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7: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科研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村小学 教学 科研
一、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科研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科研动力不足,访谈中,多数教师表示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都不重视音乐课,音乐教师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大部分农村小学音乐教师都是以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来面对工作,所以多数教师也不愿意搞教学科研。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被调查的农村小学音乐教师都具有一定的教学科研意识,但教师们的教学科研动力严重不足,许多音乐教师表示,不知道怎样写出高质量教学科研论文,也不知道怎样进行教学课题研究。这些数据和访谈表明,目前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相当低下。因为农村小学的条件不好,收入不高,导致教师们无心也无力购买更多的专业类或者教育、教学类杂志、书籍学习。另外,因为学校的经费有限,大部分农村小学都没有图书报刊室,更别提互联网上的教学科研数据信息资源。即使在设置有图书报刊室的学校,其图书报刊室里也多以陈旧过时、消遣性书籍或党政性报刊杂志居多。这些都表明目前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科研资源极其匮乏。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小学音乐教师还是处于边缘化的境地,不少农村学校领导既不倡导教学科研,也不肯定教学科研活动,对教学科研成果也少予奖励。由于没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和适当的激励机制,导致教师们的教学科研价值得不到承认,教学科研积极性也没有得到保护。音乐教师也只有在文艺表演、唱歌或器乐比赛时才被重视。所以,造成了多数农村小学音乐老师侧重点不在这,我国一大部分小学音乐老师能力不行,都是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中师十分注重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培养,而对学生的教学科研意识、教学科研知识和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较为不足,导致许多中师毕业的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低下,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在职培训机会不仅很少,而且缺乏专门针对山区小学音乐老师的培养和锻炼。虽然绝大部分的山区音乐老师能够认识到教学科研必要性,但是对于科研与教学的同一性认识很欠缺。在教学与科研两者的地位上,不少教师没有认识到科研与教学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作用,把教学与科研分割开来,认为把教学工作做好才是自己职业的根本,导致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普遍重教学而轻科研。
三、思考与建议
大力开展针对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在职培训项目,通过参与式培训、专题讲座培训、现场观摩学习等多种培训手段,对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科研知识、教学科研方法以及教学科研能力。农村小学音乐老师应该改善自己的狭小的观点,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应树立教研一体化、教学就是研究等新的观念。认识到教学科研工作从来不是额外的工作,教学和研究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两张皮。同时,农村小学音乐教师还应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统计等教学科研的工具性知识,了解和熟悉教学科研的基本过程,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
我国现有农村中小学90多万所,其中音乐教师才近10万人,远远不能满足教育需要。另外音乐教师的待遇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部门领导者不重视小学音乐教育;2.同行们的蔑视;3.社会生活环境中音乐老师不受人们的尊重。
在中小学开设音乐课的主要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在生活中很多学生都喜欢听音乐但是不懂乐器,甚至对音乐的知识懂的也很少,就像一个班级有50名学生都会唱歌,但是没有一个认识音乐演奏的谱子。根本不会视唱。还有学生对欣赏乐器,对乐器也充满了憧憬,在老师示范和距离的同时,学生就像看戏法一样,时不时的发出哈哈的笑声充满了神秘和憧憬,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听流行歌曲或者摇滚乐,这充分的说明了乡村音乐已经遭到了淘汰,农村音乐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实际达到的目标相差太远。导致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降低。所有的教学设施都是教育基础的保证,由于很多原因,在农村教育中,音乐教育不受到认可,没有地位。音乐的硬件配备也受到了影响。在一些贫困的山区中,一些基础的生活条件都没有,更不用说电视,电脑了。就像课桌板凳都成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老师的信息受到了封闭,这都是最重要的问题
四、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对策
(一)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改变当前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状况,首先党政教育主管部门和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把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放在提高我国全民素质的高度,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变革,大力倡导音乐教育的新理念。其次,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估机制,彻底消除“正课”与“副课”的偏见,把音乐摆到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让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让音乐课成为中小学教学内容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努力加强对农村音乐教学事业的培养和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这样才能对农村基础音乐事业的一个保障。对其他教育工作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提高农村音乐教育的基础问题也是首要问题。因此先要合理的运用所有的师资力量。充分的发挥他们的长处,去教育学生为他们能力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
篇2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摘要: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而做好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是协调解决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有效途径。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团队为例,结合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组建与管理,介绍了基于项目管理的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师团队建设新模式。
关键词 :常州科教城;高职院校;一体化教师团队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053-03
基于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教师团队建设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两大主要任务,必须牢固树立“教学立校”和“科研兴校”的思想,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形成教学科研一体化机制,使教学和科研实现良性互动。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一体化发展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教学和科研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大区别:教学是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共同活动,是一种集体性双边活动:科研则主要表现为个人或部分参加者的研究活动,科研的对象主要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以科学的方法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活动,是根据已知探究未知、创造新知的行为和过程。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意味着高校教师必须担负两种性质不同的工作。为此,在实践中两者又常常发生冲突,成为一对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教师个人时间、精力的有限性和教学、科研对时间、精力的客观要求,导致时间和精力上的冲突:二是教师个人特长的局限性与教学、科研内在不同要求之间的矛盾。高校教学与科研这一有机统一的整体在实践中会经常发生矛盾和冲突,如何协调解决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关键。笔者认为,搞好高校教师团队建设,是协调解决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促进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笔者在对常州科教城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广泛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团队组建和管理,探讨高职院校实施教师团队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以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为目标,以项目管理为契入点.打造高绩效的教师团队.为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提供依据与借鉴。
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师团队组建与管理
(一)教师团队组建和管理原则
教师团队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教师团队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和谐为本、以能为本的“三本”原则,以及专业化、校本化、项目化的“三化”原则。教师团队建设要遵循项目化管理,运用项目管理的思想、策略手段和方法,将各项重点工作当做项目来实施,从目标设定、任务分解、任务实施到完成评价进行全过程控制,确保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团队主要包括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教学团队的设置要围绕学院发展规划,服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需要,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促进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教学团队的设置要明确工作目标,优化团队结构,整合教学资源,建立运行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一般可分为专业(群)教学团队、课程(群)教学团队和实训基地教学团队等。科研团队进一步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增强技术服务能力,提升服务社会的影响力。科研团队应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技术服务领域,可以承接较高级别科技计划项目,培育和产生标志性科研成果,承担社会技术服务项目,培养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在某领域形成技术服务特色和优势。团队改革的目标一是通过教师团队建设,实现高校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科研高效运作和一体化发展:二是通过教师团队建设,以科研促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三是通过教师团队建设,使团队成员取长补短、减轻工作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二)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组建与管理
推进院、系(部)和教学团队“三级”绩效管理工作,发挥教学团队作为教学基层组织的积极作用。教学团队是指以专业(群)、课程(群)和实训基地为建设平台,是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社会服务等工作的基层组织单位。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落实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育创新,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队伍建设与管理,培养和选拔具有较高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培养和选拔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课程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打造一批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应具有合理的专业、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以及双师结构,团队规模适度、成员相对稳定,校内专任教师一般不少于7人(含校内兼课教师),并聘有一定数量的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
教学团队分为专业(群)教学团队、课程(群)教学团队和实训基地教学团队等。(1)专业(群)教学团队。根据专业设置情况和招生规模大小,按专业(群)等设置教学团队,以专业或专业群名称命名。专业(群)教学团队全面负责本专业(群)建设与管理。在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指导下,制定专业建设规划,组织专业建设调研,编制专业教学标准,主持实验实训室建设,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承担各级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建设,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2)课程(群)教学团队。根据课程组成情况和教学规模大小,按文化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等设置教学团队,以课程或课程群名称命名。课程(群)教学团队,全面负责本课程(群)建设与管理。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制定本教学团队课程建设规划,编制课程标准,开展实验实训室建设,承担各级教材建设项目,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库。(3)实训基地教学团队。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和专业基本能力培养要求.按照实训基地等设置教学团队,以校内实训基地名称命名。实训基地教学团队,全面负责本实训基地承担的实训课程建设与管理。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规范实训基地管理,编制课程标准,开展实训项目设计,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库。目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共成立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等29个专业教学团队,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团队等8个课程教学团队,精密加工技术实训教学团队等5个实训教学团队(见图1)。
学院、系(部)采用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根据教学团队建设计划任务书,对各项工作进行考核验收。教学团队日常工作考核由系(部)负责实施,教学团队需制定学期工作计划,每学期开展一次常规工作考评,主要考核教学团队主任、副主任履行职责及成员完成工作任务、执行工作规范等情况。教学团队建设项目验收由学院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实施。根据教学团队建设计划任务书,每年开展一次阶段检查考核、建设期满后进行验收考核,主要考核立项项目的任务落实、建设成效等情况。学院、系(部)每年组织一次综合考评,评选院级优秀教学团队,并给予经费奖励,优先支持建设成效显著的院级教学团队申报省级及以上优秀教学团队。
(三)高职院校科研团队组建与管理
科研团队一般应以省市级或院级技术应用中心为依托,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近三年承担过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或者承担具有较大经济效益的横向科技项目。团队应该有相对集中、稳定的研究方向,且与学院相关专业发展方向吻合,研究内容应是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鼓励跨系部、跨专业组建团队。每个团队设负责人1名,负责人应有宽容、开放、公正的胸怀,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以上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每个团队成员人数5—8名,40岁以下成员不少于2名。团队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等合理,有较稳定的合作关系,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共同研究的科技问题和研究成果,科研合作氛围浓郁、和谐,在学院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团队建设采用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动态管理方式.团队资助建设期为三年.每年进行一次阶段检查考核,三年后进行总绩效考核。每年的阶段检查考核以任务书中的分年度建设任务为依据,由团队填写科研团队任务和目标完成进展报告。第一阶段检查考核不合格的,学院将责令整改。若第二阶段检查考核不合格,学院将取消对该团队的资助。项目建设期满后,团队填写科研团队任务和目标完成总结报告,学院组织专家组对项目建设成效进行评估、审计和验收。验收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与不合格三类。对验收结果优秀的团队,学院将加大建设力度,继续滚动资助建设:对验收结果为合格的团队,学院允许其参加新一轮院级科研团队的遴选:对于验收不合格的团队,学院将停止该团队参加新一轮院科研团队的遴选。目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共成立数控技术应用科研团队等7个科研团队。
基于项目管理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师团队建设新模式
第一,按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以教学为中心设置科研工作,把教学、科研工作融合为“项目”。如何从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特点及内在联系出发,根据项目管理的思想方法,以教学为中心设置科研工作,把高校教学、科研工作融合为“项目”,即形成若干个教学科研一体化项目,是组建高校教师团队、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基础。
第二,根据教学科研一体化项目的客观要求和项目团队建设思想方法建设教师团队。应用项目组织和团队建设的思想方法,根据高职院校教学科研一体化项目的内在客观要求和每个教师的特长、特点等,来组建不同类型的教师团队,形成合理的内部分工和密切协作。这是高校教师积极开展有效合作,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基层组织。
第三,应用项目团队建设的激励机制理论和方法,在教师团队内部建立有利于调动团队成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励机制和制度。这是高校教师团队高效运行、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关键。教师团队内部激励机制和制度建设,要在广泛征求相关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初稿,然后再组织相关教师讨论,并经过问卷调查、投票等过程,通过多次反复修改完善后形成书面材料和规章制度。
第四,应用公司项目治理的思想和方法,建立高校教师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支持保障体系。高校教师团队的高效运行与可持续发展,仅靠教师团队这一基层组织的内部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学校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配合和支持。如何建立高校教师团队高效运行与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支持保障体系,是高校教师团队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根本。
篇3
【关键词】英语 科研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5-0021-04
【Abstract】Research and teaching are the two major functions of colleges. English teachers in colleges undertake teaching as well as research. How to integrate these two work is crucial not only in meeting the requirement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pursuit of teachers’ developmen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features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proposes that we need to review the aims and content of English teaching in college level, construct a compatible model for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 which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are helped to change from pure “teacher” into “researcher and teacher”. This is a good way to realize integrate “teaching” and “research”.
【Key words】English Research Teaching
一、高校英语科研与教学现状
《高中英语新课标》的贯彻实施使越来越多的中学生进入大学前就具备了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和一定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意识,优秀学生在中学就能达到大学英语教学要求的四、六级水平。他们对大学英语学习的期待与改革前学生的期待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许多大学的英语教学延续着传统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教学模式,为此,学生感到知识需求得不到满足,大学英语教学越来越难以顺利进行。
英语是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交流工具,良好的听、说、读、写技能是使用语言的基础,但是英语教学不能止步于技能训练。任何语言都是历史的、文化的,英语也不例外。使用英语不仅需要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还需要学习与英语使用相关的许多知识,如语言与文化、语言表达与语境,语言与社会,这些知识的教授与教师的科研密切相关。尽管高校英语教师具备高学历,对英语语言有一定的研究,对语言学习的理解有各自的见地,但是,英语教师的研究内容与当前英语教学内容和要求不相符合,英语教师的科研与教学几乎是两条没有交叉的平行线,只有科研和教学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才能既提高英语教师的科研产出,又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适应学生高层次学习需求,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师发展。
二、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自19世纪洪堡特组建柏林大学以来,大学作为科研、教学与服务“三位一体”的存在物成为共识,科研和教学是绝大多数大学教师的两大工作。一个人如何既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又能有很好的科研产出?教学和科研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一种观点认为科研与教学负相关。[3][9][12]从教师精力,时间投入等角度的思考认为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在一方面投入较多,在另一方面就会相应减少。其次,科研和教学是两个不同的行业领域,它们对教师个性倾向要求相反。[2]科研是探求知识的过程,它需要研究者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深入的思考,需要学术界的知识交流,获取知识是科研的动机和目的。教学则与之相反,教学是传递知识,交流对象是接受知识的学生,教学过程欢迎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与学生共处,培养情感,用知识、精神塑造学生,培养人才。教书育人是教学的根本。第三,评价机制也加强了科研与教学的负相关性。[1][7][8]教学评价来自很多方面,诸如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学评比等软指标,而且奖励力度远远低于科研产出。而科研评价则来自一些硬性指标,管理部门对科研数量、论著发表的学术出版物的级别等都有明确的规定,这些指标与教师评价、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直接挂钩,对教师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这对“轻教学,重科研”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第二种观点认为科研和教学密不可分,二者正相关。[5][10][13]他们认为教学和科研都是围绕知识展开的,对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科研是探索知识,教学是将科研探索而来的知识传播出去,二者是知识体系中的不同阶段,科研工作者的知识态度和科研方法通过教学对学生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教学也能激发科研者的研究灵感,促进科研的深入。
第三种研究认为二者零相关(B. Barnett, 1992; Rugarcia, 1991)。他们认为考察某一个或几个因素来研究科研和教学相关性的做法过于简单化。科研和教学是复杂的行为过程,影响二者相关性的因素很多,二者之间有许多需要考虑的中介变量。中介变量(mediating variable)观点(Marsh 1979, 1984; Marsh & Overall, 1979)认为科研能力、教学能力、教学奖励、科研奖励、教学时间、科研时间、科研效果和教学效果这些变量之间有的呈正相关,有的呈负相关,有的呈零相关,总体上教学效果和科研效果呈微弱正相关或零相关。干预变量(intervening variable)观点[4]认为科研和教学涉及许多共同的因素,有内外变量之分。内在变量(Interior variable, 作者加注)包含知识能力、智力投入、组织能力、挑战精神、独立的批判的推理能力。外在变量(Extraneous variable)指教师时间、个性倾向、智力。如果内在变量与科研正相关,则与教学也正相关,外在变量使科研和教学负相关,总体呈微弱正相关。Friedrich 和Michalak(1983)指出内在变量是决定因素,它决定了科研和教学的正相关性。外在变量造成科研和教学的负相关,我们可通过控制、管理改变外在变量的影响实现科研和教学的正相关。现实中不乏善于协调的人在科研和教学领域都表现出色,所以理论上讲通过采取一些策略和措施,科研和教学可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
综合上述,多数研究结果表明科研和教学是正相关的,也就是说教师同时在科研和教学领域做出成绩是可能的。
三、英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英语是高校普遍开设的课程,英语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同时科研的外在压力和内在需求也很大,教学科研矛盾日渐突出。如何合理处理好英语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关系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由于学科特殊性和历史原因,英语教学和科研的相关性与其他学科门类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英语教学和科研发展不同步。英语教学历史悠久,而科研起步较晚,如20世纪70年代初期才出现对语言教学有明显影响的科研成果,二语习得研究。其次,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和科研分属不同的行业,理论基础不同。教学主要理论来自心理学、语言学和教育学,教师教学观察和经验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不涉足教材。课本由专业人员负责编写和出版,市场和盈利是编者考虑的主要问题。教师不用从事科研,科研是语言学家的事情。第三,历史上英语教学和科研经历了由分离到结合到融合的过程。语言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始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二语习得的研究,开始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但多数学者还是持谨慎态度,教学和科研平行共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语言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90年代二语习得理论成为语言教师的基本知识,语言教学和科研关系逐渐密切。由于共同兴趣和关注点,语言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共同负责数据采集,分析和解释,形成合作关系。各种实验研究,无论短期的课堂实验还是长期的干预研究,都需要科研者和教学者共同设计和实施,科研话语逐渐延伸到教育话语中,教学和科研形成互补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同一个体上,则形成了教学和科研的兼容模式,即教学者也是科研者,科研者也承担教学工作。
当前,英语教学和科研的兼容模式既是高校执行教学和科研两大职能的需要,也是广大英语教师发展的需要,但是目前英语教学和科研兼容模式存在不少问题,从形式和要求上看,英语教师同时承担着教学和科研的任务,但实质上,教学和科研脱节的问题十分严重,主要原因是英语教学和科研分离的历史影响。在工具性理念指导下,英语被分解为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的训练,英语教师被单纯地理解为教学者,而不是科研工作者,因此英语教师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虽然,英语教师有科研的愿望和能力,但过重的教学负担和压力严重扼制了英语教师的发展,另一方面,根据高校教学和科研管理体制,评价机制偏重科研成果。陈旧的教育理念,落后的管理,脱节的评价机制成为阻碍英语教师发展的瓶颈。如何解除瓶颈,构建真正的英语教师教学和科研兼容模式,本文将从英语科研和教学的运作和要求角度探讨教学和科研融合的可能性和途径。
四、英语教学和科研运作要素和要求
英语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是英语知识传递和技能培养的过程,也是活动的目的。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师生言语互动是重要的沟通途径,知识有效传递和能力培养需要大量、频繁的师生互动以保证教学成效。因此,教学环境要求教师具有喜众,乐于与人交往的个性品质倾向,有丰富的情感表现。社会互动是教学的基础。
英语科研是就英语语言文学的某个问题创造性的思维过程。高校英语教师是英语科研的主体,学习新知识、探索新知识是科研的目的和内容,需要独立的、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良好的思维环境需要充足的信息来源,宽松的时间,轻松自由的学术氛围,通畅的学术交流渠道。科研要求教师具有理性的思维,喜静的个性特征,能够排除外界干扰,潜心钻研的精神。
可见,英语教学和科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背道而驰的地方。我们用科研与教学的干预变量观点[4]来分析英语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在科研产出和教学效果之间的内在变量是知识水平(know ledge ability);知识投入(intellectual involvement);组织能力(organization);挑战精神(challenge)和独立、批判思维(independent and critical reasoning)。外在变量是教学时间(instructor’s time)、个性(personality)、智力(intelligence)。当科研对内在变量产生积极影响时,这些变量对教学也产生积极影响,科研对教学产生积极影响(见图1)其原因在于这些变量是科研和教学所需要的共享要素。而科研和教学对教师时间、个性特征要求和智力是占有性的,而教师的时间是固定的、有限的。科研占用的时间越多,则用于教学的时间就越少。对教师个性特征的偏向,科研和教学相反。研究结果也显示智力(intelligence)变量不能同时对科研和教学产生积极影响,因为过于专业的知识获取是以牺牲广博的知识面为代价的,由此,科研者被学生认为缺乏良好教学所需的知识面。
基于上述分析,要解决英语科研和教学的矛盾,特别是促进英语教师的科研需要全面认识科研、外在变量和教学之间关系,使外在变量能同时有利科研和教学的发展。
五、构建英语教学和科研兼容模式
要使高校英语教师更好地肩负起教学和科研的使命,必须构建教学与科研相互兼容的模式。当前英语教学在科研和教学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对教师的时间精力,个性需求,和知识的占有优势明显。因此,改变科研和教学不平衡格局应从改变教学着手,为科研延伸到教学腾出空间,打通科研和教学两个领域界限,构建科研教学一体化的知识系统(见图2)。
1.更新教学理念
改变对英语作为单一工具的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英语学习不仅是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还是文化的了解和学习。信息技术进步加速了全球化进程和频繁的信息交流,中学阶段教学改革已大大提高了学生英语技能,高等教育仍着重英语技能培养意义不大。英语作为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语言即文化,通过英语学习了解世界多元文化,提高对不同文化的接受力,增强对本国文化理解,是培养国际性人才的重要途径。此外,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在实际使用中,人们借助语言的变化形式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如何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沟通是需要学习的,掌握语法、词汇的词典意义不是语言学习的全部,还需要对语言使用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既是教师的科研内容,也是学生急需学习的内容。只有在这种语言教学理念下,教学和科研才能成为一体化的知识体系。
2.构建教师的教学科研双重身份
教学和科研一体化知识系统中,科研是基础,是教学的主体内容,是教学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教学是空洞的。鼓励英语教师突破仅作为语言技能训练师的角色定位和限制,增加科研者的身份权重,加快教师角色的转型,构建教学者和科研者的双重身份,1809年洪堡特[6]写到:教师并不仅因为学生而存在,学生和教师对知识有共同的追求,因此,教育与科研是一个统一体。语言的使用在人类生活中无处不在,研究语言使用需要多学科理论分析,跨学科的研究是语言研究的特点。
3.深化教学改革
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把科研活动延伸到教学活动,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兼容的格局。良好的语言学习效果需要高水平的学习动机和语言实践情景。对于绝大多数专业的学生来说,外语与他们未来职业生活密切相关,是专业领域国际社团沟通交流信息的必备工具。“每一个大学生,不仅要提高外语水平,而且要在专业知识交往上取得国际的共同语言。”[15]将各种专业领域的语言使用作为教学内容,从学生角度而言,为学习语言创造实际的语言实践情景。从教师来讲,是把教师对语言跨学科的研究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当教师用于科研和教学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对同一个问题的思考时,科研和教学的时间矛盾也就迎刃而解。同此理,当教学内容以科研内容为核心时,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广博知识面的要求可同时得到满足。
教学理念和内容的改变势必带来英语教学模式的改变,必须构建跨学科的教学平台。[14]充分考虑学生将来职业生活对外语的需求,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选用适当的专业学习内容作为外语教学的语料,促使外语和其他学科的对话,形成多元的、交叉的教学模式。以功能语言学、话语分析、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为理论基础,指导学生分析语言在不同语域中的文化或功能的变化,培养学生高水平的语言能力,提高质疑、批判、论辩和提出问题的思维能力,为他们适应多样的语言环境打下基础。
教学方法采用学科内容语言教学法(Content-based approach),[11]以语言学习为核心,与其它专业相互渗透,运用所学语言进行真实且有意义的沟通来学习英语。学科内容语言教学不同于行业英语教学,行业英语的主要内容是行业专用的词汇和惯用句式等固定的语言知识传递与记忆。学科内容语言教学需要适当涉及行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但是不是教学的重点,是以学生的专业学习内容及学习生活为语言学习的语境来源,描述、分析、思考语言在不同学科中的文化因素、语言特征。考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与结构,收集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真实语体语料作为英语教学材料。这些语料收集和分析的过程也是教师进行语言研究得过程,因此,除了将科研成果用于课堂作为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可引导学生进入语料收集分析等科研过程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指导学生进行行为研究,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过程中,学会研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构建科研和教学兼容模式的关键在于改变教学。鼓励英语教师进行跨学科的英语研究,改变教学内容,学和科研的知识体系;改变教学方法,形成科研和教学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相互兼容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模式。
科研可满足人类最本性的好奇心,教学是大学教师生涯的必要部分,是职责、是生活。科研之于教学,仿若科研为心之所向,教学为身至所属,倘若心之所向也为身之所属,身心合一,岂不美哉?
参考文献
1 Clark, S.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and career: Perspectives and problems. Teaching Sociology[J], 1986(14): 24~34
2 Eble, K. The craft of teaching[M]. New York: Jossey-Bass. 1976
3 Fox, M. F. Research, teaching, and publication productivity: Mutuality versus competition in academia. Sociology of Education[J], 1992(65): 293~305.
4 Friedrich, R., & Michalak, S. Why doesn't research improve teaching? Some answers from a small liberal arts colleg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J], 1983(54): 145~163.
5 Halsey, A. H. Decline of donnish dominion: The British academic profess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M]. Oxford, England: Clarendon, 1992.
6 Humbolt, W.. On the spirit and the 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of intellectual institutions in Berlin[J]. Minerva, 1970(8): 242~267.(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809).
7 Ladd, E. C. The work experiences of American college professors[J]. Current Issues in Higher Education, 1979(22): 135~154
8 Light, D. Introduction: The structure of the academic professions[J].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974(47), 2~28
9 Marks, S. R. Multiple roles and role strain: Some notes on human energy, time and commitment[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77(42), 921~936
10 McCaughey, R. A. Scholars and teachers: The faculties of select liberal arts colleges and their place in American higher learning[M]. New York: Conceptual Litho Reproductions, 1994.
11 Mohan, Bernard, Slater.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on the critical ‘theory/practice’ relation in teaching language and science [J].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 2005(16):151~172
12 Moore W. E. Man, time and society[M]. New York: Wiley, 1963
13 Neumann, R. Perceptions of the teaching-research nexu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J]. Higher Education, 1992(23), 159~171
篇4
关键词:教育教学,课题;申报
随着“教学兴校、科研强校”人才战略的实施,广大教师也逐步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校本研究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课题研究作为教育科研的抓手,更是倍受教师青睐。自然,教育研究课题的申报,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拟对申报教育研究课题的有关问题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了解教育课题申报的渠道
1 国家级课题。教育部每年都有社会科学方面的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和青年基金课题等,在这些课题中,都有教育教学方面的课题。
2 省级课题。省教育厅每年都有教育教学方面的专项课题,省基础教育科研办公室也设有教育教学方面的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等。
3 市级课题。各地市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工作需要,设有教育教学方面的专项课题。
4 本单位教学课题。根据校本研究需要,设置的教育教学方面的专项课题。
5 横向课题。有关非教育机构为解决与教育相关问题,设置的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专项课题。
6 自选题。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自拟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课题。
二、加强“课题指南”的学习研究
申报课题,首先要对“课题指南”进行研究,“课题指南”是课题立项的基本要求,是当前教育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是教育研究的重点领域。选题一定要紧扣“课题指南”,在“课题指南”的范围内结合自己的研究特长来确定选题。
“课题指南”对课题申报给出一系列规定。如对课题申报人和参与人的资格都提出要求,课题申报人一次只能申报一个项目,并且不能参与其它课题的申报,有的课题还规定没有结题的前几位参与者都不能申报新的课题,对于不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还需要有两名高级职称人员推荐,对课题的时间要求和经费等问题都有具体规定。因此课题申报时,只有满足“课题指南”要求的申报书,才能被专家评审,否则申报书形式审查无法过关,丧失专家评审的机会。
三、重视课题申报人相应的前期成果
通常情况下,课题申报人在某一研究领域需要1―2年的学习和研究,发表相关的研究成果,才有能力完成后继的课题研究任务。这就需要课题申报人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动向,掌握丰富的研究文献资料。主要参考文献的介绍要突出“新”、“广”两字,要列出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著作、论文),参考文献应具有权威性、代表性和前沿性。同时也要比较全面地介绍该学术领域重要的著名学者,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你熟悉本学术前沿研究领域,对课题的研究有比较充分的资料准备和研究基础。有较丰富的前期研究成果,既可以缩短研究周期,又可以保证研究质量。如果缺乏坚实的研究基础,那申报的课题就不可能立项。
四、强调课题组成员的力量
当今的课题研究很难由一个人来完成,需要靠集体的智慧来完成,因此,课题申报人员构成显得非常重要。课题组成员水平的高低是能否完成该课题研究的关键,也是评审专家特别关注的内容。课题组的组成要体现学科融合的优势和特色,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体现出该课题研究的基本实力。根据课题研究内容的需要,可邀请国内外学者或政府的领导、企事业单位的专家联合申报。但所有参与人,必须满足“课题指南”的要求,不得同时参加数项课题的申报,而且这些专家或领导都不是挂名的,而是需要参与实质性研究工作的。当然,从课题培养青年人的角度考虑,也可吸收一些暂时无相应成果的青年人参加课题工作。在课题研究中应有明确的任务分工,承担具体的研究任务。
五、选好申报课题的题目
首先,申报的课题要符合“课题指南”的范围要求。“课题指南”是课题立项的根本依据,是当前党和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是学术研究的重点领域,所以选题一定要紧扣“课题指南”,在“课题指南”的范围内结合自己的研究特长来确定选题。
做好选题,就是解决研究什么。选题必须有价值(理论与实践)、有新意(新内容或新角度)、有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内容涵盖面适度(切忌过宽过窄)、有竞争力(在特色中挖掘、在比较中产生、在优势中提取)。
选题过程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选题应具有创新性。即,所选的课题是别人没有提出过的,或者是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解决别人没有解决的方面。(2)选题应具有价值性。(3)选题应具有可能性。可能性就是指在研究这个课题时,各种条件是有可能的、具备的。如主观条件是指研究者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研究能力、科学品格、兴趣爱好及献身精神等;客观条件是指所研究的课题必须具备有相关的文献资料、协作条件、环境条件、相关的科学发展程度以及研究经费等。
在确定课题题目时,还必须注意两点:(1)扬长避短,突出优势。在对“课题指南”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人员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研究特长和熟知的研究领域来确定选题,并且积累丰富的前期研究成果。现在,课题申报的竞争相当激烈,尤其是国家级课题,在全国范围内有许多同行在研究,这就需要研究人员正确估计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在激烈竞争中取得胜利。(2)准确判断、避免雷同。在确定选题时,需要研究人员准确判断和估计各学校和研究机构同行在自己申报课题领域的研究情况以及往年的申报情况,尽量避免“扎堆”和“撞车”。
六、做好课题论证
课题论证非常重要,因为同样课题申报者有几家甚至几十家,哪些能评上,哪些评不上,主要看论证。进行课题论证,要注意以下问题:
1 关于研究问题的表述。评审者对课题的兴趣首先来自题目反映的问题。因此,题目要能抓住人、吸引人,并力求全面反映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使人一看题目就知道研究什么、怎么研究。拟定题目要做到:表述简明;具体不空泛,运用明确概念,不含糊不清、自造或简化。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这一部分要阐述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等。不仅要从一般意义上讲清研究的必要性,更要突出该项目研究的现实针对性,并从与同类项目研究比较中体现其独特性。目的是向评审者说明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这部分有几个问题必须交代清楚:(1)有关概念的界定。概念表述不清,会使评审者对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产生怀疑。(2)研究的现实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方面。教育应用研究要注重从实践意
义说明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3)国内外研究现状。对这个问题的阐述,一是让评审者了解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了解申报者研究的基础;二是说明研究者拟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哪些创新和发展。这部分内容的阐述要注意:第一,这个问题别人是否研究过,如果研究过,是哪些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有什么主要成果,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哪些突破。如果这个问题没有人研究过,那么是否有人进行过相关的研究,对本课题研究有什么借鉴意义。第二,已有的研究存在什么主要问题和局限性。第三,本课题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拟解决什么新问题,力求取得什么突破。要突出本研究与他人研究的不同之处,让评审者了解不是同类课题的简单重复。
3 研究的内容。任何研究都会涉及研究的具体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研究的内容。任何课题都不可能对涉及的所有因素进行研究,因此需要界定研究的范围和内容。目的是使课题避免过大、过空,使研究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研究内容的确定是把大问题缩小的过程,也是把问题分解的过程。
研究内容涉及的主要问题是6个“是什么”:项目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什么?项目研究的建设目标是什么?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与基本方法是什么?项目研究的具体方案是什么?实施方案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4 研究的方法。写清楚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拟采用哪些方法。不仅要写出方法的名称和解释,还应写出运用这些方法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是什么。实验研究类课题还要写清楚研究的重要变量,主要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
5 研究条件分析。目的是使课题评审者了解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是否具备研究的资格和能力。研究条件包括主客观两方面。主观条件主要包括研究者的理论水平,以往的研究基础、经验背景、研究能力和研究的组织能力;客观条件主要包括进行课题研究的时间、研究资料、研究经费、研究设备等物质方面的保证。
6 研究报告和成果形式。这部分要交代清楚研究大致分成几个重要阶段及具体时间安排,每一个阶段具体的研究任务和预期的研究成果。最后还要写清楚研究的最终成果及形式。
项目研究成果预期内容也是6个“?”:方案实施的预期成果是什么?项目研究最终成果的基本形式是什么?方案预期效果的评价体系是什么?项目研究成果预期产生的效益是什么?项目研究成果应用推广的前景是什么?项目研究成果预期的特色和创新点是什么?
七、认真填写申请书
篇5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4-0118-02
如何更好地发挥临床医学院公共研究平台资源整合优势,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并实施科教互动,实现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结合,使公共研究平台真正成为科研与教学活动的支撑平台,构建科研与教学双轨并行模式,是目前国内许多临床医学院迫切期望解决的课题。自2011年开始,按照上海中医药大学工作精神,以实验教学改革为契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积极探索公共研究平台科研与教学的双轨并行模式,以提高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增强医院科研发展动力。兹介绍如下。
1 构建公共研究平台科研与教学双轨并行模式的必要性
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带头学科,其理论与技术几乎渗透到医学、药学所有领域。中医药专业的医、教、研工作者,尤其是研究生对学习和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热情十分高涨。然而,与国内外西医界相比,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发中的应用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1]。一方面,对该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是否能用、为何用、如何用,以及对中医学术的继承和发展有何帮助等存在许多困惑,以致在研发中对是否采用该技术犹豫不决,甚至形成学术阻力;另一方面,一味追求一些技术新、价格昂贵的设备和方法,与原有实验积累不相衔接,检测数据不能有效消化,造成资源的浪费。为此,充分发挥公共研究平台资源整合优势,从中医药研究实际出发,实施科教互动,实现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结合,促使中医药专业的医、教、研工作者尤其是研究生进一步掌握必要的分子生物学知识和相关的技术手段,学以致用,使公共研究平台真正成为科研与教学活动的支撑平台,构建科研与教学双轨并行模式,是当务之急。
2 公共研究平台科研与教学双轨并行模式设计与实践
我们以公共研究平台为依托,开展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课程改革,实践和探索公共研究平台科研与教学双轨并行模式。本课程以第一课堂(实验室操作现场及授课课堂)为基础,以自主创新、动手实践为主旨,以第二课堂(专题研讨会、课题论证会等)为拓展,课程得到大学及医院教学与科研等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资深专家监督指导,同时还得到青年骨干教师的热情参与,发挥了研究平台丰厚的科研资源优势,也得到了广大医、教、研工作者,尤其是研究生的积极参与及好评。经过3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本课程以边实践、边总结、边改进的方式,顺利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循环,结果令人满意。
2.1 构筑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
本课程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范围内,以公共研究平台为依托,针对广大医、教、研工作者培训需求日趋多样化和差异性明显的现状,推出了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使需求调研成为制订教学大纲的必经环节。筛选了一批典型的科研项目和成果,有效整合实验内容,提高教学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别组成教学内容相对独立的小单元。其内容涵盖了分子生物学、组织病理学及细胞生物学等技术平台关键技术和方法,鼓励新思路、新知识点与经典实验技术教学内容的融合与渗透。以实验室为第一课堂,完成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性实验”实验教学体系的初步探索,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又互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与此同时,将本课程建设中所涉及的教学与课程管理内容纳入实验室标准操作规范(SOP)管理体系,为今后更大范围和规模教学提供质量控制的保障。
2.2 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探究能力
本次教学改革充分考虑医学院校学生的特点,融入了开放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及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实验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轮流到实验室相关技术平台,由资深专家和一线青年骨干教师现身说法,用通俗的语言和直观的形式(如实验室现场、题板、演示文稿、视频动画、前沿报告及启发式设问等)全方位展示教学内容,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教训、心得体会。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领域所遇到的问题,使学生能将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与临床实践、科研新发展相结合。逐渐建立起了一套指导学生自己准备实验试剂、材料和条件的方法,强化实验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增强创新意识,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拓展第二课堂,强化实践教学
由实验室组成的教学科研服务平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第一课堂之外,拓展第二课堂,全面开放实验室,积极引导课外探究式阅读,构建专题研讨交流、师生共研课题的实践载体。专题研讨会是本课程开展教学科研的另一重要方式。由资深专家主持,全方位探究科研过程,讲述项目背景、立项和实施的过程,以及所依托的装备条件和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组织并开展了20余次课题论证会议,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每周例会制。重视扩大本课程对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发展的辐射效应,以教学促进科研,借助实验技能培训与课题论证等方式,促进学科梯队人才对分子生物与其他常用实验技能及其应用的理解,规范学科研究项目实验方案的实施过程,促进学科研究水平的提高。
3 小结
经过2年多的公共研究平台科研与教学双轨并行模式实践与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和互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并增强了本课程的辐射效益,充实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科技强院的内涵建设,不仅促进了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和素养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青年医务骨干对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认识和理解。近几年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标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特别是青年项目已达到总中标项目的近四成。在今后的教学科研活动中,我们将进一步把研究生课题研究的共性技术和理论问题与个性技术及医学研究的前沿相结合,进行兴趣教学、科研素质教育与针对性更强、更为深入的专科实验技能培训等多层次的模式相结合的探索,以期促进人才梯队科研素质培养和科研实施质量,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增强医院科研发展的动力,并有望得到同领域的推广和借鉴。
参考文献:
篇6
摘要:教学型本科院校中如何处理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是一个始终引人关注的问题。正确地解决这一问题对于教师业务素质及科研能力的提高,以及学校自身的良性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应该在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原则下,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学体制、激励机制以及对科研与教学的价值评价,从而使教学型高校步入良性发展的正确轨道。
目前在一些本科院校,尤其是教学型的本科院校中,教师经常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来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针对这一问题,现在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涉足多个领域必然导致角色冲突。可能发生冲突的方面有时间、精力和责任等。第二种观点认为教学和科研的正相关是“显而易见”的。活跃的研究兴趣对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是至关重要的,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两个角色是互补的,一个教师在两个方面完全可能都取得优异成就。第三种观点则认为教学和科研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业,科研致力于知识发现,教学致力于知识的传播。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类似于音乐演奏者和乐谱的关系,是不同的两个领域。针对这个问题,一个比较客观的观点是,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与教师的业务素质、科研能力、教学环境甚至学校定位等等因素都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应该区别对待,根据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而有所侧重,使学校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作为教学型的本科院校,肯定是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师科研和教学的良性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情况中,却存在一此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在教学和科研体制上,目前一些高校的体制比较僵化,尤其是科研管理部门与教学管理部门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与协调,甚至人为的割裂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如科研部门往往只偏重于教师科研的成果的数量与水平,而很少关注这些科研成果对教师实际的教学工作能够发挥多大作用。许多教师的科研成果一旦完成之后就被束之高阁,很少能够发挥实际作用。而教学部门则只关注教师的授课备课,教学等日常工作。而很少能够让教师把他的教学经验及技巧卜升到理论高度进行总结和分析,以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一些领导理念偏颇,重教轻研或重研轻教,对两者的重要性都估计不足,在教学科研的体制上各自为政,缺乏合作。
1.2对科研和教学的价值评价存在偏差。目前大多数学校在评定职称和制定教师奖惩制度时,往往采用量化考核的办法,对科研工作量、教学工作量制定了考核细则。现在存在着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性质、特点不同,科研成果比较容易度量和简单化操作,教师的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果、社会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成果,很难在价值评价上达到平衡。因此,科研成果的价值比重被夸大了,从而使教师不愿意在教学上投入较大的精力,教师的授课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另一种情况就是学校虽然在名义上非常重视科研工作,但是一些管理部门在实际上却认为教师科研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所起的作用有限,对待促进学校科研工作的热情不高。因此在科研和教学两方面的经费管理、人员调配、激励机制甚至生活待遇等方面经常重前者而轻后者。结果造成教师科研缺乏积极性,学校科研气氛淡薄,难以出现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1.3市场的激烈竞争导致管理思想出现误区。现在全国高校发展很快,相互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一所高校只有不断提高声誉和地位,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牛。促进学校快速发展。而衡量学校声誉和地位的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学校的科研成果。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高校如拥有一批学术大师和重大科研成果,学校的声誉、地位、知名度便急剧上升,各种财源便纷至沓来。否则,学校的前景便很不妙。就各国高校情况看,虽然也有立足本科、搞好本科教学而使学校出名的先例,但毕竟为数甚少。我国高校已逐渐“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校际之间的竞争帷幕早已经拉开,实际上面临或即将面临着西方国家高校同样的处境。因此一些学校便将科研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过分的看重科研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教学才是教学型高校的中心任务。
二、正确处理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原则
教学型高校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关系非常复杂,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无论对于教师个人的事业发展,学生的素质提高,还是学校本身的内涵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应该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2.1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大学是为培养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置的。因此,高等本科院校、尤其是教学型的高校更应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这一理念。但是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绝不是简单的教师课堂教学,它是以培养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是融传授知识与创新知识于一体的教学,包含了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需要催生的科研和科研返哺教学促进教学这两重内容,这正是大学区别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中学和以研究工作为主的专业科研机构之所在。因此,以教学为中心绝对不能理解为仅抓教学工作这么简单,以教学为中心更为深层的内涵是“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而高素质和创新却离不开科研。因此,要做到真正理解以教学为中心,还必须正确理解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真正从思想到实践上都重视教学的中心地位以及科研对于教学的促进作用。高等教育的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是相辅相成的。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应统一起来,教学必须建立在科研的基础上,科研要注意围绕教学展开,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高校教师的教学过程本身就包含有对科研工作的审视和总结,科技成果可以为教学增添新的内容和活力,教学中遇到的难点又可加深对科研的要求,教学与科研两者必须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2.2教学改革促进科研。
科研为教学服务是高校科研区别于专业科研机构的重要标志。高校的科研往往源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及改进教学的需要,青年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使他们在接受新知识信息方面往往走在教师前面,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双边互动使教师不但可以从学生身上得到新的启示,而且面对学生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不得不思考和努力解决教学中所面临的新问题。这不仅是师生互动对教师的一种动力,而且它也开启了教师科研的新源泉。此外,大学教科书上的知识是固定的,但时代对于人才的知识要求却永远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书本上的知识总是不能满足培养人才的需求的,书本和时代要求之间的知识断层必须由教师来填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站在学科前沿问题。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吸取学科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和研究现状来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本学科科学知识,而且还必须具有较为灵敏的本学科学术嗅觉及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高素质的教师往往能在教学中注意从深层次的教学内容中提取科研课题,教学内容越深人越靠前沿,学科的疑点和盲点问题就越多,越需要科研攻关。科研与教学的互动可以激发教学和科研双向创新的内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出题,科研求解,以深化教学带动科研立项,以科研成果支持教学改革,从而真止实现教学与科研相长。
2.3科研反辅教学。
如前面所述,高校的教学是体现和融进了科研的教学。首先,科研有助全面提高教师的水平。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的提高,除了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以及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以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其科研实践上。科研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更为复杂的脑力劳动,它不仅需要科学的思想方法,而且需要严谨审慎的治学态度,细致填密的研究程序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教师的科研活动不仅能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体系,有助于促使教师将科学的思想方法、治学态度向教学转化,从而提高教学及科研水平。而且,教师在从事科研工作的过程会形成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包括创新意识、实践精神、好奇心和进取心,独立探索的自觉性,以及不满足和怀疑精神等。它极大地有助于不断完善教师的自我形象,提高教师学术品位,从而增强自己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进一步带动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共鸣,使教师的水平跃上新的台阶。另一方面,科研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大学教科书及其书本上的知识是永远跟不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的。因而它也就不可能完全满足有强烈求知欲和充满好奇心的大学生的要求,这一不满足就是高校教师施展才华的场所。教师为教学的需要,跟踪因际国内最新学术动态,及时了解和反映本学科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以及教师本人开展的科研工作,不仅能比较有效的解决书本和时代要求之间的知识断层,而且教师通过自己的科研创新,还可极大地丰富和更新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科发展。
三、加强科研与教学良性互动的建议
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的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完全脱离科研的教学,也没有完全脱离教学的科研教学实践活动永远是科研创新的源泉,而科研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学型的高校,关键是在两者之间找到结合的平衡点,把握好两者结合的最合理度。
3.1建立协调的教学与科研激励机制。
实现教学与科研互动,必须建立协调的教学与科研激励机制。首先,高校办学的主体是教师,要建立一系列鼓励教师积极性的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各种激励机制,协调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中的矛盾,建立科学的教学与科研激励机制。教学型的高校应提高教学课时补贴,并在晋职晋级、岗位聘任、评先评优等方面设置最低教学要求,注意向教学业绩突出的人员倾斜,针对教授等学科带头人也要有一定的教学要求,不能由于是教授或有较大的学术威望就可以降低教学考核要求。科研奖金的发放一定要建立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同时每年对全体教师实行教学业绩量化考核,考核结果计人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评聘职务、岗位聘任、晋升丁资、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并同一定百分比的固定工资和职务津贴挂钩。这对于促进、平衡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提升学校教学和科研的整体水平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3.2加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教学质量评价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十分薄弱的一个环节,非研究型的地方院校重科研、轻教学与此有直接的关系。为加强教学,从政府到学校都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效果不尽如人意。例如,有的政策本来是以强化教学为初衷,但最后落脚到科研上,成为科研的激励政策。而有的高校则恰恰相反。校教改项目是为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而设立的,但立项时强调课题组成员职称和学术研究成果,没有向教学优秀人员倾斜,验收结题时最重要的标准也是体现在科研上,而实际教学质量、课程基本建设和教学效果则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另外,教学质量标准和数量标准的量化涉及标准本身的科学性、执行标准的操作过程的可行性及与科研成果可比性,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在科研管理上,要严格把好科研成果的质量鉴定关。因为在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中引发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科研成果评定的量化标准,只有严格把握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才能端正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科研态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科研和教学价值导向失衡的问题。
篇7
关键词:教学实践;课题研究;教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15-01
近三年来,我主持完成了3个省市级教学课题的研究工作,极大提升了本人和课题组成员的教研教学水平。下面,我就如何结合教学实践搞好课题研究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供同仁们参考。
1.养成写教学随笔的习惯
从教以来,我养成了写教学随笔的好习惯,教学随笔虽然篇幅短,层次和结构比较简单,内容涉及面比较小,但长期坚持,我深感受益良多: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锻炼写作能力;积累教学论文和课题素材。我的教学论文和课题都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完成的。
2.及时关注中学教学科研动态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搞好课题研究,首先必须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专业水平、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其次,要及时了解中学教育科研动态,了解哪些问题已经研究透了、有了普遍的共识,很难有所作为;哪些问题大家关注不够,可以深入下去。我经常通过期刊、网络等了解中学教学科研动态。
3.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确定研究课题
回顾我过去几年开展的课题研究,之所以得到大家都认可,是因为都紧扣了初高中教学的实际,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确定研究课题。
如2001年江西省选择了3+文综/理综的高考模式。这次改革不仅是3+2模式向3+X模式的变化,更是考试内容的改革,当时教育部强调指出,要花大力气、长时间、深入细致地对考试内容进行改革,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试题的设计要增加应用性和能力型的题目,要由知识立意为主转变为能力立意为主;要考查学生的跨学科的综合能力等。所有的这些变化要求我们教学一线的高中教师加以深入研究,作为高中政史地文科教师,要通过研究,明确高考文科综合有哪些具体的能力要求,如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和测试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所以,2003年,我申请开展了省级课题《高中文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测试》。
如2008年秋季开始,我们江西省进行了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师生普遍感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不衔接问题十分突出:一是初高中历史教材脱节的问题,包括教材编写体例和教学内容;以教学体例来说,与初中历史教材通史体例不同,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史体例,尽管这种体例避免了与初中历史知识的简单重复,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它孤立地将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分列,失去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学生初中阶段已有的知识经验不一致,这给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带来很大困难,给历史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二是初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脱节;三是初高中历史能力培养目标的脱节;四是考试评价方式的脱节,在我省的许多地市初中历史中考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这些问题已经给参加新课程改革的师生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如果我们不及时解决,势必继续影响我省我市高中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当然,这些问题也给我们的课题研究很大的空间和价值。所以,2011年10月,我申请了市级课题《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再如我校在使用《人杰地灵诵江西》进行地方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诸多困惑,主要有:没有专职的地方课程教师,而《人杰地灵诵江西》每册教材都是各科知识混编,任何一学科教师要从头到尾、按部就班教完都十分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进行再开发和整合,如何对教材进行再开发和整合?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一样,都是这一轮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地方课程的教学也必须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如何在地方课程的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还有如何在地方课程教学中更好地突出地方特色?由于初中生有中考压力,地方课程不是中考科目,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很难保证一周一课时,如何解决地方课程教学中时间紧任务重的矛盾?如何检验地方课程的教学效果,建立合理的地方课程评价机制?……。针对这些困惑,2012年10月,我申请了省级课题《江西地方课程教材的教学与整合》,获省级立项。
4.课题研究成果指导和服务于教学实践
回顾我过去几年开展的课题研究,之所以得到大家都认可,是因为都紧扣了初高中教学的实际,课题研究成果指导和服务于教学实践,解决了一些教学问题。
如省级课题《高中文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测试》,参加课题研究的文综三科教师明确了各自学科的能力要求,真正改变了教学观念,在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套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例如,周赤思老师根据能力培养的渐进性原则和学生知识年龄特点,探索出了能力培养"三部曲":在高一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高二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和比较能力;在高三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所有课堂教学、作业训练和知识检测都有意识地围绕重点展开,日积月累,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这些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学校得到推广,受到师生的好评。通过系统的能力培养,2006届、2009届我校文科实验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大大增强,新高考所要求的各项能力大为提高。事实胜于雄辩,2006届高考文综成绩名列全市第一名,2009届高考文综成绩名列全市第二名(仅次于乐平中学)。另外,根据高考文综试卷的特点和能力要求,课题组编写了十余套文综检测卷,许多试题被有关资料引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题研究只有源于教学实践,服务于教学实践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
篇8
关键词:金融学;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3月28日
21世纪,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给我国经济和金融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我国金融研究、金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也带来了冲击。虽然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在这些领域有了长足的进步,培养了一大批各种层次的金融人才,但仍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要想把我国金融学学科建设成国际一流学科,培养出一流的高素质金融专业人才,还必须进行一系列改革与创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完善课程体系
虽然我国金融学教学内容中具有一些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金融活动方面的知识和内容,包括国外金融学的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但总体上我国金融学的教学内容不少已经陈旧,课程与教材之间重复较多,与发达国家之间有不小的差距。改革中,既要大胆借鉴先进国家金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切有益经验,又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努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有机结合,培养和造就一代德才兼备的新“金融人”。
首先,应注重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微观类课程建设。随着金融核心地位的提升,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更加密切。金融问题的技术性越来越强,涉及面越来越广,资本市场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因此,与资本市场相关的微观课程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加强微观类课程建设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加实用的知识,提高职业适应性和就业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在国外,各高校完全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灵活机动地调整,比如美国高等院校所开设的金融学专业课程都比较新颖,一般每年都要淘汰掉5%左右的旧课程,增加约9%左右的新课程。即便是保留下来的课程,任课教师每年都会根据各方面的情况作出调整。这些举措可以缓解学生的需要及社会的要求与学校专业课程之间的矛盾,从而增加学生在各方面的适应能力。
其次,应加强宏观金融课程建设。我国的宏观金融学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国际间协调与合作得更突出了,宏观金融的研究内容也需要大大增加。如关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利率与汇率、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等就需要扩展到国际范围进行研究。因此,宏观金融研究的传统思路和方法需要调整,要在全球的视角下进行研究。
二、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金融学课程内容偏重宏观理论方面,教学方法必然是偏重理论方面的阐述,而新型的金融学课程体系是以微观金融为主体,强调实证分析和实践操作,强调实践教学的方法已成为各国金融学专业教学的通行做法。而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是主要形式。在金融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增强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案例教学包括讲解式方法、课堂讨论式方法和书面式方法。选择案例要适量适度、有针对性;应根据教学进程的不同环节,选择不同的案例教学方式;区别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不同类型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国内外金融领域的经典案例和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金融事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增加课堂讨论,通过创设科学、合理、新颖的问题来带动教学,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手段
金融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培养熟练掌握金融经济理论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运用新信息、传播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捕捉有用信息、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中引申创新信息的金融人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实现这种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教学手段的创新实际上就是教学媒体的现代化与多样化。金融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更新了金融学教育内容,进一步拓展了高等教育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对有关金融市场知识的学习兴趣,将金融学全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都采用PowerPoint电脑幻灯片,进行形象化教学,扩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了金融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使得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技术在金融学中的应用无论是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长学生才智,还是组织教学、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都显示了它的优势。多媒体技术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中重要的技术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必要条件。
四、建设教师队伍
培养人才,教师是关键。高素质的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师队伍,是金融学专业教育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条件。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基础,各高校应重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结构的调整,鼓励有较高学术水平、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脱颖而出。在国外高校从事金融学本科教学的教师中既有世界闻名的经济学家或金融学权威,也有各类金融行业的佼佼者,他们既对各种金融经济理论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社会对各类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也有着深刻的理解。正是通过教师与社会及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各种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才得以酝酿并付诸实施。
为满足金融专业教学改革和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的需求,当前既需要采用增加高学历的全职教师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国内外兼职教师队伍相结合的路径从数量上扩大师资队伍,更需要下大力气从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调整和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要切实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通过鼓励中青年教师以进修、培训、攻读学位、参与课题等形式获得业务提高;通过聘任、考评、奖惩、有进有出等竞争机制优化师资队伍,进行梯队建设;重视教师社会地位和住房、收入待遇的提高,让一大批有才华的中青年教师安心高等教育岗位,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中,形成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使金融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置于坚实的基础上。
主要参考文献:
[1]邵宇.以课题体系优化为核心深化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中国大学教学,2006.5.
篇9
一、高职教育学科参考咨询的内涵
职业教育学科内涵,一是以建立学科、构建学科体系为重点的理论研究;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的应用研究。实践上主要指学科分类、科研项目和学术平台的整合;理论上主要指其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理论体系和研究学派的集合。这正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职业教育学科参考咨询服务应关注的主体视阈。
高职教育学科参考咨询,是高职院校图书馆主动服务职业教育学科内在特定需求的表现方式与活动。具体说来,就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按一定方法有针对性地深层次地为职业教育各学科组织并提供专业文献参考、学科知识导航、网上学术资源导航、专家信息库、在线专业咨询等创新实践服务活动,旨在整合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及相关学科专家,基于职业院校读者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和学科研究生涯的“学”、“术”、“业”结合,主动提供诸如高职教育发展动态、学科专业建设需求、对口学科专业的学科服务。它是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读者工作的发展和延伸。同时也是图书馆开发学科文献资源、提高学科文献利用率的重要举措,是辅导读者提升学科阅读素养的重要手段,是宣传利用馆藏学科专业资源的有效方法,是系统地向读者提供学科文献资料的重要平台。
二、高职院校学科参考咨询的现实取向
1.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参考咨询供给状况
从江苏省116所高职院校图书馆提供学科参考咨询服务的调查情况看,目前一些图书馆参考咨询供给状况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其校园网上有参考咨询的服务站点(或接点)的调查显示,68所图书馆具备了此项服务,但只占调查总体的58.6%;二是对图书馆独立设置参考咨询服务部(处、室)的调查显示,7所图书馆独立设置了参考咨询服务部门,约占调查总体的6%;三是对学科参考咨询服务项目的调查显示,22所图书馆开展了学科参考咨询服务,占调查总体的19%;四是对提供参考咨询服务模式的调查显示,能够采用异步服务模式及实时服务模式的图书馆,有5l所,占调查总体的44%。以上统计资料,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出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资源信息中心的图书馆,其信息服务理念、服务层次、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与现代高职教育个性化发展需求、专业(课程)建设发展需求、科研创新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2.学科参考咨询与培养职业人才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门职业技能人才,而职业教育学科建设始终是高职院校学校工作的主线。为了达到提高高职生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所需求的学科指导、导航、参考等活动定会大量增加,这种帮助除来自课堂教学环节外,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课外扩大学科专业阅读,也需要与其他院校和其他学科彼此借鉴。在这一点上,高职院校图书馆恰好能发挥“桥梁”、“纽带”、“导航员”等专长优势,以辅助高职生学科专业知识学习,提升高职生职业转换能力、职业创新能力,为高职生提供职业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专业系统化的导读服务与学科参考咨询活动。伴随这些活动,使高职生在社会职业实践磨合中成长、成熟、成功、成就。这种关系紧密度,表现在读者(用户)对图书馆学科服务项目内容利用的点击量上,也体现在提供诸如学科参考书目服务、数字化学科文献推送服务、帮助读者解决个案问题实效上。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商贸分院图书馆,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积极探索。其主动开展的“图书馆知识50问”、“期刊主题篇名索引数据库”、“12类学科期刊投稿指南”、“专业资格考试题库”等学科参考咨询服务项目,其网上点击率,现累计逾1万多次。此外,主动联合本校科研处、各系科等部门的学科带头人等,构建学科咨询专家信息库,实行网上定人、定学科、定题为读者(用户)服务,为学校老师开展课题研究查新及指导,或就读者的学习、生活、创业等问题提供参考咨询服务。
三、着力于学科参考咨询的信息源保障
没有信息源的建设,职业教育学科参考咨询,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科参考咨询信息源的建设,是保障学科参考咨询服务的基石。高职院校图书馆可利用出版商、书商、网络资源、E-book等多途径广泛搜集有关学科的信息源,经评估筛选,整合成检索型信息源、知识型信息源、数据图表型信息源、数字化参考信息源。检索型信息源,主要包括书目、索引、文摘和名录。知识型信息源,其功能是针对读者的咨询疑问,能够直接提供答案。主要包括词典、百科全书、年鉴、手册、传记资料等学术性较强的参考工具书,是图书馆阅览室藏书的主体部分。数据图表型信息源,是指各类统计数据、历史年表、地图、乐谱以及其他器物图片。数字化参考信息源,主要包括光盘和联机数据库、自建数据库、数字化图书馆、因特网搜索站点和因特网信息服务站等。
四、学科参考咨询服务的模式、层次、方式
1.学科参考咨询的模式
现代图书馆学科参考咨询服务模式,按照咨询馆员、用户间的接触方式,可分为异步模式、实时互动模式、合作咨询模式三种。异步模式,指的是用户的提问和专家的回答是非即时的,通常的做法是在图书馆主页或校园网上,或在“我的图书馆”上,设立“学科参考咨询”或“学科服务”链接。实时交互模式,是当前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主要模式。实时解答服务的主要特点是实时性、交互性、个性化、能动性、人工智能化。实时交互模式,就是咨询专家与读者可以面对面同步交流,能即时显示图像和文字,它可收到读者与咨询馆员当面交流的效果。目前主要是利用聊天软件,咨询人员实时为读者解答咨询。还有就是合作数字参考咨询模式。一个图书馆的学科参考咨询服务由于受限于人员、资源、专业等因素,它的咨询实力是有限的,在同时面向多个用户进行咨询时,可能会因为急于解答而降低咨询的精确性。这种多任务与精确性之间的冲突需要高职院校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合作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能够联合利用无限多的个馆学科文献、人力、资源,提供单个图书馆无法达到的更加优质的参考服务。如应用ThinkUCDRS,可实现多馆、多地区无限级联合,联合馆间可实现数字资源、读者资源、咨询专家信息库的共享,做到多渠道与读者双向沟通。
2.参考咨询服务的层次
在夯实职教学科参考咨询信息源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图书馆应深化学科参考咨询服务层次。应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指引型:指导读者认识图书馆,包括服务设施、使用规则等。
事实型:馆员利用馆藏学科专业文献及各种工具书,解答读者提出的特定问题。
主题型:对某一学科主题做出概念性的认识与了解,这就需要进一步查寻许多相关的专业资料。
研究型:针对某一学科主题而做深入研究,这不仅需要查询许多资料,而且要对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并提出结论性的意见。
3.学科参考咨询服务的方式
学科参考咨询服务主要有以下五种应用方式。
口头或电话咨询。这是一般参考咨询服务利用较早的方式。
提供书目参考。它是一种对于读者提出的非一般性知识(研究课题等)的咨询所进行的提供一组专题的文献目录,根据这种目录使之去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自主求得问题的预想解答。
电子邮件咨询。实现方法有两种:一是与咨询人员电子信箱的直接链接。在图书馆主页或其他页面上,直接做一电子邮件链接,链接到某一咨询人员的邮箱,咨询人员回复邮件解答用户的问题;二是在某些检索页面,进行电子邮件传送。
电子表单方式。要求用户须根据图书馆制作好的表格填写咨询问题,然后确认提交,等待答复。
篇10
关键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295-03
前言
A、B、C、D这四本书都有前言,而且基本内容都是一样的,主要就是介绍各自的编写背景;作者对于教育科学的研究历史;高度概括各自的主要内容;章节分布;对于在编写过程中给予了帮助的同僚们的真诚致谢。由此可见,前言部分是不可或缺的,在现代,基本上所有的专著都有这一项。因为,读者通过前言可以大概了解此书的研究水平,研究历程,研究内容从而确定是否能从书中吸收到对自身有用的东西,可以说,前言就是专著的一个“招牌”。
一、概述
1.总体情况: A、C、D三本书都有概述,B没有。A的概述介绍了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及结构分类,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发展和教育研究方法论;C的概述讲述了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指导思想,基本途径,意义与作用,要求,基本原则,内涵;D的概述则讲述了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的产生和发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原则;B则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影响取代了该书这部分内容,因为,这本书主要是讲信息化了的教育科研,以信息技术为主,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注入了新的元素。
2.各自特点:(1)对于教育科学研究的内涵,三本书都有讲述,因为这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前提,忽视了这方面便称不上是合格严谨的专著;(2)A和C的概述都有关于教育科学研究重要性的内容;(3)A和D都有关于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和发展;(4)C和D则都讲述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原则;(5)A是比较前沿的,有结构分类和方法论这些操作性的理论;(6)C是最详细的。由此可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于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解是有很大差别的,我们暂且不论它们具体的定义,描述,单单从目录中就可以窥见它们的不同之处。首先,这三本书都很注重基础的地方,这是必须的,缺少了理论源泉,文不成文,即使是不同的人也明白这个道理。其次,不同的时代,大家的关注点不一样,D就是比较保守的代表,从书中内容也可以看出其遵循了老一辈研究者的成果,基本上那个时代的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一个模板;C则在已有的研究上新加了一些理论性的东西,不过,我认为是可有可无的,没有什么创新,换汤不换药;A显然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模式,即使是概论也在倾向实践,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二、研究方法
1.方法种数:(1)A虽然含有行动研究和教育叙事研究这两种研究取向,但是也属于向我们提供了教育科学研究的一条有效途径,所以A共有文献法,教育调查法,观察法,教育实验研究,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和统计法七种方法,把经典的和主要的研究方法都介绍给了读者。(2)B从目录中看不出什么具体的研究方法,计算方法种数也就比较困难了。包括资料的收集方法,资料的分析方法,观察法,S-T分析方法,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法,网络教学交互信息的研究方法,各种方法范围再细化就不是个位数可以表达的了。(3)C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实验法,追因法,调查研究法,历史法和统计法等五种。(4)D几乎涵盖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所有方法,有观察法,教育调查法,文献法,历史法,教育文件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个案法,教育统计法等九种方法。虽然不同版本的著作介绍的研究方法种数不一,其学术效果也不一,但是从中可以作者自身的取舍。A在坚持历来大家津津乐道的研究方法以外还适时地呈现了在竞争不断激烈的现实中所需要的新的,有用的研究方法;B则因为著作定位的特殊性而随着改变,不过,也是坚持了传统精髓的东西;C则比较简明,另一方面,也稍欠系统性;D力图将所有的方法都呈现出来,十分全面,有时总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