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调研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振兴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业振兴调研

篇1

水泥行业为高污染行业,近年来,国家为治理水泥行业的小、散、乱及污染严重的问题,采取了严格的行业准入政策。省相应采取了淘汰落后产能,以大换小,产能等量置换的行业政策,基本不新批、新增水泥产能。坚决杜绝重复建设及严格的行业准入政策,为县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日产2500吨水泥项目竣工投产后的正常生产经营奠定了政策基础。

省县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为了执行“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淘汰落后、上大压小”的战略方针和提高旋窑水泥比重的产业政策,实现水泥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决定利用当地丰富的原料资源,在位于距县约13km处的兴隆街镇三皇庙村11社,紧邻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老厂区建设一条2500t/d熟料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同时,为了充分利用2500t/d新型干法生产线的废气余热,还建设一座额定功率为4.5MW的纯低温余热电站。这项目得到了县委政府、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将项目列为市重点项目,推荐为省重点项目,将项目的建设写入了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

二、市场优势突出

(一)水泥行业现状与趋势

现状:水泥的供求基本平衡。从市场需求与设计产能看:截止年,市全部水泥企业总设计生产能力1154万吨,其中旋窑生产能力760万吨,立窑生产能力394万吨,水泥的供求基本平衡。从市场价格与库存情况看:价格走势平稳,水泥企业基本没有库存。目前,几家水泥公司所有水泥现款现货,无滞销,无欠款。

趋势:将出现供小于求的现状。淘汰落后产能带来的供给不足。到年,地区将要淘汰的立窑设计产能达394万吨/年,而实际产能在600万吨以上。省要淘汰的落后产能为4500万吨/年。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需求增加。GDP的增长与水泥需求具有正相关性。如年,省1万元投资需要消费水泥1.2吨。十二五期间,我们周边的几个地方的GDP仍将是两位数的增长,其增长仍将是靠投资拉动。、等加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需要大量投资,尤以是城乡住房建设、道路交通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等的大量动工,带来巨大的水泥需求。

(二)优质水泥供小于求

从川南地区水泥供给的现状来看,一是优质水泥产量低。大型水泥厂和新型干法生产线生产的水泥不能满足本地区对优质水泥的需求量。二是销售价格上优质水泥、品牌水泥价格每吨要高出几十元。三是公司生产的干法水泥质量很好,只是生产时间短,还没有形成品牌优势。

(三)水泥公司的主要用户及用量

公司有二十多年的水泥经营历史,具有成熟的销售市场,生产的水泥主要销往成都、资阳、、泸州、宜宾、永川、遂宁等地。所有销售现款现货,主要用户为各地房地产开发商和道路桥梁建筑公司,公司一直以来库存无积压。

(四)全省的干法水泥亟待大力发展

省新型干法所占的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总体上看,省水泥工业总量基本平衡,但旋窑水泥所占比例不大,新型干法水泥的比例更小,水泥工业结构很不合理。在这种情况下,优质旋窑水泥,特别是新型干法水泥亟待大力发展。公司投建的生产线,在以至周边城市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三、矿山资源充足

(一)石灰石资源优势突出

具有丰富的水泥资源优势。县委政府依托资源优势,把水泥行业的建设融入全省的产业大格局中,发挥优势,振兴的水泥产业。

县委政府提出了建“年产1000万吨的水泥生产大县”的奋斗目标。据地质勘查成果和估算,的石灰石资源总储量在30亿吨以上,可利用资源储量约10亿吨,正常情况下,能满足年产1000万吨水泥的原料供应30年以上。

的石灰石资源开发利用,始于上世纪60年代(烧石灰),到目前已形成年400—500万吨的生产能力,支撑县内形成了近30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直接创税约2000万元。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群众劳务收入超过2000万元。加之,以为中心的有效运输半径内,仅拥有相对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周边有的市、县甚至根本没有这种资源,这是提出在盆地中心区域打造年产1000万吨水泥生产基地的重要依据。

(二)自备矿山资源充足

白石为水泥的主要原料,县拥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储量398亿吨。县人民政府将兴隆街镇红庙子、金星、三皇庙、高峰、华光五个村6个矿山的石灰岩矿产资源挂牌拍卖给予项目业主做自备矿山,用于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正式采矿权按照法定程序已办理三个,另外三个正在办理之中。为新项目的建设提供给了充足的资源,可供该项目建成后使用100年以上。省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备矿山,周边城市大多缺乏石灰石矿山资源,公司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三)自备矿山勘察结果

项目拥有自备矿区,经省地质矿产勘察开发局二0二地质队地质勘察,普查面积5.4平方公里。在现探矿权内获得内石灰岩矿资源量(333+334)类为24932万吨,其中推断的(333)为15781万吨,(334)为9151万吨。平均剥采比为0.9:1。其中0.5:1以上的为底下开采,0.5:1以下的为露天开采。露天开采中可利用的砂岩、页岩有8-10米,年用石灰石200万吨,可满足年产100万吨水泥的企业开采石灰岩矿资源100年。

篇2

张修前

今天我们开一个简朴会议,不挂会标,不放座签,市政协经济委和我们市工商联联合召开羊毛防寒服产业 发展情况调研座谈会。参会同志有:市政协经济委主任柴自军,市畜牧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中小企业局、市统计局等单位负责人,羊毛防寒服产业协会负责人以及5家防寒服企业负责人。

在此我代表市政协经济委和我们市工商联感谢大家在百忙中积极配合出席参会!

我们老**人都知道,轻纺产业是我市一项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在50年代到80年代期间,轻纺工业对我们地方经济作出过特别贡献,一度时期轻纺产业占到全市工业产值近一半,1988年达到44.97%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也亲历见证了轻纺产业的潮起潮落,期间既有辉煌的成就,又有惨痛的教训。近年来,我们也欣慰地看到不断崛起一批像羊老大、七只羊、蒙赛尔、羊中王等羊毛防寒服标杆品牌企业。这些标杆企业坚守创业发展的现实举措与成果,让我们有理由增强轻纺产业重振发展信心!

这几年,特别是近两年来,无论是中央战略层面,还是我们地方政府层面,在经济建设领域“调结构、促转型”呼声越来越大、越来越紧迫。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产能结构性过剩的大背景下,似乎我们**“一煤独大”的结构性调整显得尤为紧迫,我们正在经受着要走出“资源诅咒”的困惑考验,我们的产业转型、结构调整的出路在哪里?

未雨绸缪,不管是我们的党政宏观决策层,还是我们实业界微观操作层,都能把一部分聚焦度和发展力转移到非煤领域,从“一业独大”转向“多业并举”的新格局发展上来。这几年,我们市委市政府重要经济会议,可以说逢会必讲:“创新引领、转型升级”,把“调结构、促转型”这方面的考虑与研究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两年前,我们市区域发展研究会、市政协经济委就先后把振兴轻纺产业、羊毛防寒服产业纳入重要调研课题,并在去年底形成宝贵的调研成果。今天大家人手一份的调研报告,就是柴自军主任去年底带队调研形成的调研成果。我们今天这个座谈交流,要在充分借鉴、吸收这个调研成果基础上,来一次意见的再征询、再讨论,也是一个再润色、再完善的过程。

今年8月份,我们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冯月菊来榆调研视察的过程中,也对我们**羊毛防寒服产业发展产生浓厚兴趣,并把振兴**羊毛防寒服产业建议案列入给省委书记、省长们的重要议案。她来榆期间,不仅走访了我们羊老大等部分品牌企业,也看到了我们去年形成的羊毛防寒服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在充分肯定这个调研成果的同时,要求市政协经济委和我们市工商联共同把这个调研报告再深化一下,再凝练一些,站的再高一些。要站在省级这个层面上,对振兴**羊毛防寒服产业的发展来讲问题、谈支持。在大的方面需要哪些具体支持?需要特别解决哪些具体瓶颈问题。

本来我们贾主席要亲自出席并主持这次座谈会,她这段时间省上安排到杭州学习半个月,省上这几天内追的要调研成果,所以只能赶着鸭子上架,由我这个副职和柴主任,与大家一起完成这个调研任务。希望得到大家支持,一起共勉!

在座谈交流前,我把这次座谈会的一些背景来龙去脉特别交代了一下,还有讲的不到位的地方,请柴主任补充一下。特别是怎样更好的完善好这个调研报告,请柴主任给我们讲一些指导性意见。

篇3

那么,东北经济到底怎么样?曾经的“共和国长子”真的会一蹶不振吗?东北又该如何闯出一条振兴的新路?8月19日至20日,由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哈尔滨市政府联合主办的2016太阳岛论坛暨东北振兴论坛在哈尔滨举办,围绕东北经济面临的问题,500多位政商学界高端人士齐聚一堂,为东北振兴建言献策。

1.振兴东北很重要? 无论从东北地区来看,还是全国发展来看都具有重要意义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今年5月23日至25日,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强调。

这已是总书记第三次到东北考察调研。2013年和2015年曾先后赴辽宁和吉林考察调研。与此同时,中央层面下发的关于振兴东北的文件也是一个接一个。

东北,无疑在中国的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当口,位于中国“雄鸡”版图头部的东北能否“昂”起头来,对全国其他地区的转型发展将有特别的意义。在论坛开幕式上,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就指出:“加快东北全面振兴,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新经济支撑带的重大任务。”

事实上,“振兴东北”从来都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关键词。2003年,中央首次提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重大决策,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东北振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今年4月,在振兴东北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中央《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新一轮东北振兴全面启动。

2.东北经济到底怎么样? 触底回升、分化加剧,仍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

前不久,东北三省交出了上半年GDP“成绩单”。辽宁、黑龙江增速排名垫底,吉林与全国增速持平,其中辽宁上半年GDP同比下降了1%。这些数据确实令人“揪心”。不过,与过去一年相比,东北经济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在国家发改委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司副司长杨荫凯看来,东北目前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但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整体看东北处于触底回升之中,改革推进有序,结构加速调整。

其中,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分化加剧。据介绍,从省级层面看,吉林的发展速度跟全国持平,黑龙江虽然弱于全国发展,但是整个发展差距在不断缩小,辽宁的压力比较大。同时,东北三省也存在新旧产业替换程度上的差距。从上半年的数据来看,吉林的总体态势要明显好于辽宁和黑龙江。

当然,东北真正要实现振兴,还有很多很艰巨的任务需要完成。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认为,与全国相比,东北国企改革仍然滞后,国企改革的任务非常艰巨;与长三角、珠三角的投资环境相比,东北的投资环境有待改善。长春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晶莹也坦陈,我们仍然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体制机制不活、创新机制不活、转型发展缓慢、人才流失这样一些共性问题。

3.东北振兴的新路怎么闯? 破除体制,切实托住民生这个底

东北该如何闯出一条振兴的新路?在此次论坛上,创新、国企改革、民营经济、人才、对外开放等成为热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指出,针对东北振兴议题,可以提出颇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国企体制、政府行为以及人的观念等。但仅解决其中几个问题,作用不大,应考虑整体环境问题――包括“显性体制”和“隐性体制”。

在完善体制机制上出实招,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提出了具体建议,他说,当下东北振兴有三个方面很重要:需要一批成功的企业家;需要一个创新的理念;需要营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来解决当下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除了靠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哈尔滨市市长宋希斌在发言时还指出,破解新一轮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和问题,也要靠加强与东北地区各城市之间的协作联动,抱团取暖,合力攻坚。沈阳市市长潘利国也认为,要打造区域经济共同体,必须在创新和改革上互通有无,相互借鉴,在东北迅速释放创新活力和改革活力。

篇4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电子行业发展呈现急速下滑趋势。为应对这一局面,电子行业企业不得不通过缩减成本、节约开支来维持企业基本运作。计世资讯研究显示,2008年电子行业的信息化投资增速比2007年下降近一半,2009年将延续2008年的增速减缓趋势,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减少幅度会比2008年小。信息化需求将相对集中在中型企业。

中型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更需要运用ERP等IT系统来有效控制成本,因此大批中型企业会积极投入到ERP等系统的建设中,随着ERP概念的普及和应用需求的提升,ERP投入呈现了快速上升的趋势,而已经实施了ERP的企业会考虑SCM、CRM等系统的扩展应用。计世资讯调研发现,在中型电子企业中,近40%的企业选择ERP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这也是导致部分企业对生产和业务系统投资趋弱的原因所在。在实施ERP系统时,财务和供应链管理是很大一部分企业的第一目标。

2009年,CRM和HR虽然投资额度偏小,但增长幅度大、后劲十足。另外,办公自动化需求还会进一步增加,由于信息系统的逐渐完善,原有的办公软件已不能满足当前的办公需求,所以,办公软件方面的投资正在逐步攀升。

篇5

沂南县青驼镇人大推动产业振兴实现党建和扶贫攻坚共赢

今年以来,沂南青驼镇人大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建议党委政府围绕“支部活、产业强、群众富、稳脱贫”的目标,依托产业链探索“党建+”一体服务模式,实现了基层党建与扶贫工作的双促进。

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实现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青驼镇紧紧抓住党建引领作用,制定下发了《一村一规一村一品促进村集体增收实施意见》,通过支部领办、介入、引导等形式,依托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石英砂和木业行业协会等载体为农户提供农资、技术、信息、运输、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同时采取村集体领办专业合作社、盘活集体资产等模式带动农户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结合清产核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理顺盘活集体资产,规范承包合同,进行资产剥离,实行股份制经营,设立不低于10%的集体股权,增加村集体收益;成立投资管理公司,经营集体资产,实现村集体增收。目前全镇累计培育花卉、甜瓜、草莓、蔬菜各类种殖、木业加工、石英砂加工党支部15个,引导建立合作社20个,辐射贫困户600余人,村级集体收入均达到5万元。

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实现党员带头与农户贫困户积极参与的“互联互动”。创新党员管理模式,全面推行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积分评星管理,倒逼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致富。在所有支部对全部党员全部实行设岗定责、党员结亲连心包户、党员承诺践诺等措施,发挥党员在移风易俗、发展经济、带动致富等方面的头雁效应。在党员的带领下,贫困群众通过村里设立公益性岗位,激发内生动力,目前全镇每村每名党员联系1-2户贫困户,20名致富能手带动300多名贫困户就业脱贫,30多名农业种植能手带动500多贫困群众年增收500元以上,党员成为了群众的示范人、贴心人。

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实现产业培育与贫困户脱贫的“相得益彰”。 按照“一村一业、一村一品”要求,因地制宜培育高里花卉、凤凰岭甜瓜、河西草莓、黄桃、徐公店徐公砚、芦山西头大樱桃、大冯楼甜桃等一批品牌产业,确保“村村有致富项目、户户有增收门路”。目前全镇培育品牌8个,参与群众1000多户,带动800多名贫困户年均增收500元以上,实现了产业培育与贫户脱贫增收齐头并进。(周连锋)

篇6

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区域发展严重不均一直是广东的隐痛。

2012年,粤东西北12市人均GDP全部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梅州、河源、汕尾、云浮甚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粤东西北面积、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省份,如果将其看作一个整体,人均GDP仅排在全国倒数第四。

继的“双转移”战略后,提出“双引擎”战略,力促粤东西北成为广东发展的另一个发动机。

7月29日,广东省委、省政府最新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发出了“振兴东西北”的动员令。未来五年,广东省财政将统筹安排资金6720亿元,大力支持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到2020年前,粤东西北12市人均GDP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上任伊始,便密集调研粤东西北地区,调研后短短10日后,在广东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上,就对粤东西北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与此同时,他还要广东干部摒弃夜郎自大的心态,向区域协调发展搞得比广东好的江苏取经。

学苏北

广东经济总量虽然连续20多年居全国第一,但光有珠三角这个“单打冠军”,“老大”的地位已面临明显挑战。2013年上半年,广东GDP为28465.92亿元,同比增长8.5%,而江苏GDP已达27604亿元,且同比增速达9.6%。上半年广东经济总量仍超过江苏861亿元,预计全年将超2000亿元,而在5年前,广东还领先5000多亿元。近年来,位居全国经济总量第二的江苏与广东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江苏快速发展的一大法宝就是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2月19日-21日,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少华率领省直有关部门和粤东西北地市负责人,赴江苏省学习考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会见江苏省长李学勇时,徐少华坦诚地表示,当前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当好排头兵的最大挑战所在。近年来,江苏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尤其是苏北地区振兴发展方面取得很大突破。此次考察就是专题学习江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做法,特别是促进苏北地区振兴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徐少华一行在苏北重点考察了宿迁。“广东来江苏考察,主要是想看看江苏后发地区怎样快速赶超、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宿迁市委书记蓝绍敏说,在考察中,徐少华曾跟他提到,目前广东还有一部分地级市,经济总量、财政收入都与宿迁有很大差距,这是他们来江苏考察的重要背景。江苏的区域协调发展已取得了不错成效,其中作为江苏最短的短板,宿迁的发展是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成功的缩影和写照。

在宿迁期间,徐少华重点考察了苏州宿迁共建工业园,这是江苏省委、省政府实施“南北挂钩、合作共建”的重要项目,目前园区综合产出效益明显。徐少华在考察后表示,要学习借鉴苏宿共建园区的好机制、好做法,探索更具生命力和“共赢”效益的帮扶措施。同时,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学习宿迁“我能我行我成功”的艰苦创业精神,进一步增强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振兴发展。

短短一个月后的3月27日,广东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特意邀请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刘志彪在“广东学习论坛”上作“区域协调发展”专题报告。刘志彪在报告中分析了江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并对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建议。包括、朱小丹在内的广东省高层领导均出席了报告会。刘志彪建议广东通过加快城市圈和城市群的建设,来衔接协调城镇化、区域发展,以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战略加速缩小地区差距。同时,通过优化区域功能定位,以产业集聚带动区域跨越发展。刘志彪随后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以广东引领全国新一轮改革浪潮的气魄,一定能探索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的合作机制。”

三大抓手

在密集调研粤东西北,并参考江苏的成功经验后,广东终于在7月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开始启动“双引擎”战略。

让人思路豁然开朗的是,在《决定》中粤东西北并不只是帮扶对象,而是重新审视其对广东发展的全局意义。指出,区域发展不平衡,既是广东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也是广东加快发展的潜力所在。粤东西北活了,原来珠三角想转但一时转不了的产业将面临更大机遇。珠三角要加快转型升级,要依靠粤东西北腹地,再从粤东西北向“泛珠”发展。支持粤东西北发展,珠三角自身的发展也将更快。粤东西北发展起来了,广东的经济就有了两个发动机。

广东“双引擎”战略背后是真招实招。未来五年,广东将统筹安排资金6720亿元支持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一个目标、两条底线、三个抓手,清晰描绘了广东区域发展新战略的路线图。

一个目标是:粤东西北地区各市人均生产总值在2020年前都要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两个底线是:必须高度重视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强生态保护工作,确保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不能乱,环境不能坏,走出一条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城市扩容提质,则是广东振兴粤东西北新战略的“三大抓手”。年初在调研粤北后,就对省直部门及粤东西北地区负责人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快速交通运输体系,显著改善粤东西北地区发展的区位条件;二是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和集约发展,以园区为载体加快粤东西北地区工业化进程;三是做大做强地级市中心城区,加快城镇化进程,打造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这三大抓手触及制约粤东西北发展的主要瓶颈。由于交通设施落后,粤东西北在区位上处于不利地位,不能成为投资热土,江苏在这方面早抓了10年,就明显带动了全面发展。粤东西北工业化水平差,但发展不能千村点火万户冒烟,抓产业园区,可以促进工业的集聚发展。粤东西北缺少引领区域全局的发展极,通过中心城区的提质扩容,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口、产业集聚,发挥扩散效应。

《决定》还提到三个区域的定位:粤东要加快建设汕潮揭城市群,粤西要加快建设湛茂阳临港经济带,粤北要加快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型新经济区。

清远样本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环珠三角高新产业成长新区、生态宜居名城和珠三角北缘的门户城市。”这是《决定》对清远的最新定位。与清远此前的定位相比,“生态宜居名城”和“珠三角北缘的门户城市”替代了此前的“华南休闲宜居名城”、“大广州卫星城”。

“珠三角北缘的门户城市”这一定位的提出,让不少人眼前一亮。这个定位与清远“桥头堡”战略完全相符。清远有“三省通衢,北江要塞”之称,北面和东北面与韶关市为邻,东南和南面接广州市,南与佛山市接壤,西与肇庆市相连,是珠江三角洲开放地区和粤北山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汇集区之一。清远市作为环珠三角地区中区域位置最靠近珠三角核心区的市,完全具备建设成珠三角北缘门户城市的条件。

清远处于珠三角北部的战略通道位置,将来必然会在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合作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清远如何来当这个门户城市?一是错位发展。在工业化与城市化中,不与珠三角地区同质化竞争。二是交通优先。努力完善自身的对内对外的交通系统。三是生态保护。保护好生态环境,打造旅游品牌。当前适逢推进粤东西北地区大发展的关键时期,这对于清远来说是重大利好,也是难得机遇。

此外,作为广东省唯一一个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试点的地级市,清远把“生态”纳入考核指标试点已过一年。

篇7

我市农业产业现状: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但美中不足的是,农业产业长期存在“有产品,没商品;有商品,没名品”的状况,现有的农产品品牌存在“多乱杂、小弱散”的局面,没有形成合力。

存在问题:究其根源,是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产业分散规模小,产品良莠不齐,没有区域品牌,缺少销售平台,难以形成特色品牌优势。

对策:为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整合我市农产品品牌资源,形成合力,一起闯市场,打品牌,提升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拉动农业产业振兴,通过深入调研和综合分析,现提出以下两个项目策划包装:

项目一: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自2018年3月份开始,我局启动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行动,旨在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和“农业标准化基地”项目建设,实现我市农产品自然资源的整合与提升,最终达到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

经过前期的现场调研、查阅文献、检验检测、会议座谈、策划包装、反复研究磋商、广泛征询意见建议等历程,最终确定了将“华山”作为我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将白皮松、红油香椿、九眼贡莲等农产品冠入“华山”这一公用品牌,让华阴农产品品牌形成合力、抱团发展,整体提升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项目二:建设高标准农产品交易市场和交易平台

我市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56个,农产品以圣女果、葡萄、香椿等为主,有万亩以上甜柿子、莲藕、樱桃、蒲公英等,为促进农产品双向流通,缓解农民卖难问题,遵循推进市场体系和流通现代化的要求,同时满足疫情防控和国卫创建需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以农产品批发交易和日用工业品连锁配送为重点,建设我市高标准农产品交易市场。

项目建设地址:华阴市城区东环路或岳庙办五合街道

篇8

在当前广东省产业升级大潮中,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发展战略重点之一。装备制造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在产业链中位于核心部位、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特点,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水平、制造能力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近年来国务院和广东省政府相继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广东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相关政策,目的就是要把广东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成套和技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需要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然而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此类人才缺口很大。2012年11月7日第二届广东装备制造业国际高峰论坛在韶关召开,与会多个企业代表都表达了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本着对接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的办学指导精神,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广东省内以机电行业技术为专长的高职院校,为了满足当前广东对现代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于2011年开设机械设计与制造(现代装备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并由此围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展开一系列深入研究。本文就重点探讨如何依据广东产业人才需求现状构建科学的高职现代装备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能力模型。

1 职业能力分析

1.1 职业能力内涵概述

“职业能力”的定义为:个体完成和处理某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过程中所需要的主观能力的潜力。[1]

1.2 职业能力模型

“能力模型”是对能力的内容和结构的系统化表述。在职业教育中,能力模型说明了学习者应具备什么样的认知条件才能完成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建立能力模型是能力评价研究的第一个关键性任务。它是在“培养目标”、“能力评价手段开发”以及“通过能力评价指导教育实践”三者之间建立联系的前提。[1]

1.3 目前主流职业能力模型

近年随着能力本位教育的理念被广泛接受,借鉴德国职业教育专家梅尔藤斯提出的关键能力概念,三要素模型成为主流观点。该观点认为个体职业能力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的整合。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学要的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方法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社会方法,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

三要素能力模型解释了个人在职业发展中能力的内化和运用过程,特别是揭示了三个能力要素各自的功能。该模型对职业教育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但模型也存在问题,就是没有说明能力从低到高的成长轨迹,同时没有明确的指标体系,不便于考核评价。

有学者在分析总结国内外职业能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三要素模型作了改进,建立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三维模型。遵循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成长发展的规律性,将四个职业发展阶段作为能力模型的“内容维度”:基于实用主义的解决思路,确定职业能力模型的“要求维度”,即四个能力等级。围绕本职工作所需的基本职业能力和跨专业的关键能力,建立职业能力的“行动维度”,即能力指标体系[2],如图2所示。

2 进阶式职业能力模型构建方法和过程

装备制造业不仅综合多方面的技术还具有较高的发展技术水平,因此需求的人才也呈现出多路径多层级的状况。借鉴三维度等级能力模型的思想,结合广东省装备制造业人才需求和发展现状,需要构建出能体现出能力方向和层级的进阶式职业能力模型。

进阶式能力模型构建流程主要为三个阶段,全过程如图3所示。首先是调研阶段。通过赴企业调研、收集企业网上招聘信息、回访毕业生以及邀请第三方实施调研等多种手段对现代装备制造业的人才需求做尽可能全面的调研。

接下来是资料分析整理阶段。该阶段需要对收集到的大量信息做分析整理,最关键的是要梳理出现代装备制造业的行业状况、岗位设置、岗位从业要求以及岗位发展路径。

最后召开能力分析会。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一起对专业职业能力做出具体的分析。

3 现代装备设计与制造专业进阶式能力模型构建

3.1 行业各职业路径方向和层级分布

通过深入调研可知,现代装备制造业是技术集成性很高的行业,横向来看技术性人员的职业发展可以归纳为四条主线,即:零部件设计开发、零部件制造加工、装备安装、调试与维修、技术支持与设备管理。纵向来看,技术人员的职业呈现出多个岗位层级。考虑到学校教育的特点和客观限制,此处以学生参加实习的岗位为起点,以五年内的多数高职生可以达到的高度为终点,归纳出实习岗位、入职岗位、初级发展岗位和中级发展岗位,如图4。

3.2 能力等级的确定

借鉴三维职业能力模型中关于能力等级的划分标准[2],结合现代装备制造业具体情况,可以分别概括出四个岗位层级对应能力等级的要求:

①表识能力。这是作为“入门者”需要达到的能力水平,主要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即对现代装备制造行业状况,技术特点、主要岗位及从业要求、特别是对自己相关工作所涉及的能力要求的认知。②工具性的能力。这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第二级,是职业能力形成和提高的过程。主要培养学生能完成规范操作的能力。③系统性的能力。该级别重点培养学生立足实际工作环境和生产过程,能够独立完成常规工作的能力,并可以实现知识迁移处理简单临场突发问题的能力。④设计能力。现代装备制造业是技术更新换代迅速的产业,这对现代职业技能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该等级就重在培养学生胜任岗位工作的基础上,能及时学习吸收行业新技术、更好地适应技术改造和提升,融会贯通各种知识解决各种问题,具备一定综合设计的能力。

3.3 现代装备设计与制造专业进阶式职业能力模型确定

综合考虑职业发展方向和层级,即可构建出进阶式职业能力模型。总体来看,该能力模型主要划分为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两大模块。专业能力按照四个方向、四个等级纵横展开。关键能力除了公认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要素外,吸取不少企业专家的意见,将道德素养纳入,以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的。能力模型的具体指标见表1。

篇9

带给我们的启示

在西部省会城市中,呼和浩特市、贵阳市之间演绎的领先、落后与陆续赶超的交替故事,让人反思。有两组数据为证:2000年,呼和浩特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31.6亿元,贵阳市为92.3亿元;2006年,呼和浩特为230亿元,贵阳市为228.9亿元。

从2002年到2008年,内蒙古经济发展骤然提速,一路高歌猛进。连续7年GDP增速名列全国第一,连续6年工业增速名列全国第一,经济总量在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里的排位从第24位上升到第16位。3项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国前10名:人均GDP全国第8位,人均预算收入全国第8位,城市人均收入全国第9位。创造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奇迹”,被许多专家、学者称为“内蒙古现象”。

“井喷式”的跨越发展,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值得借鉴。一是解放思想,敢闯敢试;二是政府强力主导、扬长避短;三是超前谋划,抢占先机;四是转变作风,埋头实干。“没有压力制造压力,没有竞争制造竞争。”全区上下不争论、不折腾,一张蓝图绘到底,形成了千方百计谋发展,一心一意干事业的良好氛围。

再看贵阳市。近年来,该市认真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对全市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市委、市政府清醒地看到工业经济增速出现了减缓势头,特别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和深化,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日益显现,对贵阳这样的欠发达地区直接和间接影响日渐严重。

对此,在2009年6月9日召开的贵阳市振兴工业经济大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军明确指出,凡事“忧则兴、预则立”。全市上下既不能因为成绩很大而盲目乐观,也不能因为差距不小、问题较多而丧失信心。要居安思危,见微知著,正视落后而不甘落后,直面问题而不回避问题,以奋发的精神、科学的办法,千方百计止滑回升,在工业经济发展方面真正在全省“做表率、走前列”。

“两年调整、三年初见成效、四年大见成效”的工作目标,吹响了贵阳市振兴工业经济的号角,一场“大调整、大开放、大实干”振兴工业经济“大战”拉开帷幕。

如何“大调整、大开放、大实干”呢?我们在乌当区看到了令人振奋的情景。

因地制宜,“五大产业”齐头并进

在6月19日召开的贵阳市乌当区工业振兴动员大会上,区委书记刘崇荣分析道:当前,乌当区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上既要把握好机遇,承接好生态优势工业产业,同时更要坚守环境保护的“门槛”,坚决杜绝“三高一低”产业项目,这样的项目,无论创造多少GDP、多少税收,都坚决不能引进。

刘崇荣认为,乌当区如何实现工业振兴?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是要正确认识几组关系。即发展工业与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关系、发展工业与发展服务业的关系。

二是要坚定发展信心。当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坚定信心。只要调好思路、用好机遇、选好措施、快速推进,一定能够赢得大发展。

三是要做好工业发展空间规划。要做一个全区工业发展空间规划。686个平方公里范围内,什么地方适合摆放工业园?适合摆放什么样的工业园?都要规划清楚。

四是要继续举全区之力建设新天园区,强力推进园区“二次创业”。重点培育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现代制药、新材料和绿色食品加工五大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

五是要抓好大项目,加快推进项目落地。

六是要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要超常规,敢闯敢试,打破一些阻碍和壁垒,要不然,待到你慢悠悠建起来的时候,企业跑了,投资落到别处去了,我们还谈什么发展。

七是要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一方面,区里将省财政用于支持建强县发展的400万元,专项用于支持工业发展。另一方面,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扶持政策。从今年开始,区财政以1000万元为基数,以后每年按工业企业实现税收地方所得实际增长率逐年增加,加大对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企业贷款贴息资金、运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等方面的投入,形成财政支持工业发展与工业支持财政收入增加的良性循环,以帮助乌当五大主导产业企业达产增效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八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策合理引导的人才机制;同时,加强科技人才动态管理和使用,建立高层次科技人才数据库。

九是要提高政府服务质量。要切实树立起服务意识,把事关企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实,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发生,真正营造“互助互信,和谐共赢”的良好发展环境。

在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天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李鸿告诉记者:“区委、区政府对振兴工业经济的行动快,特别是对乌当的五大高新技术产业予以极大的关注,我们现在最关键是如何深入到各企业去调查、了解、摸底,掌握好企业发展情况后,切实地帮助企业寻求发展路径。同时,拓展新天工业园区的规划。”

“扩规、提速、增效”,创造“乌当范式”

“乌当区振兴工业经济动员大会是一次重要的鼓劲会,会议的思想和理念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为乌当区未来的工业经济腾飞提出了明晰的思路。”乌当区招商局局长张强告诉本刊调研组。

如何实现当区工业经济的振兴?如何有创造性地走出乌当发展之路?

“‘扩规、提速、增效’六个字将是我们各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目标”。乌当区区长李志鹏告诉本刊调研组。

“我们要围绕现有五大工业支柱产业,以新天园区为载体,实现我区工业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带动工业经济的大发展。一方面要积极扶持现有区内企业扩容、扩规,加快推进在建和新建项目,切实储备一批前景好的工业项目,积极壮大现有发展规模;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一批大项目,通过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实现大发展。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及相关工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项目振兴工业经济的现实意义,着力优化工业发展软环境,努力为工业发展创造公平公正、宽松和谐的发展平台,切实增强领导工业发展的能力、整合服务工业发展的合力,形成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而切实推进全区工业项目的落地。”李志鹏认为,“同时,充分发挥新天园区辐射带动作用,做好全区工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下坝工业园区控制性规划编制工作,借助外脑、整合资源,进一步明确全区工业发展的方向,不断拓展工业发展的潜力。特别是现代制药业和特色食品业已经明确为全市现代制药业和特色食品业的主战场,加之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业也具备了―定的发展基础和竞争力,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对新天工业园区,我们将不断增强园区整体功能,把培育产业集群、资源聚焦放在园区发展的突出位置,不断优化园区现有产业布局,按照有利集聚、彰显特色的要求,引导同类企业集聚,改变园区‘有企业、无产业’的问题,构建以主导产业引领关联产业、支柱企业带动配套企业的发展格局。以高新技术为引领,走循环工业的发展道路,积极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项目支持,抓大促小,推优扶强,不断延长和拓展现有工业产业链条,实现我区现有产业的不断整合升级,企业向园区的不断聚集。”李志鹏持如此观点。

为了实现“大提速、大增效”,在6月20日举行的“爽爽贵阳・避暑天堂”――2009贵阳重庆经贸洽谈暨旅游推介会上,贵州健兴药业有限公司与深圳市华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6亿元合作生产的药物化妆品项目落户乌当,昭示着乌当区内的企业活力开始凸显。

篇10

发展方式的拐点已至。

站在人均GDP从3000美元迈向10000美元的这个节点上,中国的道路抉择紧迫而关键。中国已无法单纯依靠加大投入的方式来延续发展。

当诸多短期困难和长期矛盾交织,站在发展方式十字路口的中国,需要抓住经济危机孕育的科技革命,通过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提供新的增长引擎。

这并非“作秀”式的空白宣言。新一轮旨在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全球竞赛,已悄然展开。

无论是内调产业结构,还是外应国际竞争,均汇集至“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关键词上。

拐点寻道,注定不是一帆风顺。但无论如何,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将成为贯穿2010年中国的一个重要主题。

产业变轨

重工业化主旋基本接近尾声,金融危机后大国之间的战略博弈,决定了2010年将是中国持续增加科技投入的元年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王云辉 宋清华

北京气温骤降,雨中夹雪。3月14日,接到记者电话时,北京市发改委一位官员仍然在办公室加班准备材料。

“下周我就要到吉林长春调研。”这位官员的语气略显匆忙。

与这位官员同行的,还有数位中央部委的司局处室负责人、其他部分省市的同级别官员以及多位学者。

对外界而言,这次调研并不引人注目,但在事实上,这却是事关中国产业调整与经济转型的宏大计划的其中一环。

从2010年2月开始,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部委已组成联合调研小组,在全国不同区域,对重点行业和政策问题展开专题系列调研。按计划,调研将持续到4月,期间将召开多场行业研讨会和政策研讨会,最终将为中国产业转型勾勒出清晰的路线图。

所有的焦点,都汇集于一个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聚焦7产业

2009年9月22日至23日,总理连续召开3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约见47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学和科研院所教授、专家、企业和行业协会负责人,就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7个产业的发展进行交流。

“要把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体现到政策制定中去。”座谈会上,总理表示,“条件已经成熟的,要立即着手推进;有些要作为明年的工作重点或列入长远规划。”

在随后公布的消息中,这7个行业被统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并非“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官方提法中首次出现。此前,在7月7日和9日,国务院曾两次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分别听取经济专家和企业、行业协会负责人意见和建议,提出要支持和推进新能源、生物医药、3G、三网融合、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9年11月23日,总理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再次对上述7个行业作出更为具体的解释。

3天后,一支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地方政府资金设立的,总金额高达92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浮出水面,其投向正是上述7大行业。

“计划的试点选择了北京、上海、深圳等7个省市,共设立20支地域性、专业化的创投基金。目前,第一批基金的设立工作正在按计划进行。”3月11日,该基金的托管单位盈富泰克总经理刘廷儒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2009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抓紧研究提出培育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时隔一个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2010年1月18日在航天产业基金创立庆典上透露,发改委已经完成《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意见的报告》并获国务院通过。

“毫无疑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动工作将贯穿全年。”一位参与相关部委调研的专家表示,“这将是中国2010年最重要的举措之一。”

调研进行时

2月初,一个名为“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部际小组”宣告成立,成员包括超过20个部门或单位的负责人,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副主任张晓强、科技部副部长杜占元、工信部副部长苗圩、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等部级官员均列名其中。

“目前,我们的工作主要是调研。”3月2日,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作为小组成员的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顾强说,调研的重心是“哪些行业可以归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又该以怎样的政策来推动。”

从2月22日开始,中西部地区的调研已经展开。调研小组由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国家旅游局等部委负责人和专家组成,总人数逾50人,由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和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牵头,分赴湖南、湖北和四川、重庆进行实地调研。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计划,调研小组还将召开东北、内蒙古、京津冀有关省市座谈会,并赴华东、华南沿海地区进行调研,同时组织研究单位对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制造、信息网络、新能源汽车、民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领域进行专题研究。最终在调研和讨论基础上,起草完成《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参与调研的人士透露,调研的范围将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了解各地的培育举措、目前情况、存在问题,以及未来的体制改革建议等。

另一位参与调研的专家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前期的调研中,地方最普遍的问题,在于对新战略的内涵认识还不清楚,拿不准哪些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有的地方的产业基础没有利用起来,有些地方的计划却显得“过滥”。

“不过,这也是我们正在研究的问题。”这位专家说,每个地方的经济和产业情况都不一样,“政策的起草既要把握产业方向,也要考虑各地实际,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并做好引导,避免各地一哄而上造成重复建设和产能浪费。”

“各地的资金来源、人才资源、体制情况都是调研的内容。除此之外,如何技术创新,金融杠杆和财税扶持如何扶持,乃至深化体制改革,因为每个行业面临的问题不一样,也都要细化,和一一梳理。”这位专家说。

参与调研的人士表示,上述两份政策文件的制定,将与其他中央经济政策相衔接。比如,在新兴产业的选择上,会与此前出台的振兴规划和16个重大科技专项有战略上的延续。“新能源由于被优先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筹备较久的《新能源振兴规划》也将并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同期出台。”

“预计《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代拟初稿将在9月份完成。”3月8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参加全国两会时对外表示。

关键节点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为何选择在当前时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

“2008年到现在,通过采取一些措施,我们扭转了经济发展的下滑势头,出现了良好态势,但是这种态势目前还不太稳固。”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王昌林表示,中国政府实行了“一揽子”计划以及相关政策措施,虽然令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的势头得以扼制,但也令部分产业的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增长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

“中国人均GDP正处于从3000美元进入10000美元阶段,国民经济进入活跃、加速发展时期,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不堪重负,中国经济转型已成必然。”中金公司研究部副总经理沈建光表示,“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采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尽管这对于应对外需下降对经济的巨大影响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仍旧造成了产能的过剩,国内的严峻形势迫使中国经济由过度投资转向鼓励消费, 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国金证券分析师陈运红认为,目前中国的工业化率已经超过了40%,重工业化率已经超过了70%。

根据钱纳里的工业阶段理论和霍夫曼系数的理论经验,这些比率都表明中国已进入到了工业化的中期,重工业化进程已基本接近尾声,工业部门单纯地依靠规模扩张的发展空间已经较为有限。

“从海外经验看,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初工业化率达到40%的顶峰之后,整体工业化率即开始逐步走低;美国工业化率在上世纪50年代接近35%以后,也一路走低。与日美两国经验对照,中国目前处在工业化率的拐点。而一旦工业化率拐点出现之后,从日美的经验看,制造业结构中,纺织、钢铁等传统工业的比重会逐步下滑,而信息设备等新兴工业的比重不断上升,构成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陈运红在一份报告中写道。

“根据美国经验,政府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进程分为三个阶段:投入期、深化期、收获期,每个阶段大约5年。当前中国正处于加大科技投入期的政策酝酿阶段,今年将是国家长达十年持续增加科技投入的元年。”陈运红推断。

与此同时,自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把科技创新视为危机之下最重要的战略投资。

此前,欧盟已宣布到2013年以前,将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保持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英国从高新科技特别是生物制药等方面,加强产业竞争的优势;日本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美国则提出将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

“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去年9月的座谈会上,总理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