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调查评估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调查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调查评估

篇1

1.1我国环境监测现状

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1980年改革开放时,全国建成了300多个三级环境监测站,初步形成了系统的环境监测网络。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测网络,拥有2300多个环境监测站[1],在防污减排、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发展,显著地提高了我国环境管理水平。环境监测方法也从早期基于分析化学方法的污染源监测阶段步入多源环境监测阶段。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监测手段也有了新的发展。目前环境监测手段,正由经典化学分析向高精密仪器分析方向发展,并由微量分析(0.01%~1%)发展到痕量(<0.01%)[2];由传统的人工采样、实验室分析,向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的监测分析方向发展,并积极引入了先进的遥感、电子、光学等高新技术。监测范围也从狭义的环境质量监测,向包括职业健康等各领域监测方向发展,以科学地跟踪对人类和环境有影响的各种物质的含量,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切实地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存环境。

1.2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环境监测是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管理环境和环境执法监督的基础。根据监测数据,可以描述和表征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变化规律,并预测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可以搞清污染物种类和分布状况,明确污染物的污染途径,预测 污染的发展趋势,分析可能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为环境管理提供经过综合分析评价的环境数据和信息;同时各类环境监测数据也是制定环境政策、法律、环境管理规定和环境标准的科学依据。然而,随着国家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我国环境部门多年沿用的经验布点、表格评价法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简单的测点设计与评价方法,样品采集工作量大,数据难以较科学、全面地反映污染状况,评价分析结果不能有效地揭示企业生产对环境影响的变化规律和潜在的环境重大危险污染源。改进监测与评价方法成为当前环境质量评价的迫切需要[3]。合理地采集数据是环境质量监测评价的基础,而科学地设计采点是其核心关键。环境监测内容多、范围广,全面监测的数据庞大,而凭经验设计,或会顾此失彼,而一旦忽略一些重点的测点,则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更不宜于客观的评价。应用数理统计的抽样调查方法,通过科学地设计分析监测样本,从总体中按抽样调查方法,合理选取部分测点为样本,并根据监测结果科学地分析和评价总体,既可有效地减少监测工作量,又可科学地提高监测评价质量[4]。传统评价方法只对是否符合标准进行评价,未对潜在危险源进行分析和评价,很容易忽视潜在的重大危险源,诱发较大的环境质量问题。因此在环境评价时,不仅应按国家标准作常规检查,同时,应深入分析重要危险源的发展规律,及其危险性,这样才便于针对性地管理,有效减少环境质量事故。因此,加强环境监测测点设计和评价方法的改进,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2基于抽样法的监测设计

环境质量监测主要包括水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监测与土壤环境监测3部分,其中又包括常规项目、特定项目和选测项目3个方面的内容。对高危企业,由于危害元素多、范围广,选测项目需要布设的测点数量庞大,有时会远远超过前2个子项的测点数,因此需要科学地设计。通常大型高危企业需要布设上万个测点,才能满足要求,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环境质量状况。显然,按目前的监测手段是难以完成的。本文按数理统计抽样调查方法,科学地选择样本,设计监测数据采样点,不仅可大大减少测点,提高测试效率,并可实现科学采集与科学评价的目的。根据抽样调查方法原理,常规项目测点采用系统抽样法设计,将监测总体各功能区按一定标志或次序排列成规律图形,然后按一定的距离间隔设计监测点。选测项目涉及内容较多,应在查阅以往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企业生产危险特征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选定待测项目。对分布有规律的,采用系统抽样法设计,其余则采用分层抽样法设计。特定项目主要是针对已确定的污染源核定复查,可采用整群抽样和分层抽样结构的方法设计。

2.1水环境监测抽样设计

(1)监测对象。水环境调查区域范围为88km2,按水库、河流、灌渠、水塘等地表水形态与地理位置不同,分为5个功能区。常规监测项目为pH、COD,重点监测项目为Cd、Pb、Zn和Cr重金属。本次设计未考虑特定项目和选测项目。(2)监测抽样设计。对灌渠、水塘、河流功能区,主要采用平面系统抽样设计,设置2~3个分层抽样。按水源与污染源的方向,采用黄金分割率(0.62/0.50/0.38/0.19)的方法设计测点间距。对水库采用立体系统抽样与分层抽样结合的方法设计,并按污染源分布方向,采用黄金分割率方法设计测点间距。

2.2大气环境监测抽样设计

(1)监测对象。大气环境调查平面范围为88km2,最大监测空间高度为6m。常规监测基本项目为总悬浮颗粒物(TSP)、颗粒物(PM10),重点监测项目为Cd、Pb重金属。(2)监测抽样设计。不再细分功能区,而是以污染源(矿山)为中心,以雷达辐射方式,按系统抽样方法与黄金分割率设计测点。设计3条监测辐射线,辐射线夹角为60°,每条辐射线长5~10km。按黄金分割率由近至远布设测点。每条辐射线布置8个测点。在靠近污染源处,在监测空高6m的高度上增设4个测点。共布设28个大气监测点。考虑风流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处于污染源风流上方,基本测距增加一倍,测点减少一个;风流下方,基本测距离不变,测点增加一个。其它两个方向测点数不变,基本测距按插值法调整。

2.3土壤环境监测抽样设计

(1)监测对象。土壤环境调查区域范围为31683亩,按耕地、林地、山地不同,分为3个功能区。其中,耕地为重点监测区。常规监测的基本项目为pH、CEC,重点监测项目为Pb、Cd、Zn、Hg和As重金属。(2)监测抽样设计。耕地测点网格为300m×300m,采用等距网络系统抽样法设计测点。共设计282个测点。林地、山地按污染源方向,采用矩形黄金分割率和系统抽样法设计测点。林地基本测距500m,共设计112个测点,山地基本测距800m,共设计82个测点。

3环境质量评价

3.1水环境质量评价

(1)评价方法。水环境质量评价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评价法,其公式如下:Pi=Ci/Si式中:Pi———第i种污染物的污染指数;Ci———第i种污染物监测值,mg/L;Si———环境标准值,mg/L。(2)水环境质量评价。5个调查区域的地表水按不同特征分河水、水库水和农田灌溉水。

3.2大气环境监测结果与评价

大气常规项目中的重点与基本监测项目监测。3.3土壤环境质量评价(1)评价方法。耕地、林地和山地的土壤环境质量均采用单因子指数法,按国家《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HJ/T332-2006)的二级标准评价。(2)土壤监测数据分析。评价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及其污染指数。

4环境质量评价与重大隐患源分析

4.1环境质量评价

(1)水环境质量评价。从表2、表3和表4可看出,调查区地表水质量基本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的Ⅲ类标准要求。水中的重金属含量呈现越靠近污染源(矿山)越高的趋势,其中,在靠近污染源的检测点,水中锌的含量较其它测点高7倍,尽管仍在允许范围中,但仍需加强观察。(2)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从表5可看出,调查区内,大气质量基本符合项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类标准要求,但镉含量严重超标,超过倍数高达1.8倍,需要加强污染源粉尘治理。(3)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从表6可看出,调查区内土壤受到重金属严重污染,其中Cd、Pb、Zn、Hg金属污染指数分别高达3.43,2.52,1.59,1.30。土壤环境质量存在严重的问题,必须严格防范控制。

4.2重大危险源与健康风险分析

(1)重大危险源分析。通过上述评价分析,调查区内影响环境质量的危险源见表7。危险级别按危险指数,结合寿命损失率确定[5]。从表7中可看出,Cd为重大危险源,必须按国家有关重大危险源的规定进行管理。

4.3防治措施与建议

调查区受矿山重金属污染严重,尤其是镉、铅等重金属在大气与土壤中严重超标,对环境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尽管尚未构成健康威胁,但为防范进一步的恶化,必须及时治理。重金属污染防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治理,相关防治措施与建议如下:(1)制定综合治理方案,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进行综合整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2)强化环境监管,进一步削减矿山污染物排放。督促矿山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确保污染治理设施和在线监控设备稳定运行,实现污染物合理达标排放,采取有效隔离措施防止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周边环境和地下水;(3)调查区重度污染耕地不再作为基本农田,调作它用,对轻度、中度污染的耕地,实施污染治理修复。

5结论

篇2

关键词:暴雨洪涝;ArcGIS;江苏省;风险评估;样条插值法;

中图分类号: TU9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2-5380-05

1 概述

暴雨评估标准是指空中降落到地面的水量每日达到和超过50mm的降雨量。2003年 6月12日入梅后,江苏境内主要发生4次降雨过程,12个暴雨日,且降雨强度大、范围广。全省累计平面降雨量为403毫米,均超过历史最高水位,造成了不可估量是损失,故广大学者认为进行暴雨洪涝评估刻不容缓,具有重要意义[1-2]。

目前研究风险评估的方法很多,近些年研究方法有:何[3]基于 GIS 的新疆降水空间插值方法析。袁湘玲[4]利用层次分析法对黑龙江省的雷电灾害进行了风险区划,形成了黑龙江省雷电灾害区划,其区划的最小单元是市。其中大多数致灾因子都是基于几十年的降雨量对或者降雨频次对区域进行风险评估,但是由于时间跨度太长,影响的因素以及可变因素太多,再加上利用克里金插值法[5-6]进行处理造成一定的误差。

所以本文利用1957-2007年期间的日降雨量,选取2003年6月12日至2003年7月21日一次特大洪涝作为研究内容。在致灾因子数据处理方面借助ArcGIS9.3中的样条函数插值中的张力样条空间插值法,将总降雨量、日均降雨量、每日最大降雨量的点量数据插值转化为栅格数据再结合灾害评估方法、层次分析法、ArcGIS空间处理方法、加权综合评价法,以县为单位,公里为栅格进行评估。基于该方法进行研究有助于江苏省开展防灾减灾的工作,从而降低由洪涝带来的损失。

2 数据研究方法

2.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 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比较适合于具有分层交错评价指标的目标系统,而且目标值又难于定量描述的决策问题。其用法是构造判断矩阵,求出其最大特征值。及其所对应的特征向量W,归一化后,即为某一层次指标对于上一层次某相关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值。对于每一个成对比较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标(CI)、随机一致性指标(RI)和一致性比率(CR)做一致性检验。若CR

2.2 数据规范化方法

2.3 加权综合评价法

3 暴雨洪涝风险评估

3.1 暴雨洪涝风险评估模型建立

3.2 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

3.3 承灾因子易损性评估

3.4 孕灾因子敏感性评估

江苏地处江淮平原,地形以平原为主,江苏省的平原面积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70%以上,主要有苏南平原、苏中江淮平原、苏北黄淮平原组成。江苏地形地势低平,河湖较多,平原、水面所占比例较大,成为江苏一大地理特点。该文选取两个考虑因子作为敏感性评估,一个是坡度图(C7) ,另一个是河流分布图(C8) 。步骤1.在ArcGIS9.3的环境中提取坡度并按自然等级重分类。河流按缓冲的距离来形成缓冲区,离河流越近的地方危险系数越高给予赋值。其中坡度分级1°-7°每隔0.6分别赋予1到10,河网缓冲1km、2km、3km、4km、5km,分别赋予1到5。步骤2.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到C7、C8的权重分别为0.667、0.333。步骤3.利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得到孕灾因子敏感性评估图。从图3可以看出孕灾因子敏感性等级比较高的地区是江苏的北部,因为首先整个江苏地势平坦,东北部靠海而且河网十分密集尤其是盐城、连云港一带,其次是宿迁、徐州一带。敏感性等级比较低的是江苏的南部,因为南部河网的分布不是特别密集,敏感性等级由北至南逐次减少。

3.5 抗灾因子安全性评估

抗灾因子安全性评估主要选取以下的指标:财政收入(C9) 、园林绿化面积(C10) 、市政投资(C11) 这三者。三者的综合情况反映了一个地区的面对灾害的抗灾能力,以及当地政府面对灾害抗灾救灾的灵活程度。

步骤1.利用最大最小规范法去除上述三个变量的纲量。步骤2.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C9、C10、C11三者的权重分别为:0.2385、0.1365、0.6250。步骤3.最后利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并利用ArcGIS中的自然间断分级得到江苏省地区的抗灾因子安全性评估图。从图4可看出,等级分1到5级,级数越高代表越安全,江苏省的抗灾能力比较强的地区集中在苏南,主要是因为苏南经济比较发达尤其是苏州、无锡、常州、南京,而且政府在抗灾方面的措施做的比较完善,苏中地区扬州、泰州、南通经济实力稍微弱于苏南地区

故此抗灾能力稍微减弱,由上图可看出抗灾能力由南至北逐渐减弱。

3.6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是基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因子易损性、孕灾因子敏感性、以及抗灾因子安全性四者的一个综合评估,主要利用下述公式:

[FDRI =(WH*VH)( WE*VE) (WS*VS)[WR*(10-VR)] (11)]式中FDRI代表综合评估值,WH 、WE 、WS 、WR 分别代表上述四者的权重由表2可知,分别为0.4092、0.1451、0.3345、0.1112,VH、VE、VS、VR代表其规范化后加权叠加的值,权重见表1。由此可得最终的暴雨洪涝灾害最后的风险评估图。由图5可知,最后将暴雨洪涝风险灾害评估图进行划分,受灾情况严重的地区是南京与苏北一带,尤其是宿迁、淮安、扬州、泰州、南京、连云港、盐城、镇江等地为重,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地区地处洪泽湖及淮河下游地区以及长江下游地区,发生暴雨洪涝风险比较高。将上述情况与本次洪涝灾害相比对,发现情况较为吻合,表明此方法能够较为准确的反应出整个江苏省的暴雨洪涝风险评估状态。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及抗灾因子安全性4个评价因子,对江苏省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进行评估与区划做了初步规划。根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江苏省暴雨洪涝风险区域差别较大,这主要是由于省内的地形地状、气候河流、财力物力、人口密度以及农业耕地面积比重等特点决定的。2) 从致灾因子来看,暴雨强度最大的地区在宿迁市、盐城市、淮安市、扬州市、南京市这些下河地区和沿江大部分地区以及滁河、秦淮河附近的地区,东南地区相对减缓。3) 从承灾因子来看,其中易损区主要集中在江苏南部,尤其是苏州、南京、常州、无锡、镇江一带,越往北易损性越低。4) 从孕灾因子来看,风险较高的主要集中在盐城、连云港一带,其次是宿迁、徐州一带。5) 从抗灾因子来看,抗灾能力较低的地区主要是在苏北地区,徐州、宿迁、连云港、盐城一带。将上述4个评价因子按公式(11) 能到到最终的风险评估图。

参考文献:

[1] Shi P J,Juan D U,Meng-xin J I,et al.Urban Risk Assessment Research of Major Natural Disasters in China[J].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06,21(2):170-176.

[2] Zhang Hui,Zhang Jiquan,Han Junshan.GIS- based assessm ent and zoning of flood /waterlogging disaster risk:a case study on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Liaohe River[J].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2006,14(6):141-146.

[3] He Yan,Fu Deping,Zhao Zhimin, et al.Analysis of spatial interpolation methods to precipitation based on GIS in Xinjiang[J].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i-on.2008,15(6):35-37.

[4] Yuan Xiangling,Ji Hua,Cheng Lin.Risk zoning of regional lightning disaster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model[J]. Torrential Rain and Disasters.2010,29(3):279-283.

篇3

一、第一轮专家评估结果的对比

可能导致损失的风险因素很多,课题组在第一轮调查问卷中,共挑选了21个“关键风险因素”供专家评估,如表1所示。这些风险因素涉及到机构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中1.1、1.2、2.1是外部环境因素,其余主要是机构内部因素。

为便于专家评估,课题组将风险因素的危险程度分为5个等级,对应着5个分值,最高危险等级为5,意指风险因素的“负面影响会带来严重的损失且波及范围较大”;其次为危险等级4,意指风险因素“负面影响比较显著”;危险等级3的含义是指风险因素“负面影响有限且一目了然”;危险等级2的含义是指风险因素“负面影响极为有限”;最低的风险等级为1,意指风险因素“几乎没有任何负面影响,不需要特殊的保护措施”。每位被调查的专家需要分别给每个关键风险因素确定分值。

为便于比较分析,我们根据危险等级平均值(以下简称评估值)的高低,将被评估的风险因素分为四组,第一组为极严重风险因素,评估值在4.5以上:第二组为严重风险因素,评估值在4.0~4.5之间,第三组为较严重风险因素,评估值在3.5~4.0之间,第四组为中度风险,评估值在3.0~3.5之间。

中外专家的第一轮评估结果既存在相同之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如下方面:

1.专家们的评估结果表示电子文件风险客观存在。虽然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果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专家个人背景、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影响,但由于评估者皆为电子文件管理方面的资深专家,故结果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出人们对于电子文件风险的一般认识。中外专家给每个关键风险因素的评估值都在3以上,所有风险因素评估值的平均分为4,这说明课题组挑选的风险因素切实存在于电子文件管理之中,它们带给电子文件管理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确系关键风险因素。

表1 关键电子文件风险因素及其评估值

2.相对而言,国外专家的风险意识要高于国内专家。国外专家评定的危险等级超过4.5的极严重风险因素有4个,其中有2个风险因素的评估值为4.83,另外2个为4.6。国内专家评定的极严重风险因素只有2个,且评估值仅为4.5。这也许是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时间长,电子文件管理不当的惨痛教训较多的缘故。

3.电子文件管理标准缺失(1.2)、系统功能缺陷(3.13)、未迁移(3.18)是双方共同认定的危险程度很高的风险因素。国外专家评估结果表示,“1.2主管部门没有出台电子文件真实、完整、可读的管理办法、管理标准”排名第一,评估值为4.83,系最严重的风险因素;“3.18在系统升级、变换时未迁移电子文件”排名第二,评估值为4.6,是极严重风险因素;“3.13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没有完整捕获文件内容、结构或者背景信息的功能”排名第四,评估值为4.3,属严重风险因素。

国内专家对这三个风险因素的评估值均为4.38,并列排名第二,属于严重风险因素。

双方专家给这三个因素的评估值都大于4.3,排名靠前。这三个因素都和电子文件管理方法的缺失有关。其中,管理标准为电子文件远离风险指明了关键的管理步骤和管理方法;而设计合理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则是满足电子文件管理需求的终极手段,①电子文件管理最终要依赖以软件系统为中心的综合性管理方法;②信息系统的频繁变迁给具有系统依赖性的电子文件的阅读输出造成极大的障碍,这是电子文件管理者需要面对的首要难题,迁移是应对该难题的一种解决办法。中外专家对这三个风险因素危险程度的共同认定,反映了对科学有效的电子文件管理方法的迫切需求,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4.国外专家对威胁电子文件可读性的风险因素的评估值均高于国内专家。除了给3.18打了高分之外,国外专家对另外两个威胁电子文件可读性的因素的评估值也明显高于国内专家。这两个因素分别是“3.14没有规定文件的格式”和“3.19未保存生成电子文件的软硬件”。

5.国内专家对威胁电子文件完整性的风险因素的评估值均高于国外专家

“3.16没有完善的备份措施”和“3.17文件管理过程中的元数据记录不全”是威胁电子文件完整性的风险因素。国内专家将最高评估值――4.5给了这两个因素。而国外专家的评估值并不高,分别为4和3.83。这种差别反映了中外文件管理工作对文件质量的不同追求。相比而言,我国更重视电子文件的完整,而国外更重视可读和可用。

6.国外专家对自然因素的评估值明显高于国内专家。在21个风险因素中,有两个风险因素是与自然因素直接相关,分别是“3.20没有文档保管场所安全保护措施”和“3.21没有针对本地易发天灾的防范措施”。国外专家对这两个风险因素危险等级的评估值分别为4.83和4.4,排名分别为第一和第三;而国内专家的评估值只有4.13和3.88,危险等级排名为第五和第七。

出现这种明显差异,其原因可能在于9.11事件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冲击。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倒塌,位于这座大楼中的许多公司,因为其所有业务数据被毁,无法继续业务活动,只得申请破产。世界著名的摩根―斯坦利银行的总部及其数据也毁于这次事件中,但是该银行采用了数据备份系统,在数英里外的新泽西州的蒂内克保留着备份数据,在重新安装好硬件系统后,第三天就恢复了营业。③

国内专家给自然因素打低分的理由是,虽然火灾、洪水、地震等自然环境风险一旦发生,造成的损失往往是毁灭性的,但是发生的概率比较低,而且风险应对方法比较简单,比较容易防范。根据以往历史记录,这种自然灾害造成的风险损失不是很突出。

7.国内专家对法律、体制和资金因素的评估值远远高于国外专家。在所有风险因素中,中外专家对“1.1政府电子文件作为正式文件的法律地位尚未得到普遍认同”的评估值差别最大。国外专家的评估值仅为3,排名最后;而国内专家的评估值高达4.13。对电子文件实行科学管理的前提就是承认电子文件作为正式文件的法律地位,即电子文件是电子的真实记录,是政府行使职能合法、有效的凭证,是政府记忆得以延续的手段。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尽管《电子签名法》颁布,但是现实世界中电子文件的凭证效力仍然备受怀疑,绝大多数单位采用了双套制、双轨制作为电子文件管理的解决方案,忽视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与长久保存。而没有单轨制的政府电子文件管理,就不可能有全面的电子政务战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没有一个发达国家将双套制、双轨制作为电子文件管理的解决之道,所有的研究与探索都以电子证据的长久保存与资源共享为目标。国内外评估值的差异恰好反映了我国在电子政务建设尚不够深入。

与体制相关的因素有三个,分别是“2.1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3.1机构领导很不重视”和“3.3机构内各有关部门、人员文件管理的职责不明确”。国外专家的评估值为3.5、4、3.83,危险程度不高;国内专家的评估值则为4、4.25和4.25,都属于严重风险因素。由此可见发达国家文档管理的宏观体制以及机构内部管理体制相对完善。不过,从评估值来看,国外专家也较为认同领导重视的重要性。

无论是开发电子文件管理系统、配置计算机硬件和网络设施、购买存储载体,还是系统的维护和更新换代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国内外专家对资金因素(3.2)危险等级的判断也截然不同,国内专家的评估值为4.13,国外专家的评估值仅为3.5。

可见法律、体制、资金都是带有“中国特色”的风险因素。

8.国外专家对业务人员责任心缺失这一风险因素的评估值高于国内专家。中外专家在“3.4业务人员缺乏责任心”评估值差异也极为明显,分别为3.38和4.6,分别被判断为“中度风险因素”和“极严重风险因素”,仅次于法律风险的评估差异。也许在法制传统比较悠久、制度规范相对健全的环境中,人员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便会凸现。

二、第二轮专家评估结果的分析

第一轮调查之后,课题组仔细研究了专家们的评估结果和研究建议,调整了调查问卷的结构,将风险因素按照发生的层面不同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新增了5个分布在宏观和中观层面的外部环境因素;在个别问题的描述上也略有改动。

为使本文主题集中,我们仍然以原始的21风险因素作为比较对象。在本轮评估中,大多风险因素的评估值有了变化,不过变化幅度并不是太大,未出现颠覆性的意见,上一轮评估结果中显示的中外差异仍然存在。由此可见,由于管理体制、信息化水平、观念等方面的差别,我国的电子文件风险确实与发达国家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纵向比较,国内专家第二轮评估结果显示:

1.就总体而言,风险因素的评估值增高。无论是最高值、最低值,还是平均值,第二轮专家评估值都高于第一轮。这说明专家们对电子文件风险的认同度增加了。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变化肯定了电子文件风险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

2.电子文件管理标准缺失(1.2)的评估值升至第一。“1.2主管部门没有出台电子文件真实、完整、可读的管理办法、管理标准”由第一轮中的第二攀升到了榜首,评估值增加了0.37,是评估值增幅最大的两个风险因素之一(另一个是3.4),这再次说明该问题的重要性。随着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电子文件管理标准的纷纷出台和推广应用,相比而言,我国在标准制定与贯彻方面的缺陷愈发令人心焦。

3.法律、体制等软性风险因素的评估值继续走高。法律风险因素1.1,体制风险因素2.1、3.1、3.3在本轮调查中的评估值高于第一轮。其中“3.1机构领导很不重视”更是以4.5的得分由“严重风险因素”晋升为“极严重风险因素”。

4.资金、技术等硬性风险因素的评估值普遍降低。在整体评估值增长的前提下,资金、技术等硬性风险因素的评估值却呈现下降的趋势。除了“3.16没有完善的备份措施”、“3.18在系统升级、变换时未迁移电子文件”这两个技术因素之外,资金因素3.2及技术因素“3.9未采用严格的用户身份认证技术”、“3.10未定义各类用户的存取权限或定义不当”、“3.12未采用有效的病毒实时监视软件”、“3.17文件管理过程中的元数据记录不全”的评估值均低于第一轮的评估结果,3.3、3.10、3.12更是由“严重风险因素”降级为“较严重风险因素”。

5.自然风险和保管场所风险的评估值有所增长。自然风险和保管场所风险直接针对的是文件的物质实体,带来的危害可能是毁灭性的。因此,第二轮调查结果显示风险因素3.20和3.21的评估值都有所增长。

6.“人本”意识有所增强。“3.4业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是在法律风险因素2.3之外评估值增幅最大的另一风险因素,由“中度风险因素”跻身于“较严重风险因素”,人员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程度在本轮调查中有所提升。

三、对评估结果的综合分析

中外专家评估结果的异同反映了信息化程度不同的国家在电子文件风险认识上的异同,为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发展方向的确定提供了依据。通过本次专家的评估,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电子文件风险管理是电子文件管理的必要组成。专家评估的结果表明,电子文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被评估的风险因素中,超过一半的风险因素的危险级别都高于4,负面影响比较显著。当今社会,危机管理、风险管理已经成为政府管理的常态性工作。将风险管理方法引入电子文件管理领域,是电子文件管理的客观要求,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必要内容。

2.电子文件风险来自多个方面,必须构筑起全方位的应对体系。为中外专家所承认的关键风险因素多种多样。无论是极严重、严重、较严重还是中度风险因素,都有来自多个层次、多个领域的风险因素。为了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提高管理质量,必须构筑起全方位的应对体系,关系到政府机关、主管部门、研究团体、软件提供商等多种机构,文件生成、处理、管理、利用的各类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保管场所、信息基础设施、文件管理业务、系统设计、规范体系、人员素质和观念等多个方面。

3.克服法律、体制、标准方面的障碍,是我国应对电子文件风险之路上的当务之急。电子管理标准是中外专家公认的极严重风险因素。但同时,中外专家对于体制、法律风险因素的评估却截然不同,中方的评估值远远高于外方,而且在得知国外专家评价结果的情况下,在第二轮评估非但没有降低评估值,反而加大了分值。这个结果真实地反映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的社会条件。

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推进,发达国家纷纷建立电子文件管理标准,并凭借着其坚实的法治传统,通过软件的标准认证、标准咨询服务等手段推动电子文件管理工作。而同样的路径在我国未见得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这是因为我国法治化、规范化管理基础较为单薄,而法律、体制的障碍不除,即便标准得以制定,由于欠缺制度上的保障,标准的贯彻实施过程必定充满艰辛。因此,法律、体制、标准的完善必须齐头并进。在某种意义上,法律的健全、体制的完善更为重要。

注释:

① 赵屹,陈晓晖.电子文件管理的终极解决之道.档案学通讯,2002(2)

② 于丽娟.电子文件管理软件设计评价标准――DOD5015.2-STD.档案学通讯,2003(3)

篇4

关键词 雷击安全 风险评估 快捷方法 操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最严重十种自然灾害之一,我国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0―100亿人民币,并有逐年递增的趋势,防雷减灾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雷击风险评估就是为安全、合理、经济的选择雷电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是科学防雷和全面防雷的重要工作,目前我国已有了一套雷击风险评估体系,我所正是在多年从事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总结出此方法。

1风险评估概述

风险评估就是对构成风险的各个要素和潜在损失的水平赋予数值或货币金额,当量度风险的所有要素(资产价值、威胁频率、弱点利用程度、安全措施的效率和成本等)都被赋值,风险评估的整个过程都可以被量化了。简单地说,定量分析就是试图从数字上对安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的一种方法。

2雷击风险评估的理论基础

2.1雷击风险评估的基准法(IT Baseline)

适用范围:使用广泛的基准法(IT Baseline)。对保密性、完整性及可用性为一般要求。在基础设施、组织、人员、技术及权宜安排方面可采取标准安全措施。包括建筑物的深度鉴定和估价,对这些建筑物的威胁评估和设施脆弱性评估。结果用于评估风险及选择合理的安全设施。

2.2非正式的雷击风险评估方法(FRAP,OCTAVE-S)

详细雷击风险评估分析的简化方法。评估前期的预备工作,协议讨论,风险分析报告撰写,总结结论。建立基于评估的技术档案,识别技术设施脆弱性;开发安全策略和计划。

3雷击风险评估的操作和优点

3.1操作

(1)工具:雷击风险评估操作中必须的设备和设施;(2)雷击风险趋势调查分析;(3)题库:雷击风险评估中必须运用的计算公式输入;(4)涉及内容:包括项目、设施的系统设计、环境、气候条件等;(5)雷击风险概况:包括国际、国内的评估方法、标准等;(6)项目所涉及的基础设施安全;(7)应用程序安全:包括商业运作的保密措施等;(8)操作安全:包括项目进行中的雷击保护措施等;(9)人员安全:主要涉及项目在进行中和竣工的雷击防护措施。

3.2优点

本雷击风险评估的操作优点主要是具有:标准化;权威性。

4雷击风险评估实践(典型事例)

4.1操作

(1)已知项目的雷击安全调查,对现场进行取证;(2)雷击风险威胁的监控;(3)潜在的雷击风险分析。

4.2从目标看评估量度

(1)确定最基本的防雷安全基线,确保当前不存在高雷击风险;(2)为建立动态雷击安全防护和纵深防御提出思路;(3)为配置防雷安全管理和人员管理提出思路;(4)指导未来五至十年内的防雷安全发展。

5信息系统风险评估

5.1确认阶段

(1)召开项目启动会、甲方介绍信息系统业务要求;(2)雷击风险评估方法确认、评估详细的实施计划;(3)签订雷击风险评估协议;(4)绘制文档。

5.2雷击风险评估现场操作

(1)雷击风险趋势调查、投资额、业务流程;(2)事件调查访谈、监控;(3)甲方的业务要求取证;(4)现场测试数据。

5.3报告阶段

(1)雷击安全风险现状报告整理汇总;(2)雷击安全风险分析;(3)信息系统技术风险综合分析、业务风险关联分析;(4)雷击安全风险解决方案、阶段总结;(5)正式提交雷击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雷击风险评估是个综合、复杂的工程,它以大量繁杂的数据资料为基础,既包括项目原始数据,也包括相当数量现场检测、勘察、核实的数据来编制雷击安全风险解决方案,因此,对于其中的结论、观点,欢迎各方面专家指正,并进行研究、讨论。

在此应当声明的是,考虑到经济与技术结合的最大效益,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规定了防雷项目允许落闪频率和可接受的最大危险度,以上雷击安全风险评估操作方案和典型实例就是为了避免或减少雷击所造成的损失,评估中超出规范规定值的雷击损坏是可能存在的。

参考文献

[1] IEC61024-1.建筑物防雷[S].

[2] IEC61662.雷击损害风险的评估[S].

篇5

    根据电力工程项目的特点,并结合我国最新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对工程项目的规定,本文针对图1所示流程环节构建基于风险管理导向的电力工程项目内部控制体系,该体系以COSO委员会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理论基础,构建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确定各流程环节的关键控制点,通过风险反应以及其他诸如内部环境、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要素的结合来管理风险的内部控制体系。

    1.电力工程项目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构建电力工程项目内部控制体系的最基础的步骤,即识别上述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六个环节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关键控制点,并对风险进行分类[1]。关于电力工程项目风险识别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现场调查法

    现场调查法是指调查人在确定调查时间、调查对象的基础上亲临调查现场进行调查和访问的方法。现场调查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获得可靠性较高的第一手资料[2],但其缺点在于需要与被调查对象提前做好协调工作,且费时、费力,成本较高。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指调查者事先设计好问卷向被调查者发放,要求其如实填写调查内容的方法。工程项目建设包括很多业务流程环节,因此调查对象应尽可能涉及各个流程环节、各个部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方便、快捷、节省成本,但缺点在于问卷填写的过程不可控制,不能保证所有人都是根据自己所认知的真实情况填写的,且表格的回收率有时并不高。

    (3)核对表法

    核对表是指根据工程项目以前失败或成功的经验,把以前项目建设中遇到过的风险因素以及来源等列成一张表[3]。核对表法是总结以前的经验教训,列出以前遇到的风险点,这种方法揭示的风险点或关键控制点比其他方法少,但其他方法不能发现的关键控制点,这种方法可以识别。

    (4)财务报表分析法

    财务报表分析法是指以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为基础,对每一会计科目逐一进行分析,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4]。在分析特定会计科目时,应注意其与其他科目的联系;并且应将财务报表与工程预算联系起来,警惕某些潜在风险的发生。这一方法有助于提防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但不利于对风险进行更加详细的分类。

    (5)流程图法

    流程图法是指将整个工程建设过程按照一定的标准细分为不同的作业、流程,再对每个作业、流程的风险点一一识别的方法。这种方法便于风险的细分,但工作量大。

    (6)环境分析法

    环境分析法是指对工程项目所处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详细地分析,找出环境中可能引发风险的因素[5]。这种方法广泛运用于工程项目管理中。

    以上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在进行具体的电力工程项目风险识别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方法或几种方法结合使用。

    2.电力工程项目风险评估

    电力工程项目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分析其对工程项目目标的影响,并且评价每一风险的来源、重要程度和控制措施等,无疑,重要程度越高的风险,越应引起项目建设单位的重视。风险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把与决策相关的复杂难解的问题分为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对各层次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方法。层次分析法实质上是一种重要的决策方法[6],运用到工程项目风险评估中,简单地讲,即将工程项目的风险分为目标、设计、实施等层次的风险,再对每一层次的各类风险的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比较,再综合人的主观判断,从而确定工程项目中风险相对严重程度或重要程度的方法。

    (2)模糊评价法

    在经济活动中,很多因素是无法用确切的数字衡量的,这些因素所导致的结果也是模糊的。而1965年,L.A.Zadeh首次提出的模糊数学的概念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模糊评价法的主要工具是模糊数学。模糊评价法运用到电力工程项目风险评估中,可以对无法用数字加以准确描述的风险提供定量化的描述方法,即对识别到的所有风险点,根据模糊数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标准给出评语的过程。

    (3)敏感性分析法

    敏感性分析法即从对工程项目的目标与经济效益产生重大影响的众多不确定性因素中,找出敏感性因素,确定其对项目的敏感性程度,从而判断项目风险承受能力的一种分析方法。例如敏感性分析法可以测试工程项目成本因素的变化对工程经济效益的影响。

    (4)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关于信息处理的重要数学模型,在工程界与学术界广泛应用。神经网络由众多的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组成,每个节点代表一个激励函数,而节点之间的连接代表通过该连接信号的权重。这种方法在工程项目风险评估中也有应用。

    (5)贝叶斯网络法 贝叶斯网络法是一种数学模型法,这种方法是基于以贝叶斯公式为基础的概率推理的计算。这种方法在电力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估中也有所应用。

    (6)专家打分法

    专家打分法是风险分析中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当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无法使用其他以建立模型为基础的方法进行评估时,可以选择专家打分法。首先,将风险识别阶段识别出的所有风险或关键控制点列成调查表;其次,要求专家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发生风险后对项目目标的危害程度进行打分;最后,对专家打分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从而综合成整个项目风险[7]。专家打分法受专家的主观影响较大。

    对于特定的电力工程项目,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和项目特点选择合适、恰当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

    3.电力工程项目风险反应

    在以上识别和评估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对每一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反应策略。而风险反应策略主要分为以下四种:规避风险、减少风险、转移风险和自留风险。

    (1)规避风险

    在电力项目工程管理中,对于那些尚未发生或以前发生的风险,首要的风险反应策略是规避风险。对于可控风险,例如由人为操作不当,或体制不健全等导致的风险完全可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规避。

    (2)减少风险

    当风险无法规避时,最优决策是减少风险。减少风险是指在弄清楚引发工程项目风险的来源和因素后,采取相关措施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减轻风险发生后造成的损失。

    (3)转移风险

    在无法对风险进行规避或减轻时,应选择转移风险作为最优决策思路。转移风险是为了避免在承担或接受风险后对项目目标产生影响,而选择将风险向其他部门、实体转移。

    (4)自留风险

    自留风险是指在风险发生时,没有其他合适的风险应对策略可以选择,例如,工程施工中发生意外事故,采取积极的行动承担风险,将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篇6

1材料与方法

1.1风险因素确定

动物卫生风险分析尤其注重流行病学调查,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做到细分风险事件,掌握风险事件发生发展过程,查找与疾病发生、传播有关的风险因子[9]。根据这一方法本研究查阅草鱼出血病有关文献资料,罗列相关风险因子。同时从2010年5月至10月,在全国草鱼主养区调查草鱼出血病流行情况。根据该疫病流行特点,咨询多位草鱼研究人员、鱼病兽医师、生产一线工作人员等,根据他们的生产经验推荐草鱼出血病发生的有关风险因子,最后总结、归纳。

1.2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风险指标是反映风险事件发展的尺度和衡量标准,在对事件进行评估时,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考虑其代表性、系统性、综合性和易获性等原则,能够反映疫病的现状和客观规律[10]。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多目标的风险决策工具,它可以将复杂的系统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清晰化[11]。草鱼出血病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利用层次分析法将上述罗列的因素加以归纳总结,以构建草鱼出血病发生的风险指标体系。

1.3风险因子权重确定

采用德尔菲法确定权重[12]。依据构建的草鱼出血病风险指标体系,建立判断矩阵,比较两个因素重要程度时,根据因素间的相对重要程度给1~9分,其中1表示同等重要,3稍微重要,5比较重要,7重要,9绝对重要,反之填1/3、1/5、1/7、1/9;偶数表示重要程度介于前后奇数之间,最后通过矩阵求解权重[12]。以调查表方式咨询了国内50余位有关专家,进行风险权重确定,专家主要包括从事草鱼出血病研究的科研人员、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养殖户或鱼病兽医人员等。1.险评估模型选择本研究根据陆生动物常用风险评估方法[68],借鉴生态学环境综合评价方法[10],结合草鱼出血病特点和发病规律,综合考虑各指标体系,构建草鱼出血病发生风险评估模型。

2结果与分析

2.1风险因素

通过归纳、分类、总结,最后确定引起草鱼出血病发生的风险因素主要有鱼种、免疫、水温、水质、池塘状况、放养密度、饲养管理、发病史、天气等9个方面。

2.2风险指标体系

针对9大方面的风险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草鱼出血病风险指标层次体系,该体系包括9个目标层和26个风险指标层,如图1所示。2.3风险权重通过对9个目标层构建判断矩阵,两因素比较、计算,求解出B1B9(B1鱼种、B2免疫、B3水质、B4放养密度、B5水温、B6饲养管理、B7发病史、B8天气、B9池塘状况等)的权重集合为W={0.167;0.202;0.124;0.109;0.101;0.097;0.092;0.081;0.064},其中B2免疫与B1鱼种的权重值最高。矩阵一致性检验CR=0.094,小于0.10,因此矩阵具有较满意的一致性。各风险指标层权重见图1。

2.4各风险指标量化赋值标准

2.4.1一等级重要风险指标赋值

根据各风险因子性质,鱼种是否带毒和鱼种是否接受免疫具有重要影响权重,如果其赋值为1,即能够直接被评估为高风险。C1鱼种是否带毒*:本研究中发现某一地区草鱼种常来自相对集中的苗种场或养殖户。在江西南昌和佛山南海区的几个重点苗种场进行不定期抽样监测,将样品冰冻带回实验室进行RT-PCR检测。检测结果为阳性的草鱼种,即判断为鱼种携带病毒,为高风险,权重系数为1,直接赋值1分;C4鱼种是否接受免疫*:通过养殖户生产记录可知,鱼种下塘后从未接受免疫措施,即为高风险,权重系数为1,直接赋值1分;这两个指标只要符合其中之一,即整个养殖系统发生草鱼出血病的风险为高。以上两点均不符合,则按下述逐条赋分。

2.4.2三等级评判标准

风险指标分为可测量风险指标和不可测量风险指标两类。不可测量风险指标按照三等级评判标准分为高、中、低3个风险等级,对应的风险量化值为:1、0.66、0.33。这类指标赋值情况见表1。

2.4.3四等级评判标准

根据危害识别细化原则,某些风险指标可按照四级评判标准分为高、较高、中、低4个等级,对应的风险量化值为:1、0.75、0.5、0.25,具体各指标说明见表2。

2.5评估模型

采用综合评分法来表述草鱼出血病发生的风险概率,其函数模型为:,ijijijR=∑wp其中,R为草鱼出血病发生概率,wij表示第i项风险指标层j项风险指标的绝对权重,pij表示第i项风险指标层j项风险指标的风险赋值。

2.6模型验证

2010年510月利用该模型对3个草鱼养殖区华中(湖南、湖北、安徽)、华南(广东、江西)和西南(广西、四川、重庆)121份草鱼出血病病例进行模型验证,通过现场鉴定或实验室分子检测共确诊草鱼出血病37例,占30.58%。华中、华南、西南3个养殖区域病毒性草鱼出血病发生率分别为35.7%、23.08%、34.21%。3个区域中,华南地区草鱼出血病疫苗使用情况较普遍,达63.33%;而华中地区和西南地区疫苗使用率都比较低,仅为7.35%和4.54%。应用该模型对调查收集的3个养殖区草鱼养殖情况、疫苗使用情况、养殖技术、管理技术和疫病流行情况等进行半定量风险评估,得出华中地区草鱼出血病发生风险概率为0.699,西南地区为0.69,华南地区为0.568。可以看出,广东地区发生草鱼出血病风险较华中和西南地区低。这跟笔者调查的实际养殖情况较符合,模型评估结果较准确。

3讨论

动物卫生风险分析是当前国际通行的实施动物卫生科学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是对动物卫生事件进行预防性风险管理的一种通用工具。在陆生动物卫生风险分析方面近年来已开展不少研究工作,如禽流感[68]、口蹄疫[13]等的风险分析。本研究以进出口风险评估方法(IRA)[14]为基本思路,初步构建了草鱼出血病发生的半定量风险评估模型,为水生动物疫病发生风险评估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动物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众多评估动物疫病发生风险的报道常采用生态综合评估模型的方法[12],这些模型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为采取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15]。李静等[6]2006年构建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的风险评估框架包括8个方面因素,17个子风险因素;之后王靖飞等[8]对风险因素进行提炼,使得评估模型更准确,风险管理措施针对性更强。蓝泳铄等[7]构建的模型则有22项风险因素。本研究同样采用上述方法,初步构建了草鱼出血病发生风险的评估模型。

目前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有定性、半定量和定量3种[16]。定性风险评估是风险分析的初级阶段,以“高、中、低”来表示风险评估结果,它以较强的灵活性尤其适合初次开展研究的学科。定量风险评估方法以事件发生的概率为基础,建立风险因素与后果之间的向量依存关系,以数字形式表述风险评估结果,准确性高[17]。定量风险评估是风险分析的高级阶段,需要丰富的数据,工作量大,难度高。草鱼出血病严重影响草鱼健康养殖,但是在水生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方面可利用的资源和数据非常有限,模型构建难度较大,这在初次进行风险评估的学科尤为突出[1718]。本研究模型在构建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料,紧密结合草鱼出血病发生特点,并以调查表形式采用德尔菲法确定权重。专家组成多样,既有科研人员,又有一线生产经验丰富的专家,保证了评估结果的真实可靠,矩阵一致性较好(CR=0.094)。另外,构建的半定量风险评估模型,结合了定性风险评估灵活性强和定量风险评估结果相对准确的双重优点。

篇7

(一)社会征信管理体系不完善,制约外贸企业的发展

对于外贸企业而言,良好的国外企业信用体系需要从国家层面加以建设,而且外部市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实施的效果。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主要靠银行对个人或企业的交易记录来对其资信情况进行判断,这种渠道的信用信息基本不对私人开放。那么,在对涉外经济活动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利用方面就更加参差不齐,因此外贸企业基本上是难以获取国外客户资信信息和信用管理服务;除此之外,我国外贸企业之间也存在壁垒。由于存在激烈的竞争,涉及国外客户的信息也基本上不予交流,很难及时共享到其他外贸企业被欺诈的信息,这就为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甚至出现同时在我国十多个口岸进行诈骗的荒唐事件。

(二)企业内部普遍缺乏信用管理专职机构

从大量的案例中不难发现,一些外贸企业因为内部没有专职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构,就不可能有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因此,引发我国外贸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的重要原因是企业缺乏信用管理体系。即使部分企业建立了信用管理专职机构,但因公司管理层的不重视或专职人员的管理水平不高而未发挥实际作用。

(三)员工信用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资信调查对于任何外贸企业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大量实践证明,做好资信调查工作可以规避很多交易风险。进口商的资信状况决定外贸企业能否顺利履行合同、安全收汇。由于同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许多外贸企业给予外商较为宽松的付款条件来独揽客户,从而忽略了资信调查工作,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二、对我国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构建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信用风险的产生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交易环节,而是贯穿了整个贸易流程,因此,构建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也必须贯穿于所有可能产生风险的交易环节,实现对各个风险环节的全程控制。所谓企业信用全程管理就是要求做到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都对企业出口信用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其中,事前管理是要求企业在业务开始前加强对客户的财务状况、资信情况等进行调查,事中管理要求企业在实际业务活动中对授信对象和授信金额进行实时管理,事后管理要求企业加强三项资产(应收、预付、存货)的监控管理,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尤其是逾期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做到如上三步骤,基本就构成了企业风险管理全过程。

(二)加强客户的资信调查,合理制定信用标准

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中应明确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主要是加强客户的资信调查,给客户制定出一个合理的信用额度,通常需要从两个方面加强对客户的资信调查:首先是调查客户所在国家的宏观环境,评估东道国的风险因素,有效控制因国际因素原因带来的信用风险,这项工作对于一般企业而言是不太现实和经济的,企业规避此类风险还是以预防为主。在实际的业务操作中,规模不大的外贸企业还是咨询专业机构的一些评价指标:比较权威的有欧洲货币指数、机构投资家风险等级指标等。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外贸企业,除咨询上述专业机构外,还应该委托他们对一些专项因素进行调查、评估,做到真正了解东道国的风险所在,建立预警机制,有效预防信用风险的发生。其次是针对国外客户本身所采取的一些资信调查评估,从不同渠道了解国外客户的资信状况,加强信用风险档案管理。企业可选择通过传媒、网络等自己掌握和了解客户信息,也可通过国内的一些银行或专业资信调查机构等渠道收集有关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外客户的经营情况、资信偿付能力并做出准确判断,以此来作出正确的经营策略。企业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依据国外客户资信状况,对不同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等问题进行差异化管理,最终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信用额度。对信用管理要做到时时跟踪,对于超过额度的客户,未进行新的评估审定前,对超出部分坚决不予赊销。

(三)完善企业外部的信用管理体系

1.加强征信管理建立信用制度的核心是征信数据的采集及评估(资产信用调查和评估,企业资信调查及评估,消费者信用调查和评估)。政府和中央银行应主导建立征信系统,此系统不应该以盈利为目的,主要职责是为社会服务。

2.我国政府应大力扶持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信用服务行业发展和建设信用体系必须要求信用信息市场化。目前国外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首先是政府应加强对各类信用服务中介结构的监督管理,建立各类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其次是大力推进和发展包括信用调查、信用征集、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信用咨询等信用中介机构在内的各类社会信用服务业。

3.快速发展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服务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服务,在我国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展和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服务,应该做好出口信用保险的宣传力度,政府应大力支持出口信保业务并建立科学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

(四)购买出口信用保险,减少经济损失,促进健康发展

篇8

关键词:散装盐水鸭;单增李斯特菌;半定量;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1-2852-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1.035

南京市被誉为“鸭都”,鸭的年加工量、销售点、消费群体均居全国之首[1]。盐水鸭是南京市的传统风味,属于低温肉制品,已有近400年的悠久历史,由于独特的风味和较高的营养价值,一直以来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散装盐水鸭新鲜实惠,在盐水鸭的销售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但由于其多数来源于作坊式加工,卫生情况堪忧,且在销售时,刀具、砧板上的交叉污染较为严重,二次污染的几率较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可在低温、酸性、高盐的环境中生长,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是熟肉制品中最常见的、公共卫生学上最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之一,该菌可穿透肠道、血脑、胎盘三大屏障,能引起人类腹泻、脑膜炎、败血症等疾患[2],一旦感染死亡率较高[3,4]。虽然李斯特菌病的病例不如其他食源性疾病常见,但较高的死亡率使其成为仅次于沙门氏菌感染的致命食源性疾病[5],死亡率高达30%[6],其中因熟肉制品中食源性病原菌导致的食物中毒占有较大比例[7]。2008年9月,加拿大枫叶公司因肉类食品被单增李斯特菌污染而引发严重的食物中毒,导致15人死亡。2011年9月,美国84人因食用李斯特菌污染的甜瓜而染病,其中21人死亡。中国尚无报道人群中食源性李斯特菌引发患病的案例,但根据调查资料显示,中国各地区在各类熟肉制品中均受单增李斯特菌不同程度的污染,表明中国有爆发单增李斯特菌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可能[8-12]。

中国对于食品中致病菌的风险评估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中国疾控中心和各高校逐步开展了有关食品微生物的风险评估工作。田静等[13]针对2009年全国监测网的资料对中国散装熟肉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开展了定量风险评估工作。董庆利等[14]对某市各类即食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进行了半定量风险评估研究,但由于不同地区在食品污染率、消费量、饮食习惯上均存在差异,对评估结果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加之盐水鸭有很强的地域特色,与其相关的风险评估研究鲜见报道,因此有必要对南京市散装盐水鸭中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风险分析。

目前,南京市散装盐水鸭中单增李斯特菌的监测数据并不完善,缺乏定量检测数据,且食源性李斯特病的临床资料鲜见报道,开展完整的定量风险评估有一定的难度。半定量风险评估是一种比较风险程度的方法,相对于定量风险评估的成本更低、耗时更短。目前,半定量风险评估工具主要有澳大利亚霍巴特大学研发的Risk Ranger软件,刘清B等[15]、Eric等[16]基于风险矩阵建立了风险监测模型iRisk、sQMRA。Risk Ranger是目前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半定量风险评估软件之一,其主要优势在于可以比较不同食品中的食源性病原菌的风险以及采取不同风险管理措施后风险的变化程度,在国际上已得到广泛使用[14,17,18],评估者需回答软件中提出的11个问题,将回答结果输入软件后,用从0到100之间的数字来表示风险的级别[19],除了对风险进行分级,Risk Ranger还有助于研究影响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索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等级变化程度之间的关系。Mataragas等[17]运用该软件成功地对畜禽肉中多种致病微生物进行了半定量评估,为食品生产者制定风险预警措施提供了参考;刘弘等[18]运用该软件对上海市生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风险分级评估,分析了各项参数对评估结果的影响程度。本试验基于南京市散装盐水鸭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情况的调查数据,对其风险进行半定量评估,为有关部门开展盐水鸭中单增李斯特菌的风险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1.1 风险评估框架

基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提出的微生物风险评估原则和步骤[20],将其分为四个部分: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

1.2 单增李斯特菌监测数据及爆发资料来源

单增李斯特菌的监测数据来源于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2013年4~12月在南京市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调查散装盐水鸭的132组数据[21]。爆发资料主要来源于2001―2010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况分析[22]。

1.3 人口及消费数据来源

人口数据来源于南京市2012年统计年鉴[23],消费数据来源于对南京市散装盐水鸭销售点的实地调研。

1.4 评估方法

采用Risk Ranger软件来进行风险分级。运行软件后,对于问题的输入结果将被量化,评估结果将以风险评分的形式呈现,0~32为低风险,32~48为中风险,48~100为高风险。

2 结果与分析

2.1 危害识别

单增李斯特菌属于革兰氏阳性短杆菌,菌体两端钝圆,大小约为(0.4~0.5) μm×(0.5~2.0) μm,需氧或兼性厌氧型,生长温度范围为-1.5~45 ℃,最适温度为30~37 ℃,是一种典型的耐冷性细菌,-20 ℃可存活一年[24],能在4.5~9.0的pH环境中生长,并且耐高盐环境。单增李斯特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与宿主的年龄、免疫状态有关,易感人群主要是新生儿、孕妇及40岁以上的成人,此外,酗酒者、免疫系统缺陷者也易被该菌感染[25]。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瑞典、加拿大、日本及法国等国曾多次爆发由单增李斯特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主要传播媒介有即食肉制品、乳制品、水产品等[26]。

[25] DEL P, GARCIA G, DIAZ R, et al. Listeria monocytogenes septic arthritis in a patient treated with mycophenolate mofetil for polyarteritis nodosa: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012, 17(2):132-133.

[26] 萨仁高娃,胡文忠,姜爱丽,等.产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3,34(1):372-376.

[27] COOLEY M B,QUINONES B,ORYANG D,et al. Prevalence of shiga toxin 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salmonella enterica, and Listeria monocytogenes at public access watershed sites in a california central coast agricultural region[J]. 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2014,30(10):58-62.

[28] RODRIGUEZ-LAZARO D,HERNANDEZ M. Isolation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DNA from meat products for quantitative detection by real-time PCR[J]. Journal of Rapid Methods and Automation in Microbiology,2006,14(4):395-404.

[29] CARRASCO E,PEREZ-RODRIGUEZ F,VALERO A,et al.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in RTE lettuce salads[J].Comprehensive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Food Safety,2010,9(5):498-512.

[30] TOM R,SVEN R,AAMIR F,et al. 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in ready-to-eat meats in Austral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2009, 131(2):128-137.

篇9

一、以排序经营风险大小为重点,编制计划,确定项目

根据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来编制年度审计计划和确定审计项目,是配合企业年度风险战略、对年度审计任务所做的安排,是企业年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风险评估重要作用的首要环节,其中的关键步骤是制定选择被审计者的策略和按风险水平对潜在被审计者进行排序。以产能建设项目投资专项审计为例,按照因果树方法进行定性分析,从“战略目标——影响因素——开发优势——投资价值”等链条环节逐一分析评估,认定“产能建设及其投资效益的不确定性成为高风险因素”,最终将产能建设投资专项审计项目列入年度审计计划。该环节主要步骤是:

根据企业风险评估情况编制年度审计计划时,要具体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上一次审计的日期和结果,审计间隔期越长,风险就越大;企业对前次审计的整改情况,整改不彻底或未整改,说明风险较大;企业内部控制的强弱,薄弱环节或缺陷越多,说明内部控制不健全或执行不到位,越应该进行审计;重要业务领域,如资金管理、投资管理、物资采购等业务,存在风险的可能性较大,应该进行重点关注;企业领导特别关注的问题,此类问题存在特殊性、重要性的特点,应优先安排审计;职工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是属于容易引起大家争议的领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重点关注;企业风险防范措施的充分性、有效性;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也是编制年度计划、确定审计项目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对企业风险进行评估时可灵活采用以下方式:安排审计人员查阅以前年度内外部审计和检查的档案资料,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企业存在的风险;组织不同部门人员、不同行业的专家进行讨论,分析企业面临的风险;聘请中介机构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

二、以识别风险评估范围为导向,开展调查,圈定重点

审计部门按照年度审计计划,按期逐项实施审计项目。审计项目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组建审计组,选择配备审计组长和主审,进行审前调查,制订审计实施方案。其中,集中体现风险评估手段的是审前调查,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分析性复核和内部控制测试。主要步骤是:

在该阶段,应予识别和评估风险的范围包括被审计者所有领域和所有经济活动、业务流程;风险类别既有固有风险,也有控制风险。通过分析审前调查资料,不仅要了解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发现潜在的重要风险;还要根据重要战略风险和重大交易类别确定关键经营环节并进行分析,识别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然后根据分析情况,逐项列明企业经营风险清单,将审计范围内的高风险领域作为审计重点。审前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的经营规模、行业特点等内外部环境;产供销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财务报告等相关经营信息;内控体系建设、风险应对机制、风险管理过程等内部控制信息。

在审前调查中,审计人员可用以下方式获取企业资料:通过询问企业管理层并进行讨论,了解风险管理、信息管理、战略管理方面的有效性;通过查阅企业内外部审计档案、会议记录、财务报表、公司文件等内部资料,了解经营模式、关键绩效指标、内控流程等相关情况及存在的内部风险因素等;查阅有关财务制度和行业法律法规、行业发展趋势、本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该行业其他公司的年度报告等外部资料,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客户信息、竞争对手、发展前景等方面信息,了解企业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有利、不利因素,以及潜在的风险点。

三、以计价风险影响程度为参考,拟定方案,分配资源

审计小组在审前调查结束后,应根据审前调查掌握的风险程度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在审计方案中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根据已列示的企业重大风险清单,通过分析,确定是目前已存在的风险还是潜在风险,以及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然后按照风险程度高低,确定现场审计的时间、范围、审计程序及查证重点;最后根据上述内容,拟定适用的审计方案,合理分配审计资源,如安排业务能力强的审计人员对高风险领域进行全面详细检查;对不同层次的风险领域,安排不同的抽样比例进行检查,以突出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与效果。

分配审计资源时,可以采用风险计算公式:风险=暴露的金额×可能性×发生频率。以计分的方式,将风险大的领域或环节作为审计的重点,从而使现场审计的目光始终聚焦于重大风险领域。另外,在配备审计人员时除选派本部门专职审计人员外,还应考虑配备具有丰富风险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员。尤其在实施大型审计项目时,审计组成员除专职审计人员参与外,可聘请风险管理、计算机、计划统计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参与;对于一般审计项目,可在审前培训中增加有关风险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加强审计人员在风险分析、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学习与讨论,为顺利实施审计打好基础。

四、以分析偏高风险领域为目的,把握方向,锁定难点

审计组在上述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要按审计通知书要求进驻企业。首先要召开进点动员会,听取企业关于基本情况的汇报,向对方明确本次审计的目的、主要内容并提出相关要求。其次要开展现场查证,现场查证的内容与审前调查内容有所不同,现场查证的内容更具体,更侧重于企业各经营环节,尤其要关注是企业高风险领域、关键经营环节的内控测试。通过现场查证要进一步分析企业存在的经营风险并按风险大小进行重新排序,若分析结果与审前调查有差别,应重新调整审计实施方案,调整审计测试的范围、重点以及分工,做到把握好审计方向,锁定下一步的工作难点。

结合《内部审计实务标准》要求,笔者认为,该阶段按风险大小进行重新排序时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涉及财务暴露的问题,交易金额大的,存在风险也越大,应予以先审;涉及可能出现的损失或风险,损失或风险大的事项或业务应进行先审;涉及企业决策层要求的事项或重点关注的领域,应安排优先审计;涉及经营管理、计划目标、内控系统方面存在重大变动的事项,要先行关注;曾使内部审计部门取得较大审计成果的事项,也应属于先审之列。

五、以测试潜在风险环节为基础,获取证据,实施评价

笔者认为,因为我国目前企业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完善,当内部控制存在缺陷而审计人员未发现或测试内部控制不充分时,会出现极大的风险,因此在实务操作中应把企业内部控制测试作为必需程序,通过实质性测试,充分揭示企业经营管理中潜在的风险隐患,并对各种风险的程度、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等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获取充分、适当、有效的审计证据,形成具有说服力的审计发现。控制测试时不能局限于会计控制系统,而更应侧重经营风险控制的测试,以确定企业是否有效控制了经营风险。若测试过程中发现某经营环节特别是关键环节控制不存在、控制设计不合理或存在重大缺陷、内控执行不到位或执行无效等情况,审计组长或主审应考虑调整审计实施方案,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或采取其它替代程序,尤其是对于各类重大交易事项必须进行实质性测试。

篇10

【关键词】 消化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营养不良;营养风险评估

曾有调查结果显示[1], 住院患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营养不良, 且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饮食结构、经济文化、原发疾病等因素有关。在消化内科中老年患者占有较大的比重, 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与种类均较多, 因此会对患者的营养状况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次研究中出于对消化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营养不良以及营养风险评估状况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 对本院收治的消化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展开了欧洲营养风险筛查, 并对筛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本院收治的消化内科老年住院患者, 抽取其中的276例作为研究对象, 再将其按照居住地分成城市组(109例)与农村组(167例), 城市组有男58例, 女51例, 年龄60~84岁, 平均年龄(72.1±14.3)岁, 农村组有男89例, 女78例, 年龄60~85岁, 平均年龄(71.9±13.6)岁。以上统计城市组与农村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存在比较价值。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接受住院治疗, 自愿接受临床研究, 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

1. 2. 1 研究方法 将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按照居住地点分成城市组与农村组, 对这两组研究对象展开营养风险筛查, 并对筛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 2. 2 营养风险评估方法 患者体质量指数(BMI)评定标准以中国陈春明标准为依据, 即BMI

1. 3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对比以t检验;计数资料的对比以χ2检验, 在P

2 结果

2. 1 276例患者营养风险评估结果统计 经统计发现, 本组共276例患者中, 存在营养不良状况者66例, 发生率为23.91%, 存在营养风险者128例, 发生率为46.38%。

2. 2 城市组与农村组营养风险评估结果比较 通过对比发现, 农村组患者营养不良、营养风险的发生率均较城市组升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对老年患者而言, 由于其生理功能的衰退, 很容易合并多种脏器疾病, 增加了营养风险。在消化内科中老年住院患者的营养问题成为临床治疗与护理中的一项重点[4]。营养不良风险就是指患者在住院过程中所发生营养不良的几率大小, 并没有涉及到临床结局;营养风险则是特指营养因素导致患者的临床结局受到影响的风险, 对营养风险是指与营养因素有关的出现临床并发症的风险进行了强调[5]。现阶段临床上多采取NRS2002方案对患者的营养风险进行评估。本次研究中经NRS2002 方案对276例消化内科患者展开了营养风险评估, 结果发现, 存在营养风险者128例, 发生率为46.38%, 且农村组营养风险发生率高于城市组。研究中对比分析了城市组与农村组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 结果发现同样是农村组高于城市组。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 NRS2002方案在住院患者营养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效果显著, 可对患者的应用状况进行准确的评估。在基层医院中消化内科住院患者营养状况不是十分理想, 特别是农村患者的营养状况较差, 临床应引起重视, 积极展开营养支持治疗, 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以保证基础疾病治疗的顺利实施, 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赵兆兰,庄志清,陈小华,等.老年住院患者营养状况调查分析.实用老年医学, 2010,13(06):178-179.

[2] 蒋朱明,于康,朱赛楠,等.中小医院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支持应用调查研究协作组:我国东、中、西部中小医院住院患者营养不良(不足)、营养风险、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及营养支持应用状况调查(中期小结).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8,14(06): 1121-1123.

[3] 朱利微,徐淑云,辛海龙,等.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的临床应用及研究.当代医学, 2011,14(08):342-344.

[4] 卓紫虹,梁波,陈娇莲,等.消化内科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支持应用状况.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13(02):287-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