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信息工程专业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通信信息工程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通信信息工程专业

篇1

关键词:新工科;通信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随着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的加速进行,我国的工程教育逐步进行了一系列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与改革。2005年我国部分高校借鉴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理念(CDIO模式),开始探索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1],2010年6月23日开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3],2012年,教育部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4]。随着2016年6月2日我国正式成为国际基于新工科理念的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李爽,等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成员国,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简称工程认证),即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等重要基础,毕业于任一签约组织认证专业的毕业生,均应被其他签约组织视为已获得从事该专业邻域工程工作等学术资格。通信工程专业主要研究通信信号产生、信息传输、交换和处理,以及在计算机通信、光纤通信、无线通信、交换与通信网等方面的理论和工程应用问题。作为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开设以“加强社会服务功能建设,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指导思想,努力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结合为途径,以技能素质提高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洛阳市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为契机,围绕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支持5G应用示范城市和云服务创新基地建设,以突出专业特色为立足之本推进本专业的地域建设发展工作。目前,以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正迅速地渗入到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了应对新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我国实施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0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由于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相互支撑,因此改革现有工科的工程教育模式,建立适应现阶段以及今后产业发展的新工科已成为教育部门的共识。2017年2月18日,由30所高校在复旦大学达成了“复旦共识”,指明了工科优势高校、综合性高校和地方高校等三类高校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背景下“新工科”建设的主要任务[5];4月8日,60余所高校在天津大学达成了“新工科”建设的“天大行动”,提出了在我国实行“新工科”建设和发展的总目标和各阶段的分目标[6];6月9日,“新工科”建设的“北京指南”,明确了下一步“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方向,形成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7]。至此,达成共识的“新工科”建设为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新方向。“新工科”就是针对新形势、新环境、新需求,培养新型的工科学生。它是对于工科学科建设的优化再造和内容升级,是对未来工科学生培养目标、方式及内容的改革[8-9]。“新工科”建设和发展要体现“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就是要培养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根据新工科培养的分类,作为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其最重要的职责在于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这就需要根据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和人才需要,以及洛阳市副中心城市建设、郑洛新国家战略、洛阳云计算和互联网数据中心产业园的需要,在原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的基础上建立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通信工程新工科专业。要从原来的注重技术应用、科学研究向注重实践的工程应用和创新转变,与郑州错位发展,协调联动,打造引领全省发展“双引擎”发展需要。本文主要针对我省高校通信工程专业现状,探索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通信工程新工科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法。

1传统实践教学体系与存在问题

在传统的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主要由基础技能实验、课程实验、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四类组成,主要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其中,基础技能实验主要包括综合实践平台,如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金工实训、数据通信实训、电子线路综合实训、程序设计、工程制图等实践课程,这是培养学生最基本的专业技能所必需的过程,也是通信信息类专业学生所必需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实验课程主要是针对每门通信类课程都设置一定量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可以使得学生对课程的重要节点、重要知识加深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专业见习和实习主要是让学生深入到实习基地进行学习、观摩、实训等过程,培养学生将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任务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主要采用毕业设计、设计成果展示等形式来进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掌握和实际应用。通过这四类实践教学,可以使得学生在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掌握,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称为通信工程领域的应用型人才。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不能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和经济新业态的要求。新工科的提出指明了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即高等院校工科人才培养应致力于培养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所需的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新工科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改变过去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当下社会需求的人才,转变为面向未来技术和经济形态,培养引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未来人才。二是改变过去知识面狭窄、知识交叉融合性差、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继承轻创新,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转变为培养文理相融、理工并重,具备更宽广的学科视野、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相比新工科的要求,传统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如下主要问题:(1)知识面不宽,学科交叉性弱,不能适应社会和产业发展要求具备的综合素质。工程学科与基础学科结合不紧密,不能相互促进。工程思维与思政人文精神交融碰撞很少,创新性教育少。(2)课程实践教学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较少,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3)少量的实际工程项目实践,不能使学生针对具体的工程实际问题开展研究,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4)企业和实习基地的实训绝大多数效果不佳,学生基本都是参观、观摩、较少的动手实践。即使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也大都是针对某一具体的工作,应用较少或单一的知识,不能对某一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了解、实践和掌握。这种方法不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5)毕业设计从选题、过程控制、答辩等环节都不尽理想。如在选题方面,许多的选题不够合理,没有针对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性很少。有的题目太大,学生无法进行详细的研究,只能给出泛泛的初步的方法;有的题目太小或太旧,只是针对某一具体知识的应用,不能体现学生对综合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更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一些高校,对毕业设计的过程疏于控制,考核答辩流于形式。所有这些导致了毕业设计达不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

2新工科理念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为了适应新工科对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根据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和人才需要,以洛阳市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为契机,以及郑洛新国家战略的需要,按照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的思路对通信工程专业进行了改革,通过“教中做、做中学、学中用、用中研、研中创”的教学、应用、科研、创新等过程,建立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四纵四横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培养适应现展的复合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为4个层次(学科基本技能、专业技术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每一层次又分为教学目的、教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4个层次。在第一层次中,主要开设金工实训、工程制图、通信网基础、主要仪器的使用等实践课程,采用基础化、规范化和宽广化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最基础的学科技能,不仅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利用工程制图,对一般的金工设备能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用,而且对相关的主要电子仪器进行了解和使用,对电子工艺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更重要是对通信系统的认识和掌握,为进行专业技术能力培养打下坚实宽广的基础。在第二个层次中,对每一门专业课都开设一定量的课程实验,课程实验主要由验证性实验和部分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组成,其中的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主要针对主要部分知识群开展。采用可视化、信息化、虚实结合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验能力。通过各种课程主要知识应用的实际训练,不仅能够使得学生对每门课的知识加深理解和掌握,更能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第三个层次中,主要开设课程设计、通信系统设计、毕业设计和专业见习/实习等课程,采用个性化、开放化、理工结合化等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和应用能力培养。课程设计将通信类的课程通过组合分为电子电路类、无线通信类、信号与信息类、控制类等四大实践教学群,对每个实践群组织教师利用知识的综合需求、教师的科研项目、企业的课题等,通过讨论、分析,选择几个具有典型实用意义,又能锻炼学生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工程能力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选择,同时也积极鼓励学生自主设定题目进行课程设计。在综合实践平台中,主要根据实际工程项目让学生进行锻炼和训练。毕业设计从选题、过程控制和评价上严格控制,真正起到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在第四个层次中,主要开设通信信息类竞赛、数学建模、互联网+、大唐杯、挑战杯等竞赛单元,通过工程化、协同化和探索化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科技竞赛,积极鼓励学生对有些科研问题进行质疑,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进行能力的锻炼,鼓励学生组团对科研项目中的分项目进行科学研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课题研究方法、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等都由学生自主给出,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与学生讨论和引导,最终使得学生自行进行修改和优化,指导最终完成课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工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观点和团队合作能力。

3结语

篇2

关键词 课程体系建设 通信工程 卓越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当代社会通信行业技术发展迅速,前景看好。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培养人才的要求,尤其是对创新拔尖通信研发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要求通信工程专业需要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质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提出,为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从2011年起,广东工业大学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实施“卓越计划”的高等学校之一,组建了通信专业 “卓越工程师班”,制定了相应的“卓越计划”实施方案。本文将围绕“卓越计划”的实施目标,以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实施“卓越计划”的实践为例,探讨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理论及其实践。

1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无论是来自重点工科院校还是普通工科院校,普遍存在着动手能力差、专业知识面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较弱等问题,高校通信工程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未能有效发挥应有功能,存在课程结构失衡、课程内容单一和课程实施弱化等主要问题。

在课程结构方面,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课程设置偏重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结构中的比重处于弱势地位;在课程内容方面,课程内容相对封闭和陈旧,课程内容没有能够跟上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对课程内容的更新程度重视不够;在课程实施方面,主要采用以教师传授为主和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形式,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所忽视。

2 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课程体系建设改革

2.1 总体思路及改革重点

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课程体系建设改革遵循的总体思路是:以广东省现代通信产业发展为契机,以通信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通信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密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设置,着重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此总体思路指导下,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前三年在校内学习阶段,主要完成专业技术基础的学习和训练,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理论课教学面向工程教育。学生第四年进入企业学习阶段。在第四年第一个学期,以专题讲座、专业课程讲授、工程设计方案论证等内容为主,采用“学校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联合指导模式。企业课程由高校教师和企业资深工程师共同承担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则以企业资深工程师作为主要指导,高校教师辅助指导的方式开展;在第四年第二个学期,学生进入企业项目研发和设计阶段。由企业提出的研究项目或生产实际项目中的子项目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内容,采用双导师制度对学生的项目工作进行指导。

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重点可归纳为如下三点:(1)以强化通信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模块化专业选修课及配套的课程设计,增强面向具体通信专业领域的综合能力培养。(2)改革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基于项目的教学和工程实践教学,采用多样化的灵活的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研发能力、服务意识和工程师素质。(3)严格落实企业学习计划,实施高校“双师”型教师和企业教师对学生企业学习阶段的联合培养,强化在企业基于工程项目学习的实效考核。

2.2 课程体系设置具体内容

按上述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的思路和重点,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采用新的课程体系设置,即第一、第二学年实施专业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第三学年实施专业教育,第四学年进行企业学习与实践。其中,四年级以企业项目设计为主线,课程教学也以企业课程为主,并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部分企业实践课程与学校课程可实现学分互换。本专业“卓越工程师班”课程体系与教学要求如表1所示。

3 结束语

目前,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通信工程专业“卓越计划”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的试点工作,正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当中。相对于普通班的学生,“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在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所增强。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所带来的良好效应在逐渐显现,同时也需要在实施的过程中进一步地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韩廷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启动会简述[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

篇3

[关键词] 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 创新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适应工程实践型、创新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我校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在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先导,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及时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构建了面向三个专业模块,围绕四个知识系统,进行三个层次教学,达到培养学生三种能力的“四―三―三” 分层次、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通过对能力要素与人才培养规格的分析,确立具有创新实验人才培养特色的基础实验课程和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同时制定教学实施的具体方法与步骤,对课程教学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围绕课程教学大纲、教材、教师配备、教学手段、实验和实训环节、考核方式以及实际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内容,不断建设并完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前沿课程的层次化课程建设体系。

1. 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1.1 四个知识结构

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相互衔接关系,将学院的实验课程分列四个知识系统,即场与波、信号、微电子技术、电路。可以有利于不同知识系统内的实验在衔接过程中的资源优化。

1.2 三个教学层次

实验教学分基础类、提高类和科技创新实践类三个层次,在培养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对不同专业模块的学生选择不同的知识系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以达到不同能力的培养目标。

1.2.1 基础类实验教学

(1)指导思想:基础知识+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宽知识面=基本实验能力

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为核心,以拓宽知识面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2)培养目标:具备基本实验能力的人才

1.2.2 提高类实验教学

(1)指导思想:综合知识+实践方法+实践技能+实践技巧=综合实验能力+工程实践能力

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综合知识、实践方法、实践技能和实践技巧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2)培养目标:具备综合实验能力的人才

1.2.3 科技创新实践教学

(1)指导思想: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探索精神+光电特色=创新应用能力

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为核心,以突出光电特色、建设创新团队、培育创新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技素质”。

(2)培养目标: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3)实践教学体系:分为“理论培训”和“研究创新型实验”两类。

理论培训主要针对创新实践内容,讲解基本器件和基本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和设计,是正常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理论培训侧重联系实践。

研究创新型实验主要针对“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国家和吉林省竞赛以及长春理工大学各类科技活动和竞赛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

1.3 三个能力培养

教学体系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构建“基本实验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能力培养体系。

基本实验能力培养:侧重培养学生掌握基本仪器和器件的性能及其使用、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实验方法,加深对相关理论与技术的理解。

综合实验能力培养:侧重培养学生设计、集成、测试、工艺等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学生有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电路级的综合设计能力,以及系统级的开发应用能力。

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侧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系统级的研究与设计能力、探索精神、创新意识。

2. 课外实践教学

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创新实验班除系统教学外,科技创新实践环节的实践内容有:

(1) 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内容

分层次地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和培训活动。结合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学科竞赛进行培训、讲座和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教研、科研及工程实践,着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①学院组织的创新竞赛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机器人足球比赛

?吉林省大学生科技学术作品竞赛

?长春理工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

?长春理工大学大学生电子制作竞赛

?长春理工大学大学生通信系统知识竞赛

②广泛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内容

每年举行“大学生科技创新月”活动,同学们通过常新把理论知识运动到实践当中,从实践中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充分调动了大学生想象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每次收到《长春理工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申请表》300份以上。

(2)课外实践基础知识培训

主要进行进阶实践培训,分5个阶段进行电子设计培训,创新学术交流,工艺培训,开发流程培训,成本培训,生产流程培训。使学生从设计、生产到管理经营全面具备电子电气工程师的基本素养。

(3)电子电气工程师岗前技能培训

在毕业前对毕业生进行电子电气工程师岗前技能培训。通过基础理论、基础技能、工艺流程、开发流程、成本意识、生产流程等各方面能力的培训考核,使学生在校内接受工程师岗前培训,提高学生就业率。

3. 实验教学和科研、工程实践、社会实践密切结合

(1)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从科研项目中凝炼出“激光电源、激光调制系统、激光通信系统、CCD成像处理系统、光电检测系统等”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实验题目,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巩固了学校光电特色优势,涌现出许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学生结合科研成果自行开发研制了“激光电源”、“音响放大器”、“超声波防盗报警器”、“数字频率计”、“交通灯控制”等创新性实验项目。

(2)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学院研制的电光调制实验装置、光电检测实验箱和光散射衍射测试仪等实验箱,在北京机械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南昌大学、贵州大学、合肥炮兵学院等10多所大学中使用。

由教师设计研发的光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平台、电工电子技术多功能实验箱、单片机应用实验系统、光电传感器实验箱、变频控制电机实验装置等实验设备在实验教学中得到广泛使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3)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按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到一汽、东光厂等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和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广泛的社会活动和调查。许多学生的创新灵感来自工程实践和社会需求:如“海浪发电装置”、“轮足式机器人”、“足球机器人”、“智能轮椅”、“盲道探测引导器”等,都来自社会的实际需求。

4. 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4.1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基础类实验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基础实验主要采用独立设课、必修的方式来实施,保证“一人一组”, 专业基础实验采用“一人一组”和“两人一组”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教师现场授课、现场单独指导和启发学生完成实验内容,整个实验过程均强调由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强调学生的“三动”:自己动手,自己动脑,主动学习。

(2)提高类实验采用自主实践教学方法

教师提供实验题目或者学生自带题目,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策划、引导和激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论证方案、设计电路、焊接和调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学生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差异较大,为给优秀学生一个最大限度的能力发挥空间。

(3)科技创新实践类实验主要采用合作式、研究式教学方法

广泛吸纳有兴趣的学生组成小组,开展“义务维修”、“无线通信系统设计”、“电子制作”等活动,定期开展科技创新培训,鼓励优秀的学生参与电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等竞赛。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

4.2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1)多媒体技术应用:

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实验原理和仪器操作等,提高了教学效率。

(2)EDA技术应用:

实验室配备了计算机和EWB、MATLAB等仿真软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设计参数对设计结果的影响。同时,这些工具软件也是工程应用中的常用工具,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现代网络技术应用:

学院建立了基于校园网络的智能化实验教学平台,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实验项目、习题、教学录象等开放教学资源,便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实验预约。教师也可以及时通过网络公布相关实验信息,网络虚拟实验平台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实验效率。

5. 实验考核方法

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采用不同形式的考核方法,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实验考核体系和科学系统的考试管理制度。多元化的考核体系“注重过程和结果统一、更加强调过程”,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

6. 结束语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指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教育,是培养学生不墨守成规,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进取心和自信心。为适应培养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基于上述理念,我们以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为重点,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入手,在实验与实践教学内容、方法、现代考核手段、严格规范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调整与改革,对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与学生的创新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参 考 文 献

[1]倪振文,王俊年,刘昆山,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年23卷2期

[2]杨连祥,王月香,高校实验教学体系的再认识,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年,21卷2期

[3]李祖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年,26卷,3期

篇4

独立学院是采用新模式新机制办学的本科院校,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体现。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如何确立区别于学术型本科院校及技能型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培养体系,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独立院校面前的重大课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通信工程专业自开办以来,大力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构建了符合学院实际、特色鲜明的基于“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并对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了一系列教改举措,取得了明显成绩。

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培养质量。其目的是根据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层次、类本文由收集整理型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确定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

独立学院作为三本院校,如何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创办之初,通信工程专业作为其母体高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其教学规划、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均依附母体高校,培养体系基本沿袭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在不断发展中不断分析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有效针对实际情况调整定位,突出自己的特色。同时注意到,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急需大量能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融技术与服务为一身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此,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工程应用服务型”人才,以达到教育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各专业培养计划的原则意见》的精神,结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实际情况,参照国际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标准,学院构建了符合学院实际、特色鲜明的基于“平台+模块”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模块是指专业能力模块。为实现“工程应用服务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改革体现以能力为主线、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对各种课程进行大胆的裁并、整合和内容更新,将学生应学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其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实践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立体式学习成长环境。

(一)通识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主要包括传统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课程,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学、就业指导等课程,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规划职业生涯能力。

(二)学科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电子及计算机基础课程,我们将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概率论三门课合成一门统称为“工程数学”,着重强化数学的工程应用;增加企业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管理、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能力。

(三)专业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主要包括通信工程专业基础及专业必修课程,注意培养应用能力的基本支撑要求;注意课程间知识内容的渗透和融合,注意课程之间衔接。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实现减少课程门数和提高课程群综合化程度的目的。通信工程专业由10门左右的主干课程串成专业主干知识和专业必须具备的应用能力培养的主线。

(四)专业能力培养模块。专业能力培养模块是为适应市场和就业的需求,在学习和掌握通信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着重于通信领域某一专业能力的培养,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有射频技术和通信网络两个专业能力培养方向,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射频技术方向开设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无线通信的射频技术、射频电路设计实训等课程,依托射频通信实验室,配置了射频通信实验系统及频谱分析仪、矢量网络分析仪等射频测量分析专用设备,用于培养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射频方向专业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通信网络方向依托通信网络系统实验室。开设了信息网络集成、通信网络组建维护与管理及其实验、实训等课程。通信网络系统实验室是按照电信运营机房的标准,采用华为公司的sdh通信网络商用设备建立起来的,拥有涵盖程控交换、sdh光传输、宽带接入三大通信网络综合实验平台,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网络方向的相关课程和实验,毕业后从事通信网络的运营、维护、管理等工作很快就可以上手。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从学生的就业来看,通信工程专业两个方向的毕业生都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近年来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

三、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根据“工程应用服务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两个结合,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调整实践教学环节及内容,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两个结合”指的是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相结合,教学与竞赛、工程实践相结合;“三个层次”是指通识教育实践、专业教育实践和综合教育实践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是指从大一开始到大四,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的实践。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加强学生电子制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实践性环节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35%,本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上做了如下探索与实践:

(一)探索理论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对于电子线路cad及仿真、c语言程序设计、eda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课内验证性实验采用理论与实验合一教学方式,即学生在实验室上课,主讲教师同时负责理论与实验教学,在同一课堂上主讲教师讲完某个理论知识点后,学生马上动手做相关实验,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改善了教学效果。

(二)突出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对于专业基础及专业方向核心课程,除安排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外,还安排了诸如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电子技能实训、模拟电子技术实训、数字逻辑电路实训、eda技术及应用实训、单片机应用技术实训、通信网络综合实训、射频电路设计实训、通信网络维护管理实训、通信电子电路课程设计等课程实训、课程群综合实训等实践教学内容。课程设计采用课题或项目的形式,可以是毕业设计的一部分。通过实训,学生的电子制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有力的训练。

(三)采用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模式。目前,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和现代通信原理等课程实验均采用开放式教学,以学生预习、自选时间和自主做实验为主,教师讲解示范为辅。为此,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实验指导书,并且将示波器等重点仪器的使用方法印成卡片,每个实验位置放一份。学生做好预习才能准许进实验室,老师不讲解只辅导答疑和检查结果,学生基本都能完成实验内容。通过开放性的实验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了提高。

篇5

【关键词】系统仿真;电子信息工程;MATLAB;教学改革

《系统仿真》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其先修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讯原理》和《数字图像处理》等。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运用MATLAB软件解决简单的工程数学问题及编写仿真程序。课程内容主要包括:MATLAB语言基础入门知识、产品体系、桌面工具的使用方法,重点介绍MATLAB的数据可视化、数值计算的基本步骤以及编写整洁、高效、规范的程序[1]。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课程存在问题分析

MATLAB是美国MathWorks公司开发的具有友好的工作平台与编程环境,简单易用的程序语言,强大的科学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出色的图形处理功能,应用广泛的模块集合工具箱,以及实用的程序接口和平台的大型综合软件[2]。大学教育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的,理论教学之后一般都会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MATLAB作为一种应用日益广泛的数学工具,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很多实践教学中得到应用,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所占学时偏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属于工学0807电子信息类。作为工学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目前实践教学课程所占学时偏少,这就导致理论知识不能得到充分的实践训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不透彻,各门理论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性把握不准。而实践课程是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应用,且融合了多门理论课程知识,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对多门理论课程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由此,增加专业课程中的实践课程学时迫在眉睫。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课程门数较少

目前,很多高校仅在《系统仿真》理论课程设置时会安排相应的实验学时,但是这样仅仅锻炼的是学生对MATLAB软件的基本操作的掌握,并不能将MATLAB软件跟专业课程进行很好的融合,为此,应在《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等理论课程后安排相应的课程设计,加强学生通过MATLAB软件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

二、《系统仿真》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

1.课程改革内容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在专业课后安排相应的课程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如在《数字信号处理》理论课程之后,安排相应的课程设计,使用MATLAB进行相应的分析。

如设计一个三阶巴特沃斯滤波器,设采样周期 T =250 μs(采样频率 fs =4 kHz),用脉冲响应不变法和双线性变换法设计,其3dB边界频率为 fc =1 kHz。

程序代码如下:

[B,A]=butter(3,2*pi*1000,’s’);

[num1,den1]=impinvar(B,A,4000);

[h1,w]=freqz(num1,den1);

[B,A]=butter(3,2/0.00025,’s’);

[num2,den2]=bilinear(B,A,4000);

[h2,w]=freqz(num2,den2);

f=w/pi*2000;

plot(f,abs(h1),’-.’,f,abs(h2),’-’);

grid;

xlabel(‘频率/Hz’)

ylabel(‘幅值/dB’)

程序运行结果:

图1给出了这两种设计方法所得到的频响,虚线为脉冲响应不变法的结果,实线为双线性变换法的结果。脉冲响应不变法由于混叠效应,使得过渡带和阻带的衰减特性变差,并且不存在传输零点。同时,也看到双线性变换法,在z=-1即ω=π或f=2000 Hz处有一个三阶传输零点,这个三阶零点正是模拟滤波器在Ω=∞处的三阶传输零点通过映射形成的。

2.课程改革效果

(1)通过在专业课程后设置课程设计,增加实践教学课程学时,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透彻了,主动学习意识增强了,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

(2)学生对MATLAB软件的掌握更加熟练了,更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

(3)学生在通过软件加强专业知识掌握的同时,更好的为毕业设计甚至今后的科研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在教育部的政策下,许多高校步入应用型大学的转型中,实践教学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实践表明,在理论教学的后期,若能加强软件工具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大大增加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更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6

Abstract: Learning the design an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operating system, students can hold the method for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and hardware oriented system understratum. We discuss how to teach the content of operating system i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 this paper, which includes the drawbacks of teaching now and the possible resolutions.

关键词: 信息工程;操作系统;教学研究

Key words: information engineering;operating system;teaching and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223-02

1相关背景

操作系统是一门涉及较多硬件知识的计算机系统软件课程,在整个计算机系统中处于承上启下关键地位。学习操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原理,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如何衔接的必经之路,为以后面向硬件和系统底层的软硬件开发提供重要基础。21 世纪初的电子系统是以计算技术为核心的片上复杂系统, 系统设计人员将成为集成电路的主要设计者,而电子系统的电路设计已离不开计算机,如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1]。其包含四项核心任务: VHDL和线路图绘制、设计生成;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 )和复杂逻辑可编程器件(CPLD)的设计综合; 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及数/模混合电路的模拟; 印刷电路板图(PCB)设计等。目前它已是电子电路教学中融合有关概念的重要部分,但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在很多情况下已很难将计算机技术单独分离出来,尤其是连接系统底层硬件和软件的计算机操作系统。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则是以各类操作系统为平台开发其自己的系统、软件和产品,这些产品和软件依赖于相关的操作系统,也是操作系统应用的支撑和拓展。他们关心的是与操作系统(软件和硬件)的接口和资源调用,应用程序与系统的交互,以及系统运行机制和效率。因此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初步掌握这一类知识结构、了解关于设计以专用计算机为核心的复杂系统所必需的基本知识, 可以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及为以后在操作系统环境下使用开发软件进行软硬件设计打下良好与扎实的基础。

2操作系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2.1 课程内容的理论性过强,联系性和实践性环境薄弱这样的教学形式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事实上操作系统是一门整体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到计算机的方方面面,且直接与计算机硬件打交道。如果学生对前期的相关课程如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不够清晰,认识仅仅停留在模糊的概念阶段,那么学习操作系统时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从老师的角度而言,教授操作系统课程的老师应经常与计算机组成和数据结构等课程的老师沟通,确保这些课程之间的逻辑连贯性和知识紧凑性,甚至由同一个教师讲授这三门课程,以取得这些知识间的无缝连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操作系统的效果。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对于学生学习操作系统,甚至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都是完全有必要的[2]。

缺少自己动手解剖一个具体的操作系统实例的过程也是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课程设计环节几乎没有,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机会少,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普通的高校里,不光是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即使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去剖析一个具体的操作系统实例的过程。众所周知,Linux是源码开放的操作系统,可以通过阅读并理解其内核源代码来学习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这样便于掌握操作系统的总体结构和设计思想,加深学生对操作系统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表面。还可以通过模拟实现操作系统功能,如选取操作系统中一些比较典型的功能或算法进行编程实现并输出信息。这种模式所涉及到的软硬件资源和数据结构都是自建的,并不对真实的系统资源进行访问和修改,可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长期以来,操作系统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专业选修课,得不到同学们的重视。操作系统实验也主要是一些验证性实验,实验课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内容单一,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实验兴趣不大,而且实验教学内容学时偏少,学生只是接触了一些皮毛,根本达不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如何在学生有限课时的条件下进行操作系统课程实验安排,可以参考相关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课程的实验设计[3]。

2.2 教学方法目前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法主要是把学生集中起来,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的工具就是一张嘴和微尘粉笔,形成了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对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采用的比较少。即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也是采取把教学内容搬迁至幻灯片而已,电子教案的优越性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教师在实现陈述性强的理论时可以采用电子教案,但对于互动性讲解的问题推导则宜保留板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能采取有效措施来不断提高电子教案的制作质量,及时更新。

针对学生反映操作系统课程概念多且抽象的问题,可以在讲授过程中,大量引用生活中生动有趣的例子来讲解,这样才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要知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力量的源泉。比如在讲解操作系统的绪论部分时,一下子说给学生那么多的概念,如处理机管理、内存管理、虚拟存储器管理等等,自然是接收不了。比如以工厂的生产为例,操作系统是工厂的管理者,仓库管理则是相当于计算机的硬盘,而内存则相当于工作间,处理机则相当于具体操作的工人,那么这样一来,操作系统在整个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一目了然。在讲解写者-读者进程同步算法问题时,可以用同学晚上去教室学习为例。问题中的写者就是教室管理员,读者就是若干个同学,互斥信号量是教室的灯。并规定教室中无人时灯要熄、管理员可以锁门,教室中有人灯要亮、管理员不能锁门等。一个抽象复杂问题原理通过简单的比方变得通俗易懂,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观察问题能力。

2.3 教学内容的规划众所周知,每一门课程,编者不同、出版社不同,其内容也不同。教材的选定应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定,要使选定的教材在能够反映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的同时,符合相关专业特点的要求。针对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特点,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可以考虑把嵌入式操作系统相关内容增加进来。

可以以我们日常使用的智能手机为例,来讲解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特点和概念。智能手机小巧、方便随身携带,又为软件运行和内容服务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很多增值业务可以就此展开,如:股票、交通、商品、应用程序下载、音乐图片下载等。智能手机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功能,这与它采用了功能强大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不无关系。手机中嵌入式操作系统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操作系统内核,即实时执行程序;另一部分是输入输出部分(I/O)。手机操作系统具有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它可以有效地管理复杂的系统资源;能够把硬件虚拟化,尤其面对日趋增多的嵌入式处理器,如果与常用的桌面操作系统相比,手机操作系统在占用存储空间、可靠性等方面却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通过学生非常熟悉和喜爱的电子产品-智能手机入手来引入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通用操作系统基本概念的理解,又能掌握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3结束语

学习操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原理,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如何衔接的必经之路,为以后面向硬件和系统底层的软硬件开发提供重要基础。本文分别分析了操作系统课程本身的特点、目前教学方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操作系统教学内容的规划等方面,并提出了相应的可能解决方案。

总之操作系统的教学在紧跟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的同时,还要跟得上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潘松,黄继业.EDA技术实用教程(第三版)[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篇7

【关键词】交通工程 认识 实习环节 创新

【基金项目】盐城工学院2013年教改研究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84-01

盐城工学院交通工程专业于2006年成立,隶属于材料工程学院。为主动适应当地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在分析当代交通科学的特点和趋势的基础上,经过广泛的社会需求调研,以及结合我校以及材料学院的特点和专业优势,确定了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即能够从事交通工程施工、监理、检测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交通工程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政府机关等部门从事施工、监理、检测、设计、研究开发、管理、经营、教学等方面工作。

认识实习是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本科阶段第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它是培养学生了解本专业内容,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激发学生观察发现专业性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后续课程中的学习。它的引导性是我们制定本科阶段交通工程认识实习内容的基本要求。

1.认识实习现实环境[1]

1.1 现状

1)本校交通工程专业教师理论知识扎实,科学研究能力强,但现场指导经验不足,造成实践与理论的衔接有一定程度的脱节;

2)盐城市的城市规模较小,缺乏先进的交通运输方式,道路类型也较为单一;

3)稳定的实习基地与实习单位数量较少,单位规模较小;

4)交通工程施工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实习时间、地点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5)缺乏充足的实习经费;

6)认识实习由于兼顾到软、硬交通的实习,实习内容较多,但时间有限,更多的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实习效果差。

1.2 应对策略

盐城工学院交通工程专业教研组针对目前认识实习所面临的形势,结合其他专业的实习经验,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主要表现为三方面:

1)学院积极努力创造条件,发挥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为教师与企业建立联系;

2)实习地点考虑盐城和上海两地,盐城市进行道路、桥梁施工的课堂讲座等方面实习,上海市考虑城市交通、运输、规划等方面实习;

3)实习方式采用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由于时间与经费紧张,实习覆盖量广等特点,在盐城市集中实习,主要是以课堂讲座以及录像的形式,上海市分散实习。

2.认识实习方案

盐城工学院材料学院是学校的老牌强势学科,其包含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等6个专业,交通工程专业属于其中之一。交通工程专业依托材料学院的优势,建立起与交通材料相关方向的专业特色。在制定认识实习内容时,就需要考虑交通工程专业本身的基础内容以及交通工程材料的制备、成型、养护、检测等内容。具体实习方案从三方面展开。

2.1 实习安排

1)时间安排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时间为2周,考虑到为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作引导,安排在本科阶段第二学期末进行。

2)组织安排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学习生活以及相应的实习任务,安全管理工作责任由专业系主任总负责,每班配备2位指导教师负责。

3)地点安排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认识实习考虑盐城和上海两地(包含两地往返途中实习)。

2.2 实习内容及目标

1)了解混凝土搅拌站、沥青拌合站的构成;

2)了解道路、桥梁组成、附属设施有哪些;

3)了解道路、桥梁、立交、隧道的区别,了解城市道路与公路的区别;

4)了解城市道路交叉口的类型,了解交通组织、信号配时的内容等;

5)了解高速公路的组成等;

6)了解城市交通管理与城市交通运输方式等。

2.3 实习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包含两方面成绩:平时表现与提交成果。平时表现占50%,提交的成果占50%。

3.认识实习实践教学改革

交通工程专业是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学科,就业趋向实践能力强的学生[2]。因此,在认识实习实践教学方面做出了多项改革措施。

3.1实习管理科学化

交通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期间强调“安全第一,层层管理,责任到人,互相监督”的思想,由系主任、指导教师、班长、组长、成员的组织管理体系,制定多项安全管理措施,对实习学生进行动态管理。

3.2实习模式多样化

交通工程专业认识实习采用讲座、录像、现场观摩等多种学习手段组成。针对不同的实习内容,选择最佳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能够将实习与理论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真正的掌握理论知识。

3.3实习内容具体化

交通工程专业认识实习印制了《交通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指导书》,能够有效的指导学生实习内容及相关理论知识组成,使学生能够有目的有方法的学习实习内容,从而达到实习的目的。

3.4 实习报告规范化

交通工程专业认识实习印制了《交通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报告》,要求学生按照实习内容、报告书的规范,每天撰写实习日记,并附有实习相关证据(如照片、车票、绘图等),最后并撰写实习心得总结。

4.结语

认识实习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系统问题,单靠某一环节的加强或某一方面的管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与理论教学配合以及实践教学各个环节提高,需要各方面齐抓共管,才能真正的提高认识实习实践教学质量[3]。

参考文献:

[1]苏会锋,王玉和.新形势下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0,08(下旬刊):125-126.

篇8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移动通信;课程开发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扩大规模”向“内涵建设”转变的重要阶段。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速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随着我国3g网络商用的全面铺开,我国的信息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对移动通信人才的需求将迅速增加。在探索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发现,课程质量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隐性因素,也是根本因素。为此,应根据移动通信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并借鉴德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

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的引入

高职课程改革经历了校企联合开发课程的阶段。在此阶段,高职院校引进国外能力本位的cbe理论和dacum课程开发方法,经过大量的课程改革和建设,使教师转变了观念,很多专业形成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高职院校运用这种课程开发方法基本明确了课程定位和课程内容的设置,构建了理论实践一体的模块化课程。wWW.133229.COm但由于没有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工作系统化,使提炼的工作任务模块又不自觉地回归到原学科化的体系之中,没能构建出职业化的课程。因此,虽然在课程中注入了与职业岗位贴近的教学内容,针对性比原课程增强,初步保证了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符合生产实际要求,缩短了毕业生的上岗适应期,但仍与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目标有一段距离。

德国“双元制”教学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课程,提出了解决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结构的重构思路和方法,解决了dacum课程开发中的不足,使职业教育更贴近生产实际。但是德国和中国的体制不同、国情不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因此,在借鉴国外课程方案开发方法的基础上,要结合我国的高职教育实际,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操作、可实施的课程开发方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流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市场调研阶段市场调研是课程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目的在于解决专业准确定位的问题。调研的内容包括行业的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应具备的职业资格等等。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定位、专业化方向、专业服务面向的岗位群、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的思路等。该阶段的难点是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对岗位群进行分析,对需要基本相同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职业(岗位)进行合并,进而形成一种建立在职业分析基础上、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载体,即专业,然后再确定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人才需求与专业调研报告必须经行业技术专家充分论证,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共识: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情况;就业情况;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群);应设置的专业化方向;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结构;现行的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确定培养模式阶段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因此,移动通信专业课程开发必须是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离开了企业就没有改革之源。同时,学校必须以自己的教育服务优势,建立互惠的市场机制,激活企业的“校企合作共建”的兴奋点,使校企合作做到双赢。只有这样,校企双方才能共同探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框架,签订协议,实施校企合作方案(明确合作方式、各自责任和操作形式)。由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及职业性,必须将专业教育融入产业及产业链,明确培养对象面向的岗位(群)职责和任务,结合生产实际,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课程开发阶段课程开发是整个流程的核心部分,是落实就业导向的实质性改革阶段。要解决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载体的选择、课程内容的重构、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情境的创设、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问题。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实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我校移动通信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信息以及通信企业的用人需求,对移动通信专业基站维护岗位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如图2所示。

开发过程中的“三个转换”是把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转化为相应课程的关键之处。第一个转换是从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转换。按照从高端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到低端简单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进行任务分析,并依据技术复杂程度和知识难易程度,逆向归纳形成由复杂到简单三个层次的典型工作任务。第二个转换是从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到学习领域的转换。按照从低端简单的典型工作任务到高端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顺向分析对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论加工。第三个转换是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划分学习领域的内容,构成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以完成工作中的某一任务为基本单位,以行动导向为教学的出发点。

改革前后的课程对比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为导向,经过“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做”的多次循环,开发移动通信专业课程。课程改革前后的情况对比如表1所示。

总之,课程建设与改革任重而道远,高职院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教育教学质量意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学锋.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4(3).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9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colleg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in our country,but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 has not yet reached a consensus,lack necessary guide ideolog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ctual demand of college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puts forward system engineering methodology of college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from“origin”,“teacher”,“teaching”,“review” and“summarize” five aspects. It is a macro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optimal design of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each link,having cretain guiding referenc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on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关键词: 系统工程方法论;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工科专业

Key words: system engineering methodology;cultivation of talents;the innovative talents;engineering specialty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189-02

0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公路、水运、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显著加快,水利水电及矿山能源开发、对外公路铁路援建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的全面兴起,各行各业尤其是工学行业对创新型人才迫切需求的愿望与日俱增,如我国水利类和土木类人才需求量年均增长率分别在4%和9%左右。然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于21世纪初便严厉地指出,我国迄今尚缺乏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激起了我国教育工作者对高等教育模式的反思,多角度深层次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如李宾初步解析了我国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存在知识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均存在严重缺陷[1];张京京等认为我国目前高校统一的教学安排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缺乏原始性的自主创新意识[2];方正立等认为应试教育、社会对高学历的国度认可、传统教学方式、教育环境和实践环节等扼杀了阻碍了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3];梁凤霞认为创新型人才要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4];乔琳从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质量控制和配套机制等方面探讨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5];汤晓蒙认为中国家庭极权主义导致不发达的私人状态,不发达的私人状态导致个体的自我压缩,个体的自我压缩导致个体的不发达,进而造成个体创新能力的抹杀[6];吕钦等提出了创新型人才指标体系,包括基础素质、知识技能和创新表现三个模块[7];郭继强等科研促进教学的模式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8];常玉荣等强调了实验教学环节在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9];陈洪凯等认为可从教学手段、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提高工科专业课堂教学质量[10-12]。

综上可见,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针对高等院校工科专业从源、师、教、评、结等方面分析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方法论,初步勾画工科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宏观指导思想,欠妥之处,敬请同行专家雅正。

1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何谓创新型人才?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都只停留在朦胧的感性认知阶段。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传统教育根深蒂固,所谓的创新型人才更大层面体现为知识型人才,认为掌握有尖端、前沿科技理论的人才即为创新型人才,比如,重庆交通大学从2007年开始遴选了入学时基础较好的学生组建“茅以升班”,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培养出更多“茅以升式”的桥梁专业技术人才,但是缺乏富有创新性的培养方案,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人员无任何实质性创新,效果不明显。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利益至上,以减少办学成本为目标,如重庆市某高校地质工程专业《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实习时间仅为一天,而在20世纪80年代该课程的实习时间为20天,土木工程专业毕业有效实习时间仅为3~5天,而在20世纪80年代不少于40天。

研究表明,针对高等学校工科学生而言,人才培养方案属于高校人才培养“源”的环节。创新型人才可分为“科学研究型”和“工程应用型”两类,紧密围绕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需求,应从源头开始,制定富有实质创新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一揽子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并明确界定本科、硕士、博士分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编制中,以最大程度发挥学生创新潜能为有限目标,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度重视实践性环节。除了外语、数学、计算机等基础性课程可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外,其余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50%以上课时应安排学生走进实验室、走入实习基地、实训基地,另外50%左右的课时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及图书资源,通过自己独立观测,对照课本理论知识,在任课教师的启迪下探索学习,据此撰写课程学习报告。

2创新型教学队伍

师资队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者,属于“师”的环节,仅仅具有高等学校相关专业教学资格的教师是很难胜任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实践表明,遴选同时具有十年以上教学经验、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并在科研工作中成绩卓著、人品好的教师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每门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设置课程小组,由理论课主讲教师、实验指导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3~5人组成,互为辅导,共同承担相应教学任务。

3创新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教”的环节,在理论课、实验课、基地实习教学活动中始终坚持“导向型授课”的教学方法,应实行创新型教师资格制度。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导演”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专题报告形式”的理论课教学方法[11]。值得指出的是,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有其众多优点而被我国高校教学普遍采用,但近年来存在严重的电子教案式倾向[12],这无益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积极推行探索型教学、自主型学习,学生走上讲台、走进实验室、深入实习基地,围绕相关教学主题,预先准备,部分主讲,其余学生参与讨论,教师点评、纠正。此外,在教师引导下、围绕相关课程并结合教师研究课题成立创新实践小组,寒暑假走进实习基地和/或工程设计建设单位,切实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型探索实验、处理实验数据、研发专利技术、撰写科技论文。

4创新型测试方式

测试方式属于高校人才培养“评”的环节。几十年来,我国高校的课程考试基本均采取闭卷或开卷方式,题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述题、名词解释、计算题、论述题等三种以上,部分课程把理论课和实验课按照权重确定最终成绩。实践证明,现有这种一贯的高校工科专业的课程测试方式属于应试范畴,学生为了获得好成绩而完全遵循考试需求死记硬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鉴于此,对于高校工科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取消笔试,将“考试”改为“测试”,每门课程成立由3~5人组成的课程测试组,集体负责课程测试。课程测试采取“课程报告(含实物研制)+口试”模式,由课程测试组综合给出课程成绩。近年来,这种模式已在国外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开始实施,并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目前在我国高校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采取该模式,具有可行性,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

5创新型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最后环节),属于“结”的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极具必要性。然而,目前高校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基本都是采取指导教师拟定题目,并拟定初步方案,学生选择,一人一题或甚至多人共同做一个题目。这种模式属于典型的传统教育培养方式,缺乏创新性,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下,以指导教师课题组为依托,拟定毕业设计(论文)的方向,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拟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经指导教师审阅通过后付诸实施。毕业设计内容应体现系统性,如地质工程专业进行滑坡治理工程设计时,应涵盖滑坡致灾机理分析、治理方案拟定、滑坡多工况条件下的推力计算、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工程投资概预算等内容;毕业论文则应从近三年国内外文献分析、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成果验证、应用前景等方面着手,体现成果创新性。

6结论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实验条件、实习条件、考评方式等有机结合。本文从“源”、“师”、“教”、“评”、“结”等五个方面系统提出了高校工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方法论,是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宏观指导思想,强调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性、系统性,主张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反对填鸭式教学、机械式测评。

参考文献:

[1]李宾.关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大众科技,2009,(1):163-164.

[2]张京京,董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比较[J].改革探索,2009,(5):156-157.

[3]方正立,张月生.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研究[J].教育,2009,(3):99-100.

[4]梁凤霞.面向市场培养有特色的创新型人才[J].教育管理,2009,(1):112-113.

[5]乔琳.加强研究生教学内涵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2):95-97.

[6]汤晓蒙.中国文化传统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负面影响[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120-122.

[7]吕钦,鄢平.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J].消费导刊,2009,(3):23-24.

[8]郭继强,陈晓艺,李长吾等.以科研促进教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2(1):76-78.

[9]常玉荣,石峻,常晶晶等.培养高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应重视实验教学环节[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3):441-442.

[10]陈洪凯.高等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新探索[J].高校教育研究,2008,(15):104-106.

篇10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双语教学 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35-01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全国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含内地与港台地区合作办学项目)已达900余个。中外合作办学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有相对较高及特殊的要求,强调学生完成基础课程外,要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除了强化外语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另一特色就是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本文聚焦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工业工程专业双语课《管理信息系统》,探讨该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

一、本科中外合作办学工业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教育部政策的引导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指用两种语言教授非外语类课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以两种语言为工具,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1]在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是我国为了应对激烈的世界竞争,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有益尝试,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2]从2001年起,教育部就先后提出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要求”, “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

(二)培养目标和方案的要求

对于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用双语进行专业课的讲授不但响应教育部的政策号召,更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的要求。

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工程技术和现代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应用工业工程的知识对企业的生产系统进行管理、评价和创新,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应用型、国际型高级经济和工程管理人才。为了实现“应用型和国际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势在必行。

二、《管理信息系统》双语教学的探索

(一)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被列为很多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比如计算机类、经济管理类以及工程类专业。但是不同的专业对于《管理系新系统》课程的需求是不同的。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掌握信息系统的开发技术;非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如何应用信息系统的各项技术。比如,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侧重于应用信息系统影响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则更多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变传统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工业工程专业来说,《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旨在研究企业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和系统实现企业目标。学生不需要开发系统,只要认识到信息系统是帮助企业实现卓越的运营、开发新产品和服务、提升决策制定和实现竞争优势的主要工具之一,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遇到了生产经营中的问题能够应用适当的管理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或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由于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课堂讲授的知识很快就会过时,所以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重点在于思维模式的构建和能力的培养,而非知识体系的构建。

采用双语教学的另一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专业词汇。世界最先进的信息技术都以英文呈现,以双语形式开展《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为今后学习和掌握先进的信息基础奠定语言基础。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考核形式都应该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二)多样化课堂活动

正如前文所述,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任何教材所涵盖的内容都会成为“历史”,对于未来的实际应用并没有太多价值。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讲解教材内容将会导致课堂枯燥无味,学生仅靠被动灌输也很难理解信息技术如何帮助企业实现卓越的运营。相对于传统的单向教学,互动式教学更适合《管理信息系统》。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案例”的形式,通过企业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产经营问题的案例介绍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要素的作用,再让学生查找相似的案例,掌握相关要素的最新技术。遵循这一教学模式,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Presentation等多种教学活动,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习惯,还能提升学生的外语表达能力。

(三) 多样化考核形式

鉴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考核可以采用组合式考核方式取代传统的考核方式。出勤情况、课堂参与、语言表述、知识应用这些都应该列入考核的范畴,以月考的形式考核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报告考核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以案例分析和小组展示考核学生信息收集、知识点整理、逻辑思维以及语言表述能力。考核形式的多样化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与教学进程保持一致,认真揣摩每一个知识点,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

三、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双语课程的实践需要任课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既要不断提升专业知识能力和外语语言能力,还要积极探索双语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寻找更适合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的教学模式,推动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双语教学的质量与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