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存在问题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金融存在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金融存在问题

篇1

关键词:农村金融;供求不足;资金利用率低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一、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化程度较低,不利于规模经济的发展

经历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农村地区的种植方式科技化程度虽然发展迅速,但仍然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法式,家庭小农厂,以及种植大户的的比例仍然较低,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的私有生产方式依然是我国农村地区的主要形式,与国外发达国家农村地区相比,在抵御风险,规模生产的成本化优势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生产材料价格的波动,对于以小规模生产方式存在的个体农户的影响巨大,不断压缩农民的利润空间,不但不利于农民增收,而且也阻碍了整体经济的发展。由于单一生产,对于品牌化意识较低,生产出的农副产品达不到品牌产品的品质,低产量,低附加值,使得产品只能在低端市场徘徊,导致利润空间有限。无法切实实现增收的目的。

(二)农村金融服务行业过于单一,无法满足金融需求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二十年中,农村金融市场得到了充分发展,但总体状况较发达国家相比扔有不小的差距,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不合理化仍然有待改进,农村金融抑制现象依然明显,供给与需求双方面的不足也阻碍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长效发展。

我国现行的农村金融服务行业主要以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以及一些村镇银行为主。对于资金需求巨大的农村第区显然存在僧多粥少的窘境。而作为资金的持有者银行必须考虑到资金放贷的安全性,所以在贷款上审批程序十分复杂,作为以土地为主要资源的农村,缺乏相应的抵押物,导致贷款十分困难,甚至无法贷款。加之放贷时间过长,资金不能及时到达农民手中,更加剧了农村地区的资金需求的紧张。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银行机构,多数反其道而行之,即吸收农村地区的存款,将资金投放到收益更高,风险更小的城市中,这使得本就十分紧张的农村地区资金更加捉襟见肘。利益趋向化,使得部分银行裁撤营业网点,这使得原本薄弱的金融服务部门变得更加单薄。农村固有的民间借贷多为家庭式,或熟悉个体之间的一对一借贷,无论是资金量还是所涉及的领域都远远达不到市场总体的需求,加之国家对私有金融机构的管制条件较为严格,也不利于资金向农村地区的流入。

(三)农业保险的推广范围狭小,普遍意识不足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靠天吃饭的行业,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农村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步增强,但从根本上讲农业仍然是风险较大的行业。作为一种高风险行业本应由健全的保险体系保障其生产的安全性,以及控制损失最小化,但农业保险在我国农村地区几乎为零。其主要原因是:1.农村地区对农业保险普遍没有了解,保险意识不强,保险公司同样不愿意话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投入农业保险的宣传开发,于农业保险这根鸡肋,保险公司多处于放弃状态,对于农村生产者来说,在资金原本不足的情况下,更不愿意用多余的资金投放到保险上。由于高额的保险费用,即使有农民想要投保,资金上也无力承担2.对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保险公司,不愿意涉足风险高,收益低的农业保险之上。加之政府部门没有对保险公司提供相应的政策资金帮助,使得保险公司不愿意投身农村领域。两者的相互作用使得我国农村地区风险可控机制严重缺失。

二、关于改善我国农村地区金融环境的几点建议

首先,应加大我国农村粗放经济向集约型转变的改革速度,推进农村产业化步伐,整合粗放型单一生产方式,将农村地区产品集约化品牌化,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政策扶持,特别是对村镇银行的建立,不仅仅是对数量上的单一增长,应从服务范围,资金放贷的宽泛性,以及服务品种上进行改革。鼓励社会闲散资金进入资金需求较为旺盛的农村地区,这一切如果没有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是很难做到的。只要加大立法监管机制,非正规性的金融部门将对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鼓励民间借贷,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确保在吸收民间存款的同时,保障资金的安全使用和回收。其次,应加大我国农村地区保险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农村地区保险意识,鼓励保险公司对于农业保险的投放,予以相关的政策扶植,确保保险行业在农村地区健康有序的发展。

金融促进经济发展,如何行之有效的改善我国农村的金融环境与服务,是接下来我国农村经济能否迅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如果能行之有效的解决影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存在的问题,必定会促进我国经济整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庄舒怀.农村金融改革现状与前景分析[J].财税金融,2014(1).

[2]周立.农村金融市场四大问题及其演化逻辑[J].财贸经济,2007(2).

篇2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存在问题;对策

农村金融服务是目前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其中农户贷款难便是农村金融服务中尚未得到解决的一个突出矛盾[1-2]。在此情况下,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大力发展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和扩大农村小额贷款投放,成为农村金融服务中所要着力解决的当务之急[3-4]。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影响,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不足依然格外明显。现将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总结如下。

1金融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银行业金融机构撤并,支农服务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县及县以下网点撤并力度较大,金融网点的大量撤并,在使银行业机构减少成本和降低风险的同时,也带来农村金融服务的弱化,特别是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体制改革的深入,这种弱化影响日益显现。在一些偏远山区,由于没有金融机构,当地农户无法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办理业务要到十几公里以外的乡镇或县城,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和融资困难。

1.2农村资金外流严重,“三农”资金供求矛盾加剧

目前,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大量农村资金流入其他领域,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紧张的趋势[5]。农村资金外流的渠道主要有:一是国有商业银行资金上存。由于基层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权限缩小,难以发放贷款,大量存款因闲置上存。二是邮政储蓄“抽水”。加剧了农村资金的供求矛盾。三是支农资金“农转非”。由于以上原因,导致当地中小企业贷款压力全部转嫁到农村信用社身上,形成事实上的支农资金外流,导致“三农”信贷资金的萎缩。

1.3贷款利率定价固化,不利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由县联社统一确定,基层信用社只能严格执行县联社制定的利率,没有利率定价的权限。这种简单的浮动利率式定价方法虽方便操作,但忽视了农村信贷市场对利率定价的需求,限制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开展。高利率虽然可以给信用社带来更大利润,但同时却使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加重了贷款农户负担,不利于支持“三农”发展。农村贷款需求多为生产性需求,具有收益低、不稳定的特点,高额利率往往会让农户对贷款望而却步,转而缩减经济投入或适当缩小生产规模,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1.4金融服务手段单一,难以满足“三农”需求

目前,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的手段单一,经营的贷款业务主要包括短期农户贷款、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普遍存在期限短、金额小的特点,难以满足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6]。

2对策

2.1加大“扶小”力度,加快金融体制创新

目前,很多金融机构内部的业务流程、核算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主要是以大中型企业、大项目为对象进行设计的,不适应农村信贷“短、小、频、急”的要求,需要引导金融机构在县乡建立“扶小”的专营服务机构,单独考核、独立核算,减少审批手续。一是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形成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维护和巩固县联社的法人地位,使其真正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二是加快做实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把农业银行县域支行真正改造成为自主经营、自求平衡、自我约束、自负盈亏的“三农金融事业部”经营单元。三是深化农业发展银行内部改革。加大对农村改革发展中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土地规模化整理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业务。四是鼓励国家控股的大型银行和各商业银行通过多种方式开办农村金融业务,参与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此外还要不断壮大农村金融服务的市场主体,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投资者创办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并落实相应的政策扶持与风险监控措施。

2.2提高“扶小”效率,推进金融产品创新

要注重财税政策、监管政策、货币政策和农村保险业发展的协调配套,通过多项政策的组合,进一步调动金融机构参与农村金融市场的内在积极性,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向“三农”。 要抓紧出台林权、农业机械、土地承包经营权、住房和宅基地等农村生产要素的确权、登记、评估、抵押、转让等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并且适当地降低相关环节的收费。农村信用社应盘活农村金融“生物链”,开发“公司+农户+信贷”、“保险+信贷”等多种信贷产品;农村信用社要因“物”制宜,在全国率先开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产品,只有这样的大胆尝试才能打破多年来农民“有房有地没法贷款”的僵局;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加大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的贴补力度。

2.3完善“扶小”机制,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创新外部环境

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既是推进金融服务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推进金融服务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信用体系越健全,金融机构产品开发的约束条件越少,开发的思想解放程度越高,创新水平越高,开发的领域越广,贷款主体应用的也会更多更灵活。因此,要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创建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使信贷双方建立互信机制,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吸引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农村。要注重财税政策、监管政策、货币政策和农村保险业发展的协调配套,调动金融机构参与农村金融市场的内在积极性,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向“三农”。日前财政部出台了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令人欣喜。而加快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可为抵押品交易创造条件,要尽快出台农村金融机构依法处置有关抵贷资产的相关政策,这对农村金融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2.4规避“扶小”的风险,让小农户“不差钱”落到实处

一是加大信贷与保险的合作,利用商业手段分散风险。2009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首次提出,要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各地“银保互动”的热情高涨。比如小农户可投保“小额贷款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万一他遭遇意外,保险公司负责赔偿,信用社不担心没人还贷款。小额贷款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在农信社向农民发放小额贷款时,专为贷款户配套提供的一款意外伤害保险。贷款人投保“小额贷款人身意外险”后,不需要抵押或担保,就能顺利地从银行或信用社获得贷款。近两年来,这种“银保互动”的形式在各地悄然兴起,多家保险公司参与,使不少农户受益。二是保险公司要不断提升保险在涉农借款人中的渗透度,扩大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林业保险、渔业保险品种。积极开展农民家庭财产、农房、农机、农村小额贷款借款人人身保险等涉农保险业务,为小农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保险服务,有效提高保险在涉农借款人群中的覆盖度。三是鼓励小农户这样的借款人对贷款抵押物进行投保。小农户可以为自己贷款的抵押财产、经营的农业项目、家庭主要劳动力进行投保,以增强借款人的风险应对能力和信贷资产保全能力。四是鼓励银行和保险公司积极主动倡导、参与和建设,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农户、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因共同利益关系采用多种组合方式的农村信用共同体,引导发挥信用共同体的联合增信功能,促进形成政府政策性扶持资金投入、银行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保险公司提供农业保险、担保公司或担保基金提供贷款担保、涉农部门提供综合服务保障的多方联动机制,让更多的小农户受益。五是注意开掘乡土文化中的“信、义”价值。以宗族脉络和乡约道德为基础的乡土文化,是许多农民“信用”的基础,金融机构应大力开发小企业、小农户的联合担保贷款,既克服银企、银农信息不对称的困难,也能让更多的创业农民“不差钱”!

3参考文献

[1] 李爱兵.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0(4):54-55.

[2] 周泽炯.对农村金融体系发展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经济纵横,2010(4):90-93.

[3] 林秀琴,刘福波.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7-29.

[4] 叶海燕.当前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决策导刊,2009(2):17-18.

篇3

(西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西安710122)

摘要院回顾了关于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的文献和国内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提出了渭南农村金融服务中主要的问题是网点的问题。通过对渭南农村金融服务网点数量、布局、人员、资金等现状的调研,获取了大量的信息,借用其他文献中的理论,对渭南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进行了现状分析和总结原因,得出了要加快改进渭南金融服务网点的结论,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 院农村金融服务;网点数量;资金外流;贷款;风险

中图分类号院F832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5)27-0203-04

0 引言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日益完善,农村融资渠道不断扩展,国家认为必须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在国家采取相应的政策、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的需求仍然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农村金融服务供需失衡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其中较为突出就是服务体系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金融服务网点的问题。本文就陕西渭南农村金融服务网点中的问题来展开论述。

1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处于不断完善与改进的过程中。农信社、邮储、农业发展银行是主要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农村信用社方面进展主要表现为存贷款业务发展较快、盈利能力大幅度提示、农村信用社长期积累的沉重历史包袱逐步得到有效化解等。邮政储蓄银行的进展主要表现为开始利用网点优势来提供服务、采用多种形式将资金投放到农村、不断丰富涉农贷款产品。而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力度不断,在2010 年末贷款余额达到了16709.9 亿元,比2007 年末增长了6485.9 亿元[1]。而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仍是不完善的,目前在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其中较为显著的有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人员的匮乏,农村资金大量流出,农业银行提供的服务面过窄、主导地位下降等问题。

2 渭南农村金融服务网点中存在的问题

2.1 布局问题

从渭南市农村金融网点的布局来看,其分布是不均匀的。渭南农村主要的金融服务网点是农村信用社,共368个。具体分布如表1。从分布图表来看,农村服务网点最多的区域是临渭区,而面积与临渭区差不多甚至比其还大的华县、韩城等农村金融服务网点数量却只达到了临渭区的一半多。第二,在每一个区域里,农信社的分布都会集中在县域里,而很多村镇都没有服务网点。如富平县,虽然有41 个服务网点,但是只有不到10 个网点是建立在县域以下的。虽然这一现象近年来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可有些村镇至今仍没有金融服务网点。

2.2 数量问题

渭南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少,导致了农村金融服务网点的减少。在四家大型商业银行收缩县域营业网点的同时,渭南其他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也在减少。除了少量的农村商业银行和一些非正规的金融机构,渭南市农村的金融服务网点共有451 个。其中农村信用社服务网点共有368个,邮政储蓄服务网点仅有83 个。

2.3 人员问题

最后一方面便是农村金融服务网点人员的问题。在从业人员这里主要存在留守和空缺的问题。近年来,渭南市金融业从业人员,也因为机构的问题而选择留在县域级以上的地区,去往真正需要提高金融服务村镇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少。有些地区虽然网点数量充足,可是人员数量不够。相反,有些地区网点数量很少,金融机构工作岗位也很少,而从业人员数量却很多。如表2 中的富平和韩城,这两个县级市人口很多所以从事金融业的人员数量也在增加,但是真正去村镇金融网点工作的从业人员并不多,这就造成了人员在城市的大量滞留。就理想人员分布情况来说,留守的人员应该去人手不够的地方工作。但是大部分人员都会选择去其他县域以上的机构,不会选择贫困偏远地区,这样没有金融从业人员的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会越来越差。

2.4 服务内容问题

从国家开始放开农业的发展后,农村对于资金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不仅农民对自己融资生产需求增多了,对农村建设的需求也增多了。农村经济正处于有无限潜力而厚积薄发的时代。

然而,渭南的信贷支农完全没有发展起来,渭南市农村贷款尤其是大数额贷款一直是比较难的。2005 年,渭南市国民生产总值实现312.42 亿元,全市农总产值达96.32元,较2000 年增长了39.78%。然而,截止2005 年末,各项贷款余额为236.6 亿元,而农业贷款余额为46.91 亿元,其中不良贷款余额41.52 亿元[2]。在农业生产总值对渭南市GDP 影响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农民的贷款却只占了总贷款的19.9%,大部分都是不良贷款。

在渭南市农村金融服务内容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即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功能单一。虽然农村现在和城镇一样,可以享受最基本的如支票、本票、汇票、信用卡等金融工具,但是大部分业务都没有普及到县级以下的农村。农村信用社、储蓄银行一般只提供小额信贷、储蓄等业务。在信用卡已经普遍使用的今天,渭南的农民甚至很少接触到信用卡,办理支票等业务手续也要耗时很多天,极其不方便。而且农村银行服务范围不大,在《农村金融服务问题及对策浅析》中,作者提出现在国内农村银行服务功能单一:“现在大、小额系统不普及,延伸不到位,借记业务仍未开展[3]。”

2.5 资金问题

对于农村资金,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村资金来源很不稳定。纵观我国农业发展历史,往往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农业生产大滑坡了,农村经济出现大问题了,立即就会引起高度重视,各种优惠政策和资金投入就会到来。而农业形势稍有好转,往往就会忽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各种资金来源渠道就会越来越少[4]。渭南农村也是如此,近年来,渭南农村银行筹集资金主要来自于国家的无偿拨款,但是这种拨款通常不能真正的到达各个村落,农村银行经常都只能向中央银行高利率申请贷款。

其次是资金流向的问题。自从1993 年金融体制改革确立了国有银行要以利润最大化为标准,四大国有银行相继撤出农村,带走了农村大量的资金。商业银行撤出农村后,农村资金主要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流出。邮政储蓄的特点是只存不贷,所以大量的农村资金从储蓄银行这里流失。根据资料显示,农村客户在邮政储蓄银行的储蓄额超过了50%,所以邮政储蓄吸走了大量的农村存款,而且大部分都流出。另外一方面是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虽存款也贷款,但是它以吸收大量贷款而发放小额存款为经营方法。就这样,农村资金大量反复流出,“抽水机”榆效应增大,农村客户贷款越来越难,有些农村客户需要大量资金时甚至去借高利贷。众所周知,农村银行本就应该是用来支农、为农民提供信贷的,农民将自己的资金存放在银行就是为了在需要资金的时候可以及时从银行贷款。而近年来,渭南市的农村银行将资金大量外流,投资于非农业领域来获取收益,农村客户即便是贷款也只能进行小额贷款。当村民需要大量资金时,银行通常没有充足的资金贷款给农民。

2.6 规模问题

渭南农村虽然有大量金融服务网点,但是这其中提供不了大量贷款的农村信用社和邮储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两者规模都很小,信贷力度远远不足,而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寥寥无几。比如:农行白水支行对农户的贷款除了政策性的扶贫贷款外,近5 年来几乎没有向农户投放贷款,从而使农村信用社成为农业贷款的主要金融机构[5]。从白水县的实际情况看,尽管农村信用社是直接覆盖广大农村、网点众多的金融机构,但由于其资金实力和其主要定位于农户小额贷款的制约,仅靠信用社一家筹资支农,发放支农贷款,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农业生产资金要求。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仍限制着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非正规金融机构扩大规模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正规机构缓解支农压力,可是近些年来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规模却在不断的缩小。

3 渭南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经济原因

制约渭南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最首要原因便是经济。渭南农村面积很大,农村户口也占了总人口的大部分,但是经济发展却很慢,农村与城镇的贫富差距很大。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造成了资金外流,金融体制改革确立了商业银行要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能提供大量贷款的商业银行撤出了农村。农民从事的农业收益小,银行对农业投资往往收益都不高,所以不只是农村商业银行,还是农信社等本该支农的农村金融网点都将大量存款资金投资到收益高的非农业领域,不愿意贷款给农民。农村经济发展较慢,农村金融工具的种类和服务的范围受到限制,失去了很多可以贷款的途径和机会。这些原因逐年降低和压制着农村客户的贷款额,金融机构对农村的信贷额和追加的贷款早已远远小于存款数额。

3.2 银行自身原因

不管是农村商业银行,还是农村信用社,都会因为银行自身的逐利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弱势性而减少在农村开设网点。渭南大部分农村金融网点都集中在县域内,偏远的农村通信、交通都不发达,大部分银行不愿意在那里设立网点,一部分原有的网点也已经撤出,所以很多村落到现在都没有服务网点。网点的减少也会影响从业人员的数量,从业人员即使没有岗位也留在了城镇中待岗,只有很小一部分人员愿意前往农村就业。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和从业人员的减少,农村经济获得的金融服务力度不足。农村企业金融覆盖水平近年来虽有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3.3 风险原因

实际上,农村资金外流、金融服务网点逐渐从农村撤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农业风险大。众所周知,农业生产不仅需要辛勤的劳作,还需要天气情况的配合,才能种植出好的食物。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如果恰逢劳作时天气恶化,农业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纵观近几年,渭南天气一直都很不稳定,发生了很多起的自然灾害。农业一直是风险很大的产业,所以银行对农村客户只进行小额的信贷。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信用社提高了贷款的利率,在农村贷款很容易就形成高利贷的现象。所以农村客户办存款等业务都会到城镇银行去办,在这个过程中资金也会流出。

3.4 农民自身原因

一是农民没有保险意识。即使农业风险很大,大部分农民仍没有保险意识,认为保险是多余的、不必要的,风险才会进一步加大。就算有保险意识,也会因为自身收入比较低,无法支付过高的保费而不去买农业保险,这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二是农民对于金融工具的认识远不及城镇居民,在信用卡已经普及的今天,农民仍没有使用信用卡的意识。三是农民在信贷过程不能提供有力的抵押物,农民的财产大部分都是房产和农作物,而这些起不到抵押的作用。没有了信誉保证,风险又大,银行就很难为农民提供大量的贷款。

3.5 政策原因

国家政策是农村金融网点能够顺利开展并发展的保证。然而,我国对于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并不全面,有一些弊端会限制着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例如,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持续退出农村,农信社等农村银行无力支农的今天,国家仍限制着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机构相比较,明显可以看出农村的非正规金融机构在规模方面相对较小,但其在农村金融市场中有着很强的竞争力。经营较为灵活且融资成本较低,对于资源配置有着合理的引导作用,对于中小户资金的需求能更好的满足[6]。但是,国家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正规金融机构方面,而目前渭南主要的农村金融机构只有农信社,政府没有考虑到只靠着农信社根本无法满足农民的融资需求,也一直在没有重视非正规金融机构的作用,反而一直压制着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这种现状代表着国家政策的不均衡。

4 渭南农村金融网点服务问题的解决措施

4.1 金融机构数量减少、分布不均问题的解决措施

国家必须先拨款解决渭南农村地区没有金融网点的问题,将建设目标定在县域以下的村镇。要找出网点为空白的村落,根据人口面积比例计算出需要建立金融网点的数量,然后在相应地点建设金融机构。保证每相隔一定距离都会有金融网点的存在。比如潼关,因为人口少且分散,可适当增大建设网点的距离。对不同的情况应该采用不同的政策,才能确保服务质量提高。增加网点为农村客户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会增加他们存款贷款数量的增加。金融产业要想真正的做到为广大农民服务,就要让他们享受银行提供的便利和帮助。渭南目前农村主要的金融服务机构是农村信用社,所以先要增加农村信用社的数量,让他们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并且每月按期给与补贴。国家虽然鼓励四大国有银行要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理念,但同时要促进商业银行进入农村,为农村客户贷款提供服务,为了实现商业银行进入农村,可以对商业银行减少所得税,增加他们的利益。

山东诸城市的经验证明了这一措施的可行性。据有关资料载,截至2010 年10 月底,诸城市农村合作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潍坊银行已进入全市208 处农村社区,共进驻金融服务人员453 人,实现了农村社区的全覆盖,为农村居民打造了社区两公里金融服务圈。2009 年4月至2010 年10 月,诸城市通过设在农村社区的208 个“金融服务站”共计发放贷款2援3 万笔,金额8援5 亿元;农村地区贷款余额52援1 亿元,同比增长16援3豫,高出该市金融机构全部贷款增幅1援5 个百分点。[7]

4.2 资金的来源与去向问题的解决措施

目前农村资金向“非农”领域转化问题日趋严重[8]。国家相关部门应定期检查人民银行对农村银行特别是小规模银行的拨款,保证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都能得到国家的补助。首先,降低邮政储蓄银行向中国人民银行转存的利率,避免高利率转存后资金从中国人民银行流出。再次,政府应明确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应对服务对象的范围加以限定,同样也得规定向非农业投资的比例,设立“三农贷款”专营中心来确保资金全部用于农业贷款。最后,金融机构应增加针对农村客户的金融工具种类,农民贷款存款的方式多了,业务多了,农民信贷方便多了同时也能让金融机构获得更多的资金来确保盈利。今年8月,在广州举行的“广东普惠金融论坛”上,广东农信展示了自2005 年以来改革发展、践行普惠金融取得的成果。

10 年来,3000 多个助农取款服务点、400 多家村级金融服务站、100 多家“三农贷款”专营中心和“小企业贷款”专营中心、推出了近200 个“金摇篮”信贷和理财产品等方式,让“三农”和小微企业享受到了“低价”和“便利”的金融服务。10 年间,广东农信在践行普惠金融中实现了“惠人达己”,不断做大做强,将一个资不抵债870 亿元的烂银行发展成为所有者权益达1600 多亿元的好银行,将一个总资产6300 亿元的小银行发展成为总资产超过2 万亿的大银行。[9]广东农信改革发展的例子为解决资金的来源与去向问题提供了借鉴。

4.3 农业保险问题的解决措施

农业保险成为了解决农村金融其他问题的基础和保证。第一,应加强和提高农村户口的保险意识,农民一旦知道保险可以降低可能发生损失的概率,才会愿意花钱在买保险上。第二,必须规定农村金融机构要以低利率贷款给农业保险。第三,对农村户口应降低保费。对于农民来说,经济问题是核心,按一定比例降低保费后,才会有更多的农民可以买得起保险。

4.4 限制非正规金融机构问题的解决措施

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农户对于资金的需求,因此大力扶持和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应一视同仁,减少对非正规金融机构的限制,并且允许非正规金融机构按一定比例向中央银行贷款,应扩大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规模来帮助正规金融机构一起支农。

篇4

一、县域金融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金融支农体系不够完善。前些年,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逐步深化,业务向大中城市集中和转移,国有商业银行县域机构逐渐收缩,特别是在农村的金融服务网点大量被撤并,国有商业银行逐渐淡出农村金融业务,大部分县(市)农村目前仅农村信用社一家支农金融机构。如汉寿县2000年以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的金融服务网点达20多家,而目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的金融服务网点仅剩三家,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大量撤并,重组,形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盲区,削弱了县域金融支农的力度。

2、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支农资金供求失衡。一方面,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农业税的逐步取消,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加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呈现出刚性增长态势;另一方面,县域金融机构虽然近几年各项存款增加较多,但农村资金外流较为严重,据调查,汉寿县近几年每年净增存款达5亿多元,2008年12月末存款余额达44亿元,而同期国有商业银行上存资金达25亿多元,农村资金大量流入城市,当地新增存款大部分没有用于支持当地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农村经济对信贷资金需求量的刚性增加趋势与农村资金外流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如汉寿县每年农业生产资金缺口达到4.5亿多元,金融支农资金的相对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3、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职能的发挥不充分。支持“三农”除需要财政资金的投入以外,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发挥其特有的扶持功能,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制约了金融支农作用的有效发挥。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由于目前改革还不到位,定位不准,仍停留于国有粮棉油流通环节的信贷服务上,以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发放和管理为主,其他政策性业务,如支持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功能,并没有运作起来,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乏力。

4、农民贷款难问题依然存在。近些年来,农村信用社通过大力推广小额农户信用担保贷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但一方面由于基层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过高,往往不分贷款对象、用途、信用状况等,一浮到顶,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给农民贷款带来了难度;另一方面由于农民特别是农业生产大户、农村中小企业,有效抵押资产不足,贷款担保较难,这也导致了农民贷款难。

5、金融信贷创新和服务滞后。近年来,随着农村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趋向多样化,但大多数农村金融服务部门仍沿用传统金融服务手段,金融业务仍然以传统的存、贷、汇为主,缺乏信贷服务品种创新,已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6、民间借贷活跃,但欠规范。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信用资金增多,农村民间借贷日趋活跃。据调查,汉寿县农村民间借贷规模目前达3.5亿元以上。由于没有法律保护和监督约束,民间借贷良莠不齐,纠纷频发,矛盾四起,增加了农民债务负担和农村金融风险。

7、农村金融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农业靠天吃饭,始终是个高风险行业。目前,大部分县(市)还未将农业保险纳入农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因此,县城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对放手发放农业生产和农业基础设施贷款存在顾虑。

二、解决县域金融支持建设新农村存在问题的建议

1、完善金融支农服务体系,满足“三农”发展需要。一是要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银行在承担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基础上拓展开发性金融业务。加快农业发展银行改革步伐,健全和完善政策性金融功能,在继续支持国家粮棉油储备体系建设,履行为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等政策性业务的同时,整合政策性金融业务,创新信贷服务,改进经营方式,拓展新的业务,开办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本建设和扶贫等贷款业务,加大对涉农龙头企业的贷款扶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益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等纳入支持范围。二是进一步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作用。深化农业银行改革,明确农业银行支农主体地位。农行上级行要给予县级机构更大的自,扩大基层机构的信贷权限,增强其融资功能,明确要求其在农村吸收的资金的60%用于发放农业贷款,按不同地区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信贷管理方案和信贷政策,鼓励基层机构重点支持农业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新型发展模式。逐步提高涉农贷款的总置和占比。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减少办理环节,降低中小企业贷款准入门槛,加大对涉农中小企业的贷款发放力度。三是要继续深化农信社改革,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在支持农村、农业、农民方面具有其它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农村信用社试点改革力度,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和自我约束,增强支农服务的功能。加强国家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扶持,帮助消化因政策性原因形成的历史包袱,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帮助农村信用社增存收贷,进一步壮大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势力。四是鼓励发展多种农业保险业务。应在农村建立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的农村保险体系。目前可探讨发展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等。

2、构建多层次的农村担保体系,缓解农民贷款担保难闻题。一是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实行多种形武的质押办法。如可开展林权和土地经营权质押以及应收账敖抵押,探索运用动产质押、包单质押等形式,根据“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共同特点,采取“一企一策、一户一策”的办法解决农民抵押、担保难问题。二是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积极发展社会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完善中小企业和农户信用评价体系。深化信用乡(镇)、信用村、

信用组、信用户的创建力度,着力推进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三是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面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设立农业担保机构,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建立担保基金,可将乡村集体积累和其他可用资金存入信用社,成立担保基金,农村信用社以一定的放大比例向指定的农户发放贷款,以此为杠杆撬动农民增收,解决农村贫困弱势群体贷款难问题。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积极拓展农村担保业务。

篇5

关键词:农村金融;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0.1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10-46-03

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支持与推进“三农”经济的发展,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成了国家关注的重点。农村金融是影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通过改革进一步提高效率,为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有力的推动作用,就成为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另外,“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途径是培育和完善农村要素市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保持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依赖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和支持。

一、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

自1979年开始市场化改革以来,为了配合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推动农村经济、金融市场化的发展,农村金融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近年来,在确保银行业稳健经营的前提下,银监会逐步推进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增强市场活力。经过20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已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民间资金借贷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

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分支机构最多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分支机构遍及几乎所有的乡镇甚至农村,也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一个与农业、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但是近年来受到国有银行体制改革的影响,商业化日趋严重,开始追求利润最大化,偏离了服务“三农”的目的,削弱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与此类同,农业银行最初成立的目的是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1996年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分离,体制发生变化,农业银行开始从农村向大城市转移,逐步开始商业化,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追求利润最大化,严重脱离了服务“三农”的目标。此外,随着近年来国家粮油棉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农村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和承担国家农业政策性业务的农业发展银行的服务范围也越来越小,政策性作用逐步消失。

二、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正规金融市场组织不完善

从1999 年开始,全国上千家农村基金会全部关闭;四大国有银行大规模撤并31000多家地县以下基层机构,目前仍在农村开展业务的国有银行分支机构寥寥无几;农村的邮政储蓄只吸收储蓄不发放贷款。因此,现在农村剩下的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政府干预、管制限制以及历史包袱),整个信用社为“三农”提供的金融服务能力同样非常有限。可见,这些金融组织无法为农村提供较好的金融服务。

(二)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渠道

近年来,大量的农村资金从农村金融组织转移到城市,资金大量外流的渠道主要是农村商业银行资金运用非农化,逐年减少对农村的资金支持。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使得农民的贷款需求难以满足,农村的经济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三)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从金融渠道看,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目前城乡资金呈现双向流动特征。从资金流入渠道看,农民进城务工收入逐年增多,通过邮政储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汇回农村地区;中央银行对农村信用社和政策性银行给予再贷款支持,并对农村信用社改革提供资金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利用金融市场筹集社会资金以粮棉油收购贷款等渠道支持“三农”。从资金流出渠道看,主要是农村金融机构购买债券、拆借和上存资金等方式。鉴于农村经济产业收益率较低,农户等农村经济主体缺乏抵押担保品,一些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不够完善,相对来说,农村贷款交易成本高、风险大。解决农村资金外流问题,主要靠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为金融机构在农村提供有效金融服务创造商业上可持续的激励机制。

(三)农业保险、信贷抵押担保等发展尚不能满足农民需求

当前,农业保险的规模与农村经济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相称。农业保险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平稳发展、推动农村金融市场深化的重要工具,是农村金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农业保险发展滞后,一方面,导致“三农”经济收入平稳增长缺乏保障;另一方面,也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风险较高。缺乏抵押担保物品是农民贷款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利用部分财政资金引导农村开展抵押担保创新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国际上,如荷兰等国家采取财政出资建立担保基金等形式,促进农村信贷发展;美国通过以农产品保护收购价格作为计价基础,要求信贷部门可以用农产品进行抵押担保。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大力推动农村信贷抵押担保创新。

(五)民间金融处于初发阶段

由于货币管理当局对一切非正规金融持严厉管制的态度,因此民间金融仍然处于初级发育阶段,无法进一步扩展规模和经营网络,从而只能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提供简单的金融服务,无法充分满足农村经济和农民的融资需求。

总之,缺乏合适有效的金融机构为农村和农民提供金融服务,无法满足后者的融资需求构成了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也是阻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三、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一)健全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构建适度竞争的金融市场

在考虑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和市场容量的基础上,放宽市场准入,允许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提供农村金融服务,鼓励适应农村金融需求多样性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完善农村信贷市场,逐步形成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金融服务落后的状况。尤其是创建中小金融机构,迄今为止,农村经济的基本单位是那些中小规模的农户、私人企业以及乡镇企业,理想的农村金融机构应该是能够为这些农村中小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充分的金融服务。显然,由于相对于大银行而言,中小银行在向小规模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上更具比较优势,所以应该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不过,目前有关农村金融改革尤其是针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各种方案,客观上都会造成农村金融机构向中大型化发展。因此,在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进程中,必须注意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挥作用的有效边界。另外,小额信贷、民间自发的金融合作,互助会及其他的自发的借贷行为都应该是适合农村现阶段经济基础的金融制度安排。必须提倡充分竞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放松并最终解除对农村非(准)正规金融组织活动的歧视和压抑政策,从而使不同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之间出现良性竞争的局面是十分必要的。现有改革方案并没有认识到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竞争的重要性,只有在充分竞争的前提下,才能有效扩大金融服务(包括数量和品种),满足农村融资需求。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只有在一个充分竞争的环境中,才能有足够的信息比较判断不同金融机构的经营业绩,从而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目前,在解决农村信用合作社历史坏账的问题中就存在一个道德风险问题,即部分农信社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把正常情况下造成的呆账归结为历史包袱。只有在充分竞争的外部市场环境下,这一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而放开民间金融,将非(准)正规金融纳入正规金融轨道,是在农村金融发展中实现充分、自由竞争的最佳制度选择。

(二)发挥地方政府在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发展中的作用

地方政府在推动农村金融服务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改善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维护金融稳定,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加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党的管理以及鼓励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扩大试点等方面,地方政府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一是加强诚信建设,创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二是做好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包括农村信用社及其联社在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关系实行属地化管理,各省级政府要按照国家有关法规指导本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自律性管理。根据《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8〕23号)的要求,试点成立小额贷款公司,由省级政府明确一个主管部门负责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并承担风险处置责任。地方政府对于推动这类事实上已经存在并且对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有积极意义的新型机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维护金融稳定,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四是在其财力和税收优惠权限范围内,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充分发挥当地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建立风险担保基金或促进农业保险发展,引导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在地方政府权限内,也可对支持“三农”的金融机构给予税费优惠。 五是鼓励担保机构和担保方式创新。有条件的地区,可由政府出资、农民和农村企业参股,成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份制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带动各种担保机构的发展。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如增加存货、应收账款等动产抵押和权利质押。保护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探索发展农业信贷保险,发挥保险在农村信贷中的保障作用。

(三)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体制改革创新

银行体制在近年来经过无数次改革,农村金融得到了改善,但是,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三驾马车最初设立的目的和作用已被改变,商业化目的越来越明显,不再是专门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国家应对此加以重视,特别是在解决资金大量外流方面,三驾马车要加强合作,积极推进农民小额信用贷款,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另外,农村金融机构完善风险管理模式,实现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要探索多种形式的风险补偿方式,在总结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经验的基础上,鼓励在农村地区探索各种类型的信用贷款模式。鼓励农村金融机构运用“龙头企业+小额贷款”、互保基金等形式提高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同时,鼓励农村金融机构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特点,发展各类与农产品期货市场、订单农业生产相联系的新型贷款方式,发挥订单农业、期货市场在抵御风险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各种类型农业保险在农村地区的试点和发展。再者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该制度的有效运作能够发挥存款类金融机构相互间的承保能力,农村金融机构参加存款保险,缴纳存款保险费,将有利于保护存款人利益,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农村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和市场退出机制。存款保险的有限补偿制度,有助于提高存款人的风险意识,发挥市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约束作用。

参考文献:

[1] 于思魁.浅论我国新农村金融体系新构建[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08).

[2] 黄延信.农村金融应继续改革创新[J].农村工作通讯,2010,(12).

篇6

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金融市场的发展,其对农业的发展支持也相对不足。接下来,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让我们明白问题所在。

(一)金融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1.机构布局不合理,资金缺乏。

大多数国有商业性银行退出了农业金融市场,承担起主要市场化责任的农村信用社等正规的金融机构还处于生长期,由于政策制度的限制,信用社所面临的环境比较差。例如农信社上网拆解行为受到政策限制。目前农信社等农业金融机构的发展比较缓慢,网点布局较少,大量的地区没有营业网点,而资金实力雄厚的农业银行已经撤销绝大多数县级以下的银行网点。资金供给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农业存款余额远远低于农业贷款的余额,也就是说需要依靠政策的支持,我们才能够维持目前的状态。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缺乏,农村金融机构只能靠存款、贷款生存,其发展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属于政策性银行,其经营不以营利为目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存在,其支持对象逐渐固化,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局面,很少新客户能够享受到它的支持。农民活动的多样性,对金融产品也有不同的需求。在工商业市场上,需求市场的导向,金融创新能力较强,但农业金融市场却不具备这种能力,大量农民的资金需求无法获得市场支持。

2.贷款不良率较高。

对于大多数商业银行来说,农业贷款的还贷能力一直是其忧心的核心所在。实际上,农业金融贷款的还款能力也一直较低。据银监局统计数据,截止2012 年底,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 56%,而同期涉农贷款不良率为2. 4%,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高达5. 4%。过高的不良率农村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影响了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和新产品拓展能力。反之,金融机构的发展受到影响,影响到农村金融机构对三农服务的积极性,农民收入的增长也受到影响。

造成不良贷款率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经营不够完善,它内部治理结构、风险审核机制不够完善。另一方面是外界宏观环境,农业领域存在更大的系统风险,信息不对、抵押制度缺失等,都导致了贷款率的居高不小。

3.金融机构积极性不足。

农业贷款的对象具有特殊性,单个资金需求较少、资金用途多样化、客户群体不集中等等。这些情况对商业银行而言,都存在风险,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大量的金融机构不愿意将三农纳入贷款放贷对象。中央政府虽然一再重视农业的发展,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等,地方也积极相应中央号召,但实际政策却长期得不到落实。在农业担保方面,农业保险制度迟迟得不到落实,农业资产缺乏必要的市场价值,贷款回收缺乏必要的保障,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极大。在这种背景下,大量的金融机构都对农业金融市场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只留下少量的金融机构存在。

市场一旦缺乏竞争,市场将会产生垄断,这种机制下,市场的需求就会受到抑制,产品的创新会趋于停滞。因此,如果要想改变目前农业金融市场缺乏活力这一状况,必须引入新的竞争者,国家应当在政策以及环境建设的基础上予以必要的支持,完善农村信息交流平台,完善农业贷款保险制度,降低农业金融领域的整体风险性,推动其市场化发展的步伐。

(二)农业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受限分析

农村金融的发展与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是存在正向联系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其效果并未得到明显提高。接下来就将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与农民人均收入不足相联系,做进一步的分析。

1.农业金融出现结构性偏差。

长期以来,我国都将工业化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大量的资金也向工业化的方向投入。在农业领域,由于宏观环境的导向,大量农业资金并未在农业领域内进行流通,而是大量的资金由农业领域流向了农业以外的领域。从上文的统计中我们可看到,截止2013 年底,农村存款余额超过6000亿元,而同期农业贷款余额约为1500 亿元。也就是说,只有25%的农业领域的资金余额用于农业的发展,农业系统内的资金被大量掏空,农业发展甚至连内生性的成长都受到一定的打击。

资金结构的差异,导致了农业资金投资的不足,对农业发展的推动力缺乏,最终导致了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无论是相对差距还是绝对差距也越来越大。虽然国家目前已经将三农作为首要任务,但其更多的是在税收等政策方面,在金融领域、资金流向等方面的政策缺乏,导致资金结构不平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2.金融布局缺陷造成的影响。

除了资金结构,金融机构的布局也对农民收入的增长有着一定的限制。名义上来看,农业金融机构比较多,例如农业发展银行、农信社、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等。实际上,农业发展银行的网点几乎为零,他主要依托中国农业银行的网点来开展业务,而农业银行在县级以下地区是没有网点的。因此,实际上农民可以接触的正规金融机构只有农信社。农信社主要存款来源是农民个人存款,缺少金额大的对公存款,存款成本较高。

在 这种环境下,一方面金融机构与农民接触的机会较少,信息不对称将更加明显。另一方面,农民想获取资金的时候,甚至连正规的金融机构都找不到,更谈不上向其获取资金支持。因此,对于大多数需要资金的农民而言,非正规渠道的金融机构几乎是他们唯一的资金来源。但是非正规的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非常高,农民如果通过此渠道融资,偿债压力将增大,大多数的农民会选择放弃融资。这样,农村金融的发展将异常缓慢。

二、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对策

前文我们分析了目前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包括金融市场本身发展问题,以及金融市场发展与农民收入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就针对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农村金融市场应当包括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他们之间的分工应当进一步明确,政策性银行应当在市场中起到支柱的作用。对于这些非盈利基础性工程,我们只能够让政策性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进入,将农业领域风险最大的部分予以承担。

对于农业经营业务,笔者建议国家要在政策层面对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予以一定的政策支持,允许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发展。鼓励民间资本以金融机构的形式出现,将其纳入我国多元化的金融系统。这些诞生于农村的金融机构,可以完善目前金融机构布局,弥补大型商业银行留下的空白在监管政策方面。

(二)推动产品创新

农业活动存在多样性,这在全国更为明显,地域性是农业发展的特性,因地制宜也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三农是国家改善民生的首要工程,但其采用的措施大多是财政支持等,资本市场上的举动较少因此,笔者建议在政府在金融政策方面,加大对农业领域的扶持,例如规定各商业银行贷款余额逐年将涉农贷款的比重加大。这样的话,不止所有的金融机构都会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农业领域的支持,激发其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动性。

篇7

关键词:农村经济;非正式金融;资金供给;布局失衡

中图分类号:F830.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5-0056-03

一、 我国农村金融现状

我国农村现存的金融机构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合作信用社以及农村邮政储蓄。其中,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惟一一个与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截止到2007年12月,中国共有2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12家,农村资金互助社8家,小额贷款公司仅有4家。农村金融资产总额为5.6万亿,存款总额为4.6万亿,贷款总额为3.1万亿。面向农户的贷款仅有3.1万亿,接受贷款的农户也仅有7742万家,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3%。

二、 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机构双重供给不足,即资金总量和机构总量不足决定的规模型不足和结构性不足。农业发展银行是政策性银行,并不面向一般涉农企业和农户贷款,邮政储蓄机构只提供储蓄业务而不提供贷款,农业银行虽然有涉农贷款,但主要是面向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很少向农户贷款。为数不多的商业银行也因为经营理念的变化,不愿意对分散的、数额小的涉农贷款业务进行受理。同时,较多的农村地区,金融结构单一化、农村金融市场日益垄断化的趋势较为明显。亿万农户和成千上万的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只能从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而全国农村信用社只有4万多家法人机构,远没有形成金融网络。因此,便出现了农村金融领域一贷难求的局面。

2.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弱化严重。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许多地区县域内的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已经完全退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确定“各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及以下)机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后,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所有商业银行日渐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至2007年底,四大国有银行共撤并3.1万个县及县以下机构,而且撤并还在继续。而商业性保险、证券、担保、信托投资、租赁等金融机构在县以下农村地区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事实上,农村合作信用社成为了面向农村地区进行贷款的唯一正规金融机构。

3.金融机构的城乡布局和区域布局失衡。我国金融机构主要分布在东部城市,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分布密度较小。按照“经济算法”,以每亿元GDP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作为衡量指标来看,东部地区相对于中部、西部而言,区域内所设置的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低于中部、西部水平,东部地区每创造1亿元产值约设置1.1个农村金融机构,是中部地区的49%,占西部地区的43%。农业银行在东、中、西部地区每亿元GDP所设置的机构数量为0.3、0.5和0.7;农村信用社为0.5、1.2和1.4;邮政储蓄为0.2、0.4和0.4。从资产结构上看,存贷款业务是各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的主要业务,从每亿元农村金融组织存贷款额所配置的机构数量这一指标来看,在东部地区所设立的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也均低于中部、西部水平,东部地区为7.04个,只占中部、西部地区的63%和54%。农业银行在东部地区每亿元存贷款设置0.9个机构,而中部、西部则为1.6个和1.5个;农村信用社在东部地区每亿元存贷款设置2.4个机构,而中部、西部则为4.6个和6个;邮政储蓄在东部地区每亿元存款设置3.7个机构,而中部、西部则为5个和5.5个。由此可看出,我国金融机构区域分布失衡现象十分严重,对于中西部落后地区大多数农村居民和农村企业而言,可以享受的金融服务仅仅来自农村信用社的垄断性供给。

4.缺乏自主经营与风险贷款。商业银行在改革中为防范金融风险,均受信贷审批权限制,农村金融除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和个人小额贷款有审批权外,其他贷款几乎无权审批,对支持农村经济建设较难发挥作用。同时,为了控制信贷风险,延长了贷款的发放时间,企业如需贷款,需要经过银行一系列的审批,层层审查通过才能发放贷款,这很难满足企业对资金流动性的需求。而农村金融机构对金融风险的控制普遍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和信贷资产“零风险”制度,对于新增贷款要求“百分百收息”,但却没有与之匹配的有效的激励制度,导致金融信贷人员缺乏主动开拓市场的动力。重罚轻奖,使金融支持经济缺乏积极性。

5.企业贷款成本过高。企业办理抵押贷款,需要办理资产评估、证照等一系列繁琐的手续,而在办理这些手续的过程中,不但中介部门收费过高,增加了企业融资的直接成本和银行处置抵债资产的成本,而且耽误了使用资金的最佳时机。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企业“贷款难” ,银行“难贷款” ,直接影响了信贷营销,阻碍了县域金融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支持。

6.非正式金融的存在。非正式金融是在研究我国农村经济时不能忽略的一个组成部分。非正式金融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被官方认可和支持,它自身存在一定缺陷。非正式金融一般在较小范围内进行金融交易,规模不经济,一旦扩大交易范围,原先具有的信息优势、信用优势不复存在,资金供给方在收集对方信息方面成本加大,风险加剧。资金需求方也面临风险,无法通过多样化投资来分散。服务品种单一,不能满足客户需求。一些民间投资人从正式金融机构大量贷款后又放贷,这种体外资金循环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又处于国家的监管之外,包括民间的高利贷等非法金融活动,都会对金融秩序造成冲击,甚至引发社会安定问题。

三、 深化农村金融的几点思考

1.放宽市场准入制度,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要突破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瓶颈,解除农村供给型金融抑制,就必须正视农村金融需求多样化的现实,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营造竞争性金融秩序。引入竞争,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制度,适度发展民间金融;放宽农村的金融供给,对于非正规金融要给予合法地位,并进行规范。

2.根据农村金融需求的特征,进行多元化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改革。除了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机制之外,还要根据农村经济的需求特征,对现有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改革和重组。尤其注重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整合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培育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主体和多层次金融市场。鼓励农业银行及各类商业银行积级开展支农业务。允许农村邮政储蓄适当开展贷款业务,建立为农村企业直接融资服务的区域资本市场。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金融业务,促进多种机构的发展和金融技术的创新,提高资金配置的竞争效率和规模经济。

3.切实发挥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发挥好政银企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定期组织银企项目推介会,实现项目与资金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在地区、产业间合理投放信贷资金,引导鼓励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投向,深入市场和企业调查研究,针对区域经济特点,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制定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信贷营销策略,重视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支持,达到“钱有所投,投有所获,深度发展”的目的。

4.建立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贷款审批机制。一是适当下放贷款权限,建立科学、合理、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授权授信机制。二是合理确定农业贷款门槛,减少贷款审批环节,提高贷款效率。三是建立科学的贷款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积极性。四是建立与农业生产相适应的信贷管理运行机制。农村金融要适应农业产业化的市场需求,改进信贷方式,逐步增加小额农贷的授信额度;要针对农户和农村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农户联保、社区联保机构;完善农村信贷利率定价机制,实行差别贷款利率。

5.增强农村信用社综合实力,逐步发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主渠道作用。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要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改进金融服务,尤其是要强化存款组织和信贷营销工作,加快业务创新步伐,以便更好地发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作用。另一方面,建议国家尽快把资金支持、保值贴息、减税让利、核销“双保”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逐步消化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使其轻装上阵,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地方政府部门要主动为信用社排忧解难,为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化解信贷风险提供便利,对信用社的筹资工作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帮助其壮大资金实力,为信用社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从而进一步调动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6.加速发展非正式金融的正规化进程。首先,要制定非正规金融的法律法规,将其纳入国家监管体系,明确非正式金融的市场准入和退出、经营范围、市场制度等;其次,要积极探索有效的信用担保体系和信贷担保的新途径,鼓励现有的担保公司业务向农村地区延伸,为农村地区融资提供担保服务。第三,积极发展农村保险,分散金融风险。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各级财政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完善风险专业分摊机制。第四,进行金融服务、产品创新、金融机构创新,发展民间小额信贷公司、民间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参考文献:

[1]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J].金融研究,2005,(02).

[2] 刘克俭.促进县域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的思考[J].济南金融,2006,(02).

篇8

摘 要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直接关系到“三农”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人们的重视。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有其特殊意义。本文将针对辽宁省的农村金融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提高辽宁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 农村金融 金融生态 辽宁省

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建设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实现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辽宁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总体来说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辽宁省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首先存在全国各省普遍存在的问题:

1.从全国的范围来看普遍存在的问题

1.1行政力量干预使得农村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

地方政府中的个别部门或个人受利益的驱动,出于政绩考虑,以权力为诱饵,对农信社等金融机构施加压力,从中获取个人利益,违背经济规律,盲目投资某一行业或某一项目,使资金借贷很难正常进行。因此,行政力量的介入和干预使得农村金融的市场化程度低,交易环境较差,直接恶化了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

1.2农村法制建设不完善导致债权维护难度大。

目前我国针对信用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仍然滞后,缺少适用于农村金融的专门法律法规。农村法制建设相比城市也较为滞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依然存在。并且广大农民的维权意识也不强,金融知识匮乏。有些地方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行政干预执法,金融债券案判决不公、或者判决后难执行和久拖不决,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1.3农村征信体系不健全且信用管理滞后。

农村企业诚信意识和公众金融风险意识相对于城市比较淡薄。一些企业和个人通过各种手段逃废金融债务。农村私营个体企业财务制度极不健全使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真实借贷情况难以掌握,缺乏正常获取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渠道,信息不对称、贷前调查难、贷后管理难的问题普遍存在。道德风险的存在,恶化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2.辽宁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保险发展缓慢

辽宁省农业保险发展比较缓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农业风险大、赔付率高,出险率也很高、而政府又缺少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保险公司做农业保险的成本较高所以就没有动力去开展农业保险;在成本高的情况下保险公司若进行农业保险的业务就会设置较高的保费,保费过高使得农民对之“可望而不可及”,形成不了有效的农业保险需求。另一方面,农民保险意识薄弱,他们依旧认为保险是不可靠的,所以造成投保率低,保障面窄的现象,当发生自然灾害时,受灾农户不能得到保险保障,偿债能力下降,银行贷款风险增加,这是导致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的原因之一。2012年1-12月,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240.13亿元,同比增长38%;为1.83亿农户提供风险保障9006亿元,承保户数同比增长8%,保险金额同比增长38%。而2012年辽宁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还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

2.2农村金融市场发育不充分,资金缺口严重

在当前的农村金融机构中,“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已随着商业化改革大量撤并县级及以下分支机构和网点,对农村的信用贷款越来越少,据统计,2000~2004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辽宁省县域内机构网点(含储蓄所)由1995个减至1071个,工商银行从10个县(市)中全部撤出,中国银行从24个县(市)中全部撤出。截至到2008年6月末,全省县域银行业机构网点为3235个,比2002年减少1065个,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网点370个,减少370个;农村信用社网点1503个,减少669个;城市商业银行网点171个,减少31个。作为辽宁省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虽然正在逐步地完善,但目前其业务面过于狭窄,没有真正起到促进农业发展及农村经济的作用;农村信用社作为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中主要的正规金融机构,由于存在着治理结构不完善、产权归属不清晰、行政介入比较严重等问题,其帮农、扶农作用也受到严重制约。再有辽宁省民间借贷由于在货币当局的严厉管制之下,其所具有的借贷手续简单、贷款期限灵活、交易成本低廉等优点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综上可以看出农业资金的需求是供不应求的,从而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2.3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滞后

许多农村信用社贷款方式单一,缺乏适合农村特色的服务品种。近几年来,辽宁省农村地区合作金融机构产品创新无力,难以满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多样化的资金需求。近几年,辽宁省农村金融机构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在其发展的背后也隐藏了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恰好说明了辽宁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在金融主体建设和金融体系重构上亟须改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辽宁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还存在很大的缺陷。改善辽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势在必行。相信在深切认识到问题之后,在各相关联的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史亚荣,何泽荣.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研究.经济学家.2013.

篇9

1.1商业银行开展业务意愿不强烈

近年来,随着国家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贷款规模得到严格控制,商业银行可供广大用户贷款的总额度越来越有限,通常在供给完优质客户后,能够提供给广大农户、中小企业的贷款往往非常有限,特别是像农业供应链金融贷款融资这种新型的融资模式更是难上加难,甚至出现一些地区贷款减缓的趋势,相关农业贷款发放受到严重影响,就目前而言我国商业银行涉足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少之又少。

1.2农业企业与农户间的交易关系松散

农业供应链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供应链中所有参与成员的关系比伙伴式更为紧密,通过稳定的交易来实现整体利益的增值,最终达成一种功能网链结构。理论上这样的网链结构会使供应链各参与成员间关系更为紧密,合作更为密切,但现实却刚好相反。目前,我国市场上农业企业与农户之间更多的是短期、松散的业务合作关系,自由贸易,价格随行就市,双方不签订任何协议合同,总的来说,农业供应链的数量和质量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不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1.3龙头企业综合实力不强

目前我国的龙头企业都还没有达到农业供应链金融运行的要求,呈现的特点具有规模小,发展慢,平均水平不高的特性,这样的龙头企业难以带动农业供应链金融的高效运行,供应链其他成员能够从中获得的收益达不到预期水平,从而影响他们参与到运行中的积极性。同时,目前的龙头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也不大,综合实力不够强的龙头企业在产品质量、生产技术、操作水平、品牌价值及产品价格等方面都未达到要求水平。

1.4信用风险、操作风险

在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中小企业在出售货物后对购买商要求及时付款,而对提供他们货物的供应商,提供资金借贷的银行往往无法想到及时偿还债务,这种淡薄的信用观念使银行和龙头企业都蒙受损失,打击了供应链其他成员特别是银行和龙头企业的参与积极性。

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刚刚起步,而其操作往往较为专业和复杂,现实要求在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对每笔已到的和将要到的现金流必须进行严格管理密切监视,必须制定一套系统的、完善的内部操作流程以应对每一种农业供应链融资产品的运作,必须要求操作人员严格遵照执行,以上种种需要银行呈现高水平的对操作风险的控制能力。

二、农业供应链金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商业银行业务能力不足

我国现代化农业产业链发展的程度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所掌握的信息资源不相匹配,商业银行的把握程度较弱,并且创造性思维狭窄,没有新颖的适合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产品和服务。另外商业银行在多元的产品、主体、投资和服务上显示出业务能力不足的现象。

同时商业银行在开展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过程中,缺乏相关专业人才,设计的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没有特别的针对性,技术含量不高。想要制定科学系统的制度和方法来规范银行操作却因为专业人才的匮乏而变得困难重重。

2.3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利益相关性不强

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各参与成员之间利益链并不稳固,利益相关性不强。造成易出现违约可能的情况之一是农产品价格出现明显波动,任意一方一旦违约造成整个供应链都会出现问题,如供应链整体的信用度下降,企业和农户再融资的风险与成本增加,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受到阻碍等等。

3.1龙头企业未形成权威企业发挥作用

龙头企业在供应链融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农业供应链融资模式依赖于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整个供应链信用级别的高低取决于此。然而,我国农业龙头企业的现状是数量与质量不相匹配,综合实力欠佳,没有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意识,在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运作过程中没有体现出核心作用。

3.2成员间信用意识不足,风险管理经验不足

篇10

1.农村金融理论综述

信贷补贴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村金融的主导理论。八十年代以后,农村信贷补贴论逐渐被农村金融市场论替代。农村金融市场论特别强调市场所起到的调节作用,指出农村资金机会成本较大,认为政策性的金融会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农村的金融中介结构可以通过利率的市场化补偿其发生的金融成本。

金融抑制是分析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状况时最为常用的一个概念,农村信贷补贴论和农村金融市场论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金融抑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金融抑制可能是供给型或需求型中的任一种。

2.金融生态环境的解读

所谓生态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或生物本身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环境是指人类生存自然现象的总体,环境和生态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名词。金融组织为了寻求生存和发展与其自身生存环境之间长期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过程金融生态,金融生态就是通过分工与合作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动态平衡系统。

3.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金融业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直接受到金融环境的影响,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是极为必要的。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信用体系、金融机构及信贷资金、支付清算服务体系及政府的政策及执行等。

二、现阶段我们国家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

为了能够更清晰的说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我们以辽宁省丹东市为例从信贷资金支持状况、农村支付环境状况、金融机构设置情况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1.金融机构网点在农村地区的设置情况

辽宁省丹东市截止二零一三年年末共有银行机构十三家,营业网点共有二百四十个,其中城市营业网点数占总营业网点数的46%,农村地区网点则占据54%。

2.农村信贷资金的支持情况

截止二零一二年末,辽宁省丹东市银行各项贷款总额共计580亿元,其中涉及到农业的贷款占贷款总额的24%;涉及农林牧渔方面的贷款占涉农贷款总额的32%;涉农其他方面贷款占涉农贷款总额的68%;按贷款城乡地域分类,农村地区贷款占涉农贷款总额的87%;城市涉农贷款占涉农贷款总额的13%;按贷款接受主体分类,个人涉农贷款占涉农贷款总额的27%;企业涉农贷款占涉农贷款总额的73%。

3.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情况

金融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支付结算工作,提高农村支付结算水平是农村多层次的客观需要。现阶段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情况可概括为:支付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但部分地区仍较为落后、农村人均银行支付结算账户拥有量较高、联网核查系统已经覆盖农村所有银行网点、农村地区的主要支付结算方式依然是现金、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发展迅速,但总体来看依然落后于城市。

4.农村信用体系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农村经济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农村经济长期以来存在着信用缺失的问题,这严重的影响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最终造成农民贷款难、银行放款难的局面,严重的影响了农村整体。为了改变这一被动的局面,国家发动主要金融机构在二零零八年开始加强了对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机构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农村地区银行网点覆盖率偏低。辽宁省丹东市农村银行机构网点仅占自然村总数的10%,换句话说平均十个自然村才有一个银行机构网点,农村地区银行网点的数量不能够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从农村银行机构网点在当地的分布情况来看,大多数的银行机构网店多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村镇,有的经济落后的村镇甚至没有银行网点。

其次,追求效益最大化导致农村金融网点萎缩。农村金融机构规模较小是农村金融机构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如果受业务量限制出现亏损,金融网点的应对措施就是撤离或合并,这就制约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2.农村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

农村信贷市场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农村信贷市场发展的主要原因可概括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出发点偏离了三农主题;现有信贷产品不能满足农村信贷市场的需要;农村信贷服务不完善抑制了信贷需求、信贷没有有效的载体支撑;信贷营销力度不够等。

3.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概括的说,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支付结算资源配备不合理而且银行卡受理环境较差;支付服务组织较为单一,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用途过于简单;支付结算体系基础结算建设落后,制约了业务的开展;支付结算知识未能普及,制约了支付结算工具的使用;支付结算收费偏高,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难以推广。

4.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地方金融机构及政府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缺乏积极性;农户信息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农村信用评级缺乏科学性及合理性;农村征信市场缺位严重;风险分担机制不够健全。

四、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1.农村地区金融网点数量急需扩大

农村金融机构不能在过分的依赖农村信用社,银行监管部门应该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机会,鼓励并引导各商业银行积极的进入农村金融机构结构布局,鼓励商业银行及政策性银行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另外,要逐步加强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建设,通过信用担保机构来帮助农村金融机构分散风险。

2.农村地区信贷资金的支持力度要加强

农村资金的大量转移、流走,使乡镇涉农金融机构缺少资金,造成存款比例失衡,这对农村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为加大农村地区信贷资金的支持力度提出建议包括:强化信贷资金的支农责任,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开拓农村市场;逐步完善农村信达抵押担保机制;各项信贷支农政策要切实有效的落实;金融政策宣传活动要在农村积极的开展,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全方位覆盖。

3.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

农村金融服务的首要任务是加强支付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畅通结算汇路、优化支付环境。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的具体建议包括:加快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储蓄银行支付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银行卡的功能要开拓创新;积极推动新业务、新机构的发展;扩大农民工银行开的特色服务范围。

4.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