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会计职业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7: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会计职业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健词:会计 职业道德 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加快,不少财会人员在物质财富中失去了方向,贪污、滥用职权等行为大行其道,客观上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使其成为各行各业会计人员必须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自律标准,这是我国加人世贸组织后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有效治理各种贪污、腐败行为的有效措施之一。本人结合实际情况谈谈对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
1.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是一般社会公德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引导、制约会计行为,调整会计人员与社会、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集团以及会计人员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具体地说,是指会计职业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履行会计行为时所应遵守的道德标准。
2.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表现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指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对会计职业行为及职业活动的系统要求或明文规定。它是职业道德在会计职业行为和会计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根据我国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的实际情况,结合会计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笔者认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应包含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等主要内容。
2.1会计人员爱岗敬业的表现之一是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首要前提。它要求财会人员充分认识本职工作在整个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同时,还要求财会人员在工作中正确处理责、权、利三者关系;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技能,勇于革新,争做行家里手。
2.2诚实守信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不仅要求会计人员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讲信用,重信用;而且要求财会人员做到不为利益诱惑,保密守信;还要坚持做到执业谨慎,信誉至上。
2.3廉洁自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它就是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反省、剖析、提高自己,同时要公私分明,不贪不占,遵纪守法,尽职尽责。
2.4客观公正。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灵魂。它首先要求会计人员的态度额观公正,其前提是以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前提;其次要求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必须遵守各种法律、法规、准则和制度,依照法律规定进行核算,并做出额观的会计职业判断;再次,还应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如会计人员在办理有关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业务时,应依法纳税,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为前提而少交税款。
2.5坚持准则。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重中之重。它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业务过程中,严格按照会计法律制度办事,不为主观或他人意志左右。会计人员在进行核算和监督过程中,只有坚持准则,才能以准则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发生道德冲突时,应坚持准则,以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众利益和正常的经济秩序。为此,要求财会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牢固树立财经法制意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2.6提高技能。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时代要求。会计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与经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会计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会计工作,才能够勤勉、谨慎地运用其知识、技能经验,善于根据客观环境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如选择恰当的会计政策、做出合理的会会计估计等。
2.7参与管理。简单地讲就是间接参加管理活动,为管理者当参谋,为管理活动服务。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努力钻研业务,熟悉财经法规和相关关制度,提高业务技能,熟悉服务对名胜的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使参与管理的决策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能消极被动地记账、算账和报账。
2.8强化服务。是要求会计人员具有文明的服务态度、强烈的服务意识和优良的服务质量。会计人员服务的态度直接关系到会计行业的声誉和全行业运作的效率,会计人员服务态度好、严格执法、服务周到就能提高会计职业的信誉,增强会计职业的生命力,反之,就会影响会计职业的声誉,甚至直接影响到全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3.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特征
3.1原则性原则性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典型特征。坚持原则能使财会工作者职业义务感和使命感得以加强,作为会计工作者,如果不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不坚持按原则办事,不仅会危害自身,也会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3.2无私性财务工作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思想和行为,以国家、集体的利益重于一切为最高原则。无私性集中体现在财务工作者的道德习惯行为上,廉洁奉公,不贪不沽,一尘不染,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传统作风。
3.3服务性财务工作贯穿于我国四化建设的各行、各业、各个部门。财务工作既不能独立于各行、各业、各部门而存在,又不能置于各行各业各部门之上。
3.4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道德标准,所以说,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4.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作用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篇2
[关键词] 会计政策 会计方法 会计职业判断 会计职业责任
近年来由于我国会计准则和制度受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越来越大,表现较为突出的一点是对一些交易或事项不再规定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而是给出判断的标准。因而在实务中,会计人员常常要针对综合情况做出职业判断。然而在判断过程中,由于受所处环境、职业道德水准、专业素养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职业判断的结果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较好地体现会计的“客观中立”维护“公众利益”,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责任提出了严格要求。
一、会计政策、会计方法选择的必然性,加大了会计职业判断空间
1.会计准则。制度和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由于各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具体业务存在个性,准则的制定不可能包罗各种现象,只能对企业工作提出基本原则和规范,并留有一定选择余地,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会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它们成为会计政策选择的对象。而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范围的扩大和外在环境的日趋复杂,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化异常明显,法定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会计准则选择范围,为会计职业判断带来空间。
2.会计法规之间的错位,增大会计职业判断空间。对比发现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之间,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之间,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之间,会计准则,制度与税收制度之间都存在不协调甚至矛盾、冲突的地方。这些错位使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有了很大的弹性,增大会计职业判断空间。
3.会计事项的模糊性会引发会计政策的选择及变更。会计事项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不确定的计量结果,需要根据经验判断做出估计:不确定的计量方法,使会计确认和计量工作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计的方法。
二、会计职业判断水平和出发点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所谓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按照会计准则、制度等现有的财务会计法规要求,根据企业理财环境与生产经营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日常会计事项的处理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应采用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的选择、认定和判断的过程。
1.会计职业判断的专业性决定会计职业判断水平的差距,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会计职业判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它对于事物的判断是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的。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通过自己对企业日常事项的了解,同时又结合自己对准则、制度要求的掌握,做出的一种合规性的判断,所以其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会计职业判断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
2.会计职业判断的主观性决定政策选择的出发点,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在会计准则、制度赋予了单位较大的选择会计方法的空间情况下,允许企业会计人员为了更有效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根据自身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方法,会计职业判断主观性表现明显。而在会计事项的处理过程中,这种主观性表现得更为明显。
3.会计职业判断的权衡性决定会计职业判断的结果,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只要存在着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会计选择,企业管理层选择其一,以操纵会计信息使自己的效用满意化。会计人员在职业判断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多个方案的比较、选优,面临着可靠性与相关性、利益驱动和公允公正等观念和立场的矛盾与权衡选择。
三、忠实履行会计职业责任是会计人员的使命
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融入了判断者个人的理论知识水平、经验和业务技能等。不能纯粹的从技术会计角度出发,还应从更广泛和更开放的角度出发,较好地处理它的“客观中立性”与“经济影响性”之间的平衡,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1.会计人员要具备充分履行职业职责能力,提高职业判断水平,应从理论水平、实务经验、职业道德方面共同努力。第一,基础理论应扎实,并随着会计改革的逐渐深入不断提高自己的的理论水平。第二,忠实职业责任、准确职业判断还需要经验支持,而经验则来自于处理会计业务或事项的历练和积累,掌握一定的判断技巧,在会计理论、会计原则的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经验选择切实可行的会计方法和会计政策。这个要在广泛参与会计实践中多学、多思、多问、多悟并做出总结。第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真实、公允是会计职业判断的基本准则。会计准则赋予会计人员的灵活性越大,就越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只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是不够的,关键是如何运用职业判断。
首先,以会计规范为依据,同时协调其他法规。会计规范特别是会计准则和制度为企业会计政策提供了可供选择的领域和范围,会计人员在进行职业判断时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作出选择。此外,其他法规如简洁也都是与会计处理方法密切相关的。因此只有依据会计规范和相关法规所做出的职业判断才是有效的。其次,以公允反映为准绳。会计职业判断包括表现上的合法性和实质上的合理性,由于会计实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同一交易事项可能存在多种表现合法的处理方法,这时候如何选择适宜的会计政策,就必须以公允反映为准绳,保证提供更为客观、相关的会计信息。再次,转变传统会计思想观念,树立职业判断意识。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新的经济业务将层出不穷。会计人员和有关人员只有转变观念,更新思维方式,提高对会计职业判断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改变过去循规蹈矩的旧习,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会计工作的需要。
篇3
关键词:签字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专业胜任能力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5月28日
一、引言
2004年1月1日,我国实行了签字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制度,但这种制度是否适应我国的审计市场,是否能够有效提高审计质量,一直遭到社会各界的质疑。审计质量的主要决定因素有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签字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制度对专业胜任能力的影响,将直接影响审计质量的高低。
二、专业胜任能力的概念
对于专业胜任能力这个概念,其涵义和要求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主要观点有:
R.J.安德森在谈到专业胜任能力时指出:一个专业人员区别于其他人员,部分地在于掌握了通过长时间训练和教育而取得的显示智力的技术。
美国会计协会(AAA)在《基本审计概念说明》中指出:“事项和审计过程的复杂性表明了对部分注册会计师的胜任性要求。胜任性是教育、经验和个人及其职业不断发展的结果。”突出了胜任性在现实中的作用,且胜任性的概念隐含了专业性。
《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五条规定:“担任独立审计工作的注册会计师应当具备专门学识与经验,经过适当专业训练,并具有足够的分析、判断能力”。
美国的审计准则规定:“审计工作必须由受到充分技术培训和精通业务的一位或若干位注册会计师去完成。”
《国际会计职业道德准则》中指出:“会计师有责任在其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其应有的业务能力水平。他只应承担他或他的事务所认为按照现有业务能力所能完成的工作”。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更是在《注册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中阐述了专业能力和胜任能力的关系,指出:专业能力指证明能力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价值、道德与态度,是个人所掌握的能够确保完成自己职责的特质。胜任能力指能够使工作达到一个既定的标准,并在现实的工作场所中,是个人所采取的决定他们的实际表现能否达到需要标准的行动。如果一个人利用其专业能力执行任务达到了所需标准,那么可以认定其达到了胜任能力,即个人是专业独立审计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经济监督工作,只有具备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人员才能得到社会承认,实现其社会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也在不断地拓宽,对注册会计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归结到一点,就是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问题。
三、签字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制度对专业胜任能力的影响
专业胜任能力决定了会计师事务所能否有效发现客户存在的可能舞弊行为和其他潜在风险。由专业胜任能力的概念可知,专业胜任能力受到许多因素影响,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审计经验、道德、审计投入。由于道德不易观察、无法衡量,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强制轮换制度对专业胜任能力的影响:专业知识、技能;审计经验;审计投入。
1、从专业知识和技能角度看强制轮换制度的影响。注册会计师能否有效发现客户存在的可能舞弊行为和其他潜在风险,首先取决于他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目前,我国还比较缺乏高素质的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专业知识和技能过硬的注册会计师和合伙人大多有限,签字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制度势必产生会计师事务所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过硬的注册会计师来替换的问题,轮换意味着事务所只得使用那些执业能力相对较差的注册会计师和合伙人去审计高风险的客户,导致审计质量不仅无法延续还可能降低,尤其是很多小事务所的这一问题更加严重。2003年1月10日,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向证交会(SEC)递交了对SEC加强会计独立性准则相关草案的意见也说明了这一问题。该意见指出:由于SEC所提出的限制条件范围太广,使得绝大多数事务所将不得不依靠那些能力相对较差的审计合伙人,这将导致审计质量下降,同时也不符合公众利益;对小规模事务所而言,SEC提出的审计合伙人轮换制对他们来说甚至可能是整个事务所的轮换。由于上述原因,AICPA建议SEC允许小事务所可以不受合伙人轮换制的约束。
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普遍偏小,而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报告至少由两名注册会计师签字,一名签字注册会计师是主任会计师或合伙人,一名是项目负责人。会计师事务所内富有经验的注册会计师和合伙人往往有限,受规模和财力的限制,签字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制度可能意味着会计师事务所会让一些专业知识、技能较差的注册会计师去审计高风险客户。
2、从审计经验角度看强制轮换制度的影响。审计经验对于注册会计师发现不当行为意义重大,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必须了解一些公司具体的知识,如客户会计体系与内部控制结构等。
在经济学中劳动力投入要素与成本存在一个“学习曲线效应”的关系:连续生产一个单位产量所要求的投入要素的数量将随着累积产量的增加而减少,即投入要素以及相关成本随着产量增长呈递减变化。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加、工人对工作任务的熟悉程度的提高、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的改进等都促使一个单位产出量所需要的劳动小时数下降。这一经济规律也同样适用于审计行业。注册会计师对客户的行业和经营特点的熟悉,以及在此基础上提高的职业判断能力、专业胜任能力很大程度上是注册会计师在实践中积累得来的。实施签字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制度后,可能将损害审计经验的积累,同时由于后任签字注册会计师在较短的期间内不可能充分掌握客户的基本情况和真实的财务状况,会增加审计失败的可能性。正如Petty和Cuganesan(1996)指出:多年连续审计可以确保审计人员对客户业务的运作、流程和控制系统有个深入的了解,这是执行有效审计的关键。Palmrose(1991)的研究也发现:在新获得审计业务开始的几年,审计人员更容易遭遇审计过失的诉讼,主要原因是审计人员缺乏识别客户特殊风险和存在问题的足够经验。
3、从审计投入角度看强制轮换制度的影响。注册会计师能否发现上市公司的不当行为与审计投入关系密切,审计投入包括最初承接客户业务时所实施的有效风险评估程序以及审计过程中适当的执行审计程序和恰当的审计小组人员配置。
如果事务所从真正的意义上执行了签字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制度,也就是说真正轮换了签字注册会计师,接任注册会计师需要从头开始了解客户的全部情况,制定并执行合适的审计程序,尤其当业务较复杂时,由于“学习曲线效应”,接任的注册会计师和合伙人可能会延长当年的外勤工作时间,这势必加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成本。事务所为了保证合理的利润,势必压缩成本,可能要求注册会计师减少相应的审计程序,减少审计投入。
另外,有人提出签字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制度实施以后,后任签字注册会计师能够避免思维定式而发现前任没有发现的问题。但是,在我国,由于注册会计师个人的思维定式而导致审计失败的并不多见,因为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复核制度下,以目前审计技术的发展水平,个人由于思维定式的懈怠和错误是极易被会计师事务所发现的。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从专业知识和技能角度来考虑,签字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制度可能意味着让一些专业知识、技能较差的注册会计师去审计高风险的客户;从审计经验角度考虑,签字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制度可能损害审计经验的积累;从审计投入角度角度来考虑,签字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制度可能会使注册会计师减少相应的审计程序。另外,在我国,由于注册会计师个人的思维定式而导致审计失败的并不多见。因此,在我国目前的审计市场发育状况下,签字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制度可能难以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建军.审计概念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篇4
(一)建立和完善监管机制,运用法律手段,加强法规执行和监管。
《会计法》是针对会计职业所制定的法律,维护会计人员的所有合法权益,也要求我国的会计职业人员严格遵守自身的道德素养,在正当的工作中不受到打击与报复。根据国际标准实施方针,一定要设立一个会计行业的自我管制组织,此组织隶属于财务部门,重点只能就是,将国家对国内的会计市场的监控进行严格的把关与管理,充当国家、企业与会计职业人员之间的枢纽作用。行业的自律行为也应该根据会计学会和注册会计师协会一起管理。日常工作中,要举办丰富的组织活动,对多种会计道德现象进行评价与反思,让会计工作人员可以在一次次的学习讨论中明辨是与非、善于恶,帮助他们建立更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二)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
道德素养是一种内在因素,来源于人们的行为同时也对人们的行为造成约束。如果在社会上出现了会计人员,挪用公款或是制作假的账目、报表等现象,几乎都是因为该企业对财务部门的管理并不严格,甚至没有一个完善的监督机制或是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管理会计的部门与监督管理的部门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出一个以国家根本大法为主要依托,以《会计法》为主要理论依据的会计道德行为规范,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会计的职业行为进行约束。现实管理中,要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管,强化会计工作制度,完善岗位责任制,对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加强监管,经常检查内部控制机制,这些都可以有效抑制违法违纪的行为。
(三)深化会计教育的改革。
对现代化的会计教育课程,不但要以经济与管理的专业化为主要教学目标,也要把会计的职业道德素养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点,让这些还没有踏入会计岗位但即将踏上会计岗位的大学生们从学习中就体会到职业道德的意义,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另外,会计教学内容的编写不但要注重专业知识,要加入会计道德素养的内容。而且,教学方式也要适时的改善,进行会计的道德素质培养的时候,要用实际的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现实生活,认识自身的职业,这也是最成功的教学方式。
(四)净化会计环境。
篇5
合伙制是当前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一个热门话题,人们对此有憧憬,有疑惑,更有许多误解。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生活中缺乏合伙的实践,不论是管理层还是普通的注册会计师,对合伙都很陌生。“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改革思路又使我们把眼光本能地投向国际“五大”,而“五大”作为巨型公司与合伙的混合体,所实行的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早期的会计职业有重大影响的合伙制,其复杂的管理结构、特别是近年来纷纷转向“有限责任合伙”的现实,导致国内人士对合伙制的认识更加混乱。
从最基本的含义来理解,“合伙”身上结合着两个方面的特征。这首先是一种商业组织形态,以合伙人共同决策、管理方式灵活为特色。其次是合伙的法律责任有一定的特色,合伙人之间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在会计职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这两个方面的特征对专业人士决定选择哪一种组织形式有完全不同的影响。只有把这两个方面适当地区别开,我们才能对合伙制本身及其与会计职业的关系有一种清晰的理解,也才能对我国合伙制改革所陷入的僵局获得一种清醒的认识。
一、合伙组织形式的优势与早期专业人士的选择
从根本上说,组织形式只不过是人们从事工商或服务活动的一件外衣,选择哪一种形式通常是当事人进行收益、成本的结果。合伙与个人经营、公司长期以来并列为三种基本的组织形态。从历史上看,专业人士之所以选择合伙这种组织形式,并不是因为公司形式本身与专业服务势不两立,而是因为,合伙相对于公司而言是一种法律成本更低的执业方式。
专业人士是凭个人技能提供服务的,本质上并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在的组织形式。从传统上看,个人执业是专业人士最典型的执业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受到的法律约束最少,最能发挥个人的自主性。英国的大律师、牙医等,直到今天依然保持这种执业方式。在会计职业发展的初期,主要的业务是破产清算,即使是审计,由于当时商业的规模不大,单枪匹马的审计也可以行得通,因此,会计师们选择个人执业方式的非常普遍。普华(Price Waterhouse)的两个主要创始人Price、Waterhouse在1865年联合组成普华合伙之前,都是独立执业的。
如果专业服务范围扩大,专业人士愿意联合起来执业,或者业务本身需要若干专业人士一起做,在组织形式上就会很地采取合伙制。合伙实际上也是个人执业,不过是几个人在一起执业。从法律角度看,合伙与个人执业一样,有充分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所有事务都由合伙人自己决定。当然,相对于个人执业下的完全自主决定,合伙中由于至少存在两个以上的合伙人,因此有些内部关系需要处理,在合伙人之间也增加了连带责任的。但是,总的来说,法律上对合伙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规定,合伙完全是专业人士自己的事务。从技术上看,《合伙法》对于合伙企业的设立并不是必需的,它主要是填补当事人的协议和理解上的空白。
公司就不一样了。19世纪中期出现的公司组织形式实际上是股份有限公司,由于它与“别人的钱”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需要由法律来协调所有人与管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公司法》对公司组织形式所施加的各种限制和约束,也构成了这种组织形式特有的运作成本。当然,公司组织形式也有其优势,那就是融资便利,适应规模化的商业活动的需要。但是专业服务,特别是早期的专业服务,基本上是独立作业,不需要资本的投入。早期的会计师行的主要的费用就是房租,连助手都是以学徒制的方式招来的,专业人士不仅不需要付给他们工资,学徒还需要给师傅交培养费。因此公司组织形式的融资优势对专业人士没有意义,相反还要受到许多约束。因此,专业人士在刚开始执业时,不太可能选择这样一种成本很高的执业方式。
总的来说,对于早期的专业人士而言,合伙或者个人执业是一种最理性的选择。合伙的灵活性、自主性、不受法律约束等特征,使其比公司组织形式更能满足专业人士的需要。在这个选择过程中,不同组织形式在法律责任上的区别并没有成为专业人士关注的问题,合伙下的无限连带责任,也没有妨碍专业人士选择合伙。其中的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由于业务相对简单,也由于侵权法的不发达,早期的专业服务基本上不存在法律责任风险;第二,即使是一个普通公民,也需要对自己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因此,个人执业与合伙下的无限责任在专业人士看来也是很自然的。合伙人之间的连带责任虽然有些棘手,但是早期的职业组织都比较小,合伙人数目少(例如,普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有三个合伙人),彼此之间也了解、信任,而且共同决定合伙事务,无辜被连累的情形极其罕见。如果一个专业人士实在不愿承担连带责任的风险,他尽可以自己执业,而不与他人组成合伙。
二、职业化运动与合伙制的形成
在19世纪后期兴起的职业化运动中,合伙逐渐从一种自愿选择的执业方式蜕变成为一种强制性的选择。专业人士作为个体对执业方式进行选择的权利,为了诉求职业地位的目的而整体放弃掉了。在这一时期,由于技术进步和分工的细化,专业服务的种类越来越多,规模也逐渐增大,出现职业化的浪潮。人们开始关注专业人士作为一个整体的角色和地位。专业服务本来就有一种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个人专家的色彩,而信誉、责任心等个人品德要素更强化这种形象。英国19世纪的专业人士,以大律师、外科医生、牧师和军官为代表,他们的绅士风度、勇气、无私等良好品质,极大地维护和巩固了其垄断性的专业地位的正当性。
职业形象与组织形式有密切的联系。在公司、合伙、个人执业这三种组织形式中,合伙或个人执业都突出了执业者个人的角色,不论是信誉、责任心还是专业技能,都直接建立在个人行为之上。另一方面,合伙也意味着合伙成员平等、合作、共同决定,这些具有“人合”色彩的特征都有助于专业人士赢得人们的信赖。因此,合伙这种执业方式对于一个职业获得公认的、垄断性的社会地位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相反,公司浓厚的“资合”、“商业”、“营利”的色彩,不利于专业人士在社会上建立自己服务于公众利益的职业形象。对于公共会计师这样的新兴职业来说,职业地位的诉求比律师、医生等传统职业更加迫切。这样一来,合伙这个本来是专业人士作为个体的一种“知己”的选择,变成了维护整个职业或行业地位的 “利他”的工具。我们看到,正是在会计专业服务职业化,特别是出现了会计师协会等职业组织后,合伙才成为一种强制性的组织形式,公司形式则遭到排斥,这一扬一抑的结果以执业守则的形式固定下来,或者演变成职业道德的一部分,“合伙制”作为专业人士组织形式的必然选择这样一种制度化的安排也就形成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合伙制成为一种强制性的选择,意味着会计师们自愿放弃了法律所赋予选择组织形式的权利。但是,这一选择依然是一个“利己主义”的决策,因为它首先是大多数专业人士自己的选择,其次才是行业整体利益的需要,并成为职业组织的导向。如果没有获得了绝大多数专业人士的认同,职业团体的强制性要求也不可能获得成功。反过来,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合伙制的某些特征不适应、或者阻碍了专业人士的发展,甚至危及整个行业的生存,职业组织也会毫不犹豫地放弃合伙制,而转向其他组织形式。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从50年代以来逐步解除公司化禁令,近年来英美国家普遍从合伙制转向有限责任合伙,都是如此。可以说,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由于会计职业组织自身的发展以及法律环境的变化,合伙在组织形态和法律责任两个方面都逐步暴露出与会计职业活动不相适应的一面。域外会计职业组织的转型实际上也是专业人士在利益权衡下集体选择的结果。
三、会计职业的规模化发展与合伙组织形式的矛盾
总体上说,合伙组织形式适合以个人技能为基础的专业服务活动的需要,但是会计职业对执业方式或组织形式的选择,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还有其特殊性,因为会计职业与规模化的经济组织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我们看到,国际上最大的专业服务组织都是会计师行。即使不考虑近30年代由于管理咨询服务的扩展而导致各路人马云集会计公司这一因素,也不考虑以“五大”(或许现在应称为“四大”)为代表的大会计师行基于品牌效应而疯狂兼并或合并的举动,单就审计这个会计职业的主干业务来看,会计职业就有规模化的趋势。
道理其实很明显。医生、律师等职业通常都是“一对一”解决专业性问题,而审计是一种集体作业。审计的对象大多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因为只有这样的企业才需要广泛的资本筹集,才容易出现所有人与经理人之间的彻底分离,从而最需要审计。社会中商业组织的规模越来越大,跨国公司甚至超越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而审计本身又是一种不仅对公司整体而且对财务资料细节有全面把握的工作,因此,一项审计业务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远远高于一桩诉讼案中的律师、或者一个病例或手术中的医生的数目。尽管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审计技术的改进,极大地提高了审计效率,但是相对于其他职业而言,会计职业依然是一种劳动密集性的行业。这或许是以“定量”而不是“定性”为鉴定标准的专业活动的特点。在其他职业中,只有从事非诉讼业务的商业律师,与会计职业的活动方式有类似之处。因此,实践中存在的大型专业服务组织,除了会计师行外,就是商业律师行。会计职业活动的这一特点,导致合伙与公司之间关系的天平发生了倾斜。对于大会计师行而言,合伙组织形式传统上的优势不复存在。合伙人数目的急剧增加导致传统的合伙人会议共同决定合伙事务的管理模式难以继续,法律所赋予合伙的“自主管理”、“灵活性”由于管理机制的不顺反而变成了一种负担。而公司组织形式所具有的明确、清晰、阶层化的管理框架则具有显著的优势。当然,也正是得益于合伙法所提供的“自由度”,专业人士可以在合伙的框架内采取公司式的管理架构。以普华为例,从60年代开始它就不断进行“机构改革”,设立各种决策委员会,在合伙人之间、合伙人与经理之间、经理与助理人员之间搭建阶层化的管理框架。其他的大会计师行的内部与管理模式也大同小异。
以阶层化为标志的公司管理结构的引入,特别是职业管理人进入大会计师行,专门从事事务所管理,在一定意义上对专业人士所珍惜的、同时也是合伙制所蕴蓄的平等、协商、合作、共同决策的理念造成很大的冲击。但是,这是专业人士在一个竞争性的社会中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当然,对于象“五大”这样历史悠久的会计师行来说,由于合伙制的长期运作,专业人士所珍视的一些价值观已经融入了或者形成了企业的文化,这也就使得合伙制的精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下来。
四、会计职业的规模化发展与合伙法律责任逻辑的冲突
会计职业的规模化发展,也暴露出合伙的法律责任逻辑与现实之间的脱节。在大会计师行中,合伙人数目众多也导致彼此不了解,无限连带责任真正变成一种很大的风险。合伙的无限连带责任,只有在传统意义上的、小型的合伙企业中才是合理的。19世纪的英国合伙法规定,合伙人不得超过20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合伙本身的“非主体”地位,以及合伙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得每一个合伙人都能够为合伙以及其他合伙人设定义务,令其他合伙人承担风险和责任。这样,一个合伙企业中的合伙人就不能太多,他们之间需要彼此熟悉,相互了解,并且通过共同决策而降低突发性的风险。但是,实践中会计师行、律师行等专业组织的发展,早已突破20人的界限。如今大会计师行可能拥有上百甚至上千名合伙人,他们彼此之间并不熟悉,各自的业务之间也不存在重合。合伙人之间的联系越少,出现突发性责任风险的概率就越高,彼此承担连带责任就越不合理。这就像是对分明是依赖个人技能立足的专业人士实行一种封建制下的“连坐”制度。为了适应大型专业合伙组织的客观存在这一现实,英国合伙法在1985年取消了对会计师、律师等专业性合伙的20名合伙人的限制,但是合伙法律责任的配置方式并没有进行相应地调整。
合伙法律责任逻辑与专业服务规模化之间的冲突,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还不太明显。其中的原因,除了专业服务组织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外,最主要的是传统侵权法律制度限制了对专业人士提起的法律诉讼。但是,60年代以来,英美国家的侵权法发生很大变化,显著地扩大了专业人士对第三人承担责任的范围。同时,由于专业服务职业化所呈现的商业色彩,公众也不再把专业人士视为专业领域中的权威,而只是一种特定的服务提供者。这导致针对专业人士的诉讼显著增加。在各类专业人士中,会计师所承受的责任风险几乎是最大的。这并不是因为会计职业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品德最差,或者业务水平最低,而是因为会计师的执业活动与资本市场这个财富中心牵连在一起,很自然地成为利益冲突的焦点。所有这些因素结合起来,使得合伙制中原来不为会计师所关注的法律责任特征异常突出地表现出来,成为会计师们无法承受、也不愿承受的负担。
但是,与合伙组织形式所引起的问题不同,合伙的法律责任特征是强制性的法律规定,会计师不可能通过合伙内部结构的调整来改变合伙人之间的无限连带责任,只能寄希望于修改法律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看到,在域外有限责任合伙法的出台过程中,正是会计职业以及风险投资界,而不是医生、律师或者其他专业人士,成为推动这一组织形式和法律制度创新的最顽强的力量。
五、我国合伙制的职业化背景及其实施障碍
我国在职业中推行合伙制,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职业地位正当性的诉求。尽管《注册会计师法》已经在我国明确了会计职业的地位,但它只是一纸文字,是整个体制改革过程中引进市场制度之一部分,并不能代表一个职业的地位的真正建立。的会计职业本来就是刚刚起步,而且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些会计师们将自己对客户和社会公众承担的责任抛到脑后,不仅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也给整个行业抹了黑,因此,职业整体的社会地位远说不上已经稳固确立。2001年海南凯立诉中国证监会一案的二审判决——要求证监会“对有疑问的会计资料委托有关主管部门和专业机构进行审查确认”——所激起的强烈不满,就最清楚不过地反映了我国会计职业社会地位的真实状况。但是,行业内从业人员更多归咎于外部因素,改造自身的决心不强烈。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合伙制,特别是合伙的法律责任的特点(合伙人的无限责任)就成为一项很有用的政策工具。在会计职业中推行合伙制,对内可以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对外可以建立勇于承担个人责任的专业人士形象,一举两得。从这一点来看,管理层目前在会计职业中推行合伙制的举动,与域外会计职业组织在20世纪初的职业化运动中扬合伙而抑公司的选择,其实有很大的相似性。
但是,与域外合伙制首先是专业人士自己的选择不同,在我国,合伙制并没有被会计师们从心理上接受。由于中国会计职业的独特路径,合伙这种组织形式相对于公司而言所具有的优势在我国没有表现出来,相反,合伙的管理模式以及法律责任逻辑与会计职业规模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却在近年来的脱钩改制过程中充分反映出来了。可以说,行业内对合伙制普遍产生的抵触情绪,并非只是中国注册会计师畏惧承担责任,而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客观基础:
第一,合伙组织形式的优势本来在于其自主管理、灵活性、不受法律干预,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以个人技能为基础的专业人士的需要,但是,我国专业服务在法律上强调的是一直“组织机能”而不是“个人技能”,不论是《注册会计师法》还是《律师法》都明确体现出对“事务所”而不是“注册会计师”、“律师”的重视。脱钩改制后会计师事务所虽然消除了“官办”色彩,但依然是一种组织化的结构。注册会计师个人执业在我国尚未获得法律上的承认。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合伙组织形式的优势也就无从体现。
第二,从规模化的角度看,我国的会计职业发展虽然刚刚起步,但现实并没有给它提供一个从小到大的发展空间。中国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上市公司审计的现实需要,大型国有甚至国有银行的审计需求,国际会计公司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这一切都逼迫中国的会计职业迅速壮大起来。管理层提出了“上规模、上等级”的要求,同时也是中国注册会计师自己的强烈愿望。然而,这种“上规模”并不是象域外会计师行那样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基础上对外进行扩张,而是人为地在不同事务所之间缔结起“联合”的纽带。不同地区的会计师事务所之间松散地联合在一起,在组织内部并没有生长出合理的管理结构,也不存在一个共同认同的管理权威。它所带来的有目共睹。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合伙制的推行令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雪上加霜。一方面,合伙制所要求的合伙人地位平等、集体管理、共同决策的基本理念,进一步瓦解了本来就脆弱不堪的管理结构和管理权威,另一方面,合伙企业的管理方式在目前这种所谓跨地区联合的模式下根本无法运作。即使个别事务所由于云集了行业内的精英,能够成功地将合伙制运作起来,其成本也高得惊人。职业管理人的缺乏,特别是熟悉会计职业的管理人的匮乏,迫使一些非常优秀的专业人士转向自己并不熟悉的管理业务,忙于应付陡然增加的管理事务和不断滋生的内部纠纷,根本不可能再专心致志地提高业务能力、扩展服务范围,尽管后者才是会计职业真正发展壮大的关键。
第三,从法律责任的角度来看,中国会计职业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是在一个不太友好的法律环境中进行的,转型时期的体制问题让会计师在很大程度上代人受过,因此,法律责任成为大多数会计师担心的首要问题。这也就使得合伙的法律责任特征——合伙人无限连带责任——异常清晰地凸显出来,完全遮盖了合伙在组织形式上所具有的优势。与此同时,域外会计职业纷纷转向“有限责任合伙”,进一步增加了我国会计师对实行合伙制的抵触情绪。如果域外有100多年的会计师行都无法承受合伙制下的法律责任负担,刚刚起步的中国会计职业界能否应对无限连带责任,的确是一个让人担心的问题。
第四,对国际“五大”的过分关注,进一步加深了合伙制与中国会计师之间的隔阂。出于提高我国合伙制事务所管理水平的需要,近年来有关部门通过多种形式将国际“五大”的管理经验推介给国内的会计师,其复杂的管理结构以及合伙人权益等问题令国内的许多会计师们望而生畏。这实在是管理层最失策的举动。合伙本来就是以灵活的管理、低成本的运作而获得传统专业人士的青睐的。国际“五大”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合伙,而是一个大型公司与合伙的混合体。由于受传统的束缚,也顾虑社会形象,他们无法摆脱合伙之壳,就利用合伙法赋予的自由度在这个壳中造出一个极其复杂的管理结构。这是“五大”的历史包袱,而不是它们对会计职业界的特殊贡献。以普华为例。早期的合伙人只懂审计,合伙管理或者合伙人权益的却从来不成为问题;一百多年后,普华强大的管理咨询部门能够为众多大型商业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却无法解决自身的体制不顺问题,不得不请求专业管理咨询公司的帮助。这些教训只能让我们认识到合伙的局限性,对合伙制的推行有一个合理的期望,而不应该把它们当作什么“经验”强加到本来就没有历史包袱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头上。
上述这些方面的问题结合在一起,令合伙制在我国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舶来品”,它不仅没有给会计职业人士带来一种便利的执业方式和低成本的组织形式,反而干扰了他们正常的业务发展,无谓地消耗了专业人士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由些带来的结果是,合伙制改革也就变成了一个缺乏群众基础的、自上而下的“推行”过程。
六、调整合伙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历史经验与现实教训,足以让我们对合伙制产生一种清醒的认识,也警示我们对合伙制应当有一种合理的、而不是过高的期望。实施合伙制能够为中国的注册会计师带来一定的利益,但是它并不解决中国会计职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更不可能解决中国会计职业发展面临的所有问题。
合伙作为一种低成本的、灵活的、能够充分发挥专业人士自主性和创造力的组织形式,最符合发展初期的、小型的会计师行的需要。合伙所蕴蓄的平等、合作、共同管理的理念,也只有在小型事务所中才能真正成为现实。当然,作为一种价值观,这些“平等”、“合作”的理念与专业人士的职业道德相一致,对于规模较大的事务所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不应当忘记,合伙首先是一种“方便好用”的组织形式,它对于职业道德或人文精神的熏陶只是潜移默化的,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而逐步形成,不可能通过人为地搭建一个合伙的组织框架就能够创造出来的。因此,我们不能理想主义地行事,置合伙组织形式与会计职业规模化发展之间的冲突于不顾,一味地要求所有会计师事务所实行合伙制。应该说,专业人士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以不同的业务为侧重点时,他们对执业方式的灵活,自主与规避法律责任风险两个方面的要求是不完全一样的。不同组织形式的存在为专业人士提供了一种多样化的选择。合伙只不过是专业人士可以采用多种执业方式之一种,它应当成为注册会计师的一种自愿选择。
即使强调合伙制对强化责任,重塑良好的职业形象的重大意义,我们也不应忽视合伙的无限连带责任特征与规模化的会计执业活动之间存在的明显对立,而应考虑是否存在其他方式的强化责任的制度安排。实际上,以前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意识不强,并不是因为没有实行合伙制,而是因为法律责任的风险尚未充分显露出来。“验资爆炸”尽管在几年前曾经喧嚣一时,但是,相对于审计失误所引起的法律后果而言,验资诉讼实在不值一提。如今,最高人民法院已经正式取消了对证券市场虚假陈述行为的诉讼禁令,针对会计师在上市公司审计中出现重大失误的民事诉讼的大门已经打开了。这将是真正意义上的诉讼爆炸。即使是采取公司的组织形式,享受着“有限责任”的庇护,中国的注册会计师也能够感觉到这一巨大的法律责任风险。相对于上市公司公众股的规模,会计师事务所的资本和储备简直不足挂齿。一桩虚假陈述案的民事索赔就足以荡尽整个事务所的全部资产,令其覆灭。
篇6
[关键词]会计课程模块;会计职业层次;会计职能;培养目标;递进关系;衔接
会计是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并且是供需量较大的职业之一。会计职业发展是会计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因。本文讨论了会计教育中针对会计实务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块设置,认为会计课程应在考虑会计职业层次的基础上进行模块化设置。
一、会计课程模块化及会计职业层次概念
(一)会计课程模块化概念
模块是具有内在联系又相互补充的要素的集合,且这一集合整体能反映完整的内容或实现固有的目标。会计课程模块化指将各门会计课程按反映内容完整性或目标实现要求进行分层或分类汇集,以产生一组会计课程模块群的方法。不同的会计课程模块及其合理组合能实现针对不同层次会计预从业人员进行会计教育的目标。会计课程模块化应用,基于会计专业岗位目标细化而生成,是目前会计教育领域开展会计课程改革的一种探索。
(二)如何理解会计职业层次
任何拥有专业技术含量的职业都可能形成职业层次,像会计这样具有专门的会计理论、技术方法、需要遵从严格的会计法规、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的职业必然有其职业层次。会计职业层次是指由于会计岗位技能要求水平不同、专业水准不同、判断授权性质、职责范围及会计业务处理主从关系不同而产生的由高到低的层次划分。
二、会计课程模块化与会计职业层次衔接的意义
(一)目前会计教育中突出的几个问题
1 会计教育子目标散乱。对各层次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表述得不够明确具体,因此会计课程的设置不尽如人意,所培养的毕业生不能很好地满足会计实践的需要。换言之,由于会计职业层次模糊不清、其所隐含的会计能力与会计岗位的错位、会计教育目标与会计人才素质要求的脱节等,均严重制约着企业的会计工作水平。
2 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从结果来看,会计毕业生普遍难以就业于会计岗位,或就业后短时间内很难适岗。这说明其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很大差异。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由于高校会计教育“应试教育”特质明显。重理论,轻实践。对于会计实务中的各个具体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很少加以强调,会计岗位意识灌输不强造成的。毕业生在进入岗位时对要做些什么、如何做等都有个重新学习和认识的过程。绝大多数会计从业者的共同感受是“学校学的和实际做的差别太大”。
3 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现行会计教育中过于重视专业教育,缺少素质教育,有着较重的功利导向,缺乏与之相适应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和会计法规教育课程,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严重缺乏。
(二)会计课程模块化与会计职业层次衔接的意义
现代企业对会计岗位分工层次化、细化及科学化,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同时层次化、细化的会计岗位对会计人才能力的需求有差异。这对会计教育有效输出适岗的专业人才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做过系统的分析和调研,也没有真正分析和了解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引致了上述几方面的严重问题。这说明目前会计教育的效率不高,呈现出一种隐性的会计教育资源浪费。
本课题正是基于这一考虑而探讨岗位需求导向的会计课程模块化设置,认为会计课程模块化对于会计人才能力的培养是注重实践性的,加大了操作性和感性认识,避免了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状况,能由此提升学习效率,加快会计专业人员岗位适应和胜任速度。同时,由于在学习过程中能加深了解会计岗位肩负的职责和意义,对于会计专业人员职业道德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由此看出,会计课程模块化的意义就在于其能够突出会计教育目标及其子目标,使会计教育的结果能较好地与会计岗位的需求相衔接和吻合。从而为提高会计教育效率打下前期基础。
三、会计职业层次的理论分析
既然会计课程模块化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会计教育目标,则分析会计职业层次就是模块化的第一步。本文认为,会计职能的分析是会计职业层次分析的前提。
(一)会计职业层次划分的基础是会计职能即以会计职能框定会计职业总职责。
会计职能是通过会计职业活动实现的。分工合理的会计岗位职业活动有助于体现和发挥全部的会计功能。会计岗位无论怎样设置,会计职业层次无论如何划定,会计岗位整体应履行全部的会计职能。
在本课题前期研究成果中,笔者认为会计具有表象职能和衍生职能。会计职能的科学定位应是表象职能与衍生职能的联结体。其中,表象职能认为,会计是以货币记录、分类、汇总企业的经济业务和财务事项,从而说明其经营成果的一种技术。这其实是最早的一种会计概念,以反映或核算作为会计的基本职能;衍生职能则体现了会计监督、控制、分析、评价等内容。
要说明的是。有一部分工作,其本身和会计岗位有比较紧密的联系,如材料物资保管岗位、销售开票员岗位、劳动工资岗位、财务管理岗位、内部审计岗位等,有的直接为会计岗位工作服务,是会计工作得以进行的基础。没有这些岗位,会计职能不能实现。有的利用会计资料从事相关活动,如财务管理岗位,必须通过会计生成的信息来进行资金规划和决策。因此,把直接为会计岗位工作服务的工作职能称为“会计前边缘职能”,把利用会计信息或资料来从事相关活动的工作职能称为“会计后边缘职能”,其都不属于会计职能的范畴。因此,这部分工作岗位也不能划归会计岗位。
(二)会计职业层次划分的依据
会计职业判断授权性质、职责范围及会计业务处理主从关系。
职业层次是指在同一种职业或职业类型内部,由于工作活动及其对人员要求的不同而造成的区别。会计职业层次指人为的会计岗位职责层级。以此为分类标准,本文认为,会计职业可以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1 会计项目层次。是会计职业活动的基础层次,以技能性工作为主,简单重复劳动,具备熟练的技能、专门知识和判断力,能完成所分配的工作。
2 会计综合层次。是会计职业活动的中坚层次,以技术性工作为主,享受相对自由和创造性的工作,指要求有一定的专门知识或判断力的脑力工作,对他人有低程度的责任。
3 会计管理层次。是会计职业活动的最高层次,通常由企业的总会计师岗位、会计机构负责人岗位和会计主管岗位组成。他们拥有明确的授权,能在其管辖范围内组织和领导其他会计岗位的工作,处于领
导的、主导的地位,要求具有高水平的知识、智力和自主性,承担更多的决策和监督他人的责任。
四、与会计职业层次衔接的会计课程模块化方法探讨
(一)分析及设定会计教育子目标
这是为了解决会计预从业人员培养过程目标导向不明的问题。
会计教育总体目标为有效提供适岗的会计从业人员。会计教育不但包括会计专业技能培养,还必须包括各层次会计从业人员相应的职业素质及品格的培养。不同会计职业层次人员不但具备不同的会计专业技能,更应具备与其工作职责和职业判断相称的职业素养和相关品格。因此,进行上述三个不同层次会计教育子目标描述是进行会计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会计教育子目标应具体明确。既然前述会计职业层次依据会计职业授权性质、职责范围及会计业务处理的主从关系可分为会计项目层次、会计综合层次和会计管理层次,则应该对三个不同层次分别进行岗位胜任能力,专业技能和关键品格描述。事实上,各会计职业层次问的能力、技能及关键品格必然按层次呈现出递进关系,而这一关系将为会计课程模块化与会计职业层次的衔接奠定基础并搭建框架。
(二)会计课程模块及其子模块的教学目标分析
会计课程模块整体具有完整的目标,是为实现会计教育总体目标设定。由于会计教育子目标已经按会计职业的三个层次进行了分折,则课程模块就必须贴合子目标的实现而设计。因此,至少应有三个一级模块分别对应会计职业的三个层次。在一级模块之下,分别设定若干有内在联系且相互独立的子模块来分别实现该模块的教学子目标,即一级模块统驭若干子模块。由于会计从业能力是一个由下而上积累和提高的过程,各一级模块之间应呈现一个递进的关系。由于模块是按其功能进行划分的,则各一级模块中的子模块联手可以完成该一级模块的教育目标。要说明的是,虽然通过前述分析将会计职业划定为三个层次,但一级模块可以多于三个。比如可分为基础核算模块,以对应会计项目层次的教育目标;综合核算模块用来对应会计综合层次;初等管理模块和高等管理模块共同完成会计管理层次的会计教育目标等。
(三)关于会计课程模块化及课程的选择
1 会计课程模块必须做到相关性、系统性和递进性。这是会计课程模块总体框架搭建的基本原则。相关性指所有模块安排均与会计职能相关,而并不延伸至会计前边缘职能和会计后边缘职能。系统’陛是指会计课程模块总体应体现履行全部会计职能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的综合。递进性是指会计课程模块层级随会计教育子目标的层级性而呈现层级展开。如前述将一级模块按会计职业层次对应分为基础核算模块、综合核算模块、初等会计管理模块、高等会计管理模块时,其中如基础核算模块主要对应的是会计项目层次,因此主要以出纳会计及普通记账员子模块及基本专业素养子模块构成。而最高级模块应属于高级会计管理模块,由于技能性课程在较低模块中已安排,此模块应设置高等专业知识模块及高级专业素养等子模块。
2 突出实践性、实用性。正因为会计岗位工作实务性强,在会计教育中解决部分实践性问题显得尤为必要。由于会计教育固有的局限性,有些模块的实践性体现较差。如高级管理模块,其实践部分需要大量的管理岗位实践经验,并且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其他模块,尤其是中低级模块可突出强调实践环节的内容。如基础核算模块中出纳岗位实习、纳税申报流程实习等。这些课程内容基本是程式化的,操作性强,只要课程安排得当,实践课程的目的达到,在校内就可基本获得该项技能。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实践环节教育子目标,实践子模块与理论子模块的配套性相当重要。
篇7
关键词:构建,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思考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新范式。它的基本要求是以职业情境为教学的参照系,遵循的是“为行动而学习”的原则;即让行动成为学习的起始点,并尽可能地让学习者“通过行动来学习”;而行动则尽可能地由学生自己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检查、独立修正和独立评价。行动必须与学生的经验融合并反思其社会效果;行动应与社会发展进程紧密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德国职教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德国职教改革的方向。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正在研究、认识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本文就构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谈几点认识。
一、准确把握会计职业行动内涵,是构建会计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关键
会计职业行动,从会计岗位分工看,有出纳行动、会计记账行动、
会计主管行动。行动方式有填制会计原始凭证、审核会计原始凭证、
---------------------------------------
[1]徐汉萍,女,1954.5 湖北黄冈,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财会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高级会计师;xuhanping558@163.com.
2 李曜水,男,1951.11. 湖北黄冈,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经济师,
编制会计凭证、登记帐簿、计算经营成果、编制会计报表、分析和报告财务状况、提出改进经营与财务管理的方案和建议等等。这些只是会计职业行动的形式。构建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需要研究的是会计职业行动的内涵,为了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对会计职业的发展作一个简要的回顾。
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的。会计最初表现为人类对经济活动的计量、记录行为。如我国古代的结绳记事、简单刻记的出现就是会计产生的萌芽阶段。这些简单的计量与记录行为,主要是计量劳动成果,为劳动成果的分配服务。这时会计只是作为“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剩余产品的大量出现,会计作为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不能满足生产和经济管理的需要。于是会计便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职能,由专职人员从事这项工作。经历了商品经济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今天,会计已由简单的记录、计量、比较所得与所耗,发展成为一门有先进的方法体系的会计学科。会计已具有对经济活动记录、计量控制和监督,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为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的综合职能。
以上回顾表明,会计职业行动的实质是对经济活动实施管理的一种管理活动。传统的传授会计专业知识、方法为主的教学模式只是满足了会计职业工作形式的需要,不能满足会计职业行动的本质要求。因此,常常出现学生毕业到会计岗位工作,需要较长的时间了解企业经济活动情况,才能实施会计职业行动,问题就在于传统教学模式没有把会计的职业行动作为教学的起始点。构建会计职业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必须以企业全面、系统的经济活动为主线并运用会计的知识与方法,对各项经济活动实施反映、监督、控制与管理的职能。会计职业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传授会计专业知识、方法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教学的起始点不同,传统的教学模式的起始点是掌握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起始点是运用会计方法对经济活动的管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只有准确的把握会计职业行动的内涵,才能摆脱传统的传授会计专业知识、方法教学模式的束缚。
二、设立会计职业情境,是构建会计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
会计职业情境,包括企业经济活动过程和会计职业工作过程两个方面。经济活动过程,主要有企业的筹资、供应、生产、销售、经营成果的计算与分配、决策与管理;会计职业工作过程主要过程有确认审核经济业务凭据(原始凭证)、填制记录经济业务会计凭证、分类登记经济业务(记帐)、计算结转分配经营成果、分析报告经营状况等。构建会计职业情境,实质就是要解决运用会计的知识、方法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实施会计职业行动的条件与场景。构建会计职业情境,首先,必须构建全面、系统、连续的经济活动过程。为了更加有效地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构建经济活动过程,最好选择能满足会计职业行动要求的、真实的企业经济活动作为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职业情境。但由于社会企业的性质、规模、会计信息资源利用上的困难等原因,在实际工作中很难选择到这样的职业情境。因此,构建企业经济活动过程还需要学校采取模拟的方式来构建这一职业情境。对此,不少的高职院校已取得一些成功作法。如我院建立的ERP沙盘实训系统、会计全程实训教程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构建企业经济活动过程,是构建会计职业情境的基础,会计职业的对象是经济活动,没有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会计的职业行动。因此,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一定要下大力气构建企业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职业情境。不仅如此,还必须使学生全面、系统地熟悉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实施会计职业行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构建会计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会计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即运用会计的知识、方法对经济活动实施反映、监督、控制、管理的过程。构建会计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要依据经济活动过程和会计职能作用,系统设计会计职业岗位职责、任务及活动过程(应知应会)。论文参考网。构建会计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可以通过社会企业会计职业岗位实现,也可以通过建立模拟实训室完成。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力求系统、完整,能满足学生全面实施会计职业行动的需要。
三、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是构建会计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保证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以一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作支撑。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将学生认识学习过程与职业行动结合起来,将学生个体行动和学习过程与适合外界要求的“行动空间”结合起来,扩展学生的行为空间,提高个体行动的“角色能力”,尽可能让学生独立计划、实施、检查、修正和评价自已的行动。基于以上特点,构建会计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要对传统的以学科体系的会计专业课程进行调整,构建适合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需要的课程体系。由于会计职业行动的过程是对企业经济活动实施管理的过程,在课程设置上,不再是以传授会计知识、方法设置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而是要以运用会计知识、方法对经济活动实施管理的过程设置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不再是以会计的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而是以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为主线。论文参考网。新的课程体系应该是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与会计学科知识、方法相融合的课程体系。论文参考网。新课程体系可设计为:《企业经济活动与会计方法》、《企业经济业务核算》、《经营状况与财务》、《会计实训》。为了满足学生自学和进行会计事务操作的需要,可编写一部会计工具书《会计手册》,作为新课程体系的辅助课程。
构建会计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核心目的是扩大和改善个体行动模式,其关键是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负责,强调的是在“行动中学习”。因此,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实施个体行动和学习过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专业知识、技能对话的伙伴和示范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案的设计,运用自学、讲授、答辩、咨询、示范、操作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在具体的教学方案中要注重目标、过程、情感、结果的设置,充分调动学生个体和班、组团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职业行动能力(个性能力、认识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志群 职业学习理论的最新发展 中国职业与成人教育网。2007年3月25日
篇8
关键词 会计 职业道德财会体制建设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
1、爱岗敬业。即会计人员应当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所从事工作的要求。爱岗敬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2、熟悉法规。会计工作不只是单纯的记账、算账、报账工作,会计工作时时、事事、处处涉及到执法守规方面的问题。会计人员应当熟悉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做到自己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知法依法、知章循章,依法把关守口,同时还要进行法规的宣传,提高法制观念。
3、依法办事。会计人员应当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会计工作,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依法办事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树立自己职业的形象和人格的尊严,敢于抵制歪风邪气,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
4、客观公正。会计信息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微观决策,而且关系到宏观决策。做好会计工作,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也同样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否则,就会把知识和技能用错了地方,甚至参与弄虚作假或者通同作弊。
5、搞好服务。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把这部分工作做好对所在单位的经营管理至关重要。会计工作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会计人员应当熟悉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情况,因此,会计人员应当积极运用所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为改善单位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6、保守秘密。会计工作性质决定了会计人员有机会了解本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情况,有可能了解或者掌握重要商业机密。作为会计人员,应当确立泄密失德的观点,对于自己知悉的内部机密,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要严守秘密,不得为一已私利而泄露机密。
二、实例及应对
实例一:刘某受聘到本市某商贸公司任出纳员,负责该公司下属的天津、北京地区连锁美容院的营业款收取、保管工作。刘某多次擅自从营业款的账上支取现金43万余元,转存到其个人账户中。后刘某逃离本市,并将赃款挥霍掉两万余元。刘某到公安机关投案,并退回了大部分赃款,在审理过程中,他又补退了其挥霍掉的两万余元赃款。因具有投案自首、主动退赃等情节,刘某最终被从轻处罚。
实例二:李某调入某银行支行分理处任出纳员,利用职务之便,采取冲销房屋贷款客户提前还款记录的手段,截留客户的提前还款共计62万余元。2004年9月28日至2005年2月,李某采取相同手段,非法截留客户的提前还款,并再次挪用43万余元用于个人支出。后经客户举报,李某于2005年3月2日携赃款11万元潜逃,后于3月17日到公安机关投案。案发后,李某退缴赃款10万元。法院认为,李某挪用数额巨大且未全部退还,还将部分款项用于非法活动,应从重处罚涉嫌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和资金共92万元,被以挪用公款罪和挪用资金罪两罪并罚,判刑14年。
实例三:贵溪发电有限公司一临时工段某,利用担任出纳职务便利,从2010年起,伙同其丈夫吴悠,通过盗用、偷盖其他财务人员保管的财务专用章和财务审核密钥等方式,将5300余万元公款陆续转到她个人账户。段某一案给国家造成1600余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至今无法追回。鹰潭市中院一审判处吴悠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判处段燕无期徒刑。
面对以上让人揪心及警醒的实例,加强会计人员素质教育及监管刻不容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
1、要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素质、职业素质、道德素质。会计人员必须遵守《会计法》所规定的各项制度,这是强制的、无条件的,同时得自觉履行会计职业道德原则。会计人员要培养高尚的品德,不仅需要努力认真地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提高对现代会计的认识,而且要自觉反省自己,以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战胜错误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一个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反复地进行就能形成在会计管理工作中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也就形成了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质。会计人员应当具有实事求是的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行为端庄、生活严谨的作风,讲求实效、雷厉风行的作风,艰苦朴素、大公无私的作风,平易近人、以诚待人的作风。
2、建立相关的会计职业道德组织。以行业自律为主,政府介入为辅,一个国家的会计职业的发达和成熟程度,特别是专业凝聚力和影响,直接关系着会计职业道德的推行情况。因此,加快培育和发展成熟、强大的会计专业组织是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和关键。
3、调整会计职能。一是按国际惯例,会计人员是企业“内部人”为经理服务,不承担社会监督责任;二是会计人员社会所属,对企业会计业务实行并代表政府实现部分监督责任。彻底改变原来会计人员双重身份,既代表企业又代表政府的状况,从而真正摆脱利益选择的两难境地,为会计人员遵行会计职业道德扫清障碍。
4、加大惩处力度,严格财经纪律。从法律规范上加大对造假失信者的处罚力度,使其造假的预期成本大于其造假的收益;管理部门以及执法部门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肃查处,杜绝讲人情和执法、司法腐败现象。在对相关会计人员、有关企业领导及会计主体进行惩处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大社会中介机构的整治和规范,强化行业自律性监督体系,加强执业质量的监督检查。
5、讲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也应纳入企业文化范畴,形成职业道德文化。将客观公正、从分披露、忠于职守等共有的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道德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中去,进而促进职业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使个体行为在对职业道德文化的认同与归属之下得到有效的约束与提升。
参考文献:
[1]韩敏.后金融危机时代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再思考.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2).
[2]许琳.谈会计职业道德课教学现状与路径.商业文化,2011,(4).
篇9
【关键词】企业 会计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前言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从业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该坚持的道德操守和具备的思想品质,对会计工作人员有着较大的导向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更为激烈,而企业要想更好发展,必须加强对财务的管理,才能使企业增强资金实力。企业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对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和培养会计人员的工作意识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加强我国企业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十分必要。
一、加强企业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会计人员的工作对企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存在一些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较低,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阻碍作用。为此,企业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十分重要,具有必要性,不仅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而且对企业的更好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会计工作广泛存在对社会有着重要影响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会计工作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会计工作涉及的经济领域十分广泛,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较大影响,甚至对企业周围的环境和整个社会都有着重大影响。为此,企业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具有必要性。会计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因而对会计从业人员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会计人员严格遵循会计职业道德准则工作是重中之重。会计人员的从业素质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有一定影响,倘若企业的会计人员不具备较高的从业素质,其职位越高、管理权限越大,对企业和社会的危害可能就越大,反之则会对企业和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企业中,素质较低的会计人员贪污犯罪的案例屡见不鲜,对企业、国家、整个社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和重大影响[1]。
(二)调节和补充我国法制经济
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市场经济却是法制经济。在法制经济条件下,法制并不是万能的,虽然对我国公民有着较强的约束作用,但是犯罪的公民仍然占有一定比例,由此可见,企业发展中,必须加强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从而达到从根本上杜绝和减少犯罪的目的。我国法律具有强制性作用,需要道德建设加以调节和补充。为此,企业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具有必要性[2]
(三)是营造良好会计环境的必然要求
企业拥有良好的会计环境,才能使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更加提高,因而,企业应该营造良好的会计环境。现阶段,我国许多企业的会计环境不够好,主要由于会计人员的素质较低,对企业的会计工作效率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环境成为提高企业竞争软实力的重要表现,良好的会计环境需要具备较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共同实现,为此,企业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具有必要性。企业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作用,增加企业人员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理解,以达到教化员工的目的。
二、加强企业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企业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具有必要性,因而我国企业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以应对。主要应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企业在选人用人方面,应该以诚信为衡量的基础。尽可能录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会计人员。如果一个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再强,但是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企业应该对其放弃。
企业对会计工作人员应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以达到教化人的目的。许多企业的一些会计人员,由于缺乏职业道德素质,导致在会计工作中存在较多的问题,甚至会导致严重腐败现象的发生,对企业、国家和整个社会而言,是极大的损失。企业对会计人员增强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增强会计人员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识。
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增强企业的管理力度,并且规范会计从业人员的行为。企业建立一个完整的内控体系,并使制度得以有效落实,既能保护企业的资产安全,又能促使会计信息和相关资料的完整和真实有效。对企业而言,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企业的决策,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高效运转[3]。
为了更好的加强企业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企业应该积极建构会计职业道德的评价体系,对企业的会计人员行为有着正确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督促会计人员规范工作行为的作用。企业可以在企业中树立榜样,使更多的会计人员向着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学习,共同提升自身素质,以提升企业会计团队的素质。另外,企业必须督促会计人员加强政治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并且对企业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4]。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会计工作,因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十分有必要。
三、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众多企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因而会计工作更广泛的应用于我国经济的各个领域,并且对企业的发展,甚至是社会的发展都有着较大的影响。我国是法治社会,法制经济与道德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加强道德建设可以调节和补充我国法制经济的不足,使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更加规范,为企业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和谐的企业氛围,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企业营造良好会计环境的必然要求。为此,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必须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使会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更好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敖翔.我国金融行业员工职业道德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3.
[2]任永红.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0,08:279-280.
篇10
关键词:会计教学;会计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教育的重要内容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在会计工作中所应遵循的与会计职业活动相适应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社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我国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水平又参差不齐,导致我国许多企业会计信息被严重扭曲。事实上,我国会计人才市场上存在着数量上供大于求,但素质和结构上供不应求的畸形现象。这种矛盾的出现与我国会计教育只注重会计技术的培训,忽略基本素质的培养有关。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的会计人员并没有理解和掌握会计法规、准则,即使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相关问题,也无法做出合法的或合理的职业判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法》及有关会计法规、准则的真正实施。而另一部分业务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则恰恰相反,他们比较熟练地掌握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且熟悉会计法规、准则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但是,若高素质的会计人员缺乏道德意识,他们的负面影响和危害就更大了。近年来,某些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事件接二连三地被披露。一些单位为了小团体利益,在会计数据处理上大做文章,以达到转移国家财产、偷逃税款、粉饰业绩包装上市的非法目的。这些造假事件反映了会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水准低下。会计造假事件中的违规者中大多数是会计专业的精英人物,他们用高超的专业技能来钻法律的空子,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损害国家、广大投资者的利益,这与他们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如果老师在执教的时候只是一味地注重智力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职业德育教育,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二、寓德育于会计教学实践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两方面的内容。思想品德教育旨在使学生和会计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培养其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在会计工作中做到忠于职守、敬业爱岗、实事求是、尽职尽责。法制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和会计从业人员知法守法,培养他们学习和执行有关法规政策的自觉性,把自觉遵纪守法纳入整个教学环节和工作过程之中,使之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
(一)将会计教学与案例相结合。在讲授《会计学基础》时,由于基础会计的内容极为抽象和理论性很强,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才能理解知识要点。因而,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运用概念、原则与典型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寓枯燥抽象的说教于生动具体的案例剖析中。如课前让学生上网查有关安然公司的资料,上课时让学生介绍安然公司的情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在讲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时列举安然公司不恰当地利用“特别目的实体”(简称SPE),是为了特定目的而构造的实体,是一种金融工具,企业可以通过它在不增加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的情况下融入资金)高估利润、低估负债。安然公司为了能为他们高速地扩张筹措资金,利用SPE成功地进行表外筹资几十亿美元。但是在会计处理上,安然公司未将两个SPE的资产负债纳入合并会计报表进行合并处理,但却将其利润包括在公司的业绩之内。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只要企业对SPE有实质的控制权和承担相应风险,就应将其纳入合并范围。仅就这两个SPE,安然公司就通过合并报表高估利润5亿美元,少计负债25亿美元。导致了安然公司在事先几乎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宣布破产,以资产总额498亿美元创下了美国历史上最大宗的公司破产案记录,同时他们也承担了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增加了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感性认识,又能增强对会计的法律认识,并且迅速提高了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下课时布置课后作业:在网上查找会计造假案例,要求在下一周讲述并讨论。
(二)培育学生的职业荣誉感、敬业爱业的思想。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当具有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等的作风。在讲授《会计学基础》绪论时,教育学生充分认识会计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认识未来所肩负的光荣职责,从内心热爱会计职业,把个人的理想同会计职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讲授会计核算方法时,把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法规贯穿其中,教育学生依法办事,严格规范职业行为,不做违法乱纪之事;在讲授凭证填制、账簿登记时,教育学生对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实事求是地进行核算,做到严谨、规范、数字真实、计算准确、账目清楚。在讲授《成本会计》时,讲明收益来之不易,教育学生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要精打细算,反对浪费,反对讲排场、摆阔气。把“诚信教育”贯穿于整个会计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作业、考试、实习中都以诚信为本。在布置实践报告或毕业论文时,强调必须通过调查、了解和实践,自己总结,自己撰写,不能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抄袭,否则,属剽窃行为,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要负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大力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舆论氛围是一种导向,也是影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外部条件。大众传媒、文化艺术与舆论宣传工具,对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有着特殊的感召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它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意志、情感和价值取向,能给会计人员以某种荣誉感和耻辱感。会计人员的行为符合职业道德规范,受到社会舆论的赞誉时,会感到喜悦和自豪,这种情感体验,会使会计人员的言行得到激励,社会舆论正是通过这种褒扬来促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会计人员的行为不符合职业道德规范,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时,会感到内疚和羞耻,这种情感体验,会使会计人员的言行受到抑制,社会舆论从另一个侧面来促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在校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账经类报刊、杂志、书籍和网站,一方面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让学生养成较强的学习自觉性,帮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应多聘请企业事业单位高层会计人员到学校来讲学,用他们亲身经历的实例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如果企业想通过做假账来欺骗社会,也只是能得逞于一时,而最终难逃被处罚、被淘汰的命运。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所必备的要求。
总之,在会计专业课中进行职业教育是我们每一位财会专业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教育工作者对社会的诚信。财会专业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德育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只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才可获得良好的德育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1.东北财经学院;2.贵州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朱秀华.《浅谈会计人员基本道德》,2003.
- 上一篇:妇科专科护理服务亮点
- 下一篇:医院科室精细化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