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8: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培养方案

篇1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国际化;创新;实践;管理会计

一、引言

未来10年至20年,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将逐步发展成为高增值的制造业、高知识的服务业中心、世界性的金融中心之一,对人才的需求从本土型向国际型转变,从知识型向应用型转变,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惯例、实践能力突出的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成为最受社会欢迎的人才之一。《广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15年,广东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360万人,2020年达到430万人,国际化人才总量达到3万人。基于上述财务管理人才需求的变化,各高校不断在教学师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在提高国际化程度、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等方面探索,但仍处于探索和实施的初期阶段,未能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高端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

我国目前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之才,但这种培养模式亦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较为轻视专业外语沟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过于偏重财务管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国际视野,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对高端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需要。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与目前教育体系衔接不够的问题突出,亟需进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

二、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的总体要求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特别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和管理创新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我校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正是基于上述要求,在广东财经大学校级特色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上,以当前财政部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为契机,以加快管理会计师人才培养为突破口,推动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创新。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

立足“国际化、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定位,不断优化和改进专业建设工作。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国际化、创新型、实践型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一套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专业建设方案,是保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

三、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是一项探索性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专业建设应突出特色和创新,具体通过创建CMA方向班拓展以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组建管理会计协同创新中心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型财务管理人培养方案”的创新和优化工程,如图1所示

(一)以全面发展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为引领,以重点发展“管理会计方向”为突破口

财务管理专业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全面发展、重点突破”。在全面发展政府财务管理、公司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拓展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本土化和国际化发展空间的同时,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教育现状,适时调整专业教育发展方向。根据国家教育改革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财务管理专业综合改革的重点是“强化专业方向教育”。从目前情况看,近期以公司财务管理专业方向的改革为突破口,发展的重点应当放在“管理会计方向”上。主要根据是: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中管理会计专业方向很少,管理会计人才的社会需求十分突出,供需缺口极大。开设管理会计(CMA)方向班的可行性:(1)CMA证书被社会广泛认可,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盛誉。CMA证书受到众多跨国公司高管的青睐,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袂推荐国际管理会计师资格,国家国资委要求在全国国资系统财务管理人员学习和获取该资格,可见它是目前国内外最受推崇的管理会计师资格之一。(2)CMA认证体系经过长时间的市场检验,已相对成熟,并为大家所公认。(3)我国目前许多高校开设了CMA方向班,如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浙江财经学院等数十所高校。这些学校的招生情况都非常火爆,学生在取得CMA资格后就业渠道明显拓宽。

(二)改进和完善实践教学方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1.改革现有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的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1)针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特点,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充分考虑专业学习与相关职业资格(如财务分析师CFA、国际财务管理师IFM、管理会计师CMA、理财规划师CFP等)考试认证的关联性,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专业课程。除了CMA方向班学生的定位是取得CMA证书之外,鼓励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有针对性地选修与相关专业资格考试和认证接轨的专业课程。(2)加强案例库建设和案例教学。在现有《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会计》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管理会计协同创新中心和实践基地的平台和资源,组织教学团队与合作单位开展案例设计研究,建设财务管理学科教学案例库,在《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主干课程中突出案例的环节和内容,加强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3)扩大实践基地的范围和类型,实现实践基地的多元化,满足不同就业取向的学生需求。通过组织学生在实践基地的集中实习以及就业实习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认识和应用能力。(4)探索定向培养模式。学生自大三开始,实施定向培养模式,积极寻求与企业或行业合作培养,由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有针对性的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国际化高级财务管理人才。

2.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通过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案例研讨、实践实习等渠道,不断提高专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考虑学校教师与企业高级会计管理人员长期结对,互相提高,共同提高;鼓励专职教师参加CMA考试,成为“双证”或“多证”型专业教师;聘请知名企业的财务总监作为兼职教师。学校根据学期课程安排,每年选派2-3名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与实践技能锻炼和顶岗实习。

(三)建立管理会计协同创新中心,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与科研院所、企业、社会机构建立联盟式、开放式合作模式,成立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体合作各方共同参与国家和地方各级相关科研项目申报和研究、开展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引入更多政府、行业和企业创新资源,研究确定一批重点项目,重点解决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过程中的共性和关键性问题。建立创新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明确各合作机构的角色和分工,设计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案。将专业教育与协同创新培养相结合。本着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务实创新精英人才的理念,突出校企(行业)协同育人方式,突出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注重产学结合,构建与企业长期合作的有效机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实习就业等方面和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合作,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培养全过程。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

(四)改进教学模式,为专业建设提供方法指导

1.构建校内教师与校外实践导师授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核心专业课程的授课,在校内教师讲授的基础上,部分专题聘请校外实践导师做案例讲解;组织体现新的发展动态和学员需求的专题讲座,包括:请专业名师开展专题学术讲座,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讲案例分析,请相关专家开展人文素质专题讲座等。

2. 建立“协作式”的团队学习模式,探索协作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对专业核心课,则采用小班教学、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此外,积极开展研究型教学实践,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在与老师和同学的协作研究过程中掌握创新的思维和方法。

3.推行“挂牌选课”制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选修课程中推行挂牌选课,由学生选择课程和教师。比如,同一门课程由多位老师“挂牌授课”,不再固守行政班级的划分与约束,由学生自由选择老师,或者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课程,有关课程学分可由学院自定打通模块。一方面促使教师在竞争促动下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校;物联网;培养方案;实验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4)10-00-02

0 引 言

物联网被称为第三次信息技术浪潮。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迅速推进,各部委针对物联网领域的支持政策纷纷出台,各省市积极推出了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各地方物联网产业联盟纷纷成立。相关企业和投资机构积极介入,尝试推出物联网各类行业解决方案,涌现了不少优秀应用案例与示范项目,推动了物联网广泛应用。

在国内物联网产业与应用积极推进的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中国物联网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核心技术有待攻克,商业模式和完整的产业链还未形成,上规模的行业应用还未实现,行业技术和应用标准还未统一。

在此背景下,2013年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物联网专业学科建设研讨会如期举行。本文将从专业和科学的角度出发,直面物联网的核心问题和难点问题,分析物联网的现状和机会,帮助引导我国高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推进中国高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

1 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截至2012年6月,国内已经开设近150个物联网工程专业,但是各自制定自己的培养目标,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个人认为,首先应该培养掌握物联网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这人才培养的根本。其次,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物联网应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和项目研发,培养出可以在工业和信息产业以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中从事各类物联网系统研究、教学、设计、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这是人才培养的重点。最后,由于物联网应用涉及的领域较多,所以还应当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以及在物联网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2 物联网专业的课程设置

从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来看,个人认为物联网导论、嵌入式系统、传感器原理RFID(射频识别技术)、无线传感网络、物联网智能信息处理和物联网中间件技术等课程作为本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因为这几门课程贯穿了传感技术、网络传输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学习物联网知识和应用的基础。

本专业的其它课程,例如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可以参照相关专业,比如通信技术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中的课程设置来制定。

整个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分为基本认知、基本技术和综合实践三个环节,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物联网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以上三个环节,物联网专业核心课程的具体设置如表1所示。

3 物联网专业的实验室建设

与其配套的物联网专业实验室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物联网的专业实验室种类繁多,是衡量专业建设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成本的耗费也是最高的一项。

根据国内外物联网实验室建设的情况,个人觉得,可以先按照“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实验室的建设,合并已有相关专业的实验室,逐步细化实验室功能”的原则,来进行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因此,可以先建立传感器原理实验室、无线传感网络实验室、RFID原理与应用实验室和物联网通信技术与信息安全实验室,其嵌入式系统实验室一般高校放在计算机专业中,可以合并使用。

4 结 语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其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就业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行业,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信息安全等产品及系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开发、技术管理与设备维护等。

参考文献

[1]柯强.物联网专业课程建设探讨[J].物联网技术,2012,2(1):20-21.

[2]杜祥岭,刘加宁.构建高校物联网专业与实训中心探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35-36.

[3]彭亚雄.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专业的几点思考[J].E-Business Journal,2012(1):10-11.

篇3

学生应该具备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具备无私奉献、团结友爱、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具备最基本的专业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具备扩展视野、去伪存真的严谨态度;具备努力拼搏、建功建业的踏实肯干精神和不断求新精神;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熟悉体育项目的主要理论知识,了解并掌握加强身体素质的科学方法,自觉形成一种经常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达到身强体魄的要求,力求符合《大学生健康体质标准》。

在航空服务业务上,要熟练掌握国内外客票(包括电子客票)内容的填写;灵活运用国际金融学、经济学等专业的知识妥善处理民航运输业务中遇到困难和问题;熟悉并实时关注国内外客票变更和退票等方面的流程和处理;掌握国际航空旅客运价规定并熟练计算运价;熟练航空货物运价的运费和运价计算;具备良好的外在形象、内在气质;提供完美的航空服务;提高航空服务技巧;考取民航售票员、安检员、货运员职业标准的初、中级资格证书以及技术等级证书,同时要求达到相对应的技术标准。

以后从事空中乘务员;民航安检员;民航售票员;民航货运员等工作。

在学校求学期间,让学生熟悉民航旅客运输相关程序,民航货运方面相关知识;了解客票销售、行李运送的相关内容;掌握航空地服工作的基本流程和规定;具备完整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性强的专业技能,以更好地服务于民航运输服务以及航空管理等岗位;具备符合民航运输企事业单位岗位技能要求的能力;有较强的人际协调能力;具备灵活运用国际金融学、经济学等专业的知识妥善处理民航运输业务中遇到困难和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应该有熟练操作民航客货运输的能力;具备民航服务人员基本的自学能力和扩展创新能力。

不仅如此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行业素质,能了解航空服务职业行为规范;爱岗敬业,具备很强的职业道德素养,集体荣誉感强,拥有团队协作精神;自觉树立好航空服务为旅客服务意识和航空安全意识。

为了满足上述的能力要求,可以建立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为满足航空企事业单位岗位(群)所需的航空能力、素养和知识,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同时建立起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结构。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模块,依次是:双证融通情境教学模块、基本职业素质模块和职业定位顶岗实习模块;如果要细分的话,包括8个小模块,分别是:专业基本素质模块、值机工学模块、公共素质模块、安全检查工学模块、职业定位专项实训模块、空中乘务工学模块、货运工学模块和顶岗实习就业模块;还包括41个科目。

本专业实行校内专任专业教师团队与企业兼职教师团队相结合的模式,并建成校内航空服务实训基地(仿真),分别为民航口语实训室,航空服务模拟机舱,民航票务实训室,民航安检实训室,民航商务实训室,化妆实训室,形体实训室,航空值机实训室。并与机场等省内外民航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在教材及图书、数字化资料等学习资源方面,大量采用本院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合作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与实习实训指导书。同时有效利用学校相关的网络资源,包括精品课程网站、数字电子图书馆等。以及在校园网及“职教新干线”建立了专业教学平台、网络课程等开放式的教学支持系统。

在航空教学途径和方法上,把“做”作为中心,把“教、学、做“三者合而为一。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并通过项目为平台,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充分利用好有密切合作关系的企业车间、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大范围开展项目教学、在生产第一线开展现场教学、在校内仿真实训室进行仿真情景教学、大力开展基于校园网和“职教新干线”的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项目为导向,“做中学、学中做”,增加师生面对面的沟通机会,帮助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专业相关的知识、技能、素养,全面落实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的最优化。

在教学管理方面,建成学院、职能处室、系部、企业、学生及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校企合作建立各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制定教学评价方案,运用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的过程控制方法及现代教学管理手段,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大力开展学生评价、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教学质量监控活动,实现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科学化和制度化。

学校建立了教学质管中心,该组织单位的主任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组织的其他成员包括督导处、教务处、各系(部)主要负责人、校外企事业单位相关专家。质管中心的主要职责就是制定教学质量评估和管理的方法,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体系,监督教学质量管理,解决并处理好在教学质管过程中出现或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而学校教务处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教学规范,制定教学质量评判准则,并要对学校各院系的教学检查。学校教学督导处的主要职责就是进行全校范围内的教学督促工作,并对其开展督导和指导性工作,为此,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教学督导团,它主要是由专制教学督导员、兼职教学督导员和特邀企事业单位的教学督导员构成,以便加强学校的教学督导作用。

在“一区两园”的紧密合作企业,设立由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学院毕业生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测站,聘请企业负责教育与培训的副总经理为站长,采取激励措施,监测和反馈教学质量情况。在校园网和“职教新干线”建立教学质量监测平台,听取教师、学生及家长、兄弟院校、企业、用人单位、社会各界的意见,形成学院、企业、学生及其家长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教学质量管理的格局。各系(部)成立由系(部)主任任组长、校企合作单位代表参加的教学质量管理组,开展日常教学管理活动,听取和反馈教师、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各班级的“学生教学质量信息小组”,检查并记录每节课的课堂秩序、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果等情况,收集并反馈同学的意见和建议。

在教学计划编制方面,教学实行学年学分制,达到“双证书”要求:在可以取得专业毕业证的基础上,还要同时获得以下类别证书中的任意一种或以上,方可毕业。这些证书分别是:航空值机上岗证、民航安检员证书、民航售票员证、航空货运员资格证等。

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当前我国航空事业迅猛发展,航空服务队伍不断扩大,航空服务专业具备有行业性质,越来越多高校将其设置在学科体系中,在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形式方面不断优化和完善,积累了大量经验。但是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与高等院校相比还存在有非常大差距,人才的职业技能和实践性相对较为落后,因此,必须要针对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提高人才培养有效性,本文就此展开了研究分析。

1.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与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校相比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存在有明显区别,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对教育目标差异性有充分考虑。但是中职院校并未对自身教育定位有清楚认识,受到片面认识因素影响,人才培养方案还存在有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对实践操作课程有足够重视,将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并重,但是当前很多中职院校受到普通教育理念等因素影响,专业课程的设置以文化课和理论课为主,很少有实践方面课程教学,同时课堂教学与实际生产存在严重脱节,无法取得理想教学效果。

1.2 在师资投入方面。当前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师资投入相对较少,很少有针对中职阶段航空服务专业的教材,很多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都是自编教材,或者使用高等学校教材,高等学校教材并不适用于中职院校教学。想要保证中职学校编制教材的合理性,能够满足学生学习情况,就急需要花费大量的师资力量在针对专业教学展开深层次研究,受到航空服务专业师资投入不足等因素影响,这一策略无法得到落实。

1.3 在教师水平方面。很多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开设时间短,为了节约师资成本,仅在航空核心专业方面聘用专业教师,航空服务专业的老师多为其他任课教师转岗,这些老师没有足够的航空服务专业基础,整体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提高。

1.4 在人才培养方式方面。当前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更多的集中在校内实验室培养,未能结合实际生产展开实践教育。航空服务专业实验室模拟服务与高空环境下服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受到行业特殊性限制,虽然很多中职学校积极寻找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但是实际上合作关系的建立还存在有非常大难度。

2.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2.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展开人才的培养。中职学校想要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的航空服务人才,必须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主要是为航空服务事业输送生产、技术和服务方面的基础性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法方面需要结合专业基本要求,在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后,展开针对性的拔高培养。如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高,不仅无法得到教学水平方面支撑,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在知识培养方面,需要掌握外语知识、法律知识、礼仪知识、航空知识等;在态度培养方面,需要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团队合作意识等;在技能培养方面,掌握岗位服务技巧以及沟通技巧等。

2.2 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一方面,中职学校需要积极简洁高等院校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中职学校需要提高在市场调查方面重视度,准确定位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向。因为航空企业本身特殊性特点,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与当地航空企业加强沟通和交流,在教学方式方面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和看法。因此为基础,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标准,做好各课程时间的设定。另外,适当增加学生毕业难度,通过职业资格考试等制度,毕业的学生不仅能够通过学校方面考核,同时还需要得到市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场的认可和肯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3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对教师结构进行调整,一方面,提升航空服务专业教师招聘条件,合理设置薪酬待遇,聘请更高素质教师,同时注意航空服务专业工作经验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学校定期做好对老师的培训,为老师提供深入企业机会,感受到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区别。航空服务专业任课老师还需要在工作的同时不断学习,丰富自身教学技巧,完善自己知识体系。

结束语

通过对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能够在提升教育水平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日常教学中首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展开人才的培养,其次要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最后要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为航空服务专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凤,司首婧.航空服务专业的形体训练课程现状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8,(3):34-37.

篇5

关键词: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实验实践设计

1 背景

无锡是国务院批准建立的物联网“感知中国”中心,同时也是国家物联网创新示范区。物联网行业是当前最热门、最具竞争力的产业,社会对该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物联网专业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广、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和良好的发展潜力。

在与物联网相关的行业企业中,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以及信息安全等产品及系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开发、技术管理与设备维护等发展强劲。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已经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中,物联网人才高校培养工作也得到国家大力支持,但是作为一个发展初见端倪的新兴产业,物联网各个环节的发展尚不成熟,人才领域划分和培养方向尚不明朗。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高校物联网及相关专业,给全国的高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江南大学作为首批获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校,于2010年6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实体建制的物联网工程学院,成为全国建设物联网工程学院和专业的领头羊。江南大学在已有自动化和计算机国家特色与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获得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物联网综合建设示范基地、物联网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等平台,将依托学校生物工程、食品工程、纺织工程等优势学科,彰显轻工特色,采用国际创新型工程教育模式,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理念,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培养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力争把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成在全国同类行业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特色鲜明、示范作用强的本科专业,成为轻工行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2 国内外高校相关专业情况

物联网专业作为一个全新学科,受到教育部和各高校的高度重视。截至2010年3月,全国已有700多所高等院系向教育部提交了增设物联网等相关专业的申请,2010年底包括江南大学在内的34所高校首次获批建设物联网工程专业,2011年更有包括高职大专在内的多所学校开始建立物联网工程专业。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是国内建立的第一个实体学院,其物联网工程专业现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无锡市重点扶持专业。经过两年多的发展,该专业建设思路逐渐清晰,课程体系和实验规划已具雏形,并为众多兄弟院校提供示范。

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迅猛,无锡领全国之先,最早开始发展物联网信息产业。随着物联网学院的不断壮大,学院改变了原有多学科多专业的划分模式,新成立了自动化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信息技术系和传感技术系4个系(见图1),在巩固物联网特色的基础上创新优势,完善了学院内部构架,实现了行政与学术的交融。

目前,物联网相关项目从国家到地方的投入都很大,并配有工信部、发改委等物联网专项,极大推动了政产学研紧密结合,产业化得到大力发展。同时,物联网技术发展很快,涉及多种网络技术,不同网络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应用环境。所以,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多种基础网络技术(3G、GPRS/蓝牙、WIFI、ZIGBEE、专用网络等)和网络问路由与数据处理、无线有线网关设计等新技术,在人才培养上也加大了传感器应用、多网络融合以及云计算方面的培养力度。

3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设置

按照国际创新型工程教育模式,学院改革现有专业培养方案,并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培养具有如下特色:有较扎实的通信、控制和计算机(Communication+Control+Computer,3C)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独立分析、设计物联网系统的工程能力;独立开展物联网相关项目的设计和研发能力;应用性强,直接面向工程,为国家和地方输送专业人才。

本专业培养从事物联网领域的系统设计、系统分析与科技开发及研究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结构合理,具备扎实的电子技术、传感技术、通信网络理论、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等基础理论,掌握物联网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等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具备在本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一二年级打好扎实的基础,三年级结合所学专业课接触专业应用背景,进入创新基地开展小型课题研发,四年级跟随专业导师构思综合课题,并结合毕业设计开展创新性应用课题研发。物联网专业教学大纲分为6个模块:

1)通识教育课程。

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进行安排;大学英语实行分级教学,共分四级;数学物理类课程按照机电类专业要求开设高等数学Ⅰ、线性代数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大学物理Ⅰ和大学物理实验。

2)学科平台课程。

开设了机电类基础课程工程制图1、程序设计基础C;根据建立物联网学院相近专业公用大平台原则,由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实验、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软件技术基础和物联网技术导论几门课程组成全院大平台课程。同时,结合相近的传感网、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共性要求,开设了数字信号处理和传感器技术。

3)专业核心课程。

突出体现了物联网专业重点要求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3个层次的核心课程,包括传感层的嵌入式系统、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检测技术与智能系统、网络层的传感器网络原理及应用、通信原理、控制技术及应用、应用层相关的算法设计以及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

4)专业选修课程。

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确定了几个模块的选修课,要求选修合计不少于28学分,即448学时,整个物联网课程架构以及组织体系见图2。

对于本专业应该了解的计算机技术、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控制技术和学科前沿进展专题,作为必选课供学生选修,为学生打下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共12学分。

第六学期的计算机网络、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移动通信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课程组成第一个任选模块,突出物联网专业在网络层的知识的加强,进一步开展网络协议、定位技术和机器学习等知识的教学;第七学期上半学期的物联网体系与标准、物联网中间件技术、M2M技术概论和物品信息制作与识别技术等课程组成第二个任选模块,突出物联网专业在感知层知识的加强,要求任选不少于6学分;第七学期下半学期的工程数据库设计与应用、信息系统集成技术与应用、多网融合系统设计与应用、物联网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为校企共建课程,重点在物联网专业的工程应用方面展开,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要求任选不少于4学分。

5)集中性实践环节。

主要由4部分组成,对于所有IT类学生必备的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电子设计CAD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构成第1部分;培养物联网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算法分析课程设计、软件编程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和物联网应用课程设计构成第2部分;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企业认知实习、物联网项目工程设计和多网融合系统设计与应用构成第3部分,这一部分与企业共建;培养本科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构成第4部分,这一部分为校企共建。

6)素质教育课程。

按照江南大学本科生素质学分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开设军事理论、军训、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等素质教育课程,共计13学分。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本着“卓越工程师”目标设置,重点突出工程应用背景。在方案设置中,我们引入CDIO理念,以工程教育背景设置教学计划。在第6学期的13-21周,学生将被安排在企业培养,进行物联网项目工程设计,工程设计的进行方式将参考CDIO模式进行。在第7学期,继续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的培养,课程的设置专门引入了校企共建课程共4个学分的选修课程,且开设了多网融合系统设计与应用实践环节,用于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第8学期所有的教学培养将在企业进行,即教学计划学期为2.5(基础学习)+0.5(企业实习)+0.5(专业学习)+0.5(校企项目研发),累计有1学年的培养由校企共同完成,最终实现教育部重点推出的“卓越工程师”计划。

4 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新方案的特色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以模块化的方式组织,突出了工科本科学生在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方面应掌握的知识;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程构成了物联网专业学生最核心基础知识的培养;专业选修和集中性实践环节则突出了物联网专业的应用性能力要求。

结合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卓越工程师教学培养精神,引入CDIO理念,在培养方案中突出了工程培养理念。第6学期16-21周的培养在企业进行,由校企联合培养,以企业的实际工程背景进行针对性的物联网项目工程设计;同时,在第7学期所开设的第3个任选模块是校企联合培养方式,根据工程实际安排教学课程内容,由企业副高以上职称的企业老师和高校教师联合授课,形成“理论学习+专业学习+CDIO实践+企业实践”培养模式,打通理论与实践教学培养通道。

4.1 专业特色课程设置

1)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该课程围绕传感器技术原理、数据调制和通信原理、IEEE802.15.4通信协议标准、网络结构和拓扑控制、微功耗节点和网关、时钟同步技术、无线定位技术和算法、网络协议分析、中间件和数据库技术、路由算法和加密安全等技术展开。

2)短距离通信与嵌入式网络。

该课程是物联网的基础,应该包括电磁波理论、无线通信加密理论、短距离无线通信标准、通信质量分析、MAC算法设计、数字调制和解调、嵌入式操作系统、简单网络协议栈结构、网络中继和转发等。

3)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该课程包括高频电路、数据通信基础、频谱资源和管理、协议标准体系、防碰撞技术、标签和读卡器设计、数据库和WebService等技术。

4)物联网系统集成技术。

该课程结合应用背景,从物联网工程角度出发,按照感知、传输和应用3大层次展开物联网系统集成技术的讲述。课程内容包括:硬件系统集成、软件系统集成、软件工程设计方法、接口技术、总线技术、系统优化等技术。

4.2 专业特色实践

针对物联网专业面向应用的特点,其实验和实践一般可以按照认知实验、验证实验和综合实践逐级深化规模、不断复杂,最终设计和实现一个有创意的智能系统。

1)应用认知实验。

该实验结合各种物联网典型应用,按照物联网体系架构组织可视化强的特点进行实验。学生从中体验物联网概念和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2)专业实验。

该实验体系分为无线传感网(WSN)实验、无线射频识别(RFID)实验、嵌人式和短距离通信网络实验等。

3)综合应用创新实验。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进行系统设计,提出技术路线和实现手段,利用实验室多种模块组合搭建系统,实现预期功能。

篇6

关键词:休闲服务与管理;高尔夫;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21-0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质精神生活不断提高和丰富,休闲度假将成为人们生活的必然需求。宜昌市在“十一五”期间提出了重点发展“旅游娱乐休闲”,并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宜昌市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源于15世纪苏格兰的现代高尔夫球运动,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项全球的体育赛事和休闲时尚。高尔夫球运动如今已发展成为我国初具规模的休闲产业。人才培养与开发是休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当前宜昌乃至三峡地区休闲产业的建设与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更需要相关的理论来指导。作为地方性旅游高职院校,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顺应宜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率先在三峡地区开设了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积极培养其专业人才,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服务于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开设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的必要性

1.专业行业背景。休闲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发端于欧美,20世纪7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产业体系中的支柱。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活动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显现,可以预见,休闲产业也将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休闲产业是旅游业、文化体育产业、服务业、娱乐业组成的一个产业群,各产业之间相互支撑,彼此交错,为人们的物质、精神方面的需求提供服务。目前,中国旅游业正在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休闲服务业在中国已经获得了快速发展。休闲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新的转折点和增长点,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尔夫运动作为休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前景可观。自1984年中国第一家高尔夫俱乐部成立以来,这项源于苏格兰的古老的运动在中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被公认为是高尔夫运动发展的热点地区之一。近年来,我国参加高尔夫运动的人数有呈几何增加态势,球场、运动设施越来越呈现大众化消费趋势,具2010年中国高尔夫协会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各类高尔夫俱乐部或球会近500家,球洞数共有约9500洞,高尔夫核心人口约为33.3万人(年满18岁,过去一年内下场打球超过8轮次的高尔夫人口),2010年国内高尔夫核心人口同2009年相比增长率为11%。而核心人口进行高尔夫旅游(异地打球并住宿)产生的打球轮次为259万,占总打球轮次的26.1%,高尔夫旅游市场前景继续看好。2010年,仅宜昌地区就有2家高尔夫俱乐部相继开业。

2.人才需求分析。高尔夫球会与球场数量是反映高尔夫球运动和高尔夫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高尔夫球经济孕育于高尔夫球运动。所谓高尔夫球经济,即“围绕并依附于高尔夫球运动而形成的各类生产、经营、服务等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高尔夫球经济范围广,其范畴涵盖多个行业。除了需要大量的高尔夫设计、管理、市场营销、金融信息业的高级专业人才外,更需要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高尔夫职业人才进入到高尔夫产业的各个行业,见图1。

目前,国内已建成近500家球场,3000多家练习场,而且还将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从消费人数来看,中国高尔夫消费人数已达相当规模。短短20年时间,中国高尔夫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果。目前宜昌地区开业球场已有两家,按常规计算,每家高尔夫球场需要经营管理人才300~400人,仅宜昌地区就需求大量的高尔夫专业人才。随着高尔夫休闲运动的逐渐普及,行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日益扩大。

3.高尔夫产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高尔夫产业发展要求我国高尔夫教育向多元化的层面发展,以适应高尔夫人才在知识结构上的变化。1997年的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成立标志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培养高尔夫专业人才,进入本世纪初,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相继开设高尔夫草坪专业和高尔夫专业,到现在为止已经开设了高尔夫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已有50多所。目前,我国高尔夫教育在师资、课程设置、教材、实训环节等方面正在不断完善,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人才培养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二、紧贴行业发展,制订好高尔夫商务体育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尔夫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运动项目之一,是三峡地区旅游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旅游市场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高尔夫运动平民化消费的趋势及三峡地区高尔夫行业的发展也对高尔夫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紧贴行业发展,更好地规划三峡地区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应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应该密切和高尔夫俱乐部、球会合作,充分吸收他们的意见,由学院和企业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然后根据工作能力要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置课程,指导实习实训,共同建设专兼职教师队伍,制订人才培养验收标准。同时,学院教师与俱乐部管理人员相互兼职,并由俱乐部高管对学院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指导、监控并验收。

2.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华中地区高尔夫球会的调查,高尔夫球会设施一流,但是在服务等软件方面还较欠缺。一是球场的管理还不是十分规范,球会运作的效率不是很高;二是球童素质不高,结合企业实际需求,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培养目标应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各类高尔夫俱乐部、球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具备高尔夫器材设备市场营销、高尔夫技术推广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具备策划和组织大型高尔夫赛事能力,从事高尔夫教练、陪练、球员,高尔夫运动的教学、训练、赛事组织与管理或其他俱乐部管理人员等工作的高层次技术型、实用型人才。

3.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休闲产业发展的实际,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制订以满足整个产业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的,以休闲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休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具体可以概括为“全程理论与实践交叉模式”,即“理论教学+仿真实训+课堂修正+顶岗实习+总结提升+零距离就业”,见图2。

4.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规划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当立足分析高尔夫专业的相关职业和岗位,把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工作态度等要求一一列举出来,找共同点,形成教学门类。以休闲服务与管理(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职业能力总体框架”(表1)和“专业职业能力――知识――课程的内容”(表2)来探讨该专业的具体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

5.注重课堂教学、实训教学、顶岗实习三个过程。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掌握高尔夫专业的基本知识,掌握高尔夫服务的技能、高尔夫赛事组织策划方法、高尔夫产品市场营销等技巧;通过实训实习,使学生了解行业的基本特点,将学校里学到的理论与实践应用于实际;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接受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会所服务能力、球童服务能力、高尔夫产品销售能力、赛事组织和管理能力等。

6.加大社会培训力度,规范培训认证体系。学院除了学历教育以外,社会培训也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用学院现有的资源开展职业培训,同时可以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学历教学的水平。2011年5月我院为宜昌三峡天龙湾高尔夫俱乐部专门举办的球童培训班,对提高球会管理服务水平有着积极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为学院开展社会培训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经。

目前我国现有的高尔夫专业证书培训与认证途径有限,高尔夫裁判员、教练员培训及资格认证主要由中国高尔夫协会举办,除此之外还没有其他的认证途径,因此希望国家劳动部门要建立并完善和发展高尔夫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使学校的高尔夫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有机结合,真正实现学生“双证制”教育,为学生后续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结语

高尔夫产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高尔夫教育的发展,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的教学将根据三峡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以培养从事休闲服务行业一线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逐步完善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以促进宜昌乃至三峡地区高尔夫休闲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郁小平.中国高尔夫球运动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杨红波.我国高尔夫职业教育发展探讨[J].旅游研究,2010,(9).

[3]李萌.山东省高尔夫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发展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4]吴克祥,张驰.中国高尔夫高等教育的基础建设与实践[J].工作研究,2006,(2).

[5]康保苓.高职院校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32).

篇7

摘 要:在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旅游业是重要的增长点,特别现代的人们崇尚旅游休闲活动,热衷于旅游文化,使旅游业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中等职业学校重在为旅游业培养实用性、专业性人才。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要培养高质量的旅游人才,就需要做到所培养的人才与旅游市场具有很高的契合度。这就需要从旅游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来。本论文针对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培养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基地。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成为了热门专业。要提高专业培养能力,就要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让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既符合旅游职业的需求,也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更好地发展。根据目前的旅游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就需要中等职业学校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旅游人才质量,对中国旅游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

(一)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旅游行业对人才的素质有基本的要求,即要求所引进的人才要具有良好的品质、健康的体制、在工作中有任劳任怨的精神。由于刚刚进入到职业领域的学生工作经验优先,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限,因此,需要人才要谦虚、待人接物都要有礼貌。旅游人才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字叙述能力。

(二)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主要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素养。

学生具备专业技术知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扎实,能够运用专业扎实进行技术操作。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主要的就业方向是餐饮、酒店、客房、导游等。这些职业都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才能够在职业领域中获得发展。

学生具备职业素养,不仅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知识理解力,还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职业应变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且职业道德素养良好。企业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评价是重要的人才质量衡量标准。目前的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评价已经不再局限于学历,而更多的是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选择人才,这就需要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才能够被企业所欢迎。面对目前学生职业素质差这一事实,中等职业学校就需要注重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面对目前学生职业素质差的问题,就需要针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制定出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教学方案。围绕着培养目标对教学结构进一步完善,保持教育体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以确保培养出公安质量的旅游专业人才。

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人才的培养方案

(一)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采用实训课教学模式

中国正处于旅游文化大发展时期,旅游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旅游人才不按照职业道德规范开展工作,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社会。旅游业具有本土性特点,往往以、民族元素吸引游客,因此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对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以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同时,能够向游客传输正能量。旅游是体现中国文化软实力中一项重要内容,中等职业学校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就要摒除原有的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从地方文化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的文化获取能力,使学生能够挖掘地方文化,并根据职业需要对所获得的文化进行整合。职业学校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学生的知识需求出发制定课程教学方案,以扩宽学生的视野。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实训教学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实训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操作能力,将旅游行业中一些与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相符合的工作实例引入到实训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布设情境,有助于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进入到职业岗位中后,专业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二)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将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构建起来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基的目的在于为旅游业培养复合型旅游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在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要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融入到职业领域的及空间。期间,学生必然会面临各种问题亟待解决,这就需要旅游人才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能够很好地应对各种问题。中等职业学校可以与旅游业合作办学,将校外实训基地构建起来,学生在实训基地学习,旅游专家为指导教师,要求所有的学生都需要遵守企业的各项规范,按照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要求完善自己。旅游企业也可以参与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使所培养的人才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比如,中等职业学校可以聘请旅游要求的专家到传播旅游景区文化,让学生参与旅游开发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旅游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在旅游人才培养上,更为注重专业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人才培养,以使学生进入到专业岗位中就能够胜任工作。现代的中等职业学校普遍采用的职业教育模式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育充分结合,使学生能够对专业知识灵活运用,由此而提高职业技术能力。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从学生职业的角度出发,不仅要做到教育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质量相符合,还要提高血神的创新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黎国玉.贵州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职业教育,2014(36):154-155.

[2]张颖.基于“校企生”三方互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05):30-32.

篇8

关键词:职业标准;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

机场场务技术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机场场务技术与管理实验实训室

序号名称主要设备及仪器功能容纳人数1动植物标本

制作实训室显微镜、试管、胶头滴管、烧杯、量筒、广口瓶、单面刀片、解剖针、解剖刀片等培养学生制作动植物标本的能力502动植物标本

展示实训室各类标本500种展示机场常见各种动植物的标本503机场驱鸟

设备实训室煤气炮,语音驱鸟王,驱鸟猎鹰20种培养使用驱鸟设备的能力504机场工程

测量实训室光学水准仪、光学经纬仪、全站仪、丁字尺、量角尺、大圆规、美工刀、直尺等满足工程测量实践课程教学需要501机场场务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机场场务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民航机场服务行业发展,掌握机场鸟害综合防治、飞行区巡查维护、净空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自我更新和自我提高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2机场场务技术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针对机场场务员职业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解,解构学科体系,从职业情景中的工作过程确定课程内容的范围――行动领域,再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使之成为具有普遍性的课程――学习领域,最后转换为“主题学习单元”的学习情景予以实施。通过工作任务分析,提炼了具有职业工作内容和形式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合并了职业行动领域,建立了“基本素质学习领域―专业技术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的课程结构,形成与场务保障工作过程紧密结合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如图所示。

3机场场务技术与管理专业实验室实训体系构建

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除了接受良好的课堂教学外,还要参与校内外实践实训,通过加大实践教学环节为突破点,积极建立以认知实习、体验实习和专业实习构成的实践体系。围绕机场场务管理工作,为了配合机场场务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建成了许多室内实训室,如表所示。

实训课程体系和内容从岗位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实训目标,以任务驱动、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明确实训目的。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掌握机场场务工作的基本技能,逐步形成独立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职业岗位能力,提高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

机场场务技术与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专业,仍处于探索阶段。随着实践经验的沉淀,继续在办学实践中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重构、应用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努力构建专业应用能力强、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所需要的培养体系,以培养适应民航发展需要的可持续发展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商务俄语人才;素质;课证岗;对接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国内基础工业发展逐渐停顿,导致其工程机械、建材机械和建筑机械行业发展停滞,无法满足国内庞大的基础建设需要,因此这个展会成为众多国际工程机械和建材、建筑机械厂商进入俄罗斯建筑工程市场的敲门砖。参展的国际企业主要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中国等。笔者亲身参与了这次盛会,学以致用,得到了非常好的锻炼。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深刻得体会了企业对商务俄语人才素质和从业能力两方面的要求,同时也切身感受到了中俄贸易开展的火热及其带来的众多工作机会。

一、职业素质

商务俄语从业人员需要在复杂的商务环境内负责双方的沟通,除了基本的语言能力以外,还必须具备相对宽泛的知识面,对相关的各种知识都必须有所涉猎。国际贸易常识、专业知识、历史文化等等,从事工程、工业产品的翻译甚至还需要能够大体看懂建筑和机械图纸。只有学校的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翻译行业进行的是陌生人的沟通,亲和力是很重要的,职业的微笑、文明的举止、适合的语气、得体的着装、熟练的专业知识甚至肢体语言都会产生影响。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是人的素质,高素质的翻译人员很容易获得沟通双方的尊敬与信任,这种尊敬与信任是促进双方成功合作的重要粘合剂。

展会工作对于参展商人员来说是劳动强度非常大的,人连续数日被局限在十几平米的空间内,不能随意走动和离开,还要时刻保持职业形象,精神高度紧张、枯燥。对体力、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都是很大的考验,这些宝贵的体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都要以适当的方法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对于职业的艰辛有一个提前的认识。

展会间隙,笔者与几家大型企业的高级销售经理沟通时,这些经理人常常感叹:在企业员工中,甚至是对外打交道的销售部门,都存在严重的技术和人际工程不平衡的发展,一些最基本的职业素质,在中国被称为礼仪。很多有高技能的职员,却不知道最简单的职业规范。一个成功职员的形象,展示出的是自信、尊严、能力,不但能够得到领导和同事的尊重,也要成功地向公众传达公司的价值、信誉。一个职员的形象是保证公司成功的关键之一。如果大学阶段能够有这方面的训练,可以节省用人单位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费用,对个人而言也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二、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外语这个专业可以说既有专业,又没有专业,必须要有一个业务定向,否则就会出现无枝可依的尴尬。商务俄语的应用性很强:商务俄语=商务+俄语,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的首先必备的要求。货物进出口所需的流程、法律文书、支付方式、物流方式甚至税率、退税率都需要了然于胸。商务谈判中很多时候双方往往都是企业的经营层高管,对贸易流程的操作性细节往往并不十分了解。如果不能及时拾遗补缺,很容易造成后续过程的麻烦。

笔者由于有俄罗斯贸易企业的任职经历,在一次谈判过程中及时向俄罗斯客商提醒诸如“产地证”等单据要求,避免了后续海关出口程序的麻烦,从而获得了对方的尊敬与信任,顺利的促成了合同的签订;在另一场谈判中,由于双方现金能力有限,需方采取类似杠杆收购的方式,以将要采购的中国生产线为抵押,向俄罗斯银行贷款,预付款以俄方银行信用证方式开具,出于自我保护,俄方银行条款十分复杂苛刻;同时中方企业需要以俄方银行信用证为抵押,获得中国银行贷款来支付原材料、采购件的预付款。整个交易过程曲折奇妙,实体贸易和金融杠杆双管齐下,环环相扣。谈判过程中,由于双方总经理对铁路运输交付条件下的预付款信用证的开立程序不了解,分歧很大。而铁路运输交付程序又与常见的海运CIF或者FOB不尽相同,笔者反复沟通俄罗斯货代、银行、需方,不仅理顺了从预付、制造、发运、通关到提货、安{的全部过程,同时还利用各种渠道了解了俄方银行的信用等级,评价马航MH17事件后欧美对俄罗斯银行业新一轮制裁可能带来的支付风险,帮助中方规避了潜在的不可抗力风险。同时反复推敲中俄两个版本的合同条款,最终帮助双方达成共识。合同签订仪式上,中方老总指着笔者与俄方总经理开玩笑:“这是我们负责国际贸易的副总经理”。这些宝贵的经历更深刻的印证了国际贸易知识在商务俄语专业中的重要地位。亲身经历的鲜活案例在课堂上学生也喜闻乐见,能够激发学习的热情。

通过一次展会的体验管中窥豹,获得了用人单位的第一手需求信息,通过和用人企业管理层人员的交谈中,笔者对今后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以及学生就业指导方面也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进一步思考了如何将课程与职业岗位相结合,学、考、用一致,避免学、考两层皮,如何做到“课证融合”进而“课证岗对接”,缩短学与用的距离,让学生们学有所用。

三、应用型商务俄语专业的“课证岗”对接

我国开设商务俄语课程时间较文学等方面课程要晚得很多,目前国内本科高校在俄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已经有很大的突破,在教学中已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改革中求发展依是高校俄语专业面临的问题,面对21世纪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重新对困扰俄语教学发展的各种因素和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进一步完善培养复合型俄语人才的发展战略。加大力度培养急需俄语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要缩短现实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差距,缩短学与用的距离,就要从根本上改进我国俄语教学现状,深化改革。就目前状况,各高校只是笼统地按照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定制专业核心课程,无章可循,而对于俄语贸易人才的培养尚无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衡量尺度,也无可参照的国家职业岗位标准、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等,各校只是按照“地方性法规”行事,出现了学、考、用的脱节,造成了很多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以及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不一致,导致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是游离于专业课程体系之外的。如何将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融入到本科俄语专业课程体系中,对于应用型商务俄语专业建设以及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商务俄语人才,促进的学生就业,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全面进步做出贡献。

(一)c时俱进,转变观念和重新认识

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到几个转变和认识。

1.应明晰培养特征,更新教学思想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较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较高层次”意味着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具有本科底蕴和发展后劲,“应用型”要求必须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相对于科学知识,更加注重技术知识;相对于理论研究,更加注重应用创新;相对于考研升学,更加注重就业竞争。同时还要消除目前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学术性教育而混淆本科教育的两种培养类型;二是过分强调职业性而掘弃学术性,把应用型本科教育办成职业培训班。

2.教学内容变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教学内容要求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适应国际接轨需要。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应明晰培养特征,更新教学思想,依据培养要求,重组课程体系;提高教师水平,改革教学方法。

3.正确界定本科高校俄语课程的性质

传统的俄语教学以传授语言知识为目的,这无形中就导致俄语教学按知识类学科的方向发展,这是俄语教学效果差的重要原因之一。按照课程理论外外语为工具学科的分类,我们应把俄语教学界定为以培养俄语运用能力为目的的技能课。职业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有工作经历,工作经历并不期望与今后工作一致,还要让学生感受工作的要求、工作的氛围、工作的环境、工作的程序、工作的纪律,从而促进和改进其学习态度和习惯。培养职业素养,练就职业技能。

(二)“课证岗”对接概念和目前存在问题

核心概念界定。“课证岗”主要是指俄语专业核心课和经贸类课程、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岗位。对接:即接轨。主要指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岗位的接轨,使职业和课程紧密链接,实现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企业转。

笔者认为“课证岗”的对接首先应实现“两课”对接。应用型大学俄语专业的教学“两课”对接主要是指专业核心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教学的对接。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建立教学模式,确定教学内容,并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要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把专业核心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实现“课岗”对接。实现应用型大学俄语专业核心课与职业岗位的接轨,根据专业现状,立足全国经济发展,结合大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首先界定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再次,实现“课证”对接。应用型大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既具备理论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以及适应的职业岗位群,选择对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及相关的职业标准,而职业资格证书是教育的核心能力的体现。培养的是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把专业核心课设置和职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最后,实现“证岗”对接。应用型大学教育不仅是一种学历教育,而且是一种职业教育、岗位教育。应打破学科理论取向的教育模式,转为社会取向的、实践取向的开放式的教育模式,使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岗位结合起来

(三)要想实现“课证岗”对接,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1.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核心课缺乏联系

目前应用型大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已经有很大的突破,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强调实训教学体系的完善,基本实现了从单一理论教学模式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渡。但是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上,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不是基于职业分析,职业资格证书外加于课程体系,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搞课外突击培训,并没有切实解决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的对接和融合,与专业课程缺乏联系。

2.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岗位脱节,学生毕业就业难

应用型大学专业具有实务性、复合性的特征,而在教学各环节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的设置上,没有参照国家职业岗位标准,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考核等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不一致,各有各的标准,出现学、考、用脱节。如果不能紧紧围绕职业岗位,针对性不强,则整个教学实际效益不高。由于专业核心课与职业岗位不匹配,使许多毕业生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这就意味着学生丧失了就业的优势。因此,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所具备的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既不能与本科水平相比也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商务人才的需求。

由于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差异,很多应用型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以及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不一致,导致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游离在专业课程体系之外,职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两张皮,不能有机融合。如何将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融入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中,对于应用型的专业建设以及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那么要想做到“课证岗”对接,首先要实现专业教师与职业资格的对接。学生“双证书”毕业,教师应该先行。从“双师”素质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过渡,已经成为各家高职院校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优秀的“双师型”教师,能够及时洞察预测行业发展变化,捕捉行业才人供求信息,适应国内外两个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双师型”教师是沟通社会实践与教学改革的桥梁,他们能够驾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手段,发挥先进的教学实验实训设施和场地的作用,实现双向互动式兴趣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师业务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转变。

其次,与企业充分沟通,了解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紧紧扣住“应用”主旨,校企共同拟订切实可行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并有效实施。通过校企结合,双向互动,在行业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在相关企业中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了解商务活动中俄国际贸易活动的工作内容、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为经贸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制订获得第一手资料。

为了培养适应企业生产、建设、管理等的应用型人才,使制定的教学计划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还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深理论的专家,聘请企业专家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听取一线专家的意见,根据岗位群,不断改进、完善实践体系。

最后,理论联系实际,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将实践教学改革作为重点,进一步拓宽思路,抓住课程体系改革这一“核心的核心”,要突出应用性;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使高职的课程内容组织服务于所要解决的职业领域的问题;要增强课程模式的实践性,服务于实践教学。

“课证岗对接”首先有利于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用型大学不仅是学历教育,同时也是职业教育,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如商务俄语专业可以结合东北地区或者大连区域经济特色,通过将国际商务俄语中级考试、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证、报关员资格证等融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用俄语从事国际商务岗位的职业技能,从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其次,有利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共同办学,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基于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教学,既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具体表现,也是企业发现潜在员工,降低招聘成本的有效途径。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能够很快适应岗位需要,胜任岗位工作,从而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同时职业资格证书也是学生职业能力的证明,为企业招聘减少了不必要的职业能力测试,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招聘成本。

参考文献:

[1]王婷.商务俄语口译人才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4

[2]孙玉华,刘宏.新时期高校俄语专业现状调查及专业改革发展方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

篇10

1地方高校会计专业市场需求现状及问题

洛阳师范学院会计学专业自2011年设立会计学本科专业,至2015年已经培养毕业生160余人,根据对毕业生的调查和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以及与企业座谈发现,高校为本地提供了大量的会计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人单位的需求,但是同时我们发现,在用人单位十分关注的实践能力方面,毕业生的质量却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实训方面,高校虽然开设了会计手工实训、模拟沙盘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但是这些模拟类型课程与实际会计工作仍然存在较大差异。

1.1会计实训课程的业务环境单一

目前,在财务会计方面,无论是会计手工实训,还是会计电算化实训,高校多采用的是以教师或者教材模拟的实训环境为主,学生对模拟业务进行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进行试算平衡和财务报表的编制。从本质上说,这样的实训环境对学生财务会计业务处理的能力培养有限,这种实训更像是教师引导下的会计综合业务题目的解答,无法培养学生在实际业务中才能遇到的诸如票据的检查、单据的核对以及与会计业务相联系的各种对外沟通工作。这样的实训环境,一方面很难训练学生遇到真正会计业务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这些实训也不容易引起学生对于会计工作的兴趣。总体上讲,目前单一的实训业务环境不能满足多元化的实际业务环境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这也是为什么现阶段社会在衡量会计人员素质时更加关注毕业生所持有的专业技术证书,而不是他们的在校期间的专业课成绩。

1.2部分理论课程实训存在难度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能力不再限于会记账,而是要求会计人员在基本的会计账务处理基础之上,具有较高的分析能力、针对会计业务的沟通能力和主动进行财务管理的能力以及会计核算的创新能力。高校开设的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财务分析等课程教授给学生足够的理论知识,但是如何采用实训的方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却一直是一个难题。如果要培养学生这些能力,就需要学校构建一个比财务会计实训课程更为宏观的背景,它不仅要求有会计业务的模拟,还要求有生产、销售、企业管理等一系列企业活动的模拟,这在校内基本是无法完成的。从这个角度来讲,高校本科教育与企业实践教育相结合就成为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也正是该问题的存在,才出现了现阶段就业市场普通会计人员过剩,而高层次财务人才缺乏的局面。而本科院校源源不断培养出的缺乏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毕业生,正在让这种局面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1.3现有的会计专业协同创新形式单一

协同效应(SynergyEffects)是指组织整体的价值大于其各独立组成部分价值的简单总和,即所谓“1+1>2”的现象。协同创新理念主要应用于本科教育培养方案,从高校内部来讲,是各专业之间、科研与教学之间、院系之间整合课程体系,各专业共享知识与资源,达到学校各部门、专业的协同发展的一种方式;从外部来讲,协同创新是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事业单位或组织之间,在人才培养,教师发展、资源共享等方面共同努力,以达到高校、企事业单位等共同发展的一种方式。从高校现阶段本科教育的实践来看,目前已经开展的协同创新模式主要体现在校内公共资源、基础课程共享、校企合作等方面。虽然协同创新理念在培养方案制定及实施过程中、教师理论教学中、校企合作环节中不断被提及、被强化,但是从会计专业本科教育整体情况来看,现阶段的协同创新存在很大的阻力。以校企合作为例,由于企业财务信息的敏感性,一般地方本科院校在会计专业的协同创新主要采用的是企业家进课堂、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学生实习、学校教师对企业进行理论培训等方式。由于企业规模限制或者财务信息特殊性限制,允许学生进行财务方面实习的企业极少。这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协同创新的实施效果。而且,不同于知名本科院校,一般本科院校,在与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活动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高校学生众多、企业需求少且主要以营利为目的,因此企事业单位和组织对于一般本科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积极性不够,使得高校与企业间协同创新项目流于形式,效果非常不理想,当然也就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创新。

2构建以协同创新为导向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2.1以协同创新为导向,开放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培养学生的依据和执行标准,会计学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与其他理论性强的专业不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与实践相结合的建议。(1)听取专业人员建议。在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本科院校在国家规定的基础上,除了有专业教师参与外,应打破传统的局限性,邀请更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管、企业财务经理等人士参与到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因为这些专业人士,更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可以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融入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采用创新的方法来增加培养方案学生实践部分的可行性。洛阳师范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已经开始引入这种方式,收效显著。接下来,将专业人士引入培养方案修订和实施应当常态化,并形成一种协同创新的模式是下一步高校需要推进的工作之一。(2)结合国内外主流会计组织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在培养方案修订中,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应更加明确,而不仅限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而是应当明确标准。地方本科院校可参照目前各种主流的会计职业资格考试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例如国内的会计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考试以及国际上的ACCA(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CMA(美国管理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考试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安排更能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的课程或环节,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人才。

2.2建设协同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会计专业人才,重在“应用”二字,地方院校要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是重要保障。实践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因实践的需要而产生,亦因解决实践问题而存在和发展。基于传统实践教学的缺点,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以增进实践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1)构建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实习实训室是模拟训练专业技能的场所,包括公共基础实验室、专业模拟实验室。学校可将会计专业课程分为课程实训和专项实训,根据课程性质,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教学中引入一部分的实训课程,在理论教学中进行分段式训练。对于《会计电算化》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行专项实训,实训环节贯穿整个学期。除传统财务软件外,会计专业可与其他院系共同开发或者从外部购买会计业务相关的人机对话软件,模拟会计业务中经常出现的报税业务、资金业务等,让学生初步了解账务处理以外的会计业务办事流程。此外,还可以聘请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士,开展实训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会计业务处理方法的最新动态。(2)扩大校企合作外延及内涵。校企合作是协同创新理念的最典型体现,但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情况不甚理想,还有诸多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本科院校首先应当解决的是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实现院校和企业的双赢局面,而不是单一的将企业作为学校的实训基地。考虑到财务工作的特殊性,可与企业达成合作协议,一方面派出学生在企业各部门进行实习,供企业遴选优秀人才;另一方面派出有经验的教师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应不断思考改变原有弱势地位的方法,引导企业将高校师资和学生资源作为自身重要的战略资源。同时建立座谈机制,高校与企业不定期进行座谈,讨论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案。(3)建立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标准。传统的实践教学最后的评价都由指导老师完成,标准由指导老师制定,不同的老师评价标准不同,缺少统一的考核标准。因此,高校应建立更加完善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标准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可根据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制定,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2.3注重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会计人才

协同创新培养人才的真正意义在于高校发展与社会发展共同促进,实现共赢。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育时应当注重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在我国的大部分省市都有地方本科院校,且大都设有会计管理专业。各高校完全可以结合本地的地方优势,密切和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会计类专业教学,培养可以解决地方问题的应用型会计管理人才。其基本思路是要密切联系地方,必须以地方经济需求来定位专业方向和确定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地方相应的教育教学资源,不断优化教学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从而实现特色人才的培养。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