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调研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农问题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三农问题调研

篇1

㈠县概况

1.1位于省市东部渭河流域。西汉时此地为京官右的封地,唐时借汉官名作县名沿用至今。面积751平方千米。辖15个乡镇,205个行政村,22个居委会。人口44.8万。县辖城关镇、天度镇、午井镇、绛帐镇、段家镇、杏林镇、召公镇、法门镇、南阳镇、上宋乡、揉谷乡、太白乡、黄堆乡、建和乡、新店镇。耕地4.92万公顷。耕地4.92万公顷。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油菜、芝麻、花生、大麻、辣椒、烤烟次之。是我省麦、棉主要产区之一。县是农业大县,是国家确定的粮食生产大县和省粮食、油菜、生猪、苹果、辣椒、秦川牛等生产基地。建成“吨粮田”10133公顷,水果总面积7333公顷,蔬菜面积1067公顷,辣椒2800公顷。县北有天然林400余亩,以山杨、栎类为主。经济林有苹果、柿子、杏、核桃、梨等。种植药材主要有白术,生地、大黄,黄芪等,野生药材主要有防风、黄苓、苍术、柴胡、地榆、酸枣、山楂等。大家畜有牛、马、骡、驴。“秦川牛”、“关中驴”广泛分布于高原和平原乡镇。有野兔、锦鸡等野生鸟兽10多种。工业有农机、电机、毛巾、水泥、水泵、食品加工等厂。

1.2人口

辖15个乡镇,205个行政村,22个居委会。人口44.8万。

1.3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指标

关于我们县总经济收入,到目前为止没找到近两年的任何可参考资料,但就我本人来看我们的的确确是个经济相对落后于其他兄弟县的穷县,缺少支柱产业,农业灌溉面积较少,农民收入普遍较低,农民生活相对较困难。

㈡县“三农”政策落实情况

2.1“关注农业关注农村关注农民”大型宣传活动。在过去暑期三下乡的过程中,就在县开展了“关注农业关注农村关注农民”大型宣传活动。他们向广大过往群众发放中央“三农”政策相关资料,向他们介绍中央“三农”问题的相关知识,同时他们还开展了有关“三农”政策的问卷调查。我们调研和分析了以前的数据。得出三农问题需要再收入的宣传。

2.2关于“三农”的问卷调查。我们自己又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能再准确的对以前的资料进行分析,我们共向过往群众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9份,回收率90.833%。我们的问卷共有11道题,其中8道是选择题,2道是填空题,1道问答题。8道选择题中3道有固定的答案,5道答案不定。

2.3调查结果。在回收的109份问卷中,我们抽取其中的有效问卷98份。我们对这些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针对其中的四个问题)问题如下:

1)“三农”问题的“三农”是指:

a农民b农业c农村d农户e农田

2)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以下哪一项被取消了:

a农业税b农业特产税c我不知道

3)您是怎样知道有关“三农”政策的?

a看电视b听广播c别人告诉我的d政府宣传的

4)对于国家出台的相关“三农”政策,您支持吗?

a大力支持b支持c我不在意d我不知道这些政策

统计分析的结果如下:

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正确数错误数正确率正确数错误数正确率a答案b答案c答案d答案a答案b答案c答案d答案

623663.265%722673.469%561024821452111

通过上表中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在县,对于什么是“三农”,竟有36.735%的人不知道;而对于哪一项税收被取消了,也只有73.469%的人知道;除此之外,他们在了解“三农”政策的途径以及对“三农”政策的关注程度方面也存在着问题。再加上我们调查分析与走访农户,同时结合县的实际情况我们不难发现问题所在: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农民不是很了解“三农”政策;“三农”政策没有很好的落实;“三农”政策的出台对于农民朋友来说,他们好像并未得到什么真正的实惠;农民增收仍然很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是很大。我想,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不仅仅是县的问题,更是目前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要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我接下来将讨论这个问题。

㈢认识与思考通过这一次的宣传调查,我们对“三农”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认识到了落实“三农”政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障碍。

“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大问题,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它关系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万家富;农村定,天下定!”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三农”问题,想方设法解决“三农”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

3.1加强“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切实贯彻落实“三农”政策。

篇2

而目前,由于农村金融的困境日益凸显,农村金融服务落后,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

“瓶颈”,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掣肘因素。因此,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强化“三农”金融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破解的难题。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健康、完整的金融体系对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投入是资金投入的主渠道。而现有金融体系在为农村服务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农村金融机构退位,服务功能弱化。由于农村经济货币程度较低,农村金融赖以生存的微观经济基础脆弱,正规金融因农村的比较弱势而选择“自我纠正”,国有商业银行大量退出农村市场,导致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下降,农村金融出现“空洞化”和边缘化。首先是政策性金融缺位。对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与其承担的农村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存在一定的矛盾。农发行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太窄,主要负责粮棉油收购、储运等环节的资金提供,农业发展急需的其他贷款业务基本没有涉足,在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后又将面临业务严重萎缩的问题,没有真正起到支持农业开发的作用。其次,农业银行支农功能“边缘化”。随着农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其“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向背离,农业银行将农业资金从以农业为主转为以工商业并举,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使得贷款业务逐渐离“农”。再次,农村信用社支农有限。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占主导地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较好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但由于受自身经营规模和经营体制所限,其资金供给总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存在“农信难为农”的严重问题。

2.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农民很难取得贷款。为防范贷款风险,面对农村贷款规定较为苛刻的条件。大部分农民贷款因提供不出相应的质押、抵押及不动产等担保而与农贷失之交臂;另外,由于农村贷款期限、结构、金额等方面设计与农村资金需求特点不相适应。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渐深入,农业走向产业化、现代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周期长,而现实的贷款产品金额偏小,期限一般为1年,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信息不对称;此外,浮动贷款利率制度使农民承受能力严重受挫。实行浮动利率制度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处于垄断地位,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对贷款一律实行上浮,在相当程度上加重了农户的利息负担。

3.农村金融服务环境较差,金融生态断裂。由于社会信用环境差,借款人信用观念淡薄,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农村信用体系尚不完善,金融机构考察其财务状况和信贷条件较为困难,同时贷款需求总体缺少有效的担保、抵押,使农业地区需求量大、亟须支持的大额农户、个体公商户贷款、民营企业贷款、小城镇建设贷款、水利建设贷款等难以形成需求。另外,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农户信用信息处于零散分布状况。

4.民间借贷缺乏规范,金融风险加大。民间借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但良莠不齐,同时,也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和农村金融风险。由于对民间借贷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正确引导,其风险、隐患日益凸现,由此引发的经济纠纷呈上升态势,间接殃及社会稳定;另外,民间借贷不规范,无借据、合同,缺乏担保,隐蔽性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坑蒙拐骗在所难免,甚至引发刑事案件;民间借贷利率一般高于同档次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风险集中,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此外,影响金融宏观调控。民间借贷活动在高利率的吸引下,易诱发大量资金以现金形式流出金融机构,加大现金“体外循环”,造成金融信息失真,干扰央行对社会信贷总量的监测。民间借贷投向具有一定的趋利性、盲目性,资金流向与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不能配套,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效果不佳。

5.农业保障体系存在许多障碍。农业保险机构运行障碍主要表现有:保险基金规模较小,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保险项目界定模糊,农业险种划分及其保费标准正在探索中,理赔及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滞后,贴农、为农保险制度不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规模偏小,经营行为不规范;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关系不顺,行业自律以及监管不到位,风险及补赔机制尚不健全。

二、改革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下,现行农村金融体系需要积极地进行变革和创新,适应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农户、乡村企业多样化、多层次金融需求

特点,积极构建以合作金融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有机结合的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有效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合力。

1.构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金融生态环境。要建立起政府主导、横向联动和金融服务“三位一体”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机制,并构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和监测,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行量化考核,并不断健全金融生态环境法律基础,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的外部生存环境。首先,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是一种无形资产,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融资成本,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健全信用文化,广泛开展诚信宣传,强化农户诚信教育,培育农户的信用道德和信用精神,提高农户的信用素质。政府采用补助的形式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培训,强化新型农民整体素质。另外,深化农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内部治理制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使企业真正成为合格的农村市场主体。尽快建设和健全企业和个人的诚信系统,加快诚信立法,实现银行、政府、执法部门间的社会信用信息数据互连互通,提高社会信用信息的共享程度。运用法律、制度、行政和经济手段,健全信息披露制度,规范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信评估等诚信机构,提升其公信力。建立农村信用的激励和惩戒机制,完善企业市场竞争和退出的公平环境,创造农村金融生态良性发展的诚信环境。其次,转换地方政府职能。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要加强对创建金融生态环境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指定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整体规划、目标、任务以及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切实转换服务理念,强化农村服务意识,严格依法行政,提高政务质量和效率。结合当地农村经济金融状况,加快支农金融相关的制度建设,并保证

规章制度的完善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有效保护农村投资者、存款者的合法权利。再次,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与支持力度。财政是农村金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撑。构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金融生态环境需要以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农业产业环境,投资环境和农村经济的运行质量。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满足农村金融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农村金融生态比城市金融生态相对脆弱,因此,需要加强国家财政与政策性金融对周期长、资金需求大的项目支持力度。同时,需要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可行途径与制度设计。

篇3

一、农村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

农村是个相对独立的乡土社会,具有浓重的乡土特点。由于农民世世代代定居在某一地区,以在这片土地种植粮食为主并易于满足生存需要,因而形成了小而全不求人的封闭经济,同时也形成了灿烂纯朴的民间文化和民族文化。当然,在这个不流动的地区里生活,往往会产生一种不善于适应,想回避新事物的性格和重农轻商的思想。尽管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逐步波及乡村社会,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造就了大部分农民喜守旧、追求静,想变又害怕变的性格。不过,我们也明显地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思想不断深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的信息借助各种媒体流入农村,农村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部分地区的农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与城市人的生活水平差距在逐渐缩小,农民这个称呼也在开始淡化。目前,我国的社会结构正从城乡分割、向城乡融合与协调发展的阶段。由于受文化素质、生活消费环境、欣赏习惯等因素的制约,相对而言,电视媒体比报纸、广播、网络等其他媒体更容易让农民朋友接受。电视不光是农民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也能起到丰富其文化生活的作用。2008年据济南市农村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调研组调查,在所属的5个县(市)的乡村和农户进行调研,回收的2000份问卷中,在回答“你都喜欢收看哪类电视节目”的问题时,问卷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反映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的节目,其次是新闻节目,第三位是电视剧,第四位是农业科技节目。对于“你对现在的电视节目是否满意”的问题,回答不满意、不太满意的有1402人,约占70%;满意、比较满意的有598人,仅占30%。根据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到我国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调查显示,无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是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农户最需要的信息集中表现为四大类:宏观类信息———政策、法律、法规等;实际操作类信息———新技术、新品种等;市场类信息———农产品价格、销路、供求等;科技知识类信息———科学文化常识、教育、卫生、健康等。另外发现,无论是贫困农户还是富裕农户,看电视的动机主要是娱乐和消遣,他们大都偏爱影视和文艺节目。专家分析认为,农民现阶段最需要的节目应当是改变旧观念,增加现代化观念的电视节目,也就是通过电视艺术的手法将现代意识注入农村,逐步改变农民落后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审美情趣的节目。俗话说,转变思想,黄金万两;观念更新,黄土成金。观念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在农村的变革中,改变落后的过时的文化,保留优良的传统民族文化,引进先进的创新的文化,是农村变革的根本。被誉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的晏阳初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深入农村作了大量的调查,总结出中国农民身上存在的四个问题:贫、愚、弱、私。到现在为止,我国农村依然存在这四个问题。要解决这四个问题,就要从四大教育入手,即生计、文艺、卫生、公民教育。生计教育就是提高村民的生产力,以达到致富的目的;文艺教育是提高村民的知识力,以达到治愚的目的;卫生教育是提高村民的健康力,以达到治弱的目的;公民教育是提高村民的团结力,以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贯穿这四大教育内容的电视节目正是我国农村最需要的电视节目。

二、农业类电视节目的发展思路

第一,扭转重城轻乡的思想观念,把关注的目光不光局限在城市,也投向农村。以传播先进文化为己任的电视媒体,应该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出发,承担起满足农民观众的收视愿望和需求的重要使命,改进和加强农村电视节目,做好电视媒体之间的联合与合作,交流和引进农民喜爱的电视节目,立足服务“三农”,推进“三农”问题的解决。第二,播放改变旧观念、增加现代观念的节目。农民面对多变的世界、面对城市化的转移,如何解放自己的思想,更新自己的观念,在创业的道路上如何勇敢地面对一个个的困难和挫折?电视剧《刘老根》中主人公对待人生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无不带有时代色彩,而这种用形象演绎着的观念,常常成为受众的示范,并考虑效仿、采用或改进。因而,在节目中增加现代化观念,是促进农民发展创新的主要途径。第三,加大信息量,加强节目实用性。信息是农村发展与农民生计发展创新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任何一个农村社区,都会发现有些农户采用有别于其他农户的发展方式。导致这种区别的重要因素是获得了别的农户所没有获得的信息,而电视就是信息获取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在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收视调查中,农村受众把电视所提供的文化知识类和市场类信息又排在四大需求信息的后面,主要原因之一是电视所提供的信息与农民的需要相差太远。我们还没有做到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电视节目内容,推荐的致富经验实际上大部分农民都没法学习。根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条件,为农民提供及时的、准确的信息和经验,让他们觉得节目对生产、生活有用,能让他们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出更高的价值来。第四,创新农村节目形式,提高节目娱乐性。无论是贫困农户,还是富裕农户,看电视的动机主要是娱乐和消遣,他们大都偏爱影视和文艺节目。由于农村受众文化程度较低,对节目中生动有趣、直观的形象比较容易接受,因而观念更易受其影响。所以我们的节目不应该是简单的声画两张皮,也要研究如何发挥健康有益的娱乐效应。我们可以尝试利用个性化的语言,改“播”为“说”;在节目中设计小插曲,强化节目的戏剧性;提倡农民“参与式”的、“双向式”的、“互动式”的节目形式,充分尊重农民的乡土创新,以此来抓住观众,在潜移默化中使其逐渐从农村的旧文化状态进入新文化状态,接受现代化的观念,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乡约》栏目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三、对策研究

篇4

关键词:玛纳斯县;土地流转;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063-02

三农问题一直是事关中国发展大局的关键问题。农村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全国的稳定,农村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全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土地问题历来就是研究三农的重中之重。对农民来说,土地又是其最大的社会保障。农村生产力的提高离不开适当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流转就成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关键因素。本文以新疆昌吉州玛纳斯县为例,探讨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玛纳斯县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土地流转的具体对策。在全疆范围内,玛纳斯县的土地流转工作较具有代表性,本文选择昌吉州玛纳斯县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五个乡镇作为调研样本对农户进行随机调研。这五个乡镇是:乐土驿镇、包家店镇、北五岔乡、兰州湾乡和凉州户乡。本次调研采取一对一问答形式,实际采访378个农户,得到369份有效问卷。

一、调查问卷分析

1.样本家庭基本情况。在回收到369份有效农户调研问卷中,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玛纳斯县有效调查样本家庭基本情况汇总表

续表

资料来源:调研问卷。

2.农户参与流转的比例。统计数据显示,369份样本农户问卷中,有272户参与土地流转,占调研农户比例的74%,未流转的农户仅有26%。这说明近年来玛纳斯县土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比较高,土地流转已得到大多数农户的认可(见表2)。

表2 玛纳斯县样本农户农用地流转比例汇总表

资料来源:调研问卷。

3.农户土地流转情况。从转出情况来看,只有7%左右的农户转出土地面积在5亩以下;从转入情况来看,超过63%的农户转入土地面积在30亩以上。数据表明玛纳斯县农村农用地流转市场是比较活跃的(见表3)。

表3 玛纳斯县样本农户农用地流转情况汇总表

资料来源:调研问卷。

二、当前玛纳斯县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土地流转价格机制的形成,不仅需要土地流转市场的完善,需要土地产权制度进行改革,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一系列土地价格评估体系。在调研中发现,玛纳斯县土地流转过程中,有关的土地估价、土地测量、土地信用以及土地流转合同制度不健全。从玛纳斯县近几年土地流转中可以发现,其价格基本是农户交易双方随意定价。这种随意定价存在种种弊端:一方面,这类的价格不是真正土地市场价值的反应,当然也就无法完全体现土地流转的真正价格;另一方面,参与流转土地的价值与价格的不匹配,使土地资源在流转中很难得到合理配置,难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也就不能有效调动参与流转农户的积极性,对土地流转的长期性以及地力保护不利。不完善的土地流转价格机制成为制约玛纳斯县农地流转的重要因素。

2.土地流转缺乏公共协调服务组织。近几年,玛纳斯县土地流转的规模越来越大。与土地流转规模不断上升相比,公共协调服务组合还不完善,公共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根据国家相关土地法律规定,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其土地流转行为由农业行政部门负责管理。但是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农户之间所签订的土地流转协议大多没有向当地农经部门登记备案,口头协议大量存在。这使得农村土地流转关系处在不稳定状态,给农村土地关系带来隐患。

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作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市场行为主体,农户独立承担着生产中的各种风险。这些风险包括市场风险、自然灾害以及各种意外事故等等。农户靠自己的力量抵挡这些风险,当风险超出农户自身化解极限时,他们将面临很大的生活压力,甚至因风险而重返贫困。此时,土地作为农民最重要的社会保障的功能就显现出来。因为土地具有社会保障的功能,因此农户一般将其视为守护生存的底线,即使其他的工作能够带来丰厚的收入,然而养老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障没有完全落到实处时,农民不会轻易把土地流转出去。因此,社会保障程度完善与否也成为影响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

在玛纳斯县调研中发现,农民对各类社会保险的参与度都很高,调查对象中有96%的农户都参加了新农保,有部分农户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但是对养老保险的支付额度,普遍认为不高。相信随着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农民对土地养老的功能会越来越淡化,到那时农户土地流转的规模和效率会有新的突破。

三、加快农村土地合理流转的对策

1.加强土地流转宣传工作,引导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农业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宣传好,让农户了解到土地流转的好处,要让农民群众知道,土地流转有利于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更有利于提高家庭收入。鼓励农户以多种方式参与土地流转。同时政府要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积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动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

2.做好土地流转法律法规建设,确保土地流转有法可依。全面推行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制度,完善流转合同管理审查备案机制,促进建立长久、稳定、规范的土地流转关系。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纠纷调解仲裁机制,实现矛盾处理法制化、规范化。

3.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土地流转平台建设,切实做好流转服务工作,完善土地流转咨询政策,规范土地纠纷处理程序,建立和规范土地审批与管理制度。

4.多方面保障农村土地稳定流转。要把农村劳动力专业工作制度化,常抓不懈;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继续加大农民技术素质和就业培训,继续加大力度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就业。做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逐步降低农民对土地的生存依赖,保障农村土地稳定流转。

参考文献:

[1] 蒲春玲,张乐杰,等.新疆农村承包土地使用、流转模式及农户耕地利用与保护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9:45-58.

[2] 车裕斌.中国农地流转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92-195.

[3] 孙佑海.土地流转制度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6.

[4] 张照新,张海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综述[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

篇5

1农村商业银行支农主体地位分析

农村商业银行是由农村信用合作社或农村合作银行改制而来。农村信用合作社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综合发展,限制和打击高利贷,是改善农村经济环境,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金融机构。多种因素促使传统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转型为农村商业银行,相比其他金融机构,例如中国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依托其服务网点多,分布范围广、深入农村基层的特点,能够为农户提供及时方便快捷的金融业务,因此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依然是支农惠农的主力军,农村商业银行仍以服务“三农”作为根本目标并不断根据国家政策、地方经济发展情况推出金融产品,以其信贷门槛低,低息的优势深得农户青睐,在支农惠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商业银行支农实践中的成效分析

21点面结合,实地调查

农村商业银行在支农过程中通过点面结合,实地调查的方法更好地进行支农贷款发放。农商行针对各乡镇、行政村的实际农业情况做细致调查,调查采取点与面相结合的原则,针对县域经济状况、作物分布状况进行资金需求量调查。将调查结果汇总以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上报,方便农商行掌握各类资金缺口及资金需求量,并合理调配资金。

22优便结合,提高质量

农村商业银行在服务上,突出优质服务。为保障和提高支农服务质量,因此在涉农资金期,例如春耕期间,依托其网点的优越性在各基层营业网点设专用涉农贷款办理窗口,集中办理涉农资金业务。惠农上,突出方便服务。积极落实普惠金融政策,在原有农村信用社的网点基础上,根据行政区内地域范围,不断优化网点布局,有效扩大业务覆盖范围,方便广大农户,使得农户在短时间短距离内获得金融服务,在助农上实行对接式服务。

23快简结合,省时高效

农村商业银行为保障助农信贷业务快捷方便,对涉农贷款按照随来随办、优先受理、优先审批原则,保证农户信贷资金及时到位,使广大农户及时得到贷款。对于一些信用等级较高的农户、商户在贷款利率和贷款额度上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有效发挥金融服务作用,进一步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农村商业银行支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对于支农服务的风险监管和金融知识宣传不到位

涉农贷款的不良贷款率较高。从农村商业银行办理涉农贷款服务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在支农服务中的金融风险监管和金融知识的宣传不到位。农村商业银行相比其他商?I银行,在办理涉农贷款业务时门槛低,尤其是对小额信用贷款用户实行无抵押、无担保,增加了信贷风险。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对农户的金融知识的宣传不到位,造成农民缺乏金融知识和信用意识。农商行在风险管理建设存在滞后性,认识和理念滞后,缺乏风险管理科技平台。

32支农与服务的创新产品单一

农村商业银行的支农金融产品多数体现在涉农贷款上,主要是推出信贷产品,其他形式上的惠农支农服务开展较少。推出的金融产品具有同一性,缺乏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特色,并且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滞后,中间业务更是匮乏,中间业务主要放在和结算上。

33人力资源创新能力薄弱

具备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金融人才直接影响到农商行的金融产品创新情况和服务质量。需要人才不断地进行“三农问题”新的探索研究、融资服务的创新、抵押产品的设计。在实地的调研中发现农村商业银行的人才构成上存在问题,制约了支农产品的创新,虽然农村商业银行不断扩充高素质人才队伍,但就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现状来说,还是存在极度缺乏高素质人才、人力资源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同时缺乏能够扎根基层,既具备专业的银行知识,又具有耐心为广大农户办理涉农贷款,针对农户实际情况进行风险评估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基层商业银行从业人员业务能力、素质及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34社会信用环境差制约农业贷款投放和收回

农村地区社会信用环境并不理想,制约了每年农业贷款的投放和收回,造成较高的涉农不良贷款率。社会信用环境差主要体现在信用体系不发达。逃避债务现象严重,由于部分农民金融知识匮乏,信用观念差,法制观念差,贷而不还。对于延期还款和违约的后果认识不足,部分农户更是认为农业贷款是农业救济,故意逃避债务。

4农村商业银行支农问题的解决措施

41实行支农与服务创新多元化

农村商业银行在支农助农过程中不应只注重贷款产品创新,应该从贷款产品、支农载体、服务工具多方面进行创新。在贷款产品方面农村经济的多元化要求贷款品种服务多样化,在支农载体方面,农村商业银行应当明确自身角色,农村商业银行在支农过程中不应当扮演“债权人”的角色,仅仅依靠发放农业贷款服务“三农”。农村商业银行应当选定当地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大型农户、农村致富能手为帮扶对象,进行重点援助,并以先进带后进,以富带贫,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服务工具方面可以增设农村社区银行,ATM等自助终端进驻农村,方便农民办理金融业务。可以对农户的信用、资产状况有详细的了解,最终逐步实现在区域内乃至全国性的信息共享。

42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降低涉农信贷风险

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是最主要的风险,因此需要建立适应“三农”的信贷授权管理制度,实行稳健规范的资产分类制度,坚持发放小额信贷业务,落实“贷款三查”制度,降低信用风险。不应只注重农业贷款发放速度而降低农业贷款审核标准。以行政村为单位,借鉴美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银行职员负责统计借贷农户的资产、信用信息并记录在案,了解农户的收入能力及偿债能力。在农户借款时进行评估,根据还贷能力、资信信息确定贷款发放数额,从而降低风险。

43加强金融知识宣传

由于部分农户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支农贷款认识不够,金融知识匮乏,法制意识薄弱,经常出现延期还款和债务违约的情况。农户并不知道这类行为会影响个人信用,从而影响到再次借款。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在发放农业贷款时应当加强对于农户的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农户还款意识,从而降低不良贷款率。

篇6

由农业部与中央电视台合办、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承办的CCTV-7农业节目自开办至今已有12年的历史,农业节目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沟通城乡”的宗旨,全面、准确、及时、有效地向广大农民、涉农和关注三农的群体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传递市场、科技、致富信息,反映农民生活、传播先进文化是农业节目肩负的使命与职责。经由农影人对三农宣传事业多年来矢志不渝的努力和国家对三农问题日渐空前的重视,农业节目现已发展成为日播8小时,共计11个在播栏目的强大农业专业媒体阵容。12年来,农业节目孕育了一批优秀的品牌栏目,比如《致富经》、《乡村大世界》、《乡约》、《聚焦三农》、《每日农经》、《科技苑》等,这些栏目在广大城乡观众中已拥有了一大批忠诚、稳定的受众群体,而且其社会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2007年至今,CCTV-7收视份额连续超过1%,这表明农业节目以其专业性和权威性已经成为国家对农宣传不可替代的主流媒体。

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

提升频道覆盖率

当前,“三农”的发展正处在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时期,中央对“三农”之关注,对“三农”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而“三农”新闻宣传又是“三农”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大力支持农业电视节目的发展,国家广电总局、财政部、农业部等八部委于1998年联合实施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极大地提高了央视7套的入户率,第七套节目以“卫星”开路方式播出,覆盖了全国2000多个县、市,可接收人口达到9.2亿。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统计,目前央视七套的覆盖率仅次于央视一套综合频道。

“新农村”的崛起

为企业带来无限商机

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实施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和资金投入带来了“新农村”的崛起,为企业进军农村市场带来无限的商机。近几年,党和政府无论是在惠农政策还是资金投入上,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当今时展的主旋律,随着农村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农村”不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农村居民的收入及消费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升,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日常消费,比如:食品、服饰、家庭设备、交通、通讯、医疗保健、农用物资、文教娱乐等方面支出大幅攀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资性收入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农村居民消费取向也向城镇居民转变,购买能力持续增长,这些巨大的变化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三四级市场已成为企业营销不容忽视的蓝海阵地。

根据央视七套农业节目的定位,结合市场调研,农业节目的受众蕴含了一大批涉农经济领域的生力军和“活跃分子”,他们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和吸收新鲜事物的能力。他们消费潜力巨大,需要媒体与商家去进一步引导、刺激和拉动。可以说,农村市场的购买力像一头正在苏醒的雄师,一旦醒来将势不可挡。

优化广告环境

提升栏目传播价值

农业频道广告部对关注“三农”问题的企业有更大的优惠政策和增值服务。农业频道的传播平台是中小型企业从区域市场进军全国市场的涉水口,是中小型企业成长的摇篮,这是农业频道的特色,农业频道一定要做好中小企业的服务和维护工作,但这不意味着放弃品牌客户,优化广告结构、改善广告环境让更多的品牌客户登陆并受益于农业频道是目前农业频道广告部的主要任务。

近年来,央视七套(农业)的广告实行分栏目,将广告指标承包给专业公司,栏目基本实行独家,这不但有利于公司将业务做大做深,更能够借助专业级外脑,不断挖掘央视七套(农业)的广告价值,为频道、客户创造出更大的效益。此外,央视七套(农业)也在倡导绿色收视率,坚决取缔容易产生不规范行为的长秒专题广告,限制盈利高但同时风险也高的医疗广告,努力挖掘和创新更有利于树立农业节目形象的广告形式,从制作源头上使得广告环境得以净化,提升广告的品质,使广告更容易被消费者及广告客户接受,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为广大客户提供最好的广告及品牌培育平台。

虽然位于中央电视台这样全国性的权威播出平台之下,央视七套(农业)的广告价格却低于中央电视台一些频道。相比较而言,农业频道的多档栏目由于定位更加准确,节目选题更有特色,且同样具有较高收视率。综合考虑央视不同频道栏目的价格与收视,央视七套(农业)栏目的性价比更高,尤其是几档强势栏目,如《致富经》、《乡约》、《乡村大世界》等,节目具有更高的广告价值,针对目标人群具有更为显著的传播效果。

细分客户需求,提供专业服务

央视七套农业节目针对不同的广告客户群体,提供各有特点和优势的服务类型,通过栏目推介、广告套播、相关栏目冠名等多种广告形式,通过优秀的广告播出方式来打造优良的广告客户群体,最大化的广告价值。

近年来,央视七套农业节目通过打造出广告营销的新模式,为客户提供更为专业化、更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其具体措施如下:

品牌客户:重点从企业形象宣传入手,利用“公益活动+传统广告+节目互动”,从不同的角度来打造企业的品牌形象。公益活动,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传统广告,加强产品与品牌的曝光度;节目互动,以冠名或赞助的方式使企业产品及品牌贯穿于节目之中,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全方位提升其社会影响力。

中小客户:由于中小客户多为涉农企业,最为关键的就是产品的推介,性能的介绍,使广大用户在有效的传播时间内获得产品的相关信息,因此,农业节目为此类客户提供相关媒体及各栏目的基础资料和相关数据的解读分析,针对产品的特性,为其提供“贴身服务”,并举办多种可供企业参与的活动,加强企业与广大受众的互动,提升其产品曝光率与塑造企业品牌形象。

篇7

论文摘要: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应充分挖掘源于理论、政策、法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优势,围绕服务就业(特别是农民就业)这一核心,变革办学思想,树立全新理念,创建全新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将职教重心移向质量、品牌直至文化建设上来,最终形成以师德学识、品牌形象、职教文化谋发展的办学新机制。

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根本性解决“三农”问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先进制造基地建设都有赖于科技的推动与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面对新的发展目标,我们必须将职业教育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先进的科技、发达的职业教育作为社会经济再发展的源动力。只有推进在教育中占重要地位的职教的发展,将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最终实现经济与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经济的进步。

一、职业教育再发展的法制、政策及经济社会新条件

(一)关于职教发展新的立法、政策资源

“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2004年3月3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职业教育工程”作为教育工作今后重点实施的六大工程之一。2004年6月17日教育部等七部委又一次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上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央提出,从2004年到2007年的高中段阶教育中,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要保持大体相当规模,在有条件的地方职业教育占比可以更高一些。根据国务院最近的发展目标,到2007年,我国将扶持建设2000所国家级重点职校、3000所省级重点职校的发展目标。可以说,这些法律政策为职业教育的再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从最近一、二年看,职业教育迎来了其他教育不能企及的法律与政策优势。

(二)源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机遇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有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才能实现上述任务。现阶段,我国许多地区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先进制造基地建设、新型工业化建设,这种经济的转型与重构,必将带来对一般技能型工人和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同时,终身教育意识和学习型组织意识的觉悟,也都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参与。

(三)源于“三农”及农村社会的发展机遇

减免农业税与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农民负担,但不能彻底改变农村面貌。根本性解决“三农”问题关键还是在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农村的全面小康,建设农村小康有赖于农民文化与职业技能的提升。美国与德国的农村发展经验表明,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农村成人职业教育。鉴于此,就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来说,我国职教战线应积极衔接政府的“百万农民培训工程”以及对“三农”的政策与财政优惠,发挥与利用职校师资、设备、场地与教材优势,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工程中积极参与,长远规划,搭建职校新的发展平台。

二、当前职业教育再发展的突破点与路径

(一)围绕就业导向,转变办学指导思想、驱动力和本位诊治当前职教发展困境的良方,必须从转变办学指导思想开始。一是要把办学注意力投向“一切为就业”上来。当前,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文化技能服务是职教应确立的一个办学指导思想。只有瞄准“就业”这一准星,职教才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笔者在2004年l2月调研全国著名的北京劲松职高过程中了解到,北京劲松职高毕业生在北京这样的人才密集区,成为许多大单位抢不到的“香饽饽”。北京许多五星级宾馆要不到劲松职高毕业生,而北京所有五星级宾馆的厨师长清一色是劲松学生。他们的秘诀在哪里?如劲松职高贺校长所言:“瞄准就业需求,锻造适应社会的高质人才。”“出口(就业)好,入口就不愁不好。”二是在办学驱动力上应尽快从计划培养转到为市场培养上来。三是一定要实现以专业学科为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

(二)确立新的职教服务目标

针对“三农”问题,职教应发挥“近农亲农优势,积极参与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树立职教为“三农”服务的全新思想,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智力支持。同时,针对许多省区的新型工业化和先进制造基地建设,职教应积极探索与企业对接路径,面向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社会,培养与生产、服务、技术与管理第一线相适应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加快管理体制、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专业学科改革进程

加快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教育厅(局)与劳动厅(局)交叉领导局面。探索职教集约化、连锁化发展路子。调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专业结构,建立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具有活力与张力的管理体制及灵活善变的运行机制,建构与人才需求动态衔接的专业学科体系。

对外通过“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公民合办”形式,探索多元投资主体办学体制。特别是要吸引农广校、电视大学的教学资源共同进行“涉农教育培训”,吸引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办学,吸引社会力量,优化职教实验设施和实习基地。盘活职教师资,优化资产结构。有条件的可以组建企业化、专业化职教集团。就学模式上可以实行弹性学制,尝试学分储蓄。

(四)迫切解决好一个观念、两种能力、三层关系问题

一个观念是从源头上清除职教是末流教育的社会意识,帮助社会、企业、家庭树立新的人才观。两种能力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强化职业敬业与责任,注重实践能力开发,实施一本多证(特别是各种农技、务工技能证)。三种关系是处理好文化课与专业课、学历与技能资格、针对性与适应性的辩证关系。

篇8

为祖国勤学修德,以实践明辨笃实,这是我们出征前立下的誓言。支教,不仅仅是简单的为乡村里的孩子授课,更重要的是参与社会实践调研,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需要更好的了解中国当展之现状与社会问题和矛盾,为祖国的繁荣成长之路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这次我们调研的题目是《农村安全用药》,从清早开始,调研组就忙着走乡串户,发现了不止缺乏用药常识这一个问题,家庭幸福度不高,收入不均等现状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年轻人这会儿大多都在忙农活或者工作,这点很欣慰,同时也为调研的人群分布带来不利。

站在不同的阶层你才能看到自己所属于那个阶层的世界。我们怀着一颗志愿的心深入基层,进行社会实践调研,为我们的祖国、我们的社会了解真正的农村世界、反映真实的农村现状、展现淳朴的农村风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在不断的推进,但是我们的农村现状还是让人们依旧堪忧。留守儿童问题,普遍的家庭幸福的不高,强势压迫导富两极分化较严重,农村的医疗设施与文化建设极其落后的现状令人堪忧。

图片

清晨,我们的调研小组成员迎着朝阳进村调研,本以为会在村子里遇到乡亲们,能够很容易的完成工作。但是,我们进村看到的情况却与我们的想象完全相反。进入村子的我们却发现挺大的一个村子,但是每家基本上没有几个成年人,家里都是一些孩子和一些年迈的老人,具体了解之后才知道,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们早晨五点左右就下地干活去了,到中午十二点左右才回来。一听到这个,我们的小组成员都感到一阵羞愧,凌晨五点他们在劳动,我们却还在床上酣睡。这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对比,一个很小的缩影。但反映的确实两种环境、不同的人群之间生活的巨大差距,生活在安逸环境下的我们、穿梭在繁华的都市之中,有谁能想像到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无数的农村村民为了生存而起早贪黑、面朝黄土背朝烈日的艰辛。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却是两种天差地别的生活。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在村子里调研的日子里,转遍了周边的各个村落,看到了许多以前从未见到和想象到的场景,接触了许多的人,做了几百份调研问卷。但是每次我们看到年龄这一栏目的填写时就有一种莫名的心酸,因为几百份问卷里很难找出几分五十岁以下的,这也就意味着,村子里只剩下了留守的老人,和我们见到的幼小的儿童,这是一个怎样的现状呢?你能想象出来吗,一群老人一群孩子,是年迈的老人去照顾孩子,还是幼小的孩子去照顾年迈的老人呢?这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他们都是需要照顾的人群,老人的晚年离不开子女的陪伴,孩子的成长不能缺少父母的关爱。在这个年龄层次严重脱节的这个环境中,他们的具体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我们短短十五天很难详细了解,然后去描述出来。但是我们知道在广大的农村,有无数这样的一群需要照顾的老人和孩子需要我们这个社会的关注...

图片

短短的十五天,我们不可能去完全体验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生活,也不可能去完全了解这片土地上,更不能去改变这个无奈的现状...我们只是用我们青春岁月中短暂的十五天去认识这片土地,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去明白他们的艰辛...然后去向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展现真实的农村世界、让我们的社会去了解那一部分生活在偏僻角落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更多的关注农村、农民...

我们用实践调研实现我们立下的承诺,用爱心呵护我们的世界,用奉献点缀我们不朽的青春。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仅仅靠我们的党和国家的关注,更需要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关爱和帮助。

篇9

【关键词】服务三农面向三农财税政策

一、农行股改“面向三农”面临的主要矛盾

农行股改按照“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方针进行,这意味着农行将定位于“三农”,按照完全的商业化模式经营运作。农行商业化经营的本质属性与面向“三农”这一弱质产业的政策要求要完全统一起来,存在许多矛盾需要财税政策化解。

矛盾之一:县域农行运作困难,内部矛盾重重。首先是商业运作追求高效与业务办理效率低下的矛盾。例如,在上级行授信额度内办理还旧借新业务,中行、工行、建行一般1-2天就可以办完,而农行常常需要3-4周甚至超过1个月的时间。其次是农行中小企业信贷准入门槛较高与涉农客户小额信贷需求的矛盾。再次是农行员工的整体知识、年龄结构与业务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最后是现代商业银行规模大、科技构成高与农行县域支行、营业网点营业条件差的矛盾,严重制约县域行的业务发展。

矛盾之二: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较差,竞争不公平的矛盾。一是部分地区农户和中小农村企业信用意识较差,甚至利用假破产、资产重组等形式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直接影响了农行的经营效益;二是农村金融市场中目前还没有建立诚信与担保体系,涉农金融机构之间信息闭塞,不能对恶意违约行为进行有效钳制;三是部分地区农行的网点被撤,营运体系不健全、作用有限,不能满足资金需求小、信息风险大的农户、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四是银政合作仍需加强。一方面,财税支农资金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资金多头管理,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另一方面财税与农行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方式,农行为政府项目的资金配套受到诸多约束,人为限制了农行的发展速度。

矛盾之三:面向“三农”与“商业运作”两个目标、两种责任、两套考核体系的矛盾。“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是一个完整体系。一方面,农行要面向“三农”,服务县域;另一方面,作为商业银行,农行还必须商业化运作,实现价值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这两个目标、两种责任、两套考核体系如何兼顾,农行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把握。没有严格的财税支持指标考核体系和监督,二者很难兼顾,容易形成新的巨额不良资产。

矛盾之四:地方政府对“三农”贷款投入期望值高与现有信贷准入要求严的矛盾。虽然农行基层机构是一级法人体系下的商业金融授权机构,但是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会利用各种手段对农行经营施加影响。这一情况过去曾普遍存在,今后也不可避免,特别是在农行服务“三农”的定位明确后,各级政府对农行增加“三农”贷款投入的期望值会更高。而农行作为商业银行,贷款的准入条件在股份制改革之后将更严格、更精细,出现不良贷款之后对责任人的追究将更严厉。在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评级授信要求和责任追究机制下,服务“三农”的职能很难充分发挥。

矛盾之五:股东价值回报最大化与服务“三农”整体收益偏低的矛盾。农行股改到位后,股东结构将多元化,无论是国家投资者、战略投资者,还是广大股民都要求回报最大化。但“三农”产业和县域经济客户存在投入大、生产周期长、资金回报率低、风险系数高的基本特征,与纯粹的商业银行经营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将给农行经营业绩和市场形象带来很大压力。

矛盾之六:监管标准的一致性与服务对象风险系数差异性的矛盾。农行市场定位于面向“三农”,但在现阶段,“三农”毕竟还是弱质产业,县域经济的客户群体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在这个市场环境中做业务,面临的风险相对会大一些。但是,目前监管部门对农行的监管标准与其他商业银行是一样的,这个矛盾很难处理。

矛盾之七:服务三农与历史包袱沉重、持续发展后劲相对不足的矛盾。近年来,随着政府加大企业重组力度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农行2000年以前支持的一批农村企业陆续走向衰亡,带来了沉重的经营负担。农行2007年末不良贷款余额8065.1亿元,需要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高达6539.95亿元,即使将资本金转为拨备,缺口仍将达5186亿元。(参见表1,表2)。

资料来源:根据2007年《中国农业银行调研报告》整理

以上这些矛盾,即使农行股改完成仍将长期存在,需要持续的财税政策支持。

二、财税政策支持农行股改“面向三农”的理论依据

依据之一:纠正因农村金融主体陷入博弈困境造成的市场功能扭曲

农业由于内在的弱质性和高风险性导致农村信贷的风险高于一般工商业贷款,农行的风险自然也高于其他金融机构。农村信贷的高分散性、信息不对称性等特点也增加了农行的经营成本。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指出: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机制将导致帕累托最优状态,但是当市场的不完备、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非充分竞争等经济特征普遍存在时,市场机制将不能自行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这就是著名的格林沃德—斯蒂格利茨定理(GreenwaldandStiglitz,1986)。特别是由于加重成本、路径依赖、资产专用性等因素的存在,微观经济易于陷入博弈的困境。如果用外部边际收益(marginalexternalbenefit,MEB)来表示因为增加一个单位的农村资金投入而给社会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则它可以用以解释前述正向外部效应如何导致了社会信贷资金资源在农村信贷域中的扭曲配置。

正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如图1所示,横轴表示所提供的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农村资金投入数量,纵轴表示有关的交易价格、效益和成本。S和D曲线分别表示该投资的市场供给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MSB曲线表示社会边际收益,它包括了融资者所获得的私人边际收益MPB和外部边际收益MEB。S和D曲线相交于U点,相应的市场交易价格为P1,均衡数量为Q1。这时,融资者所获得的私人边际收益就等于其所愿支付的交易价格P1。但是由于外部边际收益的存在,此时的社会边际收益MSB处于P2的水平。根据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只要社会边际收益和私人边际收益不一致,依据私人边际收益做出的投资决策肯定不是具有效率的。

这样,从效率的角度看,MSB曲线与S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农村资金投资数量和交易价格才是最具有效率的。此时农村资金投资的供给数量为Q2,社会边际收益为P3。显然,Q2大于Q1。也就是说,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社会上的农村资金投资供给将会处于不足的状态。例如,在农业产业领域,许多项目需要高额的投入,完成之后却易产生“外逃”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相关产业就会倾向选择等待接受农业企业的“技术外溢”策略,而不是发展农业产业,当所有的银行都选择了这种“最优”的等待策略时,农村资金就可能陷入停滞状态。这也正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在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的功能被扭曲时,当农村资金外溢时,当农行面向三农时,财政税收作为“第三方”加以支持和调整就具有了必要性和重要性。

依据之二:财政支持农行“面向三农”即是支持三农,是农村公共财政职能的实现

农行不论是历史与现状都姓农,其本质是与三农紧密联系的。农行建立之初衷就是为农业发展、乡村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服务的,农行自建立那天起从未脱离三农领域,尽管近年来商业运作有弱化三农的趋势,但其在农业的资金投入仍然高于任何一家商业银行。根据农行年报,农行60%的网点、51%的员工分布在县域,截至2006年末,农行县域贷款和城市行管理的涉农贷款共计1.7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55%。农行金融结算网络不但为客户提供服务,还为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给算等服务,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和公共服务职能。这里,我们对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决定因素作简单的模型分析,样本数据取1999年至2005年,以农户家庭的人均纯收入(y)为被解释变量,以农产品价格(P)、对农村的信贷投入(I,采取人均信贷来衡量,即包含农业的贷款投资,也包括对乡镇企业的信贷投资)、农村从业人员的就业结构(L,用农村中从事非农人员数与从事农林牧渔的人数比值反映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财政支农资金(F)作为解释变量,运用OLS法对其对数形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并还原,得到如下的模型结果(各参数估计结果如表2):

Y=2.739750L0.677054F0.140460I0.207506P0.188964

从模型结果可知,各变量均通过了10%显著性水平的统计量检验。并且模型结果不存在自相关问题。同时方程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99%的F检验。另外调整后的R-squared高达0.997269,说明模型具有较大的拟合度。因此,从回归结果看,我们可知对农村的信贷投资,对农户家庭收入具有正向的影响,即信贷投资每增长1%,农户人均纯收入可增长0.21%。因此,在当前的客观条件下,农行1.7万亿的涉农贷款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深远意义,另外也意味着当前农村对金融的需求远未达到饱和状态,存在供给缺口,需要通过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来完成。

依据之三:金融协调政策与财政支农政策的整合理论

爱德华·S·肖说过,金融体制缺乏效率的问题,不可能只由金融机构和金融政策的改善而得到解决。金融体制的改革应与其他非金融政策的改革配套进行。在改革金融制度时如不同时采取正确的国内税收刺激政策和财政政策等,仅仅改革金融制度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推进农行改革,财税政策的配合至关重要,财政的无偿投入与商业性银行的有偿投入相结合,二者能够达到共同的政策目标。财政支农政策与农行“面向三农”具有紧密的联系,这种紧密联系从根本上说植根于双方政策最终目标的一致性。两大政策的着眼点,都是针对农村社会供需总量与结构在资金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有悖于“三农”货币流通稳定和市场供求协调正常运行状态的各种问题;两大政策的归宿,都是力求“三农”社会供需在动态过程中达到总量的平衡和结构的优化,从而使涉农经济尽可能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两大政策的紧密联系还来源于双方政策手段的互补性以及政策传导机制的互动性,一方的政策实施过程,通常都需要对方的政策手段或机制发挥其特长来加以配合策应。因此,现阶段进一步加强我国农村财税政策与农行改革政策协调配合的紧迫性,源于农村金融产业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以及“三农”经济发展运行的实际状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建立与完善支持农行股改“面向三农”的财税体系

(一)清晰界定农行“面向三农”的含义,是建立支持农行股改财税体系的前提

“面向三农”的股改方针既是一种改制方向性的要求,又是一种农行市场定位,体现在具体操作上的要求很高。农行怎样运作,才算是符合“面向三农”的定位,政府与农行之间必须达成制度共识。只有这样,对农行而言,才不至于无所适从;对政府而言,才可能对农行有着量化、一致、稳定、规范的系统考核。从目前看,对“面向三农”的含义界定仍不清晰。我们认为建立支持农行股改财税体系,“面向三农”必须由权威部门加以明确,并在政府与农行之间形成高度共识,以便于双方在实际工作中有所遵循。

(二)农行面向三农的财政支持体系

1.财政投入政策体系。财政投入是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资金来源,增强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需要通过加大财政投资规模来实现。(1)农村社会保障、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部门具有提供准公共产品的功能,需要政府直接、持续的资金投入与资金扶持。(2)农行历史上曾经承担了巨大的政策性信贷任务,形成的大量不良资产理应由财政予以消化(建立支农风险金),其核心资本严重不足,可由财政部分的注资或入股。

2.财政补贴政策。财政补贴是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进行的一种补贴,是直接或间接向农行提供的一种无偿的转移支付。与财政直接投入相比,财政补贴具有规模小、灵活性强等特点,是政府鼓励与支持农村金融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对于农行而言,更适用于财政补贴的运用。如国家对三农信贷的利息补贴,对设施农业的补贴,对农村贫困学生的助学贷款贴息等等。

(三)农行面向三农的税收支持体系

1.农行涉农业务流转税制的改革。农行县域业务营业税改革可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保留现行营业税制,降低税负、扩大范围。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废除农行县域业务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条件。第二步是改征增值税。应当按照国际社会的通行做法,将我国现行的增值税征税范围先行扩大到农行县域业务,对大部分业务实行基本免税法征收增值税,对手续费、咨询费等征收增值税。同时,取消农行县域业务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2.农行县域业务所得税制的改革与完善。(1)降低所得税税率,减轻农行县域业务的税收负担;(2)修改税前扣除规定,规范和统一税基。取消计税工资限额,与农行县域业务经营有关的支出和费用应当允许在税前据实扣除;放宽涉农业务坏账核销标准,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在税前计提专项贷款准备金;统一和提高固定资产的折旧比例;将预提税改按应计提项目的实际汇款额征收;(3)按照涉农金融业务的不同和所属区域不同来制定优惠政策,对贫困县金融业务可规定较低的税率,给予较多的税前扣除,对国定贫困县的涉农业务免征所得税;对中西部、东北和海南的县(县级市),以及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定贫困县经营所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或先征后返专项用于增加风险准备以提高风险覆盖能力;(4)取消县域农村银行机构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5)降低县域存款准备金比率;(6)提高税前损失准备金计提比例。

参考文献:

[1]王汉章.论发展县域农村金融产业的财政对策.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8,(7).

[2]韩俊等.中国农村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3]王汉章,李上炸.略论农村金融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现代财经,2008,(6).

[4]郑良芳.对搞好农行股改等工作的一些思考与建议.深圳金融,2007,(10).

篇10

一、大学生网络购物的简介

淘宝、支付宝、商家信誉、旺旺这些词语如今是大学生的常用语,在校园里、在宿舍里,怎样买到物美价廉的好东西,也是每天都能听到的讨论,再看看那些快递公司每天中午就像开展销会一样,在宿舍楼下摆开一长串各式各样的邮件。但是还有许多同学不懈于或者不愿尝试网上购物,阻碍他们的原因是什么?那些热衷于网上购物的学生,他们的购物动机、购买物品特点又是什么?男女大学生在网上购物有什么样的区别?

阻碍大学生进行网上购物的主要心理障碍因素是:产品的品牌、价格、质量、可靠性、保质期等方面,以及网站上同类产品的信息丰富程度、可筛选性、可对比性是否能够达到购买者的预期标准。此外,网上交易的安全性、方便与否也是影响因素。男生更多怀疑的是网站信息的可靠性,而女生则更多怀疑的是网上购买产品的质量。求乐、求廉、求方便是大学生网上购物的主要消费动机,男女消费动机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比较看重便捷,而女性更加重视价格。从网上买来一件商品自己是否满意,除了商品本身外,支付方式、商家信誉、运送满意度也是影响总体满意度的几个重要方面。因此,网上购物对于大学生而言的利弊是同时存在的,我们将就此类问题进行简述与分析。

二、调研方案与结果

(一)调研方案

1、调研目的: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购物的调研,了解并寻求大学生购物的趋向以及大学生的购物标准等问题。

2、调研方法:通过口头询问,访谈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调研、研究。

3、调研对象:在校大学生(包括大一至大四的学生)。

(二)调研结果

1、大学生网络购物的各特征分析

1)大学生网络购物的性别特征

经过调研,发现进行网络购物的男生略多于女生,男生运用网络的频繁程度明显高于女生,对于一些网络知识的了解程度也好于女生,这可能是导致进行网络购物的男生多于女生的原因之一。

2)大学生网络购物的年龄特征

现今,大学生的年龄一般集中在18~24岁的范围内,而18~22岁居多。经过对大学生网络购物的调研,我们可以看出,大三、大四的学生进行网络购物的人数要多于大一、大二,并且网络购物的次数同样要对于低年级。因此可以看出,网龄对于进行网上购物同样有着一定的影响,高网龄的人群同时也是进行网购频繁的人群。

3)大学生网络购物的支付力特征

大学生的基本生活花费大都是来源于家庭的供给,因此,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必须与其家庭情况相符合。大家的生活费基本上都是集中于400~800之间,过高或过低的人只占较少的一部分,因此,大家在必备的一些花费外,才会去考虑进行一些额外的消费。

2、大学生网络购物的原因分析

1)不尝试网络购物的原因

调研显示,没有尝试网络购物的大学生,其不选择网络购物的原因并不是不会,或是对网络购物了解的比较少,多数原因集中于其对网站的不信任,怕受骗上当,质疑网络的安全性,担心网上付款环节等。而质量、信息搜索以及订购等都是在消费者进行的时候才能切身体会的。因此,诸多原因的存在让很多人不愿意尝试进行网络购物。

2)进行网络购物的原因

通过访谈,多数有过网络购物经历的人表示,他们选择网络购物的原因主要是有时效性、便利性、价格低以及商品的多样性。大学生选择网络购物多是看好了其便利的特性,网络购物更方便,更能够节约成本,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商品信息。

3、大学生对购物网站的选择

1)获知渠道

从调研结果来看,大学生获知购物网站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通过朋友介绍、网站介绍、网上广告、网络连接、电视报纸杂志广告等。大学校园中,人口比较密集,全国各地的人都有,年龄比较相近,所以消费趋向也比较相像,使得大学生消费时,在室友、同学、老乡、朋友的影响下,很容易出现从众的行为。

2)选择原因

网站的选择通常看的是该网站的知名度、信誉、信用等。大学生有着较清晰的品牌意识,对知名度高,信誉好的产品信任度和青睐度比较高。所选择的网站也大多集中在几个比较大型的网站,比如淘宝网、易趣网。

4、大学生网络购物的购买行为特征

1)购买的商品类型或服务类型

从调研结果来看,大学生在网上最常购买的商品和服务包括服装鞋帽、书刊、在线充值、票务/教育服务等。通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研,网上购买的商品和服务主要是书刊、服装鞋帽、数码音像制品、化妆品及个人护理用品等。这些商品和服务体现了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和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的消费。书刊的质量风险不大,运输方便,因此,大学生网上购买服装的比例增多,说明大学生对网络的信任度高于普通市民。

2)购买频率和购买金额

通过调研,大学生网络购物的频率多数集中于每三个月一次,但是也有少数人每一个月会有一次网络购物。而在购买金额方面,则有普遍集中于100~300元,购买的金额与上述所说的大学生主要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类型相吻合。

3)价格期望

从调研结果来看,大多数的进行网络购物的大学生选择的多是那些比商场价格低30%以下的商品。由此看来,对大学生而言,影响其是否进行网络购物的主要因素并不是价格。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较理性,不仅关注商品的价格和质量,而且有着较清晰的品牌意识,对知名度高、信用度好的产品信任度和青睐度比较高。

4)付款方式

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进行网络购物的大学生选择的是第三方支付或网上支付。由于电子支付的状况已得到一定的改善,大部分大学生对于网上支付的安全性比较放心。

5、大学生对于网络购物的评价

1)网上购物的担心因素

通过对商品的质量品质、付款安全性、售后服务、配送的及时性等问题的评价相比较,经常进行网络购物的大学生对于商品质量品质的问题的担忧率是最高的,而对于售后服务和配送的及时性问题的评价相对比较低。而没有网络购物经验的人则对于网络的安全性顾虑得较多,而在有过网上购物经验的大学生中已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因此,初次的网络购物体验非常重要。

2)需要改善的方面

调研结果显示,商品的质量品质、售后服务、配送的及时性、安全性等问题多次被谈及,尤其是质量品质与售后服务问题,表现的尤为严重,所购得的商品与自己想象中的反差过大,而售后服务又不能得以保证,这对于大学生而言是比较关注的问题。

3)未来购买意愿

对于网络购物,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的购买欲望还是比较浓厚的,除去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网络购物确实有一定的可行性,方便、商品种类多样、价格低等优点都是吸引大学生进行网络购物的主要因素。

4)网络购物的前景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购物的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大,易于被接受。

三、结论

1、大学生网上购物的潜力巨大

虽然经济条件约束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无法开展更多的网络购物活动,但进入社会后,他们将成为中高收入的人群,其购买力也将有所提高。因此,大学生的购买力不能仅是局限于他们目前的实际购买量,而应该将目光集中于其终身价值,固定的收入将提升他们的消费力,他们参与电子商务活动的潜力是巨大的。

2、大学生网络购物的市场已形成

由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上网已经普及,大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一般为1~5小时,多数人对于网络依赖性较强。而在网络购物的人群中,大学生又占有一定的数量,学生之间的宣传与交流必将促使进行网络购物的人群扩大。

3、购物首选网站高度集中

大学生购物首选的网站多会集中于几个网站,例如:拍卖网、淘宝网、易趣网、卓越网等。由于这几个网站的知名度高、信誉度高,这就促使了大学生将购物的首选网站定于其中。较清晰的品牌意识是大学生在网站选择方面的主要决定因素。

2016个人调研报告范文二:

一、村情介绍

七里桥镇观音堂村位于湖南省祁阳县城浯溪镇东南方向,距县城仅3。5公里,3路公交车从县城直达七里桥镇上,该村紧邻镇政府,离七里桥镇街道不足500米,祁羊公路(县道)穿村而过,区位优势比较明显,是镇里重点发展的6个行政村之一;全村现建有3公里多的通村联户水泥路,实现了对全村各组的覆盖,通户率达95%;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308户,共1125人,其中党员35人;全村地势较为平缓,有多座100-300米的小山,山上多种植油茶、柑橘,该村相对本镇其它村来说,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人均占有率较高;全村80%的成年人以在家务农为主,20%的外出经商务工,村里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

目前,由于受政策、资源、资金等方面因素的限制,该村仅有一家私营锰矿加工冶炼厂,这是村里唯一的吸纳就业和给村里创收的经济实体。2016年,七里桥镇党委、镇政府研究决定动员全镇力量进行招商引资工作,县里也给予土地、财税、融资等政策上的大力支持,镇财政还拿出一部财力鼓励作为招商引资杰出单位和个人,目前。该镇今年的招商引资工作实现了重大突破,协议金额已过千万,种植漆树的投资项目已经在该镇乌山冲村破土动工。但是通过调研,发现该镇其他一些行政村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与农民增收的瓶颈,以下几点是在调研观音堂村中发现的问题:

二、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一是农民收入增长乏力。观音堂村全村90%左右的农户增收渠道主要靠务工、养殖和种粮三种方式,少数人通过经商发家致富,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村。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的高度重视,各种强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稳定并逐渐提高了粮食收购价格,但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农资、饲料价格等大幅上涨,增加了种养殖业的生产成本,制约了规模化产业的形成,同时受疫病、市场风险等的不利影响,抵销了农作物丰产带来的增收效应,农民的种养信心依然有较大上升的空间。据村里会计苏祥发反映,当地2016年尿素价格上涨到了每吨1850元左右,其它需求量大的化肥价格也继续保持高位,农膜中地膜价格每公斤13元左右,农资价格较去年增幅达20%左右,虽说有一些补贴,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一大因素。二是粮食作物生产成本较高。由于受资金、政策的影响,尤其是对农业预期收益的不乐观的影响,当地农民普遍采用传统耕作模式以降低成本。据调研,每亩田从种到收的购选种子、抽水费、播栽人力、田间管理、收割等花费不低于500元,按最好年景每亩田一季产稻谷550公斤每公斤1。8-2。1元的收购价测算,除去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本,每亩只有300-500元的纯收入,如果加上种第二季440公斤左右的亩产量,每亩可以再增加300-400元的纯收入,那么一年好的年景中每亩的纯收入在700-900元左右,平均每户以5亩田来算,一户每年从种植水稻的角度来说,可以有3500-4500元的纯收入,这与一个中青年熟练农民工一年在外务工所得的平均年收入8000-10000元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而且这还需要很多有利条件的支撑才能实现。在此基础上,农户想继续保持增收就显得异常困难,这是为什么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一个有力体现,也是为什么青壮年农民更愿意外出务工而农村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以及劳动力缺乏等系列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农户增收长效机制不健全,这是一个亟需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有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战略性问题。

二是农业基本设施投入不足。该村现有的水库、水渠、提灌站农业基础设施大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的,近些年新建较为先进的比较少,这样不仅在总量上与现阶段农村生产发展不相适应,而且在质量上也不能满足现阶段农村生产生活的需求,目前,我国众多农村的社会矛盾依然比较简单,但在农业生产高峰时期,当地的农业生产设施远不能满足众多农户的生产需求,因此造成了一些影响农户之间产生矛盾的问题,有些可能在一定条件下被激化,从而影响农村的稳定、发展与和谐。该村作为县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农业基础设施在全镇属于上游水平还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那些条件较差的村可能面临更为严重的问题,因为资源的不均衡和分配的不公平,可能成为影响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谐的不利因素。对于如何有效改善本村的农业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村里的一事一议制度显得不足,镇里对加快全镇农村基础建设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显得捉襟见肘,想得而做不到。

三是农产品市场风险较大。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扶持,在全县城镇化和实施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有效带动下,为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七里桥镇和该村也出现了订单农业这一有效的农业发展模式,现在该镇有湖南天龙米业有限公司、永州七里香米业有限公司、湖南湘妹食品有限公司等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它们一直是全县消耗水稻的主力军,年加工粮食达几十万吨,它们也在政府的扶持和市场的推动下实行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模式收购优质水稻。但该村参加的订单农户不到全村总户数50%,覆盖面较小,大多数农户的生产还处于单兵

独将游离状态,生产效益不明显,制约了规模和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户的抗市场风险能力依然不高,在当前粮食收购中买方居于主导地位的局面中处于严重不利地位。

四是缺乏优质高效产业。该村原本土地气候水利等资源相对有一定优势,但由于受国家政策支持与扶持力度不大、农民个体自主投入能力弱小、农村信贷规模小等不利因素影响,严重制约了本村种养植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高效化。90%以上的农户无力扩大现有种养植业和加工业规模,实现集约化经营管理,大多数农户依然处于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的小农经济状态,由于村里没有农业产业化的加工企业,全村基本上都只是向市场提供原料这种初级产品,未有经过初加工的产品,更不用说产值高的农副上加工产品了,没有稳定的市场需求方,这样就导致了导致农户种养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致使种养殖结构不合理、品种不健全、品质不优质、生产无规模、产品无特色,产品销售难、供需矛盾突出、效益不明显等制约农户增收的现象依然很突出。

五是涉农服务体系滞后。针对我国国情来说,在我国要想形成农户增收的长效机制,除了政策扶持、种养殖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供应、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实施科学的城镇化战略转移农村人口和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外,坚持科技兴农富农、健全涉农服务体系的战略依然很重要,广大农村真的很急需各种涉农服务,尤其是对涉农科技、农业生产资料、农业实用技术、种养殖结构调整、市场信息等资源的需求很急迫,政府、科研单位、社会、企业、市场以及个人如果为他们提供了好的涉农服务资源,这对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尽快形成无疑是一大助推力量。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是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针对以上现状,因此充分发挥该村地理、交通区位与农业资源比较优势,大力对外招商引资,扶持发展乡镇企业,新建农村集贸市场,发展物流商贸业,尤其是引进涉农企业和产业;国家必须完善农副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监测好市场价格信息,积极引导服务农民种养;确保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防止谷X伤农现象的出现,实现农民丰收年份要增收的良好局面;尝试农村集体土地和山林的流转、入股、承包、租赁,对吸引当地中青年人就近就业,成为农业产业工人,对增加镇级财政和集体经济收入有重大作用,是加快该村经济较快发展的捷径,同时也能吸收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是真正实现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关键所在,形成农民增收的软件。

二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国家在确保现有强农惠农政策不减弱的情况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继续加大对三农事业的支持扶持力度,实施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农业基础设施保护力度,增加在农业基础设施上的资金投入,新建、改建、扩建涉农基础设施工程,既要考虑从各级政府财政支出中予以支持,也可以在招商引资中借助企业、市场的投资弥补资金短缺问题。镇村应该从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发挥好村集体的力量,最大程度上广泛动员村民集资与合作兴修农田水利设施来满足生产生活求,形成农民增收的硬件。

三是提高农户抗市场风险能力。在全县大力实施工业兴县、以工兴农、以工促农和农业产业化战略下,积极服务于农村产业结构和种养殖结构调整战略,着力发展市场前景较好、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农业体系,实施一村一品、一村多品战略;扶持壮大重点涉农产业和企业,尤其是像湖南天龙米业有限公司、永州七里香米业有限公司、湖南湘妹食品有限公司这些七里桥镇本土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集聚效应;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打破地区界限和小团体主义,大力加强与全县其他涉农企业像湖南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银光粮油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合作发展关系,为进一步拓宽涉农市场和壮大本土涉农产业奠定好的基础;在农户生产中,要大力广泛实施湖南天龙米业有限公司的发展模式,暨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订单式农业模式,在农户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三个阶段提供全程跟踪与指导服务,实现多赢,提升农户抵御变幻莫测的市场风险的能力,形成农民增收的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