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研课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科研课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科研课题研究

篇1

学对学生直接产生影响。课题研究如果不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就变成空中楼阁、高谈阔论了。

如何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我认为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课堂教学之中,我们进行研究的课题或来自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或是从教育教学的疑点中选题,或是从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及工作经验中提出等。在教学中发现了预设的或生成的问题,课外反思,找出策略,课堂上再实施干预,课外再研究,根据问题的焦点,形成专题。我们开展教科研究的目的是研究源于教育教学情景中的实际问题,改善教育教学实际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搞课题研究不仅要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和开展研究的方式方法,还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研究的重心向教学倾斜,特别向课堂教学倾斜。把课堂教学作为课题研究的主阵地,真正使课题研究为教育实践、教育改革服务。

结合我园滚动课题《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学整合策略之研究》《教师现代化教育手段运用性研究》《信息技术介入下幼儿园立体化教学策略的研究》的实施过程,来谈谈课题研究促进课堂教学的做法。

一、课例式研究

课题研究的主阵地在课堂。课题研究实施以来,我们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开展课例式研究的具体操作是:开学初就在教科室的带领下确定当学期公开研讨课的安排表,使研究人员做好准备;研讨过程中以课堂教学研究为载体,安排教学内容,开展课题小组集体备课,形成教学设计方案;然后开展全校性公开展示研讨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人人参与,各教研组老师观摩指导、建议;围绕课题理念和教学过程进行三个层次的评课——执教者自评反思;听课者点评;领导综合评课。这样人人发表意见,个个谈体会、谈收获、讲困惑、提问题。科研向教研辐射,课题组渗透于教研组,个个努力,热烈评议,共同讨论,真正把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落到了实处。

我们的课例研讨形式多样:有教师的一课三研,有骨干教师的汇报课、示范课,有师徒帮带的展示课,有青年教师的评优课,等等。为了让课题研究能立足平时,我们把经过研讨的教学活动整理成自己的园本课程,放到日常教学中,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专题式研讨

面对课程改革和课题研究中困惑和热点问题的如何操作,我们采用了专题式研讨的方法,让教师按自身的心理需求,结合新课程改革和课题研究的需要,适时地开展“每月一议”“主题沙龙研讨”“师徒答疑解惑辩论会”等专题研讨。为教师课程改革和课题研究解惑提供导向服务。教师们感到课例研讨是重在解决实践问题,专论式研讨重在解决理论、策略方法问题,二者结合,课题实施的操作性变强了,实效性增大了。

三、校际互动式研讨

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后,我们还要注重校际互动式定期研讨活动的落实。一是走出去认真地向省内外学校学习,回来后进行传递、分析、吸纳别人的创新举措,补充完善自己;二是定期向结对姐妹学校展示公开研讨和汇报活动。课题实施中,由校行政负责的全面综合性公开研讨汇报活动;由教科室负责组织展开的邀请领导专家现场指点的小范围专题性研讨活动;由学科中心组、教学片负责组织的向市、片开展的研讨活动。

实践证明,这种以课例式研究、专题式研究为主要形式的研究是课改研究目的的需要,是课题研究的必然内在需求,更是加速教师向科研型成长的需求。

篇2

1.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随着世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面对大部分国家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信息交流时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的激烈竞争局面,全面推进英语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未来社会就是人才竞争的社会,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圣地,必将毫无疑义地显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外语是1个民族走向开放,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的必备工具,这1性质决定了外语教育自然地带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也决定了其教学手段必须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

几XX年的中国传统英语教育方式告诉我们:“填鸭式”的重知识轻能力,重语法轻交际,重文字轻口语,重练习轻听说的英语教学方式已然使众多学生缺乏运用英语语言的实际能力,导致学生的英语多带有“聋哑症”,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所以怎样采用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特别是让英语课堂在师生双边互动交流过程中充满艺术色彩,带给学生1种美的享受。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过程中感悟美、发现美、享受美和创造美。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到学习英语是1种美的熏陶、美的教育,美的滋润以及美的创造!以此来推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因此,“教学是1门科学,也是1门艺术,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1体。” 英语课堂教学艺术化,是英语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定向在英语课堂教学领域中的体现与结晶,是每1个教师在长期课堂教学实践中所要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

2.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

(1)英语课堂教学艺术化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2)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篇3

一、引言

教师通过提高自己在提问语言艺术方面的修养,积极进行提问语言艺术方面的加工来激活语文课堂气氛,让学生更乐于学习语文,乐于上语文课。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语言艺术的使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语文课堂老师提问语言存在的现象

通过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就语文课堂老师提问语言所产生的效果和提问语言艺术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从中找出问题所在并进行分析。

1、提问语言目的性调查结果

教师在提问时语言表达清楚,问题的指向明确,问题的范围适当时才不会产生歧义,使学生听后,能够快速、清楚地了解其意,能够把问题记在心里。在对石斋小学的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得知,由于老师们能够做到目的明确,故学生基本上能明白老师的问题,除非某些学生开小差,没听到或没听清老师的问题。所以,可以肯定的是,教师在提问时基本上能做到目的明确,让学生就着问题进行思考。

2、提问语言启发性调查结果

教师的提问语言富有启发性,才能促进学生思考,不问简单的对不对,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学习。在问卷调查中,本身会积极思考问题的学生不多,教师在提问时还是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的,故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所增强,经常思考的学生人数增加了,不经常思考的学生人数减少了,但增减的幅度不是很大,效果还不大理想,教师课堂提问的启发性艺术还有待提高。

3、提问语言沟通性调查结果

学生的求知欲望很强烈,但是有畏惧心理,常常不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要主动地去接近学生,把学生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人,在语言上要具有亲和力,幽默感,这样的提问语言才具有沟通性,才能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教学效率。在笔者的调查中反映出还是有少部分学生害怕因为答错而受到老师的批评或在同学面前没面子而不敢发言,甚至因为自己经常答错而受挫导致不爱思考。可见,老师在课堂提问中没能充分做到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使少部分学生在被提问时有种“上级对下级的拷问”的情绪存在,当然没法做到畅所欲言。

4、提问语言引导性调查结果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提出问题,就是通过点拨、启发等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受益。教师能够在提问时注重语言的引导性,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调查中,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自己解决问题的时候并不多,只有19%的学生表示出比较经常自己解决问题,而有4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能通过老师的点拨、启发而去解决问题。出现这种情况,当然不能排除学生本身不爱动脑筋去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但若老师在提问时能够充分地引导学生去逐步思考的话,是能够促进学生去思考的。

5、提问语言鼓励性调查结果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提问语言充满鼓励性的话,就会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学生的提问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教学效果,以便于教师调整教学进度,改变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在问卷调查中,有75%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提问,而不经常在老师提问后自发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语言艺术在多方面都有待加强,在提问语言的启发性,引导性和鼓励性方面,教师有必要做些努力,尽量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使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更有效率。

三、对策与建议

课堂提问语言是体现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堂提问语言的艺术性“加工”与使用,尽情展示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才艺,使学生愿听,想听,要听,因此,针对以上调查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期促使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更有成效。

1、提问语言通俗化,鼓励学生思考。教师在提问时,在把握好目的性的基础上,尽量使问题贴近学生生活,使语言更加通俗化,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课堂中,教师应对自己的语言进行精心组织,选择确切、精辟、通俗、常用的字、词、句,应极力避免使用令人费解的、罕见的词语等。这样,才能达到课堂提问语言形象生动而通俗易懂的目的,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

2、增强提问语言的亲和力,让学生畅所欲言。提问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己逐步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生照着老师给出的标准答案去应付试卷上的问题。老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鼓励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他们自己的真实想法。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老师要积极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把课堂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和“说自己话”的权利,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教师在提问时要主动地去接近学生,把学生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人,在语言上要具有亲和力,这样的提问语言才具有沟通性,才能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获得自我满足;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并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提高课堂效率。

3、增强提问语言的引导性,让学生自主发问。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学生自己经过深思后,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有思考价值的。作为教师更要科学地运用“无错原则”来评价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比如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都可以树立起他们的自尊、自信,帮助他们驱逐心灵上的阴云,使整个教学过程沉浸于一种和谐、纯洁、疏朗的氛围中,从而展开思与想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帮助学生产生质疑、批判的胆量,标新立异的观点。

4、借鉴成功人士的经验,提高语言艺术。教师平时多借鉴成功教师在课堂上的做法,如阅读周刊,观看教学视频,参加教学研讨会等,关键是“吸收并消化”,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提高语言艺术,提高课堂效率。

5、开展竞赛,促进教师课堂提问语言艺术化训练。有组织的课堂提问语言艺术化竞赛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师赛前自觉进行课堂语言艺术训练,同时,在赛场上所展示出的教师风采,有利于教师间的交流,也将进一步激励教师加强课堂语言艺术训练,在课堂中便能积极展示提问语言艺术,使课堂提问更有效率。

篇4

实践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创造世界的制胜法宝,让学生掌握实践探究的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实践探究的指导,关注学生的体验感悟,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建构,使他们感受到在实践探究中“做”数学的重要性。下面,以“千克和克”一课教学为例提些个人拙见,旨在引发大家新的谈论与思考。

一、实践感知,建构重量观念

“千克和克”的认识是枯燥单调的,表象很难建构,但它又无时无刻地融于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之中,虽然“看不见”,却“摸得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1千克、1克的大小,建立1千克、1克的表象。

例如,课前组织学生进行拎书包的活动,引导他们初步建构轻、重的表象,使学生感受到物体有轻有重;课始组织“猜一猜”活动,让学生想象两袋同样大的红枣和大米谁轻谁重;接着安排“掂一掂”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验证猜想;最后安排学生读一读课本,深化猜想。感知物体的轻重,观察不是最好的方法,“掂一掂”“称一称”等才是有效的方法。如课中先安排掂书包、拎大米等活动,引导学生初步建立一般物体的重量;再让学生小组合作,掂一掂1千克的大米,建构1千克的表象;接着让学生掂一掂自带的物品,比较、体会1千克的大小,形成统一的观念;然后掂一掂课本、练习本或书包等物体,估计它们的重量与1千克的关系;最后用台秤验证,比一比谁的重量最接近1千克。

又如,教学“克的认识”一课,课前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准备一枚2分硬币、几片羽毛、一些黄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教师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看一看”“比一比”“掂一掂”“称一称”等实践活动,增强他们对克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建构克的重量观念。同时,组织称黄豆的活动,让学生数一数1克黄豆的粒数,深化对1克表象的建构。

再如,为引导学生建构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教师课前准备好1克、10克、100克、10OO克黄豆,通过“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重量表象的形成,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二、实践感悟,发展创新思维

“千克和克”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认知表象,建构对应的重量观念,能够感受1千克和1克的重量,知道千克与克的具体应用。因此,教师要科学实施教材中安排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形成初步认识。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与估测、感悟等活动,让学生在估测活动中逐步建立数和量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学生在“量中用数,数中学量”。

例如,教师教学中组织“猜测、估算黄豆粒数”的游戏活动:“小组合作称好1千克黄豆,估一估,l千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比一比,谁的方法好?”然后让学生合作研究,共同探究1千克黄豆的粒数,激发他们的求异思维。学生得出以下方法:(1)用台秤称一称,先称出10克黄豆,数出有几粒,再推测出1千克黄豆的总粒数;(2)将黄豆大致分成10等份,数一数其中1份的粒数,再估算出1千克黄豆有多少粒;(3)用小杯子量一量1千克黄豆有几杯,数一数1小杯约有几粒(取整十数),推算出1千克黄豆的总粒数……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猜想推算出2千克、5千克黄豆的总粒数。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深刻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发展了创新思维。

三、实践应用,培养综合素质

认识重量,就要了解其使用工具。读懂秤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不可缺少的知识。因此,教师可组织实践应用活动,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如设计模拟购物活动:四个学生为一组,一个学生当售货员,其余学生当顾客。安排购买1千克、2千克的黄豆或大米,先称出相应物品的重量,再尝试计算出价钱,并辨析付的钱够不够、要不要找零、找多少钱等。活动中学生了解了测量重量的使用工具,使他们牢固建立千克的表象,既训练了口算、表达、交往等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实践活动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再如,教学“克与千克”后设计相应练习,有部分学生这样回答:“一个西瓜重4000(千克),一只大白鹅重5(克)。”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先让其他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再引导学生进行辨析与思考,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理解,提升思维水平。

生1:我的体重是28千克,比一个西瓜要重得多,所以西瓜4000千克明显不对,应该是4千克才合理。

生2:我们知道4粒黄豆重1克,一只大白鹅难道就只有20粒黄豆那么重吗?所以,一只大白鹅应该是5千克。

师:仔细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

生3:因为分辨不清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

教师应当认真钻研教材,巧妙运用错误资源,让学生在找、辨、议、改等活动中讨论、反思,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5

摘要:目前,绝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同时要求学生获取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制图员证书就是职业院校学生能考取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一。本文主要根据制图员证书考试的要求,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完善,提出了制图员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的一些想法,希望对本专业的教学工作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 :制图员一体化课程体系

制图员是一个集理论与技能于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同时具备机械专业与计算机软件应用类专业的特点。学生要顺利通过鉴定考核成为一名合格的制图员,不仅要基本掌握机械制图的绘图规范和各类标准,还要熟练使用和操作各类绘图软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实践应用为主,结合实际制订合适的教学计划,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

一、我国制图员证书考试培训的现状

我国现阶段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并重的制度。已经颁布的《制图员国家职业标准》对制图员在从业技能水平的标准和要求上提出了要以职业技能为导向,以职业活动为核心,明确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界限,规范了各个技能等级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目的在于提高全国制图员职业技能的质量。本标准施行十多年来,通过各有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推行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考试制度以及各类职业从业技术标准正在日益完善。这种“双证制”的培养方式可以确保职业院校毕业生顺利走向职场,能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缩短学生到企业后的过渡期,所以多数院校已经将考取技能等级证书穿插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二、我国制图员证书考试教学存在的问题

制图员证书考试的内容及知识要求,体现企业的需求,强调技能的考查,对传统的机械制图的考查十分灵活且贴近实际,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职业院校现有的机械制图课程体系,取得的教学效果和实际应用还有一定距离。空间想象能力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多以图片或实体模型等教具进行展示和教学,由于平面图片不具有空间实体特性,而几何模型因为尺寸和数量的限制,能起到的效果也不大。随着教学的深入,受硬件条件的限制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传统教学体系的效果已经大打折扣。

三、制图员课程教学实施

1.读懂考试标准,明确教学大纲

制图员考试按照国家标准,分为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两大部分。考生必须两部分试题的成绩同时合格,才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这就要求学生在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时,基本掌握国家相关标准,能读懂各类机械图样,会利用各类表达方法绘制图形。所以,制图员的培养应该从机械制图教学就开始,并在绘图软件学习时得到提高。两者之间要在保持各自的特性和优势的基础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

2.夯实理论知识,熟练绘图技能

在机械制图课程中,我们常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同时结合练习来辅助教学。由于学生各自的学习兴趣、学习目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时,学生还是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而在软件应用的教学中较多采用老师演示的教学方法,然后学生通过练习来熟悉各绘图命令。教学时应将两者相互整合,利用软件使用技巧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解决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3.提倡自主学习,化被动为主动

总的来说,现在绝大多数职校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通过软件教学中的讲解,学生往往只能完成与例题相类似的练习,但一旦和某些真实零件相结合,就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演示一些精选例题,让学生学习软件的使用,要确保每个学生能熟练掌握各类软件基本命令。然后选择一些实体零件,将其从整个机械设备中拆装下来,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通过这类题目的练习让学生巩固和消化知识。最后,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要求学生自己解决。在下次上课时老师针对作业中的难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现突破,也可让不同的学生来讲解绘图过程,让大家相互比较其孰优孰劣,从而熟练掌握绘图技巧。

总之,合理的教学手段,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增加考取制图员证书的人数,而且更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优秀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袁良忠.高职AutoCAD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7(5).

[2]何文平.AutoCAD绘图基础实训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朱冬云.AutoCAD在工程制图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3(6).

篇6

[关键词]学科教学法 知行合一 一体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141-03

一、引言

职业教育师范院校是培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高等本科院校。“机械学科教学法”课程是机械类职教师范生专业课程体系中师范模块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介于职教教师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中介性课程。课程也是继书写与表达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班主任能力等行动类课程后,进入教育实习环节之前,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理论与实训教学能力设置的一门综合能力训练课程。

“机械学科教学法”课程是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建设课程。课程对培养兼具教育理论、专业技能和教学实践综合能力的职教师资,填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缺环,解决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化等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知行一体化教学模式

所谓“知行一体化”可理解为追求“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知行一体化”课程的实施,要坚持科学与人文,学习、做事与做人相统一的原则,做中学的原则,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反思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合作性原则,群体激励原则。 “知行一体化”课程的实施应提倡:既可使“知”在“行”中获得,亦可使“知”为“行”的指南;既可使“行”为获得真“知”服务,亦可使“行”为“知”之结果。即“知”、“行”缺一不可,“知”、“行”高度合一。其教学形式也应体现完整行动模式[1]的六个方面,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

机械学科的应用人才一定是在做事中好学习、能为人,因此机械学科职业教育的教师更应会做事。从教亦是做事,做事是一个行动过程,因此在教师教育中把相关知识的学习放在行动过程中进行是最佳选择。“机械学科教学法”课程属于行动类课程的突出特征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模拟职业学校某一单元教学活动全过程,从中获得体验,并在教师启发下进行反思。

三、“机械学科教学法”课程知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新理念,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新形式,以培养学生“好学习、善从教、会为人”为课程目标,体现课程设置系统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探究式教学与体验和协作式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和网络自学与微格实践及课余竞赛相结合,知识性、能力性、形成性、终结性测试评价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从“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三个目标领域设置机械专业教学法基本要求、机械专业核心理论课程教学法及案例剖析、机械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法及案例剖析、职业教育新课程开发和教学基本功竞赛五个模块。在理论课程教学法模块和实训课程教学法模块设置选修内容,以适应学生个性需求与从业需要。具体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见表1。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导入先以“做一名职校教师是快乐的”为题,从教师乐从何来、使教师快乐的基本功、快乐教师的智慧三个方面感染学生的教育信念与责任,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再以“职业学校的教学”为题,从教谁、教什么、教成什么和怎样教四个方面阐述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目标、途径、方法和通用实施原则。

2.设置共17学时的模拟教学实践(微格),令学生完成某一专题的完整教学过程,穿插于课堂讲授之间进行,既可在行动中获得真知,亦可使知识成为行动的指南,即“知”“行”缺一不可,“知”“行”高度合一,在行动中解决教育知识与技能。

3.各模块均设置“讨论反思”环节,共15学时,由师生共同完成,引导学生实现从传统的“技术性实践”转向“反思性实践”,从传统的“理论的实践化”转向“实践的理论化”。

4.打通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模块一至四解决“怎样教”的问题,而模块五的“教学基本功竞赛”则要解决“怎样教得好”的问题,结合课外的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教育实践与体验,为未来教育家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各模块均安排课内外结合的纲领性行动计划及具体实施办法,以及与之对应的考核评价办法,课程架构见图1。确立“课内―课外”结合、“显课程―潜课程”结合的课程教学观,突破课内课外分界,打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共享教学资源,鼓励探究式、体验式、协作式学习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具体教学任务为导向,以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为载体,将教学知识学习、模拟教学实践、反思探究与学生成长融会贯通的知行一体化教学新模式。

四、“机械学科教学法”课程教学实践

“机械学科教学法”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已经进行了两轮的教学实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以下提升:

1.在教育信念与责任目标领域,具有正确的教师观和相应的行为。理解职业学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相信教师工作的意义在于创造条件帮助学生自主发展;了解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专业要求,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形成终身学习的意愿;认识到机械学科专业教学法的作用,并具备在教学中自觉应用、不断进行评价反思的意识,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

2.在教育知识与能力目标领域,具有教育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了解中等职业教育“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熟悉机械类学科的课程标准,学会依据课程标准制订教学目标或活动目标;理解机械学科专业教学法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基本理论,掌握机械学科专业教学法的基本技能;熟悉机械类学科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学会联系并运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活经验和相关课程资源,设计机械学科的教学活动,创设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学习的课堂环境。

3.在教育实践与体验目标领域,具有观摩教育实践的体验和模拟职业学校单元教学活动全过程的经历。在有指导的情况下,能够根据学生特点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案,并在日常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积累所学所思所想,形成问题意识和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首届卓越师资实验班30名学生在多所中职学校进行教育实习半年,受到实习学校教师和授课班级学生的一致好评,均反馈这批学生上岗快、教学能力突出,实现了职教师范生与教师岗位的无缝对接。

五、反思与展望

“机械学科教学法”课程作为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建设课程,建设任务已经过半。课程组在完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撰写出版适应新课程体系和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特点的教材,完成课程互动平台和课程考核评价系统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体系完整的立体化教学体系。

课程的改革和教学实践进一步说明,知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该教学模式适合在行动类课程中加以推广。

[ 注 释 ]

篇7

关键词:学生主体 任务驱动 引导文 角色扮演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51

1 引言

高校课堂最常用的讲授法虽能迅速地为学生提供新知识,但灌输式的教学常常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这种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缺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与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无法满足我国对于实用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必须将打破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寻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勇于探索新知,能独立解决未来工作中会遇到的专业问题,从而实现学校教学与就业岗位的无缝衔接。

2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2.1 任务驱动法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企业调研、岗位分析,将某门专业课程按类别分为若干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又划分为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带着完成任务的目的,通过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并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学到知识和技能。很多汽车专业课是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充分发挥这些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

如,在进行《汽车电器设备维修》课的学习情境“蓄电池的检修”时,笔者将它分为两个工作任务:任务一是蓄电池的状态检查,任务二是蓄电池的故障诊断与维修。给出任务后,引导学生利用资源和先前所学的知识,通过思考完成任务,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

结果证明,这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又锻炼了其思考和动手能力,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工作任务,使其自信心大大增强,并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2.2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模拟社会角色的教学方法。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学生进行问题分析,并扮演不同的角色。此类教学一般在实训室进行。

对于汽修专业,在实训室创造出维修车间的工作环境,学生在其中扮演维修工人,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同学作为组长,而老师扮演技术员,需深入到各组,了解任务进度,并及时给予指导或答疑。具体步骤如下:①教师布置任务;②学生分组讨论、制定方案,小组长确定方案;③学生按照方案,完成维修任务。活动完后,进行评分。老师对各组长的表现给予评分,组长再根据各成员的表现,分别对他们进行评分。

角色扮演方法能收到其它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其团队协作能力,更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未来就业岗位的角色。

2.3 引导文法

引导文法是一种面向实践操作,全面整体的教学方法。常常将引导文设计成问题的形式,用来指导学生的自学,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结合实际布置学习任务并准备相应的引导文资料、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则根据引导文及相关资料完成理论学习和实践任务。引导文法通常分为“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 六个步骤。下面以任务“起动机不转动故障诊断与排除”说明教学的过程:

2.3.1 资讯

教师引导学生获得相关信息,加深他们对起动机的结构、各部分的作用、内部零件组成的装配关系的印象。

2.3.2 计划

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组,组长组织成员讨论,制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所需工具。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起到的是引导和监督的作用。

2.3.3 决策

教师与学生共同对计划进行审核,如有不足,需要修订。最终确定起动机不转动故障排除的步骤。

2.3.4 实施

学生根据师生共同确定的计划进行实施,必须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对学生实施的过程进行监督,对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

2.3.5 检查

首先由学生检查自己的工作情况,然后组员相互之间进行检查,如有失误,及时修正。

2.3.6 评估

评估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对小组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实践证明,引导文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3 存在的问题

3.1 教学设备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汽修专业教学中,需要向学生配备足够多的设备,然而职业院校经费有限,设备数量往往不充足。部分学校汽修设备十分简陋,只有几台老式的化油器式发动机,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汽修专业教学质量。

3.2 考核机制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意味着教师要对本已熟悉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进行重新设计,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高校教师工作繁重,在这方面很难有所保证。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的量化标准偏重科研,而忽视教学,使教师的心思主要放在科研上,对课堂教学投入甚少。

3.3 师资水平

汽修专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主动地学习,自主实践,对于专业教师来说,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水平。目前,许多职业院校汽修专业的教师属于理论派教师,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从事汽修专业教学工作,缺乏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这无疑是改革教学方式的一大障碍。

4 结束语

近年来,笔者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实践,并发挥创造性。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笔者愿意辛勤工作,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董术,齐治兰.将高校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教学[J].文教资料,2012,(6).

[2]杨德宁.职业院校汽修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与探索[J].科教文汇,2012,(5).

篇8

一、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

体育教学评价过于注重对学生身体能力的评判,以?W生具体的体育成绩进行评定。而忽略了身体差异与体能大小,因而教师与学生大多数追求体育考试的分数,既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也不利于了解学生的需求,更不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确立自信。因此,教师应了解各方面学生的需要,分析学生不同要求,让老师不愿教课,学生不愿上课,家长怕出意外而不让学生参加活动的现象不再出现,充分体现体育与健康之间的紧密关系。

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相关因素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体育是通过体育教学、课外活动、运动训练、组织竞赛等来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新课程标准专门提出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强调所学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了解与运用,既客观求实、承认差异又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使评价体系尽可能地反映出学生的情况,评价更趋于合理。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充分尊敬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也应尊敬教师,了解师恩不图报。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建立和感受到自主的尊严,体验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上体育课的时候,可以用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高涨的学习情绪中完成教学内容的练习。这样的教学氛围,学生常常会在下课以后要求老师再练习一次,这就实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的身心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使他们身体得到了锻炼。

(四)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它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特别重要因为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它既不影响学生的升学压力,也不影响就业机会。所以教学内容只有引起了学生兴趣,学生才能自觉主动的进行学习。

三、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建议

(一)学生考试成绩的评价

评价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体能与技能两部分的分值,即学生成绩={学习过程(平时分)+体能与技能(身高、体重、50米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一分钟毽子、1分钟跳绳和坐位体前屈)+身体质量}/3。这套评价方法看起来虽然比较繁琐,在操作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真正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期中和期末的两次测试的成绩以优的为主,可以评价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以后的发展空间。它不仅使对体育教学的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的要求。

(二)学生平时成绩的评价

即体育课堂常规的评价,比如上课时,老师要求的器材有没有带,运动鞋、运动裤有没有穿,排队是否及时,上课进队伍时有没有喊报告等等。这一评价标准对规范体育课堂常规有一定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

(三)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教师是学生的引航灯,应教导学生培养正确的锻炼意识。评价的时候要注意的方面是是否与学生合作?教师的基本功怎么样,上课的内容是否新颖?老师的着装是否合理?上课的教法是否正确?场地器材的分布摆放是否合理等等一些相关因素进行评价。

(四)学生的自我评价

评价的因素有对上课是否感兴趣,这堂课你是否学到了什么,自己平时有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与开学相比期末的时候自己有没有进步等等。这样的评价可以使得学生更加了解和清楚的指导自己本学习的学习情况,今后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再努力发展。

篇9

一、学校积极开展以科研为主导的体育教学模式

在小学的教学体制中,小学体育只是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而设立的。由于在新课改之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完全是应试教育,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不够重视,结果造成素质教育课程长期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只是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而开设的教学课程,通常只是表面形式,学生上体育课也是自由活动,无法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对体育课程开设的真正意义一无所知。正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小学体育教学长期得不到有效地开展。但是,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中国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小学体育应该受到学校的重视。所以,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地开展以科研为主导的体育教学模式。对学校来讲,首先应该将体育科研作为一项教学指标规划到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中,使体育教师主动地进行体育科研活动,可以将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实践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其次,学校应该重视体育科研活动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参加体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最后,学校通过积极地开展以科研为主导的体育教学活动可以增强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让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得以充分发挥,增强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使学生在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中接受体育教育。学校通过对体育科研大力的支持,可以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二、体育教师向科研型体育教师转变

学校实行以科研为主导的体育教学模式,对体育教育进行科研教学非常重视。因此,体育教师应该重视科研意识,积极从事体育科研工作,使自己转变为科研型体育教师,能够使自己符合以科研为主导的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教师成功转变为科研型体育教师,可以是体育教师积极地进行体育科研,踊跃参加各种和体育有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可以是体育教师充分了解当今中国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不仅有助于增强体育教师的科研水平,而且还能够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体育教师通过积极地开展体育科研活动,可以将相关的体育科研成果和体育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有助于体育教师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提高体育教学水平。与此同时,体育教师通过悉心地科研,不但丰富了自身的理论知识,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体育教学体系,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所以,体育教师应该首先转变体育教学思维,培养体育科研意识,把自己改造成为科研型体育教师,促进以科研为主导的小学体育教学模式顺利开展。

三、形成体育文化促进体育科研

篇10

论文摘要:课程体系的统一构筑是完成新的教学计划对于课程定位的重要保障.在对现存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三种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课程内容体系的构筑应该在区域性和时间尺度两大特征基础上,对《地球概论》的内容进行整合,分为通识教育模块、核心内容模块和专业先导课程模块等三个模块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统一构筑,以完成《地理科学导论》课程所肩负的多重教学任务.

1《地理科学导论》课程设置的基本目的和任务

“地理科学导论”是地理科学类特别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它的开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自1987年(原)国家教委召开地理教学研究会决定在各大学地理学专业开设“地理学引论”课程以来,国内多数大学的地理学专业相继以“地理学引论”、“地理学导论”和“地理学概论”以及“地理学发展史”等名称开设了这门课程.

随着全国各地高考地理科目的恢复,各高校地理专业也纷纷进行新一轮的教学计划改革.各高校不约而同的做法就是大量压缩专业课课时,部分专业基础科目合并,开设大量选修课的同时,并均将《地理科学导论》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专业,课程的名称也逐步得到统一.这表现了各大高校地理专业教育的共同认识,就是需要一门科目作为地理专业学生的向导科目,在学生入学之后对地理学的全貌、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有个总体了解,以更加自觉地学习各部门地理知识,有意识地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未来自身的发展方向,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地理科学导论》课程教学的现状和课程体系统一构筑的必要性

虽然各高校大都以《地理科学导论》为名称,但是在课程任务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各高校却有着很大的差异.调查发现主要存在着三种情况:

一是比较全面地介绍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一般选用《普通自然地理学》或《地球科学导论》为教材,周学时3,第一学期与《地球概论》(3学时/周)、《地图学》(3学时/周)并行开设.学生在学习数学外语的同时,猛然增加三门专业课,一时很难接受.《地理科学导论》在内容上更像是各专业基础课和部门自然地理学的缩略课,且各部分内容均点到为止,学生们感到内容庞杂,对专业学习感到茫然.

二是类似于专题教学介绍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为学生的后续学习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课时安排一般为2学时/周,依然在第一学期与《地球概论》(3学时/周)、《地图学》(3学时/周)并行开设.在这种模式下,授课内容往往以专题的形式出现,讲授专题由任课教师自行确定,各校各教师差异较大.这种教学安排对学生导的作用得到了体现.但是,兼顾学术性与系统性、基础性与入门性两者的关系方面成为问题.同时,这种教学安排对学生而言负担仍然很重.

三是以《地球概论》为基础,内容体系根据“导”的原则进行一定的增删,周学时为3,与《地图学》(3学时/周)同在第一学期并行开设。其优点在于既压缩了课时,又能对地理学及其后续课程有个大体的了解,并把这种专业基础教学放在其它专业课之前,起到了先行课程的作用.在8O年代中期尚没有开设《地理科学导论》科目,金祖孟和陈自悟在《地球概论》课程教学中就担负了地理科学研究对象和任务的教学.华中师范大学地理专业教学中一直将两者的教学统一在一起.因此,对《地理科学导论》课程体系统一构筑.显得非常必要.

3《地理科学导论》课程体系统一构筑的指导思想

3.1完成课程所肩负的多重任务

作为地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地球运动观及其意义等方面的教学无疑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地球运动导致的热量分带和地球运动周期两个方面,是理解区域分异、树立时空观点的基础;地理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涉及的天文学内容也是中学教学的难点,其中对于有关无尽星空和瀚海的宇宙认识,服务于中学师资培养,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于宇宙奥秘继续探索的求知欲;作为地理专业的先导课程,以大气圈、水圈、岩土圈(土壤圈)、生物圈、智慧圈即圈层结构为主线,对后续部门地理学和学科任务进行介绍.

3.2贯彻总课时压缩的精神

在总学时压缩的前提下,整合《地球概论》,融入《地理科学导论》,使其既能够为地理专业学生奠定区域分异的学科思想基础,也对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有个总体了解,具体做法是将现有的《地球概论》(周学时3)和《地理科学导论》(周学时2)融合,构筑为改为《地理科学导论》(周学时3或4).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授课内容进行集中选取,并将适于学生自学的内容及时布置给学生自学.具体将授课内容处理为三大模块:我们的宇宙和地球的内部环境等部分内容作为通识教育模块,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地球的运动和意义作为核心内容模块重点讲授;将圈层结构和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作为专业先导课程模块作为了解性内容进行专题性授课.

基于上述原则,我们构筑了课程的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并以周学时3进行了课时安排和教学内容的分类筛选

4《地理科学导论》课程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

在上述指导思想下,我们分为三个模块统一构筑了《地理科学导论》课程内容体系,即:通识教育模块、核心内容模块和专业先导课程模块.

4.1通识教育模块

以自学为主,课堂讲授为辅.主要内容为恒星及其~生、银河系和太阳系、地月系、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等.

4.2核心内容模块

重点进行讲授,引导学生预习和开放式学习.主要内容为地球的运动和地理意义,包括为研究地球运动服务的天球坐标系.

4.3专业先导课程模块

内容包括圈层构造与部门地理学、地理学研究对象一地球表层系统和地理学的方法、手段与其现代化等内容,以专题性讲座的形式进行.

与此同时,安排了15个学时的实验教学环节,主要对前面两个模块的教学进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