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实施细则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8: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经费实施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研经费实施细则

篇1

摘要:国家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大幅增加,如何合理合规使用科研经费已引起国家和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部分高校科研项目预算准确性不高、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监督机制不成熟等现象比较突出,科研项目的资金使用效益不够理想,本文就如何加强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

在我国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大幅增加的新形势下,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大幅增长,如何合理合规使用庞大的科研经费,充分发挥其效益,已越来越引起国家和社会各方的重视。2014 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 号),除对相关直接费用的支出范围作出调整外,还明确了科研项目结余资金如何使用管理。各种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文件的陆续出台,不断完善和规范了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高校科研经费资金流动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仍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一、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现状

(一)项目预算准确性有待提高

高校科研项目类别众多,领域广泛,专业性极强,项目预算往往由科研人员根据经验编制,负责项目预算编制的科研人员大都缺乏对财务知识和市场行情的了解,难以对各种费用的变动进行有效的预测,所编制的预算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项目实际所需成本。

项目负责人普遍认为预算的编制仅仅是为了满足争取科研项目的需要,很少去做科学性与合理性研究。但国家对项目预算的执行有着严格的规定,项目预算准确性的欠缺导致科研人员在费用发生后进行账务处理时陷入尴尬局面,项目整体有预算,但因项目研究需要所发生的费用对应的预算不足或预算已执行完毕,如差旅费的报销无法使用设备费、材料费等预算。另一方面,项目预算的编制结果是预算执行的基础,预算的执行情况作为项目结题审计和后续项目申报的重要依据,粗犷的项目预算给科研人员造成了不小的困扰,不能满足项目研究工作开展的需要。

(二)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高校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在上级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结合实际制定,但大都过于宏观,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缺乏具体的管理措施。高校内部的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相对独立,前者负责科研项目的项目管理,后者负责科研项目的资金管理,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脱节现象严重,在没有健全的制度保障下科研经费很难得到有效的监管,资金流动的合理性和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

(三)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

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差,认为科研项目经费是自己争取的,其所有权和使用权属于个人或项目组,资金使用的随意性普遍存在,套取科研经费的现象严重。高校对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监督仅停留在事后监督,为应付结题审计或其他科研检查,项目负责人通常会申请调账,而高校管理层基于对学校声誉和后续科研项目申报的考虑,往往会默许调账申请,对结题审计或科研检查所发现的问题也未采取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

高校尚未形成由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联合参与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监督机制,导致科研经费使用管理问题积压现象严重,事后监督发现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陷入恶性循环。

二、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人员培训,科学编制项目预算,提高预算准确性

高校管理层、各项目团队和项目负责人应充分认识到项目预算编制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项目预算的编制工作是项目申报的必要程序,其结果也是后期预算执行的重要依据。高校应加大对负责项目预算编制工作的科研人员培训的投入力度,使其了解、掌握必要的财务知识和财经法规,对项目所需的设备、材料、人力成本等各项直接费用的市场行情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结合课题研究实际,运用科学方法编制真实、完整、准确的项目预算,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二)加强内控管理,创新制度建设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及时组织专家对原有科研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并出台与之配套的、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明确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规范科研项目管理费提取比例和科研协作费转拨程序,严格控制与课题无关的费用支出,不断加强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

由于项目管理部门和经费管理部门相对独立,缺乏有机结合,导致项目负责人在使用项目经费时脱离必要监管。可在科研管理部门设置专门的财务岗位,在一级财务部门的领导下开展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工作。在科研项目发生资金流动入账时,科研管理部门根据经项目负责人审批的原始凭证对照项目合同书明确的项目进度和开支范围进行真实性、合理性审核,财务人员对原始凭证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经审核合格的原始凭证方可入账。这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对项目资金流动的监管力度,能有效规避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资金流动不合理、不真实的系统性风险,将极大地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找准风险节点,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

认真梳理项目从申报到结题的风险节点,建立健全预算评估、财务检查、结题审计及绩效评价等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检查机制。建立一支高效的监督审计队伍,从经济、效率和效益的角度客观评价每个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情况;将财务检查工作常态化,督促项目负责人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劳务费、燃料动力费、专家咨询费和外协经费等问题高发的直接费用的监管力度,及时堵塞项目资金流失漏洞;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要密切配合,以项目预算为依据,抽调精干力量,完成对内审范围内结题项目全面、细致的审计工作,积极配合外部审计机构开展属外审范围内结题项目审计工作,提供准确、完整的数据资料;建立操作性强的绩效考评体系,不仅要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还要对其管理效益、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配置情况进行评价,将项目预算与绩效紧密挂钩,不断提高科研人员项目预算编制水平和执行效率,增强“成本———效益”观念和责任感,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规范程度和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敏.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探讨[J].中国外资,2014(3).

[2]尹海梅.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2012(5).

篇2

关键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分配方法 困难

现存国库预算,主要以集中支付为主,遵循预算执行是出于对国库预算的忠诚表现。且国家对科研方面资金很重视,任意项目经费都跟有相应的经费管理策略,单位应该每月对财政部门汇报预算的执行情况。

众多的改善使科研单位面临巨大挑战,古老的模式在诸多层次上早已不能对口现在先进管理方法的条件。

一、如今科研经费分配面临的难题

目前的科研项目很多在验收后掌握的,只在乎成果,却毫不在乎在进行的阶段。其仅仅在立项时规定比较严,立项后却对不重视项目进行过冲的实时治理。科研资金需由相关人员审批,但是科研治理部、项目归属人、财务管理部门三者认识上存在差异导致项目支出的随意性和无序性;科研经费管理最主要的就是做好预算和执行,每个项目都有其不可预见性、研究的特殊性及复杂性,所以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往往很难,虽然难题比较艰巨,但也不是不可突破的;其次科研经费的预算执行和预算编制往往有偏差。因为财务仅了解资金总数,没有清楚科研资金完全的的预预计状态,造成项目治理和资金治理毫无关联。并且财务部门所执行的会计制度与科研经费预算编制设置的差距,使财务部门按会计预算所提供的信息和预算可比性较差。种种因素不仅阻碍了经费在科技层面的使用,使科技前景不明朗,而且挫伤了很多科研工作者的进取性。

二、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些难题

(一)加强建设经费管理制度

在课题经费预算方面,财务人员往往在课题经费达到了成本单位后,课题组员进行项目开支时才去了解课题的部分情况,然而项目预算在立项时却早已编报完毕。由于财务部门在项目评估方面,对资金运作、费用的开支以及国内外科研项目对资金需求管理的预算评估的缺乏,导致预算编织的不合理、不科学。为避免类似情况的频繁发生,我们要统一规范科研预算的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的管理。制定相关项目经费的实施细则。财务部和科研部互相协作做好项目的管理工作,按照项目的管理进行会计核算,更重要的是要在生活中不断学习各类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以及相关的规定,使科研经费的运用更加灵活、合理。同时,项目负责人与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要经常沟通保证信息的一致化,确保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科研经费决算报表编制要以财务数据位标准

现在很多承担科研项目的单位,在科研经费决算报表的编制上常常由课题组成员据开支情况自己填表,基本抛开了财务账面上的数据。在加上受自己专业知识的限制以及对科研经费在财务上的管理缺乏较为正确的认知,常常会出现报表数据和财务账面上的数据不一样;有些支出被随心所以塞进报表项目;或者自己大致估计一下自己的数据就填上算是完成等现象。他们会以为既然科研项目已经完成了,钱也花了,放在哪都一样,等结了题再说。但是,一旦审计部门要求拿出审计意见是,那些人才意识到课题预算的严肃性。自行调整课题预算或挤占挪用科研经费,后果可想而知。故此,承担科研项目的单位以及教研人员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决算报表制的严肃性,必须要以正确、完整的财务数据为依据,再由财务的负责人签字。

(三)提供科研项目和资金预算的共同区域

现在科研资金的安排正在往管理型发展,而如今网络信息传播的飞速成长,使用网上信息传输可以对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措施。

(四)加强对经费预估的治理

治理好对经费的预估,就绝对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只要各个层面有据可依,这样就避免某些人钻空子,从而达到预算的真实可靠性,当然这个标准需要管理部门根据实时情况进行协商定制。

(五)全程跟踪、监督和管理项目

财务管理和监督的过程应该贯穿项目开始的开始和结束,每个环节都应有专业的财务人员参加,以此保证管理的准确。

(六)使用特定的人员对科研资金进行治理

借、贷、余这三栏账不能很好的归纳出科研资金的具体去向以及效益,故此科研资金的治理,会计资料的整理、分析、预判和监督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曾经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总结、分析和归纳,这样才能做到以后的工作越来越有效率。 科研资金的合理治理、科学使用,直接的左右着科研的层次高低。同时也左右着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所以,在科研工作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强经费的管理,完善管理体制进一步提升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是很有必要的。

(七)提出各项资金花费绩效评价制度

如今科研项目制在乎的是最后的结果,却忽视了科研资金的绩效测评,当有的项目不确定要不要支出时,没有统一的依据,对需要支出的项目,支出后却对测评制度的填写不明确,故此我们探索一条适合我们自己发展的测评制度时不我待。绩效考评的范围来源于财政的拨款,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每个项目应该遵循此文件,及时的对科研资金的支出情况进行考察,争取提升对经费的使用效益。如此一来,各个项目对制度与体制有了明确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遵循这些制度和体制,真正工作起来就不会模棱两可,这样员工的积极性也会有很大程度上的提升。

(八)通过国家政策支持加强科研经费管理

其实在实际经费管理过程中,非常正常而且经常性的支出,不是预算少就是不允许支出。例如人员经费,接待经费等杂项的开支方面。相关政策明确提出,人员经费的开支仅仅限于参与在此项目研究的博士、硕士生,且比例不能超过15%。然而,根据实际情况一个实验的完成,往往有时间连续性的要求,必要的时候还要加班加点多劳多得也应该是合情合理的,不应该规定的太过严格。还另一个方面就是提到的接待费用的问题,众所周知只有交流才能实现知识和想法的共享,科学研究需要同行直接相互学习的应该允许其在项目经费上开支。然而在编制预算上去没有该项目的支出,执行起来不规范,更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违规行为。这是更好管理科研经费财务管理路上的一大障碍,还需要国家的相关政策给予支持。国家的支持更能体现出国家对科研项目的重视,员工的积极性更会越来越好。

三、结束语

总之,科研经费财务的管理这条路还有很长,随着在实际的国情和实际的工作中制定出各种适应自己发展的完善体系,科研经费财务的管理将不会是大问题,只要实现各部门相互协作共同管理,以及财务人员的专业化,在加上各项项目经费支出的公开透明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科研经费财务的管理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王义明,范静。科研经费管理中知识管理方法的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05

[2]于桂杰.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之我见[J].中国科技信息,2006

篇3

科研秘书的预审工作,就是在单据投递到财务处之前,科研秘书需对所有科研经费报账的原始票据进行真实合法完整性审核,包括形式上和实质上的前期审核。对形式上的审核包括票据的规范性粘贴,发票及其必要附件的完整性,分类汇总各项金额,审批手续的是否齐全,经办或证明人的签名,预约报账系统形成单据填写是否正确;实质上的审核是对报销票据的真实合法进行审查,包括对报销业务的真实合法性,票据的合法性,此次报销业务与该科研项目经费的直接相关性,是否超出项目预算,等等。经审核无误后,在报销单据上经办(预审)人上签字。

一、科研报账业务中预审工作的意义

(一)大大提高财务处科研报账的审核效率。通过预审的单据,手续齐全率大幅度提高,审核人员只需面对科研秘书,节省了与不熟悉报账业务的师生的沟通时间。由于不等候报账,改善了报账大厅原来拥挤的环境,审核人员能够身心愉悦地自主安排工作,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二)提高一级学院工作效率。所有科研报账工作集中交给科研秘书后,科研人员可以专心工作,不再为报账浪费宝贵的时间;科研秘书专门负责做预审工作,长期下来,熟能生巧,事半功倍,报账工作就能得心应手。既能提高学院的整体工作效率,也能增加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二、科研秘书预审工作的现状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我们发现,在网上预约报账制度下,科研秘书的预审工作质量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预审工作质量差,只有少数几个一级学院的报销单据手续较齐全,大部分一级学院投递的单据需要审核人员一次以上沟通后才能完成审核。

(二)科研秘书的缺乏工作热情,电话沟通后,不能及时前来财务处处理,甚至表现出为难情绪,派学生或项目负责人前来沟通。

(三)素质差。由于预审工作的繁琐和重复性,科研秘书对自身工作认识不够,没有形成职业意识,在工作中缺少沟通的技巧,与科研人员或财务处审核人员时常发生争吵,产生不良气氛。

(四)科研秘书缺乏工作的权威性。由于科研秘书仅对科研报账的单据进行预审,最终结果由财务处审核为准,所以经费负责人往往会质疑科研秘书预审时提出的意见,甚至抱着侥幸的心理,投递一些不合法或手续不齐全的单据,影响报账的效率。

三、预审工作效果差的原因

由于高校对科研秘书工作重视不够,在人员配备、资金配套、进修培训、工作待遇、职称评审等方面缺乏应有的支持,导致其工作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科研报账工作的效率,具体原因如下:

(一)缺少专职的科研秘书,队伍不稳定。大部分一级学院没有配备专职的科研秘书负责预审工作,由学院办公室人员、财务人员、专职教师、科研人员兼任,多数兼职的科研秘书经常变动。科研秘书还要做相对于更重要的其他科研管理工作,根本无暇顾及科研报账的预审,结果只在报销单上作形式上的签字,并没有认真审核。

(一)科研秘书素质良莠不齐。由于大部分科研秘书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均没有系统地学习科研管理的相关知识,没有相关工作经验,高校也没有对其进行经常性的专业培训,长期以来,科研秘书都是凭感觉办事,责任心不强。

(三)缺乏经常性培训。在科研秘书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的情况下,高校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忙于繁重的日常工作,缺少对科研秘书进行经常性、强制性的培训。

(四)待遇低。在很多领导眼里,预审工作是辅工作,所以无论在工资水平上,还是职称评审等方面,都没有给科研秘书优越的待遇,这种情况下,无法调动科研秘书的工作积极性。

四、提高预审工作质量的途径

(一)设置专职岗位。近年来,随着高校科研经费腐败问题的不断爆光,国家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要求越来越严格,在强化高校主体责任和落实项目负责人直接责任的同时,还要明确一级学院的监管责任,配备专职的科研。在科研报账业务上,要配备专职的预审工作人员。高校应从制度上保障这个岗位的专门性,因为稳定的科研队伍能够避免由于科研频繁变动所带来的管理脱节等问题,各院系的科研秘书往往对本学院的科研业务比较清楚,在预审工作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提高科研秘书的各方面素质。作为科研管理工作中的服务型岗位,科研秘书既有秘书的职责,又有科研管理的职责,要端正态度,提高以下各方面素质,才能更好地为科研管理服务。

1.秘书的一般素质。科研秘书首先要有高度敬业的精神,需要良好的道德修养、认真负责的态度,任劳任怨的精神,为他人做绿叶的服务精神。科研秘书还需具备较强的文字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熟练运用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树立对科研事项的保密意识。

2.业务素质。熟悉并领会各类相关的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科研方面的方针政策,在熟悉所在学院各学科科研方面的基本情况,根据不同的资金来源、科研内容,严格执行各类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为科研人员合理安排科研经费的报账计划 (包括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合理的报账时间)。

3.管理素质。由于预审工作的复杂多样性,科研秘书必须从资源和时间上进行合理的分配,分清轻重缓急,协调各方面诉求,形成一个主次分明的高效工作安排。对科研报账的基本要求和常见问题实时传达给学院领导和科研人员,自上而下,对科研报账方面达成科学的认识。

(三)建立科研秘书培训制度。高校应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类专题培训,邀请科研和财务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讲解各类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实施细则,经费预算编制、使用以及项目经费决算表的编制,常用的国家法律法规和科研管理的方针政策、票据真假识别、票据的整理粘贴、报账的审批程序等等。另外,还可以组织科研秘书到其他兄弟院校学习和交流,分享工作经验。

篇4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核算问题办法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089-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科研事业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高等学校在发展教育事业的同时,对我国科研事业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均呈现出大幅增长的趋势,科研经费已经成为学校资金的重要来源,也是高校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柱。科研经费的日常核算工作已成为学校财务核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学校在财务处设立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科。有的学校把科研经费核算管理工作并入会计核算科与教育事业费一起管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各高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都很重视,对科研经费进行科学合理的日常核算管理,堵住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漏洞,直接关系到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和科研人员积极性的提高,以及高等院校的学术风气、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工作。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1.科研经费申报时预算不合理。由于各高校搞科研的研究人员绝大部分对财务工作都不太熟悉,在科研项目申报时对经费的使用考虑得不是很全面,在做预算时,一些必须的开支没有考虑进去或预算数不够,导致科研经费在实际使用时,各预算科目实际支出数与申报时的预算数不一致,从而使项目审计不能通过甚至无法结题。科研人员经常为了准备审计材料花去很多时间和精力,这一直是困扰科研人员的一个大问题。

2.科研经费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不一致。目前高校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各类科研各项经费管理办法规定的预算科目与目前各单位所的会计核算科目不一致,造成科研成本的归集和核算都不够明晰,导致无法真实地反映项目成本。例如燃料动力费、实验外协费和管理费等科目,由于目前事业单位并没有相应的会计科目,在上述支出内容发生时,财务部门通常只能凭借会计人员的理解归集到其他的会计科目核算,到了课题结题时,再人为地归集汇总支出类别,通常不能真实地反映科研成本。

3.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的使用随意性大。根据审计部门披露,一些单位科研经费中直接用于课题研究的开支仅四成,其他的都被用作管理费用、人员经费、招待费,甚至本应由科研人员个人承担的家庭电话费、交通费、学费、私家车保险费和维修费也从中列支。有的科研人员甚至使用科研经费购置数码相机MP3/MP4、旅行箱、手提包等私人用品,还美其名曰课题组成员使用。很多科研人员对财务制度不熟悉,也不够重视,经费预算只是为了申报课题,当经费到位后,并没有按预算严格执行。有些课题负责人甚至认为,科研经费就是自己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根本没把当初的预算当回事;等课题结题时,经费使用情况与预算相去甚远,导致项目无法顺利结题。还有部分科研人员为了节省成本,喜欢到偷漏税的私人经营店购买实验材料,无法取得正式发票,在财务处办理报销业务时,由于票据不规范,而无法报销经费。

4.科研项目申报成本不断增加。目前,高校各类评估、硕士点和博士点的申报,都要以科研项目的级别和科研经费的多少来衡量,科研项目和经费越多,说明学校科研实力越强,学术水平和师资队伍的素质越高,而且决定着高校的“排名”。高校对教师考核和评价也以科研经费到位额度以及论著或论文的发表数量、成果鉴定数、专利数、获奖数等作为衡量指标,并成为高校教师提职、提升的重要依据。致使许多教师想尽各种办法争取项目,甚至出现“拉关系”、“走后门”和“跑项目”的不正常现象,从而产生“钱权交易”等腐败问题,大大增加了项目申报经费。

二、解决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的办法

1.专人负责做项目预算。课题经费预算的编制应当根据课题研究的合理需要,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高校科研人员对财务工作并不熟悉,在做预算时可能考虑不周。为了避免预算不合理或不完善,学校财务部门应该指派专人协助课题组做经费预算。财务人员因为熟悉各种财务制度和日常核算方法,可以综合可虑各种因素,作出的项目经费预算会更科学、更合理和更全面,避免了以后在经费使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2.加强会计人员和课题组成员培训。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会计业务,如测序费、专利申请费、外出调研采样人员意外保险费等。由于这些新型业务没有很直观的对应会计核算科目,会计人员会根据自己的职业判断记入相对比较适合的会计核算科目中。由于每个会计人员的理解有所不同,导致相同会计业务可能会记入不同的会计核算科目,违背了会计一贯性原则,而且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因此学校应该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对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新业务、新问题的处理达成共识,以保证会计核算科目使用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目前高校科研人员大多是教学、科研双肩挑,平时忙于工作,很少去学习财经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对科研和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法律制度了解不多,使其在科研经费使用方面随意性大,所取得的消费票据不规范。尤其是现在很多课题负责人都是研究生导师,所以需同时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其遵纪守法意识。

3.利用财务管理软件有效控制项目预算的执行。目前高等院校使用的财务管理软件都具备预算控制功能,科研经费立项建账时,财务部门可以根据课题组提供的项目预算表,建立相应的分类控制指标(如差旅费、接待费、材料费、实验外协费、劳务费等)。当课题组使用科研经费时,会计人员可以根据业务支出性质归并到相应的分类指标,这样可以做到预算分类指标实时控制,为课题负责人解决了支出不符合预算的问题。课题负责人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题的研究工作中,为课题的顺利验收起到很好的作用。所谓的支出类别编码实际上就是对科研项目的每一笔支出分别按课题经费、支出成本及具体明细的类别进行分类编码。编码由三组数据构成,每组数据两位数,共六位数。第一组数据为课题经费的类别编码,如:01为国防科技项目,02为863项目,03为支撑计划项目,以此类推。第二组数据为项目支出成本的类别编码,如:01为材料费,02为人员费等,可根据不同的经费管理办法要求设置项目支出类别。第三组数据为项目支出成本类别明细项的类别编码,如:人员费中可细分为01聘用人员工资、02在职人员绩效、03临时工工资等,

支出类型编码的设置和使用十分简便,具体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按单位需求根据科研资金的不同管理要求编制支出类别编码,利用现有的财务软件系统,通过编制程序添加支出类别编码实行数据共享。第二步,在课题组报销费用时,在报销单中增加支出类别编码栏目,由课题组人员根据费用实际开支内容按填制支出类别编码,财务部门审核后再由课题组负责人签字确认。第三步,会计人员录入会计凭证时,同时录入支出类型编码信息,通过财务软件可随时根据需要按支出类别编码进行自动归集成本,账目清晰,成本真实。

使用支出类别编码至少能有效地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解决了会计核算科目与科研经费项目成本支出项目不一致的问题,财务部门能轻松地对科研项目的支出成本进行合理的分类和归集。(2)课题组能及时掌握项目成本的支出构成情况,可以很好地根据批复的预算来控制支出的进度和内容。(3)加强了财务部门与课题组的沟通和联系,财务部门较好地融入到课题组的经费核算和管理中,及时了解和掌握科研经费的支出的实际情况,强化了内部控制制度。

4.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督审计。学校审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应当对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和设备购置及管理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可以采取定期检查和对重大项目专项审计两种方式。定期检查,主要是检查课题组履行合同情况、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如经费支出是否合理、合规和相符,拨付合作单位资金是否规范,有无超预算、超标准、超范围支出,挤占、挪用、转移项目经费情况,有无自行分解、擅自转拨项目经费情况等。对重大项目专项审计主要是重点防止科研经费使用违反预算管理规定,以协作费、劳务费等虚假名义外拨科研经费,形成资产流失等问题。对违反科研管理规定、造成学校经济损失或损害学校声誉的,坚决予以惩处,挪用、贪污受贿触犯刑法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并在校园网建立科研经费管理信息网络平台,连接科技部门、财务部门、课题负责人以及审计、资产管理等部门。由财务部门负责将每个项目支出明细上传到校园网上,课题负责人通过密码可在网络上查看自己的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及结余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各职能部门可通过该网络平台及时快速地获取准确、完整的科研课题有关信息,达到管理环节的相互协调、相互依托、相互渗透,使科研经费管理更加科学化、透明化和高效化。

参考文献:

1.朱蓉.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J].教育财会研究,2007(3)37-38

2.刘振奎,殷伟伟.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及建议[J].教育财会研究,2007(3)39-41

3.黄秀娥.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会计之友,2009(18)

篇5

考虑到高校收费金额高大、面向对象广、涉及票据多等特点,审计人员要注意尽可能地运用计算机审计,以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例如,在对某高校学费、住宿费的审计中,采集该校财务数据及收费系统数据,检查该校是否及时、足额将应缴财政专户款上缴财政专户,是否按照规定标准收取学费、住宿费。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检查收入是否及时、足额缴纳。检查应缴财政专户款明细账中各月收取和上缴应缴财政专户款的情况,通过比较各月应缴财政专户款贷方反映的收取应上缴财政收入的时间及借方反映的实际上缴财政时间,看两者之间时间间隔是否过长,如果超过1个月,则该高校存在未及时上缴财政专户款的情形,如果未超过1个月,则高校上缴财政专户款较为及时。利用计算机审计软件筛选,比较应缴财政专户款明细账借方反映实际已经上缴财政款金额与高校确认为教育事业收入金额是否一致,若一致,则说明高校将全部收入均上缴财政;若实际已经上缴财政款金额小于教育事业收入金额,则说明高校存在将部分款项未上缴财政的行为。

步骤二: 检查高校收入是否全部纳入账务核算。比较教育事业收入表(财务数据)反映的学费、住宿费金额和学费、住宿费收费明细表(业务数据)反映的金额是否一致。若一致,则说明高校将所有学费、住宿费收费纳入学校账务核算;若不一致,则说明高校存在将部门学费、住宿费收费未纳入学校账务核算,此时,该高校可能存在乱收费、账外账或小金库的情形,需要执行追加的审计程序。

步骤三: 检查高校是否存在超范围、超标准收费。按学号、专业、收费项目做为关键字段分组,对照收费许可证的收费项目及标准,检查学校是否存在未获得收费许可的收费项目或超标准收费的情形,若有超范围或超标准收费情形,可将超范围、超标准收费的明细导出,生成超范围、超标准收费明细,通过分析对比、调查取证得出结论。

二、科研经费的审计

在对高校科研经费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首先应对科研经费支出的明细项目进行分析,计算各明细项目金额占科研经费支出总额的百分比,以确认审计重点。以某校为例,各明细项目金额占科研经费支出总额的百分比如下表所示:

分析数据,很容易发现,该校管理费提取比例高,而按规定项目管理费提取比例最高不得超过项目经费总额的10%。其次,从科研经费支出的明细项目构成上看,未将进行科研所用房费、水费、电费和固定资产使用费以及科研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等计入科研成本,没有执行全额成本核算制度,而是在教育事业支出中列支核算,科研课题成本不实。

其次,审计人员要注意科研经费使用的审核管理情况。有的高校科研经费提取管理费后由项目人自已掌握开支,审核报账,管理沦为形式。以某校为例,办公费、交通费占科研经费支出的15.43%,检查相关凭证发现后附原始凭证仅为办公用品发票、加油站油费发票、出租车票等。经了解发现,该校科研处和财务处对经费使用情况的审查比较宽松,只要票据合法均能报销,财务处无法对业务的真实性、票据报销的合理性进行复核,存在管理漏洞。

最后,审计人员还要注意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大额资金的流向。有些项目负责人会以合作研究、子项目、技术测试、会议经费、购置材料设备等方式套取科研经费。如果发现疑点,要对相关的合同、银行账户、购置的设备材料等一一核查,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必要时还应到合同对方单位进行延伸调查。

三、基建项目债务风险及基建管理的审计

审计人员应把高校大规模举债搞建设可能带来的债务风险和基建管理存在的问题作为审计的重点之一。对于超财力举债搞建设可能出现的风险,审计人员首先要了解学校基建的总体规划,了解和掌握学校资产负债的总体情况,审查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和银行存款等科目,对近三年间发生的银行贷款和其它借款进行逐项核对,检查有无多计或少计借款的情况,确认借款余额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达到摸清债务规模、结构及总体变化趋势、掌握每年需要偿还的贷款利息和本金情况的目的。审计人员还应审查贷款合同的具体条款,重点审核贷款的使用是否与合同规定一致,有无抵押,以及贷款利息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等,确认银行贷款活动本身以及对贷款使用的合法性。结合银行账户存款检查,重点审查借款用途和去向,跟踪资金流向一查到底,检查有无改变贷款用途、挪用资金等问题。最后还要审查和分析高校近三年的决算报表,运用比较分析、比率分析、趋势分析等分析性复核方法,并结合审计发现的情况,对学校的偿债能力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获得充分的审计证据,做出相应的审计结论。

对于基建项目管理方面的审计,审计人员应注意高校基建上项目速度快、很多基建项目审批手续不全的特点,首先从立项审批程序、投资计划和概算执行情况入手,查阅项目建议书、设计任务书和年度建设投资计划等立项文件以及经济合同等资料,并摸清基建项目的投资规模、工程内容、建设资金计划与实际的差异。其次,了解基建项目的设计、监理、施工、材料设备采购的招投标情况,审查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评标报告、中标通知书以及设计、施工、监理和供货单位与业主签订的经济合同及补充协议,掌握各单位工程的中标合同价和实际决算价的差异,审查有无建设项目未经公开招标而采用议标的方式发包给施工单位的现象。再次,还要对工程成本和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计,对施工合同价款与实际工程决算差异较大的项目,查清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分析判断工程造价的真实性,重点审计工程设计变更、施工签证等合同外工程的手续是否齐全、增加工程量的项目施工内容是否真实,并结合现场审计和工程款拨付情况,检查是否存在违规分包、转包、多计工程款、多进成本、私设“小金库”和损失浪费等问题。最后,审计人员应到现场实地查看相关的基建项目,关注已完工程的竣工决算和交付使用资产情况,现实中很多高校对很多已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未及时进行竣工决算。

四、资产购置、使用、管理的审计

高校通常由于采购时间紧或采购科研设备较为特殊等原因,在资产购置时执行政府采购的力度不够,并且大部分高校在年初预算编制时也未将政府采购的资本性支出编入预算,导致预算编制不准确。审计人员在购置审计中应以固定资产的本年增加额为样本总体,检查大宗物资购置和费用支出是否严格执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

对高校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管理方面,审计人员首先要了解固定资产、存货(教材等)是否进行定期清查盘点,盘盈、盘亏及相关账务处理情况。要强调的一点是:要关注固定资产中房屋建筑物转为经营性资产(指用非经营性资产对外投资、入股、合资、联营、对外出租、出借等)或出售、闲置的房屋建筑物、产权不明晰的房屋建筑物等事项。具体方法为:对学校周边进行实地观察,查看有无门面房或存在经营性的整栋房屋建筑物。对于门面房可按照一般审计程序检查相关的租赁合同、入账情况、报相关部门的审批手续及缴纳税金的情况。但整栋房屋建筑物出租、出借、出资、出售等情况更要引起审计人员的高度重视。根据《陕西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用于经营性资产或进行资产处置应履行相关程序。有的高校进行基建项目时,对基建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不充分,老校区的项目建成后,由于教学中心已经往新校区转移,项目未能按照立项用途使用而闲置,之后学校为提高资产使用效益擅自把原应用于教学科研的房屋作为经营性资产出租。有的高校在基建过程中由于急于扩张安置学生,发生先租赁土地建房的情形,所以审计人员在实地观察的基础上,应检查相关土地证、土地租赁协议,查看租用土地上是否存在房屋建筑物,关注无所有权土地上房屋建筑物的账务处理情况,看是否存在产权不明晰的房屋建筑物。

五、二级单位的审计

对学校所属的二级单位的审计,应主要关注财务独立核算的院系或处室、学校校办产业及后勤中心,以及对外承担培训或可能存在收费项目的院系或处室,这些二级单位往往由于职能比较重要,可能存在非正常的收入。

对于院系或高校内设处室的审计,重点关注招生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院、成教学院等。这些单位都涉及到收取本校或社会学生的点招费、考试报名费、培训费、补考费、重修费等无收费许可的费用,并且这些费用主要是由各职能处室或者院系收取后再上交到学校财务处。在此过程中,各处室或院系也会存在截留、挪用、坐支、延迟上缴等情况。各处室或院系收费人员有时并非专业的财务人员,所以收取相关费用时,没有将原始资料保存,直接将相关费用列支后将余款上缴学校,无法保证收入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另外,有的经办人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将这些款项以个人名义开设存折存放,违反《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要求。

篇6

关键词:高校;合同管理;管理会计;预算管理

一、加强高校合同管理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自2014年1月1日起,财政部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该《规范》分总则、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附则。合同管理是单位经济活动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随着高校事业的快速发展,合同管理在高校内部管理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合同管理的有效性决定了高校经济法律风险控制的有效性,促进高校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提高高校整体管理水平,保障高校的合法权益和经济利益。

二、A高校合同管理现状

A高校是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较齐全,涵盖文、理、医、工四大学科领域;多地办学,校区分散。近年来教学科研事业发展迅速,收支预算规模扩大,国际影响力增强,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校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基于A高校办学特点,合同管理涉及领域广泛,种类繁多,内容复杂。

(一)现行制度

2016年《A高校合同管理办法》实施,明确了学校合同管理实行统一授权、分级审批、归口管理、部门会签、执行部门负责、合法性审查及全过程监督的工作机制。合同管理机构包括合同主管部门、归口管理部门、执行部门、监督部门。合同类型包括合作办学合同;科研技术合同;聘用合同、劳动合同;建设工程合同;采购合同;修缮合同;赠与合同;委托合同;租赁合同;供用水、电、气、热力合同;其他类合同。要求归口管理部门根据业务管理权限对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合同事项进行业务审查。(1)涉及人事、人才事项的,由人事、人才部门审查;(2)涉及人才培养、培训事项的,由本科生教育部门、研究生教育部门及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审查;(3)涉及科研工作事项的,由科研部门审查;(4)涉及国际合作与交流事项的,由国际事务部门审查;(5)涉及资金事项的,由财务部门审查;(6)涉及资产事项的,由资产管理部门审查;(7)涉及修缮事项的,由后勤部门审查。涉及其他事项的,按照职责范围及管理权限由其他相应归口管理部门审查。

(二)合同审核流程

①学院(部门)提交合同及相关资料送审;②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将重大合同报校长办公室法律事务办公室进行合法性审查;对职责范围内合同的审批及合法性审查,并实行统一分类和连续编号、建立合同台账;③学院(部门)负责合同及时全面的履行,办理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变更、解除、终止及验收;④财务部门负责办理结算业务,进行账务处理时应当按照合同约定付款;⑤监察部门主要负责在合同签订、履行和管理中,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给学校造成损失的负责人、责任人的监督、执纪问责。审计部门主要负责对合同签订、履行、验收等环节及管理过程中的审计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三)实施情况

因发文部门宣传力度不足,很多教职工不知道该文件的及实施,存在学院和科研项目负责人未经学校授权、盖学院公章签订合同的情况。各个学院和项目负责人自行签订合同并已经执行,只有在到财务部门报销或借款时,才得知合同管理制度相关条款的要求。因报账时依据的合同未经过学校授权审批而无法付款,老师们只能重新按照流程履行合同签订审批手续,导致老师们误认为财务部门刁难,报账手续繁琐,激化了矛盾。

三、A高校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合同预算管理缺失

管理层对预算编制的重视程度不足,监管力度差,财务部门与合同执行部门、归口管理部门信息不对称,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和收支管理严重脱节。财务部门参与合同审核的人员与负责报销审核的人员沟通不足,导致财务报销审核人员不了解合同的签订执行情况,与合同管理脱节。

(二)合同管理制度和流程有待完善

现有的合同管理办法侧重宏观的指导性意见,各个环节的实施细则不够细化,审批流程复杂,效率低。合同管理机构(合同主管部门、归口管理部门、执行部门、监督部门)都没有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老师们在合同签订执行时无据可依。合同签订流程复杂,从提交到各个环节审核、批复,流转时间没有限制,例如一份设备租赁合同从申请人提交到签订完成,历经18天、五个部门间的35次OA流转。老师们无法预计合同审核通过需要的时间,严重影响到下一步教学科研工作的进行。

(三)归口管理部门分工不明确

例如老师签订出版合同时,按照支出的经费性质划分归口管理部门,从院部运行经费支出时由学校法律事务室审核;从科研经费支出时由科研部门审核。如院部运行经费和科研经费各负担一半出版费时,则易出现两个归口部门相互推诿。同类型的合同,有时归口学校法律事务室审核,有时归口科研部门审核。不仅老师们无所适从,也造成管理部门权限和业务重叠,疲于解释、协调,降低了工作效率。

(四)归口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合同签订的审核流于形式

由于相关制度的缺失,归口管理部门缺乏监管的动力和压力,每天审核合同数量多、类型多,工作量大,合同审核和监管职责流于形式,在签订合同时不严格审核条款,不审核该业务是否有预算,资金来源是否有保障,只负责盖章,导致出现采购验收完成后无法入账的情况。归口管理部门甚至引导经办人拆分合同,化整为零,低于财务要求必须附合同的报销金额就可以不签订合同直接购买,以减少合同签订审核工作量并逃避应承担的监管责任,学校的权益没有保障,无法有效降低合同风险。合同执行过程的监管缺失,例如一份委托加工合同签订后,由提交部门负责执行,财务部门按照合同条款付款,归口管理部门对加工进度、产品数量质量验收等方面不再跟踪监管。归口管理部门对合同的执行进度不跟踪,对执行结果不验收,存在签订虚假合同以套取资金的风险。

(五)对合同的税务筹划不重视

在全面营改增的形势下,由于缺乏对高校作为增值税纳税人身份的认识,在签订合同时,没有认真核实对方的资质、信用和履约能力,未能全面考虑税务筹划问题,结算条款普遍语焉不详。如有的采购合同签订后完成验收,到付款时出现供应商不能开具合规发票,用其他公司发票代替的情况;或是有的供应商不接受对公转账,要求支付给个人账户的情况。合同中对付款进度、开具发票的种类和时间条款约定不严谨,对赔偿金和违约金的约定不详,有的条款明显有失公平,如某学院因50名学生要到外地实习,与交运公司签订租车合同,约定提前2个月预付全部车费,没有具体的赔偿金和违约金条款,只写“出现纠纷协商解决”,不能有效保障学校权益。

四、高校合同管理改进建议

(一)建立合同信息化管理系统

财政部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信息化是支持管理会计理念与方法落地、支撑管理会计功能发挥及价值实现的重要手段和推动力量。建立合同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报销等数据信息对接,实现全校范围内合同管理的网络化、自动化和信息共享,最大限度的减少合同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以保证高校合同管理的正确决策。财务报销时自动调取系统中的合同信息,按照合同预算、招标采购结果、执行进度、各管理部门的验收结果等进行结算,提高信息准确率,提高财务结算效率,减轻经办人奔波于多校区多部门之间盖章签字请示验收等环节的负担。

(二)完善制度,再造流程

一是学校管理层应重视风险控制,组织完善合同管理制度体系,各个归口管理部门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权责范围。二是简化合同管理流程,减少反复流转的环节,以减少经办人因逃避繁琐流程而拆分合同的现象。三是加强执行力,对不作为的部门、管理缺失的环节重点监管整改。

(三)实施合同模板管理,建立合同示范文本库

组织专业人员制定合同模板,细化财务结算条款,明确付款进度和付款方式、质保金条款;明确供应商开具的增值税发票类型、时限、供应商银行账户;发生退货时,约定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约定合同标的发生变更时发票的开具与处理等。关注国家税务政策,按照新制度要求及时修订补充合同模板中涉及财务结算问题的条款,如2017年7月1日起国家税务总局通知简并增值税税率结构,取消13%的增值税税率;要求取得增值税普通发票须填写税号,否则不能税前扣除。

(四)财务会计人员转变观念,工作重点由单纯的报销核算转向管理分析,更好的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

将合同风险控制和防范的关口前移,与各个归口管理部门配合,例如在采购合同签订环节提前审核供应商的工商税务资质,在合同中明确供应商开具增值税发票的法律义务与风险责任。将会计管理和服务的工作前移,力求财务管理精细化,为教学、科研业务合同的全面预算、税务筹划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春晖,曹越.内部控制视角下对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6(19):87-91.

[2]靳海虎.浅析高等学校经济合同管理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财会学习,2016(7):43-44.

[3]周山.高校合同管理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4):101-103.

篇7

第一条引进和培养人才智力的重点领域认定。

《规定》中引进和培养人才智力的重点领域:特色产业是指竹业和椅业;优势产业是指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新型纺织等产业;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农业主要是指白茶、生态禽畜、优质蚕桑、高档花木等精品农业和特色休闲农业企业;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休闲旅游、现代传媒、创意设计、商贸物流等服务企业。

第二条引进和培养人才智力的资格认定。

(一)《规定》所指的企事业单位急需的其他各类紧缺专业人才是指未达到相应的学历、任职资格,但在某行业和专业领域有特殊专长的人才。此类人才需由引进单位提供相关印证材料,报人事部门认定。

(二)《规定》所指的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是指具有国外工作经历的留学归国创业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领军人才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学士学位的在国外工作5年以上,硕士学位的在国外工作3年以上,博士学位的在国外工作1年以上。

(三)《规定》所指的知名艺术家等是指在省级或以上权威机构组织的专业比赛中曾获得过前三名,现业内综合评价认可且有一定影响力的艺术家。

(四)《规定》中刚性引进的“两院”院士、国内知名高级专家和柔性引进的人才不受年龄限制。刚性引进的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年龄须在65周岁以下,企业引进人才年龄须在50周岁以下,教育和卫生系统引进高级职称及以上人才年龄可放宽到45周岁,其他事业单位引进硕士学位及以上人才年龄须在35周岁以下。

(五)实行引进人才备案制。用人单位须将单位引进人才基本情况报送县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备案,每季报送一次。引进人才的人事档案由县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进行管理,并由用人单位或引进人才与县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签订人事合同。

第三条人才个人补助的申报程序。

(一)申报。县人事局每年10月接受认定申请。由人才个人填写《县引进和培养人才个人补助申请表》,用人单位签署意见后统一向县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报送。具体报送材料(原件并附复印件1份):

1.《县引进和培养人才个人补助申请表》(一式3份);

2.身份证和3张近期1寸免冠同底彩色照片;

3.单位与个人签订的劳动合同,社会保险证明材料和3个月工资发放清单;

4.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5.院士、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等相关荣誉证书,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专利证书等相关证明材料;

6.其他能证明其知识技术水平和能力的相关材料;

7.申请租房补贴需提供租房合同或其他相关材料;

8.申请购房补贴需提供房产证或购房合同或其他相关材料(婚后购房者需提供结婚登记证)。

(二)认定。县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接受申请材料并初审后,交由县人事局会同相关部门进行认定并提出意见,再提交县人事局局长办公会议审定。

(三)公示。经审定享受各类补助的人才,由县人事局在人才人事网等宣传媒体上公示10天,接受群众监督。

(四)补助和奖励发放。

1.经公示后,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训补助从县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其他资金从县人才工作专项经费中列支,每年12月由县人事局核拨给用人单位,再由用人单位发放给人才本人。

2.企业聘请专家教授,由县人事局牵头,县委人才办、县科技局、县经贸委参与,通过考核认定后,直接将生活补助发放给专家教授个人。

3.县级拔尖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员的补助由县组织人事部门核定后,发放给县拔尖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员所在单位,再由单位发放给个人。

(五)教育系统引进担任高中段教师的“211高校”本科毕业生或以上人员,由人才个人向用人单位提出申请,用人单位经考核后负责发放生活补助。

(六)各类引进人才的科研经费向县科技局申请立项,由县科技局负责落实。

(七)《规定》中所指的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申报评审及资金补助程序按照我县“南太湖精英计划”相关政策执行,由县委人才办负责落实。

第四条企业奖励和补助的申报程序。

(一)企业引进和培养人才奖励由用人单位每年10月向县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申报,填写《县企业引进和培养人才智力奖励审批表》(一式3份),并需附相关人员基本情况,证书复印件和原件等材料。

(二)申请平台建设补助。新建平台申请奖励和补助需提供国家、省、市、县相关部门批准认定的文件及单位设立平台的情况说明。

(三)申请引进国外智力项目补助。企业引进的国外智力项目需经国家、省外专局批准。企业自行聘请的国外专家项目需报县人事局备案认定。

(四)企业的各种奖励或补助申请,经县人事局审核批准后,从县人才工作专项经费中列支,每年12月核拔给企业。

(五)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引进人才参与技术研发,报县人事局备案,由县经贸委、县科技局认定并落实补助。

第五条引进人才配偶、子女的就业、就学申请程序。

(一)引进人才的配偶、成年子女就业由用人单位排或负责联系。确有困难无法排的,由用人单位向县委人才办提出书面申请,县委人才办协调县人事局、县劳动保障局等部门根据申请人特长联系推荐就业。

(二)引进人才子女需转入本县中、小学就读,由用人单位向县人事局提出申请,并填写《县引进人才子女就读申请表》,报县委人才办审核,由县教育局负责落实。

(三)引进人才配偶、子女需解决就业,应提供结婚证复印件(验原件)、户口簿复印件(验原件)、原工作情况材料;子女入学的还需提供原就学情况材料。

第六条各用人单位、县组织人事部门及相关单位在各类人才引进、培养工作中,必须坚持标准,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凡采取不正当手段骗取各种待遇的,经查实,必须及时追回相关费用,并依法追究用人单位和当事人的责任。

篇8

关键词:大学章程;学术竞争力;制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154(2011)06-0016-03

[FL(K2] 一、提升新疆高校学术竞争力要以大学章程的制定为切入点

大学章程是《高等教育法》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大学的“基本法”,也是大学制度的集中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过程中,要加强章程建设。各类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这对高等学校章程建设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依法制定”的基本要求。国外大学章程的规范程度很高,章程内容细化,给大学学术发展创造了制度条件。概言之,大学章程不仅反映了大学对自身面貌、行为能力、行为准则、本质形态、运转方式等内容的一个基本定位,还规定了大学以及与大学不同相关的教育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大学与大学举办者之间以及大学内部行政与教辅人员、教师与学生等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为形成大学正常的教育秩序提供了制度保障。高等教育领域是一个与学术、知识以及文化等有着严密关系的人才市场,而知识或学术价值并不直接等同于经济价值。在学术、金钱、不同利益共同体权力之间相互博弈的过程中,难免会降低学术的质量甚至逐渐腐蚀学术自由的土壤。从制度上保证学术委员会、教授会等组织对学术问题的决策作用,这既体现了对学术规律的尊重,也体现了对学术人员价值的肯定[1]。因此,以大学章程的合理制定为契机,用制度来保障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建设和管理,特别是充分保证教授在基层学术组织管理和学术问题上的决策权,有利于形成教师和科研人员关注学术并致力于学术发展的制度和机制建设,从而才能促进高校学术竞争力的提升。

新疆的高校中,大学章程的制定状况并不尽如人意。截至2008年,新疆共有高校32所,但制定了大学章程的只有个别高校。相比较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内部管理法制化程度较高的中东部地区的高校,新疆的高校无论在师资结构、科研成果及学科建设水平方面都不高,这与新疆高校缺乏“依法治校”理念以及对大学章程不够重视具有直接关系。

二、影响新疆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的原因分析

新疆高校学术竞争力不高,除历史、政治、经济及地理位置等原因外,从内部治理的角度还有以下原因:

1. 行政人员比例过高

2007年,新疆高等教育校本部教职工30 814人中,专任教师、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及工勤人员分别为18 653∶5 078∶3 116∶3 967,行政人员数量仍然占很大的比重。其中,以新疆民办教育为例,新疆民办高等教育专任教师总数为476人,行政人员105人,教辅人员56人,工勤人员16人。行政人员比例过高,势必导致行政机构人浮于事或行政权力泛滥,不利于学术水平及学术竞争力的提高。

2. 新疆高校专任教师学历水平不高、职称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

据《200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统计资料》显示,新疆高校18 65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及无职称人数分别为875∶5 065∶7 997∶3 522∶1 194;在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和副高级职称人数占总人数的0.31%,无职称的教师人数仍然很多;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是主要组成部分,占专任教师总人数62.01%;专科学历及专科以下学历的教师占3.79%;具有博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所占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表1所示。此外,由于待遇低、科研环境差等诸多原因,新疆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失问题也很严重。

3. 新疆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层次低,质量不高

学科建设水平是影响新疆高校核心竞争力最显著的因素之一。新疆目前有9所高校从事研究生教育工作,全区共有博士点26个,其中一级博士学位点1个,硕士点324个。新疆研究生教育在国务院学位办公布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大都有专业招生,但优势学科主要集中在理、农、医等个别门类,哲学、教育学和历史学三个学科门类较薄弱。此外,新疆高校科技活动量不足,科技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成果不多。《200年新疆统计年鉴》显示:2008年新疆高校科技活动人员总数为4 424人,占高校专任教师总数(18 653人)的0.25%;研究与发展机构有50个;科技经费筹集额为16 634万元,其中政府为主要经费来源渠道,政府拨款为12 992万元。高校科技经费支出总额中有9 565万元是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在高校办学章程和管理制度上,对科研经费的筹措、使用等相关规定不够明确、具体。如新疆某高校的章程中,仅仅笼统地概括“学校积极拓展办学经费来源渠道,鼓励和支持校内各单位面向社会筹措教学、科研经费等”。

三、制定大学章程,提升新疆高校学术竞争力

新疆高校应加强大学章程研究工作,广泛吸纳不同利益主体的建议,使大学章程制度程序合法化,主动完善大学章程内容,以制度和法律保障新疆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在大学章程制定中,新疆高校应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1.应明确“学术自由,教授治学”的价值理念

大学是培养高级人才、研究高深学问及追求真理的场所,也是推动社会文明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源,而这些功能的体现需要知识或学术作为中介。这就要求新疆高校能够确立起“学术自由,教授治学”理念。一方面,学术自由是大学追求、传播和发展真理以及学术竞争力提升的前提,也是大学的精神与价值理念及活力所在。新疆高校发展只有明确“学术自由”的价值追求理念,才能真正提升高校学术竞争力。自中世纪起大学就一直坚守学术自由的精神。中世纪大学以特许状的形式来保障大学自治及学术自由[2]。到了近现代,大学章程又回归成为大学保持学术自由的一种表征和工具。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教师群体是实施大学教学科研活动和承载学术性权力的主体,新疆高校应将“教授治学”的理念贯穿于大学章程制定的各项内容,对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体制中的学术性权力参与决策和管理进行明确定位。只有科学反映大学组织的学术本性,坚守“学术自由,教授治学”价值定位,充分尊重教授在学术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学术人员在大学学术事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才能营造学术文化与环境,进而促进新疆高校学术竞争力不断提升。

2.应明确学术发展定位,并提高学术经费使用效率

科研活动的完成需要科研经费的保障。大学章程中应对科研经费的使用途径、分配范式等进行规范,这是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的资金保障。在新疆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现实条件下,高校在大学章程制定中,不仅要笼统地规定鼓励多渠道筹措科研经费,而且应规范教学科研经费的使用、分配方式等,并作出制度上的明确规定;同时,应集中学科和人才优势,落实科研相关规章制度,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减少经费使用低效或浪费情况发生,使科研经费真正地用到学术发展上,进而才能提高高校的学术竞争力。

3. 关注并以制度明确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协调关系

大学治理需要平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在高校内部治理中,由于这两种权力的冲突、斗争及博弈,大学的学术自由精神难以得到张扬,大学的办学理念也难以得到体现。这就要求高校在各项工作的决策和执行中要力图使行政组织和学术组织两种不同的组织控制力和影响力达到平衡,并确立学术主导地位,明确大学行政系统是为学术系统服务的理念。大学管理者要改变行政权力越位、学术权力缺位等现状,真正扩大学术权力,以制度确立和保证学术权力在学校民主决策和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新疆高校在大学章程制定中应坚持责、权、利相统一原则,赋予教授等学术人员更多的学术自利,形成多方参与的内部治理结构,明确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冲突解决机制等制度安排,以减少、避免或消除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同时营造尊重学术、敬重学者的学术文化氛围,为新疆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4. 明确人事聘用及管理制度,规范学术绩效考核

合理的高校人事聘用及管理制度是高校留住学术人才的保障。优质的人力资源是新疆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的基础。高校一切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活动都有赖于高校教师的劳动,而高校教师的人事聘用、学术团队及学术人员的管理等问题是高校学术竞争力提高的制度保障之一。新疆高校在大学章程制定中应完善教师聘用机制以及科研团队的学术评价、薪资结构等制度。同时,细化科研团队或个人学术科研绩效评价考核指标,设计追求卓越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解决高校人才流失问题并保障高校师资队伍学术管理规范化,奠定新疆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基础。

5. 要求各类学术委员会参与章程制定,明确其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高等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定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等有关学术事项。”除了学术委员会以外,我国高校一般还有课程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及学位委员会等学术性委员会。新疆高校在大学章程制定中,应明确要求不同学术委员会参与章程制定与完善,强化学术委员会的民主管理意识,吸收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学术人才参与到学术民主管理委员会中,扩大参与学术民主管理的教师范围与数量,广泛吸收不同专业背景的教授等学者或专家参与到学术民主管理系统中;同时区别学术行政管理系统和学术民主管理系统的职责,明确不同学术委员会的组织章程及权力职责。如在大学章程制定中,新疆高校应当明确规定学术委员会的成员构成(专业学科背景、职称和年龄结构等)、具体权力职责及其实施细则、学术委员会运作管理方式等。学术委员会应承担起高校学术发展规划的责任,明确高校学科建设数量和质量目标、学术发展水平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并构建对学术委员会运作情况进行有效监督的机制。

参考文献:

[1] 马陆亭.大学章程地位与要素的国际比较[J].教育研究,2009,(6):75.

[2] 张芳芳,朱家德.中世纪大学特许状(章程)的特点及变革[N].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2):54-58.[HT]

(Teachers College,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3, China)

篇9

【关键词】课外学分 实践 西南林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18-02

1 “课外学分”实施的必要性

(1)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鼓励各类人才的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推动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进一步落实人才培养方案。

(4)有利于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突出林业特色,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5)利于扩大院系、班级活动的影响力,减少大学生三大问题产生的可能性。[1]

2 实施状况

2.1 领导参观学习,积极组织动员

我校领导在2005年至2006年上半年认真学习华东等重点院校之后,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创新性地提出“课外学分”,引起了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师生的积极关注,以及外校同行的关注。《实施细则》通过后积极组织各院系领导、班主任、团总支学习,共同参与课外学分的完善和实施过程中。

2.2 认定小组成立,具体权责明确

我校成立校、院两级课外学分管理和认定机构。

学校成立课外学分指导管理委员会,由学校主要领导及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分别担任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中心、教务处、学生处、宣传部、校团委及各院(系、部)分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为委员会成员。

教学院(系、部)相应成立课外学分认定小组来开展这项工作,课外学分认定小组由教学院(系、部)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团总支书记、办公室主任、教学秘书组成,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任组长。

2.3 认真研究“细则”,全校积极讨论

本学期全校将全面实施,本科生将近10000人,活动种类繁多,统计量和认定标准都亟待完善。各院系通过3个多月对《西南林学院课外学分实施细则(试行)》的研究后,各课外学分领导小组、班主任等共同商讨,开始具有较为成熟和全面的意见和思考。

2.4 细致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办法”

团委配合学校工作,组织专人进行走访调查工作,为了解各院系课外学分领导小组的意见和建议,为完善《西南林学院课外学分实施细则(试行)》收集相关信息;预测实施可能遇到的操作困难,集思广益地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办法。;征询各院系对利用电子管理系统进行课外学分的上报、认定、审核的态度和建议,期望形成管理系统开发的技术路线。

2.5 部门通力协作,支部积极尝试

学校各部门都在积极借鉴经验,学生处拟订了讲座安排表,并通过回收卡片地方式统计;教务处老师申请改造教室为“指纹识别系统”;团委争取与各院系团总支的支持,共同拟定符合实际的管理办法。

各院系虽然都有不同的担忧,但都积极地想办法,如木工学院、人文社科系已经制作详细表格,发给班主任开始统计;保护学院、旅游学院、环科系等已将“课外学分”地实施列入学生活动日程中,组织学生会学习部的学生共同讨论,为老师们出谋划策,参与到自我管理之中;计科系领导重视管理系统的开发。

2.6 借助先进手段,开发管理系统

(1)在教务处的学籍管理系统中开辟“课外学分”子系统。

(2)为学生提供课外学分申请、查询等服务;为认定小组提供成绩录入、管理等服务。

(3)具体技术路线需要根据具体的管理办法来设计。

3 实施难度评价

(1)“课外学分”涉及活动种类繁多,学生人数逐渐增多,相应班主任、团总支等部门的工作量将增加;

(2)部分学分难以准确、公平认定,如文化、体育活动的80%参与比例,学生会干部表现程度等;

(3)担心今后学生因修不满“课外学分”而不能如期毕业,增加退学人数。最近已有因在规定期间未能修满“课内学分”的学生,给予警告、留级、劝退处分。相反如果放松规定,担心不能到达实施目的;

(4)牵扯了多个部门的分工和配合,证明学生活动参与的真实性。

4 保障措施

4.1 理顺部门关系,明确具体职责

拟订《西南林学院课外学分管理办法》,细化《实施细则》中的操作方法,召开“课外学分领导小组”会议共同讨论,明确部门、人员职责;学生处、教务处、团委作为全面负责单位,统一步调,共同努力,支持改造“指纹识别系统”教室,健全卡片回收、统计制度。

4.2 开发管理系统,成立个人档案

请教务处、计科系根据《管理办法》开发系统,本学期内可以试运行;成立学生课外学分档案袋,学生4年内申请表格和相关证明,各个院系团总支负责保管。

4.3 总体目标明确,不拘一格实施

全校需要统一的上报标准,但各个院系都有自己的专业背景、组织管理也各有差异,容许各院系制定《xxxx学院课外学分实施细则》上报团委给予一定操作的自由空间,如根据情况自由确定和细化,如冲抵方式、活动给分比例等。

4.4 鼓励教师科研,引导学生参与

“课外学分”的创新性提出已经成为研究项目的立项,并具有迫切性。积极鼓励教师申请校内外的有关于“课外学分”的科研项目,争取在资金紧缺的条件下,充分依靠项目科研经费;指导学生申请“课外学分管理系统”等创新基金项目,解决实施中细节问题。

“课外学分”是学生自我管理的一种方式,各院系学习部参与到具体工作之中,协助各团总支书记顺利完成工作,团委组织统一培训。

5 初步成效

5.1 改变了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态度

根据《西南林学院课外学分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规定,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并且课外学分是必修学分,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积极性,态度上由“要我参加”转变成“我要参加”。

5.2 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课外学分的实施,校内科技文化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极大地符合了大学生作为年青一代的需求,丰富了课余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益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5.3 形成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

课外学分是个系统工程,从纵向涉及班主任、各院系、学校几个层面的上下互动,从横向又涉及学生处、教务处、团委、宣传部、组织部、保卫处、总务处、体育教研室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形成了上下左右齐抓共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

5.4 使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中央的要求,也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但如何抓好素质教育,确实是一个难题。课外学分的实施,使我们走出了一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路子,使素质教育工作由虚变实,解决了一手硬一手软的两张皮现象。

5.5 促进了校风、学风建设

课外学分的实施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并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量化要求和考核标准,宏扬了正气,旗帜鲜明地反对歪风邪气,从根本上促进了校风学风建设,学生违纪现象明显减少。由于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学习积极性也不断提高,促进了课内教学质量的提高。

5.6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外学分的实施和校园文化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体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调等社会交往能力,形成了融洽的学习、生活氛围。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其它学科、其它知识的机会,有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学生能够增强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拓宽知识面。

篇10

高校中青年教师发展的重要性

高校中青年教师比例不断加大,大批中青年教师已成为或将成为各高校教育和科研的骨干。目前,高校新入职中青年教师普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知识快。但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影响就是:新入职中青年教师在经济收入、生活、专业技能等方面存在一定压力,不可避免会影响中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如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使中青年教师能较快成长,已成为高校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鼓励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同时,2012年12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将加强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全力打造高校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空间作为重要工作之一。高校中青年教师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各高校在中青年教师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中青年教师特点,积极制定相应策略,从各方面予以倾斜。

高校中青年教师的特点

(一)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

刚刚参加工作的中青年教师,经济收入不高,面临住房、成家立业、养儿育女等方面压力,生活负担较重。从工作上来说,中青年教师承担课程较多,备课量较高,尤其是在教学能力上还没有太多经验的教师,会倍感压力。另外,角色转变也需要时间,中青年教师通常都是从学生转变到教师不久,初期会存在学生和教师双重身份,导致中青年教师自我认同需要一个转化过程。

(二)中青年教师职业素养相对不够

目前,中青年教师大都具备高学历、高智商的特点,但在专业化发展、教师职业素养方面显得不够。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工作者,需要具备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教育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修养,这些都需要一定时间去培养和训练。

(三)中青年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的困惑

高校教师具备三个责任,即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三方面责任是衡量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重要内容。教育教学能力就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依据相关学科理论、教育心理、教学技能等的能力。教师只有通过科学的训练和培训才能胜任。科学研究需要教师长期积淀,不断思考、淡泊名利、静心研究,但是,中青年教师在职称评聘、课题申报等压力下,思考能力和深度都在减弱,在学术研究中急功近利,缺乏长期坚守的科学精神。

综合以上特点,高校在制定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中青年教师发展的特点和困惑,制定更加人性化、科学化,符合中青年教师发展的政策体系。本文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探讨高校中青年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如何构建。

学校中青年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建设

从全校情况看,学校目前有专任教师1,599人,其中45周岁有1,103人,约占总数的69%,40周岁以下有814人,约占总数的51%。这些中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力,针对其发展,学校设计和实施了一套完整的培养和资助支持政策与工作实施体系。

(一)宏观层面――围绕学校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发展战略

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非常重视学校人才工作,围绕“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于2010年、2012年分别召开了两次人才工作大会,尤其是第二次人才工作大会明确提出,重点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在“十二五”规划中,学校提出要自主培养100名具有创新意识、素质精良、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明确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明确学校和学院在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与科研工作上的责权利,配套考核措施、办法。制定学院在学科建设、本科生教学、竞争性教科研经费取得、教科研项目得奖以及学生教育、管理等方面可以量化的考核目标。为了体现对中青年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的政策倾斜,学校2010年开通“博士通道”,对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单独投放“副高”指标,从效果上看,通过“博士通道”评上副教授的教师,与一般途径评上副教授的教师相比,数比平均数多3篇,其中第一作者多3篇、核心期刊多两篇。

(二)中观层面――重视人才建设工作,实施人才强校计划

学校制定“十二五”时期北京联合大学人才强校计划实施方案。人才强校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才引智计划实施方案》《人才提升计划实施方案》《优秀团队扶持计划实施方案》。其中,针对学校中青年教师占有较大比例的特点,专门制定了《人才(中青年教师)培育计划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支持体系。

1.建立完善的新进校中青年教师培育体系

第一,规范教育培训。以教师培训学校为主体,采取校院两级培训的形式,从适应应用型办学和国际化办学的要求入手,进一步规范统一全校新教师培训的内容、方式和要求,增加培训内容,9月~10月集中统一完成。

第二,实施助教制。中青年教师入校第一年实施助教制,主要任务是选准发展方向、拟订见习计划和实施方案、跟随主讲教师听课、参与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备课等。坚持试讲制,每名新教师新开课前要进行试讲,实行教研室、系(部)二级试讲过关,规范教学行为、强化育人意识;坚持听课制,以教研室为主体,开展中青年教师观摩课活动;坚持督导制,教学督导委员会要对青年教师的授课情况跟踪调查,加强指导,帮助中青年教师提高执教能力。

第三,深化导师制。指定具有丰富教学及科研经验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做导师,用两年的时间对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等进行全面细致的指导,帮助中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环境、发展教学技能、培养科研能力。第一年主要侧重于教学方面的指导,协助导师参与课程的教学,承担课程的辅导、批改作业、课堂讨论的组织等工作。第二年通过科研立项资助的形式(设立苗圃工程)在导师的指导下帮助新教师提高科研能力。

第四,加强社会实践。要求专业教师入校两年内完成为期半年的社会(企业、行业)实践。通过实践熟悉社会各种活动及生产、经营、开发和管理等环节,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专业实际应用能力。

2.建立完善的中青年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体系

第一,加强师德教育。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师德培养,倡导教书育人、严谨求实的良好师德师风。结合中青年教师的特点,利用中青年教师喜欢的载体和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定期举办中青年教师师德论坛、组织中青年教师参加校内外实践等。

第二,设立专项资助项目。针对学校中青年教师的实际,在35周岁以下,中级及以下职称、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中设立专项资助项目,采取激励与约束相结合、滚动淘汰的管理办法,用于中青年教师的科研立项、发表高水平论文、社会实践、进修培训等,为优秀中青年教师的发展搭建新的平台,提高其教学、科研水平,树立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进而带动中青年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

第三,设立突出人才培养工程。建立优秀青年人才库,制定相关规定,从严遴选,每个市级以上重点学科(专业)选拔2名~3名35周岁以下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进入青年突出人才培养工程,三年一批,结合市“人才强教”“三年行动”等项目,以校级教学研究立项的形式进行资助。

第四,设立出国培训项目。学校积极应对教育国际化的新形势,建立师资交流制度。积极开展与国外大学的交流与合作,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拓宽中青年教师的国际视野。“十二五”期间选派了100名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外大学进行三个月以上进修学习,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吸收和消化国外优质的教学资源,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前沿,促进教学、研究与国际接轨。同时多渠道地聘请外籍教师来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学和学术交流。

3.建立完善的保障措施和服务支持体系

为了保障人才强校计划的顺利实施,学校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保障体系。

第一,领导重视,全员重视。形成各级领导重视,校院齐抓共管,师生员工关心和各部门、各单位通力协作、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为中青年教师培育计划的实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为中青年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

第二,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加大对中青年教师培养项目经费的支出,学校设立中青年教师培养专项经费,为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提供经费保障,有关经费的资助根据具体的培养方式按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传、帮、带”相结合。通过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教学科研团队的“传、帮、带”作用,加强对中青年教师思想政治、业务进修、教学科研的指导和帮助,从思想、教学、科研等方面对中青年教师全面指导和多方帮助,为中青年教师的培育提供大力支持和有力保证。

第四,指导中青年教师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从服务支持层面,助力中青年教师成长。中心以“提升效能,规划发展;崇尚师德,成就卓越”为宗旨,打造了新教师研习营、专题培训班、教师发展论坛、职业发展导航等系列品牌活动,建立了中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平台和机制,发挥教学名师和教授对中青年教师的指导作用,帮助中青年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三)微观层面――制定培养资助意见,助力中青年教师成长

2013年,学校通过了《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和资助工作意见》,并根据该意见制定了《中青年教师专业培养和资助细则》《博士学位中青年教师培养和资助细则》《对博士后出站人员资助细则》和《中青年教师配备导师细则》等四项具体实施细则,采取的途径和措施主要有:

1.学校设立博士津贴,纳入政策性补贴范围。年龄在40周岁(含)以下具有博士学位,且专业技术职务在中级及以下(行政职务在副处级以下,不含副处级)的专职教师,可享有博士津贴。

2.建立中青年教师该级别项目配套支持制度。对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获批的省部级青年项目,若确需配套经费支持,在申报时可以明确提出,可选取奖励或由所在学院从科研业务经费中予以配套支持。

3.完善中青年教师学历进修资助制度。对优秀中青年教师进行资助,鼓励其进修博士学位(已具有博士学位的可去国内外进修或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对其攻读博士学位(或到国外进修)期间的绩效工资和待遇将给予适当保留。

4.完善中青年教师企业或国外“游学”制度。鼓励中青年教师进入企业、科研院所实践或任职,担任行业社团(或组织)的领导工作;鼓励中青年教师采取自费的方式到国外进行留学、短期学术交流或访问学者;对以上事项有关学院(教学单位)要积极支持,并核算为相应的教学、科研工作量,学校也给予一定经费资助。

5.加强中青年教师配导师的组织、落实和检查监督工作。每学年各学院(教学单位)要将本单位配备导师的情况报校人事处备案,且对导师要制定具体的指导任务和目标要求以及每月、每学期听所指导中青年教师授课的次数;同时,鼓励中青年教师配备企业(行业)导师,实行双导师;对指导的中青年教师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或争取到相关级别教学科研项目(且经费到账)的导师,学校将给予一定的物质(资金)奖励。

高校的发展关键在人才,中青年教师对高校发展至关重要,根据中青年教师特点制定完备的发展支持体系和政策支持,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最大限度实现中青年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