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调研方案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十四五规划调研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十四五规划调研方案

篇1

各位领导:

根据本次座谈交流会议程安排,现将县发展改革局牵头的珙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传达贯彻会议精神,筹备启动编制工作

根据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做好全省“十四五”规划前期工作的通知》(川发改规划〔2019〕227号)文件和市发改委工作安排,县政府于2019年8月20日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召开“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部署会和省、市安排的前期工作配合落实会议,正式启动珙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落实意见征求征集,确定规划编制单位

根据县政府安排,县发改局立即启动规划编制的前期重大课题和行业规划意见征求征集工作,向全县各部门、县级领导干部征集征求意见。及时召开班子会,确定规划编制单位。

三、确定编制内容,印发规划编制实施方案

参考全市规划编制前期重大课题和专项规划内容,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内容已全面确认,县人民政府已于2019年10月10日印发了珙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实施方案。方案别明确了本次珙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委、县政府政策研究中心(室)、全县主要经济指标部门和重点行业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本次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同时,根据规划编制工作的实际需要,可从相关部门抽调专人组成编制工作专班,落实“十四五”规划编制协调服务工作,从组织机构上保障了工作的开展。

四、珙县“十四五”规划重大前期课题和专项规划情况    

本次规划,县政府确定了12个重大前期课题和19个专项规划。重大前期课题涵盖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产业转型发展和结构调整思路研究,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和通道经济发展研究,重大项目谋划包装、高效推进研究,深化区域合作、协调联动发展机制研究,县域副中心建设研究,人才发展规划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研究,城乡生态环境保护课题研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课题研究等方面;专项规划包括:能源资源开发与利用,农业农村产业发展,生态宜居建设,工业发展,服务业发展,信息化发展,科技发展,文化旅游发展,水利发展,林竹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交通发展,国土空间,生态环境保护,应急体系建设,养老服务业发展。

12个重大前期课题计划采取分类打包方式,以竞争性磋商或直接委托等方式招标落实,目前,具体招标方案正在起草中。计划在2019年底前重大前期课题拿出成果,指导“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同步在2019年年底形成。2020年,将全面铺开“十四五”规划编制,2021年两会时印发。19个专项规划,在县“十四五”规划印发后一年内完成编制印发。

五、存在问题

从前期的重大课题和专项规划意见征集情况看,存在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篇2

一、抓好粮食稳产增产机械化保障工作

(一)加快补齐粮食生产机械化短板。围绕水稻机械化插秧、玉米籽粒机收、马铃薯机播机收、秸秆粉碎还田等薄弱环节,分区域组织开展培训指导和示范推广活动。加快应用川粮油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推广精量播种、高速移裁、深施肥、高效植保、低损收获、智能烘干、初加工、精深加工、存储及冷链物流等短板弱项装备。

(二)推进粮食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减损提质。加强粮食机播、机收技术指导,严格落实各级农业主管部门机收减损技术指导意见和操作规范。大力宣传和推进作业质量标准,督促企业改进播种、收获机械产品。开展粮食烘干能力建设调研,推进粮食产地烘干减损。

(三)加强机械化救灾防灾能力建设。根据我市自然灾害发生规律和特点,制定机械化救灾防灾行动方案。推动本地农业机械保有数量和类型结构满足本地区救灾防灾需要。加强农机手应急救灾防灾技能的培训、机械化救灾防灾工作调度和应急救灾防灾演练。

二、有力推动农机化发展转型升级

(一)编制好“十四五”农机化发展规划。参与起草《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并按照规划逐步落实。

(二)推进“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争创行动。实施以“良机”为牵引,良田、良种、良法、良制“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建设行动,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离田、化肥农药精施、残膜回收等绿色高效机械化技术装备,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选育一批“宜机化”作物品种,推广一批“宜机化”栽植方法,总结示范一套“宜机化”经营机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宜机化改造典型案例和“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典型案例。

(三)做强农机化产业群产业链。依托现代农业发展工程、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涉农项目资金,大力培育“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向上级推介典型案例。健全农机经营、农机维修及零配件供应、技术培训等供应链。

(四)加强农业机械化指标体系研究和行业发展监测。强化农机化发展统计管理工作指导,提高农机化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加强农机作业成本效益动态监测,开展农机化形势分析。

(五)推进“机械化+数字化”发展。逐步推广应用手机App、人脸识别、补贴机具二维码管理和物联网监控等技术,尝试推行农机购置补贴全流程线上办理。

三、推动农机化发展重大政策落地

(一)进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高质量实施。及时制定本级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并农机购置补贴额一览表,实施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二)全面开展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落实《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实施指导意见》,全覆盖推进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落地,指导各地优先扶持粮食生产机具报废更新,加快老旧收获、插秧、植保、脱粒等机械淘汰升级。

四、推进农业机械化基础建设

(一)持续改善农机作业基础条件。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全面达到“宜机作业”要求。支持丘陵山区开展机耕道路建设,提高农机作业通达度。鼓励各地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粮食烘干、仓储加工、机械化育秧、机具库棚和机耕道等基础条件建设,推动农机维修社会化服务网络建设。

(二)大力发展农村机电提灌。大力争取省级提灌站建设财政资金和地方安排的本级财政资金、整合涉农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大力推进标准化提灌站建设,加快老旧提灌站升级改造,在现代农业园区推进智慧灌溉,2021年更新改造提灌站10座以上。

篇3

一、2020年党群工作开展情况

1.强化理论武装,狠抓理论学习。

**党总支充分落实“”制度,制定2020年学习计划、运行大表及第四季度党的理论中心组学习计划,组织并指导各项目部党支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将理论学习制度化,推动理论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发挥好党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的积极重要作用。要求全体党员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做到原原本本学、全面系统学、联系实际学,不断丰富精神世界,防止学习片面化、表面化、形式化。今年9月,**党总支开展庆祝“71周年”主题读书活动,以“坚持和运用实践观”为主题,参会人员共同观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视频,号召员工运用马克思哲学思想指导实践,将实践作为认识发展的动力,使全体员工不断凝聚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为**提质增效行动,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

2.引领意识形态导向,筑牢思想共识。

坚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党管意识形态原则,从严管好用好意识形态阵地,不断挖潜宣传媒介功能,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持续弘扬**精神,推进**精神和阳光文化再探索、再实践、再升华。积极发挥党建宣传舆论引导、统一思想、振奋精神作用。对确定需要对外的内容,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未出现违背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截至目前,已上报集团企业动态16篇、在集团官网15篇,**微信公众号信息25次,共推文47篇。同时,提高言行的甄别能力、舆情的引导能力,坚决杜绝员工发表和传播违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等错误观点的行为。

3.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持之以恒纠治“”。

持续推进正风肃纪工作,坚决落实从严治党总体要求,精准运用“四种形态”,持续开展“”问题整治。一是督促机关部室和各项目部实施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各项措施,**共签订责任书42人,其中处级干部1人,科级以下党员干部41人,组织51人签订廉洁从业承诺书,真正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目标,确保“一岗双责”履行到位;二是开展监察对象基本信息采集工作,认真组织**范围内监察对象68人填写《监察对象基本信息采集表》;三是严把“五一”、“十一”“中秋”、“端午”等节日期间纠治“”工作,做好重要事件节点廉洁提醒,坚决把全面从严治党压力传导到每一个党支部,每一名党员。及时向**集团纪委报送履行监督责任情况报告。同时,积极深入开展以案促改警示教育,不断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宗旨意识,有力促进党员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不断把反腐败工作引向深入。

4.做好群团共建,凝聚强大合力。

走访慰问困难员工,发放帮扶资金3000元;做好消费扶贫工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购买扶贫产品野生山茶油129份,共计18447元;4月份,借助集团“众志成城战疫情中国****在行动”征文活动,在**内部开展征文投票活动,对参与员工发放奖励,充分调动**员工参与活动积极性,增强**凝聚力;组织员工参加“形势、目标、任务、责任”主题教育答题活动,在**集团集体排名中取得第四名的成绩;6月中旬按照**集团工会要求,积极组织**员工参加2020年安全生产月“安康杯”知识竞赛活动,并取得较好地成绩;积极参加**集团“战转勇上”主题教育职工优秀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员工围绕具体工作,共提出合理化建议10条,为大连酒店项目部创造经济效益21.16万元;积极参加**集团组织的“提质增效看业绩,战转勇上比担当”经验交流会,学习兄弟单位的经验做法和先进典型;引导青年员工投身“提质增效”主战场,号召青年员工积极参加青年岗位创新大赛,大连酒店项目部员工通过将库房物品进行分类,积极清理库房积压的过期客房六小件,找出可二次利用的物品,通过加工改造,变废为宝,预计节约费用6.4万元;今年9-10月,大连酒店入住率连续攀升,在酒店客人退房较多、客房服务员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为降低人工成本,党总支发动全体党员和管理人员,协助客房服务人员进行撤床单、套枕套、倒垃圾等工作,累计清洁房间近500间,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营造起**员工齐奋进的良好氛围。

5.聚焦聚神聚力,扎实开展主题教育。

按照**集团党委统一部署,东北**自4月中旬起,迅速在**范围内集中开展“战严冬、转观念、勇担当、上台阶”主题教育,第一时间制定并向**各项目部、机关部室下发了《东北**“战严冬、转观念、勇担当、上台阶”主题教育推进方案》。通过周例会、月度工作会、专题党课及项目调研等形式,对**管理人员、党员、一线群众开展主题教育动员。5月初开始,**党总支结合项目实际情况,由**班子成员带头,将主题教育专题调研、集中宣讲和全员大讨论,统筹谋划紧密结合,按照分管项目部和机关部室,以“提质增效”为主题,以“四精”着手,采取“点对点”的形式,对全体员工开展形势任务宣讲。深刻剖析东北**在提质增效专项行动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广泛征求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对提质增效意见建议,通过员工反映的意见建议和热点难点进行交流,针对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制定三大类共20项具体措施战严冬,使**明确提质增效专项行动的推进路径。

截至目前,**机关及项目部共开展学习18次,专题研讨8次,班子宣讲6次,专题调研17次,员工讨论7次,征集合理化建议54条,4个班组开展创新创效攻关,已完成2项攻关项目。

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1.党群相关工作方式方法创新不够。对党群工作创新的前瞻性有所不足,谋求党群工作新突破,创新提升的思路不宽,办法不多。

2.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没有引领到位。员工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群众观念更新慢、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等现象,存在“重业务轻思想工作”的倾向。

三、“十四五”党建工作规划及2021年重点工作计划

1.强化理论武装,凝聚思想共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抓实班子政治建设,结合集团工作部署,采取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专题交流和学习心得交流等形式,增强理论学习的政治自觉,筑牢意识形态的共同思想基础。同时,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做好**网络媒体建设管理,站稳政治立场,不断增强意识形态工作整体效能。

篇4

一、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全县坚持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各项目标任务总体平稳。

(一)地区生产总值。201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05.81亿元,增长7%;2017年实现216.47亿元,增长7%;2018年实现213.93亿元,下降1.4%,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省市对2018年GDP数据进行修订,2018年我县GDP修订为179.52亿元,比原数据核减34.4亿元。2019年GDP实现190.09亿元,增速4.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9%、44.2%、51.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8:30.2:47.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465元,增长4.4%。2020年一季度实现40.23亿元,增长0.4%。

(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29614元、13141元,增长7.33%、8.6%;2017年,实现32102元、14232元,增长8.4%、8.3%;2018年,实现34181元、15340元,增长6.5%、7.8%;2019年,实现36441元、16712元,增长6.6%、8.9%;2020年受疫情影响,一季度城镇居民实现9541元、4423元,下降0.7%、0.1%。

(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39%、6.25%和-12.99%。2019年预计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左右。“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为年均增长10%,近年来,受煤炭消费压减、电解铝清理整顿、采暖季错峰生产等因素影响,全县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冲击,部分企业停止生产导致工业总产值大幅减少。2020年,1-5月份累计增幅13.1%。环比提高0.2个百分点,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2.9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全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2%、13.5%和-20.7%,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7.5%,列全市第六位,降幅较上半年收窄24.5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收窄。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下降2.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下降60.2%,其中工业技术改造完成投资同比下降7.4%,占工业投资比重为74.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下降27.7%。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下降85.6%。民间投资下降29.7%,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87.9%。

(五)其他指标增长情况详见:附件“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二、三大攻坚战推进落实情况

(一)脱贫攻坚成效明显。牢固树立“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理念,2017年争取各级产业扶贫资金5512万元,落实金融扶贫贷款2.7亿元,73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顺利摘帽,589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建改造危房1155户,姜楼镇、县供销社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18年创新“5333”扶贫模式,新识别扶贫人口808户、1892人,享受政策11951户、22489人。扶贫产业项目收益覆盖率达100%,贫困人口动态管理“1234”工作法全省推广。1334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达到脱贫标准。2019年建成扶贫智慧管理平台,实现贫困人口信息零差错管理,10721户21653人享受扶贫政策,建立“5+4+12”产业扶贫模式,发放扶贫收益1431.05万元。“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措施有效落实。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在全市率先交房入住。

(二)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圆满完成中央环保督察、省环保督察和“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巡查和“回头看”等各项任务,统筹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计划,环境监管体系不断健全。出台实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1+1+10”工作方案,落实重污染天气应对和工业企业错峰生产等制度,完成清洁取暖改造5.6万户。大力开展“清河行动”,河长巡河常态化,主要河流实现“一河一策一档”;完成畜禽养殖“三区”划定,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100%。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工作得到全面加强,2019年PM10、PM2.5、二氧化硫平均浓度分别同比改善3.6%、8.2%和15%。。

(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果。建立健全债权人联席会议制度,深入开展“增信贷、降不良、打逃废、树诚信”活动,不良贷款率大幅降低,金融环境企稳向好。处置不良贷款23.46亿元。数字化普惠金融项目上线运行。2019年全县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252.55亿元、189.03亿元,增长9.6%和6.4%。2020年5月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0.79亿元,较年初增加18.24亿元,增幅7.22%;各项贷款余额195.92亿元,较年初增加6.89亿元,增幅3.65%。2020年1-5月份房地产业销售面积10.25万平方米,同比增涨1.9%。全县金融、地方债、房地产等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成效显著。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重大改革任务推进情况

(一)供需动态推进更加平衡。清理取缔“小散乱污”企业290家,关闭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589台,拆除砖瓦窑厂27家,治理挥发性有机物企业8家;关停电解铝违规产能54万吨,停运煤电机组容量66万千瓦,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企业4家。完成提标改造企业36家,整治造粒企业56家。2019年加强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改革,完成“标准地”供应8宗262.6亩,弹性出让3宗87亩。建成标准厂房15.39万平方米。报批建设用地2913亩,挖潜增减挂钩节余指标1507亩、耕地占补平衡指标3870亩,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163亩。完成110千伏香翟变电站及配出工程,500千伏站送电运行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200公里,建成供电台区120个。气化工程实现镇镇通,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煤改气”任务。

(二)经济质量优势凸显。2019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增长19%。化纤绳网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9亿元,增长12%。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增长1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2%。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中国绳网文化体验中心、产业大数据平台建成投用,金冠网具获批绳网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李庄镇获批创建省优质绳网基地,县绳网数字经济园区获批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中国绳网产业大数据平台入选省第二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项目;水溶性红曲生产新技术荣获全县首个中国专利优秀奖。黄河三角洲花木小镇入选省级服务业特色小镇。李庄、姜楼获评2019年中国淘宝镇,中国淘宝村增加到20个,获批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工程示范县;李庄镇获批首批省绿色能源示范村镇;淄角镇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域村庄规划编制,获评全国村庄规划优秀案例;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项目现场观摩中,鑫诚现代农业产业园代表向全省展示了培育发展农业“新六产”的创新实践成果。

(二)重大改革任务顺利完成。一是联合办税服务大厅投入使用,国地税实现深度合作。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二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顺利完成,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中心投入使用。三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80个,不动产统一登记全面落实;四是财政体制改革持续深化,被评为全省县级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先进县。五是深化“一次办好”改革,顺利实现“3540”攻坚目标,96项政务服务事项已全部下沉社区,在全市率先成立行政审批服务局;六是扎实开展“鲁担惠农贷”全省改革试点,发放惠农贷款2317万元。七是全面推进县管校聘、校长职级制、教师交流轮岗、绩效工作考核四项改革,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推动学校教育联盟向纵深发展。八是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改革,县医院与8家卫生院组建了医共体。九是公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十是警务协作区机制改革经验得到省委领导批示肯定,被确定为全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在全省推广。

四、重大发展战略任务推进情况。

(一)新旧动能转换提档加速。编制完成新旧动能转换实施规划和意见,建立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库,列入省市重点项目40个;列入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库项目8个;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8家,实施工业技术改造项目136个,国家批复2020年地方专项债券资金支持项目11个,下达债券资金11.12亿元。争取中央和省市预算内资金项目172个,到位资金12.84亿元。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4.09万户。引进培养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0人;引进硕博士93人、大学生879人。获批院士工作站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家,入选市级新兴产业“白名单”企业3家、隐形冠军企业2家、瞪羚企业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获评市优秀企业家“银狮奖”2名、“铜狮奖”3名。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室45家,省级工程实验室3家,市级工程实验室达到12家,省企业技术中心7家,市企业技术中心17家,省级众创空间2处、市科技进步奖4项、授权专利459件。

(二)乡村振兴步伐更加坚实。编制乡村振兴实施规划和意见,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现代农业实力壮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达到14家、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7家、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达到943家、家庭农场达到64家。土地流转面积93.91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70.62%;建设高标准农田39.7万亩,深松土地28.45万亩;成片造林14.41万亩,新增省级森林乡镇3家;“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到39个。编制完成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智飨田园综合体跻身全市首家省级试点。编制完成沿黄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注册资金1亿元,成立县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推出全省首家县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原耕”,入围2019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名单。香菇被评为“中国好香菇”,“联五西瓜”成功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惠人面粉”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淄角”成为全市首件注册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蜜桃”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个粮食产品入选“中国好粮油”第一批名录,成功举办2018优质小麦规模种植现场观摩暨全国产业化交流大会;荣获省级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4个,创建为全国良种棉繁育基地县、省级三资管理先进县和全市首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二是乡村治理更加有效。合村并居工程全面启动,10个镇办增减挂钩项目立项,拆迁复垦村庄16个,9个安置区启动建设。改造农村危房1662户、土坯房1763户。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51个、创建村223个,完成人居环境整治村庄达756个。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1.1万户,顺利通过省政府全覆盖认定;城乡环卫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镇办全部被认定为市级“十佳”,麻店镇获批创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李庄镇荣获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城镇、美丽宜居小镇;魏集镇成功入选省十大美丽小镇;皂户李镇火把李村获评省级美丽宜居村庄;入选省级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镇2个、示范村19个,被确定为全省农村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三是人才振兴助力发展。3人荣获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称号,13人入选省市“乡村之星”。四是文化成效明显。胡集书会被列入国家《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曲艺保护传承工作经验全省推广,成功创建“中国曲艺之乡”。

(三)对外开放持续深入深化。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提升“引进来”质量和效益,创造便利化、法制化、国际化的开放环境,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成功举办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届海峡两岸()孙子文化论坛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孙子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黄河三角洲(·)绿化苗木博览会;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落实“6+4+6”招商工作机制,2019年全县实现进出口总额152661万元,增长13.22%,其中,出口额143422万元,增长13.31%。2020年1-5月份全县认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5.22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84.07%;全县实现外贸进出口50191万元,同比增长22.66%。

(四)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明显。紧紧围绕打造“黄三角新的经济增长极、省会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连接京津冀枢纽城市”的发展定位,落实“两区一圈”战略推进,积极承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区域交流与合作。树立全方位融入理念,主动超前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和功能完善配套。加快基础设施对接,积极推进交通设施、信息网络、能源保障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区域间要素流通。促进产业对接,抢抓发达市区产业转移机遇,充分利用其信息、人才、资本、市场等要素资源优势,共建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产业转移发展平台,提升区域整体产业水平。加强区域间旅游、金融、人才、现代物流、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合作,共建品质生活圈,努力把打造成为承接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的前沿阵地,生态养老休闲旅游的后方基地。

(五)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一是网络化立体交通格局正在形成。坚持交通先行,加快构建以国省道、高速公路、铁路运输、城际轨道为骨架,县乡道为辅助的立体化交通网,完成了外环路和“六纵六横”公路网规划,完成了滨惠大道绿化、亮化工程。乐安黄河公路大桥及接线工程截至2020年5月底已完成年度计划30%。阳信至胡集里则铁路专线、济滨高铁线型确定。高青至商河高速前期工作、G233克黄线段改建工程有序推进。建设“四好农村路”87公里,养护大中修181公里,改造危桥34座,建设客运站点150个,设置乡镇客运站牌280个,农村客运班线停靠点587个,城乡公交一体化实现全覆盖。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编制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古韵慢城、古城墙保护等专项规划,23个城中村改造顺利完成,县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启用。2018-2020年棚改旧改工程计划完成改造14782套,已签订协议9558套,开工建设7214套,腾空土地面积3468亩。启动了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县“四城同创”,滨惠大道绿化提升、北城门修复、北关街和孙武三路东延、仿古立面改造等工程完工,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卫生镇实现全覆盖。

三是民生投资持续加大,水利等各类设施更趋完善。2016年民生支出完成26.5亿元,2017、2018、2019年民生支出分别实现24.6亿元、28.4亿元、29.2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2%、81.3%、82.9%。实施了3万亩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樊桥闸、幸福闸新建和灌区干沟清淤等水利工程竣工投用。完成全面改薄、解决大班额、足球进校园工程和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成了第三中学、县实验中学、职业中专,新建、改扩建学校13处、幼儿园148处。

五、重大工程项目进展情况

1.2016年,汇宏新材料新建项目、创源集团铝镁合金、龙马重科风电装备制造等大项目相继投产达产,国内500强企业明阳集团来惠投资合作。鑫诚农业、冠铭菌业、春生食用菌等改扩建项目全面完成。黄河三角洲苗木产业物流园、中国北方花木博览园投入使用。圣豪丽景温泉度假区、古源恒昌乡村旅游度假区、信誉楼百货建成运营。

2.2017年,省网具检验检测分中心投入使用。康和药包完成股份制改造,进入主板上市辅导期。龙马重科等10家企业获准电力直接交易资格,交易用电量达7亿千瓦时。新上沐泽药业、斯蒙特新型建材、创源金属二期、中惠生物科技二期等项目。黄河三角洲花木物流园、红星美凯龙开业运营。

3.2018年,以汇宏新材料、创源金属为龙头的铝精深加工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0亿元,带动正信新材料年产60万吨铝用碳素项目、万顺新材料年产60万吨高品质冷轧薄板项目加快建设。借力“互联网+”,加快化纤绳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总产值120亿元,成为我县首家市级创新型产业集群。绳网产业园区入选省绿色制造项目库。以国创风能、辰星耐磨材料为龙头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亿元,成长为我县新兴主导产业。县电商产业园开工建设,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建成投用,李庄镇成功创建全省第一批电商小镇,实现电商交易额72亿元,增长30%。国创风能提档升级,年产50套百吨级核乏燃料贮运一体容器技术实现突破,蔚蓝生物二期植物用微生物发酵工程顺利达产,智慧工厂示范项目主体建成,实现无人操作生产,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中惠生物科技建立国际红曲研究中心。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并开工建设一期食用菌扶贫产业园,建成投产温室大棚146个。智飨田园综合体跻身全市首家省级试点。建成润生现代果品种植基地、弘邦苗木二期、滨惠大道绿色廊道等项目。

4.2019年,汇宏新材料12万吨置换电解铝产能达产运营,元旺电工科技高档电工圆铝杆项目建成投产,汉狮高档砂纸、万顺高品质冷轧薄板等项目加快建设。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中国绳网文化体验中心、产业大数据平台建成投用,县绳网数字经济园区获批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高端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项目、铸友机床高端数控机床部件项目开工建设,国创风能与金风科技实现深度合作。绳网生产力促进中心、黄河绳网先进技术研究院相继成立,省绳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落户。日产3万只菌包车间等项目建成投用,花木示范区等项目加快建设,魏集古村落二期主体完工,圣哥帝湾水上乐园投入运营。

5.2020年,成立全县重大项目推进指挥部,集中办公,实体化运作,落实6项推进机制,建立“1+7+7+N”、“指挥部+专班”经济运行和重大项目推进指挥体系,盯紧188个列统项目,推动180个“四个一批”项目、98个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30个省市县重大项目,8个集中开工项目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持续做好38个专项债券项目、75个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和50个省扩内需项目后续跟踪对接,制定出台《县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奖励办法》,发挥7个巡回督导组和30名驻企业服务员的作用,每周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运用“工作提醒”、“蜗牛项目”倒逼机制,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六、规划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和有益探索。

(一)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数字引擎试点县。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为阿里巴巴集团确定的全国4个数字乡村试点县之一。李庄、姜楼获评2019年中国淘宝镇,中国淘宝村增加到20个,获批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工程示范县。疫情期间,与阿里巴巴集团创新合作方式,搭建数智平台,推出“同战疫情·平安、点亮、振兴、智慧”四部曲,开展了全民直播暨万人直播挑战赛活动,以全国第二的成绩成功入选阿里巴巴“2019年度淘宝直播村播计划示范县”,“电子商务+乡村快递共配”服务品牌成为国家交通部25个农村物流服务品牌之一。全力构建“6+1+N”数字体系,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数字引擎试点县。举办第三届淘宝五金行业绳网名城大会,打造一批电商示范园区,争创一批中国淘宝镇和淘宝村,构建普惠共享、线上线下融合、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畅通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二)建设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做优化纤绳网产业。发挥黄河绳网先进技术研究院创新引领作用,加快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建设,打造绳网产业集群+人工智造基地,促进绳网产品向农业、海洋、生活、环保、军事等应用领域拓展,推动化纤绳网产业从“规模最大”向“价值最优”转型。

(三)打造全产业链风电现代装备制造基地。积极做大装备制造产业,发挥国创风能产能优势和高端风电装备制造项目带动作用,围绕数控智能装备、海上风电装备及汽车精密零部件等高端装备核心领域,攻坚研制一批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打造全产业链风电现代装备制造基地。

(四)研发编制中国()绳网价格指数打造全国绳网产业话语权。在省发改委的介绍下,南开大学价格指数编制团队两次到李庄进行调研,绳网价格指数编制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一是数据建模工作。此项工作已由学院承接,目前已签订协议,6月底完成建模任务。二是数据建模后的平台建设工作。此项工作李庄镇政府已经与相关软件企业积极联系,达成初步协议。三是专家评审验收工作。在指数投入试用完成后,将组织数量统计学、经济学专家、价格指数所在行业专家、省价格主管部门指数业务骨干和指数所在地价格主管部门指数业务骨干组成专家团队进行评审验收。四是后期宣传工作。此项工作省发改委、中国经济导报等媒体将为我县绳网价格指数提供媒体平台。

(五)建设省级农高区和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高标准温室20万平方米,创新采用混合所有制运行模式,打造现代农业孵化器,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和成果转化区。运营打造“原耕”区域公用品牌,开拓高档商超、航空食品等中高端市场,增强品牌影响力,带动提升全县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加强与首农集团合作,把农产品全面推进京津冀。

七、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建议

(一)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完成不理想。对照“十三五”规划目标,经济增速有所放缓。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压力叠加,工业产业园区实力不强,园区核心区集聚效应不高。工业上,传统制造业、初级加工业项目存在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经济效益差和名牌产品少;农业上,农产品加工链条短、档次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市场优势。

二是新旧动能转换矛盾依然突出。当前,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我县新兴产业培育压力较大,传统产业改造仍需加快,在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上任务艰巨,集聚技术、资金、人才等高端要素的能力不足,投融资渠道窄,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辐射效果不明显。优势特色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产业集聚、规模集群形成仍有阻力,以“四新”促“四化”步伐仍需提档升级。

三是发展要素保障能力依然不足。县是全省贫困县,在经济、社会、民生建设等方面历史欠账多,经济发展及民生项目建设正处于高峰期,年均用地需求量较多,未利用地资源稀缺,政策红线压缩了县域建设用地空间,“亩均论英雄”倒逼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金融机构对县域贷款的总量仍是杯水车薪,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经济建设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优秀企业家紧缺。环保、交通等条件,严重制约了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四是机制体制体系创新力不足。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越位、缺位、错位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相对较弱,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的问题依然存在,事业单位活力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政务公开缺乏突破性进展,行政效率还需进一步提高。思想解放的深度和广度跟不上发展需求,市场经济意识不够强,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改革开放的意识不够浓厚,创新体制机制任重道远。

五是乡村振兴战略投入不够。乡村振兴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距离广大群众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建立乡村振兴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仍有困难,乡村振兴过度依赖财政专项资金,投入渠道有待拓宽,由于缺乏有效激励约束机制,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的意愿不强。乡村产业振兴基础仍不牢固,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任重道远。

(二)工作建议

一是在规划编制上给予支持。建议在研究上报国家重大事项、编制撰写“十四五”总体规划、统筹协调专项规划时争取省市支持,将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汽配风电产业园、铝精深加工产业园(一区三园)、“健康”、“慢生活”旅游和“原耕”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和上报的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列入市“十四五”规划内容,争取列入省“十四五”发展规划。

二是在优惠政策上给予支持。作为渤海区根据地,有18万人参军参战,80万民工随军支前,5.5万人英勇捐躯,孕育出了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建议争取省市在“十四五”规划中充分重视渤海老区发展,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与沂蒙等革命老区享受同等待遇,执行中部地区政策。

篇5

一、基本情况

通过本轮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我市村(居)民小组由3086个减少至1463个,共减少1623个,减幅52.59%。其中,村民小组由2464个减少至973个,共减少1491个,减幅达60.51%;居民小组由622个减少至490个,共减少132个,减幅22.21%。

二、总体思路

(一)优化空间格局。一是以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为目标,优化产业空间格局。牢牢把握乡村振兴关于“产业兴旺是关键”的重要论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根据产业规划布局和发展需要,以粮油、蔬菜、水果、水产养殖、文旅等产业为重点,将地缘相邻、产业相近的小组纳入调整优化范畴,统筹资源要素,增强发展动能。

二是以增强归属认同为目标,优化院落空间格局。根据村(居)民小组建制变迁的历史沿革,结合群众意愿,以共同的文化和记忆为纽带,对人缘相亲、情感相通的小组进行调整优化,重塑群众对共同文化、共同记忆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是以顺应城镇化发展为目标,优化城镇空间格局。坚持新型城镇化发展,顺应人口转移客观规律,对统征统转安置群众的小组建制进行调整优化。同时,将靠近场镇、符合条件的村民小组与场镇居民小组进行调整优化,增强场镇发展潜力。

(二)提升治理水平和能力。深入贯彻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以提升城乡基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为目标,着力于基层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优化村(居)民小组长结构。坚持“面积调宽、人口调多”的原则,对规模过小的村(居)民小组进行调整优化,拓宽管理幅度,增强治理效能。

(三)开展居民小组调整优化。以本次村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为契机,结合城市网格管理工作,通过调整管理幅度,创新管理体制,同步开展居民小组调整优化。

三、主要做法

(一)注重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领导下,我市村级建制调整及社区优化改革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确保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继续取得实效,我市沿用村级建制调整及社区优化改革领导组织架构,以市委书记和市长为组长、市委组织部部长牵头、分管民政副市长亲自抓、市委市政府班子成员都参与的市村级建制调整及社区优化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民政局,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分管民政副市长担任,同时设由分管市委常委或副市长担任组长的综合协调、人员安置、资产及债权债务处置、发展规划和资金保障、舆情管控、稳定风险防控、纪律监督、法律法规保障8个工作专项组,并成立12个由四大班子领导和镇(街道)联系领导组成的工作指导组,形成“1+8+12”的组织领导架构。

(二)注重统一认识,切实提高思想站位。我市在本次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工作中充分发挥党的引领作用,坚持“早筹备、早启动、稳推进”的工作基调。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工作启动后,我市按照省、市的工作部署,先后多次组织各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分管领导、工作人员召开推动员会、推进会、培训会,传达学习上级有关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精神,明确改革任务和工作要求,部署安排各项改革工作,压紧压实工作责任。按照“全覆盖谈话”的工作要求,全面开展谈心谈话。一是全面谈,通过与村(社区)两委干部与离职老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小组长、乡贤等逐一谈话,对广泛关注的土地、资产分配等问题进行正面宣传、现场答疑,解除后顾之忧;二是重点谈,通过与村支部书记、驻村干部就工作安排、工作纪律等作出部署,要求及时掌握苗头性问题;三是反复谈,对改革认识暂时不到位的党员干部,实行“一人一册,专班负责”,摸清情况、了解诉求,努力凝聚调整优化的最大共识。在改革过程中,我市各级人员认识到位,识大体,顾大局,为改革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注重摸底调研,深入全面酝酿方案。在村级建制调整及社区优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指导和统筹下,以镇(街道)和村(社区)为主体,深入开展调查走访。一是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抽调精干人员组成调研小组,着重就政策层面的内容,到各镇(街道)开展调研,收集问题和建议。调研后形成了《市村(居)民小组改革调研报告》呈报领导小组进行研究。二是各村(社区)深入小组开展调研走访,通过个别座谈、开院坝会等方式,特别是村(社区)两委干部与离职老干部、党员群众代表、现任小组长、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村民等,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摸清各村(居)民小组人口、户数、面积、历史沿革、产业发展、集体资产、债权债务、群众意愿、风险隐患、组长信息等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分村分组建立调研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台账细。通过全面摸底,掌握全市村(居)民小组基本情况后,以人口规模为重点,充分考虑组干部优化调整,结合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发展,坚持“二个局限”和“三个不变”,科学制定改革方案。

(四)注重程序合法,规范有序实施改革。在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过程中,我市充分认识改革程序的重要性,将程序合法性贯穿始终。一是制定任务清单。在改革开始之初,制定完善了《市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任务清单》,就改革任务、工作程序、时间节点等内容进行了明确,为指导各镇(街道)、村(社区)开展改革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出台总体方案。改革工作启动以后,由市民政局按照省、市要求,认真谋划,因地制宜,多方面多层次征求意见,牵头起草了《市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总体方案》(后简称《总体方案》),并经市委市政府审定,市主要领导、部门和镇(街道)主要领导反复讨论后出台。《方案》确定了本次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原则、重点任务、工作步骤和工作要求,为本次改革定基调、定方向、定目标。三是酝酿实施方案。按照“三上三下”的工作要求,由村(居)民委员会提出改革模拟方案,报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审核把关;根据经镇(街道)审核把关的模拟方案,由村(居)民委员会召开村(社区)党员大会、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形成改革初步方案,公示无异议后报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把关初核;经镇(街道)把关初核的初步方案,由村(居)民委员会召开村(居)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提交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审批,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四是召开村(居)民会议。严格按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关于村(居)民小组设立、撤销、调整和组长选举的规定,召开村(居)民会议,表决改革方案,推选小组长。对不能亲自参加会议的群众,实行投票并做好记录。

(五)注重风险防控,积极稳妥推进改革。一是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深入村(社区)走访了解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的风险隐患,全面排查梳理矛盾隐患,重点梳理此次改革涉及的各类重点人群、重点环节、重点区域,提前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建立社会风险点台账,并针对风险隐患提前化解、针对群众疑惑主动回应,确保整个改革过程有序平稳。二是做好债权债务锁定工作。按照“三不变”的工作原则,核算全市村(居)民小组债权债务情况,对受益群体进行锁定,确保改革调整前后,群众利益不受损。特别是对待拆迁或待分配安置的小组,按照“明确分配主体、明确受益群体、明确分配方式”的“三明确”工作法,开展改革工作。三是妥善做好离任小组长分流工作。按照“脱帽不脱责、脱帽不脱管、脱帽不脱薪”的原则,明确离任小组长的待遇保留至2020年换届。拓宽离任小组长工作渠道,鼓励离任小组长就地转化为网格员、人民调整员,协助开展环境整治、治安巡逻、维稳等工作。

四、取得成效

(一)合组改革力度大。本次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后,我市村(居)民小组由3086个减少至1463个,共减少1623个,减幅52.59%。其中,村民小组由2464个减少至973个,共减少1491个,减幅达60.51%;居民小组由622个减少至490个,共减少132个,减幅22.21%。村(居)民小组平均户籍人口由226人增加到535人,平均户数由88户增加到202户,平均党员数由6个增加到13个,村民小组平均幅员面积从0.21平方公里增加到0.44平方公里。通过改革,村(居)民小组规模进一步扩大,村(居)民小组资源更加集中,空间布局更加合理,逐步实现人口相对集中、辖域相对扩大、产业相对连片,有效解决村(居)民小组数量多、人口少、面积小、实力弱等问题,为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创造了条件。

(二)新任组长结构优。通过“择优继任一批、村委兼任一批、后备干部挑选一批”,把一批政治素质较高、水平文化较高、群众威信高、服务能力强的人员调整为小组长。本次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中,村(居)民小组长离任2058个,新任409个,留任1020个。改革后,全市村(居)民小组长平均年龄由58岁降低到52岁,初中学历占比由64.9%提高到70.09%,高中学历占比由14.72%提高到23.01%,大专及以上学历由1.89%提高到3.09%。同时,以此次改革为契机,理顺城镇居民小区管理体系,通过居民小组长兼任楼栋长的方式,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以楼栋为单位,划分网格,理顺管理体系和职责,促进小区日常管理运转更加顺畅。

(三)改革过程社会稳。我市始终紧绷改革稳定这根弦,树立底线思维,抓早抓小,最大限度防范风险。印发《关于建立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工作报告制度的通知》,及时收集社会群众意见和其他突况,坚持做到“舆情信息及时报”,收到意见及时做好政策解释、宣传引导、风险化解等各项工作。改革方案公示期间,我市共收到意见建议40余条,对每一条意见建议都作出了针对性的解答和回应。在市委政法委的指导下,各镇(街道)均开展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并制定了应急处置预案。整个改革过程中,我市未出现一起违法乱纪事件,未出现一起群众集体上访事件,未出现一起干部闹情绪寻衅滋事事件,实现了平稳合组、平稳交接,改革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五、存在问题

(一)由于改革后村(居)民小组人口增多、面积增大,基层服务对象、服务半径、服务方式都有所变化,因此,村(居)民小组长综合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二)部分小组长比较年轻,基层管理经验尚待提高,在群众中威信还没有树立起来,部分事务需要离任小组长帮助完成。

(三)合并小组在磨合期管理难度较大。农村宗族观念较强,小组合并后打破了村民日常的生活界线,可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出现合组不合心的局面。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宣传引导,凝聚发展共识。针对群众关心关切的热点问题,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回应和妥善处理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打消群众顾虑,充分利用资产资源整合优势,加快融合发展,带动群众增富致富。

(二)督促工作交接,推动工作开展。督促指导离任小组长完成账本、档案等资料的交接工作,确保资料完整,并发挥传帮带的积极作用,协助新任小组长开展各项工作。

(三)继续谋划和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牢牢把握“发展”、“服务”、“治理”三个核心关键,加强以村(居)民小组为基本单位的村居自治,推动组织体系建设、基层社区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层治理制度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切实提升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篇6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防汛救灾的重要批示,全面落实省、市、区三级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科学重建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施策,有序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力争重建工作取得最大效益和最好效果,让人民群众满意。

二、工作目标

全力开展抗灾自救,确保我镇洪灾灾后重建工作实现五大目标:一是受灾群众有放心饭吃、有放心水喝、有安全住房住、有足够衣物穿,让受灾群众安心开展灾后恢复重建;二是做好防疫消毒工作,确保灾后无疫病;三是恢复农业生产,确保灾后粮食产量不下降;四是受损基础设施全面恢复,确保全镇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秩序井然;五是受灾企业全面恢复生产,确保有效实现全年工业经济目标。

三、基本原则

(一)先急后缓、有序推进。救灾与生产统筹抓,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运行后提高的顺序,优先安排住房、农村饮水等民生领域重建任务,确保受灾群众如期入住,灾区农村饮水设施如期恢复。在先期重点保路通、保电通、保讯通、保水通(人畜饮水)、保生产运行的基础上,处理好重建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的关系,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结合“十四五”规划及灾害暴露出的问题与不足。有序安排一些重在提高防灾救灾能力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自救为主、外援为辅。引导受灾群众积极开展生产自救,通过外出务工、恢复生产,增加收入、减少损失;整合各类资源,及时准确上报受灾信息,配合上级做好灾后核查损失、恢复重建工作。积极引导社会各界积极捐助,帮助受灾地区重建美好家园。

(三)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灾后重建体制。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行其职,全力做好本地区、本行业的灾后重建工作。

四、工作安排

(一)受损房屋维修重建工作

1、核实灾情。由镇村两级工作人员组成工作组,对损毁住房的受损程度和安全情况逐户评估界定、分类造册,由镇规划办根据受损情况明确修缮或重建等措施。

2.做好人员安置。将无房居住的群众分类安置:动员受灾群众暂时投靠亲友;动员受灾的老年群体前往敬老院、养老院居住。关心关爱特殊困难群体,重点关注因洪涝灾害影响生产生活出现暂时性困难的,及时给予民政救助。

3.房屋修建。房屋新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原则上实行就地建设,由镇国土所、农综站牵头落实,简化手续,迅速做好受灾群众房屋灾后重建规划、选址及审批工作。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镇规划办、民政办、农综站、各村(居)

(二)农村安全饮水及水利设施修缮工作

1.核实灾情。由各村(居)核查村内自来水管网及水利设施损毁情况,汇总后报镇水利站,由镇水利站统一联系修缮。

2.饮水供应。主动联系供水公司,配合供水公司展开自来水厂设备更新及修缮、自来水管网修缮;组织自来水厂对饮用水源进行水质监测,并严格进行饮水消毒。

3.水利设施修缮。根据受损水利设施汇总情况,统一上报区水利局,留存设施受损前、修缮后相关图片资料,争取修缮资金;由各村(居)组织施工队伍先行修缮对群众恢复生活生产影响较大的重点受损水利设施,施工完成后镇水利站负责现场核定施工费用,待后期相关政策资金到位以补贴形式发放到村(居),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正常用水。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镇水利站、各村(居)

(三)农业生产恢复工作

1.核实灾情。由镇农综站、村两委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核实各村(居)受灾田地情况,分类汇总农作物、畜禽动物受灾情况,汇总后统一上报区农业农村局。

2.农作物恢复生产。(1)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受灾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对成灾和绝收的田地提出补救补种等建设性意见,做好技术培训,种苗、肥料、农药联系,对接种植大户、自主发展产业贫困户,帮助申报保险理赔。(2)鼓励农户抓紧时间补种生长期较短的农作物品种,大力发展晚秋生产,将受损率降到最低。(3)组织人员清理农田积水、疏通积水沟渠,缩短农作物受淹时间,减少农作物损失。组织受灾群众做好受灾农作物的田间管护,及时供应肥料、农药等。(4)镇农综站负责单独统计此次贫困户、边缘户群体因灾受损情况以及恢复种植所需种苗数量、种类、所需金额,由各村(居)帮助贫困户先行购买种苗,镇财政整合相关救助资金据实拨付到村(居)。

3.畜禽业恢复生产。(1)组织畜禽技术人员深入受灾地区,调研并指导受灾养殖户,提出补养补救意见,各村(居)帮助。(2)组织人员对受淹养殖场进行排水抢救,及时收集和无害化处理死亡的畜禽动物,并及时进行受灾圈舍及周边环境消毒防疫等工作;(3)引导受灾群众完成损毁圈舍修缮或重建;(4)组织养殖户对现存畜禽进行再免疫,确保灾后不发生重大动物疫病,确保灾后不发生人畜共患病。(5)镇农综站负责单独统计此次贫困户、边缘户群体在发展自主产业中因灾受损情况以及补养所需牲畜幼苗数量、种类、所需金额,由各村(居)帮助农户先行购买种苗,镇财政整合相关救助资金据实拨付到村(居)。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镇农综站、各村(居)

(四)工业生产恢复工作

1、明确受灾情况。由镇经发办主动调研镇内企业受灾情况,明确受灾具体数据,汇总后统一上报区经信局。

2、指导恢复生产。(1)由镇领导开展“四送一服”进行企业,了解企业受灾后存在的实际困难,帮助联系解决供电、供水等问题。(2)指导受灾企业清理受淹厂房场地,抢修受损设备,做好设备及厂房的再检修。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镇经发办

(五)基础设施恢复工作

1.交通设施

(1)核实灾情。由镇农管办牵头核实镇内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受损情况并留存相关图片资料,汇总后上报区交通运输局。

(2)明确修缮任务。根据区交通运输局下达修缮或重建任务,迅速组织施工队伍开展交通设施修缮。针对重点受损路段,由各村(居)牵头先行修缮,施工完成后镇农管办负责现场核定施工费用,待后期相关政策资金到位以补贴形式发放到村(居)。

2.电力通信设施

由各村(居)上报各村电力设施受灾情况,汇总后由镇供电所核实受灾情况,统一上报市城郊供电公司。镇政府配合供电部门开展电网维修、电网架设等工作任务。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镇农管办、镇供电所、各村(居)

(六)贫困人口防致贫、防返贫工作

由各村(居)统计上报村内贫困人口受灾情况,突出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由镇农综站、扶贫站对接,帮助产业受灾贫困人口申报“深贫保”理赔,同时加强走访帮助解决贫困人口生产生活实际困难。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镇扶贫工作站、镇农综站

(七)校园校舍恢复工作

由镇中心校组织人员对全镇所有校舍进行排查,及时清理排除积水,上报校舍因灾受损情况至区教育局,积极申报修缮资金。受损校舍要确保在9月1日前改造完毕,确保师生人身安全。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镇中心校

(八)地灾及耕地修复工作

由镇国土所牵头对镇内易产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山坡、丘陵开展灾害点除险排查、隐患整治工作,及时消除潜在的灾害隐患,加快对受损耕地修复工作,确保能够复垦补种。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镇国土中心所

(九)灾后卫生防疫工作

由卫生院牵头,村级配合广泛宣传灾后卫生防疫知识,动员组织受灾群众对洪水浸泡过的区域进行全面消毒、防疫,防止各类传染病和疫情的发生。做好药品组织和技术指导,组织受灾群众积极开展灭鼠、灭蚊、灭蝇、灭蟑等防治工作。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镇卫生院、镇计生办、各村(居)

五、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各村(居)、各部门要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家、省市区各级有关灾后恢复重建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提高对灾后重建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

(二)成立组织,分工负责。对于灾后恢复重建的9项具体工作专门成立由责任领导担任组长的9个专项小组,按照职责分工及实际情况,切实加强对灾后重建工作的贯彻落实,细化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全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顺利开展。

篇7

关键词:物联网产业现状产业环境发展路线图物联网产业的现状

近年未,有关物联网产值的统计数据层出不穷,如来自ICT 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了3650亿元,较之于2011年的2581亿元增长了41.4%,如图1所示,预测未来将实现年均30%的增长率,2016年即进入万亿级规模。

另外,来自中国产业数据网的数据就物联网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和统计。以2011年数据为例,全年接近2600亿人民币的物联网产值主要分布在感知层、传输层和平台层,各层所占份额如图2所示。按照行业分布,物联网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农业和智能环保等,其各占份额如图3所示。

单从这些数据来看,我国物联网产业似乎已进入快车道,发展速度惊人。物联网的明天是否真的就触手可及了呢?万亿级的市场真的很快就会到来?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几年前曾满怀信心投身于物联网产业的诸多广东企业目前很多都举步维艰,市场开拓异常艰难。举例来说,当初一些打着物联网旗号成立的新公司,以提供各行业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出现在市场,打拼了3-4年,发现根本找不到市场,能接到的单寥寥无几。结果这些企业一部分关门倒闭,一部分靠经营传统IT业务维持生存,同时期待物联网产业的大爆发。不仅广东如此,代表着中国物联网风向标的无锡也是如此,从无锡工商局2012年一份内部调研报告给出的数据来看,2012年无锡物联网相关企业739户,接近50%的企业处于亏损或非正常营业状态,这其中,80%以上企业都是从事物联网系统集成、网络运营服务的中小企业。

显然,经过“加工”的华丽数据并不能掩盖我国物联网产业目前处于初级阶段这样一个事实。国内很多机构的数据都是欠考证的,他们把很多传统IT产业的数据都归总到物联网产业里,比如应用软件系统、安防系统、工业自动化系统、智能楼宇系统等等。这样做的结果是把很多人都搞糊涂了:一边是极富诱惑力和鼓动性的、漂亮的产业数据,一边又是广大物联网企业在生死线上的挣扎和徘徊。“这个产业到底怎么了?”很多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其实,物联网经过这几年概念热炒已逐步回归理性,物联网产业的现实远没有想像中的那般美好。目前物联网产业除了部分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如智能卡(FRID)应用、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等发展较快,其他领域发展相对缓慢,总体处于由政府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转型过程之中。因此,物联网市场还需培育,需要挖掘潜在的需求。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少则3至5年,长则8到10年。

物联网产业环境分析

基于目前物联网的产业现状,社会上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认为物联网就是昙花一现的概念热炒,炒完了也就会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另一种声音仍然坚定物联网产业是未来发展趋势,而且会保持高增长的发展态势。相信绝大部分人会赞同第二种声音。笔者也是第二种声音的积极呐喊者。虽然物联网不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但它却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它具有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物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不但可以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同时对于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坚信物联网一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

面对当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困惑,全盘否定或拔苗助长都无益于产业本身,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思考,更加全面地分析物联网的产业环境。图4给出了当前物联网产业环境的一个总体概貌,其中从政策环境、技术环境、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具备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给出了总体评价(1颗星到5颗星,5颗星为最高),通过深入分析和研判,力图给出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物联网产业发展路线图。

首先来看政策环境,政策利好无疑是当前推动物联网产业的重要引擎。在物联网领域,短短的几年时间,国家相关部委出台了大量利好政策,见表1。从这些密集出台的物联网政策可以看出,物联网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并初步明确了物联网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为了确保物联网健康持续发展,相关财政、金融政策和法规也在制定之中。但同时应看到,基于顶层设计的产业扶持政策,其细则还有待完善;地方政府在执行落实这些政策时,其可操作性还有待加强;一些地方贪大求全的做法也可能导致拔苗助长;地方产业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也不利于物联网产业的规模发展。综上,政策环境总体评定为4颗星。

其次,从技术环境来看,我国每年对物联网产业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物联网专利申请也逐年递增,企业综合集成能力较强。但实际上,物联网相关核心技术如传感器、核心芯片、超高频RFID应用等还有待突破,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隐患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此外,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指引,以及标准发展滞后于应用发展的困境等问题,也阻碍了物联网的产业化与规模化发展,技术环境总体评定为3颗星。

再次,从社会环境来看,随着信息化水平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些都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环境。但应该看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物质财富和信息化水平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国民对信息化的认知还很低,支付意愿与能力有限,对物联网的概念缺乏明确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社会环境总体评定为3颗星。

最后,从市场环境来看,随着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各行业对物联网的需求将逐步呈现,企业对信息化方面的认知提高,经济支付能力也不断增强,未来必定会形成一个较大的市场。不过,市场培育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过去3年里,物联网基本是靠政府驱动,多以政府买单为主,市场缺乏动力,来自企业或行业里的需求甚少。另外,物联网商业模式不清晰,企业分散,规模化应用少,产业链薄弱,这些都是目前物联网市场总体还不成熟的表现,物联网要想真正发展起来,必需得由市场驱动。因此,市场环境我们评定为2颗星。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我国物联网产业初步具备了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尤其是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目前在物联网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培育和行业应用等方面已初步具备一定基础,但也存在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产业基础薄弱、商业模式未成熟、网络信息安全存在隐患、一些地方出现盲目建设现象等问题,其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产业环境并不在一个最优的层面上,尤其是市场环境,远未达到全面爆发式增长的条件。所以,面对物联网产业,我们需要时间和耐心去培育市场、创新应用,通过广泛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动物联网在各领域里的应用和发展。

物联网产业发展“三步走”战略

物联网的应用涉及到多个行业,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里提及要在工业、农业、物流、交通、电力、环保、安防、医疗、家居等九个领域进行物联网重点应用示范,这为物联网可能的应用领域指明了方向。但目前物联网产业在各行业中的发展情况不尽一样,有些领域产业基础相对较好,发展速度较快,有些则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那么哪些领域会优先发展起来?哪些行业会优先催生成熟的商业模式?

基于当前的产业环境,我们认为,物联网产业发展应当分为“三步走”。如图5所示。首先是公共管理与服务领域,主要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展开,切实推动物联网在智能交通、健康医疗、安全监测、食品溯源、电子政府、民生卡等涉及民生需求的领域开展示范应用。这一阶段以应用创新为主,通过示范工程带动产业形成,主要由政府引导促进。

其次是工农业生产领域,主要围绕企业需求、行业应用展开,推动物联网在商贸流通、工业监测、制造装配、智能电网、环境监测、畜牧养殖、精细农业等领域的应用,促进社会生产方式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式转变。这一阶段以技术创新为主,企业应用、行业应用是重点,确保关键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形成,产业完成由政府驱动到市场驱动的转型,政府不再是市场消费主体,企业买单成主要模式。

最后是个人和家庭领域,主要围绕个人和家庭消费展开,推动物联网在智能家居、手机支付、定位导航、远程控制、智能安防、信息服务、综合娱乐等领域的应用,促进社会生活方式向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式转变。这一阶段以服务创新为主,个人消费将成为市场主体。至此,物联网进入高速发展期。

需要强调的是,这三步走并不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进行,而是交叉进行的。图6是对这三个阶段发展的一个大致估算。我们预测,“十二五”期间还是以政府驱动为主,逐步向市场驱动转型;“十三五”期间将伴随着企业需求和个人家庭市场的激增,将形成以市场化为主体的产业格局;到“十四五”末期,各个应用领域市场均大幅增长,最终进人物联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