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项目调研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创业项目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

篇1

关键词:“90后”;艺术设计类专业;创业

北京服装学院(以下简称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在学生中开展了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和创业指导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具有艺术类院校的创新创业典型特色,多次被教育部和北京市授予“创新创业示范高校”等荣誉,仅2017年就荣获了教育部三项荣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世纪90年代后期,学校开展了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调查研究;21世纪初,学校对校内创业实践平台模式不断探索总结;近年来,学校开展了对毕业生创业团队的跟踪调查及研究等。通过以2017届艺术设计类专业“90后”毕业生创业项目为研究对象,对学校17个创业团队、30多名创业者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以期对艺术设计类院校的创业指导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一、“90后”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创业特征

本文选取了2017届北京服装学院毕业生中的17个“90后”优秀创业团队进行研究,团队成员所学专业涵盖了学校的所有艺术设计类专业,团队都获得了学校及北京市教委的资金或场地支持。1.创业地域选择明确。有94%(16个)的创业团队选择留京创业,原因在于毕业生已经在京学习、生活四年,对北京的环境较熟悉和了解,积累了一些人脉和资源,创业团队认为艺术设计类、文化创意类项目在京商机多、市场大、收益好。2.创业起步时间早。调研创业团队项目启动时间,可以发现“90后”创业团队起步早,也给创业团队积累了一定的实战经验,便于团队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进行创业,节约了创业时间成本。其中,有35%(6个)创业项目是在大二年级就开始启动,另有35%(6个)创业项目是从大三年级启动,剩余创业项目为大四年级或毕业时开始的。虽然起步早,但是创业团队注册公司积极性不高,注册公司的仅有4个项目,也说明创业团队对公司注册的重要性缺乏认识。3.创业得到家长积极支持。有94%(16个)的创业团队表示父母对他们的创业梦想积极支持,没有要求他们必须去用人单位就业,甚至在创业之初还给予了资金帮助。这说明目前“90后”大学生创业氛围良好,不仅是政府和高校在积极推动和扶持,而且学生还可以得到家长的认同和支持,并取得家庭资金的配备。4.创业启动资金所需数额较小。17个创业团队项目投资规模从1万元~35万元不等,其中3万元~10万元的项目比例达65%(11个),说明设计类大学生创业项目需要的启动资金少,创业资金门槛较低。对于他们来说,设计类创业项目启动时,有几台电脑,掌握设计类应用软件,通过创新创意智力活动即可开发产品及服务,开始创业,对比其他创业领域减少了投资固定设备和租赁场地等费用。5.创业项目体现社会责任感。17个创业团队项目内容多依据自身所学专业进行创业,涵盖服装设计、首饰设计、美术教育、艺术衍生品等领域。可喜的是,“90后”大学生在创业领域中加入了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的因素,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他们自觉地把传统文化运用到创业项目中,出现了藏文化手工扎染、敦煌艺术衍生品等项目。

二、“90后”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创业项目与专业关联度分析

1.创业项目与专业关联度高。从创业项目类型看,学校学生创业项目与所学专业关联度高。例如:服装、首饰、箱包设计类项目11项,其中少儿美术教育类项目4项,艺术衍生品类项目4项;产品设计类1项。2.创业梦想多源自专业课教学。从创业项目起源看,学校“90后”学生创业“点子”源于“一门专业课的启发”较多。有的项目源于在上课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求学生对某一领域进行调研,在了解了艺术类产品设计、制作、宣传、售卖等相关流程后,学生发现了商机,萌生了创业的冲动;有的项目是因参加创新创业课程相关教学活动,受到了创业教育,启发了学生的创业想法;还有的是把课程作业上交的作品,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转化成了商品,获得了利益,走上了创业之路。3.教师引导发挥重要作用。调查中,有9人次提到学校教师对自己创业项目的帮助最大,涵盖了专业课教师和学生工作教师及校外创业导师。学生们认为在课堂上,教师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拓展学生视野,而且还要注重育人和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引导学生敢于尝试。正是因为教师们的引导,“90后”大学生们才有了成为一名独立设计师或创客的理想。4.注重传承创新专业知识。“90后”大学生注重继承传统的专业知识,并将其创新发展运用到设计领域中。有30%(5个)项目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校内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学习,反映了“90后”大学生不仅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及时从中汲取养分,而且还反映出他们的创新性,他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推陈出新设计出符合当下消费者审美的消费商品,产品备受好评。

篇2

在组织机构的建立上,创新实践基地应依托于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设立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中心,并下设专业的实验室(如:数据分析实验室,决策模拟实验室,等)作为开放平台。创新实践基地的管理运行,一方面应当考虑充分借助于原有创新实验资源展开训练项目,另一方面应建立独立的创新创业项目指导教师团队。基地的日常管理和运行维护工作由经管实验教学中心的专职教师负责,课程培育、项目孵化、师资培养等工作由项目孵化中心领导的专业教师团队完成。项目孵化中心的专业教师团队以承担创新实验教学、学科竞赛辅导的教师为主,但并不局限于本专业和校内,还包括基地聘请的校外其他专业有经验、有能力的优秀教师、企业人士和相关专家。基地在具体运行管理过程中,还需要吸纳学生社团、勤工俭学等形式的学生管理人员逐步参与基地的日常值班和项目具体业务的督办。

二、创新实践课程培育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有一定的载体和来源。基地为学生提供的能力培养的“沃土”就是那些致力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这部分课程,既来源于正常的教学,同时又融入了更多“创新”、“创业”的元素,更关注于实践能力的训练,非常适合学生能力的持续培养。因此,深入挖掘、整合、充实、开发现有实践课程、实验项目,长(固定课程)短(短期培训)结合,简(单项实验)繁(综合实验)结合,多点(不同能力侧重点)结合,内(校内)外(校外)结合,构建分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是基地的一个重要职能和工作。创新实践基地的课程培育应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原有课程的改革,另一部分是新课程的开发。

(一)原有课程改革

根据经济管理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思路,原有课程的改革应围绕着学生职业能力素养、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三个侧重点展开。课程改革应在与任课教师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和挖掘,对授课及考核方式进行优化。表1是北京城市学院工商管理创新实践基地近期启动的改革课程。课程改革收到了良好效果,以《连锁企业门店营运管理》为例,课程邀请连锁企业超市发集团培训部经理李丽娟女士担任授课教师,在课程的设计上除了理论教学和课堂的案例教学之外,还包含了到企业中去实践的环节。与以往单纯的企业参观不同,此次课程改革后,我们借助于校外的实践资源,不仅要求学生“带着眼睛看,带着耳朵听,带着嘴巴问”,更要求学生带着自己设计的方案到企业中实施。这一过程既培养了学生方案设计的创新能力,又锻炼了学生方案实施的应用能力。

(二)新课程开发

基地近期开发的一门平台课程是《ERP系统应用》。这一课程的开发设计,重点考虑的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在授课模式和授课内容的安排上,课程包括ERP软件系统的计算机操作、ERP理论知识的在线考试、知识问答,以及ERP现实应用的情景剧拍摄等多种内容。既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加强了学生对企业ERP系统作业流程的熟练掌握。课程还引入“合作企业”这一校外实践资源,不仅为学生课后学习开辟了方便的E-learning在线学习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以致用到真实企业实习、就业的机会。此外,在结合课程组织学生参加的“第二届ERP全国大赛团体赛”中,我校团队从全国16个省市32所高等院校的184支队伍中脱颖而出,以优异成绩挺进全国总决赛(全国仅9组入围),并在决赛中获得优胜奖,指导教师获“最佳指导教师”称号。《物业管理实践》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就业及学生的需求增设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的开发起源于工商管理专业涉外物业方向的两次专业讲座,主讲人连奕对物业行业前沿发展和经典案例深入浅出的介绍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基地以此为切入点,邀请在物业行业工作了20多年,对该行业非常熟悉、热爱的连奕老师开设了这门以案例教学为主的《物业管理实践》。课程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在专业对兼职教师教学效果进行的问卷测评中,名列第一。

三、创新创业项目孵化

项目孵化是创新实践基地的主要功能之一。经济管理创新实践基地主要为创新、创业、科研、社会实践四类项目的提供指导和平台支持。

(一)项目选题

基地在运行过程中,项目选择主要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方式进行。“自上而下”的项目来源:1)由孵化中心结合学科竞赛确定的训练项目;2)由指导教师纵向或横向科研课题转化(提炼)为开放实验项目;3)企事业单位委托开展的外协项目。这类项目团队成员的确定是由指导教师公开项目选题,由学生报名申请,最终采取“招投标”的方式确定。“自下而上”的项目,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组团队申报的自拟项目。项目审批需要经过公开答辩,由基地孵化中心组织专家对项目的科技含量、社会经济价值、研究的可行性等进行综合评估后,方可通过。之后,可由学生自选教师或由基地委派相关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团队成员的构成应结合项目的特点,鼓励跨年级、跨专业方向的组合,更有利于项目团队的综合成长。以“北京城市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例,创新实践基地在项目的选择上主要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项目选题的师资培训。基地通过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教师研讨会”的形式,邀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王培英教授和清华大学博士后、创新创业项目专业评审李健博士为指导教师剖析了众多获奖创新创业项目,分享了他们对创新创业项目的理解和指导经验,启发教师对项目选题的思考。第二阶段,自下而上的选题收集工作。由指导教师逐一进班对学生进行选题的动员,并且通过“创新创业项目辅导”的形式,将辅导安排写入学生课表,对经济管理学部所有新生进行了为期3个月多次进班的创新创业项目学生自拟选题的辅导和答辩工作。所有学生都自组团队申报了课题,并以PPT的形式参与了班级选题答辩。之后,优秀课题团队可代表班级参加学部层面的汇报和答辩,并评比出学部优秀选题。第三阶段,自上而下的选题招标工作。在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基地部分指导教师也针对自己的科研领域提出了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选题,如:范文晶老师的《关于校园速递业务“快递小子”的建立》项目、徐丽老师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研究》等。这些选题通过学部平台公布后,感兴趣的同学报名,经由指导教师选拔后组成项目团队。第四阶段,在指导教师和学生团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各确定团队填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书》。基地在对申报书初步审查的基础上,组织学部的相关专家对各申报团队进行公开答辩审核,并最终确定上报学校的项目名称和申报级别。2013年经学校审核通过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26个,其中国家级项目5个,北京市级项目21个。

(二)项目引导

项目执行过程中,基地配备专项指导教师跟队辅导,并通过制定具体的执行方案和考核标准,对项目实施规范化管理。基地孵化中心在此过程中,要加强对成功项目经验和方法的深入总结,借助于TRIZ(萃智)创新性教育理论,探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据可循的创新方法和创新规律,将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目标转化为可实施的任务方案。并将归纳得到的创新规律和创新技术有意识地推广应用于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方案的设计,指导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案,真正起到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作用。以北京城市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实践的各项学科竞赛为例,基地主要抓了四项工作:制度激励、过程控制、专项辅导、重点培育。

1.制度激励

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和指导教师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基地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专门出台了《经管学部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激励暂行办法》和《经管学部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教师激励暂行办法》两项制度。对学生在项目参与过程中以及取得成果后学分换算、奖励给予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说明,同时对辅导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成果如何认定进行了解释。

2.过程控制

在项目实施中,基地加强了过程控制,设置的主要环节包括:开题答辩、中期检查、结题和验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例,相关专家和指导教师对基地所有实施过半的北京市级创新创业项目进行了中期答辩,对参加校级答辩的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进行了预答辩。凡是通过中期答辩的团队,基地才下发资金使用卡,以此来加强对项目团队的质量监控。对于个别进展缓慢的项目团队,基地也通过“亮红灯”的方式督促其限期整改,及时完成相应的进度计划。而对于项目的结题验收,建议通过答辩的方式进行,也可以结合项目特点确定不同的考核方式。对于项目取得成果,如商业计划书、企业网络营销策划案,基地孵化中心一方面要积极促进成果向对口企业的转化,另一方面可在小范围内以“创业项目”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化实施。

3.专项辅导

基地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组织相关教师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统一培训。以“企业竞争模拟大赛”为例,分别为校内、校外的学生组织了3场和1场不等的培训,“市场营销大赛”更是举办了5场合计30个学时的专项培训,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参赛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基地针对项目中普遍遇到的调研问题,对学生团队进行了“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SPSS问卷分析方法”等专题培训,为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4.重点培育

基地应当结合所在学校及专业的特点,对参与组织的各项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进行分类管理,重点培育一些体现专业特色、学生参与度高、具有一定基础的项目和赛事。以北京城市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实践基地为例,“企业竞争模拟”和“市场营销”是基地重点培育的两类赛事。在2013年基地参与组织的各项学科竞赛中,这两类赛事的参与规模、取得成果都是比较显著的。其中,企业竞争模拟类大赛获全国一等奖2个,三等奖2个,华北赛区一等奖1个;基地承办了北京赛区高等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报名参赛人数突破700人,参赛团队达到243支。市场营销类大赛,获全国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正在进行的“社科奖第六届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通过资格赛的学生突破了200人,复赛团队也超过了25支。对于这两类赛事的培育,一方面,有经验的教师形成了专业辅导团队,并引入“学生助手”充分发挥学生团队“传帮带”的作用;另一方面,及时总结竞赛取得的经验,通过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力训练方案的优化,使得此类赛事的辅导能够形成一种优效机制和规模效应。同时,走出校门,通过承办大赛、“名家名企进名校”公益论坛等形式的活动,扩大学校及基地此类赛事组织的影响力。

四、师资培养

师资队伍是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实践基地的主导因素,对项目的实施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基地应创造条件,吸引更多有能力、有意愿参与学生项目指导的专业教师、企业人士加入到项目孵化中心。指导教师以“双师型”为佳,应了解专业前沿的动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实践基地承担一定的创新实验教学任务或项目指导工作。同时,基地应为专业教师创造发展和提升的机会,例如,企业挂职锻炼,专业交流研讨会等。努力做到既开发利用,又持续培养,从而形成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梯队,从整体上促进指导教师创新实践教学技能和水平的提高。

五、资源保障

实践基地应当采取开放式的运作模式,自主性、开放性、科学性、层次性是其建设的基本特点,这需要一系列的资源保障。经济管理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的资源保障,一方面是项目开展所必需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如:实验室的网络环境和各类专业软件的配备;另一方面,需要有开放的平台供学生自主选择实验的内容、实验的时间和实验指导教师。这不仅要考虑开放的基础设施,还要有配套的师资力量,包括一系列开放制度的保障。特别是,在大多数高校实验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如何保障足够的开放时间和空间是值得考虑的问题。例如,可以通过动态规划的方式对实验室“小”(时间短、数量少)的空闲资源进行整合,尽可能创造更多的开放空间。此外,行业数据库和专业案例数据库的建设也是创新项目指导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基地需要收集工商专业各方向常用的实验数据、案例素材,构建专业数据库,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充实,持续更新,循环利用,使之成为跨专业方向的共享资源。

六、总结

篇3

关键词:“茶色添香”;创业;要点

近年来,中国茶叶年产值逐年上涨,茶产业的发展更加迅猛。围绕着茶产业的创业项目也越来越多。本文就以宁夏工商管理学院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茶色添香”项目运营中的要点进行针对分析。

“茶色添香”项目概况

该项目学生团队共有5人,均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指导教师共2人。学生团队负责人其家庭在宁夏银川文化城经营的茶庄“春熙茶社”,业内口碑良好,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茶色添香”项目可以说是学生依托家庭原有平台,进行茶庄产品线拓展、销售网络改善、服务质量提升、理论知识实训的良好机会。目前,项目已有资源如下:产品:“春熙茶社”所的产业品牌为厦门“大掌柜”茶铺的产品,主打品牌是福建四大名茶:“溪茶”“岩茶”“红茶”“白茶”,还有销售一些国内其他品牌的茶叶。“大掌柜”是一间很讲究的茶铺,在厦门历次茶王比赛多次夺冠,评为金奖,产业质量能有效保证。渠道:“春熙茶社”,已有近20年的销售经验,已经形成了基本的零售规模和批发渠道。项目目标:依托现有的茶庄平台,实现品牌的再次塑造以及产品销售渠道的深度挖掘提升,为团队学生拓展实训机会,提高学生的就业及创新能力。

“茶色添香”项目学生创业核心要点探析

(一)持续保证产品质量。任何产品的销售,质量是必须要首要保证的。“茶色添香”项目能够充分保证产品质量,一方面是基于“春熙茶社”在宁夏经营20年的经验和口碑,不仅具有专业的茶叶存储仓库,还具有专业的茶艺师,销售中心还设有专门的品茶区,可以提供茶产品的茶艺演示。另一方面,“春熙茶社”的厦门“大掌柜”茶铺的产品,能够严格保证产品质量。经过多年来形成的稳定的客户群体,“春熙茶社”已经能够准确地运用物流,合理的根据茶叶销售的实际状况进行配送的及时调整。“茶色添香”项目,依托原有销售过程中较为稳定的销售网络和销售体系,进行创新与改善,能有具有严格质量保证基础。(二)周边产品有效拓。一方面,结合当前茶庄所服务的客户群体,就茶产品本身而言,打造茶庄自有品牌。例如,注册“茶色”品牌,依托“大掌柜”原有品牌价值寻求价值溢价,在市场中寻求可替代性产品,进行二次包装和自有品牌塑造,由此提高销售品牌的多种选择。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有效规避由于“大掌柜”品牌发生变化导致茶庄生意受损,还可以通过有效的自有品牌、拓展客户选择空间,扩展茶庄的产品线,满足更多的客户需求。另一方面,结合当前产品销售的方式,尽可能地在茶叶行业内选择不同档次的茶具进行配套销售。经过对市场调研,当前茶叶罐、茶盘、茶刀等茶具的销售具有良好的利润空间。“春熙茶社”多年来已经积累了良好的分销渠道,通过对渠道的有效维护,强化依托茶产品及周边产品的拓展,是有效提升茶叶销售价值的良好方向。此外,通过对茶产品衍生品的进行调研,例如“喜茶”“CoCo奶茶”等热饮类产品的市场研究,在高校周边选择适宜地段,设置直饮式产品销售也是创造利润来源的有效方式,“春熙茶社”地理位置优越,开展产品延伸,具有典型的市场拓展空间的价值提升空间。(三)营销渠道不断创新。“春熙茶社”原本的销售渠道就是依托零售以及已经形成的销售网络体系进行分销。“茶色添香”项目主要进行了如下营销渠道的创新:一是充分发挥学生团队的专业化优势,就当前电子商务学习内容进行深度拓展,制作相应的微信小程序就把当前“茶色添香”项目内所有能够销售的产品进行网络化展示,对产品进行深入讲解,以及销售产品的退换货业务进行明确,用更加直观化、便捷化的方式对客户进行产品演示,便于客户进行选择和咨询;二是,把目前学生的学习专业优势进行深度的转化,利用快手、火山、抖音等视频软件制作相应的茶产品宣传视频,由此进行产品讲解提升产品的品牌价值。上述两种方式与传统的网络销售具有典型的差异化,依托“春熙茶社”宁夏区内的实体店,能够便于客户进行选择对比以及退换货。这种方式能够充分解决客户网络购茶所造成的不必要的心理顾虑。对于原有销售渠道的深度挖掘和不断完善,是此次“茶色添香”项目对“春熙茶社”长远发展的有效改善。(四)服务创新不断优化。当前“春熙茶社”的销售已经形成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为了有效促进与分销商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茶色添香”项目目前在营销过程中制定了具有特色的客户服务方式。一是,建立了微信营销群,把宁夏不同市县区域内的客户进行了分类建群,在群内就新产品进行的宣传推广,这样在产品信息传递方面就能够有效提升效率。特别是在节假日期间,茶庄搞活动的时候,在群内进行集中促销,能够形成明显的销售量提成。而是在春节前夕,对茶叶礼盒的营销介绍,经过简短的描述、准确的分析,对产品按照策划方式进行推广,不仅能够合理的降低库存,还可以帮助客户进行有效的市场选择,充分增加了固有销售渠道的稳定性和客户的粘性,提升了销售利润。二是,为了保证客户服务的针对性与价值性,目前项目团队内的5名同学经过半年多的系统化专业培训,已经对茶产品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产品介绍方面能够形成基本的讲解。当前项目内5名同学都在各个微信群内担任专职的产品营销服务咨询客服,每人一天轮流值班。由此把团队内各位同学的积极性能够充分调动起来,深度融合创业项目中客户服务的角色,体会在创业过程中的核心要点。当然“春熙茶社”的主要负责人也会在项目内进行专业指导,以此保证“茶色添香”项目的有效落地。(五)学校创业培训支持。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初创于1951年,具有70年的办学历程。目前学院拥有宁夏区内高职院校面积最大的创业孵化园,良好的创业孵化保障体系以及创业指导教师体系,能够为学生创业项目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专业有力的保障。此次“茶色添香”项目经过学校的严格筛查,被立项为宁夏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也是对该项目的最好肯定。一方面,在产品的销售渠道拓展以及客户服务方面,学校专业的教师团队能够为项目提供针对性的建议,通过对市场的调研调查以及客户群体分析制定出适宜的营销网络优化方案,构建客户服务质量提高体系,对于茶庄的二次升级或后续发展均能提供良好的方向,这是“茶色添香”项目落地、发展的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对于项目在后续发展过程中重新建立公司或工作室,学校都能够提供相应的政策指导或咨询,并能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免息资金渠道推介,这对于学生创业本身而言就是最好的意见。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从政策服务、产品分析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意见是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所具备的典型优势,也能够充分提升学生创业的自信心。(六)拓展学生实训机会。为了有效践行国家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创新理念,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创新创业项目必须是一个长远发展的方向,而不能仅仅作为一次性的项目。一方面,宁夏工商技术管理学院,在此项创新创业孵化工作中,不仅能够做到前期深度调研与审核,还会在项目后续发展及服务方面提供深度咨询与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训平台或创业分析。依托“茶色添香”项目,学校还可以对创业经验深度分析,就该团队项目中学生创业所总结出来的经验进行提炼,在后续的创新创业项目中提供一定的意见支撑为后续的项目提供一定的指导。此外,学校可以把当前所形成的良好经验复刻到其他的适用项目中。另一方面,在项目的实际运营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得到实训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通过微信小程序的制作以及客户服务理念融合与技能的提升,来有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应用。特别是对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深度融合是最好的就业实训方法。这种创新创业后续总结、提炼与升华服务,是对于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最有效的价值体现。对于学生后续走上工作岗位能够给予最有效的锻炼。

结束语

“茶色添香”项目是对“春熙茶社”后续发展以及品牌再次塑造的良好机会,在产品线拓展、服务模式创新及产品营销渠道拓展方面具有良好的价值和作用。该项目也是为学生提升实训机会,提高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在具体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食品类创新创业项目的落地产生能够提供有效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余声解.渠道营销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研究[J].经营者,2017,031(007):138.

篇4

一 四力导向、四轮驱动O2O 活动链仿真的创新创业体系构建

四力导向、四轮驱动O2O 活动链仿真是以分析力、创造力、领导力和创业力培养为导向的,线上线下结合的,通过校企合作催化、基地平台孵化、学科专业孕育、科研成果转化等四轮驱动,实现与专业教育各阶段对应配套相应创新创业仿真活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遵循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知识积淀和能力养成规律,本研究以四力培养为导向,通过四轮驱动,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O2O 活动链仿真,构建了四力导向、四轮驱动O2O 活动链仿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该体系旨在让学生通过情景体验、角色扮演、O2O 操练等方式,在市场仿真环境中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创新创业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技能、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逐渐成长为具有学科专业支撑的创新创业人才。

1 四力导向、四轮驱动

(1)四力导向

遵循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满足依托学科专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现实需要,本研究按照专业需求调研能力标准分析培养方案设计O2O 创新创业仿真活动研发的路径,以分析力、创造力、领导力和创业力等四种能力的培养为导向,设计了相应的能力培养模式。

(2)四轮驱动

充分发掘并利用现有的资源和环境条件,以校企合作催化、基地平台孵化、学科专业孕育、科研成果转化等四轮为驱动,本研究对经、管、文、工、法、理等学科的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行了梳理、整合和再设计,形成了基于四力导向、有学科专业支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实现路径,并进行了实践应用。具体来说,四力导向、四轮驱动四课堂联动的O2O 活动分布。2 O2O 活动链仿真

(1)市场进课堂

在分层递进的专业教育的不同阶段,需设置不同类别的创新创业仿真活动,模拟市场主体,虚拟市场资源,仿真市场行为。本研究要求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扮演企业的角色,配置虚拟的人、财、物等资源,仿真经营场地设施、管理和服务等软硬件环境条件,学习按照市场运行的自身规律,进行配置资源、发展经济、管理运营、创新创业等的全过程演练。

(2)多主体驱动

在本研究中,从创新点子的产生、创业项目的选择到成功创办企业的各个环节,均有多个主体参与创新创业仿真:①高校的学科专业仿真是第一参与者,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点子孵化、项目孕育的思想精髓和智慧火花;②科研机构的参与是转换器,促成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点子和创业项目;③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基地和平台的参与是重要推手,通过线上线下虚实结合帮助创新创业项目落地;④校企合作是引路人和投资者,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仿真提供引子和银子。

(3)多模式实验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采用的多模式实验包括学创园的专业公司型(指依托学科专业开展创新创业仿真的创造力训练,如旅游专业学生创办的驴行梦公社)、COSMO 的跨境电商型(指利用互联网+开展创新创业仿真的市场运作力训练,如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创办的巴黎妈妈母婴用品电商平台)、香樟林的集团控股型(指利用市场机制开展创新创业投融资交易仿真的领导力训练,如CTBU 大学生实践经营(集团)公司)等。

(4)多角色演练

在O2O 活动链仿真的不同阶段,本研究开展了多角色的不同仿真演练活动:①在播种阶段,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和创新创业常识的普及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创新创业是什么,播下创新创业的种子;②在孕育阶段,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创新创业实训和学科竞赛等活动,让大学生成为专业技能的练习者和创新创业的学习者;③在孵化阶段,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创业实验班(训练营)等活动,让大学生从创新创业学习者的角色逐渐演变为点子策划者、项目研发者、项目筹资人以及项目经理人等;④在成长阶段,通过提供场地、启动资金、政策咨询等,让参与者演变为公司法人、CEO、CFO、CIO 等多重角色。

(5)多板块对接

多板块对接涉及通识教育专业学习播种创业思想、创新计划学科竞赛孕育创业项目、创业项目孵化模拟公司运营、项目股权交易公司成长治理等四大板块的仿真训练。各板块内部之间以及各板块之间通过线上与线下、虚拟与实体、指导与操作进行有机对接、互联互通,形成全流程仿真活动链。

(6)全过程培育

在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开展的全过程培育包括创建1 学院创业学院,统筹、管理、服务创新创业O2O 活动链仿真的全过程;依托3 基地学创园、孵化园和香樟林,形成分工明确、循序递进的创新创业活动链仿真推进器;利用2 张网在线学习平台和来吧创业商城,进行从专业学习、网上开店、交易、融资到网下物流、配送、服务等专业学习和创新创业活动的O2O 化。全过程培育的目的,是实现2 对接:一端与专业课程对接,实现学科专业引领创新创业;另一端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对接,将毕业的大学生创业者和创新创业公司输送到有政府管理指导的创新创业孵化园、社区众创空间或企业投资经营的创新创业基地,实现深度孵化和培育成长。

二 四力导向、四轮驱动O2O 活动链仿真的创新创业体系特点

学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既使大学生因创业活动而耽误了专业学习、偏废了专业,又使其创业因缺乏专业支撑而被迫中断。针对这些缺陷,本研究试图通过构建并实施四力导向、四轮驱动O2O 活动链仿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借助O2O 平台协同校内外资源,以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培养具有学科专业支撑的创新创业人才。综合来看,该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 能力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流程具有创新性

该体系以分析力、创造力、领导力和创业力的培养为导向,创建了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播种专业基础教育+创新创业孕育专业综合教育+创新创业孵化学科综合教育+创新创业成长这样一个分层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流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 有学科专业支撑的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该体系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结合,通过多学科专业交叉渗透、循序渐进。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依托该体系,自主研发了88 门实验课程、6 门核心课程和6 大学科综合实训课程,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3 一流的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平台

依托该体系,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打造了一流的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平台,具体包括:①开设大学生创业与小微企业成长实验班和开放实验项目超市,将科研课题、实务项目、学科专业项目、学科竞赛项目、校企合作项目转化为创新创业项目,打造了学科专业综合实训平台;②构建6+X 学科竞赛体系,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公司和众创空间,打造了学科竞赛创业仿真平台;③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和来吧创业商城,成立学创园、香樟林等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一路行等众创空间,形成线上线下互动,打造了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④举行经管实验创新论坛、CTBU 大学生创业论坛,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总部,打造了成果展示交流学习平台。

4 良好的四化协同、三维互动、四方共享开放型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

该体系基于国家级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了创业学院,拥有良好的集成化云端化可视化大数据化四化协同、示范中心虚拟中心创业学院三维互动、国际校际校地校社四方共享的开放型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专业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共同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统筹管理和综合服务,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篇5

一、创建“一纳入四融合”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体系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始终围绕唤醒学生创新创业激情、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了“一纳入四融合”理论教育体系,为学生创新创业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原则意见》中,明确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人才培养改革的突破口,全面实施“一纳入、四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即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创新创业师资融入专业师资、创新创业平台与专业实训平台融合、创新创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明确要求创新创业公共必修课程不低于139学时、5个学分。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纳入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和院(部)教学工作量化考核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以创新创业通识类课程群为基础、创新创业专业类课程群为主导,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实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思维、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就业指导、创业实践指导等公共必修课,并开发了相应的校本特色教材;二是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立足专业创新创业的需求,在专业核心课程融入创新创业要素,以岗位创新创业为引领,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在每个专业开设一组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限选课或创新创业实训项目;三是鼓励教师团队自主开发创新创业校本特色的公共选修课;四是引进国内外优质创新创业MOOC课程15门,自开设以来选课学习通过人数近10万人次,建起了既有校外优质资源,又有校本特色的创新创业案例库。

(三)实施分类分层教学方式

学校采取分类分层的方式,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及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通过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案例化的教学方法,普及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二是对具有创新创业意愿与潜质的群体,进行专门化教育和针对性培养;三是对有前景的创新创业项目团队提供从创意设计、项目孵化、项目融资到企业运营全链条的指导与服务;四是鼓励教师改革考试办法,突出考核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革教学管理

修订了《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管理实施细则》,完善以弹性学制为特征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建立以学分积累与转换为核心的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档案,支持学生休学创业。明确规定“在校期间,响应国家政策创业实践者,可休学两年,累计不得超过两年。”对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获得专利、参与专业竞赛和创业实践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学分奖励,允许学生在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的30%以内,用创新创业学分冲抵部分公共课学分和专业基础课学分。

(五)提升师资服务能力

一是完善创新创业课程研究室功能,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以39位专职骨干老师为主,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负责全校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二是依托各专业实体和合作企业,组建了一支由校内创新创业教育核心骨干教师、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与竞赛活动提供常态化指导和服务。三是由大学科技园牵头,组建了一支由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金融投资专家等组成的创业导师团队,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咨询、诊断、策划与培训服务,为初始创业者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援助。四是在全体教师中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专题学习和研讨活动,帮助教师确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面向全体、人人参与”的教学改革意识,鼓励每门课程的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五是鼓励教师在自己科研和创新创业的同时,基于项目带动学生创新创业。2014年至今,30余名老师参加了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培训,为学生开展创业指导与培训讲座共60多场次,受惠学生3万余人。

二、开展多元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在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基础上,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演练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一)举办创业设计大赛

学校连续9年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建立了“班级―院(部)―学校”三级创业大赛体系。组织校级优秀创业团?参加“互联网+”、“中国创翼”“挑战杯”“创青春”等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近三年参加各类创业大赛的学生3000多人次,郑志港等同学的《宠物乐》创业项目获“建行杯”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朱婷婷等同学的《育婴树》创业项目获“中国创翼”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银翼奖;汪亚丽同学的《自制会阴切开缝合模型》获“挑战杯”全国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三等奖。通过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练,加速大学生创业成长进程。

(二)举办科技创新成果展示

学校对接专业性研究所、生产性实训基地,连续11年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活动,鼓励学生创新创造。涌现了一批创新典型,连续获得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电子设计创新大赛等创新竞赛一等奖8人次,2010年,苗典武等同学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2011年又获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2015年,承办了“湖北(襄阳)科技成果交易展示会暨襄阳市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展示了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特别是与襄阳产业格局关联度高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等领域中的科技成果1200余项。我校学生的50多项成果在展示会上受到了专家和企业的关注,其中,李厚毅同学制作的3D打印机因技术含量高、售价低受到与会者的青睐。

(三)开展创业俱乐部活动

学校秉承培育学生创新、创意、创业的自我教育和实践能力,成立了校、院、班三级联动的襄职天空三创(创新、创意、创业)俱乐部,吸引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加入创业社团组织。俱乐部按照“每月有主?}、每周有活动、每天能咨询”定期开展创业沙龙、讲座和论坛等活动。2016年学校“三创”俱乐部被评为首批“湖北省优秀大学生创业俱乐部”。据麦可思调研显示,我校2016届毕业生参与过学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比例达到67%,总体创新能力满足度达到86%。

三、搭建阶梯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学校从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有机统一的角度出发,以专业实训为基点、创业实践为突破口,搭建了阶梯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一)校地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襄阳市大学科技园

学校主动联合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共享襄阳市大学科技园。先后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场地20000平方米,建成了创业咖啡、创客空间、创业训练营、晒梦街、孵化港、起航湾等多形式孵化服务区,为全体师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搭建创业实践平台。

(二)以科技园为依托,搭建阶梯式创业实践平台

大学科技园服务团队结合学生创业实际,创设了“晒梦培育――孵化提升――起航助推”三阶段阶梯递进的项目建设及孵化模式,分设“晒梦街”“孵化港”“起航湾”三个服务区,为初创者提供一站式、多层次、全要素服务。一是晒梦培育期。通过参与创业计划比赛、项目路演等方式,进行“种子筛选”,将晒梦街铺位交给种子创业团队,完成3-6个月的培育服务;二是孵化提升期。培育项目经创业导师集体评估,通过后的创业项目推荐给科技园“拎包入孵”。采取“导师+项目+团队”方式,导师和项目团队经过双向选择开展一对一“培育苗子”, 为创业学生提供政策咨询、开业指导、项目开发、风险评估等服务,帮助其升级提档,成为初创企业;三是起航助推期。对有前景的创业项目团队,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金融投资专家提供助推帮扶服务,通过业务外包、参与经营和管理等方式,实现成熟企业和初创企业“大手牵小手、传帮带”互利双赢共同发展,逐步达到“结成果子”。截至2016年12月,共培育孵化学校大学生创业项目126个,已经成功孵化了小微企业102家,带动了本校600余名学生就业。

(三)依托实训室建设专业化创客空间

鼓励学生从专业背景出发开展创业实践,充分发挥校内外专业实训中心的场地、设备与教学资源的优势,建设专业化创客空间。学校整合了校内264个实验室、32个实训中心及校企合作企业的场地、设备与专业教学资源,通过整体设计、专项投入、分批建设,建成了以3个省级创客空间为代表的12个专业化创客空间,覆盖校内各主要专业(群)。如在汽车类专业成立了“汽车人创客空间”,服装专业成立了“服饰?创想家”创客空间及普惠型的襄职天空创业训练营3个省级创客空间,按专业类别进行分类管理,专业化创客空间对学生全天候开放,免费提供创新技能训练设备、耗材与技术指导,使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锻炼创业能力。

(四)指导学生积极申报各类创业扶持项目

近几年,学校指导创业学生积极申报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大学生科技创业专项计划、省市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襄阳市科技企业孵化专项资金等各类项目,获得扶持资金280多万元。鼓励教师在自已科研和创新创业的同时,基于项目带动学生创新创业。

篇6

一、抓好“三个保障”,建立完善的体制和机制

任何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靠完善的体制和机制来保驾护航。学院严格按照《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广泛开展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河南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要求,注重“三个保障”,全面推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一)建立完善的领导保障机制

学院和各系部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成立职业指导规划教研室,负责全院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创业教育场地建设、设备配置、师资培训和管理、创业孵化园的规划与建设、创业咨询服务等事宜。

(二)人员、场地及设施保障充分

学院狠抓队伍保障,建设了一个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一方面,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骨干教师的系统培训,定期选派教师外出学习、扩大交流,同时要求任课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顶岗实习,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授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聘请了16名具有一定创业实践的企业家、成功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校任兼职指导教师,全程引导学生成功创业。场地设施保障方面,一是学院有专门的能容纳200余人的创业教育多功能厅,该厅集创业教育、创业项目模拟和小型报告会功能为一体。二是建立了“SYB、KAB”创业培训专用U型教室,配备了投影仪等一流的教学设施。三是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区,园区有26间门面房,面积2000多平方米。

(三)提供充裕的经费保障

学院设立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自主创业基金,首次预算投入50万元人民币用于大学生创业启动基金,以后每年视基金使用情况于下年度补足预算。学院大学生科研专项经费每年预算15万元,由科研外事处管理。

二、构建“三个层次”教育体系,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适应国际化教育发展的趋势,依托学院专业办学特色,通过创业园和校内外创业实训基地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行的创业教育新模式,培养一批创业意识强、创业知识面广、心理品质过硬、创业能力卓越的创业型人才。为了突出学生的创业精神、知识、心理和能力四个教育重点,学院构建了“三个层次”的教育体系。

(一)将创业课列入必修课范围

学院把创业指导作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导论》课程的重要内容,保证每一名在校生都能接受不低于8学时的创业知识课堂教育,学到系统全面的创业理论知识。创业指导开课以来,惠及学生20000余人。很多学生有了创业的意识和计划。

(二)定期举办“SYB、KAB”创业培训班

学院与济源市劳动局创业培训中心及团市委合作,在学院开设“SYB、KAB”创业培训班,采用小班授课方式对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学生进行强化培训。所聘请的教师都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和授课水平,授课形式不拘一格,在教学中除理论讲授外,还引入课堂讨论、典型案例分析、企业考察、焦点问题辩论、视频资料播放等多种教学形式,并结合课后个体辅导、小团体辅导使培训班更有针对性和实战性。课程主要围绕“什么是企业”“适合创办什么样的企业”“企业风险”等内容,让学生以一个创业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经过培训的学生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创业能力,然后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创业项目论证、筛选,最后作为创业者入住创业园进行项目孵化。由于这些学生经过了正规创业培训,取得了劳动部门颁发的培训证书,人事劳动保障局在学生毕业后创业需要贷款时将优先解决,所以培训班深受学生欢迎。

(三)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普及创业知识

一是举办专家报告会、优秀毕业生创业典型、周末创业大讲堂等活动,让学生领悟创业真谛,激发创业热情。几年来,学院先后邀请武汉理工大学雷五明教授、中南民族大学詹全友教授等20多名知名专家学者前来举办讲座。学院还聘请了16名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校担任兼职教师。他们现身说法,介绍自己创业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其坎坷的成功之路促使学生理性思考创业的艰辛和风险,同时其辉煌的业绩也激发了学生创业的激情。这样,基本起到了让学生与社会实际“零距离”接触的效果。二是举办“创业沙盘模拟训练”“年度创新创业设计大赛”“创新创业论坛”“创业项目模拟实践”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创业能力。三是开展“一对一”个性化创业咨询服务。学院的创业指导咨询室在周一至周五的下午对学生开放,有专门的创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四是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室、醒目电子屏等宣传国家有关创业方面的政策,就业中心每年印制大学生创业政策解读手册10000多册,免费发放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创业方面的知识。

三、搭建技能训练“三平台”,提高学生创业技能

实践出真知。为了体现高职生的创业特点,学院积极构建“三大平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以创促学,以学助创,厉兵秣马,让学生在逼真环境中体验创业的精神和实质。

(一)预约开放校内实训基地

为了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院有意识地增加专业性很强的创新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创业灵感。通过学院现有的国家级实训基地――电工电子及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河南省示范实训基地――应用化工技术实训中心、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组装维护实训室等100多个实训室预约开放式运行管理,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需要。

(二)加强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一是学院先后与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宁波亚太计算机图文中心、济源市丽园实业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济源市分公司等10家单位签订了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协议,每年选送100多名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实训基地参加定向实习和锻炼,使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接受创业教育,提高创业能力。二是建立素质拓展训练基地。学院还依托济源区域资源优势,建立了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基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2007年以来,已先后有1500多名学生接受了素质拓展训练。

(三)成立“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砺志创业咨询公司”,具体组织学生的创业实践

参加过创业培训的学员经过考试筛选后进入实践环节。创业实践以企业赞助和社会合作的项目为载体,聘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人员担任教师,进行创业指导。通过项目带动,增强了学员承受挫折的能力,磨炼了他们的创业意志,提高了他们把握商机进行创业的能力。

四、探索创业孵化“三模式”,不断提高创业成功率

学院筹资创建了大学生创业园,该园集创业教育、技能培训、项目孵化、管理功能为一体,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通过审批的学生创业项目入园孵化。学院免费为入住的企业提供办公场所、政策咨询、创业技能培训、创业项目开发、创业指导等服务,使其成为创业带头人。学院在创业基金上给予大力扶持,设立专项创业基金。目前,已投资50万元资助学生创业项目,保证已入住创业园的项目正常运转。学院成立了创业园管理委员会,出台了相关的创业园管理制度、入园程序、资金管理办法等。现在创业园已入住有怡家装饰工作室、新势力品牌店、丽园冬凌茶等20多个学生自主和企业资助项目,每年都有90多名学生参与创业实践。

学院目前主要有三种创业孵化模式:

一是学生自主创业的项目。学生提出项目立项书后,由创业园管理委员会组织的创业导师进行项目论证和市场调研并最终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再给予资金扶持,由学生为法人代表注册公司。如机电系学生开发的多用途擦车器、建筑装潢工程系学生组织成立的家庭装修监理公司等。

二是企业资助的创业项目,如济世药业、丽园冬凌茶等公司提供资金和产品,由学生注册公司,负责产品在全国各地的推广。

三是与教师、社会有关人士合作创业,如砺志产品研发中心开发出实用性产品,寻求社会投资者合作开发。

五、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达到了“三个突破”

学院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中制定了三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即接受创新创业理论教育的学生比例达到100%,参与创业技能培训的学生比例占10%以上,实际开展创业项目的学生比例达到5%。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学院倾力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开展创业实践,取得了较为满意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在周边企业中的影响逐步扩大,不少中小企业放弃了高学历的毕业生,而将目光投向了这些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的优秀人才,愿意以高薪吸引这些人才为企业服务。如孟州市圣德工艺公司和吉利包装公司就从创业学生中各选聘了10余名学生充实到中层管理岗位,甚至聘其为经理助理。

花香蝶自来。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动力,也坚定了企业和学院合作的信心。目前,学院的大学生创业园已吸引周边县市的20余家企业入住,还有多家企业正积极与学院洽谈合作方案。

篇7

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全体高校,鉴于此,此次调研除对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等同类院校外,还对燕山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等本科院校也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总结各校经验如下:

(一)领导重视。各高校领导十分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在就业体系外成立相关机构,由主要领导挂帅、多部门协调对创业工作提出方向性指导和具体谋划,在政策及相关措施上向创业工作倾斜。

(二)建立体系。各院校从学校层面上均建立起创业服务体系,从创业理念、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创业实践、创业项目运营以及创业资金运用上均有较完备的制度支撑和理论依据,将创业教育教学纳入到专业人才培养内容下,做好创业项目孵化、运营和管理,同时将专业实践很好的与创业结合,建立起一整套符合自己学院学生特点的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三)学院支持。各院校均利用校园内固定空间建立创业孵化园,比如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利用食堂三楼建立起“分段划分、集中办公”的孵化园空间;相关经费支持力度明显,同时利用国家投资、省市投入、企业捐献、创业园管理费等形式建立起“创业基金”;集中缴纳赋税,例如燕山大学创业孵化园税收统一由燕大支付。

二、我院目前创业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创业被列为国家重点关注问题,也是国家鼓励支持方向,在秦皇岛市其他高校普遍重视的情况下,我院对创业问题认识不多、深度不够、鼓励支持力度不足;

(二)学院创业创新理念滞后,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未明确体现创业创新教育,未能有效利用实习(训)室更好的完成创业创新教育活动,创业教育未纳入到必修课(选修课)内容;

(三)学院尚未全面铺开相关创业教育教学活动,创业项目开展及创业教育活动没有准确的指引与规范,仅仅为了完成上级任务与表面落实创业行为而工作,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业教育教学及实践体系;

(四)学院硬件条件和经费有限,无法建立规模型创业孵化基地(园),在现有条件下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持思考不足,对现有学生实训(习)室利用和转化有思想束缚,同时由于经费有限,尚未建立相关的融资、经费使用和管理办法;

(五)学院就业指导机构及指导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却一直无暇顾及创业指导服务工作,无法统一管理和协调创业工作。

三、我院的努力方向

(一)我院在借鉴其他院校创业工作的经验与做法,结合我院目前实际,虽然有些客观条件制约,但仍不应受现有硬件条件束缚,开展创业工作。

(二)充分重视创业工作,加强对创业工作的领导力度,加大对创业工作的扶持程度,要深入认识到创新创业重点在教育、重心在实践,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凸显创新创业对专业培养的推动作用;将《创业指导》课程列入到必修课程,调整《就业指导》课程的课时安排,将《创业指导》课程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后续,两门课程总计为40学时;重视创业指导师资培养工作,选拔一批有创业教育意识、学生管理经验、创业基础学科背景的教师,参加国家、省组织的创业师资培训,建立起创业师资队伍;结合“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等文件,完善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扩大覆盖面,促进项目落地转化。

(三)建立创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出台学院层面的创业具体政策和措施,起草《大学生创业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创业基金管理办法》、《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活动管理办法》等等一系列相关文件,从制度标准到实际操作运用上对大学生创业给予政策支持;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职业技能大赛,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篇8

关键词:创新教育;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体系

作者简介:杨珺(1978-),女,江西上饶人,上海电力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袁仲雄(1956-),男,上海人,上海电力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上海电力学院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1411)、上海电力学院卓越计划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21608)、上海电力学院精品课程项目(项目编号:201211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34-02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1,2]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上海电力学院计算机应用与技术专业作为上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试验基地之一,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及进行相应的平台建设是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教育部、上海市教委有关提高教学质量的文件精神和“085”工程加强内涵建设的要求,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的,以创建和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计算机应用与技术专业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卓越的科学素质,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开发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市场经营能力、创新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能够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技术研究、开发、管理、服务和经营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为实现这一目标,上海电力学院围绕基地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了“综合素质教育”和“实践创新能力训练”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了创新创业交流平台、服务平台、活动平台建设;完善和建立了相应的扶持政策、规章制度,包括场地和设备等硬件条件、资金筹措与管理政策和制度,尤其是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对应的教学改革政策和制度,不拘一格地实施创新人才培养。

二、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意识-精神-能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培养创新创业能力首先是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的重点是培养创新创业思维,而课堂是新思维培养的主战场。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充分强调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设置应积极汲取国内外高校的试点经验和国内外创新创业成功的经验,[3]在课程内容、知识学习方式、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实践教学实施方式以及能力培养方式等关键环节进行变革。

1.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由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组成,如图1所示。通识课主要由思政类、数理类、外语类、体育类、创新创业理论类等课程组成;专业基础课主要由电气类、编程语言类、软件基础类、软件开发类、创新技术类等课程组成;专业课主要由数据库应用类、网络类、PC平台开发类、移动平台开发类、嵌入式开发类、软件工程类、软件创新基础类课程、反映本专业技术最新动向的创新创业素质拓展类课程、培养工程能力的工程实践类课程、加强创新能力的创新创业综合实践类课程和毕业设计等课程组成。

上述课程体系中,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主要由“计算机创新创业概论”来完成,创新创业思维主要由“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项目管理和企业管理”、“风险管理”等课程和“创新创业拓展课程群”来完成,创新能力培养主要由“创新素质拓展课”、“创业素质拓展课”、“创新创业认识实践”、“创新创业拓展实践”和“工程实践”、“创新创业综合实践”等实验实践课程体系来完成。整个大学四年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2.实践教学设计

对于软件领域创新型工程人才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从一年级开始,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始终。为了实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建立实践课程体系,将全部实践课程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训练、专业能力训练、工程实践和创新实践。层次从低向高逐步过渡,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能力训练以学生基础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专业能力训练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主,使学生在团队合作的背景下培养合作精神、训练交流和沟通能力、追踪最新技术和创业潮流的能力;工程实践、创新实践等创新训练以创新创业能力、工程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工程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是通过实际创新创业项目使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3.教学内容更新

基地在以下几方面对试点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新:

(1)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日常的教学体系中。合理压缩普通课程的课时,大部分课程减少学分,创新创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实践课增加学分。

(2)增强基地内所有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要求试点专业所有课程(除个别课)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增加一定的创新创业培养内容,通过介绍本领域最新进展、最新技术、创新创业案例,在每门课程中都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3)改革实践课的内容,重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课特别是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实践内容要贴近实际、反映最新技术趋势和创业潮流,要求每学年为新一届学生开设实践课前上报反映最新技术的实践课计划和方案。

(4)加大集中实践环节力度。集中实践环节是使学生获取直接知识、巩固所学理论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在培养计划中增加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学分,真正把实践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5)增加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的学分。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组织团队、收集资料、进行研究或创业活动,突显教育创新本质。

(6)融合科研和教学。提倡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要求教师在上课时不能只是注重传授知识,而应将课程所涉及的重大理论问题、前沿问题让学生思考。鼓励科研项目和创新项目案例驱动教学。

三、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由三个阶段组成,训练体系涵盖大学四年。

第一阶段:属于创新创业启蒙和培育层次。本阶段主要与校级创新创业项目、基本技能实践相对应,使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基本技能。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模拟项目等活动,使学生了解怎样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思维。

第二阶段:属于创新创业孵化层次。本阶段主要与校级和上海市创新创业项目相对应,通过举办讲座和参加课余创新创业活动使学生跨入创新创业门槛。创新训练项目由学生个人或团队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调研、分析和研究条件准备;创业训练项目由学生团队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如果项目或课题不合适,允许更换项目或课题。

第三阶段:属于创新创业实施阶段。创新训练项目由学生个人或团队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创业训练项目由学生团队组成,在导师的指导下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并进行创业训练交流;如果课题或项目经试验基地评估有一定的市场前景,则组建创业实践团队,借助于上海电力科技园区实施创业实践活动。

上海市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在学校创新创业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每年进行上海市创新创业项目选拔,从所有创新创业课题或项目中选拔优秀课题或项目作为上海市创新创业课题或项目。在原有指导教师的基础上,将相关学科教师充实到教师指导团队,根据上海市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安排制订训练计划,指导学生完成课题研究或项目实施。

国家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在上海市创新创业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每年从所有创新创业课题或项目中选拔优秀课题或项目作为国家创新创业课题或项目。除了组成教师指导团队外,还要在低年级学生中选拔优秀同学加入创新创业团队,在创新创业团队中形成梯队,保证课题的研究或项目的实施能够延续,根据国家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安排制订训练计划,指导学生完成课题研究或项目实施。

四、平台建设

基地将建设针对学生创新创业交流的创新创业交流平台、针对教师和国内外学校、研究所及企业进行交流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以及针对创新创业研究和活动具体实施的创新创业实验平台。

1.创新创业实验平台建设

统一规划,改造和新建相结合,建设能满足创新创业要求的创新创业实验平台。依托现有的实验实践平台,通过整合、优化、完善将现有的实验实践平台改造成既能满足正常班级学生教学需要,又能满足创新创业个性化实践需要的实习实践平台。[4]由于创新创业研究和活动与正常教学在时间上和设备上有不同的要求,所以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在场地上、设备上、时间上满足创新创业活动的需要;对于需要一些特殊设备和环境的创新创业活动,将通过与研究机构、企业紧密合作来满足需要。

2.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形成由学校教师、研究所研究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创新创业指导交流机制。通过组建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定期组织活动,交流学术问题、教学体会、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的经验,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技术支持、法律顾问、资金支持等服务。

建立学术和教学交流的支持机制、激励机制,支持和激励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研究;支持和鼓励教师下企业、进研究所,为经济建设服务,并从中挖掘适合创新创业的项目。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为所有教师提供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的平台;每年定期进行创新创业课题和项目选拔,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3.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建设

本平台为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社会之间建立了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具体建设内容为:定期举办创新创业交流论坛,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定期举办创新创业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除指导教师之外的师生交流平台;提供创新创业新媒体资源,通过各种新媒体为学生提供发表创新研究论文、创业活动报告的平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展览;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支持学生参加校内外的相关会议、课题调研;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爱好和渴望。

五、结语

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本科计算机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训练体系有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要在实践中以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庞永师,林昭雄,陈德豪,等.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145-148.

[2]韩青青,钟鸣文.探索本科生创新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48-51.

篇9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而作为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实践载体,大学生校内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也被提升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报告里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苏教高[2013]1号)》中明确要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健全协同培养机制,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依托大学科技园等,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育中心的格局。[1]

一、校内创业实践基地的现状分析

1.硬件方面,硬件条件是校内创业实践基地的基础条件。高职院校的校内创业实践基地大都为大学生创业活动设有开辟专用场地,配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为例,创业实践基地选址在综合教学楼一层,占地2500M2,水、电、网络、基础办公设备一应俱全,实现了集大学生创业活动、培训、训练、服务、实践五位一体的多功能服务平台。创业园基地内设创业培训、创业活动、创业孵化、基地管理、综合服务五大中心。同时,按照工作性质将基地分为管理服务区和实践孵化区两大块片区。

2.软件方面,创业实践基地成立以后,必须要有各项政策扶持方能保证创业园各项目的正常运营。一般来说,校内创业实践基地的软件主要包括资金、咨询、培训和资源等方面。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对入驻的项目分别从资金、资讯、培训及资源四方面进行了有效扶持。在资金方面,学院专门设立了以校友赞助及学院拨款作为来源的大学生创业基金,用于对创业活动、项目孵化的资助。学院还专门制定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备忘》、《大学生创业基金管理办法》和《大学生创业项目评估论证办法》等文件,对基金的使用进行了规范和管理在资讯方面,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好两个阵地:一是创业文化墙,二是创业网络平台。在广泛了解省市各级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以及各类相关资讯的基础上,通过两大阵地及时,帮助解读,积极落实,从而保证创业大学生落实和享受各类税费减免、创业补贴、创业岗位开发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创业培训补贴等优惠政策。在培训方面,一方面通过选修课、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广大学生创业精神与创业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针对进驻创业园学生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精英培训,从职业沟通、企业管理、心理调适等各个方面增强创业学生的竞争力。在资源方面,减免场租,让大学生创业免费使用实践基地配套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办公设备;整合学院各专业实验实训平台,与各创业项目对接,免费让大学生从事研发活动,免费享受相关技术服务;发掘校外资金、设备等各类资源,为大学生创业切实提供帮助。

二、校内创业实践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业项目科技含量不高。在调研中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创业实践基地里的创业项目,走的是传统商贸的老路子,科技含量不高,可复制性强。诸如演出服租赁、打印店、快递店、饰品店等。他们盈利的优势来源于学校提供的免费资源,包括场地、水电和配套服务等,他们的客户局限于校内市场。这些项目成本低廉,风险性小,但是很难向校外孵化。还有一些项目期初的创意还不错,学生的热情也很高,但是缺乏对市场的调研与考察,缺乏对市场的判断及项目的愿景规划,仅靠前期几个人的热情与冲动,难以长期维持。

2.创业者自身能力不足,创业是相对较高质量的就业,相对于就业而言,创业者需要具有更多的能力,面临更多挑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参与创业实践的学生创业的素养和能力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知识面相对狭窄;缺乏社会经验,缺乏对项目及市场的准确判断;缺乏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心理耐挫力较差,抗风险性较差。

3.师资和服务面临缺口,优秀师资力量的缺乏是高职院校普遍遇到的难题。根据我们的前期调研,高职院校的创业课程主要可分为理论、实务、实践三方面。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以理论为主,实务与实践欠缺。?@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自身师资队伍的构成比较单一,大都由校内教师及辅导员担任。创业教育是一门强调实践性的学科,对创业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相对较高。专业师资力量的薄弱导致校内创业实践基地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创业项目选择,经营管理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受到限制,直接影响到对创业大学生的指导与服务。

4.影响力发挥不够,首先,从范围上讲,校内创业实践基地主要面对校内有创业意愿的学生群体,对广大学生的促动性和影响力还不够;其次,校内创业实践基地缺乏技术含量高的项目,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效应;再次,校内创业实践基地与校外的合作还不够深入,容易陷于闭门造车的窘境。

5.管理体制不完善,在很多高职院校,虽然成立了类似管理中心的机构,负责校内创业实践基地的运行和管理,但“多头管理”的问题依旧存在,创业工作分属不同部门,如教务、团委、学工、校企合作、创业服务中心等。多头管理的弊病在于难以统一规划和部署,很多工作重复做,降低了工作效率。尤其是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常常出现混乱,往往难以做到有效管理。

三、对策与建议

1.规范制度建设,加强对创业项目的管理,校内创业实践基地的发展离不开制度保证,因此,构建起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创业项目的选拔机制、项目入驻与撤出机制、项目考核与评估机制、项目扶持与孵化机制等。在创业项目的选择方面,首先,要充分调动全校学生的积极性,大力提倡跨专业、跨学科的创业团队,其次,完善选拔途径,一是要求学生通过商业计划书的形式对自己选定的创业项目进行具体论证,包括项目背景、必须的条件、个人的优势、资金投入、运营方法、效益评估、风险防范等,[2]并由学院组织专家对创业项目进行评审和遴选,发掘优秀创业项目入驻创业实践基地。

2.加??培训体系建设,提升创业者能力,校内创业实践基地应整合多方资源,针对不同学生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业培训活动,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首先,要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创业设计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知识竞赛、创业体验营、创业学术论坛等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拓展视野、启发思维、凝练经验。其次,通过组织专业的创业培训,如SIYB创业培训及大学生KAB创业培训等,让有意愿创业的学生系统地学习包括企业注册、财物管理、企业运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创业知识。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指导水平,师资力量是提升校内创业实践基地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基地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首先,要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同时,选聘有成功创业经验、熟悉企业运行、精通企业管理的企业家或校友担任兼职教师,定期以授课、讲座、交流会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探讨创业思路,把握行业动态。

篇10

【关键词】高职 创业教学 行动导向教学法

【课题项目】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科研项目2013年度院长基金课题。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15-02

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为目的一种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活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1]。2008年以来,创业教育在我国各高职院校先后步入了课程教学的实施阶段。但由于师资匮乏、观念滞后、教法不当,创业教学仅仅停留在创业意识的普及和理论知识的讲授层面,创业成功率较低。将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在我院创业教学中,有助于提高我院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及其特点

1.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是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1999年制定《框架教学计划》所决定的一种新型的职业培训教学课程体系和先进的职业技术培训教学法。[2]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教师构建的特定学习情境为主线以真实或模拟的职业领域的工作任务为基础 ,学生通过以职业行动为导向的课业项目的学习,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并在实施过程中提高职业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由一系列教学技术组成,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模拟训练等教学形式。

2.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作为教学目标,而是一种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职能从“教”和“授”转变为“引”和“导”,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学生被动学习方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团队协作、探索创新的新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具体的项目实践活动,不关注最终结果而是跟踪掌握项目实施全过程。[3]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自觉应用,遇到难题可查阅文献资料、团队讨论、请教教师等,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自学创新、沟通交流等能力,有利于培养出勤思考、善想象、能动手的职业型人才。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创业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1.项目教学法

针对创业课程的特点,教学模式设计是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的项目课程教学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课程教学方式――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我们依托学院创业街活动、创业孵化基地,南海瀚天科技园,翰林湖生态园等创设学习情境,打造学习工场,把本地区市场作为最生动的课堂,通过对市场的调研与分析,引进创业项目,采用“项目导向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形成以“创业项目策划”为主线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式项目课程教学模式,调研本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以当地企业项目为载体,以真实工作任务为驱动,全面实施项目教学,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技能,将课程知识融于项目实践,并为课程项目教学的实施构建了基于职业情境的真实工作环境。

(2)创业项目竞赛管理方式――团队化运作。项目制管理所谓“团队化运作”是指竞赛一开始,就将每个班级按4-6人进行分组,组成创业团队。每个同学在这一创业团队中担任一定的角色,如我院“加博汇”杯电商创业大赛追梦团队:CEO、财务总监、营销总监、采购总监、技术总监等。项目团队成员相互合作,在一定时间内落实选题。每个项目团队根据教学进度要求顺序完成该项目概述――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的经营和组织管理模式――投资分析――项目实施的制约因素及风险预测――连锁加盟类的加盟费用、场地和其他条件要求―其他条件要求7个环节工作任务,形成最后的创业项目计划。在项目完成后,召开项目认证会,让企业精英和创业指导老师对创业方案进行认证、评选、考核,以团队为基本单位贯穿于教学及创业项目运作的全过程。

2.角色扮演

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一些具体的任务,如项目经营管理模式设计、营销、投资和财务分析等,让学生个人或者任务小组进行角色扮演,以创业者的角色去考虑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根据行动导向来设计并实施具体的方案以完成任务,见图1。这样可以使学生从角色扮演中去认知工作任务、制定项目经营人员机构管理方案,彼此配合、相互协商,形成各种关键性创业素质。

图1:我院监测系创业项目“杏福仁佳”科技服务人员机构配置角色扮演模式

3.案例教学

收集具有典型意义的创业实战案例,如本校往届毕业生的郭振强、郑标坚创业案例等让学生分组进行分析、研讨,分析创业者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找出他们处理关键事务和问题的成功经验,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创业项目改进方案,以此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的基本素质。

4.模拟创业

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决策能力、学习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模拟创业就是通过创业项目模拟公司化运作,将校内创业理论教学与创业实际工作情景相结合,多角度训练学生的创业素质,以提高学生创业能力,见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