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知识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创新知识

篇1

知识配置力,是指一个系统向创新者及时提供知识流动的渠道,并使其获得相关知识储备的能力。它是国家创新系统效率的重要衡量指标,是经济增长和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知识配置包括知识在市场内部以及在供应者和使用者之间的配置、知识的再利用和组合、知识在分散的研究开发项目之间的配置与开发。从供方看,是指知识生产机构把成果扩散给潜在用户的能力,即转移能力;从接收方看,是指新知识或创新的潜在用户学着接近、获得和利用知识或技术的能力,即吸收能力。

2科技创新能力与知识配置力的关系

推导目前我国正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经济转型中,企业的竞争优势与绩效体现在高技术的含量,通过转向信息、知识、智力等知识性资源的投入提高资本的增值性。组织通过构建各种网络设施或信息平台,通过知识信息的传播,引导员工充分利用企业知识及合理使用,在一定时间的培育与发酵,员工在生产过程、技术改造及在组织管理中新知识的应用,内隐的知识价值及技术特性就会凸显出来。知识配置力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关系是紧密的,知识资源的储存与增长,企业的价值和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创新的理论研究表明科技创新不是一个由科学推动的线性过程,它受颇多因素的影响,如企业家的创新意识、组织的管理能力、与创新匹配的制度体系及其实施的环境等,通过促进知识流动、转移、应用以导向引发技术创新,科技创新过程的实质是组织知识配置力的创造性过程。从资源视角和能力视角对知识配置力与新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构成要素进行分类,横向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企业家通过学习领导、组织、计划、沟通等知识将管理能力向战略、组织整合与创新、统筹与授权的能力转化;技术管理及研发人员是通过学习信息监测、学习生产知识、新产品设计等知识将技术优势向市场优势转化;营销管理及销售人员通过学习市场预测、营销策略、产品售后信息反馈等知识将市场运作的技能向营销科学策划及执行、优化销售渠道和驾驭的能力转化;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通过学习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考核等知识向人力资本优质配置能力转化;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相关知识、财务预算能力、资产管理与资本运作能力等知识向优化管理财务资源能力转化[3]。

3模型与假设

3.1模型的建立

根据上述两者的转化过程得出知识配置路径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产生影响,图1概括了本文的理论模型。

3.2研究假设

3.2.1组织学习意识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组织知识的本质是无形的,其规则体系由关于组织管理、组合、运营、优化规则等形成,企业领导者以确保组织各项职能的正常运作,一方面协调、管理、分配组织各类资源;另一方面又要匹配组织内部的数据信息及相关情境,保证组织各部门及其各成员的协调工作。因此,企业家及其领导者是创新的主体。变革推动者如价值观水平、创新意识、促进组织系统思考、激励员工创造性思维、自我超越等方面的特性,是影响创新的重要个体变量。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重要职能就是能否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不是单纯的搞经营或者搞管理。组织的创新成功与否,领导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家的学习创新意识越强,越有利于提升其创新绩效。组织学习意识越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越强。

3.2.2组织学习能力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组织学习能力是指组织成员从企业内外部获取组织知识和应用的行为,实际上就是企业增加社会资本、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能力的学习过程,如顾客调查、研发活动、绩效评价和竞争对手分析等活动。组织内部除了“干中学”、经验学习、研发沟通等活动充分吸收组织成员的直接和间接经验;从互访学习、创建联盟企业、战略联合、搭建合作网络平台等利用企业外部资源提升多方面的能力,加强组织学习能力必然可以更好地发挥企业资源的效用,从而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H2:组织学习能力越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越强。

3.2.3支持学习和创新的设施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组织知识以数据、文字等形式记载的工作制度、操作说明书、档案、会议纪要、公告等载体进行传播,信息若能在更广的空间和深度被组织成员所捉获,使用该信息或由此信息提出质疑、思考和扩展思维甚至提出新的问题和对策,信息的传播价值大大提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支持学习的措施与设施的建设可以使信息在企业内部得到充分的流动和渗透,能够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从而在环境的动态变化中迅速抓住环境赋予的创新机会及提升创新的空间提供支撑力量[4]。H3:支持学习和创新的措施越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越强。

3.2.4组织学习气氛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从知识进化的角度来分析,企业中的内隐与外显知识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就是创新。如何有效地将员工的专业知识、经验、技能等元素与知识整合在一起,促进员工创意思维的碰触和迸发创新思维与行为的产生,构建有效创造、转换和使用知识的催生容器变得尤其重要。因此组织学习气氛的营造是信息、知识的沟通系统、支持和激励员工创新的催化剂,更是企业创新行为的重要影响变量[3]。H4:组织学习气氛越浓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越强。

4研究数据方法

4.1问卷设计与说明本文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作为研究工具,以企业为对象进行知识配置效果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为调查分析,问题的设计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法,共发出问卷共约75份,共收回54份问卷,剔出不合格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2份,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

4.2数据分析

4.2.1效度与信度分析首先对各个变量测度量表进行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测试,以判定是否适合主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效度和信度分析。从检验结果来看,KMO值有的在0.8以上,有点介于0.7~0.8之间,表示变量之间相关程度差别不大,Sig.<0.05表示变量之间独立检验是显著的,也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此外,还运用克朗巴哈α系数(Cronbach’sα)进行了问卷的信度分析,以检验问卷或量表测量的一致性。本文中的知识配置力和企业科技创新两组变量样本的信度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1)知识配置力变量组测度0.788、0.775、0.731、0.750和0.764,均在0.700以上,属于高信度;(2)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测度0.822、0.769、0.703、0.787、0.792,均在0.700以上,也属于高信度。

4.2.2结果根据需要分别采用方差最大化和平均正交旋转法考察所用量表是否真正地测量出各变量结构。主成分个数提取原则为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的前m个主成分。主成分结果显示学习的过程、学习激励措施等主要指标的累计方差解释率达78%以上,企业家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技术能力等主要指标累计方差解释率均在82%以上。结果与原构思吻合。

4.2.3相关分析为探讨知识配置力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本部分对这两者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出,知识配置力与企业科技创新各种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知识配置力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之间有正向联系。除组织学习环境与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提升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外,知识配置力与企业其他科技创新能力都显著正相关。总体分析说明了知识配置力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之间具有正向相关性。

4.2.4回归分析在分析了知识配置力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之后,通过回归分析,可以进一步分析各要素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为进一步研究各要素对各种能力成长的贡献度,本文采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二级指标体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回归分析。(1)知识配置力与企业科技创新各项能力贡献度模型总体效果从回归效果看,六个模型均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证明回归效果良好。从总体参数效果来看,DW统计值分别为1.982、1.371、1.818、1.951、1.932、1.897,说明各模型均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其他各项指标也符合要求。(2)知识配置力与企业科技创新各项能力的回归分析(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知识配置力相关要素的回归系数对应的显著性概率均小于0.05,说明知识配置力相关要素都会影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成长。表2知识配置力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水平为0.059,略大于0.05,说明知识配置力对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影响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要求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专门性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可能对组织创新能力影响不大。

5结语

篇2

关键词: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不确定性;科技小额贷款公司;

作者简介:顾焕章,1934年生,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提升。科技创新能带来巨大的潜在利润,这一点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但因为科技创新的风险性,融资难成为科技创新企业最大的外部瓶颈,也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障碍。金融于科技创新不可或缺,同时科技的发展也必然带动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变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加速金融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1)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金融就是“第一推动力”,两者的全面结合则是为了实现“第一竞争力”。(2)

政府围绕推动科技金融结合、促进科技创新进行了积极努力。2011年,《关于确定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的通知》确定16个地区为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委联合发出《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一系列支持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举措。加快推进科技金融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这不仅是科技企业和科技部门的强烈呼声,也是社会各界的一致愿望。但科技创新具有不确定性,而科技金融必须考虑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的平均回报率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与科技金融制度存在的必要性早已成为共识,目前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政府支持、银行信贷、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等不同融资渠道对科技创新以及科技创新不同阶段的影响路径、作用机制、效率差异等方面,对科技金融创新的制度取向与实践模式的探讨则有待进一步深化。本文拟从科技创新不确定性视角分析科技金融创新的内在诉求,从风险管理路径视角分析科技金融创新的制度取向,以江苏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为样本探讨科技金融创新的实践模式,以期对全面推进科技金融创新实践有所裨益。

科技金融创新的诉求与指向:基于科技创新不确定性的分析

(一)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

科技创新主要指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具体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由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从科学知识到技术知识,从技术知识到科技发明成果,从科技发明成果到生产企业,从生产企业到最终消费者,科技创新过程在各种信息约束和突变因素的干扰下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3)甚至可以说,科技创新过程的每个决策都存在不确定性。(4)从投资的角度看,科技创新从科学发现到产品推向市场所经历的时间越长,即投资周期越长,则不确定性越大,承担的风险越大。(5)对于投资者而言,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科技创新主体选择的不确定性

科技创新活动需要资金和技术的结合,但是这两种要素的所有者往往不是同一主体。资金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以及信息的不对称,使得科技创新活动中容易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科技创新主体为了获得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往往会对自身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进行人为“拔高”,向金融机构传递虚假信息。因为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或投资者难以准确判断,很容易做出逆向选择,从而使优质项目难以获得资金支持。即使投资者选择了资质较好的科技创新项目或企业,也难以有效规避创新主体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科技创新投资也不一定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由于投资者很难选择合理的科技创新主体,其直接后果就是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难以汇聚到科技创新领域,使科技创新面临严重的资金瓶颈。

2.科技创新活动收益的不确定性

即使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选择了合适的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活动能否产生收益以及收益高低仍然不确定。一是成果不确定。科技创新活动是一种开创性的活动。在科技创新之初,技术的不完善和创新成果的未知性使得创新人员和企业难以确定成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不同科技创新成果带来的经济效应以及对社会的外溢性影响也是不同的。二是市场不确定。任何产品生产出来都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科技创新成果也不例外。因为信息不完全以及科技创新的未知性,科技创新成果能否被市场接受并最终占据市场也不确定。三是收益分配不确定。科技创新成果具有一定的公共品性质,存在着很大的外部性。一旦创新企业的科技创新获得成功,其他企业就可以低成本地获得有关科技创新成果的信息并用于生产。创新企业难以独占科技创新的全部收益,但是生产成本却没有被分摊。而科技创新一旦失败,所有前期投资成本可能全部成为沉没成本,更遑论从中获取任何利益。可见,由于技术外部性导致收益不确定性,致使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投资回报难以保证,投资科技创新的动力不足,亟须通过科技金融制度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降低不确定性:科技金融制度存在的重要原因

“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实现经济增长,就是因为这个社会没有在制度维度上向经济创新的行为主体提供创新的基本保障和直接激励。”(6)林毅夫认为,制度可以被定义为社会中个人所遵循的行为规则,是人类对付不确定性和增加个人效用的手段;制度的功能可分为安全功能和经济功能,其中安全功能指的是制度能降低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而经济功能指的是制度能产生规模经济,并且减少外部性。(7)此外,制度还有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基于市场配置功能的制度可以充分调动包括资金资源在内的各种社会资源并实现这些资源的优化配置;基于资源整合功能的制度可以实现资金、人才、技术三大高科技要素的互动和集成,发挥合力作用”(8)。科技金融制度存在的必要性也主要源于科技创新活动的高度不确定性以及由此派生的对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需求。

关于科技金融的内涵,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视角有着不尽相同的理解。笔者认为,科技金融是以促进科技研发及其成果产业化进程为目的,以组织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投入科技创新领域为核心,以定向性、融资性、市场性和商业可持续性为特点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具体而言,科技金融包含以下四维特征:(1)定向性。科技金融是专门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和相关服务的金融体系。(2)融资性。科技金融的核心功能是资金融通,其他金融服务功能是派生的、辅助的,发展科技金融主要为了解决当前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对科技创新支持不足的问题。(3)市场性。通过发展科技金融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资金融通的方式是市场化融资方式,即从金融市场筹集资金,并以获得一定的投资回报为前提。(4)商业可持续性。通过市场化融资方式筹集并投入到科技创新企业的资金,只有在总体上获得一定的预期回报,才会有后续资金跟进,科技金融活动才不至于中断。科技金融的四维特性要求投入科技创新领域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能够获得稳定的、与社会平均水平相当的投资回报率。但是,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高度不确定性,若没有好的科技金融制度安排,势必会降低金融主体投资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导致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不能大规模进入科技创新领域。

科技创新活动不是简单的成本收益分析,它是一系列创新要素基于特定创新目标的协同整合过程。科技创新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制度环境和资金支持,就不可能顺利取得创新成果并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同时,也必须进行科技金融制度创新,以对抗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保证科技创新活动能够获得稳定的资金支持。科技金融创新主要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明确市场交易的准则,形成对未来准确而有效的预期,提供一种长效激励机制,对冲科技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促使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加快进入科技创新领域。

科技金融创新的制度取向:基于风险管理路径的分析

对于资金的需求方来说,科技金融制度可以帮助科技创新企业获得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支持。虽然有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而且科技创新成果市场化之后也能获得很高的收益,但是科技创新的高风险往往使得大量的社会资本望而却步。如果有良好的科技金融制度,则能鼓励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到科技创新和创业中,帮助处于种子期和成长期的企业抓住发展机遇。而对于资金的供给方而言,科技金融制度可以降低不确定性,尽可能保证资金的最优化运用。科技金融的参与主体主要有三种:政府、金融机构、社会资本。政府在配置财政性科技资金过程中,通过项目指南、专家审查等方式筛选优先支持的创新项目。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或出于对科技领军人物及其团队的认可,或出于对科学技术价值的认可,选择性地支持部分科技创新活动,从而使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集中于成功率相对较高的科技创新活动。为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资金配置,促进科技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制度创新应合乎如下三种基本取向:

(一)基于客户优选的风险规避制度

1.市场细分和客户优选

虽然总体而言科技创新活动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但是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不同行业属性、不同承担主体的科技创新活动所面临的风险存在很大差异。(1)科技创新活动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不同,风险程度不同。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个生命周期可分为知识创新阶段、创新知识孵化为新技术阶段、采用新技术阶段,三个阶段中知识创新阶段离市场最远,风险最大;采用新技术阶段离市场最近,风险最小。(9)(2)科技创新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风险程度不同。科技创新的风险性与科技创新企业所属的行业及所面临的市场相关,如果该行业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整个行业发展很快,则该行业的科技创新活动风险相对较小;反之,风险相对较大。(3)科技创新主体的实力和信用状况会影响科技创新活动的风险程度。一般而言,科技创新主体的规模越大、信用级别越高,所拥有的优势资源和创新渠道也越多,科技创新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应的风险程度也越小。科技创新主体过去的成功概率以及在相关领域的信用评价等都会影响到其在寻求科技金融支持时的风险程度评价,一般而言,成功率越高,信用评价越好,风险程度越低。

通过对科技创新活动性质和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尝试对不同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市场细分,对科技创新主体进行优选,针对不同的目标主体采用不同的科技金融制度安排。具体而言,可以根据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细分和科技创新主体的特点建立选择矩阵,从矩阵中确定双优项目,优先对风险性相对较小、成功率相对较高的科技创新项目进行资金融通。因为这类科技创新项目是通过市场细分、客户优选双渠道选择出来的,风险基本可控,能够基本满足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对预期回报的要求,能够实现商业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2.大数定律和模糊选择

由于信息、技术条件的多重限制,对科技创新项目的市场细分和客户优选结果可能并不理想,因此,还需要运用大数定律,进行模糊选择。在大量的科技创新活动中,总有一定概率的科技创新活动会获得成功,并产生良好的市场效益。从单纯经济理性的角度看,如果科技创新活动成功的概率很小,项目成功获得的收益不能弥补全部项目的成本,那么,此时科技创新活动不应该发生。显然,现实情况要比这种理性抽象好很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人才的涌现以及基础研究的不断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成功的概率也不断提高。实际上,只要科技创新活动的成功概率超过一定的临界水平,预期收益大于总成本,科技创新活动就应该得到支持。而且,超过一定临界水平的成功概率,也会增加各类社会主体对于科技创新活动的信心,增加科技创新活动获得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的可能性。

通常,要通过市场细分方法准确区分出风险小、成功率高的具体科技创新项目是比较困难的,但通过模糊选择方法筛选出风险相对较小、成功率相对较高的客户群倒是有可能的。当模糊选择的客户群成功率提高到一定水平,成功者的收益能够弥补总体成本并且带来一定的预期回报时,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就会增加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从而使得依靠市场融资的机制得以持续运转(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指引)。

(二)基于公共资源配置的风险补偿制度

当客户优选和模糊选择不能解决科技金融的商业可持续问题时,说明科技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过大,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这类科技创新活动可能无法实现预期回报,甚至遭受严重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适当的风险补偿机制,理性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便不会持续进入这类科技创新活动,自然也不可能实现科技金融的商业可持续。因此,应通过优化配置公共资源对投资于科技创新企业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行风险补偿。政府的风险补偿制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公共支出。一方面,对于投资于科技创新企业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给予财政补贴、贴息以及资金奖励等支持;另一方面,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公共实验室、技术平台、孵化器和厂房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以提高科技创新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二是税收调节。通过实行优惠税率,鼓励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流向科技创新企业。三是市场准入。在允许社会资本进入一些特殊的市场或行业领域的同时,要求这些社会资本承担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责任。这些特殊的市场或行业领域通常或多或少具有垄断性和排他性,能够获得超额利润,允许社会资本进入的前提是把部分超额利润用于扶持科技创新。四是财政存款支持。财政存款规模较大、稳定性较强,是商业银行竞相争取的对象,可通过实行财政存款与科技贷款挂钩的办法,来激励商业银行向科技创新企业发放贷款,其实质也是一种风险补偿。

(三)基于社会分担的风险分散制度

在科技创新活动蕴含的风险总量既定的情况下,承担风险的市场主体越少,则平均的预期损失和成本越大,且可能因超过市场主体的承受能力而失去可持续性。如果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让较多的市场主体去分担这样的风险,则每个主体承担的风险下降,进而能够控制在其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那么,科技创新活动就能够实现商业可持续性。因此,在科技金融创新过程中,应通过机制和产品设计,让几家金融机构同时参与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按照出资额度、投资方式和平均投资回报率要求合理确定权重,分享科技创新成果带来的收益,共同分担科技创新过程所产生的成本,从而达到管理和分散风险的目的。

与厌恶风险的一般市场主体不同,风险偏好者追求的不是资本平均回报率,而是高风险、高收益,这恰恰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相吻合。但风险偏好者一般都是小规模投资者,科技金融创新必须针对风险偏好者的特点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激励其积极参与到科技金融市场中来。具体而言,就是要发展多层次的科技资本市场,包括科技股票交易市场、科技股权交易市场和科技债券市场等,使投资于科技创新活动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所承受的风险,能够通过向风险偏好者转让相应股权和债权的方式,分散到一定数量的风险偏好者身上,从而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合理匹配。需要强调的是,科技资本市场的风险分散功能仅适用于部分科技创新项目,只有完善自身的价值发现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为投资者带来稳定的回报,才能实现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而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支撑。

科技金融创新的实践模式:以江苏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为例

截至2011年,江苏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2%,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跃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江苏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与科技金融的发展不无关系。从宏观上看,江苏构建了包括科技信贷市场、科技资本市场、科技保险市场和科技担保市场等在内的科技金融市场体系,体系内不同组成部分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从微观上看,精心设计具体的制度安排,以尽可能降低不确定性,实现科技创新资金需求与供给的无缝对接。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作为江苏推动科技金融创新的重大举措,合乎科技金融创新的制度取向,适合江苏的实际情况,并且在扶持科技创新方面的功效不断显现,正在成为科技金融创新的重要实践模式。截至2013年3月,已开业运行的40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293.4亿元,贷款余额86.8亿元,创业投资1.6亿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三千多家。根据上述科技金融制度创新的理论分析,结合对江苏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的实地调研,我们可以将江苏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的典型经验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严格市场准入,规范具体运营,降低经营风险

江苏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是按照《公司法》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只发放贷款,不吸收存款,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规范的组织架构,通过设定完善的公司规章制度,明确界定权责利关系,形成稳定的偏好和预期,以有效降低市场中的不确定性,抑制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设在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大学科技园区等地,只为园区内的科技型小微企业服务,贴近科技创新主体,更加便于开展签约前的客户调查,能够全方位了解客户群体,信息透明度较高,可以通过客户优选来降低违约风险,并且便于在投资之后对科技创新过程进行监督,以保证投资的回报率。

对于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并不要求其将全部贷款投放在科技创新企业,可以允许有不超过40%的比例投放在非科技企业,另外还可以开展创业投资业务,以分散风险。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在科技企业和非科技企业之间,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科技企业之间,对科技企业的贷款和创业投资之间,进行统筹考虑,合理分配资金投向,进行产品组合,提高资金的综合回报率。

鉴于科技贷款风险较大,为引导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发展,服务科技创新,政府对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给予适当的财税政策扶持,例如按到位资本金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执行3%的营业税优惠税率等。政府通过倾向性的政策,降低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风险,促进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的商业可持续性。

(二)进行全方位监管,保证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

严格审查股东资格。对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股东的任职资格实行严格的审查和考核,防止主要股东和董事会履行职责不充分,导致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要求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东必须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无违法违规和严重失信等不良记录。并通过招投标遴选有资本实力、有社会责任心、有诚信意识、有为科技创新服务志向的股东团队来兴办科技小额贷款公司。

多元化、全方位、立体式的监督机制。首先,上级领导部门的监督。由省金融办、科技厅、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厅和工商局等部门联合成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省金融办具体负责审批和监管,相关部门对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定期进行业务考核。其次,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内部的监督。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参照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办法划分贷款形态,识别贷款风险,并足额计提贷款风险拨备。科技小额贷款公司采用全省统一的小额信贷管理系统、会计账务系统和业务监管系统等,并联网运行。最后,社会大众的监督。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不得从事账外经营,不得暴力收贷。(10)

科学的监管评级系统。把关于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管理的制度规定和政策导向转化为评价指标体系,对公司的经营行为进行评价打分,根据得分高低把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划分成不同的等级。等级高的公司获得融资便利和创新业务准入,而等级低的公司则在融资和业务范围等方面受到制约,从而形成正向激励和负向约束相结合的机制,引导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规范经营、健康发展。

(三)打造业务支撑平台,护航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发展

篇3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教育;课程综合化;课程体系

一、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早期的教育和引导,加强发散思维和实践两方面训练

近一段时间以来,创新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即是要通过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所谓“创新性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其基本特征是:对问题具有高度敏感性,能很快注意到某一情境中存在的问题,能在貌似平淡无奇的事物中觉察到一些奇特的不同寻常的事情;观念的高度流畅性和多样性;思维的灵活性;认识的新颖性。由思维科学的研究可知,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复合思维与发散思维两种思维品质。

复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形成对外界事物理解的各种模式,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它是有条理、有范围的收敛性思维,并具有方向性、判断性、稳定性、服从性和绝对性。

发散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试图通过对同一问题沿着不同角度的思考,提出不同答案。它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多变性、新颖性和相对性。它包括:直觉思维、逆向思维、夸张思维和脑风暴。由此可知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对事物触类旁通、随机应变,而不受心理定势的影响;对事物的反应迅速;对事物有不同寻常的见解。正如美国创新思维学家迪泊诺所言:“思维的目的不在于求正确,而是求有效”。即发散思维很大程度上是直觉思维,它不依据确切的逻辑推理,而与人对事物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并与掌握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此可知,创新思维不等于复合思维,也不等于发散思维,而是复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者辨证统一的结合体。前者强调对已有信息的理解和运用,后者则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两者相辅相成,交互发展,有机结合而构成了个体的创新思维的基础。没有前者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条件和基础,没有后者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想象基础和动机。

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的应有之义和当然之责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绝大多数学生升入大学后一方面对大学生活充满憧憬和幻想;另一方面面对突如而来的大量课余时间又不知道如何支配,以至于对大学生活感到无所侍从,更有甚者开始沉迷于小说、网络等不能自拔。因此对新入学大学生进行早期的指导教育显的致关重要。此阶段学生思想尚未成熟,学院应通过各种教育形式,组织各种形式竞赛等,一方面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对知识再次发现;一方面培养学生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就是对现有知识和相互渗透的学科知识以及新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再者是培养学生准备创造事物的创造能力,而创造能力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其实践性,通过实践可以将想象转化为“产品”,从而检验创造性想象的正确性。同时,从培养实践能力的视角,又可以发现它对创新思维、创新想象以及创造力的激发训练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现阶段的创新教育的基本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习“系统性的可迁移的知识”,而且还要使学生在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特别是发散思维和实践等方面都能得到有效的训练。

二、制定完善的独立学院科技创新体系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的办学机制,各种相关制度尚未完善,特别是在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相关制度尚未建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因而导致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议独立学院应根据学院的规模、专业设置情况等,每学年定期的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竞赛;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建立健全各种竞赛的奖励制度。有实验室的学院还应该平时将学院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严格管理制度,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同时学院应该成立专门的题目审批小组,严格审批各种创新基金的申请,组织专业教师对申请题目进行审核,答辩,并定期对申请的题目进行检查,监督课题进行的进度,对不符和要求的题目进行淘汰,严格杜绝有名无实,浪费基金的现象发生。课题结束后对本学年的工作加以总结,找出不足之处,反过来再对科技创新制度加以修改和完善,逐年建立健全完善的独立学院科技创新体系。

我院根据自己学院的特点制定详细的科技创新管理条理:首先学院设立科技创新项目评审小组,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审批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请书,组织项目筛选、培训和答辩,同时还要负责对科技项目基金的管理。其次,确定申请立项与审批程序。所申请项目必须在学术上有一定的创新价值的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在技术上具有独创性先进性的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研究;新发明或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调查报告等。评审小组严格执行审批程序,对学生申请项目公开组织答辩和筛选。最后就是对审批项目进行严格的管理,制定了严格的器件和资金管理制度。本条理至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优化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知识面,健全知识结构,进行通才教育

课程是学校根据教育目的而设计的教育教学的内容,课程体系的优化,对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人才有着重要意义。国外高校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加强文理学科的相互结合和渗透;加强基础理论课程,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课程改革的理念理应与国际接轨,即要以人为本,进行通才教育,避免纯科学主义和专门职业化的教育。在课程体系的组织时,既要克服我国高校过去专业知识的职业化的倾向,又要避免高深学问的专门化带来的唯理性和无懈可击等单纯强调逻辑思维的作用的影响。适当加强人文学科知识的教育,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形象和直觉思维方面得到训练,弥补我国高校理工科教育中始终存在的偏重于原理学习、演绎的收敛性思维训练的缺陷。

现代科技发展对人才模式的需求,基本可以归纳为:基础理论研究型、科技开发型和工程技术应用型。根据我校的“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注重培养全面素质,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 我院课程优化的基本思路是: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后效性,强化工科知识学习的必要性和实践性,同时注意结合社会和人文科学知识的教育,加速更新课程,构建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开设各种选修课程,完善选修课学分制度,激励学生涉猎课外知识,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性人才。

在实施过程中,借学制改革调整之机,根据我院课程体系原本较注重理科基础知识教育的特点,将重点放在内容更新和课程综合化以及加强实践能力等几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课程综合化,它是实施通才教育的必要条件,是实施创新教育改变教育观念的基础,即高等教育的课程应是一个内容广泛并融成一体的基础知识体系,是以“导向性”观点为核心的基础学科教学,是以理、智能力训练为取向的普通教育。

四、建立完善的独立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作为独立学院,我院首先是建立了自己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科技创新实验室。实验室占地面积140平方米,设备总价值80余万元,可同时容纳50人进行科技创新方面的设计;实验室设备先进,配备了高性能的测试仪器及开发仪器,极大的满足学生创新设计的需要;实验室全年对选定学生免费开放。

其次,我院确立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是保证大面积成才,强化优秀生的培养,促进拔尖生脱影而出的分层次培养方式。二是努力营造优秀人才脱影而出的良好环境,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对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协作精神和综合设计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三是为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培养参赛选手。

再次,设立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创新课程体系紧密结合电子电工技术的发展,以实践教学为主,分层次设置,分阶段进行,通过一系列知识模块的综合运用达到培养电子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设计。具体阶段分为:电子技术实践技能的训练;电子测量原理及应用的训练;电子设计应用软件的训练;集成电路应用技术;单片机技术应用训练;在系统可编程技术的训练;电子系统综合设计训练。

最后,建立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人才选拔及培养机制。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人才选拔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提前对学生做一定的宣传与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竞赛的意识,端正对获奖的认识,鼓励学生参赛。受条件限制时还可以利用学生自己的条件,如微机、场地等。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上的资源,尽可能的使用新器件,新软件将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积极扩大知识面。我院有专门负责竞赛教师对报名参赛学生进行测试选拔,利用暑假时间对选中的学生集中培训,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器件选择,焊接电路,到测量调试,由简单电路到复杂电路,循序渐进。实验室每天对学生自由开放,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自从我院创新制度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学生申请项目参加2006年5月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计划大赛获校级二等奖;我院与05、06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和山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分别获山东赛区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成功参与奖一项,这在其他独立院校来说都是很少有的。

总之,现阶段的独立学院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就是应在具有创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各种制度的建立和改革,通过对课程体系的综合和优化,积极探索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为创建一流学院、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学习[J]. 中国教育学刊,2000,(1).

[2]郑金洲. 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若干问题[J]. 中国教育学刊,2000,(1).

[3]王伟廉. 高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的基本特征[J]. 上海高教研究,1997,(4).

[4]岳晓东. 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 教育研究,1999,(10).

[5]张志勇. 关于实施创新教育的几个问题[J]. 教育研究,2000,(3).

篇4

[关键词]高中政治;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4-0086-02

在高中阶段的政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发展,尤其是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两个基本点是需要特别强调的,首先是教育理念应当与创新教育要求相一致,教师不能谨守权威和传统而不放,而是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才华展示空间。其次是课堂教学内容应当同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相一致,时时照顾他们的敏感且不稳定的情绪。

一、以漫画为主线是创新课堂的大胆尝试

高中政治教材具有较强的原则性,哲学与政治学、经济学的观点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抽象、枯燥的特征,如果一味采取传统授课方法,课堂不免沉闷,学生易于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我们应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漫画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1]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比如在表达政治观点,分析经济原理时,教师可以将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漫画带到课堂上来,激发学生热情,以兴趣指引教学。但凡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都很容易发现,那些平日学习成绩不甚理想的学生,他们并非不想学,只是找不到学习突破口,他们普遍对教师提供的漫画表现出极浓厚的兴趣。当漫画展现在他们面前时,这部分学生精力之集中、讨论之热烈,往往要超出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为创建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提供不小的助力;而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因为课堂氛围的活跃,呈现出更加活跃的思维状态。有了这种认识基础,教师完全可以将漫画的功能从辅助功能拓展到主体功能,从而创建一个适于学习的良好氛围,将学生的兴趣置于可调、可控的状态之下。

例如在讲解联系客观性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讽刺漫画《失败是什么原因!?》(漫画中呈现的内容是,在足球比赛的总结会议上,一个球队把比赛失败的原因总结成:在比赛之前,守门的运动员被女球迷吻了一下,这太不吉利了。)在看到这幅漫画之后,大家觉得特别有趣,并产生了自己的独立想法。当师生之间进行紧凑高效的讨论时,教师可以给出总结:我们要注意并警惕这种做法――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一些人凭主观想象臆造各种事物间的联系,甚至将事物真实存在的客观联系破坏殆尽。为了让漫画继续在课堂上发挥引导功能,教师还可以继续呈现漫画,用多幅漫画将课堂主线贯穿起来,如为大家呈现《喜鹊报喜、乌鸦叫丧》的漫画,使学生明确联系的深层次意蕴。

二、以时政为依托是创新课堂的生命活力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具有理论性强、抽象性明显的特点,学生接触时,虽然对具体的文字、词句并不会觉得过于晦涩,但是在整体把握时却有困难。所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其关键在于如何把课堂中那些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与形象化,使之与学生认知水平相符。[2]如果教师能够不失时机地将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时政信息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便可以让政治知识走出抽象的框架,进入形象的新天地。在这种情况下,知识的感染力增加了,时代感增强了。比如在学习和我国宗教政策有关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领会我国宗教政策的难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再将与制定宗教政策一些会议资料及会议基本精神呈现给学生,借助感悟与启发的办法,使学生主动思考,并明确我国的宗教政策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注意宗教事务的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学生可以集体讨论,也可以分别查阅资料。无论基于哪种方法,都应以创新能力发展为目标,从而得到我国必须坚持自由政策的讨论结果。

把时政融入讨论是一个方面,让时政进入练习则是另外一个方面。[3]为了让创新能力发展落实到具体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过程中来,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可以把时政新闻同习题结合起来。比如近些年来,在高考试题里面的一些开放性试题就可以拿来为课堂所用。另外,教师应当注意试题与课堂结合的有机性,而不可让二者似联系而实分离,因此在题型设计上,要强调多类型的训练,让学生可以在理论上进行多角度的知识迁移,在实践上进行全面的知识构建,以便达到从理论到实践的活学活用。比如在讲解到世界文化多样性内容时,教师可以把韩国亚运会的赛况引入其中,并结合教材提出问题:请根据本课知识,谈一下你对韩国亚运会促进文化交流的感受;从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关系谈起,说一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的深层次含义。时政融入增强了课堂的政治导向性,拓宽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以开放作业为收尾是创新课堂的拔高机会

开放型作业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又一途径,而这一途径却往往易为教师所忽略。因为新课改的持续推进,高中政治学科在高考试题设置上已经体现了足够的创新思维,这是高考试题考查的一个亮点。[4]这类问题题干不源于教材,答案不限于教材,使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以尽最大可能发挥。这类高考问题教师是可以拿来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的。当一节内容讲授完毕,教师给出的开放型作业,可以带领学生继续进行问题的深入探索,以便从中得到新方案、新途径与新思路。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以组为单位完成的作业,让学生有机会在课下继续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发表见解,踊跃展示,然后各组把讨论交流的结果汇总到教师处,再由教师在接下来的与所讨论内容有关的课堂进行讲评。这种开放型作业的收尾,实际上也是下一次创新课堂的开端,容易使学生将新旧知识混淆。

需要引起教师与学生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为了加强思想政治开放作业的完成与评价效率,应当建立起必要的激励机制。最值得注意的一个理念是:评价方式应当多元化,传统形式下过于注重知识性的纸笔测验评价方式固然不可或缺,但是其他新型评价机制也应当补充上来。首先,教师要尝试将作业评价主体加以改变,增加学生评价的分量,具体的利用办法是,教师批改传统型可以用对错评判的作业,而由学生自评或者互评开放型问题。当学生评价完成之后,教师甚至不必亲自审阅,而是可以将作业交至其他同学手中再次复核,让学生在互评与互改中取得进步。其次,既然开放型作业难以用对和错两个字进行简单评价,那么教师就要始终坚持肯定性评价优于否定性评价的观点,让过程评价与终级评价中的肯定因素增加起来,以达到增加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肯定自我的过程中逐步正视自我。

四、总结

带动学生向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发展是高中政治课堂的主要努力方向,须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同时兼具理论性、实践性及和学生紧密联系性等多项特征,这对于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尊重学生为己任、以依靠学生为基础,改变既有的僵化教学观念,在课堂中加入漫画、时政等平时看似起辅助作用的元素,以便让课堂氛围与高中学生心理特点更加契合。

参考文献:

[1]陈占元.新课标背景下的三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J].大观周刊,2011(2).

[2]刘海燕.新课程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2(1).

篇5

协警丁曙光

2012年1月31日下午3时57分,两名劫匪在梁山县黑虎庙镇师庄村与德商路交叉口飞车抢夺路人财物,致受害人倒地并被拖行十余米。恰逢此时,该县黑虎庙镇协警丁曙光驾车驶过,他及时用车将两名飞车歹徒截住,并下车与歹徒进行搏斗。心虚的歹徒转身逃跑,但丁曙光紧追不舍,一直和歹徒搏斗,从而拖延了时间,直到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两名抢包贼被当场抓获。

2月17日晚,《新闻联播》播发《最美的中国人——山东梁山:女孩遭抢,路人出手相救》,向全国观众再现了丁曙勇斗歹徒的英雄事迹,一时间这段视频在网上疯传,网友们拍手叫好。

“丁曙光见义勇为的整个过程正好被监控探头拍下来,大家看到了惊心动魄的场面后,更能体会事件的真实性和全面性,这对弘扬社会正气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这些监控探头就是我们‘三级平台、三道防线’体系中的一部分。”张作宜局长说道。

“三级平台、三道防线”构造联防体系

近年来,由于梁山县的大多数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家里剩下的尽是些老、弱、病、残和妇孺,当地群众防范意识比较淡薄。针对这一客观情况,张作宜局长带领全局确立了“为期三年、建设三级平台、构筑三道防线”的整体工作思路,将互联网和监控探头等技术运用到基层的治安工作中。

第一期的工作重心是建设城区内的治安体系,在城区的出入口和集贸市场等要害部位安装监控探头等器材,然后以公安局指挥中心为依托,建立指挥中心监控平台(即一级监控平台),对整个城区的治安环境进行建设。

第二期,梁山县公安局主要在梁山县乡镇、驻地和出入梁山的主要国道、省道路口设立了卡口,并安装监控探头,然后以派出所为依托进行联网,建立监控平台(即二级监控平台)。

第三期的建设于今年开始实施,主要工作是向农村和企业延伸。本着有条件优先的原则,经济条件较好的乡村成立纪防乡镇和纪防村,在每个村庄重要的出入口设立五个以上的监控探头,无条件的村庄则大力推广实物联防和警铃入户,同时将一些有条件的企业也慢慢地对接上,塑造三级平台。

公安局为一级平台,派出所为二级平台,企业和村庄为三级平台,最后形成村庄、企业——派出所——公安局三级对接,达到信息共享。并通过建立三级平台,最后形成三道防线,(即:以城镇为中心、城周边第一道防线,乡镇第二道防线,出入梁山的所有国道、省道的为第三道防线,)达到基层联防工作的全覆盖、治安防治无缝隙的目的。

“3D网上警务”搭起警民连心桥

为了加强警民之间的互动,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在张作宜的倡导下,梁山县公安局依托计算机技术和三维模型实时交互技术,研发并开通了网上警务服务新模式——3D网上警务大厅。3D网上警务大厅包含“业务办理区”、“在线接处警服务系统”、“法制咨询”、“查询服务台”、“网上监督”、“在线评价台”以及“局长信箱”等多个功能模块,通过局长信箱,群众可以和局长面对面,向局长建言献策,反映社情民意,对民警违法、违纪行为进行在线投诉,还可以通过编号和自设密码对投诉、建议的办理情况进行查询。张局长介绍说:“3D网上警务大厅是公安信息化的有益尝试,为广大群众搭建了一个足不出户便能办理各项业务的平台,提升了警民双向沟通时效,创造性地架起了一座警民沟通的桥梁。”

3月13日,张作宜局长做客梁山电视台县直部门公开践诺承诺评议活动电视访谈节目时,对2012年度公安工作作出公开承诺:突出“打、防、控”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治安防控网络,降低违法犯罪率,着力增强群众安全感。

公开承诺既是压力,也是动力。说到做到,他率先开通“阳光工程”,手机面向群众24小时开机,把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集中在了服务群众上。

访谈

胸怀大爱,心系百姓。四年多的时间内,张作宜局长在一个小县城里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带着对张作宜局长的深深敬仰,记者采访了这位公安体系里的“高科技标兵”。

记者:张局长您好,去年梁山县的群众满意度怎么样?

张局长:去年和前年两年里,群众对我们工作的满意度还是很高的。

记者:目前,群众对梁山县公安局的工作还有哪些建议?针对群众的反响,局里采取了怎样的举措?

张局长:群众反应的问题多集中在巡逻上。目前增加干警的渠道很窄,警力出现负增长,因此造成了警力不足的局面。见警率低,老百姓在巡逻防范上自然会有些想法。针对这一问题,局里主要是通过增加干警和协警人员,增加巡逻力度来解决。从去年开始,县里招聘了150多名公安干警和一定数量的协警,并定时向群众发放警务安全手册、普及防范知识、挨家挨户地走访、及时回复老百姓的信息以及加大防范打击的力度,经过这一系列调整和部署,群众对我们工作的满意度越来越高。

记者:现在第三级平台建设开始后,联网的范围逐渐扩大,需要村庄和企业的配合,这方面是否存在困难呢?

张局长:2001年,一家企业的经理被害,全县上下高度关注,当时因为缺乏线索和资料,前后87天,历尽千辛万苦才破了案。所以,三级平台的建设至关重要。

在三级平台的建设中困难肯定是有的,主要是在普及建设上难度较大。因为一级平台建设是依附于县财政,二级平台建设是依附于乡镇财政,三级平台建设是依附于民力,目前大部分村庄的经济条件还较为艰苦,所以普及起来很有难度,因此我们初步的规划是有经济条件的企业先参加。

记者:局里针对那些没有条件的村庄,会采取哪些措施呢?

张局长:一些小的村庄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安不起诸如监控和无线报警(警铃入户)等设备,因此只能降低标准,比如依靠村庄的公共收入,十户联合安装电话,然后设定统一的号码,以便发生状况时能尽快互相通知。我们目前正在设法解决资金问题,比如向乡镇申请经济补助等。至于巡防这一块,我们正在开展大走访活动,就是把所有警力和科室捆绑式的到村庄,以保证农村良好的治安环境。

记者:在基层工作了这么多年,您认为警务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张局长:以往我们收集信息是通过、纪委、法制、政工、调研以及平时处理一些案件,但这些渠道太窄了,实际上我们公安机关所掌握的信息和老百姓真正存在的问题是不成比例的,因此,我个人认为警务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是把上层较多的警力放到基层,通过拉家常了解老百姓的所系、所盼和所想,这样才有助于解决百姓关注的焦点问题。

篇6

一是政产学研沟通和结合不足。政产学研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机制,造成科研规划、技术研发和工业需求脱节,科研人员的研发成果非企业所急需,而企业急需的技术又无人研发,造成“成果一大片,应用看不见”的窘境;由此迫使部分企业选择研发生产“一站到底”,又面临成本和风险的双重压力。同时,政产学研各方评价体系和价值导向有明显差异。追求短期经济指标导致“短平快”成为政府和企业的主要发展方式。长期以来,我们在技术方面重引进、轻学习,重模仿、轻创新,重规模、轻质量,重眼前、轻长远,往往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上大项目,快速形成高产能和高GDP,装点各级领导的业绩;高校院所研究人员片面追求论文和奖励等定量指标,对于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科技关注不够,研究偏离产业实际需求。

二是原创性成果缺乏。我国的科技发展历程短,基础差,高水平科研人才短缺,科技创新体系尚存在许多缺陷,导致原创性科研成果缺乏。例如,近年来体现我国原始创新水平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多次空缺。同时,大量技术引进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尤其是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削弱了自主创新的积极性。2010年我国只有27.6%的大中型企业设有研发机构,研发人员数量只占职工人数3.3%,研发经费只占主营业务收入0.93%。行业、企业的研发逐步演化成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在原始创新方面鲜有作为,核心技术严重受制于人。

三是成果转化的政策及环境亟待完善。科技政策对产业体系建设中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关注不够,缺乏支撑产业持续发展的一系列公共科技平台,包括技术标准研发、基础数据积累及管理、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科技服务信息网络等。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人才匮乏、科技服务业薄弱、对科技成果转化投资的扶持政策不给力、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原创性技术研发,提升自主创新技术的竞争力。社会各界应尊重科技创新规律,着眼长远发展,立足自主创新。建立能够有效激发创新的科技人才事业发展通道,避免使用简单的行政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将科技人员的价值取向错误地导入行政级别的“独木桥”。坚持本征学术评价,引导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技术研发、追求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优化科研活动的软硬环境,吸引和稳定人才潜心研究,厚积薄发。重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着重采用减免税、政府采购等后端补贴方式,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壮大。

二是建立政产学研有效的沟通和互动机制。明确政府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定位,加强政府对公共科技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政府在成果转化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建立政府各级部门科技咨询制度和企业科技顾问制度,形成政研、产研有效沟通的纽带。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有政府和企业管理者参与的管理委员会,及时有效地了解产业发展动向,有针对性地开展研发工作。大力发展提供研发、设计、认证、咨询和知识产权等服务的科技服务业,完善科技创新支撑服务体系。

篇7

国企等大型组织在重大专题内容

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大型组织从架构上看,普遍存在所属分支机构或业务指导部门甚至直接管理单位众多、人员队伍庞大等情况,以国网和国税系统为例,从中央、省、市、县到乡镇各个层级都有设置机构、配置人员。故而一些重大专题内容的学习就需要全局统一部署,包括“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政府部门重要的法律条令、行业管理的重大政策措施如营改增等重大专题。都是基于机构众多、人员队伍庞大的特征,这是一个长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推M缓慢 重大专题学习往往都涉及到政府、央企、大专院校等大型组织。内容均为重要会议精神、重大政策执行、紧急事项落实等。应是需要政府部门或者企业人员第一时间了解、掌握并即刻实行的,宣贯学习有很强的时效性要求。但是,传统的开会、发文、培训等学习形式都是慢节奏的,而且还需要有关机构宣教人员拟定方案、联系培训、聘请专家,从中央省市县到乡镇各层级步步推进,旷日费时,进度缓慢,显然不符合对时效性的要求。

流于形式 传统学习方法一般都比较单一、保守、成旧,往往都是读读报纸、学学文件,组织一下讨论,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大家学习兴趣,缺少吸引力,流于形式。

缺乏抓手 传统学习模式虽然有统一的组织部署,明确的学习内容,层层传达学习的过程,但关键环节在哪里?监督检查有没有机制保证?如何确保学习的效果?等等,都缺乏抓手。

收效甚微 由于传统学习模式的覆盖率低,员工参与度不高,没有直接客观的统计和评价模式,纸质的学习资料难以统计,无法实时准确记录学习进程,无法做到定性与定量分析,无法对学习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精确的管理,学习效果自然难有保障。

“互联网+宣贯式学习”新模式为学习提速增效

针对国企等大型组织传统学习模式的困境,知微科技立足于互联网和移动科技,采取互联网+的模式,开发宣贯式学习产品,形成能够为组织带来知识融合与协同创新的全新学习方法:

完善学习机制 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实现跨区域、跨场地重大专题内容在线学习,破解学习推进缓慢难点。

创新学习方式 以互联网为载体,建立“不受时空限制、及时、互动、共享”的互联网传播模式创新学习方式,破解学习流于形式难点。

充实学习资料 通过在线学习交流,创建重大专题学习内容资料库,延展学习的开放性、主动性,为各基层组织学习树立学习楷模,提高学习热情,破解学习缺乏抓手难点。

记录学习进程 借助大数据分析统计工具,实时准确记录学习进程,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过对学习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精确的管理,实现学习管理由“粗放型”向“精准性”转变,确保学习“落实到人”,破解学习收效甚微难点。

宣贯式学习模式注重于解决重大专题学习活动的学习效率和效果问题,其目标是组织所有人,在同一时间段进行学习,并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从而为组织带来知识融合与协同创新。

宣贯式学习产品介绍

宣贯式学习场景

知微科技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持智能手机的微信和APP双入口模式进行宣贯式学习。

场景一:最高领导全掌控

主管部门在手机端上学习。党组书记董事长以身作则,在网络上对于重大专题学习内容的领导评论和指示信息。

这些指示信息瞬间到达企业内部各级组织领导以及员工的学习界面中,领导班子发表心得体会,立标杆,引领各部门和各级单位的跟随学习,以此层层推进,从而保障学习的层层传达和落实。

党组书记、董事长可以随时打开工具,查看部门以及直接下属的学习情况,以及自己心得被哪些人阅读和点赞的情况。

平台可以实现统一化学习,防止信息在逐级传递中产生偏差;信息瞬间传达,保障效率;逐级学习分解,确保学习覆盖率和质量,是学习管理好抓手。

场景二:部门领导被督促

部门领导收到学习任务,对领导的指示和心得进行消化,并且基于自己部门特点撰写学习心得和本部门的学习指示信息。

这些指示和消息后,可以瞬间被下属部门以及部门所属员工看见,并且提示到董事长,自己已经完成学习,并发表了心得。

部门领导也可随时查看兄弟部门中,自己所分管部门的排名。同时,作为董事长的直接下属,自己的学习情况,的评论内容,也会随时被董事长方便地查看到。

该平台可以通过各级部门领导的督促,在全公司尽早展开学习,尽快完成深度的学习任务。

场景三:员工体验很有趣

员工接到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随时看到各级领导以及身边同事们所发的学习心得,深入理解,消化学习内容。同时,自己所的学习心得可以随时被其他领导或同事点赞评论。员工也可以随时看见自己在所属部门和公司的整体学习排名。

该平台可以加深员工对于学习材料的理解,相互之间赶学比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二次内容,群体化学习,有利于增进学习乐趣。

“宣贯式学习”的产品特征

时效性 内容布置,即时到达全员;

便捷性 手机阅读,学习方便快捷;

时代性 多个插件,方法灵活时尚;

信息化 清晰呈现,掌控全局情况;(可随时查看学习状态,积分,数据,排名等)

推进式 层层推进,逐级检查落实;(领导示范,相互促进,效果分析,全程控制)

互动性 上下互动,质量持续提升。(点赞,示范,心得,评论,启发,交流,体验,分享等)

“宣贯式学习”产品带来的价值

改善学习状态 整合上级和中央企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种资讯,是工作信息及时、快速传播的平台,使组织学习状态得到根本改善。

营造学习环境 实现网上报名、签到、共享资料等,使组织开展各类会议、培训和活动的产品为载体,积极学习环境得到有效营造。

提升学习质量 开展问卷调查、在线投票、知识竞赛、教育培训等工作,是高效、低成本的应用平台,学习质量和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分享学习效果 展示国资央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兴趣、爱好、特长和相关成果,是员工相互交流互动的沟通平台。使学习由被动向主动,从单项灌输到全员分享发展。

“宣贯式学习”产品运营成效

“幸福南网”微平台经过近两年的全面推广和深度下沉,已取得许多积极的运营成效。目前已覆盖全网23.5万员工,各级单位员工关注绑定率达到96.7%,已成功在平台上举办了1 735场活动,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其中,在2016年5月至6月期间,为庆祝建党95周年,南方电网公司以宣扬企业价值观举行了一场面对全网员工的“宣贯式学习”,以“大家唱,大家评”的方式,举办全网型的“唱响我们的价值观”歌唱大赛。在短短一半月中,活动的访问量高达340万人次,共产出6 506首

参赛歌曲,10.5万遍布于五大省各级单位的员工给喜爱的歌曲送上鲜花以表支持,送出的献花总数达241万朵,发表互动评论33.6万次。此次活动将党的生日祝福与企业文化价值观宣贯工作落到实处,让员工深刻感受党的风采,并以企业文化为引领,提升团队的文化凝聚力,从而提高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幸福南网”微平台的建设运营实践成效表明,中央企业“互联网+宣传”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以下五个转变:从“面向部分”转向“全员覆盖”,从“组织布置”转向“主动参与”,从“撒网宣传”转向“精准传播”,从“单向灌输”转向“全员互动”,从“时空限制”转向“移动互联”。

知微科技――建真实可信互联网

社区,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网络的力量在集合,也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的集合,集合的基础是信任,可信才是互联网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和前提。知微科技基于真实和可信的纬度为南方电网打造了“幸福南网”,通过移动互联网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打造跨时空的熟人社会DD“真实可信互联网社区”。

篇8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机制;可能性

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感触最深的往往是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表现出一些创新之处. 因为这样的创新往往能出乎教师的意料,或者出乎同学的意料,能够让波澜不惊的课堂风起云涌,能够激荡学生的思维,能够将课堂推向.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这样的创新在课堂上确实会出现,但其出现往往似乎又带有一种偶然性,即教师往往无法准确地判断哪些地方有可能出现精彩. 于是,相对于预设的另一个概念――“生成”就出现了.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是不是只能坐待这些精彩的生成呢?这种精彩背后的创新机制在哪里?如果掌握了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机制,那就能让我们对数学课堂有更为精准的把握. 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笔者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通过梳理与分析,自觉还是可以让直接的教学经验变成更高一个层级的理论智慧.

■ 小学生数学创新机制的探究

首先必须弄清楚的是,创新总是相对于传统思维而言的. 在平常的课堂上,更多的往往是学生的思路都在教师的意料与掌握之中,尤其是对于有经验的小学数学教师而言,一个知识点呈现出来后,学生有哪些反应往往都在意料之中. 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是不是说明教师的教学功底深厚呢?其实这样的判定是不全面的,因为这有可能也说明了另外一种现象,那就是教师总是在依着常规的思维方式教学生思维,而学生一旦适应了、顺从了这种教学方式之后,他们的思维就很难再跳出现有的框框,因而课堂上就难以出现精彩. 不过,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的原因,那就是小学生在小学六年的阶段中,思维发展速度非常快,且他们的思维方式不仅会受到在校学习的影响,也会受到除学校之外其他事物的影响,因此,小学生的思维不可能完全被课堂教学思维所影响,这就使得他们的思维总有创新之处,这可能是课堂上出现精彩的一个重要原因.

之所以做以上阐述,其实是想提醒作为数学教师的自己,在教学中不能完全以聚敛性的思维去教会学生数学知识,还应以发散性的思维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让数学创新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一种常态. 在应试氛围下做出这样的选择,应当说还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因为当用一种方式就可以获得同样的分数时,往往很少有人愿意去寻找第二种方式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根据研究,小学生数学创新的关键在于思维的发散性,即发散思维. 这种思维相对于聚敛性思维而言,变通是其显性特征,而熟练是其隐性前提. 所谓熟练,即是对基本的数学知识及数学关系要相当熟练,因为只有做到熟练,才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不同数学关系的联系,并从不同数学关系之间的那个联结点上获得解题的新灵感. 而变通则体现在利用联结点得到的关系往往异于一般思维,往往能够超越传统理解将别人难以发现的关系寻找出来,从而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从理论上来说,小学数学创新的关键正是在让学生熟稔数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去发现隐蔽的数学关系.

例如,在小学阶段求圆的面积公式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拼接法,即将圆剪开后拼成熟悉的图形,以通过已知的面积公式去获得圆的面积公式. 在这一知识的教学中,教学思路有两个选择:一是常规选择,即将学生的思维带向将圆形剪接成长方形,这种思维下的结果是学生获得一种方法;另一种选择不是明确指明将圆形剪接成某个具体图形,而是提醒学生将圆形剪接成自己熟悉的(即已经会求面积的)图形. 这一教学选择的困难之处在于:一,由于没有具体的目的,因而学生需要一个思考与选择的时间――这个时间是否值得花,往往对教师教学选择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二是学生在将圆形剪接成不同图形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困难,这就会给课堂调控带来很大的挑战――这个挑战教师是否愿意面对,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事实上,正是教师的顾虑太多,因此太多的教师都选择了第一种教学思路,但其面对的结果,就是学生失去了一个培养发散思维的机会.

■ 小学生数学创新的实现途径

在从理论上得到小学生数学创新具有一定的机制之后,就可以遵循发散思维这一核心机制,去寻找其实现途径.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几经探究与梳理,觉得以下一些途径或许可以尝试.

1. 注重固基工作. 发散思维是以基本知识为基础的,如果基础不牢,则再发散也没有用. 但这里的固基必须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即在日常的四基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注重知识间的联系,讲到新的数学知识时,可以或明或暗地告诉学生本知识与原来的哪个数学知识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这种教学一方面可以复习旧知,另一方面可以巩固新知,而且这种联系一旦建立,实际上就是将旧知和新知形成了一个大的知识组块,本身也有利于学生记忆.

2. 培养学生的求异意识. 学生在课堂上能否创新,首先取决于学生有没有创新、求异的意识. 其实,小学生本来非常喜欢不同的思维,但这种思维常常在课堂上遭到压制,因此与其说是培养,有时倒不如说是恢复. 但无论是培养也好,还是恢复也罢,现下小学数学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的这种求异意识能够强烈起来. 这就要保证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思维有一种不满足感,而这却在于教师提供的学习情境以及点拨方式. 首先,学习情境要有挑战性,要能吸引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问题的解决上. 其次,要能通过语言提醒学生不断地寻找新的解决方法. 比如这样一个问题:在“乘法”知识的学习中,教材(苏教版)提供了一个好的情境――学生围绕跑道跑2圈,问一共跑了多少米?400×2=?这么一个最为简单的问题,却有着多种解法. 在这里,我们不能让学生直接阅读教材,而应设计成开放式、探究式的问题――你们有多少种解法?大家动脑筋想想,看谁的方法更好!这些提问与激励,往往能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长期采用类似的提问方式,就可以让学生自发地生成一种求异意识.

3. 要有效地发现隐蔽的发散思维. 在数学课堂上,总有一些孩子会有奇妙的想法,但这种想法如果被教师忽略,那一个很好的种子可能就发不了芽. 但要发现学生的这些思维也不容易,其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自己是不是有这样的一种发现意识与能力. 记得笔者有一次在教授“行程问题”时,向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参加拉力赛,计划5天走完160千米,结果4天就走完了. 问平均每天比计划多走多少千米?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呈现之后,学生的第一反应都是分别求出计划的和实际的每天走多少,然后相减. 可在准备进入下一题时,笔者发现一个学生的头伸了一下,似乎要举手却又没举手. 这个孩子数学基础一般,如果不注意可能也就过去了,但这次我下意识地提醒其他学生再思考以寻找其他解法,然后假装顺便走到他的身边,看看他草稿纸上的解法. 果然,他的做法与众不同,他是先求出每天实际走的路程,然后乘以计划所走的天数,这就多出了一天的路程,用这个路程除以实际的天数,就得到了每天多走的路程. 这一思路看似有着重复的地方,却反应出了另一种思维,我认为是有价值的.

当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以为数学创新奠定基础的方式远不止这三种,这里只择其三,更多的是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

■ 小学生数学创新的教学反思

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小学数学创新显然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头戏,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往往就孕育其中. 但在努力的过程中感觉最大的挑战还是现实评价. 或者说得更坦率一点,这一努力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一方面,由于教学评价的限制,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发散思维,总要占去相当一部分学习时间,这就造成了同一个知识点、同一个数学问题,只讲一种方法的考试结果比发散思维往往要好.

篇9

(江苏省南京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10037)

摘要:“城市种植技术创新”课程在高中阶段主要是指基本种植知识和种植技术的创新研究,强调过程体验和观察体验,还强调从一般的技术设计到创造性技术设计的转变,不仅注重过程,还强调结果。其课程内容主要有:城市种植品种、种植方法、种植结构、种植容器结构以及技术试验研究等。

关键词 :城市种植技术 创新课程 开发研究

我校已在部分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了“城市种植技术创新”课程,成立了校开心农场。开设该课时,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轮流值日,管理班级的植物和试验室,要求绝大部分学生在家或学校完成一株花、一棵菜的种植。在学习该课过程中,学生除获得知识、实践、情感外,还启发了思维,进行了发明创造。目前,该课还处于研发实验阶段,设备、材料、场地等还有待全面完善。

一、课程开发背景

在可耕土地资源有限的地球上,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是所有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很多国家早在20世纪初就在发展城市农业,如美国城市农场“楼顶农场”“后院农庄”运动等。

2011年,我有幸去日本访学,看到有些学校每个班级都划分了一块5平方米左右的种植园,学生可自由种植蔬菜,收获的蔬菜、水果可用于家政烹饪课原料。当前,国内部分中小学由于理念的缺失、种植条件的限制,只有很少的学校在劳动技术课或生物兴趣小组里开展了种植活动,如连云港市实验学校,每个班级的教室里都有十几盆花是由学生自己种植管理的;南京市铜山中心小学有百树园、百花园、百草园,每个教室、办公室都有花;南京市凤凰街小学在校园和教室种植了300多盆吊兰,创造了一个吊兰的世界;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全校学生在劳动与技术课上一起到“六园”上课,这六园是指农作物园、蔬菜园、百花园、果树园、葡萄园、小动物园,令学生兴奋的莫过于亲手劳动,从播种到除草到收获,全程参与,感受快乐。

目前,国内外城市农场的发展现状,不论是对市民,还是对学生而言,基本上都是在种植层面的,对学生至多也就是一般的实践活动层面的教育。

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越来越大,可耕土地越来越少,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正在用全球7%的耕地供养全球22%的人口;农业生产正在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压力;毒豆芽、毒青菜、毒黄瓜事件不断出现,扰乱了人们的生理、心理健康;老年化社会问题日趋严重,创新型国家建设迫在眉睫。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式,立足通用技术课程,走构建以种植为载体的技术创新课程,激发学生热爱农业,敢于创新的品质,从而让技术课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学起来、做起来。

二、课程开发理念

“城市种植技术创新”课是以教育改革为导向,以通用技术课程的技术与设计思想方法为主线,以城市花卉、蔬菜种植为载体的课内外相结合的课程。学生用技术与设计的理念进行创新学习,培养终身发展的能力。

城市种植技术的场地可以是屋顶、阳台、露台、庭院、室内、室外等。种植技术创新的研究是指种植容器、种植设备、种植方法、种植品种的创新。城市种植技术创新课程,从种植层面来讲,是指花卉、蔬菜的种植,是现实版的城市开心农场;从教育理念来讲,是以种植为载体的技术创新课程,通过种植,学生不仅能学到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科学、爱技术、爱创造的品质;结合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选修模块“现代农业”中的“种植农业”,解决了城市普通高中目前无法开设农业种植课的难题。该课程有利于学生科学技术素养的生成,可使生物、通用技术、科技创新(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知识,通过统一的教学载体——种植技术,实现有机的结合,帮助学生高效学习;能够让学生收获一些绿色蔬菜、绿色空间的知识,改善居室环境,增进家庭亲子关系,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通过该课程的建设还有利于改造学校环境,创造绿色的学习环境和办公环境,为建设低碳环保型社会做出贡献。

三、课程实施过程

高一年级新生入学开始,每周1课时,用于宣传创新种植的意义,讲授核心基础知识,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布置每人至少完成1棵花卉、1棵蔬菜的种植。高一第一学期结束前每人或2~3人的团队,都必须确定一个研究项目,高二第二学期结束前(小高考后)完成课题研究报告。高二年级学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穿插“城市种植技术创新”课讲结构、试验、管理、控制、系统等知识。

(一)确定种植项目

高一第一节课就提出要求:本学期每位学生都必须完成:(1)1棵花卉、1棵蔬菜的种植。(2)文字记录种植过程,包括播种、苗移植、养护管理等。(3)照片留存种植过程,必须是学生亲自操作的,学期结束前每位学生每个品种交3张照片和一份种植试验研究报告。经批改后选择4~6人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前后,每人或2~3人组成的团队确定一个综合实践研究项目,可以是“城市种植技术创新”,也可以是其他的项目、课题,第二学期期末交流与评价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重点是交流技术创新过程和研究报告的写作。这个过程遵循了“发现问题明确问题设计方案研究过程解决问题研究报告或作品交流与评价”的一般设计过程。

课题的类型一般没有限制,可以是一个研究问题、一种改进工艺、一项活动策划,也可以是一个产品设计、一件作品制作、一项调查等。在“创新种植技术研究”这一主题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1)与背景材料相联系的内容,如城市花卉、蔬菜的特征,与人们日常生活、文化、城市环境建设的关系。(2)在个人的学习、生活中寻找感兴趣的内容,如花卉和蔬菜的栽培、插花、盆景制作、家庭美化、校园绿化、草坪养护、家庭种植、小区绿地规划设计、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作物栽培试验、植物标本制作、食品选购、食品保鲜等。(3)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绿色食品、植物资源保护等。(4)科学前沿内容,如太空育种、基因工程、生态农业等。

(二)选择种植容器

常规种植容器(花盆)通常是放在室内地上或桌子上,因其占用空间大、效率低、不美观、易损坏、不便浇水和清扫等弊端,所以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而设计立体结构的种植容器,则可以有效解决在有限的空间中无法高密度种植的问题。

1.废旧物品再利用。

直接利用废旧容器或稍加改造,成为独特的种植容器。如下图所示是利用废轮胎代替花盆、泡沫塑料箱直接用作种植容器,或者是用色拉油壶等容器制作成可上下种植的容器,简便易行,价格便宜,特别适用于楼顶平台的绿化。

2.种植容器创新。

用木板、塑料板、塑料管等材料,设计制作相应形状和结构的种植容器。如下图所示,立式悬挂种植柱,主要用于教室立柱两侧和前后墙角悬挂;卧式悬挂种植槽,主要用于教室前后黑板两侧悬挂;卧式可移动种植槽,主要用于教室后侧地面放置,便于移到走廊养护;管道或槽式种植结构,用pvc塑料管制成的卧式、立式悬挂种植容器,可置于教室前后及两侧相应位置,进行大空间绿化。

(三)进行种植试验

技术试验是在技术活动中“为了某种目的进行的尝试、检验、优化等探索性实践活动”。在通用技术教学中通常只用1节课教学技术试验及其方法,而我却用4节课强化技术试验及其方法的重要性,体现了通用技术重实践、重创造的教育思想。

1.区域移植试验研究。

区域移植试验法是在相互具有差异的事物之间,将某些共同相关的因素从一物移植到另一物进行试验。课上,有学生问:“火龙果、芒果、木瓜等热带水果,在我们这儿能成活并开花结果吗?”我认为,学生能够想出热带植物区域种植试验研究很有创意,于是便让学生试验,至于能否开花结果、能不能吃等问题可另当别论,因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技术创新。

2.种植方法试验研究。

对试验对象进行条件优化或条件组合。塑料大棚种植就是把品种选育、温度、湿度、施肥、阳光、浇灌等蔬菜生长条件进行优化组合的一种技术试验成果。通过试验,预测被试对象状态的变化及产生的后果。例如,用色拉油壶改造成的双向种植容器种出了双头吊兰、双头蔬菜;有一位学生采用优化试验法和预测试验法创造了红薯的新种植方法——多层结薯,得到了江苏省农科院红薯专家的高度评价。

(四)撰写种植报告

在试验前必须对试验过程进行周密设计和安排,科学地进行试验,客观地做好原始记录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试验研究报告的写作一般包括试验目的、试验准备、试验步骤、试验记录、试验总结等。

1.查新报告。

在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和方案的最初设计阶段,首先要作出查新报告。作出查新报告的关键是根据研究项目的创新点设定

关键词 ,根据

关键词 搜索相关内容,分析对比得出结论,完成发明报告或论文。

2.研究报告。

无论是发明创造还是科学研究项目都需要完成研究报告,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技术研究,还要让学生学会“科技论文”写作。

(五)交流与评价

篇10

关键词:中职数学 有效教学 数学新课标 创新 课堂作业

一、研究背景

笔者在2013学年开学初对本校新高一学生就完成数学课堂作业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不能有效完成课堂作业、敷衍了事的现象,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1)课堂作业的形式过于单一,多以书面的形式为主,很少考虑中职生强形象性思维而弱抽象思维的特点;(2)课堂作业内容过于单调,多以课本和数学练习册为主,很少兼顾到知识的实践性和所学专业的需求;(3)课堂作业统一要求、统一数量,忽视了学生个体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差异。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虽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下足了功夫,教学效果却鲜有成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发挥课堂作业应有的作用。课堂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作业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和后续的学习成效。由此可见,创新课堂作业,挖掘课堂作业最大功能,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创新数学课堂作业的目的和意义

《数学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课堂作业正是学生掌握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堂作业的解答可以反映出每个学生的思维轨迹,便于教师及时地反馈教学成效,调整教学内容和课后作业。同时,老师对于课堂作业的解答和书写过程的指导,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落实数学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

三、创新数学课堂作业的设计理念

根据中职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新课标的理念,创新课堂作业的设计要做到少而精,从单一重复的练习向形象性、多层性、实用性、趣味性和独创性的方向转变,确保学生有独立完成课堂作业的时间,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四、创新数学课堂作业的实践

基于对《中职数学新课标》的认识并结合中职生的特点,针对课堂作业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创新数学课堂作业设计的几点策略:

(一)切合学生思维,借形象理解概念

概念是数学的基石。数学概念的学习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不少数学概念都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或者说不容易深刻理解和掌握。概念有内涵和外延,学生只有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才能正确地掌握概念并灵活运用。因此,在布置作业时,要注重学生概念的形成过程,尽量将概念形象化,这样才能真正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从而达到最佳教学目的。

【案例1】“函数”这个概念很抽象,大部分学生学完之后仍不知所云。在函数概念讲解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把求函数值和定义域作为课堂作业(如已知函数f(x)=x-1,求该函数的定义域及f(2),f(0),f()的值),学生只会照搬例题,没能真正理解函数概念,不知道如何构造函数。只要题目稍有变动,学生便无从下手,这就给今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很难再进行深层次的学习。教师可从概念的外延着手,设计如下课堂作业:1.判断下列各图表确定的对应法则,是不是变量x取值集合上的一个函数,不构成函数的请找出原因。

X 3 4 5

Y 6 8 1

X

Y

(4)

X 3 4 5

Y 1 1 1

(5)

X 3 3 4

Y 1 2 3

(6)

2.让学生根据上述习题自己构造一个函数的例子。

3.已知函数f(x)=x-1,求其定义域及f(-2),f(0),f()的值。

以上作业,与学生的思维特点相接轨,将概念形象化,使学生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较深刻的认识。整个学习的过程也不再只是一个被动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和创造的过程。

(二)联系实际问题,以案例体现实用

生活有多广,数学学习就有多广,数学课堂作业也应如此。教师应尽量把课堂作业的设计与学生兴趣爱好、生活背景和所学的专业相联系,使学生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专业学习、社会实践中感受数学,切实体会数学的实用性。教师可先从课堂作业着手,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案例2】在学习了排列组合之后,教师可设计一些排列组合在生活中运用的题目作为课堂作业。如肯德基一直是学生钟爱的食品,教师可设计一个KFC配餐问题让学生来完成。

饮料类 可乐,美禄,九珍果汁 3种

鸡翅类 香辣鸡翅,奥尔良鸡翅 2种

汉堡类 烤鸡腿堡,嫩牛五方,鸡肉卷 3种

让学生计算下:

(1)从饮料类,鸡翅类,汉堡类各挑选一种食品,有多少种不同的选餐方法?

(2)嫩牛肉方是新推出品种,KFC推出给大家免费试吃,现只须从饮料类,鸡翅类各挑选一种食品,有多少种不同的选餐方法?

这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课堂作业,教师也可根据不同的专业,设计一些跟专业挂钩的课堂作业。

【案例3】服导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会从事旅行社的基调工作和导游工作,教师可布置这样两题作为课堂作业:

1.写出西湖十景、新十景、新新十景;

2.如果旅行社要设计一条西湖一日游的线路,要求在一天内走5个景点。(1)共有多少种设计方案?(2)游客对一些经典景点的呼声很高,因此要求在设计中必须包含断桥与虎跑,问有多少种设计方案?(3)为了宣传新十景与新新十景,要求在本次设计中每条线路包含2个新十景,1个新新十景,有多少种设计方案?第二题,某旅行社接到一个小团队,其中有女游客6人,男游客4人。客人被安排入住望湖宾馆的5个双标房,其中有2间是临湖房。安排入住的原则是同性入住一个房间。安排房间时有2位女客与一位男客要求一定要住临湖房,问共有多少种安排方法?

这些具有实践性、生活性的课堂作业打破了学科的界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与数学相结合,数学与社会相结合。通过这些课堂作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专业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

(三)根据学生基础,以分层激发动力

新课程理念强调数学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尊重他们的差异。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时,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通过做适合自己的作业,能有所收获。

【案例4】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中,针对金融专业学生,教师可酌情设计课堂“作业套餐”:

第一关是基础题,难度较低,方法以直接套公式和模仿为主,一个题目尽量只安排一个知识点的训练,让学困生也可以“吃得了”;

第二关是提高题,是基础题的变式或一般综合题,让中等生也能“吃得好”;

第三关是发展题,灵活性偏大,综合应用偏强,让学优生也能“吃得饱”。

通过以上层层递进的练习题,使学生掌握了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的变形和化简求值,使学生的思维不再只停留在重复和模仿阶段,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分层设置数学作业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作业情况,灵活地运用课本上的习题,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笔者将课堂作业分成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类。必做作业的内容应不低于《中职数学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可源自课本上的“练习题”,或是“例题”的简单变形题,或者是自己编写的“作业套餐”中的第一关和第二关的题目。对于学困生,教师可以把一些跟初中知识相关的题目纳入到课堂作业中;对于学优生,教师则可以把历年高职考的考题或职高竞赛题纳入到课堂作业中。通过分层设计,使不同的学生都可以有适合自己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愉快心理体验,以促进其积极思考。

(四)丰富作业形式,以多元提高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若要使学生对作业感兴趣,教师就必须使作业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潜能,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依据多元智能理论,丰富课堂作业形式,尽量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在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可在惯有的选择、填空、解答等常规类作业形式基础上,适当补充制作类、实验类、阅读类、开放类等作业形式,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计算、倾听、实践、思考、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除了常规类作业之外尝试的几种课堂作业形式:

1.制作类作业: 主要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多用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因中职生普遍缺乏空间想象能力,教师直接灌输几何体的性质,学生比较难理解。如果让学生通过制作正方体,长方体,墙体,圆柱,圆锥等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自己找寻几何体的性质,学生就会比较容易接受。

【案例5】在“认识圆柱”之后,布置了这样的课堂作业:

(1)找一找。找一找生活中圆柱。(2)画一画。纸上画出一个圆柱。

(3)做一做。利用手中的白纸、、圆规、剪刀和胶水制做一个圆柱。

(4)说一说。圆柱的侧面周长和底面半径的关系。如何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

这类操作作性强的作业学生很乐意完成。学生通过自己的找、画、做、说,加深了对圆柱性质的认识,同时为圆锥的性质的掌握做了一定的铺垫。

2.实验类作业:主要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相互配合,动手完成实验和实验报告,共同探究发现数学结论。 在排列组合、等差等比数列、指数对数的运算性质等等这些内容都可以布置适当的实验类作业。

【案例6】在学习了“指数及其运算性质“、”对数概念“之后,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总结出对数的运算性质。

数学实验报告

班级 小组成员 组长

1、实验要求:自定第一行和第二行中M、N的数值,并根据M和N的数值用计算器算出,,+,- ,*,,,,

,,,填在表中(表略)

2、观察计算结果,提出同一列中计算结果间关系的猜想

3、证明猜想

4、实验心得

各小组纷纷拿起计算器开始计算,并认真地填写了上表。下表是其中一个小组的学生填写的(笔者截取了其中一部分,其余略):

30 289 243 55

15 63 81 327

- 0.3010 0.6616 0.4771 0.7742

0.3010 0.6616 0.4771 0.7742

1.1761 2.3541 2.2095 Error

横向数据可以让学生自由填写,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乐趣。纵向的观察项目中,当M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趣”中学,“趣”中练,由旧“趣”促新“趣”,使他们对作业的态度从“要我做”转变到“我要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阅读类作业: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在中职的课堂中,教师只要选材恰当,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进行总结归纳。加深对概念、性质和定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系统建构。

【案例6】在给出了“正弦定理“之后,教师布置了以下课堂作业:

1、阅读教材上的三道例题(略)

2、回答以下问题:

(1)例2为什么是两解?例3为什么是一解?

(2)按照例2和例3,自编一解和两解各一题。

(3)正弦定理适用于哪些情况?

学生通过阅读,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到了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会了归纳、概括。

A、不会做 B、内容太单调没意思 C、太简单 D、套套公式而已,没有实用性

7、平时老师经常布置哪些方面的课堂作业?(可以多选)( )

A、课后习题 B、练习册上的习题 C、课外补充习题

D、动手操作、实践性作业 E、其他方面的作业

8、你对哪些数学课堂作业比较感兴趣?(可以多选)( )

A、课后习题 B、练习册上的习题 C、课外补充习题

D、动手操作、实践性作业 E、其他方面的作业

9、你觉得数学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有意思吗?( )

A、很有意思 B、比较有意思 C、一般 D、没意思

10、你比较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堂作业?( )(可以多选,也可以补充)

A、图形题 B、游戏题 C、表格题 D、文字题 E、计算题 F、其他

二、问答题

1、你对现行的数学课堂作业有什么好的想法或者建议?(简答题)

附件2:数学调查问卷(一年后填写)

一、选择题:

1、你现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怎样的?( )

A、很积极; B、一般; C、没有;D、比较有。

2你喜欢上数学课吗? ( )

A、很喜欢; B、比较喜欢; C、一般;D、不喜欢。

3、数学作业你是如何对待的?( )

A、很认真; B、还算认真; C、马虎;D、抄袭。

4、数学作业能提高你对数学的解决能力吗?( )

A、能; B、比较能 ; C、有一点;D、不能。

5、你觉得数学有用吗? ( )

A、很有; B、有点; C、很少有;D、没有。

6、你觉得你不能认真对待数学课堂作业的原因( )(由题3选C和D的学生填)

A、不会做 B、内容太单调没意思 C、太简单 D、套套公式而已,没有实用性

7、平时老师经常布置哪些方面的课堂作业?(可以多选)( )

A、课后习题 B、练习册上的习题 C、课外补充习题

D、动手操作、实践性作业 E、其他方面的作业

8、你对哪些数学课堂作业比较感兴趣?(可以多选)( )

A、课后习题 B、练习册上的习题 C、课外补充习题

D、动手操作、实践性作业 E、其他方面的作业

9、你觉得数学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有意思吗?( )

A、很有意思 B、比较有意思 C、一般 D、没意思

10、你比较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堂作业?( )(可以多选,也可以补充)

A、图形题 B、游戏题 C、表格题 D、文字题 E、计算题 F、其他

二、问答题:

1、你觉得你学习数学的态度有了怎样的转变?哪些方面有了变化?

2、数学课堂作业对你有哪些帮助?

附件3: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调查表

本文作者在开学初和一年后对学生作了问卷调查(附表1、附表2),情况统计分析详见如下(下发表格145份,回收有效问卷143份)

(备注:上述图表中,横坐标表示调查问卷中选择题的题号,纵坐标表示A、B选项人数总和所占的百分比。横坐标中1――学习积极性;2――上数学课的兴趣;3――对待作业的态度;4――数学作业的作用;5――数学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