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的概念界定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金融的概念界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金融的概念界定

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金融;金融业

中国是最大的减排市场提供者之一,未来5年每年碳交易量超过2亿吨。有专家指出:“中国 碳交易的商机已经来临。发达国家在2012年要完成50亿吨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中国市场出 售的年减排额已达到全球的70%,这意味着未来至少有30亿吨来自于购买中国的减排指标。 [1]”由此可见,一个碳交易的成功完成背后必须有发达的金融体系,碳排放权已 经具有鲜明的金融产品特性。

一、碳金融的界定

“碳金融”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目前国内的表述基本一致。成万牍给出了一个较为 “随意”的界定。其认为,顾名思义,碳金融就是与碳有关系的金融活动,也可以叫碳融资 ,大体上可以说是环保项目投融资的代名词,也可以简单地把碳金融看成对碳物质的买卖。 [2]高建平的界定则是国内最为普遍的提法,其提出,一般而言,“碳金融”泛指 所有服务 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3] 陈柳钦 界定更为具体,其认为,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 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 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4]袁鹰的界定具体展开了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其指 出,“碳金 融”就是与减少碳排放有关的所有金融交易活动,既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产品的买卖交易 、投资或投机活动,也包括发展低碳能源项目的投融资活动以及相关的担保、咨询服务等相 关活动。[5]李威偏重于“应对”涵义,其认为,碳金融可以理解为应对气候变化 的金融解 决方案,包含了市场、机构、产品和服务等要素,是金融体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环节。 [6]陈荣则加入了一个渊源,其指出,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 济投融资 活动,也称碳融资和碳物质的买卖,即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的直接投融资 、碳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7]王宇和李季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界定了 碳金融的 内涵:从狭义上说,世界银行把碳金融定义为提供给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资源;广义的 碳金融是指气候变化的市场化解决方案。同时,他们又指出了碳金融的四大功能:一是减排 的成本 收益转化功能;二是能源链转型的资金融通功能;三是气候风险管理和转移功能;四是国际 贸易投资促进功能。[8]

二、碳金融工具

(一)碳货币碳金融的核心之一就是“碳本位”货币体系,其也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张茉 楠认为,一国货币的崛起,通常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计价和结算绑定权紧密联系, 从19世纪“煤炭―英镑”、“石油―美元”,再到今天的“碳合约―X”,演绎了一条国际 货币在能源贸易中的路径。[9]刘颖等也强调了碳币体系对于一国的重要意义 ,其指出 ,碳币是一个臆想中的货币体系,也可以说是一个衡量世界上各种货币币值的新标准。在“ 碳币体系”下,除了一国的经济实力和黄金储备,碳排放额度将会成为影响该国货币地位和 币值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碳币时代”的原始规则制定者毋庸置疑地掌控着更多的主动权 和话语权。[10]对于“碳币”的概念,王增武、袁增霆的界定较为直接,其认为, “碳币” 表示国际间每吨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价值。[11]蔡博峰、刘兰翠指出,碳货币就是以 碳信用为 本位的货币形式,而对于我国应对国际碳货币的发展,一是积极加入到国际碳货币体系的构 建中;二是建立中国碳金融体系;三是加快健全和完善碳交易市场,使人民币在碳信用的计 价和结算中占据一席之地;四是积极发展我国的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将碳排放纳入到经济 发展指标体系中,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为今后可能出现的碳货币体系做好储备。 [12]管清友从“财富”的角度界定了碳货币,其认为,实际排放额低于碳排放指标分配 的“节约 量”,就是该时期碳货币的总量,即这个节约量相当于该国的一笔额外财富,也即碳货币。 而对于确定两国碳货币的兑换基准,其提出可以将各国碳货币与一个标准品质的碳货币挂钩 ,比如,“黄金标准”碳信用,然后按照各自品质规定含碳量,由此确定。[13]

(二)碳信贷杨涛指出,尽管银行对绿色信贷兴趣不断提升,但其在银行信贷总规模中的比 重仍然较小,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全面促进绿色信贷发展的外部环境仍未建立起来。一是 由于绿色信贷的概念并不明确,缺少具体的指导目录,当前在统计银行贷款规模 时,也并未对“绿色贷款”单辟通道统计,未能使绿色信贷获得信贷政策的倾斜;二是中国 企业对绿色信贷的需求还处于初级阶段;三是绿色信贷面临着项目融资技术评估的复杂性, 银行开展这些项目缺乏人力资源和技术基础;四是绿色信贷还面临着项目风险控制上的困难 。为了发展绿色信贷,政府和监管部门要全面提升绿色信贷的发展水平,增加政府投入和推 动,提高银行业发展绿色信贷项目的技术水平,出台鼓励和优惠政策。银行业除了关注传统 的节能减排信贷领域,还应重视绿色信贷相关的中间业务。[14]为了降低绿色信贷 风险,董 玉华提出,可以结合节能减排项目贷款、开展碳权质押融资货款。只要银行与CDM业主及发 改委三方约定,客户出售CERs所获得的资金就只能进入指定的帐户,并在客户不能偿还贷款 时 ,贷款银行有权处置客户获得的CERs。随着CDM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商业银行应以碳权质押 ,对CDM项目提供贷款支持。[15]

(三)碳期货何川指出,根据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交易经验,该市场风险较大,需要引入碳 期货等衍生产品。而且由于碳排放权具有同质性显著、易于交付、参与者众多、价格波动频 繁等 自身特性,也适宜引入期货等衍生品交易。同时建立碳期货交易市场也可以依靠其价格发现 功能,指导现货交易为国家及相关企业提供一个有效的价格信号。[16]王增武、 袁增霆对 碳期货等作了具体的介绍,其指出,在二级市场的CDM交易市场上,主要的交易品种是期货 、 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由于碳期权合约的基础资产是碳期货合约,碳信用期货合约价格对期权 价格以及期权合约中交割价格的确定均具有重要影响。碳信用远期合约的定价方式主要有固 定定价和浮动定价两种方式。前者表示在未来以确定价格交割碳排放交易权,后者表示在最 低保底价基础上附加与配额价格挂钩的浮动价格,合同中同时列出基本价格和欧盟参照价格 。[17]目前,我国对于碳期货已进行了探索。上期所从2006年开始研究碳排放权期 货,希望 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帮助我国提高碳资源定价影响力,建立符合国内 需求、对接国际规则的碳市场体系。同时,上期所将继续关注、探索碳排放权期货交易的可 行性、交易风险的可控性、风险监测体系的可靠性等问题。[18]

(四)碳基金崔利平指出,碳基金是碳汇基金的简称。国际上通常指“清洁发展机制”下温 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专门资金。而根据我国目前发展实际,其提出中国碳基金的概念,也即 强调了国际碳基金的本土化。[19]王增武、袁增霆按发行主体的异同,将碳基金做 出分类: 一是世界银行型基金;二是国家基金;三是政府多边合作型基金;四是金融机构设立的 盈利型基金;第五,非政府组织管理的碳基金;第六,私募碳基金。[20]付允等则 进一步探 索了碳基金的目标和投资。碳基金的目标应该除了关注碳汇的增加外,还需要更加关注通过 帮助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从中寻求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从而帮助我国 实现低碳经济社会。碳基金的资金用于投资方面主要有三个目标:一是促进低碳技术的研究 与开发;二是加快技术商业化;三是投资孵化器。我国碳基金模式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 道筹集资金,按企业模式运作。[21]林伯强则具体介绍了碳基金的融资方式,主要 有:政府 全部承担所有出资、由政府和企业按比例共同出资、由政府通过征税的方式出资、企业自行 募集的方式等。同时,其认为从国外碳基金运营管理情况来看,由政府设立企业化运 作、吸收专业人士参与的管理模式是目前最优的模式。[22]

三、碳金融与金融业

“低碳经济”给各国的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王元龙指出,中国金融机构目前开展 碳金融业务有重要意义:一是推动金融机构经营战略转型;二是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三是 有利于中国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提升中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23]

(一)银行业目前金融业中,银行是绝对参与低碳经济的主体。黄丽珠指 出,在履行社会 责任的同时分享低碳经济时代的“盛宴”对于商业银行应该是一个双赢或多赢的选择。 [24]但同时其也面临着挑战。一是国内银行能力不足。马骁指出,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 碳金融方 面虽有所动作,但都没有深入到核心部分,缺乏对CDM相关专业知识及政策法规的深度了解 ,投资该领域项目的业务能力严重不足,不仅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 平台,更没有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产品以 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难与国际金融机构抗衡,使我国面临着全球碳金融及其定价权 缺失带来的严峻挑战。[25]二是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段茂盛指出,商业银行在开 展碳排放 交易时,需要重视其潜在的政策风险。最重要的是未来的《京都议定书》充满变数,为这项 交易带来很多不确定性。一方面是到了2012年后,《京都议定书》是否续签,内容有何变化 都不得而知;另一方面,中国能否保持非附件I国家,继续不必履行减排义务,存在不确定 性。[26]三是交易成本高昂。国际碳金融交易市场的交易成本巨大,主要源于基于 项目的交 易涉及跨国项目的报批和技术认证问题,监管部门要求制定运营机构来负责项目的注册和实 际排放量的核实,所涉及的费用高昂。此外,对于市场上的中介机构还缺乏有效的监管,一 些中介机构在材料准备和核查中存在道德风险,甚至提供虚假信息。四是市场分割问题。目 前,国际碳交易绝大多数集中在国家或区域(欧盟)内部,统一的国际市场尚未形成。目前 ,从事碳金融交易的市场多种多样,既有场外交易机制,也有众多的交易所;既有政府管制 产生的市场,也有参加者自发形成的市场。这些市场大都以国家和地区为基础,在市场制度 安排上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市场之间难以进行直接的跨市场交易,国际碳金融市场处于高度 分割状态,市场效率还比较低。[27]

尽管面临挑战,但低碳经济已成为共识,我国银行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刘明康指出,银 行业在低碳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积极发挥作用,主要是要扮演好两个角色:一是要成 为低碳理念推广的“践行者"。要探索建立节能环保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即经营策略、管 理 机制和激励考核体系,从业务流程与规则上把好项目入口关和惩罚关。二是要成为低碳金融 服务的“创新者"。我国银行业应进一步加强对国际碳金融发展的跟踪研究,在控制风险的 前 提下,积极开展“绿色信贷"及其它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产品定价能力,争取在全 球碳金融体系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主动权。[28] 为了积极参与碳金融,马骁指出,银行业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打开局面:一是成立碳 金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或碳金融事业部,谋划碳金融发展战略,负责碳金融的市场开发与推 广,开发系列碳金融产品;二是以绿色账户吸引现正在开展CDM业务的业主CER收入外币账户 ;三是与国际合作开展绿色贷款业务,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碳市场建设;四是积极开发与碳 排放权交易相关的产品;五是为CDM项目开发提供信用增级服务。[29]王勇进一步 分析了大 银行低碳金融业务创新的重点:一是要以“公益创新”践行低碳金融;二是增加“绿色信贷 ”投放;三是积极推出低碳投资产品以及相关服务。[30]段茂盛则指出商业银行目 前参与碳 市场交易的具体途径。商业银行可以在境外的附件I国家中注册投资公司,取得相关资 格后,不仅可以以境外买家的身份参与境内CDM项目,而且可以在欧洲二级市场上进行交易 。[31]

(二)碳保险市场王宇和李季提出,在低碳经济发展中,保险业一方面通 过为绿色建筑设计 、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环保汽车等项目提供新险种来规避气候风险;另一方面应适应清洁发 展 机制对碳信用交割担保的需求,开发碳交易保险,以转移项目违约风险。[32]王增 武、袁增 霆指出,资金需求量大和未来发展前景的高度不确定性是所有碳排放交易项目的两大主要特 点。由此,碳保险市场应运而生,主要有碳担保和碳保理业务。就与CDM相关的碳保理而言 ,其成员构成主要由技术出让方、技术购买方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组成,经过一定的审核流程 后,金融机构向技术出让方发放贷款以保证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待项目完成后,由技术购 买方利用其节能减排所获得的收益来偿还贷款,这不仅缩短了技术出让方的应收账款时间并 减少了资金积压,而且优化了技术购买方的财务结构,并解决了其融资难问题。[33] 碳保险 对于我国而言,也具有极大的发展机遇。张梦琳指出,中国在《京都议定书》中属于发展中 国家,在2012年以前中国不需要承担具体的减排义务,碳交易市场将给我国带来巨大的机遇 。在此过程中,为解决碳交易过程中潜在的违约风险、失效风险、可核证减排额的价格波动 风险以及数量波动风险,碳减排额交易保险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碳减排额交易保险的快 速发展,可以为碳减排额交易更好地保驾护航。

(三)碳资本市场秦立山分析预测今后一个时期的股票市场机会将会是 低碳经济,而建仓 低碳经济板块正逢其时。具体到低碳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行业构成:一是环保板块;二是节 能减排板块;三是CDM项目。[34]孙颖也指出,2009年上半年中国资本市场已经 开始预热 低碳经济相关行业,特别是新能源。“新能源可能会带领全球经济走向复苏”几乎为投资人 所共识。同时其又指出,除了低碳板块和低碳概念在资本市场上获得追捧之外, 国内的机构似乎并没有做好迎接低碳经济时代的准备。国内资本市场从业者对低碳经济以及 低碳经济发展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还处于极低端水平。万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 事长孙国茂呼吁重视利用资本市场发展低碳经济,他建议监管部门组织专门机构或利用行业 研究力量研究如下问题:第一,如何利用资本市场培育低碳产业的龙头企业;第二,利用市 场机制开展与碳排放交易有关的国际间合作,建立国家级碳排放交易所。[35]

四、碳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

“碳金融”的发展需要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因此,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高建平认为,五 个方面有待重点关注:一是搭建交易平台,进一步研究探索排放配额制度和发展排放配额交 易市场;二是加强宣传推广,要让企业充分意识到CDM机制和节能减排所蕴涵的巨大价值; 三是推动政策研究;四是培养中介市场,应鼓励民间机构和金融机构进入;五是构建激励机 制,制定一系列标准、规则,提供相应的投资、税收、信贷规模导向等政策配套,鼓励金融 机构参与节能减排领域的投融资活动,支持低碳经济。[36]

王彬建议,一是建立财政环境基金用于低碳项目的开发与应用,并制定鼓励企业的节能减排 措施;二是加强低碳领域人才培养和机构建设,提高企业决策者的低碳意识和理念,培养和 建立高水平的低碳研究队伍;三是开展低碳城市和低碳园区试点;四是加强对低碳经济的示 范引导,建立政府、媒体、企业与公众相结合的宣传机制,倡导有助于建设低碳经济发展的 生产和生活方式。[37]

孙国茂认为,应考虑为低碳企业上市建立“绿色通道”。同时,他建议尽快编制能够覆盖沪 深两市低碳概念上市公司的“低碳企业指数”,为研究和设计其它低碳金融产品提供条件, 如低碳ETF、低碳指数基金等等。将来,低碳企业指数还可以作为其他与碳交易有关的金融 衍生产品的设计依据。[38]

主要参考文献:

[1]李 蕾.“碳金融”何时到中国?[N].解放日报,2009-7-2(010).

[2] 成万牍.我国发展“碳金融”正当其时[J].经济,2008(6).

[3] 黄丽珠.“碳金融”或将成为境内商业银行“新宠”[N].金融时报,2008-5-5(005 ).

[4]陈柳欣.低碳经济:国外发展的动向及中国的选择[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6 ).

[5]袁 鹰.碳金融:不仅仅是机会[J].金融博览(银行客户),2008(8).[6]李 威.国际法框架下碳金融的发展[J].国际商务研究,2009(4).

[7]陈 荣.低碳金融互为支撑[N].中国化工报,2009-12-30(004).

[8]王 宇,李 季.碳金融: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创新机制[N].中国经济时报 ,2008-12-9(005).

[9]李 帅.“碳金融”演绎新版“货币战争”?[N].中国联合商报,2010-1-25(A02) .[10]刘 颖等.低碳经济与碳币论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0(1).

[11]王增武,袁增霆.碳金融市场中的产品创新[J].中国金融,2009(24).

[12]蔡博峰,刘兰翠.碳货币――低碳经济时代的全新国际货币[J].中外能源,2 010(15)

[13]管清友.碳货币猜想[J].中国外汇,2009(10).

[14]杨 涛.碳金融:我国尚未进入角色[N].上海证券报,2009-11-2(004).

[15]董玉华.碳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启示[J].环境经济,2009(3).

[16]何 川.我国碳期货市场初探[J].现代商业,2008(20).

[17]王增武,袁增霆.碳金融市场中的产品创新[J].中国金融,2009(24).

[18]游 石.上期所探索碳排放权期货交易[N].证券时报,2010-1-18(C04).

[19]崔利平.碳基金四大特色初探[J].证券日报,2007-12-26(A03).

[20]王增武,袁增霆.碳金融市场中的产品创新[J].中国金融,2009(24).

[21]付 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22]林伯强.什么是碳基金[N].中国财经报,2008-12-9(002).

[23]王元龙.把碳金融培养成中国金融业新增长点[N].中国经济时报,2009-12-30(005 ).

[24]黄丽珠.“碳金融”或将成为境内商业银行“新宠”[N].金融时报,2008-5-5(005 ).[25]马 骁.发展“碳金融”商业银行大有可为[N].金融时报,2010-1-25(006).

[26]包征宇.“碳金融”市场广阔 利润与风险并存[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8-7-4(B0 1).

[27]碳金融四大功能与四大问题[N].上海证券报,2010-1-16(007).

[28]傅苏颖.刘明康:银行业要成为低碳金融服务的“创新者”[N].证券日报,2 009-12-23(A2).

[29]马 骁.发展“碳金融”商业银行大有可为[N].金融时报,2010-1-25(006).

[30]王 勇.低碳金融创新

大银行应有大作为[N].上海证券报,2009-12-24(F07).

[31]包征宇.“碳金融”市场广阔

利润与风险并存[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8-7-4(B 01).

[32]王 宇,李 季.碳金融: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创新机制[N].中国经济时报 ,2008-12-9(005).

[33]王增武、袁增霆.碳金融市场中的产品创新[J].中国金融,2009(24):51-52.

[34]秦立山.建仓低碳经济板块正逢其时[J].股市动态分析,2009(Z1):45.

[35]孙 颖.哥本哈根之后“碳金融”加速[N].中国企业报,2009-12-22(001).

[36] 黄丽珠.“碳金融”或将成为境内商业银行“新宠”[N].金融时报,2008-5-5(00 5).

[37]朱紫女原.王彬委员建议 发展低碳经济构 建碳 金融支撑体系[N].友报,2010-1-24(003).

[38]孙 颖.哥本哈根之后“碳金融”加速[N].中国企业报,2009-12-22(001).

Literature Review of Low Carbon Economy and Carbon Finance Study in ChinaZhou JianAbstract:With the fast rise of low carbon economy, the new finance――carbon finance is b eing developed rapidly too. Carbon finance is becaming the key to promote the de velopment of carbon finance and seize the first chance of low carbon economy in

篇2

关键词:绿色金融;商业银行;比较性研究

近年来,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下,如何更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仍然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经过多年的行政效果还不是很显着的情况下,人们开始转向银行信贷预计信贷审查过程中的环境风险评估,以实现对环境的高污染,高能耗和消除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2020年单位二氧化碳比2005年下降40%到45%,随着全球在环境保护、气侯变化、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上不断形成的共识,以“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问题。

对促进低碳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商业银行是主要金融中介机构的引导绿色金融服务。在低碳经济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的时代大背景下,“绿色金融”这一全新的理念也逐渐被提上了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日常议程。

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等联合发出“落实环保政策法规上防止信贷风险的意见”要求,从信贷方面对节能减排不力的企业进行宏观调控。

2007年11月,银监会颁发的“节能信贷”指导意见,引导绿色信贷的行为,这是中国绿色货币政策开始的标志。

国际上“赤道原则”对绿色金融的界定很广泛。赤道原则的概念是用以确定、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过程所涉及社会和环境风险的金融界指标,它要求银行和企业在信贷活动的各个阶段中,都要遵守环保标准,进而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绿色金融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尚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界定和具体实施方案。从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实施绿色金融的具体途径来看,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绿色操作。办公建筑和室内装修节能材料,安装节能节水设施,推动网络,电子交易渠道,推动无纸化办公,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金融服务。

2、绿色信贷。建立严格的信贷审批制度,具体目标加强信用企业环境风险评估,优先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信贷计划。

3、绿色金融创新。开发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包括传统的碳-碳金融业务等。

一、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绿色金融的概况

商业银行在开展绿色金融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政府和中国银行监督管理部门连续出台发展低碳经济的法规和政策,促进节能减排,为中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绿色信贷补贴政策,支持发展绿色经济。其中的各项政策和法规,以促进和指导,许多外国商业银行都在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服务和方法。目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制订绿色信贷长效机制。国内一些商业银行也在尝试探索如何从简单的支持低碳企业转为向低碳减排项目提供融资服务。直接介入碳排放交易市场,提供全面和更有利的金融支持。从国内十余家主要商业银行的2010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看,国内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实践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倡导绿色运营、环保公益等活动

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将绿色运营作为实施绿色金融的起步,倡导日常办公,节约能源,加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为代表的电子交易渠道体系。金融服务,以减少碳排放。绿色办公,商业银行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和量化管理,如人均电耗,水耗,耗气,燃料消耗和其他公务用车,建行还列出了视频会议的数量。此外,银行还积极参与植树,“地球一小时”等环保活动。

(二)完善绿色信贷制度

这个概念源于绿色绿色信贷融资,来自绿色文明和绿色金融。文明是一种追求绿色环境和人类的和谐文明的生存和发展。造福人类,经济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人们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广绿色文化,并在政策,舆论对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倾斜。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已初步建立了“绿色信贷”机制,制定实施细节,实施环境标志分类,监督企业的环境信息作为信贷营销调查,审批,实行一票否决的重要进程。例如,银行制定了31项具体子行业的行业绿色信贷管理和操作要求。工行还建立了绿色信贷分类。整个企业的贷款是按照“绿色”分为42大类。贷款是基于投资的企业或项目,其影响所面临的贷款规模,环境风险,相应的规定的原则和管理要求。恰逢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银行也积极响应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指导,提出要加快优化信贷结构调整。优先支持新能源,环保和综合利用资源,如绿色信贷项目。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在2008年金融服务方案的基础上。整合近年来对外合作和自主创新的成果,于2010年推出《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2.0版》,包括5个绿色信贷板块和10种特色产品,最终形成了全方位的“服务方案”与“特色产品”并行的双纬度金融服务。根据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9月,四大国有银行向绿色产业投放的信贷余额已最少达到10970亿元。

(三)创新绿色金融产品

除了节能项目,银行也正在积极开发新的绿色金融产品。如招商银行推出的绿色设备买方信贷,排污权抵押贷款,法国开发署绿色能源转让收入的按揭贷款,绿色融资租赁,清洁发展机制融资综合解决方案6个新产品,初步建成绿色金融产品体系。

兴业银行作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绿色金融业务进行更系统的节能融资服务,已经形成了两个排放的金融服务产品。目前,兴业银行的所有分行围绕主要经济区开展绿色金融业务项目,涉及能源效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污水处理和水资源管理,碳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固体废物回收和等六个方面,涵盖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二、国外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介绍世界一流的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一直积极倡导或符合赤道原则,环境署金融倡议,“碳披露计划”和其他有关规定,结合自己的经营特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绿色金融的实施例。除了积极践行作为国内银行的绿色业务相同,参加公益活动,在绿色的最鲜明的特点是善于开发各种金融服务在金融业务的外资银行。

二、几种信贷产品简介

(一)传统绿色信贷产品

1.项目融资

指贷款人向特定的工程项目提供贷款协议融资,对于该项目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享有偿债请求权,并以该项目资产作为附属担保的融资类型。它是一种以项目的未来收益和资产作为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和安全保障的融资方式。

2.个人绿色消费信贷

这个概念源于绿色绿色信贷融资,来自绿色文明和绿色金融。文明是一种追求绿色环境和人类的和谐文明的生存和发展。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工业文明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面对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人们普遍认识到对环境,人类过去的生产和消费模式。造福人类,经济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人们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广绿色文化,并在政策,舆论对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倾斜。通常被称为绿色信贷可持续融资或融资环境。

3.购房按揭项目

指购房者以所购住房做抵押并由其所购买住房的房地产企业提供阶段性担保的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花旗集团针对中低收入阶层顾客推出结构化节能抵押产品,将省电等节能指标纳入贷款申请人的信用评分体系。

(二)支持减排项目公司的上市融资

这类金融服务主要是对节能减排项目为主业的公司提供上市融资的一系列综合金融服务支持。006年,花旗集团是世界上第二个风电业务 - 葡萄牙能源公司收购美国地平线风能公司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同时也为巴西的生物柴油上市承销。 2007年,美国银行潮汐能源技术公司海洋动力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以支持其市场,并提高他们的贸易能力,帮助客户通过现有的和新兴的市场机制的碳交易市场机制的碳信用额的能力增强。

(三)推出相关衍生产品,参与全球碳金融市场

2007年,美国银行宣布正式成为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成员,但也与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和欧洲气候交易所气候控制股东对公司组建了合资公司交易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与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相关的碳排放量。汇丰推出汇丰环球气候变化基准指数基金,还推出四个投资的全球气候变化指数组成的一组指数系列。

三、国内外银行比较性分析

(一)绿色金融发展程度不同

目前全球已有60多家金融机构承诺采用赤道原则,其项目评审严格遵守赤道原则,提供的项目融资总额占全球项目融资市场总额的85%以上,同时,通过“碳交易”等金融产品的创新服务,将金融服务、金融产品创新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形成完善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加快了绿色金融建设步伐,绿色金融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但目前我国仅有兴业银行一家赤道银行,同时,国内碳金融市场建设不健全,导致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不能化解风险的有效转移,增加银行的管理成本。

(二)绿色信贷产品不同

绿色外资银行广泛的信贷产品。从消费信贷,商业办公楼等大型项目,几乎是普通信贷与绿色信贷领域涉足,但也积极开发相关的衍生金融产品。

在中国,各类金融服务子行业国内金融部门监管制度的限制。除了兴业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家碳信用额,国内银行一般会专注于绿色产业项目,太固定化和建模缺乏个人消费领域的深入挖掘。

(三)实施绿色金融的法律环境不同

除了采纳赤道原则的外资银行,也有比较健全的国家环境保护规划和完善的绿色金融机构,但也建立了合理的内部环保局。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具体的国内银行绿色金融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指导目录,银行很难掌握具体的信贷政策和实施细则,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原则,尽可能开展业务,如绿色信贷政策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限制或禁止“两高一左”行业贷款。

四、结论

通过比较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还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法律和法规的基础上,从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的建议,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包括建立绿色信贷业务实施指南,规范碳交易市场,加强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在此基础上,每个商业银行都要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逐步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要积极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创新产品和、服务,才能真正使“低碳”、“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实现。

参考文献:

[1]谭太平.国内外银行业绿色金融实践的比较研究[J].生态经济,2010(6).

[2]李瑞红.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绿色信贷”政策的成效、难点及建议[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9(12).

[3]林可全,吕坚明.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国际比较研究露对我国的启示[J].探求,2010(4).

[4]党春芳.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09(2).

[5]王倩.商业银行实施绿色金融的比较研究[J].海南金融,2012(3).

篇3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整合利用多方力量、强化绿色物流金融业务的拓展与产品创新、逐步实现绿色物流金融信息化、网络化的改进措施,为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的建立与应用提供了发展思路.

【关键词】绿色物流金融:金融模式;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的强势发展,物流产业也得到极大的推动。数据显示,我国物流业产值南2004年的38.4万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77.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1.07%。物流业已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组织部门的重要的链接纽带。物流业在高速发展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诸如物流标准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物流技术有待创新、专业人才缺失等。而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思想意识水平提升,更多的人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如何减少物流业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如何更充分有效的利用物流资源、如何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运动等方面。本文主要就焦点之一的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问题进行研究。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绿色物流金融

金融机构(银行业)面向绿色物流运营,通过应用开发各种金融产品,为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实现物流环境的净化及其物流资源最充分的利用,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绿色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运动。绿色物流金融,是绿色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有效融合的产物。

2.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 为绿色物流运营提供融资信贷、支付结算、分散风险等物流金融业务的操作方式或组织形式。我国现阶段普遍应用的是物流业主体模式、金融业主体模式、核心企业主体的供应链运营模式。

二、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存在的不足

为了更好的实现物流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改进传统的物流金融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绿色物流运营模式成为新的行业发展模式。但在其应用过程中也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方面。

1.运营模式创新后劲不足

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是对传统物流金融运营模式的创新。该模式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实际应用价值上对于物流金融发展都是具有重大的意义。就目前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现状分析可以看出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在供应链金融、抵(质)押融资、物流财务、租赁服务、付款及保险服务方面均能关注资源整合和高效利用。但由于金融组织自身、物流企业及外部经营环境等问题造成了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建立及应用动力不足,发展创新无后劲支撑。更多的是在思想上创新而非实际创新与推广。

2.绿色物流金融参与者少

日前,在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上实践的大部分为国有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凭借自身实力的优势为追求商业利润和树立组织形象会推出针对物流企业的金融产品,并在金融服务上注重绿色金融服务。而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也多为具有较强实力和较大规模的物流企业。这就造成供需双方参与者少。这对于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的创新及绿色物流金融的实现都是不利的。

3.绿色物流金融专业产品短缺

现如今面向物流企业的专业绿色金融产品类别甚少,创新能力也不强。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如大型国有银行在多变的金融环境下自身的组织功能、产品结构、技术创新、服务水平等方面凋整与创新都略显吃力,更何况新型的绿色物流金融专业产品。此外,金融机构开展业务还要注重安全谨慎、运作风险及回报问题。因此,更造成了绿色物流金融专业产品开发进度迟缓无力,进而导致绿色物流金融产品短缺。

三、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创新

1.整合利用多方力量

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模式的建立不能单靠政府或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应建立长效机制,激励包括政府、国有商业银行、民营银行、社会及国外资本的参与。在各个参与者之间建立绿色物流金融利益主体联盟、建立适应绿色物流与资金流高效融合的激励相容机制。从而形成绿色物流与资金流高效融合。尤其是政府要加强发挥产业方向引导并出台优惠政策,进一步扶持与鼓励多方力量联合。

2.强化绿色物流金融业务的拓展与产品创新

实施绿色物流金融的金融组织机构应扩大其业务范围和业务量,使银行业通过向物流产业链内的经销商进行融资,间接盘活整个资金供应链从而实现产业链成员共赢。加强绿色物流金融产品和金融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大力开发绿色物流金融及融通仓模式。可针对不同实力的物流企业开发专业的绿色仓单质押、绿色保兑仓、绿色证券、绿色基金等。

3.逐步实现绿色物流金融信息化、网络化

篇4

关键词:碳金融;京都议定书;碳银行业

在与应对世界气候变暖正逐步兴起的"低碳经济"直接相关的新型金融--碳金融(carbon finance)的出现和迅速发展,给各国的企业特别是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中国是最大的减排市场提供者之一,有专家指出:"中国碳交易的商机已经来临。发达国家在2012年要完成50亿吨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中国市场出售的年减排额已达到全球的70% ,这意味着未来至少有30亿吨来自于购买中国的减排指标。"[1]由此可见,一个碳交易的成功完成背后必须有发达的金融体系,碳排放权已经具有鲜明的金融产品特性。碳金融将低碳的理念普及到自身的行业发展中,也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为低碳经济的进步和人类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十足的动力。

1.碳金融的基础理论

1.1碳金融的概念

随着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碳金融"逐渐兴起,它主要涉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碳金融"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成万牍给出了一个较为"随意"的界定,其认为顾名思义碳金融就是与碳有关系的金融活动,也可以叫碳融资。大体上可以说是环保项目投融资的代名词,也可以简单地把碳金融看成对碳物质的买卖。从理论上讲,碳金融是指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既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也包括银行的绿色信贷以及其他相关金融中介活动。

1.2与其相关的概念

1.2.1碳货币

碳金融的核心之一就是"碳本位"货币体系。一国货币的崛起,通常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计价和结算绑定权紧密联系,从19世纪"煤炭--英镑"、"石油--美元",再到今天的"碳合约--X",演绎了一条国际货币在能源贸易中的路径。在"碳币体系"下,除了一国的经济实力和黄金储备,碳排放额度将会成为影响该国货币地位和币值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1.2.2碳信贷

为了降低绿色信贷风险,有人提出,可以结合节能减排项目贷款、开展碳权质押融资货款。只要银行与CDM业主及发改委三方约定,客户出售CERs(核证减排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获得的资金就只能进入指定的帐户,并在客户不能偿还贷款时,贷款银行有权处置客户获得的CERs。

1.2.3碳基金

该概念由崔利平提出,碳基金是碳汇基金的简称。国际上通常指"清洁发展机制"下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专门资金。而根据我国目前发展实际,其提出中国碳基金的概念,也即强调了国际碳基金的本土化。

1.3碳金融的理论基础

1.3.1气候经济学

气候经济学是经济学的边缘分支,是研究气候对经济领域影响,并积极利用气象资讯转化成商机的学科。作为气候经济学分支的环境经济学提出了"排放权理论",认为经济活动主体拥有排放一定污染物的权力(即人均排放权),即对一定环境容量资源拥有了产权(即环境产权),碳排放权交易则是基于以上理论得以产生和运用。

1.3.2环境金融学

环境金融学是1997年在国外兴起的一个新术语,主要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它不仅要求金融业引入环境保护理念,更强调金融业关注生产过程和人类生活中的污染问题,为环境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和产品。环境金融为碳金融提供了理论基础,碳金融是环境金融的创新,是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这与企业社会责任即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惟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和对社会的贡献的原则相吻合。

2.中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中国的现状

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参与碳交易,国内金融机构也在过去几年中为支持节能减排项目进行了积极的金融创新,但总的来说,特别是与我国碳金融业务广阔的市场空间相比,国内金融机构对碳交易介入较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也有限,在世界整个碳交易产业链中处于最底端。就碳银行业来说,目前以发展碳金融为目的、为企业做财务顾问或进行融资的案例仍较少,在为碳减排项目提供直接融资、参与国际碳交易、为企业CDM项目获得联合国专门机构认证提供咨询服务等金融服务尚处于空白状态,更缺乏碳金融衍生品和金融服务支持。

2.2发展碳金融存在的问题

2.2.1对碳金融认识的局限

碳金融发展历史较短,金融机构、政府和企业对碳金融的认知程度还不高。国内许多金融机构还没有认识到碳金融背后隐藏的巨大商业价值。

⑴缺乏碳交易发展所需的完善的法律和制度。尽管我国施行了一系列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暂行办法》和《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但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发展所需的法律制度这仍然是不够的。同时,碳交易市场的建立需要大量资金、人力以及市场运作的制度规则,而这一体系的基础环境还不是很完善,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不透明、成本巨大,使我国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

⑵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全。CDM交易规则严格,开发程序也比较复杂,销售合同涉及境外客户,还伴有政策风险和项目风险等,非专业机构难以完成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这也严重影响碳交易的发展。

⑶.政策激励措施不足。目前,我是因减排交易品种的污染特性以及环境管理体制的块块模式使其难以跨区域交易,而且排污收费机制不健全,导致环境交易市场发展缓慢。同时,由于对绿色金融的利率补贴、税收优惠、风险补偿等激励政策不足,对绿色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公司债、企业债融资的扶持政策不足,金融机构的外部激励和动力就显得尤为不足。

3.中国应如何应对

3.1国际方面

根据国际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而有区别责任"的原则,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不承担减排义务,但美国坚持把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义务作为其重返《京都议定书》的前提条件,并在巴厘岛会议中强硬通过了对"共同而有区别责任"的破解。这无疑为中国增加了巨大的压力,因此需要更加密切地与国际社会保持沟通,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向外界传达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节能减排政策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效应。另一方面,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的持续使实际排放还会不断增加,因此在签属国际协议时不能承诺做不到的事。

3.2国内方面

中国应当更为深入和实质性地将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纳入政策法规的主流当中,构建统一的碳交易平台和交易机制。在中国当前不断制定完善的能源和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中,制定并完善清晰明确的对可再生能源以及能效和节能等低碳经济技术的激励机制,促进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与市场的培育,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装备制造业和供应链相关企业的发展和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引导金融投资领域从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转向为低碳经济技术提供投融资服务。主观上,金融机构要牢牢把握碳金融发展趋势,增强开展碳金融业务的能力,更好地参与到国际碳金融市场中来,促进自身长远战略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 蕾,"碳金融"何时到中国?[N]. 解放日报,2009.10.

[2] 成万牍,我国发展"碳金融"正当其时[J].环境经济, 2008.6.

[3] 李 帅,"碳金融"演绎新版"货币战争"?[N].中国联合商报,2011.2.

[4] 董玉华,碳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启示[J].环境经济, 2009.3.

[5] 何 川,我国碳期货市场初探[J].现代商业,2010.20.

[6] 崔利平,碳基金四大特色初探[J]. 证券日报,2007.3.

[7] 于杨曜,潘高翔,中国开展碳交易亟须解决的基本问题[J].方法学,2009.6.

[8] 李瑞红,对我国发展碳金融的几点思考[J].《开放导报》,2012年第6期.

篇5

关键词:海洋油气业;产业风险;产业链;海洋油气业金融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2

一、引言

我国海域面积辽阔,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能源,发展海洋油气业对于实现绿色GDP有着重要意义。海洋油气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必然存在着薄弱环节,为确保海洋油气业发展顺利推进,分析海洋油气业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并且根据各个环节提出有效改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海洋金融是通过建立财政、信贷和社会企业资金相互结合在一起的金融支持体系,可以用来有效帮助海洋油气业规避产业风险,防治海洋油气业的薄弱环节,使海洋油气业形成一条风险低,经济效益稳定的产业链。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1.对海洋油气产业概念的界定

对海洋产业进行界定是研究海洋产业的基础,查阅美国,英国,中国等国的产业分类及代码可以发现各国对海洋产业的界定和分类有不同的标准,但是主要都是涉及海洋资源的利用活动。我国在2000年1月1日起实施的《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中明确规定:海洋产业是指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所进行的各类生产和服务活动。对于海洋产业,我国目前没有一个具有海洋产业特色的分类方法,只是简单地按照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趋势划分为传统海洋产业、新兴海洋产业和未来海洋产业,或者按照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我们可以将海洋产业划分为海洋第一产业,包括海洋农林渔业,海洋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业、海洋电力、海产品加工业、海洋化工业等,海洋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业等。照这种分类方法,海洋油气业属于海洋第二产业并且是新兴海洋产业。文章将海洋油气业界定为在海洋中勘探、开采、输送、加工原油和天然气的生产活动。

2.对海洋油气业金融的界定

刘恒保(1990)最早提出了产业金融集团的概念,即所谓产业金融集团,其实质是金融组织大工商企业以某种形式联结起来的经济组织群体,由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共同承担风险,共享利益。[4]杨继瑞(1994)提出了房地产金融的概念,他指出所谓房地产金融,就是就是通过各种信用方式、手段及工具,有效地组织和调剂房地产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这些资金运动包括发生在房地产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房地产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中间业务等。

三、海洋油气业发展薄弱环节研究

1.海洋油气勘探开采薄弱环节识别

海上油气勘探开采技术与陆地油气勘探开采技术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海洋油气勘探开采环节存在的产业风险也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一方面,海上油气勘探开采工程比陆地油气勘探开采工程复杂的多,复杂体现在海上勘探设备的设计与制造,海上勘探设备的搬迁拖航,海上油气的集输,海上施工过程中的后勤补给等,这些都导致了海上油气勘探开采所需的技术研发,项目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一般是陆地油气勘探开采投资的3-5倍。同时,由于海洋油气勘探开采技术的复杂性,前期的技术研发和项目建设的周期比较长,一般从勘探到开采过程需要经历5-10年,而陆上只需要2年左右,产生收益等待的时间长,如果前期的勘探开采环节失去了资金的支持,海洋油气业就不能顺利进行下去。另一方面,目前在海洋油气的开采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尚未完全解决的钻井难题,存在海洋油气开采技术钻板,因此,在海洋油气的开采环节极易遭遇突发事故,存在突发事故风险,突发事故会导致减产或停产,海洋油气公司的损失严重,甚至出现人员伤亡。第三,与陆地海洋油气工作区环境相比,海上自然环境多变,海上台风所形成的巨浪,台风会影响勘探开采的工作进度,威胁勘探开采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海洋油气勘探开采环节存在自然灾害风险。

除了上述海洋油气产业风险影响因素之外,如果海洋油气设备是国际间采购,海洋油气勘探开采设备的引入还存在汇率风险。

2.海洋油气业加工生产薄弱环节识别

海洋油气的生产就是将海底油气藏中的原油或天然气开采出来,经过采集、油气水初步分离与加工,短期的储存,装船运输或经海管外输的过程。海洋油气从海洋中开采出来需要经过加工生产设备的加工处理才会变成可供消费者使用的产成品。海洋油气加工生产环节存在的主要产业风险包括突发事故风险和设备购置价格风险。突发事故风险是指在海洋油气的加工生产过程中,由于技术人员或操作人员的过失或粗心,会酿成火灾、爆炸等突发事故,这些事故同样可能造成加工生产部门及作业者的重大损失。此外,在海洋油气加工生产设备的购置成本上会存在价格风险上,如果购置设备时市场上该设备的价格较高,则海洋油气公司需要承担较高的成本;反之,如果能以低价引进购入海洋油气加工生产设备,则会为海洋油气公司极大的节约采购成本。

3.海洋油气业产成品销售薄弱环节识别

海洋油气经过处理,最终加工生产出产成品后,不会马上一次性全都销售出去,库存的那部分会面临市场价格下跌的风险,同时库存的部分会产生库存成本,如果库存量大,库存成本将会是十分高的。

四、海洋油气业薄弱环节改善对策

1.海洋油气勘探开采薄弱环节改善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在勘探开采环节海洋油气服务企业应该拓宽筹资渠道,降低海洋油气设备引入的价格成本,购买海洋油气开发保险来规避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带来的风险。

海洋油气加工服务公司可以采用以下多种筹资渠道:

(1)银行信贷资金,即各商业银行贷放给企业使用的资金。银行贷款方式能灵活适应企业的各种需要,且有利于加强宏观控制,是企业资金的主要供应渠道。

(2)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它用各种不同的方式集中资金,也用各种方式向企业提供资金,它也是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

(3)社会集资,即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把个人、企事业单位里闲置不用的货币资金集中起来。债券利率高于存款利率,比较吸引投资人,因此筹资很容易;资金成本低于股票,债券利息可以记入税前成本费用,起到抵税作用。但是,企业利用发行债券筹资要注意按本还息,否则会降低企业的信誉。发行股票筹措的资本是永久性资本,是公司稳定的资金来源,无到期日,不需归还,同时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筹资速度快。

(4)利用外资,吸引外商投资,但是企业要合理确定利用外资的适度规模,并且加强对外商投资的管理和监督。

2.在降低海洋油气勘探开采设备引入成本方面,可以采取融资租赁来节约成本,进行外汇期货套期保值来规避引入海洋油气勘探开采设备汇率上升的风险

(1)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租赁物件的特定要求和对供货人的选择,出资向供货人购买租赁物件,并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则分期向出租人支付租金,在租赁期内租赁物件的所有权属于出租人所有,承租人拥有租赁物件的使用权。租期届满,租金支付完毕并且承租人根据融资租赁合同的规定履行完全部义务后,租赁物件所有权即转归承租人所有。融资租赁的优点较多。一是融资速度快。租赁可以比借款更快地获得企业所需的设备。二是限制条款少。相比其他长期负债筹资形式,融资租赁所受的限制条款较少。三是设备淘汰风险较小。融资租赁期限一般为设备使用年限的75%。四是财务风险较小。租赁设备可以分期负担租金,不用到期归还大量资金。

(2)外汇期货买入套期保值,又称外汇期货多头套期保值,是指在现汇市场出于空头地位的人,为防止汇率上升带来的风险,在期货市场上买进外货期货合约。在购买国外海洋油气勘探开采设备时企业可以通过进行外汇期货买入套期保值来防止外汇汇率上升导致的设备引入成本升高。海洋油气企业买入外汇期货的品种及合约数量的确定应保证期货与现货头寸的价值变动大体相当。

海洋油气开发利用的技术复杂、投资高、风险大,购买海洋油气开发保险可以规避自然灾害与突发事故给企业带来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3.海洋油气加工生产薄弱环节改善对策

为规避海洋油气加工生产环节的突发事故风险,海洋油气企业可以提前购买火灾保险,员工人身保险及雇主责任保险。

为规避海洋油气加工生产设备国际购置中的汇率风险企业可以进行外汇期货买入套期保值来规避汇率上涨导致设备购置成本上升的风险。

4.海洋油气产成品销售薄弱环节改善对策

针对库存产成品面临的市场价格下跌的风险,海洋油气企业可以进行产成品卖出套期保值。卖出套期保值,又称空头套期保值,是指套期保值者通过在期货市场建立空头头寸,预期对冲其目前持有的或者未来将卖出的商品或资产的价格下跌风险的操作。海洋油气企业如果预计在未来销售海洋油气产成品,但销售价格尚未确定,担心市场价格下跌,使其销售收益下降,则可以通过产成品卖出套期保值来规避未来市场价格下降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张立.我国产业对外开放中的风险与控制[J].人文杂志,2002(5):49-35.

[2]叶永刚,张培,宋凌峰.产业金融工程[M].人民出版社,2012(1):90.

[3]陆国庆.合理估评产业降低投资风险[N].证券时报,2004-11-30.

篇6

[关键词]绿色农业产业带;问题;对策

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的理念,绿色发展首次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未来农业现代化的新目标。绿色农业是我国对出自最佳生态环境的农业的特定称谓,相当于西方的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或无公害农业。发展绿色农业、建设绿色农业产业带是湖北省在农业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阶段,针对农业资源短缺,立足湖北特色优势,为引领湖北农业快速健康发展、确立新时期竞争新优势而作出的战略选择。经过多年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湖北已培育和发展了一批极具区域特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农业产业带,这些产业带的发展,推动了全省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1绿色农业产业带的内涵及其作用

自1927年美国学者斯坦因德吉尔(S.Degeer)在“工业四边形”概念基础上提出“制造业带(manufacturingBelt)”的概念以来,许多学者从理论上阐述了产业带的相关概念及其形成机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学者维尔纳桑巴特(Wernersombart)的“生长轴”理论,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沙利文(E.C.sulivan)的交通经济带思想,21世纪初戈登(IanR.Gordon)和摩洛(Philip-Mcann)提出不同集团和不同活动的混合趋向于在不同的地方集结成带束状,其结果就是某种程度地伴随着产业专业化的空间分异,并总结了三种基本的带状模式,即纯聚集模式、产业综合体模式和社会网络模式[1]。国内学者关于产业带的研究始于陆大道院士1984年提出的“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理论”[2],此后,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产业带的概念和演化机制进行了界定和探讨,除产业带以外,国内外许多学者还在不同的场合提到了产业聚集带、产业密集带、经济(地)带、经济隆起带、城市经济带、经济走廊、交通经济带等与产业带极为相近的概念[3],这些研究在吸收和借鉴国外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的案例,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应用研究,对指导我国产业布局实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对绿色农业产业带进行定义,在实践上,福建省“十一五”规划曾提出重点建设闽东南高优农业、沿海蓝色农业、闽西北绿色农业三大特色产业带[4]。笔者认为,绿色农业产业带是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结果,是绿色农业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是指在区域性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条件下,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农产品品种和基础优势,以产业化为基础,以农业组织新模式为纽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生产和加工生态、安全、优质、高产、高效绿色农产品为对象,形成有特色、有规模,产业协调、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产品的优势区域。绿色农业产业带既有产业带所共有的一般性特征,如产业在地理上的邻近性、产业链条的完整性、网络组织及其社会根植性以及带结构的柔性化等,又不同于一般的产业带和农业产业带,具有生态的可持续性、经济的高效性、产品的标准规范性特征。从实践来看,绿色农业产业带的形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在此区域内可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实现资源的更有效利用和配置,具有贯通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具有促进增收的经济功能、带动就业的社会功能、传承农耕文明的文化功能、美化乡村环境的生态功能、促进基层政权建设的政治功能,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促进农业增效、确保农民增收的重要组织形态,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湖北构建绿色农业产业带存在的问题分析

湖北是中部地区农业大省,绿色农业及其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对提高农业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力,促进现代可持续农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作用,但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政府对构建绿色产业带的定位和前景认识不明确,政策引导和扶持不足。政府部门对绿色农业产业带的发展缺乏总体规划,无论是省“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还是“十二五”和“十三五”湖北省农业发展规划与湖北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都没有提出要构建绿色农业产业带,往往只考虑扶持短期内对拉动当地经济效果较明显的行业和企业,而没有从国家宏观调控和调整当地产业结构的高度,将构建绿色农业产业带列为未来湖北省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二是政府和金融部门对绿色产业链的发展和延伸没有做深入研究,龙头企业、基地与农户三者之间还不能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绿色产业龙头企业少,辐射效应弱,各企业间协作配套程度低;保护和培育原料生产基地问题凸现,尤其是部分产业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绿色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合理化,特别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之间尚未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三是绿色产业层次不高,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较低。按照发展阶段的不同,可以将产业带划分为雏形期的产业带、成长期的产业带、成熟期的产业带。目前湖北省现有的绿色农业产业带大多处于雏形期和成长期,除了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试验区外,大部分绿色产业企业仍为初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原料生产企业,产业带线状的基础设施束还不够发达,整体组织性差,内部联系松散,协同配合不够,缺乏系统性,产业密集程度、交通便捷度等有待提高,导致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四是科技支持和资金投入不足。科技部门缺乏对绿色农业及产业带的专项资金,绿色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绿色农业科研开发和推广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当地金融部门普遍未把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与构建绿色产业带有机地统一起来,没有将绿色产业带的构建作为信贷培育的主要方向,在实践中往往对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绿色产业不愿过多地支持,对支持绿色产业项目存在慎贷或惜贷思想,目前还没有制定与绿色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信用管理和服务模式。五是绿色产业缺乏风险补偿机制,信贷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也缺乏健全的农业支持补贴制度。风险补偿机制,是一种有效的风险分散形式。在建有完善风险分散机制的信贷市场中,金融机构能及时有效地分散和转移其所面临的风险,甚至在风险发生后,亦能到合理补偿。农业是弱质产业,涉农贷款风险大、成本高,风险与收益不对称,使农村金融机构缺乏支持农村经济的动力。目前,农村信贷风险补偿机制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央及各地方政府没有出台相应的担保制度或补偿办法,各农村金融机构也缺乏足够的风险控制能力。

3构建湖北省绿色农业产业带的对策建议

3.1尽快制定发展绿色产业带的总体规划,明确其发展目标

一要以国家宏观调控为契机,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区域产业的合理布局,把构建绿色农业产业带确定为全省今后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二要将绿色农业产业带的发展纳入全省农业发展规划中,以新的农业功能定位为指导思想,综合考虑全省各地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市场需求、政策引导、科技进步、城镇群及生态环境质量等多种因素,规划设计形成3个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的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带,即武汉城市圈都市农业产业带、长江及汉江沿线绿色农业产业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带,成立由省发改委和省环保厅牵头、相关职能部门以及三大产业带有关市(区、县)发改委、环保局和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绿色产业带发展管理机构,负责绿色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与监管工作;编制绿色产业发展规划,突出规划的指导性和权威性,确定发展重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三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和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利用产业基础好、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强的综合优势,组织实施三大绿色农业产业带建设。加强区域间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将绿色食品的发展与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相结合,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实施科学管理,标准化生产,形成大基地、大龙头、大品牌、大产业。

3.2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政策措施支持绿色农业产业带的发展

首先,要在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优先考虑土地利用计划,适当减免征用地的各项费用,对投资达到一定额度且有益于当地环保的企业给予“零地价”的政策。二要建立绿色农业产业发展基金。该项基金按企业缴纳的地方所得税的一定比例提取,专门用于补贴龙头企业技术改造贷款,提升其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三要建立绿色农业产业风险基金。该基金由主管部门、企业、农户和保险公司共同出资建立,专门用于抵御绿色产业产品的市场风险,对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度补助,对不良贷款损失给予适度风险补偿。四是对于开发资金不足的问题,可借鉴国外产业带的做法,以政策为契机,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积极吸引外部资金的投入,同时借助外部投资者开拓更广阔的外部市场。

3.3整合有限资源,重点培育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促进绿色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首先,要提高资源利用率,树立循环经济发展观。例如,通过资产重组和子公司的建立,将多个产品统一整合到多个企业的品牌中,确保品牌产品的生产用料。其次,要积极争取各类企业扶持资金,培育原料生产基地,确保大型项目和大型企业的原料供应。第三,要提高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通过强强联手、内外联合,可以形成大企业甚至大企业集团,通过拉长产业链,可逐步形成产业集群。第四,要在扩大龙头企业辐射效应的基础上,积极支持初步形成产业链的集群企业,促其加速产业集聚优势的形成,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3.4提升产业层次,形成产业带崛起的动力机制

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改造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在三大产业带内占有很大的份额,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对优化和提升产业带工业结构至关重要。二是推进技术创新,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推动企业建立起技术创新的投资机制和运行机制。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利用省内各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来提高绿色产业的科技含量。

3.5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为产业带组建协调委员会,以解决跨越行政区划发展的产业带在宏观协调层面存在的困难。协调委员会应吸纳产业带内各类企业实体的代表,由政府和市场主体共同参与产业带治理。这种模式有利于信息的沟通,平衡各类市场主体的利益,能够更有效率地解决产业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推动产业带健康、可持续发展[5]。

篇7

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一个与环境气候相联系的概念。狭义的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量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其目标是应对当前气候变暖问题。广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投入、高产出经济发展方式,其目的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国家经济发展由高碳能源生产向低碳能源生产转变,由高碳消费低碳消费转变,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新型金融方式,其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低碳能源系统是指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和生物质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技术和二氧化碳捕捉以及储存技术,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能源汽车节能建筑、节能与减排与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等。

2.碳金融

一般而言,碳金融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碳交易的发展,而碳交易的成功又依赖于发达的金融体系。低碳金融,是由低碳经济发展来的,十余年来国际金融新兴的一种金融,即低碳金融是与碳有关系的金融活动,也可以叫碳融资。金融界有人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界定了碳金融的内涵:从狭义上讲,世界银行把碳金融定义为提供给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资源;广义的碳金融是指气候变化的市场化解决方案。同时,又提出碳金融的四大功能:减排的成本收益转化功能;能源连转型的资金融通功能;气候风险管理和转移功能;国际贸易投资促进功能。

3.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的相互联系

碳金融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走碳金融之路。金融以经济为核心,低碳经济的发展引导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发生转变,为与之相关的金融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机遇与空间,促使金融体系由传统金融向低碳金融发展。而低碳经济和其他经济活动一样离不开金融的支撑。金融机构资金的投入,能够引领低碳经济低碳经济领域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二、我国低碳经济和碳金融发展的现状

1.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我国也不例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开始大力提倡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量,虽然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但成果并不显著。目前我国存在的问题还很多。

(1)高碳排放经济仍无法舍弃

我国的能源主要是煤,石油等,这些能源还在大量使用,使我国的碳排放量远高于其他国家,而且为了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还在继续依赖高碳经济。而低碳经济的发展的关键是低碳技术,但低碳技术实现难度大,涉及范围广,严重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且低碳技术前期投资大,短期内可能无法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因而为了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我国的高碳排放量经济短期内仍无法舍弃。

(2)我国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支持

国外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我国却仅仅希望依靠降低能源消耗中的碳排放来实现低碳经济是不可能的的。低碳经济发展过程的低碳技术的发展,是实现高资源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的关键,因此我们应该加大低碳技术开发的投资力度,加强与国外的在低碳技术开发上的合作,学习外国先进的经验与技术,实现国内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2.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

(1)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我国已先后在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方面,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低碳金融方面和联合国环境署《金融机构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以及《绿色信贷环保指南》等有关指导性的政策和纲要。这些政策和纲要可操作性差,缺少低碳金融的支持性政策,妨碍了金融机构的发展。

(2)碳金融的发展局限

目前国内碳金融市场发展不健全;很多企业对碳金融和CDM的商业价值认识不足;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程序还很陌生;以及碳金融项目本身较长的开发周期、不确定的风险因素、较高的交易成本等都影响了金融机构与相关企业的参与热情。

三、积极采取措施解决相关问题

1.加大银行对低碳项目的投融资力度

低碳经济的发展拓宽了银行的贷款产品范围和金融服务内容,给银行带来了金融创新新领域的压力和低碳经济发展资金的巨大需求。银行在履行社会职责的同时分享低碳经济带来的的盛宴。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业应该加强在碳金融核心部分的研究,加强对CDM 相关专业知识及政策法规的了解,将低碳经济项目作为贷款项目支持的重点,采取积极相应的贷款政策,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对相应产业的投资力度。商业银行在开展碳排放交易时,要积极创新贷款管理机制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并做好资金的风险管理,重视潜在的政策风险,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保证低碳项目开发的顺利进行。

2.加强对碳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

碳金融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发展要以相关政策为支持,不断探索和总结实践经验。首先政府应该将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金融监管机构要不断拓宽视野,更新服务理念,转换监督方式,探索监管新思路。有关部门要规范碳金融管理机制,积极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加强对相应碳金融业务国家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制定和完善低碳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保障低碳市场运转的规范化;构建国家级碳交易管理平台,形成合理的交易价格;采取一系列经济惩罚奖励政策,包括税收补贴价格和贷款政策等,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和生态补偿金制度,制定鼓励企业的节能减排措施;建立政府、媒体、企业与公众相结合的宣传机制,培养低碳领域人才,提高人们的低碳意识和理念,引导人们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逐渐建立一个低碳社会。

3.提高碳金融领域的科技水平

政府应该投资建立以企业模式运作的独立公司碳基金,以帮助工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捕获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加大产品的生产能源的利用率,废物循环使用,处理温室气体的净化,新能源的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掘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投入;大力促进商用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在碳捕获、碳储存等领域占领绿色产业的技术制高点;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建设示范低碳发电站,发展清洁煤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篇8

1.1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

绿色贸易壁垒,简称绿色壁垒,也叫环境壁垒,属于技术壁垒的一项,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于各国。从其本意上说,它是指那些以维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目的而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有关国际贸易活动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及其相应的行政措施,以避免这些贸易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从其实际应用上说,指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以保护生态资源、生物多样性、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借口,设置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不能接受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对外国商品进口采取的准入限制或禁止措施[2]。以技术标准、商品包装和标签、卫生检疫标准等途径强制规定实施,涵盖产品研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再利用等整个过程。

1.2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

1.2.1环境恶化使得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一次次的技术革命带来世界经济前所未有的发展,工业的进步以环境恶化为代价,人类的健康受到威胁。经济的发展赋予人类更高的生活水平,人们开始重视环保,对生活质量,消费产品的绿色健康性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其居民环保意识更成熟,开启了人类对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产品渐强的偏好和旺盛的需求。绿色经济,绿色消费观念随之出现,从而促使世界绿色贸易兴起。这些都为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和机遇。

1.2.2自由贸易趋势渐强,以往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不再适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势不可逆,主流的贸易理论极大的肯定自由贸易带来的积极影响,这使得很多贸易保护主义行为遭到谴责和反对。传统的贸易壁垒运用空间越来越小。

1.2.3各国环境保护的技术水平有差异,被贸易保护者利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水平不一致,进行环保和生产绿色产品的能力也不同。一些标准规定,有些国家能够轻易达到,但有些国家在其现有的技术层面上却难以达到。

1.2.4现行国际贸易规则不完善,多边谈判效果不显著现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协定不尽完善、约束力较弱,一些国家借此钻了空子。世贸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中,关于“正当”、“不必要”等概念的界定不够明晰“,鼓励采用”的强制约束力不够。以上这些都是导致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其中有积极的消极的,有政治目的的,也有国家利益的。因而,绿色贸易壁垒已经超越了环境保护层面,而成为一种重要的贸易保护和政治手段。

1.3绿色贸易壁垒的类型

绿色贸易壁垒可分为政府引导型和非政府引导型两类。常见的形式很多,并在不断地升级发展,包括法律法规、标准要求、程序等多个方面,主要包括:环保技术标准、绿色检验检疫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和认证制度、绿色包装和标签制度、环境补贴制度、绿色关税制度、环境配额或许可证制度、环境成本内在化制度等。

2低碳经济的兴起与新的绿色贸易壁垒

2.1低碳经济的兴起

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后,都会产生一系列制造经济的运动。这是世界在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方向,极力摆脱危机,帮助国内经济尽快走出低迷的举措。低碳经济便是在近一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物。2009年底,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大会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推向了新的,低碳经济时代随之到来。但是,各国间利益不一致,尤其在金融危机、国内经济低迷的环境下,一些国家只能将经济利益至高于环保利益之上,气候大会的结果不尽如人意,未能达成一个有法律效力的合约。但是似乎这给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再一次以启发,在商品生产制造过程中及成品的排碳量上做文章,低碳经济的兴起使得新的绿色贸易壁垒萌生。

2.2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

2.2.1主要类别

我国出口贸易主要受制的“绿色壁垒”分为以下几类:

(1)农产品及食品。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和食品中,农药和有毒物质残留量超标,或使用发达国家普遍已经禁止的某些农药、化学品种成为遭遇绿色壁垒的主要原因。

(2)纺织品与印染业。随着衣服布料的样式革新,色泽鲜亮,花色繁多,在纺织品生产过程中的印花、染色和后续工艺中,化学物质被广泛使用。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开始对纺织印染工艺中的化学物质的使用进行限定,并以此作为是否予以进口的标准之一。

(3)机电类产品。发达国家对进口机电产品的噪音污染控制、电磁污染的标准及节能要求有详细的要求。我国机电产品在进入海外市场前,被一些发达国家要求进行电磁兼容性测试,并须出具相关检测部门的认可意见或证明。虽然我国电动机、家电产品、空气压缩机等出口产品价格优势明显,但是降噪技术落后,难以达到进口国要求,出口难度也增大。

(4)皮革制品。由于皮革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发达国家对其的环保要求也非常严格。例如,皮革生产中含有剧毒化学物质多氯联苯,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都有极大危害,是发达国家首选的控制物质,并通过法规形式对其残留量规定严格的标准。德国、瑞典等甚至立法禁止生产、使用、进口含有多氯联苯的产品。目前,发达国家对类似的化学物质和有害元素日益扩大的控制范围和不断增多增高的标准限制,极有力地限制了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相关产品的出口。

2.2.2我国受其困扰的原因

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问题一直困扰我国的出口企业,其原因分为外部和内部两类。

外部原因:

(1)南北客观存在的差距。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层次、技术能力、居民环保意识等各个方面本身存在较大的差距。

(2)中国贸易“树大招风”,尤其在全球经济危机当下,不免成为主要目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行销全球。中国的贸易规模大、总量大,并且顺差居多“,树大招风”的效应可以想见。联合国报告指出,2010年一季度,全球贸易额同比下降40%,而同期中国贸易额降幅为24.7%,这表明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并没有减少,这也是导致针对中国贸易限制措施陡增的重要原因。

(3)存在有意的有针对性的贸易壁垒。一些发达国家的行为有时往往严重脱离环境的意图,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绿色壁垒,这些壁垒有显著的歧视性、排他性。例如,金融危机以后,2010年发达国家大肆宣传中国“毒建材”问题,有意恶化中国建材产品的质量口碑,以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内部原因:

(1)我国企业不懂规则。遭遇绿色壁垒,很多时候是由于我们的企业和相关机构不懂国际贸易规则,不仅不能很好的规避,还在收到相关贸易投诉的时候不知如何应对。我们虽然已经“入世”,但是我国出口贸易企业少有真正掌握世贸组织的规则,更别说发达国家的游戏规则了。

(2)我国相关环保标准及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不及发达国家“。中国制造”虽有很大的价格优势,但是在质量方面确实有很多不足。我国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对环保往往不够重视,例如儿童玩具铅含量超标等,退一步说,即使没有发达国家苛刻的环保标准,这样的产品也确实不适合儿童使用。由此可见,我国的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还有一定差距,但是差距在逐年减小。截至2008年,中国国家标准的46.4%已经实现与国际对接,2010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85%。

3我国企业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

3.1政府角度

3.1.1反对贸易保护行径,在世贸组织框架内帮助企业应对绿色壁垒政府应妥善处理贸易摩擦,将旗帜鲜明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作为首要外贸政策目标。同时充分利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在掌握世贸组织救济措施规则的前提下,依法运用贸易救济措施,帮助国内企业应对各项贸易壁垒。

3.1.2尽快建立完善我国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现行的法律执行力度不够,地方行政保护和“以罚代法”、行业标准不完整、投资审批中项目污染源处理不配套、污染物的异地转移运输管理不协调等问题广泛存在;一些发达国家和不法厂商利用我国在环保法规上的漏洞,肆意向我国转移污染源,损害了国民和国内经济的健康。完善法律体系并坚持贯彻执行是根本措施也是当务之急。

3.1.3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与环境组织的环保标准制定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参加了世界大多数的经济贸易组织,参与了有关经济和环护的多边谈判以及相关规则的制定,也是借以维护我国环境保护与争取有利的经济贸易利益的有效途径。

3.2企业角度

3.2.1转变思想,适应低碳时代的要求,积极做好企业转型绿色贸易壁垒的设置也有其积极的影响,能够在经济效益方面刺激企业对产品和发展战略的转型,由以往的粗犷式的、只重利益不重环保的发展模式向低碳节能健康的绿色生产升级。从社会责任和消费者满意度上,企业都必须积极做出改变,走绿色发展之路。

3.2.2重视技术创新,提升质量,优先发展绿色产业和高技术、低耗能和无(低)污染产业,培植“绿色生产力”企业应该抓住低碳经济兴起的时机,借助绿色贸壁垒的严格标准,培植绿色生产力。目前市场处在消费观价值观转型之际,低碳生活的口号随处可见,几乎所有企业都在强调生产创新低碳产品,例如绿色通信,绿色消费等等。同时我国的消费者环保意识也明显增强,对产品的环保内涵,生产标准,成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正是创新产品,升级产品的好时机。中国企业目前的能耗强度和能源效率都明显偏低,有很大的潜在空间实现节能减排。因此企业有压力也有能力实现绿色生产。

篇9

(一)高端服务业的发展阶段

从全球范围看,高端服务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工业革命到二战以前,以科技、营销、职业教育、专业服务为主;初步发展阶段:二战到20 世纪80 年代,以消费服务为主;快速发展阶段:20 世纪80 年代至今,既包括消费服务,也涵盖生产服务。

(二)高端服务业概念演变

高端服务业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提出的。他认为,工业社会的服务业主要是交通运输业和零售业,后工业社会的服务业应该是高端服务业。理论依据是服务经济和产业价值链理论。

国内最早明确提出高端服务业概念的是深圳市,从现有文献来看,目前国内对高端服务业的定义和内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种:一是生产资料和产业价值高端性。比如,深圳市曾指出,高端服务业具有高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二是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高端性;三是高端服务业等同于现代服务业。

各种观点从不同角度界定了高端服务业。综合研究内容,本文将高端服务业定义为具备三高、三新、两低、一能特点的服务行业。三高是指位于价值链的高端,是现代服务体系中的高端部分,知识、技术和智力等非物质资源投入较高。三新是指依托新技术,创新型组织形式,全新经营方式。二低是指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一能是指能够较大程度地辐射和带动其他行业发展。

(三)高端服务业的行业界定

高端服务业是社会分工细化和工业高度发展的产物,随着现代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而衍生,它主要提供知识性、技术性和公共性的服务手段。我国的高端服务业主要涉及以下领域:①包含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服务等业务在内的现代金融服务业;②包含会计、审计、评估和法律服务等业务在内的现代专业性中介服务业;③包含酒店、景区、餐饮和导游服务等业务在内的现代旅游服务业;④包含广告设计、影视传媒、策划、体育、娱乐和装潢装饰服务等业务在内的现代文化产业;⑤包含运输、仓储和中转服务等业务在内的现代物流服务;⑥包括信息、服务外包、房地产、体育、文化、会议会展和教育培训服务等业务在内的其他服务业。

二、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现状

我们对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行业前景和相关企业经营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将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总结如下:

1.发展环境稳定,政策支持度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推动生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河北省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把积极发展高端服务业作为重要任务;秦皇岛市也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十三五时期的主要任务。近几年来,秦皇岛市通过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建设的方式,不断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投入,2014年全市安排的101 个重点项目中,现代服务业项目38 个,总投资1642 亿元,占比分别为37.6%、82.4%,其中包括:港口物流建设、旅游商品孵化等项目。

2.服务业稳步增长,发展势态好。近些年,秦皇岛市服务业不断发展,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2013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49.72 亿元,比重为47%;2014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77.68 亿元,比重为48.1%;2015 年秦皇岛市实现生产总值1250.44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27.72 亿元,所占的比重为50.2%。(数据来源:秦皇市统计局)

3.新兴产业涌起,行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秦皇岛市确立了国际滨海休闲度假之都、国际健康城和科技创新之城的功能定位,港口服务业、物流服务业、旅游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体育、文化创意服务、咨询服务以及研发和技术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也在迅猛增长。2014 年,秦皇岛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7403 万吨,集装箱吞吐量41.40 万箱;电信业务收入26.64 亿元;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851.97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93.62 亿元;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2278.27 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1515.22 亿元,全年实现保费收入49.98 亿元;随着国际拳联世界女子拳击锦标赛、国际青年足球邀请赛、北戴河国际轮滑节、河北华夏冲超赛和秦皇岛国际马拉松赛的举办,带动了秦皇岛市场馆、接待、传媒和广告等服务项目的发展。(数据来源:秦皇市统计局)

三、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行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总的来看,我国高端服务业发展起步晚,平均水平不高。根据国际比例,中国高端服务业应该占到GDP 的35%,但是,我国高端服务业仅占GDP 总值的20%左右。高端服务业决定了一个国家或者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地位。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经济水平越高的国家或城市,高端服务业占GDP 的比重越高,如发达国家中的伦敦和法兰克福能达到70%,纽约能达到66%,东京、新加坡和首尔能达到60%,而我国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北京、上海和广州分别仅为40%、35%、30%,秦皇岛市的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属于国内平均水平,仅为20%。

2.产业能级低,行业带动作用不明显。高端服务业最大的特点是有很强的产业带动和辐射作用。由于受我国整体水平的影响,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起步较晚,服务产品、渠道建设、服务手段、保障制度等方面缺乏创新,比较优势差,导致高端服务业整个产业能级较低。另外,由于秦皇岛市农业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等原因,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格局,工业未成熟,服务业先行,农业和制造业不能有效激励服务业的发展,同时,服务业无法为农业和制造业提供有效服务,无法充分发挥高端服务业对整个秦皇岛市产业链的辐射带动作用。

3.高端服务业的需求不足。近些年来,秦皇岛市服务业的发展并没有带来高端服务业需求的扩大。第一,秦皇岛市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较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85%,消费能力不足,导致服务需求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速度较慢;第二,秦皇岛市城镇化水平低,约为50%,低于全国55%的平均水平,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缺乏载体支撑和需求基础;最后,我国产业分工体系不完善,社会分工精细化程度低,中间需求没有脱离产业链,导致金融、法律、物流、仓储、中介、文化创意、传媒和外包等行业需求量少,市场不成熟。

4.缺少龙头企业,无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秦皇岛市南临渤海,北依燕山,地处首都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有着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美誉,坐拥夏都北戴河的滨海资源,服务业主要集中在港口、旅行社、酒店和餐饮服务等产业,缺少大型现代服务集团,而金融、信息、中介、会展和文化服务方面比较滞后,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无法实现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的规模效应,不利于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竞争力的提升。

四、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发展对策

1.政企合作,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鼓励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的发展, 政府应该根据需要制定绿色政策,设置绿色通道,通过放宽政策、简化审批手续和规范管理等措施激发市场活力;在市场准入、税费、就业、融资、用地、价格、产权变更等方面出台有关扶持政策, 实行行业分类指导,对重点行业进行重点扶持; 加强对秦皇岛市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的投资示范引导,以吸引更多资金流向服务业,通过放宽准入、改善服务、规范税费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流向高端服务业;加强电子口岸建设,简化进出口贸易流程,提高港口作业效率;由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代表组建高端服务业行业论坛,定期开展国内外高端服务业发展形势和经验借鉴的讲座和交流会,共同探讨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

2.创新驱动,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利用重点项目建设,在高端服务业领域重点选取一批发展潜能大、竞争实力强、辐射面广的品牌企业,赋予招商引资、人才引进、机制创新、技术引进和研发等方面的鼓励措施,全力培育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龙头企业,打造高端服务优秀品牌,形成牵引、示范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提升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3.引进业务,拓展服务需求。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利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创建活动和养老服务业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推广、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的创新,利用区位优势积极承接北京、天津等地疏解出来的现代物流、房地产开发、体育、会议会展、休闲养生、老年康乐、康复医疗和教育培训等高端服务项目。

篇10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设计;思考

所谓绿色建筑,其实质是指在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内,尽可能的节约资源、能源,减少建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通过对节能环保建材的使用,来为人们提供一个低能耗、高效率的建筑使用空间。这便是绿色建筑的基本定义。直至目前,绿色建筑已被公允为一种可持续性的生态节能建筑,并逐渐成为21世纪建筑发展的主流。

1 推动绿色建筑的意义

为了缓解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且逐步落实环境建设工作,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融入到实际行动中,使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人们的共识。绿色建筑作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根本途径,其主要提倡节能减排,并希望所设计建设出来的绿色建筑能够满足以下三个目标:(1)能减少自然资源和能源的使用量,缓解当前所面临的能源危机;(2)能在节约资源能源,减少建筑能耗的同时,满足居住要求,为居住者创设一个环保、舒适的居住环境;(3)减少建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防止臭氧空洞。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拿我国来说,当前大部分城市都在大范围、大面积的开展建设活动,城市生态景观快速发生变化,城市生态系统和外部环境进行着大量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仅就建材而言,我国钢、水泥、平板玻璃、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砖、砂、石几项生产耗能达1.6亿多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生产的13%左右。我国新型墙体材料的产量虽然增加很快,但实心粘土砖仍然占80%以上,不仅年耗煤达5000多万吨,而且是每年要毁掉10多万亩土地资源,还要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和温室气体。

建筑系统在使用、改造和拆除过程中,比建造它还要发生多几十倍的能量与物质的交换。有资料表明,一个建筑使用6年所消耗的能量就相当这个建筑建造中所消费的能量,而建筑的寿命要达到50-100年。在建筑使用能耗中,仅占全国人口14%的采暖人口,每年用于采暖的能源高达1.3亿吨标准煤以上,占全国能源生产的10%,保温不良的墙体材料造成的热损失估计达1.2亿吨标准煤,按单位面积计算,我国住宅采暖能耗相当于发达国家的3倍。与此同时夏季空调和现代照明的耗能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一个建筑体系,是否可称为绿色建筑体系,其界定的原则,不在于它是否应用了某种绿色设计的技术方法,而是要从以下两个观点考虑它是否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一是要从建筑全寿命周期过程中,对环境和资源影响的考虑;另一个就是要从建筑材料及使用功能,对室内、室外,对局地、区域及至全球环境和资源影响的考虑。只有在这两方面达到一定标准的建筑体系,才能做到无害化、无污染和可循环。

2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思考

2.1 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提倡绿色消费

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动绿色建筑,其首要工作是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加大对社会公众的绿色生态意识教育力度。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加强建筑设计师的绿色环保意识教育。建筑设计师是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主导者,其在设计和创作建筑物时,必须对当前社会的建筑意识有所了解,并结合时展脚步来进行建筑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建筑物才有可能被大众认可和接受。但是,建筑师也应该清楚自己的责任,尤其是在当今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绿色经济”的宏观背景下,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时除了要关心社会历史、社会人文之外,还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将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以便设计出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

其次,除了建筑设计师以外,社会公众的绿色建筑生态意识培养也同样重要。推行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第二步工作是加强社会公众的生态意识培养,提倡绿色消费。这里所说的绿色消费主要是指人们在娱乐、出行、居住等活动中,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尽可能的节约社会资源和能源,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的一种生活方式。绿色建筑设计的推行与绿色消费方式是有着一定关系的,推行绿色建筑设计仅仅只是提倡绿色消费方式的一种基本方法,只涵盖了“居住”这一方面。但是推行绿色建筑设计,只有在社会公众都形成了固定的绿色消费方式后,才有可能会被真正贯彻实施。

2.2 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推行绿色建筑评估

想要推行绿色建筑设计,建立相关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是十分必要的。需要清楚的是,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实质上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是推行绿色建筑设计的有效措施。因此,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组织力量,结合我国国情,着手建立一套实际可行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并深入研究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标准,在评估实践中不断更正和修改,完善不足。

总的来说,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是一个有效的管理方法,虽然它在实践中无法指明相关单位行或部门应该怎么做,但它能够告诉你哪些事是不能做的。这种评估方式在绿色建筑设计工作中发挥着重大的意义。

2.3 改革建筑工程运作模式,加强建筑师对工程全过程的控制

在当前国内建设体制下,开发商把一个建设工程分段发包给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包括建筑材料和设备的采购,也基本上是开发商说了算。一般说,建筑师往往都是先进理念的代表,可是在现行体制下,建筑师的权利极为有限,加上设计招投标运作的不规范,建筑师往往只能按照投资商的想法追求建筑的造型和画施工图,谈不上对工程全过程的控制了。所以给建筑师的创作空间,和控制工程质量的权利已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在立项时就应该有绿色建筑的创意要求,同时扩充现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按照绿色建筑体系的要求进行可行性研究,建筑设计单位服务的领域要积极进行延伸,按照国际通行的咨询服务的模式来运作,服务的对象应该包括业主、承包商、金融机构等实施各种项目总承包的方式为建设工程提供建设全过程的服务。

结束语

总而言之,推动绿色建筑要依靠全社会生态意识的提高,依靠市场机制的驱动,靠政府政策法规的规范与诱导,但建筑师的先觉无疑是重要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于春普.努力推动绿色建筑设计实现可持续发展[J].中国勘察设计,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