响(如视力)排名前三,分别达到86.16%、84.32%和71.59%。相形之下,美国等国数字公民素养中非常关注的网络欺凌、隐私泄露与账户安全等,则担忧较少,如担忧网络欺凌的仅占24.35%。而对学生利用计算机从事其他破坏活动、侵犯知识产权的担心排名最低,分别只占8.49%和3.32%。考虑到未成年人的计算机技能,以及国内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总体现状,这一结果也是可以理解的。

与此同时,在执教学段与担忧的交叉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段教师在担忧的内容上总体比较一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理健康的担忧在逐步下降,而关于网络欺凌的担忧总体在上升,这也可能与儿童身体生长发展的阶段以及社会化的进程有关(如图3)。

2.对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认识与实践

在受访教师对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认识上,在对比问卷中给出的操作定义后,28.78%的教师表示曾经听说过“数字公民素养教育”这一名词,另有37.64%的教师表示听说过意思类似的其他名词,仅有33.58%的教师从未听闻过这一方面的概念。而在对数字公民素养的价值问题上,45.02%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对于其未来升学、就业等发展影响重大,41.14%的教师认为会有影响,仅有13.84%不确定是否有影响或认为不大会有影响,没有一位受访对象认为完全没有影响。

在对教育干预方面,仅有18.63%的教师表示曾经和学生正式地谈论过数字公民素养方面的问题,有78.04%的教师表示虽然尚未谈过,但时机合适的时候愿意谈一下,仅有3.32%的教师表示不会做此尝试。与此同时,59.41%的教师表示学生向自己、其他教师或成年人表达过在信息技术使用方面的困惑,40.59%的教师表示未了解到学生有此类行为。另外,88.56%的教师表示会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提供数字公民素养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仅有0.55%的教师表示不会提供教育与指导。

其实,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在实践中的引导与干预比认知上的理解更为重要。调查发现受访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还是渗入了数字公民素养范畴内的教育引导。在对此概念框架的相关举措实施情况的矩阵量表题中(各举措以李克特5点式计分法,按照非常符合、符合、一般、不大符合和完全不符5项依次计分4、3、2、1、0,满分为4),围绕学生技术使用、沟通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平均得分均在2.0以上,结合上题结果,说明受访教师既有投身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意愿,同时也不乏自发实践。得分低于2.0的仅有两项,包括在日常教学中融入互联网学习、对每位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水平的清晰把握,这很可能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堵绝策略、装备水平的综合结果,同时也说明因为数字公民素养无论在学界,还是在实践领域均没有作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提出,教师在实施有效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意识、知识和技能方面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下页表5)。

3.推进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障碍与建议

首先,在当前中小学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推进的诸多障碍中,受访教师认为最大的障碍在于学校没有专门的规划,也没有相应的预算(80.26%),而其他课程教学任务的繁重,以及教师不具备这方面教育能力也成为重要的限制因素。此外,不少教师也担心家长不支持、学生不感兴趣(如图4)。因此,要加强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在有了较好的教师自发实践基础上,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重视成为重要的突破口,也需要在数字公民素养及其教育方式的深入研究基础之上,对教师的教育引导能力进行提升。

其次,在对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推进的建议上,调查对实施角色、实施形式以及最需要改进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数据统计。结果发现在实施角色方面,受访教师认为家长的作用最大,其次是班主任,学科教师、学校信息技术人员以及学生同伴列属第二批队,而外部专家的作用最小(如图5,满分为4)。因为数字公民素养本质上属于态度层面的学习目标,需要的是在日常细节中引领、感染与带动,上述结果也符合这一特性。

而在实施形式上,家长言传身教得分最高,其次为教师引导示范和平时教学渗透,专题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位列上述各项之后,这也说明,态度层面的教学目标很难仅仅通过认知层面的干预来达成,需要综合的设计与长时间的渗透(如上页图6)。

在论及更好地实施中小学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最需要改进的问题时,父母引导与家庭教育毫无疑义地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学校氛围与教师的教育能力。40.04%的教师认为需要加大互联网环境整顿,因为如果作为大环境的互联网对未成年人成长更友好,则不仅能减少网络侵害等问题的滋生,也能在无形中塑造未成年人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方式。此外,也有略超四分之一的教师呼唤专业的机构来提供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方面的研究与指导(如表6)。

分析与建议

1.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也许远比我们想象的严峻

本调查显示,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接触与使用信息技术装备的年龄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态势,包括学校教师在内的成年人群体对于未成年人数字公民素养方面的忧虑也在与日俱增。在可见的未来,随着计算设备的继续普及,大量伴随数字技术长大的“数字土著”出现,这一趋势还会进一步凸显。

但与此同时,对数字公民素养的关注,特别是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还远未与之相匹配。而应发挥实践引领作用的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也缺少对数字公民素养及其有效教育引导方式的深入、系统研究,并为一线教师、家长提供行之有效的实践策略。

2.中小学教师有参与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强烈意愿及自发实践

在调查中,我们也欣慰地发现,不少受访的教师不仅认识到了未成年人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迫切性,更重要的是即使在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尚未专门规划部署的背景下,自发地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数字公民素养的培育,并且对参与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有着强烈的意愿。

但与此同时,调查也显示中小学教师自身从事有效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能力成为当前推进此项工作的严重障碍。究其原因,一方面,学术界与研究机构在此问题上供给不足;另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与学校也没有将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纳入区域和学校育人的重要维度,缺少针对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有针对性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规划。

3.数字公民素养教育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整合与协同

调查的另一个启示是,有效的数字公民素养养成绝不能是教师或学校独自战斗,而是需要家庭、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教师等多个育人主体协同一致,互相配合,在教育形式上也应该突破主题教育之类单一的形式。因为从本质上讲,数字公民素养习得主要还是态度层面的塑造,需要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中通过成年人示范、同伴引领,再辅以认知的干预、行为的督导等才可以慢慢养成。从这一角度来说,家长、班主任等往往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而在干预形式上如果仅依靠学校主题教育活动中常用的单一认知教育形式,学生虽在道理上明了了数字公民素养的重要性,但若不能自觉化为实践与数字生活的准则,效果还是几近于无。

此外,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是伴随数字生活时代兴起而出现的新课题,要实施有效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需要结合当前互联网大环境、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的大背景深入探析问题成因、特点规律与干预机制。从这个角度来说,以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专家为代表的学术界、研究机构以及有责任的商业机构(特别是互联网企业)需要为此提供智力支撑与实践指导。而教育管理部门也有必要正视这一问题的发展态势,早做谋划,在学校教学与育人活动中融入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方面的内容。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正如前文述及的由于抽样方法上的限制,样本的地域构成上未能实现符合我国人口统计的省域比例,考虑到浙、闽两省在社会经济、教育信息化、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等方面在全国总体上处于较好的水平,而且采用网络调查潜在的会将一些对网络等信息技术应用持反对态度的样本隔绝于外,因此我们判断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在实际现状上有可能更加严峻,并且相关结论在上述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地区推论时,应当存在一些偏差。这一现象,在NCDC、PTA等机构实施的同类调查中,也存在此类问题。因此,我们将会在后续研究中,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进行更深入的调查与分析。

篇9

【关键词】中小学生;手机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5—0038—005

一 研究背景

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移动终端大众化普及极大地推进了移动学习。移动学习被认为是新一代的网络教育、在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在PDA、手机、掌上电脑、iPad等多样化的手持终端中,手机凭借其普及率高、通信便捷、智能化、性价比高、操作简单等原因,正以不可比拟的优势成为移动学习的重要终端。”

以“手机”、“移动学习”为共同检索词,从主题、篇名、关键词、摘要四个角度对中国知网期刊库进行“精确”检索,文献分析显示:从数量来看,仅搜索到37篇文献,研究成果极为有限;从时间分布来看,2011和2012年的文献占67.6%,表明从2011年起,手机移动学习成为研究热点与前沿;从内容来看,主要涉及手机移动学习平台、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研究,关于应用的研究非常有限,表明手机移动学习处于应用初期,还远未进入大规模普及应用期:从实践应用主体来看,有高等院校学生、远程教育学习者、农民工、中小学教师,主体规模较小:个别研究关注到超常儿童、聋儿童进行手机移动学习的可行性,但面向广大中小学生的手机移动学习研究与实践呈现空白。以“中学生,小学生,中小学生,手机移动学习”为检索词,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检索手机移动学习发展现状,仅可见2009年起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与中国移动集团联合出品的移动英语学习产品《新东方中学英语手机报》。综上所述,在我国,中小学生手机移动学习研究与实践处于萌芽期。社会领域存在零星的市场化运作与应用,尚未见政府层面、学校层面进行组织化实践推进。

“虽然手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萌芽期,但未来(2016—2020年),手机/智能手机在中学阶段将得到广泛应用。”国外研究显示,新加坡、南非、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已经开始探索手机在中小学语言、物理、数学等学科教育与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发现,手机移动学习能随时、随地、因需获取学习内容并及时反馈,能为学生创造高度情境化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扩展学生交流范围、减少学生认知负荷,能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极大地支持学生的协作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显示,“巴基斯坦、蒙古、莫桑比克、肯尼亚等国家开展的试点项目已经证明,移动电话在提供远程教育服务、提高妇女和女童的识字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学校的管理及教师间的沟通等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但“迄今为止,绝大多数国家都缺乏相关的政策来支持利用移动电话促进教育目标,许多国家甚至禁止在学校中使用移动电话”。

中小学生能否进行手机移动学习?手机移动学习能否进入中小学校?能否在城市中小学试点手机移动学习,继而面向农村推广普及,使之成为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这是当前与未来国际教育组织、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和移动学习产业界关注的焦点。从学生角度研究中小学生手机移动学习可行性与需求,对于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移动学习政策、产业界选择发展道路、国际教育组织开发援助项目都具有重要意义,是信息社会、移动学习时代值得我国研究者、实践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 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

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并在适当的情境下通过移动技术实现教与学的丰富交互,随时随地进行的数字化学习形式”。“手机移动学习是以手机作为无线移动通信设备的移动学习”。本文以城市中小学生为对象,研究手机移动学习可行性与需求。考虑到学生对调研工具的理解力、课业负担等因素,确定调研对象为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初中一、二年级学生,高中一、二年级学生。

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在文献研究、访谈研究基础上设计问卷,问卷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人口特征信息,含性别,年级:第二部分是手机移动学习可行性信息,含手机拥有率、手机使用行为、手机使用习惯;第三部分是手机移动学习需求信息,含资讯需求、科目需求、内容需求、信息获取方式需求、呈现媒体需求、应用方式需求。

3 抽样

根据北京市各区经济与教育发展状况,抽样区域覆盖功能核心区与郊区,非比例分层抽样与方便抽样相结合,最终确定在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大兴区开展调研,共选择11所学校,各学段所选学校均处于不同发展水平。3所小学分布于东城区、朝阳区、大兴区;4所初中、4所高中分别分布于东城区、西城区、大兴区。共发放问卷570份,其中小学生问卷150份,初中生问卷200份,高中生问卷220份。漏答或无效填答均视为无效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32份,其中小学生141份(男生占61%,女生占39%),初中生188份(男生占41%,女生占59%),高中生203份(男生占36.9%,女生占63.1%),问卷有效率为93.3%。

为使学生了解手机移动学习内涵,笔者在问卷中进行了简单解释。

4 信度与效度说明

在文献研究、专家指导、问卷试测与修订基础上完成高度结构化的问卷设计,抽样覆盖到发展水平不同的城市学校,所得数据在讨论意义上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研究结果可以被推广到样本所属的更大群体,具有较高的效度。 三

数据与分析

1 手机移动学习可行性

(1)手机拥有率

小学生手机拥有率为55.3%。对没有手机的学生做进一步调研。在没有手机的63名(44.7%)小学生中,17名小学生(占没有手机人数的27%)选择“不希望拥有手机”,原因是“会影响学习”(64.7%)、“对学习没用处”(41.2%),其余46名学生(占没有手机人数的73%)都希望拥有手机,原因分别为“能方便与其他人沟通”(80.4%)、“可以利用手机学习”(41.3%),少部分学生“希望拥有手机,但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6.5%)。

初中生手机拥有率为85.6%。在没有手机的27名(14.4%)初学生中,8名学生(占没有手机人数的22.2%)选择“不希望拥有手机”,原因是“会影响学习”(100%),“对学习没用处”(25%)。其余21名学生(占没有手机人数的77.8%)都希望拥有手机,主要原因为“能方便与其他人的沟通”(76.2%)、“可以利用手机学习”(42.9%),少部分学生“希望拥有手机,但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9.5%)。

高中生手机拥有率为92.1%。在没有手机的16名(7.9%)高中生中,5名学生(占没有手机人数的31.4%)选择“不希望拥有手机”,原因是“会影响学习”(40%)、“对学习没用处”(60%)。其余11名学生(占没有手机人数的68.6%)都希望拥有手机,主要原因为“能方便与其他人的沟通”(90.9%)、“可以利用手机学习”(18.2%),少部分学生“希望拥有手机,但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18.2%)。

对手机拥有率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γ2=76.118,dr=-2,p=0.000,表明初中生、高中生与小学生的手机拥有率存在显著差异,手机拥有率与学段具有相关关系。

(2)手机使用行为

无论学生是否拥有手机,在手机大众化普及的今天,学生都能接触到家人的手机。对手机使用行为进行分析(达到“几乎天天使用”和“经常使用”频率),如图l,初中生与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曲线拟合度较高,主要偏向于收发短消息、听音乐、查单词与生字、打电话。除玩游戏、在线课程学习、下载课程学习资源三种行为方式外,小学生多种使用行为频率明显低于初中生与高中生。

除上述应用外,小学生会用手机照相、定闹钟、计算、QQ聊天、计时、看视频。中学生会用手机看书、看视频、照相、录像、听广播、QQ聊天、录音、背单词、作为U盘、作为记事本、定闹铃等。

(3)手机使用习惯

对拥有手机的学生进行手机使用习惯(使用时间与使用场所)分析,见图2。不同学段学生使用习惯较为相似,主要使用时间与场所是“写完作业后空闲休息的时间”、“放学回家的路上”。“在有教师讲课的课堂上”,小学生操作手机的比例为3.8%,初中生为0,高中生为4.3%。“在自习课上”,初中生操作手机的比例为1.9%,高中生为7%。高中生“在自习课上”、“课间休息时”、“放学路上”、“在家里学习时”操作手机的比例高于初中生、小学生。

2 手机移动学习需求

(1)手机资讯需求

如图3所示,在手机资讯需求上,不同学段学生呈现一定差异。除对课外读物需求程度均较高外,小学生较倾向于生活百科(56%)、娱乐游戏(46.8%),初中生倾向于新闻资讯(60.6%)、娱乐游戏(53.2%),高中生倾向于新闻资讯(71.4%)、课程学习材料(46.3%)。

相对而言,小学生对与学校教育紧密相关的课程学习材料需求度较低。初中生与高中生的事物辨别与价值判断能力不断发展,社会参与意识明显增强,他们更加关注社会,关注现实世界,因此对“新闻资讯”需求较高。同时,由于学业压力增大,高中生对“娱乐游戏”的需求程度明显低于初中生和小学生。

(2)科目需求

如图4,在手机移动学习科目上,初中生需求意愿高于高中生、小学生。高中生对历史、政治等人文社会科学需求程度较高,初中生对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及英语需求程度较高,小学生对语文、数学需求度较高。

(3)内容需求

内容需求见图5。初中生对不同类型内容的需求度均高于高中生、小学生。除小学生对课程总结需求度较低外,各学段学生对其他类型内容的需求度趋向基本一致,主要倾向于学习重点、考试的知识点、课程总结、作业提醒,对课前预习要点及全部课程内容需求度较低。从学习方法角度来看,中小学生普遍不注重课前预习。

(4)信息获取方式需求

信息获取方式见图6。不同学段学生对“根据自己的习惯设定时间段发送”、“在需要的时候用手机上网查询”、“系统随机自动发送”三种方式都有一定需求,对“预先存储在手机内”需求度最低。其中,高中生自主性更强,更倾向于“在需要的时候用手机上网查询”。因此,手机移动学习信息获取方式可多种并存,由学生进行个性化选择。

(5)呈现媒体需求

小学生具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视频、动画的生动性、趣味性等特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通过视频、动画学习,更青睐于视觉类媒体,但小学生并不排斥文字媒体。视频、动画与文字多种媒体表现形式的结合更有助于促进视觉与思维、形象与抽象的结合。

初中生与高中生更偏向于文字媒体。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水平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文字的理解与感悟能力,虽然借助于直观、形象的动画、视频等媒体有助于加强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但对他们而言,文字传递的信息量更大、更准确,因此对文字媒体需求度高,对其他视觉类媒体需求度较低。

声音媒体类资源在使用时需要外界环境相对安静,对学习场所要求较高、环境适应性较弱,因此在手机移动学习的多种媒体表现形式中并不占优势。

(6)应用方式需求

手机移动学习多种应用方式中渗透了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情境学习的理念,同时关注到学校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辅导,描述如下:

——你是否愿意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接收作业提醒、各科学习要点等与课程学习紧密相关的学习资料?(随时随地接收作业提醒等)

——你是否愿意通过手机接收需要预习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要点?(接收需要预习的课程内容等)

——如果每天将课后习题用短信的方式发送到你的手机上,你可以进行交互式测试,并获得及时的反馈信息,你愿意参与么?(短信习题,交互测试)

——如果老师每天将家庭作业通过短信发送到你自己的手机上,在回家做作业的过程中你可以随时通过手机和老师取得联系,就不明白的问题和老师交流,你愿意么?(短信作业,教师交流)

——如果你可以通过手机上网的方式,随时随地浏览学校的专题学习网站,下载有关的学习资料,进行阅读,你愿意么?(专题网站,下载资料)

——如果你可以通过手机上网的方式登陆学校的专题学习网站,就某个感兴趣的学习问题发表自己的疑问、意见和见解,并可以随时收到学校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回答和评论,你愿意么?(专题网站,发表见解)

——如果你可以参与到不同的学习兴趣小组中,通过手机,借助于学校专题学习网站,和小组伙伴在真实的自然情境中一起讨论、协作,探索自然科学的奥妙,你愿意么?(兴趣小组,协作学习)

——如果通过手机,你可以随时就学习、生活以及和伙伴们交往的烦恼问题向爸爸妈妈或者喜爱的老师、心理辅导员老师倾诉和交流,并能够即时得到他们的帮助,你愿意么?(烦恼问题,倾诉交流)

——如果通过手机,你可以随时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拍成照片、视频到自己的博客上和其他伙伴分享,你愿意么?(博客分享)

——如果通过手机,你可以随时随地下载老师的教学要点或教学视频片段,就某些知识点重新学习,你愿意么?(下载视频,重新学习)

——如果你可以通过手机,直接把家庭作业到学习网站上,并即时了解到老师对作业的评改意见,你愿意么?(作业,及时评改)

不同学段需求程度见图7。对于多种应用方式,小学生需求比例均接近或超过70%,明显高于初中生与高中生。小学生对“兴趣小组,协作学习”需求度最高,更倾向于通过手机进行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初中生与高中生需求度曲线基本一致,均对“下载视频,重新学习”需求度最高,对“短信习题,交互测试”及“作业,及时评改”等课业评价类需求程度较低。中学生更倾向于通过手机获得课堂教学要点与教学视频片段,更重视对学校课堂教学的理解、复习、巩固,更希望移动学习资源能与学校教育、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从时问、空间维度延伸、拓展学校教育。

四 研究结论

1 就手机拥有率而言

城市中学生拥有比例很高。因六成以上没有手机的中小学生都希望拥有手机,未来学生手机拥有率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发展手机移动学习的用户终端设备条件基本具备。

2 就手机使用行为而言

学生使用行为涵盖手机的各项功能,基本满足进行手机移动学习所需的技能要求。

3 就手机使用习惯而言

在手机移动学习未进入学校教育领域的情况下,高中生在校时间使用手机的比例略高于初中生、小学生,但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具备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对手机使用时间与场所有明确的认知,满足手机移动学习者应自我约束、能够在适当的时间与场所使用手机的要求。

4 就手机移动学习需求而言

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所处身心发展阶段不同、认知特点不同、学段要求不同,因此在资讯需求、科目需求、内容需求、信息获取方式需求、呈现媒体需求、应用方式需求方面均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五 研究建议

有关研究显示,手机移动学习同时面临发展的阻碍因素与促进因素。学生、教师、家长、学校是手机移动学习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但各自的利益诉求并不完全一致。目前,教师、学校管理者对手机移动学习认知度低、认可度低,家长对基于手机等终端的移动学习持有积极态度,对质量与效果有较高期待;学生对手机移动学习有良好期望,但现实技术、产品、资源、教育理念与其心理期待有较大差距。开发适用于中小学生的特有机型,开发手机适用的学习资源,合理定位移动学习费用,向学生、家长、教师、学校普及手机移动学习理念,引导其客观认识学生手机、逐步认同手机移动学习,加强案例宣传,推进本土实践,增强手机移动学习产品、资源、服务与教育者、学习者、教学过程、学习过程的融合,产业推动与学校实践相结合,实现手机移动学习在非正式学习领域与正式学习领域的广泛应用等都是推进手机移动学习的重要举措。

虽然手机移动学习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应用尚处于萌芽状态,但随着手机关键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环境的改善,资费的下调,平台与资源的开发,国外实践的深化,教育管理者、学校、教师、家长观念的更新及学生对手机移动学习的迫切需求,未来,手机移动学习将成为我国中小学生重要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发展手机移动学习,有多种举措,但最终可归结为一点一一政府、经济、社会领域合力推进。

1 政府应创造教育政策支持环境,推进手机移动学习面向城市试点,面向农村普及

手机的便携性、智能性、高性价比、高普及率等特点决定了手机将是移动学习的重要终端,手机移动学习有助于促进城乡中小学师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公平。各级政府应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实施为契机,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手机移动学习面向城市学校试点,面向农村学校推广普及,使手机移动学习在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 智慧校园;未来教室;网络学习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068-03

1 前言

“智慧校园”的概念自诞生之日起,便备受关注,成为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工作中一个使用率较高的关键词。在教育信息化报刊中,我们常可看到有关“智慧校园”研讨方面的文章。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更将建设“智慧校园”工作列入到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中。然而,在中小学校建设“智慧校园”可行吗?“智慧校园”切合现行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吗?人们对此却没有提出过任何质疑。笔者认为必须理性看待中小学校建设“智慧校园”问题。

2 “智慧校园”符合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吗

我们先来看看“智慧校园”的原始定义。2010年浙江大学提出了智慧校园的理念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1]。根据以上“智慧校园”的理念,“智慧校园”有五个特点,分别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根据上述,笔者认为,“智慧校园”不完全切合目前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以下笔者从“智慧校园”定义的五个方面对照现行中小学校的现实情况来具体分析。

“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对于现行中小学生来说现实意义有多大 “网络学习”是中小学校主流的学习方式吗?这是我们要提出来进行探讨的第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就目前中小学校的现实情况来看,“网络学生”不是中小学校学生学习的主流形式。

1)学生要进行“网络学习”,具有学习终端是先决条件。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小学校难以为学生解决用于“网络学习”的学习终端问题,“电子书包”曾作为学生“网络学习”的终端设备在全国部分地区进行试点,但存争议[2]。

2)由于中小学生缺乏对网络知识进行判别的能力,在浩繁的网络环境中容易误入歧途,因此,现在大部分学校都限制中小学生在校读书时上网浏览网页。

3)书写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每个学段对学生书写都有明确的要求,如第二学段(3~4年级)在“识字与写字”中明确指出:“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因此,中小学生的学习主要还是以传统课堂的学习媒体为主,而“网络学习”只是一种辅助的学习手段。既然“网络学习”不是主流的学习形式,那么,我们在现行中小学校创造“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环境便缺乏其应有的现实意义。

现行的中小学校需要“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吗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显然不是学生在学校读书重要的任务,所以,校园“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对于现行的中小学生来说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那么对于现行的中小学教师来说,“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据了解,我国现行中小学校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师通常每周要上12节课或以上,平均每天有两节课或以上,上完课后还要备课、做课件、批改作业,有的教师还要兼任班主任,因此,对于中小学校教师来说,每天工作时间主要用于做好这些常规的教学工作上,科研不是中小学校工作的重点。所以,对于现行的中小学校来说,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总体的需求不大。

现行中小学校对“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有怎样的需求 从校务管理上讲,现行中小学校的“校园一卡通”,集出入证(身份认证)、门禁、学生证、工作证(教师)、停车卡、借书证、校园消费等功能于一卡,大大提高了卡的使用效率,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可。“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包含其他高深的应用,但从中小学校以学生为主体的层面上讲,中小学校对此的需求不是十分迫切。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不是“智慧校园”的专有特质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现行大部分学校从校园的布局、文化氛围的创设到色调的选择等,都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设计,为师生员工创设一个特色氛围,达到激发师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培养师生积极向上的情操,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因此,“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是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及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并非构成“智慧校园”的要件。

“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对中小学校师生有必要吗 显然,“学习生活”是学生“校园生活”主要的内涵。在学校中,学校往往要求学生集中精力于学习生活,与之无关的少做或不做,不要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部分中小学校(特别是小学)不提供住宿或学生午餐,学生放学后便回家,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校园生活”的需求其实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现行中小学校的教师来说,学校要求教师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因此,从现行学校的现状上讲,“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失去其应有的必要意义。

综上所述,原始定义下的“智慧校园”与现行中小学教学实际有较大的偏差,因此,可以说目前在中小学校广泛建设“智慧校园”不切合现行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

3 中小学生生活在假想的“智慧校园”中,状况将会如何

以上从现行中小学校教师与学生的现状说明了所谓“智慧校园”不切合现行中小学校实际的问题。以下设想一下,中小学师生如果生活在“智慧校园”中将会是怎么样?

中小学校能按照“未来教室”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吗 “未来教室”是现行“智慧校园”建设方案中用户首先要考虑做的项目。我们先来看看“未来教室”的定义。“‘未来教室’将彻底颠覆学生、家长对传统教室的想象。在这个教室里,最大的变化是没有黑板,也没有粉笔,更没有教科书,只有一个像超大屏幕的电子白板,老师的手轻轻一指,所有的教程就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而学生也不再需要背着几公斤重的书包,只要随手拎一个‘电子书包’即可轻松上课,电子书包里装满了生动有趣的互动教材,能在上面直接做好作业并提交,也能在上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它就是一个专用的学习PAD。”[3]

以上关于“未来教室”的描述语言人们看后非常受吸引,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似乎非常轻松愉快,但仔细思考会发现,这种完全以信息化设备为工具的学习环境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将面临极大新的挑战,问题不是专家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回头再看看“未来教室”中关于学生学习的描述:“学生也不再需要背着几公斤重的书包,只要随手拎一个‘电子书包’即可轻松上课,电子书包里装满了生动有趣的互动教材,能在上面直接做好作业并提交”,可见,学生在“未来教室”的学习时,“电子书包”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核心的媒体。笔者认为,“电子书包”可以保存大量的学习资源,但“电子书包”书写功能是无法取代现行用笔在笔记本上书写的功能的。

理论上讲,学生可以利用“专用的学习PAD”进行书写,但“电子书包”的书写功能无法达到现实用笔在练习本上书写的效果。第一,“专用的学习PAD”书写显示的效果是电子模拟形成的效果,并不是人真实书写的效果。第二,用“专用的学习PAD”书写,无法达到用练习本书写的大小规格,其实“专用的学习PAD”设计师们只要用PAD书写完整一张象学生练习用单行本大小的文字的就可以清楚看到这些PAD与现实单行本书写效果的区别。第三,学生用“专用的学习PAD”书写,书写速度无法达到用笔在练习本上书写的速度。第四,学生用练习本书写,不存在会因机器故障而无法保存书写文字的问题,但用“专用的学习PAD”,纵然可以达到非常高的稳定性,但死机或出故障是绝对不可避免的,一旦出现这样的异常,学生辛辛苦苦书写的结果将无法保存,严重影响学习的学习效果。

基于以上的原因,笔者认为,从学生书写上讲,“专用的学习PAD”是无法取代学生用作业本做作业的功能的。

由此可见,这种理想化的“未来教室”描绘的校园未来美好蓝图,与现实需求有很大偏差。在中小学校教学工作中,笔与练习本(作业本)是无法用信息化设备取代的,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只是辅助的教学手段而已。因此,中小学校难以按照“未来教室”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

“智慧校园”中,教师将要承受应用信息技术极大的工作压力 在现行中小学校中,课件是中小学教师上课当然的工具,但在“未来教室”这种教学环境下,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的批改、辅导等常规教学工作都必须完全网上完成,就是说,教师从进入办公室到下班时间,时刻必须对着电脑开展工作,这显然也是脱离实际的。因此,中小学校师生生活在假想的“智慧校园”中,不可能是人们想象的那么轻松和自在,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将必须付出更大的劳动的代价。

4 现行中小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现状分析

中小学校建设“智慧校园”试点工作启动已多年,那么,目前国内中小学校建设“智慧校园”的工作状况如何呢?最近笔者曾与部分“智慧校园”试点学校主管“智慧校园”建设工作的人员进行过一些交流,大家都觉得建设“智慧校园”的工作比较迷茫,不知道建设“智慧校园”要做什么具体的项目。究其原因,这是由于教育信息化专家只从理论上对“智慧校园”建设工作进行了充分的探讨,但却没有形成具体“智慧校园”建设标准或建设指导意见导致的。

“智慧校园”中的“智慧”是一个信息化含义高深且包罗万象的概念,要让校园具备“智慧”的功能,不是一个项目可以实现的工程,因此,建设“智慧校园”是一个综合而宏大的工程,这样的工作靠中小学校自己的力量去制订试点建设方案,谈何容易?笔者认为,作为一种新型的描绘着美好前景的“智慧校园”要启动试点工作,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在有明确具体的建设标准或建设指导意见的前提下进行,但现实却与此相反,专家提出这个概念之后,将建设的超级难题抛给试点学校去完成,凭中小学校的力量能完成这样的综合工程的设计工作吗?据了解,部分经济发达地区为了抢占建设“智慧校园”制高点,在三年前先行在教育经费中为一些“智慧校园”试点学校安排了“智慧校园”建设经费,然而经费下达后,学校却面临“智慧校园”建设项目究竟要建设什么具体内容的困境。现在中小学校“智慧校园”试点工作便凸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特点。

根据学界的观点,“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4],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还没有经历“数字校园”的阶段,就要一步登天进入“智慧校园”建设时代,是否有操之过急的感觉?笔者认为,对于现行的中小学校来说,回归建设“数字化校园”是较切合目前中小学校实际的做法。

5 结语

由于大学生已具备相当的基础知识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在大学中建设“智慧校园”较符合大学的实际,但将适合大学教学实际的“智慧校园”移植到中小学校中,这种做法是有疑问的。“智慧校园”的概念出现后,教育信息化行业刮起了一鼓探索“智慧校园”建设标准的热潮。一些公司乘机介入,制订了一个又一个“智慧校园”解决方案与建设方案,为构建虚拟“智慧校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纵观这些建设方案,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单方面站在信息化应用的角度上大胆想象和创新,但却忽略了建设方案是否符合目前我们中小学校教学的实际。由于校园是学校实施教学工作的重要场所,老师和学生是校园服务的主要对象,所以,任何一个“智慧校园”建设标准和解决方案,都必须先进行是否符合现行学校的使用实际情况论证,在确认其符合学校实际后才启动建设工作。总之,我们必须理性看待中小学校建设“智慧校园”问题,避免盲目投资建设脱离现实的“智慧校园”造成浪费国家教育经费的不良后果出现。

参考文献

[1]陈翠珠,黄宇星.基于网络的智慧校园及其系统构建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1):120-124.

[2]刘启达.深圳推广电子书包引发争议[N].深圳特区报,

2013-07-07(3).

[3]杨玛丽,高洁,余佳敏.两岸合作开花结果 智慧校园落户宁波[EB/OL].http://.cn/system/2012/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