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

篇1

关键词 数字化校园 教务系统 整理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473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f Digital Campu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ystem in Data Processing

LI Jinping

(Department, Xi'an University of Art and Science,Xi'an, Shaanxi 710065)

AbstractThe digital campus is the us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in the school, such as information resources for consolidation and integration, to form the unified user management, unified management and unified access control, ensuring highly shared information in various departments within the school. Of digital campu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collation of data extracted from the academic management system basic encoding rules for the table, and give some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ampus proposal.

Key wordsdigital campu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ystem; thoughts

0 引言

伴随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增强,大学校园教务处、学生处、图书馆、计财处等部门都有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帮助管理人员解决一些数据统计方面的问题,但是相对独立的软件运行模式使得部门之间各种信息数据不能实现共享,数字化校园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各部门数据资源进行集成和整合,通过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共享和统一的权限控制,使得大学校园实现信息数据高度共享。为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和要求,目前各大高校与相关软件有限公司签约,进行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和建设,通过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来整合校内资源,推进教学、科研等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增强学院综合办学实力。教务处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是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教务处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正常启用,基础数据的整理工作是重中之重,也是保证教务处数字化信息平台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因此加强基础数据整理等工作意义重大。

1 数字化校园中教务系统基础数据整理思路

教务处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基础数据分公共代码基础数据、学籍基础数据、成绩基础数据、计划基础数据四为部分,为保证新、旧平台的平稳衔接及新系统的按期运行,具体整理流程如图1:

通过分析与整理,公共基础数据主要包括系代码、专业代码、班级代码、课程代码、教师基本信息、学生基本信息、教师职称代码7个基础表,在简单易处理的原则下(系院)代码、专业代码、班级代码、课程代码、教师基本信息、学生基本信息编码规则如下:

系(院)代码由两位数字组成,根据学院基本情况依序排列;专业代码系统编码规则:专业代码由四位数字组成,含义规定如下:

学院(系院)代码 专业序号

课程编码由六位组成,1-2位为开课部门(或学院代码),3-6位为课程序号;另外同一门课分几个学期开设的,视为不同课程,课程命名是在课程名称后加Ⅰ、Ⅱ、Ⅲ、Ⅳ……以示区分,如公共体育Ⅰ、公共体育Ⅱ、公共体育Ⅲ……

系院代码课程序列号

班级代码XX XX XX六位 ,1-2位为该班级所在的系院代码,3-4位为年级,5-6位为班级序号;

系院代码 年级班级序号

学号按以上规则定义, 基本定义规则班号加学生所在班级的序列号。

系院代码年级班级序号学生序号

教师编号根据以上定义。

学院(系院)代码 教师序号

2 数字化校园中基础数据整理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2.1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的部门协调

数字化校园是一个信息集约的虚拟校园,在教务系统数据整理中发现高校对数字化校园的认识不够,教务系统基础数据的编码仅仅作为一个单独的系统来定制,其实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教务系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共享,除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建立网络等硬件秩序,还急需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协调处理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的部门之间的关系,制定并出台数字化校园的相关管理规定和各种标准。

2.2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缺乏一支专业化的建设队伍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建设队伍,但是在数据整理中由于各系院参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人员没有计算机专业背景,导致基础数据整理工作思路无法下达,致使数据整理工作多次返工,数据整理工作无法按期推进并高质量的完成。

2.3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宣传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大

数字化校园是对大学校园内信息全面数字化,许多高校已意识到数字化校园建设对高校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面临招生、教学、就业等生存压力,加之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的效益和作用在短期内不能显现出来,往往忽视了数字化校园的宣传工作,最终导致数字化校园建设被理解为传统的部门独立的软件系统模式的信息化建设。

3 数字化校园中基础数据整理的思考

(1)学院应设立数字化校园的管理组织机构。高校启动数字化校园后,应成立相应的数字化校园管理机构,通过数字化校园管理机构协调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各部门之间出现的各种问题或相互交叉工作。数字化校园组织机构应在院级设置信息化职能部门――信息处,将信息处作为“大学数字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办公机构。通过数字化校园管理组织机构,统一规划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标准、经费的分配、阶段性任务的下达和检查等等。

(2)目前各高校各部(处)、系院的信息化工作由非计算机背景的人员兼任,这些兼职人员由于缺乏计算机专业知识,无法正确贯彻执行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并解决数字换校园建设中本单位出现的各类计算机专业问题。学校应在各部(处)、院(系)设立“信息主管”岗位,有必要的处室可以设置信息科,并配备有一定计算机技术背景的“信息网络管理员”开展工作。他们的工作是在学校信息处的领导下,按照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规划,完成与本单位有关的信息网络建设工作。

篇2

关键词:心理咨询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应用

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的大学生虽然生活条件优越,但他们要面对各类考级考证、人际关系、恋爱情感、就业等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单纯的理论灌输和空洞的说教很难引起当代大学生的兴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与时俱进,积极应用心理咨询的技巧才能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形式,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1 心理咨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都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心理咨询是一种综合过程,是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与技术,在与来访者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帮助来访者解决认知、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问题的过程,它侧重于功能干预,强调人际之间的平等关系,尊重个人的利益和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是将一定的政治立场、伦理道德观念、历史事件、人物事迹、法律常识等通过一定的方式传授给大学生,使他们理解并接受这些内容,形成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侧重于内容干预,规范性和纪律约束性要更强一些。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具体体现在:首先,两者工作的对象都是大学生,目标也是一致的,为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两者都是需要双方参与的活动,以语言沟通为主,工作方法具有共通性。最后,两者互为基础和前提。心理咨询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其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政治思想教育是将政策法规作为教育内容,向大学生灌输党政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形成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思想政治理念,并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因此,将心理咨询的理念和技术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心理咨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2.1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得到了丰富和完善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侧重于使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多关注学生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及社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问题,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其有益的补充和完善,极大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用心理咨询技术可以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健康成长,让他们能够更客观的认识自己,懂得如何应对挫折、调整情绪、与人交往等。

2.2 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发16号文件提出,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不断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关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心理健康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教育有待深入和提高。相对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只有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动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将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能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各项素质,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3 极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有符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才能更好的被其理解和接受。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巧就是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发展起来的,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学生,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学生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他们只有彻底解决了基本的心理问题和障碍之后,才能更好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单纯的制度约束、空洞的说教、强制性教育等手段已经不适合当代大学生的需要,且很容易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尊重大学生的自身心理特点,应用心理咨询的技巧理解和帮助学生,才更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也会大大提高。

3 心理咨询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的途径

3.1 应用心理咨询技巧提高日常工作的效果 ①通过释义、鼓励等积极倾听技巧,耐心、关注的倾听,理解其内心感受。当学生感觉到被理解、被倾听时,会打开心扉,并愿意做出积极地尝试。②当谈话过程中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可通过观察学生的目光接触、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声音性质、衣着步态等非语言信息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③在与学生沟通交谈时,利用开放式提问技巧收集学生的相关资料,使用封闭式提问澄清事实,缩小讨论范围,根据需要在实践中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引导谈话方向,获取相关信息。④适当使用面质或尝试性面质指出学生身上存在的矛盾与不一致,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最终实现统一。⑤使用有效的信息提供策略和信息指导策略向学生传递信息,施加影响。

3.2 应用心理咨询技能与学生建立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通过与来访者的互动,与来访者建立互相信任的人际关系,被认可、被接纳、被包容的人际氛围,对来访者就具有助人的作用。这一点非常值得借鉴,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待学生做到尊重、热情、真诚,设身处地的理解和接纳学生。罗杰斯认为,人都有“自我成长”的自然内驱力,咨询师为来访者营造出积极成长和改变的氛围,就能提高沟通效率。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努力在工作中做到对学生积极关注,去寻找学生身上的正性、光明面,这样学生的逆反心理自然就减少了,他们更愿意接近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和人格完善都有更大的作用。

3.3 借助心理咨询中团体辅导的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团体辅导的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可以让大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来,他们可以在团体中分享经验和感受,通过亲身体验更好的认识自己、做出积极的尝试,产生行为的改变,在互动中不断成长。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尝试在班集体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团体辅导,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参与实践,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团体辅导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适应环境、尝试改变,不断成长,并且能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有助于培养优良的班风和学风,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3.4 加强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心理咨询技能 心理咨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应该加强对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通过培训可以对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咨询心理学等内容有更多的了解,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继续加强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且在实践中摸索适合学生特点的咨询技能和方法。大学生年龄较轻、智力和文化层次较高,领悟能力较强,比较适合理性情绪疗法这类认知取向的方法;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启发;精神分析理论强调童年经验对个人成长的巨大影响,通过对人格结构和意识结构的分析,可以更深入的理解和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合的方法,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心理咨询技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引导,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遵循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将心理咨询技能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他们的内在积极性,这样的教育引导学生才能听得进,记得牢,并将思想付诸行动,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两者相结合,既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又可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隋璐璐.心理咨询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管理,2010(04):126-128.

[2]张晓洁.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沧桑,2010(06):185-186.

[3]李慧卿,张良.心理咨询技巧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4):91-92.

篇3

最近几年,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技术得到了越发广泛的应用,渗入到了高校教学的各个方面,并且迅速发展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和汲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强化思政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进行培养和提高,是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注重考虑的问题。

二、新媒体的内涵与特点

新媒体,是指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广播、数字报纸、手机短信等。凭借其自身的交互性、即时性、共享性等特点,迎合了广大受众的需求,因此得到了飞速发展,被称为除报纸、杂质、广播、电视之外的“第五媒体”。

新媒体具有几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一是时效性,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媒体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输到千万里之遥的地方,而且传输的内容不仅包括了文字和图片,还包括了声音和视频,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二是广泛性,在新媒体环境中,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可以作为信息的传输者,传播的主体越发广泛;三是互动性,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实现相互之间的实时交流和互动,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实现了对于话题讨论的全程参与;四是虚拟性,通过连接网络的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可以实现对各种信息的随意上传和发表,而且相比较传统媒体,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巨大的诱惑,尤其是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使得信息的真假难以辨别,增大了舆论导向的控制难度[1]。

三、基于新媒体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

3.1创新理念

面对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改变,对思政教育的理念进行创新,是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展架的关键环节。在新媒体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构建了相应的网站、论坛和微博等,并将其作为思政教育的平台,但是受陈旧的教育理念的束缚,思政教育并没有能够取得预期效果。对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对思政教育的理念进行创新,将新媒体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的能动性和内在需求,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强化对于学生自我服务以及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使得思政教育实现由原本学生的被动接受到自我教育的转变,提升教育成果。

3.2创新内容

内容的创新同样是非常关键的,也是思政教育顺应时展潮流的客观要求。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中,高校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接触多元化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其思想观念也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于高校而言,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应该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结合相应的课堂教学活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进行分析,教师通常都是围绕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教学效率相对较低。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应用新媒体技术(制作系列微课程,),通过更加直观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方便学生进行理解。同时,教师必须紧跟时展潮流,对思政教育的内容进行创新,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得到相应的反馈信息,然后以教材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2]。

3.3创新方法

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大量的新媒体手段不断涌现,传统死板僵化的思政教育方法已经逐渐无法满足日趋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对此,教师应该利用新媒体技术,对思政教育进行方法层面的改进和创新。一是可以在高校构建良好的双向沟通渠道,如微信群、论坛、网站等,使得更多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思政教育的讨论中,方便教师更加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确保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二是可以利用价值渗透法的渗透功能,将思政教育中的主要价值观念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提升教育效果;三是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构筑良好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从而实现对于理论知识的巩固和记忆[3]。

篇4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思政教育;人才培养;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136-02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时代,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媒介,也开始逐渐介入到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所谓的新媒体,其实就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得到完善和优化,逐渐演变而来的。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中数字化的最先接收者,新媒体的出现在其人际交往和表达个人思想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新媒体的创新性和交互性更是为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和空间,为其发展和成长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1]。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怎样将新媒体技术在思政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就成为了一项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通过对管理体制的完善进一步加强思政人才新媒体的应用意识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新媒体技术之所以能在高校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和传播,并且对大学生保持着持续的吸引力,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新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就具备较强的开放性和自由性,这与信息时代的大背景存在较大的联系[2]。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信息处于较为垄断的状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到的知识比较有限,因此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了。针对这种情况,思政教育工作就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理念进行创新和完善,同时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将新媒体技术全面融合,进一步推动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高校在π旅教寮际醯挠τ蒙希不仅应该在具体的硬件设备上加强投入成本和力度,还需要采用相应的措施和办法对传统教育观念进行转变,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不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应用意识。

高校应该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相应的新媒体应用平台和设备,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在此得到教育教学环节中的信息和资料,同时学生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展开相应的工作过程中,能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掌握现阶段最为先进的思政教育方式和理念,同时还能将专业的学习资源进一步整合在平台中,强化了自身的专业技能,知识水平也将得到更为有效的提升[3]。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还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教育情况建立起相关的激励措施和制度,通过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让学生的思政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在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思政教育者担负的责任十分重要,需要加强对思政教育内容的宣传和推广,让学生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也只有这样,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将思政教育和新媒体有效融合,在校园中不断烘托新媒体技术的氛围,使得思政教育者在此背景下更好地开展教学,在根本环节上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二、通过对教育环节的强化全面提升思政教育者新媒体应用的能力

在高校的教育环节中,思政教育工作是极为重要的支撑和组成部分,对实现大学生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想使得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得到提升,只有不断加强对新媒体特征的掌握,熟练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从而进一步实现思政教育工作和新媒体技术的融合[4]。同时,在这个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对掌握新媒体技术的教育人才的引进,通过这种方式,带动自身教育团队的素质和能力。

比如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相应的微信群、QQ群等,思政工作者通过对当下较为流行的网络段子或是语言的总结,掌握现代大学生的交流方式,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与其进行交流。此外,教师还需要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学生价值取向进行正确引导。针对思政教育,高校辅导员的责任更为重要,但是如果教师本身缺乏相应的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那么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5]。因此,为了避免不利因素的出现,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这样才能对学生的生活给予相应的帮助和引导,通过对其生活和学习的有效判断,不断将思政水平和道德素质进行完善。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开展一系列思政教学交流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对教育手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调整,从而将思政工作的重要性深深根植到学生的头脑中。

三、通过教育参与的全面性对思政教育应用新媒体的方式进行创新

(一)对思政教育的内容进行创新,在新媒体环境下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具备较为明显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由于网络上的内容比较丰富、类型较多,因此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学生对信息的好坏分辨能力将受到十分明显的影响。对于媒体发展自身而言,有很多信息其自身也难以辨别其好坏,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想要有效开展思政工作,就要对社会主义的正确思想观念进行发扬,不断向学生传递正能量,保证在复杂的社会背景和网络背景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完善和提升,最终帮助其正确辨别资源的好坏。

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建立起相应的微信交流平台,在满足学生日常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为其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服务,通过这种方式向学生传递更为积极的校园正能量,让学生对网络中的信息进行充分划分和区别。同时,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设置相应的评论平台,通过学生的评论,了解其对问题的真实看法,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其展开思政教育和相应指导[6]。

(二)Υ统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培养思政人才

随着现代社会中思政教育的内容逐渐丰富和完善,教师在运用教学方式和理念的过程中也需要适当进行调整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在开展思政教育环节上,教师不应该再坚持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应该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方式,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趣进行调动。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现在较为普及的微博和微信平台,开展更为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变得更为亲密,推动思政信息向学生进行传递的有效性提升。经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在运用这种方式的过程中,一些思政教育工作者、微博关注者较少或是信息覆盖面积较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同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没有将学生作为主要沟通者,因此得不到学生的实际反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不断改善自身教育理念,放下自身教师的架子,真正地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去,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更为亲切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项工作的开展更有效[7]。

(三)对校园中的网络文化建设进行创新,实现对思政人才的有效培养

大学生受教育的时间相对较长,因此其在发展和学习的过程中对自我存在感的要求很强烈,但是大多数学生的社会背景还严重不足,因此一旦出现问题或是相关困难,学生的情绪变化就较为明显,容易出现焦虑的状况,严重影响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更应该强化对网络文化的建设,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成长道路上必须经历的过程,这样,学生在心理意识上才能得到有效平衡,为实现思政人才发展和建设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脚步的逐渐深化,教育改革的发展也得到了全面的进步和提升。在这个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更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中数字化信息的先行者,新媒体的出现在其人际交往和表达个人思想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新媒体的创新性和交互性更是为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和空间,为其发展和成长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新媒体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对人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性格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将为人才培养提供全新的手段,为教育事业拓展全新的领域。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充分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对思政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我国高校人才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淑慧.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新闻界,2013,(21):65-67.

[2] 卢红,王建军.浅析新媒体技术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改革与开放,2016,(8):84-85.

[3] 罗东华.新媒体技术在单片机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35):110.

[4] 张伟.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喀什:喀什师范学院,2014.

[5] 于庆尧.浅析基于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实践教学设计[J].亚太教育,2015,(26):79-80.

篇5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1 前言

进入新世纪之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新媒体层出不穷。如今,智能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给人们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巨大变化。新媒体作为继广播、电视、报刊和出版之后的“第五大媒体”,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比如便捷性、开放性和整合性等。当今高职生基本是“90后”,他们是新媒体的高度拥护者。新媒体的渗透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先分析新媒体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接着提出利用新媒体创新高职思政教育的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2 新媒体概述

2.1 新媒体的概念

目前,新媒体对我们而言,已经不再陌生,这是以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为载体的网络媒体。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新媒体传播的内容越来越广泛,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高尔德马克(P.Goldmark)认为新媒体就是电子录像商品。美国《连线》杂志认为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美国艺术家列维・曼诺维奇提出“新媒体就是以数字方式展示信息的媒体”。我国学者熊澄宇教授指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与报纸相比,广播是新媒体;与广播相比,电视是新媒体;与电视相比,网络又是新媒体。所以新媒体是一个动态性的概念。本文认为,所谓新媒体,就是利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载体,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2.2 新媒体的特点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以下一系列特点:

一是开放性。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新媒体也是如此,在新媒体视域下,信息可以得到快速、多角度的实时传播,传播内容也更加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表言论,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二是个体性。在新媒体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接收信息、信息,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以此满足自己多样化的需求。比如建立自己的微博、开通自己的QQ空间,都是新媒体个体性的体现。

三是互动性。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最大优势,改变了传统媒体只能单向灌输的弊端,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交流与互动,使交流更具有人性化。

四是整合性。传统媒体的功能基本都是分散的,但是新媒w将传统媒体的大多数功能整合在一起,使信息既有文字形式,也有图片形式,甚至还有视频、音频等,使信息呈现出全景式、立体化的特点。

正是因为新媒体具有以上一系列特点,所以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认可与好评。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确实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3 新媒体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目前,高职院校已经在高等教育中占据半壁江山的地位,对高职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当今高职生基本都是“90后”,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情感丰富、活泼好动,自然是新媒体的高度拥护者。如何看待新媒体对高职生的影响,是高职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从整体角度而言,新媒体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包括以下几点:

3.1 丰富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新媒体平台中的信息浩如烟海、琳琅满目,只有会使用新媒体,就能得到源源不断,且是实时更新的各种信息。诸如百度、搜狐、乐视等新媒体网站,每时每刻都在更新信息,对重大事件还进行跟踪报道,这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无疑是提供了巨大的素材库。教育者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备课,结合教学目标,下载相关资料,以此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比如为学生及时介绍“两会”期间的新闻和决策,使学生关心时事政治。

3.2 增加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沿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方式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坐在固定的教室中,在固定的时间接受固定的内容,这样的灌输式教育势必难以激发学生的共鸣,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学生逃课、旷课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但是在新媒体视域下,教师可以采取全新的教学手段开展思政教育,因为新媒体具有开放、自由和互动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使学生突破时空限制接受教育,教师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QQ聊天、微信聊天与学生进行互动,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思政教育更有针对性。

3.3 提升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由于智能手机已经在高职生群体中普及开,教育者可以在网上直接完成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必受到时空限制。诸如微博、微信、博客、QQ、论坛等都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教育者利用这些平台与高职生进行交流时,可以将社会主流价值观隐含其中,使高职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润物无声”的境界中提升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

4 新媒体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也是如此,新媒体为高职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和娱乐方式,也存在一些不容否定的消极影响。新媒体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体现在以下几点:

4.1 导致部分高职生的价值观发生偏移

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面对网络世界中的种种诱惑,大部分高职生尚能保持一定的自我约束力,以理性眼光看待网络信息和新闻,但也有少部分高职生缺少应有的批判性思维,容易受到不良言论的蛊惑,导致价值观发生偏移。比如一些高职生没有辩证看待和分析网络“异常形态”,对网络炒作、网络诈骗予以无限度的宽容,对不良网络文化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如何对这部分学生加强教育,给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4.2 导致部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目前,大多数高职生都有各种各样的网络账号,比如天涯账号、猫扑账号等,他们整日混迹于各种论坛、网站发帖跟帖,自认为站在信息前沿,实则物极必反。他们没有对网络信息予以辩证认识,轻则抱怨社会,重则放弃人生目标,觉得人生也不过如此。这样的心理实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长期沉迷网络,导致他们生活作息没有规律,容易损害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4.3 导致思政教育者导地位受到一定影响

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信息更新的速度非常快,高职生只要拥有网络,足不出户就可以知晓天下大事。然而,高职生正处于树立正确“三观”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还不够成熟,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时,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产生怀疑,认为教师传授的知识都是过时的,没有价值的,他们怀疑学校教育,无心学业,对他们的日后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新媒体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有弊。如何发挥新媒体的正面作用,避免负面作用,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课题。

5 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5.1 建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平台

要发挥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引导功能,高职院校自己就要建立官方思政教育的新媒体平台,及时传递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使高职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建立以微博为主题的思政教育载体。随着数据信息的快速膨胀,新的信息载体也层出不穷。其中,微博这种新媒体尤为引人注目。微博是一种微型博客,每条微博可以不超过140字的内容。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校园官方微博,但很多学校没有对这些微博加强维护,没有发挥其应有价值。有鉴于此,为了顺应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思政教育,高职院校要发挥微博的作用,利用校园官方微博新闻、公告通知和就业资讯等,体现微博为校服务的职能。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开通自己的个人微博,多学生感兴趣的信息,与学生加强互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要构建自己的官方网站,开辟理论介绍、公告、信息查询、学生留言等栏目,为思政教育提供新的手段,学校要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维护校园网站,及时回复学生的留言,解答学生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网站的风格形式也要尽量活泼生动,具有时代性,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主动登录学校网站,从学校网站中吸收信息,获得教育。

5.2 提升高职生的新媒体素养

高职生正处于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整体素质是积极向上的,有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由于他们社会阅历不足,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这对他们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特别是面对纷繁复杂的新媒体世界,学生很容易失去控制度,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而无法自拔。目前,很多不良分子利用新媒体不实言论,散布谣言,如果高职生没有良好的新媒体素养,很容易被这些不实言论所蒙骗,失去正确的信念。有鉴于此,高职院校对高职生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素质拓展、专题讲座、沙龙交流等形式,向高职生系统介绍网络知识和应用技能,使高职生正确利用新媒体,提升他鉴别信息的能力,使高职生善于从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分辨、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使新媒体成为高职生学习和生活的工具,而不是凌驾于高职生之上的“全部”。另一方面,高职生也要加强自我教育,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多阅读一些关于新媒体的资料与书籍,对新媒体进行全面认识。

5.3 提升思政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如今,我们已经踏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各领域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一直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使命,在新时期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想对高职生进行更有效的教育,需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用完美的教学技能对高职生进行教育。一方面,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要辩证看待新媒体对高职生形成的影响,不要将新媒体看作是洪水猛兽,而是要因势利导,使高职生正确应用新媒体。要实现这样的境界,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自己就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熟练操作几种常见的新媒体技术,比如微博、微信、QQ等,以便与高职生拉近距离,用高职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政工作。另一方面,高职思政工作者要掌握将思政教育理论寓于网络语言中的能力,利用新媒体与高职生进行交流是大多数人都会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还要善于将主流价值观寓于新媒体交流中,使高职生既能感受到教育者对自己的关心,也能自觉接受教育者传输的主流价值观。如何掌握这样的技能,对高职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5.4 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

新媒体虽然为高职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新媒体终究只能为高职生提供虚拟世界,而高职生是在现实世界中生活的。所以高职院校除了要利用新媒体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在现实生活中多为高职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将网络育人与现实育人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教育合力,促进高职生的全面发展。一直以来,校园文化活动都具有导向、熏陶、凝聚和激励功能,高职院校要结合高职生的具体情况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在国庆节、建党节以及五四青年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节日举办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另外,高职生终究是要走入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所以高职院校还要为高职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使高职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到自身职责。比如鼓励高职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帮助,为他们带去社会的温暖,在此过程中,高职生能深刻体会到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不仅弘扬了人性真善美,也引领了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

6 结束语

总而言之,21世纪是一个新媒体时代,这是毋庸争辩的事实。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对高职生的正面引导作用,为促进高职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做好良好的铺垫。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王传中.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的影响[J].高校理论战线,2009(7)40-41.

[3]王振友,赵星,石慧.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4)55-58.

[4]易连云,兰英.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危机及应对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0(4)67-70.

[5]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66-69.

[6]杨永志,张艳.论新媒体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J].理论与现代化,2012(6)37-41.

[7]宋琳.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148-149.

篇6

(一)困惑一:接力棒该交接么?———教育者的变化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是前两年集中在学校学习,最后一年在工厂、企业实习,或者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一边在学校学习,一边在工厂、企业学习技能。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一般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相关行政人员等。部分思政课教师的困惑是学生一旦走出学校,到了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是不是该完全发生变化,由企业或者工厂的培训机构承担,由实习指导教师承担,这个接力棒可以交接么?甚至有思政课教师认为,思政课一般在新生中开设,大一结束了,课程也就结束了,后面学生顶岗实习和思政课教师完全没关系。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到底是由企业还是由学校承担,思政课老师是不是可以撒手不管。殊不知,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培训时往往注重技能的培训,指导往往注重业务的指导,企业更注重的是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更注重的是员工可以为企业带来哪些收益,可能导致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双不管”,学校不管,企业不管。

(二)困惑二:学生还是上班族?———受教育者的变化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不再是单纯地过着“三点一线”生活的学生,他们的身份变成了“准员工”,有些学生可能已经把自己当成上班族。在学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除此之外参加一些活动,结交一些朋友,等等,相对来说是单纯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之后,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环境,会像员工一样关注自己的业绩,会和别人竞争,会加班、考核、受到奖惩,他们也要学会和同事、上司等不同对象相处,有些刚刚到企业的学生因为不适应相对复杂的人际交往,不能承受相对繁重的业务工作,出现了精神压力,甚至有了心理问题。此时,怎样定位学生的角色,怎样根据角色的变化调整教育的方法和内容,成了一些教师的困惑。

(三)困惑三:教什么,怎么教?———教育介体的变化教育介体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传统的学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主要涉及道德和法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等内容。工学结合模式下是不是要有所变化,怎么变化?有些思政课教师困惑了,还有一些老师有这样的疑问,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教学需要针对不同的专业调整教学内容,还是每个专业都一样,流水线式地教学生。在教学方法上,传统学院式模式下,思政教育一般以课堂集中教育为主,老师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便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而工学结合模式下,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强调“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思政课教师怎样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成了一些教师犯难的问题。一些教师提出,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原有的班级建制被打乱,学生分散在不同的工厂和不同的车间,该怎样集中进行教学活动成了问题和挑战。(四)困惑四:环境改变我们?还是我们改变环境?———教育环体的变化教育环体,即教育环境,教育环境既作用于教育者(施教主体),又作用于教育对象(受教主体),共同制约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反过来它又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认识、利用和改造,成为人们(主体)共同面对的客体[3]。学院式教育模式下,学生身处单纯的校园,接受校园文化熏陶,经过优化的校园环境,一草一木都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要处在校园、企业和社会等多种环境中,有些学生初别校园,甚至会觉得到了另外一个不同的世界,没有了校园的温馨、宁静,却多了冷漠和残酷的竞争。出了校园,开始真正接触社会,复杂多样的企业文化、思想观念、社会思潮、交往理念都会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心理观念、行为特征产生深远的影响。环境的变化给思政教育带来了难度。

二、路在脚下: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该采取的对策

(一)转变思政教育观念,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按照教学计划在大一开设,有些思政课教师课程结束了,便不再和学生联系了,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某一阶段通过某些课程就能完全达到效果的,区别于其他专业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是长期的,思政课教师应该做到“一日为师,终身为师”。平时教学中,下课了、放学了,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学生在学习、生活、感情上遇到问题时,思政课教师应该认真聆听他们的倾诉,为他们答疑解惑,做他们的人生导师。思政课教师应该在第一节课时就将自己的各种联系方式告诉学生,延伸课堂。如果学生去企业实习实训了,思政课教师就应该帮助他们解决在企业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做他们的知心朋友。通常,人们认为一个好的辅导员要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其实,一个好的思政课教师也应该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二)更新思政教育内容,突出职业教育,注重与专业结合

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采用的教材是全国通用的,从重点院校到专科高职,一本书通用,这要求高职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在转化过程中除了基本的内容之外,必须突出职业教育。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为生产一线服务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高技能是专业课承担的培养任务,高素质则是思政课必须承担的培养任务,学生除了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之外,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品格;要有较强的纪律观念,工作后能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使学生树立能到基层到一线去的吃苦耐劳精神;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不放弃。

(三)借用新媒体,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方法

新媒体指的是相对于传统的报刊、户外、广播、电视之外的新出现的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90后”的大学生成长于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的运用和影响普遍而深远,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有些学生甚至认为“一手机,一世界”,在这样的新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师应该运用诸如微博、QQ、电子邮件等方式和学生加强交流。新媒体不受时间和空间影响,超时空性使空间无障碍,无论原来的学生分散在天南海北实习实训,均可以通过如QQ群,微博等方式取得联系;新媒体的及时性为思政教育的素材积累提供了便利,偏于师生针对热点问题发表看法和观点,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在企业遇到问题便于企业管理者或者学生干部第一时间传达给教师;新媒体的互动性有利于“工学结合”中学生和老师的全面沟通,互动性打破了单项灌输问题,可以互动交流,更重要的是一些平台的交流还可以让受教育者互助解决思想问题;新媒体的匿名性有助于学生心理、情感问题的解决,学生的一些问题是涉及隐私的,新媒体时代可以让心理咨询不再面对面,相比传统的方式学生更能毫无顾忌,这也便于问题的解决;新媒体的超文本性,也就是多媒体性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较之传统的文字,图片、视频冲击力更大,能强化教学效果。总之,思政课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新的媒体手段,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四)加强与辅导员、企业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形成育人合力

篇7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新媒体

现阶段,为了更好的发展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以高校的大学生为主体进行有效的分析与研究,并针对高校的教育特点,结合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教育方式,对高校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工作。将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融入思政高等教育中是现阶段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课程的主要方式有效的讲解了当代国家大事,培养了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抱负、有才能的高科技技术人才。本文主要是对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融入思政高等教育分析。

一、主动驾驭新媒体,占领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高地

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国家政府机构就颁发了有关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出要以新媒体时代中网络技术的发展特点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化的思政教育工作,掌握网络化思政教育的主导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逐渐的改变,网络上的信息量也在逐渐的加大,从网页到贴吧,从微博到微信,这些新媒体时代下的产物在不断地变换中找到自己有力的传播方式,并且受到大众的喜爱和欢迎,同时打破了传播者和受众的限制【1】。

在高校当中,年轻的大学生相比于资深的思政教育者来说,更容易接受新媒体时代的信息,而且速度快、能力卓越,有效的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者和受众,但也对高等教育者的工作产生了挑战。作为一名资深的思政教育者,要想在新媒体时代中掌握高校学生的发展动态和制定有效的教育计划,就必须紧跟新媒体时代的脚步,主动了解学生群体中受欢迎的传播方式,从而与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交流方式,也可以通过与学生的相互关注在潜移默化当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传授搜索技巧,鼓励学生参与更新教学案例

在实际的思政教育课堂中,主要是以理论基础为主,在讲解的过程中结合案例是大多数教育学者采取的教学方式,可以实现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有效结合。在引用实际案例的时候,教育者大都是设定一个场景,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观念进行有效的分析与研究,并且提出自己的理解和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对思政教育知识更好的理解和应用。当然,可以让学生自行去寻找相关的案例,但是要求教师提前对学生开展相关的媒介素养思政教育指导课程,使学生更好的去寻找有效案例。这些指导课程是由高校的图书馆、网络信息以及实际经历等构成,这样就更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提升整体课堂的教学效益。在思政课堂上,还可以让教育者先举出一个案例,再由学生举出相同的案例,通过对不同时间的分析和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思政教育理论知识更好的了解,更能够提升大学生对新媒体的有效利用。

三、构建网络课堂,丰富高职思政课程形式与内容

现阶段,有很多的高校通过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有效结合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有了一个更好的突破,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专业的技能。而高校的思政教育更是培养社会型人才的关键,也需要结合学生发展的需求,改变原有的教育方式,为学生建立一个适用新媒体时代的新道路,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思政教育。例如,可以建立一个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技术思政教育课堂。在这种网络化的思政课堂上需要四种内容:第一就是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其中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知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等,可以通过每日的一句话,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感受到时政教育的魅力;第二就是有关的案例分析,其中包含新闻政策、国家大事等有关的案例分析,但也要注意案例需要具有一定的实效性,最好是最近发生的,学生们都在议论的实践。从而吸引学生进行讨论;第三就是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通过对学生的有效分析,根据他们学习的专业进行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例如对商业学生讲解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对艺术设计的学生讲有关的版权维护;第四就是为增加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力度,建立一个自由的、合理的交流平台,从而制造一个具有影响力的课堂气氛【2】。

四、解读热点新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

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理想理念等。数字和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现阶段在高校进行教育工作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对社会急剧发展和社会改革的有关事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理解,因为它们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思想的建立。要先正确的了解这些知识,就需要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获取有关的高科技技术。例如,教师可以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添加一些国家大事,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和理解对事件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建立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也要注意不能只让学生进行思考,要引导学生同自己一起分析实际案例,从而更好的认识新媒体的媒介意义。因为,虽然新媒体代媒介素养融入思政高等教育中为学生和教育者带来了另一种教学方式,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的媒体信息量过大,无法确认信息的准确性,这就需要通过反复的验证和分析,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要深刻认识到加强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坚持党性原则、强化责任担当,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体现在学生成长成才各方面,引导青年学生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满腔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而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融入到思政高等教育更是促进学校培养人才的主要要求。因为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发展,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高科技技术的卓越发展,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以新媒体时代的素质要求为基准对学校的学生进行要求。由此可见,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融入思政高等教育工作中是大学校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篇8

一、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

1.发挥了其促进作用

将新媒体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潮流,这是数字化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所在。新媒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能够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并且人们可以对信息做出反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双向互动。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得到了应用,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讲,仍然处于初期阶段,但是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正处于良好的发展趋势之中。通过利用新媒体,教育者又找到了一条提高教学效率的有用途径,对于学生来讲,这也是一次实现自身学习方法升级的重要机会。

2.仍然需要得到改善

在教育中对于新媒体的应用还处于早期阶段,所以并没有发展成熟,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得到改进,才能够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价值,创造出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在新媒体的应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网络世界可能导致信息泛滥,给教育者以及学生不良的信息指导,对教育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对于教育者来讲,利用新媒体就需要自身改变教育方式,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这也为众多的教育者提出了一个挑战。

二、新媒体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冲击

网络信息中存在许多值得借鉴、价值丰富的有用信息,能够在某些方面对使用者起到帮助作用。但是由于网络功能的强大,存在消极、负面思想内容的信息也对广大用户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新媒体在教育中的作用在于为学习者提供广泛而又丰富的教育信息,但是当前有很多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受到了各种网络信息的诱惑,对自身的成长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2.难以从根本上改革教育方式

中国的教育历史悠久,传统的教育方式自然就对当前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新媒体背景下,国家要求各个高校从根本上变革教育方式,但是传统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模式仍然影响着许多教育者,致使他们在实践中难以改革教育方式。高校思政教育又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这就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令高校的思政教育陷入了异常尴尬的境地。

3.缺乏管理

网络以其信息丰富、使用方便而受到了人民的欢迎,当代青少年对新媒体有着极大的依赖,他们的学习生活已经难以与新媒体相分离。在学习中利用新媒体的学生非常得多,但是仍然存在许多无法科学合理使用新媒体的学生。有许多学生借学习之机沉溺于网络,无法自拔,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出现这些问题需要从学生自身找原因,因为学生在克制自身的能力方面还比较的缺乏,由于对新媒体的利弊缺乏必要的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滥用新媒体,不顾网络内容的优劣,肆意沉溺其中。此外,教育者也存在一定的责任,对学生缺乏管理也为学生的不合理行为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

1.正确引导学生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作用在于满足人们的生活与学习需要。但是多种多样的网络信息也为人们正确利用新媒体埋下了一定的隐患。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的高校学生来讲,正确合理地选择网络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者在这项工作中要起好带头的作用,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探索学生的真实需要,指导学生选择价值丰富的信息。思政教育通常被学生当作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教育者就应该利用新媒体寻求充满乐趣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热情。对于学生来讲,思政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学生应该坚持正确的学习方向,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在微新媒体背景下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科学识别网络信息的优劣,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有用信息。

2.改革教育方式

思政教育一直被人们当作成一门毫无趣味的学科,难以受到学生的重视,其教育成果也不能让教育者满意。要想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改革教育方式,增加教育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以正确的态度接受思政教育,这样才能为我国培养出集思想与知识于一体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思政教育的特征要求教育者改革教育模式,这也是教育者工作的重点所在,只有解决了这一难题,才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者可以积极向优秀学校学习,借鉴其他学校的优秀之处,并且结合本校的特点,寻求新的教育方式。

篇9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教育;网络传播体系;构建

网络传播体系主要是指通过网络化、多媒体以及数字化等技术构建互联网网络信息传播平台,具有传播途径多样性、传播模式复合性、传播速度即时性、传播内容丰富性等特点,即时通信、门户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均是其主要渠道和手段[1]。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日渐完善,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手机网络的快速普及,信息网络化传播已成为主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以灌输式教育等为主,在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基于大学生为受众群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网络传播体系构建进行了探讨。

一、目标定位

一是学生喜欢。从大学生的角度思考,主动了解大学生追捧的事物和热点,打开局限的视野,全面提升个人知识层面。善于总结大学生的流行语言,使语言表达更加个性化、幽默化,更易被学生接受。对社会热点进行权威点评,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二是学生接受。在构建网络传播体系时,应树立正确的意识,与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等。对学生所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探讨,以全新角度解读,与学生建立平等、互动关系。三是引领学生。在构建思政教育信息网络传播体系过程中,以个性化、幽默的表达方式展现教育主体和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在获得学生的认可之后,必然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结合网络传播体系,及时把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思想变化,帮助他们正确看待世界变化和人生变化,树立正确的应对心态。

二、体系构建

在构建以大学生为受众的思政教育信息网络传播体系过程中,可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实施。

(一)网络传播体系前端:着力推进思政教育信息网络传播矩阵建设

以“矩阵模式”为网络传播体系构建的使用法则,简单来说,就是指将品牌微博、微信等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引导学生微博、粉丝团微博、活动博客等。微信、微博等平台获得官方认证,获得平台的技术支持,不断提高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公信力,努力打造新的宣传平台[2]。结合微博、博客、微信等自媒体的不同作用、不同主体,构建起网络化微信、微博等集群。需要注意的是,高校主管部门应对官方组织注册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博客等统一备案和管理。在构建信息网络传播体系矩阵中,不同平台发挥的作用存在差异,信息内容可呈现更加丰富的形式,但各个平台所的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共性[3]。

1.学校要闻

在思政教育信息网络传播体系矩阵中,官方组织可充分发挥微信、微博等平台的宣传功能,及时校内各种要闻。同时,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等,实现共同传播和相互链接。例如,微博上字数相对有限,但其具有即时性,可快速吸引关注者的目光,引导其了解学校动态,并可通过链接学校管网或者微信进行详细阅读,能够增进信息者与关注者之间的接触,有助于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形象。

2.补充信息

信息网络传播体系可采取多样化操作模式,并且能够迅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实时性。例如,福建农林大学在开展“千村观察”活动过程中,学生在深入到乡村之后,通过镜头对自己家乡或者所到之处进行拍摄,再将其直接传递给学校团委,团委通过展览等方式进行展示,起到宣传本次实践活动的效果,也通过不同地方风貌照片吸引更多人的关注[4]。

3.转发

大学生在关注学校微博、微信等平台时,经常会进行信息的转发,这样一来不仅节省了大量的宣传成本,也有利于扩大宣传范围和影响力。

4.个性化内容

信息网络传播体系中,不同类型的微信、微博等平台其功能有所不同,故可通过网络传播体系发挥不同的作用。例如,可进行真诚提醒、温情问候、失物招领等服务,还可及时传播校园重大事件、活动等消息。

5.与粉丝互动

在推出思政教育信息网络传播体系的过程中,应抱着开放的心态,认真听取粉丝意见,及时做出相应回复。在回复中,可针对典型问题进行选择性转发回复,也可针对粉丝的提问做出相应回复。

6.使用效果评估

定期对网络传播体系各个公众平台的情况进行反馈,对网络传播体系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可有效总结网络传播体系使用效果,及时调整思政教育信息传播策略,更好发挥网络传播体系的作用[5]。

(二)微信体系后台:注重舆情监測平台建设

1.架构全方位微信预警机制

在思政教育信息网络传播体系形成、发展之后,应加强各体系的监督管理,并构建起全方位的预警机制。以微信为例,根据已经形成的微信体系,在学校各个部门中选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安排其通过已有的微信平台,定期一些思想教育传播内容,同时通过微信平台对学生的行为、思想等特点进行了解,针对较为明显的问题,及时做出相应的引导。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可预知的风险,应当结合民间组织、网络运营商等各方面综合力量,全面强化微信预警机制的业务能力和影响方位。对待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舆情危机,舆情预警机制提出应对方案,发挥各层级组织的作用,全力参与舆情危机的化解。借助微信预警机制,学校还可延伸出系统、规范的网络传播预警机制,确保在面对各种类型突发事件时,能够灵活应对。与此同时,从互联网风险多样性出发,在微信预警机制构建时,可结合高校自身特点,提出预警指标,使预警机制能够更好发挥作用[6]。

2.形成高校特色的微信研判机制

当高校思政教育信息网络传播体系发展到一定的时期,可在思政教育工作人员、高校官方组织、学生民间组织等微信中,提出一批在校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微信号。这些微信号应当具有较多的粉丝数量、信息流量较大、传播内容获得共同认可等特点。基于此,一是微信管理部门可通过运用这批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微信号,隐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进行信息的隐性传播。二是学校微信管理部门可更加侧重于对这些微信号群体动向的关注,以便全面掌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思想动态。通过运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微信平台,构建起特色微信研判机制,可更好促进思政教育信息网络传播体系的完善[7-8]。

3.搭建完善的微信反馈机制

从校外购入专门网络监测软件,实现对大学生微信信息浏览和来源分析,并以此实现对大学生微信信息的归档、收集和分类,提高微信监测管理中各种信息的监测。充分发挥微信预警、研判机制的作用,通过微信平台对各方面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做出相应反馈。针对负面反馈,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产生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针对正面反馈,对其可用经验进行挖掘。对微信信息反馈平台进行构建,并及时对信息做出相应的反馈,以便能够调整微信平台的管理策略和方案,提高思政教育信息传播网络的价值[9-10]。

三、结语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其优越性逐渐受到了各个领域的关注,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和各行各业的重要工具。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网络传播体系构建,旨在进一步推动思政教育信息的传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湛霞英.网络传播与思政教育创新[J].新闻战线,2015(6):24-25.

[2]徐道立.网络传播文化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对策探讨[J].新闻战线,2015(10):117-118.

[3]丁振国,杨玲玲.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8(5):67-68.

[4]刘慧.完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研究[D].赣州:江西理工大学学院,2013.

[5]陈莉蓉.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4(12):79-81.

[6]李琳.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4):69-70.

[7]颜学兰.网络环境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学院,2014.

[8]徐安鑫,何义圣.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求实,2008(2):85-88.

[9]丁蓓蕾.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开发[J].河南社会科学,2009,17(1):196-198.

篇10

[关键词] “触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6)01-003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1.019

[本刊网址] http://

“触屏”时代背景下手机、互联网以及数字电视等等地广泛应用,在社会上掀起了一场巨大的变革,这场变革发生在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舆论环境更加错综复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这种大环境下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如何更加积极地采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以及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科学的三观与思想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要任务。高校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了解明确“触屏”时代的特性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下面来具体分析了解下。

一、“触屏”时代的特性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触屏”时代最为典型的代表是新媒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不断改变,现在的新媒体指的是移动互联网、微博、手机以及各种信息交流平台等等,新媒体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比,具有更多的优势,它具有更好的交互性、时效性以及广泛存在的网络性等等。这个优势特点在教育方面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的丰富多元化、资源共享程度高以及互动性更强等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较大的教育功能与价值。

(一)多样化先进媒体形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新媒体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出现,现在的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融合,形成了互联网、手机以及电视等多种媒介的交融互动,信息传播更加迅速、方便、超越了地域与文化的界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大学生是一个年轻的群体,关注并热衷社会新事物与新思想,高校可以利用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将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结合起来,构建高校自己的教育物质载体,从横向与纵向两方面进行建设,例如高校可以构建主题网站、高校微信平台、高校微博以及手机报等多种数字化校园平台,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与载体将思想政治内容传递给大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更为立体与动态,形成一个更为广阔的教育平台。

(二)“触屏”时代的时效性与便捷性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

新媒体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因此教育内容可以凭借多种新媒体媒介进行资源的共享与传递,将电脑网络、手机网络及各种信息传播渠道联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动态立体的信息传播流,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面。高校大学生能够通过手机、微博以及微信等多种新媒体形式跨越时间、地域等因素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知识。新媒体还是学生了解社会现实与新闻的媒介,学生在这些媒体上阅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思想观念等信息,从而了解熟悉国家的方针路线等。新媒体的优势特点时效性、便捷性给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随之提升、教育的覆盖面随之扩大,信息传播的效率也有了很大提升。

二、“触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触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触屏”时代不仅出现了新媒体,也出现了大数据,大数据是一种新产物,也是一种更为先进更为科学化的事物,大数据的出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使得高校的思政工作更为科学与人性化。人们使用大数据进行决策,更多根据的是数据与分析,改变了以经验与直觉为依据的分析,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的这一特点,在高校内部构建一个大数据平台,将高校师生在公共网络平台上以及一些调查问卷上的数据资料汇集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一种实证性量化问题呈现出来。大数据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将学生的思想行为采用动态数据库方式获取,分析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采用新媒体形式展现出学生的价值导向以及所关注的社会问题等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克服以往根据经验与直觉判断、推理问题的缺点,采用数据样本进行分析,用实际数据资料来说话,这样的教育将会更加精准更加科学;大数据也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更加的个性化与人性化,教师根据数据反映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或者是某个群体学生展开针对性教育,采用多种形式活动例如个别谈话辅导、专题讲座等等,教师也可以采用主题微电影、师生在线互动等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触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触屏”时代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遇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新媒体传播具有“无屏障性”,也就是说各种新媒体如微博、电子邮件以及移动互联网等等没有国界,信息跨越了地域、文化进行传播,信息内容繁多并且杂乱。新媒体是一种传播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构建与重塑的有力工具,因此一些不同文化与意识形态势力都会采用这种媒介传播有利于自己的言论思想,争取吸引更多的受众。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新媒体传播落后腐朽思想与价值观,这对还没有完全形成稳定价值观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大学生如果长期处在一种不良信息环境中,会很容易导致其价值观错位、思想信念缺失等,增加了高校开展思政工作的难度。新媒体还具有虚拟性,给学生的行为与言论提供极大的自由性,有效地发挥了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但是对于一些心智还不是很成熟、辨别能力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这种空间环境下很容易会随意发挥主动性,在你现实与虚拟网络中进行频繁地人格转换,容易引发人格障碍。还有些大学生沉溺在新媒体中,沉溺在虚幻的世界中,现实人际关系冷漠疏远,很容易在心理上与人格上出现问题。

三、“触屏”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增强新媒体的引导力与渗透力

“触屏”时代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该有所延伸,不仅要在教室与课堂上进行,还要将其延伸到课外,以高校校园生活为基本出发点,与传统优势相结合,构建高校立体化创新化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增强新媒体的引导力与渗透力,让思想政治教育走进新媒体。高校应该将学校的新闻、宣传以及各级党团组织请进网络新媒体中,采用信息网络技术,将个部门的多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本着趣味性、服务性以及人文性的目标建设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将大数据知识技术应用到其中,网站议题以及话题建设重视舆论引导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新媒体进行有机结合,发挥新媒体的引导力。新媒体的交互性使得高校有关工作人员可以采用新媒体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与交流,思政教育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多种新媒体形式如微博、微信以及QQ等平台,针对大学生关注热衷的问题展开互动与交流,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与思想理念,养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素质

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与多种新鲜事物,高校教师应该积极提高自己的素质,跟上“触屏”时代的发展步伐,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主要包含三个环节:接触媒介获取信息;接受媒介信息并给予评价;采用媒介进行生活于工作,高校教师应该朝着这个三个环节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呈现出混杂、泛滥的现象,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提高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提高其信息传播、识别能力,还要提升自己的评价、引导能力。

(三)建立健全信息监管机制,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要想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新媒体信息监管机制,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将高校的各种新媒体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新媒体环境,完善各种信息监管机制,监督高校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渠道与途径,构成一个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保障工作。移动互联网下的信息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以及家庭等各方面的努力与管控,高校可以在学校内部设立网络管理员以及建设虚拟网络组织等形式增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对高校网络突发事件也要做好应急预案与反应机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主旋律进行弘扬,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