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8 15:4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普通话学习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上周末,我有幸参加了师训科举办的普通话提高培训班。虽然仅是短短的两天学习,却有着别样的体会。
刚开始学习是不以为然的。不就是普通话吗?上学时就已达到二甲,毕业后做了将近十年的教师,上课全用普通话,经过培训成绩提高一下,应该没问题。然而,当我走进一小报告厅,面对紧密的日程安排、慈祥而又严格的培训教师时,终于有了些忐忑的心情。情况还不止如此,当我们正式进行培训时,才知道自己的普通话水平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培训第一天,为了使培训教师对我们的语言基础有个全面的了解,便于今后针对性进行培训,教育局魏局长、师训科王老师和主讲赵老师以及其他领导,给各单位参加培训的老师准备了学习材料。培训声调的时候,赵老师先让学员注音,然后纠正答案。一向自信的我一下错了20多个,面对阔别了多年的拼音真切地感受到了压力。我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迎接余下的培训,因为此刻,我们已深切的认识到,我们的竞争对手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培训中,我们还面临着另一个挑战,就是发音部位不准确。发音是普通话培训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可是对于一个已学会普通话的人来说,克服旧有的发音习惯就困难多了。为了纠正我们的错音,赵老师是一个字母一个字母教我们它的发音部位在哪,怎么发,真可谓“口对口”的教。对于声母韵母的教学赵老师都是一如既往。
通过赵老师几个看似不起眼的笑话,切实让我感受到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通过两天的培训让我感受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的天壤之别,平时所说的看似简单的一句普通话都是声调不对,闹出了很多笑话,但对于我们店子的学员来说,只要是声调读对,认识的字读出来基本没有问题,因为不存在z、c、s与zhi、chi、shi、r的不分,也不存在r与l的不分,不认识的就另当别论了;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感受到要想说好普通话“贵在坚持”,赵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解释了什么是坚持。坚持就是无论在工作中、家庭中还是生活中都讲普通话,坚持就是无论别人接受与否都要讲普通话。同时为了学好普通话我们自己也要营造一个学习普通话、应用普通话的氛围,在学校内、生活中,坚持做到积极说、积极练,日复一日,我们的普通话水平一定会得到大幅度提升;通过这次培训,我不仅学到了语言文化知识,提高了说普通话的能力,而且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真谛。学好普通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学会并不难,但要学标准却要下苦功,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磨练和积累。
我从内心里感谢这次培训,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讲普通话,使自己的普通话话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篇2
论文摘 要:普通话是现在国家大力宣扬的标准性中国语言,从高职院校学生需要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的目的着手,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在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方言的国家,普通话是现在国家大力宣扬的标准性中国语言,它能使我们国家各个地区的人民更好地进行沟通,从根本上使我们国家形成一个总体,促进经济、文化和各方面的发展。普通话水平的高低更是成为教师、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上岗条件和师范生、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毕业条件。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学生,不光是要会说普通话,还要能说,说得得体、恰当。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说好普通话的必要性入手,对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普通话应用能力
(一)就业的需要
职业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将来的职业决定了他们将会接触来自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人,比如面向社会最广大群众的公共服务行业,如商业、铁路、民航、航运、交警、公共汽车、出租车、邮电、银行、保险、医院、旅游场所、影剧院、文化馆、博物馆等,均是普通话语言环境的重要领域,普通话的使用是工作中与服务对象进行交流,增进彼此情感的重要方式,因此,学生就业时,如果能将普通话应用自如,将会在未来就业竞争中的占有优势。
(二)便于沟通交流
中国现在人口流动频繁,南下轻工业,北上重工业,西部支援,东部淘金,人群各种各样,方言形形,如果不会说普通话,简直寸步难行,金口难开。如果坚持说普通话,你会发现普通话越说越标准。在与人进行沟通交流时,对方听得更清楚,意思表达更准确,不易产生歧义。
(三)更能体现个人修养
中华民族的语言非常丰富,普通话是中华民族共同语言库中的精华部分,它不但是由中华民族和各个民族的共同语言组成,吸纳了中华民族各个民族的语言的精华部分,甚至还吸纳了外国的词汇,并且根据外来的语言的意义产生了新的词汇。学好普通话,不但能使自己的语言能力大大加强,而且扩大了个人的知识面,体现了个人修养。近几年来,人们的语言规范意识逐步提高,因为普通话更能体现公务活动的庄重性,所以许多公众人物在公众场合尤其是在广播电视里说普通话还是说方言,普通话说得好不好,都常常成为人们的话题,可见,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可以有力地提升个人外在形象,表现出个人美好的形象和优雅的气质,甚至会影响个人的公众形象。
二、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语言情况复杂
各高职院校生源遍布全国,招收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域,各地方言情况差异较大,以湖南为例,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查证,方言多达9种,语音面貌差别很大。学生掌握普通话的情况参差不齐,导致在日常的普通话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难度很大,也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不重视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培养
很多高职学生认为普通话只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他们甚至觉得学好英语比学好普通话更重要。在学校里要掌握的专业知识,要过的专业证书已经够多了,普通话“不学也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兴趣,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课堂上有要求,课外无所谓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使用普通话,可一下课就忘了,不管是教师和学生讲话,还是学生之间聊天,方言土语,语言不规范等现象就出来了。语言的学习需要好的环境,需要在这个环境中不断地练习才能形成好的语言习惯。良好的语言环境是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去营造的。
(四)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培训的力度不够
抓语言多,抓文字少,比如活动的安排更多偏重于普及普通话宣传教育而对用字规范化教育尚显不足。
三、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策略
(一)加强高职生对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的认识
对于认为学“普通话无用”、“不学也会”的观点,教师可以结合案例,将学习使用普通话的作用、意义、国家关于推广普通话的相关法律法规等对学生进行全面介绍,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说明使用普通话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思想上认识到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必要性。如果学生们意识到,普通话不达标会影响今后的就业,普通话不标准会影响到工作、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影响到将来的发展,他们自然会重视普通话的学习,自觉地进行普通话应用能力的训练。还有部分学生,虽然已经认识到了普通话的重要性,可随着年龄增大,再加上自身的语言天赋较差,有较重的方音,因此羞于开口,怕自己说不好被同学讽刺、笑话。在课堂上不敢开口,在生活中更不敢练习,所以便干脆“方言到底”。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教师来把握课堂气氛,调整授课进度,遵循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由粗至细的原则,如果学习材料远远超出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这样的挑战就失去了乐趣,而只是让人感到丧气和痛苦,材料不恰当,破坏了学习者的兴趣和信心,这是最糟糕的事情。教师要多给学生鼓励,鼓励学生敢说普通话,让学生情绪饱满和信心十足地去学习普通话,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进行教材建设,根据高职专业特点编写普通话教材
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是“实用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课程”,这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某类专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普通话课程在高校可能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但在高职院校,应该成为一门基础技能训练课。因此,教材的编写要围绕专业技能训练而展开。这是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在各自职业领域内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要在明确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定位的基础上,突出高职教育鲜明的职业性与针对性。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开设普通话课程时,通常会自行选择本省语委编写的《普通话训练与测试》。这类书是专门针对普通话测试的编写的,偏重于语音的基础训练,对口语表达综合能力方面的训练相对较薄弱,更谈不上与学科专业特色相结合。学生固然可以通过此类教材的学习,掌握普通话的正确发音,但高职院校的普通话口语课程不是专为通过普通话等级考试而设置的,因无专业特色,学生学起来缺少职业性和针对性,因此,要提高高职院校普通话课堂教学的质量,必须有理想的教材,教材的内容既要包括普通话语音的基础训练,又要结合各专业的特点编写案例进行实训,比如文秘专业的教材可以选择办公室内与领导、同事的场景对话,或是在接听电话时的口语表达;法律专业的教材可以编写模拟法庭的案例。总之,就是要将普通话的基础训练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编写对学生更有用处的指导用书。
(三)重视课堂教学,有效提高高职生的普通话应用能力
1.分专业开设普通话训练课,形式多样地开展教学
高职院校根据教学的需要,开设了普通话训练这一课程,进行专门的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用多种形式教学。情景模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设置职业场景,结合角色扮演,不但训练了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还对专业技能进行了实训。比如文秘专业,可以设计一个领导来电交待工作的场景,两个学生分别扮演领导和秘书,这个模拟一方面要求双方普通话发音标准,语速语调恰当,同时对秘书人员应具备的语言组织能力、办事能力、礼仪礼节进行了实训。另外,故事接龙也是学生们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由老师先说一段故事的开头,交待故事的背景、人物和开头,然后让学生接着往下编,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很喜欢参与这样的游戏,这样,师生都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得到了提高。课堂教学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参与者,学生受到学习基础或所处方言区的影响,普通话的水平会有差异,甚至可能两极分化较大,因此,老师要注意因材施教,为提高效率,可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让基础好的同学帮助基础较差的同学,学生之间互相切磋,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同时也益于在课后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形成良好的语言环境。
2.以语文课为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除了专门的普通话训练课以外,语文教学也是进行普通话训练的主要课堂,对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听、说、读、写四合一的,全方位的语言练习。因此,国家语委要求语文老师普通话必须达到二甲水平方能上岗。学校应要求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要使用普通话,板书字迹应工整清晰,写规范的汉字;将学生听、说、读、写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训练贯串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作业中要有字、词、句练习及背诵、写作等内容,不论对何种语文作业的批改,教师都要在字、词、句或语法方面作出正确要求,针对性的进行讲评和辅导,让语文课成为学校普及普通话的主要阵地。与此同时,其他课程的老师也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普通话和规范字。在上课、板书、教案、作业、试卷、评语等教学活动中,坚持语言文字规范化,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四)丰富社团活动,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
学习语言,要有好的语言环境,需要天天听,天天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坚持使用普通话,不能上课“普通”下课“方言”,更不能只要求学生不要求自己,要身先垂范作表率。其次,通过课外训练,辅助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一是以宿舍为单位,成立普通话学习互助组,同学们之间互相监督,互相纠正对方的语音错误,让使用普通话交流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二是借助学生社团。学校有许多社团,它们多多少少均会与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培养发生联系,比如演讲社团,是对普通话语音语调、文字使用的综合性演练;合唱团,可以练习普通话的发声和用气;话剧社,不但能够学习发音,还要求将语言文字转化为艺术表演,更加考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其他的还有书法社、文学社等等社团,他们的活动都与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培训息息相关。通过社团活动,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特长,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通过他们影响带动众更多的学生讲好普通话。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演讲、征文、诗朗诵、讲故事、编小报、找错别字等系列活动。对那些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鼓励学生们自觉地进行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许令.对高职普通话口语教材建设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5):19-20.
[2]袁钟瑞.关于城市普及普通话问题[eb/ol].asyywz.gov.cn/next.asp?lsh=1119.
[3]梁焰.提高高职普通话教学效果的“四法”[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9):23-25.
[4]江倩.浅议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j].才智,2009,(30):210.
[5]左晓丽.浅谈五年制高职学校普通话教学[j].科学教育,2009,(4):18-19.
[6]顾晶.浅谈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32-34.
篇3
一、激发兴趣,倾注激情
兴趣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专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识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彝区的教学成效普遍不尽人意,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学习汉语兴趣不浓。因此,从彝区学生入学的第一节课起老师就要把握良机,渲染课堂氛围,引发彝族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使课堂像块巨大的磁场牢牢吸引住每个学生,使他们有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感兴趣。”人教版教材图文并茂,课文生动有趣,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贴近生活,编排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喜欢读。这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上好资源。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好教材,紧紧把握教材的特点,设计教学环节,通过画,唱,演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影子》一课时,我把课堂拓展到操场,带领孩子们在阳光下,边学边游戏。教学效果好,孩子们兴趣极大,一节课时间很快就过了,下课铃响,所有的孩子都意犹未尽,叹息时间过得太快。
二、坚持普通话教学,营造良好语言环境
在彝族学生初学汉语时,教师就要坚持用普通话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普通话,尽量使学生感受汉语的特色和汉语的优美。彝族学校也应该开设学前班,学前教育以学习汉语为主,语言课、算术课、美术课乃至游戏活动都用普通话教学,注重汉语训练。为新招小学一年级学生奠定汉语基础。
另一方面要做好学生家长的工作,帮助家长改变传统的交流方式,让彝家孩子回到家也能用汉语与家庭成员交流,为学生的汉语学习营创更加良好的语言环境。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多创设一些富有情感色彩和儿童情趣的练说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自由发展。课后用普通话交流也是培养学生汉语表达的关键。如果学生光学不练,那么也是白学。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课后尽量用普通话交流,营造汉语表达的氛围,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并且提议全校师生都行动起来,提高整体口语表达能力。
三、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学习汉语的信心
由于彝族学生从小在母语环境中成长,刚学汉语时难免会出现错误,甚至常常闹笑话。有的学生一遭同学嘲笑就永远不开口讲汉语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好每个学生的心理教育。
首先,在新生入学之际先向学生阐述上述口语训练的重要性,使他们认识到口语表达已经成为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继而是排除畏惧心理,创造良好的表达环境。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留给教师的空间钻研课文,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大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其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了解和掌握彝族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分析他们存在语言障碍的原因,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给予他们得体和适当的辅导,鼓励、表扬和关心,对他们的每一点滴进步都抬高评价,让他们感受到成功,树立他们学习汉语的信心,让他们感受到“其实,我也是能够学好汉语的”。针对部分学生由于性格内向,对自己过分自我控制,以至在口语训练中沉默寡言的现象,我认为关键在于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和谐并近于随便的语言环境。美国大政治家柏寿尔有一句话:“通常所谓口才流利,就是说那人说话是从心底里发出的,里面充满了热诚。”具此教师要精心策划,巧妙引导,多采用轻松、随便的话题,比如谈到他们印象较深的人、事、书、故事、名言、警句,甚至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总能让他们随心所欲地谈,讲他们发自肺腑的话,因而充满了感情,那时他们就已经摆脱了文字的束缚,因为这是他们自己从心灵深处发掘出的属于自己的热诚。另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以自己的真诚,坦率,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平等待人,严于律己来影响和发展学生,创造积极的氛围,使学生养成不怕犯错误,敢于发言的良好学习心理。
四、注重“纠正” 加强汉语训练
汉语是我国的通用交际语,学好汉语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需要,还是学生成长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朗读是学好汉语的重要基本功之一,所以要提高彝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就要注重他们阅读能力的培养。彝族学生由于特殊的环境影响,难免在阅读中夹带一些“彝腔”,使得彝族学生的发音不够标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坚持纠正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彝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一方面要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习普通话;另一方面要采取边学边纠正和边纠正边巩固学习的方法。第三要切实做到一字一句地教,让学生多听和反复练读
篇4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社会转型期 口语交际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当前农村孩子普遍缺乏说话的冲动和激情。愿意交流的,也缺乏条理、不够流畅、应对力弱。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亟待加强。
一、明确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循序推进
根据课程标准规定,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应当实现“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的目标。农村教师必须明白,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针对全国学生,没有考虑地域、城乡差异性。虽然影响口语交际能力的学校硬件、师资、家长文化程度、亲子关系、社区人文等重要因素,农村整体逊色于城市,但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也应当服务服从于这个目标。所以,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农村实际,细化学段目标,循序推进。
一、二年级,严格要求学生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回家后尽量用普通话与家人说话。三、四年级,巩固普通话水平,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能简要转述,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生动地讲述故事,用语言打动他人。五、六年级。与人交流说话时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听人说话认真耐心,抓住要点简要转述,表达条理清晰,语气、语调适当,学会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即兴简短发言。
二、开发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甄别利用
一是挖掘教材资源。教材是所有认知材料中最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的。教材的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是最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料。对农村小学生来说,没有经济实力支撑其购买其它更多学习材料,课本应当就是孩子主要的认知材料,甚至是大多数农村家庭唯一的书籍。因此,农村老师利用好教科书尤为重要。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许地山的《落花生》是经典美文,城市孩子可能吃过花样百出的花生食品,但对花生的生长周期的了解、对花生生长过程给人成长的启示理解。绝对要逊于农村孩子。
二是挖掘课外学习资源。可以说,只要能挖掘其中积极的因素,自然、社会、人文,生活中无处不是语文课程口语交际练习的资源。农村小学生家长难有能力为小学生进行挖掘,不可能为孩子提供语文学习的丰富资料。一些留守的孩子因父母不在身边,更无指望。充其量,农村家长在年节时或外出务工偶尔回乡时,为孩子集中买几本纯粹应试且不一定适用的所谓辅导资料。所以,农村教师要利用农村小学生身边熟悉的材料,甄别出其中积极的因素,引导学生开口表达。结合教材中安排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我敬佩的一个人》等口语交际练习课。鼓励小学生说说家里事、邻里事、村里事。农村小学语文老师挖掘课外资源的丰富与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村小学生的语文视野开阔与否、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成功与否。
三、采取适应农村小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因势利导
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教学的交际情境,努力选择贴近农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课文教学。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激起“现场感”,学生很容易由抑制状态进入理想的活动状态,这样就能“有话可说”,当整篇课文学完后,又呈现给学生身边的一些美景,如农村孩子最熟悉的茶园、田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一名导游,配合画面,与游客互动,带领大家领略家乡的美。课本中安排的《劝说》、《让名著中人物走上舞台》等口语交际练习课更强调了情境设计的重要性。农村教师还应当争取社会的支持,与农村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在少有城市的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的条件下,尽量给学生创设课外口语交际实践的环境。
锤炼胆量。农村孩子无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可进,也进不了电影院,听不到音乐会,很少会有家长带着孩子去跟团游玩,孩子接触大场面、认识陌生人的机会少,较城市而言,农村小学生普遍腼腆、矜持、“放不开”,开口的胆量很小,展示自己的魄力缺乏。所以,农村教师,首先要在学校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中勇敢答问、勇敢争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其次要鼓励孩子在家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家长会上要求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学会尊重孩子意见,多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凝心聚神。课程标准将“听话说话”发展至“口语交际”,“听话说话”是倾听和表达,“口语交际”是倾听、表达和交流应对,强调了瞬时互动性。因此心神不宁,应对就难以抓住关键,《晏子使楚》除了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机智,更要理解应对者冷静的重要性。
修炼涵养。农村小学生成长过程所接触到的文明场所一般只有小学校园、校外,由于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未成型,文化糟粕一定程度泛滥,农村孩子平均接触到赌博、争吵等不文明现象的机率远高于城市孩子。这种生活环境浸染下的孩子,呈现出的将会是缺乏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修养。农村教师要防微杜渐,一二年级时,引导学生与人交谈时,要做到自然大方有礼貌。三四年级时,要用课文《孔子拜师》、口语交际练习课《我看到了……》等,培养学生交谈中倾听的认真态度,激发请教意识,敢于与人商讨不同的意见。五六年级的学生要用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口语交际练习课《聊聊热门话题》等,提醒注意语言美,不说脏话,抵制农村粗俗、不文明的语言。
篇5
一、正确定位汉语拼音学习目标,适当降低汉语拼音教学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对汉语拼音更新进行了定位。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汉语拼音具有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这三项功能。初入学的孩子既要学好汉字,又要学好拼音字母,难度偏大,负担过重。由于汉语拼音帮助阅读,学生必须学会直呼音节,而直呼音节对广大学生 特别是方言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不仅费时,而且难以做到,学生由此产生了厌学情绪。鉴于此,2001年7月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汉语拼音的功能是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换言之,汉语拼音只起一个“正音”的“拐杖”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课程目标提出了如下要求: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将学习目标定位在拼读音节而不特别强调直呼音节,书写音节而不是默写音节上。这样设定要求的考虑是立足于用,只把汉语拼音作为认读汉字、纠正方言的工具,起一个辅助作用。除此以外,不再有繁琐的知识要求。这样做比较符合实际,有利于大面积达到汉语拼音最基本的教学要求,有助于改变汉语拼音内容过多,教学时间过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的状况。总之,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降低了,对小学生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对消除学生厌学情绪起了很好的作用,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识字,扩大了识字量,为学生提早进入阅读打下了基础。
二、打破单一学拼音的方法,将学拼音、识汉字、读韵文有机结合起来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歌谣、口诀等韵文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材料。人教版新教材在编排上抓住了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打破了单一学拼音的方法,将学字母、拼音节、看图识字、看图说话、读句子、读儿歌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安排不仅巩固了汉语拼音的运用,体现了在语言环境中学拼音的思想,而且便于运用汉语拼音学习一部分构字率较高的独体字,为学习合体字准备了条件。学完拼音,学生认识了70个高频字,读了11首儿歌,学习内容的多样化,既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多方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例如,拼音第四课《d、t、n、l》,除学字母、拼音节的练习外,还有两项内容。第一项是看图识字,先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一匹马驮着米袋在前面走,后面小兔追上来告诉他,他的米袋漏了。然后,带调拼读音节,认识“大、米、土、地、马”五个字。第二项是读儿歌《轻轻地》,儿歌只有四句,却明快活泼,充满童真童趣,“小兔小兔轻轻跳,小狗小狗慢慢跑,要是踩疼了小草,我就不跟你们好”。儿歌采用全文注音,第一次出现的本课所学的音节用红色标出。安排儿歌的目的是在语言环境中复习巩固拼音,进行初步的语言训练。
三、树立新的汉语拼音教学理念,使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
汉语拼音本身比较枯燥,单靠一张嘴死记硬背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根据刚入学孩子思维形象具体化、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以及拼音教学的规律,都需要教师注重教学的趣味性,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游戏、活动等教学形式,缩小幼小衔接的跨度,帮助学生学好拼音。具体做法有:1.活化插图法。汉语拼音教材配有多幅精美图画,这些图画大部分是表音表形的,且生动有趣,启发性强。比如第一课声调教学,如果凭空讲声调符合的形状和四声的读法,学生很难理解。这时,可以借助教材中汽车行走的图画编一则顺口溜,“一声大路平又平,二声汽车爬上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汽车冲下坡”。再配合手势,学生就轻松地掌握了四声的读
篇6
摘 要:在我国,英语热持续升温,五花八门的考试应运而生,各种各样的速成学习材料铺天盖地。然而,大多数学习者忙于备考疲于应试,对英语学习缺乏源自内心的热情,学习过程比较被动、痛苦。许多学生一半以上的学习时间花在外语学习上,但收效甚微,聋哑式英语、高分低能、甚至低分低能等现象仍然相当普遍。要摆脱目前中国英语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困境,出路之一就是鼓励学习者充分利用现代化外语学习资源和条件,努力建构自然与真实的语言环境。语言学习离不开环境,语言环境的缺乏,严重影响语言输入量的摄取,并制约着英语学习活动和效果。本文就学习者如何增加自然、真实、地道的语言输入,提出以下五方面的具体学习策略,以期切实丰富学习者外语知识,提高外语自主学习能力,弥补语言环境的缺陷。
关键词:外语学习;语言环境;影响因素
同一种语言,作为母语来教和作为英语来教是根本不同的。在母语的环境下,人们总是通过不断的刺激反应来习得语言;英语学习则不然,无论我们如何去创设语境,也和实际有一定的距离,而课堂上创设的交际环境,又是演练性质的,缺少真实语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正是母语和英语教学具有不同的环境,才使得英语教学具有不可否认的特殊性。
而长期以来,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又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知识的传授。英语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讲授的作用,强调对语言规则的解释、理解和句式的反复操练,却忽视了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的语言训练和实践,削弱了语言的交际性。创设语言环境也叫模拟语言环境,是指在口语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创设出不同的语言条件和要求,根据这些语言条件和要求构建一个语言环境,让学生置身于这个创设的环境中去练习口语。所谓英语学习环境,是指学生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和嘴里说的尽可能是英语。眼睛看到的主要是指硬环境,要让学生在学习场所、生活场所、玩乐场所都可以看到和学习英语。如:校园内的警示牌、标语牌、宣传牌,用英汉双语;玩乐场地的器材名称用双语;教室里的课表、班规和其它布置用双语。耳朵听到的和嘴里说的主要是指软环境。一种语言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听得懂、说得出,这需要教师的主观努力,去引导,去营造环境,去创造机会。首先,在英语课堂上毫无疑问老师应尽量多用英语、少用母语,有的小学生还听不懂,但你可以想办法:一是多采用直观手段如实物、图片等创设语境;二是老师利用眼神、口形、手势和其它肢体语言帮助学习理解。其次,在课堂外也应尽量多用英语。譬如学生上下学路上打招呼、各科上下课的问候语、早操课间操的发号施令都可以用英语;还可以充分利用播放英语歌曲、英语小故事、小笑话等;也可以每个月举行一次英语竞赛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朗诵比赛、英语唱歌比赛等,学校的其它大型活动也应尽量让学生主持并运用双语。这些不仅让学生有机会听和说,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一种语言一定要有语言环境才能学得好。就像南方人学习普通话,若能到北方生活一段时间,接受地道的普通话的熏陶,胜过读书、学习几年。我们的母语不是英语,学习英语是在汉语的氛围下进行的。没有英语环境,教师就要刻意创造英语环境。如我对四年级新生,一开始上课就用英语向他们问好、作自我介绍:Hello,boys and girls.I’m your English teacher.My name is Zhang Yan.You may call me Miss Zhang.Welcome to study English.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the battle.I wish you work hard at English and good luck.课堂用语也是用英语说的,例如:It’s time to start now.Open your books at page 2.Let’s listen to the tape now.Please read after me.当有些学生在窃窃私语时,我会说:Be quiet!根据学生读书、回答的完善程度,我会分别说Good/Very good/Wonderful/Excellent等等来激励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教师说这些话时,不必担心学生听不懂而影响教学进程,可借助明显的体态语言,必要时可用中文翻译,使学生明白。其次,要淡化课堂意识,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生活语境,如借学习用品、互相打招呼、问路、上学、回家、道别等内容,让教师和学生扮演里面的角色,使学生仿佛真的在英美国家里身临其境地学习英语。
篇7
摘 要:模因论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文章以国内外模因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从对传统教学法的态度、教师课堂用语、教学内容的选择、中级阅读课的教学方法四个方面对模因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模因论 对外汉语教学 启示
一、模因论简介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其核心概念是“模因”。“模因”(meme)最早见于查理德·道金斯1976年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他类比生物学中的“gene”,用“meme”来表示文化基因,他认为文化是进化来的,“模因”是文化选择的单位。继道金斯之后,Blackmore、Heylighen等许多学者积极地论述阐明了模因的含义和规律。并且,近些年模因理论在心理学、社会学、语言教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国内,何自然和何雪林于2003年把“meme”翻译成“模因”并对语言模因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何自然认为“语言本身就是模因,模因主要寓于语言之中。任何字、词、语句、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可以成为模因”。[1](P157)
模因是指文化传播和模仿单位。道金斯认为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和社会行为等都属于模因。
“进化依赖于复制和创新,同样也依赖于选择”[2](P70)。某些模因更易于引起人们的注意,更真实地被人们记住,更易于被传递给别人,而另一些则从来得不到传播。
就语言模因而言,它在其复制、传播过程中,有一些有较强的生命力,得以生存成为强势模因,而有一些则昙花一现既而被人们遗忘,成为弱势模因。语言模因的存亡取决于它的使用频率,即语用功能。那些实用性强,具有生命力,在交际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词语往往会得到广泛应用,被不断的复制和传播。反之,那些陈旧的,跟不上时代变迁的模因就会逐渐消失。
Heylighen将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同化。成功的模因应该能“传染”它的宿主,并进入它宿主的记忆里。在进入宿主记忆中之前,宿主首先应该发现(主动或被动)理解和认可这一被呈现的模因。
第二,记忆。“思想或信息模式一旦得以传播和仿制就具有模因性”[1](P166)。也就是说,模因必须在记忆中保留一段时间,否则称不上模因。模因在记忆中停留的时间越久,它通过感染宿主而获得生存的机会就会越大。记忆保留的长短跟某个信息的重要性、实用性、重复频率等有关。
第三,表达。保留在记忆中的模因被提取出来,转化为宿主能感知的有形体,这一过程称为“表达”。表达的方式很多,诸如语言、文字、图片、举止等。
第四,传播。模因只有被复制并得以传播才具有生命力,否则就是“死的模因”,模因的传播需要借助于载体或媒介。常用的载体有语言、书本、照片、工艺品等。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以汉语为载体,以推广中国文化为目的的学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是我们教学的主要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形式之一。根据前文我们知道,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语言教学的过程就是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何自然指出“模因论对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颇有启发”[3],所以,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可以从模因论中得到一些启示。
二、模因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一)传统的教学法不应丢弃
第一,模仿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看似简单而又不可缺少的一环。模因论的核心是模因,模因的核心是模仿,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所以语言的传播要靠模仿。也就是说,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汉语的字、音都有其特点,初学者必须要先模仿汉语的语音语调和汉字的书写形式才能为语言表达积累原材料。
第二,背诵作为传统的语言教学手段,随着一些诸如分析性、启发性的教学方法的兴起而被忽视甚至被贬低。但根据模因论的观点,背诵不但不应该被抛弃,反而应该大力提倡。根据模因复制、传播的周期特征,模因在宿主身上停留的越久,就越有可能与宿主融为一体。就语言学习而言,学习者通过背诵的方式把语言材料输入到自己的大脑,再通过反复背诵使语言材料内化在学生的大脑中成为语言模因。在对外汉语教学特别是初级阶段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背诵一些句式、对话或者短篇。但对外汉语教学与国内的英语教学不同,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汉语学习者的年龄、学习目的差距较大,上至退休老人下至牙牙学语的孩子,有的以考试为目的,有的纯粹是出于兴趣爱好。青少年的理解能力不及成年人,但记忆能力强,成年人则相反。基于此,我们就需要因材施教,而不能要求全部学生都像未成年人一样大段背诵。
(二)模因论对对外汉语教学内容选择的启示
第一,模因复制和传播过程的选择性要求我们要更加重视对学生学习材料的选择。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教材的选择也不能忽视教材中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教材选择方面,我们要选择权威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教材。因为,年代较久的教材往往不能适应新的时代,里面的内容比较陈旧,不适用,没有时尚性,学生不爱学也记不住。其次,对于已选定的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有一定的甄别能力和批判精神,而不是“尽信书”,对于那些已经不合时宜的称谓、词语要改成我们现在常用的。比如,有些学校的教材见面打招呼的对话还是类似“A:你好吗?B:我很好,你呢?A:我也很好”这样的“三段式”。其实,这种“你好吗”的问候方式在日常交际中是不常用的,除非是出现在长时间不见或探望病人的情境中。而学生是不了解这些的,那么教师就要适当地改动一下,变成学生生活中能够用得上的形式。还有的教材中入门汉字个别很难,不仅笔画多,意思也难懂,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酌情删掉或者放到后面的学习内容中去。
第二,语言、模因与文化的密切关系要求我们更加注重文化教学。模因是文化的进化单位,语言是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载体,三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模因中的文化因素指我们无论操本族语还是外语,都带有我们受到陶冶的汉文化烙印。”[1]汉语就蕴含了一些汉文化的特征,比如,成语或歇后语就有文化典故,不懂就难以理解和运用。所以,教师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应该把语言中继承的文化信息也传授给学生,否则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除了教授中国文化以外,教师也应该积极学习学生的外国文化。“模因的成功取决于三个独立的因素:模因本身的内容、模因适应其他模因的方式,以及外界环境。”[2]模因在一定条件下,如果能够以某种方式强势模因结合,就有利于它们的生存和传播。对于学习者而言,中国文化跟学习者本国的文化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如果教师能够熟练地掌握学习者本国的文化并且在教授中国文化的时候加以对比,那么学习者就比较容易接受。比如,在跟哈萨克斯坦的学生讲中国的农历时,可以对比哈国的历法讲解(哈历每个月都有专称)。
(三)模因论对对外汉语教师课堂用语的启示
身为对外汉语教师,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模仿是人类的天性,任何信息、观念、物质实体或行为等都有可能被模仿而成为模因。教师是课堂上学生关注的焦点,更得注意自己的言谈、穿着、处理事情的方式等,尤其身为对外汉语教师,我们代表的不仅是自己,是教师队伍,还是中国,是中国文化。对于教师的教姿教态、穿着、处世方式等在此不再赘述,就对外汉语教师的语言使用方面提几点建议:
第一,教师用语力求简洁实用。学生的汉语水平有限(尤其是初级班的学生),教师如果大段大段地讲话,学生不但听不懂,而且会对汉语产生反感。所以,教师要用学生最易懂的语言,用最少的词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
第二,课上课下都要跟学生讲标准的普通话。普通话是我国的民族通用语,是各个方言区基本上都能听得懂的语言,也是汉语学习者最实用的语言。而有些对外汉语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不达标,甚至干脆用方言词汇跟学生交流,这样学生就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一口方言味儿浓重的汉语。所以,身为对外汉语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发音严格要求。
第三,教师所用词语、句子尽量与课上内容相关。模因是在不断的复制、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课上所学内容在教师的不断重复中会无形地进入到学生的大脑中,再经过学生的记忆、表达使之成为语言模因。
(四)模因论对对外汉语不同课型教学的启示——以中级阅读课为例
第一,教师应把阅读策略作为模因传授给学习者。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在每个阶段都不一样,以中级汉语阅读课为例,它的教学目标是扩大词汇量、掌握句子结构和句子的衔接、语段和篇章结构等,而不是把所有文章的每个字词和句子都弄清楚。所以,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就至关重要。阅读方式一般分为细读、通读、略读和查读。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不同的阅读方法作为模因传授给学习者,即在什么情况下该用哪种阅读方法。比如,对于一些表格和票据形式的阅读,我们一般用查读的方法找出需要的信息即可,而不用细读和通读,那样会很浪费时间。
第二,教师应反复纠正学习者不好的阅读习惯。有些学习者在读文章的时候习惯指读和出声读,这样的阅读习惯会影响阅读速度和效果,如果不及时纠正,它会在学习者的意识中变成强势模因。作为汉语教师,我们有责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给他们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教师应通过句式教学和构词法教学提高学习者猜测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猜测文章大意是阅读的重要技能之一,初级阶段我们主要教授字义的猜测,中级阶段在猜测字义的同时我们更注重词义和句意的猜测。
跟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象形文字,根据汉字的形体和偏旁基本上就能猜出一个字的意思,所以在字义猜测中我们主要采用偏旁识记的方法。而在教授词汇意义时,我们应该把汉语的构词方法教给学习者,比如,学了“货架”之后,我们可以列出“鞋架、衣架、书架”等一系列的词,告诉学生这种形式的词属于偏正式,然后再引导学生说出一些其他的偏正式的词语。汉语中有一些独特的句式和固定用法,我们需要把这些句式作为模因传授给学习者,让他们能够举一反三。比如,在学习“把”字句的时候,我们要把“把”所表示的“把受事者提到动词之前,表强调”的意思告诉学习者,并据一些例子让学习者猜测意思(阅读课跟精读课不同,没有必要细讲其用法)。
第四,教师应适当地把文章结构作为模因传授给学习者。在学习者的汉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需要了解一些关于篇章结构的知识,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脉络。比如,记叙文一般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主要有“总——分,总——分——总,分——总,流水式”这几种结构形式。在遇到相关的结构形式时,我们要仔细分析总结,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反复强调,强化其在学习者大脑中的模因地位。
模因论使我们认识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要在坚持模仿和背诵等传统教学法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主动提高自身素质,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1]何自然(主编):《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李冬梅,谢朝群译,凯特·迪斯汀:《自私的模因》,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4年版。
篇8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网络环境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7-0093-01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处于9~12岁的年龄段,是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形成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意志能力等的最佳时期,该阶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不再局限于用普通话独立阅读课文,还面临着默读的要求。鉴于此,教师要深化阅读教学改革,把教会学生知识转化成教会学生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以网络环境为基础,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为改革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开展课前阅读活动,尝试自主探究、自主解惑。
如当教师在讲解课文《埃及的金字塔》之前,就可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里自主预习课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提出若干问题:为什么埃及的金字塔是世界奇迹之一?金字塔是什么样子的?金字塔座落在哪里,为何而建?教师要求学生在自行预习课文之后到网络里搜索与埃及的金字塔有关的电影来观看,或搜索一些相关的文献来阅读,探索问题的答案。通过利用网络,学生或观看电影,或阅读其他文献,纷纷找到问题的答案,并从中学会了自主探究、解惑,这对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很有帮助,能促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引入多媒体技术,展现阅读教学的动态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课改要求教学要与信息技术实现整合,多媒体教学也因此不断深入到各个阶段的教学当中。
如当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时,就可引入多媒体技术,用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展示庐山,引领学生对庐山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阅读授课内容也不受到瀑布的局限,同时为学生描述庐山的湖泊、雾,通过交替展示近景、远景、全景等,促使学生对庐山的美有更好的领悟,从而按照学生对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理解,引导他们利用同样的手法描述一下庐山的雾,把它表现出来。学生可利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描述庐山的雾,并把结果展示给全体学生,把阅读教学课堂变得更加活跃、生动,不但学生对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且还潜移默化形成乐观、积极、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实现动态化的课堂阅读教学、阅读学习。
三、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WeBlog技术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信息再现技术,教师利用该网络信息技术辅助阅读教学,就能把阅读文本展现给学生,再配合多媒体技术、超文本,就能向学生展示一个立体化的、比教材更广阔的真实世界,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如当教师在讲解课文《九寨沟》时,由于该篇课文是鉴赏风景,但很多学生对九寨沟并没有感性认识,课堂教学在时间的限制下也无法展示大量材料,此时依托WeBlog技术改革阅读教学就是一个好选择。一是把课文到WeBlog上,根据课文描述不同风景的段落为学生展示图片、视频,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兴趣自行浏览;二是设置超文本,通过网络环境优势加深学生对九寨沟的认识;三是设立讨论区,抛出一些话题让学生开放交流。基于WeBlog技术的性质,学生完全能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相应模块,接受自己想看的材料,这是多样化的自主学习,摆脱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束缚,对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大有裨益。教材往往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权威性的思维定势,教师则习惯把它奉为经典、范文,以指导学生欣赏、模仿,难以超越教材。但语文的实践性很强,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要太过刻意地追求语文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而WeBlog技术就能提供开放性的思维引导和可选择的学习材料,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从而形成创新意识,这正是网络信息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要具备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徐明.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6,(27):20.
篇9
高中英语教学不仅对学生的升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广东县级中学的英语教学中还存在种种问题,制约着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影响着教学有效性的达成。因此,高中英语教师有必要对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进行探索。
一、广宁中学高中英语教学现状
(一)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笔者在广宁中学担任高中英语教学多年,总结学生英语学习状况为以下几点:第一,学生的英语学习劲头很足,但学习效果不佳,仅能应付笔试,听力成绩很差;第二,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知仅在“高考”方面,对英语的应用性,尤其是口语和听力的应用性认知很差。
(二)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广宁高中的英语教师在教学方面可谓是费尽心思,但是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成绩仍旧十分困难,而学生的口语水平更是英语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难点。广宁高中学生在英语口语方面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地方口音十分严重,不仅在语调方面十分奇怪,口语发音也不正确,学生在说英语的时候不注意发音的唇齿位置“θ” ,“th”, “sh”不能区分的大有人在。
(三)探讨改善学生口语音准教学的必要性
当其他地区的高中英语教师致力于对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进行“拔高”训练的时候,广宁中学的教师还在苦苦为学生口语乡音重、发音不准确的问题而苦恼,这严重阻碍了英语教学工作的进展。教师不得不将精力放在学生的口语和听力教学上,而更加重要的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时间就大大缩减了,这对学生的升学和英语教学的全面推行无益,因此,如何改善学生的口语音准,成为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改善学生口语音准的教学实践
(一)教学实践的理论来源
广宁高中学生英语口语发音有音准方面的问题,是由学生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不良造成的。语言学习需要有合适的环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多是方言,连普通话平舌音和卷舌音都不能做到准确的发音,在英语口语中要达到发音准确更是困难;另外,英语学习中的口语和听力能力发展是交互性的,学生先“听”,再“模仿”,然后才“说”,广宁高中学生本身在听力方面就存在问题,信息输入的能力较差,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听不准”,模仿不准确,学生之间的口语交流不但不能促进听力能力的提高,反而使口语音准问题更加严重。很多教师采取各种方法试图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促进学生的口语水平发展,但实际收效甚微。高中听力和口语教材对于学生来说是偏难的,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教学应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给定学生一个能够达到的学习目标,英语听力和口语教材偏难,高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很多,学生不但学不到东西,而且很容易因为太难而放弃。
(二)教学实践的具体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采用“听力教学促进口语教学”和“分层教学”结合的方式,来改善学生的口语音准,具体实践方法如下:首先,对学生进行口语和听力测试,确定学生的口语和听力水平,并对学生的口语和听力水平进行分级;其次,为不同等级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听力和口语练习材料,通过学生练习的结果,找到学生口语和听力提高的最大限度即“最近发展区”来调整教学材料;再次,监督学生每天花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一对一的口语和听力的双向练习,两名同水平等级的学生为一组,指导学生先听听力材料,完全弄懂材料的内容之后,一个学生对照听力材料进行复述,另一个学生注意听,寻找同伴与听力材料中的发音区别,并在纸质材料上标出,以一个句子为单位,练习到与听力材料完全相同之后,再进行下一个句子的练习,两人交替听说,以两人的复述都与听力材料相同为完成标准,再进行下一个听力材料的练习,在此期间,教师作为指导和监督,和学生一起进行学习。
(三)教学实践的结果
“听力教学促进口语教学”和“分层教学”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两个月之后,笔者再次对所教的班级进行口语和听力测试,结果发现学生的口语发音准确性有所提高,虽然语速还达不到十分流利的水平,但大多数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都刻意注意发音时的唇齿位置和语调的合理变换;更加令人惊喜的是,学生的听力水平同时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学生更重视在对听力材料的有意识复述,很多学生表示出对英语听力和口语学习的信心,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
三、改善学生口语音准的教学实践对广宁高中英语教学的影响
(一)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水平
改善学生口语音准的教学实践证明,满足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要求、遵从英语听力和口语交互作用的规律、重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就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广宁高中学生的口语音准问题并非不
(下转44页)
(上接第42页)能解决,只要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当,在教学过程中加以监督和指导、敦促学生坚持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就能够改善英语口语的音准。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使学习效果持续下来。“听力教学促进口语教学”和“分层教学”结合的教学方法摒弃了以前高中英语听力和口语教学以大纲要求“一刀切”的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能够体会到自己的变化,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对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提升更有信心,学习兴趣也因此提高。
(三)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果
学生英语口语和听力能力的双重提高证明了改善学生口语音准的教学能够有效提高高中英语教学的效果,另外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也证明了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的正向影响,即学生对英语口语的认知发生了变化,这也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广宁高中的学生英语学习状态较好,但学生在英语口语音准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这是广宁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难点。根据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采用以听力教学促进口语教学和分层教学的方式,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英语口语状况,解决学生的英语口语音准方面的问题。改善学生的英语口语音准不仅能够直接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水平,还使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同时提高了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是值得广东地区各高中英语教师应对学生口语教学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口语困难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李佩珊.任务型语言教学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5).
[2]刘秋玲.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J].学周刊,2013,(12).
[3]吴朝阳.浅谈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交际策略[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篇10
一、多媒体技术在幼儿语言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计算机对幼儿园的教学有哪些帮助?能发挥哪些作用呢?经过探索、实践,发现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的教学中能充分发挥作用,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激活幼儿的创造思维,锻炼幼儿的动手、动口能力,使幼儿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活动,获得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能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储存有机结合和展示图像、文字、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的媒体系统,其最大的特点是集成性和交互性。集成性即把多种媒体有机集成,该用哪种媒体时可以适时实现;交互性就是多媒体技术突破了一般媒体的"线性限制",可以根据教师教学需要,或者跳转、或者暂停,或者快速进退。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不但能为幼儿教师创造出灵活生动的媒体语言教学,使语言教学材料直观、明了、多样化,而且便于师生进行即学交流,及时的反馈学习信息。
二、多媒体在幼儿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优点
1.创设美妙情景,激发幼儿学习语言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由于个性和环境的差异,幼儿之间的语言表达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的幼儿能说会道;有的幼儿寡言少语;有的幼儿天性外向,说起话来落落大方;有的幼儿生来羞怯,看见外人不愿说话。这样一个班级的幼儿群体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便出现了强弱两极。如果语言活动中教师没有丰富的语言素材,只有几张静态图片等简单教具,那么幼儿群体在语言表达方面会呈现向弱极运动的现象。因为在这样的活动环境中,能说会道的幼儿没有语言表达的兴奋点,而能力差的幼儿又缺少语言表达的凭借物。
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眼界,丰富知识经验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形、声、色、光的效果,创设各种形象生动、灵活多变的学习情境和教学情境,虚拟现实,再现生活物景,把静态知识动态化,抽象知识形象化,枯乏知识趣味化,从而营造了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唤起了幼儿的有意注意,诱发幼儿的情感共鸣,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这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兴趣,陶冶幼儿的情操,还极大地增强幼儿的认识动力和能力,推动他们学习。
2.展现动态形象,增强对作品形象感受
幼儿的思维从具体形象为主,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角色之间的关系,幼儿很难理解,通过多媒体的灵活操作,利用硬件把几种事物之间相互关系,都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使幼儿对作品中的形象有一个立体的认识,达到理解,学习语言作品的目的。
3.“声化”规范语言,提供可感的学习材料
多媒体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以幼儿喜爱的动画,游戏为主,把活动内容故事化,游戏化。使活动内容有规律地渗透于多媒体之中,成为活动当中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但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的还要要求幼儿学习讲述规范化的普通话,而这点要取得较好效果除了教师的示范作用外,多媒体则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三、运用多媒体进行幼儿园的语言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它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显示出独特的魅力,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运用多媒体课件的确能为教学活动注入生机,但并非意味着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用多媒体课件,课件只是一种为教学活动服务的辅助手段。因此对于每一个教学活动是否运用多媒体,要以活动设计为依据,根据它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及活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需要而定。
多媒体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媒体手段,而要与传统的手段有机结合,应该通过精心认真的教学设计,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媒体,从而优化教学活动,使幼儿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切不可牵强附会,搞形式上的多样化而滥用现代化教育媒体。
2.要摆正教师与幼儿的位置
在应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坚决克服重教轻学、以教代学的倾向,始终突出幼儿的主体性,着重于激发、促进指导幼儿的学习,突出幼儿的主体性必须依靠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把自己的教学策略融于课件合理运用的过程中,多媒体并不能取代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互作用。
3.要合理选择媒体形式
应用多媒体手段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内容,该用时慎重选择应用,力求做到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不必要的媒体最好不要出现,以免干扰教学重点和难点,占用教师必要的讲解、幼儿的思维活动时间,有时活动中穿插几幅图片、一段动画就能很好地解决了该活动的问题。
4.要以幼教理论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