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的论点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7: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独立思考的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独立思考的论点

篇1

[论文摘要]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运作和发挥作用是建立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得以解决的基础上,而不是执行了独立董事制度,就能解决上市公司的一切问题。独立董事制度只是在若干特定交易中起到了某种程度上的作用,因此,只有在恰当地解决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这一根本问题的同时,不断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才可能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2001年8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境内外上市公司应当在2002年6月30日以前,按照该《指导意见》的要求修改公司章程,聘任适当人员担任独立董事。

根据2004年由《上海证券》报发起的“中国资本市场系列调查报告”中显示,首份中国独立董事调查报告中的数据和事实却不容乐观:63%的独立董事为上市公司董事会提名产生,超过36%的独立董事为第一大股东提名,独立董事的产生尚难以规避一股独大的问题;35%的独立董事从未发表过与上市公司大股东或者高管等实际控制人有分歧的独立意见。另外,独立董事的行使权力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关于独立董事的激励制度与其所承担的风险还不够匹配,独立董事对风险难以进行有效把握等,都是问卷调查中揭示出的核心问题。而这些问题,显然不是制定独立董事制度的初衷。债转股、MBO、独立董事,这些舶来品到了中国都显得束手无策,怪不得有人戏言“中国和尚、外国和尚,都念不好中国的这本经”。这究竟是因为什么?追本溯源,首先需要了解独立董事制度的根源。

一、独立董事制度的根源

独立董事制度是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rnance)的一个具体范畴,起源于英美公司法,是单层次董事会结构国家为了弥补董事会监督不力而设立的制度。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不少公司内部管理高层人员同时兼任董事会成员,并对公司董事提名具有很大影响,如此,实际形成了高管人员控制董事会,进而控制公司的现象。这种情况使得单层次下的董事会决策职能与监督职能相互冲突,难以监控。为此,以美英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国家在20世纪60一70年代之后,在不改变单层次模式下,通过设立独立董事制度以达到改善公司治理,提高监控功能,实现公司价值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国外的经验表明,推行独立董事制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但这一制度能否良好地运作,在很大程度上却取决于法律制度、公司环境以及公司管理层的积极配合等多方面因素。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只是经过了股份制改造这一过程,但与真正的股份制企业还相距甚远,特别是在股东权益保护工作上存在许多的困难与缺点,股东权益面临着来自政府部门、大股东、公司经营者、中介机构等其他各方主体的侵害。董事和经理在公司治理中的透明度、负责性和诚实性普遍较差,大股东滥用其一股独大的控制股东地位、侵害公司财产、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等问题更是屡见不鲜。而我国现有的以监事会为主的监督机构又存在着监督不力,无法真正地发挥监督作用,监事会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成了董事会的附属机构。基于这样的现实,独立董事制度才被引人中国,以期达到通过独立董事加强监督职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但在过去的三年多里,独立董事制度在实际的运作中,却遇到了重重障碍,引起了众多争议。

二、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面临的困境

(一)独立董事不独立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在《指导意见》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即独立董事如何产生?如果独立董事均由大股东推荐,并且经过股东大会投票选举的话,独立董事很有可能名义上是代表中小股东利益,实际上还是代表着大股东的意志,受大股东的影响或操控。这时,独立董事非但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了名正言顺的大股东意志的代言人。事实上,这确实是中国独立董事的现实处境,无怪乎有了这样的叹息:‘名为谁所提,钱为谁所给,话为谁所说,手为谁所举’!二是按照《指导意见》的规定,独立董事的报酬由上市公司承担,报酬过低,独立董事很难有积极性去从事责任大、难度高的工作;报酬太高,又很难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三是根据《指导意见》的现行规定,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只设定了一个下限三分之一,而在美国的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多达三分之二,人数的欠缺影响了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使得其无法在公司决策中起主导作用,也在其监督作用上大打折扣。

(二)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冲突

如前所述,在形式上看,我国采取了双层的董事会结构,既有董事会又有监事会。而根《指导意见》的规定,单从人员组成上又与双层制有所不同:监事会由职工代表和股东组成,而董事会中除有执行董事,又强调有一定比例的独立董事。这样,两个会的职能就很难做到清晰的分工。我国目前的现实是,大多数监事会基本上没有发挥什么作用,董事会又是内部人(管理层或大股东)起控制作用,因此内部监管的能力很弱。改善这一局面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在现行的董事会中增加独立董事的比例,达到超过半数,可是这样又会冲淡监事会的作用;修改监事会的组成,仿效大陆法系的国家,使其主要由外部董事组成;甚至,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如果能够明确分工、各行其职、各负其责,还可以创造性地同时运作独立董事和监事会这两个监督机制。但从证监会的《指导意见》来看,在我国上市公司引人独立董事制度后,如何做好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监督职能的定位区隔及其协调问题却只字未提,而现行的《公司法冲寸此的规定更是滞后。由此,上市公司中监事会和‘新的”董事会对公司业务的监督(监察)职能的关系又当怎样处理?二者监督职能上的重叠与冲突应当怎样处理?是否在这“两会”之间还会出现监视权力真空?关于这些这问题,《指导意见》并未加以详细解释。

(三)独立董事的法律定位欠缺

上面阐述的主要是如何通过法律的规定,来解决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可能发生的职能交叉与冲突。然而实际上,关于一种新制度的立法,所涉及到的因素远不只这一个方面。作为外来制度,独立董事制度还无法与中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实现成功对接,进而实现本土化。因为现有的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的规范性文件效力层级过低,与其他相关法律的效力层级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同时又无法从其上位法(如《公司法》、《证券法》等)中为其找到依据;而且在现有的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内,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在职能上还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由于无法实现本土化,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试问这样的制度怎么能够呈现出勃勃生机呢?同时,现行的独立董事制度并没有对独立董事的责任追究问题,特别是对独立董事怠于行使职权的责任追究问题作出专门规定。这无疑是独立董事制度设计的一大缺欠。该缺欠的存在不仅意味着独立董事在违法、违规时,得不到应有的‘罪当其过,的惩罚,同时也意味着独立董事不必为自己的碌碌无为付出任何代价。这在当前独立董事本来就“三缄其口”的情况下,对上市公司的规范运作无疑毫无裨益。 三、改进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议

在提出改进完善独董制度之前,有一点必须明确:即独董制度的有效运作和发挥作用是建立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得以解决的基础上,而不是执行了独董制度,就能解决上市公司的一切问题。即使在美国,现实告诉我们,独立董事制度也只是在若干特定交易中起到了某种程度上的作用,例如解除不称职的行政总裁、限制无益于利益最大化的收购、减少高级管理人员收购公司等现象。但中国的现实是,中国的上市公司问题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豪夺多于巧取,独立董事制度这样“精致”的调节机制究竟有多大的用武之地,还很难做出一个明确的论断。因此,只有在恰当地解决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这一根本问题的同时,加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才可能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确保独立董事的真正独立性

首先,改进独立董事的选任机制,加强独立董事行业建设。在独立董事的选任机制上,可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由董事会提出独立董事应具备的条件和素质,经股东大会批准后向一定范围或整个社会进行公开招聘,然后由股东大会批准;另一种是采取累积投票制选举独立董事,中小股东可将其有效投票权总数集中投给一个或几个独立董事候选人,使其当选。这种方式有利于抵制大股东的“一言堂”,也有利于激发广大中小股东参与公司管理的积极性。从独立董事队伍本身的建设来说,笔者认为独立董事应当走向职业化,如成立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独立董事协会,人员由各行各业包括法律、财经、科技、管理等各类专家人才组成。这些人员进人董事会可以直接由协会推荐,证监会考核认定,上市公司董事提名委员会审核提名,最后进人股东大会表决程序,并以累积投票方式产生。

其次,提高独立董事的构成比例。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DECD)统计,2000年初美国独立董事占董事会中的比例已经高达62 %,在西方实行“一元制”公司治理机关构造的国家中,独立董事的比例正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独立董事数量的多寡,直接关系到大股东对提案权支配的困难程度,是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的基础性环节。根据我国现行《公司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最少可以有5人,最多不超过19人。截至2002年6月30日,在上市公司强制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后,大股东完全可以通过增加现有董事人数,在扣除1/3独立董事,并保留其他股东董事成员不变的情况下,轻而易举地使第一大股东保持过半数董事席位。况且,除第一大股东董事之外,难保其他个别董事不会有“寻租”的可能。因此,独立董事比例下限设计至少应在2/5到1/2之间,此时,大股东的操纵难度几乎要扩大一倍,而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才能摆脱弱势群体的地位,真正发挥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

(二)建立和完善有关独立董事制度的法律条例

从国外的经验看,独立董事的地位与作用多在((公司法》或《证券法》中加以说明,然后落实到证券交易所的上市规则中。我国现行法律缺乏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的相关规定,因此,制定《独立董事法》,建立我国的独立董事法律制度显然是大势所趋。

一部法律的出台会牵涉到诸多方面,不可能一毗而就。那末,至少在短期内应当有一定的专门条例,或者是关于《公司法》的补充说明条文来对以下主要问题加以阐述:

一是独立董事应当拥有什么权利,承担什么义务。明确的权力与义务是独立董事制度有效运行的前提: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应具有否决权,被独立董事否决的议案如果再议时,要有全体董事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才能通过,并且要在公开披露的决议中列明独立董事的意见。选任独立董事或独立董事去职都须对外公布。董事会对外的公告应有独立董事意见。

篇2

一、框架阅读法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当然,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一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框架。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

二、逆向阅读法

“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这样的论点让我自己来写该如何写。

如在阅读《驳“实惠”论》一文之前。同学们先对“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大量的个人观点发表后,再去阅读课文,审查作者的论证思路,发现作者正是从逻辑上,从人生观上,从揭示“实惠”论的本质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三个方面来层层驳斥“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与刚才同学们自己的想法比较,其差别是明显的。这样的阅读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留下的印象也更强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逆向阅读法一般遵循的顺序是:问题——思考——求证——对照——彻底理解。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阅读方法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只有强调善于独立思考,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立体交叉式综合阅读法

完形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出个别反映,而是对学习对象作出反应,即一种整体性的把握。因此“肢解课文,着眼局部的分析”是一种极端。然而本人认为“仅从整体入手,忽视了局部乃至细节的研究同样也是一种极端,正确地阅读理解方法应是‘整体、局部、细节、大整体’诸要素的主体交叉和综合。”

篇3

我们参加(已毕业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中对参加答辩的毕业生总的印象是

(1)态度积极认真.大多数人是头一次参加论文答辩,又新奇,又紧张,有的甚至有点不知所措.比如:某个班中有个年龄40多岁的同学,翻来覆去的把论文背了几遍,仍感觉心中无底,睡不着觉.

(2)大多数毕业生在工作第一线.有工作能力,也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专业基础理论较弱.

(3)大部分同学还不能较好的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经验联系起来.

针对毕业生的如上情况,这里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毕业论文答辩.

一、毕业论文答辩的程序和目的

1,在580202毕业论文答辩时,答辩老师首先要求你简要叙述你的毕业论文的内容.叙述中要表述清楚你写这篇论文的构思(提纲),论点,论据,论述方式(方法).一般约5分钟左右.答辩老师通过你的叙述,了解你对所写论文的思考过程,考察你的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2,第二步,进行现场答辩.答辩老师向你提出2—3个问题后,做即兴答辩.其中一个问题一般针对你的论文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提出问题,考察学生对引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准确.第二个问题,一般针对你的论文中所涉及的某一方面的论点,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或专业实务进行讲(论)述.考察你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你实务(实际)工作的联系及帮助,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个问题,根据学生有一定工作经验,提出专业理论或实务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以工作实践中遇到的案例和实务,研讨理论依据或当前所学专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及热点问题.考察学生专业方面的潜在能力.

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就是检查毕业生是否是认真独立完成的毕业论文,考察毕业生综合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专业方面的潜在能力.答辩老师结合毕业生现场答辩情况评定答辩成绩.

二,毕业生如何准备和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1,对自己所写论文要十分熟悉.当然,通过独立思考,反复推敲,按自己的构思动手写成的论文,你一定是熟悉的.不过我们过去接触过的论文中,有的是把收集来的资料"粘贴"成论文,提交论文时,本人没有认真读一遍,交出的论文漏洞百出.比如,有的论文称"21世纪……",而后面的论述用的资料又是"1995年如何如何……".这样答辩时由于你对论文不熟悉,针对所提问题就很难回答;还有的毕业论文给人感觉写的不错,但答辩时却一问三不知,显然对这篇毕业论文你不熟悉.所以参加毕业论文答辩,首先要熟悉自己所写论文.

2,针对答辩提出问题的方向,在答辩前做些准备.

(1),对自己所写论文中涉及的专业基本概念和原理,在答辩前最好一一整理出来.比如,论文中我的第二个论点中涉及了某个基本概念,这个基本概念的内容我参考了某"专业书"的第几页,内容是什么,整理好备用.

(2),结合所写论文的论点,在答辩前,收集一些资料.比如,很说明问题的好案例;比如,在你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实例等等.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手段 阅读 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8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语文教育既是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又是发展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的必要条件,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扬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要发扬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运用电教手段,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下面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提升兴趣

现行省编语文教材融语言文字训练与思品教育为一体,通过学习课文,不但提高了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和情感。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正式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形式之一。小学语文第四册《公鸡的脸红了》一文中,公鸡在它的朋友需要帮助时,很不礼貌地拒绝了;而当它的屋顶被大风刮跑后,邻居们热情地帮助抢修,公鸡想起自己平时的表现,脸红了。为了帮学生体会公鸡的冷漠、以及它得到朋友们的热情帮助后后悔、惭愧的心理,从而领悟朋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一主题。为此,我播放了一段无声的录像,展示公鸡傲慢待友的故事情节以及风雨交加的晚上,公鸡急得又叫又跳,朋友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冒雨为公鸡抢修屋顶的场面,让学生看图想象(公鸡会急得怎样叫;朋友们又会怎样进行安慰;得到帮助后的公鸡会怎样想……)、并要求给画面配解说词(说说朋友们是怎样齐心协力地帮助公鸡的。)在动人的情节中,学生通过看、想、说、比,入真情于动景,有了观察的兴趣自然也容易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说得生动、比得细致,继之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主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手段。学生自己发问,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出现问题后,上课时间更多的由学生用来小组讨论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有了充分的学习实践,其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能力都能得到锻炼,独立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将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机输入,并显示在屏幕上,同时把它们排列成序,再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最后,以学生汇报的形式将问题解决。这样,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主体式教学”,改变了课堂固有模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传授方法,注重能力

具体来说常用的阅读方法有框架阅读法和逆向阅读法,框架阅读法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如学习议论文《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开动机器》等即可采用此法。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按这一框架,我们在读以上几篇文章时,就要看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当然,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一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框架。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

而逆向阅读法中的“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这样的论点让我自己来写该如何写。如在阅读《驳“实惠”论》一文之前。同学们先对“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有的说“学雷锋,做好事,不收钱不留可谓‘名利双失’对自己来说不是太吃亏了吗?”有的说“邵逸夫做好事捐给咱们大陆那么多钱造图书馆建医院,对大陆来说不是挺‘实惠的吗?”有的说“倘若当‘张亚奇’在路边苦苦挣扎时,有一位雷锋式的好人,热心把他送进医院,对亚奇来说,难道仅仅用‘实惠’二字能概括吗?不,因为雷锋为她挽回的是用金钱所无法换回的性命……”在大量的个人观点发表后,再去阅读课文,审查作者巍巍的论证思路,发现巍巍正是从逻辑上,从人生观上,从揭示“实惠”论的本质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三个方面来层层驳斥“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这样的阅读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留下的印象也更强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逆向阅读法一般遵循的顺序是:问题――思考――求证――对照――彻底理解。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阅读方法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只有强调善于独立思考,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一、必须大力缩减知识、简化教材

配合新课程要求,积极落实探究性课题学习,并把学生参与、学生习作情况作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在落实探究性课题学习中发现这种学习方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索精神。但教学中也发现如下问题:课程知识内容多,学生抄袭现象严重,学生课业负担重,挤不出时间去探究和收集资料,导致学生探究性课题学习水平低。所以要真正贯彻新课程理念,必须大力缩减知识、简化教材,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体验、去感受探究的快乐。

二、体验生活,挖掘社会实践资源

卢梭说过,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所在。新课程标准有体验性目标的设定,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就迫切需要利用课程资源创设相关丰富的情境活动,包括课堂讨论、辩论、演示等,也包括课堂外的参观、调查、访谈等。在活动体验中,使学生身临其境,自觉把理论知识与自身的感受和体验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教学实效。

例如在讲“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内容时,我指导学生组织一次人大代表模拟选举。学生感到很新鲜,几名学生通过查资料、采访人大代表(机关)编制了这样一个程序:1.推举唱票人、计票人、监票人;2.分组推举候选人;3.候选人发表竞选演说;4.无记名差额投票;5.计票,同时候选人调查民意;6.宣布选举结果;7.当选代表发言。实际进行时气氛热烈、非常顺利,“群众”对“代表”提出了许多要求,“代表”也作出了多方面的承诺。这个活动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人民代表人民选,人民代表为人民”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深入研究和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例如在讲“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时,我先让学生预习书本和找资料,并布置一些相关的思考问题,课堂上组织学生整理出基本论点,并通过生动的事例、具体的数据说明自己的论点。这样学生对国家采取的货币政策就有了充分的认识。当然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知识基础是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这一切没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是无法完成的。教师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理解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四、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篇6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 问题 办法

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讨论式教学是广大教师经常使用的授课方式。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学生是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者。在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为探讨课题中,教师们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讨论式教学,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笔者认为还存在以下问题亟需解决。

一、讨论前,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学生不理解将讨论什么,怎样讨论,无法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自己有的认识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讨论点,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学生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和倾向性,不知道怎样进行有效的互动。

三、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广泛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造成:1、讨论的效果不佳,方式方法单一,学生逐步感到厌倦。2、提出的问题没有思维容量,或根本不值得讨论,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四、教师对出现的问题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讨论。结果使学生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意见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观点。这样,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讨论学习之真谛。五、优等生在讨论中处于主导地位,承担了主要角色。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机会。

综上诸多问题,笔者认为症结在于教师缺乏对合作讨论的本质理解,片面地、形式化地理解了合作讨论。因此,在大力倡导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把握讨论的方向避免离题。在展开合作讨论之前要有一定准备和必要训练。比如教师要告诉学生讨论的目的是什么,它为什么是有用的,它是如何展开的,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等。

2、全面完整理解合作讨论的意义,正确把握小组合作的实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的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地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法,实现多样化。

3、合作讨论前,教师要有适当的讲述。讲述的目的主要有:a、吸引学生的注意力;b、告诉学生会学习什么,必须掌握什么;c、将信息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为学生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提供必要的帮助。

4、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讨论中的作用。讨论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并以从前的认知能力作为基础,才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时间。 5、正确处理异质学生间的关系。分组讨论学习一般采用异质混合。在组合时教师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激发其相互帮助的学习动机,对学困生以更多关心和鼓励,建立“能行”的积极期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应尽量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并加以表扬,使其扬长避短,从而主动参与,积极发言,毫不胆怯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教师对学优生要进行引导,鼓励他们对学困生提供帮助,与其他学生形成协作关系,从而使自己更能尊重他人,更具有分享精神,并体验自身价值。

总之,在教学中要搞好讨论式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篇7

一、 小论文试题的基本特点

1. 能力要求专业化

历史学可以分为史实的考证、史事的理解、理论概括、史学评价四大能力层次,《考试说明》也规定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大能力要求,而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就是属于史学评价层次范畴,要求同学们具有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要有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的学科能力,这种最高层次的能力要求,要求同学们具有一定的历史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历史试题对能力的要求显然具有专业化倾向。

2. 考查内容固定化

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0题第3问是“对材料三中的恩格斯的历史认识的评价”,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是“根据这段材料选择观点进行历史评论”,2011年江苏历史卷第22题第3问是“根据材料中历史学家陈旭麓关于生产方式变化的历史认识进行评价”,显然小论文考查内容都是以固定的、有范围的、具体的史家和史著的历史理论作为依托材料,创设新情境,让同学们对固定的材料所涉及的重大史学理论和认识观点进行概括、提炼,形成逻辑严谨、阐释有序、主旨明确的历史小论文,所以试题考查内容呈现固定化特点。

3. 考查形式多样化

虽然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0题、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2011年江苏历史卷第22题考查内容的呈现都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这样共同特点,但考查内容呈现的具体形式各有特色: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0题其实是传统的材料问答题,是“老树开新花”,嫁接新高考命题意图;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是一种创新题型,具有开放性特点,能够考查同学们从不同视角发现、解决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同学们的能力要求最高;2011年江苏历史卷第22题是史学探究题型,考查同学们探究能力和史证意识,也是一种创新题型,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和2011年江苏历史卷第22题这两种呈现形式将是历史小论文命题呈现的主导题型,因此试题考查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二、 小论文试题的备考对策

1. 做题方法科学化

做任何题型都要讲究科学的方法,掌握做题技巧,才能事半功倍,提高做题效果,做历史小论文题型也不例外,小论文通常由主题观点、论点、论据三部分组成,有提出观点――证明观点――得出结论的逻辑顺序,所以做题第一步要从史家和史著的历史理论材料中阅读、提炼要评析的观点,确立小论文要阐述的主题;第二步根据主题内涵具体分解为若干具体小论点,选择以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其中某一史学范式作为评论视角,论证主题内容的合理性,初步形成全文的思维框架;第三步联系自己所储备的史实来支撑每一具体论点,做到论从史出,史实与论点之间有严谨的逻辑顺序,构成严密的因果关系;最终以清晰的思路来进行全文阐释,思维要有层次性、逻辑性、整体性。

2. 新史学范式运用常态化

历史学就是历史理论学,不仅新高考教材编写渗透着新的史学范式,而且新高考命题者也越来越关注史学前沿理论,而历史小论文题型是这些新理论的最好呈现形式,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整体史观等新史学范式,它们是认知历史和诠释历史的不同视角和方式,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和阐释历史,有助于我们更为真切、全面、辩证地认识客观史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客观历史本体的不同面,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以体现评论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个性,所以在备考复习中要领悟新史学范式理论内涵,运用不同新史学范式理论对重大历史事实进行分析,理解其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同时运用不同新史学范式理论构建、整合新的知识体系,串联构建中外历史发展的清晰主线与整体框架,为将来历史小论文的撰写提供史识、论点、论据。

3. 历史思维和史证意识培养化

撰写历史小论文通常需要具备很强的历史思维能力,即依据历史事实,分析历史思维、挖掘历史智慧的能力,既包括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归纳、论证等历史学科学习的思维能力,也包括历史的眼光、观念和方法,是史学素养的重要体现,反映了历史学的本质要求。但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积累过程。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历史概念内涵外延的理解、以新史观范式为指导、以主题专题通史形式构建纵横交错的宏观知识体系、以学术前沿、热点焦点问题来联系历史,着力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强化自己的历史实证意识,有几分史料说几分话,使自己的每一个历史认识和判断都有坚实的史实作为支撑,形成史实越确凿、丰富、充分,由之得出的历史认识就越全面、辩证、有说服力,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做到史实与论点之间符合严谨的归纳逻辑,构成严密的因果关系。

篇8

关键词: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科学素养培养方法注意问题

一、科学素养概念的界定

对于科学素养概念的界定,国内外虽有不同,但本质上没有巨大差异。如《辞海》对素养(literacy)的解释是:“经常休习涵养。如艺术素养;文学素养。” 它强调人的后天学习所形成的涵养。由此可见,素养指的是人在学习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特质或者精神、观念和态度上的特点。这里素养与素质的内容是一致的。2006年3月19日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中对科学素质进行了如此界定:“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笔者认为,《科学素质纲要》中最为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对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的界定,由于经济、文化、教育体制、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的差异,世界各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内涵。如美国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素养是这样表述的:“所谓有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物和文化事物、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其中包括对日常所接触的各种事物能够提出、发现、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发的一些问题;有能力描述、解释甚至预言一些自然现象;能读懂通俗报刊刊载的科学文章;能识别国家和地方有关科学的决策,并且能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能根据信息来源和产生此信息所用的方法来评估科学信息的可靠程度;有能力提出和评价有根据的论点并且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从这些论点得出的结论。

综合国内外相关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其共同之处:科学的精神和态度;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的理解等。而大学数学教学中应该着力培养的就应该定位于此,课堂教学的重要目的也应该确立在这三个方面。

高等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应该注意的问题

高等院校进入课程改革阶段已有时日,新的课程理念已经深入教师的思想意识深处,但真正落实到实际课堂教学中的,不仅数量少,成效也甚微,还缺乏应有的创新精神,在具体教学中还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1、首先教师要有自己的鲜活思想。

高等数学教学的内容是教材所规定的,教师只是按照教学大纲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应该说不会有自己的思想在里边。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冷若冰霜的数学公式、定理、定义不是无本之木,都是社会生活和自然的本质反映,包含着人的情感和思想。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之时,就应该注入自己鲜活的思想,以自己的思想化抽象为形象,化无情为有情,以促使学生愿意接近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从而养成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有自己的眼光,在文字、图表和各种数学公式当中注入自己真实鲜活的思想,揭示出相关知识的科学内含的同时,展现出科学家们酿造科学思想的艰苦经历,分泌科学思想的艰辛汗水,抉择科学思想的困惑和牺牲,以及科学知识当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以此来感动学生,进而化为学生运用科学知识的强大动力――崇尚科学和运用科学的精神。

2、其次教师要摆脱教学中旧的束缚,善待学生的独立思考。

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高校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不多,独立思考所得的“新思想”不能得到教师的充分尊重,这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必定会受到极大的伤害。这是与新的教学理念相违背的。

第一、教师要创新自身课堂语言的表达,努力探索足以激发学生思考的课堂教学语言。

照本宣科是大学数学教师课堂表达语言应该摒弃的束缚之一。在教学中我们会看到,有的教师由于功底不深,经验有限,担心讲课出现错话,就不敢以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而是以死板的课堂教学语言讲授。从表面上看,教师做到了以科学的语言传授知识,但失掉的却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有的独立思考的热情。因此,教师要摒弃那些偏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语言。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觉得教师运用自由、生动的谈话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审美心情”,此时学生的学习心理是轻松的,思维是活跃的,艰深的数学也为这种轻松和活跃化解为探索的欲望而放射出无尽的吸引力。再如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具对学生进行启发,引领学生获得豁然开朗的理解之喜悦,等等。总之,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以启发学生的觉悟,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二、教师要创新数学课题组织设计,努力体现大学数学课题的素质目标。

大学数学教学很注重课题,课堂教学都围绕一个课题组织进行设计。因此,课题的引入、展开是至关重要的,应该关注教学内容的教育历程,要体现出教学内容的科学精神。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满足于数学课题的知识目标,而应该把课题的素质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引领学生在对课题的不断“求索”中突破数学课题的本质,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例如:在讲授微分几何中平面曲线Frenet-公式时,教师不介绍公式的两种表示形式,而是设置一个问题引领学生去阅读教材,同时给予启发和点拨,让学生从中发现其规律,在求证中获得结论。这样教学就摆脱了“错误地把教育历程理解为教师告诉学生和学生被告诉”,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引领学生去思考,在思考中求知。教师已经利用平面曲线作为空间曲线的特例引导学生得出第一种形式,再利用课件演示标架在平面曲线的运动情形,启发学生去认真观察,并激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标架在曲线上的连续性不能得以保证,在这一新问题的激发下学生会主动思考解决不连续性的办法,既而得出新的标架,公式也就改写为新的形式了。这种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建立数学思想的重要方法,这也就把课堂还原成一个科学探究的场所,进而培养大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

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是高校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广大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钻研业务,钻研教材,探索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把数学知识高效地传授给学生的同时,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S].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2】美国科学促进会.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篇9

关键词 研学后教 初中英语 有效教学

“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一次有效尝试,也是教学由“教”走向“学”的变革走向。它使教学方式更加完善,教学方法更加灵活,也使得教学价值取向更加明确。“研学”是学生在“研学文本”的前提下主动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关键”学习内容;“后教”是针对学生在“研学”基础上存留的问题与困惑,通过让学生在课堂展示交流,允许个性化观点和不同的答案,从而获取多角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活跃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适时进行点拨,恰当地进行拓展和延伸;学生再通过进一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展示过程中获取自信,在评价过程中获得发展,从而充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研学”和“后教”是课堂教学的显著标志,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以“学”作为“教”的基础和前提,以“教”作为“学”的发展与深化。“研学”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是一种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的课内研学或课外研学。“后教”是教师在学生完成“自学”后更加有目的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讨论中,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以自我为中心,课堂教学“满堂灌”“满堂问”使得课堂缺乏生机活力,难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研学后教”颠覆了课堂教学的逻辑结构,使得课堂的中心从教师“先教”转变为教师“先研”,学生“后学”转变为学生“先学”,强调学生完整地学,而不是教师完整地教,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以生为本,以学为主”。

一、研学后教,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研学后教”呈现学生“研学”的过程,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了路线图。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预设的一切教与学的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研学案”是教师在深入研读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实施“研学后教”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是集教案、课前自学、课前导学、课堂练习和互相评价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它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研学案”的指引下通过独立自主学习,检测到他们自学中不能掌握的或是有疑问的知识点,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大大提高。

[案例1]译林版牛津英语7B Unit 8 Reading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了解诗歌的押韵规律、重音和音调;能阅读有关动物行为的诗歌;能运用新词汇谈论宠物。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师以Pets为主线编写“研学案”,发挥教学设计的预设和引领功能。此课时“研学案”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合作探究和课堂反馈练习三个部分。在完成“研学案”总体框架设计后,精心设计了课堂合作探究部分:(1)导人:Revisefavourites pets andthe reasons.(2)呈现:①Show four pictures about dogs,present theactions and information about dogs.a.小狗在追赶东西;b小狗在找藏起来的主人;c.小狗在咬东西;d.小狗在表演杂技等。②Describe the pictures.(3)活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巩固前面所学的新知识。①Here’s a poem about a dog.Please read it after the tape andtell me what the dog call do.②Read the poem again,complete part B2 on Page 95,then check answers.(4)知识点拨:①the cleverest animal 0f all中cleverest是形容词最高级形式,由原级"clever+est"构成,意为“最聪明的”,三者或三者以上进行比较时,用形容词最高级。②with eyes openwide中with表示伴随状态。如He hunts me with eyes open wide中③Hedoesn’t like to fight.“fight”在此作不及物动词,意为“打架;斗争”。

“研学案”的课前预习第一部分是“写出并默写下列生词”和“仔细阅读课本P92-93的内容,翻译下列句子”,这部分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内容应难度适中,尽量采取“先学”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学会自学,提出问题。在每堂课拿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对照“研学案”上的内容主动学习新知识,划出难点,解决“研学案”上自己通过研学能懂的知识。实践证明,有目的的主动接受知识效果明显优于没有研学的被动接受知识。在这一课时的课堂合作探究部分通过教师的“研学”发现,由于班级学生英语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有23%的学生对于描述图片这一环节还不能达到要求。根据这一环节教师提出修改建议,增设选作题。用下列问题和同伴进行交流:(1)Does agoldfishbark?(2)Does a goldfish fight?(3)DoeS a goldfish need a bed?(4)Does a goldfish miaow?@样有梯度的“研学案”,既有语言点的“研学”,又有开放思维的训练,体现了分层教学,能够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考]“研学后教”必须要重视“研学”反馈。研学反馈不是“研学”的目的,而是为“后教”做有效的准备[2]。教师在课前研究课标、教材内容及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编写引导学生学习的“研学案”。“研学案”所设计的问题引领学生质疑、思考,让学生“跳一跳可摘到桃子”,既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的发展,又能通过“研学案”的自主学习,找到先学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的主动思维和探索,真正发挥“研学”的功效。

二、研学后教。把握“重难点”,落实课堂因材施教

“研学后教”依据学生“研学”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来决定教学的重难点。教师的“后教”必须在学生“研学”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互相帮助,解答疑惑。遇到学生真正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后教”过程中加以引导再详细讲述,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问题。另外,教师在讲解中也必须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个别问题可以进行个别指导,对一些共性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相互讨论,让他们在学习中互帮互助,有助于实现“研学”、“后教”效应,进一步把握教学重难点。

[案例2]译林版牛津英语8A Unit 2《School life》Welcome to the unit一课是有关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之间单词拼写的不同点。以往的教学步骤是:教师教学生朗读英式英语单词和美式英语单词,然后学生分个别和小组进行朗读,检查他们的发音是否准确,并对新生词biscuit,lorry,eraser,soccer,vacation等进行解释。这样的教学方法让教师教得很“放心”,因为教师认为所要教的内容或是要训练的内容都涵盖了。但是,我们发现学生的水平要比我们预计的高很多,之前备课的内容部分学生已基本掌握,为什么还要求他们陪着全班再一起学习呢?一个班级里的学生不同,每一届的学生都不同,我们怎么能“以不变应万变”呢?于是改变了原先教学设计思路,并采取了下列措施。

头脑风暴: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所知道的拼写不一样但是意思一样的英式英语单词和美式英语单词。教师从中可以了解学生的基础,做到心中有底。事实证明,约有1/3的学生已经知道了书本上所列出的拼写不一样但意思一样的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

互动交流:学生根据自己已知的英式、美式英语进行互动交流,列出书本上所没有的拼写不一样但意思一样的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比如:apartment/fiat,Candy、sweets,mad、angry,can/tin,bathroom/toilet……这是教师所没有想到的,学生居然还知道这么多新单词。

[思考]“研学后教”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进行两次学情分析:第一次在学前,第二次在“研学”和“后教”之间。教师必须检验哪些是学生通过“研学”已经学会的,哪些“难题”是学生还没有学会的。检验方法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自主提问,还可以是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中发现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研学”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教师通过设计任务进行引领,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若还是解决不了,则由教师进行指导。学生讨论的教学阶段则往往是教师最忙碌的时候,教师要捕捉自己在备课中没有预设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真正的教学难点,也是教师务必予以重视的教学重点。

三、研学后教。突显“议论点",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研学后教”的核心理念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让问题成为中心,学生自主研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在理解中运用知识,在实践中提升技能。初一年级的教材内容相对简单易懂,而且不设悬念,课堂上鲜有学生探讨交流的机会。哪怕是少有的课堂“讨论”也是,学生处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浅层次表述,深层次思维未得到有效地开发。因此,教师可以改编现有的教材内容,重新解读与构建文本,通过深层次的讨论活动,让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案例3]译林版牛津英语7A Unit 2《Let’s play sportsl》Welcome to the unit一课是关于几项常见体育运动的讨论。Amy和Simon的对话中讨论了各自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和进行这些运动的频率。对话内容较少,句型简单,任课教师通过重构文本,增加和凸显议论点。

从表格中不难看出,重新构建后的文本不但丰富了话题内容,更将讨论引向深入,即“why”。青少年学生已经开始思考自己的喜好,一些学生甚至有了初步的人生理想和规划,这两个深度探讨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拓展思维的空间和交流表达的机会。课堂讨论时,学生们积极参与,气氛活跃。但当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用全英语向全班展示成果时,他们却望而生畏了,因为学生有限的英语知识储备使他们胆怯。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先用汉语表达想法,再适时教授如何用英语表达相同含义。课后通过检测,证明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很好地掌握了如何表达自己的喜好及其原因。因为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绕着“研学”问题自主合作学习,在“研学”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讨论和思考,这种针对学生实际和需要的教学可以事半功倍。

篇10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灌输教学模式转变为自主学习模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为学生营造了更为生动的政治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提高学习针对性。无论是课前预习环节,还是课堂探究、课后巩固环节,学生拥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能更好地梳理和总结政治学习成果,对其中不足之处能够及时加以弥补,从而提高学习针对性。

3.有利于集聚学生智慧。学生在政治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是建立在独立思考和相互合作基础之上的,能够将学习小组各成员的智慧集聚起来,提高重难点突破效果。

4.有利于巩固政治教学成效。以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主要方向的素质化教学,让政治教学更为互动,教学氛围更加生动,学生参与热情更高,有效巩固了教学成效。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

1.指导课前充分准备,提高学生自主预习能力。充分的课前准备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取与政治教学相关的各种背景资料,而且能够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初步的认识,筛选出学习与理解的重难点。这样的预习环节是政治教学成效提升必不可少的环节,自主预习能力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笔者要求学生课前针对当前社会上流行的不科学消费理念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归纳梳理,归纳出几种典型的观念,如过度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等。并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生动的案例,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这样的预习活动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网络手段,以及借助于文本资料和向他人进行调查访问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调查研究能力,能够较好地体现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为政治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2.引导课内充分研究,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高中政治学科属于开放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针对教材内容、目标要求开展分析研究,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再直接对学生进行答案的灌输,而是创设思考题启发引导,让学生相互合作研究,提高合作学习能力。例如在《影响价格的因素》教学中,笔者不再直接给予学生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分析对供求关系产生影响的因素,以及供求关系变化对价格的具体影响等。通过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够活跃起来,依靠自己的知识积累分析思考,并和小组其他成员开展讨论,交流学习心得,研究更为恰当的结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辨析能力、交流能力都得到了同步发展,不仅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方面能力,使学生能够依靠独立思考以及相互合作这样的有效形式突破重难点,顺利完成学习目标任务。

3.针对热点问题辩论,提高学生自主思维能力。高中生非常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然而有些社会言论观点比较片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借助于政治教学课堂的相关内容,教师可以将这些社会言论观点摆上桌面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提高学生分析与思维能力。例如,针对当前社会部分人群热衷于超前消费的观点,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有学生认为超前消费属于将未来的资源提前进行利用,也有的学生认为超前消费属于典型的不务正业。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在辩论中各自摆出论点以及支撑的论据,进行了思维的碰撞。笔者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白哪些超前消费是必要的,能够缓解现阶段消费能力的不足,属于必须进行的消费项目;哪些超前消费属于可以避免的非主流、非健康的消费,引导学生将超前消费中的不同类型区分开来,从而正确分析哪些事项可以提前消费,哪些地方不宜提前消费,教育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