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物贸易定义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8: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货物贸易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序
号" 产品名称及规格 单位 单价 数量合计 金额合计 交货进度
(元) (万元) 年度 一季度 二季度 三季度 四季度
合计人民币金额:
需方(甲方) 需方军事代表机构鉴章 供方(乙方) 供方主管部门(单位)鉴章
单位名称 单位名称
许可证编号 许可证编号
承制单位资格注册编号 承制单位资格注册编号
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人 (盖章) 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人 (盖章)
经办人: 经办人:
联系电话 年 月 日 联系电话 年 月 日
传真号码 供方军事代表机构鉴章(如有) 传真号码 国防科工委鉴章
通讯地址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邮政编码
开户名称 (盖章) 开户名称 (盖章)
开户银行 经办人: 开户银行 经办人:
银行帐号 年 月 日 银行帐号 年 月 日
合同有效期: 年 月 日 至 年 月 日 国科 字 [ ] 号
本合同一式 份 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监制 贸易合同:武器装备配套产品订货合同由精品信息网整理!
合同约定事项
一、质量要求、技术标准、供应方对质量负责的条件和期限:
二、产品计价方式
三、交(提)货地点和方式:
篇2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遵循平等互惠、循序渐进的原则,达成加强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意愿。
双方同意,本着世界贸易组织(WTO)基本原则,考虑双方的经济条件,逐步减少或消除彼此间的贸易和投资障碍,创造公平的贸易与投资环境:通过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本协议》,进一步增进双方的贸易与投资关系,建立有利于两岸经济繁荣与发展的合作机制。
经协商,达成协议如下:
第一章总则
本协议目标为:
一、加强和增进双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
二、促进双方货物和服务贸易进一步自由化,逐步建立公平、透明、便利的投资及其保障机制。
三、扩大经济合作领域,建立合作机制。
双方同意,考虑双方的经济条件,采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措施,加强海峡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一、逐步减少或消除双方之间实质多数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二、逐步减少或消除双方之间涵盖众多部门的服务贸易限制性措施。
三、提供投资保护,促进双向投资。
四、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和产业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贸易与投资
一、双方同意,在本协议第七条规定的“货物贸易早期收获”基础上,不迟于本协议生效后六个月内就货物贸易协议展开磋商,并尽速完成。
二、货物贸易协议磋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一)关税减让或消除模式:
(二)原产地规则:
(三)海关程序:
(四)非关税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SPS):
(五)贸易救济措施,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关于实施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六条的协定》、《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保障措施协定》规定的措施及适用于双方之间货物贸易的双方保障措施。
三、依据本条纳入货物贸易协议的产品应分为立即实现零关税产品、分阶段降税产品、例外或其他产品三类。
四、任何一方均可在货物贸易协议规定的关税减让承诺的基础上自主加速实施降税。
一、双方同意,在第八条规定的“服务贸易早期收获”基础上,不迟于本协议生效后六个月内就服务贸易协议展开磋商,并尽速完成。
二、服务贸易协议的磋商应致力于:
(一)逐步减少或消除双方之间涵盖众多部门的服务贸易限制性措施:
(二)继续扩展服务贸易的广度与深度:
(三)增进双方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
三、任何一方均可在服务贸易协议规定的开放承诺的基础上自主加速开放或消除限制性措施。
一、双方同意,在本协议生效后六个月内,针对本条第二款所述事项展开磋商,并尽速达成协议。
二、该协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事项:
(一)建立投资保障机制:
(二)提高投资相关规定的透明度:
(三)逐步减少双方相互投资的限制:
(四)促进投资便利化。
第三章经济合作
一、为强化并扩大本协议的效益,双方同意,加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合作:
(一)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
(二)金融合作:
(三)贸易促进及贸易便利化:
(四)海关合作:
(五)电子商务合作:
(六)研究双方产业合作布局和重点领域,推动双方重大项目合作,协调解决双方产业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七)推动双方中小企业合作,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
(八)推动双方经贸社团互设办事机构。
二、双方应尽速针对本条合作事项的具体计划与内容展开协商。
第四章早期收获
一、为加速实现本协议目标,双方同意对附件一所列产品实施早期收获计划,早期收获计划将于本协议生效后六个月内开始实施。
二、货物贸易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应遵循以下规定:
(一)双方应按照附件一列明的早期收获产品及降税安排实施降税:但双方各自对其他所有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普遍适用的非临时性进口关税税率较低时,则适用该税率:
(二)本协议附件一所列产品适用附件二所列临时原产地规则。依据该规则被认定为原产于一方的上述产品,另一方在进口时应给予优惠关税待遇:
(三)本协议附件一所列产品适用的临时贸易救济措施,是指本协议第三条第二款第五项所规定的措施,其中双方保障措施列入本协议附件三。
三、自双方根据本协议第三条达成的货物贸易协议生效之日起,本协议附件二中列明的临时原产地规则和本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的临时贸易救济措施规则应终止适用。
一、为加速实现本协议目标,双方同意对附件四所列服务贸易部门实施早期收获计划,早期收获计划应于本协议生效后尽速实施。
二、服务贸易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应遵循下列规定:
(一)一方应按照附件四列明的服务贸易早期收获部门及开放措施,对另一方的服务及服务提供者减少或消除实行的限制性措施:
(二)本协议附件四所列服务贸易部门及开放措施适用附件五规定的服务提供者定义:
(三)自双方根据本协议第四条达成的服务贸易协议生效之日起,本协议附件五规定的服务提供者定义应终止适用:
(四)若因实施服务贸易早期收获计划对一方的服务部门造成实质性负面影响,受影响的一方可要求与另一方磋商,寻求解决方案。
第五章其他
本协议的任何规定不得解释为妨碍一方采取或维持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相一致的例外措施。第十条争端解决
一、双方应不迟于本协议生效后六个月内就建立适当的争端解决程序展开磋商,并尽速达成协议,以解决任何关于本协议解释、实施和适用的争端。
二、在本条第一款所指的争端解决协议生效前,任何关于本协议解释、实施和适用的争端,应由双方通过协商解决,或由根据本协议第十一条设立的“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以适当方式加以解决。
一、双方成立“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委员会由双方指定的代表组成,负责处理与本协议相关的事宜,包括但不限于:
(一)完成为落实本协议目标所必需的磋商:
(二)监督并评估本协议的执行:
(三)解释本协议的规定:
(四)通报重要经贸信息:
(五)根据本协议第十条规定,解决任何关于本协议解释、实施和适用的争端。
二、委员会可根据需要设立工作小组,处理特定领域中与本协议相关的事宜,并接受委员会监督。
三、委员会每半年召开一次例会,必要时经双方同意可召开临时会议。
四、与本协议相关的业务事宜由双方业务主管部门指定的联络人负责联络。
基于本协议所进行的业务联系,应使用双方商定的文书格式。第十三条附件及后续协议
本协议的附件及根据本协议签署的后续协议,构成本协议的一部分。
本协议修正,应经双方协商同意,并以书面形式确认。
本协议签署后,双方应各自完成相关程序并以书面通知另一方。本协议自双方均收到对方通知后次日起生效。
一、一方终止本协议应以书面通知另一方。双方应在终止通知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开始协商。如协商未能达成一致,则本协议自通知一方发出终止通知之日起第一百八十日终止。
二、本协议终止后三十日内,双方应就因本协议终止而产生的问题展开协商。
本协议于六月二十九日签署,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两份。四份文本中对应表述的不同用语所含意义相同,四份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附件一货物贸易早期收获产品清单及降税安排
附件二适用于货物贸易早期收获产品的临时原产地规则
附件三适用于货物贸易早期收获产品的双方保障措施
附件四服务贸易早期收获部门及开放措施
篇3
关键词:跨境人民币结算;离岸市场;人民币国际化
一、概念界定
对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定义,不同机构各不相同,并且不同的发展时期其内涵也在不断的延伸发展中。本文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将其定义为:指经国家允许的、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基础上,以人民币报关、计价进出口贸易结算,其业务种类包括但不限于进出口信用证、托收、汇款等。并从业务范围的角度将其划分为广义和狭义的跨境人民币结算:广义上包括经常项目下的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资本项目下的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狭义上只包括跨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人民币结算,即仅限经常项目。
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现状浅析
(一)量的角度
1.总量不断攀升,直接投资占比增大
从图1可以看出,初期业务发展较为缓慢,2009年结算量只有36亿。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刚刚启动,试点城市只有5个,首批试点企业仅365家,流程比较复杂,政策制度尚待完善,许多企业还有疑虑。2010年无疑是其腾飞期,试点城市扩大到20个省市,政策进一步完善,流程得到简化,海外市场认可度也在提高,到2010年底结算量为5千亿,达2009年的140倍。之后呈井喷式发展,2014年达到6.5亿,而2015年前三季度,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5.46万亿元,同比增长13%,截止到2015年10月底,已近5.9亿元。
2011年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从经常项目下跨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扩大到资本项目下的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从图1可以看出,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稳步增长,但相对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还较小。2012、2013、2014年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额分别2806亿元、5850亿元、10485.8亿元,分别为同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9.5%、12%、16%;2015年截止到10月31日,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额为1.7万亿元,为同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30%。可以看出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快速增长,占比不断扩大。
图1 跨境贸易和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的发展趋势图
注1:2015年数据截至10月31日,下同
2.地域范围扩大,市场份额提升
2011年8月跨境人民币结算境内的范围扩大至全国。而人民银行与境外央行和货币当局间的货币合作也不断深化,截至2015年10月,人民银行先后与33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额度超33.1万亿元人民币。经双方货币当局协商,先后在港澳台地区、新加坡等14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目前至少有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以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根据SWIFT公布的数据,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的市场份额由2012年1月的0.25%上升至2015年8月的2.8%。
(二)质的角度
1.业务结构占比不断优化
(1)货物贸易VS服务贸易。狭义上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也即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规模保持较快增长。2014年,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5.9万亿元,同比增长42.6%;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结算金额6565亿元,同比增长31.3%。截至2015年10月底,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5.24万亿元,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结算金额6564亿元。从图二中可以看出,两者总体呈增长趋势,注2中的调整也是为了引导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结构向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货物贸易占比平均在80%左右,这与我国外贸进出口结构是相关的。
图二 跨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图
注2:自2014年8月份开始,无货物报关的转口贸易,由服务贸易调整到货物贸易统计,货物贸易金额扩大,服务贸易金额相应减少
(2)对外直接投资VS外商直接投资。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可以分为境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2014年,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金额分别为1865.6亿元、8620.2亿元。截至2015年10月底,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金额分别为11803亿元,5898亿元。由图三分析可知,两者总体呈上升趋势,2014年以前,两者所占比例明显不均衡,对外直接投资占比过少,均在18%以下,2015年10月底,对外直接投资占比33.3%,明显好于2014年,预示着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在提高,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的层次在提高,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较大。
图三 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趋势图
2.人民币离岸市场快速发展
人民币离岸市场指在我国大陆以外从事和开展使用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的市场。中国银行9月14日“2015年第二季度离岸人民币指数”,该指数是根据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上的资金存量规模、资金运用状况、金融工具使用等方面的发展水平来计算的。计算结果显示,离岸人民币指数从2013年的0、91%提升至2015年第二季度的1.37%,整体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说明我国人民币在离岸金融市场的使用规模和份额上稳步提升,日趋活跃。
3.人民币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据统计,人民币在全球支付结算中的使用份额从2013年1月的0.63%攀升至2015年7月的2.34%,虽然份额仍然很小,但是一直在不断增长中。根据SWIFT公布的数据,2015年8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的排名由2012年1月的第20位上升至第4位。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权重仅次于美元和欧元,表明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认可加深了。
三、总结
经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分析,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总体规模增长势头良好、离岸市场发展迅速、国际地位有一定提高。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推进,相关的改革政策的出台、业务的创新等。可以预期,跨境人民币结算将进一步扩大,双边货币合作将继续稳步开展,资本项目可兑换步伐稳步推进,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规模将进一步增加。(作者单位:1.沈阳师范大学;2.邮储银行)
参考文献:
[1] 李婧.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J].世界经济研究,2011,02:13-19+87.
篇4
关键词:服务贸易;紧急保障措施;国内产业;商业存在
货物贸易领域的保障措施已较为完备,而服务贸易领域的保障措施仍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以下简称CATS)第10条下进行谈判。保障措施无论发生在货物贸易领域还是服务贸易领域,本质上作为“安全阀”,目的都在于保护国内产业免受他国产品造成的损害。
对于CATS下紧急保障措施(以下简称EMS)应采取何种立法模式,主要有五种观点:类似货物贸易保障措施的ESM机制、与具体承诺表相结合的ESM机制、《农业协定》第5条模式的ESM机制、《纺织品与服装协定》保障措施模式的ESM机制和以GATS第10条第2款为基础的核心机制模式。随着谈判的深入,工作组中更多的成员倾向于采用货物贸易中一般保障措施协定的模式。这样,《保障措施协定》为服务贸易中的EMS提供了最好的样板(陈立虎、黄涧秋,2006)。根据《保障措施协定》第2条1款,一般保障措施实施的条件主要有进口激增、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进口与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因此,国内产业是确定产业损害条件的基础。以此作为参照,在服务贸易领域,国内产业同样是损害条件中的关键性概念,但又不能简单套用货物贸易保障措施中的“国内产业”定义,而需要作出与服务贸易相适应的界定。
一、定义ESM“国内产业”的难题
根据《保障措施协定》,“国内产业”是指“一成员领土内进行经营的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生产者全体,或指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总产量占这些产品全部国内产量主要部分的生产者。”。可见,在货物贸易保障措施之下,国内产业的“国内”是从地域的角度进行界定的,而非从国籍角度定义,从而更具确定性(黄文俊,2004)。这样,货物的进口与跨越国境的进口产品泾渭分明,不会产生歧义。
但在服务贸易之下,定义“国内产业”十分困难,主要原因是服务产品的无形性、不可储存性决定了服务的提供与货物的提供大有不同,换言之,服务的“进口”与货物的“进口”迥然有异。货物的进口是货物跨越国境,进入到另一成员国境内,而服务的进口则复杂得多。GATS第1条规定了成员提供服务的四种基本模式:(1)“跨境交付”,从一个成员的领土内向另一成员领土内的消费者提供服务;(2)“境外消费”,服务提供者在一个成员的领土内向来自另一个成员的消费者提供服务;(3)“商业存在”,一个成员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另一个成员的领土内建立的商业实体提供服务;(4)“自然人移动”,一个成员的服务提供者作为自然人进入到另一个成员的领土内提供服务。对于模式1和模式2之下的服务提供,货物贸易保障措施的国内产业定义可以完全适用。但模式3和模式4下的服务提供者是通过商业存在或以自然人身份进入到了另一成员国境内,对后者的消费者提供服务。这样,模式3和模式4下的服务提供就与服务的进口界限模糊了,尤其以模式3为甚。而模式3是服务贸易最主要的提供方式,常常以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形式出现。
模式3下的商业存在可分为两个阶段一“前商业存在”(pre-establishmentphase)和“后商业存在”(post-establishmentphase),前者是指外国资本正准备进入到东道国,着手建立商业实体的阶段。后者则是指外同服务提供者已在东道国境内建立了商业实体并籍此开展经营、提供服务的阶段。对于“前商业存在”,因其尚未进入到东道国境内,东道国将其排除在国内产业之外,似无可厚非。不过,东道国也可能通过保障措施达到阻止新的服务提供者进入市场的目的。
“后商业存在”的国内产业问题更为棘手,无论是否将已建立商业存在的服务提供者划归国内产业,东国道都可能陷入两难境地。
(一)“后商业存在”划入国内产业存在的问题
首先,会产生进口是否存在的疑惑。一般认为,“进口”是介于地域性之上,涉及到外国产品进入到本国境内。比如货物贸易的进口是指一国产品输入到另一国产品境内,并缴纳关税、办理海关手续。然而,将“后商业存在”划人国内产业,不但“进口”概念下的地域界限模糊了,也没有了外国产品和本国产品的区分。因为国内产业包括东道国境内所有的服务提供者,“后商业存在”服务提供者当然也属于国内产业,其在东道国境内向东道国的消费者提供服务,等于是“本国”服务者向“本国”的消费者提供服务,与其他的东道国国内企业并无不同,这样一来,模式3下将不存在服务的“进口”,也无谓因“进口”增加造成严重损害,这意味着,保障措施根本不适用于模式3以商业存在提供的服务。
第二,违反了最惠国待遇。GATS第2条规定了最惠国待遇,“关于本协定涵盖的任何措施,每一成员对于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应立即和无条件地给予不低于其给予任何其他国家同类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待遇”。也就是说,施惠国给予第三国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特殊的优惠待遇,受惠国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同样可以根据最惠国条款获得此种待遇。东道国将“后商业存在”划人国内产业,而把“前商业存在”划出国内产业,有人提出这样的保障措施仅针对新的外国服务提供者,并未建立在国籍歧视的基础上,因此没有违反最惠国待遇。因为在这种保障措施下,有意义的区别只是外国服务提供者是否已经建立。比如,来自x成员国的服务提供者在Y成员国已建立了商业存在,则其不会受到保障措施的约束,但是新的服务提供者,不管来自x国还是z国,都将受制于保障措施。这样,东道国对新的服务市场进入者一视同仁,并没有违反最惠国待遇。但对z国的服务提供者而言,不论新、老服务提供者,东道国给予的不受保障措施限制的待遇最终是由x国服务提供者享有,而z国服务提供者没有得到。这样,z国服务提供者丧失了与x国服务提供者进行公平竞争的同等的机会和条件。
第三,打击了无辜的新的服务市场进入者。东道国保障措施实施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国内产业受到损害,但新的市场进入者对这种损害毫无归咎之处,因此,对新的市场进入者采用保障措施十分不公平。如果东道国某一服务产业遭受损害的原因是缺乏健全的监管体系,而狙击市场新进入者,不但不能使受到损害的产业获得调整、提升其竞争力,相反会鼓励国内产业游说政府使用保障措施对新进入者关闭市场。
(二)“后商业存在”排除在国内产业之外产生的问题若反其道行之,把“后商业存在”服务提供者排除在国内产业的定义之外,则在东道国境内生产及提供的服务可以视为“进口”,也不会有违反最惠国待遇之虞,但另外的问题随之产生,首当其冲的就是国民待遇问题。
根据GATS第17.1条的规定,“每一成员在影响服务提供的所有措施方面给予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待遇,不得低于其给予本国同类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待遇”,服务贸易的国民待遇有两个限制条件,第一,只适用于成员列入减让表的部门;第二,要遵守减让表中所列任何条件和资格。也就是说,成员只在承诺表中列出的部门范围和限度内承担国民待遇义务,各成员可以根据其服务业发展的特殊情况进行市场开放承诺,自主决定在哪些部门或分部门实施国民待遇,并可列举提供国民待遇的条件和限制。至于“不得低于其给予本国同类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待遇”的涵义,GATS第17.2、第17.3条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对来自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待遇与国内同类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待遇相比,可以是形式相同的,也可以是形式不同的,只要能保证平等的竞争条件。
根据GATS第28条,“商业存在”指任何类型的商业或专业机构,包括在东道国境内“组建、收购或维持一法人”或“创建或维持一分支机构或代表处”以提供服务,不管采取哪种形式,将“后商业存在”排除在国内产业之外其即成为外国服务者,东道国可以对其采取保障措施。如果这一保障措施针对的产业属于东道国同意开放的国民待遇部门,也满足该国对国民待遇作出的限制条件,则此保障措施显然改变了“后商业存在”外国服务提供者与国内服务提供者进行竞争条件,将外国服务提供者置于不利的境地,明显违反了GATS国民待遇原则。
此外,大多数WTO成员在国内法以及双边投资协定中,通常会将国民待遇给予外国投资者在本国设立的公司,如果对“后商业存在”服务提供者采取保障措施,不但违反国内法及双边投资协定,还可能吓跑外国投资者。
再者,“后商业存在”在东道国境内成立,与其他国内企业一样,为东道国创造经济价值、提供就业机会,东道国对其服务提供者采取保障措施,这对本已受损的东道国经济而言,极可能是雪上加霜,而非缓解及保护,显然与保障措施的目的背道而驰。
二、多哈回合EMs“国内产业”问题谈判的进展
自1995年规则工作组(WPGR)成立以来,EMS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议程一直在进行,各成员方的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GATS框架下建立ESM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问题以及ESM的模式和具体规则的构建问题(王超,2008)。“国内产业”谈判归属后者,属于具体的技术性问题。在谈判过程中,东盟国家致力于推进EMS机制的建立,其提案相当引入瞩目。
2000年3月,东盟国家提出了一份EMS的“概念文件”(ConceptPaper),列出了可能形成的服务贸易保障措施所含的各种要素,包括服务贸易保障措施的目标和宗旨、关键概念的定义、实施保障措施的条件、严重损害和严重损害威胁的认定、保障措施的形式、补偿、临时保障措施等。
概念文件以《保障措施协定》、《反倾销协定》的“国内产业”定义为模板,提出了EMS国内产业的两个定义选项,选项1:国内产业是“指在试图采取保障措施的成员国领土内,经营同类服务或直接竞争服务的服务提供者全体,或指总服务提供量占国内同类服务或直接竞争服务全部服务量的主要部分的服务提供者。”选项2:是指“试图采取保障措施成员国的提供同类服务或直接竞争服务的自然人或法人服务提供者全体,或其总服务提供量占国内同类服务或直接竞争服务全部服务量的主要部分的自然人或法人服务提供者”。
在这里,选项1采取地域标准,强调的是“在成员国领土内”进行经营,这就将所有的后商业存在的服务提供者划人到国内产业。选项2采取了国籍标准,国内产业首先必须是“成员国的”自然人或法人服务提供者,如果自然人或后商业存在不具有东道国国籍,则显然排除在东道国国内产业之外。问题是国籍如何认定,GATS第28条(m)、(n)项已有一个现成的规定:
“(m)‘另一成员的法人’指:
(i)根据该另一成员的法律组建或组织的、并在该另一成员或任何其他成员领土内从事实质性业务活动的法人;
(ii)对于通过商业存在提供服务的情况:
1.由该成员的自然人拥有或控制的法人;
2.由(i)项确认的该另一成员的法人拥有或控制的法人;
(n)法人:
(i)由一成员的个人所‘拥有’,如该成员的人实际拥有的股本超过50%;
(ii)由一成员的个人所‘控制’,如此类人拥有任命其大多数董事或以其他方式合法指导其活动的权力;
(iii)与另一成员具有‘附属’关系,如该法人控制该另一人,或为该另一人所控制;或该法人和该另一人为同一人所控制;”
可见,界定“另一成员法人”存在两个标准,第一,注册地标准。在东道国之外经营的法人,依另一成员的法律组建或组织,属于外国法人;第二,资本控制标准。在东道国设立的商业存在,看其掌握在谁手里,如果是由外国法人或自然人拥有或控制,则属于外国法人。
结合选项2,依照东道国国内法在东道国境内建立的法人,若由另一国的法人或自然人控制,视为“另一成员的法人”,显然不能归人东道国“国内产业”之列。但相当多的成员国国内立法采用的是注册地标准,一般而言,后商业存在按照东道国国内立法注册成立,都能获得东道国的国籍,将其排除在国内产业之外,是否合理?此外,后商业存在在东道国的既有利益又该如何保护?针对其他成员意见,2000年10月,东盟进一步提出了非正式法律文件《草案解决办法》。草案遵循了概念文件的方法,仍然将保障措施建立在外国服务提供与国内产业损害存在因果关系的基础上。草案建议,“国内产业”应仅包含采用保障措施的成员国本国的服务贸易提供者(包含GATS第28条定义的自然人及法人)。草案解决办法是前述东盟概念性文件选项2加上对既得权的保护,或者说,选项1减去由后商业存在引起的损害。这等于对国内产业下了两个定义:一个较窄,针对的是损害的建立;另一个范围较宽,针对的是保障措施的适用。草案对“国内产业”未再提供选项,这是因为,第一,国内产业与既得权问题紧密相关;第二,界定国内产业的目的在于确定损害,而成员的争论可以集中到既得权利的宽泛度上。因此,草案将注意力放到既得权问题上,对既得权提出了选项。
东盟草案下,采取保障措施的基础是外国投资者引起的损害。因此,关键问题是看在多大范围和程度上保护既得权。东盟草案提供了三种保护“既得权利”的选择:第一,在保障措施实施前,东道围根据本国国内法充分保护外国投资者的既得权;第二,东道国根据本国国内法,仅保护已授予给外国投资者且已行使的权利,对尚未行使的权利不予保护,也就是在保障措施实施期间,冻结外资规模;第三,将外国服务提供者的权利限制在成员承诺表所列且已行使的权利范围内。这种解决办法是可行的,既解决了模式3下的损害问题,又未对后商业存在的服务贸易提供者产生影响或者说将影响限制在一定程度内。
在东盟之外,其他国家也对“国内产业”提出了相应的观点。韩国提出,“国内产业”包括采取保障措施的成员国领土内所有服务贸易提供者,但是外国在东道国境内成立的商业存在服务贸易提供者不能请求采取保障措施,而且在计算损害或威胁时,不得计人。墨西哥建议,“国内产业”的定义应包括后商业存在。智利、哥斯达黎加和瑞士更是提出,模式3不应适用保障措施。
大多数成员倾向于将本国服务贸易提供者和境内的后商业存在统统包括在“国内产业”定义之内,这主要是考虑到本国国内法难以区分二者,而且对后商业存在采取保障措施也不符合经济理由。而对东盟草案提出的既得权选项,成员倾向选项1,即对后商业存在以充分的保护。
显然,成员对于模式3下的保障措施疑虑重重,模式3商业存在的特点决定了服务提供本身伴随着大量投资的流动,成员担心采用EMS会导致外国服务提供者撤资。将后商业存在包括在“国内产业”定义之内,无疑是对后商业存在服务贸易企业既得权的自动保护。而东盟草案既得权第一选项更受成员欢迎也是出于相同的考虑。
因成员观点分歧过大,服务贸易EMS谈判的最后期限一延再延,2004年3月15日召开的WTO服务贸易理事会决定再次延长服务贸易ESM谈判期限,但不再设定确定的谈判期限,而改以不定时限的方式,规定“ESM谈判成果的生效日期不迟于服务贸易谈判成果的生效日期”。EMs的国内产业问题与其他关键概念一样,限于胶着状态,未再取得更大进展。
三、我国对“国内产业”应持有的立场
中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服务贸易发展成果卓著,服务业开放紧追发达国家,涵盖《服务贸易三总协定》12个服务大类中的10个,涉及共计160个小类中的100个。目前,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电信服务、分销等在内的100个服务贸易部门已陆续开放,占服务贸易部门总数的62.5%。(易小准,2007)2008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达1464.5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五位;服务贸易进口额达1580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五位。但服务贸易逆差规模进一步扩大,是自1997年以来逆差最大的一年。香港地区、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为我国前五大服务贸易伙伴,其中香港地区、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为我国前五大服务贸易出口市场,香港地区、欧盟、美国、日本和东盟为我国服务贸易前五大进口来源地。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服务贸易进出口数字是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也就是说,仅仅计算从国外收进的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外国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即以商业存在形式提供的服务贸易并不包括在内。然而,中国是亚洲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其中服务业的比重逐渐上升,经初步推算,2006年中国境内非金融类服务业外国附属机构境内销售收入达到91312亿美元,同比增长23.5%;中国非金融领域服务业外国附属机构为44128家。因此,在考察我国服务贸易能力大小时应当特别考虑到我国以商业存在形式提供的服务贸易。简言之,我国服务贸易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发展迅速,但我国服务贸易进口多、出口少,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第二,主要服务贸易伙伴主要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第三,以商业存在形式提供的服务贸易量巨大。
我国2004年修订的《对外贸易法》第45条明确规定:“因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服务提供者向我国提供的服务增加,对提供同类服务或者与其直接竞争的服务的国内产业造成损害或者产生损害威胁的,国家可以采取必要的救济措施,消除或者减轻这种损害或者损害的威胁。”这是我国第一次在立法中对服务贸易保障措施作出规定,尽管简单但明确了我国服务贸易保障措施机制的存在。由第45条的措辞来看,其采取的是类似货物贸易保障措施模式的机制,即服务贸易EMS的启动需要满足进口增加、国内产业的损害和进口增加与国内产业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三个实质要件。这样,“国内产业”仍是我国服务贸易保障措施机制中无法绕开的关键概念。
我国未来的EMS立法,相当程度上依赖多哈回合服务贸易谈判的结果。在谈判中,我国对“国内产业”采取何种立场,应视我国现实的服务贸易水平和特点而定。我国服务贸易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但主要的服务贸易伙伴又是发达国家或地区,因此EMS对中国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同时,我国相当一部分服务贸易由外商投资企业以商业存在形式提供,既得权问题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更为突出。因此,所采的“国内产业”的定义应既能有效地保护本国产业,又不打击外国投资的积极性。
在服务贸易当中,我国与东盟所处地位相似,都是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有了长足发展但整体水平不高,东盟的立场对中国具有借鉴作用。在东盟提出的草案中,对于哪一些服务贸易提供者划归国内产业,主要由GATS第28条进行认定,按照该条(m)项的资本控制标准,在中国境内成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如果由外国法人或自然人拥有或控制,则属于另一国的法人。但我国外商投资企业法明确规定,无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均是按照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中国法人。显然,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法与GATS第28条相悖。支持东盟的草案,是否意味着我国打算放弃自己的国内法?事实上,成员国内法与GATS第28条的矛盾并非我国独有,而是一个普遍问题,围绕着东盟草案的讨论与争执,谈判方逐渐达成了一个共识,哪些商业实体划归国内产业,即国籍的判定留待国内法决定,但应保持透明性与可预见性。。因此,对于构建国内产业的定义,我国国内法的规定并不存在问题,关键是如何将既得权结合到国内产业的定义中去。按照我国国内法的规定,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属于中国法人,这样,大部分后商业存在划归“国内产业”,在东盟提出的三种既得权选项中,选项2对中国似更有意义,即保护已授予给外国投资者且已行使的权利,通过保障措施,不但可阻止新的贸易提供者进入国内市场,防止“国内产业”的进一步恶化,也可禁止现有外资规模的扩大。
四、结语
“国内产业”是构建服务贸易保障措施机制的关键性概念,基于服务贸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对“国内产业”作出一个合理的界定相当棘手和困难。有一种观点认为,“国内产业”不存在一个共同的定义,对“国内产业”采用共同的定义,事实上是对成员“要求过多”,而且不能达到对成员进行救济以适应新的产业竞争的目的,也起不到安抚国内反对贸易自由化的政治力量的作用(MarioMarconini,2005)。该种观点似乎在以后处于胶着状态的“国内产业”的谈判中得到了印证。但不管怎样,经过数年的谈判,“国内产业”问题逐步深入,国内法的定义与既得权的结合很可能是未来界定“国内产业”的发展方向。而我国更是要从现实情况出发,在“国内产业”的谈判中,坚持对我国有利的立场。
参考文献:
陈立虎、黄涧秋,2006,保障措施法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黄文俊,2004,保障措施法研究—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
石静霞2006wro月&务贸易法专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王超2008,WTO服务贸易紧急保障措施谈判问题评析[J]世界经济,研究(4).
2005,WTO国民待遇的法律规则及其在中国的适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篇5
关键词:服务贸易 非均衡 贸易结构 对策
近年来,世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同时也接受服务贸易领域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目前中国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5年过渡期已经结束了,服务贸易中很多产业已经面临全面开放,就中国的服务贸易而言,如何改善非均衡的贸易结构,促进服务贸易的长远、健康发展,顺利应对过渡期结束后服务贸易产业的发展,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一、非均衡的贸易结构现状
(一)总体分析
1,中国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国际比较
以人世后的2002-2006年这5年15个不同类型的国家及世界的服务贸易额为例,在15国当中,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市场占据主要的地位,其中,美、英、德、法、日这5个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的市场占有率在前5位,约占世界服务市场出口额的1/2左右。在发展中国家群体中,中国服务贸易的市场占有率和排名是逐年上升,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泰国、巴西等国的市场占有率高,名次也靠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而且绝对差距在不断扩大。与世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相比,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还是滞后的。
2,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分析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是指一国贸易进出口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公式为TC指数=(出口一进口)/(出口+进口)。TC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1]。其值越接近于0,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其值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大;其值越接近-1,表示竞争力越薄弱;其值等于1或-1,表示某行业只有出口或只有进口。TC指数的数值均大于O的国家有4个,分别是发达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和新加坡,说明这些国家服务业的出口一直是最具有竞争力的。中国服务贸易的TC指数数值小于0,说明我国的服务贸易不具有竞争优势。印度、泰国的TC指数数值高于中国,说明他们比中国在服务贸易上更具有竞争的优势。中国服务贸易的TC指数虽然在数值上有所提高,但排名却始终在第9位徘徊,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有所提高,但是与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相比却是相对落后的。
(二)服务贸易各部门产业现状比较
1,各部门分布结构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方式落后,出口行业以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为主。服务贸易分为跨境支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四种方式。我国服务出口以跨境支付、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为主,商业存在还未形成气候,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而国际上最重要的服务出口方式就是商业存在,目前商业存在已经占整个世界服务出口的70%以上。另一方面,我国服务贸易长期依赖劳动密集型或资源禀赋型产业,附加值低。这种主要以资源、劳动密集型为主,资本、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比例很低的分布结构不太合理。
2,主要服务贸易部门的显性比较优势
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是国际竞争力测度工具,定义为:一经济体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出口占世界该种商品或服务出口的比率对于该经济体总出口占世界总出口的比率之比。RAC指数大于1则表示具有比较优势。作为传统的运输服务行业,虽然出口量在国内在前列,但并不具有比较优势。旅游服务作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基础强项,也是我国最具有竞争优势的服务贸易部门,且仍呈上升趋势。通讯服务在90年代由于垄断形成的比较优势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削弱,其比较优势表现出不够稳定的状态。建筑服务也是我国传统的服务项目,虽然前几年曾经出现贸易逆差,但是出口比较优势指数的上升趋势表明,我国作为一个劳动力资源禀赋充裕的国家,具有发展建筑服务贸易的潜力。保险业服务的状况基本上和金融、特许使用费和许可费、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相同,是我国最不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也是调整整个服务贸易结构,使其逐步优化的关键部门。
(三)地区发展的不均衡
我国的服务贸易收支伙伴主要集中在我国香港地区和美国等国家,国内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和广东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地区分布的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水平偏低。
二、发展我国服务贸易若干对策
(一)加快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优化服务贸易内部结构。提升和保持传统优势。挖掘潜在优势
有关部门结合企业应从我国经济和服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服务业内部结构进行合理调整。
(二)培育服务贸易竞争优势
1,将目前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从内部条件看,要分析企业的自然禀赋、劳动力、管理、技术、人员培训、企业形象等各方面的现状,正确认识现有的比较优势,认识到比较优势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的优势将逐渐消失,新的优势将不断产生。要充分利用目前的优势,积极创造新的优势。从外部环境来看,要在市场、政策、法律等方面对服务贸易开放进行支持。
2,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可以从几个方面人手:企业要有创新精神,通过对服务需求的分析以及对服务市场的细分,努力开拓新市场,在新市场总形成竞争优势;企业要主动参与竞争,通过竞争换取效率与进步。变挑战为机遇,在竞争中学习和提高;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技术和经营理念,提高现有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国际间服务部门的合作和交流。
(三)通过优化国际货物贸易产品结构
开发货物贸易上下游服务,发掘货物贸易中蕴含的服务贸易机会,使国际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增长相辅相成。首先,我国应强化以国际服务贸易出口为重点,以国际货物贸易出口带动国际服务贸易出口的外贸发展战略。我国商品进出口规模都较大,因此要引导服务业企业与制造业企业相结合,发掘货物贸易中蕴含的服务贸易机会,提升制造业产品附加值,争取在输出商品的同时,也大量输出服务。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为国际货物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外部支持,而且国际服务贸易中也时常伴随着国际货物贸易,尤其是那些带有商品属性的服务中我国要逐步开发作为中间投入品的生产者服务,包括生产上游阶段的市场预测投资可行性研究、产品设计、风险资本筹集等服务;中游阶段的质量控制、设备维护等服务;下游阶段的会展、广告、分销、运输等服务以及贯穿生产全过程的金融、保险、会计、审计、数据处理、通讯、管理、培训、咨询、法律、公共关系等服务,通过这一系列服务,提升货物贸易的质量和含金量,进而带动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增长。
(四)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存在着覆盖面窄、内容不规范、法律法规相互冲突等问题。为此,应逐步完善服务贸易领域的基本法律,加强对GATT、GATS、WTO等有关条款的研究,尽快建立健全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要求,又不违背国际规则的法律制度。同时,应充分利用WTO有关条款和“灰色区域”,通过国内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在减轻国外服务产业冲击的情况下,加快国内服务业的发展。
(五)加快人才的培养
目前我国服务贸易人才奇缺,尤其缺乏新兴服务业和知识型服务业的外向型复合人才。为此,需要高度重视并迅速培养国际服务贸易所需的各层次和各部门的专业人才,可以通过制定人力资本培养计划,有步骤地开发;通过某些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引进人才和技术;同时,大专院校也应调整相关的专业设置,为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不断输入新生力量。
篇6
一、有关概念
服务贸易是指服务产品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经济行为。服务贸易按其发生的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提供要素的服务贸易,人员和商品移动引起的服务贸易,还有物化服务的贸易。所以国际服务贸易就是指跨越国界进行服务贸易的商业行为。学术界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狭义定义是:当一国(地区)的劳动力向另一国(地区)的消费者(法人或自然人)提供服务时,并相应获得外汇收入的全过程,便构成服务的出口;相对于服务的出口,一国(地区)消费者购买他国(地区)劳动力提供服务的过程,形成服务的进口。
根据1994年4月在摩洛哥正式签署生效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ST)中,对服务贸易的范围和定义的规定,确认下列四种服务贸易提供方式中的任何一种都属于国际服务贸易的范畴。第一。过境支付,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提供服务。强调买卖双方在地理上的界限,跨越国境和边界的只是服务本身;第二,境外消费。指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特点在于消费者到境外去享用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第三,商业存在,指一成员的服务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商业存在提供服务,要求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在同一成员的领土内,此为四种服务提供方式中最为重要的方式;第四,自然人流动。指一成员的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自然人存在提供的服务。但与商业存在不同的是,服务提供者没有在消费者所在国的领土内设立商业机构或专业机构。世贸组织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将服务贸易分为11大类,如商业服务、通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等。
二、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数额不断增加,领域不断拓展。其中,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新产业、新部门不断涌现,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面向世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随着开放步伐的加快,形成了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以上可以概括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取得的成绩,但是我们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不少棘手的问题。
1、规模较小,长期处于逆差状态。虽然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并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但是无论在“质”或者“量”上都很难与发达国家匹敌。2006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为17606.9亿美元,贸易进出口均排名世界第三名,贸易顺兰为1774.8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一,而服务贸易仍然是逆差89.1亿美元。可以推测。一旦货物贸易出现逆差,那么肯定会严重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实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迫在眉睫。
2、结构不合理。中国服务贸易的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等传统领域。其出口占中国服务出口的一半以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等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很低。这种现象肯定会制约我国今后的国际服务贸易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
3、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连渐减少。我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由此制定了加快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但是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还有待探讨。因为在现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重点体现在劳动者自身的素质水平和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上。服务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否则就难以提供有高附加值的服务。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发现,从事金融保险业人员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不足1%。因此,我国如果不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鼓励创新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现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就会在国际竞争的浪潮中逐渐丧失。
4、国内立法、管理滞后。服务贸易壁垒除了传统贸易壁垒以外,新型的贸易壁垒如制度性壁垒、知识产权壁垒等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主要壁垒。我国先后颁布了《对外贸易法》、《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广告法》等一系列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法规,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这些法律法规较抽象,可操作性较差,一些条文与国际规定不太吻合。并且,针对外国对我国的服务贸易设置壁垒、实行歧视性待遇等现象。法律中未有相关保护措施可寻,这无疑会使我国企业的利益受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立法确实存在着较大差距,未形成完整体系,甚至不少领域至今仍是空白。
同样,我国现行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也存在着很多缺陷,比如行业垄断、责权不明等。
三、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国际服务贸易高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各国政府对服务贸易的限制逐步放宽,企业和个人对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国际服务贸易进入高速发展期。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1990-2000年间国际服务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为7%,高于同期世界货物贸易6%的增长率。新的服务部门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从实物生产部门转移到服务生产部门。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内容越来越丰富和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内容上看,随着全球科技产业化浪潮的推进,一些新兴的服务产业迅速崛起,进入服务贸易领域。倒如金融、保险、数据处理、技术服务、咨询服务等。它们的发展远远快于传统项目的服务贸易。
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结构上看,正是由于这些新兴服务业的兴起,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一直占世界服务贸易额60%左右的传统服务部门(如运输、旅游等)在发展中呈下降
趋势。而兴起的服务部门(如通讯、保险、金融等)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因此,贸易结构的优化正是体现在,世界服务贸易的部门结构已经从以自然经济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为主,逐步转向以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
2、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中呈现出的不平衡性。在地区分布上,服务贸易大国基本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还很不发达,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由此造成发展的地区分布不平衡。2007年,全球十大服务贸易出口国,依次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西班牙、中国、意大利、荷兰、爱尔兰;十大服务贸易进口国,依次是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法国、中国、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和荷兰。这些国家主要集中分布在西欧和北美。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对发展中国家存在高额顺差。不能忽视的是发达国家有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服务的趋势,这样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出口增长明显加快。资料表明,1990-1998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长12%,高于发达国家年均增速1倍以上。其中东亚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发展最为迅速,中国、中国香港和韩国都已经进入2004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的前20名。
国际服务贸易在行业分布上也较不平衡,金额较大的贸易项目有旅游、运输、保险、金融和电信等。
另外,在产品结构方面的不平衡表现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出口的则主要是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产品。发达国家不断把高污染、高耗能的制造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只让发展中国家从事最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自己却依托人力资本牢牢把控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
3、贸易壁垒的日趋隐蔽化。1994年GATS的诞生,第一次为服务贸易自由化提供了体制上的安排与保障,各成员方加快了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1997年WTO相继达成《全球基础电信协定》、《信息技术协定》、《开放全球金融服务市场协定》三项协议,再一次显示了势不可挡的自由化趋势。服务自由化趋势遍及各个服务行业,于是,为了保护本国的服务业,各国纷纷采取非关税壁垒措施。鉴于服务贸易不易征收关税等特点。各国政府一般通过制定不利于外国竞争者的标准制度对外国服务提供者的进入和在境内从事服务活动设置障碍;或者政府对本国服务的出口采取隐蔽性补贴、减免税等。目的在于使本国的服务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处于有利的地位。
4、突出的知识密集化趋势。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广泛应用到服务产业。改变了服务的不可储存性、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的局限。银行、医疗等原需要直接接触的服务业,现在均可采用远距离信息传递的方式。借助于通信卫星和国际网络,国际服务贸易大大拓宽了其外延;知识和技术为服务领域创造了新的贸易机会,需要大量服务投入的新行业不断涌现。
“知识就是力量”,人力资本是决定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既可以造成各国服务业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异或相对差异,又可以造成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形成不同的资源配置。
四、发展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建议
1、加大对服务业投资,扩大服务贸易出口。我国的服务业整体出口规模较小,水平较低。首先,必须增强我国在国际服务出口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大投资在于添置服务业发展所必需的各种基础设施、商业设施以及配套设施。其次,大力发展旅游业、劳务输出、饮食业等传统优势行业,扬长避短也是明智之举。
2、优化服务产业结构,发展新型服务业。我国的服务产业主要集中在旅游和运输上,大概要占到服务贸易总额的56%以上。与此相比,在金融、保险、通讯等新兴的服务贸易行业在我国所占比重不足8%。这说明我国在新型的服务产业上,技术和知识的发展有待加强。第一。我们可以用现代的经营方式和服务知识运用于传统的服务产业,重点改造交通运输、餐饮等瓶颈行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运营效率。第二,积极开拓技术型、知识型服务业,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的创新机制,加速服务贸易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变。
篇7
FDI政策的典型特征本部分首先对不同于西方的,如类似中国这样的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体制及经济秩序进行描述,以便分析政府角色、行为和政策制定的意图、过程和结果。然后,对比货物贸易保护措施及其影响,概括服务贸易中的特殊模式———服务业FDI(商业存在)保护政策及影响的特征,以便为理论模型构造一个更符合现实的经济环境。
(一)政权体制及经济秩序的界定德国经济学家瓦尔特•欧根(2001)认为,国家政体和经济秩序是相互依赖的。如果忽视对国家政体或政权体制、相对应的经济秩序以及政府角色、行为的界定和区别,而直接引入理论模型,其解释力会受到影响。盛斌(2002)按照对政府的角色和行为的假设,将其划分为“仁慈的政府”、“自利的政府”和“民主的政府”。“仁慈的政府”由于不受选票的影响,在谋求社会利益最大化时不受个别利益集团的左右,可以独立地根据目标函数最大化原则选择贸易政策。“自利的政府”将政府看作一个较为特殊的团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其中包括寻求政治稳定、选举概率的最大化或者个人在政治“收入”上的最大化。“民主的政府”综合考虑自身利益和社会福利,既要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但由于受到民主制度、规则和程序的约束,又须最大程度考虑整个社会福利,以反映普通选民的意愿。瓦尔特•欧根认为存在三种对应不同政权体制的经济秩序:一是集中管理经济(社会市场经济),或中央集权型,即中央政府拥有最大经济政策决定权,但不排除私有制;二是集团调节经济,或权力集团性,即自由市场造成团体成为主要的价格参与者,他们拥有市场权力,进而逐渐拥有政治权力;三是完全竞争经济,或个体市场型,即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相对平等的价格参与者。如西方工业国家的发展,其经济秩序已演变成为“集团调节经济”(沈建平,2008)。若按照上述界定,PFS模型中的政府对应“民主的政府”,其经济秩序类似于“集团调节经济”。与之不同的是,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角色、经济秩序更符合“仁慈的政府”和“社会市场经济”,其政权体制表现出集权式特征,中央政府具有最后的经济政策决定权。尽管在政策制定时考虑其他利益集团和社会福利,但政府不受选票或选民的影响,不存在也不允许政治捐献这样的院外活动机制,利益集团与利益集团之间、利益集团与政府间的博弈通常不成为政策的决定因素。在经济运行中,虽然鼓励私有制和市场竞争,但政府通过国有企业来掌握一国经济命脉和维护国家安全④,这一特点在敏感的服务行业(如电力、通信、运输、金融等)尤为典型。国有企业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其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关乎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因而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独特的利益集团。由此伸义,“社会市场经济”的经济秩序可能在某些产业和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有时甚或较浓重的行政干预及垄断色彩,这一色彩通过政府较为重视国有企业的利益而得以体现。但与此同时,如果过于重视国有企业,不仅影响消费者利益,且长期而言不利于该产业的竞争和发展。因此,政府需要在各种目标中寻求政策均衡。此外,这种特殊的秩序格局会扭曲市场价格,该市场并不符合PFS基准模型的“完全竞争市场”的前提假设。
(二)服务业FDI保护与货物贸易保护的区别及其影响由于服务和货物的性质不同,服务业FDI的保护政策及其影响与货物贸易存在着较大差别。首先,由于货物的有形性,贸易保护通常采用关税或配额等非关税措施,要么政府获得关税收入,要么不同群体根据配额形式获得配额租金,而关税收入和配额租金都可能影响政府目标函数的设定。基于服务的无形性,政府通常对服务业FDI采取歧视性限制措施(大多为非关税壁垒)和国内规制⑤,如参股比例限制、经营范围和地域要求、资格与资质要求、行政管理的复杂度及透明度等更为隐蔽和复杂的服务贸易壁垒,来限制服务业FDI的流入。在以往的研究中,歧视性非关税壁垒可以通过关税等值方法来近似刻画保护程度,但政府无法获得关税收入,所以不直接影响政府目标函数的设定。其次,相比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定义及内涵更加复杂,限制政策所造成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按照GATS对服务贸易的界定,服务贸易包括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服务业FDI)和自然人流动。货物领域中,贸易和投资是相对独立的行为,外国生产者可以通过FDI来规避贸易壁垒,根据自身生产率状况与利润率大小选择出口或FDI方式提供货物。而服务贸易领域中的贸易和投资按照GATS的界定是互补的,服务业FDI或商业存在作为服务贸易中的一种模式,受贸易限制措施影响,与其他服务贸易模式有着较为复杂的互动关系或交互影响。毋庸置疑的是,如果服务业FDI面临非常严格的限制措施,则无法以投资形式进入东道国市场,其结果是不进入或以其他服务贸易模式进入。最后,经验证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经济体,一国服务贸易市场往往存在甚于货物贸易领域的垄断性。且同货物相比,服务具有很强的产品差异性。因而,服务市场往往表现为垄断竞争的结构特征,传统货物贸易理论中基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建立的理论模型,不能简单地应用于服务贸易领域。
二、模型构建
由于典型特征的存在,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定服务业FDI政策时与PFS模型有着相当大的差别。本模型在Branstetter&Feenstra(2002)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基于垄断竞争市场的假设前提,运用FDI进入的观测结果作为衡量贸易政策的工具(FDI进入的程度反映政策偏好),探讨服务业FDI政策中的政府行为、决策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而揭示政府对各利益集团的重视程度,以增加模型对现实的解释作用。假设小国情形,该国对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不影响世界价格。本国不受选票影响,不存在政治捐献行为,经济秩序类似于“社会市场经济”,中央政府拥有最终的经济政策决定权。此外,服务业FDI政策包括歧视性限制措施(关税等值)和国内规制(利润税)。
(一)消费者假设一国由具有相同偏好的消费者组成,消费基准商品x0和一系列差异服务的集合商品x,消费者偏好形式为拟线性偏好。
(二)企业假设市场结构为垄断竞争市场,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分别为cS、cα,服务业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生产成本为cm。根据关税等值方法,假设服务业FDI歧视性壁垒等值为τm。同时,假设pf为服务业跨国公司在母国生产的服务价格和世界价格。其中F为固定成本。为简化模型,假设πf为跨国公司在母国生产且销售时的最大化利润。可以发现,λ=0时,上式束紧。跨国公司进入数量受到利润税λ和关税等值τm的影响,因此跨国公司数量可表示为函数m(λ,τm)。跨国公司对政策变化做出反应:当(9)式等号成立时,有dm/dλ<0且dm/dτm<0。则有:命题1:服务业FDI的进入数量是服务业FDI政策实施的结果,该数量与服务业FDI歧视性壁垒(关税等值τm和非歧视性管制政策(利润税λ)成反比,即dm/dλ<0且dm/dτm<0。服务业FDI歧视性壁垒越高,进入越难;利润税越高,进入越少。
(三)要素假设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且单位劳动可以生产单位基准商品,则工资是单位1。假设跨国公司要支付的工资溢价(w-1)>0,该溢价可以代表模型中不能体现的跨国公司带来的可能收益。该假设符合现实,因为跨国公司相对于国内企业往往倾向于支付较高的工资。
(四)政府为了国有企业或自身的利益,政府一方面对服务业FDI设置歧视性贸易壁垒τm,以减少跨国公司对国有企业在竞争上的潜在威胁,但政府无法获得关税收入。另一方面,在非歧视性国内规制上,对所有在国内经营的服务企业征收利润税,但需注意的是,国有企业利润全部归政府所有,其他本国企业和跨国公司缴纳利润税。同时,政府重视社会总福利。政府根据其目标函数原则来选择最优政策。
三、结论与政策涵义
篇8
中韩自贸协定除序言外共22个章节,包括初始条款和定义、国民待遇和货物市场准入、原产地规则和原产地实施程序、海关程序和贸易便利化、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贸易救济、服务贸易、金融服务、电信、自然人移动、投资、电子商务、竞争、知识产权、环境与贸易、经济合作、透明度、机构条款、争端解决、例外和最终条款。此外,《协定》还包括货物贸易关税减让表、服务贸易具体承诺表等18个附件。
2.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签署后,将于何时生效?
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签署后,双方将抓紧履行国内程序,力争于2015年年底或2016年年初生效。
3.我国在对韩贸易中长期处于巨额逆差,为什么还要与韩国商谈自贸协定?
我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自1992年建交起就一直存在,这是有着深层次结构性原因的,两国商谈自贸协定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解决逆差问题。中韩两国的产业链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从韩国进口中间产品、零部件和机器设备,是我国现阶段国内产业所需要的。这些中间产品和零部件在我国加工成制成品后,除在我国消费和回流韩国外,很大部分出口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两国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因此,我们应该从全球的角度,客观地看待中韩逆差问题。
4.中韩自贸区货物贸易总体开放水平是怎样的?
从总体开放水平看,中韩双方绝大多数产品和贸易将实现零关税。经过最长20年过渡期后,中国91%的产品将对韩国实现零关税,这些产品覆盖2012年中国自韩国进口总额的85%;如再加上部分降税产品,中方参与降税的产品将达到92%,覆盖中国自韩国进口总额的91%。同时,韩国92%的产品将对中国实现零关税,这些产品覆盖2012年韩国自中国进口总额的91%;如再加上部分降税和关税配额等产品,韩方参与降税的产品将达到93%,覆盖韩国自中国进口总额的95%。
5.根据中韩自贸协定达成的安排,双方零关税产品税目将达到90%以上,请问中韩双方其余不到10%、没有实现零关税的是什么产品?
中韩两国都各有一些高度敏感产品。经过反复深入磋商,双方最终在确保利益大体平衡的原则下,妥善解决了高度敏感产品问题。从双方降税安排看,中方的高度敏感产品主要是汽车、机械、化工、钢铁、电子等制造业领域的一些中高端产品,韩方的高度敏感产品主要集中在农水、纺织、汽车等领域。
6.中韩自贸区货物贸易降税过渡期是如何安排的?
中韩双方大多数零关税产品将在10年内取消关税。中国71%的产品将在10年内取消关税,覆盖中国自韩国进口总额的66%;韩国79%的产品将在10年内取消关税,覆盖韩国自中国进口总额的77%。此外,中韩双方部分降税产品基本均在5年内完成协定规定的降税,关税配额产品的配额内税率将在协定生效后立即降为零。
7.在货物贸易方面,中韩自贸协定的实施将为中国消费者带来哪些好处?
对中国消费者来说,一些家电产品、日用化工品、韩国特色食品、服装、鞋帽等赴韩旅游购物或韩国代购的热门产品将更加便宜。在家电产品方面,电冰箱、电饭锅、电炒锅、电烤箱、电磁炉、微波炉以及一些按摩仪、美容仪等将在10年内取消目前15%的关税。在日用化工品方面,牙膏等口腔清洁用品将在10年内取消目前10%的关税,洗发沐浴产品和护肤品也将在5年内部分降税20%~35%左右。在韩国特色食品方面,海苔的关税将在10~20年内从目前的15%降为零,泡菜目前25%的关税将在20年内取消,此外,鳕鱼、冻蟹等近90%的水产品将在10年内逐步取消关税。在服装、鞋帽方面,许多产品的关税将在10~20年内从目前的约15%降为零。
8.韩方在制造业领域的开放程度如何?
韩方大部分制造业领域对我国实现了相当程度的开放。总体上,韩国97%的工业品都将对我国实现零关税,覆盖自我国进口总额的94%。按照世贸组织WTO分类,除纺织服装领域零关税税目和进口额比例分别为88%和61%外,韩方其他制造业领域零关税比例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例如,电子电气设备产品将全部实现零关税;99%的金属制品将实现零关税,覆盖自我国进口额的99%;99.6%的化学化工品将实现零关税,覆盖自我国进口额的98%;99.2%的机械设备产品将实现零关税,覆盖自我国进口额的96%;91%的交通运输设备产品将实现零关税,覆盖自我国进口额的96%。
9.对于我国企业向韩国出口的商品,应达到何种标准才能获得原产地资格,从而享受相应的优惠关税税率?
在协定的原产地规则章节中,对原产货物的判定标准做出具体规定。原产货物主要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在一方完全获得的货物;第二类是全部使用原产材料生产的货物;第三类是使用进口非原产材料在一方经过实质性加工的货物。对于第三类情况,产品特定原产地规则清单对全税则所有5205个6位子目(2012版HS)逐一制定原产地标准。在实施程序方面,协定对原产地证书申领和签发、进口申报、原产地核查等均作出详细规定,企业可按照协定中的具体要求进行申领。
10.中韩自贸协定生效后,双方企业在履行通关手续时可以得到哪些便利?
篇9
论文摘要:当代国际经济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服务贸易的高速发展。在我国加入WTO后,逐步开放服务业的过程中,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文章通过对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的分析,进而提出了对我国国际服务贸易今后发展的建议。
长期以来。国际贸易中都是以货物贸易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但自从1971年OECD组织在东京回合的报告中首次提出服务贸易的概念,随后作为多哈发展议程的重要议题,1994年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为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的初始性的政策框架看来,服务贸易正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事实也表明,近年来国际服务贸易呈现出较快的增长,国际服务贸易额(包括服务出口和服务进口)从1980年的762.8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4222亿美元(按当年价)。年均递增7.4%,高于货物贸易同期6.5%的增长速度。相应地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包括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比重从1980年的15.7%上升到2004年的18.5%,服务贸易额接近物品贸易额的1/4。
一、有关概念
服务贸易是指服务产品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经济行为。服务贸易按其发生的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提供要素的服务贸易,人员和商品移动引起的服务贸易,还有物化服务的贸易。所以国际服务贸易就是指跨越国界进行服务贸易的商业行为。学术界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狭义定义是:当一国(地区)的劳动力向另一国(地区)的消费者(法人或自然人)提供服务时,并相应获得外汇收入的全过程,便构成服务的出口;相对于服务的出口,一国(地区)消费者购买他国(地区)劳动力提供服务的过程,形成服务的进口。
根据1994年4月在摩洛哥正式签署生效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ST)中,对服务贸易的范围和定义的规定,确认下列四种服务贸易提供方式中的任何一种都属于国际服务贸易的范畴。第一。过境支付,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提供服务。强调买卖双方在地理上的界限,跨越国境和边界的只是服务本身;第二,境外消费。指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特点在于消费者到境外去享用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第三,商业存在,指一成员的服务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商业存在提供服务,要求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在同一成员的领土内,此为四种服务提供方式中最为重要的方式;第四,自然人流动。指一成员的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自然人存在提供的服务。但与商业存在不同的是,服务提供者没有在消费者所在国的领土内设立商业机构或专业机构。世贸组织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将服务贸易分为11大类,如商业服务、通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等。
二、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数额不断增加,领域不断拓展。其中,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新产业、新部门不断涌现,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面向世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随着开放步伐的加快,形成了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以上可以概括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取得的成绩,但是我们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不少棘手的问题。
1、规模较小,长期处于逆差状态。虽然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并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但是无论在“质”或者“量”上都很难与发达国家匹敌。2006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为17606.9亿美元,贸易进出口均排名世界第三名,贸易顺兰为1774.8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一,而服务贸易仍然是逆差89.1亿美元。可以推测。一旦货物贸易出现逆差,那么肯定会严重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实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迫在眉睫。
2、结构不合理。中国服务贸易的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等传统领域。其出口占中国服务出口的一半以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等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很低。这种现象肯定会制约我国今后的国际服务贸易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
3、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连渐减少。我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由此制定了加快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但是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还有待探讨。因为在现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重点体现在劳动者自身的素质水平和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上。服务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否则就难以提供有高附加值的服务。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发现,从事金融保险业人员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不足1%。因此,我国如果不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鼓励创新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现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就会在国际竞争的浪潮中逐渐丧失。
4、国内立法、管理滞后。服务贸易壁垒除了传统贸易壁垒以外,新型的贸易壁垒如制度性壁垒、知识产权壁垒等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主要壁垒。我国先后颁布了《对外贸易法》、《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广告法》等一系列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法规,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这些法律法规较抽象,可操作性较差,一些条文与国际规定不太吻合。并且,针对外国对我国的服务贸易设置壁垒、实行歧视性待遇等现象。法律中未有相关保护措施可寻,这无疑会使我国企业的利益受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立法确实存在着较大差距,未形成完整体系,甚至不少领域至今仍是空白。
同样,我国现行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也存在着很多缺陷,比如行业垄断、责权不明等。
三、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国际服务贸易高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各国政府对服务贸易的限制逐步放宽,企业和个人对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国际服务贸易进入高速发展期。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1990-2000年间国际服务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为7%,高于同期世界货物贸易6%的增长率。新的服务部门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从实物生产部门转移到服务生产部门。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内容越来越丰富和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内容上看,随着全球科技产业化浪潮的推进,一些新兴的服务产业迅速崛起,进入服务贸易领域。倒如金融、保险、数据处理、技术服务、咨询服务等。它们的发展远远快于传统项目的服务贸易。
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结构上看,正是由于这些新兴服务业的兴起,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一直占世界服务贸易额60%左右的传统服务部门(如运输、旅游等)在发展中呈下降
趋势。而兴起的服务部门(如通讯、保险、金融等)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因此,贸易结构的优化正是体现在,世界服务贸易的部门结构已经从以自然经济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为主,逐步转向以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
2、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中呈现出的不平衡性。在地区分布上,服务贸易大国基本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还很不发达,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由此造成发展的地区分布不平衡。2007年,全球十大服务贸易出口国,依次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西班牙、中国、意大利、荷兰、爱尔兰;十大服务贸易进口国,依次是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法国、中国、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和荷兰。这些国家主要集中分布在西欧和北美。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对发展中国家存在高额顺差。不能忽视的是发达国家有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服务的趋势,这样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出口增长明显加快。资料表明,1990-1998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长12%,高于发达国家年均增速1倍以上。其中东亚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发展最为迅速,中国、中国香港和韩国都已经进入2004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的前20名。
国际服务贸易在行业分布上也较不平衡,金额较大的贸易项目有旅游、运输、保险、金融和电信等。
另外,在产品结构方面的不平衡表现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出口的则主要是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产品。发达国家不断把高污染、高耗能的制造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只让发展中国家从事最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自己却依托人力资本牢牢把控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
3、贸易壁垒的日趋隐蔽化。1994年GATS的诞生,第一次为服务贸易自由化提供了体制上的安排与保障,各成员方加快了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1997年WTO相继达成《全球基础电信协定》、《信息技术协定》、《开放全球金融服务市场协定》三项协议,再一次显示了势不可挡的自由化趋势。服务自由化趋势遍及各个服务行业,于是,为了保护本国的服务业,各国纷纷采取非关税壁垒措施。鉴于服务贸易不易征收关税等特点。各国政府一般通过制定不利于外国竞争者的标准制度对外国服务提供者的进入和在境内从事服务活动设置障碍;或者政府对本国服务的出口采取隐蔽性补贴、减免税等。目的在于使本国的服务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处于有利的地位。
4、突出的知识密集化趋势。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广泛应用到服务产业。改变了服务的不可储存性、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的局限。银行、医疗等原需要直接接触的服务业,现在均可采用远距离信息传递的方式。借助于通信卫星和国际网络,国际服务贸易大大拓宽了其外延;知识和技术为服务领域创造了新的贸易机会,需要大量服务投入的新行业不断涌现。
“知识就是力量”,人力资本是决定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既可以造成各国服务业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异或相对差异,又可以造成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形成不同的资源配置。超级秘书网
四、发展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建议
1、加大对服务业投资,扩大服务贸易出口。我国的服务业整体出口规模较小,水平较低。首先,必须增强我国在国际服务出口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大投资在于添置服务业发展所必需的各种基础设施、商业设施以及配套设施。其次,大力发展旅游业、劳务输出、饮食业等传统优势行业,扬长避短也是明智之举。
2、优化服务产业结构,发展新型服务业。我国的服务产业主要集中在旅游和运输上,大概要占到服务贸易总额的56%以上。与此相比,在金融、保险、通讯等新兴的服务贸易行业在我国所占比重不足8%。这说明我国在新型的服务产业上,技术和知识的发展有待加强。第一。我们可以用现代的经营方式和服务知识运用于传统的服务产业,重点改造交通运输、餐饮等瓶颈行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运营效率。第二,积极开拓技术型、知识型服务业,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的创新机制,加速服务贸易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变。
3、完善国内各项法律法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服务贸易立法工作滞后,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存在着覆盖面窄、内容不规范、与国际惯例相冲突等诸多问题。所以,我国政府首先应该对已经建立起来的有关法律法规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进行全面的审核和修改。使其符合WTO的要求,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国际争端。其次,对我国服务贸易领域尚未制定的法律法规,应该尽快填补这些空白。最后,要增强对我国国内行业造成损失事件的预见性,及早保护,避免伤害。
篇10
【关键词】贸易壁垒 概念 解析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正面临着来自其他国家形形的贸易壁垒,我国学者对我国面临的主要贸易壁垒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但是,对究竟什么是贸易壁垒这一基本问题,却鲜有学者专门研究。这种状况不利于对各种贸易壁垒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给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的立法和实践也会带来一定的困惑。本文从壁垒的概念出发,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谈谈自己对贸易壁垒概念的理解,以期抛砖引玉。
一、“壁垒”的早期含义
壁垒一词来源于军事战争,是作战用的工事,其目的是用来防御或进攻。第一种解释认为壁垒主要是一种防御工事,强调其防御功能。后一种解释认为壁垒不但可以进行防御,还可用来进攻,即具有防御和进攻双重功能。这一点对我们全面理解贸易壁垒有一定的启发。
二、“贸易壁垒”的现有解释
(一)经济词典中贸易壁垒的解释
虽然我国对贸易壁垒问题研究比较深入,并且人们在非常广泛地使用贸易壁垒这一术语。但是,在学术文献和教科书中给贸易壁垒下定义的并不多见。学者们更多的是针对某一具体的贸易壁垒(比如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分析。
我国学者对贸易壁垒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在对贸易壁垒下定义时往往要加上“资本主义”,很显然,当时认为只有资本主义国家才设置贸易壁垒,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贸易壁垒。到20世纪90年代,意识形态色彩淡化,去掉了“资本主义”字眼。但仍然认为贸易壁垒仅是针对商品进口的,对商品出口采取的措施不认为是贸易壁垒。并且认为贸易壁垒仅是针对商品,没有体现服务贸易壁垒。直到21世纪初,定义中才体现出服务贸易壁垒。
(二)行政规章中贸易壁垒的解释
为了开展和规范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工作,消除国外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促进对外贸易的正常发展,我国在2002年制定了《对外贸易壁垒调查暂行规则》,在这一行政规章中,对贸易壁垒做了一个比较明确具体的定义。2005年商务部又颁布了《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对这一定义进行了修改完善。
根据2005年《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的规定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贸易壁垒是由政府直接采取的措施或者做法,或者是由企业、其他组织或个人采取而政府进行支持的措施或者做法。
(2)《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把贸易壁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外国(地区)政府采取或支持的措施或做法违反该国(地区)与我国共同缔结或者共同参加的经济贸易条约或者协定,或者未能履行与我国共同缔结或者共同参加的经济贸易条约或者协定规定的义务,这类措施或做法无论对我国的产品或服务进出口是否造成负面影响,都认为是贸易壁垒;第二种情形是,如果外国(地区)政府采取或支持的措施或做法对我国的产品或服务造成了列举的负面贸易影响,则无论是否违反经济贸易协定,也认为构成贸易壁垒。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中关于贸易壁垒的定义,还有如下几个问题值得推敲和进一步修改完善。
(1)什么是政府支持的?企业根据国家制定的法律行使法律上的权利的行为是否属于政府支持?
(2)是否存在单纯由外国行业或企业采取的措施(如外国企业的知识产权联盟,知识产权滥用等行为),对我国的进出口产生负面贸易影响?如果有,这种措施是否可称为贸易壁垒?
(3)是否外国(地区)政府采取或者支持的措施或者做法,违反该国(地区)与我国共同缔结或者共同参加的经济贸易条约或者协定,或者未能履行与我国共同缔结或者共同参加的经济贸易条约或者协定规定的义务都会对我国的贸易造成负面影响?如果这种措施或做法虽然违反该国(地区)与我国共同缔结或者共同参加的经济贸易条约或者协定,或者未能履行与我国共同缔结或者共同参加的经济贸易条约或者协定规定的义务,但未给我国的进出口造成负面贸易影响,甚至促进了我国的进出口,这种措施或做法是否也认为是贸易壁垒?即构成贸易壁垒是否应当是违反协定的行为和造成负面影响的统一?
(4)造成负面贸易影响的措施如果没有违反上述条约或协定,是否构成贸易壁垒?如果认为是贸易壁垒,最后如何进行救济?
(5)定义中包括了产品和服务,而没有包含技术,也就是说,只有货物贸易壁垒和服务贸易壁垒,而忽略了技术贸易壁垒。
(三)商务部《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中贸易壁垒的解释
我国每年公布的《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吸纳《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关于贸易壁垒定义的基础上,又对贸易壁垒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归类。
《报告》将贸易壁垒分为以下14个类别:(1)关税及关税管理措施,如关税高峰、关税配额管理中的不合理做法;(2)进口限制,如不合理的进口禁令、进口许可;(3)通关环节壁垒,如通关方面的各种程序、不合理的进口税费;(4)对进口产品征收歧视性的国内税费;(5)技术性贸易壁垒,如对进口产品适用不合理的技术法规、标准,设置复杂的认证、认可程序;(6)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如对进口产品设置苛刻且不合理的检疫标准和检疫程序;(7)贸易救济措施, 如对进口产品不公正地实施反倾销措施,贸易救济调查程序不透明,特别是针对中国出口产品滥用所谓“ 非市场经济”方法;(8)政府采购,如政府采购缺乏透明度、违反最惠国待遇;(9)出口限制措施,如通过本国国内立法上的治外法权条款限制或阻碍其他国家与第三国的贸易,或以所谓安全为由实施不合理的出口管制;(10)补贴,如违反WTO规则实施具有刺激出口作用的补贴;(11)服务贸易壁垒,如在服务贸易准入方面设置不合理的限制;(12)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即对进口产品的知识产权缺乏有效保护;(13)不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即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名,对国外产品的进口设置障碍;(14)其他壁垒,即难以归入以上各类的具有贸易扭曲效果的措施或做法。
《报告》的这种列举可以使我们对什么是贸易壁垒有一个更加具体和清晰的认识。但值得一提的是,《报告》虽然是在接受《规则》对贸易壁垒的定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具体列举,但两者还是存在一定矛盾。因为按照《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的规定,只要对我国造成规定的不利贸易影响,无论是否存在“不合理”“歧视性”“违反WTO规则”“滥用”“不公正的”等情况,都可以视为贸易壁垒。根据《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的列举的情况来看,其贸易壁垒基本上是“不合理”“歧视性”“违反WTO规则”“滥用”“不公正的”措施。
三、“贸易壁垒”新解
在研究不同的问题时,我们对贸易壁垒的含义会有不同的理解,也会有不同的概念界定。如在理论研究中对贸易壁垒的解释应当全面而系统,但在进行贸易壁垒调查等实务工作中又要考虑可操作性。基于此,我们应当从广义、中义和狭义等多个层次对贸易壁垒进行解释,以适应不同场合的需要。
广义的贸易壁垒是指一国政府、组织(既包括国际组织,也包括国内组织,既包括政府间组织,也包括非政府间组织)、企业或者个人采取或支持的对国际贸易(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产生阻碍的各种政策或措施。这种政策或措施可能起到保护国内市场的作用,也可能用于开辟国际市场,既可能用来防御,也可能用于进攻。这一定义有如下特点:第一,贸易壁垒设置主体的多样性,既包括政府,也包括组织、企业甚至个人。第二,贸易壁垒作用对象的全面性,既可能针对货物贸易,也可能针对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这与当今国际贸易中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迅速发展的现实是相吻合的。第三,这一定义中的政策和措施既可能是合法的,也可能是违法的,既可能是合理的,也可能是不合理的。即只要这种政策或措施对国际贸易自由发展造成障碍,都构成贸易壁垒。第四,这一定义中的政策或措施既可能是对进口的限制,也可能是对出口的限制。
中义的贸易壁垒是指一国政府、组织(既包括国际组织,也包括国内组织,既包括政府间组织,也包括非政府间组织)、企业或者个人采取或支持的对其他国家的货物、服务或技术的进口产生阻碍作用的不合理的政策或措施(这里合理与不合理的判断标准应当以国际法为标准)。与广义的定义相比,中义的解释排除了对出口的限制措施和合理的贸易规制措施,即认为贸易壁垒措施必须是不合理的,合理的政策或措施不认为是贸易壁垒。
狭义的贸易壁垒是指一国政府采取或支持的对其他国家的货物、服务或技术的进口产生阻碍作用的不合理的政策或措施。与中义的观点相比,狭义的理解将贸易壁垒的设置主体限定为政府部门。
基于以上广义的理解,贸易壁垒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不同的分类:从设置主体来看,可分为政府设立的贸易壁垒、非政府(包括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设立的贸易壁垒和混合主体(即各类主体相结合)设立的贸易壁垒;从使用手段来看,可分为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从作用对象来看,可分为货物贸易壁垒、服务贸易壁垒和技术贸易壁垒(与技术性贸易壁垒非同一概念);从贸易壁垒是否合理来看,可分为合理的贸易壁垒和不合理的贸易壁垒;从其合法性来看,可分为合法贸易壁垒和非法贸易壁垒;从其功能来看,可分为防御性贸易壁垒和进攻性贸易壁垒;从采取的具体措施来看,可分为立法、行政决定、政策以及舆论、做法等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
贸易壁垒的功能主要是保护国内产业和国内市场,对一国某些产业的发展和就业有重要作用,在一定的期限内能增加一国的福利水平。但是,贸易壁垒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因此,从全球角度来看,贸易壁垒是对全球市场经济的一种扭曲,阻碍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降低生产效率,从而降低世界的整体福利水平。由于贸易壁垒很容易遭受其他国家的报复,因此,采取贸易壁垒不仅会给其他国家造成利益损失,威胁世界整体福利,最终也会给本国利益和经济发展造成损害。但是,由于各国政府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追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在国家间政治经济博弈中,由于信息的不全面,难免陷入囚徒困境。因此,虽然世界贸易组织在为贸易自由化做着不懈的努力,虽然世界的关税水平已降低到相当低的水平,某些非关税壁垒受到的强有力的制约而大大减少,但是,花样繁多的各种名目的新的非关税壁垒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让人防不胜防。这些贸易壁垒的存在和发展极大的威胁着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也威胁着国际贸易体制的正常运转,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辞书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莫衡等.当代汉语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3]卓名信,厉新光,徐继昌等.军事大辞海・下[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0.
[4]王者悦.中国古代军事大辞典[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1.
[5]黄金贵.新课标中学生实用文言文词典[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4.
[6]教师百科辞典编委会.教师百科辞典[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7]刘佩弦,常冠吾.与当代辞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8]梁小民等.经济学大辞典[M],团结出版社,1994.
[9]罗肇鸿,王怀宁.资本主义大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刘诗白,邹广严.新世纪企业家百科全书・第6卷[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