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安全防范措施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安全防范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安全防范措施

篇1

1管理层的因素

1.1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管理措施不到位是医院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医院没有编制护理安全质量管理文件,没有建立规范化安全管理平台;有的虽然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没有健全的管理组织进行监督,导致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1.2上级对下级的监控缺乏力度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没有定期召开全体护士会,对护理过程进行分析,总结,识别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没有制定常见急症抢救流程,工作环节流程,应急预案流程,服务规范用语以及科室护理质量控制标准等,使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缺乏有章可循,随意性较大,存在安全隐患。

1.3对护士教育培训不重视主要表现在仅注重护士的工作完成而忽视护士的在职培训提高,对护士的业务培训不到位,职业道德教育薄弱,管理监督不得力等。当前护理专业的发展对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数量的要求较高,如果不能及时根据专业技术发展的情况进行调整,找不到有效的途径提高人员素质,这些方面因素对护理安全的影响将越来越显著。

1.4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合理护理人员的配置1978年卫生部的要求是病床与护士比为1.0:0.4,目前抽查的医院均未达到,与患者的医疗护理需求不成正比,护理工作平凡琐碎,护理人力资源缺乏,加上工作负荷增大,工作任务繁重,无法顾及患者情绪和心理反应,服务不到位,病人不满意。护士容易产生身心疲劳综合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行为变慢,工作质量下降,最终导致产生差错的概率增加,导致护理纠纷增加。

2护士自身的因素

2.1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护士在学校和在职教育中缺乏相关法律知识教育,临床工作中往往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如对患者的隐私权,患者的知情权等没有在思想上产生足够的重视,往往会导致矛盾的产生;护士很多时候是一人值班,一些护理行为只有护士和患者参与,所有的诊疗和操作不可能都让患者签字或知情,虽有记录但没有旁证,假如为了有旁证,叫醒患者或陪人,既影响他们的休息又会招致抱怨,由于没有及时签字或履行好告知义务导致护患纠纷发生。在实际护理过程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证据意识,忽视证据的收集和管理。

2.2缺乏以人为本服务理念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遇事容易情绪化,对患者态度生硬,有的护理人员语言,行为不当或过失给患者造成不安全感或不安全后果,这些常常是造成医疗纠纷的重要因素。

2.3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由于人员的编配不足,对病人的护理时间相对减少,更因为许多护理人员的观念仍停留在功能制护理模式上而不注重与病人交流,导致护患间的沟通不及时,造成护理质量不能保证,病人不满。

2.4缺乏娴熟的专业技能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更新,护理工作中复杂程度高,技术要求高的内容不断增多,不仅对护理人员形成较大的压力,而且导致护理工作中技术风险增大。从统计分析来看,低年资护士由于她们专业知识不够丰富,技术操作不娴熟,与同事的协作较差,平时不重视业务学习和专业技术培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违反技术操作规程,容易导致操作失败或操作错误而发生护理差错。住院病人往往存在多种疾病,涉及到很多专业的医疗问题,护士很难准确实施护理,护士在与病人的沟通交流中,由于缺乏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护士的角色转变困难,满足不了病人的身心护理需求,也不自觉地侵犯了病人的权益。

2.5工作责任心不强有的护士未把精力放在工作上,工作马马虎虎,不负责任,对职业产生厌倦情绪,在技术操作中图省事,方便,严重违反操作规程,也是造成隐患的根源。如患者坠床,摔倒,烫伤,自杀等很多情况是护理人员上班脱岗,睡岗或延误,遗漏治疗,不按时巡视病房,执行医嘱错误,患者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等到原因造成的,这均是护士缺乏责任心的表现。

3患者的因素

3.1患者或家属对治愈的期望值过高若病人心理承受力差,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就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烦意乱等到心理现象,不信任医生,怀疑诊断错误,更不听护理人员的安排,拒绝服从治疗,导致病人人为的护理不安全因素。

3.2患者的不良心境 患者及其家属由于疾病,特别是突发疾病的影响及经济承受能力的限制等因素,容易产生不良心境,导致过激行为,引发护患冲突。

3.3患者的自身素质护理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及支持[2],但部分病人因所受教育的限制,素质不高,对护士的出言不逊或不尊重行为,也是导致护患纠纷的一个因素,如擅自离院外出,有的虽然请了假,但不能按时回医院;有的垂危病人需要家属或护工的陪护,虽然医院进行了告知,但是部分家属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不履行应尽的责任,一旦发生意外引起纠纷,患者家属的不合作,也将会增添诸多的护理安全隐患。

4其他因素

4.1基础设施配备及布局医院的基础设施,病区物品配备和布局不当也存在着不安全因素。如地面过滑导致跌伤;床旁无护拦造成坠床;热水瓶防治不当导致烫伤等。

4.2护理文书中的不规范行为护理记录中反映的主观资料多,客观存在的资料少,有的过于简单,有的病历中只记录医嘱的执行情况,无其它方面资料。记录内容上忽视非操作性护理措施,如巡视病房,主要的指导内容及告知性的护理措施等。个别病历护理记录入院评估不准确,如病人入院时存在褥疮,护理人员入院评估中未发现。另外操作性护理措施未记录,如护士按医嘱给病人吸氧,导尿,若护理记录中未详细记录用氧时间,氧流量,导尿时间,更换尿管尿袋时间及尿液情况,此为记录不全面。上述情况均为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埋下隐患,在实施举证倒置的程序中,导致院方证据不足。

4.3医护记录不相符或记录不不完整医疗记录与护理记录应保持一致,如在医疗记录中,病人呈昏睡状态而护理记录中病人呈昏迷状态,同一病人,同一时间,医疗护理记录生命体征不相符合,如死亡病倒中,无生命体征持续监测记录,病情突然变化,护士忙于抢救事后也未记录。以上情况,在病历中留下了安全隐患。

二加强护理安全的对策与措施

1建立和完善统一的护理安全质量管理体系是护理安全的前提针对医院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规范护理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建立护理部—护士长—科室质控员为主体,全体护理人员参加的护理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形成护理监控,科室互控,科内自控的监控网络,层层把关,环环相扣,各司其职,确保护理安全,护理部按照《护理质量考评标准》对全院护理质量进行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召开会议,分析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并将检查结果反馈到各病区,各病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

2完善和制订各项管理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建立护理安全的有效体系,就必须实现对差错的严格预防和控制。制定相应的护理制度和流程,使之人人知晓并在实践中参照执行,对可能产生护理不安全的高危环节进行重点关注和整治,定期对存在的不安全隐患进行重点讲评分析。一个险些酿成差错的不良事件,实际上因为偶然因素或因即时干预未产生后果。管理学的实践证实,对这个方面的研究和控制与对实际产生不良后果的差错研究具有同样重要的预防和治理意义。对各项护理安全工作应有检查,监督,反馈,讲评,整改的机制,对已经出现的医疗不安全事件,应有危机处理方案,医院管理部门应及时知晓,协同处理,尽可能性减轻不安全事件造成的危害,做好各项善后工作,尽快找出导致不安全的危险因素,亲制定相应对策。

3树立质量观念是确保护理安全的核心组织常规制度学习,抓住薄弱环节特别是新上岗护士的培训,使护士明确职责,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成立护理质量监控组,每周对护理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书面总结汇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对于思想松懈,工作懒散,责任心不强者,要实行零度宽容,严格按规章制度处罚,使每一位护士明确制度不容践踏,要每时每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加强慎独修养,为患者提供安全保证。

4增强法制观念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关键知法,懂法方可依法;用法,才能更好地指导工作和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应通过不定期法律专题讲座及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使护理人员了解有关医疗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进一步剖析在临床护理工作,哪些属侵权行为,明确护理工作与法律息息相关,将护患双方的权益靠法律来维护,特别是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实施,对护理人员进行法规知识培训,明确责任,强化意识,指导自己的护理行为十分重要,让护士认识到自己违规行为导致的不良法律后果,加强责任感;同时要求护理人员用法律的思维书写护理记录,培养护士“写你所做的,做你所写的”这一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3]。认真学习《护理病历书写要求及质量标准》,遵循护理文书客观、真实、及时、准确、完整的书写原则来记录文字内容,仔细观察病情,从法律的角度规范护理文书;禁止涂改、粘贴、错写、漏写;使护理人员不但要有保证病人安全的意识,同时也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5提高整体素质是保证护理安全的根本护理人员要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及操作技能培训,只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有效地指导康复训练,做好出院指导,管理者应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拓宽护士的知识面,获得国内外的新知识,新动态,新观念,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紧跟学科的发展。各个专科之间,也可以派出业务骨干,互相深入渗透,学习护理经验和技术。同时还要有侧重地学习心理,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提高与病人的沟通能力,加强护士的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对护理人员十分重要,只有具备了较好的理论水平及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才能高质量地实施护理,护理管理者要有计划,有目标地结合需要组织护士业务学习,反复训练专业技术操作,加大执行和考核力度,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积极鼓励广大护理人员学习,选送护理骨干外出进修学习,使护理人员毕业后研修制度化,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学科的发展,从根本上防止技术性护理缺陷的发生。既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不断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与判断力,发挥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准确地为患者解决提出的问题,做到护理到位,患者满意。

 6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是促进护理工作的动力鼓励护士间的相互协作精神尤为重要。由于护理工作较繁忙琐碎,重复性强而又缺乏新意,但又要求有高度的准确性及责任心,致使护士心理上处于持续紧张状态,因此要求鼓励和培养护士间的团队精神,倡导在繁忙工作中相互提醒,相互监督,弥补工作中的缺陷和漏洞,防范护理差错的发生。

7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是护理安全的基本保障护理管理者要根据每个专科的护理情况,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护士长对排班模式可以进行尝试性改革,根据不同的时间段,护理工作量化,动态安排人力资源。医疗高峰时实行弹性排班,当天的突发事件发生和危重病人抢救,都应实行动态排班,多种方法解决护士的超负荷工作。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安全质量是患者选择就医最直接、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抓好全员安全质量教育是降低护理不全安因素的前提,它使医院整体水平得到提高。社会的进步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事业的发展的技术进步应该为患者及其护理人员营造一个更安全、更能体现人为关怀的和谐社会环境。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同时也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护理安全应该受到每个护理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史自强,马永祥,胡浩波等.医院管理学.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38-245.

篇2

【关键词】产房 护理安全 安全隐患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91-02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妇幼安全的需求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产房护理实践中存在许多不安全的隐患,为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吸取教训,确保医疗护理安全。现就产房护理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制定防范措施提供参考。

1 产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1.1 产房工作人员

1.1.1 法律意识淡薄,安全意识不强。随着产房工作量的增大对护理人员的体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近些年来,产房一线补充了大批的刚毕业的年轻助产士,她们在日常工作正逐渐充当主力军,但她们在实际工作中普遍缺乏安全意识(还包括一些高资助产士)。如不检查就让产妇随意独自去卫生间,产妇在床上、车上时不在旁陪护或不加护栏随意离开,以致造成产妇跌倒、坠故。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如在待产室、分娩室随意谈论产妇隐私或有争议的治疗使潜伏的安全隐患增多。

1.1.2 责任心缺乏,不能严格执行各种规程和查对制度。如果助产士在各种实际操作(如:产程观察、接生、产后观察、产科抢救、新生儿复苏、新生儿护理)过程中缺乏责任心,就会造成病情观察不细致、病程记录不详细、母婴出现异常情况或产程异常等不能及时发现、及时报告、以致错过最好的治疗时机;如果助产士工作疏忽大意,有可能会出现急产或新生儿分娩于待产床,甚至分娩于卫生间中造成母婴产伤、新生儿性命损伤的可能;如果助产士不能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查对制度就极易出现用错药(特别是催产素的使用)、胎盘残留、器械敷料遗留、印错产妇新生儿手印脚印、系错新生儿手圈或抱错新生儿、新生儿滑落等,增加母婴痛苦甚至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1.1.3 专业技术不熟练、无菌意识、临床工作经验不足。产房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要求相当高,尤其是助产士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母婴的安全。如产前胎儿大小的估计、胎头下降胎方位的判断、产程进展及难产的判断、接生技术、人工剥离胎盘技术、缝合技术、产后的观察、新生儿的处理,稍有不慎就会伤及母婴引发纠纷。助产士很多操作是侵入性操作无菌意识不强会增加母婴不必要的痛苦。对常用的诊疗设备和仪器性能不熟悉,操作生疏,临床工作经验不足,出现紧急情况应急能力差主次不分,不能迅速准确地配合实施抢救措施,给护理安全埋下隐患。

1.1.4 缺乏与孕产妇和家属的沟通技巧和方法。在治疗护理过程中,部分人员不使用服务用语,不注意谈话的方式和语气,对孕产妇家属提出的问题回答简单、冷漠生硬而引起反感。对孕产妇在分娩过程的疼痛、焦虑、恐惧等未能及时给予心理疏导、指导和人文关怀,还有些是护患沟通不到位,有时助产士做的并没有错,但产妇不知情,就不能积极配合助产士的工作,孕产妇和家属缺乏医学知识及对医院规章制度的了解容易造成误解。

1.1.5 护理记录书写不严谨。分娩护理记录书写是住院患者医疗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娩过程的文字重现。少数助产士在工作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护理记录书写简单、不全、语言不严谨或记录不认真,有一部分人员甚至凭想象编造记录,从而造成纠纷。

1.2 科室管理缺陷

1.2.1 人员方面:护理人员的编制不足,夜班频繁,工作繁重,每班助产士要照顾整个产房的各种原因的引产产妇、正常分娩产妇、异常分娩产妇、产后2小时内的产妇及新生儿,还要书写大量的护理记录,往往顾此失彼。这也是给产房护理安全埋下隐患的客观因素。

1.2.2 消毒隔离方面:因科室经济核算原因科室配置的消毒液浓度不达标,消毒包内不放消毒指示条,空气消毒设备老化。因科室空间的限制有菌、无菌物品堆放处标记不明显导致物品胡乱放置。这些都是安全的隐患。

1.2.3 抢救物品方面:产房是高风险的科室,分娩过程情况可能讯息万变,抢救药物、医疗设备准备妥当是抢救工作的基础,是减少医疗事故的保证。

2 防范措施

2.1 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加强安全管理。法律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地应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和维护医院的正当权利。组织产房护理人员接受《护士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法律法规学习,使产房护理人员能自觉知法、守法,自觉规范护理行为, 强化依法行医观念。每月进行安全检查, 针对不安全隐患进行分析, 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2.2 加强专业教育,提高业务技术水平。根据实际情况对护理人员定期进行专科知识、急救技术以及急救仪器操作规程的培训、考核,以锻炼和提高护理队伍的急救技术水平和应急能力。

2.3 加强护患交流。针对护患缺乏沟通交流这一安全隐患要加强管理,规范产前、产时、产后宣教,要求助产士在熟练掌握业务技术的基础上,必须熟悉和掌握一些沟通技巧。

2.4 加强安全监控,提高护理质量①抓特殊患者:如缩宫素引产、难产分娩、抢救患者等。②抓重点制度:如查对制度、值班制度、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抢救制度等。③抓关键时间:如节假日、双休班、夜班、交接班及工作忙、人员少时,及时安排人员援助,以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④抓重点人员:如新上岗及进修实习人员、责任心不强及技术较差人员、生活中干扰因素较大的助产士。针对这些人员进行重点监控,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确保产房护理工作的及时完成。⑤抓护理记录书写:如分娩记录、产程记录、新生儿记录、抢救记录注重《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学习与执行。⑥抓应急状态管理:如对急救物品实行专人负责,定点、定量放置每天检查,定期检修急救仪器性能,力求急救物品完好、处于应急状态。

3 小结

产房的护理安全关系着母婴的健康、社会的稳定,发生护理差错的因素来自诸多方面。严格的制度落实,不苟的质量管理 ,高水平、高素质的护理队伍是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关键。

篇3

关键词:内科;护理安全;疾病护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文明程度的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医患纠纷呈上升趋势,成为困扰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难题之一。因此, 减少护理不安全因素,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已成为当前医院护理管理面临的迫切问题。做好安全隐患的防范管理机制,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防止发生医疗纠纷的重要保证。分析护理安全隐患的原因,探讨减少差错发生,保障患者安全的措施,是护理人员尤其是护理管理人员面临的严峻课题,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1、护理安全的概念

护理安全是病人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护理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护患者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对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和社会治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保证护理安全,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是护理管理者的首要任务。

2 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及原因

2.1 病人因素

2.1.1 病人法律意识和保护意识增强

随着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医疗案例的增多,病人的法律意识增强,加上各种媒体对于医疗案例的大肆炒作,使得护患关系紧张,病人与医护人员之间缺乏信任。

2.1.2 病人对医疗期望过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身健康的要求及护理服务的需要日趋增高,并已趋向多样化。若病人心理承受能力差,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烦意乱等心理现象,不信任医务人员,怀疑诊断、治疗错误,出现不遵医嘱行为,拒绝配合治疗,导致病人人为的护理不安全因素。

2.2 护理人员因素

2.2.1技术因素护士业务知识缺乏,技术水平低下或不熟练

护理人员不重视学习和业务技术培训,经验不足或协作能力不高,有的护理人员违反操作规程,有的护理人员在进行放胃管、导尿、静脉留置针、动脉穿刺等的操作中不能很好的顺利的完成,造成患者疼痛、损伤,甚至操作失误或操作错误而发生护理缺陷和事故。

2.2.2 责任心不强

由于内科人多,治疗繁杂加上医务人员所开医嘱没有规律,时时都在出临时医嘱,随时都可改动长期医嘱,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加上社会地位低,使护士身心疲惫、不安心本职工作、缺乏责任心等,就可能出现言语、护理行为的不当或过失,做事不认真,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给患者带来了不安全感或造成不安全后果。

2.2.3 法律意识淡化

护士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医疗传统习惯使护士工作处于医疗服务的主导地位,护士只重视病人的健康问题,而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越来越多的病人开始意识到自己应享有的权利,希望并要求参与到诊疗过程中来。护士应尊重病人应享有的权利。

2.2.4 护理文件未及时书写或书写不规范

执行医嘱后未及时签名及记录执行时间,或执行时间不准确;抢救病人过程未及时记录或没有客观、动态、连续反映病人情况,常常是记一些主观的内容,未详细记录观察内容、采取的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不按规定书写或有涂改现象等。都使护理记录失去真实性、完整性,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势必造成举证困难甚至举证失败。

2.3 其他因素

2.3.1 护患间缺乏有效沟通

在进行治疗护理过程中,由于护士缺乏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面对患者及家属的提问,回答简单、生硬,引起病人反感;另外,由于护理工作繁忙,护士无法与患者进行更多交流,也无暇顾及病人及家属的情绪与心理,使病人及家属不满而可能导致病人投诉。

2.3.2 医疗费用

由于大型医疗设备的引进、新药的应用,医疗费用使病人及病人家属难以承受极易造成病人及病人家属的误解,产生不满情绪,引发矛盾。

3、防范对策

3.1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确立“以人为本”护理理念。

随着医学的进步,新技术的开展,以及护理职能的拓宽和护士角色的多元化,对护理人员专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护士要适应新形势下的职业要求,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新业务,扩充知识面,使其具备合格的专业能力,才能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

确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全方位健康服务”的观念,经常提醒护士进行换位思考,开展优秀护士评选活动,从病人及其家属的切身利益出发,体会病人及家属就诊时焦急的心理和迫切得到诊治的心情,从而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提高护理质量。

3.2 加强质量检查,提高护理管理效能。

检查内容以危重病人护理、基础护理为主,同时检查各级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作风、病历书写和服务态度,不断规范工作程序和护理文件书写要求,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个别指导。加强质量检查,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尽早采取防范措施。督促护理人员认真执行查对制度,防止主观臆断。一旦发生差错事故,护士长应在了解具体情况的同时,带领全科护理人员共同分析原因,吸取教训,引以为戒。遵循病房管理质量标准,加强保洁人员的管理,规定病房的卫生要求及每日的卫生重点工作,严格要求保洁人员认真执行岗位责任制,并对其进行卫生指导及安全教育。加强病人入院教育和在院健康教育,提高病人的自我保健能力,加强安全防范意识,避免不合适的活动、饮食造成的意外。

3.3多与患者沟通交流,消除安全隐患。

护士在治疗护理中要使用文明语言,积极与病人沟通交流;对病人提出的疑问,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符合个性化语言,结合病人实情向其说明诊疗计划及检查需注意事项,以及可能会发生的并发症和意外。对待某些素质差的病人过激的语言和行为,应心平气和地解释、安慰、说明、体凉,以实际行动来感化他们,提高病人及家属对我们的信任和理解,杜绝护理纠纷的发生。

3.4 规范收费制度。

严格按国家收费标准收费,杜绝多收费或少收费现象,对费用高的药品或治疗,护理人员应做到提前告知病人或家属,并解释使用的目的,取得病人的同意,以维护病人的消费权益和医院正当合法的权益,减少纠纷发生。护理安全是病人的基本需要,是医院生存的根本,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减少安全隐患,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切实为病人提供安全、放心、满意的全程优质服务。

总之,内科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中,在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上有可能涉及到很多潜在法律问题。作为内科护士,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律意识和医疗安全意识,严格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对许多护理环节进一步调整、补充、完善,尽最大努力为内科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安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2] 任雪云,闵小玲.护士巡视病房存在的问题及防范措施[J].护理管理,2009,13:551-552.

[3] 田宏玲,马培娥,刘佳等.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管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2):96-97.

[4] 奚春芬.神经内科护理常见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J].《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40期

[5] 苏保华.神经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年5期

篇4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安全问题;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155―02

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检查、诊断、和抢救工作的重要场所。手术室护理是围绕手术这一特定的医疗活动,针对手术和麻醉对患者造成的心理生

理功能紊乱而采取的各种护理[1]。随着现代科学发展和新技术,新业务的增加不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加.因此,加强手术室护理安全质量管理,防范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结合自己10多年的手术护理经验将手术室日常工作中应注意的一些护理安全问题分类列出,针对性地探讨相关的安全防范措施,以增强手术护理人员的安全防意识,现总结如下。

1 手术室常见的护理事故

1.1 接错患者

切实做好术前核对工作,防止接错病人及弄错手术部位.(1)手术室在接到手术通知单后,由巡回护士负责在术前1d的下午对患者进行术前防视 ,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2)术日晨,先由护理员持病员接送卡与病房护士核对接入手术室病员通道与夜班护士进行早晨第一次核对.(3)由巡回护士持带有房间号的手术单认真核对患者的病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以及手术间等,同时检查患者的皮肤准备情况及术前医嘱执行情况,以及随同带入的术前抗菌素和X片与夜班护士对点清楚后将患者推到指定的手术间。(4)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再次进行核对,并借此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以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积极主动地配合手术。(5)麻醉前,巡回护士与麻醉师、手术医师进行第三次核对。放置前,巡回护士应查看病历和各种检查单,对患者及手术部位进行核对;(6)手术开始前,再与麻醉师、手术医师共同核对,部位,以保证患者及手术部位的绝对准确无误。做到无缝隙护理,全程有人陪同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2 摔伤、碰伤

进出病房、病区、电梯、手术间门时,注意保护患头部和手足,防止碰伤或挤伤患者。移动患者至手术床或运送车时,需有人扶稳车身,防止车身滚动造成摔伤挤伤.搬动患者时,动作要轻\稳防止意外摔伤。遇到不能自主移动要等待主管大夫一同协助平稳搬运患者.遇到烦躁不安的患者、有可能发生坠床、摔伤等意外,应适当对患者进行约束或床旁照顾.以及在接送顺序上放在最后接[2]。放置器械托盘时,应将托盘调整至合适的高度,并拧紧固定螺丝,防止托盘放置过低压伤患者或托盘因固定不紧突然降落砸伤患者。巡回护士应严密观察护理.

1.3 不当

合理安置手术,充分保证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安置时,需保证患者的安全和舒适,避免血管、神经、肌肉的损伤[3]。安置应遵循安全\舒适\术野暴露充分,不影响呼吸\循环,尽量保护功能位置,在容易受压的部位、骨突处加以合适的明胶软垫并适当固定。定时观察受压部位,及时提醒参加手术人员的操作,不使患者受压,随时观察肢体血液循环情况,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摆放侧卧位时,应特别注意核对手术部位,如果将患者的左右侧位置摆放错误,极有可能酿成重大医疗事故;患者取仰卧位时,上肢外展不得超过90°以避免因肢体过度外展使神经、血管牵拉受压引起臂丛神经损伤;摆放截石位时,应将患者的膝关节摆正,腿架的窝处加以明胶垫和固定,避免窝神经损伤,注意防止双腿过度外展引起肌肉损伤;俯卧位时,应在患者的胸前垫一俯卧位专用枕,使患者胸腹部呈半悬空状态,防止下腔静脉受压导致血液回流不畅,保持呼吸、循环功能不受影响。

1.4 熟练掌握手术仪器的操作规程,防止电灼伤,.烫伤

使用热水袋时要有外套并拧紧瓶盖保证不漏水,水温为40-50度,\昏迷\小儿麻醉及瘫痪患者为30-40加热部位垫包单,经常检查皮肤色泽和温度.

使用高频电刀前要仔细检查仪器功能是否良好,负极板导线有无扭曲断裂,选用高质量的一次性负极板。负极板应放置在患者肌肉血管丰富的部位,如臀部、大小腿肌肉丰满处,避免贴敷在骨突处、体毛过多处或者有伤口的部位。负极板应平整放置,与皮肤均匀地大面积接触,并与患者身体纵轴垂直[4]。如遇皮肤干燥患者应先用生理盐水擦拭放置部位的皮屑防止术中应避免因操作不当和移动患者导致负极板松脱、移位或未完全紧贴皮肤而灼伤患者。患者进入手术室时不准佩带任何首饰,患者身体的任何部位不得与手术台上的金属物直接接触,以免灼伤患者。使用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一般不用高频电刀,以免发生意外。使用电刀过程中,高频电刀的输出功率必须从低功率设置逐渐调节至适宜功率。

1.5术前准备工作不充分

一台顺利的手术,不仅需要医生的精湛技术更离不开护理人员的精心的术前准备,护理人员应熟悉所要参加手术的具体步骤,术前对手术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器械、消耗品等物品应做好充分准备,确保所准备的手术器械完好、齐全,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杜绝因护理人员因手术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而引发的医疗事故的发生。

1.6输血引发的安全隐患

一般是在极其危急、紧张的环境下对患者采用输血治疗,但是一旦发生输血错误,不但影响手术效果,更会危机患者的生命。因此,在执行医嘱对患者进行输血操作时,应严格、认真执行两人以上核对患者的姓名、床位号、血型、输血量核实交叉配血试验结果所有信息核实无误后方可为患者输入血液。

1.7病理标本丢失或差错

在手术过程中,从患者身上切取的任何组织,器械护士都要认真保存,大标本可以用弯盘、盐水盆等存放,小的标本用湿纱布包裹后放入弯盘内保存,不得随意自行处理或丢弃病理标本。标本较多时,先由器械护士将标本交给主管大夫填写病理单放入指定位置再由巡回护士和主管大夫共同核对签字,最后有专人负责送至病理科在与病理科双签字.

1.8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不能越职行事

手术室中容易出现的越职行为有:个别麻醉医师擅离岗位,请巡回护士帮忙照看病人;外科医生请手术室护士帮忙当手术助手;手术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请护士帮助接听电话等。这些行为虽然都是小事情,但是,如果此时发生医疗差错或事故,护士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5],因此,手术室护士只能作职责内的工作,不能越职行为。

2 手术室护理事故的防范措施

2.1建立质量管理制度。完善系统的规章制度,可以规范护理人员的工作和质量,是防止差错事故,提高工作质量的保证。

2.2加强业务学习。护理工作是一项任务重、内容广泛而繁杂的工作,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术特别多,尽可能多的安排、组织护理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及参加学术交流,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从而能够更好的配合手术的顺利开展。

2.3减少环境因素的干扰,营造安静、严谨的手术环境。一台手术的开展通常需要数小时,而且手术过程中的变化往往难以预料。因此,手术室的工作不仅需要足够的体力支持而且需要细致的观察及敏捷的思维,在手术的过程中必须确保手术室环境的安静,术者及护理人员才能全身心的投入手术。因此,手术室内的仪器、设备需定期检修,避免因设备的不正常工作所带来的噪音干扰及减少对护理人员配合手术思路的困扰。

2.4进行专科培训确保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操作规范。

手术的成败与否与很大程度上与手术操作的标准与否有联系。因此,手术室每年举办2界专科培训,对所有手术室护士进行培训和考核,做到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所以手术室的护理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手术室的相关操作标准及要求,准确无误的进行每一步护理操作,不给工作留下隐患,扎扎实实的做好三查七对.对新入科的护理人员加强锻炼与安全教育,定期参加业务学习并组织大家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提高工作的热情。

手术室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手术过程中不允许护理人员有任何疏忽、差错等发生,任何一个不正确的操作都将会为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甚至导致患者的死亡。因此,加强手术室安全管理,规范流程及认真执行操作规程,最大的程度的降低手术室的护理差错的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于梅 高校医院手术室工作中护理安全问题及反防范措施[J] 中国校医1001-7062(2007)04-0458-02

[2] 手术室管理指导手册/邵丽,刘丽---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

[3] 宋烽,张金凤,蔡小光.手术中高频电刀电外科损伤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8):652-653.

篇5

NICU是集急危重症新生儿及精密仪器设备、高素质医护队伍于一体的护理单元,是具有高责任、高风险的科室[1]。 NICU收治的患儿, 大都是病情危重、发育不全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新生儿, 患儿病情变化快, 需要的护理操作技术难度大, 要求护士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为保证护理质量, 避免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必须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进行分析总结, 及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1 影响NICU护理安全的因素

1. 1 患儿因素 患儿年龄小, 机体抵抗力差, 病情变化快, 所以病情观察要及时、准确、细致, 并能迅速做出判断和对病情的预见性;尤其是早产儿, 低体重儿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 特别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 引起的呼吸窘迫综合症, 同时还常伴有严重原发病、免疫功能低下, 容易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或继发院内感染。

1. 2 护理人员因素

1. 2. 1 专业技术水平不高 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 表现为病情观察不到位, 发生新生儿红臀, 腋下、颈部等皮肤皱褶处破溃、糜烂;监护部位的压疮;各种管道脱管、静脉留置针意外拔出等等。此外, 在抢救急危重症患儿时, 往往手忙脚乱, 分工不明, 场面混乱, 这些主要是护士的抢救知识、抢救技术不够熟练, 各种抢救仪器设备使用不当, 缺乏临床护理经验所致。

1. 2. 2 人文素质相对偏低 年轻护士责任心不强, 加之大多为聘用制护士, 工资待遇相对偏低, 她们对自己工作的珍惜程度不够, 工作积极性差, 对患儿缺乏爱心和耐心;另外, 主动服务意识差, 不善于与家属沟通, 不能及时做好解释及宣教工作, 甚至态度恶劣, 容易引发纠纷。

1. 2. 3 NICU护理人员配备不合理 卫生部印发的《2012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中明确规定:新生儿监护病房护患比为1.5~1.8:1。但是, 实际工作当中, NICU的护士配比严重不足, 长期的加班, 会导致护士心理压力大, 情绪不稳定, 甚至出现失眠、强迫症, 形成恶性循环, 致使护士工作积极性降低, 增加差错事故的发生率, 成为NICU护理工作中一个很突出的不安全因素。

1. 2. 4 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 特护记录病情描述不准确, 重复记录的内容过多, 医学术语使用不规范, 护理措施以及产生的结果记录不全面, 特别是在抢救患儿过程中, 忙于抢救, 而抢救结束后又未能及时完整记录整个过程, 忽略重要的护理措施的记录, 为医疗纠纷埋下隐患。

1. 2. 5 院内感染意识不强, 病房管理不到位 NICU 是院内感染高危区, 感染的发生与医护人员手卫生、侵入性操作等有很大关系, 医疗用品及暖箱消毒不严, 室内的医疗器械和某些固定装置, 以及生活用品等污染均是发生感染的途径[2]。

2 根据以上不安全因素的分析, 制定如下防范措施

2. 1 在病情观察方面, 要做到勤巡视、勤观察、勤思考、对患儿的病情变化要有预见性和洞察力, 重点观察患儿的皮肤情况、精神反应、出入量、脐带、穿刺部位的情况;观察各种管路是否通畅, 监护探头、约束带是否松紧适宜;按时测量生命体征, 此外, 还应当特别注意患儿的哭声, 不同的哭声反映出不同的生理需要和病情变化。总之, 事无巨细, 患儿的所有情况, 护士都应当做到心中有数, 确保患儿安全。

2. 2 重视继续教育, 提高护士专业知识水平。NICU 要求护士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医院应最大限度地为护士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 通过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提高NICU护士整体的专业技术水平。重点加强抢救技能的培训, 护士只有具备过硬的抢救技术, 才能够沉着冷静, 有条不紊地参与危重症患儿的抢救工作, 从而提高危重患儿的抢救成功率。

2. 3 重视护士人文素质的培养。NICU的护士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进行护理工作, 这就要求她们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因此要着重加强护士爱心、耐心、责任心的培养, 使其能够自觉做到:严格执行各种护理操作规程, 树立以患儿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主动服务的意识。

2. 4 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医院应加大对NICU护理人力的投入, 重视监护室护士的工作, 增加对监护室护士的人文关怀。合理安排有限的人力资源, 根据护理工作量, 实行弹性排班, 尽量减少交接班次数, 避免因交接不清而发生护理差错或事故。

2. 5 严格执行护理文件的书写规范, 提高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及时、准确地书写特护记录单, 要求字迹清楚, 使用医学专业术语, 不得涂改。明确护理记录的举证作用和保障护士合法权益的意义, 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3]。

2. 6 加强对NICU的病房管理, 防止医院内感染的发生。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培养护士对洗手和手消毒的依从性, 特别注重暖箱的消毒, 使用空气净化装置, 定期进行空气质量监测并记录。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做到各项操作规范化, 牢固树立消毒隔离和无菌观念。护理部和医院感染科定期组织消毒隔离检查, 检查制度落实情况, 寻找薄弱环节, 及时反馈, 及时处理, 保证护理安全。

3 讨论

通过对NICU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分析和总结, 明确护理安全在监护室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NICU的护理管理者在临床工作中,应当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有效推进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护理质量管理工作, 坚持科学管理, 有效运用现代化质量管理方法, 切实为患儿提供安全、有序、方便、满意的全程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 杨三花. NICU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策.护理研究, 2007, 21(11):3077.

篇6

【摘要】护理安全是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及纠纷的重要环节,是反映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志,有关数据表明,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仍有增高趋势。本文就护理人员因素对护理安全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通过加强对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专业技术等方面教育与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不安全因素的预防意识及防范措施的落实,严防护理不良事件及护患纠纷发生。

【关键词】护理安全;防范措施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护理安全是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及纠纷的重要环节,是反映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优质护理的关键。随着我国法制体系的不断健全与完善,人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有关数据表明,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仍有增高趋势[2]。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断增强安全意识,落实安全措施,找出不安全因素及其发生原因,采取对策,消除安全隐患,强化安全管理,才能促进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

1. 护理人员不安全因素分析

1.1管理人员未切实履行岗位职责

护理管理人员管理不到位,未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对护理不安全环节缺乏重视或缺乏管理措施,对潜在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未能及时主动采取措施或采取措施不利。如科室物资、器材管理不善;管理制度不健全;业务知识及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法律知识及职业道德教育薄弱;重点环节管理不到位等,均会引发护理纠纷和差错事故的发生。

1.2 责任心不强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不细心是发生护理法律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3]。如个别护理人员对病人解释不耐心,态度生硬、冷漠,主动意识淡薄,不坚守岗位、,操作时未按规定调整患者输液滴速,未交待用药、治疗注意事项;工作中存在懒惰行为和侥幸心理,甚至依靠惯性思维,慎独精神较差,随意简化操作规程,依赖家属做一些护理工作范畴内的事;护理查体不仔细或干脆照抄医生病历记录;依赖实习生独立完成操作;不认真巡视病房或实习生替代巡查病房,未及时发现病人病情变化,延误抢救时机等。

1.3规章制度执行不严

工作中不遵循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及操作流程,疏忽大意,给患者带来意外伤害和痛苦。如不按分级护理要求,按时巡视病房或床头交接班,当病人病情变化时未及时报告医生进行抢救,从而导致不良后果;未认真执行查对制度、身份识别制度或发药时未做到口服药看服到口,工作中凭主观印象办事,致打错针、发错药等;急救仪器未处于完好状态,急救物品未及时检查、补充、更新,而致延误抢救时机;或对危重、意识丧失、烦躁病人病情变化掌握不清,未能及时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致发生烫伤、坠床、压疮、冻伤、脱管;或带教老师在实习生带教中未做到放手不放眼,实习生单独执行操作而致差错事故等。

1.4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风险意识

法律可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部分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工作中,护理人员因忙于日常诊疗和各种护理操作,致护理文书记录不及时、不完整、涂改,甚至代签名;护理记录与医师记录不符;当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未及时准确记录及告知家属,或擅自为患者使用约束保护性用具,忽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在为患者实施护理操作时,未用屏风遮挡,暴露患者身体,或在工作场所谈论患者病情及家庭隐私等,侵犯患者的隐私权和保密权,使患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1.5 护理专业技术能力不足,实践技能差

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是保障护理安全的重要基础。随着医学的发展,对护理工作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年轻或新进院的护理人员,因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对病人病情不能作出准确判断、处理,缺乏预见性和主动性;个别年老护理人员缺乏上进心,未加强业务知识的更新,未紧跟护理学科发展,护理新技术、新项目、新仪器设备知识掌握不足,致使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或引发护患纠纷。如年轻护理人员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较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在透析过程中突发心力衰竭,护理人员未能及时发现;呼吸机使用中管道漏气、插管滑出、呼吸机参数设置不当,致使呼吸机使用无效等。

1.6 护患缺乏有效沟通与交流

护患沟通是护理人员了解病人需要的前提,有效的护患沟通对于构建和谐护患关系非常重要。但目前临床实践中,由于患者知识层次不同,接受能力差异性,以及疾病本身原因造成护患沟通困难;再由于护理人员不善于和患者沟通或因工作繁忙未注意沟通技巧,服务态度简单、说话措辞不当,语言生硬,解释不耐心,服务理念滞后,不能及时发现病人的情绪变化,致使心理疏导不及时或疏导无效,患者反感、误会,加重护患矛盾。

2. 护理人员不安全因素的防范措施

2.1 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增强管理意识

护理管理人员应重视护理工作各个环节、各种因素,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应具有预见性,从岗位设置、护士分级、人力调配、岗位培训、绩效考核等方面实施护士岗位及护理人员执业准入管理。针对护理工作中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规范护理各环节工作流程。建立完善的护理安全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护理部、护士长、质控护士全员参与的三级管理监控网络模式,层层把关,各司其职,保障患者安全和护理质量。建立非惩罚性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鼓励护理人员主动报告工作中的各类失误和隐患,通过对事件进行分析研究,识别长期存在于护理管理中潜藏的问题,从失误中积累经验教训,弥补缺失、减少隐患。

2.2 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护理职业道德是护理社会价值和护士理想价值的具体体现,它与护理人员的职业劳动紧密结合。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使护理人员职业道德转化为内在品质,是医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首先通过加强新进护理人员的岗前职业道德教育,激发其对护理工作的热情和愿望,巩固专业思想,增强荣誉感,加强工作责任心,以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进入工作岗位。其次,选择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高度责任心的带教老师实行“一对一”的传、帮、带,把培养新护士作为科室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再次,掌握护理人员心理动态,通过心理沟通、情感交流做好心理疏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专业信念和责任感。

2.3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并严格遵照执行

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护理安全的基本保证,也是保证护理工作正常运转、提高护理质量、防范差错事故、减少护患纠纷的重要措施。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通过以院内、外护理不良事件为实例讨论借鉴,充分认识不良事件发生的因素、新情况、新特点,起到防微杜渐作用。管理人员应从细节入手,定期对存在的不安全隐患进行分析,不断建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运用检查、评价、分析、反馈、整改的循环质控管理机制对各项护理安全进行监控,体现护理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

2.4 强化护理人员法律意识,规范护士行为

强化临床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教育是预防护患纠纷、减少护理安全隐患的有效手段。知法、懂法方可依法、用法,才能更好地指导工作和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加强护理人员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知识学习,通过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进行专题讲座,使护理人员进一步掌握相关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转变观念,将法律知识融入护理工作中,依法护理,学会自我保护及处理好护患矛盾,避免和消除安全隐患。

2.5 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及业务能力

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是保证护理安全的根本,护理人员应加强专业理论、技能培训,只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起到安全防范作用。因此管理者应不断加强护理人员素质及能力培养,在鼓励参加继续教育、外出进修、学习等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还应对新进护理人员进行核心制度、护理安全教育、工作相关知识、技能训练等岗前培训;对调科护理人员进行专科理论及专科操作技能培训;在职护理人员进行分层次规范化培训。通过自学和科室、全院培训相结合;业务培训和学历提高相结合;分层级管理与资深护师规范带教相结合;以及定期督查、考核的方式培养、锻炼护理队伍,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素质能力。

2.6 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良好有效的护患沟通,能有效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4],对于患者及家属配合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有效减少护患纠纷。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与病人及家属接触最频繁,护患间的沟通对于了解患者身心状况、向患者宣教医疗保健知识、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协助医生诊断、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护理人员应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注重心理疏导,掌握沟通技巧,尊重患者权利,严格履行告知义务,遵循护理行为规范,通过各种方法和措施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护理安全与医疗质量是患者选择就医最直接、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影响到医院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也与患者健康息息相关。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增强法律意识、护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加强护患沟通。通过对护理不安全因素的预防及防范措施的落实,严防护理不良事件及护患纠纷的发生,使护理安全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为病人提供安全、便利、放心、满意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349.

[2] 李红,贺美华,周玉兰等.基层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研究.中国医院管理,2003,23(10):29-31.

篇7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3-0394-02 中图分类号:R 459.704.7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3.06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保健意识及对医疗护理的需求日益增长,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护理所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1],由于重症ICU是危重患者集中监护治疗的场所,是医疗风险最高的科室。因此,有效地避免护理风险,防范和减少护患纠纷,加强护理安全是ICU护理人员关注的问题。我院综合ICU近年来在护理安全与风险防范措施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有效地保证了护理安全。现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选择2004年10月~2010年5月我院综合ICU具有现存和潜在护理安全隐患的重症病人200例,男115例,女85例,年龄12~75岁,平均年龄39岁。病种有重型颅脑外伤85例,重症胰腺炎35例,ARDS 22例,MODS 20例,COPD 18例,其他20例。

2.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10年5月我院综合ICU的所有患者病历资料,总结重症病人发生护理安全隐患的情况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

结果

结果表明重症病人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率最高的为意外拔管,其次是褥疮,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率(见表1)。

讨论

1.重症病人发生护理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 由于ICU护理对象大多数为重症患者,各类大手术后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及其他科病情变化快,危及生命而转入的重症患者。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除了患者自身疾病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外,同时也存在其他危险因素。本调查结果显示,重症病人发生护理安全隐患的情况(顺位)依次为:意外拔管30例(15%),褥疮15例(7.5%),坠床10例(5.0%),医院感染8例(4%),烫伤5例(2.5%),心理性危险因素5例(2.5%)。究其原因:①ICU因其特定的治疗环境,患者无家属陪护,当患者处于浅昏迷躁动期时,由于约束不充分,以及护理人员欠缺主动预见风险的意识,不认真监护,导致发生不良后果。②ICU患者因病情危重需要置多条导管,如气管插管、胃管、中心静脉置管、尿管等来配合治疗需要,当镇静不妥当,导致患者意识模糊,感觉不舒服,躁动不安,导管固定不牢,缺乏有效约束等极易造成患者自行拔管(非计划拔管)。客观分析,我院ICU护士编制不足,护士和床位之比低于卫生部规定的1∶2.5,护士超负荷工作,过度疲劳,护理质量无法保证,加上年轻护士经验不足,对可能发生的护理问题缺乏预见性,以致病人发生意外拔管。③ICU病房内环境相对封闭,医疗仪器消毒不彻底,医务人员手卫生不严格,各种侵入性操作,耐药菌株的增加等,都会发生医院感染,结合我科存在实际问题,在相关重症ICU护理中,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但由于程序复杂,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无法完全按照规章制度来执行,如管理执行力不强,容易造成病人获得医院感染。④ICU病房内各种医疗仪器及特殊治疗护理较多,当清醒病人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设施,如各种仪器的运转和报警声;自身疾病觉得不适;同病房其他患者的抢救过程或面对其他患者死亡的恶性刺激,使患者极易产生孤独、焦虑甚至恐惧的感觉;年轻护士较多,未经过系统的ICU专科知识培训,护士长也未加强培训及安全意识教育,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护患非语言沟通技巧等而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2.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①增强法律意识,培养良好医德,树立服务观念。在进行重症ICU护理过程中,应该端正工作态度,从患者的切身需要考虑,增强责任心和爱岗敬业精神,以患者为中心开展工作,培养良好的护患关系,促进沟通和交流。

②强化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培养,提高技能水平,增强护理能力。护理人员要不断接触新的知识和学习新的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护理能力;熟练掌握ICU专科知识,掌握病人病情,对有潜在安全隐患的病人要做到心中有数,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和处理,并充分与家属沟通,以预防和杜绝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

③加强安全管理,护理安全是护理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也是专科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安全管理制度,ICU消毒隔离制度,ICU工作制度及探视制度,仪器使用保管制度等。强化安全意识,做到时时讲安全,处处抓安全。

④制定年轻护士业务培训计划,定期进行护理质量检查,对科内易发生差错事故人员从严要求,强化教育,力求规范。定期开展护理安全教育,对容易发生护理缺陷的工作环节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改进措施[2]。

⑤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定期每月或每季度学习感控知识,护士长或科感控小组负责培训。加强重视手卫生,杜绝医院感染发生。

⑥加强重病人心理护理,重视基础护理,杜绝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要保证护理质量就必须有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保障,而护理安全又是护理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ICU是医院危重病人最集中的治疗单位,也是医院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核心部分,为了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防止发生护理缺陷,就要注重护士专业技术素质的提高,建立完整的ICU护理工作制度。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每个工作环节上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就能将事故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3]。

参考文献

[1]夏玉莲.精神科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的探讨[J].现代临床护理,2009,8(11):45-46.

[2]范文英.ICU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及防范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0):4808.

[3]吴国芳. ICU护理安全探讨与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3,10(12):1448.

篇8

摘要:本文分析了手术室护理工作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防范措施,指出病人安全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要预防为主.全员参与,从根源上消除安全隐患。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

中图分类号:R47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先进技术的发展,各手术学科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对手术室护理质量提出了高效、高质、高水平的要求,而手术是通过侵入性操作为病人解除病痛,医治创伤的手段,一刀一剪,一针一线都是确保病人生命安全,取得手术成功不可忽视的细节,由于护理人员心理素质、业务素质以及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手术室护理还存在着许多隐患,现总结如下并提出防范措施:

1.存在的问题

1.1技术方面

手术室护士承担着特殊的护理工作,要求知识范围广,业务能力强,应急反应快,随着医学的发展,新技术、新业务不断开展,新的医疗仪器设备大量应用,导致手术室护理人员技术风险加大,影响了护理安全。

1.2操作方面

手术安置不当导致压伤.约束带过紧或上肢过度外展,造成神经压迫,衬垫不当影响病人血液循环、呼吸,手术病人护送不当,造成管道脱落、病人坠床、摔伤等。

1.3责任方面

部分护理人员由于责任心不强或工作忙乱而违反技术操作规程,未认真执行查对制度而导致接错病人,给病人输血、输液出现差错,药物摆放有误,标识不清导致误用。

1.4清点物品有误

术前,关闭体腔前后,器械、缝针等清点有误,操作不当导致缝针弹出,方向不明,寻找困难,器械完好性被疏忽。

1.5标本管理

连台手术时,由于未及时将标本放于指定位置,或由于医生将标本拿出向病人家属讲解,而又未与巡回护士交接,导致标本丢失。

1.6仪器使用

术中仪器使用不当,准备时未试机而造成临时故障,电凝器电极固定不牢造成脱落或污染,电凝器直接接触病人皮肤造成烧伤。

1.7手术室内噪声源

如吸引器、监护仪、麻醉呼吸机、电凝器等,不仅增加了病人对手术的恐惧感,降低了其适应性,还使医务人员产生不良心理反应而降低工作效率。

2.防范措施

2.1加强业务学习

定期选派业务骨干外出进修及手术交流,提高专业技能及应急能力,做到术前准备充足,术中主动配合,术后总结交流。

2.2安全使用仪器

定期对科室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普查、检修,不用时及时关闭电源;手机不能带人手术问;贵重器械及腔镜器械等精密器械要做好保养、清洗、保管工作,以免延误手术中使用。

2.3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及操作常规

严格执行洗手制度、清洁卫生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护理安全制度等。术前做到六查、十二对、四到位制度。六查:即接病人时查(病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诊断、术前准备、术前用药及药物过敏史);病人人手术间时查;麻醉前查;消毒皮肤前查;开刀时查;关闭体腔前后查。十二对:对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手术问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所需药品、药物过敏情况、灭菌器械、敷料是否合格、用物是否齐全等。四到位:急救药品、吸引器、氧气、电凝止血器到位。

2.4加强薄弱环节的管

时间上,更重视节假日和8h以外,人员上,加强对新上岗人员和少数技术素质较差人员的传、帮、带,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手术对象上,注重加强对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和护理。

篇9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45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36-02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患者的法制观念不断完善,临床护理的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大。眼的结构精细复杂,即使轻微的损伤都能引起视力减退,甚至视力丧失,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1]。眼科疾病,由于其特殊性,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则显著增大,对眼科护理中常见的安全隐患进行总结,并提出防范措施,就变得非常重要。

1眼科护理中常见安全隐患

11疾病因素眼科疾病,如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白内障等均可引起视力下降,如视野缩小、视物不清、暗适应能力下降、对比度降低等症状;眼部手术后由于包扎导致的患者行动不便而长时间卧床,可性低血压,种种现象表明眼科患者发生碰伤、跌倒等意外事故的危险性不断增高。

12环境因素眼科患者多出现视力障碍。常见为视野缩小、视物不清、视力下降、对比度降低、适应能力下降,就诊环境如光滑的地面、多障碍物的过道、暗室、长时间卧床等,均增加了眼科患者发生跌倒、碰伤等意外事件的发生几率[2]。

13人员因素护理讲究以人为本,所以人为因素往往导致更多的安全隐患,这其中包括护理人员和患者两种群体,以及护患之间能否有效沟通。

131护理人员因素眼科护理人员容易严重缺编,这样导致护理人员工作量大、身心疲惫,易出现职业疲劳,给护理工作留下了潜在的安全隐患。同时由于医疗技术的发展,护理工作中常见仪器的使用也越来越高科技,而我们的护理人员知识陈旧,不能与时俱进,从而为常规护理工作留下了专业上的安全隐患。更致命的是,有些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不会认真核对医嘱且执行时有偏差。另外,护理人员法律知识薄弱,安全预防意识弱,同样为护理工作留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132患者因素眼科患者多为老年患者,经常会出现久病成医的现象,对医院的规章制度视若无睹。如医院规定住院患者禁止外出,但患者往往会找各种各样借口,在未征求医护人员意见的情况下擅自离开医院,为常规护理、治疗带来诸多隐患。患者对于服药的依从性较差,往往出现漏服现象,这都为常规的护理工作埋下了不可预见性的隐患。

133护患关系不能形成良好的护患沟通是隐患的重要来源!有显著生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的患者往往拒绝与护理人员沟通而形成沟通障碍。另外护理人员由于职业倦怠容易缺乏爱心,且没有有效的沟通技巧,也为护患关系的紧张埋下了伏笔。

14药品因素眼科患者以老年人居多,且服药种类多样化,很容易发生错服或漏服等安全隐患。所以护理人员为患者发放药物时应做到用药准确、监督服药。

2防范措施

21加强管理,完善护理流程要求护理人员遵章守法,认真学习并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采用规范护理语言回答患者提问。在工作中,时刻注意维护职业形象,有意识地通过各种培训去训练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思考、总结与交流。同时有目的地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把护理安全与法律法规联系在一起,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法律意识。

针对眼科手术护理,要求护理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和执行查对制度,规范常用医疗器械和显微器械的清洗消毒流程。制定安全管理目标,用优良的环境和精心护理保证患者安全。

22加强培训,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技能加强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和规范化培训对护理工作的开展是十分关键的[3]。每个季度都能够选送护理人员外出参加各类短期学习班、学习讲座、进修班等,不断拓展自己的专业技能,能够对护理新动态、新知识、新理念给予了解和关注。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理论及护理技能竞赛,督促他们加强业务学习,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23加强护患沟通,营造人文护理环境护理人员要在日常护理中密切关注患者的各种体态及语言信息,全面掌握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状况,从而有针对地进行护理。同时要善于利用患者之间的交流来提升自己的护理质量,抓住机会,适时适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注意自己的言辞与表情,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及面部语言来提升护患的沟通效率。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要做到准确、耐心、和善,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患者,始终做到“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注重心理变化在沟通中的作用,与患者谈话时注意语言的教育性、针对性、通俗性,同时学会倾听,全神贯注且面带微笑,表情平和,为患者营造和谐的护理环境。

3讨论

现代的护理服务理念是“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注重细节护理,通过护理规范、基础护理、护理设施、健康教育等环节,使优质护理服务得以顺利开展。随着患者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的苏醒,“医护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护理界的共识。围绕护理质量管理和护理安全的要求,发现各个护理环节中潜在的危险因素,使护理质量从根本上提高,为患者提供一个有效的和安全的治疗及护理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鲁霞,姜红,邹红眼科常见职业危害因素及护理对策护理研究,2009,23(11):2964-2965

篇10

【关键词】内镜诊疗部;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诊疗患者就诊数量日趋增多,由于前来就诊的内镜诊疗患者在文化水平、经济状况、诊疗需求、个人心理特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工作中有可能出现各种护理安全隐患、纠纷,甚至出现伤害事件的发生。正确认识内镜诊疗部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制定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保障患者安全,是内镜护理管理者需要重视的问题。

1 内镜诊疗部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

1.1 环境因素 内镜诊疗部设于门诊大环境中,等候区空间狭小,人员密集,流动性大,

私人物品存在有失窃现象,由于诊疗时间的不确定性,对于患者无法实行时间管理。且由于诊疗时常有家属陪伴,高峰期无法满足一人一椅,因此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1.2 患者因素 在经历前期排号、就诊、缴费等程序后,由于禁食造成身体不适

等原因,往往来到内镜诊疗部时就带有一些不满情绪,易发生护患或患者之间的纠纷,造成诊疗工作忙乱。另外由于求治心切,检查前签署各种同意书时未问清情况,盲目签字,有意隐瞒自身疾病等,都会成为后续纠纷隐患。患者同名现象,存在有发生错误患者的危险。

1.3 护理人员因素 护士工作经验不足,法律意识不强,专科性操作不熟练,配

合不到位,操作时违反护理常规,内镜清洗消毒记录不完善等,易发生纠纷及差错。

1.4 设备仪器因素 内镜诊疗设备使用频率高,日常定期、不定期的维护保养尤

为重要,如维护保养不到位易导致在诊疗过程中,设备出现故障,无法完成诊疗工作;消化道出血患者诊疗时,吸引设备故障无法吸引造成患者误吸出现危险等。

2 防范措施

2.1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工作流程

2.1.1完善查对制度 虽然护理工作是高风险的,但护理查对制度是防风险的,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深入到护理人员的职业理念和实践中【1】。由于内镜诊疗患者数量较多,同名现象时有发生,为防范风险科室建立专科查对制度,患者身份核查流程,护士工作指引等规章制度。工作中严格执行反问式查对,患者家属参与等形式确认患者身份。对于有疑问的情况及时复核。内镜诊疗过程中采集病理标本时实行医护人员双人核对,送检标本时再次双人核对并签名确认,有效降低护理风险。

2.1.2 加强设备管理 为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建立完善的设备检修和保养体系。日常维护由内镜诊疗护理人员完成,定期由厂家专业人员对设备和内镜进行检修和保养。并建立仪器设备维修保养档案,每次维修保养均有记录,内镜存放于专用储镜柜内,设备定点放置。

2.1.3 加强内镜清洗消毒细节管理 严格执行《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认真做好内镜使用后清洗消毒的登记工作。严把清洗消毒关,定期监测消毒液有效浓度及内镜清洗消毒效果,做到一人一镜一用一消毒。

2.2 加强沟通,合理分流 建立预约诊疗服务,改变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通过开展品管圈找出诊疗患者就诊等待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动为有多项检查患者提供先后顺序指导,为患者提供诊疗医生信息,合理分流一部分患者。检查前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询问禁食禁饮情况,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强调知情同意书相关内容,为患者提供便民措施,建立互信和谐的医患关系。

2.3 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护士长对排班模式可以进行尝试性改革,根据不同时间段护理工作的变化,动态安排人力资源【2】。内镜诊疗部患者主要由门诊和住院患者组成,患者就诊时间上有一定的规律,在保证护理人员充分休息的前提下,将有限的人力资源集中在患者诊疗的高峰期,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对易于发生护理纠纷的环节进行重点防范,加强质量环节控制。

2.4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法律意识 除参加护理部组织的各项护理技术和理论培训外,科室建立专科护理常规、专科岗前培训计划和各层级护士培训考核制度,通过培训及考核使护士熟练掌握专科各项技术操作。安排业务学习,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将工作中的经验进行分享,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定期组织法律法规学习和考核,学会规避职业风险。强化法律意识,规范护理操作行为及服务流程。

3 小结

内镜诊疗护士不仅是管理者,也是执行者,参与到检查和治疗的每一个环节。要做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只有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工作流程 ;加强沟通,合理分流;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法律意识等风险管理措施,消除安全隐患,才能真正为患者提供一个高效、高质量、安全的就医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