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存在问题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金融存在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村金融;供求不足;资金利用率低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一、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化程度较低,不利于规模经济的发展
经历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农村地区的种植方式科技化程度虽然发展迅速,但仍然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法式,家庭小农厂,以及种植大户的的比例仍然较低,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的私有生产方式依然是我国农村地区的主要形式,与国外发达国家农村地区相比,在抵御风险,规模生产的成本化优势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生产材料价格的波动,对于以小规模生产方式存在的个体农户的影响巨大,不断压缩农民的利润空间,不但不利于农民增收,而且也阻碍了整体经济的发展。由于单一生产,对于品牌化意识较低,生产出的农副产品达不到品牌产品的品质,低产量,低附加值,使得产品只能在低端市场徘徊,导致利润空间有限。无法切实实现增收的目的。
(二)农村金融服务行业过于单一,无法满足金融需求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二十年中,农村金融市场得到了充分发展,但总体状况较发达国家相比扔有不小的差距,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不合理化仍然有待改进,农村金融抑制现象依然明显,供给与需求双方面的不足也阻碍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长效发展。
我国现行的农村金融服务行业主要以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以及一些村镇银行为主。对于资金需求巨大的农村第区显然存在僧多粥少的窘境。而作为资金的持有者银行必须考虑到资金放贷的安全性,所以在贷款上审批程序十分复杂,作为以土地为主要资源的农村,缺乏相应的抵押物,导致贷款十分困难,甚至无法贷款。加之放贷时间过长,资金不能及时到达农民手中,更加剧了农村地区的资金需求的紧张。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银行机构,多数反其道而行之,即吸收农村地区的存款,将资金投放到收益更高,风险更小的城市中,这使得本就十分紧张的农村地区资金更加捉襟见肘。利益趋向化,使得部分银行裁撤营业网点,这使得原本薄弱的金融服务部门变得更加单薄。农村固有的民间借贷多为家庭式,或熟悉个体之间的一对一借贷,无论是资金量还是所涉及的领域都远远达不到市场总体的需求,加之国家对私有金融机构的管制条件较为严格,也不利于资金向农村地区的流入。
(三)农业保险的推广范围狭小,普遍意识不足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靠天吃饭的行业,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农村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步增强,但从根本上讲农业仍然是风险较大的行业。作为一种高风险行业本应由健全的保险体系保障其生产的安全性,以及控制损失最小化,但农业保险在我国农村地区几乎为零。其主要原因是:1.农村地区对农业保险普遍没有了解,保险意识不强,保险公司同样不愿意话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投入农业保险的宣传开发,于农业保险这根鸡肋,保险公司多处于放弃状态,对于农村生产者来说,在资金原本不足的情况下,更不愿意用多余的资金投放到保险上。由于高额的保险费用,即使有农民想要投保,资金上也无力承担2.对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保险公司,不愿意涉足风险高,收益低的农业保险之上。加之政府部门没有对保险公司提供相应的政策资金帮助,使得保险公司不愿意投身农村领域。两者的相互作用使得我国农村地区风险可控机制严重缺失。
二、关于改善我国农村地区金融环境的几点建议
首先,应加大我国农村粗放经济向集约型转变的改革速度,推进农村产业化步伐,整合粗放型单一生产方式,将农村地区产品集约化品牌化,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政策扶持,特别是对村镇银行的建立,不仅仅是对数量上的单一增长,应从服务范围,资金放贷的宽泛性,以及服务品种上进行改革。鼓励社会闲散资金进入资金需求较为旺盛的农村地区,这一切如果没有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是很难做到的。只要加大立法监管机制,非正规性的金融部门将对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鼓励民间借贷,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确保在吸收民间存款的同时,保障资金的安全使用和回收。其次,应加大我国农村地区保险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农村地区保险意识,鼓励保险公司对于农业保险的投放,予以相关的政策扶植,确保保险行业在农村地区健康有序的发展。
金融促进经济发展,如何行之有效的改善我国农村的金融环境与服务,是接下来我国农村经济能否迅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如果能行之有效的解决影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存在的问题,必定会促进我国经济整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庄舒怀.农村金融改革现状与前景分析[J].财税金融,2014(1).
[2]周立.农村金融市场四大问题及其演化逻辑[J].财贸经济,2007(2).
篇2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存在问题;对策
农村金融服务是目前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其中农户贷款难便是农村金融服务中尚未得到解决的一个突出矛盾[1-2]。在此情况下,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大力发展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和扩大农村小额贷款投放,成为农村金融服务中所要着力解决的当务之急[3-4]。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影响,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不足依然格外明显。现将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总结如下。
1金融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银行业金融机构撤并,支农服务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县及县以下网点撤并力度较大,金融网点的大量撤并,在使银行业机构减少成本和降低风险的同时,也带来农村金融服务的弱化,特别是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体制改革的深入,这种弱化影响日益显现。在一些偏远山区,由于没有金融机构,当地农户无法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办理业务要到十几公里以外的乡镇或县城,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和融资困难。
1.2农村资金外流严重,“三农”资金供求矛盾加剧
目前,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大量农村资金流入其他领域,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紧张的趋势[5]。农村资金外流的渠道主要有:一是国有商业银行资金上存。由于基层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权限缩小,难以发放贷款,大量存款因闲置上存。二是邮政储蓄“抽水”。加剧了农村资金的供求矛盾。三是支农资金“农转非”。由于以上原因,导致当地中小企业贷款压力全部转嫁到农村信用社身上,形成事实上的支农资金外流,导致“三农”信贷资金的萎缩。
1.3贷款利率定价固化,不利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由县联社统一确定,基层信用社只能严格执行县联社制定的利率,没有利率定价的权限。这种简单的浮动利率式定价方法虽方便操作,但忽视了农村信贷市场对利率定价的需求,限制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开展。高利率虽然可以给信用社带来更大利润,但同时却使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加重了贷款农户负担,不利于支持“三农”发展。农村贷款需求多为生产性需求,具有收益低、不稳定的特点,高额利率往往会让农户对贷款望而却步,转而缩减经济投入或适当缩小生产规模,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1.4金融服务手段单一,难以满足“三农”需求
目前,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的手段单一,经营的贷款业务主要包括短期农户贷款、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普遍存在期限短、金额小的特点,难以满足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6]。
2对策
2.1加大“扶小”力度,加快金融体制创新
目前,很多金融机构内部的业务流程、核算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主要是以大中型企业、大项目为对象进行设计的,不适应农村信贷“短、小、频、急”的要求,需要引导金融机构在县乡建立“扶小”的专营服务机构,单独考核、独立核算,减少审批手续。一是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形成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维护和巩固县联社的法人地位,使其真正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二是加快做实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把农业银行县域支行真正改造成为自主经营、自求平衡、自我约束、自负盈亏的“三农金融事业部”经营单元。三是深化农业发展银行内部改革。加大对农村改革发展中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土地规模化整理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业务。四是鼓励国家控股的大型银行和各商业银行通过多种方式开办农村金融业务,参与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此外还要不断壮大农村金融服务的市场主体,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投资者创办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并落实相应的政策扶持与风险监控措施。
2.2提高“扶小”效率,推进金融产品创新
要注重财税政策、监管政策、货币政策和农村保险业发展的协调配套,通过多项政策的组合,进一步调动金融机构参与农村金融市场的内在积极性,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向“三农”。 要抓紧出台林权、农业机械、土地承包经营权、住房和宅基地等农村生产要素的确权、登记、评估、抵押、转让等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并且适当地降低相关环节的收费。农村信用社应盘活农村金融“生物链”,开发“公司+农户+信贷”、“保险+信贷”等多种信贷产品;农村信用社要因“物”制宜,在全国率先开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产品,只有这样的大胆尝试才能打破多年来农民“有房有地没法贷款”的僵局;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加大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的贴补力度。
2.3完善“扶小”机制,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创新外部环境
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既是推进金融服务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推进金融服务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信用体系越健全,金融机构产品开发的约束条件越少,开发的思想解放程度越高,创新水平越高,开发的领域越广,贷款主体应用的也会更多更灵活。因此,要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创建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使信贷双方建立互信机制,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吸引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农村。要注重财税政策、监管政策、货币政策和农村保险业发展的协调配套,调动金融机构参与农村金融市场的内在积极性,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向“三农”。日前财政部出台了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令人欣喜。而加快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可为抵押品交易创造条件,要尽快出台农村金融机构依法处置有关抵贷资产的相关政策,这对农村金融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2.4规避“扶小”的风险,让小农户“不差钱”落到实处
一是加大信贷与保险的合作,利用商业手段分散风险。2009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首次提出,要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各地“银保互动”的热情高涨。比如小农户可投保“小额贷款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万一他遭遇意外,保险公司负责赔偿,信用社不担心没人还贷款。小额贷款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在农信社向农民发放小额贷款时,专为贷款户配套提供的一款意外伤害保险。贷款人投保“小额贷款人身意外险”后,不需要抵押或担保,就能顺利地从银行或信用社获得贷款。近两年来,这种“银保互动”的形式在各地悄然兴起,多家保险公司参与,使不少农户受益。二是保险公司要不断提升保险在涉农借款人中的渗透度,扩大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林业保险、渔业保险品种。积极开展农民家庭财产、农房、农机、农村小额贷款借款人人身保险等涉农保险业务,为小农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保险服务,有效提高保险在涉农借款人群中的覆盖度。三是鼓励小农户这样的借款人对贷款抵押物进行投保。小农户可以为自己贷款的抵押财产、经营的农业项目、家庭主要劳动力进行投保,以增强借款人的风险应对能力和信贷资产保全能力。四是鼓励银行和保险公司积极主动倡导、参与和建设,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农户、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因共同利益关系采用多种组合方式的农村信用共同体,引导发挥信用共同体的联合增信功能,促进形成政府政策性扶持资金投入、银行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保险公司提供农业保险、担保公司或担保基金提供贷款担保、涉农部门提供综合服务保障的多方联动机制,让更多的小农户受益。五是注意开掘乡土文化中的“信、义”价值。以宗族脉络和乡约道德为基础的乡土文化,是许多农民“信用”的基础,金融机构应大力开发小企业、小农户的联合担保贷款,既克服银企、银农信息不对称的困难,也能让更多的创业农民“不差钱”!
3参考文献
[1] 李爱兵.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0(4):54-55.
[2] 周泽炯.对农村金融体系发展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经济纵横,2010(4):90-93.
[3] 林秀琴,刘福波.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7-29.
[4] 叶海燕.当前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决策导刊,2009(2):17-18.
篇3
(西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西安710122)
摘要院回顾了关于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的文献和国内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提出了渭南农村金融服务中主要的问题是网点的问题。通过对渭南农村金融服务网点数量、布局、人员、资金等现状的调研,获取了大量的信息,借用其他文献中的理论,对渭南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进行了现状分析和总结原因,得出了要加快改进渭南金融服务网点的结论,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 院农村金融服务;网点数量;资金外流;贷款;风险
中图分类号院F832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5)27-0203-04
0 引言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日益完善,农村融资渠道不断扩展,国家认为必须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在国家采取相应的政策、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的需求仍然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农村金融服务供需失衡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其中较为突出就是服务体系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金融服务网点的问题。本文就陕西渭南农村金融服务网点中的问题来展开论述。
1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处于不断完善与改进的过程中。农信社、邮储、农业发展银行是主要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农村信用社方面进展主要表现为存贷款业务发展较快、盈利能力大幅度提示、农村信用社长期积累的沉重历史包袱逐步得到有效化解等。邮政储蓄银行的进展主要表现为开始利用网点优势来提供服务、采用多种形式将资金投放到农村、不断丰富涉农贷款产品。而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力度不断,在2010 年末贷款余额达到了16709.9 亿元,比2007 年末增长了6485.9 亿元[1]。而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仍是不完善的,目前在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其中较为显著的有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人员的匮乏,农村资金大量流出,农业银行提供的服务面过窄、主导地位下降等问题。
2 渭南农村金融服务网点中存在的问题
2.1 布局问题
从渭南市农村金融网点的布局来看,其分布是不均匀的。渭南农村主要的金融服务网点是农村信用社,共368个。具体分布如表1。从分布图表来看,农村服务网点最多的区域是临渭区,而面积与临渭区差不多甚至比其还大的华县、韩城等农村金融服务网点数量却只达到了临渭区的一半多。第二,在每一个区域里,农信社的分布都会集中在县域里,而很多村镇都没有服务网点。如富平县,虽然有41 个服务网点,但是只有不到10 个网点是建立在县域以下的。虽然这一现象近年来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可有些村镇至今仍没有金融服务网点。
2.2 数量问题
渭南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少,导致了农村金融服务网点的减少。在四家大型商业银行收缩县域营业网点的同时,渭南其他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也在减少。除了少量的农村商业银行和一些非正规的金融机构,渭南市农村的金融服务网点共有451 个。其中农村信用社服务网点共有368个,邮政储蓄服务网点仅有83 个。
2.3 人员问题
最后一方面便是农村金融服务网点人员的问题。在从业人员这里主要存在留守和空缺的问题。近年来,渭南市金融业从业人员,也因为机构的问题而选择留在县域级以上的地区,去往真正需要提高金融服务村镇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少。有些地区虽然网点数量充足,可是人员数量不够。相反,有些地区网点数量很少,金融机构工作岗位也很少,而从业人员数量却很多。如表2 中的富平和韩城,这两个县级市人口很多所以从事金融业的人员数量也在增加,但是真正去村镇金融网点工作的从业人员并不多,这就造成了人员在城市的大量滞留。就理想人员分布情况来说,留守的人员应该去人手不够的地方工作。但是大部分人员都会选择去其他县域以上的机构,不会选择贫困偏远地区,这样没有金融从业人员的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会越来越差。
2.4 服务内容问题
从国家开始放开农业的发展后,农村对于资金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不仅农民对自己融资生产需求增多了,对农村建设的需求也增多了。农村经济正处于有无限潜力而厚积薄发的时代。
然而,渭南的信贷支农完全没有发展起来,渭南市农村贷款尤其是大数额贷款一直是比较难的。2005 年,渭南市国民生产总值实现312.42 亿元,全市农总产值达96.32元,较2000 年增长了39.78%。然而,截止2005 年末,各项贷款余额为236.6 亿元,而农业贷款余额为46.91 亿元,其中不良贷款余额41.52 亿元[2]。在农业生产总值对渭南市GDP 影响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农民的贷款却只占了总贷款的19.9%,大部分都是不良贷款。
在渭南市农村金融服务内容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即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功能单一。虽然农村现在和城镇一样,可以享受最基本的如支票、本票、汇票、信用卡等金融工具,但是大部分业务都没有普及到县级以下的农村。农村信用社、储蓄银行一般只提供小额信贷、储蓄等业务。在信用卡已经普遍使用的今天,渭南的农民甚至很少接触到信用卡,办理支票等业务手续也要耗时很多天,极其不方便。而且农村银行服务范围不大,在《农村金融服务问题及对策浅析》中,作者提出现在国内农村银行服务功能单一:“现在大、小额系统不普及,延伸不到位,借记业务仍未开展[3]。”
2.5 资金问题
对于农村资金,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村资金来源很不稳定。纵观我国农业发展历史,往往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农业生产大滑坡了,农村经济出现大问题了,立即就会引起高度重视,各种优惠政策和资金投入就会到来。而农业形势稍有好转,往往就会忽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各种资金来源渠道就会越来越少[4]。渭南农村也是如此,近年来,渭南农村银行筹集资金主要来自于国家的无偿拨款,但是这种拨款通常不能真正的到达各个村落,农村银行经常都只能向中央银行高利率申请贷款。
其次是资金流向的问题。自从1993 年金融体制改革确立了国有银行要以利润最大化为标准,四大国有银行相继撤出农村,带走了农村大量的资金。商业银行撤出农村后,农村资金主要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流出。邮政储蓄的特点是只存不贷,所以大量的农村资金从储蓄银行这里流失。根据资料显示,农村客户在邮政储蓄银行的储蓄额超过了50%,所以邮政储蓄吸走了大量的农村存款,而且大部分都流出。另外一方面是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虽存款也贷款,但是它以吸收大量贷款而发放小额存款为经营方法。就这样,农村资金大量反复流出,“抽水机”榆效应增大,农村客户贷款越来越难,有些农村客户需要大量资金时甚至去借高利贷。众所周知,农村银行本就应该是用来支农、为农民提供信贷的,农民将自己的资金存放在银行就是为了在需要资金的时候可以及时从银行贷款。而近年来,渭南市的农村银行将资金大量外流,投资于非农业领域来获取收益,农村客户即便是贷款也只能进行小额贷款。当村民需要大量资金时,银行通常没有充足的资金贷款给农民。
2.6 规模问题
渭南农村虽然有大量金融服务网点,但是这其中提供不了大量贷款的农村信用社和邮储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两者规模都很小,信贷力度远远不足,而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寥寥无几。比如:农行白水支行对农户的贷款除了政策性的扶贫贷款外,近5 年来几乎没有向农户投放贷款,从而使农村信用社成为农业贷款的主要金融机构[5]。从白水县的实际情况看,尽管农村信用社是直接覆盖广大农村、网点众多的金融机构,但由于其资金实力和其主要定位于农户小额贷款的制约,仅靠信用社一家筹资支农,发放支农贷款,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农业生产资金要求。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仍限制着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非正规金融机构扩大规模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正规机构缓解支农压力,可是近些年来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规模却在不断的缩小。
3 渭南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经济原因
制约渭南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最首要原因便是经济。渭南农村面积很大,农村户口也占了总人口的大部分,但是经济发展却很慢,农村与城镇的贫富差距很大。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造成了资金外流,金融体制改革确立了商业银行要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能提供大量贷款的商业银行撤出了农村。农民从事的农业收益小,银行对农业投资往往收益都不高,所以不只是农村商业银行,还是农信社等本该支农的农村金融网点都将大量存款资金投资到收益高的非农业领域,不愿意贷款给农民。农村经济发展较慢,农村金融工具的种类和服务的范围受到限制,失去了很多可以贷款的途径和机会。这些原因逐年降低和压制着农村客户的贷款额,金融机构对农村的信贷额和追加的贷款早已远远小于存款数额。
3.2 银行自身原因
不管是农村商业银行,还是农村信用社,都会因为银行自身的逐利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弱势性而减少在农村开设网点。渭南大部分农村金融网点都集中在县域内,偏远的农村通信、交通都不发达,大部分银行不愿意在那里设立网点,一部分原有的网点也已经撤出,所以很多村落到现在都没有服务网点。网点的减少也会影响从业人员的数量,从业人员即使没有岗位也留在了城镇中待岗,只有很小一部分人员愿意前往农村就业。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和从业人员的减少,农村经济获得的金融服务力度不足。农村企业金融覆盖水平近年来虽有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3.3 风险原因
实际上,农村资金外流、金融服务网点逐渐从农村撤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农业风险大。众所周知,农业生产不仅需要辛勤的劳作,还需要天气情况的配合,才能种植出好的食物。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如果恰逢劳作时天气恶化,农业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纵观近几年,渭南天气一直都很不稳定,发生了很多起的自然灾害。农业一直是风险很大的产业,所以银行对农村客户只进行小额的信贷。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信用社提高了贷款的利率,在农村贷款很容易就形成高利贷的现象。所以农村客户办存款等业务都会到城镇银行去办,在这个过程中资金也会流出。
3.4 农民自身原因
一是农民没有保险意识。即使农业风险很大,大部分农民仍没有保险意识,认为保险是多余的、不必要的,风险才会进一步加大。就算有保险意识,也会因为自身收入比较低,无法支付过高的保费而不去买农业保险,这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二是农民对于金融工具的认识远不及城镇居民,在信用卡已经普及的今天,农民仍没有使用信用卡的意识。三是农民在信贷过程不能提供有力的抵押物,农民的财产大部分都是房产和农作物,而这些起不到抵押的作用。没有了信誉保证,风险又大,银行就很难为农民提供大量的贷款。
3.5 政策原因
国家政策是农村金融网点能够顺利开展并发展的保证。然而,我国对于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并不全面,有一些弊端会限制着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例如,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持续退出农村,农信社等农村银行无力支农的今天,国家仍限制着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机构相比较,明显可以看出农村的非正规金融机构在规模方面相对较小,但其在农村金融市场中有着很强的竞争力。经营较为灵活且融资成本较低,对于资源配置有着合理的引导作用,对于中小户资金的需求能更好的满足[6]。但是,国家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正规金融机构方面,而目前渭南主要的农村金融机构只有农信社,政府没有考虑到只靠着农信社根本无法满足农民的融资需求,也一直在没有重视非正规金融机构的作用,反而一直压制着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这种现状代表着国家政策的不均衡。
4 渭南农村金融网点服务问题的解决措施
4.1 金融机构数量减少、分布不均问题的解决措施
国家必须先拨款解决渭南农村地区没有金融网点的问题,将建设目标定在县域以下的村镇。要找出网点为空白的村落,根据人口面积比例计算出需要建立金融网点的数量,然后在相应地点建设金融机构。保证每相隔一定距离都会有金融网点的存在。比如潼关,因为人口少且分散,可适当增大建设网点的距离。对不同的情况应该采用不同的政策,才能确保服务质量提高。增加网点为农村客户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会增加他们存款贷款数量的增加。金融产业要想真正的做到为广大农民服务,就要让他们享受银行提供的便利和帮助。渭南目前农村主要的金融服务机构是农村信用社,所以先要增加农村信用社的数量,让他们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并且每月按期给与补贴。国家虽然鼓励四大国有银行要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理念,但同时要促进商业银行进入农村,为农村客户贷款提供服务,为了实现商业银行进入农村,可以对商业银行减少所得税,增加他们的利益。
山东诸城市的经验证明了这一措施的可行性。据有关资料载,截至2010 年10 月底,诸城市农村合作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潍坊银行已进入全市208 处农村社区,共进驻金融服务人员453 人,实现了农村社区的全覆盖,为农村居民打造了社区两公里金融服务圈。2009 年4月至2010 年10 月,诸城市通过设在农村社区的208 个“金融服务站”共计发放贷款2援3 万笔,金额8援5 亿元;农村地区贷款余额52援1 亿元,同比增长16援3豫,高出该市金融机构全部贷款增幅1援5 个百分点。[7]
4.2 资金的来源与去向问题的解决措施
目前农村资金向“非农”领域转化问题日趋严重[8]。国家相关部门应定期检查人民银行对农村银行特别是小规模银行的拨款,保证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都能得到国家的补助。首先,降低邮政储蓄银行向中国人民银行转存的利率,避免高利率转存后资金从中国人民银行流出。再次,政府应明确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应对服务对象的范围加以限定,同样也得规定向非农业投资的比例,设立“三农贷款”专营中心来确保资金全部用于农业贷款。最后,金融机构应增加针对农村客户的金融工具种类,农民贷款存款的方式多了,业务多了,农民信贷方便多了同时也能让金融机构获得更多的资金来确保盈利。今年8月,在广州举行的“广东普惠金融论坛”上,广东农信展示了自2005 年以来改革发展、践行普惠金融取得的成果。
10 年来,3000 多个助农取款服务点、400 多家村级金融服务站、100 多家“三农贷款”专营中心和“小企业贷款”专营中心、推出了近200 个“金摇篮”信贷和理财产品等方式,让“三农”和小微企业享受到了“低价”和“便利”的金融服务。10 年间,广东农信在践行普惠金融中实现了“惠人达己”,不断做大做强,将一个资不抵债870 亿元的烂银行发展成为所有者权益达1600 多亿元的好银行,将一个总资产6300 亿元的小银行发展成为总资产超过2 万亿的大银行。[9]广东农信改革发展的例子为解决资金的来源与去向问题提供了借鉴。
4.3 农业保险问题的解决措施
农业保险成为了解决农村金融其他问题的基础和保证。第一,应加强和提高农村户口的保险意识,农民一旦知道保险可以降低可能发生损失的概率,才会愿意花钱在买保险上。第二,必须规定农村金融机构要以低利率贷款给农业保险。第三,对农村户口应降低保费。对于农民来说,经济问题是核心,按一定比例降低保费后,才会有更多的农民可以买得起保险。
4.4 限制非正规金融机构问题的解决措施
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农户对于资金的需求,因此大力扶持和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应一视同仁,减少对非正规金融机构的限制,并且允许非正规金融机构按一定比例向中央银行贷款,应扩大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规模来帮助正规金融机构一起支农。
篇4
一、县域金融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金融支农体系不够完善。前些年,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逐步深化,业务向大中城市集中和转移,国有商业银行县域机构逐渐收缩,特别是在农村的金融服务网点大量被撤并,国有商业银行逐渐淡出农村金融业务,大部分县(市)农村目前仅农村信用社一家支农金融机构。如汉寿县2000年以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的金融服务网点达20多家,而目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的金融服务网点仅剩三家,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大量撤并,重组,形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盲区,削弱了县域金融支农的力度。
2、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支农资金供求失衡。一方面,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农业税的逐步取消,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加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呈现出刚性增长态势;另一方面,县域金融机构虽然近几年各项存款增加较多,但农村资金外流较为严重,据调查,汉寿县近几年每年净增存款达5亿多元,2008年12月末存款余额达44亿元,而同期国有商业银行上存资金达25亿多元,农村资金大量流入城市,当地新增存款大部分没有用于支持当地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农村经济对信贷资金需求量的刚性增加趋势与农村资金外流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如汉寿县每年农业生产资金缺口达到4.5亿多元,金融支农资金的相对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3、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职能的发挥不充分。支持“三农”除需要财政资金的投入以外,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发挥其特有的扶持功能,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制约了金融支农作用的有效发挥。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由于目前改革还不到位,定位不准,仍停留于国有粮棉油流通环节的信贷服务上,以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发放和管理为主,其他政策性业务,如支持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功能,并没有运作起来,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乏力。
4、农民贷款难问题依然存在。近些年来,农村信用社通过大力推广小额农户信用担保贷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但一方面由于基层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过高,往往不分贷款对象、用途、信用状况等,一浮到顶,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给农民贷款带来了难度;另一方面由于农民特别是农业生产大户、农村中小企业,有效抵押资产不足,贷款担保较难,这也导致了农民贷款难。
5、金融信贷创新和服务滞后。近年来,随着农村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趋向多样化,但大多数农村金融服务部门仍沿用传统金融服务手段,金融业务仍然以传统的存、贷、汇为主,缺乏信贷服务品种创新,已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6、民间借贷活跃,但欠规范。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信用资金增多,农村民间借贷日趋活跃。据调查,汉寿县农村民间借贷规模目前达3.5亿元以上。由于没有法律保护和监督约束,民间借贷良莠不齐,纠纷频发,矛盾四起,增加了农民债务负担和农村金融风险。
7、农村金融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农业靠天吃饭,始终是个高风险行业。目前,大部分县(市)还未将农业保险纳入农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因此,县城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对放手发放农业生产和农业基础设施贷款存在顾虑。
二、解决县域金融支持建设新农村存在问题的建议
1、完善金融支农服务体系,满足“三农”发展需要。一是要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银行在承担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基础上拓展开发性金融业务。加快农业发展银行改革步伐,健全和完善政策性金融功能,在继续支持国家粮棉油储备体系建设,履行为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等政策性业务的同时,整合政策性金融业务,创新信贷服务,改进经营方式,拓展新的业务,开办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本建设和扶贫等贷款业务,加大对涉农龙头企业的贷款扶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益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等纳入支持范围。二是进一步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作用。深化农业银行改革,明确农业银行支农主体地位。农行上级行要给予县级机构更大的自,扩大基层机构的信贷权限,增强其融资功能,明确要求其在农村吸收的资金的60%用于发放农业贷款,按不同地区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信贷管理方案和信贷政策,鼓励基层机构重点支持农业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新型发展模式。逐步提高涉农贷款的总置和占比。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减少办理环节,降低中小企业贷款准入门槛,加大对涉农中小企业的贷款发放力度。三是要继续深化农信社改革,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在支持农村、农业、农民方面具有其它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农村信用社试点改革力度,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和自我约束,增强支农服务的功能。加强国家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扶持,帮助消化因政策性原因形成的历史包袱,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帮助农村信用社增存收贷,进一步壮大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势力。四是鼓励发展多种农业保险业务。应在农村建立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的农村保险体系。目前可探讨发展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等。
2、构建多层次的农村担保体系,缓解农民贷款担保难闻题。一是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实行多种形武的质押办法。如可开展林权和土地经营权质押以及应收账敖抵押,探索运用动产质押、包单质押等形式,根据“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共同特点,采取“一企一策、一户一策”的办法解决农民抵押、担保难问题。二是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积极发展社会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完善中小企业和农户信用评价体系。深化信用乡(镇)、信用村、
信用组、信用户的创建力度,着力推进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三是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面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设立农业担保机构,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建立担保基金,可将乡村集体积累和其他可用资金存入信用社,成立担保基金,农村信用社以一定的放大比例向指定的农户发放贷款,以此为杠杆撬动农民增收,解决农村贫困弱势群体贷款难问题。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积极拓展农村担保业务。
篇5
[关键词]农村 金融市场 问题 对策
农村金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当前,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不断扩展、融资渠道不断拓宽、农村金融文化建设得到加强。但也存在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农村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落后的问题。现就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做粗浅探讨。
一、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金融业务呈现萎缩
近几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有商业银行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陆续实行扁平化管理,从1998年开始到2006年逐步从县域收缩机构,网点数量降至原来的50%以下。农业发展银行只从事粮棉油政策性收购业务,与绝大多数农户没有业务联系,邮政储蓄只在农村牧区吸收存款,发放少量的小额贷款,因此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存在供给不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
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的法律环境、信用环境不佳以及担保体系不完善,使得金融机构自我维权能力不足,对恶意逃债人缺乏强有力制裁手段,导致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严重影响了农村正常金融秩序,也就无法满足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外部环境。
(三)农村经济补偿机制缺失
我国农村的保险业发展缓慢,目前只处于初创阶段。农民的金融知识不足,缺乏主动投保的意识,农业保险的覆盖率低。同时,我国还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担保机制,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导致农业投资缺乏高效的风险分散渠道和农业风险保障机制,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波动,农户就无力偿还贷款,风险转嫁给银行,进而制约了金融机构支农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导致农村信贷资金投放不足。
(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落后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呈现出二元结构特征,即由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组成的主导型制度与由民间借贷等组成的民间金融并存。在资金缺乏、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金融部门只能在政府控制下以“配给”方式提供信贷,这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长期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农村金融制度供给的错位与不足,使农村正规金融供给短缺,民间金融盛行,但是由于民间金融的发展还未规范化、法制化以及其自身高利息、高风险的特点,对农村和社会经济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五)农村金融创新不足
目前,在农村金融市场,虽然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等各类新型金融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试点,但是整体进展较慢。市场体系不完善,各地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是信贷市场,其他市场发展严重滞后,相互配合促进的市场体系没有建立,市场配置简单,交易内容单一,信用工具单一,市场功能无法实现,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二、对策
(一)国家要加大力度扶持和支持农村金融发展
国家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政策支持、加强金融监管等途径,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壮大经营实力,并尽快制定适合农村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为新农村建设中金融资源安全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中央银行要加大对农村金融的宏观调控,在存款准备金、利率临时贷款方面灵活管理,通过宏观调控引导资金流向农村。
(二)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
整合金融资源,完善农村金融体系,逐步形成竞争性、多样性的金融体系,构建符合农村需要的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和其他形式并存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实现各金融组织合理分工、优势互补、正规与非正规金融机构有机互动。同时强化监督考核,建立一套具有公信力的、系统的、客观的社会责任评级机制,进行考核,促使农村金融机构较好的履行好社会责任。
(三)进一步规范民间金融行为
政府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管理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民间借贷政策,规范民间融资合法经营。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扶持专门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农村金融投资公司,引导、规范民间互助会等互的融资形式,使更多的民间资本有组织、有计划地注入农村金融市场。
(四)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障体系,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保障
完善财政补贴和风险补偿机制保障体系,各地政府部门应引导农民和农村合作经营组织建立农业保险合作社,形成以农业保险公司为主导,多元化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鼓励政府出资的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也可由政府牵头出资、农民和农村企业参股,建立专业化信贷担保机构,整合各方面信用信息,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市场稳定。
(五)切实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大力推进信用村镇、信用企业和信用农户活动,在农村开展诚信教育,大力倡导信用文化,切实增强农民的金融法制意识,营造稳定、和谐的融资环境。建立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依法保护金融债权,提升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信心。
(六)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发挥金融部门信息广的优势,为农民增收出谋划策,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当好农民的金融顾问,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蔡则祥.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与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02,(04)
篇6
关键词:农村金融;现状;问题;改革措施
从1996 年《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至今,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改革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完善信用社治理结构必须要有竞争的市场,实现有效监管也必须要有竞争的市场,而多元化的农村金融需求同样需要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去满足。因此,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实现金融多元化成为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关键。2005年人民银行主导小额贷款公司试点,2006年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2007年银监会又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扩大到全国,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1 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改革后,目前我国多元化农村金融体制已初步建立,即以合作性金融为基础, 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证券市场和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同时,农村金融组织民营化程度加大,乡村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试点扩大了各类资本合作的参与路径,并促进农村金融竞争机制初步形成,使得财政资金、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资和非营利资本角逐农村市场的竞争机制初步建立起来,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市场农信社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的局面。随着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农村金融主体呈扩大化趋势,逐步形成了由各级政府、具备国有、集体、外资、港澳台、私人等各种资本背景的企业、农户和其他私人投资者构成的多元化金融主体格局。
2 我国农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
2.1 财政投入不足
根据公共财政理论,对于农村准公共产品的提供,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农村公共产品的基础性、效益的外溢性特征,政府仍然应发挥主导的作用。但据统计资料显示,建国以后至2005年,除个别年份外,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农资金绝对额是增长的,但财政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财政投入不足10%的水平与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极不相称。
2.2 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单一化
虽然经过多年改革,但是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单一化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和农业发展银行构成,而除了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外,其他银行机构很少在农村地区发放贷款,大都把资金转到城市。同时,商业银行在农村吸收的资金绝大部分流回城市,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实际上也成为农村资金流出的重要渠道。现实中,实际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只能落在了农村信用社的肩上,然而在实际运作中,农村信用社过分看重业绩增长,以追求赢利为主要目标,偏离了为社员服务的主要原则,难以达到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目的。
2.3 农村金融产品单调,业务单一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金融业处于无竞争状态,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大多缺乏金融服务意识,经营方式粗放,不注意金融产品的需求创新,满足于坐等顾客上门;农村可选择的金融产品仅有存款、贷款、保险等,且基本上是城市金融产品的简单移植,金融机构没有适时根据农民需求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就是在一些传统业务上,也缺乏创新。
2.4 民间金融组织活跃但缺乏有效监管
正规金融机构缺乏活力,在客观上为各种民间金融活动提供了发展空间, 很多地方民间借贷甚至成为农村资金融通的主要渠道。据调查,民间借贷占整个农村资金市场总量的30%到70%不等,且越是落后的地区民间金融组织越为活跃。虽然民间金融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资金紧张的压力,但是,民间金融活动中存在的不规范、风险高、纠纷多、盲目性大等弊端容易造成社会动荡,很可能会加重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和风险。
3 完善农村金融的措施
3.1 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要进一步推动政策性金融机构拓展支农金融业务,针对“三农”的特点, 在进行农村金融体系设计时,必须加大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性金融投入, 应建立以农业政策性金融为主线, 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和农村特点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同时,要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作用,商业性金融是金融体系的主要力量,能够围绕农村经济和
生活的发展,及时提供相应的服务供给, 满足农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这也成为政府支农手段多元化的重要政策选择。另外,我国还要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使其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农村信用社是农村现有正规金融的主体,所以必须坚持农信社“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的终极定位,只有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 才有能力支持广大农户发展经济, 带来农村经济的繁荣。
3.2 完善准入、退出制度
垄断不利于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必须要完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建立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要在综合评估各地农村金融市场容量、条件以及当地风俗的基础上,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坚持产权关系清晰、组织形式多样化原则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组织、村镇银行、贷款子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构建真正的农村金融竞争主体。同时,要抓紧健全市场退出机制,这也是强化外部约束、保障农村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不断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条件。
3.3 规范引导民间金融
尽管民间金融组织不够规范而且存在许多弊端,但对于现阶段我国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农村资金需求的情况下,民间金融活动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承认和正确对待民间金融,鼓励其合法发展,使其成为农村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要通过正确的形式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而非简单、粗暴地取缔民间金融组织及其活动,以达到让其填补目前国家在农村金融方面的空白,推动现阶段农村农业正常发展,保证我国农村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梓舟. 从农村金融需求的视角看农村金融的改革[j]. 南方农业,2008(1)。
[2] 马君实. 完善农村金融支持战略的几点思考[j]. 中国金融, 2008 (1)。
篇7
关键词:农村经济;非正式金融;资金供给;布局失衡
中图分类号:F830.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5-0056-03
一、 我国农村金融现状
我国农村现存的金融机构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合作信用社以及农村邮政储蓄。其中,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惟一一个与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截止到2007年12月,中国共有2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12家,农村资金互助社8家,小额贷款公司仅有4家。农村金融资产总额为5.6万亿,存款总额为4.6万亿,贷款总额为3.1万亿。面向农户的贷款仅有3.1万亿,接受贷款的农户也仅有7742万家,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3%。
二、 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机构双重供给不足,即资金总量和机构总量不足决定的规模型不足和结构性不足。农业发展银行是政策性银行,并不面向一般涉农企业和农户贷款,邮政储蓄机构只提供储蓄业务而不提供贷款,农业银行虽然有涉农贷款,但主要是面向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很少向农户贷款。为数不多的商业银行也因为经营理念的变化,不愿意对分散的、数额小的涉农贷款业务进行受理。同时,较多的农村地区,金融结构单一化、农村金融市场日益垄断化的趋势较为明显。亿万农户和成千上万的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只能从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而全国农村信用社只有4万多家法人机构,远没有形成金融网络。因此,便出现了农村金融领域一贷难求的局面。
2.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弱化严重。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许多地区县域内的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已经完全退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确定“各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及以下)机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后,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所有商业银行日渐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至2007年底,四大国有银行共撤并3.1万个县及县以下机构,而且撤并还在继续。而商业性保险、证券、担保、信托投资、租赁等金融机构在县以下农村地区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事实上,农村合作信用社成为了面向农村地区进行贷款的唯一正规金融机构。
3.金融机构的城乡布局和区域布局失衡。我国金融机构主要分布在东部城市,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分布密度较小。按照“经济算法”,以每亿元GDP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作为衡量指标来看,东部地区相对于中部、西部而言,区域内所设置的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低于中部、西部水平,东部地区每创造1亿元产值约设置1.1个农村金融机构,是中部地区的49%,占西部地区的43%。农业银行在东、中、西部地区每亿元GDP所设置的机构数量为0.3、0.5和0.7;农村信用社为0.5、1.2和1.4;邮政储蓄为0.2、0.4和0.4。从资产结构上看,存贷款业务是各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的主要业务,从每亿元农村金融组织存贷款额所配置的机构数量这一指标来看,在东部地区所设立的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也均低于中部、西部水平,东部地区为7.04个,只占中部、西部地区的63%和54%。农业银行在东部地区每亿元存贷款设置0.9个机构,而中部、西部则为1.6个和1.5个;农村信用社在东部地区每亿元存贷款设置2.4个机构,而中部、西部则为4.6个和6个;邮政储蓄在东部地区每亿元存款设置3.7个机构,而中部、西部则为5个和5.5个。由此可看出,我国金融机构区域分布失衡现象十分严重,对于中西部落后地区大多数农村居民和农村企业而言,可以享受的金融服务仅仅来自农村信用社的垄断性供给。
4.缺乏自主经营与风险贷款。商业银行在改革中为防范金融风险,均受信贷审批权限制,农村金融除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和个人小额贷款有审批权外,其他贷款几乎无权审批,对支持农村经济建设较难发挥作用。同时,为了控制信贷风险,延长了贷款的发放时间,企业如需贷款,需要经过银行一系列的审批,层层审查通过才能发放贷款,这很难满足企业对资金流动性的需求。而农村金融机构对金融风险的控制普遍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和信贷资产“零风险”制度,对于新增贷款要求“百分百收息”,但却没有与之匹配的有效的激励制度,导致金融信贷人员缺乏主动开拓市场的动力。重罚轻奖,使金融支持经济缺乏积极性。
5.企业贷款成本过高。企业办理抵押贷款,需要办理资产评估、证照等一系列繁琐的手续,而在办理这些手续的过程中,不但中介部门收费过高,增加了企业融资的直接成本和银行处置抵债资产的成本,而且耽误了使用资金的最佳时机。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企业“贷款难” ,银行“难贷款” ,直接影响了信贷营销,阻碍了县域金融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支持。
6.非正式金融的存在。非正式金融是在研究我国农村经济时不能忽略的一个组成部分。非正式金融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被官方认可和支持,它自身存在一定缺陷。非正式金融一般在较小范围内进行金融交易,规模不经济,一旦扩大交易范围,原先具有的信息优势、信用优势不复存在,资金供给方在收集对方信息方面成本加大,风险加剧。资金需求方也面临风险,无法通过多样化投资来分散。服务品种单一,不能满足客户需求。一些民间投资人从正式金融机构大量贷款后又放贷,这种体外资金循环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又处于国家的监管之外,包括民间的高利贷等非法金融活动,都会对金融秩序造成冲击,甚至引发社会安定问题。
三、 深化农村金融的几点思考
1.放宽市场准入制度,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要突破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瓶颈,解除农村供给型金融抑制,就必须正视农村金融需求多样化的现实,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营造竞争性金融秩序。引入竞争,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制度,适度发展民间金融;放宽农村的金融供给,对于非正规金融要给予合法地位,并进行规范。
2.根据农村金融需求的特征,进行多元化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改革。除了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机制之外,还要根据农村经济的需求特征,对现有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改革和重组。尤其注重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整合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培育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主体和多层次金融市场。鼓励农业银行及各类商业银行积级开展支农业务。允许农村邮政储蓄适当开展贷款业务,建立为农村企业直接融资服务的区域资本市场。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金融业务,促进多种机构的发展和金融技术的创新,提高资金配置的竞争效率和规模经济。
3.切实发挥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发挥好政银企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定期组织银企项目推介会,实现项目与资金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在地区、产业间合理投放信贷资金,引导鼓励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投向,深入市场和企业调查研究,针对区域经济特点,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制定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信贷营销策略,重视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支持,达到“钱有所投,投有所获,深度发展”的目的。
4.建立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贷款审批机制。一是适当下放贷款权限,建立科学、合理、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授权授信机制。二是合理确定农业贷款门槛,减少贷款审批环节,提高贷款效率。三是建立科学的贷款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积极性。四是建立与农业生产相适应的信贷管理运行机制。农村金融要适应农业产业化的市场需求,改进信贷方式,逐步增加小额农贷的授信额度;要针对农户和农村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农户联保、社区联保机构;完善农村信贷利率定价机制,实行差别贷款利率。
5.增强农村信用社综合实力,逐步发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主渠道作用。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要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改进金融服务,尤其是要强化存款组织和信贷营销工作,加快业务创新步伐,以便更好地发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作用。另一方面,建议国家尽快把资金支持、保值贴息、减税让利、核销“双保”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逐步消化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使其轻装上阵,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地方政府部门要主动为信用社排忧解难,为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化解信贷风险提供便利,对信用社的筹资工作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帮助其壮大资金实力,为信用社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从而进一步调动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6.加速发展非正式金融的正规化进程。首先,要制定非正规金融的法律法规,将其纳入国家监管体系,明确非正式金融的市场准入和退出、经营范围、市场制度等;其次,要积极探索有效的信用担保体系和信贷担保的新途径,鼓励现有的担保公司业务向农村地区延伸,为农村地区融资提供担保服务。第三,积极发展农村保险,分散金融风险。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各级财政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完善风险专业分摊机制。第四,进行金融服务、产品创新、金融机构创新,发展民间小额信贷公司、民间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参考文献:
[1]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J].金融研究,2005,(02).
[2] 刘克俭.促进县域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的思考[J].济南金融,2006,(02).
篇8
1.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失衡
主要归因于两方面:一是农村金融体制结构缺陷。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合作金融、商业金融、政策金融以及民间金融构成。但是自1999年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撤销了31000个县级以下营业网点。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难以直接和农民及农村中小企业发生关系。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先天体制缺陷,不良贷款率高,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有限。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共有1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5亿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时间短,数量少,对缓解整个农村金融问题作用有限。钱庄、资金互助社等机构并未取得合法地位,使得非正规金融机构在满足农民及农村中小企业需求的作用大打折扣。二是资金非农化倾向严重。我国长期实行以工业化、城市化为导向的发展战略,把大量资金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农村邮政储蓄、小额贷款公司只存不贷,使得本就“缺水”的农业,成了城镇工商业的“供水源”,本应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变成了“抽水”机。农户以净存款人的身份为其他经济部门贡献了金融剩余。据统计, 2008年全国金融机构共计发放贷款303395亿元,其中农业贷款17629亿元,仅占5. 8%,农村信贷资金投放严重不足。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无法满足广大农民及农村企业的需求,随着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农民不仅对传统金融业务的需求增加,而且对投资、保险、理财等产品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如果不采取措施,供需缺口会越来越大。
2.农村金融市场服务功能薄弱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产品结构单一,品种稀少,主要经营“存贷汇”老三样,网点覆盖率低,缺乏ATM、POS机等基础设施。资本市场的触角尚未延伸到农村,证券公司营业网点集中大中城市。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农业保险市场和农产品期货市场没有发挥出避险作用。2009年上半年,我国农业保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仅70. 03亿元,参保农户6152万户,一方面是因为农民对保险认识不足,风险防范意识不足,靠天吃饭的思想没有改变。另一方面是因为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少,业务规模小,险种少,承保范围狭窄,农险赔付率居高不下,业务急剧萎缩。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持续干旱,农业产业受损严重,目前已造成4348. 6千公顷的农作物受灾,其中绝收面积940. 2千公顷。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繁,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挑战,为完善我国农业灾害救助体系,必须加快我国农业保险发展。
二、国外农村金融体系的经验分析
发达国家基本上形成了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结构,并有相对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以美国为例,其农村金融体系目前包括:由农民家计局、商品信贷公司、农村电气管理局、小企业管理局组成的政策性机构,由联邦土地银行、联邦中间信贷银行、合作社银行构成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及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发展中国家的微型金融体系也值得借鉴。微型金融源于20世纪70年代,自诞生以来在全球迅速发展,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正规金融的有效补充。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应该是由尤努斯创办的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其采用小组联保制,贷款不需提供任何抵押品,因此又被称为穷人银行。目前该行拥有2226个分支机构, 650万客户,资产质量良好,还款率高达98. 89%,超过世界上任何一家成功运作的银行。
从国外农村金融市场德发展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各国都根据自身国情,建立了适应本国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结构。农业保险是支撑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环节。各国普遍存在非正规金融,它是满足农民、农村企业资金需求的有力补充。小额信贷、微型金融、普惠金融是解决农村金融市场问题的重要手段。
三、相关的对策
(1)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运用存款保险、农业保险以及期货市场规避风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历史包袱沉重,较为脆弱,负外部性较大。存款保险制度将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平等竞争,并有利于其市场化发展。有助于合法抵御风险,改善经营管理,增强公信度,有助于存款人的利益保障。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后,可以增加允许吸收存款的农村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等,这样可以解决这些机构只贷不存如无源之水的困扰。另外要指出一点,存款保险制度可能引起农村金融机构的侥幸心理,引发操作风险,为此监管当局要加强监管,设定合理的存贷比限制,保证存款保险制度真正发挥积极作用。关于农业保险,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农村金融机构应当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鼓励农民参保。为了发挥保险的大数法则,可以考虑适度强制,政府应当予以补贴。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季节性周期性强,如果能充分发挥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将有助于规避农产品市场风险,锁定利润,指导农民种植,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及优化。
篇9
1.1商业银行开展业务意愿不强烈
近年来,随着国家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贷款规模得到严格控制,商业银行可供广大用户贷款的总额度越来越有限,通常在供给完优质客户后,能够提供给广大农户、中小企业的贷款往往非常有限,特别是像农业供应链金融贷款融资这种新型的融资模式更是难上加难,甚至出现一些地区贷款减缓的趋势,相关农业贷款发放受到严重影响,就目前而言我国商业银行涉足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少之又少。
1.2农业企业与农户间的交易关系松散
农业供应链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供应链中所有参与成员的关系比伙伴式更为紧密,通过稳定的交易来实现整体利益的增值,最终达成一种功能网链结构。理论上这样的网链结构会使供应链各参与成员间关系更为紧密,合作更为密切,但现实却刚好相反。目前,我国市场上农业企业与农户之间更多的是短期、松散的业务合作关系,自由贸易,价格随行就市,双方不签订任何协议合同,总的来说,农业供应链的数量和质量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不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1.3龙头企业综合实力不强
目前我国的龙头企业都还没有达到农业供应链金融运行的要求,呈现的特点具有规模小,发展慢,平均水平不高的特性,这样的龙头企业难以带动农业供应链金融的高效运行,供应链其他成员能够从中获得的收益达不到预期水平,从而影响他们参与到运行中的积极性。同时,目前的龙头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也不大,综合实力不够强的龙头企业在产品质量、生产技术、操作水平、品牌价值及产品价格等方面都未达到要求水平。
1.4信用风险、操作风险
在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中小企业在出售货物后对购买商要求及时付款,而对提供他们货物的供应商,提供资金借贷的银行往往无法想到及时偿还债务,这种淡薄的信用观念使银行和龙头企业都蒙受损失,打击了供应链其他成员特别是银行和龙头企业的参与积极性。
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刚刚起步,而其操作往往较为专业和复杂,现实要求在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对每笔已到的和将要到的现金流必须进行严格管理密切监视,必须制定一套系统的、完善的内部操作流程以应对每一种农业供应链融资产品的运作,必须要求操作人员严格遵照执行,以上种种需要银行呈现高水平的对操作风险的控制能力。
二、农业供应链金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商业银行业务能力不足
我国现代化农业产业链发展的程度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所掌握的信息资源不相匹配,商业银行的把握程度较弱,并且创造性思维狭窄,没有新颖的适合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产品和服务。另外商业银行在多元的产品、主体、投资和服务上显示出业务能力不足的现象。
同时商业银行在开展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过程中,缺乏相关专业人才,设计的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没有特别的针对性,技术含量不高。想要制定科学系统的制度和方法来规范银行操作却因为专业人才的匮乏而变得困难重重。
2.3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利益相关性不强
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各参与成员之间利益链并不稳固,利益相关性不强。造成易出现违约可能的情况之一是农产品价格出现明显波动,任意一方一旦违约造成整个供应链都会出现问题,如供应链整体的信用度下降,企业和农户再融资的风险与成本增加,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受到阻碍等等。
3.1龙头企业未形成权威企业发挥作用
龙头企业在供应链融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农业供应链融资模式依赖于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整个供应链信用级别的高低取决于此。然而,我国农业龙头企业的现状是数量与质量不相匹配,综合实力欠佳,没有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意识,在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运作过程中没有体现出核心作用。
3.2成员间信用意识不足,风险管理经验不足
篇10
[论文摘要] 内蒙古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通过对其金融业支持农牧区建设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内蒙古农牧区金融机构虽然采取多种措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实际困难或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了内蒙古农村牧区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后,提出完善内蒙古农村牧区金融市场的若干建议。
内蒙古是农牧业大区,全区除盟(市)所在市区以外共有80个旗(县、市),占自治区全部旗(县、市)的80%。其中国家级贫困县31个,自治区级贫困县29个,占比为75%。人口1700万,占自治区总人口的73.91%。农村牧区发展状况是衡量全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尺,其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
一、内蒙古农村牧区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近几年,国家先后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等政策,内蒙古作为试点地区已取得一定进展。
1.农村信用社改革初见成效。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不但是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于内蒙古来讲更是事关1800万农牧民和农牧业、农牧区及整个国民经济全局的大问题。为提高农村金融体系效能,改善农牧区金融服务,2007年以来,内蒙古推进农村信用社制度改革,目前实行统一法人的77家联社中,有76家向银监部门提交了筹建申请,已提交开业申请的有51家联社。经内蒙古银监局批准开业的35家,其中29家已经挂牌。
2.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实现突破。2006年底,政府开始通过各种途径给农村金融市场造血。中国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若干意见》,对所有资本和金融机构开放农村市场,首批试点选择在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等六省区的农村地区开展。2007年3月16日,由包头市商业银行独家发起设立的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包商惠农贷款有限责任公司挂牌开业。此后,内蒙古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内蒙古首家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先后挂牌营业,这标志着内蒙古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第一批试点的三类四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经全部稳定运营,说明内蒙古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3.内蒙古邮政储蓄银行已挂牌成立。历经数年“纸上谈兵”和半年多的紧张筹备,邮政储蓄银行于今年3月20日正式挂牌,并在今年上半年启动分支机构,在东、中、西部进行试点,适时向全国推广。而就在邮政储蓄银行挂牌的不久前,邮政储蓄也终止了恢复储蓄业务二十多年来只存不贷的历史,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在全区四盟市于今年3月1日开始试点运行。
内蒙古在农村金融方面所进行的改革虽然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未能从开创一个多样化的有序竞争的金融市场着眼,未能与农村经济的改革有机的结合起来,仍然存在许多现实的问题。
二、内蒙古农村牧区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1.农村信用社“一农”难支“三农”。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始建于1951年,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一直处于垄断地位。近几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内蒙古国有商业银行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陆续实行扁平化管理,从1998年开始到2006年逐步从县域收缩机构,全区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及营业网点,由1995年的4745家到2006年减至2917家。农业发展银行只从事粮棉油政策性收购业务,与绝大多数农户没有业务联系,邮政储蓄只在农村牧区吸收存款,因此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存在供给不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虽然从2007年内蒙古推进农村信用社制度改革,但由于历史原因,农信社在改革前形成了大量不良贷款和亏损挂账,资金规模难以支撑农村牧区经济发展。
2.金融服务网点呈现“断层现象”。作为农字号的农业银行,近年来,在内部机构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考虑自身的生存及利益,机构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整合,并纷纷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自身也在进行内部改革,在利益的促动下,由于成本高,吸收存、贷业务量小,没有经济效益,且不能养活机构员工等因素,所以也对偏远或较小乡镇的金融网点进行了整合。使当地农牧民办理存、贷业务要走数十里路程,农民存款难、办贷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3.资金外流现象严重。目前,以国有资本为基础的农业银行急于从农村脱身进行股份制改造,开始从县域经济中实行战略性撤退,贷款规模逐渐减少。与此同时,农业银行凭借支付结算优势广为吸收存款,这部分存款通过上存的方式大量外流。 邮政储蓄利用网点多、结算通畅、深入农村的特点,大量吸收农村储蓄并转存人民银行,对外不办理贷款业务,邮政储蓄的疯狂“抽血”,加剧了农村资金的“体外循环”。
三、完善内蒙古农村牧区金融市场的措施
1.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目前,内蒙古共有农村信用社独立法人机构1279个、职工18500多人,机构网点和从业人员均居全区金融机构之首。2006年末,全区农村信用社存、贷款余额分别占全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总量的12%和9%,但农牧业贷款占全区金融机构该项贷款的85%。可以说,农村信用社已经发展成为内蒙古农村牧区最为重要的金融力量。今后农村信用社改革应立足“三农”,坚持以农为本。信用社在继续保持“背包银行”“马背银行”优良传统的同时,还应积极运用现代科技工具进行电话预约,开办“汽车银行”等,进一步加强对农牧民和农村牧区规模以下企业的金融服务,在巩固小额信用贷款的基础上,加快推广联保贷款业务,着力解决农牧民和农村牧区规模以下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2.商业银行应创新经营制度。作为涉农金融机构中商业性最强、实力雄厚的农业银行应改进服务手段,丰富服务工具和扩大服务范围。立足于农村、农业、农民,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规模的技术型、创新型和外向型的优质农业企业,并积极参与农户贷款的市场竞争,补充农信社的资金不足。各国有商业银行要通过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重点支持农牧业产业化项目,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要简化贷款手续,开辟绿色通道,满足伊利、蒙牛、鄂尔多斯、草原兴发等龙头企业合理资金需求。要积极引导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发使用商业承兑汇票。对于龙头企业签发的商业承兑汇票,商业银行应给予贴现支持,人民银行优先给予办理再贴现。切实做好农资资金供应和相关配套金融服务,通过不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多种金融产品创新方式,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3.注重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难问题,必须把金融的市场调节和政府的政策扶持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虽然农业发展银行分行至2007年1~7月份累计发放粮油贷款53.7亿元,同比增加12.7亿元,共审批各类商业性信贷业务400笔,审批额度80亿元,支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粮油加工企业和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等贷款项目200多个。但农业发展银行更要探索经营商业性金融,延伸对粮棉油产业链条的信贷支持,在粮食流通领域的基础上,延伸服务对象和拓展服务内容,由目前的仅支持粮食收购向产前、产中延伸。如巴彦淖尔市发展畜牧林果业具有很大优势,也是农民增收、地区经济提质提效的突破口,农发行应给予信贷倾斜政策支持,真正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应有作用。
4.稳步推进金融机构多元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有效地激活了内蒙古试点地区农村金融市场,带来新的竞争、新的商机、新的活力,对改进试点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组建成立只是迈出的第一步,要实现健康发展,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要强化审慎监管,严格防范风险,切实将主要精力转到监管上来,始终把防范金融风险放在第一位,积极探索新的监管方式,科学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增强监管能力,提高监管有效性,防止重蹈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覆辙。其次,规范试点运作,稳步推进试点,为下一步扩大试点起好步、带好路。第三,引导携手发展,促进共同壮大,使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直面竞争,及时更新经营理念,积极迎接挑战,通过相互竞争达到革新体制机制的目的,加快建立分工合理、功能完善、竞争适度、相互合作、共谋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赵志华:“2002—2006年我区金融工作回顾与今后工作建议”,载《内蒙古金融研究》2007年第1期。
2.荆国栋:“内蒙古邮政储蓄银行于3月20日正式挂牌成立”,载《内蒙古晨报》2007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