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金融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事业单位金融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事业单位金融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课程体系建设 财经类院校 高级应用型人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内容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目前,全国大约有8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该专业本科教育重在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在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等各类组织中从事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在财经类院校中,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将经济学基础知识、管理学基础知识、劳动与社会保障的专业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同时通过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具备本专业应有的各种基本能力,包括专业应用处理能力、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调和组织能力、筹划能力、获取新知识和创新能力。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财经院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确定自身专业培养的特色,走专业特色培养之路,而不是大众化的培养模式。

一、利用财经类院校的学科优势,确立专业培养特色

为确定财经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财经院校整体环境和整体优势。一般来讲,财经院校不同于综合性大学,专业设置、教师专业背景、科研背景、学术氛围主要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经济学和管理学是财经院校的优势。在这种环境和背景下,财经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应该依托学校的整体优势,充分利用财经院校的学科优势,建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特色。

二是本院(系)教师的专业结构。本院(系)教师的专业背景、专业研究方向对专业特色也起到关键作用,即使财经院校的整体环境和优势能够得以体现,但若专业的院(系)师资不能得到反映,就会影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的发挥。

三是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要了解市场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目前,我国专业化的劳动保障人才缺口较大。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大体分为三类:一是进入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这类学生往往需要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二是进入劳动和社会保障政府部门,成为各级政府公务员。三是进入企事业单位人事部门或人力资源部门从事具体业务工作。财经院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应主要为政府人力资源、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管理人才,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员工福利管理的人才,为保险公司培养从事企业年金管理、人寿保险等商业性保险的人才。

基于此,财经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特色可以确定为以下几个方向。

一是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特色方向。该特色主要利用财经院校金融专业、会计专业和财政专业的优势,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与会计、金融、财政等专业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又能掌握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专业人才。该特色的培养需要专业教师有雄厚的经济学功底,须有财政、投资、会计专业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师的支撑,毕业生能够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从事社会保障资金的预算管理、资金的收支管理、基金的投资管理、资金的监督等工作。

二是企事业单位员工福利(人力资源管理)特色方向。该特色主要利用财经院校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优势,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又能掌握企事业单位员工福利管理的专业人才。该特色需要专业教师有雄厚的管理学功底,须有企业管理,特别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师的支撑,毕业生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员工福利的筹划和设计、员工社会保险的管理等工作。

三是社会保险特色方向。该特色主要是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保险专业结合起来,利用财经院校保险专业的优势,适应社会保障主体多元化趋势的需要,特别是商业保险成为社会保险的重要补充形式,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又懂商业保险管理和精算的专业人才。该特色需要专业教师有雄厚的保险学知识,特别是保险精算等专业知识,须有保险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师的支撑,毕业生能够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及保险公司从事与社会保险相关的商业补充保险管理和运营工作。

二、立足实践性、应用性的专业特点,培养应用型人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具有知识性、政策性、应用性相结合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能从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具体工作。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独特作用,实践教学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活动中占据着极重要的位置。因此,在专业建设上,要保证学生在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根据专业方向,突出社会实践,强化实际操作技能,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各种基本能力,才能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才能够使我们的学生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这一思路将贯穿我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课程体系和结构、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都应体现出来。

三、财经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特色课程体系设置的目标

首先,知识、能力与素质相统一。在劳动与社会保障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平行的关系,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基础,只有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基础知识,才能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各种基本能力,才能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因此,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层次性、结构性和系统性,立足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使专业特色建立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基础之上。

其次,学以致用。夯实基础、精通专业、强化特色是劳动与社会保障特色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课程体系设置的关键。整个特色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应该围绕这个目标开展。坚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以专业知识教育为主线,以特色专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因而专业课程的设置既要强调基础知识教育,又要重视专业知识理论的传授,更要突出专业特色课程的技能培养。

最后,专业相融合。所谓专业相融合,就是指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应该融合,吸收其他专业知识,扩充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特别是在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今天,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能够进入政府相关部门的比例很小,绝大部分毕业生将在企事业单位,包括保险公司从事员工福利、企业年金管理等工作,因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的设置要适应这种社会需求,吸收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扩大学生就业面。

(二)特色课程体系的设置

财经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是“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根据这个原则,可以将课程体系设置为三个模块:

基础模块。基础模块是教学的基础,其中的课程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必修的课程,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需要的一些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这些课程主要是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社会学概论、人口学原理、统计学、公共政策分析、金融学、经济应用数学等。

专业主干课程模块。专业主干课程模块是专业教学的基础,也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专业知识,这些课程主要是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等。

专业特色方向模块。专业特色模块是各院校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而选择开设的相关课程。

首先,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特色方向可以开设以下课程:会计学、社会保险财务会计、证券投资理论、国际金融、资本市场与养老金、社会保障预算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毕业生可以到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从事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工作,包括社会保障资金会计工作、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工作、社会保障资金预算管理工作、社会保障资金征缴工作等,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其次,员工福利管理特色方向可以开设以下课程:人力资源管理、员工福利、薪酬管理、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毕业生可以到大型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员工福利的管理,特别是员工社会保险的管理工作。

篇2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工作 问题 原因 对策

一、引言

作为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能。事业单位由于其特殊的单位性质,一直对其内部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不甚重视,导致其财务工作在单位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不仅使其内部管理出现漏洞,还直接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完善与发展。良好的财务工作,不仅有助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能力的提高与完善,而且还有助于业务工作的有序进行与发展。对此,事业单位应严格遵照《会计法》及相关规定,结合事业单位特殊性质,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完善会计工作体制,促进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开展。

二、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问题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存在一定问题。其一,记账凭证的填制不够准确。比如,因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而导致业务处理不及时、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其二,货币资金管理有漏洞。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事业单位对出纳工作监督不到位,很少对库存现金进行盘点。大额现金支付、公款私存现象在部分单位仍然存在。其三,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一些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着“重采购、轻管理”的现象,固定资产在使用、维护、处置等方面管理不规范,使用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财务监督问题

随着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难度逐年提升,财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有些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制度不够完善,仅仅与报销费用和审批管理等方面有关,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财务监督制度体系。无法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核查”的监管要求,直接导致财务监督流于形式。还存在着无法分清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概念的情况,直接削弱了会计监督的力度。如此一来,事业单位整体的会计工作与经济活动都处于监督无力的状态之中,致使违纪现象丛生。

(三)财务报表信息缺乏准确度

事业单位由于其特殊的单位性质,财务报表的构成也不同于企业。通常,企业的财务报表主要由三类构成,即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而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主要由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构成。而且,事业单位同企业的会计核算基础也不同。企业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事业单位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另外,事业单位所依据的平衡式为:“资产+收入=负债+支出+净资产”。收付实现制与该平衡式的运用,不仅混淆了时期和时点的会计信息,而且将单位的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混淆。同时,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中没有现金流量表,其现金收支情况就无法查询和准确反映。不仅对单位的货币资金管理不利,而且不利于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

(四)财务管理观念落后,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财务管理是每一家单位需要高度重视的部分。过去大多数事业单位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这样的环境客观上造成了一些单位领导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忽视。在资金使用方面极少考虑其效益,在重大经济决策中没有发挥财务管理的核算及监督职能。同时,一些领导对内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相关意识淡薄,在某些经济业务方面缺乏良好的控制,存在控制不严、监管不力的现象。

三、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由三方面造成:首先,由于事业单位的领导财务管理意识不强,在财务管理方面,从领导到具体的办事人员都没有对财务工作提起足够的重视;其次,部分事业单位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缺乏对内控基础知识的理解,认为内部控制建设并不能带来实质效益;最后,现行的财务监督体系,始终没有解决事业单位财务负责人的独立身份,使财务人员在行驶财务监督的过程在形式上存在一定的瑕疵。财务人员的任免、工资、晋升等都受制于单位领导,难免会出现“顶得住站不住,站得住顶不住”的局面。

四、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建议

(一)完善内部财务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意识

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体系主要是指一个单位的会计工作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使会计各项工作及监管部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堵住会计核算不规范的漏洞,对完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规范长效管理有着指导性作用。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核心,完善的财务制度有助于严格单位财务开支,使财务工作制度化,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一方面,单位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切实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和水平,完善财务内部管理制度,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对财务工作实施正确领导;另一方面,财务管理工作不能只限于收拨、分配和使用资金上,同时要实现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最优化配置,使单位财务职能尽快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从而提高财务管理综合能力,使财务会计工作趋于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二)加强事业单位会计队伍建设,严格落实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

作为强化事业单位内部会计人员约束与管理的重要措施,岗位责任制能够发挥好的约束与管理功能。事业单位应严格落实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即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标准和要求、岗位轮换规划、岗位考核实施方案、岗位的设置与职责划分等等。并且要有计划地吸收具有会计专业学历、懂业务的人员充实到会计岗位,不断加强财务管理力量。同时在岗会计人员应加强专业知识、财务制度的学习,只有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做好会计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才能真正参与单位管理与决策,为提高单位经济效益出谋划策,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使会计人员成为高素质的现代化管理人才。

(三)建立健全财务监督体制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监督体制,是贯彻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制度,保证单位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手段。首先,事业单位应根据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建立一系列的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及财务监督制度,认真落实,明确职能。其次,在加强内部监督的同时,要主动接受来自外部的监督。要认识到内部监督有其局限性,来自外部的年度审计、绩效审计、领导离任审计和其他专项审计等审计监督工作,能够弥补内部监督的不足,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使单位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财务监督相关部门也要切实履行职责,对各种财经违法行为,一经查出,严肃处理。切实防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监督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益。

(四)完善事业单位财务报表

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无论是内容还是编制基础,都与企业有较大不同。对此,笔者建议事业单位在结合自身单位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借鉴企业的相关做法。在编制报表时,要以体现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为前提,以“资产=负债+净资产”为编制依据,全面反映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此外,事业单位应加强对现金流量表的重视程度,明确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而编制的一种财务报表。该报表能够准确及时的反映单位在所属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活动,以及各类活动对现金的变动所产生的影响。通过财务报表的完善,使事业单位的报表使用者及时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做出正确的财务分析与决策。

(五)提升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对事业单位来说,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至关重要,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素质水平,才能保障更好的发挥财务管理能力。事业单位应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业务和理论水平的提升。首先,加强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财务管理人员队伍不仅仅局限于财务部门的人员,而是将单位主管领导、分管领导和财务管理人员都纳入到财务管理队伍中。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还应有较强的政策观念,既要有较强的事业心,更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进而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其次,全面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财务理论知识和新观念、新方法的再学习。从而让财务管理人员全面掌握财务法律法规,时时关注财务政策和动态,以适应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从进而提升整体财务管理工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是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环节。在国家财政政策不断健全与完善的前提下,事业单位应当正视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健全、完善会计核算工作的各个环节,促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内部动力。

参考文献:

[1]孙清娟,崔连翔.会计造假存在的动因分析[J].职业技术,2011

[2]张兆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发展趋势研究[J].时代金融.2009

[3]周贤元.浅谈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J].金融经济,2010

[4]张金玲.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1

篇3

[关键词]高素质;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建设

[DOI]10.13939/ki.zgsc.2017.01.182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事业单位也有其特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独特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推进,事业单位财会部门的管理工作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其中财务制度和财务规范更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变革。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提升事业单位财会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妥善地运用国家财政拨款,以保证事业单位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1]但是在现阶段事业单位的财会队伍虽然在整体工作水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一些具体工作环节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下文中的几个方面。

1 建设高素质事业单位财会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现阶段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知识面相对比较窄,很多的事业单位中职员都是一个职位干一辈子,直到退休,正因如此,这些职员通常只对自己工作范围内的职业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其他岗位的工作了解得却非常少。并且大多数事业单位的员工都是“铁饭碗”,长期的工作使其产生了不思进取的想法,对现状容易产生满足感。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科技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因此很多职员原本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针对这种情况,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知识和业务水平,才能保证工作的稳定和长远的发展。[2]

其次,F阶段我国财会队伍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一些年龄较大,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财会人员,思想水平还停留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上,对于财会工作还保持着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态度,没能使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知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另一方面,一些年龄相对较小的财会工作人员,大多数刚走出校园不长时间,因此思想观念还停留在课本上的理论阶段,没有经历过太多的实践,因此没能积攒下丰富的财会经验。这种现象的产生使得现阶段我国整体事业单位的财会队伍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都很难得到提升。[3]

最后,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财会人员服务意识还比较欠缺,由于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比较低,认为自己在事业单位工作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因此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态度恶劣,语言生硬,对财会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

综上所述,由于事业单位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财政管理在事业单位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重要位置,那么在这个背景下,加强事业单位财会队伍的整体建设就是十分必要的一项工作。

2 提升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素质建设的途径

2.1 财会人员需转变观念

要想对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首先就应该在思想观念上做出彻底的改变。其一,要紧紧跟上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脚步。由于事业单位中会计的职能作用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关系着国家的财政拨款,同时还和社会中各项福利的给予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作为国家事业单位中的财会工作人员,不仅要对国家动态时刻进行关注,了解和掌握国家的经济动态和走向,还应该对各行业的发展情况有一个基本的掌握,从传统单纯的会计核算工作向着财会工作的经营分析等更重要的职能方向进行发展和转变。其二,积极地学习先进的财会理念,事业单位也应该定期组织财会人员进行培训,保证财会人员的工作水平和专业素质始终跟上社会的发展,掌握最新的财务管理方式和手段。[4]

2.2 强化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

所谓的职业道德指的就是各行业工作人员的基本从业道德,是开展工作最基本的一个环节。作为国家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首先就要保证热爱自己的职位和工作,秉承着“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时刻坚守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为社会奉献,无私地回馈社会。如果在实际财会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事业单位中的财会人员能始终以这种工作态度和理念来对约束自己、要求自己,那么在财会工作中,必将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5]

2.3 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中,财会人员的素质对整个会计工作的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为现代社会中一名优秀的财会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熟练的会计专业技能和专业基础知识,还应该适当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的金融、审计和税务知识等,掌握经济法、计算机和相关的基础文化知识。在现代社会中,财会人员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妥善的处理和解决。在全新的社会背景下,财会人员只有不断对自身的业务和素质进行提升,强化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对财会工作进行开展。要充分利用工作中的培训机会,会计人员还要加强主动学习的能力,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自觉地对报纸、杂志和相关的书籍进行学习,保证自身的工作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和发展。[6]

2.4 重视会计基础工作

基础工作是整个财会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就是说在财会工作的开展中,如果没有打好坚实的基础,那么整个会计工作也很难稳定地进行和开展。因此,如果缺少健全的会计基础工作,那会计工作就会失去基本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会计工作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从现阶段的会计工作现状来看,还有很多事业单位中存在工作秩序混乱、管理失控的情况,假账泛滥、账目不清的情况更是数不胜数。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很难发挥出作用和影响。这也要求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基础工作的开展,并对其进行规范。总之,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督促会计人员要从最基础的环节抓起,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相关的单位和管理人员必须引起重视。

3 结 论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事业单位的财会队伍虽然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通过文章的论述和分析,想要对以上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就要全面加强事业单位财会队伍的素质建设和专业技能的发展,在今后的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为我国打造出素质更高、专业能力更强的财会队伍,不断发挥财会人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为今后事业单位整体建设提供更大的帮助和贡献。

参考文献:

[1]姚福娟.建设高素质事业单位财会队伍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31(21):219.

[2]刘琪.提高我国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素质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4,21(9):39.

[3]李晓静.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委派制度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09,35(8):40-41.

[4]郑玉蓉.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66(12): 38-39.

篇4

【关键词】高职;财会;ERP;课程

在企业管理实务中,基于ERP的信息化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ERP系统为平台的会计信息化为企业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从而也推动了ERP相关课程在院校内的设置。可是,尽管在高职财会专业领域一般将ERP财会相关课程作为专业骨干课程,但各院校的课程目标、内容和要求等大相径庭,因此笔者以多年从事本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同,探讨本课程的设计标准,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共同推动本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下文将展示笔者对《ERP财务管理》课程标准设计的主要内容。

一、《ERP财务管理》课程性质、设计思路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ERP财务管理》课程是财务管理专业、会计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本课程主要针对ERP技术在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领域应用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主要包括ERP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ERP财务模块对各项会计业务的核算及企业管理信息化等内容。本课程主要用于解决企业运用ERP财务模块的理论与实务问题,因此需要在ERP技术的基础上对企业会计业务进行模拟,以理实一体化的方式提高学生运用ERP财务管理模块解决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技能。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根据高职教育对素质和技能的要求,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设计理念,基于培养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宗旨,结合ERP财务管理信息化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突出工作领域中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实际业务,建立账套,正确运用ERP财务管理模块解决会计核算业务,提高企事业单位ERP信息化管理的水平(见表1)。

二、《ERP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设计(见表2)

三、《ERP财务管理》课程标准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用

应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要求与特点,选用教材时应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应将ERP财务管理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合为一体,采用项目式教材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建议

1.本课程不仅注重ERP基础知识与理论的教学,同样注重学生对ERP软件的操作技能,因此,本课程应尽量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组织教学活动时,需充分利用ERP教学软件与课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演示与讲授,让学生既懂理论又懂操作,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项目教学的效果,根据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客观规律,要精讲多练,让学生广泛参与实际经济活动,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

(三)课时建议(见表3)

(四)教学条件

(1)配备机房、ERP软件。

(2)理实一体化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3)制定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教学日志、题库、实训项目等资料。

(五)课程资源

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可以包括:教材;教学大纲、授课计划、PPT课件;备课笔记;试题库;办公软件;各级政府统计机构网站等。

(六)教学评价

运用多种考核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建议将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和项目实训、综合实训的质量纳入期末总评成绩考核。

(1)课程总评成绩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2)期末考试命题应以课程的大纲为依据,重点考查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3)评分结构(见表4)。

(七)其它说明

(1)授课前应确ERP软件运行正常。

(2)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顺序。

四、小结

本课程标准已经过为期多年的实践运行与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当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目式训练的兴趣、如何更好的总评期末成绩等,相信通过今后的努力,定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杨晓鸥.实施ERP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1(09).

[2]王新玲,陈利霞.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实验教程(含盘)[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

篇5

一、组织领导

招聘工作接受市纪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和监督,市林业局成立公开招聘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林业局人事科,负责具体招聘事宜。

二、招聘原则

招聘工作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学历层次和实际能力相结合、注重能力和水平的原则。

三、招聘岗位和人数

市林业调查设计院财会专技岗位1名。

四、招聘条件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

3、品行端正、爱岗敬业、遵纪守法;

4、身体健康;

5、具备国家承认的本科及以上学历,有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所学专业为会计学、金融学、财务管理专业;

6、年龄在30周岁以下,即1988年1月10日(含)以后出生,具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历者年龄可放宽到35周岁,即1983年1月10日(含)以后出生。

五、招聘程序

(一)信息

招聘信息通过怀化市人事考试、怀化机构编制网、怀化市林业局门户网等面向社会公开。

(二)报名时间、地点、方式及要求

1、报名时间: 2018年1月10日至1月12日。

2、报名地点:怀化市迎丰西路248号市林业局办公大楼215室人事科,咨询电话:0745-2233052。

3、报名方式:现场报名。

4、报名要求:①应聘者自行在公告网站下载《怀化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报名表》,如实填报相关信息。②报名时携带本人身份证、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以及近期一寸同底免冠彩色照片2张。在职人员还应提供所在单位加盖公章的同意报考证明材料。所有除原件外的报名材料一律不退,自行留存底稿。③应聘人员提供的信息材料应真实靠,凡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即取消报名考试资格。④受到党纪政纪律处分或涉嫌违纪违法正被有关部门立案审查尚未作出结论的不得参加报名招聘考试。

(三)资格审查

对报考人员进行资格审核后,报市人社局备案。

(四)考试

1、开考比例

岗位应聘人数与岗位招聘人数应不低于3:1的比例,低于此比例取消岗位招聘计划。

2、考试方式

笔试:总分100分,采取闭卷方式,笔试内容财会专业相关知识和计算机基础知识

面试:总分100分,根据笔试成绩排名先后,按1:3的比例确定面试人选。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形式,主要测试入围考生的综合分析、组织协调、应急处理、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仪容仪表等。

笔试、面试时间和地点另行通知。

按笔试成绩的60%、面试成绩的40%折算为综合成绩,综合成绩相同,以笔试成绩高低进行排名。

(五)体检与考察

根据综合成绩排名先后,按1:1的比例确定体检人员。体检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执行,体检合格人员进入考察程序。考察主要是到应聘人员所在工作单位(或毕业学校)全面了解其德、能、勤、绩、廉、学的情况和表现。如有体检或考察不合格者,按应聘同一岗位人员综合成绩排名先后依次递补(递补不超过两次)。

六、公示

根据考察结果,经招聘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拟聘用人员,并将拟聘用人员名单在怀化市人事考试网、怀化机构编制网、怀化市林业局门户网公示7个工作日。

七、聘用及待遇

经公示无异议后,办理聘用手续,被聘人员享受本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

篇6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现状 调研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262-01

一、基本情况

我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2006年度经教育部备案和批准设置的本科专业,2007年秋季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目前已经有人力071班(31人)、人力072班(30人)、人力081班(37)、人力082班(33)、以上班级已毕业,人力091班(36)、人力092班(40),人力101(39)、人力102(32),人力1101(38)、人力1102(32)共计3个年级217人。

二、调查与分析

(一)学生现状。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的生源来自全国各地,但主要还是集中在江西省内。由于入学前学生对所选专业并不了解,因此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会表现出迷茫的状态,但是大部分学生在经过专业老师的耐心指导与自己的不断摸索之后最终都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了很深刻的认识,而且对从事人事工作也有比较大的兴趣。

(二)师资状况。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老师主要还是熊斌勇、魏丽红两人,其他老师都不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攻老师。分别有外聘的邓舸、欧敏等一些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

(三)人才培养方案现状。

第一,从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来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的具体培训要求是让学生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同时接受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技巧等专业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可是,在我院的教学计划中,学院给学生提供了学习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比较好的学习环境,但是没有给予学生提供专业技术训练。

第二,从课程结构来看:我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占毕业总学分的16%,而核心专业课只有4门,总计12学分,仅占毕业总学分的8%。可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课及核心专业课较少,学分偏低,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实践实习内容基本没有。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与需工作经验的专业,需要学生亲身去企事业单位中体验,参与和感受人事工作。而此项内容的空白无疑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第三,从具体课程结构看:绩效考核与薪酬福利两个模块都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模块,特别是薪酬福利这一模块。在专业必修课中,我院给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了一门《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的课程,3个学分,共48个学时。本应该开设两门课、学时为96学时的课程现在合成一门开,这对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方面必将会造成专业基础掌握度不够的不良影响。同时,《管理心理学》本应该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管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也是从事人事工作必须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之一。但是学院没有开这门课程,我院这样的开课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后果,也使我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竞争力大打折扣。

三、对策与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造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目前的状况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不仅仅是单个原因的偏差。因此,我们要想解决目前的难题,真正让学生满意,让学院对日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满意,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这就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1、明确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要求,根据培养目标及专业要求尽快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在新的教学计划里面应该明确规定学生专业技术的锻炼方向与具体实施方案,增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习实践内容。另外还应该增设《管理心理学》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2、在学生方面,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入学教育和平时的专业指导。让学生一进校门就对自己的专业有所了解,同时,专业老师也应该多花时间和精力去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指导。此外,还应开设更多的实践锻炼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能力。

3、在教师方面,首先学院应增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老师,加强院聘教师的力量,切实给学生专业的教学与指导。因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在招聘专业老师过程中不仅要在学位上对专业老师进行严格要求,还应要求专业老师具有从事人事工作的相关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其次,学院应严格控制院外聘老师的准入标准。把不能提供优质教学的老师排除在校外。最后,鼓励我院讲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老师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企事业单位人事部锻炼实践,增加自身实践工作经验,这样不仅对教师授课水平有所提高,还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相关知识。

4、在教学管理方面,首先要建立教师满意度奖惩制度。我院的教师满意度测评是考核与评价教师教学的标准,但是在对于这方面的奖惩制度还是单一的,应该根据结果进行奖惩,这样一来既可以激励表现好的教学工作者,也可以给表现不好的教学工作者带来压力,要求其上进。其次,还应该充分发挥督导的作用。让督导多出动,监督授课教师的讲课质量并提出可行性意见。最后,学院应加强调停课的管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个人原因会出现调课的现象,避免给学生及教学带来不良的影响,学院应加强此方面的管理,让我院的教学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陈明.高等财经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07.6

篇7

提高认识,明确“四促进”意义是前提

挂职干部是派出单位的骨干,让他们放下手里的工作离岗一年左右的时间,从表面上看这对派出单位是一种损失,但其意义远大于这一“损失”。

1.促进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挂职干部在检验机构中都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可以帮助企业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提高产品质量检验水平,加强产品质量控制和原材料的把关,同时,他们对标准信息和产品信息的掌握弥补了企业这方面的不足,有力地促进企业产品质量水平提升。

2.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在企业普遍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面临突围困境的大背景下,选派直属事业单位优秀干部到企业挂职,能有效帮助企业缓解金融危机压力,夯实企业质量、计量、标准化、特种设备等工作基础,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顺利度过金融危机提供帮助。

3.促进质监系统服务水平的提高。选派直属事业单位优秀干部到企业挂职,是我省质监系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它可以密切事企、政企关系,增强全系统事业单位干部服务企业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它还有利于我省质监系统对企业实际情况的了解,带动有关部门深入企业寻找方法,解决质监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从而促进质监部门优化企业服务,简化服务步骤和程序,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效益。

4.促进质监系统干部培养渠道的拓宽。到企业挂职为年轻干部融入基层、经受磨炼、展示才华和增强能力提供了机会,搭建了舞台。选派直属事业单位优秀干部到企业挂职,是省质监局人事制度的又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长远之计,它进一步拓展了干部培养渠道,为省质监系统培养和储备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干部发挥重要作用。

科学规划,做好“四好”工作是基础

派出单位要根据本单位的业务、专业和人员情况,认真规划,做好派出干部的基础性工作。

1.选好企业。派出单位对应的企业很多,选择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职位,将直接关系到挂职干部得到锻炼的程度,因此,作为派出单位,要认真考量企业的产品特点、地点、规模、领导素质以及与企业的往来关系等方方面面,尽量做到企业欢迎、挂职干部最大程度受益为最佳。

2.选好干部。挂职干部是派出单位今后重点培养的对象,因此,在选择挂职干部时要慎重。首先,要选择思想素质高的干部。挂职干部代表我省质监队伍整体形象,要结合日常考察,选择综合素质高,作风正派,有敬业精神,能够经得住利益与欲望诱惑的同志。其次,要选择较高专业知识水平的干部。挂职干部最好是那种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工作认真努力,但缺乏企业工作经验的同志,这样才能符合挂职工作的重点,做到因材适用。再者,要选择学习能力强的干部。要选择学习主动性高、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研究水平的干部,这样才能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才能解决质监事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才能应对质监部门、检验机构在市场条件下的新要求。

3.做好后勤。要切实从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对挂职干部进行关心,要为挂职人员的各项工作提供方便,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沉下心来做好工作。同时,派出单位领导还要亲自过问挂职干部的挂职工作情况,加强与企业领导的沟通,密切与企业关系,并要求企业要像对待自己的干部一样,管理和使用好挂职干部,敢于给任务压担子、提要求严约束,尽量为挂职干部开展工作创造条件,让他们“独当一面”。

4.做好引导。一是要加强对挂职干部教育,增强他们的自律意识,时刻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确保他们不领取企业一分工资,不在企业报销一分钱,不给企业增加负担,切实做到“离岗不离视线,放手不放监督”。二是要提高挂职干部的思想认识,教育挂职干部把挂职锻炼作为不断挑战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和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要强化他们的工作责任感,明确他们的奋斗目标,并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挂职工作中去。三是要引导他们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品味“市场如战场”的真谛,增强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提高市场竞争意识,努力做到思有所悟、学有所增、干有所成。

找准定位,扮好“四重”角色是关键

挂职人员要珍惜挂职锻炼机会,在挂职前要审视自我,端正态度,正确定位,从思想上做好准备工作。在挂职过程中,要找准自己的薄弱之处,有意识地进行锻炼。

1.甘当小学生。挂职干部大都是从学校出来后直接进入事业单位,理论功底较好,专业基础知识较扎实,但社会经验少,对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不熟。因此,挂职干部要放下架子虚心学习,在企业,要把身边的管理人员、普通工人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不但要学习他们的先进生产技术、检测方法、管理知识,还要学习企业的创新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采取多学、多看、多调研,处处留心,勤于思考的方式,通过实战演练,暴露自己的缺陷,检验自己的综合能力,增强自己学习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学到从书本里学不到的知识,才能使自身有一个质的飞跃、质的提高,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2.当好参谋和助手。挂职干部要端正自身定位,既不居高临下,又不当看客,要根据企业需要和我们的职能,及时将自己考虑成熟的观点和看法与领导沟通,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并积极协助领导做好工作,主动为企业提供帮助,扮好参谋和助手这两种角色。

3.发挥主人翁精神。在工作中,要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要把自己作为企业的一分子,主动地将自己融入企业中去,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执行和落实企业领导集体作出的决定,同时严格要求自己,时刻展现出挂职一天就是企业一天主人翁的姿态。

利用专长,发挥“四员”作用是职责

挂职人员都有各自的专业特长,要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深入企业,参与生产和管理,进行广泛调查研究,解决企业和我省质监系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当好宣传员。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企业只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挂职干部要认真学习国家政策和法规,及时向企业宣传有关产品质量政策,分析产品标准化发展现状,引导企业重视产品质量和标准化工作,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2.当好信息员。挂职干部要在工作中及时了解企业所需、所求,认真对照我省质监工作提出的项目、内容,以及我省质监部门的扶优、品牌战略、福建名牌的评选、中国名牌的推荐、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标准技术委员会的设立等方面是否都切实符合企业的实际,并进行研究和分析,需要省质监局党组重新研究的,要及时反馈。另外,要把有关产品质量方面的信息及时提供给企业,推进我省质监工作和企业产品质量的共同提升。

3.当好联络员。挂职人员要多和企业负责人汇报和沟通,同时,适时向派出单位反馈自己工作的情况和体会,反馈企业的需求,力争成为派出单位和企业联系的纽带,促进双方的交流和互动,建立长远的亲密关系,以实现双方信息、技术等资源的共享。

篇8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问卷调查及其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主体为唐山市的中小企业,发放问卷300份,有效回收297份。

(一)用人单位对财务管理学生学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1、财务管理人员所需学历方面

调查显示:48.87%的被调查者认为财务管理人员的最低学历要求是专科,38.51%认为财务管理人员学历要求是本科,只有不足4%认为财务管理人员最低学历是研究生以上。

2、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方面

排在首位的是道德操守,有近65%的被调查者看重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50%多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备法律意识,要求人文素养的企业和要求经济头脑的用人单位数量大致相当,均占了近32%。除专业技能外,语言沟通能力尤其被用人单位重视,比重高达67%,其次是财经写作能力36%,创新能力35%。对英语通级水平的要求是四级55%,六级20%,其他25%。同时对口语、专业英语、翻译、写作能力均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二)用人单位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建议

1、专业设置方面

认为将财务管理专业放在会计系、管理或金融系比较合适的,被调查者数量基本持平。

2、理论知识和方法讲授方面

近50%的用人单位会选择具有能够处理特殊行业、特殊情况下财务问题的能力的应聘者,应开设与此相关的选修课,同时与理论知识相关的财务制度设计,财务理论主题,与专业技能相关的项目可行性研究,要求开设此类选修课的用人单位约占30%,对其他类课程要求较少。

3、基础知识方面

被调查者认为财务管理人才除了学习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外,还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按重要性排序依次为:财税、会计、审计、金融、管理。在财税、金融专业知识方面,有60.94%的用人单位看重财务管理人员的税务筹划能力,然后由高到低是证券投资、保险、期货及其他、外汇技能。有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会计综合实训、财务管理实训技能课程比较重要,超过30%认为企业经营模式实训课的重要性不能小视,而投资实训课的重要性相对来说要低一些,只被14.14%的用人单位重视。

4、计算机课程学习方面

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调查显示,有超过75%的用人单位认为应加强计算机财务管理及一些通用财务软件的应用课程的学习,40%认为应加强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相关课程和计算机应用知识的相关课程的学习。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将理论应用于现实的能力,建议增加大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

二、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唐山学院为例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唐山学院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掌握现代企业理财理论和方法,具备管理、经济、金融和法律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以应用型为主的富有创新精神的财务管理专门人才。目标沿用了教育部高等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财务管理专业指导性教学方案中的提法,虽然有了应用型的提法,但没有很好的根据地方高校的总体定位来设定,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直接表述出来。

(二)相关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将财务管理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财务管理三个层次来设置,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课程存在着很多交叉和重复的内容。管理会计课程中的资金需要量的预测分析、长期投资决策分析、短期经营决策的存货分析、全面预算、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等内容几乎都可以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学到。

(三)实践能力亟待提高

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实践环节,重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唐山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已有的实训项目包括会计实训、企业经营模拟实训、证券投资实训、财务管理实训等,应有的校外实习几乎空白,实践教学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地方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措施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应树立专业教育新理念,围绕企业财务管理人才知识结构、职业岗位需求来构建课程体系,对相关课程进行系统性整合,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义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管理、经济、法律、理财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投资理财、金融管理等能力,能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行政事业单位等从事财务、金融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在切实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的同时,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具体可以安排专任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企业进行调研;支持鼓励教师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会计师等专业资格证书考试,以提高教师的专业业务能力;通过多种形式,打造一支能培养高层次实用型人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使整体师资队伍在学科、学历、职称、年龄结构等方面更趋合理。

(三)构建多层次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层次和体系:首先是公共基础课程;其次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学、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审计学、会计电算化、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证券投资与期货、投资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跨国公司财务、资产评估学、项目评估、专业英语等;最后是专业方向课程:企业战略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国际金融、金融会计、保险学等。

实践教学层次和体系:首先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育等;其次是信息技术基础、会计电算化等;再次是入学教育、认识实习、公益劳动、会计实训、统计实训、审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证券投资模拟实训、企业经营模拟实训、财务案例分析、外汇与期货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答辩等。

篇9

关键词: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1-0048-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急需各种规格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如何面向市场、面向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已成为我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

2000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和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和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该大纲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确定了高校外语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是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各种技能,懂得该门外国语基本知识,又具有其他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包括以下内容:1)掌握扎实的听、说、读、写、译等外语基本功;2)掌握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相关的学科的基本知识;3)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用外语从事文秘、管理、商务谈判、翻译、外贸、教学和金融等领域的实践活动。

二、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内容

根据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笔者认为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内容包括:一是培养学生在外语专业方面的素质、基本技能与方法,包括扎实的语言(外语和母语)基础知识,熟练地进行外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学习外语的方法等。二是培养学生具有合理的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复合型外语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外语知识,还应掌握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的某一其他专业知识。除此之外,复合型外语人才还要熟悉所学语言国家的国情和文化,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如了解国际政治与经济、外事、外贸、法律、金融、旅游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三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工作适应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工作适应能力主要是指能够从事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应变能力和组织能力等。四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创新素质,使其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保障。

三、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途径

1 宽口径的专业设置

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既不是培养“专才”。也不是培养“通才”,而是要培养“专才”与“通才”高度统一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因此,要拓宽专业口径。在教学实践中拓宽专业口径的做法有:一是加强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二是重视专业知识的宽度与深度的合理搭配,三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多重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培养。

2 产学研联合培养

高校应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地方的行业协会、相关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的联系,采用订单式、N+1式(在学校学习N年,在企业实践一年)等培养形式,实现产学研合作,把人才培养和科研、生产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高校可以通过调研等方式及时了解企事业单位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计划和培养要求,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商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材和教学内容等事宜,使教学具有针对性。适当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复合型人才培养,使学生通过学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沟通的桥梁深入这些单位了解社会、提前接触社会和适应社会,并通过参与项目合作、项目实践和实习等形式,强化学生运用外语从事具体工作的实践技能,从而促进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

3 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跨专业学习

学校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可以通过鼓励外语系学生跨专业和跨学科选修课程、学习双专业课程模块、选择辅修专业、攻读双学位以及参加短期培训班等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具有交叉学科知识结构的复合型外语人才。通过学习辅修专业的课程,使外语系学生了解辅修专业的科技前沿知识,掌握该专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在不同学科和专业领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复合型外语人才的主打专业是外语,因此,他们要具有较高的外语专业水平,要具备其他专业大部分学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可能具备的、过硬的、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要达到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的要求。也就是说,外语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中的“根”,是稳定的、不变的,其他辅修专业只是增加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扩展外语这一主要专业的功能和应用范围。

四、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方法

1 优化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体系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关键,是使学生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的重要保证。要根据培养目标,设置一套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课程体系,合理、有效、适当地分配基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突出教学内容的交叉性和启发性,加强外语与不同学科之间交叉和融合。第一,重视专业基础课。外语人才必须要有广博的外语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外语基本功,任何以牺牲外语教学质量为代价去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第二,加强应用方向性的课程建设,有针对性地开设与外语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应用知识课程,如市场营销外语、国际金融外语、国际商贸外语等专业课程,并将这些专业知识的讲授和语言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增加选修课程。拓宽辅修课程范围,开设诸如贸易、管理、营销、新闻、法律方面的第二学位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掌握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跨学科知识。第四,应增加有关中国国情和中外文化的课程,以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水平。第五,在开设课程时,要充分开发网络课程。网络课程具有信息量大、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和容易被学生接受等特点。充分开发网络课程,不仅能使外语教学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 改革教学方法

在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改进课堂教学。在课堂上除了传授知识外,要在比较、探索、研究、发现和创新等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鼓励教师使用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等方法,采用讨论式、演讲式和辩论式等教学方式,达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目的,将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融合到一起。教师在课堂上要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进行语言实践。因为语言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不是纯知识性课程,而是工具课,所以要学用结合。教师要多采用

情景教学法,不妨把教室变成餐厅、邮局、车间、银行等场所,给学生提供语言环境,让学生结合所学的课文内容做些议论性的、描述性的、甚至发挥性的表达尝试。设立专题讨论小组和角色活动小组,让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还应在教学中提倡学生真正地自主学习,关注学生怎样找到解决问题的切人口、怎样查资料、怎样进行论证、怎样形成自己的见解等学习环节。

五、重视实践教学

复合型外语人才是外语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语言应用能力以及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基础。加强实践教学可以收到合理处理好专业知识、语言训练和相关学科知识之间关系,业务素质教育和其他素质教育之间关系的效果。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每学年都安排笔译实践练习周和口译实践练习周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其他工作能力。落实实践性教学环节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走出去”指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到固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和有涉外业务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见习和实习。比如,平时可以不定期地派学生参加由当地的旅游部门组织的外国旅游团的导游活动。“请进来”指在校内利用一切涉外活动增加学生进行外语实践的机会。比如,邀请外国专家、学者和留学生举办报告会、座谈会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重视毕业实习工作,让学生到能够应用外语的单位进行实习,从而为学引进入社去打下基础。比如,将毕业生安排到外贸公司、涉外旅行社、外语培训机构和涉外银行等单位实习,让他们接触基层的实际业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此外,学校应积极与国外的大学和机构建立联系,与他们进行学生交流或访学活动,以此锻炼学生的语言技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使学生体验外国的文化。

六、加强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人物。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这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的师资情况不容乐观,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普遍较高,但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要求。为此,要拟定新的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国内外的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地更新现有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培养复合型的外语师资队伍。青年教师要尽早定向,力争做到相关专业与外语专业“复合”。要引进一些既掌握外语知识又掌握其他专业知识的人才来充实外语教师队伍。通过联合办学、师资交流等方式交流和培养教师,开出专业课和专业倾向课。

篇10

关键词:预算会计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 影响 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概述

预算会计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工作流程,是事业单位作为公益性单位围绕着预算管理而开展的会计工作。预算会计能够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一定期间内的预算工作开展情况,起到管理和监督的作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工作管理能够维护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性、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始于1950年左右,经历了两次改革。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要求逐渐提高,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截至1990年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但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在实际应用上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主要是政府行使职能的有关经济活动事项的核算和记录,一般不考虑经济利益的获得和价值的增加。另外,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要设计很多财政专用款项的申请和使用,如果预算会计工作不够完善,则不能有效的监督财政资金的使用。原有的预算会计制度在核算上存在一些款项性质划分上的模糊和混乱,款项分类较为笼统,所以改革是必然的。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收付实现制带来的弊端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规定其会计核算原则普遍采用收付实现制,这是因为行政事单位会计的业务类型相对稳定,应收应付款项较少,采用收付实现制更为简易。但收付实现制在目前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类型的核算需要,尤其是在资产负债的计量核算上存在较多局限。在发生许多款项的支付时,收付实现制没有把当期应记账的收入支出记录在账,而是在实际发生款项往来时记账。这样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记录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在成本利润核算上存在偏差,也不利于单位规避财务风险。

(二)预算制度不灵活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制度存在照搬原有制度的问题,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预算制度在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体制内仍属于一种新兴词汇,没有得到广泛认可。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制度在建立时更侧重于理论性,没有做到与实际的结合。另外,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都由财务部门负责,而财务人员对单位的业务往来缺乏整体的认知。在年度预算的编制过程中,财务人员往往将以前年度的预算制度照搬,在将本年度的重大事件集中调整,不能完全反应出本年的新增业务,不能对行政事业单位年度工作的开展提供引导和参照。财务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信息沟通上的不畅也会造成预算的执行不力,使预算工作不能达到预计效果。

(三)信息公开差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工作主要是要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备审批,在对下级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公开披露上并没有严格的规定。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资源的管理部门,要定期向社会工作公布本单位的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告知国家公共资源的使用情况。但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成为了系统内部的事物,没有得到公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编制混乱,不能完整的反映出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也为公众参与预算监督工作带来了困难。

三、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

(一)权责发生制的影响

权责发生制作为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内容,被广大中国企业采用。权责发生制相对于收付实现制在会计核算和计量上具有科学性和优越性。随着行政事业单位职能的逐步深化,其会计工作和制度也与企业会计制度有了更多的趋同性,在今后的发展中要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并且扩大权责发生制的适用范围。引入权责发生制能够更好的核算单位的资产和负债情况,做到账实一致,能够把财务控制工作前移,有效的控制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但引入权责发生制对行政事业单位来说是会计核算上的一次重大改变,需要重新调整核算方式和经济事项的流转程序。这会导致人员工作的转变和部门分工的调整,需要整个单位加以重视。

(二)部门预算改革的影响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要求单位的预算会计工作要以每个部门为单位,不在由单位整体出预算报告。每个单位的业务部门要作为一个独立主体,根据业务实际编制本部门的预算方案。以部门为单位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工作的细化,加强预算工作的纵向延伸,同时能够满足各部门的工作需要。单位整体的预算编制工作只需要将各部门的预算叠加,形成总的报告。以部门为单位也方便了单位在年度对各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完成绩效评价工作。但以部门为单位的预算编制方式也加大了部门的工作量,导致部门人员要学习预算编制有关业务知识和会计基础知识。同时,单位的财务人员也增加了与单位各部门人员沟通和协商的环节,增加了工作量。

(三)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的影响

在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是个单位的资金往来全部由国库的统一账户进行支付了记录。这一改革转变了预算资金的使用流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收入和预算会计工作都将发生改变。实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更为科学有效,资金流动程序更为严格,款项直接由国库账户拨付,减少了现金的使用。在日常工作中,国库账户可以实时为单个单位调取分级的会计报表,能够有效监督各单位的预算执行效果。实行改革后,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要将单位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记录到财务报表中,能够强化事业单位的资金控制,改变以往预算制度与实际发展脱轨的局面。

(四)政府采购制度的影响

行政事业单位的政府采购事项较多,以往都是在单位发生大宗采购之前,上报主管的财政部门,得到财政部门的审批同意后方可采购,程序较为复杂。政府采购在需要大量预算资金的同时也需要其他资金支出,形成了资金从预算单位到财政部门的流动。建立了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后,单位的大宗设备采购不需要由财政部门的逐项审批,秩序在年度预算编制时集中反映,在实际发生采购时由国库单一账户把款项直接拨付给销货方。这种做法减少了资金往财政部门的流入,做到了管理和执行权利的分离,有效防止了财政资金使用上的腐败现象。利用国库单一账户的统计功能,能够反映出资金的来源去向,分析年度数据。

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策略

(一)明确职责、强化监督

在进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的改革后,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事务都会有流程上的转变。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管理和监督力度,提高管理水平,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能够顺利开展各项业务。各级财政部门要明确责任,定期到所管辖的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财务工作的审计,监督并考核其预算执行情况。督促各预算单位定期将预算工作向社会公众披露,提高预算信息的透明度。

(二)提高素质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是预算会计制度的主要执行者,为了顺利应对改革带来的变化,行政事业单位要培养一批有素质的财务工作队伍。单位的会计岗位人员必须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经常组织本单位人员参与到预算培训中去,定期组织业务知识的考核,对考核成绩优秀的人员要给予一定程度的奖励。同时,要将培养的对象扩大到单位全体业务人员,保证全员了解预算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大对年轻人才的培养和扶持,鼓励其发挥特长,服务于单位的预算会计工作。

参考文献:

[1]沈丽欣.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探微[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年1月

[2]董相超.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分析[J].时代金融.201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