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观的价值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7: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生观的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学校德育中的当前状态是按照社会的要求和教育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施加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并通过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活动,以使中职生养成教育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学校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中的主导核心地位的教育、道德、智力和身体发育。保证学校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在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指导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封闭的自然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传统的学校德育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开放式、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要求。
关于规范中职学生日常行为标准的关键创新,是发展教育创新。传统的规范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往往需要你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是从“我”出发。创新规范理念中的道德教育,不只是一个标准,而是在越来越多的人的探索、了解、认同中发展形成的;特定的行为准则中的表现:规范不仅是一种约束,是促进积极发展面向未来的一种保证。其次规格应着眼于现在,着眼于未来。不仅要关注生活在未来社会中的人的行为,也关注社会对未来生活的人。从理性的认识到具体的规范创新,是一个飞跃,是一种创新。
1.环境熏陶法。环境熏陶法是自觉地利用环境资源(如良好的家庭气氛、校风、社会风气及教育者自身的人格特征等),对学生进行积极影响的人格教育方法。环境熏陶法要求教育者重视教育环境建设,使学生在所处的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如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培养孩子乐观、愉快的情绪,敢于创新的精神;学校中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想敢说,喜欢独立思考,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等积极人格特征的形成。
2.制定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定创新的规范并不是养成教育的目的,形成创新的意识,精神的创新行为,影响一个人的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行为准则,以发展基础教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注重创新标准的制定,更应引起重视的是行为形成过程。个体本身和外部力量的作用,创新的规范为标准,主动创新的过程为创新发展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它包含以下几层意思:第一,创新发展不可缺少的过渡的过程中,创新性的规范。第二,必须制定一个过程,以形成一个创造性的行为。
篇2
1 要密切注意社会经济体制转型中青年学生理念和认识的变化。在社会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必然引起新旧理论的碰撞和新旧观念的撞击,进而导致学生理论上、观念上的除旧布新。然而,在除旧布新的过程中,学生也难免会产生一些疑虑、困惑和迷惘,甚至还会产生一些似是而非的理念和认识。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体察和发现青年学生理念和认识的变化,及时帮助,扶正祛邪、激浊扬清,切实保证学生头脑清醒,保持他们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
2 要密切联系深化改革中引起利益关系调整的热点问题。新形势下青年学生的思想问题,虽然不一定都与利益相关,但由于利益关系调整而产生的现实思想问题确实增多了,如学习、择业的态度以及今后工作地域的选择,就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这表明利益关系的调整导致的现实思想问题,对青年学生情绪的影响是直接而强烈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洞观利益关系调整背后掩盖着的学生的思想变化,紧紧抓住热点问题开展教学,保证青年学生从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整体利益方面来看待个人得失,以党和人民的需要为己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3 要注重解决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带来的倾向性问题。新形势下青年学生的现实思想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诱因,就是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与封建残余思想文化以及市场经济固有属性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交织在一起,学校也难免受到浸染和影响。反映到青年学生身上,有几种倾向值得引起重视:学习目的不明,动力不足;艰苦奋斗意识淡化,畸形消费现象出现;金钱意识滋长,享乐主义思想蔓延;人际关系庸俗,师生关系出现物化现象;等等。这些倾向性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可能有新的变化,但归根结底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倾斜。这就要求我们在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学中,要注意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对美与丑、真与假、是与非的辨别力,从根本上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觉悟,增强其对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抵制力。
二、在人生观、价值观教学中要注意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只有将科学理论的运用贯穿于解决学生现实思想问题的实践中,才能入脑入心、可亲可信。
青年学生在新形势下的现实思想问题,背后大都有一个根底浅薄的问题。比如,一些学生在对待现行政策、利益调整上反映出来的现实思想问题,一般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清楚所导致的。同样地,在对待道德标准、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金钱物欲、择业标准等问题上,也都有个理论认识问题。事实表明,离开了理论的指导,就无法解决新形势下的许多现实思想问题。但是,以科学理论指导人生观、价值观教学,并不是把一些现成的理论搬来就能奏效的,而是要经过与实际的结合转化为教育者自己的认识,再讲出生动活泼、实实在在的道理来。不然。空谈道理是很难收到效果的。而且还要注意找到讲道理的合适“载体”,这种“载体”要有利于青年学生通过对照、比较进行鉴别,作出判断;并具有典型性,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反思,增强讲道理的愉悦性以及道理的说服力、感染力。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问题;对策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幸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大学生作为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中的优秀群体,自尊心强且情感丰富,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尤为强烈和执着。当前大学生幸福观的主流是积极的,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但是,由于受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对幸福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对追求幸福的途径也有不同的设想。没有正确的幸福观,就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当然也难以获得幸福。
人人都向往幸福,但是并非人人都能获得幸福。幸福的感知和获得是一种需要磨砺和培养的能力,因此,对于即将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开展幸福观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感知和认识真正的幸福、能够正确地追求幸福和创造幸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意义
幸福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愉悦和精神满足。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观念、追求幸福的途径的看法、标准,它产生于一定的文化中,以一种主观的形态起作用,它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对待幸福问题上的表现,是产生并形成幸福感的关键。幸福观与价值观、人生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比较稳定、深层次的、系统化的价值选择体系,是幸福评价标准和评价思想的综合观念形态,对幸福感具有导向与动力作用。
对幸福的感受、理解、追求和创造的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教育者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和引导,同时也需要受教育者的虚心学习和修炼。大学生作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青年群体,其对幸福的不同感受和不同领悟,以及对幸福获得所采取的不同方式与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大学生只有具有科学合理的幸福观,才能以健全的人格感知和创造幸福;教育者只有在教育过程中也体验到幸福,才能真正热爱教师职业,才能传递和创造幸福,实现其人生价值。可见,无论对于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幸福观教育都举足轻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幸福观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联系,幸福观具体体现并影响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的幸福观是正确的,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一定是积极向上的,反之则是有所偏颇的。因此,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必须包括幸福观教育,以幸福观教育促进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形成和提升。
2.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幸福观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与前提,一个人如果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其必定存在着孤独、忧虑、烦躁、苦闷等心理障碍与疾病,也不可能以良好的情绪、愉悦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因此,幸福观关系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把幸福观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是必须也是必要的。
3.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
幸福观与道德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以及西方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不少大学生对幸福的感知与追求存在着误区,混淆了幸福与以“不道德”所获取的收益之间的关系,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道德滑坡的现象。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并能够正确处理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观,对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培养。
1.幸福观教育重视度不足
目前,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偏重于智育而忽视德育,认为分数就是一切,仅把幸福观教育依托在德育中。但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对幸福观教育的认识也不充分。学校只在心理健康讲座上稍微涉及幸福观教育,仍缺乏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幸福观教育的研究工作。
2.幸福观教育内容不全面
幸福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内容,目前一些高校的幸福观教育仅局限于心理学领域,而没有与大学生的生活质量、素质教育等时代主题联系起来。幸福观教育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跨学科课题,与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密切联系,因此,必须丰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内容。
3.幸福观教育形式单一
从目前高校的幸福观教育现实来看,在教育方式上主要偏重知识的灌输,脱离了大学生正当的人性基础,过分强调幸福观教育的理性与未来性,脱离了时代色彩而忽视了大学生当下生活的幸福意义。
4.幸福观教育与现实生活相分离
长期以来,高校都只重视有意安排的对大学生的显性幸福观教育,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隐性幸福观教育。幸福观教育本来就是生活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幸福观教育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应对当下及未来的生活都发挥积极作用,给学生个体及社会都带来幸福。
三、完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对策
正确的幸福观是人们获得幸福的重要源泉,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使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接班人能够正确感受和认识幸福、合理追求和创造幸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全方位完善幸福观教育,形成多层次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体系。
(一)形成各部门高度重视的运行保障机制
幸福观教育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学校领导、各工作部门、教师,还是学生本人,都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学校相关部门可成立课题组,齐抓共管,使各部门统筹规划、组织实施、管理反馈等工作都能各司其职,落实到位。另外,各部门应定期进行交流,举行评比表彰活动,完善经费投入、人员培训等运行保障机制,促进幸福观教育切实、有效地进行,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创新性。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幸福观教育内容体系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一项潜移默化的、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新时期大学生差异性较大、主体意识增强,幸福观教育这一长期的实践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所以,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幸福观意识的不同特点,持续地、针对性地、及时地开展幸福观教育,把幸福观教育贯穿大学学习的全过程。
1.大一阶段开展幸福观感受教育
新生入学时一般感到比较迷惘,对其所学专业需要进行适应,在此阶段,应在帮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所学专业、进行职业定向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感受和认识幸福的能力,及时指导学生了解大学生活,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使大学生学会在求知和生活中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因此,在此阶段应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
一方面,应教育大学生处理好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幸福观的基础,它要求大学生把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集体幸福、社会幸福联系起来。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代表着新一代青年群体的主流和方向,同时也关系着社会和祖国的未来,因此需要教育大学生把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统一起来。
另一方面,应教育大学生处理好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关系。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是统一的:物质幸福为精神幸福提供了物质保证,精神幸福是人们更高层次的追求。因此,应教育学生幸福不仅意味着物质上的满足,更意味着社会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进步,从而使大学生意识到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大二阶段开展幸福观能力教育
大二阶段学生对所学专业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也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而在此阶段,学生也会遇到学习、生活、情感、工作等方面的问题。针对此阶段学生的特点,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幸福观教育。
第一,构建追求幸福的知识基础。知识是获得幸福的源泉和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要获得和享受幸福,必须掌握一套良好的知识结构。这一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背景性知识通常是指大学生所拥有的综合性的文化涵养。
第二,提高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人的幸福能力由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两方面构成。要提高大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首先应提升大一阶段所学习的幸福感受能力,并教育学生从各种各样合理丰富的需要出发感受幸福的存在,感知和谐的幸福状态。要提高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就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和生活的意义,并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大学生懂得创造和奋斗的过程同时也是感知幸福的过程。
第三,加强德福一致观教育。德性与幸福是辩证统一的,二者密切联系。德性是获得幸福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善念、善行,塑造一种“善”的人文情怀,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德性水平。提高德性水平使得大学生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从而提升人的幸福水平。
3.大三阶段开展幸福观实践教育
大三学生开始回到现实、关注生活,各种各样的生活为幸福观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原材料,幸福观教育要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帮助学生寻找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使学生能够熟悉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生命的意义。
另外,幸福观教育回归生活尤其需要增强大学生对幸福的实践体验。幸福观教育就是要提升大学生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通过大一及大二阶段的理论知识传授,在大三阶段应把理论与实际、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接受幸福观教育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理论和知识的内化,并正确地外化为实际行动。
4.大四阶段开展幸福观挫折教育
大四学生面临着考研、实习、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不可避免地开始遇到人生的一些挫折与失败,因此,此阶段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尤其重要。帮助学生激发对生命的热爱,发现人生的幸福,并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追求幸福。
(三)开辟多种多样的幸福观教育实现途径
幸福观教育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实现途径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各种行之有效的载体都应用以进行幸福观教育。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开辟幸福观教育的实现途径。
第一,通过专题讲座讲授系统的幸福观教育知识。幸福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
第二,通过专业课渗透幸福观教育。专业课教育与幸福观教育息息相关,在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渗透幸福观教育,不仅能够使专业课体现出专业特色,更能赋予幸福观教育新的内涵。
第三,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幸福观教育必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所学到的关于幸福观的理论知识能够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真正提升学生感知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具体来说,可在暑假期间举行三下乡活动,让学生到贫困地区感受另一种生活,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可在寒假期间鼓励学生参加列车乘务员志愿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春运感受形形的真实生活,从而对幸福有新的认识;还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社区、服务社区,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引导学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体验幸福。
第四,通过校园文化营造幸福观教育氛围。每个人对幸福的认识与感受都是不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幸福观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通过校园广播、电影等定期播放与幸福观教育有关的节目,在校园宣传栏中通过各式海报营造幸福观教育氛围等等,都能够使学生从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中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第五,通过演讲比赛等活动强化幸福观教育。高校社团组织在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社团组织学生开展的以幸福观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境界,使大学生能够以艺术的眼光发现自然美、社会美以及人生美;社团组织学生举办的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能让大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时代的进步,同时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学会把自身的幸福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体验到幸福。
篇4
【关键词】人生观; 价值观; 学生
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孩,宁愿走路回家,而不愿坐爸爸的自行车回家?宁愿花一个小时弄一个所谓的发型,而不愿花一点时间到学习上?动不动就是骂人的话,和他们聊天听到的大部分都是谁家有钱,过生日买高档礼品,双休日或假期往休闲娱乐场所跑――他们注意的就是谁家有钱,谁穿得时尚,有钱就是最好,没钱就什么都不是,喜欢攀比。现实让人可怕,我都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在他们心里有一个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什么本该纯净的心灵有了这么多世俗的东西?
原因是社会上一些人当中,出现了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的“世俗化”的倾向。他们把高消费的物质享受看作最大的幸福与乐趣。这种人生价值上的“世俗化”,对年纪尚小,社会经验不足的中学生来说会产生不良影响。除此,社会上流行的“做人要活络”,“要讲实惠”,“老实人吃亏”等小市民处世哲学的影响,使有些青少年都变得不那么纯真了。
中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重要价段,这一时期的学生有两个明显特点,一个是排斥心理较强,对正统的思想教育有逆反心态;另一个是主体意识较强,以我为中心。易产生自满情绪,社会和家庭学校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都会在他们的心灵产生不同程度的折射和反映。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及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 加强理论指导,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发挥政治课在人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政治课教师要有效地联系学生实际,进行人生观基本理论教育。使学生明白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它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等问题。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既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学学生虽然在心理上开始具有独立意识,但缺少分辨是非的能力,行为上开始模仿成人。另一方面,大部分中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条件优越,自我约束力较差,这不仅仅表现在学习上,而且在生活、纪律上尤为突出。不少学生还表现出道德观念淡薄,不知互相谦让、主动关心集体和别人。为此,我们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发展趋势,认真分析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新变化,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划分一些是非界线,让学生明白、懂得、学会分辨是非,懂得礼让在先,明白主动关心集体和别人的重要性。既要大力提倡乐于奉献的价值观,又要尊重学生正当的个人追求。
2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不能光讲大道理,空动的说教,必须坚持联系实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除了联系英雄模范人物的实际进行教育外,还要注意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疏通障碍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节。比如在改革的的大潮中,社会上难免会出现某些消极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我在政治课上讲到的问题,一名学生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课下与这名学生在交流时,他还列举了一些腐败现象的实例,论证他的看法,还说跟他有一样看法的同学不在少数。针对这种状况,专门拿出一节课列出以下专题:[1]有钱就有一切吗?[2]不义之财要不得![3]从某些大款、富翁看拜金主义。[4]不要让他人贿赂你自己。让学生展开讨论,可以联系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思想表现展开争论。我结合教材内容用正确理论对学生的争论进行综合评述和正面分析开导,从而澄清了学生的混乱思想,提高了学生对社会上某些人投机倒把、偷税漏税、缺斤少两、掺杂使假坑害消费者利益等不良现象的辨别能力,扭转了学生的错误认识。
在此基础上,我们应重视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影响,通过家长会等多种渠道,与学生家长交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转变了某些家长“以钱奖学生”的认识和做法,进而在学生的思想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在加强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必须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社会,看待人生,不能把个别的局部的问题看成是普遍的全局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克服片面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3 充分发挥父母的引导管理作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让孩子学会正直、善良、真诚、勤奋。学会善待他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除了做好孩子的表帅之外,还应当告诉我们的孩子:老祖宗早就说过:“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与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个成天想着算计别人的人,他必定成天想着如何防止他人算计,因此,他的人生之旅,一定是“苦海无边”,暗无天日。一个正直、善良、真诚的人,多数人也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他。虽然不能保证他永远不会受伤,但在多数时候,他是幸福的、快乐的、无忧的。我们家长还应经常提醒孩子:要学会勤奋,一个人要想在这个世界立足,踏实和勤奋便是最起码的美德,学会勤奋,就是拒绝好逸恶劳,就是学会自食其力。要让孩子学会富有爱心和勇于承担责任。
篇5
。高中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十分重要,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阶段出现偏差,将极大地影响高中生未来的成长,因此必须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价值观,这是每个学生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需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越来越多的积极思想,这为我们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确立提供了思想背景。此外,我们所确立的正能量人生观也顺应了时展的潮流,使接地气更加重要价值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在市场经济发展体制下,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要求越来越高,高山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因此,我们对所培养的人才有较高的标准,社会主义市场具有相对开放的优势。需要培养的人才必须明确国家的政治方向,在复杂的世界中辨别是非的能力,体现了新形势发展对人生价值的高要求。
,而没有辨别能力的学生自然会受到这些不良思想的影响,树立错误的价值观,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现在,许多学生会崇拜外国思想,并将其视为至理名言。他们盲目崇拜他们,许多拜金主义和比较主义在学生中传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学生中也会出现严重的信仰危机。因此,在过去的经济时代,我们的思想非常简单,有明确的信念。然而,在当今社会,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我们的学生经常感到困惑,不知道什么样的信仰是正确的,我不知道我应该相信什么或不应该相信什么。这一代人的共同问题是理想和信念的崩溃。
。在许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仍然具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意识和自我独立意识。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问题都会过分强调自身的主体意识,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而只有少数学生重视自身价值,同时也重视社会价值。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是为社会做出贡献。只注重自身价值的学生会更注重自身价值的体现,因此通常以自我为中心。
。这也会影响高中生人生价值观的确立。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更加功利,更加重视物质利益。只有少数学生会更加注重精神追求,这也反映了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人生价值问题。
。因为很多学生普遍认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是机会、社会关系等,而个人良好的素质并不能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所以他们对人的道德素质重视不够。这个概念是错误和片面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要使学生树立更加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国外发展形势和我国社会现实,发展我们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并以此作为树立人生观的基础。这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共同特征,或者考虑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选择更合适的教育措施。
。
生活价值观。
。这个阶段是我们发展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应高度重视高中生生命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全面培养人生观,需要多管齐下,不断创新各种方法,培养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高素质人才。
篇6
学校政教处和团委应开展、组织有益的活动,针对青年学生喜欢参与的特点,通过参观改革开放成就展览、举办征文大赛等活动,教育、启发、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作用,宣传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李秀丽等先进模范人物不怕吃苦、不计回报、为祖国人民无私奉献的光辉事迹。学校应邀请先进英模、优秀知识分子、优秀校友来校作报告,让青年学生以先进的模范人物为榜样,通过学习先进来克服在人生价值观取向上的错误观念。还要发现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同时,因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其形象直接影响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所以要求教师要在各个方面起表率作用。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教师必须讲清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和贡献的理由,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和贡献,即就是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社会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此,每个人理当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回报社会、满足他人。对一个人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他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人的贡献主要是对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
在课堂上教师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分析事例中人物的感人语言和动人的行为,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说明他的言行就是为社会或是为他人担负了责任、或是作出了贡献,受到了人们的好评和赞赏,从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课堂上教师教给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即是社会实践,教育青年学生要积极主动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处处要先想到自己的言行是否能满足社会和他人的有益需求,然后再实施。
篇7
关键词 消费价值观 大五人格 大学生
1 问题提出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是全体人口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6年我国正式实行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的人数一路攀升,①目前在校大专院校学生大致有7000万人。他们的消费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力,是社会消费行为的生力军,对未来消费文化的构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据调查,高达83%的大学生生活消费来源于父母,说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现在不具备独立的经济来源。②
由于大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阶段,在不正确的消费观的误导下,容易在消费中出现以下问题:追求时尚名牌,消费结构不合理,过度“感情”投资,经济独立意识较差等。③校园里出现的不良消费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好,会扭曲校园人际关系,诱发犯罪,使家庭伦理道德建设产生不良后果,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增加学校教育管理的难度,不利于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④因此对大学生消费价值观进行研究,并从人格方面进行相关分析是极其必要和有意义的。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随机选取西南大学本科学生400名。在删除不完整问卷后,共获有效样本396人,其中大一91人,大二96人,大三104人,大四105人;男生137人,女生259人;文科127人,理科188人,工科81人;生源地在大城市的37人,中小城市127人,乡镇79人,农村153人。
2.2 研究工具
消费价值观量表采用胡洁在2008年编制的大学生消费价值观量表。包含两个分量表:消费价值目标量表和消费价值手段量表。其中,消费价值目标量表共5个维度:象征性、体验性、情感性、经济性、功能性;消费价值手段量表共3个维度:超前性,谨慎性,保守性。问卷共31个项目,采用1~5级记分,从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本量表中,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60到0.80之间;重测信度系数介于0.68至0.92之间,且都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结构效度的考察结果是:总问卷与各因子的相关均在0.3以上,各因子之间相关在0.1~0.6之间,符合测量学要求,说明本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大五人格量表采用了John、Donahue 及 Kentle于1991年构建的“大五”人格量表中文版(BFI),该量表共有44个问题,分别测量五大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和责任心,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4 。
3 讨论
3.1 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一般特点
特点一,大学生消费价值观存在性别差异。通过在性别维度上的T检验显示,男女生在体验性、情感性和谨慎性维度上差异显著,且在这三个维度上,女生的得分均高于男生,说明女生在购物的原因上多追求新奇时尚的体验感,并希望通过购买的物品给自己带来不一样的情感和经历;但在购物手段上,女生还是属于谨慎性,讲究量入为出,从经济实际出发,既不过度消费,也不过度节俭苛求。
特点二,大学生消费价值观在年级上存在差异。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得出,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体验性和功能性维度上差异显著,且大一学生在此维度上的倾向均大于大二学生。
3.2 大五人格与大学生消费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本文选择对大学生的大五人格和消费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寻求学生人格对其消费价值观的影响,并通过对学生人格方面的锻炼为学生形成良好可持续的消费价值观提供可行的途径。
通过本研究的相关分析表明:(1)有外倾性人格倾向的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热情、乐群、自我肯定等人格因素使其在消费手段上更有超前意识,在消费目标上更倾向于新鲜个性的事物,对品质也有所要求,因此对价格是否低廉并不十分在意;所以,若过度消费,或许会出现奢侈消费的情况。(2)有宜人性人格倾向的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信任、坦诚等人格因素,使其在消费目标上更追求细节,对消费能否给自己带来好的心情,好的影响比较看重,并不看重是否能给自己带来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所以,宜人性倾向明显的学生,不易出现过度消费的情况。(3)有责任心人格倾向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审慎、事业心等人格因素,使其在消费时,手段更倾向于保守,讲究收支平衡,甚至会有些节俭,有储蓄习惯。所以,具有责任心人格倾向的学生消费习惯更具有持续性。
逐步回归方程的结果表明,对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预测具有显著性的维度是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开放性和外倾性。这就说明,大学生在人格方面更倾向于冒险、热情、敏感,既追求新奇个性,也注重品质和享受,所以在消费时,消费目标和消费手段都易受人格中神经质,开放性,外倾性三因素的影响。
4 小结
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了大学生的人格与消费价值观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女学生在消费目标上具有追求个性新鲜的体验,在消费手段上谨慎、有计划性的特点,这些都与男学生有显著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在消费手段上更超前大胆,消费目标上更随意。大学生的人格和消费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越公正严谨的个体越追求保守、经济的消费,而开放、外向、神经质的个体更追求冒险、新奇、超前的消费。在大五人格模型中,开放性、外倾性、神经质对大学生消费价值观有更好的预测,能联合预测大学生消费价值观14.1%的变异量。
① 翟春艳,杨毅.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4):92-96.
② 朱存梅.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4):140-142.
篇8
关键词:人生价值观;职业规划;影响
前言:在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价值观的教育,从根本上来看是为了顺应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文化、价值观念不断趋于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就业问题和就业压力更加严峻,这些问题直接引起学生人生价值观与从业心理发生巨大变化,也正是在这种复杂的情势下,我们在就业指导中的价值观教育成为了如今的重中之重。
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及学生特点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全称为高等教育职业院校。高职教育以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简言之即目标是实用化,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职业属性是高级职业教育最为鲜明的特色。因此,传统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倾向于设计促进学生顺利就业的方法。高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有两类:一种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另一种是中等职业毕业生,其中不同的专业招收的对象也有所不同,有的专业只定向招收学生,有的专业文理兼收,这直接导致有的班级中文理混杂,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皆有的情况。因此,他们的接受能力、文化基础都有很大的不同。而很多中职毕业生的文化基础总体较弱,导致了同一个班级有的同学“吃不饱”有的同学“吃不了”的情况,给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其次,进入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在无缘本科类院校的情况下的无奈之选,这时她们在同龄人中存在一种“失落感”与自卑心理。虽然他们在某些方面与普通高校学生存在差异,但是他们的优势也很明显,他们的思维活跃,而且在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专业技能的把握也让我们深深的感觉到“人才”的衡量并不是单纯的用文化基础和学历高低就可以进行评判的[1]。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义探讨
一个人一生中所从事的所有的行为和活动,都属于职业生涯的范畴,这是一个与工作相关的愿望、态度以及价值观等在工作中所显现出的一种心理状态。他是一个时间概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它不仅仅代表着工作的时间,他还包含了职业的发展、变化、进步与经验的积累。职业生涯的规划是一个贯穿了一个人一生的伟大设计。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从初期的幻想阶段,逐渐发展至实际的选择阶段,最后至职中求发展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所以学生对于职业的兴趣和能力倾向,专业知识及能力都在职业规划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三、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如何规划
职业性明显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也是它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之处,它的根本意义在于培育“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注重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以职业为导向,为就业而服务的特点。一个人的自身特点、所生活的外部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等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促成了职业生涯的规划。职业规划是一个人在他以后生命历程的一个预期和计划,从高职学生的角度而言,应首先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分析个人因素和社会的需求,对组织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一个深入全面的了解,客观的分析出最适合自己的职业与职业发展路径,做好对职业每一步发展的合理安排和计划[2]。
四、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号召,努力将中国人民从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枷锁中解救出来。广大青年开始深入认真的思考人生价值观的问题,从而促成了我们人生价值观的一次重大的改革。学生们的价值观开始由社会利益为最高标准转变成兼顾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使人们从单一的对社会贡献转移到了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有机融合,和谐统一上来。就目前而言,我国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主流依旧是积极向上的,大多数人仍然把社会利益与自身价值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在此价值观主流的前提下,学生自我意识的强化,自我中心的突出,更希望自己的才干与自身的价值得以发挥,人们对金钱与物质不再羞于启齿,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得。现在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也为学生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更加宽阔的道路与选择[3]。
结语:
纵观全篇,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们价值观与学生的职业规划、就业之间密不可分,良好的价值观对于学生以后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发展起着不能替代的作用。我们应在之后对于学生的价值取向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引导,使其更好的形成符合时展的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使其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学生成才、高校发展和社会建设等多方效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献:
[1]郭海明.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5.
[2]谢芸. 浅谈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01:98-99.
篇9
【关键词】青年员工;人生价值观;对策
一、当代青年员工人生价值观的弱点
社会如同一艘前进的巨轮,当代青年是一股蓬勃旺盛的动力。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人生观、价值观仍是当代青年的主流,然而,当代青年是在新与旧,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开放性的交汇点上,是在自我主体性与外在客观性冲突中生成的人生意识与世界观。在充分看到青年显著优点的同时,也应看到他们的格外鲜明的弱点。
当今转型社会在造就青年显著优点的同时,常常使一些青年思想上的弱点凸现出来。
(一)公而有私,私先于公
认为公而不能无私、讲求实惠的有之;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较有道理者有之;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和乐趣是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者有之;认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蛮有道理者亦有之。因此,在自我为中心的观念驱使下,当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发生矛盾时,利益的天平往往倾向于个人。
(二)挡不住金钱诱惑、价值出现偏位
认为人生就是发财致富、成名成家;还有人认为人生可短,以吃、穿、玩“三乐”为上策。鉴于当代青年成长的时代环境,他们与前辈们那种青春无悔的英雄主义精神大相径庭,更注重实际、实惠、实用。他们不再象前辈那样耻于谈钱,而是往往直言宣称多做贡献多索取的观点,为一味追求物质利益正名。
(三)急功近利、多捞实惠
有的青年人所追求的“成功”境界往往以单纯实现自我价值为衡量尺度,以个人利益的多寡为奋斗目标。择业取向,常常因物欲而舍弃钟爱的事业,消费态度,则欣赏能挣会花,认为青春不乐,一生白过。他们可以加班加点,增加收入,也敢于一次花费数千元买双名牌皮鞋、烫个新潮发式或到歌舞厅玩个通宵。在对知识的追求上,及时回报,多捞取实惠的趋向却也颇为明显。例如一些青年,已不再甘为人梯做一块铺路石、一颗螺丝钉或是一支红蜡烛,而企望爆发内蕴能量,一蹴而就。
二、当代青年员工人生价值观变化的原因
当代青年大多从学校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缺少生活的锤炼,对社会环境的剧变没有充分的思考和准备。其中,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都已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他们自小在以我为中心的氛围中长大,人们称之为家庭中的“小太阳”,对社会公益、家庭义务普遍缺乏责任感。初入社会,望子成龙的家长又片面导向个人发展、金钱至上,以至不少青年在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下,将改革与个人挣大钱划上等号,人生目标单一。在人生与价值、改革与事业方面产生矛盾和误区。
市场经济发展,众多经济组织兴起,使青年工作存在盲点和空白带。近几年,不少三资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外省市投资企业不断涌现,这些企业招募的大多是青年职工,尤其新兴的金融房产等机构更是现代青年的集中流向地。这些企业的主管人员,往往以企业的未来和长远发展的关系缺乏足够的研究。他们虽然对所在单位青年的劳动技术,经验能力十分重视,但往往对青年的思想状况少有过问,放任自流。因此青年往往有“无人关心”的失落感,进而滋生出“我不为自己,谁为自己”的趋向,表现在为人和工作上凡事考虑自己,对国家和集体事业缺少应有的激情。
青年工作与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提倡以社会利益为重和奉献精神的同时,也承认正当的个人利益。另一方面,当代青年的教育和引导也要顺应时代变化,而当前在一些单位开展青年工作时,还停留在传统的说教形式上,对青年的内心世界和追求没有深入的研究,对当代青年工作于实际效果不合拍。
三、应对青年员工人生价值观变化的对策
对于青年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青年工作也必须采取相应的新办法、新情况和新措施,及时进行疏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造就无愧于历史使命的新一代。要培养教育青年使之成为对国家、社会、民族有责任感的人。还应启发引导他们,使其认识到一个跨世纪的人应肩负起跨世纪的责任。
首先,要帮助青年从盲目追求自我的小圈走出,培养他们具有艰苦奋斗、关心国家和集体的爱国主义情操。要让他们真正理解现在我们所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光荣而艰巨的事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前进的道路下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艰难困苦,需要继续发扬顽强的革命意志,乐观的进取精神,坚定的生活信念,经得起各种考验,争取做人生的奋勇搏击者,劈波斩浪,不断开拓前进。
其次,要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适合青年兴趣爱好的活动。为青年梳理身边的榜样,调动他们成才的积极性。要组织青年开展向孔繁森、焦裕禄、赖宁、牛玉儒、张海迪、任长霞、丛飞等先进典型学习活动。有的单位还组织青年面向特定的对象,如对缺损家庭、违法犯罪的同龄人进行帮教互助,意在通过帮教让青年亲身感受世间万象,在付出爱心过程中生成良好的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还有的地方在青年中组织开展了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竞赛评佳活动,使一批技有专长、业有贡献的青年骨干脱颖而出,塑造出当代青年的新形象,从中接受到健全的人格教育即没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吃苦耐劳的品格、意志的磨练,对国家、集体、岗位的奉献精神,就不可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篇10
关键词:认知图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占据主导地位的对事物的价值问题的认识和评价标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人的内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为基础、最核心的部分。[1]现有的文献资料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研究往往只停留于理论本身,很少涉及到跨学科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弊端也日益显现,大量西方资本主义落后腐朽文化侵蚀着人们的心灵,对于处于猎奇心理阶段的大学生而言更为严重,促使大学生树立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迫在眉睫。本文从心理学思维角度研究价值观的形成规律,以认知图式为切口,助使大学生认识、内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单一灌输式宣传教育的有效补充。
一、认知图式促进大学生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认知图式净化意识形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地位
从心理认知的角度上来说,任何一个价值观,其作用的发挥首先要从个人对于价值观的认知开始。人的认知活动的进行主要体现在通过人脑对事物进行有效选择之中,认知图式对人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过程也表现为人脑对事物有效选择的影响。主体的认知图式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过滤网。[2]当主体在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这些不符合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主义、思想等必然要予以彻底剔除,否则无疑是对大学生心理的侵蚀,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这个过程中,认知图式可以充分发挥净化作用,把你所接收的信息予以过滤,将最符合主体需要的内容主动融入到核心价值观的图式之中。
(二)认知图式组建认知网络,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要
一个人如果没有对某一事物形成认知图式, 即使感官接触到这一事物, 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要使大学生真正完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要有相关认知图式。有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图式才能把握其内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而缺少这一认知图式则会漠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有了认知图式就不仅能使大学生在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避免学生遭受非科学价值观的侵害,还能有效推动对于其的认识进度。
二、认知图式加速大学生不断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注重发挥认知图式在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作用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深入人心,作为主体的行动指南,那么认识只是其初始阶段。还需要通过不断内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信念。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对于新事物认识和接受比较快,但缺少社会阅历和经验,往往会在认识和判断事物上出现偏颇,导致处在认识过程中的认识往往是凌乱的或者是不完整的。大学生需要充分借助“认知图式”构建,真正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自己的价值标准,促使个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观和价值观,促进全面发展。
(二)不断更新、完善认知图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内化
基于内化过程的认知图式下,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的加工不再单纯是加工整理过程,而是一方面把自己大脑中已有的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运用到其他的事物中,用自己的认识剖析其他事物。正如认知心理学家司马贺所说:“对新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需要利用已存储的知识, 把旧信息增添到新信息上面来。[3]另一方面,也以实践中的新认识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图式。这种过程就是主体内化或顺应客体信息的过程,即整合过程。主体之间认知图式的不同, 对同一客体的信息整合结果往往也不同。同时,认知图式的相对稳定性,既大致决定了个体行为的一般特征,又随着主体年龄、认知的发展,内部有着部分的变异。总体观之,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大学生需要尽快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充实个人认知图式,为未来人生道路指明方向。
三、认知图式拓展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度与深度
(一)认知图式指导实践,为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指明方向
实践的目的在于创造价值,价值观则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创造更多的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亦然。个人的价值认知只有与强烈的价值感受相结合才能形成为稳定的价值观,[4]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实践。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中,无疑会出现许多诱惑例如功利,认知图式的稳定性会使主体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大学生运用认知图式组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真正将其中精要融入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个体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基础。
(二)认知图式推动大学生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深度开展
认知图式可以组织多方面的联系,把一切相关的认识都联结在网络内。充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所涉及的实践活动内容,离不开认知图式这一联结。一方面由于个人认知图式的不断发展和丰富,使得自己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的外延不断扩大,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发展,提供与时俱进的源泉;另一方面认知图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而使自己的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认识不断深化,从而更好地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活动提供正确的方向、思路、途径。
[参考文献]
[1]刘霖杰.高校党校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品牌(理论月刊),2010年第11期.
[2](美) 司马贺. 人类的认知[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6.
[3]蒋永福.刘敬茹.认知图式与信息接受.探索与争鸣[J].1999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