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书法的发展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书法的发展史

篇1

[关键词]书法艺术;唐代楷书;“初唐四家”

[中图分类号]J2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6—0101—02

南北朝时期,以长江为界,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在南北对峙的169年间,我国的书法史亦分为两派:南派沿袭东晋二王的典范,擅长帖学,一些士大夫与帝王贵胄都雅好书法,相与赏玩评鉴,从而形成了一种浓郁的艺术氛围。遗憾的是,年代久远,留下来的真迹寥寥无几。相反,北朝特别是北魏刻碑之风盛行,大量的碑刻墓志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这些作品风貌各异,不但显示出楷书演变的痕迹,同时正因为其不成熟反倒流露出不同的意趣和风韵。

隋朝在我国楷书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所谓“熔南北于一炉,开唐书之先声”。隋代是南北朝书法的交汇融合与发展时期,也是唐代楷书的奠基时期,这个时期的书风从总体上来看是实现着从拙朴向精美、从荒率向规整的转换,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日趋成熟;同时,也正是由于转换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隋代书法有着较大程度的自由和选择空间。从流传的隋碑如《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启法寺碑》、《苏孝慈墓志》等来看,楷书已相当成熟,初唐书家莫不受其影响。

楷书自隶书蜕化而来,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不断演变,至隋朝已渐趋成熟,其标志为:一是逐步摒弃了富有隶意的波捺,而采用了楷书回锋收笔的方法;二是形体由略扁转为方正;三是字形变得整齐妍美起来。隋朝书法上承汉魏六朝之余绪,下开唐人楷法之先河,从其流传的碑刻来看,隋人对方笔的运用已相当成熟,对结字的匀称、平和、严谨已趋于完美。六朝时期,隶楷错变,无体不有,面目各异,其体质拙朴,意态奇变的现象至唐代已达到完美成熟的境界,唐人楷书法度森严,结字匀称,笔意精到,章法和谐,骨肉相称,文质相谐,刚柔相济,为世人树立起“法”的典范,这种现象往往与其时代的审美观念和审美习俗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初唐楷书,承魏晋六朝之遗风,皆以劲健为尚,以瘦硬为美,提倡一种内在的沉劲骨力。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被世人称为“初唐四家”,虞之圆润丰美,欧之方劲刻厉,褚之清腴端雅,薛之瘦练疏通,虽风格各异,但皆注重法度,点画精到细腻,结字端庄雅正,为后世楷法树立起历史的典范。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浙江省)人。虞世南书承智永,得二王法,其书端肃静穆,舒卷雅逸,用笔“圆浑温润而不露圭角”,“内含刚柔、立意沉粹”,“如白鹤翔云,人仰丹顶”。清旋在《初月楼论书随笔》中曾对欧、虞两家书风进行了比较:“昔人评欧阳率更书如金刚怒目,大士挥拳;虞永兴能中更能,妙中更妙,二家之书,余实未敢定其优劣。涿鹿冯铨谓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此言非也。欧亦刚柔内含,学欧而不得其笔,乃有露骨之病;学虞而不得其笔,又岂无肉重之失耶。”

《孔子庙堂碑》是虞世南的代表作,此碑书法锋芒内敛而气宇轩昂,字字珠圆玉润,体现了虞书含蓄生动的特点。在用笔上外柔内刚,笔力遒劲,气力沉厚,有千钧之力,点画之间,信手拈来,顺乎天然,通篇井然有序,其完好的整体效果令人赞叹不绝,这是书家注重精神内容的体现。清冯班《钝吟书要》云:“虞世南《庙堂碑》全是王法,最可师。”清刘熙载《艺概》云:“学永兴书,第一要识其筋骨胜肉,综昔人所以称《庙堂碑》者,是何精神!”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湖南临湘人。欧阳询博贯经史,经常与李世民切磋书艺,其学书笃志专精,书名远播。询初学王羲之,后又汲取了北朝峻拔淳朴书风而自创风格。欧阳询的楷书以险劲刻厉见长,法度严谨,清劲秀健,苏轼评其书谓:“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楷,率更貌寒寝,敏悟绝人,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的代表作,九成宫原名仁寿宫,隋文帝时建,在陕西麟游县西5里天台山中,为唐太宗避暑胜地,因乏水源,某日,太宗偶然发现“厥土微觉有润,因而以杖导之,有泉随而涌出”,其清若镜,味甘如醴,大喜,因勅命魏征撰文,欧阳询书碑,以记盛事。是碑立于唐贞观六年(632),因是奉勅所书,所以写得特别严谨,一笔不苟,点画工妙,沉静入骨,结字稼纤得度,意态精密。王澍《竹云题跋》评此碑曰:“率更风骨内柔,神明外朗,清和秀润,风韵绝人,自右军来未有骨秀神清如率更者,《醴泉》乃其奉诏所作,尤是绝用意书。”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杭州钱塘人。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工楷法,贞观初,太宗出内府金帛征求二王遗墨,世人进献甚多,但其中真伪杂陈,褚为之鉴定,备论所出,一无舛误。褚遂良初学虞世南,后又上溯二王及汉隶,楷书自成家法,点画遒劲瘦铄,结字清远萧散,微杂隶意,古雅绝俗,有“美人婵娟,似不任乎罗琦”之态,言其用笔清雅婉逸也。《唐人书评》谓:“褚遂良书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传世楷书作品亦各具风貌。

篇2

模式转变

传统的防火墙通常都设置在网络的边界位置,不论是内网与外网的边界,还是内网中的不同子网的边界,以数据流进行分隔,形成安全管理区域。但这种设计的最大问题是,恶意攻击的发起不仅仅来自于外网,内网环境同样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而对于这种问题,边界式防火墙处理起来是比较困难的,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防火墙产品也开始体现出一种分布式结构,以分布式为体系进行设计的防火墙产品以网络节点为保护对象,可以最大限度地覆盖需要保护的对象,大大提升安全防护强度,这不仅仅是单纯的产品形式的变化,而是象征着防火墙产品防御理念的升华。

防火墙的几种基本类型可以说各有优点,所以很多厂商将这些方式结合起来,以弥补单纯一种方式带来的漏洞和不足,例如比较简单的方式就是既针对传输层面的数据包特性进行过滤,同时也针对应用层的规则进行过滤,这种综合性的过滤设计可以充分挖掘防火墙核心功能的能力,可以说是在自身基础之上进行再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目前较为先进的一种过滤方式是带有状态检测功能的数据包过滤,其实这已经成为现有防火墙产品的一种主流检测模式了,可以预见,未来的防火墙检测模式将继续整合进更多的范畴,而这些范畴的配合也同时获得大幅的提高。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防火墙的信息记录功能日益完善,通过防火墙的日志系统,可以方便地追踪过去网络中发生的事件,还可以完成与审计系统的联动,具备足够的验证能力,以保证在调查取证过程中采集的证据符合法律要求。相信这一方面的功能在未来会有很大幅度的增强,同时这也是众多安全系统中一个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功能扩展

现在的防火墙产品已经呈现出一种集成多种功能的设计趋势,包括VPN、AAA、PKI 、IPSec等附加功能,甚至防病毒、入侵检测这样的主流功能,都被集成到防火墙产品中了,很多时候我们已经无法分辨这样的产品到底是以防火墙为主,还是以某个功能为主了,即其已经逐渐向我们普遍称之为IPS(入侵防御系统)的产品转化了。有些防火墙集成了防病毒功能,这样的设计会对管理性能带来不少提升,但同时也对防火墙产品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产生了影响,即性能和自身的安全问题,所以我们的意见是应该根据具体的应用环境来做综合的权衡,毕竟这个世界暂时还不存在什么完美的解决方案。

防火墙的管理功能一直在迅猛发展,并且不断地提供一些方便好用的功能给管理员,这种趋势仍将继续,更多新颖实效的管理功能会不断地涌现出来,例如短信功能,至少在大型环境里会成为标准配置,当防火墙的规则被变更或类似的被预先定义的管理事件发生之后,报警行为会以多种途径被发送至管理员处,包括即时的短信或移动电话拨叫功能,以确保安全响应行为在第一时间被启动,而且在将来,通过类似手机、PDA这类移动处理设备也可以方便地对防火墙进行管理,当然,这些管理方式的扩展需要首先面对的问题还是如何保障防火墙系统自身的安全性不被破坏。

性能提高

未来的防火墙产品由于在功能性上的扩展,以及应用日益丰富、流量日益复杂所提出的更多性能要求,会呈现出更强的处理性能要求,而寄希望于硬件性能的水涨船高肯定会出现瓶颈,所以诸如并行处理技术等经济实用并且经过足够验证的性能提升手段将越来越多的应用在防火墙产品平台上;相对来说,单纯的流量过滤性能是比较容易处理的问题,而与应用层涉及越密,性能提高所需要面对的情况就会越复杂;在大型应用环境中,防火墙的规则库至少有上万条记录,而随着过滤的应用种类的提高,规则数往往会以趋进几何级数的程度上升,这是对防火墙的负荷是很大的考验,使用不同的处理器完成不同的功能可能是解决办法之一,例如利用集成专有算法的协处理器来专门处理规则判断,在防火墙的某方面性能出现较大瓶颈时,我们可以单纯地升级某个部分的硬件来解决,这种设计有些已经应用到现有的产品中了,也许未来的防火墙产品会呈现出非常复杂的结构,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祈祷这种状况最好还是不要发生。

篇3

【关键词】通讯技术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在日常生活中,现代通信技术往往被当成是一种单一的电信通信、数字通信、IT产业及电子产品制造业等高新技术通信,往往忽略了关于通信的本身特质。其实,类似邮政通信,也作为现代通信的一个重要组成,只不过邮政通信通过实物传递作为基础以对文字、图片和实物的空间转移传递信息。 虽然当前的现代通信逐渐成熟,但是随之也带来一些不足。

一、通讯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前,无线通信作为通讯技术的一项重要表现方式,在当前信息科学技术的领域里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日益信息化,人们需要借助通信来实现创新型的工作和管理,因此加强通讯技术的的支持是一项重要工作。当前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rd-generation,3G),主要是指一种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现在广泛使用的3G服务,能够让我们消费者享受到同时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速率一般在几百kbps以上。3G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目前3G主要存在三种标准:CDMA2000,WCDMA,TD-SCDMA。根据网络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全球的3G及以上的用户已然达到了25.93亿,这个数据占了全球移动用户的41.40%。其中2G及以下用户为数据为36.70亿,占了全球移动用户的综合比例下降到了58.6%。预计到2015年,在亚太地区将超过欧洲,成为全球3G用户最多的地区,估计用户将达到全球的39%;跃居欧洲列第2位。

二、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加强对于服务的多向控制

在未来,对于通信系统的相互交互性将发展并表现得更加彻底,对于参与通信的任何一方都可发出控制请求并得到系统的响应。这将为广大用户带来实时性的功能和多元化的立体的信息通信,这将从原始的人类的自身的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功能跨度到现阶段运用先进的通讯技术满足人们多功能的视觉、听觉等方面的享受。在未来市场的进程过程中,我们对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需求和提出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这就对于我们加强通讯技术的仿真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实现对于数据、图像和声音等多种形式的还原,让我们在技术上有了新的思考。在未来,对于通信系统在实现信息的及时性和仿真性上有着巨大的要求。

(二)无线网络技术不断发达

现阶段,无线通信范围内的各种新型的技术为大家带来的互补性越来越明显。如何加强对于政府的宏观调洪,给众多的企业配置优越的无线资源,不断推进不同类型的技术对于相关频谱的规划和应用工作成为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毋庸置疑,未来的无线网络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并将逐渐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作为我们企业也将不断加强对于自身通信的要求和规划,加强对于现有的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在未来NGN的概念中,固定网络将形成一个高带宽、IP化、具有强QoS保证的信息通信综合网络平台。在这个高效能的平台之上,我们将看到各种接人手段会成为网络的触手,向各个综合的领域里延伸。 发挥不同技术的个性,综合布局,解决不同区域、不同用户群对带宽及业务的不同需求,达成尤线通信网络的整体优势和综合能力。综合上述可见,对于通信技术的无线发展趋势,未来的前景是光明的,在各种关于无线技术的互补上将更加注重发挥各自的优点,努力做到取长补短,尽可能的发挥各自的优势,让我们的通信技术朝着多元化和网络化的趋势发展,逐步形成一体化的综合进程,从宏观上形成网络技术的大融合,为我们的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三)4G时代全面到来

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它所具有的最大的特点是有关于数据的传输的速度和效率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4G时代的到来,4G技术得到广泛运用,将使得我们的通信网络的传输速度得到大幅度地提升,我们对于享受高速网络带来的快乐已经不远了。通讯技术的发展也逐渐从单一的电话、发短信等,逐渐过渡到综合性的一体化进程,让各种功能都得到统一的实现。未来对于4G通讯技术的应用,将使用高速的网络为基础,加强了对于我们个人的身份识别功能和低定位功能,同时还将逐渐取代银行的电子支付等附带功能,让不同的客户享受到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服务。这使得我们的通讯设备的功能不断强化,同时也让拥有通讯功能的产品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为来的通讯技术将广泛运用到眼镜、书包、手表等一些列生活用品中,通过高科技的电子芯片的植入,让各种产品也同时具有通讯的功能。

三、结束语

随着通信技术的越来越发展,通信业务不断扩大,这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为我们的生活品质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信技术同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等相关技术相结合已然成为了这个通信时代的典型性标志之一。未来的通信技术的发展也日益走向数字化、综合化的趋势,功能日益强大、融合和个性化。未来的通信技术和设备将不断朝着智能化的发展方向迈进,其在兼容性方面将达到更加平滑,同时能为广大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增值服务,从而进一步为广大消费者实现更多、更加高质量的多媒体通信,让我们的信息化社会进程迈向新的阶段,取得新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余勇生. 浅谈当前无线热点技术和无线通信发展趋势[J]. 中国水运(下半月刊). 2010(10)

[2] 王书达,牛继来,潘庆和. 蓝牙无线通信网络技术的研究[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1)

[3] 张海津. 无线通信技术的改革趋势研究[J]. 无线互联科技. 2013(04)

篇4

【关键词】美术国画 油画艺术 视觉艺术 建设问题

油画艺术在中国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它在和中国现实需要结合的过程中,发挥了相当大的社会作用。中国的艺术家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努力创造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油画艺术。他们遇到的问题是:①如何在钻研西方古典油画技巧与适应中国民族审美趣味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②如何在西方主流艺术已经疏远了古典油画甚至整个油画这一表现样式时,继续保持对油画的浓厚兴趣和热情;③正在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正在给写实的油画提供广阔的市场,艺术家们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而失去探索的锋芒与锐气。其实市场问题不仅涉及油画,也关系到中国画与雕塑。中国画市场的混乱造成艺术市俗化倾向的发展,在技巧普遍有所提高的同时,艺术格调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所降低。雕塑面对城市公共环境的需要,成为当前的热门艺术。但雕塑的艺术质量问题很使人们忧虑。主管城市雕塑的政府官员和一些艺术家急功近利的心态,严重影响着城市雕塑艺术的健康发展。看来,城市雕塑要真正做到宁缺毋滥,阻力仍然不小。近几年来,美术教育尤其是新兴的设计专业发展很快。各高等美术学院纷纷扩大招生,每年名额成倍地增长。这一方面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在这样做的背后还有经济的考虑,因为学生人数越多,学校收入越丰,而目前国家的拨款往往使学校的经济状况捉襟见肘。可是,美术院校招生如此大规模的扩展,势必影响教学的质量,影响学生的素质,这不能不说是当前美术教育的一个隐患。看来,像整个国民教育一样,美术教育不能仅仅当作一种产业对待,而应视作或应主要视作国家的公益性事业。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作品要靠在一定的场合中展示出来,以作用于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趣味,影响人们的精神素质。这展示的空间主要是美术馆。美术馆的功能主要有两项:长期陈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美术作品和展示当前的美术创造成果,而前一项是主要的。美术馆往往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艺术创造成果的凝聚,代表整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水平。有数千年文化艺术遗产的中国,至今没有一个系统陈列古代艺术和现当代艺术的美术馆,不能不说是一件很大的憾事。所幸的是,陈列20世纪以来我国美术成就的中国美术馆的改建和扩建工程,已经列为国家计划,可望几年内完成,我们希望系统陈列我国古代美术的美术馆的也早日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篇5

发展趋势如下:

1、随着近50年来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液压技术已成为包括传动、控制和检测在内,对现代机械装备的技术进步有重要影响的基础技术和基础学科。

2、随着近20年来的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液压技术不仅是一种传动方式,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控制手段,作为连接微电子技术和大功率控制对象之间的桥梁,成为现代控制工程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手段。

3、国外百分之九十的数控加工中心和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自动线都采用了液压传动技术。因而液压传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有线电视发展的良好氛围下,无线数字电视作为电视节目的一个辅助,在今天的电视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随着各国数字电视业务的开播和全球掀起的数字电视热潮,电视发射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数字电视系统是指数字电视在拍摄、编辑、制作、传输、播出、接收电视信号全过程均采用数字技术的电视系统。电视数字化后增加了节目容量,提供更多专业化、多样化、对象化节目以及更加清晰的图像质量和优美的音质。同时用户在享受广播电视服务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到如股票、生活服务、市政公告、天气预报、交通信息等各种资讯信息服务。数字电视从节目的拍摄以及后期编辑,然后到播出的发射都体现在数字化的进程中,比传统的模拟信号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更高的信号质量以及优质的画面效果。无线网络数字电视在与有线数字电视前端设备都是一样的,只有到发射和接收设备不同而已,通过无线电视发射塔来完成发射,无线数字机顶盒接收信号并解码出图像和视频。

无线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包括:信号源部分、处理部分、管理部分和大功率无线发射部分。其中信号源部分主要是各个电视台自己生产的电视节目和数据信息,前期信号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后期发射的信号质量。而处理部分主要对数字信号今次那个处理,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进行传输流处理、复用等。管理部分可以说是数字电视前端的关键,必须满足差错管理,设置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和用户管理等网络运行的要求。最后大功率发射部分主要将各种数据流选择合适的调制方式转化为无线点频率对空中发射。

数字MMDS发射系统由数字发射机、频率基准源、频率合成器、馈线与天线构成。早期的数字电视发射机是用外接的COFDM或8-VSB激励器简单取代模拟视音频激励器,用射频波段滤波器取代射频输出滤波器和vision/sound双工器。已有新的数字电视发射机产生,新的发射机有几个特点。

(1)数字自适应预校正技术是指在不须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在刚刚启动发射机的几分钟内将发射机调整到最佳状态。

(2)大功率晶体管应用于功放管的增益可达14DB以上,采用lDMOS管的PA模块的增益可达60DB左右,增大功放的可靠性。lDMOS晶体管具有较好的温度特性温度系数是负数,因此可以防止热耗散的影响。

(3)采用N+1系统用1部发射机给多部(N部)做备份,使得拥有多部发射机的台站更经济。

一个数字电视系统的基本组成框图。数字电视系统可分为三大部分:电视信号的数字化及处理、数字电视信号的传送与交换、数字电视信号的接受和记录。三大部分即对应图示中的信源部分、信道部分及信宿部分。其中信源编码部分包括信源音频编码器、视频编码器和复用器。信源编码对视频/音频信号进行压缩编码,在一定压缩率前提下可得到最高解码图像质量。 信道传输将传输媒体和完成各种形式的信号变换功能的设备包含在内的信道,包括信道编码与调制、发射机、传输媒质、接收机和信道解调与解码,其中传输方式可以是地表传播、对流层传播、电离层传播、视线传播及空间传播等。根据媒质的不同在信道传输部分中将会采取不同的信道编码和调制方式,信道传输部分对应不同的标准。受地面广播信道影响及其他干扰和杂波使信号的差错率增加、业务质量下降,地面广播要采用其他更复杂的技术来避免信号差问题并且支持移动接收。

是一种新型接收信号方式,其传输原理是前端的各路数字电视信号源分别经调制器调制后,送入混合器混合后再通过宽带微波发射机进行功率放大,送至天线以无限发射的方式传输覆盖。在接受段,数字机顶盒对从接受天线收下的数字电视包信号进行解码,并经IC卡智能管理系统识别授权,还原成音、视频信号,供用户收看。

在无线数字电视传输系统中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被广为采用,它是宽带无线传输技术的发展方向,并已成为第四代移动通信(4G)和宽带无线局域网的主流技术。实现数字电视移动接收的关键就是要解决动态多径与多普勒频移问题、从而减少符号问干扰。而OFDM的基本原理就是将高码率的串行数据流变换成N个低码率的并行数据流,并对N个彼此相互正交的载波分别进行调制,符号率降低即符号周期增大,从而减小因动态多径和多普勒频移引起的码问干扰,又因设置了保护间隔,从而减少了多径反射对多载波正交特性的影响,使码间干扰进一步减小,经过这些处理便能很好地支持移动接收。

篇7

【关键词】数字校园 大数据 信息化 教育

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人类重要的实践活动,将人类无与伦比的智慧一代接着一代传承下去,将人类博大精深的文化一代接着一代保留下去。从古代的孔子教学、古希腊思想家传学到学堂、学校的出现扩展,到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到数字化技术的教学方式的融入。教育始终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也跟随着时代一起进步与改革。数字校园,出现在大众的视线里,并开始被广泛讨论与接受。

1 发展背景及现状: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催化教育的改革与飞跃

1.1 何谓数字校园

数字校园,是一种新型的、开放式的教育模式,以高度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作为核心技术,将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共享作为手段,能够为学生提供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学习环境以及自主选择多种媒体匹配组合的学习资源,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应用和创造资源的能力。

数字校园具备当下数字互联网时代所呈现的交互、开放、融合等特性。

1.2 数字校园的诞生和发展

数字校园的发展历史源于上个世纪,起源于国外,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的一位教授发起了一个项目,项目名为“信息化数字校园计划”的大型科研项目。数字校园的概念由此诞生并发展开来。

我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1994年正式接入因特网,成为互联网大家庭的一员,同时我国开始快速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我国的高校也是在此时期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校园信息系统的建设。

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大力提倡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立开放的教育网络,促建终身学习体系。我国的高校数字校园在政策和时代的背景下高速发展着。

1.3 发展现状:发展迅速、规模庞大、仍需构建

我国的高校早就上个世纪末就开始了数字校园的建设之路,走在了整个教育信息化的前列,以高校作为代表,形成了发展迅速、规模庞大的数字校园建设发展之路。从诞生到发展,到进入校园进行实践与推广,我国的数字校园建设成果初现。

通过数字校园构建数字化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数字化的方式优化社团管理、机构管理、学生服务等,并且通过网络教学进行知识共享、资源共用,并将数字校园容纳于服务中去,如现在高校基本都有的校园一卡通就是一个重要体现。

但我国的数字校园建设仍需继续推进,除了高校之外,要对中小学及特殊教育学校也进行数字校园的尝试与建设,将覆盖面推到更广,而不仅仅停留在高校层面。

2 内涵与特征:数字与智慧融合,带来教育新时代的全新体验

2.1 以技术为支撑,搭建信息平台

数字校园是要以技术为基础的,需将计算机、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统统融入到数字校园的搭建中来,形成全方位的信息平台,通过此平台,实现学校的综合管理,如现在高校的校园一卡通、图书馆识别、课堂多媒体都属于数字校园建设的体现。

因此数字校园的一大特征就是以技术为支撑,搭建校园信息平台,进行综合管理。

2.2 以管理为核心,实现民主化

数字校园虽然以技术为支撑,但其终极核心仍然是管理,通过信息平台,实现对学生、校园、社团的多方面管理,实现文化、生活、学习等多方位的服务,真正地通过数字校园体现“以人为本”,促进民主化进程的实现与推进。

2.3 以服务为宗旨,提升教育品质

数字校园的宗旨是服务学校、服务学校、服务教育,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固化,改变传统教育意识的僵局,把教育与现代信息化进行联系,进行融合,为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工作人员创造一个更高品质的教育环境,从而真正推动教育的发展,提升教育品质。

3 发展趋势:技术化、信息化、智慧化,打造全方位数字校园

3.1 提升技术,打造新一代智慧校园

新一代的数字校园要在传统数字技术的基础上,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新一代信息基础支撑,进行全新的数字化改造,改造的方面包括基础设施、教育信息、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通过技术与教育的深层次融合,最大化地优化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他们的生活质量,打造一个更完善、更现代化的学习与生活的环境。

学校尤其是高校要积极建立如网络教学、数字图书馆等工程,确保教师与学生尽可能地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知识共享、资源再用。此外,要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平台的搭建,通过双向互动与多方联合来全面检测教学质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3.2 统筹信息平台,提高信息化程度

信息化时代的全面来临,一方面考验了我们对于信息的检索接受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求我建立更完备的信息平台,以应对在海量化信息之中,教师与学生能够及时获得有效便捷的信息。高校需要促进数字化的技术与学校相关的系统融合,将网络信息服务与学校相关的业务领域互通,实现信息的“四通八达”,加强学校各部门、各领域的联合与协作。

在着重服务信息以外,也要加强学习的信息化程度,贯通数字校园学习的两方面,即正式与非正式,满足广大学生及有关人员的各种学习需求。

3.3 多方面推进,扩大覆盖面

数字校园的发展,应该多向纵横,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覆盖面扩大,除了快速发展的高校,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职业学校、培训学校等等多种形式样态的教育机构都应该着重搭建数字校园,将数字校园推广到更高、更大的层面。

(2)教育应自身进行改革以适应数字校园的发展,教学、课程、学校也应该适应时代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转型改革,以适应数字校园的发展,突破传统的教育固有模式,打造全新的数字智慧校园,让教育焕然一新。

(3)明确教育的目标与方向,培养全面的人才。无论数字校园如何发展,最终服务的仍然是教育,仍然要为培养人才做出贡献。因此在数字校园的发展中,切莫舍本逐利,忘却初心,单纯为了技术而技术,而忽略了人本。

4 结语

时代仍旧在发展,在进步,数字校园也依旧在建设,在成长,智慧的校园让大众有着期待也有着担忧,因此,需要各方进行协调,进行构建,为我们打造一个全新的教学成长环境,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余胜泉.突破与转型:数字校园及其智慧化发展趋势[J].中小学管理,2015(05).

[2]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08).

篇8

关键词:数控机床;历史;发展趋势

一、引言

机床,作为“机器的机器”,从工业革命诞生以来,便被视为一个国家工业化的基础。机床是先进制造技术和制造信息集成的重要元素,是重要商品,又是决定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关键要素。

二、数控机床的历史

20世纪中叶,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机床也由之前的手工测绘、简单操作性逐渐演变为数字操控,全自动化成型部件的数控机床。数控机床是一种高度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在传统的机床基础上引进了数字化控制,将以往凭借工人经验的操作变为数字化、可复制的自动操作。数控机床可以加工多品种小批量零件(降低规模化适用门槛)、结构较复杂、精度要求较高的零件、需要频繁改型的零件、价格昂贵不允许报废的关键零件、要求精密复制的零件、需要缩短生产周期的急需零件。数控加工具有如下特点:加工柔性好,加工精度高,生产率高,减轻操作者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有利于生产管理的现代化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数控机床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发展的重要装备。目前,工业发达国家机床产业的数控化比率通常在50%以上,在日本和德国更是超过了70%。

我国真正的工业化进程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我们错过了20世纪70到80年代的新型工业化大发展时期,导致我国的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到现在为止仍然在赶超发达国家的阶段。自20世纪末开始,我国开始了大规模引进西方技术,同时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创造,最终发展出我们自己的数控机床制造产业。这一时期,我国的整体制造业也开始了逐渐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了脚步,机床制造业也跟着取得数控机床快速增长的业绩。机床的发展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能映射出加工技术的主要趋势。近年来, 我国在数控机床和机床工具行业对外合资合作进一步加强, 无论在精度、速度、性能, 还是智能化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成绩。

三、我国数控机床产业现状

目前,国内生产的数控机床可以大致分为经济型机床、普及型机床、高档型机床三种类型。经济型机床基本都是开环控制;普及型机床采用半闭环控制技术,分辨率可达到1微米;高档型机床采用闭环控制,以计算机程序来实现全过程无人控制,具有各种补偿功能、新控制功能、自动诊断,分辨率可以达到0.1微米。

截止到2014年,国产低档经济型机床已经在国内机床生产企业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经济型数控机床基本都是国内产品,不管是从质量上还是从可靠性上都可以满足大部分机床用户的需要。在普及型产品段中,国内普及型数控机床中大约有60~70%是采用的国内产品。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国产数控机床当中大约80%的数控系统都在使用国外产品,国内机床企业将各个子系统进口后进行拼装,组成最终的成品机床。我国部分中档普及型数控机床的功能、性能和可靠性方面已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在中、高档数控机床方面、四轴、五轴联动机床等高端产品,我国国产产品与国外产品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高档机床方面国内产品大约只能占到10%,大部分都是靠进口。数控机床的核心技术―数控系统,由显示器、控制器伺服、伺服电机和各种开关、传感器构成,中国更是几乎全部需要国外进口。目前,我国在上海、烟台建厂的大多是国外数控机床生产厂家,所有的核心技术都被外方掌握。国内能做的中、高端数控机床,更多处于组装和制造环节,普遍未掌握核心技术。国内的华中数控近几年发展迅速,软件水平相当不错,但在电器硬件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目前,国内一些大厂还没有采用华中数控的。

在市场需求方面低档机床和中档机床大约各占50%和40%,高档数控机床的需求大约是10%。从整体市场环境看,欧美等一些老牌机床公司有着长时间的技术积淀,同时不断致力于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的研发,引导着数控机床技术发展。2014年,国家宏观经济持续低位运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将继续稳增长、调结构。在此大环境下,数控机床行业也相应地调整现有产业结构,在现有经济型、普及型产品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发展高端,一方面需要面临国外产品以及合资产品挤压国内中端市场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要加大研发,挤入高端市场,摆脱受制于人的严峻形势。

四、我国数控机床产业的发展趋势

开放性是新一代数控系统的开发核心。开放性的数控机床采用模块化,层次化的结构,并通过形式向外提供统一的应用程序接口。为解决传统的数控系统封闭性和数控应用软件的产业化生产存在的问题。目前,许多国家对开放式数控系统进行研究,数控系统开放化已经成为数控系统的未来之路。同时,和许多产业将会互联网化一样,数控机床未来也必将走上网络化道路。互联网化的数控装备是近两年的一个新的焦点。数控装备的网络化将极大地满足生产线、制造系统、制造企业对信息集成的需求,也是实现新的制造模式如敏捷制造、虚拟企业、全球制造的基础单元。届时,网络化的数控机床将真正实现在全世界任意地点制造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进一步缩小制造业在地理和空间上的差异,为下一次的制造业革命奠定良好基础。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数控机床制造产业已经基本由市场配置资源,形成了从科研单位、试制生产应用单位、大规模市场推广渠道、下游终端客户、一直到最末级的维修保养与使用反馈这样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数控机床市场竞争力也大大提高。2014年,我国机床行业发展主旋律概括为八个字:“稳中求进、转型升级”。面对整体下行趋势和国内外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行业企业转型的意识不同程度地增长,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顺应,再到能动把握,已有很多企业步入了转型升级的正确轨道。加快普及数控化技术将是解决中国本土机床企业产品竞争力弱、利润薄、产品同质化严重等产业难题的重要手段。

为了让机床铸造产业高速增长,“十二五”规划中对我国机床铸造产业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到2015年,机床铸造产业要实现工业总产值8000亿元。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将国家经济政策和行业自主调整发展两个要素相结合。在国家政策层面,已经出台了大量的专项支持措施。国家通过专项财政补贴,税务减免、专项奖励基金、市场开拓扶持、专利申请绿色通道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与此同时,在行业层面,应当继续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以企业为主题,以创新为驱动力。鉴于机床属于投资大、见效慢的行业,仅凭企业自身努力无法实现长久发展,需要多家企业参与共性技术研发,同时引入科研院校参与,实行公私合营伙伴关系推进研发。在行业技术层面,需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和研发人才培养。中国机床工业的振兴,数控机床的加速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人员素质的提高、工业文化水平的提高。人才的加速培养与良好的市场机制、有效的深化改革、改组、改制,可以显著提高工作质量、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知识及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机床,其作用将更加突出。

篇9

关键词:隧道施工;浅埋暗挖法;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浅埋暗挖技术主要指的是在地下距离地表较近的区域实施各种地下洞室暗挖作业的一种建设施工方法。浅埋暗挖方法在我国隧道施工建设中的发展经历了各种复杂的问题和过程。浅埋暗挖设计理论是建立在岩石的三向刚性压缩试验特性和岩石的二向压缩应力应变特性,以及莫尔理论基础上的.并考虑到隧道掘进时的空间效应和时问效应所提出的新理论。这一理论集中在支护结构种类、构筑时机、围岩压力、围岩变位这四者的关系上,贯穿在不断变更的设计施工过程中:这一理论提出了与传统方法完全不同的新概念和新观点,它指导着喷锚支护的设计与施工,指导着构筑隧道的全过程。本文就浅埋暗挖技术在隧道施工技术中的发展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讨论,以期更好的提高浅埋暗挖技术的施工水平,推动其在隧道施工中不断的应用和发展。

一、平顶直墙暗挖法的应用发展

在隧道的建设施工过程当中,通常会遇到各种地下管网或者构筑物,尤其是在修建地铁时,这种情况最为突出。例如,在地铁的新建下穿过程中,通常会遇到电力、地下热力、地铁线、燃气管沟以及各种各样的直埋水管等等。传统的设计通常是将新建的线路纵坡进行加大,并同时扩大新旧地铁线路之间的距离。然而这种方法往往使隧道埋深扩大,从而增加了遇到地下水的几率,当水位较高时,就会造成降水的困难。而新线的建设施工也势必会导致结构方面的下沉。因此,就必须要通过增加辅助措施来加以保障和维护,从而导致成本投入的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平顶直墙式的暗挖施工技术应运而生,从而有效的解决了隧道的起拱需求。图1即平顶直墙在下穿的示意图。

图1 平顶直墙法下穿示意图

二、辅助暗挖施工技术的应用发展

在浅埋暗挖技术中通常为了施工的安全采用一些相关的辅助暗挖方法,具体包括:小导管注浆、管井降水、环形开挖大管棚、留核心土等等。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工程施工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辅助技术也不断的进行着完善和发展。

1、 注浆技术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辅助暗挖技术就是注浆技术。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注浆技术也进行了注浆以及浆液方面的方法改进,较为突出的就是后退式注浆技术以及深孔前进式注浆技术。深孔注浆技术目前通常的距离是14 m,最长能够达到50 m。其注浆的材料除了使用改性水玻璃浆液和平常的水泥浆之外,还会加入部分的膨胀性浆液(如MS浆液、无收缩浆液、TGRM浆液等)。

2、小导管双排超前支护技术

当隧道的暗挖经过一些较为重要的管线时,传统的做法是进行长管棚支护作业。但由于这种方法要建设管棚工作室,因此它会加大施工的断面,造成变界面和曲线部分施工的困难,从而极易导致沉降现象的发生,有时甚至沉降4mm~5 mm。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隧道的施工中,用小导管双排方式代替了传统的长管棚支护方式。这种技术主要是在小导管的常规设置基础上,再加设一排小导管,其倾角大约在30°~45°之间。从而通过这两排小导管进行注浆作业。同单排注浆相比,小导管双排技术能够在开挖面的外侧形成一层土体的加固层,从而有效的降低了地表沉降的几率和范围。

3、 水平冻结技术

水平冻结技术,也被成为是冻结地层技术。它主要是应用于矿山的斜井、竖井施工当中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平冻结技术也被逐渐的应用于地铁以及其他特殊环境的隧道施工当中。常见的就是在盾构法的施工过程中用于联络盾构的始发井、接受井以及通道的地层加固。

4、 锁脚锚管技术

在进行隧道台阶的开挖施工当中,通常是在完成初支的上半断面施工后在进行下断面的开挖,在这一过程中极其容易发生沉降现象,因此,做好这一阶段的沉降控制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锁脚锚管技术主要是在进行上半断面的初支施工作业时,要在拱脚处加设锁脚锚管(长2.5m,斜度为45°),并在将其打入土层以后进行注浆施工。

三、大跨度暗挖技术的应用发展

在隧道施工的浅埋暗挖方法当中,大跨度的地下空间施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具体包括:

1、超长管棚支护技术

某地铁在国内首次采用大跨度单拱单柱双层岛式结构,浅埋暗挖法施工,最小埋深仪5.5 m,超前支护采用单根长146.6m、 114×5mm的超长管棚,纵向贯通整个车站,共用103根管棚,这种超长管棚的支护形式在国内隧道施工中尚属首次应用,采用非开挖施工工艺一次性施作,避免了采用常规管棚需在洞内多次施工的不利因素。

2、 双侧壁导洞技术

在目前的隧道项目施工当中,尤其是地铁的隧道建设当中,双侧壁导洞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双侧壁导洞技术,有被称为是眼镜工技术。它主要是指将隧道施工中的大跨度转变成小跨度的作业方法,究其本质就是将隧道中的大断面进行划分,变为多个小断面来进行施工,也就是中部导洞和两侧导洞。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在确定导洞的尺寸时,必须根据实际施工条件以及机械设备的需求进行制定,从而使其能够符合施工现场的实际需求。其施工的工序分别表现为下图(图2、图3)所示。

图2 双侧壁导洞技术示意图

图3双侧壁导洞技术工序图

3、 PBA工法

PBA(Pile Beam Arch)工法即洞桩暗挖技术,它主要是在结合以往隧道施工当中的技术经验,在进行隧道施工时先进行多分离导洞的施工,然后再在小导洞的内部进行加拱支护桩作业的浅埋暗挖技术。目前,PBA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隧道工程的设计施工当中。

PBA技术是运用的小导洞开挖方式,因此它不会对施工现场的地层构造形成较大的干扰和影响。PBA技术在小导洞的内部进行竖向承载柱结构、桩顶冠梁结构以及地下围护桩结构等,同时,进一步的加强对横向承载拱结构的施工作业,使其能够在隧道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传力大框架、竖向受力的梁柱拱支护结构体系,从而有效的确保了其他隧道工程的施工安全性和可靠性。其施工的示意图如下(图4):

图4 PBA技术施工示意图

结语:

浅埋暗挖方法因其自身的特殊优点在各种隧道项目的施工建造中被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我国由于国土面积广阔、地形地质复杂,在进行隧道项目的开挖建设过程中,其困难复杂程度远超过当前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因此,浅埋暗挖技术在我国的隧道工程建设中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改进的地方。因此,建设施工单位在运用浅埋暗挖技术时,要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不断的对其进行技术方面的改进和提升,尤其是在控制沉降、受力转换等方面加以重视,及时的开发和引进当前先进的施工材料、设备设施以及技术方法,从而更好的推动浅埋暗挖技术在我国隧道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汉甫.浅埋暗挖洞桩法施工发展综述及探讨[J].中国水运,2012(04)

[2] 杨潇. 浅埋暗挖法在城市隧道施工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2012(09)

[3] 龚胜.中洞法施工技术[J].岩土工程学报,2011(11)

篇10

关键词: 隧道施工 浅埋暗挖法 大跨度暗挖技术 平顶直墙施工法 辅助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浅埋暗挖方法是在第四纪软弱地层中修建隧道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地层的适当加固和处理,合理调动围岩的自承能力,采用短进尺开挖,及时施作初期支护结构并封闭成环,使围岩和初期支护结 构形成联合支护体系以共同承担施工阶段荷载,在变 形基本稳定以后施作二次模筑衬砌 ,完成隧道建设。 初期支护承担全部基本设计荷载,二次衬砌作为安全 储备,由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共同承担特殊荷载。 这种先柔后刚的复合式新型支护结构体系较好地克服 了隧道工程中的不可预知性。由于地层条件以及周围 环境的复杂多变,应用浅埋暗挖法施作隧道必须对地 层、支护材料、周围建构筑物进行施工过程的监测,根据监测信息及时修正设计和施工方法,以确保施工的安全。根据浅埋暗挖法施工技术20多年的工程经验,使施工技术具有了灵活多变、不拆迁、不影响交通、不破坏环境、综合造价较低、隧道支护结构强度高等优 点,特别适合中国国情。 浅埋暗挖法的实践是一个不 断发展和完善的进步过程,特别是大跨度暗挖技术得 到长足发展,是浅埋暗挖法成为一个成熟的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

1 双侧壁导洞法暗挖技术

在北京地铁复兴门折返段单洞大跨及北京地铁 西单三联拱车站等大跨度隧道的建设中,采用了单侧 壁导洞结合双侧壁导洞法 ,应用了大管棚、小导管注 浆加固地层等预加固技术以及多导洞开挖完成内力 转换,实现了中国城市地铁暗挖技术的突破,为中国 地铁隧道施工奠定了基础,该工法到今天已经是大跨 度隧道施工的基本方法之一 ,实践中总结出的“管超 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十八 字方针,是我们地铁隧道浅埋暗挖法施工所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双侧壁导洞法也称眼镜工法,是变大跨度为小跨 度的施工方法,其实质是将大断面分成多个小断面进 行作业,即两侧导洞和中部导洞,导洞尺寸以满足机 械设备和施工条件为准,其施工示意和施工顺序分别 如图 1 和图 2 所示。 采用双侧壁导洞法施工时,在导 洞内按正台阶法施工,当地质情况较差时 ,上台阶应 考虑采用中隔墙法(如图 1 中的虚线所示)或者环形 留核心土法开挖,在施工过程中左右侧导洞开挖时错 开的 距离不 应 小 于 15 m(以 15~20 m 为 宜 )以 降 低 两洞在开挖过程中的相互影响,中洞与侧洞开挖时错 开的距离不应小于 20 m(以 20~30 m 为宜),而上下 台阶之间的距离,可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为 3~5 m。由于开挖多个导洞 ,地层多次被扰动,会引起地层过 大沉降,导洞断面不规则更加大了开挖引起的沉降, 所以采用该工法施工时如何控制沉降和及时完成支 护是地铁工程施工应多多关注的问题。

平顶直墙暗挖法

在隧道的建设施工过程当中,通常会遇到各种地下管网或者构筑物,尤其是在修建地铁时,这种情况最为突出。例如,在地铁的新建下穿过程中,通常会遇到电力、地下热力、地铁线、燃气管沟以及各种各样的直埋水管等等。传统的设计通常是将新建的线路纵坡进行加大,并同时扩大新旧地铁线路之间的距离。然而这种方法往往使隧道埋深扩大,从而增加了遇到地下水的几率,当水位较高时,就会造成降水的困难。而新线的建设施工也势必会导致结构方面的下沉。因此,就必须要通过增加辅助措施来加以保障和维护,从而导致成本投入的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平顶直墙式的暗挖施工技术应运而生,从而有效的解决了隧道的起拱需求。

3.辅助暗挖施工技术的应用发展

浅埋暗挖技术中通常为了施工的安全采用一些相关的辅助暗挖方法,具体如下:

(1)、 注浆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注浆技术也进行了改进,较为突出的就是后退式注浆技术以及深孔前进式注浆技术。深孔注浆技术目前通常的距离是14 m,最长能够达到50 m。注浆材料除了改性水玻璃浆液和水泥浆之外,还加入部分的膨胀性浆液。

(2)、小导管双排超前支护技术

当隧道的暗挖经过一些较为重要的管线时,可用小导管双排方式代替传统的长管棚支护方式。这种技术主要是在小导管的常规设置基础上,再加设一排小导管,通过这两排小导管进行注浆作业。小导管双排技术能够在开挖面的外侧形成一层土体的加固层,有效的降低地表沉降的几率和范围。

(3)、 水平冻结技术

水平冻结技术主要是应用于矿山的斜井、竖井施工当中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其也被逐渐的应用于地铁以及其他特殊环境的隧道施工当中。常见的就是在盾构法的施工过程中用于联络盾构的始发井、接受井以及通道的地层加固。

(4)、 锁脚锚管技术

在进行隧道台阶的开挖施工当中,通常是在完成初支的上半断面施工后在进行下断面的开挖,在这一过程中极其容易发生沉降现象,因此,做好这一阶段的沉降控制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锁脚锚管技术主要是在进行上半断面的初支施工作业时,要在拱脚处加设锁脚锚管(长2.5m,斜度为45°),并在将其打入土层以后进行注浆施工。

4、洞桩法暗挖技术PBA工法

在总结隧道施工经验的基础上,我国设计人员提出了先做多个分离导洞,在小导洞内先做支再加 拱的暗挖技术,即洞桩法(“Pile Beam Arch”,简称 PBA工法),此施工方法已获国家专利,并被广大设计人员 在设计中采用。

洞桩法采用小导洞开挖对地层不会产生大扰动, 在小导洞内施作地下围护桩结构、桩顶冠梁结构和竖 向承载柱结构,并进一步施作横向承载拱结构,一旦 大弧拱扣拱完成,即形成竖向受力、传力大框架梁柱 拱支护体系,在此支护体系的保护下可以安全地完成 站厅层、站台层的开挖以及后续的结构施工。该工法 首先在北京地铁复八线天安门西站应用,随后在北京 地铁 10 号线,特别是经过立交桥的极度复杂的环境 下应用,北京地铁 4 号线海淀黄庄站、沈阳地铁 1 号线的青年大街站两座地下暗挖换乘车站均被采用。一般三跨双层车站采用 6 导洞或 8 导洞法施工,采用6 导洞时,边桩可以用机械成孔,中桩人工挖孔,8 导洞时均采用人工挖孔,由于有桩做围护,再加上桩顶 冠梁便成为一个很好的围护体系。又由于每个导洞断 面较小(一般在 20 m2 左右),且每个导洞相互之间有 一定的距离,相互独立,相互之间影响较小,较好地缩 小了对地层的扰动范围,很好地控制了地表沉降和地 层塑性区的发展。 实践证明,此工法引起的地层沉降 最小,并且由于有边桩,对周围环境保护较好。

5、中洞法暗挖技术

在总结以往施工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国外隧道建 设的经验,在北京地铁 5 号线大跨度暗挖车站和渡线 隧道,采用了中洞法施工技术。中洞法是先开挖整个隧道的中间部分,由于中洞 的跨度一般较大,施工中一般采用 CD 法、CRD 法等 工法进行施作并应该遵守 “小分块、短台阶、早成环、 环套环”以及“竖向留坡、纵向错台”的施工原则。 在完成中洞的隧道初支后,立即施作该部分的二次衬砌, 实现对地层的刚性支撑,施工二衬可以采用洞内逆做 法,能较好控制初支沉降变形及保护邻近构筑物。 完成中洞施工后再用侧洞法施作其余部分,两侧洞应该 对称施工,这样比较容易解决从中洞初期支护转移到 梁柱上时产生的不平衡压力问题,且比较容易控制施 工引起的地层沉降。由于中洞已经实现刚性支撑且成型封闭,在侧洞 开挖时可以大大减少中洞的沉降,以达到控制地层沉 降的目的。但是由于中洞施作二次衬砌是先要把顶部 防水层做好,在浇筑混凝土时,因施工条件较差及混 凝土的收缩,很难做到顶紧初衬结构,采用二衬背后 注浆也因结构不封闭,难以达到注浆饱满,因此中洞 在侧洞开挖时仍有叠加沉降。

结语:

浅埋暗挖方法是在第四纪软弱地层中修建隧道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地层的适当加固和处理。浅埋暗挖法的实践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进步过程,特别是大跨度暗挖技术得 到长足发展使浅埋暗挖法成为一个成熟的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地形地质复杂,在进行隧道项目的开挖建设过程中,其困难复杂程度远超过当前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因此,浅埋暗挖技术在我国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待改进的地方。因此,建设施工单位在运用浅埋暗挖技术时,要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不断的对其进行技术方面的改进和提升,从而更好的推动浅埋暗挖技术在我国隧道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泽瑞 郭建国 北京地铁复 八线土建工程施工技术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1-3,30-42

[2]王梦恕 地下工程浅埋暗挖技术通论 安徽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326-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