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主要风险点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房地产行业主要风险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房地产行业主要风险点

篇1

【关键词】 房地产开发企业 内部控制 问题 对策

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企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种种问题,尤其是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更是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要风险进行了分析,针对我国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提出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为房地产行业在完善内部控制以及防范市场风险提供思路。

1. 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要风险分析

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承担的风险有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和市场风险、技术风险、企业内部风险、法律风险等。由于我国的政治经济环境稳定,社会安定团结,故对房地产经营管理影响最大的国家政治变动对我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影响有限,社会风险也不会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而由房地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自然灾害,诸如地震、洪水、风暴、火灾等造成的房地产破坏和损害而形成的风险;由房地产市场状况的变动引起的,或者说是由市场运行状况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风险;由科学技术的进步引起的风险;由房地产经营管理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等问题,形成经营管理风险等风险因素影响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

2.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2.1资金成本控制的风险意识淡漠

商品房价格涨速过快,空置率不容乐观。在商品房价格上涨的同时,其空置面积也不断增加截止到2009年10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达 1.33亿平方米。截至 2010年6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共计19182万平方米,即接近2亿平方米的商品房建筑完毕之后无法投入销售使用。可见,房价的激增和商品房空置率的增长共同加重了房地产行业的资金负担,直接促成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风险。

2.2内部控制体系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目前,多数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全面,在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等方面均有较多的不完善之处。例如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使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

由于很多企业的内审部门并未单独分立出来,严重缺乏应有的独立性特征。并且在审计的过程中,重点是在会计账目核对,帐帐是否相符层面,较少涉及审计企业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是否规范,是否需要完善以及各部门是否能够依照职能高效率完成任务,内审的监督机制作用并未发挥出来。

2.3监督职能弱化,内部审计形同虚设

目前有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审部门来实现,而有些企业的内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与财务部同属一人领导,内部审计在形式上就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另外,在内审的职能上,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帐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等方面,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岗位设置上为节省人工费用,实行一人兼多岗、一岗并多职,没有很好地构成内部牵制;在货币资金管理、实物监控、投资和资产处置等方面,没有制定成文的内控制度。

3. 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3.1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强化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机制。需要完善财务会计系统,并将其与监督系统区分开来。即,将财务会计系统中的所有真实发生并记录的经济业务,要在则一务会计报告中做出适当的分类,另外,重大的经济业务要进行必要的详细描述;衡量经济业务的价值,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准确记录其货币价值;准确确定经济业务发生的期间,不影响财务报告的基础上,将其记录在适当的会计期间;在财务会计报告中适当地表达经济业务,并按要求披露相关事项等职能,与监督系统中的审计、稽核等职能区分开来,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部门,并赋予其应有的职权。

3.2完善业内部控制操作过程

改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治理结构。房地产企业要优化管理、正确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更要健全公司的治理结构,这是是内部控制系统构建的基础。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完善决策机制,将进一步强化董事会的作用。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稽核等监督部门,并确定其独立性,行使相应的监督权。要以制度约束人,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和改进激励和约束机制。

3.3建立内部财务风险控制的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收集、生成、传递的信息在内容、时效性、准确性、可靠性、可用性等方面保证信息的质量。信息沟通在房地产开发企业风险控制的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

在风险评估阶段,能够自动收集市场的各种信息,计算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相关财务指标,计算出采购预算;在风险管理阶段,根据公司的风险管理策略,信息系统应具备决策咨询和支持的功能,提出解决策略;在实施风险控制方案阶段,信息系统根据预定的方案,在房地产开发前期成本、服务质量、土地成本、等关键环节引导和约束人员按风险管理和合同操作,充分降低开发企业过程的操作风险;信息系统能够定期生成集中开发企业执行情况的报告,向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风险管理部门也能通过信息系统查询财务风险控制情况,及时了解开发企业的进度,提出相应的意见。

参考文献:

[1] 昊国春.浅述内部控制制度[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l).

篇2

关键词:“营改增”;房地产企业;纳税筹划策略

一、“营改增”税制改革简介

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国税收是以流转税和所得税并行的双主体税制,而增值税和营业税又构成了我国税制体系中最重要的两大流转税。2011年,国家税务总局与财政部经国务院批准,联合下发了关于我国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方案,此后几年,从我国部分交通运输业以及现代服务业为试点,逐渐扩大到涵盖我国整个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以及部分现代服务业的增值税改革,2016年,我国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也将被纳入“营改增”的浪潮中,改革力度之大、影响之深也是前所未有。

二、“营改增”税制改革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纳税情况分析

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前,我国房地产企业涉及的税种包括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契税、房产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等,其中营业税、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构成了税制改革前房地产企业的主要税种。“营改增”税制改革实施前,房地产企业商品房销售时按照售价的5%缴纳销售不动产的营业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主要是由增值额即售房收入与扣除项目之间的差额决定的,其中扣除项目包括因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开发成本、开发费用、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及财政部确定的其他扣除项目。根据增值额占扣除项目的比例确定增值率,并以此计算应缴纳的土地增值税。增值率是确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的关键。企业所得税是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要税负之一。除小微型房地产企业适用20%的企业所得税外,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税率一般为25%。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的税负轻重取决于开发利润的大小,因此和土地增值税在税负上具有一定的趋同性。

三、“营改增”税制改革对我国房地产企业纳税情况的影响

1.对营业税及增值税的影响。

我国对房地产行业实施“营改增”税制改革后,房地产行业将迈入缴纳增值税时期。目前,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增值税税率的基本倾向性意见已形成,针对一般纳税人,房地产业的增值税税率预计为11%,并可按照增值税相关条例进行进项税额的抵扣,因此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在缴纳营业税时期工程材料成本中负担增值税后又重复征税的问题。但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一半左右是由地价款构成的,且很难取得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专用发票;二是其他房地产开发成本如拆迁补偿费、市政大配套费及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也无法取得可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使得增值税税负过重。

2.对土地增值税的影响。

“营改增”税制改革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的主要影响体现在已缴纳的增值税上。由于缴纳营业税时期销售不动产的营业税为5%,且为价内税,对价格影响相对较小,并且在计算增值额时可以抵扣;而改征增值税后,税率预计变为11%,且增值税为价外税,在计算增值额时,已缴纳的增值税不可作为抵扣项目,则会很大程度的增加了土地增值税的增值率,增大土地增值税税负。另外,“营改增”后土地增值税是否属于重复征税的税种值得探讨。

3.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在房地产企业实施“营改增”后,由于增值税属于价外税,不能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使企业实际税负变重,因此,“营改增”税制改革对房地产企业的税后所得影响较大。

四、“营改增”税制改革背景下房地产企业纳税筹划策略分析

1.积极反映,争取税收政策支持。

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相关成本中相当大的比例不能取得可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导致成本中已负担且本不应该影响损益的进项税不能抵扣,增大了企业税负,因此,对于房地产行业“营改增”具体事项的相关税务建议、诉求应尽快通过各种渠道向政策制定部门及时反映,争取税收政策支持。例如,房地产企业中占比例很大的土地出让金、市政大配套费、拆迁补偿费及其他行政性收费,一般只能取得相关政府部门的行政专用收据或其他收据,从而无法形成完整的抵扣链条。为此建议政策制定部门可以对此类成本规定一个合理的进项税抵扣率,即政府可以允许房地产企业凭财政部门开具的土地出让金专用收据等作为抵扣凭证,类似企业购进农产品可以抵扣13%的进项税额,如果这部分进项税无法抵扣,企业税收负担将会大幅上升;还应考虑房地产业的上下游税率,最好规定一致或相近,以减轻企业纳税负担,实现税制改革的初衷即结构性减税的目标。此外,由于房地产企业开发周期长的特性,增值税进项税的认证期是否在现行政策的基础上适当延长。

2.政策筹划,争取财政资金支持。

由于“营改增”政策实施后将对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带来较大的影响,由于房地产企业的行业状况及增值税的征纳方式,在实施初期会对相当一部分企业带来较沉重的税收负担。为了实现改革的平稳过渡,据统计,相当一部分省市财税部门均提供了改革扶持资金政策,对税制改革中有实际困难的企业予以政府资金扶持。因此,处于“营改增”大背景下的房地产企业,应积极利用相关资金扶持政策,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政策筹划,以享受相关的政策资金支持,减轻企业的税收压力。

3.找准企业税收风险点,合理规避税务风险。

房地产企业与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的企业不同,其建造周期长且开发至一定节点才能进行预售,考虑到房地产的行业特点、市场行情及政策因素,“营改增”后会使该行业税务风险加大。主要风险一是:如不能按期预售,前期的增值税进项税认证过期,致使进项税不能抵扣;二是:如果商品房脱销,导致进项税抵扣不足使得企业税负增加;三是:如果房地产行业不景气,严重出现商品房滞销,无法及时取得销项税,可能会出现进项税与销项税倒挂;如何避免此类事情发生,是政策制定部门需考虑的问题也是企业税务筹划和规避税务风险的重点。

4.合理筹划增值税抵扣链条,降低企业税收负担。

由于增值税抵扣有严格的抵扣链条,所以“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必须加强增值税抵扣链条的管理及筹划。因房地产企业商品房的销售价格确定后,相应的销项税也就确定,销项税的筹划空间有限,所以只能把筹划的重点放在进项税上。房地产企业如何增大进项税额并在合理的时间内得到全额抵扣是降低企业税负的重点,比如企业的供应商、施工方等上游企业的开票时间、增值税税率、结算方式的选择及进项税认证时间的筹划等都是进项税筹划的重要切入点。项目从开工至售罄,在增值税抵扣链条上,根据各行业纳税义务发生的时点科学、合法制定正确的筹划步骤,做出最符合企业要求的有效筹划方案,有效降低企业税负。

五、结语

“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在合理利用政策的同时,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具体业务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找准切入点合理制定税务筹划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怡然.我国房地产企业纳税问题分析.东北财经大学学报[J].2015.01.

篇3

关键词:融资性担保行业;风险特征;风险防范

一、江苏省融资性担保行业主要风险特征

(一)资金方面

资本金不实,资金链脆弱,代偿能力急速下降。我省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管从2011年正式开始,之前成立的民营担保机构验资后资本金短期内便离开公司账户屡见不鲜,担保公司通过应收账款、委托贷款或其他投资等方式变相抽逃资本金,资本金不实这一历史遗留问题面对目前的监管仍无法整改到位。宿迁地区民营类担保机构通过收取客户保证金用作存出保证金、且存入保证金不在账面显现的事实已不容争辩,融资性担保业务在达到一定的规模后,这一举措不仅使得担保公司的资金运用符合监管部门的要求,更达到了不需要自有资金就能正常运营担保业务的目的。而在实体经济不景气、房地产行业调控政策持续加码引起产业链上多个行业滑坡、商业银行信贷政策收紧的外部运营环境下,抽离出来用于经营“资金业务”的资金回收难的局面日益加剧。

由此,资本金不实、挪用客户保证金、资金业务安全性和流动性差的三种经营现状触碰,极易引发资金链断裂风险。

挪用或占用担保客户保证金比较普遍。目前,融资性担保机构基本未设立存入保证金账户,更谈不上专户管理、专款专用,而是将其作为存出保证金使用,更有甚者高于存出保证金比例收取存入保证金来将多余部分用作高息资金业务,或者截留客户银行贷款,向客户承诺高额回报,并由担保公司提供相应担保来经营资金业务。在目前的宏观环境下,极易导致资金链断裂引发挤兑风险,不仅使得担保客户面临损失,也使得融资性担保业务面临巨大风险敞口。

担保客户保证金未设专户管理是融资性担保机构变相抽逃资本金的主要手段,已演变成行业普遍的经营模式,而面对现行收取客户保证金的监管要求,大部分担保机构将竭力通过关联账户隐匿该部分资金。

民营类担保机构资金运用普遍不规范,账面资金日均比例不达标,月末应付监管资金回笼现象比较明显。部分民营类担保机构由于其本身股东实力有限,股东实体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从对账单显示,有担保公司货币类资金流回股东的现象,也有部分担保公司闲置资金日常主要用于短期对外拆借或者提供客户续贷过桥资金(该现象发生频繁),这类担保公司评级现场一般也不能提供完整的评级周期内所有资金凭证以及网银明细作为评级支撑,日常账目比较混乱,银行询证函不能出具,信用评级配合度较差,整体资金使用情况难以做出准确判断。

(二)业务方面

代偿率、垫资率急速上升,以委托贷款等方式掩盖代偿风险。区域内实体经济的不景气、民间资金业务风险、及因信用担保产生的传导性还贷风险使得融资性担保机构在保客户逾期率、代偿率、垫资率激增,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宿迁地区担保行业显性代偿额达到2010年同期的2倍,与此同时当期代偿率也同比增加。有的担保公司面对经营中出现的代偿不是按规定履行正常的代偿手续,而是通过发放委托贷款置换银行贷款来变相掩盖代偿风险。

主要合作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缩减与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合作规模,银保合作门槛普遍抬高。通过这一轮经济周期的考察,担保机构的风险点突出,商业银行对担保行业重新审视,调整内部评价体系,欲通过严格考察筛选合作方;部分商业银行已暂停或逐步缩减与民营担保机构的业务合作,甚至出现提前收贷现象,恰适中小企业普遍资金链偏紧,代偿垫资问题突出;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后,2012年1季度偏紧的信贷规模在第2季度得到适当放松,未来担保业务实现增量发展仍存在不确定性。

业务经营不规范、主营业务偏离担保。由于过去行业缺乏有效监管和制度规范,部分担保机构违背审慎经营的原则,只顾追求短期利益,忽视基础建设和长远发展,脱离主业。有的名为“担保”,实则高息揽存或非法集资来放高利贷以及从事与担保无关的高风险业务,有的仅为关联公司套取银行资金提供方便,有的甚至采用欺骗手段骗取银行贷款。很多担保公司以担保业务为名,实际从事资金业务,偏离了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初衷,这同时也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钢贸类担保机构生存困难。2011年第三季度起商业银行开始主动减缓与钢贸类担保机构的合作,至2012年第一季度,此类银保合作全面收缩,加之受房地产行业调控的影响,钢贸企业经营业绩迅速下滑、营运资金紧张,钢贸类担保机构在保客户逾期违约率上升,其信用等级整体下滑,实际控制人未来经营信心骤降,2010年下半年成立的钢贸类担保机构大部分因无法开展业务而停止运营,欲保留公司、安全通过年检来等待外部环境好转。

(三)内控体系

缺少专业人才、风险控制能力薄弱、对银行依赖度高。部分融资性担保机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从业经验、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大部分担保机构创新能力不足,业务模式单一,对银行依赖性过强。担保公司内部风险控制能力仍需加强,多家担保公司存在业务与风险部门重合现象,甚至一些担保公未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监管部门监管建议

建议监管部门可以从规范担保机构运营、降低担保机构风险、帮助担保机构实现可持续经营方面进行相关研究。

禁止担保机构开展违规高风险业务。省内部分担保机构从事吸收存款、发放高利贷等业务,此类业务风险度极高,波及面广,影响坏,也导致企业融资负担加重。建议监管部门严格禁止担保机构从事违规高风险业务,规范行业运营,降低行业的担保业务风险,实现行业合规、健康发展。

规范担保资金运用。区域内部分担保机构存在资本金不实、资金链脆弱、挪用或占用担保客户保证金、账面资金日均比例不达标等现象,建议监管部门对担保机构存入保证金及其他债务来源进行监管和规范,担保机构收取的客户保证金应当在账面反映,同时继续加强对担保机构资金运用的监管与规范,降低担保机构资金运用风险。

篇4

第一部分

中国保险市场运行状况

一、保费收入

(一)保费收入增长情况

今年1~9月,全国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5327.92亿元,同比增长23.64%。其中财产险1551.44亿元,同比增长35.94%;人身险3776.48亿元,同比增长19.21%。因股市起伏的波及,环比来看,截至9月份保险市场经历了三起三落的震荡走势,从8、9月份来看,股市正在走出7月份保费收入大跌至本年新低的谷底,走出了第三轮上涨的行情。9月份继8月份再次上涨,原保险保费总额达到了642亿元,然而距离前期779亿的月度高点仍有很大距离。

前三季度,财产险保费收入比重进一步上升至29.12%,比2006年底的26.76% 高2.36个百分点,人身险保费收入比重进一步降低至70.88%。在人身险中,寿险的比重进一步上升达到88.64%,比去年底提高了1.69 个百分点;健康险的比重为7.41%,人身意外伤害险比重为3.95%。(见表1、2、3、4、5、6)

(二)企业年金

根据保监会的统计资料,“养老保险公司企业年金缴费”项目出现大幅度增长。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养老保险公司企业年金缴费总额仅为9.28亿元,而到三季度末,这一数字上升至50.8亿元,增幅高达447%。养老保险公司企业年金受托管理资产66.28亿元,养老保险公司企业年金投资管理资产55.31亿元。

二、赔款、给付

前三季度,在原保费收入显著增长的同时,原保险赔付支出也高达1643.30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为700.32亿元,人身险的赔付支出为942.98亿元,较二季度有明显增长。(见表7)

三、保险中介

根据中国保监会的《二七年三季度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截至2007年9月30日,全国共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297家,兼业机构146449家,营销员1864,833人。全国保险公司通过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入4288.41亿元,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80.49%,同比上升2.73个百分点,这是按季度统计首次突破80%。2007年3季度全国总保费收入5327.92亿元,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3776.48亿元,财产险保费收入1551.44亿元。报告指出,全国中介共实现业务收入377.09亿元,同比增长46.79%,盈利6144.68万元。具体是:保险公司实现手续费收入14.88亿元,同比增长38.55%。其中,财产险手续费收入11.48亿元,同比增加32.56%,占全部手续费收入的77.15%;人身险手续费收入3.4亿元,同比增加63.46%,占全部手续费收入的22.85%。3季度,全国保险公司亏损1950.66万元。

保险经纪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13.39亿元,同比增长29.87%。其中,财产险经纪佣金收入10.38亿元,同比增长31.39%,占全部经纪业务收入的77.52%;人身险佣金收入1.18亿元,同比增长74.02%,占经纪业务收入的8.81%;再保险和咨询类佣金收入1.83亿元,同比增长5.78%,占全部经纪业务收入的13.67%。3季度,保险经纪机构实现盈利8398.46 万元。保险公估公司实现公估服务费收入4.49 亿元,同比增长43.91%。其中,财产险公估服务费收入为4.47 亿元,人身险公估服务费收入为186.8万元。按照险种划分,公估服务费收入的构成为:机动车辆险2.38 亿元,占53%;企业财产险1.12亿元,占25%;货运、船舶险5276万元,占13%;建筑、安装工程险1710万元,约占4%;其他合计2914万元,约占5%。3季度,保险公估机构亏损303.12万元。报告评价,整体来说,全国保险中介市场进退平稳,业务发展良好,创新意识加强,市场秩序好转。保险中介保费收入占全国总保费收入按季度统计首次突破80%,发挥了保险销售主渠道的作用,为做好风险管理,服务和谐社会发挥着积极作用。

四、前三季度保险市场资金运用状况

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我国保险业资产总额约为27,953.77亿元,相对去年底大幅增长41.6%。同时,保险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前三季度投资占比达65.3%。

显然,在资本市场行情走好的情况下,保险业正不断加大投资力度。这一点从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公布的业绩当中就可以得到证明,这两家公司第三季度业绩的快速增长,主要来源于投资收益。同时,资本市场的走强也使得保险公司竞推投连险产品,从而实现保费规模扩张。(见表8、9)

第二部分 市场竞争主体分析

一、人寿险公司

今年前三季度,寿险市场上的52家人寿险公司中,27家中资寿险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3426.83亿元,占寿险业总保费的92.48%,比去年末下降了1.61个百分点;25家外资寿险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278.75亿元,占寿险业总保费的7.52%。

在寿险公司排名中,国寿、平安、太平洋依然占据保费前三的位置。国寿今年前九月保费规模达到1586亿元,同比增长6.6%,今年九月单月保费收入为153亿元,环比增长34.2%。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246.96亿元,每股收益0.87元。其中7月至9月净利润为78.23亿元,每股收益0.27元。平安寿险今年前三季度的保费达到596.6亿元,平安集团在第三季实现净利润37.39亿元,每股收益0.49元,集团总资产增长至6237亿元。外资保险中友邦的市场份额最大,实现累计保费收入62.66亿元,占人寿险保险公司总保费收入的1.69%,占外资人寿保险公司总保费收入的22.48%。(见图表10)

二、财产险市场

今年前三季度,财险市场上的41 家财产险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1622.09亿元。其中,26 家中资财产险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1603.87亿元,占财产险业总保费的98.88%,比去年末上升了0.05个百分点;15家外资财产险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18.22亿元,占财产险业总保费的1.12%。其中,人保股份以43.09%的市场份额占据榜首,其累计实现保费收入698.90亿元;太保财和平安财分列2、3位,分别实现保费收入185.40亿元、163.07亿元,市场份额为11.43%和10.05%。外资保险中美亚的市场份额最大,实现累计保费收入6.40亿元,占财产险保险公司总保费收入的0.39%,占外资人寿保险公司总保费收入的35.13%。(见图表11)

第三部分 地区市场分析

一、区域发展整体状况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保费收入达到5327.92亿元,其中广东省保费达到465亿,排名全国第一,江苏以452亿排名第二,北京保费以357.99亿元则超过上海排名全国第三,上海保费为357.49亿元。

前三季度,环比分地区看,非常明显的是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地寿险保费收入逆势下跌,跌幅分别为3.19%、4.95%、6.46%。而同期全国其他地区环比大部分出现20%以上的涨幅。同比分地区看,以寿险为例,非常明显的趋势是发达城市地区增幅远大于其他城市地区增幅。数据显示,九月份北京寿险收入增幅达79.02%,天津达114.41%,上海达46.20%,青岛达68.07%,广东达79.74%,深圳达83.51%。相比之下,其他地区的增幅大部分在40%以下。(见表12)

二、北京市

上半年,北京市共实现保费收入357.99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82.35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23.00%,人身险保费收入275.64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77.00%。(见图表13、14、15)

三、上海市

统计显示,2007年1至9月上海市保费收入累计357.50亿元,同比增加48.06亿元,增幅为15.53%。其中财产险公司保费收入97.55亿元,同比增加16.43亿元,增幅为20.26%。寿险公司保费收入259.95亿元,同比增加31.63亿元,增幅为13.85%。产寿险保费收入比例为27:73。中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比例为74:26。

截至2007 年9 月,全市保险赔款和给付支出累计96.72 亿元,同比增加33.51亿元,增幅为53.02%。其中财产险赔款38.87亿元,同比增加6.38亿元,增幅为19.65%;寿险给付50.09亿元,同比增加26.34亿元,增幅为110.85%;健康险赔款给付6.20 亿元,同比增加0.60亿元,增幅为10.79%;意外险赔款支出1.56亿元,同比增加0.19亿元,增幅为13.70%。

截至2007 年9 月,全市共有81家保险公司和5 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其中财产保险公司37家,人寿保险公司30 家,养老险保险公司4家,健康保险公司5家,再保险公司4家,保险集团公司1家。

截至2007年9月,上海市共有保险中介机构233家,其中保险机构124家(其中分支机构27家),保险公估机构40家(其中分支机构14家),保险经纪机构69家(其中分支机构31家)。其中今年9月份新增1家保险中介机构,为长城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撤销了1 家保险中介机构,为上海新齐鲁保险有限公司。中资保险公估机构37家,其中分公司13家;外资保险公估机构3家;中资保险经纪公司64 家;外资保险经纪公司5家,其中分公司3家;公司全部为中资公司。(见图表16、17)

四、江苏省

今年上半年,江苏省累计实现原保费收入452.70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1.39亿元,占比为26.81%;人身险保费收入331.32亿元,占比为73.19%。 (见图表19)

五、广东省

今年前三季度,广东(不含深圳市)以465亿元的原保险保费收入超过江苏,重新夺回了4年前失去的全国保费第一的宝座,表明广东已经扭转了下滑的态势。而财险保费增长37.2%,寿险保费增长29.4%,也表明近几年来广东财险增长慢于寿险的格局已经改变。(见图表20、21、22)

第四部分 市场聚焦

一、十六大以来保险业发展改革成绩

近期,中国保监会在其网站上题为《十六大以来保险业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文章,对十六大以来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状况,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首先,行业发展在四个方面迈上新台阶。近年来,保险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一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以来,保险业务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6%左右,2006年全国保费收入达到5641 亿元,是2002年的1.8倍。今年1~8月,全国保费收入4683.5亿元,同比增长22.6%。二是行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目前,保险业总资产达到2.53万亿元。从1980年恢复国内业务到2004年初,保险业积累第一个1万亿资产用了24年,积累第二个1万亿资产仅用了3年。保险业资本金总量超过2000亿元,是2002年的5.6倍。三是市场主体结构日益优化。目前我国有保险公司102 家,其中中资公司61家,外资公司41家,比2002年增加了60家。同时,专业保险中介市场从无到有,目前有专业保险中介机构2256家,初步形成了功能相对完善、分工比较合理,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保险市场体系。四是国际差距逐步缩小。2006年我国保费收入世界排名第9位,比2000年上升了7位,国际排名平均每年上升1位。其次,体制改革在三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保险业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着力推进体制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重大进展。

2003年11月,中国人保在香港挂牌上市,成为我国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国内金融企业。2003年12月,中国人寿同时在纽约和香港挂牌上市,创造了当年国际资本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融资额的最高纪录。

2004年6月,中国平安在香港上市,成为我国第一家以集团形式在境外上市的金融保险企业。今年,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又成功回归A 股,成为国内资本市场重要的标志性公司。目前在境内外上市的中资保险公司达到5 家。

第二,保险公司改制上市所产生的制度变革效应,成为推动保险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是建立了现代保险企业制度。完成了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造,目前,除经营政策性业务的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外,所有中资保险公司都采取了股份制的组织形式。二是完善了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制定了《关于规范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试行)》及配套制度,建立起规范的保险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强化股权约束,股东更加关注公司发展,董事会更加专业化,管理层更加职业化,初步形成了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有效制衡机制。三是提高了保险公司竞争能力。中国人寿市值已跃居全球上市寿险公司第一位。在2007年《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中,中国人寿排名192位,比2003年提高了98位。在国际著名财经杂志《欧洲货币》2006年亚洲最佳管理公司排名中,中国平安名列亚洲保险公司及中国区公司之首。

第三,对外开放在四个方面呈现新局面。根据我国入世承诺,保险业在金融行业中开放力度最大,开放过渡期最短。2004年12月11日过渡期结束,保险业进入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时期,呈现出安全可控、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开放更加全面深入。外资保险公司可以在我国任何地区提供保险服务,除法定保险业务外,外资保险公司可以经营其他全部业务。二是开放的质量较高。截至2006年底,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133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了195家代表处。世界上主要跨国保险金融集团和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都已经进入我国,《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 强企业中的46 家外国保险公司已经有27家在我国设立了营业机构。三是开放的效果较好。注重引进在养老、健康、责任和农业保险等方面有专长的境外保险公司,积极借鉴外资公司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技术服务和运作方式。配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鼓励外资保险公司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设立经营机构,开展保险业务。2006年外资保险公司占整个保险市场的份额为4.6%,成为促进我国保险业改革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四是国际监管合作取得重大进展。经国务院批准,保监会先后加入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和国际养老金监督官协会。2006年10月,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第13 届年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球9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是历届年会中参会国家、地区和人数最多,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届年会。同时,深入推进中美、中欧和亚洲地区的双边及多边保险监管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保险监管规则的制定。

第四,保险监管在三个方面形成新体系。立足于保险业发展实际,借鉴国际保险监管最新经验,坚持依法监管、科学监管、审慎监管,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保险监管体系。一是三支柱现代保险监管框架初步建立。借鉴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核心监管原则,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建立了以偿付能力、公司治理结构和市场行为监管三支柱的现代保险监管框架。二是防范风险的五道防线基本形成。以公司治理和内控为基础、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以现场检查为重要手段、以资金运用监管为关键环节、以保险保障基金为屏障,构筑了防范风险的五道防线,从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化解三个环节,形成了防范化解风险的长效机制。三是市场化的风险自救机制逐步完善。建立和完善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率先在金融业建立起市场化的风险自救机制。截至2007年6月底,保险保障基金规模达到88亿元。通过这一制度,能够在保险公司出现风险损失时,由保险保障基金对被保险人的损失进行必要的补偿,最大限度地保护被保险人利益,减轻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经过几年的努力,在保险业发展比较快的情况下,保险业主要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和化解,没有出现大的系统性风险和问题,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保险市场运行稳定健康安全。

第五,服务和谐社会在六个方面取得新进展。保险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把不断扩大保险覆盖面、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许多业务领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过去保险业险种结构单一、服务能力较弱的情况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一是应对灾害事故和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稳定运行。面对自然灾害和各种事故,包括台风、水灾、空难、海难、交通事故、地铁透水等,2002年以来,保险业累计赔款与给付4000多亿元。二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开展粮食主产区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发展能繁母猪保险。2002年以来累计承保农作物面积1.45亿亩,牲畜2.46亿头。在22个省市累计为3000万人次的农民工提供了保险保障。在8个省66个县(市)参与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6年为736万人次提供补偿金额9.7亿元。在15个省(市)开展了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业务,积累养老金27亿元。三是促进社会保障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家庭开始把商业保险作为解决养老和健康保障的重要手段。目前,保险业为人民群众未来的养老和健康积累准备金1.5万亿元。四是支持金融改革,促进金融市场的发育和完善。保险市场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保险公司已经成为债券市场的第二大机构投资者和股票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成为稳定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保险公司作为战略和财务投资者参与商业银行上市重组,有力地支持了商业银行改革。五是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和“走出去”战略。目前,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2.3万亿元,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积极参与投资京沪高速铁路项目等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为500多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和100多项大型对外经济合作项目提供保险支持。六是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创新。大力发展责任保险,用市场化手段促进社会风险管理水平提高,解决责任赔偿等方面的法律纠纷,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减轻政府压力,提高社会管理效率。积极参与平安建设,推行契约式保险联防,实现了保险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有效结合。

二、广东社保案

日前,被控,挤占挪用广州10.18亿元社保基金的“罪魁祸首”刘雨宏,在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法院出庭受审。早在1996年,刘雨宏就被社保公司免职;2006年5月,社保公司向有关部门举报;2006年12年,惶恐的刘雨宏在家中被捕。从1993年到1996年的4年间,前广州市劳动保险公司经理刘雨宏,违规审批社保基金约7.5亿元非法营运,非法投资造成损失大约5.2亿元,该案今年4月曾被媒体广泛报道,在社保行业引发了“地震式”的轩然大波。

据公诉机关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检察院指控,1993年到1996年,刘雨宏任广州市社会保险公司(广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前身)经理期间,未经上级领导批准,违规审批社保基金,并在市场上进行非法运营。刘雨宏经手审批项目共计14个,主要是房地产行业、银行借贷、承销国库券等项目,违规审批社保基金约7.5亿。

据公诉材料显示,14笔审批均发生在1993年1月~1996年2月之间。涉及金额达千万元以上的有9笔,其中涉及金额超过亿元的有两笔,分别为:与广州亿安房地产发展公司合作开发房地产投资失败,至案发时止,造成社保基金直接损失达12767.5万元;委托广州珠江信托投资公司将社保基金指定贷给广州恒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用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失败,至案发时止,造成直接损失14,200万元。

其中最大的一笔,为投资海珠广场附近的烂尾楼亿安广场。1994年初,刘雨宏经手审批社保基金2.69亿元,投入到广州亿安广场房地产发展公司的亿安广场项目,该项目后来由于发展商改变规划、发展商其他项目资金紧张等综合原因,最终无法收摊烂尾。2006年年底,亿安广场被拍卖,广州社保基金只从拍卖款中收回了一小部分损失。

三、保险业综合经营

关于保险业采取综合经营的必要性,一般来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目前我国保险业资金规模已过1万亿人民币,但各大保险公司面临的重要问题仍然是资本金严重不足,而且传统保险产品很难为公司带来较高的利润,所以保险公司必须另辟蹊径,通过走综合经营之路,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也为充实保险公司资本金提供新的思路。第二种观点认为,从国外情况来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保险公司承保的利润便一直为负值,保险公司的利润主要来源是投资收益。在欧美,保险公司能占到金融市场的30%左右的份额。而在我国,保险公司与证券公司加在一起,才占到金融市场的5%。由于综合经营是国际趋势,所以我国的保险公司就必须采取综合经营。第三种观点认为,综合经营可以提高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因为客户的竞争是现代金融企业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综合经营的金融集团可以从事销售多种金融产品,可以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可以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从而赢得市场。另外,在综合经营的金融集团内部,银行、证券、保险企业之间可以互相提供服务,这种服务可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而且也可以降低经营成本和营销成本。

那么,是不是据此就可以认为保险公司未来发展一定要走综合经营之路呢?笔者却不敢下这样的结论。我们再回头来看上面三种观点。对于第一种观点,我们要思考的是为什么传统的经营模式出现了问题,是保险产品不再适合社会发展需要,还是保险公司经营中仍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保险业是一个新兴行业,未来保险业会得到快速发展,这是现在大家都经常听到的,也是被社会发展所认可的,这说明保险产品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关键是如何去满足社会的保险需求。比如,保险公司的主营是管理风险,那么保险公司就应该把业务的重点更多的放在帮助客户去管理风险,或者说去扮演风险管理咨询师的角色,强化自己的主营,而不是弱化自己的主营去开拓全新的市场。对于第二种观点,更应该很好的思考国际趋势是不是适合公司的发展,因为国外保险市场比国内市场成熟很多,国际保险业已经诞生300多年了,而我们的保险业发展也主要是近20年,许多保险公司更是成立只有两三年,甚至一两年。成熟度不同,当然选择也应有所不同,选取适合自己的道路才是关键,而不应盲目地把国际趋势作为自己的发展策略。对于第三种观点,不可否认,综合经营会提高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但综合经营带给保险公司的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因为综合经营涉及的行业越多,企业面临的风险点也就越大,而且综合经营也给不同行业之间的风险传递创造了渠道,所以保险公司选择综合经营之路也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