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租赁业务模式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租赁业务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租赁业务模式

篇1

关键词:金融租赁;融资租赁;巴塞尔协议Ⅲ;风险管理;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8-0043-05

按银监会要求,我国将从2012年1月1日开始施行新监管标准,按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分类,流动性要求、资本充足率要求和损失准备要求等多项要求将分别于2013年至2016年陆续达标。这表明,金融租赁公司参与实施新监管标准已是箭在弦上,从明年(2012年)起的两到三年时间将成为各家金融租赁公司实施巴塞尔协议Ⅲ的关键阶段。

一、巴塞尔协议Ⅲ对金融租赁业的影响

驱动金融租赁业未来转型与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是新的监管法规标准。巴塞尔协议Ⅲ确立了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相结合的金融监管新模式,大幅度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要求,致力于建立全球一致的流动性监管量化标准,将对银行业的经营模式、银行体系稳健性乃至宏观经济运行产生深远影响。金融租赁公司作为商业银行的全资或合资子公司,也将受到协议多方面的影响和冲击,概括而言,包括以下多个方面。

1、金融租赁公司高杠杆扩张时代一去不返。

自2008年银监会恢复审批金融租赁公司以来,三年时间里,我国金融租赁公司的业务规模走过了几何级的扩张路径。截至2011年一季度末,金融租赁公司租赁资产规模已逾3500亿元,三年间增长10倍以上,若干企业的资本充足率已经接近监管允许的最低水平(8%),更多企业的资本充足率在10%上下徘徊。由于接近杠杆率扩张极限,在考量大单租赁业务时已现首尾不能兼顾。考察近年成立的金融租赁公司,冲业务规模、占市场份额、争行业话语权,成为部分金融租赁公司的发展模式

巴塞尔协议Ⅲ自2012年起施行,将逐步为金融租赁公司高杠杆扩张的时代划上句号。新标准实施后,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11.5%和10.5%。需要与股东银行风险和财务并表的金融租赁公司,将按股东要求按此执行。举例而言,如果某一家新成立的由大型银行设立的金融租赁公司实收资本20亿元,按现行杠杆要求,理论上可扩张租赁业务,把规模做到约250亿元;而按新标准,只能扩张到约173亿元;如不补充资本金,业务规模需压缩77亿元;如维持原规模,要补充资本金9亿元。无疑,无论哪一种方案,在财务上均会对公司构成可观的压力。因此,原一部分金融租赁公司侧重外延式规模扩张、轻视内涵式提升盈利能力的增长模式在新标准下行不通了,金融租赁公司的增长方式将迎来转折。

2、租赁业“类信贷”业务模式将会无利可图。

过去两到三年中,部分金融租赁公司之所以能实现高杠杆率条件下的高速扩张,相当重要的原因在于“类信贷”租赁业务提供的支撑。根据有关数据保守估计,金融租赁公司的业务中,经营性租赁合同额约占10%,融资性租赁约占90%;在融资性租赁业务中,直租赁业务不足10%,回租赁业务占90%以上。经营租赁和直租比例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租赁市场中的相应比例,而这些占比比较低的业务又是收益率比较高的品种。我国部分金融租赁公司的回租业务中,又有相当大的比例是由“类信贷”租赁业务构成的。即租赁交易仅构成完成融资交易所需的结构性要素,真实交易的担保手段、定价水平和风险管理均接近于抵押贷款。金融租赁业近年的高杠杆扩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正是因袭了“类信贷”、“二银行”的业务模式。

金融租赁公司之所以能对“类信贷”租赁业务提供的高杠杆乐此不疲,部分因素在于在目前的监管规定下此类模式仍有利可图。这之中关键一点在于目前正常类资产的拨备率为1%,对金融租赁公司的定价水平压力有限。巴塞尔协议Ⅲ要求建立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监管新标准:贷款拨备率(贷款损失准备占贷款的比例)不低于2.5%,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占不良贷款的比例)不低于150%,并且两者将按孰高的原则执行。这意味着,如果继续侧重“类信贷”业务,维持“类信贷”租赁业务定价水平,走外延式扩张的道路,这一类金融租赁公司将会无利可图,以至进入财务亏损。

3、金融租赁公司的监管套利冲动将受更多抑制。

如以上两点分析,部分金融租赁公司一方面办理了大量的“类信贷”租赁业务,另一方面又能在银行业竞争趋于白热化的态势下,以高杠杆率基本达到市场出清的业务规模,这意味着此类金融租赁公司提供的金融产品与传统银行信贷产品之间仍存在差异化。但是,这种差异化未必是正面的,即并不意味着金融租赁公司所提供的差异化租赁业务服务全是由于其体现了融资租赁业务配置金融资源更有效率的一个侧面,如减轻信息不对称性、降低非必要交易成本、改善财务报表、提供税务优化、以融物形式达成融资等等融资租赁的优势方面。不可忽视的是,一部分由金融租赁公司提供的差异化服务源于其相对于受到更严密监管的传统商业银行更易于进行监管套利,利用交易结构绕过行业、产业、业务种类等种种政策限制。例如,对于一项水泥生产企业项目,或一项地方政府平台融资项目,或一项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在由于监管政策限制难以从银行系统获得足够贷款的情况下,就有可能通过金融租赁公司“曲线运作”,把某种设备包装成为可以售后回租的资产,为企业提供类信贷租赁,通过监管套利获取具有较高风险的收益。今年(2011年)以来,随着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的规范管理,“规模”渐渐成为资金市场上的稀缺资源,部分金融租赁公司的监管套利行为又平添了“绕规模”因素。

针对此类监管套利,巴塞尔新标准要求,监管将进一步提升现场检查能力。督促银行加强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防止和纠正不安全、不稳健的经营行为;并建立动态调整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监管部门将根据经济发展不同阶段、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质量差异和盈利状况的不同,对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进行动态化和差异化调整。这些举措意味着未来监管当局将致力于发展对于各类违规经营行为的打击力量,通过差别化的监管手段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式,全面提高银行业经营稳健性,金融租赁企业的监管套利冲动也将随之受到抑制。

4、金融租赁公司将更多贯彻股东银行设定的风险偏好。

要有效抑制金融租赁公司内在的监管套利冲动。

只有监管当局自身的努力仍是不足的。对此,股东银行要承担起责无旁贷的责任。当金融租赁公司从母行(以董事会决议形式)取得的经营目标仅仅是租赁业务规模、市场占有率、业务增长率、资产回报率、资本报酬率、利润总量、人均利润等指标时,金融租赁公司内部的高管层与决策部门就会以是否完成这些指标为标尺,有可能忽视子公司的风险偏好是否与集团整体保持一致,决策过程和执行过程自身是否符合风险控制机制的预设条件。因此,如果股东银行忽视风险层面的并表管理,仅仅运用下任务、定指标的手段管理,有可能助长租赁公司“类信贷”租赁或是监管套利行为。

针对此类现象,巴塞尔协议Ⅲ高度重视银行业集团层面的并表风险治理监管标准,包括集团层面的风险偏好设定、统一的风险管理政策、集团内部交易等。新标准还将强化持续监管,赋予监管人员更广泛的权力,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决策过程、执行过程的监管,尽早识别风险并采取干预措施;丰富和扩展非现场监管体系,完善风险监管评估框架,及时预警、有效识别并快速处置风险。这一制度安排下,股东银行将会连同业务指标,把集团风险偏好贯彻到下设金融租赁公司的日常经营中。在风险并表和风险偏好层面,对下设金融租赁公司的风险状态做到了如指掌,从机制和技术层面打消或约束金融租赁公司的监管套利冲动。

5、金融租赁公司有条件或可从股东银行融资。

要让金融租赁公司充分贯彻股东银行设定的风险偏好,除了“控”之外,还要“扶”。一方面,股东银行通过组织、机制、技术等层面严格管理子公司,另一方面,须从经营上扶助租赁子公司,创造贯彻股东意志的必要条件。在监管要求上,我国金融租赁公司(即“银行系租赁公司”)与国外银行系租赁公司有一个细微但重要的差别:我国金融租赁公司不得吸收银行股东的存款。然而,从母行获取资金支持恰是国外银行系租赁公司与非银行系租赁公司相比的一个重要优势。可以有力地促进金融租赁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

巴塞尔协议Ⅲ对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高度重视,要求成员国建立多维度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标准和监测指标体系,建立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融资比例、流动性比例等多个流动性风险监管和监测指标,其中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融资比例均不得低于100%。虽然是非存款机构,但这些指标的核心部分对于一家大中型的金融租赁公司同样适用。

租赁公司的租赁期限基本上都在五年以上,负债绝大部分是一年以内的短期贷款,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是金融租赁业持续的课题。与从同业市场拆借相比,从母行获得的资金不仅仅价格更为优惠,而且价格稳定、可预期性强,可以有力分散流动性风险。从我国金融租赁公司业务经营中的资金需要及母体银行可提供的帮助来看,逐步放开要求、有条件允许符合条件的金融租赁公司试点从股东银行融资,将成为提升金融租赁公司风险偏好贯彻能力、降低行业流动性风险的一项积极举措。

6、金融租赁公司吃“监管大锅饭”的时代结束。

目前,各家金融租赁公司面对的是基本相同的监管要求:相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相同的融资渠道要求,相同的数据上报频率和颗粒度要求,可以称之是吃“监管大锅饭”。在新标准推动下,这一状态也将一去不复返。新标准要求,监管资源作为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要进行最优配置和使用,发挥最佳效力。

巴塞尔协议Ⅲ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理念高度重视“分门别类”监管,未来的监管形式有可能如同“中医坐堂”,对各家机构真正“对症下药”。新标准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设立了三个层次:系统重要性银行要面临增加的附加资本要求,中国银监会暂定其为1%。因此,将来金融租赁公司将按股东银行性质,分为“系统重要性银行下属金融租赁公司”及其他,按不同的并表要求,执行不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新标准明确了三个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5%、6%和8%,并且引入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包括2,5%的留存超额资本和0到2.5%的逆周期超额资本,若出现系统性的信贷过快增长,商业银行需计提逆周期超额资本。凡此种种,监管当局都有充分的可操作空间,对不同机构施行不同要求。此外,监管当局对于其他监管核心指标的要求也会同样视各家金融租赁公司情况量体裁衣。不再一刀切,例如根据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适度调整贷款损失准备要求。

除监管指标不同要求外,监管当局对于数据上报的频率、范围和颗粒度等方面也都可针对金融租赁公司的不同情况提出政策和要求,把各公司划分为三六九等,根据口味轻重“分灶吃饭”。

二、金融租赁业应对新标准的策略

在巴塞尔协议Ⅲ细密绵长的药效下,金融租赁公司高杠杆时代结束、“类信贷”业务无利可图、监管套利冲动受到抑制。同时又要贯彻股东银行的风险偏好,并在“明察秋毫”的监管层和股东面前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应对策略何在?答案恐怕还是在于要发挥融资租赁业的行业特色与自身优势,从业务模式、市场领域、人才建设和信息系统等多个方面着力,走出一条真正有租赁业特色的发展之路。

1、内涵:业务模式从“提供资金”向“提供服务”转型。

金融租赁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的产品线,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只要业务更贴近于专业化租赁,就会有盈利空间。金融租赁公司在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方面迈出步,就可以在盈利能力和资本回报方面收获更多。随着巴塞尔协议Ⅲ在我国的稳步推进,各家金融租赁公司将从“提供资金”向“提供服务”的企业逐步转型,从而收获高于资金收益的服务收益。由于资产金融市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家公司难以精通和涵盖所有市场领域,必须有所选择。因而,金融租赁公司需要在未来数年在融资租赁市场中加速明确细分市场,建立在子市场中有较强盈利能力的拳头租赁产品。

2、协同:依托股东银行在客户资源、管理手段上的优势。

与其他融资租赁公司相比,金融租赁公司能利用母行在客户资源、管理能力上的巨大资源。面对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关联交易风险等风险因素,需达到不低于传统银行或融资租赁同业的盈利能力。金融租赁公司在市场开拓和管理手段等方面均面临诸多挑战。金融租赁公司依托并加强与母体银行的合作,符合巴塞尔协议Ⅲ的意见。在跨业监管合作方面,按照新标准,针对金融租赁公司,银监会表示将加强与中央银行的协调配合,改进对有关业务的风险评估,构建“无缝式”金融监管体系。因此,加强与母行的融合与协作,充分利用母行的资源,在风控与经营中通力合作,在不断优化自身发展的同时,融入母行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和有益的探索,已成为金融租赁公司借力发展的最优选择之一。

3、团队:组建复合型、专业化的金融租赁人力资源队伍。

2010年末,我国金融租赁公司有从业人员约1200人,外资和内资试点融资租赁公司有从业人员

约2000余人,两者合计仅3000余人,融资租赁市场上专业人才匮乏现象十分突出:业务所需的专业化的资产管理、风险管理和法律、会计、税务,及复合型人才不足;这在航空、船舶、机械设备等领域尤为突出。

专业化人才短缺,也加剧了金融租赁公司风险管理、资产管理和专业创新能力不足。按监管层要求,金融租赁公司要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强化风险管理基础设施,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完善风险治理组织架构,进一步明确董事会、高管层、首席风险官、风险管理部门和相关业务条线的角色和职能,而这些都离不开专业化的管理人员和执行团队来担任或承担。按新标准要求,金融租赁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应改进并完善激励考核机制,建立风险与收益平衡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制度,吸引并留住金融租赁专业人才。

4、工具:加大对核心业务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投入。

巴塞尔协议Ⅲ高度重视业务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对于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提升的作用。对此,监管层有明确的要求:金融机构要强化数据基础,通过新监管标准实施切实解决金融机构数据缺失、质量不高问题;积极开发并推广运用新型风险计量工具,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计量准确性;强化IT系统建设,为风险政策制定和实施、风险计量工具运用及优化奠定基础。

新标准要求,金融租赁公司要努力实现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相结合,采用产品分析、模型验证、压力测试、同业评估等监管手段,保证监管技术能够适应业务和组织机构日益复杂化的趋势:金融机构要制定恢复和处置计划、危机管理计划,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此外,金融租赁公司所需的多情景、多方法、多币种和多时间跨度的流动性风险监控体系也离不开核心业务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的支持。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满足上述内部和外部风险管理要求,金融租赁公司加大对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已是势在必行。

5、视野:随中资企业走向更广阔的蓝海市场。

有数据表明,欧洲银行业比北美银行面临的资本压力更为严峻。这意味着,新标准施行后,欧美金融机构将面临或设法补充资本金,或压缩业务增长的困境,因而欧美银行系租赁公司也将会被殃及,在一段时间内面临比较困难的整体市场环境,可获得的业务机会更为有限。

从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看,我国主体银行(无论系统重要性银行或其他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基本达标,因而在补充资本金方面受到的影响相对比较小,金融租赁公司会受到的波及也就有限。可以预期,随着新标准的施行,我国金融租赁业在全球融资租赁行业的占有率将有所增长或发力上升。从国际市场看,随着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走向全球,金融租赁公司也将随之走向蓝海市场,在全球融资租赁的舞台展现中资租赁公司的特色业务。

6、紧迫:新标准要求不达标银行“退出该行业”。

篇2

关键词:美日比较; 金融租赁;法律体系;政策支持;监管环境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13011203

1 美国金融租赁的发展经验

美国有着世界上发展最早和最成熟的金融租赁市场,其租赁市场份额几乎占世界金融租赁市场份额的一半,而且通过金融租赁方式获得的设备占所有设备的80%以上。目前,美国是世界上金融租赁业最发达的国家,租赁业务规模居世界第一;金融租赁对GDP的贡献超过近30%;金融租赁机构也已经达到3200多家。并且美国的金融租赁类型多样,涉及的行业十分广泛,其中以运输工具、计算机设备,农业机械、发电设备为主。在营运方式上,直接金融租赁约占租赁市场份额45%左右,主要是服务于电子计算机、办公室设备、产业机械等;杠杆租赁约占40%左右,以飞机、铁路车辆和船舶等价格昂贵的机械设备为主。因此金融租赁在美国的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企业和个人的很多投资设备、大额消费品等都是通过金融租赁的方式获得。

1.1 依靠政府有效的政策扶持

(1)税收上的优惠。

税收优惠是促进租赁业发展的有效动力,一方面可以通过投资抵税减少企业的税费负担。美国的《投资税扣除法》中规定,对于出租人投资购买的租赁设备,在租赁时可给予税收的减免。在这种政策的支持下,一方面使出租人减少设备买价的支付,使其直接获得税收上的优惠;同时还可使承租人通过减少租金支付间接地取得优惠。此外会计政策还规定可以把租金计入成本,这不仅让出租人降低了设备过时时产生的功能性贬值的风险和通货膨胀损失,同时也使租赁双方在公司利润税方面可以享受税收抵免的好处,从而减少了所得税费用。

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折旧制度上,美国《税法》规定的折旧机制比法定折旧年限短短10%-25%。1981年,里根政府颁布《经济复兴税法》中规定实行“加速成本回收制”。加速折旧制度有利于企业更快地回收投资、更新设备、改进技术和降低成本。同时美国的会计准则也允许租赁公司的计提折旧在直线折旧法、双倍余额折旧法以及150%折旧法中自由选择,且呆帐准备金比例自定。

(2)提供风险保险机制,开拓境外业务。

为更好地推进金融租赁机构开展国际租赁业务,抵御国际市场的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美国推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在对发展中国家开展租赁业务时,美国政府通过设立海外私人投资公司来提供相应的政治风险保障;另一方面,美国进出口银行对美国金融租赁公司提供出口信贷、出口担保等业务,也保证了跨境业务的有效开展。

1.2 法律保障

虽然美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金融租赁法律进行统一规定,但在其他的经济相关法律中,都对金融租赁行为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尤其是在出租人权利保护方面有比较严格的规定,比如在统一商法典中就规定了:如果承租人违约,出租人有权取回租出的设备;若遭到承租人的阻拦则承租人要负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还有权利向其承租人或担保人收取所有未付或未到期的租金,保障了租赁公司的利益。

1.3 监管较为宽松

美国对金融租赁业务的监管主要采用市场调控型的监管模式。因为美国的金融市场较发达,市场机制也较为成熟,其金融租赁市场是完全对外开放的。对于租赁业务,政府几乎不干预和无监管,只依靠市场机制调节。

2 日本租赁业的发展状况

日本金融租赁业的发展较快,业务规模位居世界第二。1963年,日本国际租赁株式会社成立,标志着现代租赁业的开始。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租赁业迅猛发展,机构数量猛增。日本租赁业务领域也较广,以计算机设备、信息与通讯设备和运输设备为主,其金融租赁公司的业务遍及租赁、房地产、投资和贷款等。

2.1 政府政策上的扶持

(1)建立租赁信用保险政策。

1973年,日本通产省负责制定政策性的保险制度——租赁强制险。其政策规定中小企业签定租赁合同时,实行强制保险。当其遭遇倒闭破产等违约风险时,政府负责赔偿约50%的损失金额。这样能使租赁公司收回余下一半的租金,从而减少其经济损失。在日本的《租赁信用保险方案》中规定,允许小型商业信用保险公司与租赁公司签订合约,合约承诺在承租人违约时,付给未付租金的50%给租赁公司;此外还规定中小企业租赁不需找担保人。租赁公司租给风险投资公司的设备,其保险赔付率可达到70%。

(2)信贷政策。

日本在信贷政策上有租赁优惠制度和制度租赁(包括政策资金供给制)等相关保障,主要是由日本开发银行以低息的方式向金融租赁公司提供资金。这样租赁公司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可贷资金,优惠比例为设备成本的40%-60%。成本费用的减少使得承租者也可间接的享受低成本优惠。

(3)减税优惠。

日本在投资减税方面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针对于与IT行业相关的优惠政策,比如计算机、传真机等数字设备。其规定注册资本在3亿日元以上的承租人,可以少交纳企业所得税,减少的额度约占租赁总费用的6%。二是针对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共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投资促进税制,要求注册资本在l亿日元以下的中小企业,对于数码电话设备等,减税额度为租赁费用总额的4.2%;第二种叫基础强化税制,主要针对承租人为经营批发、零售、饮食等特定服务的中小企业,减少占租赁费用总额4.2%的企业所得税。同时日本也采取了税收减免制度,减免率约为7%。在加速折旧制度方面,日本税法规定期限一般为设备法定年限60%-70%。

(4)政府补贴补助。

政府为了鼓励其服务的特殊行业,如农业、林业、水产业等发展,对于拥有该种特殊设备的个人或机构给予财政补助,向其发放补助金。日本现提供有农业经营租赁补助、木材供应结构改善租赁补助、养殖业促进租赁补助等。同时日本对为促进木材供应合理化、煤气服务站布局结构改进、提高畜牧业效率、养殖业高技术设备使用和支持为政府认可的农场主等5项事业的设备租赁,提供财政租赁津贴,以降低其租金,承租人只需交纳租金扣除补贴后的剩余部分。

2.2 法律体系保障

从法律法规上来看,日本和美国相似也没有专门的金融租赁法,但在其它法律中都有体现金融租赁的法律要求和限制。比如消费者合同法、道路交通法、银行法、安全保障法等,从租赁主体利益保护、租赁设备技术、用途、安全性规范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

2.3 监管适度

日本采取的监管类型是适度监管的模式,“变监管为扶持”是日本监管制度中的一个典型特征。主要由通产省负责具体监管,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指导,指引金融租赁企业向正规方向发展。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较为开放和自由的,它的重点实施监管限制的对象是一些银行背景的租赁机构。

3 我国的金融租赁业务存在的不足

1981年,金融租赁业开始进入我国金融市场。金融租赁业在我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和上述的发达国家美国、日本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金融租赁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我国政府扶持政策力度不大

(1)税收优惠政策。

①投资抵免制度不够完善。我国目前公布的有关投资抵免的暂行办法和规定都没有明确指出给予的优惠是否适合于金融租赁业,以及这些政策是如何在金融租赁业中实施的。2007年,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虽然规定了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指定的环保、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可按照投资额的10%可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但又注明了通过金融租赁方式获得的该项专用设备不可享受此优惠。使得租赁享有的抵税优惠并未真正落到实处。

②租金税前扣除问题。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纳税人以经营租赁方式取得固定资产,由出租人提取折旧,其租赁支出不得扣除,承租人将各期租金计入当期营业费用。这使得金融租赁的成本高于银行贷款的成本,和银行竞争相比处于劣势地位。

③纳税项目多。我国把金融租赁列入了营业税的征税范围,但不同类别的金融性租赁公司的税基不同,营业税税基缺乏统一性。例如发生了境外租赁交易,根据我国海关法的规定,只有进口设备的所有人为生产企业才有资格向海关申请减免税,而金融租赁则不可以享受,只有符合相应规定的要求才可以申请;而增值税方面,也没有明确规定此项税收优惠政策是否适用于其从事租赁业务的境内或是中外合资的租赁机构,导致这些机构在实际的纳税中支付了不必要的部分。

④加速折旧制度不完善。加速折旧对于拉动投资具有很大的作用,在我国也执行了相关加速折旧的制度。2007年执行的税法规定一般折旧年限10年,租赁期一般是3-5年。但采用的具体方法仍需报国家税务总局审批。最终企业的自主选择权还是受到了政府权力的制约。

(2)信贷政策。

目前我国的对于金融租赁业发展的信贷和融资优惠政策的规定还不完善,租赁业的资金来源单一,且主要依靠的是银行贷款,但这种间接融资方式获得的资金成本较高。目前我国金融租赁融资渠道受阻,资金来源形式受限,成为阻碍金融租赁业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租赁交易量。此外,如果金融租赁公司为了扩大自己融资的渠道而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破坏行业规则,则会导致市场行业的无序竞争;同时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严重影响金融租赁行业的健康发展。

(3)保险政策。

我国目前的金融租赁信用保险缺乏统一的机制建设。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追赶国际行业发展的趋势。没有专门的、完善的金融租赁保险制度来保护租赁企业的利益,使其自己要承担较大信用风险。

我国政府在政策的相关扶持上给予的优惠措施十分匮乏,以至于不能发挥金融租赁的吸资和融通资金的功能,也不能提高国内租赁公司开办业务的积极性,同时降低了需求者对于租赁途径的需求度。

3.2 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从金融租赁立法角度来看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金融租赁法,只是出台了一些不完全的法规、规定来对金融租赁业进行约束和管制。但由于这些法规法律层次较低,并且实践操作性不强;本身对于金融租赁的规定也不够详细具体,往往只限于对金融租赁交易部分的内容做了些简单的规定,很容易产生双方的纠纷。而且相关专业性的法律如民法、商法、税法相关法律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使得中国的金融租赁业务缺乏法律的规范和管制。我国合同法和民法通则对租赁的规定条款是针对经营性租赁,并不适用金融租赁的法律关系特点。而2006年出台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也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和相关法规。

3.3 监管不完善

我国的监管是实施的严格监管的模式,准入门槛较高,比如在市场准入方面,注册资本金的要求就很高。对于金融租赁公司而言,一般的国内业务的最低注册资本要求是人民币5亿元;经营外汇业务的,则要求5000万美元以上的外汇资本金。而且注册审批程序也十分复杂、困难,使得金融租赁公司的负担加重,很难发展壮大。

另一方面金融租赁监管不到位。我国金融租赁业的监管工作主要由两个部门负责:一是银监会,另外一个是商务部。由于实行多头监管,缺乏统一的行业管理,会导致管理混乱。在金融租赁遇到问题时,也不能做到统一协调。因此整个行业的发展规模、发展重点、发展速度等都缺乏统一的安排、规范和指导。另外,中国金融租赁业也没有建立统一的行业协会,缺乏统一的行业规则要求、缺乏统一的行业风险防范、缺乏行业之间的密切交流等,都使得我国的金融租赁业处于管理和及监管的混乱局面。

第三是不公平的竞争现状。一是不同的金融租赁主体在法律地位、税收待遇、市场竞争等方面享有的权利不一样;二是由人民银行监管的国内的金融租赁公司,对各项监管指标要求都比较严格;而对于中外合资租赁公司的监管,监管比较宽松。出现了“对外开放、对内限制”的非统一标准下的无序竞争现象。

4 对于改善我国金融租赁业务的建议

在与美国和日本的比较之后,得出了我国金融租赁在政府支持、法律体系和监管制度上都有很大的差距。而这三个方面对于一个国家开展金融租赁业务来说也是十分的重要的。政府财政和政策上的支持给租赁业带来了活力,建立健全法律体系为我国规范租赁业务提供框架,监管的适度性则便利了租赁方,扩大了金融租赁的服务范围,提高了租赁业的金融市场的渗透率。本节则基于上述三个方面,对于我国金融租赁业的改进提出可行性意见:

4.1 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

(1)政府应提高在税收政策上的优惠。

税收优惠是吸引和推动租赁业务开展的重要因素,对于金融租赁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而我国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税负过高。首先在投资减税上,借鉴美国和日本的政策要求,规定出租企业可以享受购置设备成本降低10%的优惠,使得租赁公司的成本降低。同时对于更新设备、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有很大的益处。其次在计提折旧上,同发达业务国家一样,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要放宽折旧方法和加速折旧的条件的限制,只要达到一定的条件,即可采用加速折旧处置资产,并且允许企业在一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折旧方法。再者在缴纳税费上,分级征收营业税,降低金融租赁公司的营业税率。

(2)政府应建立完善的信用保险和风险防范措施。

中国可参照日本的租赁信用保险制度,由中央设立专项基金。金融租赁公司在开展租赁业务的同时,按要求签订租赁信用保险合同。若是承租企业因破产倒闭或其它原因不能偿还租金时,可以从政府专项基金中获得部分赔偿;二是要确定一个合适的租赁信用保险的费率,既要减少租赁公司的风险损失,又不导致政府过重的财政负担。

(3)政府制定适合的信贷政策,扩大企业的融资渠道。

目前我国租赁业资金来源窄、融资成本高。政府应制定切实可行的信贷政策,适当放宽租赁公司的资金来源渠道。一是扩大金融租赁公司的资金来源,让租赁企业在更多的渠道上获得充足的资金,扩大同业间拆借、资本市场的运用,发行公司债券和股票、对票据承兑、贴现等。二是借鉴日本经验,由政府设立服务于租赁业务专业银行,专门向租赁公司提供长期的低息贷款;同时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租赁项目制定优惠的贷款政策。

4.2 建立健全金融租赁法律体系

如上所述我国现已有一些针对金融租赁的法规、准则在运行,如《金融租赁管理暂行条例》、《企业会计准则》等起规范作用;还有相关的经济法律如《公司法》等起保障作用。但是这些法规法律由于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对于推动我国金融租赁业发展的作用不佳,因此需要积极探索我国专门适用的金融租赁法的建设,同时必须要同我国的具体的金融市场状态和行业发展的阶段相结合,明确法律中对于金融租赁的业务范围、具体的交易行为、行业的监督管理以及各方的法律责任的规定。

4.3 完善金融租赁业的监管制度

(1)成立统一的金融租赁监管机构。

目前,我国金融租赁业的监管模式为多头监管,难以统一,容易造成混乱,因此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金融租赁监管机构,对金融租赁行业实施统一监管,但也要兼顾不同类别的金融租赁公司的内在要求。

(2)成立全国性金融租赁行业协会。

像国内证券业发展模式学习,加强行业自律管理,成立全国统一的金融租赁行业协会,在制定行业章程、行业培训和考核计划、制定和修改行业的法律、法规等方面发挥“上传下达”的作用,有利于推进行业的整体进步。

(3)实施适度监管模式。

我国的金融租赁才刚刚发展且还不成熟,金融市场也远不及美国那样发达。针对我国目前的国情,可以借鉴日本的适度监管模式,而不是完全的放任不管,仅有商场调节。在市场准入方面,降低注册资本金最低限额,放宽许可制度。最重要的是建立完善全面的租赁行业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市场的公开透明度,才是控制风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刘风莲.美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借鉴[J].重庆工商大学报,2004,(12):28.

[2]蔡晶.美国现代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借鉴[J].世界经理人管家周报,2007,(11).

[3]徐立玲.美日韩融资租赁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4]日本融资租赁业发展与现状概览.中国贸促会驻日本代表处[N].中国贸易报,20050922.

[5]和秀星.曹严礼.我国金融租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南金融,2001,(9).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租赁;业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金融租赁是指出租人出资购置承租人选定的标的物,并按照签订的租赁合同将其出租给承租人长期使用的一种融通资金的方式。金融租赁把融资与融物、信用与贸易合为一体,是二十世纪中期的一项重要金融创新,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国际先进商业银行重要的中间业务和利润来源。

一、我国金融租赁业务的发展

我国的金融租赁始于改革开放,在三十年的历程中,金融租赁业经历了快速扩张、全面萧条、规范发展三个阶段。

快速扩张阶段(1980-1996),与我国对外开放的推进和企业对国外先进设备需求的膨胀相适应,金融租赁业快速扩张,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众多机构通过成立独资租赁公司和投资中外合资的租赁公司的方式来开展金融租赁业务。在此阶段,经中国人民银行和外经贸部批准设立的金融租赁公司超过了50家。

全面萧条阶段(1997-2000),由于风险管理不到位、资金短缺和政策制度的约束,我国金融租赁陷于全行业困境。1997年广东国际租赁有限公司、海南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和武汉国际租赁公司由于严重的资不抵债相继倒闭,2000年中国华阳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宣布破产清算。与此同时,因为分业经营的规定,商业银行全面退出金融租赁业。

规范发展阶段(2001-至今),随着租赁的四大支柱(法律、监管、会计准则和税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金融租赁公司的各项经营活动得以规范有序开展,我国金融租赁行业开始步向规范发展的轨道。在2007年,银监会颁布了修订后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允许商业银行设立或参股金融租赁公司,重新开启了商业银行的金融租赁大门,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凭借自身的优势逐渐成为金融租赁市场的主要力量,并推动了我国金融租赁业的进一步规范发展。截止2010年底,中国在册运营的金融租赁公司约182家,比上年增加65家,金融租赁合同余额约为7000亿元,比上年增长89%。

二、商业银行开展金融租赁业务的优势

1.资金优势。现代金融租赁业务主要满足企业对大型设备购置、技术改造与开发等项目的资金需要,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由于资本市场融资受限制,对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租赁公司,资金来源除资本金以外,主要依靠信托存款和拆借资金,而这两项资金来源由于受租赁公司实力和信誉的制约,数量有限且综合成本高,不利于租赁业务的扩展。商业银行能以较低的成本取得资金,并注入到自己设立的金融租赁公司中,既支持了租赁公司的规模化与集约化经营,又优化了银行的资产结构。

2.客户网络优势。商业银行拥有星罗密布的服务网点和广泛的客户网络,此优势从三个方面提升了其在金融租赁业务中的竞争力。一是为金融租赁业务提供客户资源,并迅速锁定目标客户;二是为其在开展具体金融租赁业务时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使其在承租方资信审查、租赁项目评估、租赁项目投产效益的评价、租赁项目租后管理等环节更有效率;三是能充分运用各类客户信息,在承租方、出租方及供货方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有助于租赁业务的顺利进行。

3.信用优势。信用是各类金融交易的基础,我国金融租赁业发展一度萎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租赁机构较低的信用等级难以获得消费者、企业和投资者的信任,这既影响了金融租赁业务的扩张,又制约了其融资渠道。而银行信用仅次于国家信用,商业银行设立的金融租赁公司可以借助银行的信用、品牌等无形资产来拓展业务,这是其特有的竞争优势。

三、商业银行开展金融租赁业务面临的问题

1.经营理念问题。由于受银行经营思维模式的影响,大多数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主要把金融租赁作为银行传统业务的衍生物和附属品,片面地从信贷角度来对租赁业务进行定位,将其视作招揽存贷款客户、提高存贷款市场份额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把它作为银行新的收入增长点看待,忽视了金融租赁创造效益的功能。在这种陈旧的经营理念指导下,我国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在诸多经营环节都无法适应现代租赁业的要求。譬如在收费定价上,只注重规模扩大,欠缺成本约束方面的考虑,致使盈利水平低下;在市场营销方面,营销观念和手段落后,限制了业务的开展。

2.风险管理问题。金融租赁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风险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体现在:(1)涉及到金融、国际贸易、法律、交通运输、保险、物资供应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多方面;(2)至少包含出租人、承租人和供货人三方当事人,至少包括出租人与承租人之间的租赁合同和出租人与供货人之间的购买合同;(3)投入金额大、投资回收期长、不确定因素多。相比传统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金融租赁业务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综合考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政治风险和自然风险等。

3.市场定位问题。众多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都不约而同地将目标市场锁定在航空、船舶、能源、电力和矿产等大型设备行业,原因在于这些行业有一定的垄断性,收益状况良好,能带给租赁机构稳定的现金流,因而特别受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青睐。行业过度集中,一方面说明银行系租赁公司对市场细分研究不足,必然导致租赁市场的恶性竞争和利润减少;另一方面也会增加系统性风险,因为以上行业多为周期性行业,很大程度上受国内与国际经济影响。

4.专业人才问题。金融租赁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金融服务方式和交易方式,需要一批既精通金融、外贸、管理和法律, 又懂租赁物品性能、技术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人才。我国金融租赁业发展时间较短, 专业人才匮乏, 商业银行虽然在金融人才储备方面有较好的基础, 但也缺少了解特定行业知识的金融租赁人才,这已成为阻碍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发展的瓶颈。

四、发展商业银行金融租赁业务的建议

1.创新租赁业务。首先要更新经营理念,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应改变把租赁当作转贷业务的观念,确立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经营理念,重视物权管理和处置,真正实现金融租赁的专业化经营。同时,要积极进行租赁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推动金融租赁方式多样化。除一般性的融资租赁和售后回租外,还应根据承租人的实际需要,尝试开展包括保税租赁、风险租赁、联合租赁等多种金融租赁业务,加大金融租赁的广度和深度。

2.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健全金融租赁业务程序。在租赁前期,做好承租人的信用评估工作,并与有关当事人配合进行全面的项目可行性分析,防范风险发生;在租赁中期,根据整体风险管理计划制定针对特定承租人的具体方案,有区别、有针对性的进行风险监管;在租赁后期,做好资产回收工作,确保自身权益不受侵害。

建立科学的风险决策机制,明确风险责任人。通过建立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项目审核委员会三级风险管理机制,使金融租赁风险决策日益科学。对于各租赁项目,要明确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在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下,形成完善的约束与激励机制。

3.校准市场定位。各银行系租赁公司应根据自身优势并结合客户特点,深入研究各细分市场,应用差异化策略,避免租赁项目过多集中于航运、能源等个别行业与企业,保持租赁资产的适度分散。事实上,在租赁业发达的国家,金融租赁业服务的重点是广大的中小企业,譬如美国,中小企业在全部承租企业中占80%以上。而在我国,中小企业对金融租赁更是有着迫切的需求。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应积极开拓有成长潜力的中小客户市场,不仅能有效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又有利于分散业务风险、扩大利润来源。

4.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金融租赁是知识密集型行业,专业人才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应做好“引援”和“挖潜”的工作。一方面,加大从国内外引进高层次租赁业人才的力度,推动业务创新与拓展;另一方面,应当通过聘请专家、与高校合作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员工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从根本上提高金融租赁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陈辉萌,王纳.论商业银行参与金融租赁行业的发展前景明[J].特区经济,2008(9).

篇4

新修订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规定符合“资本充足率符合注册地金融监管机构要求且不低于8%;最近1年年末资产不低于8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自由兑换货币;最近2年连续盈利;遵守注册地法律法规,最近2年内未发生重大案件或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机制和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符合要求的商业银行即可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各个商业银行都跃跃欲试,准备进入金融租赁行业,如中国银行已于2006年12月18日以9.65亿美元的现金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100%已发行股本,民生银行与国家电网公司和空客A320合作,试图开展进口飞机的金融租赁业务。

主体利益分析

商业银行与设备制造企业共同设立金融租赁公司能够实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对商业银行和设备制造企业都有利。

商业银行利益分析一是商业银行资金富裕,发展金融租赁业务能为其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金融租赁业务标的主要是大型机器设备,购置资金需要量大,且资金回笼周期较长,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银行资本雄厚,与国内现有的金融租赁公司比较而言,在资金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且与信贷业务相比,金融租赁业务由于在租赁期满前由出租方拥有标的物所有权,其风险大大降低,能够保证资产的优良性。

二是利用协同效应,促进信贷业务与金融租赁业务共同发展。一方面,信贷业务平台为商业银行开展金融租赁业务提供了很好的客户来源;而且,银行通过信贷系统收集了大量的客户资料,掌握了客户信用状况的详细信息,便于为金融租赁业务开发出优质的客户,降低金融租赁业务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发展金融租赁业务,商业银行能更深入了解客户,特别是能接触到更多有实力的客户,从而为信贷业务开发出更优质的客户。所以,发展金融租赁业务,利用各分支业务的协同效应,可以促进各类业务共同发展。

三是利用技术人才优势,实现资源整合。现代金融租赁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新兴边缘行业,需要一大批集经济、管理、法律、金融外贸知识于一体的人才,无疑商业银行在客户信用分析,租后风险监控,业务涉及的利率、汇率、税率、折旧计算等方面的专业技术方面具有优势,并且有相关的专业人才储备,为发展金融租赁业务提供了很强的后备支持。

设备供应商利益分析首先有利于促进销售,扩大利润。在金融租赁模式下,承租企业不需要一次支付大笔现金,只需定期支付租金,有利于其现金支出的调度安排,这大大降低了购买的门槛,扩大了客户购买力,无疑会促进需求,增加销量,使供应商销售规模得以扩大,利润增加;同时还能产生品牌辐射效应。这一点从国外大型金融租赁机构发展经验可以得到验证。在国外,跨国企业集团本身具有雄厚的资本,在集团内部设立财务公司,拥有不亚于银行机构的资信度,能直接进入资本市场筹资,而在我国设备制造企业在财务实力还不够的条件下,采取和拥有雄厚资本实力的商业银行合作的方式,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在目前来说,应该是我国金融租赁业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

其次在安全销售模式下保证了现金流入,降低坏账风险。由于大型设备价格高昂,在销售时一般都会采取分批付款方式,在金融租赁模式下,在租赁期满前租赁标的物所有权没有发生转移。如果出现租金无法偿付的情况,供应商可以收回租赁标的,转租或在二手市场出卖获得补偿,避免坏账风险。

存在的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与设备制造企业共同设立金融租赁公司还必须注意风险防范,避免走过去金融租赁公司的老路。我们按照风险来源把其金融租赁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分为来自融资过程的风险和来自承租人的风险。

来自融资过程的风险 来自融资过程的风险分为流动性风险和融资风险。

流动性风险。出租人为了开展一项金融租赁业务,必须筹集到配套的资金,在融资过程中,出租人可能面临能否筹集到某项租赁所必需资金的风险,就是流动性风险。

融资风险。融资风险包括:一是融资成本与租金利率(出租人确定租金时所依据的利率)变动方式不同带来的风险。二是融资期限与租期不匹配的风险。

来自承租人的风险(信用风险)。来自承租人的风险主要是指出租人面临的来自承租人或担保债务人不履约,而导致资金不能按期收回的风险。

债权风险。它表现为承租人或担保债务人不履约可能导致的出租人不能按期收回租金,更为严重的情况是出租人因承租人破产不能收回全部的投资。

物权风险。物权风险在我国主要表现在两方面:承租人非法处治本应属于出租人所有的租赁资产,融资租赁交易中租赁资产的所有权归出租人所有,这在租赁合同中也明确规定了。但在实践中,由于作为租赁资产的机器设备登记制度不严密,常会发生承租人将不属于自己所有的租赁资产用于抵押担保等的情况;另一方面,承租人违约的情况下出租人不能行使租赁物收回权利的风险,金融租赁业务兼具融资与融物的双重功能,租赁资产的收回权是对出租人投资回收的最大保障。

除了以上主要的风险,金融租赁业务还面临来自宏观政策、经济周期变动的系统性风险,和关联交易导致的道德风险等。

风险防范与控制

规避风险策略一是加强客户信用管理系统建设加强客户信用管理,做好租赁融资前的调查和信用分析工作,避免向资信状况差的承租人和风险过大的项目提供融资,把客户锁定在优质范围内。这是控制信用风险的有效途径;二是注意融资期限结构与租赁期限匹配,将存贷款比例控制在一个适当的程度,提高资产流动性;三是加强设备流动体系建设,在违约发生时把损失锁定在最小范围内;四是在租赁项目审查过程中,应坚持审贷分离原则。

分散风险策略分散风险策略是在经营过程中,将风险分散到彼此独立,关联度较小的不同性质、业务、特点的业务品种上,一旦由于主客观因素造成某业务出现风险时,其他业务收益均不受影响,把风险控制在能承担的范围内。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分散风险是通过持有不同种类、币别的资产来分散每种资产价值损失的可能性,使资产价值得到保值或减少损失。融资租赁风险分散的具体做法有:充分运用租赁的多种形式,在资产种类上适当分散;对租赁投资授信金额适当分散,即实行授信制度,使租赁投资对某一客户的授信控制在一定额度(授信额度)之内,为使授信制度得以贯彻,一般采用规定不同层次职位主管的授信权限,并规定对授信制度的事后审核和完善,加强授信制度的约束力和实施效果;在币别上进行分散。

补偿风险策略补偿风险策略是指出租方在对风险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风险损失采取事先的补偿措施。风险补偿传统上用于金融放款的坏账、呆账的抵补。主要采用的方法有抵押、金融产品定价、提取准备金。

抑制风险策略抑制风险策略是指租赁双方在承担风险后,加强对风险因素变化的关注,当出现风险爆发征兆或实际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风险恶化,化解风险,或者尽量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一是追加担保人和担保金额,如当承租企业某期租金偿还出现困难,租赁公司经财务审查中发现承租人个人财务状况有可能恶化时,可要求承租人增加提供资信优良的担保;二是追加资产抵押,如当承租企业财务状况吃紧,需要追加资金时,租赁公司可以要求大量的企业资产抵押为条件,并为原有融资增加资产抵押,从而提高原债权和新债权的清偿能力。

转移风险策略转移风险策略是指通过合法的交易方式和业务手段,将风险尽可能转移出去。风险转移的具体做法有:

担保。有担保的租赁融资把本应由租赁公司承担的客户信用风险转嫁给担保人。

篇5

(一)融资租赁发展的环境明显改善融资租赁业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融资方式,从1979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成立到2010年底已发展到200家。经过30年的发展,在政策的支持、税负的优惠、法律环境及会计准则方面,都陆续完善。如融资租赁业在2000年被国务院授权批准,作为重点发展和鼓励的产业。在2007年10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进一步明确了物权的保障措施。新《会计准则-租赁》明确了融资租赁交易中租赁物的确认与计量,使融资租赁公司可以用更多国际通行的业务形式,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增强融资租赁业的竞争能力。2008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有力的促进了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融资租赁的业务类型迅速扩大,市场的渗透率不断提高。

(二)各种类型的融资租赁机构和业务规模迅速增加截止

2009年12月,我国已经有各类融资租赁机构164家,比2008年增加了93家,其中银监会监管的金融租赁公司有17家、商务部监管的外商投资租赁公司有110家和商务部与国家税务总局监管的国内资试点租赁租赁公司有37家。融资租赁行业的融资租赁业务达到3700亿元人民币,比2008年的1500亿元增长1.4倍。租赁市场渗透率不断提高,09年四月份估计值在4.77%,比2008年同期持平。从全球看,虽然我国的融资租赁发展很快,业务迅速增加,但租赁业依然弱小,与成熟国家如美国20%到30%的市场渗透来比,仍有很大差距。从融资租赁比例看,截止2006年底,我国租赁额虽然只占到世界租赁额的1%左右,美国在2005年已占到世界租赁额的37%,但从全球融资租赁交易额增长率来看,我国的增长势头明显,我国融资租赁业由2007年得700多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200亿元,增长约5倍。可以得出,我国的融资租赁市场发展潜力无限,与世界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小,世界份额将会不断扩大,将成为世界公认的主要租赁市场。

二、我国融资租赁业面临的问题

(一)政策环境不够宽松 与西方相比,我国的融资租赁业在政策的优惠方面还不很到位:主要体现在:投资税收抵免即降租节税上不够明确、设备的计提折旧上不够灵活、税收政策方面不统一等。例如,根据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融资租赁资产视同于企业自身的资产,成本列支范围不包括融资租赁费,不在税前列支,没有起到降租节税作用。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设备的投资税收抵免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设备的投资,但具体到融资租赁业却模糊不清,也没有具体的实施步骤,甚至有限制性规定,进一步阻碍了融资租赁业的发展;租赁设备的加速折旧方面仅针对国有与集体企业,大量中小融资租赁设备企业被排除在外。在税收方面的减免优惠,仅针对中外合资租赁公司、开发区的一些租赁公司,大部分的租赁公司得不到税收方面优惠;在信贷政策的方面,融资租赁企业承担着较大的信用风险,时刻关注着出租的设备能否发挥效益,承受着收回成本的压力。对于这种巨大的信用风险,国家也没有过多的信用体系给以融资租赁企业信用的保障及政策的倾斜措施,使得融资租赁业缓步发展。

(二)融资租赁业务种类单一 我国融资租赁业在发展中采取了与西方发展不同的发展道路,发展的模式比较单一。西方发达国家采取的是“由内向外”的多元化融资租赁模式,强调以国内设备为主、为先,融资模式上采取回租、转租、杠杆租赁多种模式,实现租赁公司、承租方、供应商、银行多方共赢,在促进企业销售的同时解决了承租企业的资金投资问题。而我国采取的“由外到内”单一化发展模式,强调以国外设备引进为主、为先。具体的融资租赁模式上比较单一,一般采用自营式融资租赁模式,如回租、转租和杠杆租赁等方式运用较少,使得我国的融资租赁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融资租赁立法严重滞后从保护租赁各方合法权益来看,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系统完整的《租赁法》,虽然我国在融资租赁方面陆续出台了《经济合同法》、《民法通则》和《融资租赁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对融资租赁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做了一些规定,但内容都非常笼统、单调,过于原则,融资租赁合同条款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出租方缺乏安全感,并不适合以融资为主旋律的现代租赁。融资租赁业在我国呈现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有银监会监管的金融租赁公司、信托租赁公司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有商务部监管的中外合资租赁公司及内资租赁公司。银监会依据主要是《金融机构管理规定》及《非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取缔办法》和《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进行监管,商务部依据的是《外商投资租赁业管理办法》进行管理。这种缺乏行业统一管理的局面很不利于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健康发展。

(四)缺乏专业化的人才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融资租赁业只有短短几十年发展历史,加上传统的所有权意识根深蒂固,现代租赁的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各界对融资租赁普遍缺乏认识。在设备投资、融资方式上更多的选择自筹资金与银行贷款,对融物以融资的租赁意识还比较单薄,加上宣传力度不强,从业人员普遍偏少、业务素质不精,导致融资租赁人才供不应求。如在2001年以前,社会上大多数人对“使用但不必拥有”的现代交易理念还较陌生,只将融资租赁作为筹资的一种权宜之计。观念的滞后严重地制约了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

三、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对策

(一)加大对融资租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租赁业务发展 首先,尽快推行行之有效的投资减税制度,将融资租赁成本纳入税前成本以达到节税的目的。即出租人可以根据所出租的设备的成本金额享受一定比例的税收优惠。如美国是按照10%的优惠政策支持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即出租人可以以出租设备的10%作为税收抵扣部分,极大的刺激了美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其次,允许承租企业普遍实施加速折旧法,以得到更多的税收方面的优惠,鼓励投资及设备更新。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升级的阶段,设备的更新换代必不可少,在企业资金有限、在加速资金融通与供应商销售的状况下,融资租赁无疑成为承租企业加强投资的有效途径,同时带动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再次,积极引导,制定适合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各项信贷政策,建立健全融资租赁业健康协调发展的信用保障体系,如鼓励银行提供信贷支持给各种类型的融资租赁公司,必要时可由国家政策性银行出面,向租赁公司提供中长期贷款,如关于国计民生的国家急需的基础设施及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小的高新科技的项目等。最后加强融资租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如融资租赁会计准则,风险保障机制,以统一融资租赁业务的本外币营业税税基及税率,完善融资租赁保险制度,降低相关利益人的风险损失,使融资租赁能够健康成长。

(二)积极开展各种融资租赁业务,促进租赁方式多样化目前我国融资租赁业融资模式比较单一,基本是自营式融资模式,应在积极开展如回租、转租、杠杆租赁融资模式的同时,加强经营性租赁与直接租赁,开展各种融资租赁业务,提高融资租赁市场的渗透率。在我国,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普遍存在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改造任务繁重的现象。如能积极开展融资租赁,大力发展国内的融资租赁市场,将会带来我国融资租赁业新的一轮发展。因为如仅仅依靠外汇管制比较严格的资本市场,从国际租赁市场进口设备不太符合操作实际。所以在不完全排斥以租赁方式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的同时,把技改的着眼点由国际租赁转向国内租赁,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企业的技术改造与更新。我国有些机器制造业拥有世界一流的设备、技术与科技人才、如能盘活现有的存量资产,提高现有资产的利用率,配合先进的管理思想,采用灵活的融资方式,就一定会完成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另外在大力发展国内租赁市场的同时,积极向发展中国家开展出口租赁业务,发展我国的出口租赁市场。

(三)强化融资租赁立法工作,组建全国性的行业协会按照国际惯例,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融资租赁经验,遵循融资租赁自身运行的规律,探讨适合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机制,尽快出台与之相配套的法律规章制度即保护各方权益的《融资租赁法》,保障融资租赁机构的来源资金及注册资本、租赁的期限、融资的额度、租赁物件的范围等使其有法可依,以推动我国融资租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同时建议由中国人名银行对融资租赁机构施行统一的审批与监管,以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局面,结束双重注册监管的不合理现象。条件成熟时在目前成立的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租赁分会、中外合资租赁业的行业委员会、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租赁公司的行业协会及一些地方租赁协会的基础上尽快组建全国性的融资租赁行业协会,制定行业管理条例,强化行业自律,形成行业重组,发挥规模优势,积极同境外加强信息交流,吸收经验,取长补短,完成与国际融资租赁产业的接轨,促进我国融资租赁业创新与发展。

(四)强化对融资租赁的宣传力度,扩大融资租赁必要的社会影响目前绝大部分企业对融资租赁的了解和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上,对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获得的设备存在偏见和误解,融资租赁作为一个新的融资、融物方式,也未引起政府主管部门在政策和其他宏观调控措施上的重要关注。因此,一方面针对广大企业加强宣传力度,树立“所有并不重要,使用创造价值”的现代租赁理念,改变企业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加强理论及实践的研究,强调融资租赁在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以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制定适合我国融资租赁健康发展的政策及方针。融资租赁作为一个跨越性比较强的边缘叉行业,需要培养融金融、经济、外贸、管理、财经、物件技能、专业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化融资租赁复合性人才。而因历史原因,融资租赁的研究相对滞后,专业人才相对短缺,因此企业在积极引进融资租赁人才的同时,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融资租赁业,必须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养力度,组织职工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另外,国家在宏观调控上,应从整个产业链上关注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在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建立真实可靠的信用评估体系的同时,使融资租赁企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培养适应融资租赁业发展的融资租赁人才,以推动我国融资租赁业良性发展。展现其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柏亮:《融资租赁:面朝大海 内修基石》,《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5月27日。

篇6

内容摘要:融资租赁作为一种“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融资方式,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是一个拥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行业。但融资租赁在我国起步较晚,本文在对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研究过程中,发现其存在着认识、体制、法律制度、人才等方面的问题。融资租赁行业在我国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需要从健全法制、调整政策、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税收优惠、重视人才培养等方面采取措施,为我国融资租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以期促进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进而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关键词:融资租赁 中小企业 发展困境 策略

中小企业融资是我国经济领域一大难题,阻碍了中小企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从国际范围来看,“融资租赁”是解决企业融资的有效方式。然而我国的融资租赁业还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完善发展我国融资租赁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途径。

融资租赁的含义

融资租赁又称金融租赁或财务租赁,指出租人出资购买承租人选定的技术设备或其他物资,作为租赁物出租给承租人,承租人按合同约定取得租赁物的长期使用权,在承租期间,按合同约定的期限支付租金,租赁期满按合同约定的方式处置租赁物。

从融资租赁含义中可以看出,融资租赁的具体内容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租赁物的特定要求和对供货人的选择,出资向供货人购买租赁物件,并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则分期向出租人支付租金。在租赁期内,租赁物的所有权属于出租人所有,承租人拥有租赁物的使用权。

融资租赁是集融资与融物,贸易与技术更新于一体的新型金融产业。融资租赁“以融物代替融资”的方式,具有业务模式灵活、审核程序简便、后续风险可控等优点。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其规模小、信用能力低,直接“融资”风险较大;而融资租赁在租赁期内租赁物的所有权属于出租人所有,降低了风险。所以融资租赁逐步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

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融资租赁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重点是为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管理技术等。三十多年来融资租赁业在我国虽有所发展,但由于我国政策和法律对其重视不够,所以融资租赁业还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有报告显示融资租赁业在发达国家是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设备融资的资金来源,租赁交易的发生额占设备投资总额的比例约为25%,但在我国,这一比例不到4%,由此可以预见融资租赁在我国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发挥巨大的经济作用。据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租赁业委员会统计,截至2007年11月底,商务部已累计批准外商投资租赁公司80多家,批准内资试点租赁公司26家;银监会批准5家银行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各类融资租赁企业注册资本近300亿元人民币,可承载的资产管理规模可达3000亿元以上。2008年9月底,银监会批准设立的金融租赁公司十七家,其中三家已清算;商务部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已逾百家,内资试点融资租赁公司三十七家,还有近100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兼营融资租赁业务。2010年以来,共有12家融资租赁公司在中国香港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融资额度超过198亿元人民币。2006年至2010年,我国融资租赁业新增业务额分别为700亿、1500亿、2000亿、3000亿、6500亿元人民币,2010年总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不过,也有学者认为,相对于交易规模的快速提升,在反映一国融资租赁市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融资租赁渗透率上,我国依然徘徊在4%的水平,与较成熟的融资租赁市场国家20%的水平,仍然相距甚远。目前我国融资租赁业已经进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不同类型融资租赁公司间的合作日益加强,融资租赁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柏亮,2011)。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困境

融资租赁与银行信贷、证券并称为三大金融工具,而融资租赁以债权物权相结合、融资融物相结合为特点,对于企业获取固定资产、实现设备更新和促进企业产品销售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抵押物不足的中小企业则有更大的现实意义。我国融资租赁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融资租赁业认识不清

在我国长期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的思维模式使企业在扩大规模、添置设备时,注重的是“自我拥有”,自筹资金购买,而防范设备风险的意识相对比较薄弱,“重买轻租”观念仍很普遍,仅将租赁视为一种自然的民间活动,也不了解融资租赁知识,更没有认识到租赁特别是融资租赁作为一种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加上社会上对融资租赁的宣传和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人们对它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这就导致了人们缺乏对融资租赁含义、业务机制、独特功能及发展前景的深入研究和正确理解,缺乏长远规划和准确的业务定位。

(二)缺乏政府引导

融资租赁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和证券行业基本相同,然而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却不如证券行业顺利,究其原因,缺乏国家政策的扶持是根本原因。其主要表现在国家政策支持和税收问题上。国务院并没有任何政策性指导文件对其进行行业调控,而在税收方面对行业也没有优惠措施,在2009年1月推行的增值税转型改革规定的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17%增值税中,并不包括融资租赁业,也就是说国家融资租赁行业与其它企业相比在采购设备时增加了采购成本,更加使原本薄弱的租赁业雪上加霜。

(三)监管制度混乱

融资租赁业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人们对这个新兴行业比较陌生,对融资租赁的性质、特征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鲜为人知。在我国,可以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的企业有三类:第一类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并持有颁发的金融许可证的金融租赁公司;第二类是商务部批准的中外合资,外商独资融资租赁公司;经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批准的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第三类是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融资租赁公司。而在2007年3月修订的《金融租赁管理办法》中,允许商业银行进入融资租赁行业。此外还有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等都在不同程度的开展融资租赁业务,众多企业的进入却没有一个独立部门对其进行监管,当融资租赁行业出现问题后不能形成一致的处理意见,阻碍了融资租赁业的发展。

(四)登记制度缺失

柏亮(2011)认为当前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发展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融资租赁业务的主要参与者是中小企业,建设好融资租赁登记事业,对促进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壮大进而解决中小企业经营发展中资金瓶颈问题,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融资租赁是既有物权也有债权的行为。融资租赁特点是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出租人享有租赁物的所有权,承租人占有租赁物。在这种情形下,出租人既不能实施对其所有的租赁物的有效监控,又缺乏向第三人公示租赁物所有权的方式。一旦承租人擅自处分或者善意第三人提出对租赁物的权利主张,都无法有效的保护出租人的财产权利。而《物权法》中缺少普通的动产物权登记制度,但其对有关善意取得制度的规定,使得出租人所有权的实现受到了影响,制约着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

(五)缺少专门的融资租赁法

早在1986年我国就颁布了《融资租赁管理暂行条例》,1999年颁布的《合同法》中单列一章对融资租赁合同作了专门的规定,2000年我国又颁布了《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但融资租赁业的发展还需要相应的会计、税收制度来辅助。2001年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准则—租赁》,使得租赁业务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得以规范。200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融资租赁法(草案)》出台,但其中的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据租赁业人士的统计,我国涉及融资租赁的法律、法规、政策散见于290多个法规文件中,而且现有的各项法律、法规之间的规定存在不配套、不衔接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由于相关法律不健全,在实践中,我国处理此类纠纷虽有法可依,然而其相关法律有待完善,使审理的困难程度加大,影响了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

(六)行业自身存在问题

融资租赁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行业规则与行业制度。行业内的企业良莠不齐,有些企业还不具备进入的资格,缺少市场准入机制。另外融资租赁行业中的从业人员混乱,缺少专业的从业人员,很多从业人员对融资租赁业务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业务水平不高,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着融资租赁业的发展。

融资租赁业发展策略

(一)提高对融资租赁行业的认识

首先,我国的学者应重新对融资租赁业的特点、功能等方面有更深入的研究,加深人们对其作用和意义的认识;其次,要加大宣传现代信用观念,改变企业普遍存在的重所有权、轻使用权的陈旧观念,提高企业的法律意识和信用意识,促进融资租赁的发展。

(二)加强政府引导并提高政策扶持

政府引导的缺失是导致融资租赁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要发挥融资租赁的作用就要加强国家对行业的引导扶持。首先,国家应该明确融资租赁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而对融资租赁进行新的定位。其次从政策方面对融资租赁业进行扶持,其中最有效的就是从税收方面进行宏观调控,对进行融资租赁的企业进行减免税政策并改变增值税制度的适用政策。最后,对融资租赁业进行融资优惠政策,如果租赁公司所进行的业务是新技术、高科技、低耗能的,可以对租赁公司发放低息贷款。

(三)建立融资租赁登记制度

融资登记制度的缺失致使行业的发展受阻,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于2009年7月20日运行了融资租赁登记公示系统。这一系统为全国的融资租赁登记系统交易提供登记和查询服务,截止2011年7月底,全国共有100多家租赁公司注册为登记用户,对融资租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融资租赁登记系统上线后,制约融资租赁业务发展的登记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然而融资租赁系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系统本身并没有法律依据作为支撑,出租人的所有权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我国应该在这一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融资租赁登记法律制度,以保证融资租赁业的健康发展。

(四)制定专门立法

融资租赁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我国法律的支持,我国应该依据立法精神,根据融资租赁业的行业特点,结合外国立法的先进经验,尽快制定出关于融资租赁的专门法律,我国虽在2006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融资租赁法(草案)》,但具体相关法律还没有健全完善。我国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保证我国融资租赁业有法可依。

(五)建立行业协会

融资租赁行业在市场准入制度和从业人员方面还没有建立完整的行为规范。对这些问题可以参照证券行业,在行业内建立一个行业协会,所有的融资租赁公司以会员身份加入该组织,进行自律管理。行业协会针对行业性质建立适当的企业准入制度和人员从业制度,保证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健康、专业化发展。

(六)培养专业人才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由于融资租赁投资大、周期长、涉及人员多,法律关系较为复杂,风险较大。这就要求租赁公司必须具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能对租赁物的性能、市场前景、价格等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同时融资租赁还是一种综合,必须有一批懂管理、贸易和法律的专业人员。这就要求融资租赁公司对员工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培养一批知识全面的复合型人才。高等院校也应加强对融资租赁人才的培养和理论研究,才能使我国融资租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为我国经济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活跃力量,中小企业融资难也是普遍现象,融资租赁业在发达国家是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设备融资的资金来源,租赁交易的发生额占设备投资总额的比例约为25%,而在我国,这一比例不到4%。融资租赁在我国的发展还需要法治的健全和市场的成熟。随着法治的完善,我国的融资租赁市场会越来越成熟,从而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马丽娟.信托与融资租赁[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2.柏亮.中国融资租赁业总规模跃居世界第二[N].第一财经日报,2011-12-12

篇7

2010年4月27日,国航通过工银租赁引进的第一架波音737-800飞机在位于首都机场北侧的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内成功交付使用,这是我国通过境内保税地区以金融租赁方式引进的首架飞机。记者了解到,近期,天竺综保区内还将引进一架波音737-800飞机和一架空客321飞机,三架飞机项目总金额约为1.4亿美元。

破壁垒国内金融机构跃跃欲试

飞机租赁业务是指租赁机构通过贷款、融资等一系列方式向飞机制造商购买飞机,之后租赁给航空公司并收取租金的业务形式。由于航空业是高负债率运营的行业,据统计,全球航空运输业所使用的飞机三分之二以上通过租赁方式获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空运输量快速增加,1978年我国民航旅客运输周转量在国家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只有1.6%,2009年已经上升到13.8%。1978年,我国定期航班运行总量的国际排名是第37位,2005年至今连续5年稳居第2位,已跻身于世界航空大国行列。

我国飞机租赁市场需求广阔,以国航为例,截至2010年3月底,国航共有飞机269架,其中租赁飞机133架。预计到2020年,中国民航要补充的新飞机在2500架以上,中国飞机租赁所涉及资金至少830亿美元。

从全球范围来看,飞机租赁是航空业中表现最好的板块,其平均利润率可以达到9%左右,而飞机制造、机场和航空公司分列其后。但是,目前的国际航空租赁市场却是一个由境外机构垄断的市场。由机租赁业务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历来为国外租赁机构所看重,飞机租赁市场基本由境外机构垄断。

由于我国境内较之境外从事飞机租赁业务在关税和增值税税率上分别高出5%和17%(在国外注册的公司无需缴纳进口关税和增值税,只由国内航空公司在向这些机构租赁时按优惠税率缴纳相关进口环节税款,即关税和增值税税率分别为1%和4%),因此目前国内所需租赁飞机90%左右由国内航空公司向境外金融机构租赁获得。在这些境外金融机构中,GE旗下的GECAS公司和AIG旗下的ILFC公司,%及中国银行收购的新加坡SALE公司占据了全世界大部分飞机租赁市场份额。

境外机构垄断飞机租赁行业事实上造成了我国隐性税款的流失,发展航空租赁业已成为当务之急。由于从事飞机租赁业务的公司注册在境外,因此其相关的经营所得和资本溢出所得税款均在注册地上缴,而支持其收入所得的却是我国国内航空公司支付的租金。如果由我国境内主体开展此项业务,无疑应在我国国内缴税。即使国外一些地区有特别政策优惠,使得租赁机构事实上不需支付所得税,但由飞机租赁业所带动的金融咨询行业、航空咨询行业等也可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税收。

此外,当我国国内航空公司向境外租赁机构租赁飞机时,按规定应代境外机构缴纳6%至10%的预提所得税和5%的预提营业税,由于境外机构既不希望双重征税,也不愿履行缴税后再抵扣的繁杂手续,因此基本上是在飞机出租时直接将此部分税款转嫁给国内航空公司,这无疑在客观上更加重了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

随着2007年3月1日新《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的实施,国家对银行开展金融租赁业务逐步放开,工行、交行、建行、民生、招商、国开行等国内银行纷纷投资成立金融租赁公司,而飞机租赁业务正是这些金融租赁机构关注的重点,国内金融租赁机构跃跃欲试。

截至2010年3月底,我国正常经营的金融租赁公司共12家,资产规模达到1863亿元,比2007年增长9.3倍;净利润达25亿元,比2007年增长12.76倍。近两年国内金融租赁企业的发展势头不可小觑,正在改变国外机构独占市场的格局。

着力打造航空金融租赁产业聚集区

我国金融租赁机构直接开展飞机租赁业务,即由金融租赁机构设立单独的项目公司,对外购买飞机,租赁给国内或国际的航空公司,有利于培育我国的现代租赁业,带动与飞机租赁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培植新税源,也有利于减少我国的贸易顺差压力。从长远看,还有利于为我国自产飞机进人国际市场提前积累经验并进行探索。

鉴于以上思路,天竺综保区管委会就综保区开展飞机租赁业务分别与工银租赁、民生租赁、交银租赁、中银租赁等几家主要的金融租赁机构进行了交流,并将企业希望利用综保区平台开展飞机租赁业务的想法及相关问题向北京海关进行了专题汇报。2009年6月9日,综保区管委会向北京海关递交了《关于申请在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开展飞机租赁业务的函》北京海关非常重视并迅速向海关总署汇报,在得到海关总署的批准后,于2009年6月25日批复了《北京海关关于同意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开展飞机租赁业务的复函》,此函同意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开展飞机租赁业务并对相关事项作出了明确要求。

与此同时,综保区管委会向北京市政府呈报了《关于向国务院申请在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设立飞机租赁业务试点的请示》,恳请市政府向国务院申请批准将天竺综保区确定为开展飞机租赁业务的试点区域,并批准金融租赁机构在综保区设立飞机租赁项目公司。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7月23日,北京市金融工作局会同综保区管委会拜访了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金融租赁公司的主管部门――中国银监会,就在综保区开展飞机租赁项目向银监会正式提出申请。

2009年7月至9月,中国银监会相关领导先后两次到综保区实地调研,了解在综保区开展飞机租赁项目的政策、地理优势,并就开展此项目的运营模式进行探讨。根据综保区的汇报情况,银监会进一步召集工银租赁、建信租赁、民生租赁等金融租赁公司展开深入研讨并征求意见。

经过反复调研、讨论,银监会于2010年1月15日向其管辖的金融租赁公司正式下发《关于金融租赁公司在境内保税地区设立项目公司开展融资租赁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10]2号),对业务资格审批。项目管理、风险控制、监督管理作出明确规定,该通知彻底清除了在综保区内设立飞机租赁项目公司的政策障碍。

按照通知的相关规定,工银租赁、建信租赁、民生租赁积极向银监会进行申报,2010年3月11日得到了银监会的批复即“批准其在境内保税地区设立项目公司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的资格”。

在以上政策背景下,综保区管委会与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反复沟通协商,最终,工银租赁为国航引进飞机的项目落户综保区。

在北京市、顺义区工商局的大

力支持下,2010年3月29日,由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出资设立的项目子公司――工银租赁(北京)有限公司取得了工商营业执照。接下来,项目公司的刻章备案、税务登记、组织机构代码领取、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海关检验梭疫登记备案、外汇登记等手续在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迅速办理,让投资方切实体会到了北京天竺综保区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态度。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外汇管理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工银租赁(北京)有限公司向波音购置飞机的货款于2010年4月22日成功支付,该公司作为出租方、国航为承租方的737-800型飞机在美国西雅图完成交付,4月26日顺利到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这是我国利用综保区政策优势通过国内金融租赁机构交付的第一架飞机,它同时标志着,天竺综保区已在打造我国航空金融租赁产业世界级聚集平台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综保区:航空租赁业的最佳平台

综合保税区“境内关外”的独特政策优势,使其在海关、外汇、税务、商检等各方面享有国家赋予的开放政策,是突破航空租赁业发展瓶颈,做大做强航空租赁业的最佳平台,具备发展飞机租赁业的独特优势:

一是拥有全国首家空港型综合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天竺综保区所具有的保税政策优势,使得在此注册的金融租赁项目公司进口用于租赁的飞机并存放于综保区时,可以享受注册在境外机构的待遇,免缴进口环节的关税和增值税。当境内航空公司向注册在综保区内的金融租赁项目公司租赁飞机时,可以视同跨境租赁,因此可以享受航空公司直接跨境租赁所享有的优惠税率。这样,我国的金融租赁机构就可与境外租赁机构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二是独享与首都机场停机坪无缝对接的区位优势。天竺综保区与首都机场跑道无缝对接,其中在国务院批复范围内有0.2平方公里与停机坪直接相连,因此飞机真正可以实现在综保区内交接,并保证海关监管安全。这一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开展飞机租赁业务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这也是天竺综保区与国内其他保税区域相比,更有利于开展飞机租赁的独特优势。

三是坐拥首都机场航线丰富、航班密集、连通性好的资源优势。一般飞机租赁合同中都要约定飞机交接的机场,为便于办理海关手续,同时考虑到国际租赁业务拓展需要,飞机租赁公司通常会选择国际航线丰富的枢纽型机场作为合同约定的飞机交接地。因此,首都机场作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机场,无疑是飞机交接的首选地。

四是具有依托临空经济区发展的产业优势。天竺综保区位于北京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之一――临空经济区的核心区。依托首都机场丰富的口岸资源,国航总部、新华航基地、东航北京基地、中航工业集团发动机总部等重大项目先后落户临空经济区,以Ameco为代表的航空维修企业和中航油、中航材等航空配套服务企业也在机场周边呈现聚集之势。丰富的航空产业资源为天竺综保区发展飞机租赁业提供了必要条件。

五是具有依托首都金融中心发展的环境优势。金融产业是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产业,金融总部聚集使北京具有鲜明的金融总量优势。充足的金融资本为发展资金密集型的飞机租赁业提供了有力保障。特别是首都作为中央金融管理部门所在地,信息资源丰富、政策审批便利,同时,北京地区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强、人才素质高,也为天竺综保区发展飞机租赁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篇8

关键词:金融租赁;中小企业融资;金融功能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03-0059-05

中图分类号:F830.45

文献标识码:A

金融租赁(又称融资租赁)是集融资与融物、贸易与技术于一体的新型金融产业。它是由出租人根据承租人的请求,按双方事先约定的合同,在出租人拥有该资产所有权和收益权的前提下,以承租人支付租金为条件,将该资产一个时期的使用权让渡给承租人的一种信用活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将其定义为“出租人在实质上将属于资产所有权的一切风险和报酬转移给承租人的一种租赁”。金融租赁是基于真实资产买卖和使用发生的投融资服务,在经济发展时期可发挥融资功能,在经济萧条时期又可发挥促销功能。因而在历次金融风暴中金融租赁业都保持了稳定发展。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美国金融租赁业仍保持的持续、稳健增长更是对其强大生命力的又一见证。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我国金融租赁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后危机时代的复杂多变经济形势下,加强金融租赁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对探索加快发展我国金融租赁业务,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难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金融租赁:基于金融功能理论分析

金融功能理论认为,金融的功能主要体现三个方面:资金动员、资金配置、分散风险。金融体系终极目标是通过在不同经济主体、不同地点和不同时间上调剂资金余缺,促进资本的高效使用和优化配置,并能即时发现和化解金融风险,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概率。而过度依赖信贷导致政府对信贷资源配置的过分干预,使大量信贷被配置于政府所偏好的企业和部门,导致资本的低效使用和大量坏账,直到金融危机暴发。考察金融功能的参照系是实体经济,根据金融对实体经济作用的不同途径和发生先后来分析其各类功能,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提供了越来越专业化的投融资服务,为经济的资源配置节约了信息搜寻等交易成本,从整体上提高了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见表1)。集融资与融物为一体的金融租赁,具有拉动投资、促进技术升级、促进产品销售、改善财务结构等功能。如在美国全社会设备投资中,金融租赁三分天下有其一,能够达到这样的市场地位,与租赁的功能有关。

二、金融租赁与银行信用:基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银行信贷是“万金油”,而金融租赁作为新型的融资方式,租赁公司则需深厚的专业能力作支撑。对于银行来说,业务流程很清晰,审核企业资信情况、发放贷款、到期收回贷款即可。而融资租赁的主要特点是资产管理和运营,而不是传统的企业信用管理。事实上,金融租赁选择中小企业作为重点客户,既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又是发挥金融租赁优势的直接体现。银行发放贷款以“企业信用”为基础,而租赁公司则是基于“资产信用”,看重的是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因此,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金融租赁与银行信用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见表2)。

其一,金融租赁促进中小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一是采用金融租赁方式进行技术改造,企业只需支付较少的租金便能超前获取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资本的快速积累;且金融租赁投资对于处于技术更新速度较快的行业,尤其是高科技中小企业,还可规避机器设备“过快淘汰”的贬值风险。二是手续灵活、简便快捷的优势。承租企业可根据自己的资金实力和销售季节性等特点,与金融租赁公司协商达成租赁协议,资金使用效率高,规避经济风险;且在法律上由于所有权没有发生转移,不属于技术出口,可绕开一些国家的技术限制和封锁。十年多来,金融租赁为我国引进了一大批先进的设备技术。我国近年来航空、能源、通讯等行业高技术结构调整,也多与金融租赁密切相关。

其二,金融租赁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减轻税负。对出租人来说,在租期内始终持有设备的所有权,若通过出售回租方式,将其流动性较差的物化资产转变为流动性最强的现金资产,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不仅能把握资金运用方向,对企业也有较强的约束力,风险较小。且租赁投资由于投资额以租金形式在租赁期限内实行逐年分摊的机制,因而具有投资乘数效应,即投资主体在投资初始阶段只要支付少量的租金就可以开始运营租赁资产,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中小企业的税赋负担。按照我国有关规定,当租期短于租赁设备的法定耐用年限时,承租人可以按租期作为租入设备的折旧年限。因此,对于赢利的企业而言,可以使其获得延迟纳税具有节税功能的融资方式。

其三,促进中小企业开拓产品市场,也提升了银行综合服务能力。一是金融租赁以物质形态出现的,其独特性的专业化运作管理和选择的严控性,对租金及期限的约定而形成的信息反馈机制。即企业可利用金融租赁的特点进行销售,又可提高企业销售量进而加速资金流动。在发达国家,采用金融租赁方式促销工业设备,其业务已占全部设备销售额的20%-30%左右;且在风险的物权处理上,金融租赁的回笼率在97%以上,大大高于银行流动资金贷款的回收率。二是金融租赁具有抑制经济周期过度波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持续发展的作用。即在投资萎缩时刺激投资,又可在投资过热时抑制投资膨胀,在一定程度上避开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从而对企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面对流动性过剩的压力,通过金融租赁,引导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效结合,还可为企业提供资产管理、管理咨询等方面的综合服务,提高承租企业的经营效益,也提升了银行综合服务能力。

三、发展我国金融租赁业的机遇与挑战

(一)巨大的市场潜力为金融租赁业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

国际经验表明,租赁在促进设备销售进而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的金融危机为我国金融租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2008年我国租赁业务规模与GDP之比仅为0.5%,从租赁业市场渗透率来看,美国达31.1%,依次为捷克达到30.8%,是仅次于银行贷款的第二大融资方式,而在我国,租赁渗透率只有2%(见图1)。以我国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291亿元为基数来计算(若其中40%为设备投资额),按租赁渗透率指标估算,当该值达到9%时,我国的市场容量为6202亿元左右,而2008年的交易额仅为1550

亿元,其间还有4652亿元的市场容量有待挖掘。可见,中国的金融租赁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见表3)。我国经济多年来以10%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巨大,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额资金和工程机械。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都是我国租赁业发展的很好例证。

(二)我国金融租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 缺乏租赁管理专业人才,经营理念错位,制约了金融租赁业的发展

一是缺乏租赁管理专业人才和统一的行业管理。由于金融租赁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性应用科学,涉及金融、投资、贸易、科技、管理、财务及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因而对业务人员及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国际上金融租赁的理论和实践在不断发展创新,而由于我国金融租赁业仍处于初级阶段,面临不少困难,加上理论研究滞后,实践经验积累不足及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导致租赁企业整体素质不高,经营管理水平低。二是缺乏对金融租赁的高度认识,市场定位不明。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租赁业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缺乏统一的行业组织,就无法利用宣传机构和新闻媒介的作用将金融租赁推向市场,也致使全社会对这一新兴的融资方式还不太熟悉,许多企业还停留在一次性买断设备的传统观念上,影响了租赁业的产业成长。同时,经营理念错位,主业不突出。国内的金融租赁公司将市场定位于银行竞争非常激烈的大型国有企业,没能发挥中小企业融资主渠道作用,且在服务定价上仅仅把利率作为卖点,而忽视了服务收益、管理收益,致使租赁业务整体盈利水平低下,从而制约了金融租赁业的发展。

2 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导致金融租赁的规定不一致和在行业管理上的混乱

我国长期对金融租赁实行的是分片条块管理,缺乏必要的沟通和统一认识,且企业间流转税负不均,同一金融租赁行为可能适用完全不同纳税方式,客观上导致法律制度上对金融租赁的规定不一致和在行业管理上的混乱(见表4、表5)。

3 缺乏与业务特点相匹配的资金来源,资金不足制约行业发展规模

一是金融租赁公司资金来源单一、资金成本高。通过金融租赁方式取得的资产一般都属于价值高、租期长的大型设备,属于中长期性质的融资。虽在《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中允许租赁公司发行金融债券和股票融资,但因没有实施细则,能通过该方式融资的租赁公司寥寥无几,而通过金融租赁的企业往往项目风险较大,较高的资金成本抑制了企业对金融租赁的需求,压缩了租赁公司的利润,金融租赁所带来的好处在很大程度上被抵消了。二是主体单一问题,行业集中度过高。在行业选择上,国内的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都不约而同将目标锁定在航空、船舶等大型设备行业,而这些行业设备单体价值偏大,资产处置时流动性差,且多数是典型的周期行业,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随经济形势大起大落,无论是设备自身的价格还是基于设备产生的租金收入都难以预测;且部分金融租赁公司盲目追求优质客户,恶性竞争,缩小利润空间,增加系统性风险。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所引起的经济下行,对我国航空、船舶、电力、矿产行业的不利影响就是明显例证。

4 法规不完善,风险防范体系不健全,租赁各方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得不到保障

一是法规不完善。虽我国《物权法》的出台已明确了动产登记的法律效力,但存在着不适应金融租赁业务实际开展的情形与细则。如,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租赁登记制度,若租赁期间承租人利用其对租赁物实际占有的便利,违背出租人的意愿而越权处置租赁物,包括将租赁物转让给善意第三人或在租赁物上设置担保物权等,由于无法进行登记公示,出租人的所有权和利益得不到保障;同时没有明确的制度约束,信用环境较差,租赁公司在追索欠租过程中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承租企业欠租现象严重。目前我国承租企业平均欠租比例占其经营总额的15%-30%,严重的已达到60%-70%,部分租赁公司因欠祖严重已难以为继。二是市场体系不健全,运行机制不规范,金融租赁行业面临过大的信用风险。目前我国保险业已有很大发展,但我国政府对金融租赁业的保险政策滞后于金融租赁行业发展,缺少适合国情的租赁信用保险政策,不利于金融租赁行业的发展。三是金融租赁公司内部约束机制不健全,经营性风险大。缺乏对市场的当前与未来变化进行详细分析,盲目扩大投资规模,致使在预期投资回收期内不能收回投资;或因经营不善,造成租赁公司资金不足,未能按购买合同付款使承租人不能如期使用设备,按时支付租金而给出租人带来风险。

四、政策建议

(一)完善金融租赁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并规范行业自律管理和监督管理

一是继续完善相关金融租赁法规。应认真把握金融租赁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实质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法规、行政规章,使金融租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公平税赋,完善征管。同时,以统一市场准入条件,完善政府监管。应考虑金融租赁在国内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以及国外可采用的发展模式和国际惯例,对金融租赁公司的注册、业务范围和租赁双方的责任权利等做出详细的规定,保证租赁业的健康发展。二是规范金融租赁交易主体行为,培育良好的市场交易环境,制定扶持租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应对利用租赁进行投资融资活动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使租金水平降低,刺激企业对租赁的需求。可借鉴美国的《投资扣减税法》与日本的有关税收扣除政策,对金融租赁业给予直接投资减税、加速折旧、租金可计入企业成本等税收优惠政策,以降低金融租赁供需双方的融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国内企业通过境内金融租赁公司采取金融租赁方式进口设备,凡符合国务院有关特定地区、特定企业或者有特定用途的减免税规定,承租人负责办理减免关税的申请,承租人或出租人在监管年限内经海关核准出售、转让或者移作他用时,应当按照其使用时间折旧估价,补征进口关税。

(二)完善租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优化健全金融租赁业的运行环境

一是放宽准入条件,完善租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应借鉴租赁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金融租赁业大多给予特殊优惠的政策(见表6),扶持金融租赁业的发展壮大。适当扩大金融租赁公司资金来源的业务范围,提高租赁资产流动性和使用效率。同时,建立租赁交易登记制度。运用现代化的集中交易系统,完善二手设备定价机制,培育二手设备交易中心,促进二手设备流转,为租赁资产余值处置提供可靠渠道。二是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制度建设与政策扶持并重。中小企业应当加强自身的信用意识,强化信用管理,降低信用风险控制成本。进一步发挥金融租赁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并规范行业自律管理和监督管理,纠正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行为,制止恶意竞争,维持金融租赁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三是大力支持金融租赁公司扩大进口,缓解我国与欧美等国的贸易顺差。要使国内金融租赁公

司与国外同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真正按照国际规则参与全球市场,应允许符合条件的公司在境外设立SPV,在支持和扩大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同时,又平衡了国际贸易。

(三)建立人才培养制度,加强租赁人才队伍建设

在宏观上国家应重视对金融租赁相关学科的建设,加强对金融租赁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宣传,提高金融租赁人才的理论素养。应督促金融租赁公司加强租赁人才队伍建设,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我国金融租赁业的正常健康发展。一是要善于借鉴西方经验,大胆探索,加快人才培训,提高租赁企业工作人员素质。应加大对高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强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跨国租赁公司合作,学习先进经验和管理理论,培养和吸收高素质专业人才。二是对现有人才应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调动其积极性。积极创立有计划、有组织、形式多样的培养办法和考核、鼓励与评价措施,帮助在职人员和新人的知识水平的提高、补缺和更新,使从业人员适应租赁业务发展和社会科技进步的要求。三是金融租赁公司应主动面向社会,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工具来宣传金融租赁的优越性。政府要利用其导向作用,以媒体、相关政策等向社会宣传金融租赁,促进中小企业重视财产所有权向财产使用权的价值观念的转变,使这一新兴行业能为全社会所认同,使得金融租赁业能为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家所接受,使金融租赁真正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手段。

(四)积极开展金融服务创新,促进租赁方式多样化,提高金融租赁的宽度和深度

一是加强市场划分,有针对性地选择客户。要通过对目标客户的深入分析,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必须深入调查拟承租人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充分考虑行业的周期性、行业内的竞争程度、定价能力等;同时要不断探索自己擅长的业务领域,熟练把握所涉及领域的资产管理方法,通过精细的专业化谋求差异化发展道路。同时,开展一些与租赁业相关的延伸业务,不断拓展金融租赁市场,利用国内制造业的优势积极开展出口租赁业务,如机电设备、船舶、工程机械等,扩大金融租赁市场发展空间。二是大力发展租赁与银行、保险等合作,优势互补。大力发展租赁与银行的合作,既可以丰富银行的产品服务,又能帮助银行巩固和扩大客户群;发展租赁与保险的合作,既可以解决金融租赁公司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又能为保险公司提供长期稳定的收益渠道。三是积极进行服务创新,实现租赁模式多样化,引导我国金融租赁行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在租赁方式上进行创新,以满足中小企业的需要。如针对中小企业对市场反应灵敏、转变快的特点对租赁期限的创新;针对租赁风险转化方式的创新,即由出租人单方承担风险转化为供货人、出租人、承租人共同承担风险等一系列适应中小企业的创新。同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租赁,提高运作效率,降低业务成本。

篇9

一、贵金属租赁业务的概括

贵金属租赁主要指黄金租赁,近年来我国黄金租赁业务获得较快的发展,根据《2016中国黄金市场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末,有17家商业银行成为上海期货交易所会员,商业银行在上海黄金交易所(以下简称“金交所”)的黄金交易总量达25297.91吨,成交金额5.94万亿元,分别增长110.36%和99.3%。2015年,商业银行在境内开展的各类场外黄金衍生品业务累计成交2216.88吨,名义成交金额520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6%和140%。

对商业银行来说,黄金租赁指企业租赁商业银行的实物黄金,到期归还等量同品种实物黄金,并按协议约定方式以人民币交付黄金租赁费用,在租赁期间企业拥有对租赁黄金的处置权,一般商业银行会则根据企业信用情况为企业设立授信额度或由企业提供保证金质押担保的业务。这里的实物黄金一般是指金交所)场内交易的标准黄金(如Au99.95、Au99.99)。金交所交易的黄金是经其认证的企业生产的符合质量标准的标准金锭、金条。

二、黄金租赁业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建议

按照国家赋予银监会的相关职责,银监会可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制定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督管理的规章、规则,而对黄金租赁业务是否为银监会监管范围没有明确,但从今年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各地银监会均已陆续对商业银行的黄金租赁业务开展检查,并也提出相应监管问题,需引起后续商业银行的重视。

(1)企业准入问题

目前监管部门在部分地市提出商业银行放松对企业准入条件,特别是对黄金贸易类企业的准入。我们知道国家规定贵金属的主管部门为人民银行,金交所即为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黄金交易市场平台,对黄金租赁业务的开户企业准入名单进行审批。目前金交所主要准入包括但不限于产金、用金、工业生产企业、黄金市场交易、投资企业等黄金市场经营企业。具体地,对商业银行来说,主要准入的企业除了黄金行业的产金企业、珠宝首饰、黄金加工贸易等企业外,还有电子元件、集成电路、手表制造、精密仪器仪表、航空航天、医疗(牙科等)、某些化工企业(用于防腐蚀、催化剂等)等生产过程中需使用到黄金的企业。

建议各商业银行在实际开展黄金租赁业务过程中,需在金交所对企业准入开户后再对企业进行立项准入。同时,各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各自黄金租赁企业的准入制定更严格的条件,特别是对黄金贸易类企业,如企业经营范围是否有涉及黄金相关业务、从事黄金交易的年限、信用评级、在金融机构无不良授信和恶意逃废债记录,历史履约记录等。

(2)市场风险

商业银行黄金租赁业务原主要服务产金、用金企业,产金企业可根据黄金市场价格灵活地售出黄金后再向银行租赁黄金并变成流动资金用于黄金生产的投资,到期再用产出的黄金归还银行;用金企业可利用黄金租赁来规避金价波动给企业造成成本的增加,降低风险。后来部分商业银行放开对黄金批发零售贸易类企业的准入,这类企业投机性强,对黄金风险把控能力相对较差,银监部门已对部分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提出问题。

(3)政策管理风险

目前银监认为部分商业银行将黄金租赁业务当作变相融资业务。主要是商业银行将黄金租给企业后,企业又马上卖金融得资金,相当于商业银行为其发放了一笔贷款,且商业银行对用途没有及时跟踪。

根据《上海黄金交易所实物租借管理办法》,租借双方在金交所会员服务系统提交租借申请后,并经金交所系统/人工审批通过后,租赁黄金即自租出方金交所账户划转至租入方金交所账户。该账户为企业在金交所用于簿记黄金库存的专用账户,企业在账户中的黄金库存体现为通用无标记的黄金重量,无法区分来源(买入或租入)。根据《上海黄金交易所现货交易规则》,交易所实行会员制组织形式,会员直接参与交易所交易,企业必须通过会员的参与交易。会员应按照企业的委托进行交易,并为企业保守交易秘密。企业在通过其会员在金交所租入/购入黄金后,亦可委托其会员提库/卖出黄金,在此过程中,企业提库/卖出的黄金为其在金交所账户中的无标记黄金(企业亦可委托其行在全国任一金交所指定金库提出黄金)。因此,自租赁黄金进入指定金交所账户后,租出黄金商业银行难以对黄金进行准确跟踪,特别是企业金交所户不通过租出行开立的情况下。

截至目前,银监会尚未对黄金租赁业务设置准入要求,仅人行发过《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黄金业务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办发〔2012〕238号),且文中未对黄金租赁业务的准入设置要求。目前业务的准入主要根据金交所指导意见和行业自律。同时,金交所认为黄金租赁业务属非信贷业务,并表示其上级机构央行支持此项业务并认可该业务对企业的融资功能,故目前部分商业银行确实将黄金租赁当成“融资”而非“融金。

综上,我国需进一步明确黄金租赁职能部门的监管责任,对黄金交易的监督应由金交所负责,而银监部门英担负起对黄金租赁业务的监督责任,规范操作,指导金融创新业务的规范化发展,提升金融资产使用效益。目前,在监管等措施未落实前,建议商业银行应该对存量黄金租赁业务计提风险资产,做好黄金租赁业务存续期做好盯市管理或配套远期套保等措施,监督企业的经营情况,做好风险控制,以保证黄金租赁业务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上海黄金交易所实物租借管理办法》

篇10

关键词: 金融监管 改革 监管模式

1 我国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发展的市场环境

1.1 我国融资租赁市场空间和潜力巨大

某种意义上来讲,融资租赁在我国仍属于新生事物,尚处于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点,从与GDP占比指标和租赁市场渗透率指标均偏低的情况可以看出。同时,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也为租赁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对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来讲,有着巨大的现实和潜在的市场开拓前景。

从GDP占比指标偏低来看。该指标具体指的是我国的租赁市场业务额和GDP总值的比率。据资料显示,在租赁业与GDP占比指标上,我国和世界租赁市场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在2005年,美、日、德三国租赁业与GDP占比平均值为1.65%。相比之下,在2008年,我国租赁业务为1550亿元,与GDP占比指标仅为0.5%,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大致三倍多的差距。2009年,我国GDP值为335353亿元,按照增长8%来推算我国2010年GDP值,2010年的我国GDP可以达到362181亿元。按照美、日、德三国与GDP占比指标为1.65%的值来计算,我国租赁市场将有5976的市场份额,与2008年市场相比,理论上有着4426亿元的空间差距,这表明有着4426亿元的市场容量需要开发。

从市场渗透率指标偏低来看。租赁实现的设备投资占设备总投资的比例为租赁市场渗透率。2008年,我国的租赁市场渗透率仅为2.25%,这一数值在德国为9.8%、快速发展中国家巴西为11.4%,转轨经济的俄罗斯为4.4%。2008年我国的租赁市场交易额仅为1550亿元,按照10%的市场渗透率来测算,理论上我国的租赁市场交易额应该可以达到6891亿元。

由以上资料可知,我国当前经济健康发展促进了租赁市场扩容。在国家总体经济战略上,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重大经济布局,将对国内经济形成拉动,需要大量电力、运输的设备投资。在具体生活用品市场上,电脑租赁、汽车租赁等租赁需求不断扩大,租赁市场已从传统的设备市场向生活用品市场延伸。另外,在新经济条件下,众多中小企业,在贷款上相对困难,对通过非银行融资租赁进行生产经营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意愿,极具市场开发潜力。

1.2 非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在金融租赁市场面临巨大压力

我国的融资租赁市场的形成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1981年4月成立的中国东方租赁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家租赁公司。三十多年来,经过不断发展,截止2009年9月,我国已具有各类融资租赁公司150余家,这其中,银监会审批的金融租赁公司有12家,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审批的内资试点融资租赁公司有37家,商务部审批的外资融资租赁公司110多家。另外,还有不少机器设备制造企业兼营融资租赁业务。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融资租赁服务体系己经形成,融资租赁业务涉及工程机械、医疗设备、民航海运等众多领域,融资租赁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领域中的一只重要力量。其中银行系融资租赁则是其中的主导力量,给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

据统计显示,2009年底,国内12家受银监会监管的大型金融租赁公司,其租赁资产余额达到1507.3亿元,全年营业收入为77.79亿元,利润总额为22.36亿元,比2008年分别增长了120%、80%和61%,发展迅猛。从目前形势来看,这12家金融租赁公司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的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占了6家,占据了半壁江山。从注册资金上来看,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分别列第1、3、4、7、8名,是国内金融租赁市场的主导力量,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名列第10名。

工商银行等自己旗下的金融租赁公司,在租赁市场上主要投向飞机、船舶、机器、设备等领域,在整个金融租赁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有着强大的资金为后盾,对于资金相对单薄的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来讲,有着巨大的竞争优势。因此,如何应对来自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的竞争,巩固并发展市场是非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应思考的重大战略问题。

2 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发展优劣势分析

2.1 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优势分析

在资金资产资源方面。开展融资租赁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来讲,融资租赁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产业。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由于其银行的核心业务,在注册启动资金上较为充足,工商银行等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的注册资金都在20亿元或以上,实力雄厚,这是一般租赁公司难以比拟的。同时,在资金获取上,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往往凭借着大资金的优势,以低回报率的方式占领市场,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另外,银行的金融租赁公司在运作上可以依托银行行业的无形资产和品牌资产,良好的品牌优势更是为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提供了较好的竞争优势。

在客户网络资源方面。由于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所在的商业银行在经营信贷等业务中建立起广泛的客户网络资源,为其获取了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难以获得的客户资源优势和风险控制优势。在客户获取上,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凭借其多年信贷经营形成的客户网络和分支机构网络,可以直接获得金融租赁方面的客户信息和资源,在金融租赁运作上,较为容易从业务联系密切的大型设备提供商处获得优质量、低成本的租赁设备。在风险控制上,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由于掌握了许多相关客户的信用资质,可以较好地控制金融租赁风险。相比之下,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则难以获得这样的市场机会和风险控制优势。

在人才队伍资源方面。作为边缘性、多学科性较强的金融租赁业,其业务有着较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大量专业人才。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所在的银行在长期经营中积累了大量专业人才。其在市场营销策划、风险控制管理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人才支撑优势,为金融租赁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储备,是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难以相比的。

2.2 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劣势分析

从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业务运作来看,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目前银行系租赁公司数目较为有限,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在运作上几乎不约而同地把船舶、航空等大型设备定位为目标市场,眼光局限于单一的大型租赁设备市场,有着市场定位单一的局限性,同时由于这些市场耗费资金量大,在一定程度上使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面临着注册资本金偏低的问题,其相对于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的资金优势受到了牵制,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

从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融资渠道上来看,其渠道比较狭窄。受国内目前监管政策制约,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不能从其出资银行取得贷款,资金基本为固有的注册本金,融资渠道受限,极为不灵活。同时按照《同业拆借管理办法》规定,金融租赁公司进行同业拆借前的最近两年必须连续盈利,对新成立的银行系租赁公司的同业拆借行为进行了限制。加之,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喜好于船舶等大型租赁设备市场的业务运作特点,其资金优势大大打了折扣。另外,由于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出身于银行业,因此其在金融租赁市场的运作上专业性不高,对租赁标的物熟悉程度不够,对租赁标的物处理经验不足,其维修处理能力也较弱。

3 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竞争策略-以华融金融租赁公司为例

3.1 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主营融资租赁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该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多年来,经过不断努力开拓,在融资租赁服务方面已全面涉足企业技术改造、工程机械、环保能源、公共交通、医疗保健、印刷出版、船舶运输等领域,为3900多家企业提供融资租赁服务,累计租赁投资额达790亿元。2006年3月,大型国有独资金融企业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成为公司控股股东,股权占比99.9%,公司进入了稳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截至2010年6月末,公司注册资本20亿元,资产总额250.57亿元,净资产26.04亿元,是我国金融非银行租赁行业领先企业之一。

3.2 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的竞争战略思考

3.2.1 将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的差异化和一体化战略有机结合

针对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市场定位于大型设备租赁的局限性,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应该对现有战略进行优化,将差异化和一体化竞争战略结合起来。在差异化战略上,就是要“放大”。目前,国内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市场开发主要精力放在了航空、电力等大型设备行业,这种战略定位很难取得实质意义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容易导致恶性竞争,这对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是个重要的战略契机。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应尽量回避船舶、飞机等耗费资金量大的大型设备租赁市场,避免与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进行正面交锋,杜绝拼“体力”。在一体化战略上,一方面,就是重点开拓大中小企业租赁市场,尤其是收益高、成长空间大的大中小企业客户市场应积极开拓,进行“深耕”战略,将公司的核心市场定位在大中小企业设备租赁,从一体化角度挖掘市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发挥企业自身的在租赁市场的专业性优势,使资金得到效率最大化运用,不断提高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壮大实力。进而在与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进行竞争时赢得优势。另一方面,不断创新公司业务,并应尝试性地介入担保和证券市场,择机登陆A股市场,实施整个金融市场领域的一体化发展战略,做大做强,获取更大的竞争空间。

3.2.2 在非银行金融租赁环境下对金融各项工作进行不断创新

首先,拓展新租赁业务和市场。一方面,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在继续做好直接租赁、回租租赁和杠杆租赁的基础上,应积极创新,对转租赁、风险租赁、委托租赁、项目融资租赁,开展与租赁业相关的延伸业务,积极在设备制造业、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运输业、电信等方面积极开拓业务。另一方面,进行产品创新。创新是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获胜法宝。在实际发展中,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可以根据承租企业不同需要制定个性化的租赁方案,进行服务和产品创新,提高金融租赁服务的宽度和深度,通过多样化的租赁方式为承租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其次,充分发挥企业战略联盟作用。在市场的开拓中,尤其是船舶等造价较高的大型设备租赁,对租赁公司资金要求较高,仅凭一家之力有时很难满足客户企业对大型项目的融资需求。因此,在实际发展中,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要更多地与行业内的金融租赁公司进行战略合作,通过合作的方式,协同解决大项目融资需求,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再次,加强租赁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金融租赁是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复合型的租赁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在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中,要加大对懂得经济、金融、法律、贸易、管理、税收、会计、租赁管理等知识的专业复合型人才进行引进,提高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另外,还需要加强风险控制,通过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全面了解承租方的财务和信用情况,建立完善的科学风险控制机制,防患于未然。

4 结语

综合以上论述,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适宜采取回避银行系金融租赁市场,重点集中开拓大中小企业租赁市场,进行业务与产品创新,并加强企业战略联盟作用,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同时还要加大人才的开发运用,实际上,复合型人才、对金融租赁物及其行业的深入了解和租赁物处理能力正是非银行金融租赁公司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非银行金融租赁融资与银行融资的一个主要区别。

参考文献:

[1]郑祖军,张玲.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前景分析及对策探究[J].武汉金融,2010(06).

[2]马黎.银行系金融租赁再扬风帆[J].中国金融家,2010(4).

[3]王恋,张瑞兵.融资租赁业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分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02).

[4]潘天珏,罗文婷.商业银行金融租赁业务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湖南农机,2010(03).

[5]费伦苏.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租赁业务:现状与未来[J].银行家,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