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可行性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8: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课题可行性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微型实验;初中;科学习题;分析教学
所谓微型实验就是使用少量试剂和仪器来进行实验的一种方法。采取这种方式进行实验不仅能减少浪费,同时也更加安全。下面将对微型实验进入初中科学习题课的分析教学进行浅要
研究。
一、传统科学习题课教学的主要方式
在传统的科学习题教学中,题目大多数是经过了加工的知识,很多物理和化学情境都是通过人为设置,并一直控制在某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虽然在教学中习题也能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但由于场景和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常常会造成情景题目的真实性受到影响。可能在大量的题目锻炼下学生确实也能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通过这样的方式,长久以来势必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失利。可以说传统教学虽然提升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但事实上学生真正的探究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微型实验对科学习题课的影响
微型实验是当前国内关注度比较高的实验方法,不仅能节省实验材料和经费,同时也能有效提升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减少教学实践,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在微型实验中学生都能得到动手锻炼的机会,这对学生能力提升和学习兴趣提升都有着重要的
意义。
此外,微型实验有着平民化特点,很多实验可以自己动手进行仪器制作,然后进行实验。在学生进行习题的过程中,尤其是带有情景化的习题时,教师可以利用原有的设备来帮助学生进行场景模拟,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科学习题课是当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对此教师应加以重视,积极利用微型实验来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将微型实验融入科学习题课当中,能将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化,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从综合角度来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实现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提高;供电;可靠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U223文献标识码: A
一、理论概述
供电可靠率是考核供电企业持续供电能力的主要指标,也是供电企业网架结构建设的最终效果的体现,更是电力供需双方关注的重点。供电可靠率是体现供电可靠性的综合性数据指标,影响该数据指标的因素主要存在于人员素质、管理措施、技术能力、网架结构等方面。因此我局为实现年度可靠性计划目标任务,对供电可靠性数据进行科学的、系统的统计,并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最关键性的影响因素并加以改进,。
二、保证供电可靠性意义
供电可靠性是供电企业持续向用户供电能力的体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考核供电系统电能质量的重要指标,同时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对供电企业供电能力的满足成度。现已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准之一。供电可靠性一般是用供电可靠率进行数字化指标考核。
供电可靠率是供电可靠性的定量表示,记做RS-3。RS-3(%) =(1-(用户平均停电时间 - 用户平均限电停电时间)/统计期间时间) × 100%,由公式可以看出,要提高供电可靠率就要尽可能缩短用户平均停电时间,这电力用户对供电企业的期望相一致。
三、提高供电可靠性主要措施
(一)组织措施方面
1、优化企业管理模式
调整垂直管理模式,对用电营销、配电业务进行整合优化,形成已服务为重点、面向用户、反应迅速、“配电营销合一”的组织管理结构,提高故障响应速度。加强对可靠率的指标考核,层层落实,引导职工树立自身的责任感,从而管控年度目标的落实。
针对近年来电力供应的紧张形势,我局积极探索需求侧管理方法,广泛应用负控系统等技术手段,深入了解错综复杂的用电环境,通过改善用电环境,减少限电拉路,线路掉闸,最大限度的保障电力用户的生产生活用电。
2、停电计划刚性执行
加强停电计划刚性执行,推行每月上报下月停电计划,按照工程建设和生产检修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安排停电检修及施工的工作方法。减少重复停电,最大限度缩短停电时间,压缩停电区域。
3、强化优质服务
为提高职工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要加强相应的培训教育工作。大规模开展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培训,提高员工职业技能水平和操作水平。同时,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增强对工作的责任心和责任感。树立以服务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全局各部门间要树立优质服务的意识,在停电、送电管理各个环节中密切配合,最大限度缩短停电时间。
4、充分利用春秋查开展外部消缺
用户侧要加强对新接入的用户设备提出重点要求,规范用户设备的入网标准。针对故障多发的老用户和区域进行细致检查整治,完善用户端设备缺陷管理监督流程和缺陷定级的标准,督促用户做好设备维护和消缺。
加强电力设施、输电线路的运行与维护,使其安全稳定运行,从而降低由自管设备引起的停电几率。供电企业应当积极加大电力设施保护的宣传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到电力设施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共同长期有效地保护电力设施,降低外力破坏导致的安全隐患,减少停电掉闸事故的发生。
(二) 技术措施方面
1、网架结构合理
首先要重视电网规划,从根本转变电网发展观念和工作方法,通过深入分析当前电网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与政府各部门建立畅通的合作机制,保障了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紧密结合。按照未来5年测算的经济发展局势与市规划局共同开展编制电网规划,预先将城市范围内规划的变电站选址和线路走廊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中进行项目储备,并每年进行滚动修编。
网架架构重点加强 220 千伏变电站双环网的网架构建,实现已500kV变电站电源点的全市布局。110kV输电线路以220kV变电站为电源点进行区域性分布,通过供电营业区域划分来分片供电。各供电区域相对独立,但在发生突发事故的情况下,具备负荷转移接带的能力。城区配网主要是理清配电网结构,按照解决局部供电紧张的同时全面提升配电网的环网率和负荷互带能力,对故障率高、运行不稳定的老旧设备线路进行改造升级。建立坚强电网,供电可靠性将得到提升。
2、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
供电企业电力设备主要有变压器、断路器等一次设备及相配套的二次保护控制设备。如设备发生故障,将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对用户正常供电。推广配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多采用免维护设备,做好预防管控工作和事故预想是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减少设备故障的有效办法。
继电保护装置是保护电气设备、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主要装置,所以加强继电保护装置的管理是尤为重要的。同时建立完善的继电保护管理制度,加强对继电保护专业全过程管理,对不稳定的继电保护装置及时进行更换;建立档案制度管理开关定值档案,依据用电负荷性质情况和大小动态调整保护定值。确保继电保护设备运行情况的可控、在控,使继电保护的投入率达到100%,真正起到保护电网安全运行的作用。
3、提高运行维护水平
合理调整电网运行方式,加强电网调度管控,及时转移、调整重载、过负荷的线路。即时监控线路负荷的变化情况,对超温、过负荷的电力设备进行及时检修,确保电网运行的安全稳定。建立电网事故应急抢修预案,对负荷高峰期有可能出现的电网事故,开展有针对性的演练,已检验调度人员的事故应变能力,提高电网运行安全的可靠性。
近年来错峰用电时有发生,要根据负荷性质调整10kV供电线路,将工业、公用、居民负荷分开,重点加强10kV配网布局,降低因错峰用电造成的不必要停电,保证居民用电不受影响。其次在国家经济迅猛发展的局势下,市、县两级业扩报装工程增多,我局大力推广带电搭伙及带电检修等作业,有效减少停电的时间,提高电网供电可靠率。再着就是加强电网维护与巡查工作,对故障多发的线路增加巡检频率,对所发现的缺陷及时进行处理。
篇3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双语课程;评价体系;层次分析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1. 109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1- 0222- 05
1 引 言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创新型人才[1]。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双语教学同时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专业技能,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双语教学是势在必行的。而构建一个科学的双语课程评价体系将是双语课程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2]。
2 评价指标的提出
评价指标的提出是构建双语课程评价体系的第一步。在研究大量文献和广泛听取师生意见的基础上本评价体系提出了4个一级评价指标(合理性、达标程度、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性)和11个二级评价指标[3]。评价指标判断标准和方法如表1所示。
3 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
双语教学的评价体系中评价的对象属性多样,定性与定量指标都有;
同时该体系为多层次结构,需要建立多层次、多因素的评价系统。
3.1 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
根据表1 双语课程评价指标的分析可得双语课程的评价递阶层次如图1所示。
3.2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对同一层次的各因素就上一层次中的某一准则进行重要性的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A,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标度定义见表2,判断距阵及处理结果见表3-表7。
根据表3至表7可得各因素对其上一层因素的权重,研究最终要得到各因素对于目标的排序权重,从而进行方案选择或者评价。总排序权重要自上而下地将单准则下的权重进行合成。
本算例中二级指标C层对总目标A的总排序权重值参见表8。
4 结果分析
本研究构建的应用型本科双语课程评价体系如表9所示,包括了4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
根据表9所示,合理性(B1)、达标程度(B2)、效率(B3)和可持续发展性(B4)为双语课程评价体系中四类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中达标程度(B2)占有最高的权重,为0.622 7,说明在评价体系中双语教学的目标达标程度占主导地位,是整个双语课程质量的保证。其次为效率(B3),权重为0.193 7,说明执行效率是保证双语课程质量的重要支撑条件。合理性(B1)和可持续发展性(B4)排列第三和第四,说明二者是保证双语课程成功的必备因素。
在11个三级指标中,教师基本教学效果(C5)和学生知识掌握(C6)权重最大,均为0.256,其次是课堂传授时间(C8),权重为0.116,这一点说明课堂教学是双语课程建立的重中之重。第四和第五位的因素是课程需要(C1)和先进知识的传授(C3),权重分别为0.098和0.079,这两个因素很好的体现了双语课程国际化的趋势――双语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国外先进理念,为其以后加入国际竞争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为了确保双语教学质量,首先需在课程开设合理性的基础上,确保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兼顾双语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使双语课程的开设真正成为学生能力提升的助力,学生配合老师一同上好双语课,从而达到提高双语课程教学质量的最终目恕
主要参考文献
[1]俞浩,姚文均.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J]. 教育探究,2010(3):67-70.
[2]顾永安. 试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标准制定的依据与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10(6):12-16.
篇4
“体验性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通过实践与反思相结合起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强调个体体验对学习的意义,更关注对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因此,我们可以将体验学习理解为在“做”中获得亲身的体验和感性的经验,并在对经验与体验进行反思中获得成长性发展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尤其重要,能使小学生促进思维敏捷、形成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体验学习是最基本的学习形式,也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杜威(John Dewey)提倡的“生活即教育”和著名教育家弗赖登塔尔的“知识在创造”都有相似的理念。所以,体验学习并不是只重感知的低级教育活动。苏娜认为小学数学实施体验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下,在一定的情境下,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个体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积累个人的经验,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体验学习是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参与的学习活动。主动参与、亲身经历、交流合作、价值建构是体验学习的主要特征,其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是生成体验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它是一种在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学生心理认知、成长规律,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学习方式。在体验性学习中,通过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每个学生又能够充分地表现自我,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都是发展着的。每一个学生又都在不同的学习层次上得到自我实现,学生的体验也是发展的。结合当前教学实际,笔者较同意苏娜的观点。
2 体验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
2.1 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
数学体验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体验、经验、感悟”模式为主,通过课堂中创设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获得活动的体验,将这种体验有效地感悟升华就形成了孩子们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即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同时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也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用手操作、用耳朵听以及用嘴说的能力,让学生自己亲自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教学生认识“倍”的概念时(如5的2倍),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边动手摆小棒或小花,让他们在上排摆5个,再在下排摆2个5,告诉他们5的2倍也即是2个5。然后再让他们自己摆3的4倍等。
再比如教小学高年级学生“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以先由教师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模型进行不同的组合,合成一个大长方体,让学生求出不同组合下合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并说说哪种组合方式下它的表面积最小。
再让学生分别用长、宽、高分别是3厘米、4厘米、5厘米三个长方体作为学具,按上面的方法,进行不同的组合,并求出不同组合下合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比较表面积的大小。
最后教师提出:如果是四个相同的长方体,有几种不同的组合方法?哪种组合形式下合成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种组合形式下表面积最小?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先摆一摆,拼一拼,然后进行计算。最后让学生想一想,如果要把四个长方体包装成一个大长方体,怎样组合最节省包装纸?这样,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而且获得的知识更为深刻和巩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2 密切联系学生的亲身经历
每个人的经历是不同的,对于小学生而言也不例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亲身经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举例时,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班级学生的所在地理特点等。
篇5
无机房电梯与有机房电梯最大的区别在于没有单独的机房。原有的机房控制柜以及曳引机、限速器等机器设备安装到了井道的内部。对机器设备进行维修、检查的作业场地设在轿顶上或轿内时,按照特种设备以及电梯维修保养的相关专门规范规定,应当设置可靠的机械锁定装置防止桥厢移动,以保证安全检修作业。当前按照《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其中对于电梯的轿顶机械锁定装置并没给出精确的技术标准。本文以无机房电梯的机械锁定装置为重点研究对象,对机械锁定装置以及相关的检验进行详细阐述,并对锁定装置进行了可靠性分析。
1 无机房电梯锁定装置
1.1 无机房电梯的轿顶检修安全保障
当驱动主机、控制柜、限速器安装在井道顶部或轿顶时,轿顶作为作业场地用于维修、检查工作。在对相关部件维修或检查时,存在轿厢有滑动或意外失控的可能,会对作业人员造成影响,并有可能引发事故,带来人身伤害的危险。因此,无机房电梯设置了机械锁定装置,保证电梯轿厢危险移动保证电梯检修人员生命安全。
1.2 无机房电梯机械锁定装置
无机房电梯机械锁定装置的机械结构图如图1所示。无机房轿厢机械锁定装置的构成分为两个机械结构,一部分是指的装载电梯轿厢架的插销轴,插销轴的作用主要实现了对电梯档位的控制,电梯的运行需要插销轴并没有真正的导轨的的插销定位板。电梯的在进行检修的过程中插销轴主要固定在检修的档位并固定在导轨的插销定位板。另外一部分主要实现对导轨压板的后板固定,从而促进厚板能够安装在导轨上,保证厚板的高厚需要满足轿顶的平面与井道。并对应的导轨需要对机械装置进行设置,并安装的高度务必要低于驱动主机支撑的承重梁,有利于检修人员的故障检修。另外在原板上安装符合标准规范的电气控制装置。机械锁定装置的电气控制实现对于轿厢移动过程中停放位置的阻止操作。对于一般的轿顶除非在检修操作状态下,机械锁定装置都是放在正常档位。轿顶一般采取的作业运行方式的电气安全装置都是进入工作检修档位,防止轿厢的任何移动。轿厢运行时段一般包括接机械锁定装置进入工作过程中保证轿厢安全。
电梯轿厢锁定装置的插销轴的伸出通过电气安全装置进行检验的,插销伸出插入定位板之后,UKS打开电梯进入检修状态,检修人员完成检修必须对插销轴进行回档操作。完成开会归位操作流程,电梯回归正常工作运行状态,否则电梯处于检修或者电路断开的状态。
鉴于轿厢的扭转,一台电梯的轿厢必须设置两套锁定装置机构,轿厢的梁柱必须标明机械锁定装置到运行过程中,还需要对某些注意事项进行观察,并按照手动操作机械装置的相关作业说明操作。无机房电梯机械锁定装置的安装进一步防止轿厢的移动。值得关注的是机械锁定装置一旦锁定,无机房电梯的检修平台只能为轿顶,不允许拆换驱动主机以及悬挂装置。
2 电梯机械锁定装置检验
2.1 相关检验要求
无机房电梯的检修驱动的主机以及控制柜装置设置在电梯轿顶或轿内的情况下,在进行检验过程中应当具备以下安全防范措施:
(1)纺织轿厢机械锁定装置。
(2)设置检查机械锁定装置的电气安全装置,预防检修过程中轿厢移动。
2.2 对应检验方法
(1)机械锁定装置的目测以及轿厢内部检修控制装置。
(2)通过对轿厢机械锁定装置的电气装置进行模拟操作,实现对机械锁定装置及电气安全控制的测试目的。
目前检验机构的检验方法还只是局限于目测其是否有无以及简单的试验电气安全装置是否有效,没有明确要求进行打滑试验,其功能可靠性无法确认,或者是安装工艺不过关,部分厂家只在一侧安装机械锁定装置,打滑试验是否会产生相应的危险和安全问题,如导轨受力不均导致弯曲变形,这些都要综合考虑,才能进行打滑试验。
3 电梯机械锁定装置可靠性分析
机械锁定装置的强度以及相关的安全性都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进行设计以及选才过程中结合实际的应用情况选取合适的机械材料,从而保证电梯的机械安全系数。由于对于电梯机械设计规范存在诸多漏洞因此电梯的机械生产过程中加工工艺简单导致无机房电梯轿顶机械特性不达标。以某种规格的电梯机械锁定装置为例。图1为机械锁定装置(电气开关,锁定轴和轿顶上的固定挡板),当处于轿顶检修状态时,锁定轴左半截插入固定在导轨上的挡板中,从而起到机械锁定作用。
通过图2无机房电梯机械锁定装置的机械分析,假设分析轿顶的检修平台工况分析最具不利因素的状况,一方面电梯贿赂发生故障,轿厢空载检修,一旦检修人员误操作会导致安全回路失灵,导致操作失误方向牵引向上行驶,这种情况必须保证锁定轴牵引发生牵引滑轮打滑,防止人员安全。二是在维修作业中,锁定轴需能承受轿厢、检修人员、检修仪器和检修设备的重量。电梯部分性能参数:额定载重量Q=1000kg;轿厢质量P=1400kg;对重包括滑轮质量Mout=1900kg。随行电缆实际质量Msrout=23.25kg。对重侧钢丝绳总质量=72.17kg。包角α=159°,曳引轮半圆槽开口角γ=30°,曳引轮半圆槽下部切口角β=105°。摩擦系数μ=0.2;钢丝绳倍率r=2。机械锁定装置安装2套,压导板用6个12螺栓固定,预紧力F0=16000N,挡板材料为Q235普通碳素钢,σs=225MPa,锁定轴材料为45#钢,σs=355MPa,直径Dn=20mm。安全系数均取1,重力加速度gn=9.58m/s2。
机械锁定装置的工作轿厢主要是位于垫层的平顶位置,可以看做轿厢的滞留现象。对于轿厢位于最上位置,轿顶的曳引绳以及轿厢的重底部平衡连质量科忽略不计,滑动轮惯量折算值与导轨摩擦力因数值小忽略不计。
当量摩擦系数:
要破坏曳引条件,需要锁定轴的最小应力满足:
计算判断锁定轴是否符合要求。
篇6
关键词:MBTI;职业性格;职业生涯指导
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就业形式也相应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学校分配转变为学生自主择业、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1999年,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扩大,研究生毕业生的数量也随之增多,相对于本科毕业生的优越地位也不复存在。如何有效面对这种新形势,做好研究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推动和促进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发展与深化,已经成为众多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就业指导机构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新的重大课题。
做好研究生的职业指导工作,需要帮助研究生充分了解自我,特别是了解自我的性格,这样可以有助于研究生更好的认识到怎么样的工作环境、怎么样的工作伙伴、怎么样的工作内容是与自我最合适的。这对于研究生探索自我的职业发展道路特别重要。因此,在对研究生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需要认识到自我的性格,这不仅是对研究生进行职业指导的重要依据之一,还是研究生自我职业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
鉴于此,本研究尝试以电子科技大学工科研究生为对象,借助专业的职业测评工具,探索工科研究生的职业性格特征,并对如何提供给研究生有效的职业指导,提供有益的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电子科技大学工科专业研究生共395人,其中男生308人,女生87人,年龄分布在23~29岁,平均年龄25.91岁。回收有效问卷387份,回收率为97.97%。其中男生301人,女生86人。
(二)统计方法
统计结果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研究结果
(一)职业性格倾向的基本情况
MBTI中四维度两级倾向的内涵分别是,外倾的个体其能量和注意力集中指向外部世界的人和事,在行动中和与人交往获取动力。内倾的个体其能量和注意集中指向内心世界,从对情感、思想和回忆的反思中获取动力。感觉型个体是利用自己的感官来获取信息。直觉型个体是通过无意识的想象等超感觉的方式来获取信息。思考性个体是通过分析某一选择或行动的逻辑结果来做决定。情感型个体偏好考虑什么是对自己和他人来说更为重要的。判断型个体偏好井井有条,偏好有序和有机会的生活。知觉型个体偏向于以一种灵活、自由的方式生活。
通过对测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四维度两级倾向的人数所占比例有一定差别。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其中偏好I,N,T,J的学生所占比例较高。这说明在接触信息时,更多的学生心理能量指向内部世界(I),更倾向于通过想象、无意识等超感觉的方式来获取信息(N),喜欢通过客观分析作决定,重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T),喜欢按照计划,有条理地、按部就班地生活和做事(J)。
(二)工科研究生职业性格类型分布特征
本研究对工科研究生的职业性格类型分布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人数分布情况见表2。结果发现,INTJ(内向、直觉、思考、判断)是最典型的性格类型,占比例达到41.09%,其次是ENTJ(外向、直觉、思考、判断)类型,占比例为11.37%。ISFJ(内向、感觉、情感、判断)的人群所占比例最低,只有0.52%。其他性格类型所占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ISTP(6.72%)、ESTJ(6.20%)、INTP(5.94%)、ISTJ(5.43%)、ESTP(5.43%)、INFP(3.62%)、ISFP(2.84%)、INFJ(2.58%)、ENTP(2.58%)、ENFJ(2.58%)、ESFJ(1.03%)、ENFP(1.03%)、ESFP(1.03%)。
3 本研究的分析结果显示工科研究生中最常见的性格类型是INTJ、ENTJ
(一)INTJ型
INTJ(内向、直觉、思考、判断)型的人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强烈地要求个人自由和自身能力,同时在他们独特的思想中,稳固的信仰迫使他们完成目标。他们有逻辑性,并且思维严谨,足智多谋,能够预见到新计划实施后的结果以及在生活中转变为真实存在的物质的理论体系。然而他们对自身和他人都很苛求,常常基本上用同样强硬的方式去逼迫他人和自己。同时他们并不十分受批评和冷漠的干扰,作为所有性格类型中最独立的一类,INTJ型的个体更偏好用自己的方式处理事情。遇到不同意见,他们往往会特别坚定和坚决地持怀疑态度。权威本身不能制约他们,只有当他们觉得这些规则会对自己更重要的目标有利时,才会促使他们去遵守。
科技领域抓住了INTJ型个体对逻辑体系的兴趣。这些领域提供了大量高速更新发展高科技产品及设备的工作机会。INTJ型人往往能够利用他们丰富的创造力来开发天才和富有创造性的系统。
INTJ型的人具有独特的思想、宏伟的远见和远大的梦想。这种类型的个体天生精于理论研究,遇到复杂而综合的概念思维可以灵活运转。在对于感兴趣的问题时,他们会是很好的组织者,同时具有远见和独到的见解。对于他们自己产生的看法和制定的计划,他们反而会投入不可思议的专心、注意力和前所未有的能量、积极性。依靠到达甚至超过自己的高标准的决心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他们就能获取诸多成就。
这种类型的人也与工科专业的学习特点相匹配。
(二)ENTJ型
ENTJ(外向、直觉、思考、判断)型的人是伟大的领导者和决策人。他们能够轻易地观察出事物发展具有的可能性,同时很乐于指导别人,帮助他们使得个人想象成为现实。他们是头脑灵活的思想家和长远计划的伟大规划者。
因为ENTJ型的人思维很有条理,而且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所以他们往往对需要推理和才智方面的任何事情都很精通。他们通常会很轻松地指出当前状况下可能存在的不足,并且立即产生改进方案。他们着力追求精通整个体系,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把它们作为存在的事实接受而已。同时乐于完成一些亟待解决的复杂问题,并且致力于大胆地尝试掌握使他们感兴趣的任何事情。ENTJ型的人会把事实看得高于一切,这类人思维严谨,所以只有通过逻辑的推理才会确信。
ENTJ型的人渴求不断地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他们系统性地制定新计划和研究新情况。他们乐于研究复杂性的理论问题,力求精通所有他们有兴趣的事物。同时他们对于行为产生的未来结果更感兴趣,而不只是事物现存的状况。因为他们具有预见事物未来结果的能力,并且致力于向别人传播他们的观点,感染周围的人,所以他们是出色的组织者,他们往往依照一套相当严格的规律生活,并且希望别人向他们一样。因此他们往往最具有挑战性,同样艰难地推动自我和他人共同前进。
ENTJ型与INTJ型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精神能量的指向,这说明无论是外倾还是内倾的性格特征,都不影响工科专业的研究生的职业性格的培养。
4 基于性格类型上的职业指导
(一)性格的多样性
性格测评的目的是为了让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熟悉自己的行为特点,并根据自己不同的特点去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然而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丰富而且多面的,单一性格或典型性格的人很少,从而大部分人都是混合型性格,只是存在程度上有所差异,测试得出的性格类型只是被测试者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罢了。然而即使在已经标准化的量表里也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个体应该结合自我综合评价,从而可以更全面地看待MBTI测评结果。
(二)性格与职业的弹性匹配
研究发现,职业上的满足会使个体的工作主动性更强,积极性更高,所以更愿意去工作,效率也更高。但是,性格与职业的匹配是相对的,具有一定的弹性,世界上没有完全适合某种性格的职业,也没有完全不适合某种性格的职业,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性格发展的时期是终身的,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即使当下性格上与职业匹配性不高,但是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得到提高。工科专业的研究生要懂得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完善性格中的不足。性格与职业的匹配选择,只能在职业选择上提供一个大概的方向,而遇到个体在其实际的职业选择和自我定位过程中这种情况中,我们还应该考虑个人的具体情况,比如兴趣、能力、价值观等因素。除此之外,如果学生性格特别适合某项职业,还可以选择与专业完全不相关的职业。这都要综合考虑自身的因素和工作世界这两个方面后作出的职业选择。
(三)职业生涯指导方向
作为职业生涯指导教师,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调整职业生涯指导工作的内容和重点。以本研究结果为例,针对那些与电子技术方向职业匹配度高的性格类型学生,教师可将职业生涯指导的重点放在认识自身性格优势、坚定职业理想、了解工作世界、提升职业素质和能力上。而面对那些性格类型与电子技术方向职业匹配度不高的学生,在职业生涯指导中,重点可放在学生自我探索、确定职业目标、完善自我管理和个性发展上。
针对职业性格特征的分析并不是为了简单的了解某种工作适合某一类研究生,而是为了更加细化的帮助研究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中不断分析、评价自己的性格,在看到自己性格优点的同时,也应该完善性格上的不足,从而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自我,找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润华.MBTI理论应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及建议[J].科技与企业,2014,(8).
篇7
关键词:电力 电容器 电气试验 绝缘电阻 交流耐压试验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用户对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电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提高系统供电电压,降低设备、线路损耗,各种形式的无功补偿装置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对电力电容器进行正确的试验,是保证电容器的正常安全运行的关键所在。
1. 电力电容器的试验项目
1.1. 到货后的验收试验
到货后的验收试验主要包括电容器的外观检查、密封性检查、电容量测量、工频耐压试验(通常为出厂试验的75%)、tanδ测量并联电容器、集合电容器不做)、绝缘油试验(集合电容器)等项目。用户也可以根据需要与生产厂家签订合同增加型式试验或出厂试验中的某些项目(比如冲击试验、局部放电测量等)。
1.2.安装后的验收(交接)试验
安装后的验收(交接)试验的主要内容包括:测量绝缘电阻;测量耦合电容器、断路器电容器的tanδ及电容值;500kV耦合电容器的局部放电试验(对绝缘有怀疑时);并联电容器交流耐压试验;冲击合闸试验。
1.3. 预防性试验
预防性试验的主要内容包括:极对外壳绝缘电阻测量(集合电容器增加相间);电容量测量;外观及渗漏油检查;红外测温;测量tanδ(并联电容器及集合电容器不做);低压端对地绝缘电阻(耦合电容器);交流耐压和局部放电试验(耦合电容器,必要时);绝缘油试验(集合电容器)。
2.电力电容器的外观检查与密封性检查
外观检查主要是观察电容器是否存在变形、锈蚀、渗油、过热变色、鼓胀等问题;用户进行密封性检查通常只能采用加热的方法,在不通电的情况下将试品加热到最高允许温度加20℃的温度,并维持一段时间(2小时以上),在容易产生渗油的地方用吸油材料(如白石粉、餐巾纸等)进行检查。
3. 绝缘电阻的测量
3.1.基本概念
在夹层绝缘体上施加直流电压后,会产生三种电流,如图1所示。
电导电流iR,与绝缘电阻有关;电容电流iC,与电容量有关;吸收电流i1,由绝缘介质的极化过程引起。一般认为电容电流衰减很快,吸收电流的衰减时间较长,对绝缘电阻的测量影响较大,这种分析只是在电容量C比较小的情况下才成立。当电容量较大、而兆欧表又不能提供较大的充电电流时,电容电流反而会成为影响测量结果的主要因素。试品电容量越大,对兆欧表的短路输出电流要求越高。
3.2. 测量方法
测量部位:并联电容器只测量两极对外壳的绝缘电阻;分压电容器以及均压电容器测量极间绝缘电阻;耦合电容器测量极间及低压电极对地的绝缘电阻;
测量接线:兆欧表的L端子接被试设备的高压端,E端子接设备的低压端或地,当需要屏蔽其它非被试设备时,兆欧表的屏蔽端G与其它非被试设备连接。
3.3.测量步骤
测量前应将电容器两极对地短接充分放电5分钟以上;兆欧表建立电压后分别短接L、E端子和分开L、E端子,兆欧表应显示零或无穷大;兆欧表的高压端子L与被试品的连接或分开均应在兆欧表建立电压的情况下进行;测量吸收比时记录15秒和60秒时的绝缘电阻;测量极化指数时记录1分钟和10分钟的绝缘电阻值;测量后应将电容器两极对地短接放电5分钟以上。
4.交流耐压试验
4.1.常规交流耐压试验
交流耐压试验交接时只对并联电容器进行。试验电压加在电极引线与外壳之间,主要检查外包油纸绝缘、油面下降、瓷套污染等缺陷;对耦合电容器必要时进行交流耐压试验。(按出厂试验值的75%考虑);为了减小试验设备容量,通常都采用串联或并联谐振法进行;测量高压的电压表或分压器应直接接在被试品的高压端上,并应读取试验电压的峰值,试验电压值以峰值 / 为准,大部分峰值电压表已按峰值 / 显示试验电压。
4.2.串联谐振交流耐压试验
串联谐振耐压中一旦试品击穿,回路电流就会下降为Q份之一,不存在过电流的问题,所以试验比较安全。串联谐振耐压的优点:减小升压器输出电压为试验电压的Q份之一,从而减小试验设备容量;试品击穿后电流下降为原来的Q份之一,比较安全;不需要串接限流电阻。
4.3.并联谐振交流耐压试验
并联谐振耐压试验特点:试验电流为试品电流的Q份之一,从而减小试验设备容量;试品击穿时试验电流可能会增加,过流保护应可靠;需要串接限流电阻。
参考文献:
[1]倪学锋,吴伯华,王勇.现场电容组试验的问题与改进[J].高电压技术.2006.
[2]刘兵.电力电容器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电力设备.2007.06.
[3]张滨秋.浅谈外界因素对电容器绝缘电阻测量值的影响[J].信息技术.2001.02.
[4]左强林,毛承雄,李维波.串联电容器型式试验问题研究[J].电力电容器.2004.03.
篇8
关键词:低聚糖;乳酸盐;电渗析;异相离子交换膜;脱盐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3.029
0 引言
低聚糖集营养、保健、食疗于一体,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饮料、医药添加剂等领域。它是替代蔗糖的新型功能性糖源,是面向二十一世纪“未来型”新一代食品。是一种具有广泛使用范围和应用前景的新产品,我国的低聚糖开发和应用近几年发展迅猛,在长春的大成集团、山东枣庄丰源集团以及山东济南的保龄宝生物科技公司都已经形成生产线,各大中院校也对低聚糖的研发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1 低聚糖的生产现状
低聚糖又称寡糖,低聚糖的获得主要有四种方式:天然原料中提取(如玉米秸秆等)、微波固相合成法、酸碱转化法、酶水解法等。一般来说,低聚糖很难或者基本不会被人体所吸收,因此,它所提供的能量是很低的乃至于为零,基于这种特性,低聚糖能最大限度的满足那些喜爱甜食又担心发胖者的要求,同时低聚糖还可供糖尿病人、肥胖人食用。低聚糖虽然有种种好处,但是目前低聚糖的提纯是一个难点,因为无论是天然原料中提取还是酸碱转化法合成,都会使低聚糖产品料液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盐和无机盐,这就使低聚糖产业受到工艺上的困扰,从而阻碍低聚糖的开发研制。
2 低聚糖的脱盐提纯
低聚糖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氯化钠或者一些例如乳酸盐、柠檬酸钠的有机盐,有效的去除这些盐类,可以提高低聚糖的纯度品质,目前国内生产低聚糖,脱盐提纯的主要方式是离子交换法,简称离交,离交确实能有效的对低聚糖料液脱盐,但是基于离交的特性,离子交换树脂很容易就达到饱和状态,这时就要对离子交换树脂进行再生,因为再生会用到大量的酸碱,故此在操作的时候比较麻烦,并且再生的同时,很产生很多的废酸废碱,给环境带来很大的危害,那么能不能用传统的电渗析脱盐工艺对低聚糖进行脱盐提纯呢?
3 电渗析的原理介绍
电渗析过程是电化学过程和渗析扩散过程的结合;在外加直流电场的驱动下,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即阳离子可以透过阳离子交换膜,阴离子可以透过阴离子交换膜),阴、阳离子分别向阳极和阴极移动。 离子迁移过程中,若膜的固定电荷与离子的电荷相反,则离子可以通过;如果它们的电荷相同,则离子被排斥,从而实现溶液淡化、浓缩、精制或纯化等目的。
4 低聚糖的电渗析法脱盐实验分析
实验准备低聚糖料液20.075Kg(山东保龄宝生物有限公司提供)、浓水采用去离子水19.154kg、配置NaCl极水15kg(电导率约为10000μs/cm),设备采用ED-T-Ⅳ-1×2-50型号的实验型电渗析(金华市金秋环保提供)。运行过程中料液、浓水、极水的流量均控制为500L/h,每10分钟记录一次数据,并对水样进行及时分析。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在实验过程中实时进行观测,保持液位的稳定,避免因为操作原因对数据产生影响,实验数据如表1。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电渗析可以很好的对低聚糖料液进行脱盐提纯,在实验过程中料液、浓水、极水的液位基本没有变化,而通过折光的简单观测,糖液的有效含量并没有减少,在后续的检测中也验证出糖液整体的损失率
5 结果分析
经过多次的实验验证,电渗析装置能有效的对低聚糖料液进行脱盐提纯,并且低聚糖料液的有效成分损失很少,使用不同厂家的异相离子交换膜会对低聚糖的脱盐速率产生影响,因此在工艺设计的前期要选择合适的异相离子交换膜。当然放大工业生产还要进行很多实验论证,比如糖液的生菌污染,电渗析装置的清洗,以及料液的损失都要充分的考虑进去。
6 结语
低聚糖料液产品在脱盐提纯的工艺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电渗析在实验和理论上均能满足其脱盐提纯要求,后续配合其他工艺,会使低聚糖脱盐提纯工艺更加完善,使其品质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学智.工业微生物[J].1997(01):30-39.
篇9
[论文摘 要] 高峰体验课程是为即将毕业的本科生开设的一种能够总结、评估和整合其大学经验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综合、拓展、批判和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和培养自我成就感。美国高校高峰体验课程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宝贵借鉴。
高峰体验理论是马斯洛在研究“自我实现的人”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他指出,高峰体验是人的一种情绪体验,这种体验可能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瞬即逝的幸福感,甚或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感觉[1]。这种感觉能使人与世界融为一体,达到道家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另外,在高峰体验的过程中,个体常常能感到自己可以理解世界的本质与奥秘,从而增强个体的自信心与能力。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掀起了全面教育改革运动,这使得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当时,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在本科毕业的最后阶段,没有一种课程能使他们对以往知识加以综合利用,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不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自己以往所学的知识,因此学校、社会都呼吁要改善研究型大学的课程安排,增强教学的探索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2]。这要求学校为本科生营造一种高峰体验经历,即在本科生最后一个学期或最后几个学期,使他们集中在一个专业课题上,综合以往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沟通能力。
当前,我国大学教育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等现象,而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从心理特征上讲,对自我角色、自我能力的认同感十分强烈。因而个体在经历高峰体验时,会表现出对自我力量的高度肯定,所以有必要引入高峰体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信心。
一、高峰体验课程的内涵
在高等教育领域中,高峰体验课程也被称为高级研讨会。杜瑞尔(R. J. Durel)将其定义为“在一系列课程的最后阶段开设的登峰造极的课程或者体验,具体目标是把相对零散的知识整合为一个整体。作为一种结束学业的课程,它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3]威基纳(T. C. Wagenaar)认为,高峰体验是“一种极点体验,通过学习这种课程,学生可以综合、拓展、批判和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4]。克伦吉尔顿(J. R. Crunkilton)等人则将其定义为“有计划的学习体验,要求学生合成先前学习的内容,并把新知识与既有知识整合,以解决模拟的或者真实的问题”。[5]根据以上几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高峰体验课程是在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或几个学期开设的,主要是指集中在一个专业项目上,充分利用前几年的学习,来达到对整个学科的理解和实践。高峰体验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以往经验和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课程内容。该种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应用既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问题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合作能力和与人沟通的技巧。在某种意义上,高峰体验课程是所有本科生课程中最重要的部分。
二、高峰体验课程指南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峰体验课程应遵照以下指南。
第一,高峰体验课程应该建立自己的核心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在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在其他课程中获得知识。
第二,高峰体验课程特征是综合的、广泛关注的、多学科的以及跨文化的。
第三,该课程内容侧重于伦理的和实质性的问题,比如一些对整个世界和人类都产生影响的事件。
第四,高峰体验课程主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它提倡学生运用超越传统的方法和观点学习知识,在高峰体验课程中,教师通常会采用严格的方法和手段来审查学生的学习。
第五,该课程包括一个严格的写作部分,这一部分要求尽可能是一个整体事件,包括整个事件的所有因素。
第六,高峰体验课程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开展创新教学的独特机会,该课程鼓励跨学科教学和团队教学。[6]
三、高峰体验课程的实际应用
目前,美国研究性大学普遍开设高峰体验课程,教学方法也呈现多种形式,主要包括讲授、个案研究、实践锻炼、团队项目研究、书面交流、口头交流、班级讨论与汇报、个人研究项目和口头汇报。其中,团队项目研究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方式,其实施过程充分体现了大学本科阶段研究性学习的体验性特征,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合理的外在刺激因素,并适时给予激励和指导,以促进学生产生一定的相关体验,从而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能力。
下面以一门跨学科的高峰体验课程为例。该课程主要为建筑专业的学生开设,同时也允许房地产专业的学生进行选修,课程名称为“地点开发”。在教学中,该课程鼓励学生培养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该课程是在项目实践中完成的,由建筑专业的学生通过在做中学,来了解房地产开发的各个过程,如市场调查、选址和选址分析、项目可行性分析、地点设计、房屋设计、评估、调度、融资,以及工程竣工等一系列知识。作为一门房地产专业的选修课,这门课程涉及到房地产开发和商业开发等知识领域。由于一个班通常有12~20个学生,所以建筑专业和房地产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同一时间和地点上课,每周2个课时,每课时2个小时,每门课程3个学分。在课程教学中,讲座和实验几乎各占一半内容,并且都由同一个教师任教,教学方式包括开设讲座、邀请嘉宾、投放视频、安排任务、学生展示和实地考察等。
以下是具体的工程实例介绍。2006年春季,指导教师选定一处位于威利斯顿路盖恩斯维尔西南地段的房产,其大小为95英亩,土地的价格为190万美元。此房产是一个家庭住宅,由于面积较大,教师决定将它分成六个平均领域,由六个学生团队模拟六个开发公司。在这之前,学生被要求通过荣格性格测试以了解他们的性格类型。根据该测试结果、学生的成绩等背景信息,指导教师把他们分成六个团队。小组成立后,由各个学生团队自己决定每个人在其所属团队的角色和责任。每个小组成员负责土地开发的不同方面,如领导小组、项目经理、财务经理、销售代表等。每个小组都要模拟一个开发公司,每家公司负责开发约15.8 英亩房产。通过分成六个部分,并由每一团队负责一块较小的土地,这略微降低了学生的工作量。而指导教师需要协调各个学生团队在开发过程中的所有活动,特别是涉及到地点分析和设计房屋等项目。学生被要求使用可持续发展原则设计施工项目,最终“产品”是设计整合所有这六个项目,并写出书面报告。[7]
转贴于
此次高峰体验课程完成后,教师以下列标准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出席、测验、短文)占10%,中间有两个小测验各占10%,期末考试占10%,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占60%。
这种基于团队项目的实践课程,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面向生活,所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对学生日后走向实际的工作岗位有重要的意义。其评价标准的多样性,使高峰体验学习不是仅仅关注学习的结果,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力表现,所以能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真正展示自己的才能。
四、高峰体验课程对我国大学实践课的启示
马斯洛认为,人在经历高峰体验时能够最好地发挥和运用自己的智能和创造力。当个体经历高峰体验时,会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我国现在的大学本科教育,更多侧重学科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对学生主体情感缺乏足够关注。另外,教学方法也局限于教师讲授,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参与度并不高,主观体验更是少之又少,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比较差,这也因此出现学生的弃学厌学现象。
上述美国研究型大学高峰体验课程经验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使学生能够像一名数学家那样思考数学,像一名历史学家那样思考历史。换言之,要体现出学生的知识获得过程,要注重揭示这一过程,而不是只看其结果。下面通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来揭示美国研究型大学高峰体验课程对我国大学实践课的启示。
1. 明确大学本科实践课的教学目标,选好教育教学的主题
明确教育目标是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才的推动力。明确教育目标也是提高教学效果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选好教育教学主题就是在即将开展实践教育的同时也要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最好能使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没有开始体验之前就已蠢蠢欲动,增强学生的主动性,这样才会使实践课更加丰富多彩。
2. 注重教育教学过程,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探索新知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得以提高的过程。在大学本科的实践课当中,要注重教育教学的过程。当遇到新的问题时,教师不能熟视无睹,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进一步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3. 优化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巴班斯基把教学方法分成三大类,分别是组织和自我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与教学目标相适应。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教师可以采取任意一种教学方法去达到教学目标。在开展大学本科的实践课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有策略化和灵活化特征,使学生产生体验高峰课程的学习热情,关注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
知识的获得过程不可能只由一种单纯的学生的接受性学习来完成,还需要学生的亲自实践,需要学生亲自体验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才能更好地获得知识和创新知识,而且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了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批判能力、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自我成就感。我国近几年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方法,结果收效甚微,美国研究型大学的高峰体验课程为我们开展相关实践课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 汤丰林.高峰体验及其价值——马斯洛思想研究之三[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1998,14(3):62-64.
[2] 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的高峰体验课程[J].中国大学教育,2004(11):60-61.
[3] R.J.Durel.The Capstone Course:A Rite of Passage[J].Teaching Sociology,1993(21):223-225.
[4] T.C.Wagenaar. The Capstone Course[J]. Teaching Sociology,1993(3):209-214.
[5] K.H Nisson, J.R. Fulton Tomas.The Capstone Experience Course in Agriculture Curriculum[EB/OL].[2006-01-08] agecon purdue edu/cab/research/articles/The Capstone Experience Course Pdf 2004/05/19.
篇10
关键词: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0-0209-02
我国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起步晚,教学体系大多模仿综合性重点大学,与文科类高校课程设计同质化严重,没有体现出各自的特色与优势。本文梳理了国内理工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路径研究现状,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现有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以“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为主题进行检索,共得文献26篇。这些文献主要是对我国行政管理课程体系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而以“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为主题进行检索发现,只有不到10篇的文献,这表明我国学者针对理工类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较少。代表性的文献,如田舒(2015)提出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学而不精”、教师教得“散而不透”等教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周伟(2011)以海南大学为例,认为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不够合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存在误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管理和教学硬件亟须加强、师资队伍和师资结构有待优化等问题[2]。归纳起来,我国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大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设置同质化严重。课程设置“同质化”是指不同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在课程门类、教学手段甚至课时安排上相互模仿,以致出现逐渐趋同的现象。有学者在分析西部地方性理工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时认为,许多理工类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起步晚、发展滞后,难免会以一流名校为榜样来进行设置,造成课程设置趋同化。各高校虽然拥有的资源不一,条件优劣不等,但同一专业所开设课程却是大同小异甚至基本雷同的,同质化现象严重。课程设置不根据地域优势、学科优势做出相应的调整或创新,行政管理专业便难以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2.政治学色彩浓厚。在行政管理发展史上,行政管理最早是脱胎于政治学而发展起来的,因此行政管理专业包含政治学类课程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现实的课程设置中,政治学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比很大。有学者在统计全国11所高校主干课程的开设情况时发现,与政府和政治有关的行政学原理、公共政策、政治学理论这三门课的普及率为100%,可以看出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具有强烈的政治取向性。以海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单纯的政治学类课程就有8门,约占专业课程总量的1/5。本应开设的其他学科的课程则被大大压缩,导致行政管理专业的综合性、复合性的学科特点被抹杀。政治学类课程如此大的占比,说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具有浓厚的政治学色彩。
3.重理论轻实践。行政管理专业被表述为: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因此,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但我国现阶段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采取“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以教材内容为中心,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学者通过比较10所地方性理工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发现,大部分地方性理工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更加突出基础理论课程的重要性,而一定程度上缺少对实践技能类课程的关注[3]。轻实践的问题,不仅是存在于理工类高校,在文科类甚至重点高校也普遍存在。
4.理工特色不明显。如前所述,理工类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借鉴国内一流名校,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偏重于政治学类、公共行政管理类及管理类课程。理工类高校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将解决方案付诸实践的应用能力,而现实中理工类高校在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结合自身特色培养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课程教学与实践。理工类高校的优势是具有众多的实践基地、技能操作平台以及优势专业,如何依托自身的优势学科、实践平台设置特色课程,成为各理工高校应该优先考虑的问题。
二、课程设置优化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一般认为应从课程结构、突出特色优势和实践教学等方面优化课程体系,具体如下。
1.课程结构。行政管理专业涉及学科领域多,内容庞杂,而且学时有限,因此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选修课与必修课、专业课与基础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既要分配平衡又要有所侧重,尤其是要适当删减政治学类的课程比例。而且,重整那些过时、重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课程,削减公共基础课程所占比例,增加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逻辑思维方式的实践性课程所占的比例。
2.突出自身特色优势。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虽涉及诸多学科,但也要正确处理博与专的关系。理工类高校可以结合本校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设置多样化课程,以突出自己的优势课程和办学特色,更好地顺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多样化需求的趋势。这一点国外高校相对来说做得比较好,比如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政策规划与发展学院的本科专业侧重于公共政策、管理和规划,而印第安纳大学公共事务与环境学院侧重于环境政策的研究[4]。国内高校也有例子,如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电子政务安全与认定、网络操作系统、政府网站建设与维护等特色课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公共气象管理、气象法、气象经济学等气象特色课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管理等特色课程。
3.重视实践教学。行政管理专业的突出特征就是实践性、应用性,该专业设置就是为服务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因此,其课程内容应该来源于实践并付诸于实践。首先,强化实践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理工类高校优势学科、丰厚的社会资源和较多的实习基地,积极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建设自己的实践平台;其次,推动行政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如政策分析情境模拟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等,增加案例分析及学生讨论交流的课时;最后,加强贴近实际的社会调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而且社会交往能力、策划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一并在调查中潜移默化地得到锻炼。此外,实践教学也须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促进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
三、評论性总结
目前,国内学者对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较多,成果相对来说也比较丰硕,但是针对理工类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不多,而且研究发现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如课程设置同质化、政治色彩浓厚等问题。这不仅存在于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在其他综合性高校或者文科类高校中也同样存在,不具有特殊性。此外,个案研究较少,国内学者更多的是针对同一类型的高校进行研究,往往是通过综合比较5所、10所甚至更多数量的高校,来挖掘它们之间普遍存在的问题,但这种研究方式忽视了每所高校的个性和特点。因此,针对理工科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个案研究,应该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热点或方向。
参考文献:
[1]田舒.浅谈工科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若干问题[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0):83-85.
[2]周伟.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海南大学为例[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9(3):130-135.
[3]王乐夫,郭小聪,马骏.中西方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兼谈中国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突破点[J].中国行政管理,19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