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农业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效农业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加强规划引导。去年初,县委、县政府出台了高效农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快发展设施栽培、食用菌、奶牛奶业、优势畜禽、有机稻米和高效水产等主导产业。根据全县高效农业规划和设施农业布局情况,我县制定了《20__年高效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实施意见》,坚持继承式发展,重点实施了南部片区18万亩连片设施农业基地、西北部片区10万亩设施蔬菜基地、三堡久久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维维产业园休闲农业区等片区的高效农业规模化项目。
(二)创新投入机制。20__年,全县组织实施、利用上级外来资金项目150项,县财政对高效农业的投入达到3100万元,是过去多年没有的,镇、村及老百姓的多元投入,有效地推进全县高效农业的稳步发展。目前,我县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在苏北遥遥领先,并出现了许多典型,一是企业带动型。由企业直接投资创办园区,形成“企业+园区+农户”的运行机制。精艺城食品有限公司一家企业就带动了多家肉鸡规模养殖小区建设。二是专业大户(能人)示范型。三是合作社带动型。全县已组建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多家。形成了合作共赢的格局。
(三)推进科技创新。突出品种改良和模式更新,促进农业增产增效。特别是太空蔬菜种子在我县久久科技示范圆的落户,将进一步加大了我县科技创新的步伐。种植业方面,总结出了蔬菜间套复种、农牧结合等高效生产模式,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种植效益。畜禽养殖业方面,加快了品种改良步伐,生猪已逐步建成以家畜改良站、母猪规模养殖场为主体的良种繁育体系,家禽良种覆盖率也有了明显提高。水产业方面,积极实施了“四改”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河蟹“稀、大、高”生态养殖、野生鳖混套养殖、地方特色小品种混套养等高效渔业得到较快发展。
(四)重视品牌建设。目前,全县己注册农产品商标20多个。拥有无公害农产品有效数144个,绿色食品有效数41个,有机食品有效数23个,农业“三品”总数达到位居全市之首。一批品牌的市场知名度不断扩大,品牌效应开始逐步显现。
二、高效农业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效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目标要求相比,与周边地区相比,还有明显差距,高效农业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亟待解决。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加快发展的社会共识还不够强。少数镇发展高效农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不够,客观上存在着“上热下冷”的现象。部门间协调工作机制还未能形成,发展高效农业的合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二是高效种植业规模集中度还不够高。就产业的培育程度而言,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近年来,虽然在奶牛奶业、食用菌和高效设施蔬菜等方面做了一些文章,但是仍然停留在小规模“多点开花”的层面,设施栽培投入不足,规模集中连片不够,始终未能形成有效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还不够明显。现有龙头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带动力不强。有的龙头企业产销两头在外,与本地产业发展的关联度不大,带动作用不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四是资源要素的整合还不够集中。县直有关涉农部门每年争取上级农业项目资金达数千万元,但多分散使用,缺乏统一调度。农业企业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特别是在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上,“各敲各的锣,各打各的鼓”,一个产品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品牌,加大了创名牌和扩市场的难度。土地流转难,已经成为高效农业特别是高效种植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制约。
五是人才和技术与高效农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目前,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劳动技能单一。同时,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服务手段陈旧,知识和设备落后,跟不上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步伐。
三、加快推进高效农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发展高效农业必须与我县的实际结合起来。县委、县政府确定的20__年全县发展高效农业的目标任务,体现了突出发展现代农业这一重点,可以说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全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按照“提升南部、突破东部、拓展西部、开发北部”的思路,实施“55111”工程,即确保年内新增高效农业面积5万亩,土地流转5万亩,建成一个以育苗为主的农业科技示范园、一个农产品大市场和一个农副产品加工区,建设“一线三片” 上规模、上档次、竞争力强的高效农业基地。“一线”:西起汉王、东到伊庄构筑百里绿色高效农业长廊。汉王、__、三堡、棠张、张集5镇以发展设施菜、设施果、设施草莓、食用菌为主,完成汉王汉沟至张集杨楼主干线两侧设施农业断带补植建设任务,完成三堡至棠张至张集区域闭合圈的沿线断带补植工作,加快建设一批精品工程。西北片区:以何桥、黄集、马坡、郑集4镇为重点,突出发展设施菜、设施瓜、设施果,完成何桥至黄集、郑沛路沿线两侧断带补植。柳新、刘集、大彭等镇选择主要
公路沿线和适宜地块发展新的规模示范点,逐步向四周延伸。东部片区:以大许、徐庄镇沿徐海路两侧为重点,继续扩展连成一体,逐步形成万亩生产基地。单集、房村、伊庄等新发展地区,以沿双塔路、张伊路两侧建设规模示范基地为重点,加大扩面力度,逐步形成东部各镇大的闭合圈。北部片区:包括茅村、柳泉、利国3镇,以发展设施果、设施菌为重点,建立规模示范基地。(二)强力推进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园)建设。重点是提档次,见成效,出形象。要狠抓“一线三片”重点项目,加快久久农业科技示范园、台上万亩草莓示范园、棠张学庄千亩设施果示范基地、维维产业园休闲农业区、黄集谢庄千亩设施农业园区等建设进度,打造一批现代高效农业精品工程。维维万头奶牛场、联农养殖场要建成国家级示范基地,郑集万亩出口创汇基地、精艺成肉鸭养殖加工区、棠张设施菜示范园等要建成省级园区,久久农业科技示范园、台上千亩设施草莓示范基她、房村万亩黄冠梨示范基地等要建成市级园区。
(三)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参加各类农洽活动,认真组织农业招商,坚持用抓工业的思路和办法来抓农业。采取“招商引资扩大一批、择优扶持壮大一批、兼并重组做强一批、产业带动催生一批”的办法,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千方百计吸引更多“三资”投入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等领域,形成涵盖精深加工、种子种苗、储藏运输、科技服务、市场营销等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农业招商要像工业招商一样,分解任务,加大力度,切实改变积极性不高、成效不大的现状。
(四)制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集中力量把维维、精艺城、联农等重点龙头企业做得更大更强,打响__农业龙头企业的品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壮大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确保两年内直接进入农业产业化链务的农户达到50%以上。要积极发展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和田头市场,优化市场环境,畅通农产品"绿色通道",加快农产品集散、配送、营销的信息系统建设,打造更多、更强的农产品物流平台。
(五)着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化。依托农业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品牌农业,抓好国家和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名牌产品的认证,鼓励农产品注册商标,争创更多的国家级、省级农产品名特优品牌,让本地农产品更多地打入超市、出口国外。
篇2
【核心提示】我们是xx大学勤工俭学中心11名不同专业的同学组成的“青春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摘梦团队,关注三农问题是当代大学生勇担社会责任的体现,团队以合肥市xx镇草莓产业发展现状为切入点,探究地方特色农业经济更好发展的有效途径,让青春在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焕发出最绚丽的光彩。
7月4日上午6:20,团队从xx大学新区西门出发,经过1个多小时的公交车程达到旅游汽车站乘上客车于上午11时左右到达长丰县xx镇,车程的劳累丝毫没有减弱同学们投身社会实践的热情和信心。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我们以十精神为指导,以地方特色农业经济建设为主题,将xx镇草莓产业发展现状作为切入点,探究如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寻找地方特色农业建设的有效途径,针对我们的调研成果,形成一份优秀的调研报告,为政府提供建议,形成决策参考。[]
团队指导老师、我校挂职干部xx同志首先代表xx镇党委、政府对团队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与科技人员一起带领我们参观学习草莓培育基地,通过讲解,我们了解到艳九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依托苏州大学科技团队,进行草莓脱毒组培、工厂化育苗、新品种选育、标准化生产示范、技术培训和草莓采摘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企业,也是xx省农业物联网首批示范点。
篇3
关键词:农业;区划管理;作用
农业区划办的核心职能是围绕农业资源监测和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它是组织农业资源调查、监测、评价;编制农业区划和区域指导性规划;提出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和农业区域的政策建议,负责农业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实验示范工作等。
1 重视热点问题研究,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
1.1 创建农业遥感监测应用平台。农业遥感是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业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农业病虫害监测,农作物估产等农业应用的综合技术。近年来,我办在上级农业区划办的大力支持下,配备先进设备,培训人员,建立起北票区农业遥感应用队伍,为新时期农业区划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培训,争取把我办农业遥感工作提升到区域监测站层次。争取资金和技术支持,完成北票大宗农作物分布一张图。
1.2 2011年农业区划办独立开展北票市红干椒本底调查实践,沿主要路网建立解译标志点,利用卫星影像判读统计出北票区红干椒种植面积的分布。2013年至2016年我办承担全市区域化建设任务,建立红干椒、蔬菜和特色农产品种植验证点和数几个解译标志点,完成全市大宗农作物遥感监测分配的任务。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迅速、准确、直观地掌握北票区各类农作物面积分布情况。
2 积极开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与规划研究,促进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
2.1 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资源加工型工业的发展,还有效地带动保鲜、仓储、运输、营销及服务业的发展,开辟新的就业门路,有效地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发挥农业区划部门的职能优势,开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与规划研究,对因地制宜确定区域主导产业,促进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引导结构调整沿着健康轨道向纵深发展,明确发展目标,加快形成优势产区,促进生产区域化、规模化,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近几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红干椒、番茄、食用菌、油桃、花生、杂粮、红薯、中药材、及温室蔬菜产业区域布局与发展规划工作。通过实验示范,形成技术总结材料,为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有效的探索。2013年通过区、市农业专家组对项目的验收。同年年底,我办与上级申报并组织实施《北票红干椒基地育苗项目》和《红干椒商品性研发项目》等,扶持红干椒生产种植合作社开展工厂化育苗实验示范,对撒播育苗、区域育苗、组培育苗等进行实验。严格按照实验区建设要求,建立育苗基地,解决种植户需求的瓶颈问题,强化实验区建设指导与管理,不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模式,使育苗区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推动北票地方产业高效持续发展。
2.2 完成农业资源数据库收集工作。根据上级农业区划办工作要求,2012年完成农业资源多年历史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与上报任务,为全区农业资源数据处理与数据库建设,建立农业资源区划资料电子化与农业资源数据库信息系统,推进农业开发成果应用、农业规划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3 完成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挂点帮扶、结对头觯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建设,干部普访贫困户、留守儿童调查、矿山征地、用地拆迁、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征地、生态移民征地拆迁等任务。
3 深入挖掘开展农业资源利用
继续深入调研,了解市场动态,结合北票区资源优势,拓宽思路,在农业资源利用模式,本地特色资源保护利用,新品种引进等方面做文章,为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提供经验探索,丰富北票区农业产业的品种资源。
4 及时更新农业区划数据库。北票区农业区划数据库于建成
该数据库是附属于农业信息网,主要是把北票区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况,农业自然资源特征与评价,农业区划工作情况,各类调查研究等录入到数据库,实现农业资源信息共享。
5 配合农技推广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了解周边县市区的农业生产和基层建设情况,及时沟通与反馈信息、协调和配合生产等。
6 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为确定“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对策;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和建议;实施测土配方工程,强化生态农业基础;建设畜牧养殖小区,转变畜牧生产方式;探索土地流转新机制,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等调研课题,我办会同相关科室,深入基层广泛开展调研,最后形成调研报告,努力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农业科学发展的具体措施。
7 做好资源综合评价工作
及时掌握农业资源的变化动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依据,在土地利用、土壤养分、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农产品市场动态、生产意向、农民负担、农村地理信息等方面进行监测,为各级政府及业务部门提供资源变化数据。
篇4
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一)
201X年,XX县被列为全省精准扶贫示范县以来,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强化措施,扎实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以解决群众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坚决打好统筹扶贫、精准扶贫、开放扶贫、造血扶贫和生态扶贫整体战。至201X年底,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5050元,较上年增加651元,增长14.8%,比201X年增加 1851元,全县新扶贫标准下的贫困人口由201X年的8.76万人减少到4.1万人,累计减少4.66万人,年均减少1.5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50.8%下降到24.6%累计下降26.2个百分点,年均减少8.73个百分点。
一、201X年以来的扶贫成效
一是加大整合资源力度,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近年来全县以专项扶贫为着力点,积极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整合投入抓扶贫,加快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201X年以来,衬砌渠道243.6公里,新增农田灌溉面积11100亩,发展牧草节灌面积2000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4.70万亩,治理河道40.28公里(防洪堤),治理小流域1.6平方公里,建成梯田2.32万亩,解决了5.7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2.9%;实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119项715.25公里,其中新改建通乡油路6条151.13公里,通村油路(水泥路)79条434.8公里,通村砂砾路34条129.34公里;100%的乡镇通了油路(水泥路),49.5%的建制村实现了通畅;先后投入电力建设资金3.9亿元,先后建设主变11台、容量756.6兆伏安,安装配变93台、容量12.22兆伏安;新建330千伏、110千伏输电线路241公里,新建改造35千伏及以下输配电线路180公里,全县村组通电率达100%。贫困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发展条件明显改善。
二是积极培育发展富民产业,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201X年以来,县上每年安排1亿元以上财政资金扶持设施农业发展,同时累计注入担保资金1.83亿元,发放妇女小额贷款6.86亿元、双联贷款8.54亿元、双业贷款10.66亿元,积极引进甘肃银行、鑫隆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和农信项目,为贫困群众提供无担保、无抵押、高效便捷的小额贷款服务,有效缓解了贫困群众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有效整合人社、扶贫、教育等部门培训资源,组织开展各类实用技术技能培训,使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扶持建成华藏寺镇栗家庄高原设施林果效益试验示范园、打柴沟镇上河东日光温室示范点等一批产业示范园区,初步形成了以人参果、红提葡萄、高原夏菜、马铃薯、食用菌、XX白牦牛和XX肉用细毛羊为主的基地化生产格局。201X年,扎实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开工建设日光温室4908.6亩,养殖暖棚38980.3亩;推广以小黑麦、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28万亩,完成以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5.1万亩;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全县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达到577个,发展会员3062人,带动非成员农户5209户。全县特色种植面积达到38.35万亩,建成高原夏菜生产基地9.1万亩,旱作农业种植面积达到5.1万亩,饲草料种植面积达到28.15万亩。设施农业累计达到8.54万亩,规模养殖小区达到780个,设施农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特色种植业产值达9.66亿元,畜牧业产值达5.02亿元,特色农牧业收入占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462个,培育和引进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多个无公害蔬菜品种和白牦牛系列产品分别得到国家绿色食品质量认证、产地认证、有机食品认证。
三是全力实施下山入川,加快推进高深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县上多年来持之以恒地把移民搬迁作为解决贫困的有效途径,积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集中力量办实事、办大事,移民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201X年以来,县上研究制定了生态移民规划和安置方案,动员各方力量深入实施下山入川工程,全力打好生态移民攻坚战。通过市内农林场安置、毛藏库区移民新村安置、县城安置、县内易地搬迁安置、县外安置、劳务移民和教育移民等多种方式搬迁安置移民,先后建成了华藏寺镇红大口、华藏寺镇黄草川、松山镇红山根等生态移民安置点28个,搬迁移民5881户27077人。同时,整合农牧、人社、教育、扶贫等部门培训资源,不断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千方百计扩大劳务输转规模,201X年以来累计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0.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4.59亿元。生态移民工程和劳务输转工程的深入实施,使全县累计退出耕地10.7万亩,建成草原围栏面积510万亩,禁牧160万亩,草畜平衡427万亩,从根本上解决了高深山区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问题。
四是持续加强智力扶贫,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始终坚持把贫困人口的教育和培训作为扶贫开发一项重要工作,逐步探索形成了项目+产业+科技三位一体科技扶贫模式。深入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农牧民10万人次以上,骨干培训5000人以上,累计培育科技示范户1.45万户,培养了一大批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牧民。不断加强农牧业科技创新,先后完成各类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试验328项(次),示范163项(次),示范面积达75万多亩,旱作农业、测土配方施肥、大田高效节水等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良种良法的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明显。认真开展以两后生为主的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先后组织输送贫困家庭两后生2180名,培训雨露计划2236人,基本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
五是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201X年以来,新改建中小学校舍面积达16.7万平方米,学前幼儿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63.8%、99.34%、89.64%,12075名农村中小学生全部吃上了营养餐,率先在全省实现了由小学到高中阶段12年的免费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布局日趋合理,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建成卫生业务技术综合服务楼、迁址建设了藏医院、新建县医院门诊医技大楼和9所乡镇卫生院、73所村卫生室,今年开工建设妇保院和藏医院住院部楼,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保障标准和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和农村低保对象分别达到7381人和51627人,五保供养人数达1525人,供养规模位居全省前列。新农合参合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62%、97.64%、99.7%。建成保障性住房14188套、游牧民定居工程2480套,改造农村危旧房10500套,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1.82平方米,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0%以上。
六是不断加大社会扶贫,努力形成扶贫开发合力。201X年以来,各对口帮扶单位高度重视,扎实开展帮扶工作。先后落实各类对口帮扶资金6862.16万元,重点实施了黄草川生态移民示范园、红山根生态移民示范园、打柴沟镇设施农业示范园、工业园区给水工程、小城镇建设、道路建设和人才培训等帮扶项目,为贫困群众帮办了一大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为全县扶贫开发注入新的活力。在全省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省市县乡245个单位、7334名干部联系我县176个贫困村和10289户特困户,各联村单位和联户干部协调落实富民项目475项,落实资金2.61亿元,受益群众8.4万余人;为贫困村、贫困户兴办实事2500多件,捐款捐物折合资金2353.87万元,201X年争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986万元,组织实施扶贫项目8大类30余项,减少贫困人口1.53万人,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201X年奋斗目标
1、增加农牧民收入。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武威市平均水平,贫困乡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生态建设全面推进,农牧民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2、减少贫困人口。到201X年底,力争全县基本实现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减少贫困人口2.5万人,年均减贫0.5万人,返贫率控制在30%以内。
3、201X年内组织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17个,贫困户新建设施农牧业1900亩,实现全县贫困户户均3亩棚的目标,力争使祁连、东坪等7个乡镇和华藏寺镇岔口驿村、松山镇松山村、天堂镇天堂村等35个贫困村实现整体脱贫。
4、力争完成建制村道路通畅工程360公里,建成15个乡村客运停靠点和河东公路、石门镇至宽沟工业园区二级公路、石门镇至火石沟公路,基本形成金强川四纵六横路网架构;全面建成石门河调蓄引水和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小康供水两大骨干水利工程,加快二道墩注入式水库、抗旱应急引水工程、松山灌区改造、南阳山片2.3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解决6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万亩。
5、积极推进移民搬迁,解决恶劣环境人口生存问题。坚持把劳务移民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整合易地扶贫搬迁、游牧民定居、石羊河流域生态移民和教育移民等项目,以县外移民和本县、乡镇或村内实施易地搬迁、插花移民、区域内调整相结合,加大移民搬迁和劳力输转力度。到201X年底力争完成生态移民2万人。做好《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10977户44566人易地搬迁规划》;为部分贫困人口有计划地移居到公路沿线、中心城镇和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县内外川区,实现稳步脱贫,奠定基础;四是力争实现劳务输转20万人(次)、两后生培训4000人、劳务技能培训10000人的目标。
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二)
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XX扶贫搬迁办发〔XXXX〕X号文件精神,我街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青龙街道位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城乡结合的街道,属城市建设规划区域。幅员面积X平方公里,常住人口X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X万人,建卡贫困户X户X人)。
截止XXXX年,街道农村村级公路里程X公里,其中硬化公路里程X公里。耕地面积X亩,其中撂荒土地X亩。农村产业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蔬菜、柑橘,养殖牛羊兔鱼等第一产业为主。
二、贫困户贫困成因
通过开展贫困户相关信息调查。我们发现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
调查发现部分偏远贫困户往返一趟集镇需要步行3个小时以上。居住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二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
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三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劳动力,收入水平低。
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加之第一产业要有产出,主要依靠人工劳力,且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费力不讨好,两相对比之下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四教育负担重,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再穷不能穷教育。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但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万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二是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抗风险能力。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三、思路和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灵活运用搬迁政策。
一是针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对于确实过于偏远的农户,要灵活运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将农户调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三是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并积极为搬迁户规划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产业技能。
一是认真组织各种短期技能培训,培训坚持就近就地原则,分散办班,分类指导。为使学习劳动两不误,尽量安排农闲时间组织招生,要针对不同地区农村的特点,实行随到随学,只要达到要求和学习目的就行,在课程安排上以当地主要产业的管理为主,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同时对当地懂技术、有经验、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要鼓励他们积极帮扶贫困农户并给以适当的奖励。
三优化产业模式,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劳动力回巢。
一是引进产业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和辐射带动周边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吸引劳动力回乡就业。二是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打造地区产业品牌。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户收入。
篇5
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认为自己竞聘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岗位。
第一。毕业于农业院校,所学的农学专业,干农技推广工作是正业,与“隔行如隔山”门外汉相比,专业对口,工作起来自然“如鱼得水”具有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必备的基础条件。
第二。基层一线工作的六年时间里,先后实践过棉花、水稻、油菜、柑桔、蔬菜等多种作物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共计参与新品种试验示范30余项次、参与实施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20余项次,其中:多项优质新品种、增产新技术和高效新模式已大面积应用,多项项目课题通过了相关专家验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实践探索,使我对全市主要农作物的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都有了新的领悟和提高,让我积累了大量的农技推广和基层工作经验,并于年被评为全局先进工作者。已基本具备了独立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能力,即使在灾害频发的今年,所负责指导的20个水稻科技示范户,仍然实现增产12.4%。
第三。常言道:三十而立”三十岁前后,人的一生中精力最旺盛、创造力最强、干事效率最高的时期。将近而立之年,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头脑灵活,思想成熟,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完全有能力、更有精力从容应对。
第四。一方面,多年来的工作中,养成了勤于学习的习惯,对新事物接受快、掌握好;另一方面,为了能与现代农技推广工作接轨,自学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能,并能熟练运用现代办公工具进行远程技术学习和信息交流;另外,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基层工作期间,先后数十次参加了局、乡镇和农技站等各级组织的各项农情调研和科技攻关活动,撰写了数十篇调研报告和技术文章,其中参与撰写的多篇专业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这些能力,对我今后推广农技、宣传农情、服务农民,必将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计划从以下五个方面继续努力工作,如果这次竞岗成功。让自己在理想的道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一是坚持政治修养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二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是坚持试验引进与示范推广相结合。
篇6
沼气作为一种新能源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改善农村能源短缺,资源浪费及生态环境恶化,农业发展后劲不足问题的重要举措。##镇##村积极响应旗委的号召,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镇##村沼气建设,使其发挥更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结合本村实际,对发展沼气进行了详细的调研。
一、发展农村沼气建设的必要性
大力开展以沼气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较为实用的有效方法。
1、显示出良好的生态效益。
一是有效地解决了广大农村人畜粪便直接排放造成的污染问题。二是作为优质有机肥的沼液和沼渣的大量使用,减少了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降低了农产品中农药和重金属的残留量,为发展无公害农业奠定了基础。沼液具有很强的杀虫效果,可谓“生态农药”。用沼液培育的水果个大、色鲜、味美,具有很强的价格优势。用沼液和沼渣种植的蔬菜产量高,色泽鲜嫩,在市场上很畅销。三是有效地减少了农户烧柴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乱砍滥伐和剃枝削杆现象基本杜绝,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
2、显示出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是各地在引导农户建沼气池的同时,把建池与改厕、改圈、改厨相结合,实现了圈厕分离,厨圈分离,有效地改善了农户的生活条件和生活习惯。高效清洁的沼气燃料替代了低效污染的秸杆、不锈钢沼气灶具、沼气饭煲替代了电饭煲、电池炉,节约了电。臭气熏天的敞口粪坑改成了配备沼气热水器的水冲式厕所,蚊蝇满屋的猪圈改成了粪水自流入池的洁净猪圈,彻底改变了农村昔日“煮饭满屋烟,粪水满庭院”的状况。二是有效地保护了农村饮水安全。人畜粪便直接进入密闭的沼气池厌氧发酵后,阻断了污染源和病菌的传播渠道,保证了禽畜的安全生长,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为农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3、显示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沼气建设上联养殖业,下联种植业,辐射农产品加工业,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测算,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可年产沼气350立方米,既可用作生活燃料,又可用来日常照明,每年减少燃料和电费支出300-400元左右,利用沼渣对农作物进行浇灌、施底肥、追肥,可减少化肥的支出200元左右;利用沼液浸种,可以增加出芽率,提高幼苗抗病、抗虫、抗逆能力,增加粮食产量8%-10%;沼液用于叶面施肥,可有效杀灭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量;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可增收300-400元左右,折算起来,建有沼气池的农户一年可增收800至1000元。为农民增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二、农村发展沼气的有利条件
1、1998年德大养鸡在我村落户德大养鸡13户,每年为市场提供12万只肉鸡。鸡粪的处理是一个难题。20__年蒙牛入驻兴安,##村开始发展养牛业,目前养牛户有320户,由最初几十头奶牛发展到如今1210头奶牛,牛粪的大量堆积,对村容村貌及生活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养殖业的不断扩大,粪便不断的增多对村里环境构成了非常严重的污染。发展沼气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并且能变废为宝。
2、##村耕地面积7611亩,绝大部分都用于种植玉米,秋天的秸秆可以说是遍地都是,有的用不了的就在地里烧了,即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资源,秸秆也是沼气很好的原料,农村秸秆用于沼气可以节约存放的空间,可以利用这个空间多种一些菜,多植一棵树,美化了庭院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当地政府重视沼气建设,推广和管理机构健全,技术先进,为沼气实施和跟踪服务提供有利条件。
三、对策及建议
篇7
一、调研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实施方案
为了充分保证此次调研活动的实际效果,特制定调研方案如下:
1、调研的主要内容
第一,了解农民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和农民教育培训资源配备情况;第二,了解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情况;第三,深入了解当前支农扶农政策和支农扶农政策需求情况。
2、调查的主要目的
通过调研,深入了解山东省农民教育培训的现况,发现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问题,总结提炼经验做法,研究提出政策建议,指导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有序推进。
(二)工作组织、内容、进度、要求
此次调研活动主要是针对当地的职业农民开展。为了更好的完成这次调研活动,成立了专门的调研活动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将对海阳市的农民发放农民调查问卷和农民教育培训调查统计表,与此同时,与当地的农民进行交流与座谈,在结合相关部门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完成数据的处理工作,为下一步全面展开职业农民教育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完成了以下工作:于6月20日完成了调研实施方案,并上报至上级部门;7月22日完成了调查统计工作;8月底前完成调研报告的撰写工作,并及时上报省校。
为了有效保证此次调研活动的质量,现要求如下:
第一,相关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切实做到人员、时间、措施“三落实”,掌握真实、全面、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确保调研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调研3个乡镇,每个乡镇至少取两个村,每个村至少50户村民。布点要科学、选点要广泛,尽量考虑不同产业、不同人群和不同经济收入等因素。第三,按时完成各项工作,尤其是要认真完成调研报告的撰写工作。
(三)关于调查问卷与数据分析
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366份,调查区域主要是徐家店的韩家窑村和台上村;辛安镇的草坡村和张家庄以及盘石店镇的龙头村和大庄村。此次调研活动在选取调查对象时,主要是根据产业、人群以及经济收入等因素的差异来进行选取的,以保证调查数据的可参考性和科学性、广泛性(表1)。
1、调查对象年龄情况
2、调查对象文化程度情况
3、教育培训需求
近3年接受各种技术培训的为87.7%,参加技术培训的目的是增加收入的占60%,为了提高生产技能的占40%。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的占66.6%,参加技能培训的占22.2%,参加学历教育的占11%。希望一事一培训的占66.6%,希望参加短期培训的占66.6%,希望学习种粮技术的占11%,希望学习果树栽植技术的占0.33%,想学习蔬菜种植技术的占11.1%,想学习花卉栽植技术的0.44%,学习棚室生产技术的占0.55%,希望学习养殖技术的占22.2%,学习养牛技术的占0.33%,养羊技术的占0.55%,学习养鸡技术的占22.2%,养鸭技术的占0.55%,希望培训方式面对面的占22.2%,希望现场培训的占66.6%,从广播电视上培训的占11.1%,希望培训时间在一天的占27.7%,2~3天的占38.8%,4~7天的占33.3%,希望技术培训在本村的占77.7%,在乡镇培训的占22.296,对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观念的占33.3%,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的占44.4%,要依靠现代技术的占22.2%。
此外,在调研活动中,还定期召开座谈会,期间共召开座谈会5次,多次进村入户。
二、当前“三农”情况统计与分析
自2007年开始,海阳市农广校一直承担山东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经过近几年的摸索,也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可以说基本能够满足农民对于教育培训的基本需求。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起步较晚,在培训的具体形式上较为单一,主要是以集中的学习班培训为主,具体来说,就是以乡镇为单位对有教育需求的有带动能力的农民进行集中培训,通常为每月培训1~2次,并由其将其推广到每一位农民。这种培训方式形式化较为严重,很难真正为农民解决其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与困惑。
目前,海阳市在农民培训与教育方面的管理基本上参与的部门有劳动人事、教育、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办学机构更是多种多样。每个部门或机构都有自己的任务、要求及标准,也都相应地掌握着一批资金(源),但因为分散致使规模偏小,许多培训的人均经费仅有三五百元,且多是利用原有的房屋、场地、教师和设备等,因而这些部门和机构根本无法独立而稳定地承担培训任务,经常是勉强应付或转包给其他单位承担。由此目前农民培训中普遍出现缺实验设备、缺双师型老师、缺实习场地的三缺现象。这样一种职教与培训方式是很难培养出合格和优秀的劳动者。
再如,多部门直接参与教育与培训模式又容易产生漏洞,面对众多分散的职教培训机构且由各部门管理,出资部门也实在难以管理到位,只能采取一些不适当手法,如不切实际地以电话询问手段随时抽查,是目前一种普遍做法,而受训者在外地不接电话即视之为假,这就常与事实不符。管理的不科学又使得那些真正从事办学培训者也会蒙受不白之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不协调不信任,甚至导致出台先培训后发款的政策,使得资金紧缺的情况更加严重。这对管理部门来说是迫不得已的办法,但从实际效果看,并不是一项好的措施。因为用于农民工培训的钱本来就少,要农民先交款或要培训机构先垫支,都是一件十分难做的工作。其结果无疑是不利于农民培训的。总之,这种情况虽然大家的出发点不错,其结果却并不是最佳的。
海阳因地处黄海之北而得名。2013年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34.2亿元,增长5.7%。农业增加值18.4亿元,增长4.6%。粮食总产29.43万吨,比上年增长-1.4%;油料总产6.47万吨,增长5.0%;水果总产14.4万吨,增长84.0%;蔬菜总产66.6万吨,增长20.2%。肉类总产2.2万吨,禽蛋总产3.2万吨,奶类总产1.2万吨。水产品总产30.2万吨,增长3.7%。全年造林7819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24.9%。全市农机总动力41.87万千瓦,增长1%。
在走访调查中发现,海阳市的农民主要有专职农民、兼业农民和全年外出务工农民。近些年来,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大发展,外出务工的农民在数量上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但是由于文化程度、年龄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还是有很多农民留在当地,也就成为了我们所谓的专职农民,这部分农民的比例约为24.3%。可以说,这部分农民的全部经济来源就是当年的农业产出,由此可见,对于这部分农民的培训与教育工作应该是重中之重。
近年来,海阳市农广校围绕本市主导产业,通过实施国家阳光工程农民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初始创业者培训等项目,广泛开展职业农民教育,为海阳市培育和储备了一大批优秀的农村实用人才,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全市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促进了海阳现代农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一是阳光工程农民培训项目深入到村,培训到户,累计培训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农民,真正让每户农民都享受到国家阳光工程的培训教育优惠政策,直至达到学一门专业技术,科学种田,增收增效的目的。
二是开办农民田间学校,把学校办到田间地头。采取教授理论、师生互动、现场操作、田间指导的方式,使学员在家门口接受教育,深受农民欢迎。
三是结合重大农事环节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根据农事要求,采取送教下乡、科技赶集、放映科教电影等形式,经常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对农民的适时技术培训,使农民教育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效果更加明显。
三、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研究
(_一)教育培训体系平台建设研究
平台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包括政府有关政策和资金资源,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力、物力和科技成果资源,相关行业、企业的资金运作资源和媒体的舆论、网络资源等。在这些资源整合到位、搭建领导中心的前提下建设平台人才队伍、网站和信息系统以及维持平台运转的基金,逐步建成适应需求、服务农民、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职业化农民教育培训服务实体:逐步形成政府统筹、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职业化农民教育培训服务运营机制。平台可合理利用资金、师资、信息等资源,对农民教育培训进行统筹安排,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国家服务职能。
(二)教育培训工作研究
1、丰富和完善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大力开展集中培训,不断增强科学发展意识。按照培训覆盖面的要求,对农民进行不少于10个学时的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以党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规定为主,了解和把握农村改革发展的思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现代农业、卫生常识、法律法规、文明礼仪以及农村各项惠农政策等基本内容,充分调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推进改革发展的信心和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加强专题专项培训,不断提高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本领
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农民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原则,按分级分类的要求,突出抓好专题专项培训。
(1)开展科技专题培训
通过开展科普培训活动,通过科普宣传画、读本、举办科普展览等方式,学习现代农业、种植业、养殖业、渔业、林业等高产高效的适用技术知识。受训面达100%。
(2)开展劳动力就业创业专项培训
着眼于提高农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能力,结合当前农村流动返乡逐步增多的新特点,以职业技能、实用技术、市场知识等为重点,进行劳动力转移、创业培训,同时带动整个返乡农民工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就业和创业的能力。
(3)开展种养大户专项培训
着眼于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以农业新知识、新技术和标准化生产为重点,联合畜牧部门对各类种养大户进行专项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
(4)开展农村卫生常识、文明礼仪专项培训
组织垃圾处理、科学用水、保护土壤等环境卫生知识培训。引导村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组织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知识培训。通过知识竞赛、礼仪讲座、现场演示等方式,普及文明礼仪常识,倡导文明礼仪行为,树立文明礼貌形象。
(5)开展农业机械手专项培训
着眼于提高农村农业机械化水平,以现代农业机械知识和经营管理等为重点,由农机部门对农业机械手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操作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开展法律知识培训。组织法律工作者进村入户,围绕涉农法律法规等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知识培训,特别要加强村“两委”干部的法制培训,积极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
3、抓好其他各类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其主要目的在于以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劳动技能为目标,使他们普遍受到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科学文化、业务知识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全面提高素质和能力。
4、丰富和完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1)巩固和提升培训模式,不断完善培训体系
认真总结集中培训、涉农部门专题培训模式,不断完善提高,进一步发挥培训模式的功能和作用,更好地为培训服务;
(2)采取灵活方式,不断增强培训的成效
结合不同人群、不同的特点,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堂理论教学与现场实践指导相结合等办法,开展直观、形象、易学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让农村群众学得懂、学得快、用得上。
篇8
1、食用菌行业市场概况
(1)、供需市场概况:食用菌产品已逐步成为当今世界的三大主流食品之一,而我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近年来,由于沿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以及国外生产量由于资源限制而逐年锐减,国际上消费缺口越来越大,正是基于这样广阔的市场前景,以及丰富的原料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未来3-5年将是中国食用菌行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国际食用菌产业发展重心将由欧美、日本、韩国逐渐转移至我国,中国将成为食用菌生产和消费的强国。
(2)、市场竞争概况:年全国食用菌有主产基地县500多个,年总产量达1600多万吨,总产值800多亿元。其中是我国较大的食用菌生产和加工基地。市年食用菌种植面积达3900万平方米,居全省第一,总产35.4万吨,产值14.2亿元。全市现有食用菌规模加工企业10家,专业交易市场8个,营销经纪人200多名,产品畅销国内,并出口亚洲、欧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
(3)、市场收益风险概况:总体说来食用菌的价格波动较大、供需不稳定,尤其是金融危机的影响更是直接说明,主要基于同行的准入者和替代品增加、人们消费观念和习俗的改变、食用菌特殊的生产周期、食用菌产品的升级、供需矛盾等原因。应该说食用菌生产规模和市场销售价格波动幅度较大。
2、食用菌种植基地运营现状
食用菌基地位于村前场组,共流转土地31.5亩,共涉及农户34户,119人,土地流转费用550元/亩。现已建设23栋高标准食用菌生产房,后期扩建三个塑料地棚。基地总建筑面积7240平方米,可种植食用菌35000平方米,主要进行草菇和蘑菇生产,其中草菇日产高峰期可达1000斤,蘑菇日产高峰期为3000斤,年产食用菌300吨,年可获利30万元。现有员工68名,均为当地村民。该基地已成立“食用菌合作社”,社员入股自愿,利益共享,在镇起到创业致富示范作用,带动一批村民致富。
(1)、生产方式及周期:种植食用菌采用高架多层和高温地棚种植方式,结合秸秆资源,主要经历泡草、进土进草料、撒菌、覆土、洒水消毒、日常管理几个阶段。基地草菇投产最佳时间位为6月至9月,价格波动为每斤3—4.5元不等,蘑菇从7月到12月,价格波动为每斤2.5—6元不等,生长周期为15至20天。
(2)、管理模式:基地成立了食用菌合作社,并与大学生村官创业相挂钩。基地由大户承包领办,农户自愿入股承包,各承包户兼任技术员,承包户雇用当地劳动力实行三班倒作业;大学生村官进行培训、信息供给等相关管理。
(3)、销售方式:口头电话协议直销模式,由商贩直接来基地购买,生产的蘑菇和草菇主要销往泗阳、沭阳、淮阴以及少量销往本地市场。
(4)、产品的预期前景:蘑菇由于出口势头较猛,蘑菇的产量在近几年已翻了几番,价格也稳中略升,无公害绿色蘑菇更受市场欢迎,价格高;草菇以鲜销为主,在旅游业发达的地方发展迅猛。
3、食用菌基地的swot分析:
swot分析即强弱机危综合分析法,是企业竞争态势分析方法,通过评估食用菌基地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竞争市场上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外在威胁(threats),用以对食用菌基地进行较为深入全面的分析以及竞争优势的定位从而为制定食用菌的发展战略的方法。包括分析内部的优势s和劣势w以及外部的机会o和威胁t共两大方面。
(1)、食用菌基地内部优势分析:
一、种植模式优。目前该基地的运营管理模式采取基地+大户+贫困户模式,大户以资金技术方式投资,农户以劳动力入股方式,实现了技术、资金、人力三重资源的优化整合,是欠发达地方发展高效农业和实现农户脱贫致富的有效探索。基地现有种植大户2名,参与农户员工68人。
二、收益稳定。投产运营一年来,基本上达到预期的运营效果,蘑菇和草菇实现双丰收,市场需求旺盛,并且市场价格高出往常二倍以上出售,种植户稳赚不赔。基地员工足月开班,仅工人工资一项就发放了十四万左右。
三、预期效益好。由食用菌基地为代表的高效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开始体现:种植户初尝高效农业甜头,收到实惠的经济效益;当地农户相关就业人员70余名富余劳动力得到就业机会,脱贫致富;基地所采取的生态种植对于秸秆资源的利用,土地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都有积极影响。其中发轫于的金针菜,加之村悠久的种植食用菌历史经验,食用菌基地成功创立了江苏知名无公害品牌“富嘴”金针菇品牌,这对于提升食用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及的食用菌产业链的形成都有直接的助推作用。
(2)、食用菌基地内部劣势分析:
一、准入门槛高。食用菌行业的准入资金、技术门槛相对较高。食用菌基地的前期投入就涉及到土地流转、基地种植房建设、水路铺设,成本相对于大棚偏高,这些都是将来鼓励更多农户的参与以及基地的后续发展扩建所要考虑的。同时食用菌的种植技术人员的配备和引导相对缺乏,承包户兼任技术员,人员技术和精力有限,疾病预控和种植技术的缺失导致食用菌疾病防护不利,反而增加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在夏季食用菌淡季节,基地基本上要闲置,这也是夏季生产的高成本投入、高技术标准的制约。短期的高投入和技术上的高标准也是整个食用菌行业发展的瓶颈。
篇9
关键词:四化同步;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党的十报告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进“四化同步”,先导是抓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核心是抓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基础和难点是抓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围绕这三个方面,我们进行了广泛调研并形成了调研报告。现报告如下。
一、淄博市 “四化同步”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看,淄博市信息产业发展较快,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深,在各行业各领域运用不够,对工业化、城镇化的推动力仍显不足。一是信息化与产业发展融合度较低。二是光网城市、无线城市和地理基础数据库建设滞后,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普及和信息消费水平的城乡差距较大,信息化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等领域应用不够,智慧城市建设任重道远。
(二)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看,淄博市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但工业化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够协调,以工立城、以工促农的带动力仍然不强。国际上通常采用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来衡量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状况,比值越高,表明工业化对城镇化的贡献越大。
(三)从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看,近年来淄博市城镇化发展较快,但城乡二元结构与城市二元结构并存,产与城、城与人在空间布局和时间进程上不够同步、不够协调,城镇化为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创造需求的空间有待深度拓展。
二、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必须抓住先导,扭住核心,铸牢基础。
(一)全面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
要在全面提升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推进信息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对企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和在各领域的广泛运用,构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竞争力。
1.推进信息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主导行业、生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都市农业的深度融合,建立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改造提升以汽车、石化、机械装备、冶金建材、食品加工等主导或特色产业,推进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产品智能化、管理网格化、商务电子化,做大“淄博制造”。融合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引导企业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应用产品,做活“淄博创造”。
2.推进信息技术对企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实施企业能级提升示范工程,推进信息技术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产业链协作能力全面升级。要特别着力提升主导产业链协作能力,围绕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等协作性强的主导产业,建立产业链协同设计、协同物流、协同商务等信息平台,实现产业链龙头企业与配套商、分销商、客户等在产品开发、物流配送、商务交易等方面的集成优化运行,提升综合竞争力。
3.推进信息技术多领域广泛运用。着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在城镇建设、社会事业等各领域的广泛运用,努力建设以智慧基础设施体系、智慧产业体系、智慧服务体系为基本要素的“智慧淄博”。
(二)深入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
要构建与生产力布局相匹配的市域城镇体系,让工业化创造的社会供给与城镇化激发的社会需求有机衔接。
1.推进产业布局与城镇布局双系调整。要把市级战略功能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区作为淄博市推进“四化同步”的战略支点,充分利用工业园区规划调整的契机,重点关注第三圈层县市主导产业布局和一般乡镇产业空心化问题,形成主导产业功能区、配套产业园、特色产业点梯级联动的市域现代产业空间新布局。
2.推进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双核共兴。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作为主城,应着眼于面向全国和全球集聚、配置资源,凸显其在淄博城市群和市域城镇集群中的核心引领功能。作为新区,应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直管功能区和新川创新科技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国际汽车城等一批核心起步区,努力打造世界级的高端产业基地,建设国际化现代新城区。
3.推进县城与重点镇多极支撑。14个县城和34个重点镇应着眼于在市域内集聚和配置资源,承担县域经济发展和就近吸纳农村人口的任务,凸显其在县域经济中的支撑功能。要大力实施“县域经济倍增”和“重点镇财政收入超千万”行动计划,壮大特色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优势项目,最大限度发挥现代产业的规模集聚、辐射带动效应,建设一大批工业重城(镇)、商贸大城(镇)、旅游名城(镇)。
(三)持续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1.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按照 “农工贸旅一体化、产加销服一条龙”的要求,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抓好十大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及示范区建设,突出发展高端种业、生态有机高效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及观光农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2.实施“富民强村”行动计划。鼓励农村在土地确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多形式发展现代农业和二、三产业,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篇10
摘要:笔者通过对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专题调研,采取深入生产企业和消费群体走访座谈,对农贸市场交易情况实地了解等多种形式,收集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和信息,对收集到的资料和信息认真分析梳理,认为虽然目前全县未发生一起食品安全事故,但随着产品生产数量的增加、市场销售量的扩大,农村营养餐的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安全隐患和质量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必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力度。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是广大群众日常饮食的最主要来源,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群众饮食健康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在我县的深入贯彻落实,提高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和关注,促进农产品生产者、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增强,从2010年开始,县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了一系列农产品质量安全活动,活动在县城城关和各乡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对生产、销售监管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今年6月以来,对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通过对生产企业和消费群体走访座谈,对农贸市场交易情况实地了解,收集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和信息,并对收集到的资料和信息分析梳理,形成本调研报告。
1、目前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产品产量大、品种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面主要由农业投入品、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销售几个环节组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关系到我县农产品市场销售和产品竞争力提高,关系到城乡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全县农业的科学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调研,我们深切感受到:到目前止,我县农业投入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均在90%以上,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均在95%以上,在销售和生产环节中以及农产品质量抽检中未发现生产、销售、使用违禁物的现象,全县未发生一起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但就当前而言,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上级要求比,与群众的期盼比,与市场需求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作物特别是蔬菜质量安全问题较为突出。蔬菜是农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食品来源,由于受季节性虫害影响,蔬菜用药量较多较大,特别是夏秋季节,像豆角、空心菜等一些叶菜和果菜的用药情况更是特别严重,加上一些农村生产者的用药安全意识较为淡薄,用药品种和采收间隔期不符合安全规定,农药残留超标情况较为严重。三是水产养殖不按规定使用药品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养殖户在使用鱼药时没有达到间隔期限,造成水产品药量残留超标。四是农产品交易市场的质量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质量安全监管基本上是处于缺失状况。
2、产生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隐患
我县部分农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问题隐患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不强,部分生产者道德缺失,为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而违规使用农药和违禁添加剂,影响农产品质量。二是违禁违规药品的销售由于利益驱使时恐有发生,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很大隐患,如瘦肉精、甲胺磷等违禁药品转入地下销售,查处难度很大。二是管理机制还未有效建立,我县编办虽在2008年10月批准在农业局设立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测试中心,但目前人员、管理机制还没有完全到位,工作还未有效开展。三是经费投入不足,目前省市两级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方面都投入了一定财力,而县级投入不足,未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从而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这一带有公益性的工作正常开展。
3、加强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建议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农业长远稳定发展,事关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经济发展和群众安全意识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将更加重视和关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改善和加强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是县政府和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当前的一项紧迫工作,我们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就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3.1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作保障。要把承担具体工作的人员固定下来,让他们集中精力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相关工作,并有针对性地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引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积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形势,加强自身学习,大胆探索有效的监管方式,提高监管工作科技含量,不断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努力建设一支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
3.2 建立完备的检测条件。开展农产品检测工作需要大量相应的设备和检测场地,对检测所需的仪器设备,要先将现有的仪器设备登记造册,整合使用,然后根据检测开展的需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购买必要的设备,形成有人员、有场所、有设备的良好工作基础。
3.3 积极探索一条有效的管理途径。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等一系列环节,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也要实行分级管理负责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县级检测站是龙头,乡(镇)、村检测网络是基础和是源头,要明确乡(镇)具体工作负责人和专业初检人员,重点生产村特别是重点农产品生产村必须明确一名兼职的质量安全监管人员,把质量安全问题消除在生产源头,要给全县乡(镇)和重点农产品生产村配备一套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设备,方便乡(镇)村工作的开展。
- 上一篇: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规范
- 下一篇:固定资产简易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