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风险的成因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6: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业风险的成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业风险的成因

篇1

关键词:企业初创期;财务风险;成因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财务风险的存在,无疑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察觉引起风险的原因,加强防范措施,使企业经营处于有利地位。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的财务决策都是在风险的情况下做出的。因此,对财务风险的成因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的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1 创业环境不佳

在我国,初创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一大困难是政府管理体制的不健全。我国对初创企业的管理按各级政府及各个产业部门进行划分,它们对所辖企业的管理方法和政策各有差异,因此,不同的管理口径导致初创企业缺乏宏观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长期以来,我国缺少有关扶持初创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初创企业缺少相应的法律保护。虽然政府出台了大量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但由于我国对初创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初创企业大多处于混乱的发展状态,其综合竞争力难以得到充分的提升。

2 资信等级偏低

从外部环境来看,银行对初创企业财务信息的审查难度高,银行经营面临的风险较大,银行对初创期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也相对较高。由于相当多的初创期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规范,财务报告制度落后、缺乏审计部门确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经营业绩,信息具有不完整性和非确定性,贷款人难以获取有关借款人的全面信息,或者需要花费较大成本才能收集和鉴别这些信息。由于缺乏有关初创期企业客户风险的足够信息,不能做出适宜的风险评价,银行不愿为资金需求规模小的初创期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许多初创企业偷逃银行债务、多头抵押,资信等级不高,因此银行对其难以充分信任。为了降低信贷成本,保障信贷资金的安全,银行向初创期企业发放贷款需要承担巨大风险。

从企业内部看,我国企业初创期对信用建设不够重视,企业管理者往往不按市场规则从事企业的生产经营,逃避债权人债务,损害投资者权益,这同时也对企业初创期的信誉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由于企业经营尚未规范,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内部控制体制不健全,财务信息难以做到完全的公开透明。许多初创期企业处于竞争性较强的行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高,淘汰率大,投资回报也相对较低,因此银行不愿开展风险过高的信贷业务,而初创期企业也不愿按要求提供相关会计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导致初创企业信用水平较低,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

3 融资渠道不畅

在融资决策上,鉴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完善,初创期企业融资渠道显得异常狭窄。首先,银行贷款是我国初创企业的流动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但由于企业初创期通常具有信用水平不高或信用机制不完善、财务制度不健全、资金需求频率高等问题,难以找到合适的担保,可抵押资产少且抵押品的价值也非常有限。银行对初创期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也相对较高,在商业银行尚未将盈利最大化作为主要经营目标的前提下,这就影响了银行的贷款积极性,导致银行部门不敢冒风险放款,贷款条件也相当严格。因此在资金市场中竞争力比较低,这是造成初创期企业在银行的融资困难的原因。

其次,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融资方式,权益性融资比较适合企业初创期,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初创企业具有自有资金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盈利水平低且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弱等特点。收入的高度不确定性,使投资人很难相信能取得长期稳定且持续的回报,担心投资周期过长,导致中长期信贷和权益性资本的供给严重不足,使得初创期企业很难取得股权融资。

最后,大多数创业者只看到银行贷款或股权融资,缺乏行之有效的融资信息和渠道也是其融资能力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实企业初期可供选择的融资方式很多,不仅仅是银行贷款和股权融资,还可以选择租赁、担保、合作、风险投资等方式。

4 应变能力较弱

在企业创立的初始阶段,由于公司在资金、人才和实力等方面竞争力弱,企业的经营管理很容易被许多不确定性事务所影响,需要时刻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当外部环境的变得阻碍企业发展时,一个看似很小的人和事都有可能对企业造成难以计量的打击。企业初创期的领导核心往往是创业者,创业者个人或群体对整个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领导者出现重大的个人决策失误,将有可能促使企业走向绝境。企业初创期的经营管理往往缺乏明确的计划和目标,对资金的使用和资本结构的调整不够重视,投机意识较强,风险意识偏低,在遇到复杂状况时往往缺乏完善的应对策略,抗风险能力弱。同时,由于初创企业通常处于竞争激烈的行业内,市场环境较为复杂,替代产品存在的可能性较大,而企业初创期往往由于经验不足,导致其抗击风险能力不强,应变能力较弱。

5 现金管理不力

目前,创业者并没有充分重视现金风险,过分注意利润和销售的增长,忽视现金管理,企业规模盲目扩张,缺乏相应的短、中、长期计划和相应的资金预算。此外,资产负债率在企业融资时很少被重视,融资过于盲目导致企业面临偿债风险;对应收账款的回收不重视,促使企业大量应收账款难以收回,企业的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所掌控,作为企业生存保障的资金出现危机。这些活动都直接影响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企业的财务风险因创业者的不重视而显得更为巨大。同时,许多初创企业在经营管理及现金流控制等问题上没有制定好完善的财务风险防范体制,这也进一步加大了企业初创期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王成功.企业初创期的财务战略分析[J].中国商界,2010,(4).

[2]张月玲,王静.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会计之友,2009,(1).

篇2

【关键词】 欧美; 科技型企业; 风险投资; 退出机制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型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地位日益突显,并成为最活跃、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科技型企业在促进市场竞争、增加就业机会、方便群众生活、推进技术进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大企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如何进一步扶持和促进科技型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乃是当前亟需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国际经验,一般说来,科技型企业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资金很难从银行取得,这不仅有科技型企业的信誉、规模以及财务状况等方面的原因,而且还因为技术创新有很大的风险性,与银行贷款的安全性要求相矛盾。而风险投资是伴随高新技术产业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它在促进西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风险投资业的正式启动是以1985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为标志的。随后,全国各地都相继建立了“科技风险投资基金”或“科技发展基金”。国际经验表明,风险投资是对科技型企业发展最有效的支持方式之一。因此,风险投资作为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活动,需要可靠的退出机制提供安全保障,完善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就成为风险投资收益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

二、欧美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发展历程

由于美国与欧洲等国家的风险投资发展相对完善,本文主要介绍美国和欧洲等国家的风险投资退出方式应用状况。总体看来,欧美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有四种基本的退出方式:公开发行上市、出售、回购和清算。

(一)美国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发展历程

美国是风险投资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风险投资最发达的国家。风险投资对美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而风险资本的顺利退出是风险投资活动的关键环节,美国的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经历了五十多年风雨,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退出机制。根据不同时期美国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不同,将其退出机制的发展历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美国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主要是以企业并购和回购为主。美国对1970―1982年26支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基金的442笔投资所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30%的风险投资通过企业股票发行上市退出,23%通过兼并收购,6%通过企业股份回购,9%通过第二期收购,6%为亏损清偿,26%因亏损而注销股份。1987年的股灾,受资公司发行的股票数量大大减少,从1983年的121家减少为1988年的35家,募集的资金也由30亿美元锐减到7.56亿美元,迫使很多的风险投资公司不得不选择其他的退出方式。在1987―1989年以并购或回购方式退出比例连续超过IPO数量。

2.1990年至1996年,占主流的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退出方式是首次公开上市(IPO)。在这一时期随着美国经济的逐步复苏,以及资本市场的日趋活跃,风险投资亦日渐繁荣。这一时期的风险投资资金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加之纳斯达克市场的活跃,为风险企业提供了上市的最佳场所。到1996年美国由风险投资支持的上市公司数量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261家,共融资198亿美元。

3.1997年至今,随着第五次并购浪潮的开始,风险投资家更多地采用并购的方式退出。1998年美国科技型企业的并购数目达到186家,募集到资金79亿美元,同期公开发行上市的却只有77家,募集的资金只有38亿美元。到2001年风险企业并购的数目更是达到324家,比IPO数目高了近十倍。特别是近年来,由于IPO深受美国二板市场低迷的影响,并购退出在整个风险投资退出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二)欧洲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发展历程

与美国相比,欧洲的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发展相对较晚,无论规模还是速度都不及美国。其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阶段。

1.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IPO成为欧洲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这一时期退出的主渠道。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改变欧洲大陆缺乏发达的资本市场的困境,依托风险投资公司创造出流动性市场,许多欧洲国家进行了各种努力和尝试,大力创建和发展二板市场,试图把创造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有利环境和严格监管、保障安全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使得早期的欧洲私人权益资本基金能够顺利地通过二板市场的IPO退出投资。通过IPO退出的风险投资基金和其他私人权益资本机构在80年代中期开始纷纷募集新资金,进入新的风险投资周期性循环,从而推动了欧洲风险投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快速发展。

2.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中期,出售和并购成为这一时期欧洲风险投资退出的主渠道。1987年10月世界股市价格大跳水以后,欧洲资本市场的IPO活动几乎完全停止。与美国1991年IPO市场迅速复苏并形成新的火暴局面不同,欧洲IPO市场的复苏进程十分艰难。1992―1993年,NASDAQ市场完成了432家企业的IPO;而欧洲二板市场只有31家企业实现IPO。在一些国家,IPO企业数的下降更加剧烈:1992―1993年只有5家企业在德国的两个二板市场上市;1989―1993年,丹麦1家也没有。IPO市场的相对萎缩使得欧洲大量科技型企业,无论是英国还是欧洲大陆市场转而通过把公司出售给第三者的形式退出,出售和并购成为这一时期欧洲风险投资退出的主渠道。1998年,在欧洲风险投资的总退出量(按原投资成本计算)的69.7亿欧元中,以出售方式退出的风险资本占53.6%,IPO占18.8%,公司清算占5.5%,其他方式占22.1%(如表1)。

为了尽快摆脱IPO市场相对萎缩对风险投资出口的制约,促进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多元化,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私人资本市场和公开市场的关系得到了最为明显的体现以后,欧洲许多国家再一次把健全和完善二板市场制度作为促进欧洲风险投资发展政策的重点。总体看,欧洲二板市场存在不完整的问题,股票市场的不完整和私人股权的有限资本化和流动性,是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发展风险投资的重要障碍。近年来,英国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仍然是以交易的方式为主,而不是IPO。2001年,美国NASDAQ有4 000家上市公司,股票市值约占美国GDP的28%,而AIM上市的企业仅629家,首次公开上市的企业177家,股票市值约占GDP的1.2%。

三、欧美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发展的借鉴

为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必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逐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一)选择风险投资的最佳退出方式

从美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分析中可知,IPO和购并这两种退出方式在美国的风险投资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风险投资的回报率来看,IPO确实是最优的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但是它也存在退出时间长、交易成本高及对资本市场较高的依赖性等缺点。特别是近几年,即使在美国这样存在权威的评估机构和成熟二板市场(NASDAQ)的情况下,成功的科技型企业通过IPO方式退出的比例正逐年下降,购并退出在整个美国的风险投资退出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虽然IPO在美国发展较好,但是在我国由于实行市场经济时期较短,资本证券市场还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且在政策法规方面也无法完全与IPO退出机制实现对接,因而以IPO方式退出的难度很大。与IPO相比,企业购并退出方式的交易成本较低,撤资更快,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且对资本市场无太大要求,它更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我国目前的风险资本条件下,采用企业购并的退出方式是最佳的。

(二)逐步完善投资企业破产清算的程序

破产清算是发生在公司因经营不善等原因导致破产,需要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对公司的财产、债权和债务进行清理与处置。对于风险投资机构或投机家而言,此时就要果断地退出,以便尽量减少损失和开始新一轮的投资。因而在企业清算过程中制定完善的工作程序和管理办法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我国,由于企业的产权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使得企业的清算过程困难重重,对风险投资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应逐步完善投资企业的破产清算程序和相关法规,为风险投资企业的清算退出提供相应的法律保护。

(三)开辟多元化的投资退出通道

风险投资基金投资于风险企业的目的不是为了从风险企业获取短期红利分配,而是选择最适当的时机进入企业,并在最适当的时机退出投资,以获取长期资本增值。风险投资基金的退出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所投资企业首次公开发行与上市转让基金所持股份;二是企业购并;三是通过基金所投资企业的自行清算尽可能地回收基金权益。这三种方式中,除了第三种方式是一种被动式退出外,其他两种投资退出方式都具有积极意义。其中通过初始公开招股与上市转让基金所持股份,可以以价格表现的风险资本增值情况对风险投资家的工作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尤其是企业能够获准初始公开招股,这本身就是企业创业成功的最好证明,其上市后的高溢价往往能够给企业带来高额回报。

(四)建立多渠道的科技型企业上市机制

从美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发展来看,IPO退出方式对资本市场的依赖性较强,与资本证券市场的活跃性呈较强的正相关性。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科技型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实现上市。

一是借壳在我国主板市场间接上市。国内主板市场对上市企业的规模与盈利要求较高,如:发行股份前股本必须达到人民币3 000万元以上,最近连续三年赢利且累计净利润超过3 000万元等,创业企业大多很难迈过主板的上市门槛。因而科技型企业可以通过先收购我国主板市场某一上市公司一定数量的股权,并在取得控制权后将自己的资产通过反回购的方式注入到上市公司中,实现非上市公司的控股公司间接上市的目的。

二是利用创业板市场上市。这种方式可以通过我国公司在境内外创业板直接上市或在境内外借壳间接上市等。我国创业板刚上市,相关法规还不够完善,待各方面逐步成熟时,可以加大力度发展创业板。另外,由于海外的创业板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拥有巨大的融资能力和成熟的运作机制,到海外上市不但可以为国内风险企业获得急需的资本,而且从长远来看还会给它们带来经营理念、治理机制、管理模式和国际声誉等方面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郭丽华,崔玉姝,熊凤山.创建型农业中小科技企业融资策略的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07(13).

[2] 赵东波.金融股权投资价值浅析[J].北方经贸,2007(09).

[3] 陈玉芝.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金融创新[J].商场现代化,2007(01).

篇3

【关键词】企业运营;成本管理;风险控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企业规模的壮大,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系数也随之增高,对企业的生产有很大的影响,这是企业生产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但目前,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参与市场竞争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企业良莠不齐,企业在市场的环境中运营成本面临较大的风险。风险的不确定性、客观性、主观性、叠加性和累积性,使风险因素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产生协同作用放大风险,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导致成本失控。运营风险作为风险的一种,是由风险的内涵所赋予的。企业运营风险管理必须进行风险因素分析,将运营风险因素列出,确定企业的风险范围,才能为风险评价和预测提供依据,才能对企业运营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企业的各种不同性质的运营风险来说,企业间的风险种类也有很大的差异性。

股份制企业所有的经营风险都可以认为是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经营风险的货币化的表现形态。

一、企业运营系统的风险因素

风险具有可度量性,在风险转化为损失之前。研究和控制风险的目标是设法减少风险的出现,阻止风险转变为损失,阻止可能的危机转化为现实的损失。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分析,运营风险是企业在投入到销售的过程中,没有及时控制企业内部的不足或失误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因此,运营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会影响企业运营系统安全,导致运营风险发生,主要表现在成本、质量、效率和柔性等几个方面。风险因素能够促使或者增加企业风险的发生,是企业风险发生的潜在因素,所以,成本、质量、效率和柔性就构成了运营风险的四大要素。

另外,企业的运营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的造成主要是由于企业财务管理者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资金成本高;企业的应收款项比重过大,资产流动性弱;库存结构不合理导致资金沉淀,存储成本急剧上升,费用增加,利润减少;企业决策失误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盈利能力下降。

企业经营风险、管理风险最终都会表现在财务风险上,成熟期的财务风险表现在:纳税风险、资产结构风险、分配风险、投资风险。当今高度货币化的社会,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所面对的风险集中地反映为企业的现实或潜在的经济损失,各种非经济损失也可以按照一定的方式折算为经济损失。

二、企业运营成本管理与风险控制体系的分析和构建

首先,企业想要规避风险,控制成本,要构建企业运营风险管理体系,分析企业运营风险因素,对企业的运营系统进行合理的、有效的、真实的分析和研究,确立企业的运营系统流程。通过分析建立企业运营风险因素模型,确立企业风险因素的管理指标体系,建立企业运营风险因素指标分解模型。在对企业进行风险分析的时候,要对整个行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做详细的分析,从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可以推断出企业风险所落在哪一个部位,也可以猜测出风险的范围,每一个企业也都有不同之处,要一一分辨。同时,也不能凭整个行业的风险就断定个别企业的风险状况。例如,某个行业在国民经济的整体中被列为高风险的行业,但其中的某个企业靠自身的有利经营模式,理智的投资,科学的治理方法,降低了自身企业的风险,那么这个企业就不是风险企业。

另外,企业还要建立企业运营风险的评估体系,通过确定的风险因素指标体系来对企业系统的流程进行风险管理。制定量化公式和规则、定位数据来源、确定控制目标、区分管理周期等步骤来分析风险因素指标的体系,采用控制图法来实现对关键运营风险的有效管理。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说,都要尽早发现经营中的风险因素,尽早进行有效的规范,避免造成损失,通常来说,经营风险的防范主要是靠报表和数值来进行分析的。主要表现有:客户的现金情况;应收账款数额或比率的情况;流动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流动或长期负债的情况;销售和产品积压等等。企业要监理组织负责企业管理流程,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及时反馈,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循环管理的良性过程。监理集成化风险管理系统,将风险管理实际化,及时有效的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沟通,保证风险管理体系的正常运作。

经营风险,有些是可以从资产表中得到的。先对公司整体的经营情况有大概的了解,清楚为企业带来盈利的业务品种,公司的收入总额以及和前一年比较的变动趋势,这些也是一个企业最基本的考察指标。例如,对于企业生产产品所销售的数量来说,其他因素不变,市场对企业产品的需求稳定就能够带动企业经营的收益,那么企业的经营风险也随之降低了,所以,稳定的产品销售会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产品价格受市场供需关系、产品的质量、技术含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企业的产品销售价格稳定决定了销售收入稳定,企业未来的经营收益就越稳定,稳定的销售价格会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同样的道理,单位变动成本越不稳定,经营风险就越大,从而影响着企业未来经营收益的稳定性。产品销售数量发生了变动,固定成本总额的比重就变大,单位产品分摊的成本就大,企业的经营收益就少,经营风险就大。反之,固定成本总额占成本的比重越小,经营风险就越小。

三、总结

企业存在一天,风险也必然跟随一天,每一个经营环节都有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对一个企业进行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以及预警,并不能完全消除企业的风险,更多的是对企业的风险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评估,能提前采取措施,将可能的危害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把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企业要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谨慎决策,规避风险,争创效益等手段,加强经营风险管理和成本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企业运营风险。

参考文献

[1]秦剑.跨国公司在华资源配置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D].南开大学 2009.

[2]赵筱媛.企业信息资源配置理论方法与战略规划研究[D].吉林大学 2005.

[3]陈宁.基于IT的多项目共享资源均衡配置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07 .

[4]李宝纯.区域企业信息化资源分析与配置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 2003.

篇4

一、大学生创业财务风险及成因

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现实问题。所谓财务风险,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造成企业资金其流动呈现出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在一定时期、范围内获得的财务成果和预期目标出现偏差,经营成果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通常,相比成熟企业而言,企业创办初期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是信用风险及筹资风险。此外,在创业企业经营过程中,也会因财务管理、市场等因素影响而带来其它财务风险。

(一)信用风险

创业企业面临资信等级不高,尤其是以大学生创业者。从外部环境来看,由于新创企业面临很大政策环境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难以获得政府、银行及合作企业、上下游供应商等相关部门的认可与支持,很难得到政策资源及银行、投资机构的货款或投资。从内部来看,创业企业经验不足,内部管理控制机制不完善,尤其是财务信息无法做到规范透明,资产单薄,导致资信等级不高,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

(二)筹资风险

对于初创业企业来讲,资金永远是一大难题。信用资质不够,无法通过债务或权益融资。债务融资方面:通过债务向银行融资一是手续复杂,申请困难;二是抵押类贷款条件是必需有房产等高价值抵押物。大学生刚刚创业,实力较弱,很难提供足够的抵押担保,得不到有效的抵押贷款;三是信用还没有有效建立,不能得到信用贷款;再加上经营风险,投资效果不好,金融机构和个人不敢轻易向大学生创业者放贷。在权益融资方面,创业初期企业还没有步入正轨,企业在设施设备、人工、市场开拓等需要大量的现金支出,企业财务方面可能比较紧张,留存收益、资本公积等不能转化为创业者日常生产经营或者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同时,由于大学生创业风险比较高,没有太多的人愿意参股入股,造成融资比较困难。

(三)创业资金结构风险

资金结构是指企业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比例。资本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创业企业一般对现金的需求量较大,如果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一方面会降低企业的资信能力,另一方面增加融资成本,进而加大创业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成本与资金流动性风险

创业大学生群体中多没有系统学过财务方面的知识,在创业初期缺乏全盘成本意识及对成本的分析与控制能力,从而导致产品或服务成本过高,带来成本风险。同时,创业初期企业的财务活动主要表现为企业资金的大量付出,现金回收的流量很小。创业初期的企业从产品服务的开发、整体设计与规划、生产、市场开拓等全部生产经营过程,都需要支付大量成本付出;且企业初期产品、服务尚处于开发推广阶段,不能立即被消费者认可,市场占有率小,企业的无法迅速获得现金流的回收,如果不能及时注入补充资金,很可能面临破产倒闭的境地。

二、创业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融资体系,提高融资能力

大学生自主创业中了解一些必要的融资途径与融资知识,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融资体系,明确对于在创业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对于降低创业财务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十分重要。

在大学生创业的启动阶段,企业规模不大,发展不成熟,管理不完善,风险较大,供选择的融资方式并不多。

1.利用国家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各种形式的创业基金。由于创业企业的资产规模有限,信用等级也无法评估,难以获得银行货款额度。但可利用国家为扶持自主创业的各种优惠鼓励政策。其中就融资方面,大学生可争取的资金来源之一就是各级政府部门或组织机构设立的创业基金。二是吸引风投基金。风司不仅可为新创企业注入资金,很多风险投资公司还会为新创企业的管理和经营等提供一定的咨询和帮助。但是,这两种方法都需要有可行的创业项目,完美的创业计划,高素质的创业团队,经过激烈的竞争才能获得。

2.利用商业信用,适度负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利用商业信用,节约现金流支出。如在进料时不用现款提货,争取更长的信用期限,在此期限相当于无息使用对方资金;在售卖商品或劳务时可用现金折扣的方式,可以吸引客户提前还款,加速资金的流入速度;以租赁形式获取开业所需的设备或其它固定资产。

3.股权融资。即通过设立股份的形式筹集资金。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而言,在创业初期资金特别紧张,成立一个团结的团队,团队成员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作为股本,以分散风险。当企业发展相对成熟,企业具有一定的信用基础和竞争实力后,且因业务进一步开展所需求资金数额也相对较大,因此,可以采用银行信用、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融资、员工融资等规范的多元化融资方式来筹集资金。在此阶段,因公司发展较启动阶段稳定,风险也相对变小,股权融资仍然是不错的融资方式,此阶段更容易吸引投资者的兴趣。

(二)提高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有效控制规划财务风险

调查表明,创业大学生普遍存在对财务风险客观性认识不足的问题。事实上无论是新创企业还是已发展成熟的企业,只要有财务活动存在,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财务风险是必然存在的。但是创业大学生生大多没有系统学习过财务管理知识,即使是财务专业学生,也由于财务经验的缺失,难以充分意识到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因此提高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有效控制规划财务风险对创业大学生而言十分重要。财务是企业重要资源部门,财务管理人员财务专业技能不强,财务意识薄弱,对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缺乏敏感性,就会增加创业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要加强财务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增强其风险防范意识;有效做好财务风险控制规划,做好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自我保险等风险管理控制规划;建立完善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对于关键财务指标设定预警线并定期对其进行监控,及时评估和预测财务风险,有效识别企业财务状况,帮助创业者尽早制定相应的对策来规避或化解财务风险。

(三)加强成本意识

大学生自主创业时有时会对成本考虑不全面,导致入不敷出。创业初期的主要成本通常包括设备采购、人员招聘、房屋租赁、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等相关成本费用,这些成本费用有些是不可控成本,有些则是可以控制的成本。在创业初期控制好这些成本费用可以提升盈利能力。调查发现资金链断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成本意识,对市场需求缺乏深度调查,就大量采购,结果自然是材料或产品积压占用过多流动资金,过剩产能的固定资产折旧增加当期的成本,员工怠工会导致用工成本过高等等。

篇5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 财务风险

高科技企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它不仅带动了世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它也是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实践平台。在当代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当中,高科技企业竞争逐渐成为主导,世界各国开始研究高科技企业的风险管理问题,并且相继出台各种扶持性政策以保护和促进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一、关于高科技企业的界定

从20世纪70年代高科技企业诞生至今,高科技企业一直为人瞩目,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的重点培育和研究的对象。但是究竟什么是高科技企业,国际上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严格的、统一的、标准的、公认的定义。我国对高科技企业的界定则是将高技术和新技术放在一起,不仅包括生产高科技产品的企业,也把一些传统企业中采用高技术的工艺过程的企业认定为高科技企业。

二、高科技企业的财务风险及其特点

(一)高科技企业的财务风险

无论各国学者对高科技企业的认定有何不同,所有的高科技企业都具有高投入、高成长、高风险、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特征。所有这些特征决定了高科技企业除了具有传统企业的财务风险,还拥有高科技企业自身特有的一些典型财务风险。

1.环境风险。高科技企业受自然环境和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环境共同影响。产业经济政策在不断的调整,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各种制度的不断完善,都会对高科技企业在经营、税收、能耗、产品技术推广等方面推出新的政策和制度,增加了高科技企业的不确定性因素。

2.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高科技企业具有的最典型的风险,主要是因为技术产品开发的不确定性、技术产品寿命周期的不确定性、和技术产品效用的不确定性以及技术产品制造的不确定性造成企业实际收益严重偏离预期收益。

3.市场风险。技术性能高、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不等于能够被消费者接受,即使被消费者接受了,由于定价和销售渠道的原因也不一定能够收到预期的收益。

4.管理风险。高科技企业的管理风险不同于传统企业,主要是指在企业的各个发展时期和环节经营决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管理失误产生的损失。具体包括:(1)经营者决策风险;(2)人力资源风险;(3)知识产权风险;(4)合作风险。

5.资金风险。高科技企业需要高投入来支持技术研发,需要企业有足够资金支持和保证,因此资金风险也成为高科技企业的典型风险。具体包括:(1)资本运作风险;(2)资金回收风险。

(二)高科技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

高科技企业的财务风险不同于传统企业的财务风险,即使同一种财务风险发生在高科技企业和传统企业,其财务风险产生的来源和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也不完全相同。与传统的企业相比,高科技企业的财务风险大,不确定性因素更加复杂,财务风险的变化更加难以预测。高科技企业的典型特点决定了高科技企业的财务风险具有以下特点:

1.风险放大性。对一项高科技产品或技术的研发项目进行投资不同于一般的投资项目,除受到企业内外部方方面面的因素影响之外,还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科技发展、智力发展、经济政策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高科技企业,相互影响,更加剧了高科技企业的财务风险,传统的财务风险在高科技企业的经营环境下,变得更加复杂。

2.风险呈现阶段性。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周期同技术研发周期是同步的,通常要经历创业阶段、成长阶段、扩展阶段和成熟阶段。正因为高科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征不同,因此财务风险的特征和程度也呈现阶段性。

3.损失递增性。高科技企业的特点决定其研发项目的投资过程是一个投入不断增加的过程,随着项目的进展必须不断增加资金投入,一旦研发项目中途发生失败,之前的投入将全部归于损失。因此,项目失败发生的时间越晚,项目可能发生的损失也就会越大,高科技企业的财务风险随着研发项目进展而不断扩大,相应的风险损失也将随着研发项目失败的时间挫后而递增。

4.风险的损失和收益并存。高科技企业进行的投资本身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但是这种风险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投机性的风险,它并不像是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只能给风险承担者造成损失,高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动一旦成功,将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因此,高科技企业的财务风险对于风险承担者来说并不完全意味着损失,而是损失和收益并存,只要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控制和管理好财务风险就能取得预期收益。

5.风险多样化。高科技企业财务风险既包括融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等由于资金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风险,也包括技术风险、人力资源风险、市场风险等非资金活动产生的风险。其中技术风险、人力资源风险和知识产权风险是高科技企业的典型风险,传统企业多因资金活动产生的财务危机直接引发企业破产,而在高科技企业出现金危机能够导致企业破产外,由于智力和人力资源是企业创新和竞争的关键因素,技术风险和人力资源风险能够直接导致企业破产。

三、高科技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防范策略

(一)高科技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高科技企业的经营环境比传统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高科技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受企业内外部诸多不确定因素相互的影响,因此其形成原因也较为复杂,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是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前提和基础。高科技企业的财务风险的成因从宏观上可以分为外部因素成因和内部因素成因。

1.外部因素分析。高科技企业是各国经济增长的重点,因此经常会出台一些保护性和支持性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来推进高科技企业的快速成长,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对高科技企业的影响比传统企业的影响要大得多。此外,技术环境、社会环境、资源环境、资本市场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复杂多变也成为高科技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成因。

2.内部因素分析。我国的高科技企业的创业者大多是技术人员出身,缺乏经营管理经验,而且企业的管理发展落后于企业规模的增长速度。决策者缺乏风险意识,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不够科学,企业的制造工艺落后,市场竞争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等等企业自身的因素也成为财务风险的重要成因。

(二)高科技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

在对高科技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了辨识和分析之后,针对高科技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和主要成因,制定相应的财务风险防范策略,规避和减少财务风险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1.高科技企业技术风险的防范策略。(1)紧跟世界科技发展,适时进行技术更新。高科技企业要不断进行企业的技术更新和知识更新,及时搜集和掌握国际科技研究的最新动态,适时地调整企业的研究开发方向。以市场需求引导产品技术开发。(2)开展企业合作,提高工艺水平。高科技企业应该积极的开展与国际企业之间的技术经济合作,引进和提高制造工艺水平,借助合作企业投入的先进制造设备完成技术成果转化的研发,即缩短了技术成果转化时间,又不必花费资金引进设备,减低了产品的制造成本。

2.高科技企业管理风险的防范策略。(1)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建立风险管理机制。高科技企业始终处于高风险环境中,因此从企业的决策者到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要树立风险意识,了解有关风险的知识以及学习和掌握应对风险的方法,才能提高整个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防范企业风险。(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培养复合型人才。人才是高科技企业宝贵的智力资源,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建立适当的人才激励机制,稳定技术人员队伍,提高技术人员创新的动力;同时加强后备技术人员的培养,引进和培养技术和管理复合型人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3)建立市场竞争意识,做好产品市场定位。与传统企业相比高科技企业更应该重视产品的市场需求,因为创新的产品不一定具备广大的市场需求,缺乏市场需求就意味着项目投资的失败,因此,高科技企业的营销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市场竞争意识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在企业的产品还处于研发阶段时充分了解市场需求,事先进行产品市场定位,引导企业的产品研发向着市场需求方向进行,从而提高企业产品潜在的市场竞争能力,降低企业的市场风险。

篇6

1.风险放大性。科技企业主要是进行高科技和高科技产品的研发,这就使其在投资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科技和智力发展、经济政策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科技企业财务风险增加,在科技企业经营环境下,传统的财务风险变得更加复杂化。

2.风险呈现阶段性。科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周期与技术研发周期保持同步性,由于企业在创业、成长、扩展及成熟各个阶段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这也使企业财务风险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3.损失递增性。科技企业从事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工作,这就使其投资具有自身的特点,在一个项目研发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增加投入,对资金需求量较大,一旦项目中途失败,则前期的所有投入都会成为企业的损失。因此对于企业来讲,在项目研发过程中,当项目失败的时间越晚时,则会带来的经济损失也会越大。所以企业财务风险会随着项目的进展而不断的扩大,而风险损失也会随着项目失败时间的延迟而呈递增的情况。

4.风险的损失和收益并存。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属于不断创新的一个过程中,在创新过程中势必会存在风险,但这种风险不同于自然灾害的风险,这种风险属于投机性风险。对于风险承担者来讲,一旦创新活动成功,则会给风险承担者带来较高的收益,所以企业财务风险可以说是损失和收益并存的过程,在创新过程通过采取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可以有效的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确保预期收益的实现。

5.风险多样化。作为科技企业,在其运营过程中在投资、融资、资金回收、技术、人力资源、市场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风险,而这其中技术、人力资源及知识产权等作为科技企业的典型风险。这就使科技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一旦出现现金危险会导致企业破产,而且当技术风险和人力资源风险发生时,企业失去创新和竞争的能力,也会直接导致企业破产。

二、企业财务风险成因

1.外部因素。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企业为经济增长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所以我国为了能够确保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则会在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方面给予一定的保护性和支持性。在科技企业发展过程中,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会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带来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当前技术、社会、资源及资本市场等环境具有复杂多变性,这些外部因素也加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2.内部因素。当前我国的科技企业创业者多是技术人员,这些人员专业技能较强,但相关的经营管理经验缺乏,这就使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同时企业决策者自身风险意识缺额,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这就加剧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1.企业技术风险的防范。(1)当前科技技术发展速度较快,科技企业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加快技术和知识更新的步伐,同时还要对世界先进技术的最新动态进行收集和掌握,从而对科技企业的研究方向进行适当调整,使企业的产品技术开发能够与市场的需求相适应。(2)企业需要积极开展与国际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从而更好的提高自身的工艺水平,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通过与国际企业进行合作,可以有效借助其先进的制造设备,从而缩短技术成果转化的时间,降低研发产品的成本。

2.企业管理风险的防范策略。(1)企业由于所处环境存在较高的风险性,这就需要企业从上到下都需要树立风险意识,通过对风险知识的了解,能够更好的掌握应对风险的方法,确保企业抵御风险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确保更好的对企业风险进行防范。(2)人才作为企业的智能资源,通过培养复合型人才,利用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来确保人才队伍的稳定性,确保技术人员创新动力提升,为企业后续发展做好人才的储备工作。(3)科技企业在高科技产品研发过程中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只有重视产品的市场需求,才能确保项目投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就要求企业营销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市场竞争意识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通过准确对产品市场进行定位,从而更好确保产品潜在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确保企业市场风险的降低。

3.企业资金风险的防范策略。(1)企业应该建立良好的信息披露机制,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适时适度地披露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使投资者和金融机构能够及时了解企业情况,进行投资,既降低了筹资成本又提高了筹资能力。同时还要控制企业筹资规模,拓展筹资渠道,以减少筹资风险。(2)企业需要采取各种措施降低企业负债的比例,增加无形资产的投入,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加强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加速回收资金,提高资金的周转率,增加资金的使用效益,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篇7

关键词:投资风险;民营企业;风险管理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民营企业已经历经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历史,逐渐成为我国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民营企业得到迅速的发展,数目也逐渐增多,另外,民营企业也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出台了相关政策来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根据以往的调查数据,我国的民营企业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中的一个亮点。 在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使得我国的经济与国际接轨,经济贸易上得到不断地扩大,使得民营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不断地提高,资本也越来越雄厚,民营企业的规模也相对有了一定的扩大。民营企业的发展,使得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市场中,无论是何种投资都有风险伴随。所以,对于企业来讲,对投资风险的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保障,是企业发展的前提。

一、民营企业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

1、所处的行业竞争比较强

对于我国的国有企业现状来讲,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在国有经济中竞争不够激烈,如,航天企业、电力企业等国有企业都处在养尊处优的状态上。对于这些国有企业来讲,能力上较为雄厚,所以对于这些企业来讲,风险投资相对较小。而对于国民企业来讲,多数企业的规模都较小,资本上不够雄厚,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投资风险是非常大的。

2、民营企业缺少分散风险的资金

对于民营企业来讲,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但是由于资金不够充足,所以分散风险那部分的投资很少。所以,一旦民营企业出现投资风险时,进行自主调节的能力非常弱,甚至很多时候会因为较大的风险而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这就使得其投资的风险可能具有毁灭性。

3、民营企业不能将企业投资定位准确

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进行投资时一般只是单单注重政府政策和一些投资项目宣传,再加上都是民营企业的经营者自己来进行决策,并没有对市场进行实地调查,甚至都没有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的前提下,对企业的规模进行扩大,使得企业中的资金处在紧张的状态下。有些民营企业由于没有对市场容量进行调查,只是看到市场上什么热销就选择卖什么,而等到自己的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市场的具体情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因为资金实力有限,已经无法再转产了,从而使企业陷入亏损的困境,甚至会停产。

4、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比较僵化,管理人员的素质并不高,从而引起管理风险

管理人员的素质对投资是否成功有着重大的影响。民营企业投资者往往也是其经营者,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以及在重大事项时具有决策的权利,在这样的模式下,使得经营权与所有权结合到一起,这样便导致民营企业的经营模式出现僵硬现象,对风险管理重视不够,风险机制建立不健全,再加上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没有相应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他们接受正规培训的机会比较少,缺乏管理知识和财务知识,这样就会导致企业投资风险加大。

二、风险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因为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与起初风险投资初衷相违背

因为民营企业在进行创新能力上非常不足,没有一个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即使企业中较好的技术,也不是源自自已本身,多数都是对其它企业技术的克隆。所以即使民营企业拥有很多的剩余资金也不敢进行投资。虽然风险投资是一种高回报、高风险的投资方式,查是因为民营企业缺乏雄厚的投资资本,他们担心参与投资以后,就会陷入知识产权的纠纷之中,而且也有可以因为克隆别人的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会带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影响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严重的话会使该企业破产。2010年对我国的民营企业进行了社会调查,证实该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通过研究发现,很多民营企业并没有自己的创新技术,只是依靠克隆其他企业的技术创业,而且民营企业家缺乏相应的科技认识。在我们走访的一家电气民营企业的时候,该企业的老板就对我们说,他们的产品科技含量比较高,因为只要国有企业的科技创新技术出来以后,该民营企业就会立即克隆出相似的技术。这说明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有着很密切的联系,而且民营企业也通过国有企业有了相应的市场营销网络。他们并不关系产品是否具有创新能力,而是如果去开发和建立新的市场。

2、 民营企业缺乏合作意识,导致风险发生时没有合作者

对于民营企业来讲,管理者在进行项目投资时以自我为中心,积极争取控股权,使得合作意识极大地减弱,当然这和我国不科学的职业经营人的信用评估以及不完善的信用机制有关。但是风险投资是具有高风险的,一旦决策有误,就会给民营企业带来非常大的经常损失,从而给企业带来具有灾难性的后果。所以,民营企业通常不怎么参与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具有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的特征,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投资项目,更是需要更过的投资伙伴。很多大型的跨国企业都是由多个民营企业共同投资发展起来的,表现最为明显的大型企业就是摩托罗拉投资企业,就是由多个企业共同投资建成的,这样便使得此企业出现风险时,可以有效地进行规避风险。

3、员工综合素质差,造成投资管理能力差

对于我国的民营企业来讲,对管理理念认识度不够,导致理念严重落后。民营企业在发展时,一味的进行企业的规模扩大,忽视了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与利用,从而使得风险投资没有依靠。尤其是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民营企业家墨守成规,受其家庭文化的不良影响,用人惟亲,从而因为缺乏相应的人才产生财务混乱、决策失误、短期行为严重以及成本失控的状况,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对外融资渠道的扩大。

综上所述,以上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导致民营企业在进行投资时风险加大,并且对于管理上也造成不利的影响,从而给民营企业带来非常大的损失。总而言之,因为民营企业在规模上不够,资本不雄厚,使得在进行风险投资时能力较弱。另外,由于风险投资的人才少且能力不强,使得民营企业的风险管理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对于民营企业来讲,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风险投资战略的改变,加强投资风险的管理,这样就可以保证民营企业提高风险投资的能力,使得企业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

三、完善风险投资管理的策略

1、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有效性

对于民营企业来讲,要想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就要对企业内部的各个机构的职能以及权限进行明确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内部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使投资业务职务分离

在进行投资的业务时,要将执行、授权、投资资产的保管以及会计记录等明确分工,不能由一个人负责以下的任何两项工作。

(2)建立有效的财务分析制度

因为风险投资的主要特征就是高风险、高收益,所以民营企业应该建立财务分析制度,定期分析投资项目的进展情况,只有将投资各个环节的情况进行详细的掌握,才能够对可能发生的风险,采取一定的措施,从而达到规避投资风险的目的,对投资的项目以及投资的时间进行恰当的选择,降低投资风险的发生。

2、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1)民营企业管理要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进行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断进取,大胆开拓,从而可以提高民营企业风险投资管理水平。

(2)民营企业要重视人才,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培养出能力强,素质高的企业人才,让其带领企业的员工提高风险投资的管理水平,也可以派本企业的员工出国或是在一些教育机构深造。一些实力比较差的民营企业可以通过自我培养的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定期给企业的员工做一些培训。总而言之,民营企业要重视人才,加强对人才培养的力度,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为企业风险控制管理奠定基础。

3、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首先,民营企业要重视自身的能力,企业中人员的素质,然后不断地引入新的技术,让新技术作为风险投资的依靠。其次,国家相关部门要重视民营企业,为民营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投资的资金来源。我国的民营企业在风险投资方面起步比较晚,还面临着很大的投资风险。只有民营企业与时俱进,了解民营企业的投资风险来源,这样就可以提出相应的对策,才能提高企业风险投资的水平,从而加强对投资风险的有效防范。(作者单位:辽宁省台安县财政局)

参考文献:

[1]陈克兰. 规范财务管理有效控制企业财务风险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17)

[2]康云峰. 浅谈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时代金融. 2009(08)

[3]王保刚. 企业财务风险成因与防范对策[J]. 时代金融. 2009(05)

篇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务风险控制不仅是企业日常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更是企业得以延续,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在全民创业的市场大环境下,中小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增多,企业面临的风险种类的日趋复杂化,近年来,众多企业纷纷破产,究其原因,往往是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方面存在漏洞造成的,企业对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视不足终将造成无法挽回的错误,因此,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更加让人人们无法回避和无视。

纵观我国企业近年来的发展状况,新创中小型企业需要在风险的夹缝中存活并发展,必须重视自身对财务风险控制的研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到控制企业财务风险最合理高效的方法,才能为企业的安全平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任何企业都必须十二分的重视企业对财务风险的控制,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本文从新创中小企业入手,以A企业为例,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财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漏洞以及财务风险控制的方法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以期为新创中小型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提供参考。

二、财务风险理论概述

(一)财务风险的界定

1、财务风险的定义

所谓风险是指:在特定情况下和特定时间内,未来事件的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异,主要包括风险收益和风险损失两个方面。企业的财务风险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其所产生的主要侧重因素是有所差别的,但是,贯穿经济发展的始终,任何情况下,任何时期,任何企业,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完全将财务风险降低为零,财务风险为零是一种不可能达到的状态。

2、财务风险的类型

企业的社会生产过程起源于资金的筹集,中间经过几个流转过程,主要包括资金的投入和资金的耗费,最终终结与资金的收回和分配活动。如果从资金运转方面来分析,我们可以将企业财务风险划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存货管理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1)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资金的筹集过程中所要面临的风险,其风险的主要来源包括资金市场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平衡关系、宏观上的整体的市场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以及所筹集资金的筹集方式,资金结构,期限安排等。

(2)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是企业的预期财务成果与实际财务成果产生的差异。很多时候,往往相同的投资金额,因为投资对象不同,可能企业将面临不同大小的投资风险。

(3)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又称营业风险,主要是指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之中,企业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不合理的资金或者资源等要素的不合理配比导致的资金周转的问题所导致的风险。

(4)存货管理风险

要想维持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不间断,企业要保持一定量的存货储备,而存货管理也是存在风险的,存货过多可能导致企业的资金占用过多,资金周转不灵,然而,存货储备不足,可能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难以延续,从而影响企业的销售情况,甚至将有损企业信誉。

图1财务风险的类型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

通常情况下,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一般包括五个方面,新创中小型企业也不例外。

一是客观性:企业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二是不确定性: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必要条件,没有不确定性,也没有风险。三是双重性:企业财务风险的双重性是指财务风险既有损失的一面,又有收益的一面。四是全面性:企业的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的全部财务活动之中,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之上。五是可度量性:企业财务风险是可以用数学尤其是概率统计等科学方法来度量。

三、新创中小型企业财务风险及应对――以A企业为例

(一)A企业的简介

A企业在2008年成立,涉及的业务范围有各种特殊电子绝缘材料、防静电纺织品;销售:电子零配件、静电测试仪器、TESA胶带、工业胶带、塑胶制品;自营和各类商品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在同类企业中,A企业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企业,但是,近年来,在全民创业风潮的推动下,各行业新创企业不断增多,随着这一行业的入驻企业增多,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加之市场需求萎靡,企业的经营受到挑战。

(二)A企业的财务现状

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出,A企业近年来的经营业绩增长相对稳定,各项营业收入基本呈稳步增加趋势,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目前受到市场的冲击相对较小。但是,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A企业在2012年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增加了投资,导致2015年A企业出现了342万元的损失。

(三)A企业现存财务风险

便于进一步分析A企业的财务风险现状,我们首先需要分析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条件。其次,企业的偿债能力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和财务风险的控制影响重大,我们不可忽视。同时,企业的偿债能力也进一步影响着企业的信誉。再者,企业的营运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分析着力点,最后,盈利能力往往是股东最关心的方面,也是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重点问题。想要更加细致的分析A企业的财务状况,这四个方面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1、流动性比率

流动比率的最佳比率为2,而速动比率的最佳比率为1,然而A企业从2013年开始到2015年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不太合理,2015年A企业的速动比率已经达到了很低的危险水平,我们可以看出存货占用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资金,目前该行业竞争十分激烈,产品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大量的库存对企业来说是个十分棘手的风险,如A企业不能在短时间内清空库存,将会面临严重的存货跌价损失,导致A企业的流动资金不足,偿债能力变差,会带来很高的财务风险 ,难以保障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运行。

2、长期偿债能力

一般来说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比较合理的范围是40%-60%,同时,产权比率应该在1. 2左右上下小幅波动,企业的生产经营会比较安全,然而,通过上图数据我们不难发现,A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2015年超过60%,同时A企业的产权比率在2015年较之前两年有明显的增长,由此可见,A企业的负债所占比例偏高,这种状况下,财务结构不够合理,企业可能面临严重的偿还压力,财务风险总体偏高。

3、资产管理能力

A企业近三年来资产管理能力指标:

从上述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A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收不及时,账期过长,存货管理能力下降,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经营中可能存在销售能力下降的现象,企业的营运能力也在下降,这些都是A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4、企业的获利能力

A企业近三年的获利能力指标:

A企业在2015年亏损的原因主要是投资的增加,企业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并没有很大的变化,但是费用有所增加。A企业2015年的销售净利率为负,这种情况必须重视,另外A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也在逐年下降, 这些现象表明,A企业的盈利能力逐年下降,企业面临严重的经营和财务风险。

(四)A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建议

针对A企业的财务现状,建议A企业做到以下几点:

1、完善A企业内部控制

A企业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内部控制方法不可信,不合理的内部管理机制 ,造成了权责混乱、控制复杂的情况,导致了现有资金的利用率相对较低,资金流失过多 ,资金的日常需求难以保障。同时,A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执行力度难以很好的发挥内部审计体系在抵御企业财务风险方面的作用和优势,许多内部控制方案难以落实,或者说执行力度不够,这些都削弱了内部控制的作用,而内部控制的不足,直接导致A企业面临严重的财务风险。

2、降低资金成本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低成本高收益是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降低资金成本势在必行,资金成本包括资金筹集成本和资金使用成本,A企业在筹集资金是,应当做好最优的筹资策划,在保持资本结构合理的前提下去,尽最大努力来降低资金的筹集成本和使用成本。

3、合理控制企业存货数量

通常情况下,企业要保持一定量或者一定比例的存货,但是,A企业存货的积压已经为A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不利影响,导致A企业现金周转不灵,盈利能力下降,削弱了A企业的行业竞争力,不利于A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4、多样化企业的筹资方式

由于借入过多的债务,A企业的偿债压力明显过大,而企业的偿债能力不足会影响企业的信誉,最终对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A企业可以尝试选用多种的资金筹集方式,增加股权资本在资金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协调投资资金和筹资资金的比例,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从而缓解债务压力。

四、结论

篇9

《追求卓越》案例专著问世

访“村官”基地

继往开来的里程碑再创辉煌的新起点 中国合成橡胶工业化五十周年庆典在长化隆重举行

理论视点

基础教育创新之路 天津市宝坻中专学校教育改革纪实

摩登时代(上)1911~1920

目标成本控制

名词解释

中小企业加强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及路径

发挥科技传媒传播作用 服务新农村建设

关于如何振兴“老字号”的思考

和谐社会需要完善失信惩戒制度

浅析金融危机的成因与启示——以日本、东南亚和美次贷危机为例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度变迁机理与产权特征研究

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

领导者的风格、行为和技能

我国企业绩效管理现状研究

销售团队建设和绩效管理

由“汶川”地震看我国城市灾害管理

有效性是管理最高准则

管理新闻

中国企业亟须破解十大管理难题

ERP必须基于企业流程管理

量子理论即将掀起管理风暴

创新来自流程的薄弱环节

管理是百年老矿生产力——对抚顺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尹亮的管理访研

探索西部现代企业管理新模式——访重庆长寿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徐亚平

探索办好新型高职院校之路——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元珑访谈录

大庆精神是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对大庆石油管理局昆仑集团副总经理王飞访谈录

新国企运动的领导学——林左鸣国企管理思想研究

《外圆内方的管理艺术》连载(6) 关于“性善”与“性恶”人性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辨证思考

《岗责提升绩效》图漫版连载

新环境下物业管理企业营销对策探析

跨国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策略选择

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信息不对称理论下企业债券的市场效应

中国乳制品行业战略:五力模型分析

网络时代中小型企业的营销变化

中小企业如何规避HRO的“雷区”

中国管理国际化前景无限

本期中国10大管理新闻

重塑国企改革新谋略——对重庆长寿化工有限公司徐亚平董事长的管理访谈

本刊召开赛车理论专题研讨会

我国科技计划管理概况

政府职能转变与私营经济发展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研究

加快我国中部地区农业发展战略

关于加强国有资本管理问题的思考

切实履行公共财政职责 促进新农村建设

国有企业人才流失加剧问题分析和建议

浅议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

民营酒店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浅谈中小企业品牌战略管理

武汉老字号餐饮业整合营销方案探究

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历史性进步与积极作用

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

我国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分析

篇10

【关键词】 基金风险; 风险波动; VaR; 顺周期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8-0035-05

一、引言

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国际监管当局普遍认识到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不足以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逐渐采用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如2009年,美国和欧盟均宣布要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G20峰会宣布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FSB)作为全球宏观审慎监管国际组织;国际清算银行也呼吁各国及国际社会采取宏观审慎监管原则;我国央行也先后宣布在2010年启动宏观审慎监管、2011年着手建立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2016年实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MPA),以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由此,金融风险监管理念已从微观审慎监管转向宏观审慎监管,而在政策中增加逆周期要素是我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旨在防范金融体系中可能存在的顺周期。

同时,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基金业市场地位和影响也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底公募基金规模达到8.4万亿元,较2014年增加3.9万亿元,年度增幅达85.27%;2015年12月末,货币基金资产规模达到44 443.4亿元,突破4万亿元,较11月末增长9 617.8亿元,创历史新高②。显然,目前基金业的规模对我国A股市场具有明显的影响。为了保证国内A股市场的健康发展,基金业的发展现状对监管层的要求更高,现行监管体系亟待完善。因此,为了使得基金业风险监管也向宏观审慎监管方向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正是研究基金业风险波动是否存在顺周期特征。虽然基金风险波动顺周期特征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但目前仅有周琼等[1]对该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对基金风险波动的顺周期特征进行实证检验,为对基金风险进行宏观审慎监管打下良好基础。所以本文以开放式基金为例,对基金业风险波动是否存在顺周期特征进行研究。首先,本文选取和计算相关基金的风险价值(Value at Risk,VaR),当作风险测度的评价标准;其次,在宏观和中观方面验证其风险波动是否具有顺周期性特征;最后,对相关结论进行总结归纳。

二、文献回顾

目前不少学者对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特征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从内容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向:存在性和产生原因。存在性主要研究各金融体系中顺周期特征是否存在;产生原因则主要分析金融体系顺周期特征的产生根源和内在逻辑。

(一)顺周期特征的存在性

在理论研究方面,Asea et al.[2]提出银行的信贷标准会受到系统经济波动的影响;Peek et al.[3],Lown et al.[4]指出银行的信贷供应量会随着GDP变化而改变;Andersen[5]发现经济不景气时,《巴塞尔协议Ⅱ》要求的银行资本却有很大提高。国内也有相当多的学者验证了银行业的顺周期特征,如张宗新等[6]及冯科等[7],主要从银行的最低资本、贷款的损失准备、公允价格三个方面研究其顺周期性;杜朝运等[8]指出金融体系存在着内在的、外在的顺周期性。部分学者也对金融体系其他方面的顺周期特征进行了探讨,如周辉[9]发现货币政策会影响股票价格;周琼等[1]认为开放式基金的风险与GDP增长率存在正相关关系。

(二)顺周期特征的产生原因

一般来说,宏观经济对金融市场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即金融体系具有顺周期特征。不少学者也证明了金融体系尤其是银行业具有比较明显的顺周期特征。那么这种顺周期特征是如何产生的呢?部分学者从经济学角度进行了阐述。在经济萧条期,由于货币供需方之g的信息不对称,投资效益好的项目可能得不到融资[10];也有学者指出在《巴塞尔协议Ⅰ》和《巴塞尔协议Ⅱ》的条件下,银行的信贷监管会加强顺周期性[11-12]。国内学者则主要从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缺陷[13]、银行业监管的外部规则[14]、银行业内部管理机制[15]、宏观经济政策和银行体系的监管[16]等角度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顺周期行为的原因。此外,宋科[17]也从金融体系的角度探讨顺周期性。

总体上,一方面国内外对于顺周期性效应的实证检验一般用研究对象的特定指标与总体金融指标(GDP、指数等)构建参数模型,探讨相关性;另一方面对于顺周期性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银行业,研究证券业尤其是基金业顺周期性效应不多,仅有部分学者[18-19]研究了证券业的周期性特征,周琼等[1]研究了开放式基金的顺周期性。因此,本文选取中证开放式基金指数数据为样本,使用VaR方法测算中国基金市场风险;其次进一步探讨我国公募基金风险、GDP增长率和上证指数之间的关系,实证检验我国基金业是否存在顺周期性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一方面有助于监管层施行宏观审慎金融风险监管体系,另一方面有益于投资者构建最优决策组合。

三、数据处理

目前我国基金业主要包含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一方面,基金业中公募基金规模占主体地位。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数据进行测算,截至2015年12月底,私募基金的规模不到公募基金规模的一半;而公募基金中,封闭式基金规模仅为0.19万亿元,开放式基金规模达到8.2万亿元。由此可见开放式基金占基金业的绝对份额,可以作为基金业的当然代表。另一方面,开放式基金的数据可得性高、连续性强、可比性好。而私募基金的数据可得性不高,各私募基金品种业绩公布周期不一致也给私募基金间业绩比较增加了难度。因此,本文选择A股开放式基金作为我国基金业的代表,并选取中证开放式基金指数代表市场上开放式基金的总体绩效表现。同时,2014年至2015年期间我国A股市场波动过大,而创业板指数在2013年中期以后即呈现上升趋势。为避免这一段时期A股的波动对开放式基金业绩的影响,本文选取的样本为2 484组中证指数的日收盘价,时间跨度为2003年初到2013年第一季度,数据全部来源于锐思数据库。

(一)样本序列特征

从表3看出,0.6297

五、基金风险的周期性检验

为了便于顺周期性的验证,选择在5%显著水平上的中证基金指数VaR值,并取其绝对值。

(一)开放式基金风险波动与GDP增长率

由VaR季度均值和GDP的季度增长率,做出两者之间的时序图(图3),得到两者之间的回归关系(表4左侧)。从中可得:(1)影响当期的VaR季度均值的变量有前一期的VaR季度均值和前一期的GDP的季度增长率,其中前一期的GDP的季度增长率的系数为0.99,t值在5%水平显著,表明GDP增长率与VaR值正相关性很强;(2)前一期而非当期的GDP增长率影响VaR值,可能是由于季度GDP增长率公布的滞后性引起的,不会改变两者的顺周期效应;(3)由于方程中存在被解释变量的一个滞后项,可能引起残差的自相关性。通过拉格朗日乘数(LM)检验后,发现残差序列服从MA(1),系数为0.78,对残差序列进行相关修正后,得到的方程回归结果如表4左侧所示,在5%显著水平上,残差检验中nR2和F统计量的p值均大于0.05,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即此时不存在残差的序列相关。显然,基金风险波动在宏观层面上表现出顺周期性。

(二)开放式基金风险波动与上证指数涨跌幅

由VaR季度均值和上证指数涨跌幅,做出两者之间的时序图(图4),得到两者之间的回归关系(表4右侧)。从中可得:(1)影响当期的VaR季度均值的变量有前一期的VaR季度均值和当期的上证指数同比涨跌幅,srt系数的t值在5%水平上显著,表明上证指数同比涨跌幅与VaR值存在正相关性;(2)由于方程中存在被解释变量的一个滞后项,可能引起残差的自相关性。通过拉格朗日乘数(LM)检验后,发现残差序列服从AR(2),系数为-0.57。对残差序列进行相关修正后,得到的方程回归结果如表4右侧所示,在5%显著水平上,残差检验中nR2和F统计量的p值均大于0.05,说明此时不存在残差的序列相关,这进一步说明基金风险波动在中观层面的顺周期性十分明显。

从表4的两个实证检验结果可以发现,以开放式基金为代表的我国基金业风险波动在宏观、中观两个层面均表现出顺周期性。

六、结论

本文研究发现:当期的中证开放式基金指数VaR值的季度均值既与前一期的GDP季度增长率正相关,又与上证指数同比涨跌幅正相关,我国基金业风险波动的确具有顺周期性。

1.基金风险波动受整个市场的波动影响。从数据测算结果来看,基金风险波动在绝大部分样本检验区间内较为稳定,但在2006年到2008年期间存在明显的异常波动。基金风险波动受整个市场巨幅波动的影响,具有一定程度的顺周期性。

2.基金风险波动具有自相关性。从实证的结果来看,VaR季度均值受到其自身前一期的影响十分明显,不仅系数明显大于0,t统计量也显示系数在0.0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显然基金风险波动的自相关性明显,基金风险波动具有趋势惯性,其顺周期性有自我强化可能。

3.基金风险波动的顺周期性表现显著。从宏观经济角度来分析,基金风险波动受到GDP增长率的正向影响十分显著;从中观行业角度来看,基金风险波动受到上证指数涨跌幅的正向影响十分明显。总体而言,基金风险波动的顺周期特征表现十分明确。

正因为金融业顺周期将加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造成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所以对基金业实行逆周期监管将是我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平抑金融体系不稳定性,降低对系统风险的推波助澜。因此,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基金业逆周期调节机制,提升基金公司抵抗周期性风险能力。在市场低迷时,监管层应公募股票型基金适当降低最低仓位限制、扩大金融衍生品的投资上限等,使基金能够选择更为灵活、多样的投资策略,抵御周期性风险。另一方面,基金公司作为专业投资者,应密切关注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深入推进所带来的各类潜在投资机会,服务实体经济转型,促进产融结合,提升资源整合和逆周期运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琼,黄溪,周华.中国开放式基金风险测度及其顺周期性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0(5):118-123.

[2] ASEA P K, BLOMBERG S. Lending cycle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98,83(1-2):89-128.

[3] PEEK J, ROSENGREN E S, TOOTELL G MB. Identifying the macroeconomic effect of loan supply shocks[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2003(35): 931-946.

[4] LOWN C, MORGAN D P. The credit cycle and the business cycle: new findings using the loan officer opinion survey[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2006(38):1575-1597.

[5] ANDERSEN H. Procyclical implications of Basel II: Can the cyclicality of capital requirements be contained?[J]. 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 2011, 7(3): 138-154.

[6] 张宗新,玉.监管政策能否抑制商业银行亲周期行为――基于中国上市银行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财贸经济,2011(2):36-43.

[7] 冯科,刘静平,何理.中国商业银行顺周期行为及逆周期资本监管研究――基于宏观审慎的视角[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0):91-96.

[8] 杜朝运,毕柳.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与逆周期监管[J].金融教育研究,2013,26(1):23-28.

[9] 周辉.货币政策、股票资产价格和经济增长[J].金融研究,2010(2):91-101.

[10] BORIO C, FURFINE C, LOWE P. Procyclicality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issues and policy options[C].BIS Papers,2001(6):1-57.

[11] KASHYAP A K, STEIN J C. Cycl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Basel II capital standards[J].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4(28): 18-31.

[12] CATARINEU-RABELL E, JACKSON P, TSOMOCOS D P. Procyclicality and the new Basel accord:banks’ choice of loan rating system[J].Economic Theory,2005,26(3):537-557.

[13] 赵婷.最低资本要求的顺周期效应与风险度量方法x择[D].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4] 李文泓.关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逆周期政策的探讨[J].金融研究,2009(7):7-24.

[15] 周林.浅析我国金融风险的成因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9(3):28-29.

[16] 林欣.银行业顺周期性的影响因素与反周期监管研究[J].新金融,2014,310(12):45-49.

[17] 宋科.金融体系制度性顺周期机制――理论与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1):6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