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风险及防范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7: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跨境电商风险及防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我国出口商广泛使用电汇结算的原因和形式

随着“互联网+”的时代来临,跨境电子商务迅猛发展,B2B、B2C贸易形式成为外贸交易的主体形式,国际贸易进入到一个新纪元。我国的对外出口贸易也发生了巨大变革,除了大型成套机械电子设备等资本密集型产品以外,中小企业甚至自然人利用互联网的跨境电商形式正在逐渐成为其他种类产品的出口“主力军”。而相当比例的跨境电商交易都采用跨境电汇的方式来完成货款的结算。据中国海关统计,2015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59万亿元人民币,出口14.14万亿元人民币;而跨境电子商务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5.4万亿元,同比增长28.6%,其中跨境出易规模达4.49万亿元,跨境电商出易额就占我国出口贸易总额的31%。伴随着跨境电商的发展,跨境电汇结算方式在国际结算业务的比重也迅速提高,成为我国中小出口商贸易结算的主要形式。

近两年我国跨境电商出口业务的飞速发展,显著对冲了我国传统出口业务增长减缓的趋势,成为我国中小外贸出口商的主要形式。现实业务中,出口商广泛使用电汇结算的原因,除了其结算的速度快、手续简便、费用较低外,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电汇业务是中小出口商普遍使用的国际结算方式。

(一)国内出口商竞争激烈的结果。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市场的需求下降明显,而我国出口产品种类大多集中在产能过剩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附加价值比较低,又面临着生产成本提高、人民币汇率上升等不利因素,出口商为了提高出口竞争力、降低进口商的进口成本,纷纷采取结算时间快、费用低的电汇方式来吸引进口商。一般来说,同样的结算金额,银行信用证业务费用能高出电汇业务费用的7―10倍。

(二)第三方跨境电汇支付平台服务质量好。伴随着跨境电商的发展,国际上出现了很多银行以外的第三方跨境电汇支付平台服务商来提供更为快捷和方便的跨境电汇业务,例如西联汇款(Western Union)、速汇通(MoneyGram)、PayPal等。这些第三方跨境电汇支付平台不需要开立银行账户、没有中间行费用、钞汇同价,通常1万美元以下业务不需提供外汇监管部门审批文件,汇款在15 分钟之内就可以汇到;而普通银行境外汇款则需要开立银行账户、经常出现中间行费用、钞转汇手续费接近25%、3至7天才能到账。

(三)中小外贸出口商信用证项下制单能力不强。我国中小外贸出口商数量达到数十万之多,主要集中在出口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方面,平均每年的出口价值占我国整体出口总额的25%左右。中小出口商缺少专业规范的外贸出口业务训练,在信用证项下制单业务上存在较多的缺点,常常形成不符点而增加收款成本。因此,中小出口商也愿意选择手续简便的汇款业务结算。

1.使用传统银行电汇业务。出口商利用传统银行T/T业务收取货款,根据汇款时间与发货时间的先后顺序划分,包括装运前T/T、到货后T/T、装运后见提单传真件T/T三种方式。但是,由于我国出口商之间的激烈竞争,对进口方不利的装运前T/T在业务中较少使用;而装运后见提单传真件T/T,或者30%前T/T+70%后T/T等进出口商的风险分担比较均衡的电汇方式在实际业务中最经常使用。

2.使用新兴的第三方跨境电汇平台业务。跨境电汇平台业务是进口商将货款先支付给第三方支付平台保管,然后出口商凭身份证明、取款密码到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我国国内设立的代办机构网点来领取电汇款项。此种国际快汇业务资金在十几分钟内就能到账,无需银行账户,手续费由汇款人一方承担,外汇管制手续松,很受出口商欢迎。因其到款快,业务中选择在货物装运前、货到后、装运后见提单传真件电汇都比较便捷。例如,西联汇款平台拥有全球最大最先进的电子汇兑金融网络,网点遍布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和等多家地方性商业银行是西联汇款在我国的代办机构,我国出口商可以到这些银行网点办理西联汇款业务。

二、出口商使用银行传统电汇收款方式的风险分析

(一)案情介绍

2013年广州五金出口商A公司以FOB价格术语向印度进口商B公司出口五金工具6万美元,采用装运后见B/L传真件T/T方式支付货款。印度进口商B公司指定由印度承运人C公司负责运送货物,广州A公司按照合同约定按期发货,并及时传真B/L复印件给印度B公司。但是,2013年印度国内经济创十年内的新低,印度B公司资金周转困难,一直拖延电汇货款,并要求广州A公司给予降价渡过难关,双方往来函电沟通数次无果。A公司联系承运人C公司要求退运货物遭拒。根据印度法律规定,如果货物到港后进口商不付款提货,货物最多可以在海关仓库存管30天,若30天后进口商未清关提货且也未向海关提出延期清关申请的话,海关有权拍卖货物;而如果出口商想退运货物,必须要出具进口商签署的无异议证明信等文件原件。广州A公司考虑到退运难、滞港费增长等情况,并人民币汇率尚升值中,应尽快收回货款降低损失,最终同意印度B公司降价要求,方得到对方电汇付款。

(二)案例中相关风险分析

1.价格术语选择不当形成进口商与承运人串通的风险。本案例中因采用先发货后电汇付款的方式,同时又选择由进口商指定承运人的价格术语成交,进口商势必选择与自己关系密切的承运人,为进口商与承运人串通提供了便利条件;出口商发运货物后,进出口双方一旦发生矛盾,承运人极易不配合出口商控制和处置货物,就有可能导致出口商钱货两空。即使是承运人配合出口商保全货物,往往也会要求出口商先行垫付目的港堆放费、仓库费、装卸费、退运运费等相关的高额费用后才能办理。

关于选择电汇结算方式的合同,出口商应坚持使用海运方式运送货物,并力争使用出口商负责办理整个运输手续的价格术语来降低风险程度并方便在风险发生时控制损失扩大,如CFR、CIF等。利用“海运+出口商指定承运人”的组合搭配,出口商可以充分发挥海运提单的物权凭证作用,将提单做成指示性抬头,约束进口商付款,并指定与自己关系较好的承运人或货代来承担货物的国际运输,能够对货物的运输状态实现良好的实时跟踪,以防进口商和承运人相互串通勾结导致钱货两空的结果,同时也方便委托货代处理货物在目的港的滞留、返运等意外情况。

(四)出口商应收妥货款后再指示承运人电放货物

在实际业务中,“装运后见提单传真件T/T+电放提单”方式使用比较常见,特别是在近洋运输和老客户的交易中使用较多。如果出口商过早指示承运人同意电放货物,将可能造成进口商凭提单传真件提货后不再电汇货款或要求降价支付的风险。因此,出口商应在确定收妥进口商电汇的货款后,再指示承运人电放货物,以避免货物损失。具体做法是:出口商在给客户发送提单传真件要求对方电汇货款时,不要直接提供提单的彩色扫描件,而是遮盖掉提单号、集装箱货柜号等重要信息,复印后再传真给进口商,这样既可以让进口商了解货物已经顺利运出,又可以防止其利用提单复印件提货。当收到银行的电汇到账通知单或从第三方跨境电汇平台的代办机构提取汇款后,出口商再致电指示承运人可以电放货物。

(五)出口商应注意做好目的地货物的处理

货物运抵目的港以后,为避免进口商故意拖延付款时间、不办理进口清关手续、进口国海关拍卖滞留货物的现象出现,出口商要密切关注货物抵达目的地后的进展状况,在缮制提单时最好做成指示提单,确保货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旦发生进口商不支付货款或不清关的情况时,能够保证货代要及时按照我方指示做好货物的转运、回运或转售等后续工作;也确保在发生进口商不出具拒收货物证明文件时,出口商可以凭借目的港船代手中的关于进口商不付款赎单的函电、相关提货凭证及要求回运的函电委托目的港船代直接向进口国港口海关提出退运要求,并办理相关手续。

(六)出口商利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服务规避风险

出口商利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服务规避风险属于事先防范和事后索赔的防范措施。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为出口商提供出口信用保险和进口商资信调查服务。出口商可以利用这两项服务,委托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调查进口商的资信,评估进口商的信用等级和信用额度,并投保信用保险。一旦进口商恶意违约,不支付货款,出口商可以将70%-80%的损失转嫁给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担,获得相应的赔偿。

(七)利用技术手段规避汇率风险

为防范由于汇率变动带来的汇率风险,进出口商在电汇结算方式中可以利用多种方法来应对汇率风险。首先,出口商在交易磋商和报价阶段,就要考虑到结算货币的汇率波动风险,结合报价时间和支付时间之间的间隔长短,将结算货币的未来波动趋势考虑进去,通过适当提高或压低货物报价来抵消外汇风险。其次,在合同履行阶段,进出口双方还可以通过外汇市场汇率的变动来进行预测判断,在保证不改变货权风险的情况下,灵活调整支付或收取货款的时间,降低汇率变化引起的本币价值波动;例如,当结算货币呈下跌趋势的时候,进口商需要将支付日期尽可能延后;反之,当结算货币呈上升趋势的时候,则需要缩短支付日期。此外,对于金额较大的交易,可以事先在合同中约定货币的兑换比率来固定汇率,规避汇率风险。

参考文献:

[1]苏宗祥;徐捷.国际结算(第五版)[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11.

[2]张文敬;张一欣.实例分析商业信用付款条件下易于忽略的卖方风险[J]. 对外经贸实务,2016,03:73-75.

[3] 陈晓梅.从两则案例探讨出口企业电汇收余款的风险及其防范[J],对外经贸实务,2013,07:75-77.

篇2

(一)外汇政策改革和管理方式转变增强了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的监测能力

近年来,国家外汇管理局厉行“五个转变”,对外汇政策和监管系统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整合,以“以人为本、改善服务、科学监测、风险可控”为政策目标,在实现对跨境资金流动全口径监测分析、有效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的基础上,逐步减少事前审批,重点加强事后监测管理,最大程度地便利市场主体对外贸易投资活动,充分发挥外汇管理服务经济发展功能,实现服务涉外经济发展和提升监管效率的有机统一。2012年,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的全国推广和直接投资项下外汇管理改革拉开了外汇监管向“主体监管、事后管理、监测分析、无罪假设、负面清单”管理转变的盛大帷幕。

1.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改变了以往“逐笔核销、事前备案、现场审核、行为监管”为特征的管理模式,实施总量核查和主体分类监管,构建了企业进出口综合监测、主体分类监管、部门信息共享的新型管理模式,一方面,最大程度地便利市场主体对外贸易活动的开展,全面降低社会成本,促进贸易便利,支持外贸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集中监管资源,加大对风险企业的核查力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打击”,有利于鼓励和引导企业走上合规道路,增强守法经营意识。从政策实施效果来看,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实现了对货物贸易跨境资金流动全口径监测分析,加强了监管合力,有效防范和应对跨境资金双向流动风险。

2.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改革,改进了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方式,大幅简化事前审批事项,实现以登记为主的外商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方式,提高投资便利化程度,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同时提升防范风险手段,强化事后管理与统计监测工作。改革强调“登记原则、便利化原则、风险可控原则”,在业务核准方面取消了大部分事前核准,银行主要依据外汇局相关业务系统登记信息为企业办理跨境收支与汇兑业务;在业务流程方面大幅取消或简化归并原有的管理环节,简化流程,降低成本;在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监测方面,通过外汇局相关业务系统全面采集与直接投资全流程有关的资金流出入、汇兑以及境内划转数据,进一步强化事后核查以及统计分析预警机制,增强外汇管理的有效性及风险防范能力

3.外汇管理战略转型,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和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改革是我国外汇管理战略转型的重要起点,在此基础上,国家外汇管理局将进一步实施资本项目、服务贸易及个人外汇业务的全面改革。改革的动因在于,面对涉外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以全球视野来认识中国经济金融问题,深刻把握开放经济中外汇形势的变化,坚持科学发展,推动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转变。改革将为有效监测跨境资金流动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满足市场主体日益增专题:跨境资金流动长的便利化需求,实现管理理念和方式的“五个转变”。

(二)商业银行政策践行是涉外经济活动

便利化和跨境资金流动风险有效监测的纽带商业银行承担国家各项外汇政策的代位监管职责。外汇管理部门通过并借助商业银行对涉外交易有效实施审核、监督和管理,而商业银行准确高效的外汇代位监管实施是推动涉外经济活动便利化的重要环节。在涉外经济的国际结算中,商业银行位于资金运行闸口的把关环节,直接面向企业,掌握涉外交易的第一手材料,商业银行在涉外经济活动中担任经营和管理并重的角色,尤其是在当前外汇管理模式厉行“五个转变”的趋势下,在外汇政策架构和监管系统设计中,外汇管理局重点开展主体监管,在管理方式上主要采取事后管理和监测分析的方式,将越来越多的行为审核职责直接赋予银行。银行在涉外经济活动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1.有利于降低监督管理成本,商业银行具有网点多、业务人员素质较高的优势,直接服务企业、个人,将部分监管职责直接赋予银行,符合贸易投资便利化原则,大大降低外汇管理部门的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在监管的同时为企业提供便利服务,充分体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监管理念。

2.便利企业、个人涉外经济活动,减少监管部门事前核准环节,由商业银行根据政策实施审核,执行外汇代位监管,有利于降低企业“脚底成本”,简化外汇业务流程,提高外汇业务效率,便利企业外汇资金的运用。

3.有助于提升跨境资金风险防范能力,商业银行在对企业或个人外汇及收支真实性、一致性进行审核的同时,需要全面掌握外汇管理政策法规,规范业务操作流程,严格审核程序,有助于加强商业银行跨境资金风险防范。从长远看有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商业银行政策践行是涉外经济活动便利化和跨境资金流动风险有效监测的纽带。商业银行是以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为经营内容、以盈利为经营目标的金融服务企业,因此,客户是各商业银行积极争取的业务资源,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涉外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制胜之道。而国家赋予商业银行的外汇代位监管职责,是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环节,商业银行责无旁贷。

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思考

“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伴随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人民币跨境流动对我国跨境资金流动产生重要影响。

(一)跨境人民币政策推进及业务发展情况

1.在政策层面,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迈出实质性步伐,从贸易项下人民币结算、人民币跨境投融资开放政策出台、到货币互换协议的不断签订、香港新加坡伦敦等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打造、两岸金融合作备忘录的签署,人民币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

2.在业务层面,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呈现出“超预期”、“爆发式”的特点,从全国范围来看,继2011年实现3.1倍增长后,2012年,全国办理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2.94万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货物贸易结算金额2.06万亿元,占同期海关货物进出口总额的8.4%;2012年全国共办理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结算金额304亿元,同比增长51%;外商直接投资结算金额2536亿元,同比增长1.8倍,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占同期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约30%。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稳步增加。截至2012年12月末,境外项目人民币融资已批贷项目金额1011.2亿元,贷款余额438亿元。

3.在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方面,以离岸人民币中心为主导、多市场并存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体系正在稳步构建。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产品日益丰富,陆续推出人民币存款证、股票、保单、期货、人民币与港币同时计价的“双币双股”等金融产品。与此同时,伦敦、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也在积极探索发展人民币业务,2013年1月数据显示,通过伦敦和新加坡交易的跨境人民币支付额分别增长40%、30%。

(二)人民币资金跨境流动风险控制及防范思考

人民币资金跨境流动风险控制不同于原有基于外汇资金考虑的跨境资金管理模式。一般情况下,来自境外的人民币跨境流动不属于外汇资金的跨境流动,不影响外汇储备,因此不会因结售汇造成外汇占款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国内的货币市场稳定。但是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因贸易及投资市场环境的变化,仍有可能发生短期内大规模人民币资金通过各种渠道集中涌入或抽离出境的情况,一方面影响货币市场的稳定运行,增加货币市场主体的交易风险,影响货币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另一方面可能与国内货币政策导向不一致,一定程度上对冲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影响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1.新型跨境人民币业务监管体系及监管模式的探索与建立。现阶段,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正在探索建立宏观审慎框架下的新型跨境人民币业务监管体系及监管模式,在分析和识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与传导机理的基础上,设置风险衡量的指标体系,结合风险预警方法,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安全和稳定。例如,对于货物贸易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和江苏省外汇局创新地运用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对货物流和资金流全口径(含外币和跨境人民币)监测的功能,借助该系统对跨境人民币货物贸易实施主体监管模式的监测和监管;对于资本项目跨境人民币业务,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和江苏省外汇局紧密发挥监管合力,出台区域性资本项目跨境人民币操作指引,通过人民银行RCPMIS系统数据与外汇管理局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外债监测系统数据的密切核对和规模总控,优质高效满足国家关于资本金全额登记管理以及本外币外债规模合并计算控制等管理要求,同时探索建立资本项目人民币监测使用机制,有效杜绝由于监管系统分设而可能出现的监管灰色地带。

2.跨境人民币业务项下商业银行代位监管职责思考与实践。在跨境人民币政策框架下,赋予商业银行真实性合规性审核职责,人民银行重点进行监测分析和事后管理,可见,在跨境人民币业务项下,商业银行同样承担着重要的代位监管职责。从现阶段跨境人民币政策推进情况看,商业银行都应坚持审慎审核与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的原则,在大力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同时,发挥本币结算便利化的优势,严格交易背景审核,规范业务流程,实现准确识别异常主体和异常交易,有效防范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风险。例如,货物贸易项下,在人民银行推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流程简化试点政策下,商业银行应寻求将业务流程简化与业务背景真实性审核有机结合的管理措施;在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下,科学借鉴当前外汇业务项下监管政策要求,谨慎审核业务背景材料,有效防控跨境资金无真实交易背景的风险;在资本项下,在精准实施各项资本项目跨境人民币政策、实现审慎监管的原则的同时,大力推动跨境人民币投资业务便利化,深入推进跨境人民币的双向循环,

三、中国银行关于跨境金融服务与产品创新的几点思考

伴随中国经济的日益开放,涉外贸易和投资活动占中国GDP比重不断提升,涉外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宽,履行有效代位监管职责、提供丰富而与时俱进的涉外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要求,银行的创新能力更是商业银行保持可持续发展和保有市场主导地位的核心要义。

(一)深化管理转型,实现以合规促业务发展经营目标

为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国家外汇管理正在实施战略转型,跨境人民币政策及系统不断推进和完善,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重视深化管理转型,实现以合规促业务发展的经营目标。

1.在管理目标方面,建立“政策研究、制度建立、管理授权、问题反馈、检查辅导、培训考核、情况通报、定期报告”的外汇及跨境人民币内控管理体系,推进银行合规管理转型。在监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认真履行国有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积极发挥外汇业务、跨境人民币业务主渠道的职能,严格执行外汇管理政策要求,发挥人才和专业优势,实现落实监管政策、服务客户需求和业务发展的有效统一。

2.在管理举措方面,通过重管理、强机制、勤培训、抓考核,建立明晰高效的合规管理体系,具体包括:建立起行领导全面领导下,业务部门牵头并分工负责且责任明晰的组织架构;夯实层级管理,实施省行、市行、支行分层管理、逐级负责的管理制度,将管理措施逐级分解到各项具体外汇及跨境人民币业务中,实现有效管理;加强机制建设,规范业务流程,结合各项监管政策制定明确银行业务操作流程,同时加强机构和人员资格准入,在全辖推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制度,持续加强队伍建设,将从业人员的配置及合规操作作为机构资格授权前提条件,从源头上保障外汇业务合规运营;持续培训,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不断扩大政策宣讲的覆盖面,增强全员内控合规意识;狠抓内控合规考核,将外汇管理等作为内控工作重中之重,将监管政策操作和执行纳入一道防线业务流程,强化内控检查机制,采取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针有对性地检查和辅导监管政策落实执行情况,直接与机构内控考核结果挂钩。

(二)丰富服务内涵,打造流程、渠道、产品持续优化创新的涉外金融服务体系

如何将外汇管理及跨境人民币管理要求与中国银行的传统国际结算优势相结合,有效应对变化中的国际金融环境是当前的重要课题,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重视把握政策变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业务发展契机,打造流程、渠道、产品持续优化创新的涉外金融服务

体系。1.流程优化及创新方面,商业银行应保持与监管部门的紧密联系,及时精准解读监管政策和系统管理内涵,在监管政策框架基础上设计“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业务流程,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密切把握网络环境下业务流程集中处理的涉外金融服务趋势,开展业务流程及管理模式的集约化业务流程再造,有效应对新形势下客户服务需求。

2.渠道优化与创新方面,充分运用网络和电子化的低成本、高效率、高精确度和高覆盖率的特征,大力发展网络、电子化平台,帮助进出口商有效管理操作风险、减少交易风险及避免贸易流延误,帮助进出口商减少贸易融资费用和时间,帮助进口商更严格地进行存货管理、财务管理;密切结合跨境资金运营政策,在监管政策框架下,通过跨境现金管理平台提供跨国集团企业跨境财务管理、资金归集和运用的渠道。

篇3

关键词:一带一路 上海自由贸易区 开放型经济 法律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7) 04-0252-01

一、“一带一路”战略下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背景

2013年,中国决定建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5年12月,国务院了首份推进我国自贸区建设的战略性、综合性文件《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对自贸区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文件指出,要积极同“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商建自由贸易区,形成“一带一路”大市场,将“一带一路”打造成畅通之路、商贸之路、开放之路。

二、“一带一路”战略的目标与功能

1.目标

“一带一路”旨在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加强与亚非欧和世界各国互利合作。不难看出,“草原计划”、“欧亚联盟”、“一带一路”的目标基本一致,都是旨在扩大所在国对外开放,深化与欧亚地区国家经济合作,促进本国和欧亚地区经济发展。

2.功能

通过国际产能合作,拉动全球市场需求,有力促进世界经济复苏。上海自由贸易区须推动双方之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想通,为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自贸区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上海自由贸易区开放型经济存在的法律风险

1.金融犯罪猖獗

CAFTA(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以后,资金出入境、贸易融资等活动更为频繁,衍生出一些处于监管灰色地带的金融机构,个体户、小型贸易公司更倾向于利用不合规的金融机构以缩短交易成本获取更大收益,而利益蒙蔽下的违法操作得不到及时控制与有效监管将会使非法活动泛滥成灾,也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有序竞争,损害金融机构的声誉和正常运行,威胁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因此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下,上海自贸区反金融类犯罪监管合作刻不容缓。

2.互联网金融犯罪日益横行

“上海自由贸易区互联网+”带来网络恐怖犯罪监管新挑战,跨境电商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机构以合作方式进入上海自由贸易区,随着“电商丝路”格局的深化,上海自由贸易区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网络犯罪挑战。网络的开放性、跨国性和共享性,导致跨境网络洗钱犯罪具有高科技性、国际性和隐蔽性的特征,使得跨境网络洗钱犯罪形式更快速、更隐蔽,追查难度增大,并且各国跨境网络侦查技术、刑事管辖规定存在差异,使得洗钱分子往往利用各国监管真空地带进行跨境洗钱,境内外很多恐怖组织利用网络犯罪来宣传他们的极端思想、招募人员、策划恐怖袭击、从事洗钱犯罪活动,加大了监管难度。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犯罪的日益横行阻碍了上海自由贸易区内“一带一路”战略的实行。

3.金融体制的法律风险

我国现有的金融体制以管制为基本特征,不管是内资还是外资,设立都需要进行审批。如此一来,在我国设立自贸试验区就需要更大力度的改革创新和系统的制度性改革。所以,金融领域的制度创新充满了复杂性和艰巨性。例如,在上海自由贸易区金融监管不利的情形下,国内利率{于国际市场利率,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如果此时开放资本项目那么可能会有大量的热钱”涌入自贸试验区,从而造成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四、“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上海自由贸易区开放型经济存在的法律风险防范路径

1.完善开放型经济现有合作机制

2014年,中国开放型投资高达1230亿美元,同比增长14.2%,成为世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据不完全统计,上海自由贸易区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规模在1亿至10亿美元的案例数约100余起,10亿至100亿美元的大规模投资则约20余起,投资主要集中在采矿、交通运输及制造业等领域。因此,完善“一带一路”战略下,上海自由贸易区沿线家现有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就显得尤为必要。

2.借鉴天津自由贸易区投资的改革制度

天津自由贸易区实行负面清单制度,负面清单制度充分体现了“法不禁止即自由”,上海自由贸易区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导下,须充分尊重个人、企业、经济组织在合法的框架下自由地进行贸易。此外,金融资本项目、投资税收政策等具有代表性的投资制度,也需要在开放的资本运行模式下,依照国内关于财政、税收法律制度对上海自由贸易区金融资本项目运营等一系列开放型经济活动进行规范。

3.逐步开放金融资本项目

随着上海自贸区经济的逐步开放,我国金融资本项目发展的进程明显加快,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内,可依照以下顺序逐步加快对金融资本项目的开放:先放开有直接真实交易背景的金融资本项目,后放开无直接真实交易背景的资本项目;在无直接真实交易背景的金融资本项目中先放开与实物交易间接有关的金融资本项目,后放开与实物交易无间接关系的金融资本项目;先放开长期资本交易后放开短期资本交易;居民境外资本项目交易优先于非居民境内资本项目交易的开放;对机构投资者的开放优先于个人投资者。但有―点需要指出的是,自贸试验区金融资本项目的自由化是为投资便利化和贸易便利化服务的而不是毫无保留的所有的资本项目的自由化。

4.加强对金融犯罪的惩戒

4.1上海自由贸易区须完善海关、外汇管理局及对外贸易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同时加强对此类金融管理部门的监督,“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对行政执法人员履行职责的行为、依据、处理结果予以及时公开,便于公众监督,提高管理效率。

4.2加强上海自由贸易区网络安全中心的建设,预防互联网金融安全犯罪,聘请相关的专家及技术人员防范黑客等恶意入侵金融安全系统的行为。

4.3对于洗钱等金融类犯罪予以严厉打击,可完善相关的刑事法律制度,提高起刑点,加大财产刑、自由刑等处罚力度,对实施此类犯罪人员起到威慑作用。

参考文献

[1]桑百川、杨立卓.拓展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关系,《经济问题》,2015年第8期.

[2]王蕊、袁波.《中国自贸区发展与开放水平分析》,载《国际经济合作》2015年第6期,第58页.

篇4

一、 跨境电子商务现状

(一) 全球电子商务现状

全球电子商务的大格局是我国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的大背景。2015年全球互联网用户已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有近10亿人进行网上购物,主要产品是服装及配饰、书籍和旅游。现在全球电子商务具有以下特征:

1. 传统强国仍处于主导的地位

美国和欧盟仍处于世界电子商务的重要的地位,其中北美地区互联网用户占全球的比例为最高,美国人网上购买的最多的产品是书籍、电影以及音乐制品和服装配饰等,网络购物已占零售总额的7%左右。欧盟电子商务市场规模与美国大体相当,2013年欧洲B2C电子商务交易金额3117.2亿欧元,其中,欧盟2765亿欧元,占欧洲的88.7%。

2. 新兴市场快速增长

欧洲地区电子商务按增长速度排名前五位国家中,土耳其占75%,希腊占61%,乌克兰占41%,匈牙利占35%,罗马尼亚占33%,东欧和南欧的国家是欧洲电子商务增长最快的国家。东欧和南欧的国家是欧洲电子商务增长最快的国家,南欧地区2012年交易金额3240亿欧元,增速29.3%,而东欧地区的电子商务业务主要由俄罗斯带动。

在亚洲,新加坡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在电子商务交易中的比例最高,其次是马来西亚。亚洲仍然是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日本的网购有1/5是通过跨境电子商务的方式。

(二)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现状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是伴随着传统国际贸易增速逐渐下缓而快速发展的。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全球经济持续疲软,国际需求大幅下降,国际产业竞争白热化,贸易摩擦频频发生,加之人民币持续升值、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不断上升,对我国进出口贸易造成了很大冲击,2007年外贸进出口总值比上年增长18. 4%,而2008年增长速度回落近10%,为7. 8%。2009年更是出现了负增长。而近两年来,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速均在10%以下,进出口贸易总额增幅有限。

以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出口流向地来看,2012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出口总额的75.5%流向美国、欧盟、中国香港、东盟、日本、韩国、印度和俄罗斯等8个国家或地区。其中,美国和欧盟所占比重较大,分别为17.2%和16.3%,两者总额接近2012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其次主要流向我国周边的亚洲地区,东盟、日本、韩国、印度和俄罗斯分别 占 10.0%,7.4%、4.3%、2.3%和2.2%,我国跨境电商主要出口地为周边国家的亚洲地区,美国和欧盟也同时为重要的贸易出口地。

二、 跨境电子商务面临的危机挑战

(一) 跨境物流发展缓慢

与国内物流相比,跨境物流除具备其共性外,还伴随国际性等特点,涉及范围更大、影响更深远,跨境物流不仅与多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活动紧密相连,更受多个国家间多方面、多因素的影响。物流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存在国家差异,不同国家其标准也不同,国内物流、国际物流与目的国物流在衔接上会存在障碍,导致顺畅的跨境物流系统难以构建。物流环境的差异,导致在跨境物流、运输与配送过程中,需要面对不同的法律、文化、习俗、观念、语言、技术、设施等,增加了跨境物流的运作难度和系统复杂性。

(二) 交易安全性难以保障

1. 第三方支付造成信息泄露

第三方跨境支付业务是依托于互联网来进行的,必然会面临由于电子信息技术而产生的技术风险。电子支付服务系统的核心是电子信息传输系统和计算机处理技术系统,而一旦电子信息传输系统或是计算机处理技术系统出现故障,则很可能造成支付信息的丢失,或者被犯罪分子利用从而盗取相关支付主体的交易、支付信息,给交易双方带来损失。

2. 导致备付金管理不善

在跨境支付过程中,由于物流环节多,涉及的交易时间较长,使得一部分资金不可避免的沉淀在第三方支付机构中。在目前国内缺乏相关监管法律的情况下,如果支付机构违规挪用、占用交易资金,则可能产生信用风险和支付风险。同时,对于备付资金产生的孳息归属和监管问题,还有待法律法规做出进一步规定。

三、 跨境电子商务的应对措施

(一)物流方面

从国家层面做好第三方物流的全局规划和部署,对第三方物流行业进行重新洗牌,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整合物流资源,形成一些具有规模效应、信息化水平高、管理科学、服务专业的大型物流企业,由它们为跨境电子商务提供快捷、安全、低价的物流服务。这些大型物流企业还可以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向海外扩张,以追求跨境物流的低成本。除此之外,在现阶段可统筹各方资源争取多建海外仓储基地,在外贸出口的主要流向国多设立第三方仓储设施,既有利于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还易于为当地的消费者所接受。

(二)支付方面

一方面,要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保证支付系统的稳定性,防范网络安全事故,规避技术问题给跨境电子商务支付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要大力扶持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展跨境支付业务,扩大在跨境支付市场的占有份额。同时,还需要完善对跨境电子商务支付的监管机制和相关法律制度。如跨境支付的管理统计制度,第三方支付定期向有关部门汇报人民币和外币跨境资金往来情况,准确提供交易信息;多部门(工商、商务、海关、央行等)联合建立跨境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加强对异常交易的监测和审核等。(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Lue Cassivi MichaeI Wybo, Pierre-Majorique Leger and Pierre Hadaya. The Leve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Different Internet E-commerce Practices[J]. IEEE Computer Society,2010(11):222-225.

[2] Lee.W.Meknight,Joseh.P.Baley.Product Difference and Intraindustry Trade[J]Journal of Economics,2007(05):P313-323.

[3] Lilian Edwards and Caroline Wilson. Redress and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in EU Cross-Border E-commerce Transaction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Computers & Technology, 2007(3):315-333.

[4] 鄂立彬,黄永稳.国际贸易新方式:跨境电子商务的最新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4(02):22-31.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8-32.

[5] 李向阳.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2014(10):107-112.

[6] 吕红.跨境电子商务零售物流问题探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4(5):87-89.

篇5

据统计,2013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7.29万亿元,其中物流企业参与监管的融资业务在3万亿左右,为相关物流企业带来的综合收益超过200亿元。2014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额达到3.75万亿元,同比增长39%。其中,跨境电商零售额达到4492亿元,增速44%。进口1290亿元,增速60%;出口3202亿元,增速40%。从模式上来说,“物流+资金流”和“物流+信息流”,已成为常态。

移动互联的本质

只有在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循环作用下,社会整个系统才能够有效地运转。如今,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又出现了“互联网+物流”、“互联网+资金流”等其他模式。目前已经形成“互联网+金融+物流”的模式,该模式将成为未来主要模式并支撑着整个社会的运转。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技术普遍应用的趋势下,又将发生深刻地变化。首先,就物流业的服务对象而言,从线下到线上,使之具备了广泛性和移动性的特点;其次,随着物流业的逐步发展,以及“互联网+”逐步扩展其应用范围,物流业将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的新特点;最后,随着O2O模式的不断深化,将打通信息交流的障碍并减少中间环节,交易的越来越方便和人性化。同时,“物流+金融”的平台化服务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庞大的消费者群体将在这个平台上演绎着格式各样的“故事”。

这种合作的本质是基于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为了让他们得到更加快捷、方便的服务。对物流企业来说,促进了它与金融业的合作;对金融企业而言,它也在向物流企业渗透和延伸。这种现象的背后,双方都各自在原有业务领域之外进行了多方扩展与联合。这样一来,无论是物流企业,还是金融公司都会出现一个跨界的拓展,这是一种创新的体现。顺丰与中信银行推出了微信支付,并推出了结算、信贷等功能。这种跨界合作是建立在相互间的需求基础上。对物流企业和金融企业来说,它们都有各自的产品与需求,只有达成共同的利益点才能将两个不同的领域结合起来。

物流金融的困境

对传统物流企业来说,一直存在网点多、投入大、利润薄、管理难度大、无法与大型跨国物流企业竞争等诸多难题,通过“互联网+”更新并提升自己的服务模式,除了资金投入、技术升级外,还将面临人才缺乏、流程再造以及客户的重新培育及整合问题。

而其向金融业跨界融合,同样需要企业从理念、系统、人才等进行全方位的重组与优化,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选择什么样的物流企业来合作,也有一定的前提,这就需要传统的物流企业做好内功、提升自身综合实力。

目前的物流金融服务平台,数量上虽然有扩张趋势,但在质量上没有得到本质性的突破。平台之间竞争模式单一,同质化问题明显,部分平台仍依靠投资、入股等方式,缺乏核心竞争力。例如,互联网技术运用不到位,资金只是投到了网站建设上,大数据技术并没有在平台上得到真正施展,各种产品和服务缺乏创新。因此,物流企业、行业协会和地方政府应该共同努力,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完善物流金融服务平台模式。这样不仅有助于拓宽上市渠道,还可以促进一批企业加速增长,从而推动行业发展,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物流金融的问题实质上是风险问题。这种风险,一方面来自环境,如法规、政策、安全等,物流金融的创新实践在国家法规、政策的变化中可能面临风险。如P2P模式,要通过专业的评估和分析才能避免或降低各种风险。

另一方面是来自金融本身的风险。对金融企业来说,原来的交易从线下到线上。在1.0时代,线上需要严格审核,而到了2.0时代,全面放开以后,新问题也随之产生,甚至像平安银行提出的3.0时代,都会有新的风险,这种风险是由于技术漏洞或信用方面引起的。从另一层面看,金融安全也只是一个相对概念。

从金融管控角度上来看,对风险的防范和管理,首先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其次应有一个标准化的流程和技术的支持,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未来畅想

移动支付是以转账、点对点支付为主的。今年5月13日,沃尔玛与支付宝宣布,客户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支付。沃尔玛的这种模式是一种创新,既节省了结算时间,又提高了效益。快递业将来也可能全面推出这种扫描二维码的支付方式。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移动支付作为新型融合性业务,将为企业发展创新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当然,还需考虑移动支付面临的各种问题,包括手机终端覆盖率、标准化、支付环境安全等问题。从硬件到使用环境都应进行完善。

商务部于今年5月1 5日公布了《“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重点将在农村电商,电商进中小城市、进社区以及跨境电商等方面创新流通方式,解决电商“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百米”的问题。这为物流金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将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并会得到更为广泛的普及,届时也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对依托物流生存的电商来说将如虎添翼。物流一旦将网点渗透进农村、小城镇、社区等人口聚集地,对物流企业而言,这将为他们扩张空白市场创造出有利条件,促进物流企业的纵深发展,并衍生出更多的业务项目。

未来,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能为企业提供更为科学的需求监测,能帮助企业实现更加灵活的融资方式,物流金融表现更为典型。

中国银联

银联助力体育盛事

第28届东南亚运动会于6月5日正式开幕,11个国家的运动员将参与历时12天的盛会。作为本届东南亚运动会的官方支付合作伙伴,银联国际不仅为赛场内外观众提供安全、便利、优惠的银联卡(卡号以62开头)支付服务,更推出“银联号”热气球观光、购票折扣等增值服务,把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和贴心的支付服务带给更多银联卡持卡人。

5月“新华·银联中国银行卡消费信心指数”公布

中国银联联合新华社近日5月“新华·银联中国银行卡消费信心指数”(Bankcard ConsumptionConf idence Index,简称“BCCI”)。数据显示,2 0 1 5年5月份的B C C I为83.99,环比增长0.32,同比下降0.72。稳增长政策频出及投资市场火热,近期持卡人消费信心较为平稳。

银联卡全球发行超50亿张

6月10日,中国银联董事长葛华勇出席上海城市形象米兰推广周开幕式并在其后的主题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加快创新与产业升级、引领便捷支付新生活”的演讲。他表示,目前全球累计发行银联卡超过50亿张,银联作为高度成长的国际支付网络,正在为全球最大的持卡人群体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务。

最新数据显示,银联卡全球受理网络已覆盖中国城乡并延伸到境外150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受理商户数超过2600万户、ATM180万台。

全球发行银联卡已超过50亿张,境外40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银联卡。银联不仅是中国人出境首选支付品牌,也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境外消费者喜爱的新选择。

篇6

在谈到美国债务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震荡升级时,甘肃省商务厅信息中心分析报告认为:国际国内机构相继宣布调高对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认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今年升幅增大。主要依据是近期欧元区债务危机加剧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这是诱发人民币连续升值行情的宏观背景。

甘肃一家外贸企业经理分析认为:“人民币汇率变动正在进入升值大周期下的变动期,已经成为考验中小企业生存的“生死线”。就眼前而言,在弱势美元环境下,汇率化解风险是对出口企业的议价能力的挑战。”

为此笔者结合从事外贸研究成果和实战经验,建议企业可采取积极心态面对,应用会展经济、网络电子商务、金融衍生工具等办法,规避汇率风险。

一、面对面,用传统贸易方式规避汇率风险

2002年,当中国经济逐步复苏时,中国家电供不应求,广交会曾出现过国内一些家电大企业缺席,没有提出申请参展,那时有许多国字头大企业质疑广交会等会展经济是否还有发展的必要性。然而,事过近10年,以广交会为代表的中国各种展会经济如雨后春笋,依然存在,规模不断扩大,全国范围内经过商务部确定品牌展会达到90个,以会展为载体的新经济成为中小企业,以及大型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展示新产品的载体和进出口贸易而不可或缺的平台,广交会新址落成,新展馆又几经扩展,第107届和第108届广交会展览总面积达 116万平方米,总展位数量达到58,699个,均有超过20万采购商到会,出口成交均达300多亿美元,展位依然是供不应求 ,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冲刺国际市场的舞台。

可以看到,在新经济风起云涌的今天,不论中小企业是参加广交会、华交会、高交会还是参加境外国际会展,接触到世界各地的采购商,会展经济是中小企业获取贸易机会最为快捷的方式。笔者对甘肃本地参加各种会展企业抽样调查,西北地区的中小企业要走向世界,有90%以上企业都是通过广交会及国外参展获取客户,通过面对面洽谈与世界各地的客户建立联系、进行沟通,获取采购商合同,通过展会窗口挖掘商机,扩大贸易种类。笔者通过走访老外贸,调查企业发现,近几年汇率多变,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增大,对参展企业心里产生一定压力;可以看到浮动汇率机制的形成,为广大进出口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出口企业如何适应汇率的变化,规避汇率风险?还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是要掌握外贸常识。随着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基本完成,原有汇率机制下出口收汇无风险的时代已经过去。出口企业要尽快抛弃“外汇汇率固定不变”或“出口不问汇率”的旧模式,视汇率机制为价格机制,增强汇率变动的风险意识,洽谈业务应预留人民币汇率变化的成本空间,经营方式尽快与国际接轨,学会使用风险管理工具,掌握控制、规避汇率风险的有效手段,提高适应浮动汇率的能力和水平。为了应对汇率变化,小企业不要一味追求挤压利润空间,对人力资源优势弱化,而转嫁于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在实战中积极应对挑战,同时要下功夫在调结构方面,将科技创新与外贸业务结合起来,通过提升业务队伍建设方式来寻求利润空间。

二是争取签订“短单”,结汇快。在汇率波动频繁时,和客户签订了锁定汇率的协议,让客户也能承担一部分汇率变动的风险。出口企业应充分重视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并注意规避潜在的风险。首先,在与客户签订合同时,应提出缩短结汇时间、加快结汇速度或者提高预付货款比例等条件,减少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如在与外方洽谈外销合同付款方式时,可以选择即期信用证(L/C)支付或付款交单(D/P)的方式以便尽快收回货款。也可以选择让进口商票汇、信汇、电汇部分或全部货款,同时予以一定的现金折扣以激发进口商及早付款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汇率风险也可以提前收款,便于企业内部资金流通。其次,出口企业也可采用与银行签订远期结售汇合约(即锁定汇率),按照约定的币种、金额、价格,在将来的某一时间办理结汇业务来规避风险。

三是调整商品价格等方法降低外汇风险。在会展期间,通过与采购商、工厂和供应商共同应对,利益捆绑在一起,尽量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面对面跟客户交流,道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这个问题双方要一起来面对,签合同时约定价格按实时汇率进行结算,只要企业的产品有竞争力,出口企业通过坦诚交流,向外商或生产厂家转移成本是行得通的;要学会在合同中附加相关汇率条款,若遇上老客户、大客户,在合同中考虑与对方约定汇率变化范围,明确人民币升值风险的分担,或者明确在供货期内人民币升值到某个幅度时,价格进行重新调整。

二、背对背,巧用电子商务降低汇率风险

随着以网络经济兴起,互联网在中小企业中普及应用,世界各地的采购商也逐步依托电子商务平台方式进行网上贸易,许多原本依赖会展经济的外贸采购商,在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之下,在金融危机中,不仅依托会展经济,还采用网络经济补充贸易机会,以寻求更多商机。

其一,利用无纸贸易这一形式,降低出口成本,提升本币汇率上升条件下的利润空间。网上的咨询和洽谈能超越人们面对面洽谈的限制、提供多种方便的异地交谈形式。在空间上实现了扁平化,与传统贸易方式相比,减少了繁杂的程序。在弱势经济环境下,企业巧用电子商务,选择网络来回避风险,但必须综合考虑几个因素来实现互补性:一是实现国际贸易由洽谈到签约再到交货结款的部门或者全部业务的在线处理。二是采取第三方国际电子交易平台,尝试供应方国际电子交易平台和经销方国际电子交易平台应用。三是采取电子商务结合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国际配送,这样节约物流成本,减少中间环节,缩短运输周期。四是应用物联网,通过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建立条码识别标志,符合仓储化经营和连锁超市销售,大大提高商品流动速度。

其二,利用电子商务快速掌握汇率波动趋势,选择延时或提前结汇方式。通过网络媒体,及时掌握外汇动向,利用汇率波动曲线,分析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准确对汇率因素提前做出预判,在贸易洽谈、下单、结汇时心中有数,利用快捷电子商务,实现及早计价结算,收汇。

其三,利用电子商务,收集多种货币结算信息,选择有利的币种结算。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订有关建立内地与香港多种货币支付系统,两地支付互通安排首先开通港元、美元、欧元和英镑4个币种的跨境支付业务,通过两地的支付系统发起和接收相关币种跨境支付业务。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给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使银行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地开展各种业务,而且也大幅度地降低了银行的经营成本,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效率。电子化支付和结算,直接促进了电子商务发展,企业也可利用快捷的电子商务系统选择有利的币种进行结算,合理避险。

其四,善于利用网络终端建立贸易关系。网络经济既然实现与会展经济的互补性,催生了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网购新时代。选择电子商务平台,首先要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市场情况分析,搞清楚自己产品的主要海外市场范围,是美洲市场大,还是欧洲市场更加重要。有些特殊行业要“量身制衣”,根据自身专业性及特点,选择合适的行业平台。如何能在第一时间吸引买家注意,赢得客商订单,这就要求企业掌握了解电子商务网络行业平台客户群,知道国外客户侧重点和浏览方向,这样就能准确选择,利用客户端寻求贸易机会,节约成本。

三、手拉手,利用金融工具防范汇率风险

总之,新经济的浪潮已经席卷着全球。中小企业被动应对升值不如主动出击。一方面则更大力度地投入资金和技术力量,进行新产品的开发,突破已经饱和的传统市场,寻求新的商机;另一方面,主动加大金融衍生产品的购买量,以抵充汇率变化风险。甘肃部分从事对外工程的外经企业认为人民币升值概念是一个中长期的投资机会,如果利用好金融工具还可以从中获利。

一是采用金融工具。如远期结售汇、货币掉期等。目前,国内银行对出口企业提供的主要贸易融资品种有授信开证、出口押汇、外汇票据贴现、进口押汇和国际保理和信保融资等。此外,从货币、外汇、股票、债券等传统金融品中衍生出来的金融衍生产品,如远期、期货、掉期和期权等还可以用于市场风险的规避。

二是用套期保值工具来防范汇率风险。套期保值是指以规避现货价格风险为目的的期货交易行为。套期保值可以为企业规避价格变动所带来的风险。但套期保值作为一个重要的规避风险的衍生金融工具,本身也存在着风险,如果使用或管理不当,就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损失。

三是出口信贷保险。在国际贸易中,按中、长期信贷方式成交后,如果买方不能按期付款,由出口国有关的承保机构负责赔偿。利用国家机器转嫁风险是一项可行措施。通常商业性风险由私营金融机构承保,而非商业性风险,则由官方机构承保。国内出口信用保险,有一年以内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和中长期出口信用。中长期出口信用针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等资本性货物的出口以及海外工程承包项目; 其优点:(1)转移收汇风险,避免巨额损失; (2)提升信用等级,为出口商或进口商提供融资便利;(3)灵活贸易支付方式,增加成交机会;(4)拓宽风险鉴别渠道,增强抗风险能力。

篇7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机构;电子商务;外汇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3(3)-0079-0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消费者网上跨境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跨境交易日趋频繁,支付机构跨境电子商务及跨境电子支付业务也蓬勃发展,并逐步呈现出交易市场虚拟化、交易过程无纸化、交易对手分离化、购、结汇形式多样化等特征,但由于目前跨境外汇电子支付配套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容易成为异常外汇资金流出入的便利渠道,因此研究相应的监管政策,对于防范这方面潜在的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跨境电子商务及跨境外汇电子支付发展现状

(一)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业务规模。跨境电子商务大大减少中间流转环节,商户和消费者都能获得较多益处,跨境电子商务得以快速发展。2011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近60000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约6000亿元,占到电子商务交易额的10%。跨境电子商务小额出口业务的总规模超过100 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00%。

2、业务范围。当前,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既包含服装鞋帽、数码家电、食品糖酒等有形货物,又包含电子软件、付费电影、付费音乐、网络游戏金币、账号、装备等虚拟物品,同时还包含在线咨询、网络广告、网游角色扮演及代练等服务项目。

3、业务类型。按交易对象分类,跨境电子商务一般可分为企业对企业(B2B)、企业对消费者(B2C)、个人对消费者(C2C)、企业对政府(B2G)等4种模式,其中较常见的是企业对企业(B2B)和企业对消费者(B2C)2种模式。

(二)跨境外汇电子支付发展现状

1、支付规模。2009 年,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复同意浙江支付宝和深圳财付通开办境外收单业务。2011年,占我国跨境第三方支付市场份额最大的支付宝,跨境支付总额约6亿美元,但这仅占我国跨境电子商务总交易额的5%,其他每年数百亿美元的跨境第三方支付市场主要由美国PayPal 等境外支付公司垄断。

2、支付种类。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主要通过与银行合作开展跨境网上支付服务,包括购汇支付和收汇支付两种模式。其中,购汇支付是指第三方支付机构为境内持卡人的境外网上消费提供人民币支付、外币结算的服务;收汇支付是指第三方支付机构为境内电商的外币收入提供的人民币结算服务。

3、机构模式。按照经营模式分类,目前我国跨境支付市场上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的支付机构。一是主要涉足跨境网络购物、外贸B2B市场的境内第三方支付企业,如支付宝、快钱及财付通等;二是凭借强大的银行网络,不仅支持跨境购物、外贸B2B,还覆盖境外ATM取款和刷卡消费等国际卡业务市场的境内传统金融机构,如银联等;三是在跨境支付市场上已成熟布局的,提供全球在线收付款业务的境外支付企业,如PayPal等。

(三)跨境电子商务及跨境外汇电子支付主要流程

1、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电子商务购汇支付流程

境内消费者登录境外网购平台选购商品或服务,并向境外电商下订单,境外电商将订单信息发送给第三方支付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获取境内消费者电子认证信息后,境内消费者将与订单对应的人民币款项支付给第三方支付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随即通知境外电商已收到境内消费者支付的订单款项,境外电商按照订单向境内消费者发送货物或提供服务,境内消费者收取货物或服务后通知第三方支付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向托管银行发送支付信息,托管银行办理购汇手续后支付外汇给境外电商,境外电商收款后通知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结束。具体流程见图1。

2、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电子商务收汇支付流程

境外消费者登录境内网购平台选购商品或服务,并向境内电商下订单,境内电商将订单信息发送给第三方支付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获取境外消费者电子认证信息后,境外消费者将与订单对应的外汇款项支付给第三方支付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随即通知境内电商已收到境外消费者支付的订单款项,境内电商向境外消费者发送货物或提供服务,境外消费者收取货物或服务后通知第三方支付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向托管银行发送支付信息,托管银行办理结汇后将人民币支付给境内电商,境内电商收款后通知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结束。具体流程见图2。

二、目前跨境外汇电子支付发展中产生的主要问题

(一)削弱个人外汇管理政策效果

1、个人结售汇业务代办资格管理被突破。目前我国跨境外汇电子支付购、结汇主要有三种模式:(1)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客户名义代办购、结汇模式;(2)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线下以自身名义统一办理购、结汇模式;(3)客户直接收付本币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内部清算模式。但《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三十八条明确规定:“个人委托其直系亲属代为办理年度总额内的购汇、结汇,应分别提供委托人和受托人的有效身份证件、委托人的授权书、直系亲属关系证明;其他情况代办的,除需提供双方有效身份证件、授权书外,还应提供本细则规定的相关证明材料。”而第三方支付机构既不是个人,代办个人结售汇时也未按照规定提供委托书和相关证明材料,突破了现行的个人结售汇业务代办管理规定。

2、个人年度总额管理规定难以执行。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线下以自身名义个人非经营性外汇收支的购汇、结汇业务时,银行无法了解第三方支付机构购汇、结汇业务中个人的具体情况,如姓名和身份证件号码等,相应的也无法查询个人的年度结售汇额度使用情况,难以执行个人年度结售汇限额管理政策。当第三方支付机构将多名个人购汇或结汇业务打包办理时,工作量显著增加,导致银行执行个人年度总额管理政策的效率降低。

3、个人分拆结售汇行为不易控制。一方面,由于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具有金额小、笔数多和频率高等特点,与现行的分拆标准存在较大差异,银行无法按照现行的分拆标准筛查个人分拆结售汇交易;另一方面,由于银行不了解实际交易个人的身份信息,事前也无法核实个人是否已在本行的“关注名单”之列,导致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关注名单”管理被轻松规避,个人分拆结售汇行为难以有效控制。

4、个人外汇结算账户管理规定被规避。按照《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经营性外汇收支应当通过个人外汇结算账户办理,个人对外贸易经营者或个体工商户开立个人外汇结算账户参照机构管理,需获得组织机构代码证、营业执照等登记证书,但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的商户通过个人外汇储蓄账户收取货款时,由于年度总额以下的结汇业务不用提供证明材料,商户只需将销售货物收入结汇资金申报在职工报酬和赡家款等项目下,便能规避个人外汇结算账户的管理规定。

(二)传统的真实性审核监管模式受到挑战

1、无纸质单证及不正常报关模式挑战真实性审核。由于跨境电子商务通过网络传输电子交易信息,没有传统的合同、发票等纸质单证,且电子单证可被轻易修改而不留任何痕迹,导致货物和服务贸易传统的纸质单证审核失去基础。此外,目前跨境电子商务实物交易大多不按进出口货物报关,而通过海关快件进出境,通常申报为个人物品或不涉及收付汇的货样、广告品,造成跨境电子商务实物交易真实性难以把握。最后,由于邮寄进出境商品属于货物还是个人物品难以区分,部分商户为逃避监管,通过拆分进出口货物伪报为个人物品,通过邮递、快件渠道进出境,导致进出境货物实际情况难以核实。

2、网络虚拟物品难以准确定性挑战真实性审核。跨境电子商务使得付费电影、付费音乐、网络游戏金币、账号、装备等虚拟物品交易方便快捷,但同时也对真实性审核带来一定挑战。目前,除电子软件明确按照服务贸易项下无形资产管理外,付费电影、付费音乐、网络游戏金币、账号、装备等虚拟物品的买卖是属于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均没有准确定性,这也导致相关交易的真实性审核缺乏明确的法规依据。

3、信息流、资金流分离挑战真实性审核。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只是达成商品或服务的交易,买卖双方之间没有直接的资金收付,与买卖双方有资金收付关系的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即卖方收到的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名义的付款,而买方支付款项的收款对象也是第三方支付机构,这使得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双方关系松散,呈现分离化趋势。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银行实现跨境资金收付时,由于信息流与资金流分离,银行难以判断交易的真实性。

(三)外汇收支信息准确性难以保证

1、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信息失真。第三方支付机构直接充当跨境电子商务的收付款方,境内外交易主体不发生直接的资金收付行为,因而国际收支申报的付收款主体是第三方支付机构,而不是实际的交易对手,从而导致这部分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信息失真。另外,由于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收支无明确的真实性审核管理规定,申报信息中资金属性的准确性也难以保证。

2、个人结售汇统计数据缺失。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线下转换购、结汇主体或内部清算等操作,使得实际应发生的个人结售汇行为被掩盖,从而导致个人结售汇统计数据缺失。如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线下以自身名义个人购、结汇时,第三方支付机构将个人购、结汇业务转换成为线下以自身名义在银行办理的购、结汇,掩盖了个人购、结汇的真实情况,从而导致部分个人结售汇数据缺失。

三、构建跨境外汇电子支付管理框架的总体构想

(一)管理思路

坚持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的“五个转变”,顺应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及跨境外汇电子支付发展趋势,在满足市场交易主体合理用汇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收支监管框架,并与商务、海关、工商及税务等部门形成监管合力,努力实现有效监管和促进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便利化的有机统一。

(二)管理原则

1、前瞻性原则。跨境外汇电子支付管理制度应立足现在、着眼将来,在不影响有效监管的前提下,能够充分满足商户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理外汇收支需求,能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能适应跨境电子商务未来的发展趋势。

2、系统性原则。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收支涉及面广,在构建外汇收支管理框架时,应结合跨境电子商务的业务流程,分别从外汇业务市场准入、交易项目判定、真实性审核、个人分拆结售汇管理和外汇收支数据统计监测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使管理框架系统全面。

3、可操作性原则。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与传统的交易方式不同,具有虚拟化、无纸化等特点,因此,制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跨境电子商务的特殊性,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监管制度,使监管制度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方便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和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主体执行。

4、有效性原则。鉴于跨境电子商务具有交易对手分离化和结售汇形式多样化等特性,制度设计时应紧密围绕交易的关键角色,明确经办银行在真实性审核、“贸易外汇收支企业名录”查询、个人分拆结售汇管理及跨境收支、结售汇数据申报等方面的义务。在赋予第三方机构跨境外汇电子支付权力的同时,也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切实了解交易实际情况,执行好外汇管理相关规定,使跨境外汇电子支付监管切实有效。

(三)管理措施

1、规范跨境电子商务个人外汇管理

(1)完善第三方支付机构个人结售汇代办资格准入管理。建议满足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个人代办结售汇的实际需求,与相关部门协商允许第三方支付机构接网核查系统。在个人注册成为第三方支付机构会员时,要求个人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签订结售汇代办协议(委托书),同时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采取实名认证,通过联网核查系统核查个人身份信息,留存个人身份证件扫描件。第三方支付机构以个人名义如实申报结售汇资金属性,确保个人结售汇代办业务操作规范。

(2)严格执行个人年度总额管理规定。规定第三方支付机构应以个人名义办理购、结汇业务,将交易个人的身份信息逐笔报送给银行,由银行查询个人年度总额使用情况,并按规定审核相关证明材料,将结售汇情况逐笔录入个人结售汇系统,保证个人年度总额管理政策有效执行。

(3)加强个人分拆结售汇管理。制定专门的跨境电子商务个人分拆结售汇“关注名单”管理规定,从分拆标准、筛查时间、筛查方式、共享机制、分类管理等方面分别予以明确,并与已开办电子渠道个人结售汇业务的银行的“关注名单”管理机制相互衔接,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及其托管银行严格执行分拆管理,有效防范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个人分拆结售汇行为。

(4)夯实个人外汇结算账户管理。一方面,通过个人分拆结售汇管理遏制贸易款以职工报酬和赡家款等个人非经营性外汇名义结汇,同时将相关线索提供给工商、税务部门,联合打击网商的不规范经营行为;另一方面,加强个人外汇结算账户管理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从事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的个体工商户及个人对外贸易经营者,按照规定开立个人外汇结算账户,通过外汇结算账户收付货物贸易款项。

2、强化跨境外汇电子支付真实性审核

(1)加强邮递、快件渠道进出境物品的审核。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将跨境电子商务实物交易项下的海关进出境快件个人物品申报单或进出境快件报关单或进出口货物报关单等单据扫描传输给经办银行,方便银行履行真实性审核义务。

(2)加强网络虚拟物品交易的监管。鉴于付费电影、付费音乐、网络游戏金币、账号、装备等网络虚拟商品交易不体现为实物载体的进出口,建议将此类交易定性为服务贸易,并与商务、税务部门沟通协商,联合制定针对网络虚拟商品交易的管理规定,从业务备案登记、外汇收付及税务管理等方面分别予以明确,使跨境电子商务网络虚拟商品交易外汇收支管理有法可依。

(3)搭建跨境电子商务信息交互平台。与工商、商务等部门协商,共同搭建跨境电子商务信息交互平台,引导第三方支付机构将商户网上交易订单、物流及资金信息纳入信息交互平台,实现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数据共享。

3、明确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收支信息统计监测管理

(1)完善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管理。明确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收支的真实性审核管理,要求银行加强跨境外汇电子收支的真实性审核,并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将实际交易双方名称、资金属性等交易信息及时、完整、准确的提供给银行,按照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实际发生制原则,以实际交易主体名义办理跨境外汇收支信息申报,确保申报数据与交易实际情况一致,保证统计申报数据信息的准确性。

(2)规范个人结售汇数据录入管理。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个人的跨境外汇电子支付业务,明确禁止以第三方支付机构名义办理结售汇或通过境内外账户内部轧差清算,而应以实际交易和个人名义在银行办理结售汇业务,银行按照规定在个人结售汇系统上逐笔录入结售汇业务数据,确保个人结售汇系统数据完整、准确。同时加强对第三方支付机构以自身名义办理的购、结汇业务的核查和检查,遏制个人借助第三方支付机构规避结售汇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国汇.网上跨境支付与外汇管理对策[J].中国信用卡,2008,(18):61-64。

[2]郝建军,王大贤.第三方网上跨境支付存在的问题与政策性建议[J].中国信用卡,2010,(16):67-69。

[3]乐毅.对第三方支付跨境业务的监管[J].中国金融,2011,(4):33-35。

篇8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实力持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和进出口总额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但与我国宏观经济实力在世界各国中的地位相比较,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经济强国地位并不相符。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各国对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及相匹配的国际结算体系的认可度持续走低。在既有国际货币架构下推进国际货币体系的系统改革暨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是确保在“新常态”环境下我国宏观经济成功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从支撑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实力角度分析,在全球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的提升增强了我国在国际贸易领域的话语权,这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直接动力;当前正在进行的人民币汇率适度自由化改革和以上海自贸区为代表的新型自由贸易模式的稳步推广则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间接动力。从人民币国际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角度分析,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我国企业将本币作为其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从而有效规避在实体型国际贸易活动中所产生的不同货币之间的结算损耗,从而有利于改良我国国际贸易环境,将由实体型国际贸易活动中所产生的外币汇兑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为此,国际贸易从业者应当充分考虑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战略重构问题。

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一)外贸体系对旧结算体系的路径依赖风险

外贸管理体系对美元结算体系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当前的世界贸易体系根植于二战后形成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基础之上。虽然尼克松政府在1971年宣告该体系结束,但后布雷顿森林时代的美元中心地位的基础未被动摇,美国雄厚的国力基础有力地支持了美元信用,使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愿意采用美元作为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这一行为习惯不仅深刻地影响主要的国际贸易从业者,更是渗透到当前我国外贸管理体系中,主要表现为当前我国的国际贸易管理体系及外贸统计体系普遍采用美元作为计价单位。为配合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当局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路径依赖必须被改变。再者,当前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体系仍然是以美元计价作为计价基础,采取人民币计价的国际贸易从业者需按照海关总署、商检、外汇管理局的电子申报系统要求,将其计价货币转换成美元,这无疑增加了国际贸易从业者的业务运作成本,从而阻碍其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积极性。从海关、商检及外汇管理局的角度来分析,若将人民币作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需要投入资金来改造既有系统,这份额外的成本亦会增加人民币结算风险。

(二)实体经济竞争力弱影响结算货币选择权

从国际政治角度分析,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选择权问题并非一个简单的国际金融问题,而是各国实体经济竞争能力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最终体现;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不同国家的国际贸易从业者的实力差异决定了他们在结算货币选择权上的能力差异,这将使得那些被动接受交易对手所指定的结算货币的本国企业需要支付额外的货币汇兑成本,从而增加其所需承担的国际贸易业务运作成本并降低其从国际贸易中所获取的收益。归根结底,实体经济竞争力不足影响国际贸易从业者自由选择结算货币的能力。为此,当局若要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合同达成中所处的劣势地位,需要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并以此为平台来建立以人民币为主导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新体系;我国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竞争实力的提升亦将直接促进以人民币为主导的结算新体系的建立。

(三)配套制度建设缺位影响国贸战

略的落地其一,境外监管机制不健全影响国际贸易战略落实。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战略的执行需要一系列配套制度措施的支持,而人民币境外流通监管机制的缺位严重影响到基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有效落实。当前我国金融机构习惯于对人民币与外币进行显著性分类管理的二元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将人民币定位为国内流通货币并将外币作为对外贸易货币。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传统二元式外汇管理思想并不适合新时代的国贸实业界要求。在现行外汇资本类账户管理政策约束下,资本类外汇管制政策的模糊性给了外汇管理当局较大的政策执行空间,这种将政策执行的便利性留给行政当局的制度安排必然增加了受政策约束的外贸企业的国际贸易业务运作成本,并驱使其采取各种措施来规避政府的过度行政管制。管理当局试图用“逐案审批”制度来堵塞住前述的各类外汇管制制度漏洞,但这势必进一步增加外贸企业的运营成本。在人民币结算模式不确定性较强的环境中,我国外贸企业及客户企业更为倾向于选择诸如美元、欧元等成熟的结算货币以规避结算风险。为此,当局应当加强跨部门的制度协同制定与运作能力,提升其服务外贸企业的能力;外汇及金融监管部门则应当明细制度条例,降低外贸企业的制度运作成本。其二,人民币国际化增强外贸企业对专业中介组织的需求。国际贸易中的生产商需要为其贸易行为支付一定的境外营销渠道建设成本和通关成本。由于外贸生产商更擅长于产品生产和本国市场运作,缺乏运作具有异质性特征的外国市场的能力,亦缺少与具有不同法律制度环境下的外国政府交际的专业技术。若出口商试图统揽全部的出口关联业务并采取自营策略,其缺乏专业人才的短板将会显著增加企业在国际贸易交易伙伴搜索、商务谈判展开、订单处理、物流组织、通关打理、结算等业务上的交易成本。针对出口商的短板,国际贸易中介组织则具有丰沛的人才资源优势来帮助出口商应对上述威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传统的国际贸易运作秩序产生冲击,出口商需要为此支付更为高昂的制度学习成本来适应新的国际贸易环境。为规避高企的制度学习成本,出口商将有更强动力向专业中介组织购买服务,以提升其在国贸市场中的核心竞争能力。

人民币国际化视域下我国国际贸易战略选择策略

(一)完善国际贸易中的本币结算环境

其一,完善人民币的国际贸易结算的人文环境。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选择既是一个成本问题又是一个行为习惯问题。针对长期以来我国国贸从业者所养成的美元结算行为习惯问题,国际贸易管理者有必要积极引导企业变更国际贸易结算行为习惯。央行应当加大货币政策执行效度的宣传力度,令国际贸易从业者逐步产生对人民币结算的信任感;央行还应当同步采取有力措施来维护人民币币值的相对稳定性,为国际贸易从业者提供规避外汇汇兑风险的环境支持,令从业者切实感受到将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便利性和实惠性。但考虑到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是包括我国企业和外国企业在内的双边行动,在国际贸易合同中约定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需要交易双方经由协商来认可。为此,我国国际贸易从业者应当敦促生产企业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提升本国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此来增加本国企业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议价能力,用实力来敦促外商主动接受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以有序引导国际贸易从业者变革其结算货币选择行为习惯。其二,完善人民币的国际贸易结算的制度环境。参考欧元及美元管理当局在跨境流通管理中的经验,我国亦应当根据“物理管制分散和信息管制集中”的原则来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民币跨境流通管控机构。为降低境外人民币使用者的行为成本,当局应加强与国外金融机构合作力度,在境外广布人民币物理结算点,以便于境外人民币现钞就近出入库;人民币跨境流通管控机构可依托互联网平台来加强对全球流通的人民币进行统一管理。人民币跨境流通管控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加强对人民币现钞跨境流通业务管理及风险控制,加强对从事境外人民币流通业务的商业银行的资质准入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稳健、统一的人民币全球流动监控系统,提升境外人民币流通质量并维护人民币流通信用基础。

(二)优化国际贸易中的本币结算功能

其一,健全人民币的跨国流通体系功能。人民币能否被国际贸易市场成功选择成为国际结算货币,其外部决定因素是由我国经济基本面、货币政策环境和国际贸易开发水平来决定,其内部因素则直接取决于人民币能否在国际贸易中有效担负起黄金、英镑、美元、欧元所能担负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等基本货币职能。制约人民币流通的主要问题在于诸如货币政策、自由港政策等制度障碍,影响到人民币的依法流入和流出关境。为此,央行货币主管部门应当与海关总署、商务部等机构,共同着力加强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签署,增加境外机构和外国居民获取人民币的渠道,提升本国居民出入境时携带的人民币数量,为我国企业用人民币对外投资活动提供政策便利,以提升人民币在现行国际贸易结算体系中的地位。政府还应当积极放宽对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限制,加快以上海自贸区为代表的自由港制度建设,提升并积极拓宽境外机构和外国居民使用人民币的范围,有效疏通人民币的回流渠道,从而建构起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民币跨国流通新体系。其二,完善人民币的跨国结算体系建设。央行应当持续强化人民币结算账户功能,根据当前国际贸易市场需求来优化既有的跨国结算工具品类,以此来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跨国资金清算提供便利。再者,央行应当对当前的欧美债务危机的持续演化保持相对的警惕性,并采取积极应对预案以防范由此产生的对世界贸易体系及国际结算体系所造成的冲击。应对后次贷危机时代的有效办法之一是,当局应积极促成我国政府与主要贸易伙伴国达成并扩大货币互换协议规模,加强货币互换协议下的人民币使用范围。鼓励已达成货币互换协议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将人民币用于与第三国之间的国际贸易结算,将有助于我国将货币互换协议作为推广人民币国际化的有效平台。

(三)控制国际贸易中的跨境结算风险

其一,完善人民币结算制度建设以有效规避国际贸易结算风险。人民币当前的国际化水平日益提升固然有助于推动我国以我为主地改造现有世界贸易体系,但国际贸易结算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依靠人民币国际化是无法有效防控世界贸易风险的。为此,应当积极完善人民币结算工具及相关配套制度建设,以规避本币结算过程中所遭遇的买方信用风险。应当推动中国信保等信用服务机构参与到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中,以政府信用为基础来为国际贸易从业者的出动及相应的收回风险提供专业化保障措施。对于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收汇活动中所遭遇的政治风险及商务风险,中国信保可为其提供受损偿付服务;针对部分中小型企业缺乏足够实力参与国际贸易并向中国信保投保的问题,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对中小型企业所担负的出口信用保险费用按比例提供财政补贴,以增强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谈判能力,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广度。其二,强化国贸中介机构服务供给能力。由于人民币的国外结算基础设施不完备,这给使用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企业造成额外难度,需要增加其在银行保函、保险公司保理、福费廷(Forfeiting)等业务上的制度成本负担。为此,当局应当积极培育掌握基于人民币的国际结算服务技术的国际贸易中介机构,为将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外贸企业提供代办保险、担保、商务纠纷调解及仲裁等服务,有效防控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的国际贸易结算风险。

作者:曹萍 胡子云 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茹玉骢,李燕.电子商务、贸易中介与国际贸易发展:一个文献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2014(7)

篇9

据了解,作为一年一度的信息安全产业老牌的年度盛会,“中国信息安全大会”已经连续举办了15年, 在信息安全领域拥有极高的影响力。大会旨在推动中国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讨论并应对行业发展中所面对的全新挑战。

十几年来,大会始终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信息安全展览、交流平台之一。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信息安全无处不在”,包括政府、金融、教育、医疗等各个重点行业的CIO代表,以及国内外知名的信息安全专家、厂商代表共聚一堂,就信息安全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深入企业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安全的问题也随之紧密地围绕在每个人的身边。与此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深化,信息安全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安全范畴,泛安全的生态逐渐形成。

正如本届大会主题“信息安全无处不在”所表达的,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在支付各个环节已经不容忽视。支付业务的产生主要是应对和解决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问题。在这方面,PayEase已积累了15年的运营和管理经验,特别是在风险控制、保障资金安全方面有突出优势,享有“中国安全支付专家”的美誉。

PayEase是中国最早通过国际ISO27001企业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平台,获有中国电子商务评价机构颁发的“红盾”最高诚信标识和“中国商业网站100强”的称号,并连续多年荣获 “中国电子支付行业最佳客户信任”奖,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一家连续多年享有此殊荣的独立第三方支付平台。

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PayEase于2008年通过VISA全球范围PCI DSS银行卡数据安全认证,并连续多年获“VISA网络收单业务最佳风险防控安全合作”奖。在反欺诈系统管理方面,PayEase于2009年成为了中国大陆首家使用CyberSource Decision Manager管理跨境交易的支付服务提供商(PSP)。而在2013年,PayEase把国内业务纳入CyberSource的服务范围内,有效防范了交易中的欺诈行为,为用户提供更为方便和安全的支付环境。

PayEase相关人员表示:“用户在支付过程中最关心的是安全,而这对于第三方支付平台来说显得更加重要。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信用卡等网络诈骗的行为层出不穷,用户因此最看重一个支付平台的安全性、稳定性和信誉度。”

篇10

关键词:核心竞争优势;组织;文化;质量管理;产业金融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5)10-0069-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10.15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以及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等持续向前推进将给中小银行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而泛资管、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的跨界和跨行业竞争更是威胁中小银行的业务经营和发展。在新的内外部形势下,银行业的竞争格局与竞争模式等都将发生大的变革。中小商业银行由于网点数量少、服务渠道有限、品牌认知程度差、收入结构较为单一、谈判地位相对弱势等原因,在应对内外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方面受到的冲击要远大于大型银行。面对“十三五”时期经营管理环境的明显变化和日益加大的竞争压力,中小商业银行原有经营管理模式面临的弊端已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顺应内外部形势的新变化,根据自身实际尝试在组织、文化、质量管理、产业金融等方面培育核心竞争优势。

一、组织优势

关于组织优势,中小银行可充分利用船小好掉头、决策链条短而灵活的优势,积极在可视化、实时化、智能化和无边界管理等方面培育核心竞争优势。

(一)可视化

企业的发展壮大往往会带来机构臃肿、层级较多、信息传递损耗严重等问题,导致经营管理决策迟缓且出现偏差。面对组织规模的扩大,传统组织理论认为,由于管理者受精力、知识、能力、经验的限制,所能管理的下属人数是有限的。但可视化管理系统的出现和日益受到重视表明组织规模的扩张并不必然导致上述问题的产生。因此,中小银行可积极引入并大力推广可视化管理系统,简化传统锥形组织结构的繁杂层次,形成扁平化的组织模式,进一步提升组织运行效率。

(二)实时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且多变,企业不仅面临现有知识如何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组织的发展壮大,还面临时刻存在的实时化知识的获取和应用难题。知识管理的时效性成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象征,中小银行应前瞻应对,构建实时化的组织,在第一时间向管理层和员工提供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提升行为的绩效。实时化组织的重要特征是面临内外部形势变化具备较强的快速反应能力,促进知识共享和交流。

(三)智能化

智能化是工业发展史上新一轮的自动化,将给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员工的职责任务带来深远的影响。最明显的特征体现为,由于大量程序化、半程序化的工作由人工智能完成,员工职责将向创新性、服务性方向转移,从而形成新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1-2]。中小银行应充分利用这一赶超大型银行的机遇,尤其应引入大数据分析相关智能化系统,利用数据挖掘等技术实时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捕捉转瞬即逝的重大商机。

(四)无边界管理

无边界组织认为信息、资源、构想及能量能够快捷便利地穿越企业的“隔膜”,在整个组织内部进行及时的共享和转化。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企业组织架构的各个组成部分责权利仍然存在,但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的效能却远远超过各个组成部分的效能。无边界组织以计算机网络化为基础,强调速度、弹性、整合、创新为关键成功因素的一种适应环境快速变化的组织,完全不同于在传统的组织思想中占统治地位的官僚组织。中小银行由于规模较小、组织架构较为简单等,能够更加容易推行无边界组织的理念,也容易将此培育成核心竞争优势[3]。

二、文化优势

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灵魂和关键。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而言,中小银行应着重培养自动自发、分工协作、催化效应、高效传递、留痕管理、高度信任等优秀企业文化,打造高效、敬业、积极向上的团队,铸造卓越的文化基因,为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一)自动自发

组织和成员都负有极强的责任心,自动自发甚至主动加码,无须太多自上而下的控制或管理,就能自我完成工作。员工敬业奉献、自动自发将对组织的高效运转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分工协作

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微小的个体力量整合起来形成无坚不摧的团队力量,形成超越自身几百倍的力量,变不可能为可能,成为由弱势个体跃升为超高和商的典范。

(三)催化效应

蚂蚁肢体上的骨头长在肌肉外面,它的肌肉纤维里含有特殊的酶和激素蛋白,稍加活动就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且几乎没有损耗,这就是催化效应。从管理学角度,必须调动组织成员的激情,激发热忱与自信,打开组织力量的大门,如通过各类宣导,迸发全员激情和活力,产生强大的催化力量。

(四)高效传递

组织成员之间迅速高效地传递信息及便捷沟通,这是组织高效运转的关键。高效传递的组织特点集中体现中小银行各分支机构不仅管理层能够及时了解总行方针政策,而且第一时间向分支机构员工传达,使总分支机构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内部信息的高效传递为组织的高效运作奠定了基础。

(五)留痕管理

组织的每个行动均应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载体进行留痕,方便后续监督和过程管理。如银行的授信电子化留痕管理规定业务的办理和审批均需要流程中的经办、复核和审批人员进行留痕管理,极大提升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六)高度信任

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具备充分的相互信任,为最终达到整体目标提供了基本保障。如蚂蚁搬运食物时可以很信任的将其搬来的食物交给另外一只蚂蚁,但无需担心食物的遗失,银行管理层可以很放心将重大任务交由员工去做,同样也是对其高度信任的具体表现。

三、质量管理优势

经过多年的锤炼,中小银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面对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时期,中小银行应充分借助组织流程再造和科技的力量,进一步锻造质量管理的软实力,力争将质量管理培育成核心竞争优势。根据中小银行质量管理的实际,可构建以“双前置”为前锋、“四维”为基础、“四最”为原则、“独立性”为保障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前瞻前置、有效制衡、独立公正的全方位质量管控体系,并根据实践的检验不断进行发展和提升,力争将逾期贷款率、不良贷款率等质量管理指标保持在较低水平。

(一)以“双前置”为前锋

中小银行应坚持以前瞻性和前置性引领质量管理,预谋预判,对外部经济、政策、行业、市场等开展前瞻性研判;坚持制度先行,紧紧围绕“质量管理为业务发展创造空间”的理念,在贴近市场、贴近客户的前提下,将质量管理前置于业务产品研发设计环节,并及时制定、调整各类业务制度,主动揭示潜在风险,预设风险控制措施及风险处置预案,有效保障业务的规范发展。

(二)以“四维”为基础

1.以逻辑维为架构,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设计战略层面的风险偏好和容忍度,设定质量标准,形成全面质量管理文件体系,由传统的风险管理向前瞻性、决策性、战略性的质量管理转变,实现质量管理内涵的转型升级。

2.以时间维为核心,以质为前提、以效率为基础,形成总行总控、业务集中处理、分级分类授权、前中后立、信息化系统支持的组织架构与流程体系,确保高品质的服务质量和有效的质量管控。

3.以知识维为布局,逐步实现由人控向机控,以机控为主的管理方式转变,打造大数据平台、互联网金融、分支机构和客户等级分类管理、动态模型评估与监控等先进的质量管理工具支持。

4.以市场维为基础,将“以客户为中心”、持续提升服务品质贯穿始终,在效益创造的过程中防范和化解风险,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实现效率和效益,打造一流品质服务,提升品牌价值,实现风险管理价值、客户满意度、消费者权益、市场价值、品牌价值之间的良性循环。

(三)以“四最”为原则

中小银行质量管理体系应坚持“摩擦最小、制约最好、传递最快、效益最高”的“四最”原则,主要体现在:

1. 风险评审的集中化、专业化、标准化,实行额度管理总控、贷后管理的标准化和量化。

2. 前中后台间、条线间、总分支行间、境内外机构间相互制衡和高效联动。

3.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密切跟进项目上报、推荐、评审、审批、提款等环节,全面提升评审审批效率。

4. 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文化优势。要实现“四最”,必须要有强大的组织动员力和执行力,必须要有文化的聚合力,以自动自发、敬业奉献作为“四最”的有力支撑。

(四)以“独立性”为保障

中小银行应力求通过“十三五”时期的多方努力,建立相对独立的风险管控体系,形成持之以恒的制衡作用、相对较大的权威性。通过独立、公正、公平和持续的跟踪与监测,立体式扫描和揭示存在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积极主动采取各类防御措施,有效保障业务发展。

四、产业金融优势

产业金融优势是指中小银行挑选部分具有一定市场规模、行业发展前景较好的特定行业、领域或细分市场,通过“行业应用+互联互通+专业深耕”,培育行业专家型市场和风险管理团队,实现全链条贯通,开发全产业链、行业整合、电商、价值挖掘四大模式,创新交易撮合、投联贷、并购等“金融+非金融”业务,持续引领特定行业、领域或细分市场的成长壮大。中小银行如果走老路、借助传统业务模式,一方面无法与客户及业务基础深厚的大银行相竞争;另一方面拼不过综合化、专业化水平更高的其他中小银行。同时,也难以发现和体现银行自身的比较竞争优势。因此,中小银行有必要深入特定行业、领域或细分市场,抢先实现互联互通,为企业及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甚至是相关的非金融服务,实现专业化和长期持续发展。结合未来内外部形势的发展和中小银行的资源禀赋,可考量的专业化发展创新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跨境金融专业化模式,打造跨境金融服务商;(2)健康商业银行模式;(3)教育银行商业模式;(4)互联网物流金融模式;(5)大众创业金融模式;(6)“管家型”旅游金融模式;(7)“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的科技型企业专业化金融模式。下面重点介绍跨境金融、健康银行和教育银行三种模式。

(一)跨境金融优势

1.良好的发展基础

部分中小银行已经在香港、澳门等地完成机构网点布局,服务境外企业和居民已有较长时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展跨境金融业务具备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对于中小银行而言,跨境金融业务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整合境内外的资源,充分发挥出境内外联动的竞争优势[4]。

2. 未来发展对策

“十三五”时期,中小银行可在打造境内外投融资平台、搭建中小银行跨境合作平台、财富管理等领域发力,着重培育差异化的比较优势。

(1)打造专业化的境内外投融资平台

从目前的国家政策来看,国家鼓励中资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已经非常明确,一带一路规划恰恰可以印证到这点。未来离岸人民币业务拥有巨大的机会和潜力,中小银行应充分利用港澳机构前瞻布局离岸人民币业务及其他跨境金融业务,打造一个专业化的境内外投融资平台,为公司客户及个人客户提供跨境金融领域全条线的专业化、综合化服务,包括离岸人民币存款、贷款,发行和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牵头组织银团贷款等。

(2)搭建中小银行跨境合作平台

长期以来,各家中小银行之间主要还是竞争多合作少。但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推进,以及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所带来的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小银行可考虑与其他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谋求协同作战,推动共同发展。

一是离岸资金营运平台。通过搭设离岸资金营运平台,中小银行能够帮助目标客户有效的营运和管理境外资金,包括投资远期、掉期产品,投资境外理财产品,增强对跨境客户的服务能力。同时,通过搭设离岸资金营运平台,借助境外机构和丰富的运作经验,能够方便资金的跨境双向流动,帮助客户加强跨境资金调拨和有效营运。

二是境内外联动授信平台。近年来,“走出去”的境内企业越来越多,境外贷款由于利率较低而倍受客户青睐。客户的境外关联公司如果有在境外贷款的需求,可以借助中小银行的境外授信平台,通过保证金、担保、开立备用信用证等方式提供风险缓释,由境内机构提供贷款资金至境内客户的境外关联公司。

三是跨境零售业务平台。通过跨境零售业务平台,满足境内中高端零售客户的境外金融需求和综合金融服务需求。例如,香港地区集聚了众多的国际大型保险公司,保费较内地便宜、回报率更高、受保范围较广且履赔速度快,在国内保险格局未改变的情况下,具有极高的吸引力,中小银行可以通过设在香港的跨境零售业务平台,为客户提供境外保险,获得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同时,可以为客户提供保费融资服务,帮助客户享受更高的杠杆和投资回报。又如,可以帮助境内零售客户办理海外信托,实现长期的保值增值、个人财产与公司财产分割、享受境外税款减免优惠等[5]。

四是银团贷款合作平台。银团贷款是银行同业联手开拓大企业贷款的重点突破口,同时,银团贷款还可以通过“同伴监督”,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大额贷款的风险。尽管外币贷款不受额度限制,但由于缺少有效投向,有些银行的外币资金运用不够充分,通过银团贷款,能够投入到风险可控、收益较好的大型境外项目,共同提升收益水平。

(3)积极拓展境外财富管理业务

在未来国内投资环境难以大幅改善的情况下,中小银行可满足中高端客户投资分散化的需要,因应客户往外走的需求,提供专业的财富管理服务,帮助境内客户参与到全球金融市场及产品的投资,帮助客户进行海外资产配置,特别是香港金融产品丰富,可以为客户提供在港上市公司的国际配售、保险、基金、私募投资、税务筹划等多种形式的服务。

(二)健康银行优势

1. 发展基础和前景较为乐观

医疗保健和制药行业在国家和居民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中小银行可将医疗保健和制药行业纳入未来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充分利用医院在整个医疗保健和制药产业中的中枢地位,以医院为核心整合医疗制药产业网络平台,打造战略性的健康银行商业模式。目前支付宝和微信在医院服务方面均是挂号、付费等较为表面的业务。健康银行这一领域价值巨大,仍处于起步阶段,如2015年4月29日北京银行和腾讯宣布开启医疗领域的战略合作。中小银行完全有时间和空间在健康领域前瞻投入并建立先发优势。

2. 发展策略

中小银行可与全国主要医院形成战略合作联盟,推动与各医院系统的互联互通,通过手机银行、网络银行、直销银行及与医院对接的系统平台等方式实现看病预约、免排队挂号、免预缴现金电子支付、免排队结算等便利服务,构建一个便捷的、客户数潜力无限(几乎每个人都会与医院发生往来)的医疗服务应用平台,形成宝贵的个人客户大数据资源,为交叉销售和个性化产品设计及市场营销奠定关键基础;此外,还可通过远程医疗、医生签约等方式将全国各领域专家名医资源整合起来,为中高端客户提供独特的增值服务,甚至可将医疗、制药、保健等产业整合起来。

(三)教育银行优势

1. 发展潜力和基础

据《2012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调查显示,“教育消费”作为家庭消费的重头,占中国社会中坚阶层家庭收入的1/7,并且该比例预期还将持续增长。目前银行业在教育领域的产品较为单一,且对教育领域的业务拓展深度不够。中小银行可有效利用这一形势,并积极通过产品开发和营销创新拓展教育银行相关服务和产品[6]。

2. 发展策略

以大教育概念为核心整合教育金融平台,打造教育银行商业模式。具体而言,就是与包括中小学、大学、培训机构等教育机构形成战略合作联盟,建立互联网平台,对接各教育机构,实现中小银行与各教育机构的互联互通。

(1)中小银行给予学校及相关教育机构授信及提供相应教育产业链金融服务,以及为校企联盟企业、校友企业等进行相关的专业化、综合化服务。

(2)可以对学生创业予以资助,其中涉及到小微贷、创业贷款、风险投资等多种业务模式;还可以结合校办企业展开合作,提供授信、结算等全方位的服务。

(3)零售业务方面,中小银行可设计一些面向老师和学生的教育理财、成长计划、研究计划之类的个性化理财方案;还可结合教师工资卡设计“薪金宝”等宝宝类产品。

五、结论

“十三五”期间,中小银行面临经济增长进入下行通道、利差缩窄、直接融资分流客户、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机构的跨界和跨行业竞争等严峻的形势,既需要在质量管理、产业金融等硬实力方面增强竞争力,更需要在组织、文化等软实力方面培育核心竞争优势,牢牢筑起业务发展和管理的护城河,持续增厚安全边际。中小银行虽然在网点、渠道、品牌、产品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和弊端,但是决策链条短而灵活,为其在“十三五”期间的经营管理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中小银行可在分析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上,根据可获得的资源以及未来银行业发展趋势在组织、文化、质量管理、产业金融等方面因地因时培育核心竞争优势,紧紧抓住经济发展过程中蕴藏的重大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代桂霞.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及业务流程机制的对策分析[J].金融研究,2004(10):65-68.

[2]高山.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研究[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58-61.

[3]戴荷娣.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与战略选择[J].银行家,2006(11):38-39.

[4]胡剑平.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层次分析和中国银行业的创新方向[J].上海金融,2004(7):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