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知识归纳笔记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7: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会计知识归纳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会计知识归纳笔记

篇1

一是高校财务会计教学的目标应该定位于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培养具有先进会计专业技能,能够胜任各部门财务会计工作、促进经济会计信息有效传递的复合型会计人才。“21 世纪中的高级会计人员应具有五种知识、六大能力。五种知识是指:会计专业知识、宏观经济背景知识、基础知识、资本市场和营销方面的知识、法律知识;六大功能是:账务处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调与组织能力、筹划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会计人员只有具备上述知识和能力,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中乘风破浪游刃有余。因此,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会计技能促进社会经济中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在借鉴西方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民族特点,提出财务会计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会计专业人员。总的来说,高校财务会计教学的目标是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培养具有先进会计专业技能,能够胜任各部门财务会计工作、促进经济会计信息有效传递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二是高校财务会计教学内容应结合实务性与应用性较强的特点,以会计理论为基础,结合企业实际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及时调整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概括来说,财务会计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会计学基础,即初级财务会计,主要阐述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二是中级财务会计,主要包括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的一般财务会计问题,也是所有企业都会遇到的会计问题,如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财务报表的编制等;第三是高级财务会计,主要解决企业遇到的特殊会计问题,如企业合并、债务重组等。具体而言,对会计专业的财务会计教学内容一般包括3大部分,首先传授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即初级或基础会计学;其次根据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重点按要素类别对会计实务进行讲解;然后,根据财务报表编制的基本原理,教授学生按照标准的格式编制财务报表。

三是高校财务会计教学方法应以实践要求为指导,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引入案例教学法。近年来,诸多学者强调案例教学法在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案例教学法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思考,来解决案例中提供的问题,以达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有着明显的优点:(1)案例教学法结合案例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用于财务会计教学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再是以往的被动接受老师的教授,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所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主动寻找案例中企业的问题所在,探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同类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这样的学习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阔思维、开发潜力。(2)案例教学法结合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理论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而案例教学就是让学生将所学到的东西用于实践,主动思考,并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夯实理论的根基,真正做到学以致用。(3)案例教学法用于财务会计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案例教学法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组成各个小团体,分工合作,共同交流。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也让学生在沟通的过程中提高表达能力和统一协调的能力。然而,在当前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和推广,原因在于其本身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案例的选择比较困难,现成的可以用于教学的案例太少,教师往往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做相应的改变,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次,教师自己撰写案例,需与企业经营实际相结合,也就是应该具有实用性;撰写出来的案例要体现相关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这就要求案例具有针对性;案例还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在其中,这要求案例具有趣味性。

四是高校财务会计教学手段应该是针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将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媒体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近年来,高校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逐渐引入多媒体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然而,科技是把“双刃剑”,在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教师感受到了多媒体教学的弊端:(1)基于学生角度。首先,多媒体能形象直观的反映出教师教学的内容,带有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的多媒体教学也通常比传统教学中的数字以及枯燥的分析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无形之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记忆的质量。但现实课堂上往往出现的问题是,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教师的板书时间,一堂课下来可以讲解很多内容,其蕴含的信息量大,且变换快,让学生难以跟上教学的进度。这样的学习最终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达不到学习的效果,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老师讲解、板书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灵感、思想、相互碰撞和形成的过程,而多媒体教学的“高效”往往让学生抓不住教学内容的重点,走马观花过后能把握的知识点很少;另外由于学生的笔记常常来不及记,这样一堂课结束后,学生能回忆起来的内容很少,课后的思考消化很难。财务会计的教学是一环扣一环的,前面的知识没掌握牢固,后面的知识学起来更加费劲,因此对学生而言,要想在课堂上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必须花费时间和精力作课前准备。(2)基于教师角度。首先是教学课件的制作问题。课件本身是否生动有吸引力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在课件上的反映情况。有些老师过于依赖多媒体,也会为了节省时间而将课程的内容全部放在课件上,没有轻重主次之分。其次是课堂讲解的问题。财务会计相比于其他科目,其本身没有很多的趣味性,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的老师,尤其是较少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老师,往往会只顾自己讲述,而忽视了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用于思考消化。教师一味地使用多媒体以致整堂课全是投影的教学效果不一定好,而针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将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或许更确切。

篇2

大学教育的使命是文化的传授、专业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培养未来的科学研究人员(奥尔特加?加赛特,2001)。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需要推进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而研究性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学专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正所谓“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然而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专业培养方案雷同、课程体系设置相近问题。近几年来,随着会计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各高校已经逐渐意识到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过多偏重于会计实务的教学,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来增加会计理论课程的开设。据笔者不完全统计,70%左右设有会计学专业的本科高校现在已经开设了会计理论课程,但课程名称并不统一,大致可归纳为三类名称:第一类称为会计理论,第二类称为会计理论专题,第三类称为会计理论基础。尽管名称不统一,但是其教学内容有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涉及会计基本理论的讲授。根据笔者近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在开设会计理论课程的高校中,有些教师仍然像会计实务课程一样,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我们可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研究性课程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一)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性质

会计理论课程主要是面向高年级会计学本科专业学生开设,重点介绍会计理论的发展历史、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理论、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理论、会计前沿理论、管理会计理论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探索研究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论文写作以及升学深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它一般设置为选修课,也有高校设置为必修课。通常一周安排2―3课时。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教学目标设置

对本科生而言,学习专业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习会计理论有助于其对会计实务的理解、分析,并对会计实务进行合理的预测,从而加深对会计实务的掌握,因此开设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不但能向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根据这一思路,可将本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几方面:

1.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巩固已学会计实务知识。学生前期所学的专业课程大多数是实务性课程,包括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通过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得学生学习到系统的会计基本理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先实务后理论,先简后难,不断拓展实务的范围,启发学生探究在其他可能情况下该如何处理类似问题,总结提升理论知识,使学生具有更高的应用会计基本知识的能力和处理现实会计实务的能力。亨德里克森(1992)指出,会计理论是一套逻辑严密的原则,能够使实务工作者、投资者和债务人、经理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前的会计实务,提供评估当前会计实务的概念框架,指导新的实务和程序的建立。可见会计理论对于提升学生专业理论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2.训练学生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会计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设计上,可以围绕某一理论专题进行课堂研讨。由教师布置研讨专题内容,再由学生搜集和整理文献资料,利用课堂时间由学生来展示其研究成果或观点并展开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献资料向学生介绍会计的主要研究方法,比如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使得学生在掌握文献资料搜集方法的同时了解会计研究方法,这为今后学生进一步深造或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一定的研究基础。

3.提升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和实务处理能力。会计理论课程的内容之间逻辑性是非常强的,比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就是一个理论较为严密的逻辑体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理论与实务之间有了一个联系的桥梁,据笔者多年观察发现,在学生学习会计理论课程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变得清晰了,特别是遇到较为新颖的业务,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理论来进行解答。学生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其专业课程成绩也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三、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选取

(一)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内容

会计理论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会计理论主要是指财务会计理论,广义的会计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理论、审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作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可将会计理论按照内容划分为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应用理论和会计理论前沿三个部分。

1.会计基本理论。这部分主要是围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的内容,包括会计目标的内涵及主要观点、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内涵及国际比较。这部分内容是会计理论的主体内容,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

2.会计应用理论。这部分主要是有关会计准则理论的内容,包括会计准则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渊源、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会计准则的制定导向问题、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定标准问题。这部分内容与现在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协调密切相关,也是各国规范会计实务的主要依据,与当前实际联系紧密。

3.会计理论前沿研究。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涌现出的新的会计问题和热点问题,会计理论需要对其做出解释,比如会计行为理论、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碳会计等,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作一定灵活的安排,也可以学术报告的形式来开展教学与研究。

(二)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材选取

教材作为高等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参考,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必要的依据,尤其对本科生来讲,选择合适的教材对他们的专业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综观国内高校会计本科会计理论课程的教材,下面选择以下几本有影响力的著作:

1.《会计理论》,葛家澍、杜兴强著,复旦大学出版社。该著作较早地引进了西方会计理论,并且注重结合中国会计的实际和作者自身的观点来撰写,创新发展了我国的会计理论,是一本会计理论的经典著作,其主要内容如上页表1所示。

2.《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该著作引用、吸收了美国亨德里克森《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依照西方会计理论内容和结构撰写,侧重于财务会计理论,其主要内容如表2所示。

3.《会计理论》(第四版),魏明海、龚凯颂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该著作按照财务会计理论、成本控制理论和管理会计理论三部分进行撰写,其特点是内容由浅入深,教材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做到及时更新。其主要内容如表3所示。

根据对三部教材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会计理论相关著作既存在相同或相近的内容,也存在不同之处,作为研究性课程,我们在选择教材时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其中一部作为教材,其他相关著作作为教学参考,博采众长,使得学生既能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又能关注当前理论前沿的动态和中国特色会计理论的发展。

四、会计理论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方法

会计理论是对会计实践的一种理性认识,它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会计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并不断发展。鉴于在讲授会计理论时,学生已经学习完了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实务性课程,因此在讲授会计理论课程时要突出其理论性与研究性,一方面要系统介绍会计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于现有的会计实务,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综合运用以下几种研究性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来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一)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

在每一章节讲授理论之前,给出简短的案例来引导、启发学生。例如通过安然事件,引出高质量会计准则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以问题导向来学习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有更为广泛的知识面。

(二)合作互动式教学方式

现代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的单项信息传递,而应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需要讨论的专题,由班级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研讨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凝练成为研讨小组的观点,到课堂上进行讲解、展示。例如在讲授会计准则国际比较这一专题内容时,笔者就把授课班级分成10个小组,每一小组负责某一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情况资料的搜集,然后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教师在他们讲解的基础上对不正确的地方给予纠正,接着再进行国际比较分析,这样使得学生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都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协调也会有更深的理解。合作互动式的教学达到了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共享学习成果的效果。

(三)名作名篇评析课堂

教师先向学生介绍精品力作或专业权威期刊最新的名作名篇,比如《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等杂志上发表的会计类论文,由学生事先进行仔细阅读,并且撰写读书笔记,教师再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进行一定的评析,主要围绕论文的选题、论点以及论证方法等几方面展开,这样使得学生对会计论文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到了最新的理论前沿动态和创新观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为今后学生的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设计;组织

中图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A

《会计学》课程是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由于授课对象为非财会专业学生,我校的《会计学》课程定位为:主要介绍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使学生了解会计信息生成的基本过程,认识会计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对会计形成清晰而完整的认识,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主动、有效地使用会计信息,或是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基础。

《会计学》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其内容繁杂、会计科目和账户多、学习难度大,尤其是所学知识不知如何运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运用所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我们有必要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角,教材为中心,学生忙着记笔记,被动接受各种理论”的授课方法,探索应用案例教学法,将经济生活中企业的财务活动生动地呈现给学生。

一、《会计学》课程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即具体事例教学,是MBA授课的一种主要方式,其教学重点从学习知识转向训练技能,强调对学生能力的综合培养,被广泛应用于管理、营销等课程当中,但是在会计学教学中并不普遍。《会计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法,是在《会计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设置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案例,解决案例中的各种问题,培养其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案例教学,实现了教学主体由教师转为学生,学生视野由课本转向复杂的经济世界,课堂由教师的独角戏转为师生的充分互动。

尽管这种教学方法还处在尝试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笔者于2008~200年第二学期,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07级进行了《会计学》课程案例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初步效果。经过实践,笔者认识到决定教学效果有两项基本要素:选择恰当的教学案例和充分设计组织课堂案例教学。

二、《会计学》课程教学案例设计

会计活动具有“规范性”和“艺术性”的特点,会计处理要符合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的规范,处理过程中又有赖于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判断。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握会计的这一特点,充分体现出科学、能力与技巧的结合。

(一)引入型会计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每个章节开始时设计引入型案例,引入新的内容。引入型案例可以设计成通俗易懂的故事或情节,但又必须与所学内容相关。如,第一章总论中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教材中列出的是年代和每个阶段会计的形式,文字相对枯燥。要在第一次课就抓住学生的心,案例的设计尤其重要。因此,笔者以“旧管新收几妆镜”的唐诗引入这个问题,刻板的内容立刻变得活泼。再如,开始介绍借贷记账法时,先设计了大学生记流水账的引入型案例,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说明会计问题,抽象、枯燥的概念具体生动起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学生把握和理解新内容。

(二)分析型会计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比较确定的理论,可以向学生布置问题,安排学生分析并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例如,讲到发出存货计价和制造费用分配的内容时,介绍了具体方法后,由学生讨论其适用的企业类型以及对期末利润的影响,最后教师以图表做出总结。在学习了专业理论后,通过对此类案例的剖析,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不同存货计价、制造费用分配方法的区别和具体操作,将所学会计知识熟练运用于实践中,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讨论型会计案例。当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学生掌握了相对完备的会计理论知识后,可以设计讨论型会计案例。此类案例通常没有唯一确定的结论,目的是培养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集思广益,做出最佳决策。例如,不同的会计核算程序在凭证、账簿和会计组织方面有什么区别,给出一个企业的实际业务案例,要求学生结组讨论,确定最适合的会计核算程序。

(四)操作型会计案例。在教学中,结合各个章节的内容,都可以设计操作型案例。操作型案例包括相关业务的会计处理和一个完整会计周期的综合案例。在期末结课前,还可以给出一个企业的基本情况介绍和业务资料,要求学生进行全部的日常处理、月末结账和编制财务报告,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会计学》课程案例教学的组织

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收集大量案例,并且筛选、修改和重新组织,使其适应授课要求和学生特点。在课堂上,学生成为主角,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主动学习和思考,积极参与互动;教师成为串起珍珠的丝线,设计案例、组织讨论、把握课堂气氛、进行点评,做出总结。

在《会计学》教学实践中,笔者前期以理论讲述为主,结合案例分析相关理论;后期增大案例的比重,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归纳理论。前面各章知识点讲授占到近50%,在最后两章,财务会计报告和会计核算程序中,知识点讲授所占比重不超过20%,以讨论型和操作型案例为主,并适当引入引导型、分析型案例。

四、《会计学》课程教学效果检查

传统的《会计学》课程的期末考试主要以闭卷考试成绩为主。这种考核方式实质是检查学生是否记住了书本知识,但是无法考查学生运用书本知识的能力。为了得到高分,部分学生会在考前突击背诵书上概念,对日常学习和灵活运用重视不足。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重案例教学过程中加大考核力度,将分析、讨论和实际操作的表现作为平时成绩,并且在期末试卷中增加实际操作题目的比重,注重培养和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

引入了案例教学,2007级同学对《会计学》课程的学习产生了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经过对07级信管专业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分析,23%的同学考试成绩为优秀、26%为良好、35%为中等、16%为及格,及格率100%。

《会计学》课程案例教学目前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案例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还在进一步探索中。笔者将继续深入实践,努力提升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实践案例教学法,弥补现有教育手段的单调和不足。

(作者单位:1.河北大学研究生院;2.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维宾.对开发会计学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7.18.

[2]李连军.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浅探[J].财会月刊(理论),2006.12.

篇4

 

1引言

 

“怎样才能促进教学质量不断发展”成为高校会计教学改革最为关注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三十三条提出,改进教育教学评价。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会计专业教学评价的作用是有组织地提供调节教学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通过反馈信息,可引起师生参与下一步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的变化,还可使师生获得反馈信息来调节各自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从而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终达到提高整个教学质量的目标。所以,教学评价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检验和激励的作用,成为实现培养人才、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和保证。

 

2现状分析

 

2.1未能实现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和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会计教学的评价机制是帮助认定评价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绩效。学生学习的效果通过单一的笔试手段,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考试内容多为记忆性的教材内容,难度较低并无法体现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其它扩展能力。平时成绩如考勤、作业、课堂表现等虽以20%或30%的比例计入课程期评成绩,但成绩的评定一般较为随意,缺乏客观依据,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作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2.2未能建立高效教学方法和建立处方式教学设计

 

教师担任评价的指挥官,在上课讲授、批改作业、实训考评的教学过程中普遍感觉工作量大而且没有实效。同时,学生个性、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等非智力素对学习的影响,都不能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看到个体差异,实现个性化教学。现行的评价机制无法真实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科学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缺乏信度和效度,从而不能对课程学习产生良性的反拨作用。

 

3国内外研究现状

 

动态评价,是对一系列评价方式的统称。在动态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尤其是有经验的评价者通过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认知变化的特点,探索和发现学生潜在发展能力,提供适当教学和干预,促进学、生发展,动态评价以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中的“最近发展区思想为基础”,它强调教学和评价,而动态评价又称学习潜能评价,关注的是学习者未来的发展。

 

与动态评价有关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但大量专业化的研究在60至70年代才出现,Luria提出“动态评价”这一概念之后,90年代后期达到。近30年来,动态评价已成为西方心理学和教育测量研究与应用领域的一大热点,而将动态评价应用于西方语言教育中的相关研究近年来才开始,其主要代表人物有Feuerstein、Bufoff、Carlson等。

 

国内学者对课程评价模式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出现的课程评价模式进行分析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在其他专业,如外语、体育、特殊教育等专业进行了一些发展性探索。从“知网”中以“会计”+“教学评价”的主题进行搜索,结果显示只有205条,孙静怡(2013)提出基于学生角度通过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期末考试以主观题模式为主改进教学评价方法。张倩(2014)提出以财务会计(双语)教学为例,为实验对象设计相关评价任务,收集并分析实验数据,进一步对评价任务的效能进行测试。现有资料可以看出,研究中国高校会计教学评价的理论资料数量有限,比较关注考试的内容及其对教学的反拨作用,并缺乏理论支撑。而且,从“动态评价”方面深入会计教学研究着实不多,从“知网”中以“会计”+“动态评价”的主题进行搜索,结果显示只有1条,是吴小明(2010)在《科教论坛》发表的《浅谈动态教学评价在会计教学中的渗透》,研究者寥寥。由此可见,“高校会计专业教学动态评价模式研究”在国内专门的学术研究课题还没有开展过,值得研究和探索。

 

4理论基础

 

4.1动态评价理论

 

由于研究者所强调的理念和侧重点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动态评价模式。Lantolf和Poehner将动态评价模式分为两类:干预式和互动式。Thouesny将干预式评价和互动式评价的区别进行归纳,如表1所示。

 

名称干预式评价互动式评价内容定量分析定性分析范围大规模评估小规模评估方式预先确定干预内容根据学生反应,提供针对性的干预对象个体或小组个体形式口语或书面语口语介质计算机或纸质文档人性化评价4.2动态评价理论与会计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整合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指出会计人才,是能就业、就业质量高的人才,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的人才,为会计行业培养扎实技能的实务型人才。因此以偏重学习结果,以评价者为中心的静态评价方式显然急需改革。那么如何有效实现大纲规定的既培养知识技能又培养综合素质的教学改革目标呢?强调“互动和干预”的动态评价模式是制订、实现和检测目标的全过程评价模式,能解决这些问题:评价重分数和结果而不重学生的认知过程,评价更多地被运用于对学生进行分类和选拔,却很少为教学改进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应用动态评价理论对高校会计教学改革是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的有效工具。因此本课题尝试结合会计课程的具体特点和转型大环境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对该课程的评价模式进行探索,旨在改变目前会计课程所采用的单一、低效度、低信度的评价模式,使课程评价模式积极有效地贯穿于教学过程,成为能够如实具体地反应教师教学情况、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机制。

 

5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动态评价为理论指导,结合该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借鉴被称为三明治式“单元学习的前测、学期学习的训练、学段学习后的后测”的动态评价程序,建构适合于会计教学的干预式和互动式相结合的动态评价模式,将教学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将课程每章节教学过程分成课前网络自主学习、课堂伙伴式互动内化,课后通过学习笔记评价反馈的三个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教学环境“以项目为驱动提炼升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长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为每个学生建立“课程学习档案袋”进行综合归纳。

 

5.1单元学习的前测:课前网络自主学习

 

教师在课程开课之前,通过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为学生制定每章节的学习指南,将学习主题、学习目标、学习重点、相关精品课网站、慕课学习链接和课堂学习形式等内容制成时间为5-10分钟的小视频、文档或PPT加音频形式上传到学生的社交网络平台,如QQ空间和微信。学生可通过社交网络进行课前学习,学生碰到学习困难,可通过社交网络和老师进行互动式探讨。这一环节,老师通过设置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完成进度实施干预式评价,辅之以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交流式评价。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完成进度评价将作为课程学习档案袋的重要内容之一。

 

5.2学期学习的训练:课堂伙伴式互动内化

 

课堂开始时,老师首先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将一个实验班分成若干5人左右的小组。然后在课前网络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展示每个章节的知识结构图,通过运用情境设置法设立相应案例和具体问题,鼓励小组学生共同进行学习问题的探讨、商榷和研究,并详细记录个人自评、小组内学生互评、小组间互评的内容。如在个人自评环节,根据地方本科院校和会计学科的特点,在关注学生学习情绪、课堂交流以及学习目标达成等方面设置自评表《本节课我满意吗》,供学生在每节课后自评。小组内学生互评可以通过背诵新概念、小测互相批改、PPT讲授、角色扮演打分等方式进行。课堂伙伴式互动内化主张学生与学生互动、学生和老师互动,强调学生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潜能,学知识的同时调动积极性,培养思考能力,改变传统评价关注的“结果取向”转变为“过程取向”。个人自评、小组内学生互评、小组间互评将作为课程学习档案袋的重要内容之二。

 

5.3学段学习后的后测:课后通过学习笔记评价反馈

 

会计专业教学评价若没有后测,教学节奏快和教学压力大的情况下,将无法进一步掌握巩固知识,课后学习笔记是进行动态评价的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学习笔记应包涵两方面:一是课堂网络学习和课堂互动学习的综合整理,二是对该课程学习的内容进行自我理解和知识迁移。在课后通过学习笔记评价中,老师通过三步进行评价:一“评”(给出评语)和二“改”(提出改进方法)和三“讲”(课堂集中讲解),完成新知识的纠正内化到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笔记评价将作为课程学习档案袋的重要内容之三。

 

5.4以项目为驱动提炼升华

 

以小组为单位、以项目为驱动作为会计教学动态评价模式的最后一步,既是对前三个教学环节“吸收内化”的实践检验,又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工作素养和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学术科技活动氛围。这种评价涵盖知识内容(使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正确程度)、资料搜集(资料的完整性、资料搜集的难易程度、资料的可用性)、分析能力(论述的合理性、严密性、创新性)以及综合内容。如笔者教授的会计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例,在课程期间,以5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建公司网站的设计和PPT展示,让学生理解和灵活运用课本的知识内容:“第7章的第3节输入输出设计”,从中甄选出较为优秀的网站设计作品,进行公司策划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的灌输和启发,鼓励学生积极参加“2016年湖南省电子商务大赛”和“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在学生参加项目时,老师给以指导并详细记录每个学生的表现和贡献,将其作为课程学习档案袋的重要内容之四。

篇5

【关键词】会计专业课程,传统教学模式,项目教学优势

一、传统教学模式在会计专业课程中运用的缺失

传统教学模式通常采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来传授知识。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会计课程来讲,传统教学模式通常会脱离实际的经济环境,它对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性。

1.传统会计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教学模式, 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重点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教,而对学生如何学则少有注意,教师讲,学生听,信息传递往往是单方面的。造成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了一种不想提问题、提不出问题的麻木习惯, 并没有做到主动学习,忽略了对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和发挥。

2.传统教学模式的唯知性使教师在教学中清晰地划分学生的层次,教学集中于针对中间层次的学生, 从而忽视了优等生与后进生的教学, 实际教学的对象范围变得狭窄,不利于学生整体的发展。

3.教学目标的单一性,阻碍了教师与学生的人格精神的沟通,阻碍了学生丰富情感与个性的发展。围绕知识的教学和机械的步骤难以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教师以权威地位而控制的教学也无法使学生真正敞开心扉, 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

4 .在传统会计教学模式下,各科目相对独立,《基础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自成体系,在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条理性的同时却容易造成知识之间的分割,难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会计专业课程运用项目教学的优势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其核心不再是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 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 最终得到这个结果, 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 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 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项目教学法,使教学内容脱离了空洞的说教,而变成了实际的操作,学习的形式由教师为主体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1 .项目教学有利于提高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在会计专业课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使教师既注重理论教学环节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自觉进入财务工作的仿真环境,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具有“真刀真枪”实践的经历,由于每一名同学都有项目在身,这使他们主动的去掌握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每一名同学都带着任务学习,这使他们平时更注意认真听课,这样就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举一反三,变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索、主动实践的过程,有助于训练学生有效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2 .项目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无法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导致很多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生普遍厌学。项目教学法把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以实际经验为中心,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地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任务驱动,先引导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主动要求学习。通过让学生实施一个个具体的项目进行学习, 学生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在项目教学中,从信息搜集、制定计划、选择方案,到反馈信息和评价成果,学生亲自参与每个环节,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充分激发,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

3 .项目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懂理论教学,又要精通实训教学;既要精通某一课程,还要掌握相关课程知识;既要了解书本,还要了解企业要求、市场变化。采用项目教学能促使教师深入到会计的实际工作中,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了解企业的工作过程和经营过程,对搜集的会计实务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整理,选择出适用于教学需要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职业工作任务作为教学项目,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不断得到提高。项目教学中的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有创新思想,在原有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要和项目教学需要,大胆创新,打破学科界限,刻苦进行再学习,在教改中适应新岗位。

4 .项目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项目教学中,完成项目的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将个人独立学习转化成为了团队集体学习,通过小组内及小组间的充分交流、讨论等, 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在项目学习中要共同学习、取长补短、交换意见,为了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学习。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技能,体验合作过程中的快乐与艰辛,这都是取决于良好的合作能力。而良好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正是当今社会作为一名优秀的员工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5 .项目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往往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会计和财务问题。在项目教学中,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当中掌握了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进行归纳和总结。具有自学能力对学生来说将是终身受益的。很多学生为了使他们的项目完成更好,利用课后时间积极查阅资料,整理笔记,碰到不懂或不理解的地方也能够积极向老师请教。对于一些课堂上没有涉及的问题学生是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的,通过到图书馆或者利用网络查资料,增强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篇6

关键词:教学方法;学生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2-48-02

一、运用任务驱动项目引导会计教学法。培养学生协作沟通能力

所谓任务驱动项目引导会计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会计教学计划,以“任务”为主线,以“项目”为模块,以学生为主体,精心组织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采取协作学习方式,共同完成或者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教学中,如果单纯按照“章―节―目”的顺序进行系统的理论讲解。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如果把这些理论知识设计为若干个任务,并把这些任务划分成若干个具体的应用项目,用项目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学生一定会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由于教师在进行任务驱动项目引导教学时,学生的学习形式通常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只有在良好的交流协作的情况下,学生才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因此。它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

与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相比,任务驱动项目引导会计教学法有三大亮点:一是教学模式实现了由“教师主导”向“学生主导”的转变:二是教学内容实现了由以“知识点”为教学线索向以“任务项目”为教学线索的转变:三是教学方式实现了由“各自为政”向“群体协作”的转变。在此。需要注意4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在选取项目任务时要紧扣实际、贴近生活:二是项目任务的难易要结合学生实际,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三是教师在教学时要避免两个误区,即“不闻不问”与“干预过多”;四是项目任务结束后,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让学生对项目中涉及的知识进行梳理,加深印象。

二、运用设障立疑批判诱导会计教学法。培养学生解惑创新能力

在会计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设障立疑。精心创设问题情景,使隐于暗处的问题明朗化。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在批判中领悟。在批判中解惑,在批判中创新,这就是设障立疑批判诱导会计教学法。“教育的目的是不仅要使个体继承现有文化,而且能创造新文化”,“个体必须具有独立的评判能力”。“必须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运用设障立疑批判诱导会计教学法。既可以使会计专业学生对知识整体的把握增强、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加深、对知识内容的记忆更牢。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深思。在深思中质疑,在质疑中感悟,在感悟中创新。

教师在运用设障立疑批判诱导教学法进行会计教学时。要把握好“三性”原则:一是平等性原则。要给学生以“师生平等”的心理暗示。让学生敢“疑”敢“判”,大胆放飞思想。提出创新性观点。二是多元性原则。教师在设障立疑时,要注意问题的多层次、多角度。避免学生因问题过于简单、过于高深或过于单一而缺失学习兴趣。三是方向性原则。加大对会计专业学生解惑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这一教学结果,而更应该注重过程。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

三、运用案例剖析启发疏导会计教学法。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

案例剖析启发疏导会计教学法,是指会计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选用典型会计案例,教师有目的、有步骤的对学生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共同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和推理。从而培育会计专业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例如,就货币资金管理和控制进行教学时。如果单单抽象地从理论上对货币资金管理的原则、方法进行枯燥无味的阐述,学生很难理解。其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如果我们就这一内容选取某一实际的案例,引导学生从案例的剖析中总结出钱账分管、相互牵制的原则,这样学生既容易理解,又记忆深刻,达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案例剖析启发疏导会计教学法的精髓不在于学生强记所学内容。而是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在案例中探寻经验和教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和素质。它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模式。因此,案例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案例选择也就成为案例剖析启发疏导会计教学法的关键环节。筛选会计案例要立足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立足于发挥学生各自特长,立足于学生判断能力的培养。立足于常规的理论教学,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趣味性、针对性和合理性。

四、运用角色体验行为主导会计教学法,培养学生务实从业能力

角色体验行为主导会计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进行会计教学时按任务划分角色。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完成任务、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在角色演练中掌握会计技能。它是一种以学生“行为”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其好处是学生能做到在“做”中“悟”,在“悟”中学。实施角色体验行为主导会计教学法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校内模拟。即在校内进行会计岗位角色模拟实验。比如:在存货的教学中,就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师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包括会计、出纳、销售人员、经理、客户、银行工作人员等),让他们在材料购买、商品卖出、存货清查等各种场景中,完成业务流程中会计单据的传递和会计账户的处理。它是一种通过课内实验促进理论理解的重要教学方法。可以有效解决会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另一种是校外实习。即让学生走进企事业单位和会计事务所进行实习,让他们了解会计的经济活动、流程的具体操作,正确分析和处理会计业务。比如:在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同时,安排对应的业务实习。在课程综合实验后即安排毕业实习等,形成校内与校外、实验与实习相互交错的实践模式。

五、运用声形并茂立体辅导会计教学法,培养学生建立模型能力

声形并茂立体辅导会计教学法是一种以多媒体为辅助,给学生带来文、图、声、像并茂的视觉、听觉效果,立体的、动态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即通常所说的多媒体辅助会计教学法。会计学“具有内容复杂、图表数据多、操作性强等特点”,大量的图表给会计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此时运用声形并茂立体辅导会计教学法的作用十分明显。它可以增强学生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根据会计现象建立模型的能力”。

在使用多媒体进行声形并茂立体辅导会计教学法时,必须做到“三要”:一要适时把握教学节奏。由于运用多媒体进行会计教学,信息量大且变换快,学生要做到听课、记笔记、消化三不误有一定困难,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把握好节奏。有可能让学生顾此失彼。二要强化师生互动交流。运用声形并茂立体辅导会计教学法进行教学时师生之间缺少互动交流。因此。要防止由过去摒弃的“人灌式”变成现在的“机灌式”。三要整合优化课堂资源。既要利用现有网络上的会计教学课件。又要整合一切力量。成立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多媒体课件制作小组,研究制作一批高质量的教学课件。

六、运用化繁为简图解开导会计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化繁为简图解开导会计教学法的关键是设计会计教学图表。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图表进行仔细、全面、综合和科学的设计。一是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教师所设计的会计图表无论是对会计概念的表述还是对教学内容的分类都必须科学。二是简明性与准确性相结合。准确是会计图表设计的生命。教师在设计时还要追求简洁,做到以一当十,以小代大。三是直观性与形象性相结合。会计图表直观与形象的有机结合能加大信息刺激强度,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受。四是逻辑性与系统性相结合。运用化繁为简图解开导会计教学法进行教学的一个好处是能把会计业务的内在逻辑关系简单明了化,把零散的会计知识变得更加系统。因此。教师在设计会计图表时,必须要做到逻辑性与系统性有机结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儒德,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01)

篇7

关键词:澳大利亚 TAFE模式 双语教学 会计人才

一、澳大利亚高职教育概况

澳大利亚的TAFE泛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办学单位,全称是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即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它是澳大利亚全国通用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由澳大利亚政府开设的TAFE学院负责实施教育与培训。TAFE高等文凭由澳大利亚政府颁发,相当于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TAFE由联邦政府和各个州政府共同投资兴建并进行管理的庞大教育系统,是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TAFE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其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是基于职业资格证书,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内容与行业标准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对促进学生的就业有着积极的意义。它是一种在国家框架体系下以产业为推动力量的教育培训体系,具有非常突出的特点:TAFE推行澳大利亚全国统一的资格认证,采用能力为本的培训体系,其办学形式非常灵活,经费来源多元化且拥有师资水平较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TAFE模式为澳大利亚培养了许许多多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

二、中国高职会计教学情况

(一)我国高职中文会计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化,实践教学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领域探讨研究的热点问题。尽管我国会计实践教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会计实践教学研究对高职会计教学改革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为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线应用型会计人才,高职中文会计课程的内容侧重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会计基础岗位技能的培养,进行了职业岗位模块教学;同时,大多数院校建立了校内模拟实训室,全面提高学生处理账务程序的能力,个别院校还提出并实施了校外企业顶岗实习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我国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与创新,高职会计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单一是目前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高职中英双语会计教学现状

近年来,针对我国高职会计人才数量众多但综合素质较高的会计人才紧缺的问题凸现,高职院校在逐步推行会计英汉双语教学的试点,双语教学的实践探索成为了我国高职教育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展、培养社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必然选择。由于地区和学校规模不同等诸多因素,双语会计教学也受到了师资、教材、学生英语水平、学生会计专业水平和资金等限制,会计双语课程的实施过程与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要想有效提升双语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要在双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与比较,这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作。

三、我国高职院校会计双语教学与TAFE比较发现的问题

(一)会计双语教学目标及课程设置能力导向不明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新会计准则颁布实施,我国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为满足培养适应对外开放和参加国际竞争的高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探索与推广高职会计双语教学是大势所趋。既熟悉中国国情、有丰富会计专业知识、且有较好外语水平和了解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从业人员将会是行业、社会迫切需要的会计人才。但在微观方面,由于高职会计双语教学目标及课程设置能力导向不足,导致了大部分会计双语教学并没有紧密结合实践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也不够重视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所以造成了会计双语课程单单侧重于学生会计专业英语知识的教学,忽略了涉外会计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教学目标具有很强的职业特性,而且在会计各门课程中都融入了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运用数学方法的能力、交流思想和分享信息的能力、筹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TAFE的职业导向和上述职业关键能力都可在我国高职会计双语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中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会计双语教学方法单一

与澳洲TAFE学院相比,我国的高职院校会计双语教学仍然是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听讲和记笔记的传统授课方式为主。中国高职会计双语教学并没有较好地融合西方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把会计双语课程理解为上会计英语翻译课是常见的一大误区。另外,教师在授课时通常会力求把会计双语课程的内容讲解得面面俱到,并习惯性把课程的重点与难点主动总结、归纳给学生,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处于被动的位置,学生独立思考、归纳、提炼和拓展的空间很小,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TAFE体系下推广的教学方法相对灵活,教师在课堂的角色如引导者,即只对会计基本原理作简单地讲授,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完成演讲、课业等学习任务。TAFE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任务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教学法,实现了教学互动,即提高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也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国高职会计双语课程可推广且逐渐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三)会计双语教学实践教学薄弱

TAFE教育并没有把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分开,其课程目标就是以学生掌握职业技能为标准,理论与实践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密切结合,实践与理论比例约为1:1。澳大利亚行业和企业在政府的激励下,积极参与TAFE 学院的教学评估、为TAFE学院提供兼职教师并与学院共建实训基地。中国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与TAFE教学特点不谋而合,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能学习到专业知识,而且可以直接亲临工作现场接受职业指导并得到实际工作的锻炼,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的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但我国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呈现出两个问题:一是难以保证和维持企业的积极性,二是学生会因在校时间减少导致理论学习的时间不足。其中,第一个问题对于会计双语教学来说更加突出,开展会计双语课程的学校很少、甚至没有能与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就涉外会计实践教学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因此,针对会计双语实践教学的开展问题,学校如何把被动的角色转化为主动是急需思考的问题。

四、TAFE对我国高职会计双语教学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不断实施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开发

无论是TAFE所选用的教材还是课程的设置,澳大利亚各州教育服务部(ESD)都一直贯彻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各州教育服务部根据行业培训咨询机构(ITAB)因满足行业新需求开发的培训包(TP)制定新课程,政府官员、企业专家和TAFE学院教师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委员会,保证了新课程既能满足行业新需求又能符合学校教学规律。TAFE会计课程传递给学生的是职业能力而不仅仅是书面知识。

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就是以能力为本位的一切教学活动的目的,双语会计人才胜任涉外会计核算岗位的职业技能培养即是开展双语会计教学的目的。在会计双语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不必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应在了解了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基础上,从职业角度开发双语会计课程,关注点放在学生能否达到行业中的具体能力标准。中国高职会计双语课程的开发应把职业教学与生产实践和社会服务融合起来,要以学生获取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即包含专业知识、实操技能及职业能力素养等全方位能力培养。

(二)会计双语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国学生在高职会计双语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鉴于澳大利亚TAFE广泛采用的“用户选择式”学员组织形式,中国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情况选择适合自己专业背景和英文水平的班别;二是双语会计老师在课堂上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学习习惯。

TAFE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应得到教师的充分关注,为了提升会计双语课程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前或第一堂课上应做好与学生情况相关的资料准备与收集,如调查了解学生的之前外语知识和会计专业知识背景、学习欲望、学习能力、学习困难和实践能力的基础水平,这既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会计双语课程前对自身有个客观的认识,为双语学习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也为教师在设计会计双语教学活动时提供了参考依据。另外,教学方法方面可在启发式教育理念下采用各种项目引导式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可把讨论学习的主题告之学生,引导他们翻阅课本和参考资料,增强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解决会计双语课程的学生英语和会计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学习、讨论和演讲,相互帮助且能提高学习动力。

(三)引进国外通用会计电算化软件支撑会计双语实践教学

TAFE教育的教学宗旨是要使学生在学完相关课程后能直接在职场中运用所学技能。目前,中国高职双语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会计双语教学实践环节中缺少和所学西方会计理论知识紧密联系的会计电算系统模块,要重视加强双语会计应用能力的培训必须引进国外会计电算化软件作为辅助教学。在TAFE体系中,MYOB(Mind Your Own Business)是澳大利亚MYOB公司研发的系列财务软件,是一款很受澳洲及英美国家欢迎的面向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软件系列,学生经过系统训练后将能独立运用它在英语环境中进行会计电算的处理,如企业财务日常业务处理、工资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财务报表管理等。

在21世纪初,MYOB的中英文版本软件已经得到香港企业的广泛应用,2006年该软件正式向中国市场全面进军,其总部设在四川省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MYOB在中国市场的不断发展,在会计双语课程中运用过MYOB软件的学生在涉外会计行业将会有更广阔的就业和发展前景。随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形势的发展,中国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将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会计处理方式也会与国际大方向一致,MYOB的引入对中国高职会计双语教学来说是一个创新的尝试,也有助于改变会计双语教学缺少涉外会计实践教学的不足。

五、结语

我国高等职业双语会计教育尚未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因此,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仍需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高职双语会计教育也急需国家、地方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虽然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仍存在着种种问题,但双语教学在提高学生会计专业技能、提高阅读会计专业英语文献的能力、营造英语学习氛围、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和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澳大利亚TAFE教育对我国高职双语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借鉴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晓哲.TAFE模式与会计人才培养[J].会计之友,2009.04

[2]潘绍来.澳大利亚TAFE教学组织形式分析与启示[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9

[3]周汉勇,袁堂梅,等,英美澳会计教育的共同特点与我国会计教育改革取向[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08

[4]陈冬英.澳大利亚TAFE的发展历程及趋势[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03

篇8

[关键词]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549(2010)05-0121-02

学生从大学毕业,走完了从小学到大学的16年的学校学习生涯,完成了学历教育,而社会学习生涯才刚刚开始。各种各样的职业资质考试、职称考试、上岗考试、职业培训等大量的实践与理论知识要靠毕业生个人的学习能力了,而从小学到高中12年应试教育的结果导致现在的学生学习能力很差,大学“60分万岁”的观念加之大学教育仍未脱离“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学模式,使大部分学生不重视平时的学习和积累,仅仅依靠考试前的突击过关,毕业后学习能力仍没有太大的提高,在各种新知面前处于被动局势。

学习能力就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并非是学到什么东西),构成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主要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策略,主要表现为阅读能力、整理归纳能力、迁移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自学能力等。学习能力就好比是汽车的发动机,如果想跑得快,必须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习能力的主要渠道。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习能力就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一套新的教学模式,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一、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用一句话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主要靠教师向学生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二者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是不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的组织、指导、帮助、促进,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指导、意义建构的帮助和促进者;教材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在这种场合中,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的作用与关系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称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支架式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在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建立一种帮助学生理解的支架,在这种支架的支持下帮助学生一步步把学习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水平。

2.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抛锚式教学也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到实际的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问题,而不是听从经验的间接介绍和讲解。在实际情境中一旦确立一个问题,整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3.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随机进入教学就是指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的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深入理解。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我国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均有大量应用,但其应用仅限于某节课或某个阶段的课,并没有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用于整个学校的教学系统,没有充分发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作用。在大学专业课堂应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挑战,也需要对传统的教学管理系统进行改革。

二、大学专业课应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教学管理的要求

传统教学模式到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转变不是一个或几个教师的任务,它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有相应的教学管理模式与之相匹配。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和教学质量考评等几个方面。

首先学生作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的,因此要求对课程的设置要遵循先基础后专业,更要注意专业课程的承接性,如《财务管理》课是要有《财务会计》课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的,现在我们基本上是两门课同时开,这样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财务管理知识时知识意义的构建。

其次学生要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需要有较多的自学(主要是预习)时间,适应原来教师以教为主的课时计划需要调整:现在学生一般是在开学初才拿到本学期的教材,这样也不适合事前的预习,教材采购发放计划也需要进行调整。

第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这四种要素对各门学科来讲是各具特点的。我们现在一学期同时开几门课,每门课程都延续一学期,会使得这种“环境”教学的情景淡化、协作松散、不利于意义的建构。同时教师一学期内几乎是每隔一天就上一次课,在不调串课的情况下只能在家里或本学校里“充电”,没有充分的对外交流、学习、调研时间,不利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学期内分段开设课程既可解决相关专业课平行开设问题,又给了学生事前充分的预习时间并减少预习量,同时可以使得教师获得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和时间,这是我们要做的一项重大改革。

最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是截然不同的,对教师教学质量考评的指标体系也应随之进行调整,考核的不再是教师“教”得如何,而应是教师“导”得如何。

三、大学专业课应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适应角色的更新。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由过去的“课堂主宰者”、“演说家”变为组织、指导、帮助、促进者,也就是由“演员”变为“导演”,教师要调整自己的意识并做好知识和技能的更新。

其次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任务观,即由过去的“教好一堂课”转变为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方面上来。过去教师备课总是在考虑如何讲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一节课的知识,一节课下来,教师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学生的课堂互动和学习效果却常常令教师感到头痛,认为学生根本不买老师的账,少数认真听课的学生实质上也只是实现了从老师的口述到笔记本的记录过程。其实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教师为了完成“一学期教好一本书”的教学任务有时也很难有太多的时间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任务不再是“一学期教好一本书”,而是激发起学生对“这本书”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我们过去对课程的设计主要是怎样讲好一本教材,教材是教师的主要工具,而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材变成了学生意义建构的主要工具,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这好比工业生产,学生是基本生产过程,教师是辅助生产和生产服务过程。事先教师要对这个生产过程进行设计并有足够的生产准备过程以保证连续“生产”,保证“产品”质量。

近年来在国外主要教育技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的多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其中使用的教学设计原则概括如下: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4.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按照这样的课程设计原则,我们的一些课程也需要相应的调整,如原来分开的“基础会计”和“会计模拟实验课”、“财务管理”和“财务管理案例”课应放在一起进行课程整体设计。

四、大学专业课应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要求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生为本”,学生是基本生产单位,由过去的等教师“喂”――喂啥吃啥,转变成向教师“要”――要啥给啥,那么你就要清楚自己想“要啥”。

篇9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审计学》课程有机契合

【中图分类号】G847;F239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社会对高层次审计人才的需求数量倍增及需求标准不断提高。而现有以知识灌输为主的审计学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主动学习的激发,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社会对审计学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促使我们进行《审计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教育部(2005)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2010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明确提出建设创新性国家,需要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创新性人才。党的十进一步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可见,培养社会主义创新性人才成为高校改革的目标取向,而研究性教学成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所谓研究性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和人文主义理论为基础,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和应用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致力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李冰等,2014),以具备更好的研究创新能力来适应社会对创新性审计人才的需求。目前,研究性教学模式在理工类课程中应用得较为广泛,而在人文社科类课程中尚缺乏足够的研究和应用。为满足国家对创新型审计人才的需求,在《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应用研究性教学方式成为审计学教师在推动教学改革时亟待研究的一项现实课题。

二、研究性教学的发展历程

研究性教学思想,在中国最早可追溯至两千年前孔子倡导的“启发式教学”,在西方最早可追溯至雅典苏格拉底推行的‘助产术’式教学。在19世纪初期,德国教育家亚历山大?洪堡(Alexander vonHumboldt)就提出“教、学与研究三者相统一”的观点,认为大学教师的任务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教”,而是将科学融入其中,指导学生从事研究。美国教育学家梅滋(1965)指出,大学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还教授研究。要求教师以教学引导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发展。美国教育家Ernerst Boyer(2000)提出研究性教学,在博耶委员会(Boyer)的推动下得以快速发展。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相比,研究性教学具有问题性、探究性、过程性、创新性、自主性、开放性特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和启发学生,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实践教师和学生的交互式探讨。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且有利于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性教学目标的实现。随着研究性教学理念的逐渐引入,为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也为提高《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开辟了重要路径。

三、《审计学》课程的学科属性及与研究性教学的有机契合

由于《审计学》学科起步比较晚,发展还不完善,加上课程教学内容多、知识更新快,尤其是在执业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审计职业判断。这些特点使其与研究性教学存在诸多契合点。因此,将研究性教学法运用于《审计学》课程,可为《审计学》课程的建设和审计实务搭建良好的平台。

(一)《审计学》课程的学科属性

审计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逻辑性都较强的学科,是会计专业学的核心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多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现代创新型审计人才为目标。《审计学》课程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现行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既忽略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又挤压了学生的创新空间,导致无法满足社会对创新性审计人才培养的需要。要提高学生学习《审计学》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改革现行的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做到理论教学和研究性教学高度整合。其次,审计学课程的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三大领域,诸如环境审计、经理责任审计、绩效审计等都是综合性的审计,而且审计学理论和实践仍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从性质上来看,审计学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诸如会计学相比存在较大的区别,主要采用逆向思维、质疑思维,它要解决的不仅是“是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开展《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审计问题的能力,使其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二)《审计学》课程与研究性教学的有机契合

随着社会公众民主意识、权利意识的日益增强,审计在当今社会的政治治理、组织治理以及社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审计学的不断发展更是要求审计师主动学习、随机应变。由于研究性教学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与《审计学》课程存在诸多契合点。《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不是把学生都培养成开展审计学术研究的人才,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学习《审计学》课程的兴趣,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的主动学习者转变。特别是对于审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后大学时代的工作岗位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审计问题,而不是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材上都能找到,这就要求学生拥有自主学习审计的能力。

1.审计学课程的隐性特征要求研究性审计教学

知识根据其可视程度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通过教师讲授,课堂课件的演示等方式传授给学生,而隐性知识存在于人的大脑中,难以用其他载体予以记载。《审计学》课程中充满了大量的职业判断、体会、经验等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特征决定了《审计学》课程既不像数学课程那样要求计算结果绝对的正确,也不像思想政治课程那样背背了事,例如审计意见类型中带强调事项的无保留意见与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和否定意见、保留意见和拒绝表示意见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划分界限,需要审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而且审计实务工作要求审计师能够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不同的经济业务,判断收集哪些审计证据、如何收集这些审计证据以及如何运用审计证据,以形成独立、客观、公允的审计意见。因此,在审计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计专业技能和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种能力仅仅依靠教师对审计学知识的教授是无法实现的,通过开展《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审计学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未来从事审计工作的职业判断能力,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终生受益。而且对于将来想继续深造的学生,这种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可以使其快速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李莉,2014),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审计方式因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而产生的变化,隐性知识将会逐渐增加。面对着稍纵即逝但又颇具价值的隐性知识(石爱中,2005),需要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和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所营造的共同研究,共同学习的方式是共享隐性知识的良好途径(韩洁、齐爱荣,2013)。

2.现代审计的深入发展要求研究性审计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代审计的受托责任、本质、使命、边界、方法以及内容在不断的演进,审计的受托责任已从最初的受托财务责任、受托管理责任发展到现在的受托社会责任;审计本质从最初的经济监督、经济控制发展到现在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的使命从严肃财经秩序(党的十三大)到健全宏观管理体制(党的十四大),到权力制约(党的十六大),到服务于建设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以及当前的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党的十)演进;审计边界从公共财政拓展至公共产品(靳思昌、张立民,2012);审计方法从最初的详细审计发展到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抽样审计,进而发展到现代的风险导向审计;审计内容从传统的财务审计扩展至预算审计、绩效审计、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诸多方面,内容不断丰富。这些演讲要求开展研究性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不仅掌握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还要了解最新发展状态;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3.《审计学》课程的经验性、边缘性和综合性特征要求研究性审计教学

由于《审计学》课程的经验性特征,审计实务界很难为各种各样的审计行为制定出详细的、具有普适性的、亘古不变的审计准则,而且已有的会计审计准则也仅是适应于一定业务、比较抽象,在运用时还需要审计师的经验去辅助,在确定是否符合准则时,还需要审计师的职业判断。《审计学》课程的边缘性特征,抽样审计是审计学和统计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边缘性审计学分支;环境审计是审计学与环境科学交叉而形成的边缘性学科;计算机审计是审计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而形成的边缘性学科(石爱中,2005);《审计学》课程的综合性特征,经济责任审计是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而成的综合性审计类型。审计学的这些特性,加上审计学的内容从概念和结构到理论和方法体系时刻处于变化之中,要求我们不断地探索与研究,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完善审计学教学内容,提升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因而需要研究性教学。通过对《审计学》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审计学》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即将毕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撰写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审计准则的易变性要求研究性审计教学

《审计学》课程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审计准则联系紧密,一旦颁布新的准则或修订完善现有准则,《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就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现行的“准则+解释”审计学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迫切要求《审计学》课程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以培养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审计人才。因此,开展《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促进教师掌握最新的准则变动信息,站在审计学理论研究的最前沿,及时将其转换为教学内容,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去,将创新性思维传授给学生,以使《审计学》学术研究与《审计学》研究性教学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相得益彰。

四、《审计学》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路径选择

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教授的审计知识毕竟有限,只有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审计学》课程的能力、获取审计学知识的方法,学生在大学时代甚至后大学时代才可以受益。美国教育思想家吉尔曼指出,最高的教学质量只有在浓厚的研究环境中才能进行,最佳的训练只有在积极从事研究的教授们的指导下才有可能。因此,将研究性教学方式融入《审计学》课程教学,使得教学活动不仅仅讲授审计基本理论与审计技术方法、审计专业技能、审计实务操作,而是针对《审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将教师的“研究性教”和学生的“研究性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引入科研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从科研的视角去学习审计,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和独立研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审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由“继承型”向“创新型”转变(姚瑞马,2014),有效应对未来社会审计工作岗位上层出不穷、千变万化的审计问题,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从而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创新型审计人才。

(一)将研究性教学理念融入《审计学》课程的日常教学活动中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审计学》课程的兴趣,在每节审计学课之前向学生设置一些社会关注的审计热点问题,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数据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对其进行随堂讨论,在每节课结束之后布置相应的审计问题让学生思考(程罗根,2015),激发学生探索审计学问题的欲望与兴趣,引导学生用质疑的“审计思维方式”,让学生领会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现象中用审计职业判断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从而把课堂交给学生,使课堂焕发生机,培养具备创新思维的优秀审计人才。《审计学》教师应将最前沿成果融入审计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审计实务知识,在一般的文献资料中不易查到的内容,结合审计教学传授给学生,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魏火艳,2009)。例如,对于“因拒绝政治交易,山西省一位优秀审计局长遭遇落选”这一案例,诱导学生对审计体制改革的探讨与研究。

(二)动态更新审计学教学内容

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并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教育思想,主动掌握学科的发展动态,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授课内容,将学科前沿融入《审计学》教学内容中,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雅斯贝尔斯(1991)认为:“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秀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学生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科学的精神。”在教学实践中,审计学教师除了讲授课本知识,还应加强与国家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大中型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联系,积极开展审计研究工作,尝试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学科的最新发展以及审计学学术界相关的前沿成果梳理归纳后,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他们从中捕捉到最新的学术信息,以使教学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孙伟龙,2004)。这样可以丰富《审计学》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审计学》课程研宄的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三)鼓励学生参与审计学科研课题研究,培养科研能力

《审计学》教师在从事科研课题时,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搜集资料、实地调研,甚至将学生纳入课题组,承担具体的研究任务。具体来讲,学生参与审计学科研课题研究:(1)能够较早地感受到科研气氛,调动学习《审计学》课程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运用学到的审计学知识分析审计实务的能力,提升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能够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查找资料、分析讨论和论文撰写等基本科研素质,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3)能够带来新的思想火花,获得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得不到的学习效果,帮助教师顺利完成科研课题研究。

(四)指导学生从事审计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

研究性学习课题是培养大学生研究能力的有效形式,也是实现师生良好性互动的有效方式。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申报研究性学习课题,并且在选题申报、资料收集、课题设计、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申请书撰写等方面予以指导(谭正航,2012)。其次,鼓励学生对课题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研究性学习课题不仅使学生了解知识表象,获得感性认识,而且融会贯通《审计学》知识中内含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研究性学习,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审计人才的需求。

(五)创建与《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相适应的教学评价

实施研究性教学必须建立与之适应的研究性教学评价。科学的研究性教学评价对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决定了《审计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应从一元评价主体向多元评价主体转变、从知识导向为主向能力导向为主转变、从“结果评价为主”向“过程评价为主”转变,从而推动学生探索学习《审计学》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创新型审计人才的培养。

1.从一元评价主体向多元评价主体转变

传统的《审计学》课程教学评价主体是一元的,教师拥有教学评价的绝对主动权,也是教学评价中唯一具有评价学生能力的主体。而作为被评价对象的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评价结果。为满足《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需要,应构建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使各个评价主体都从自己的视角来评价学生,客观的反映学生《审计学》课程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培训的质量,从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

2.从知识导向为主向能力导向为主转变

目前的《审计学》课程教学评价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而研究性教学以能力导向评价为主。因此,从知识导向为主向能力导向为主转变,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考核,实现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能力导向的《审计学》课程考核评价内容具体包括:审计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审计发现问题能力、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审计团队协作能力、审计工作底稿的分析归纳能力、审计报告的撰写能力、审计创新能力等。在评价内容上既评价课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评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通过从知识导向为主向能力导向为主转变,将枯燥乏味的“审计数字人”变为通晓古今,纵览内外的“审计文化人”,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审计实务能力强、职业发展潜力大、就业范围广。

3.从“结果评价为主”向“过程评价为主”转变

目前《审计学》课程考核评价主要是结果评价,通常以学生期末书面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甚至是唯一依据。即往往是“一卷定优劣”。这种评定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书本知识和课堂笔记的掌握上,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操作能力,不利于全面评价学生的成绩。从教师的视角看,《审计学》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只有进行动态的过程评价,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从学生视角看,审计学认知和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动态过程,相对应的评价也应是一个过程性的评价。因此,在《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中,构建从“结果评价为主”向“过程评价为主”转变(黄文艳,2015)。过程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研究态度、研究能力等,具体来讲,将学生的平时课堂发言、课程论文、审计创新能力等给予评价、期末考试试卷以审计分析、审计实务与创新题为主的方式,让学生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来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励学生树立学习《审计学》课程的信心。在评价结果上,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明确结论,又给学生指明发展方向。

五、研究结论

《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成功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师生共同探索《审计学》课程的求知过程。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审计创新能力为核心,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协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良好的《审计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氛围和良性互动,实现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为创新性审计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冰,王海英,范宇红,姜滨玲. C++与数据结构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理事工作会议,2014-12-21

[2]Jone Theodore Merz.A History of European Scientific Though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M].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1965:167.

[3]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J].教育参考资料,2000(19): 23-45.

[4]李莉.研究性教学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年7月

[5]石爱中.审计学的学科属性及其教学要求[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年7月

[6]韩洁,齐爱荣.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影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年12月

[7]靳思昌,张立民.国家审计边界的定位:公共产品供给主体演进视角的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04:10-18.

[8]姚瑞马.加强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年第21期

[9]程罗根.遗传学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的实践与体会[J].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2月上旬刊

[10]魏火艳.财务会计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3期

[1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生活・图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52.

[12]孙伟龙.离核套计专业审计教学改革初探[J].财会通讯・学术2004年第7期

[13]杨华.大学数学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