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外汇市场范文

时间:2023-06-06 17:5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金融外汇市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金融外汇市场

篇1

【关键词】外汇清算 国际金融中心 机遇

一、我国外汇清算的主要模式及优劣对比

(一)通过境外行进行外汇清算

即商业银行在境外行开立外汇账户,通过收发SWIFT电文,在外汇账户中完成外汇资金收付的清算。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外汇清算模式,众多国内商业银行均会选取一家或几家境外货币发行国的大中型银行,开立外汇结算账户。常见的境外行有美国大通、美国花旗、英国巴克莱、德商、日本三菱东京、澳国民、加帝商等,这些银行通常都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在外开立外汇账户的首选银行,因为这些境外行拥有成熟先进的外汇清算系统和经验,其管理能力、业务技能、员工水平等相对较高。通过境外行进行外汇清算,能有效利用境外银行的技术和能力,实现高效、准确的外汇清算。但行清算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是匡算每日外汇账户的出入资金量,及时调拨头寸,避免透支,其次境外账户行收取不菲的服务费用,给商业银行或客户增加了清算成本,还有就是许多地区存在时差,当发生未达账或查询查复事项时,联系沟通效率大大降低。

(二)境内外币支付系统

境内外币支付系统是为我国境内银行业机构和外币清算机构提供外币支付服务的实时全额支付系统,它是我国第一个支持多币种运营的外币系统。根据央行的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的清算笔数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2.53万笔,清算金额增加了841.24亿美元。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的建成运行,是中国人民银行完善我国支付体系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消除了以往外币支付清算安排的诸多弊端,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安全、高效、公平的外币支付结算服务,成为了我国境内外汇清算的重要渠道。通过境内支付系统实现外汇资金的划转,完全在中国境内完成,不受时差和货币清算截止时点的影响,清算速度和准确性都能得到有效保障。但对于需和境外机构进行外汇资金清算的情况,则必须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显现出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的不足之处。此外,国内商业银行将存放在境外行的外汇资金调拨到境内支付系统,需要一定时间,到账时间往往较难控制。

(三)通过中国银行办理外汇资金的清算

中国银行是中国国际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银行,在中国内地、港澳台及36个国家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相对而言,中国银行的外汇清算,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正因为中国银行的分支机构遍布世界各地,当双方均在中国银行开立外汇账户时,就可以通过其分支机构进行外汇清算。在国内亦如此,双方无论同城还是异地,在中国银行开立外汇账户后,即可办理外汇资金的收付。当然,与外资银行相比,中国银行在许多情况下还是需要人工干预,对资金周转速度、清算效率上造成一定的影响。

(四)各商业银行系统内的外汇资金清算

在这种方式下,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在总行或上级行开立内部外汇清算账户,由总行或上级行统一管理、统一清算。如果双方均在银行开户,无论同城还是异地,两个外币账户之间的资金划转经常可以做到实时到账,因此商业银行内部清算效率很高,且针对大额头寸的申报要求也较低,受到系统、人员、时差等因素的影响很小。但是,该模式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模式仅限于双方在同一银行开户,跨行清算就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二、外汇清算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外汇清算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果,尤其是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的建成,使我国外汇清算进入了电子化、国际化的阶段。但是,也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一)多种清算模式共存,缺乏统一的清算渠道

从我国存在的外汇清算模式上来看,目前仍然处于群雄割据的时代。多种清算模式的并存局面,显现出在我国,还是缺乏一个能够覆盖全国范围、吸纳大中小型商业银行参与、业务品种丰富全面、清算快捷安全方便的外汇清算平台。正是由于这个平台的缺失,导致了银行在办理外汇清算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清算方式,而不同清算模式下需要提供的清算要素又大不相同,容易出现办理时限延长、信息不完整等问题。再者,各清算模式都会占用外汇资金,导致外汇资金分散管理,除了需要匡算头寸、调拨资金外,更加大了银行自身外汇资金管理的难度,一旦发生资金未达账的情况,后果很严重。

(二)外汇清算体系与不断创新金融市场产品之间的脱节

近几年以来,我国外汇市场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品种不断丰富,一些创新型的外汇金融产品、衍生产品应运而生。在这些产品中,交易方式有询价和竞价的,交易形态有即期、远期、掉期等,清算方式又分为全额和净额。面对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外汇金融产品,与之配套的外汇清算环节仍然通过四种主要清算模式来实现,各商业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主要通过境外行或境内外币支付系统,来完成清算交割。在我国金融市场化、国际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外汇清算体系与金融产品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形成制约。

(三)外汇清算体系与其他清算结算系统存在分割的现象

我们的金融系统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涉及银行、保险、证券及基金等多个主体,但是我们的外汇清算体系却与证券系统、保险信息系统等分割开来。例如,我国国内银行的外汇清算与国内证券B股市场的关联度不高,外汇资金的划拨与B股股票之间的对应,并不能通过一个高效的系统实现信息交互和清算、结算,资源也无法共享。此外,正是由于外汇清算较多的通过境外行办理,无法实现工作时间内外币实时结算,从而清算风险隐患也较难控制。

(四)外汇资金在境外的沉淀考验金融信息安全

前面已经提到,我国外币清算的现状是国内清算机构,通过境外银行来办理各清算国币种的清算,正是由于将外汇资金放在了境外结算银行,导致大量的外汇资金沉淀在境外,这样对维护我国金融信息安全是很不利的。此外,除中国银行外,多数商业银行未加入持续连接结算银行(CLS),无法实现外币资金跨时区不间断、实时清算,因此资金交易过程中的时差风险和清算风险,对金融安全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中国外汇市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外汇清算体系的思考

外汇市场是金融市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中国,外汇市场的发展非常迅速,渐渐成为国际外汇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种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下,特别是上海作为国际性开放的大城市,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如何抓住机遇,建立一套完善、高效、特点鲜明的外汇清算体系,是下一步发展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探讨以及付诸实施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外汇市场发展带来的机遇

21世纪以来,我国的外汇市场发展速度迅猛、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日趋活跃。截至目前,我国外汇市场已形成由柜台零售市场和银行间批发市场组成,多种交易方式并存,覆盖即期、远期、掉期及期权等各类外汇产品的体系。随着外汇市场体系建设日臻完善,交易规模都经历了爆发式的增长。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显示,2006年,银行间外汇市场累计成交756.9亿美元,而到2012年人民币外汇即期成交3.36万亿美元,7年增长了40多倍。2006年,银行间远期市场共成交649.2亿美元,而2012年达到2.52万亿美元。与此同时,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参与主体也随之不断扩容。截至2012年年末,外汇市场即期市场会员已达到353家,远期、掉期市场会员有79家,期权会员也有31家。

总体来看,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主要体现了几个特点。(1)建立了多层次的外汇市场,我国的外汇市场既有零售也有批发,既有基础产品也有衍生产品,既有询价交易也有竞价交易。(2)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深入,外汇市场的参与者愈来愈多,来自各国的外资银行积极参与到我国的外汇市场中来。(3)我国外汇市场制度日趋完善,做市商制度、净额清算制度、竞价制度及集中清算制度等一系列体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4)外汇市场的产品创新步伐加快,在外汇交易中,从最初基本的远期、掉期交易,发展到互换、期权交易,近几年来,外汇衍生品及其组合产品不断涌现,出现与理财产品、贷款产品等其他金融工具组合形成的外汇创新交易。所以,中国外汇市场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这充分说明中国金融在更快更深入地融入到世界金融大体系中,并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外汇市场发展的节奏也有力地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带来了层出不穷的机遇。

(二)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外汇清算体系的思考

面对突飞猛进发展的中国外汇市场,如何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建立具有中国特色,集电子化、自动化、国际化的外汇清算体系,成为重中之重。

1.建立一个完整的外汇清算系统,整合现有外币清算模式

这里所思考的外汇清算系统,并不特指一个专门用于外汇清算的系统,它可以是一个兼具各功能的集中系统,也可以将现有各外汇清算方式通过技术手段,达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目的,形成一个完整的清算体系。从国外成熟金融中心的经验来看,外汇清算体系也不是单一的清算系统,而是相关子系统的整合与优化。通过建立统一的清算平台,既能大大加快清算速度,降低清算成本,也能使各金融机构集中管理各自的外汇资金,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当然,建立完整的外汇清算系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我们可以依托现行的境内外币清算系统,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扩展。同时,结合国内其他监管机构系统,如中央结算公司的托管系统、中央证券公司的证券系统、上海黄交所的黄金系统以及上海期交所的期货系统等,学习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先进经验,将我国的外汇清算系统做到与这些系统的信息交互,形成强大的外汇清算体系。

2.外汇清算体系与人民币清算体系的融合

我国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外汇清算体系,当然离不开与人民币这个本位货币清算的结合。进入21世纪以来,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将来人民币或许会成为国际上通行的主要结算货币之一。我国的人民币清算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大、小额支付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中债、中证人民币清算与证券结算的完美结合,在这个基础上,将外汇清算融入其中,形成一套兼具本外币清算功能的模式,既能形成鲜明的人民币外汇清算特色,又能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上进行本外币清算的影响力和实力。

3.进一步完善我国外汇清算的制度和规则

在我国,有很多外汇业务产品,既有简单形态的,也有复杂形态的,既有单一的,也有组合的。在这众多产品中,每个产品的监管制度、管理方式、清算规则都不完全相同。随着我国外汇市场的蓬勃发展,外汇产品以及和外汇相关的衍生产品推陈出新,我国也迫切需要对外汇市场的产品进行一次较大的整合,在不断丰富业务产品和创新产品的基础上,从市场整体角度逐步建立统一的监管制度和清算规则,这样既有利于外汇清算系统的建设,也能为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4.构建连接国内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清算高速通道

篇2

【关键词】外贸企业,汇率风险

一、 我国外贸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现状

2005 年 7 月 21 日,我国实行汇率制度改革,开始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度。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的变动而波动。汇率的频繁波动和不确定性,对企业现金流量、资产负债表以及日常经营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而言,在从事国际贸易和国际融资活动时,面临的汇率风险则更加突出。

目前我国外贸企业普遍存在着对汇率风险认识不足、风险管理措施落后的问题,不能适应汇率改革后的现实情况。主要表现在:汇率改革后,企业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防范与规避汇率风险的意识较为淡薄;其次,受资金规模、产品结构、专业人才等因素影响,企业防范汇率风险的能力不高,对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再次,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的避险工具有限,不能满足企业的避险需求。

二、我国外贸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

(1)当前我国特有的体制性约束。企业在管理外汇风险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我国特有的经济体制约束。市场参与主体只有央行等几家国有银行, 基层金融机构和企业被排除在外, 这造成了外汇市场的排他胜和垄断性;对于少数几家指定的外汇交易国有银行, 其外汇业务开展对象主要是一些骨干出口型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而对一般的中小企业却不甚重视;我国实行的强制结售汇制,这使外汇供求有一定扭曲, 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受到影响。

(2)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可供选择的避险工具有限。我国外汇市场提供的避险工具匮乏, 只有远期结售汇、掉期等几种, 对于具有保值性质的期货等国际外汇市场上广泛应用的衍生产品交易要么尚未开展, 有的因市场规模过小而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而且要求远期外汇业务必须具有真实贸易背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投机行为,但缺乏投机交易主体的参与,外汇远期市场很难活跃起来,规避风险的功能难以发挥。

(3)具有外汇资质银行和外管局等相关机构服务配套机制落后。具有外汇资质银行, 并没有积极主动地向企业宣传外汇风险控制工具和汇率管理知识;与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 也没有及时公开、通报业务信息, ;外汇业务创新能力有限, 不能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避险策略。

(二)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的内部问题

(1)缺乏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大多数企业没有将汇率风险同市场风险、产品质量、信用风险等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其它风险等同对待,没有从组织、人员配备、内控制度等多方面做好汇率风险管理的准备。

(2)缺乏汇率风险管理的专门人才。目前,大部分外贸企业普遍缺乏专业的外汇操作人才,一般都由企业管理人员或财务人员兼职办理外汇业务。由于风险管理者缺乏外汇专门知识和外汇理财技巧,谈不上对汇率风险的预测,更谈不上有效地运用金融工具来化解风险。

(3)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企业在实际经营的过程中,凡是涉及到外汇的业务通常都由财务部监管,而没有在组织机构上设置专门的外汇风险管理部门或人员;我国公司跨国经营时缺乏对外汇风险管理方案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估。不能通过外汇风险管理的成本―收益分析,对方案进行取舍和改进,未能从整体上提高公司的外汇风险管理水平。

三、 外贸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企业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首先,企业要提高汇率风险意识。关注各国基本经济、金融因素,政治和传媒因素,各国央行的政策因素,心理及市场预测因素,突发事件因素等对外汇市场的影响,从而积极做出风险防范。

其次,提高运用金融工具防范风险的能力。由于中国目前尚不存在国际外汇市场、国际金融期货市场和国际金融期权市场,因此,避险企业可以在海外的国际金融市场上对这些避险工具加以利用,以筑造自己的外汇风险管理系统。另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外币应收票据贴现、投保货币保险、短期外币信贷安排等来避免或减少风险。

再次,委托银行做好规避汇率风险业务。比如中国银行的提供的一系列外汇服务,利用远期、调期外汇买卖、期权、人民币远期结售汇等工具和组合,可以为企业、公司进行汇率风险的防范,达到外汇保值、增值的目的。目前国内很多银行有能力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银行能够提供一些基本的规避风险的工具,诸如:远期结售汇业务、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权、外汇掉期和货币掉期等业务。

最后,加强外汇人才的储备。积极引进熟悉国际金融市场和衍生产品交易的专业人才,提高自身外汇资产管理水平。深挖内部潜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产品出口竞争能力。还应加强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的人员素质,加强对金融产品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研究。

(二)国家宏观调控

一方面,短期利率则对货币市场和金融业的影响较大,要充分发挥短期利率对金融宏观调控的作用一般情况。要努力创造条件,更多地创造或增加实施短期利率调控的金融品种,以便灵活运用短期利率实现对金融的宏观调控。加快外汇体制的改革,同时协调与各国的关系,为发展对外贸易创造条件;完善吸引外资的各项政策和相关配套条件,吸引外资特别是外商直接提资的持续进入;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出口创汇效益。

另一方面,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及干预机制。应借外汇市场供大于求的有利时机,在逐步放宽售汇限制、简化结售汇手续基础上,做到结汇与售汇条件的基本一致,同时创造条件,试行有限度自愿结售汇制,增大外汇市场供求的代表性,使人民币汇率建立在相对均衡的供求关系上,从而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规范、完善外汇市场;多方努力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篇3

一、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的特点

产品差异化指企业使买方将其提供的产品与其他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相区别,以达到抢占市场份额的目的。[1]产品差异化包含客观产品差异和主观产品差异二个层面。客观的产品差异主要包括产品性能差异、设计差异以及销售的地理位置差异;主观产品差异主要包括买方的知识差异、卖方的推销行为造成的差异。[2]一般情况下,产品差异化程度越大,市场垄断性越高,表现在产品差异化较高的市场上,先进入企业可通过增加产品差异化程度来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从而提高市场集中度;而后进入企业可以开发新的技术或产品来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从而使原有的市场结构发生改变。可见,产品差异化既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对银行间外汇市场来说,产品主观差异来自提高服务质量,以优质服务实现差异化目的;客观差异源于两方面:一是通过研究与开发实现金融产品创新,二是以银行分支网点的不同地理位置实现差异。商业银行产品既存在主观差异也存在客观差异,但主观差异在银行业发展早期占据主要地位,随着银行业进一步的市场化,客观差异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影响了市场结构。金融产品和服务价格的差异化造成了银行间外汇市场利润的分化,差异化程度越高,市场进入的壁垒越大,形成垄断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二、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分析

(一)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主观差异分析

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产品差异化是市场主体抢占市场份额、争夺利润的手段。目前,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主体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技术进步、改进人力资源、增强信誉等方式形成了产品差异化。在1994年银行间外汇市场建立之初,由于银行间外汇市场结构是买方垄断和卖方极高寡占,所以银行产品的营销意识和营销行为很薄弱。随着2005年银行间外汇市场参与主体的不断扩大,银行间外汇市场的竞争在逐步增强,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不断进入,形成了新的竞争格局,银行间外汇市场参与主体的市场营销活动逐渐活跃起来,一些市场经营主体开始重视市场细分,推出自己的优势服务项目。但由于市场营销推广在我国时间还太短,市场主体还缺乏真正的市场营销理念,因此,市场主体缺乏品牌营销差异化。目前,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主要表现为信誉差异化。参与市场主体信誉(尤其是在清偿能力方面的声誉)是我国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我国的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由于存在政府的隐性信用担保,清偿能力绝对优于一般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明显的信誉差异化。

(二)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客观差异分析

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产品,包括人民币和外币交易及外币之间的交易,交易形式包括即期交易、远期交易、掉期交易、货币掉期。一般从理论上说,一国外汇市场的币种结构应与该国与和我国贸易和资本往来密切的国家的币种相匹配。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荷兰、英国、新加坡和俄罗斯是当前与我国贸易往来密切的国家,而资本往来密切的国家有美国、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而即期交易是最早的交易类型,随着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也在逐渐丰富和完善。

1.汇率即期产品的创新。包括:第一,推出欧元对人民币交易。1994年4月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建立,当时市场只有美元对人民币交易,1995年推出日元对人民币和港币对人民币的即期交易,在2002年4月1日又成功推出人民币对欧元即期交易。第二,推出外币之间的交易。2005年5月18日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外币对交易,便于中小金融机构参与国际货币之间的交易。交易的货币对为欧元对美元、澳大利亚元对美元、英镑对美元、美元对瑞士法郎、美元对港币、美元对加拿大元、美元对日元和欧元对日元。第三,增加英镑对人民币交易品种。2006年8月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英镑对人民币交易品种,包括即期、远期和掉期交易。

2.汇率衍生品的创新。由于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大,为满足规避汇率风险的需求,银行间外汇市场逐步推出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的外汇衍生品。人民币外汇远期交易稳步增长。2005年7月21日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银行间外汇市场于2005年8月15日推出外汇远期交易。自上线运行以来,人民币远期交易稳步增长。2005年远期外汇各币种共成交277笔,全年银行间远期外汇市场共有98个交易日,各币种、各期限合计成交量为26.90亿美元,日均成交2745万美元;2006年,银行间远期外汇市场成交笔数为1476笔,总成交金额140.61亿美元,日均成交量为5786万美元,较2005年下半年日均成交量增长108.64%;2007年,银行间远期外汇市场成交2945笔,总成交金额223.82亿美元,日均成交量为0.92亿美元,较2006年日均成交量增长58.6%;2008年,人民币外汇远期交易量有所下降,升值预期逐渐减弱,人民币外汇远期交易173.7亿美元,同比下降22.4%;2009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上半年,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外汇远期交易累计成交782笔,成交金额折合31.9亿美元,同比和环比分别下降74%和35%,日均成交0.27亿美元,交易量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增长迅速。银行间外汇市场于2006年4月推出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掉期交易推出后大受欢迎,交易增长迅速。2006年底,银行间人民币外汇掉期累计成交2732笔,交易金额508.56亿美元,日均成交量为2.99亿美元,2006年12月,人民币外汇掉期日均交易量达5.67亿美元;2009年,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累计成交1.1万笔,成交金额达2887.2亿美元,同比和环比分别增长33%和29%,日均成交24.5亿美元,交易量实现历史最高。

引入银行间货币掉期交易。根据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进展情况,我国于2007年8月17日开办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业务的通知,于2007年12月10日,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交易系统上线,截至2007年末,成交8000万美元。货币掉期交易的推出有助于我国外汇市场形成即期、远期、外汇掉期及货币掉期等从基础业务到衍生品、从短期到长期衍生品的产品系列,更好地为市场主体提供避险服务。

三、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特征及成因

与发达国家产品多样化相比,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程度明显不足。一方面,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存在服务和营销差异,尤其是信誉化差异等方面的主观差异;另一方面,各主体产品的客观差异化程度严重不足。由于较高寡占性的市场结构,使市场主体缺乏进行产品创新的动力,导致整体外汇市场新产品推出的速度慢、品种较少,不利于银行间外汇市场结构通过差异化进行调整。产品差异化程度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交易币种偏置

从1994年银行间外汇市场建立以来,很长时间只有人民币兑美元、港元、日元及欧元的即期交易,直到2005年5月18日才推出了8种外币货币之间的交易,2006年又推出了人民币兑英镑交易。在较长时期内,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主要是美元兑人民币的交易。在过去10年里,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从1995年开始美元成交量占总成交量的比例一直保持在90%以上。差异化建立在金融创新的基础上,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并存,因银行间外汇市场结构特点是国有控股银行为主体,而国有银行产权不清,银行从根本上没有承担相应金融风险的动力,国有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受制于国有银行较为陈旧的管理理念,所以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差异化获得竞争优势的动力不足,影响了银行间外汇市场结构通过差异化进行调整的力度。

(二)即期交易比重大

从1994年银行间外汇市场建立,即期交易是市场上唯一的交易形式,2005年8月才推出远期外汇交易,2006年4月开办了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且交易规模很小。2008年,银行间外汇市场成交量接近30000亿美元,其中,远期市场交易量为173.7亿美元,掉期交易为4403.0亿美元,远落后于即期外汇市场成交量。很显然,即期交易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交易类型偏置严重。而据2007年国际外汇市场数据可知,即期交易占市场交易量的32.62%,远期交易为11.75%,掉期交易为55.63%。由于银行间外汇市场准入、汇率水平、业务范围等方面的严格管制,导致因创新而可能产生的银行产品差异不明显。

(三)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服务营销环节薄弱

产品服务的差异基本上属于主观差异,营销是形成主观差异的重要手段。由于市场主体营销理念的薄弱,缺乏以客户和市场为中心的产品创新意识,所以还不能利用产品差异来打造自己的品牌。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不足,主要原因包括:第一,市场竞争不充分,抑制市场主体的创新。由于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买方较高垄断和卖方较高寡占,加之还有政府的隐性担保,导致了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主体的竞争不充分,尤其表现在争取市场份额、开拓金融产品工具上。这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产品明显少于其他股份制银行的事实中可以得到证明。第二,严格的金融管制压抑了市场主体创新的积极性。

由于我国存在严格的金融监管以及银监会对金融创新产品的严格而复杂的审批,市场主体创新的动力就必然会受到严重抑制,这就会导致市场主体在业务种类上的趋同而在宏观上聚集系统性风险,最终造成金融服务产品供给不足和质量低下。

四、扩大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程度的路径

从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缺乏的原因分析中可推导出若要客户得到更多的差异化产品,最主要的办法是增加市场竞争,减少对市场的人为干预,规范市场准入与退出,发挥市场的激励与约束功能,塑造真正的市场主体。具体的建议如下:

(一)确定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和业务发展战略

长期以来,我国外汇市场占主导的银行机构在市场定位上一直存在趋同化现象,所以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产品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同质、同构现象,这显然不利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发展。因此,各银行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和业务发展战略。

(二)加强金融创新以增加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的差异化程度

市场主体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业务特点,不断推出创新性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产品。[3]目前,国际外汇市场交易产品种类丰富,包括即期交易、远期交易、掉期交易和货币互换等传统交易产品,同时也包括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相结合的混合互换、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4]我国的外汇交易产品主要是即期交易,2005年才推出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其交易规模还很小。随着经济发展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外汇市场汇率波动频率将会增加,面临的汇率风险将会增大,因此,为适应管理汇率风险的要求,应尽快进行外汇市场产品的创新。我国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作为外汇衍生工具的开发主体,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出为客户外汇风险管理服务的个性化的外汇衍生产品。[5]为此,首先,应进一步扩大交易的货币种类,由目前的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港币、日元、英镑5种货币交易扩展到可自由兑换所有货币,并进一步扩展外币之间的交易,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其次,应进一步丰富产品形式。如在远期交易基础上,适时推出人民币期权和期货交易。最后,进一步深化人民币远期外汇交易改革,并鼓励中资银行参与非交割远期(NDF)交易,增强人民币远期外汇市场的流动性,促进市场化的人民币即期汇率水平的形成。

(三)提高营销水平以增加差异化服务的优势

由于市场参与主体缺乏市场营销意识,其市场营销雷同化严重。随着市场竞争意识的加强,参与市场主体应逐步建立市场营销差异化意识,以客户为中心,了解顾客需求,提升服务质量,以建立与顾客的长期稳定关系作为市场营销的首要目标,实施市场细分战略,推动业务经营的发展。

篇4

关键词:资本账户开放;外汇市场压力;央行外汇市场干预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6(2)-0011-06

一、引言

201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3.3万亿美元。巨额外汇储备如何管理?国内一些专家的建议是“藏汇于民”,“购买外国能源、矿石等自然资源”,“收购国外企业”。这些建议的本质要求是加大我国资本账户开放度。

回顾过去二十多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可以深刻认识到,实施多年的结售汇制与严格管制的资本账户是我国外汇储备得以迅速积累的关键。在资本跨境流动受到严格限制的条件下,我国对外资产负债结构的最大特征就是比重“双高”:一是外汇储备资产占对外总资产的比重很高,二是外商直接投资类负债占对外总负债的比重很高。2011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万亿美元,占对外总资产的比重高达67.5%,外商直接投资类负债规模为1.9万亿美元,占对外总负债的比重高达59.4%。在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持续多年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外汇储备不断积累的源泉。伴随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高速增长而来的是人民币币值低估的评论以及不断加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

2005年7月,我国重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的管理浮动汇率制。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变化历程以平稳单边升值为主要特征,累计升值幅度达到26%。这段时期,我国逐步放松资本流动管制以缓解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压力。比如,2013年,QDII和QFII(合格境内外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额度分别扩大至810亿美元和1500亿美元。沪港通已于2014年11月17日开通。

根据Weymark(1997)对外汇市场压力的一般定义,当一国货币面临升值压力时,在固定汇率制下,汇率不变,升值压力只表现为外汇储备增加;在完全浮动汇率制下,外汇储备不变,升值压力只表现为汇率变动;而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升值压力既可表现为汇率变动,也可表现为外汇储备变化。可以看出,外汇市场压力的表现形式与汇率制度有关,而汇率制度与资本账户开放与否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易纲(2000)认为,资本账户没有开放的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有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对于一个资本账户未开放的国家,无论政府名义上宣布采取何种汇率制度,事实上它都将收敛于固定汇率制。因此,资本账户开放水平与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以及央行干预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遗憾的是,现有相关文献要么集中于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与央行干预指数的构建和测算,要么集中于我国资本账户开放度的测算,却几乎没有文献对这三个变量的联系进行深入分析。比如,朱杰(2003)较为详细地梳理了外汇市场压力定义和测度方法的相关文献。卜永祥(2008)、朱孟楠(2009)、李晓峰(2011)、郭红(2012)等人也研究了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与中央银行外汇干预程度的大小及变化特征。而蓝发钦(2005)、靳玉英(2006)、黄玲(2011)、陈浪南(2012)等人专门研究了我国资本账户开放度及变化特征。本文将这两方面的理论结合起来,深入分析资本账户开放、外汇市场压力及央行外汇市场干预之间的因果联系,力求加深对我国金融改革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认识。

二、外汇市场压力指数与央行干预指数模型构建

(一)外汇市场压力与央行干预指数定义

Weymark(1997)将外汇市场压力定义为在现行汇率政策形成的既定预期下,国际金融市场对本国货币的超额需求。当央行只采取购买或销售外汇的方式干预外汇市场时,EMP=e+ηr。其中:EMP是外汇市场压力,EMP>0时本币有贬值压力,EMP

如果货币当局在公开市场进行对冲操作,λ为对冲系数,表示央行由于购买外汇而增加的基础货币被回收的比重。相应地,

EMP=e+η(1-λ)r W=η(1-λ)r / EMP

对我国而言,“双顺差”引起外汇储备迅速增加进而基础货币的大量投放,人民银行发行央票回笼部分基础货币即为对冲操作。

(二)外汇市场压力指数与央行干预指数的模型设定与估计

为了计算EMP和W,下面根据Weymark(1997)的开放宏观经济模型对相关参数η和λ的决定因素进行理论说明和估计。

汇率制度决定了央行是否在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及干预力度。固定汇率制下,p=+∞,W=1,e=0,对本国货币的超额需求(即外汇市场压力)全部通过央行买卖外汇的干预行动,同时改变货币供应量和需求量给予消除。外汇储备变化直接改变货币供应量,进而改变产品价格水平和货币需求量[见(2)、(3)式]直至产品、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因此外汇市场压力只表现为外汇储备的变化。完全浮动汇率制下,p=0,W=0,e=EMP,r=0,对本国货币的超额需求全部通过汇率变化引起国内价格和利率发生变化进而改变货币需求量给予消除[见(2)、(3)、(5)式]。中间汇率制下,W的取值范围为(0,1),越接近于1 ,汇率制度越固定。若W的取值为负,央行实行的是“顺市场风向行事”的干预政策,干预放大了市场力量。此时,e/EMP>1,当货币面临升值压力时,EMPEMP,即央行干预下实际贬值幅度大于市场要求的幅度。若W的取值大于1,央行实行的是“逆市场风向干预”的干预政策,干预使汇率的变化方向与市场要求的变化方向相反,因为W>1意味着e /EMP0,e

根据图1,我国外汇市场压力指数的变化历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94年至2008年为第一阶段,2009年至今为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从1994年汇率并轨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指数取值大多在-1%左右,存在一定升值压力。从1997年到2000年底,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指数接近零,升值压力几乎消失。从2001年到2008年底,随着我国加入WTO,一直以来奉行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经常账户持续多年顺差,外汇储备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日益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引起外商直接投资等国际资本大量流入,资本账户顺差进一步推动外汇储备的积累。因此,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指数基本上保持在-1.5%左右,人民币汇率面临很大的升值压力。2009年至今的第二阶段,外汇市场压力指数具有频繁、大幅波动的特点,反映出人民币升值压力与贬值压力并存的现象。虽然较长时期内人民币存在升值压力,但升值压力比第一阶段明显降低。2014年9月份外汇市场压力指数的取值为2.2%,人民币存在贬值压力。

根据图2,1994年汇率“并轨”后一段时期,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有所降低。1997年至2005年7月“汇改”,央行外汇市场干预指数基本上等于1,说明这一时期人民银行为了维护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而对外汇市场进行强势干预。从“汇改”至2008年10月,随着人民币得到较大幅度升值,央行降低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比如,2008年5月的干预指数为0.57。从2008年11月至2010年5月,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形势下,外汇市场干预指数基本为1,人民银行为稳定人民币汇率重新加强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2010年6月至今,外汇市场干预指数呈现较大幅度波动,这是以前所没有的现象(见图1、图2)。

通过将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指数与央行外汇市场干预指数作HP滤波处理,能够更清楚地把握这两个指标的长期变化趋势(见图3、图4)。

三、资本账户开放度的计算

这样设计指标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1)资本账户开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放路径一般是“先长期后短期、先流入后流出”。结合我国实际,外商直接投资类资本流入是管制最松的,因此把这个变量放在分母部分,把管制比较严格、开放较晚的其他类型子账户下的资本流动放在分子部分,这样能更好地反映开放度的变化情况,便于纵向比较。(2)在资本账户受到严格管制的情况下,国际收支顺差都转化为政府持有的外汇储备,而没有掌握在私人部门手里并转化为跨国证券投资、直接投资等资本流动。在资本账户逐步开放的过程中,私人部门对外投资所用外汇来源于国家外汇储备,于是,外汇储备规模增长速度放慢或者逐步减少。因此,将外商直接投资资本流入规模与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化量相加作为基准以衡量其他类型资本流动的规模。随着指标取值增大,表明资本账户下风险程度较高的子账户也逐渐开放,资本账户整体开放度更高。

1994年1季度至2014年2季度资本账户开放度所用数据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公布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季度数据。将计算结果经HP滤波后得到最终结果(见图5)。根据图5,指标取值与我国资本账户开放历程比较相符。从1994年至2004年底,该指标经历了先上升而后下降的过程,但上升幅度和下降幅度都不大,这说明我国在1994年至2004年间资本账户总体开放度较低,对资本跨境流动管制严格。该指标从2000年1月的0.35下降到2004年7月的0.27,因为这段时期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与外汇储备规模增长很快,而资本管制却没有放松,资本账户其他子账户下资本流动的规模很有限。从2005年初开始,该指标保持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2009年之后,该指标上升速度更快,这反映了2005―2014年间,资本账户开放度逐年提高。最近两年,我国政府大力鼓励企业“走出去”,大幅扩大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的投资额度,资本账户开放水平比十年前有质的飞跃。

四、资本账户开放度、外汇市场压力与央行外汇市场干预关系的实证分析

(11a)式说明,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的变化具有很大的惯性,这从EMP、EMP和EMP的系数估计值可看出,而且系数估计值的t统计量说明系数是显著的。而央行干预指数的系数估计值则不显著,外汇市场压力指标取值受央行干预的影响不显著,这与理论相符。央行干预只是改变了外汇市场压力的表现形式,即表现为汇率变化还是外汇储备变化,或者两者兼有之,而外汇市场压力的大小最终还是由实体经济和资本账户开放度决定。(11b)式说明,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既具有较大惯性,又受到外汇市场压力的影响,W和EMP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5和-0.12且统计显著。随着外汇市场压力的下降,央行相应地减少对市场的干预。

(11c)式说明,经HP滤波后的EMP和W存在协整关系,EMP的长期趋势取值每上升0.1%可引起W的长期趋势取值下降0.07。(11d)式说明,经HP滤波后的W和KAOPEN存在协整关系,KAOPEN的长期趋势取值每上升0.1可引起W的长期趋势取值下降0.066。(11e)式说明,经HP滤波后的EMP和KAOPEN存在协整关系,KAOPEN的长期趋势取值每上升0.1可引起EMP的长期趋势取值上升0.374%,表现为升值压力的下降。通过开放资本账户,我国国际收支最近几年逐步趋向均衡(见图6)。

综上,可得出结论:人民币外汇市场升值压力下降可减少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资本账户开放度提高可降低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资本账户开放度提高可降低人民币外汇市场升值压力。

五、结语

长期以来,为防范金融风险,同时使汇率在低估的基础上保持稳定以促进出口、吸引外资以及积累外汇资源,我国对资本账户进行严格管制,央行频频干预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很大程度上反映政府意志而不是市场力量。随着我国经济、金融领域的失衡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金融体制改革变得越来越迫切,改革包括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资本账户开放、人民币国际化。为了顺利实现这些目标,我国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资本账户开放力度,使国内外企业和居民能更加自由地从事各类跨国投融资活动。只有当资本账户达到较高开放度时,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改革目标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GIRTON L,D ROPER.A monetary model of exchange market pressure applied to the postwar Canadian experi-enc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7,(67):537-548.

[2]Weymark, D. Estimating Exchange Market Pressure and the degree of Exchange Market Intervention for Cana-da[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5,(39):273-295.

[3]Girton, L., & Roper, D. (1997). A monetary model of exchange market pressure applied to the post- war Canadian experience.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7,(4),537- 547.

[4]Weymark, D. A General Approach to Measuring Exchange Market Pressure. Oxford Economic Papers, 1998,(50):106-121.

[5]朱杰.中国外汇市场压力和中央银行的干预程度:一个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3,(6):14-23。

[6]卜永祥.中国外汇市场压力和官方干预的测度[J].金融研究,2009,(1):28-40。

[7]李成,白璐.资本账户开放、金融风险传递与危机临界点预测[J].金融论坛,2013,(4):74-78。

篇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0ZD&054)。

作者简介:钟阳(1982―),女,满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金融研究;丁一兵(1973―),男,湖北武汉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世界经济、国际金融研究;何彬(1979一),男,云南昆明人,吉林大学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博士,主要从事应用计量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8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006―1096(2012102-0070―05

篇6

一、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发展现状

1、主体结构。如表1所示,“811汇改”以来,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开放进程明显加快,主体结构日趋丰富。对内开放方面,截止2016年末,银行间外汇市场共有75家非银行金融机构,较2014年同比增长38.89%,较2015年同比增长11.94%;对外开放方面,截止2016年末,已有59家境外主体成为银行间外汇市场会员,境外机构2017年一季度累计成交924.3亿元,同比增长49.3%。汇改两年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放性的提高推动了市场参与者类型与参与者数量的增加,增强了市场流动性与融合度。实践证明,开放与包容是正确的政策取向。2、产品结构。一方面,随着汇率衍生品成交量的不断攀升,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产品结构渐趋优化。如图1所示,2012年以来汇率衍生品成交量增速持续快于即期交易,汇率衍生品占比进一步提升。2016年,汇率衍生品成交量在整个银行间外汇市场中的占比(不含外币拆借)从2015年的64.13%增加至64.77%。该比例已非常接近国际清算银行的国际外汇市场即期与衍生品市场的基本格局33∶67。另一方面,从价格机制的角度看,值得注意的是,货币当局对即期市场的汇率波动限制和兑换监管严重影响了远期市场等的定价机制。作为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机制的上述缺陷亦将对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3、交易机制。外汇市场各参与主体进行交易的方式与规则构成外汇交易机制。2005年-2013年,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制度由竞价交易向做市商交易演进;做市商制度与竞价交易机制相比,更利于价格发现,更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与价格透明度,更利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进。近年来,银行间外汇市场创新交易机制,C-trade系列是该领域的重要成果,与原有的OTC模式优势互补。2015年2月,人民币外汇掉期标准化交易C-Swap问世;2016年5月,人民币外汇远期标准化交易C-Forward问世。随着交易的创新与优化,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结构更为科学,既满足了不同层次交易主体的参与需要,又显著提高了市场运行效率。

二、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存在的问题

1、做市商市场竞争不充分。银行间外汇市场自2006年引入做市商制度后,做市商报价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影响渐趋上升。2016年,我国初步形成“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其中50%是收盘价,50%是篮子货币;在未来,收盘价的比重将逐步提高,可能从目前的50%提高到75%,再到85%,最终到100%。随着汇率改革的不断深化,做市商报价对汇率形成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但是,做市商准入仍然面临较多政策限制。2013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将“资本充足率”等标准予以删除和变更,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做市商资格限制,但相关准入标准依然较高;目前,我国即期和远掉期做市商均仅有约30家,数量较少,与我国外汇市场规模不匹配。因此,做市商之间尚不存在充分的竞争,市场实际需求和实际供给不完全是做市商进行报价的依据。2、“走出去”水平有待提高。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离岸市场逐渐兴起。由于香港对人民币外汇交易限制较少,其人民币即期和远期外汇市场发展十分迅猛,香港即期对境内即期、香港远期对境内远期形成替代关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2011年6月,香港推出人民币定盘价,凸显出其对争夺离岸人民币定价权的重视。2016年1月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存款规模达8520亿元,离岸人民币债券存量约为3670亿元,人民币贷款约为2940亿元。在此背景下,境内金融机构和企业纷纷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从而导致境内市场部分流动性转移到境外,继而导致境内外市场联动性不断增强。一方面,这对境内外汇市场随之“走出去”满足境外市场参与者境内外交易需求的能力提出较高要求。目前,境内银行参与离岸市场存在参与规模、参与方式等多种条件的制约,安全有效地“走出去”的水平尚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从金融安全的角度看,境内外融合发展的大趋势意味着跨境套利等复杂交易行为将渐趋增加。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亦将面临渐趋上升的风险控制压力与监管压力。

三、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发展建议

1、政策支持是基础。首先,政府部门应合理调整准入机制,以开放的发展思路推进市场参与主体的增加。一方面,有序增加做市商数量,丰富做市商类型以解决做市商竞争不充分问题。另一方面,适度放宽“实需原则”,允许投机者、套利者等不同需求市场参与者加入,推动交易需求多元化,提高市场活力。其次,政府部门应秉持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在政策设计上,对产品创新、机制创新过程中的“拓荒成本”增加资金支持,对创新型产品交易给予税收优惠,从而形成支持创新的政策合力。最后,针对日益复杂的资金流和交易行为,政府部门应贯彻审慎的监管思路。一方面,完善法律法规与规则设计以增强监管与风险防控“软实力”;另一方面,增加硬件、软件设备投入以增强“硬件实力”,在“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同时守护国家金融安全。2、境内外联动是关键。首先,银行间外汇市场应树立全球化经营的发展理念,继续发展国际化、标准化的衍生产品,例如跨式期权组合、蝶式期权组合等,以满足境内外主体在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间进行套利的交易需求。其次,作为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微观主体,境内银行“走出去”进行离岸交易可能面临大规模投机交易冲击的挑战。对此,境内银行可积极与国际性专业机构投资者展开交易,提高经验准备;与国际先进金融机构合作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人才准备。最后,从宏观角度看,“走出去”离不开政策引导。一方面,政府部门应逐步放宽境内银行参与离岸市场的规模与方式限制,推动外汇市场实现境内外联动发展。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导境内机构参与离岸融资,支持离岸机构布局境内资产。

参考文献

[1]李政:“811汇改”提高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市场基准地位吗?[J].金融研究,2017(4).

[2]余永定:“8.11”汇改后中国的汇率政策和汇率体制改革[J].新金融,2017(5).

[3]闫屹、周鹏亚、侯鑫:积极推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权货币篮子[J].国际金融,2012(3).

[4]孙杰:丰富银行间外汇市场主体结构[J].中国金融,2014(23).

[5]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研究部:2017年一季度银行间市场运行报告[J].中国货币市场,2017(4).

[6]应兆祥:以新理念发展银行间外汇市场[J].中国金融,2017(1).

[7]卢小柯、黄辰: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制度的发展[J].中国证券期货,2013(8).

[8]吴蕾、文占雅: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远期汇率信息含量与定价偏差研究[J].世界经济,2017,40(4).

[9]张墨宁:汇率形成机制应该更加市场化[J].南风窗,2016(25).

[10]左海聪、崔钰: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不足及改革建议—基于人民币国际化视角[J].南方金融,2016(10).

篇7

论文关键词:外汇储备 管理 完善

国际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拥有的,可直接或通过有保证的同其他资产的兑换,而被各国所普遍接受的流动资产,而外汇储备则是国际储备中的主体。适度的外汇储备应当是保持足够的储备量以保障偿债支付、汇率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同时又不会造成资源浪费。自从1994年我国实行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之后,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到2005年末已经达到8l88.72亿美元,发生了令世界瞩目的变化。至2006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9879亿美元。这充分说明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在其中所起的重要。

一、外汇储备管理制度

外汇管制(foreignexchangecontro1)亦称外汇管理,是一个国家为了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通过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指定或授权某一机构对其境内和其管辖范围内的居民和非居民的一切外汇收支活动实行管制。

各国实施外汇管制有以下目的:(1)防止资本逃避和外汇投机,以稳定外汇汇率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这是外汇管制的首要目的。(2)限制外国商品的输入,促进本国商品的输出,扩大国内生产,以改善本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状况。(3)稳定国内物价,避免受国际价格巨大变动的冲击,促进国内经济平衡发展。(4)稳定外汇汇率,保护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5)增加黄金、外汇储备,提高货币对外价值增强本国货币的币信,加强本国的经济地位。通过对国际上一些国家(地区)拥有的外汇储备的分析,外汇储备规模较大的经济体普遍重视储备的财富增值。它们往往对外汇储备实行分档管理,在确保外汇储备具有必要的流动性前提下,将其余部分投资于收益率较高的领域,以提高外汇储备的整体收益水平。

从实践看,分档管理通常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在单一的外汇储备管理机构内部设立相互隔离的资产部分,另一种模式是分别设立不同的外汇储备管理机构。韩国是采用第一种管理模式的典型。从1997年开始,韩国银行将储备资产分为流动部分、投资部分和信托部分进行分档管理。流动部分追求高度流动性目标,它由美元存款和短期美国国库券组成,每季度根据储备现金流来决定合适规模。投资部分追求较高收益率目标,它投资于中长期、固定收益证券,其资产的币种构成主要取决于政府和韩国银行的外债币种结构、国际收支币种结构以及全球主权债市场的规模,其他中央银行的币种结构也作为参考。信托部分则由国际知名的投资机构管理,在提高收益率同时也向其学习先进的投资知识。新加坡则是第二种管理模式的典型。毅加坡外汇储备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分别持有。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持有的外汇储备主要用于干预外汇市场,及作为基础货币发行的保证,以维持新元汇率的稳定。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则通过全球6个海外机构在世界主要资本市场上对股票、货币市场证券、房地产、固定资产和特殊投资项目进行投资,其目标是以较高利润为导向,追求长期的投资回报。

实证研究表明,通过妥善管理,外汇储备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投资收益。200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一份题为《外汇储备的财务成本》的研究报告中,通过对llO个国家全部数据进行严格实证分析,得出此结论:1990到2001年,即便将所有的成本都考虑在内,除发达国家之外的几乎所有国家的外汇储备都获得了净收益。

二、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制度

我国现行外汇管理制度的特征有二:一是1996年底来形成的经常项目下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和继续实行资本项目下外汇交易控制(这主要表现为对资本流入和流出的审批制度,外债总规模控制制度,以及防止货币投机行为等);二是经常项目下实行强制结汇和有条件售汇以及外汇银行外汇周转头寸限额管理。应该说,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而是一种经常项目下有管理(管制)的可自由兑换。与这种外汇管理制度相对应,我国的外汇市场运行机制主要表现为:在外汇零售市场上,我国居民(主要是企业)的外汇收入绝大部分转化为对外汇银行的外汇供给,而居民对外汇银行的外汇需求则受到较大程度的抑制。在银行同业问的外汇市场上,现行外汇管理制度对外汇银行实施外汇结售汇周转头寸管理,外汇银行不得根据外汇市场情况自主决定头寸而有意推迟平衡。因此,在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情况下,就可能出现所有外汇银行都处于多头地位的现象,而中央银行出于维持汇率稳定的需要(我国实行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只是一种事实上的固定汇率制),只能动用基础货币在外汇市场上吸纳外汇,这就是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直接来源。上述外汇市场运行机制中的外汇供求关系是不完整的。其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具有外汇储备规模的”放大效应”:即在外汇收支向外汇储备的转化过程中由于外汇银行、工商企业和居民等外汇需求主体的”外汇蓄水池”作用受到抑制,使得原本应转化为民间外币存款的一部分外汇收入最终成为国家外汇储备的一部分;(2)国际收支顺差情况下只有货币当局进入外汇市场被动吸纳外汇,人为平衡外汇市场供求,缺乏市场机制对外汇储备的制约;(3)对外支付的主体单一即外汇储备成为我国主要的对外支付能力主体。

对我国外汇储备脆弱性的认识:当前有部分国内学者认为从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看,我国近几年的外汇储备增长主要源于巨额的净资本流入,基本上是对外负债的增加换取外汇储备的增长。因此,我国的外汇储备具有一定的脆弱性笔者认为,考察我国外汇储备是否具有所谓的脆弱性必须建立在综合分析体制、信心和来源的基础上。首先,就体制而言,以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为目标的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进程本身就是所谓的”放大效应”逐步得以削弱的过程。同时,由于现行体制下居民的外汇需求尤其是投机性和预防性外汇需求受到严重抑制,造成外汇成为”稀缺性”资源。建立在对本币缺乏充足信心基础之上的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及其增长在第二个层面也具有了一定的脆弱性。最后,就来源而言,笔者认为来源于金融账户的外汇储备并不必然具有脆弱性,关键在于输入资本的期限结构和使用效益。如果流入本国的资本主要为中长期资本且在偿还期上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则在相当程度上可避免由于集中性资本外流对外汇储备可能造成的冲击;同时,如果本国能够相对高效运用借入资源,具备未来还本付息的能力就能增加本国净财富,最终从跨时贸易中获益因此,我国外汇储备具有借入储备的性质并不成为其具有脆弱性的充分条件,现行的不完善的外汇形成机制和僵硬的汇率制度,才是造成我国外汇储备脆弱性的真正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使我国外汇储备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只有进一步深化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外汇形成机制和灵活的汇率制度。

我国外汇储备的国际比较问题:导致1995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迅猛增长的基本因素在于历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巨额双顺差,即长期资本的大规模流入和贸易收支持续顺差。在与外汇市场运行机制较为完善的日本2000亿美元外汇储备比较,我国外汇储备存在一定的”水分”,不可相互简单比较。产生这种不可比性的原因:(1)外汇储备的形成基础不同。日本由于实行经常项目下的意原结汇和无条件售汇以及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导致相当一部分外汇收入转化为民间外币存款,可以说其现外汇储备规模是在相对薄弱的基础上形成的。(2)对外支付能力主体的构成不同。这主要是双方对外支付体系的结构不同造成的。日元自身就具有一定的国际支付能力,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充当国际支付和流通手段,同时又拥有雄厚的民间”外汇蓄水池”,它们和外汇储备共同构成多元化的对外支付能力主体,因此其对外支付对外汇储备的依赖程度较低。在我国人民币尚不是可自由兑换的货币,不具有国际货币的职能,除了少量的企业外币存款外,我国对外支付的主体主要就是外汇储备,对外支付体系高度单一化。(3)汇率制度不同。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虽然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实际中因汇率基本钉住美元,波动幅度很小而被IMF在1999年列入管理浮动制下的实际钉住制。而日本实行浮动汇率制其汇率具有较大的弹性,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方式、频率、程度等与我国中央银行作为市场上唯一的”做市者”有相当差异对我国现有外汇储备规模的认识:目前,根据公认的衡量一国适度外汇储备的标准如外汇储备与全部债务比例、外汇储备支持进口时间、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等,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现有的外汇储备规模已远远超出了应付进出口变化冲击和偿还外债的需要,我国应通过适度减少外汇储备来增加国内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笔者认为,以上分析并不足以支持我国现有外汇储备规模偏大这一结论。首先,这一国际普遍运用的标准是建立在本国货币对外支付较少受到限制和较完善的外汇市场运行机制基础之上的,现阶段它不具备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准确评估。其次,这一结论的得出是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为基础的,它忽略了各经济主体对外汇需求,尤其是预防性和投机性的外汇需求的变动对外汇储备可能造成的冲击。在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下,各经济主体对外汇的货币需求实际处于严重不满足的失衡状态。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是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现有的外汇供求关系和外汇储备形成机制。我国现有外汇储备不仅要满足国际收支平衡的需要,还要足以避免由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而造成的对于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率的冲击。

三、如何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管理制度

篇8

[关键词] 外汇市场 外汇干预 存货管制 汇率机制

一、中国外汇市场的发展

在1992年-1993年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过程中,多家香港外汇经纪商未经批准即到大陆开展外汇期货交易业务,并吸引了大量国内企业、个人的参与。由于国内绝大多数参与者并不了解外汇市场和外汇交易,盲目的参与导致了大面积和大量的亏损,其中包括大量国有企业。

1994年8月,中国证监会等四部委联合发文,全面取缔外汇期货交易(保证金)。此后,管理部门对境内外汇保证金交易一直持否定和严厉打击态度。

1993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允许国内银行开展面向个人的实盘外汇买卖业务。至1999年,随着股票市场的规范,买卖股票的盈利空间大幅缩小,部分投资者开始进入外汇市场,国内外汇实盘买卖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投资方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外汇买卖已经成为除股票之外最大的投资市场。

与国内股票市场相比,外汇市场要规范和成熟得多,外汇市场每天的交易量大约是国内股票市场交易量的1000倍,所以尽管在交易规则上不完全符合国际惯例,国内银行开办的个人实盘外汇买卖业务还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

总体来看,国内绝大多数的外汇投资者参与的是国内银行的实盘交易,而保证金交易,由于国内尚未开放,以及国家的外汇管制政策,国内投资者尚需待以时日。

二、发展和完善中国外汇市场的建议

发展展外汇市场是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提高外汇资源配置效率、增强金融宏观调控效果的重要基础。面对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需要,必须加快中国外汇市场的建设步伐。基于国内转轨经济的背景,中国外汇市场走的是一条政府推动型、而不是自然演进型的发展之路,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如何通过合理的政府干预,科学培育和管理外汇市场。

1.巩固微观基础,改善宏观环境。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建立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提高银行风险控制能力,优化商业银行外汇交易行为;加强对银行的监督管理,防范金融风险;推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实现它们与外汇市场的协调发展;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促进形成市场化的基准利率体系;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人民币可兑换进程;建立和完善发展外汇市场的配套法律、法规,约束交易主体行为,保证外汇市场的健康发展。

2.加大产品创新投入。市场上交易品种的多样化既可保证汇率形成过程体现现实和潜在的供求关系,也可为市场交易主体提供多种避险工具。在完善现有的产品和业务外,应加强对产品的研发力量和资金投入,进行新产品、新业务的需求调研、论证、推介和开发。

3.加强外汇市场的流动性。一个流动性好的产品会吸引更多的主体参与交易,主体的参与反过来又增加了该产品的流动性。从中国当前的外汇市场环境看,提高市场的流动性,是推动外汇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4.改变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角色定位。中央银行作为外汇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应逐步减少对外汇市场的持续直接的干预,只有在全面掌握市场交易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等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来进行间接的干预,才能有利于外汇市场的发展。

5.增加外汇市场交易主体的数量。 首先,商业银行是外汇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应提高有竞争实力的各家商业银行的市场参与度,改变少数几家大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绝对领导地位,促进公平竞争。其次,很多中小金融机构具有健全的风险管理系统和良好的组织管理机制,是外汇市场发展的又一推动力。应扩大投资渠道,提高中小金融机构在外汇市场上的交易积极性。可以推出美元兑欧元等交叉盘的报价,也可以改变现有的报价方式,将4种货币的交易基准价格统一为美元的基准价格,再进行套算。这样就可以为那些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改变其被动地位,加强其在外汇市场的活跃度,进一步完善外汇市场运行机制。再次,应逐渐允许非金融企业进入外汇市场从事交易活动,为外汇市场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增强外汇市场的广度,促进外汇市场的发展。

6.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和监管效率。尽快建立完备的信用数据库,根据交易主体的资产负债、经营业绩、信用记录等资料评估其信用情况,以防范信用风险,保障市场的稳健发展,加强市场信息披露机制,提高外汇市场的透明度。加强对市场风险的预警和评估,完善市场自律机制。建立有效的电子化监管系统,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中央银行应继续监督外汇市场交易主体的行为,承担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责任,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监管者应公平对待不同的交易主体,不能让任何交易主体享有特殊待遇,为外汇市场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7.建立实需易与金融易相结合的外汇市场。目前我国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主要是配合结售汇制度下外汇指定银行平衡结售汇交易产生的头寸,商业银行并不是基于营利目的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而只是为了履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结售汇周转头寸的管理规定。这显然与商业银行的营利性原则相违背,也不适应市场化的发展要求。而实际上,各交易主体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交易,其实需性的需求趋于下降,金融性需求趋于上升。因此,应逐步改革现行的结售汇制度,拓展外汇市场的金融易,这将有利于提高外汇市场的活跃度,扩大外汇市场的交易规模。

8.建立非集中的交易中心和独立的清算机构。外汇市场交易的发展趋势是逐渐采用远距离的场外交易市场的形式,交易主体将通过计算机获得市场信息并进行交易行为。因此,目前的外汇交易中心将最终发展为非集中的无形市场,而中国正逐步推进非集中外汇交易市场的形成。目前集中的清算风险大,不符合国际惯例,清算机构应该发展为不再从属于中央银行的一个独立的商业实体,并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运营,一方面可以使外汇交易中心摆脱承担的清算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约束交易主体控制自身的经营风险,从而达到完善和发展外汇市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咏梅:中国外汇市场发展方向探析[J].经济研究,2002(4)

篇9

金融风暴并未失控

这场金融风暴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是道德问题,有人说是资产证券化,有人说是资产创新。我归纳起来,是美国人过于自我,全世界自我不足。我们应该用综合全面数据特别是长期数据考量这次风暴。全世界都看到了美国短期的风险,美国人也一定看到了。

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的金融危机,金融机构的状况和金融政策都没有失控。特别是美国,作为金融风暴的起源国,不仅没有失去控制力,而且控制力相当有效、自我。在金融风暴中,我们看到美国非常独特的现象――股票在跌,但美元汇率在涨。很多发展中国家遇到金融危机时,股票、汇率和房地产价格都是一泻千里。从这个角度讲,目前美国的金融形势没有失控,而且影响力非常大。这说明美联储不仅是美国的央行,而且是全世界的央行。

美元依旧主宰外汇市场

透过当前的认知,从外汇市场的角度来看,美元主宰不但没有脱离,而且稳固了美国霸权的根基。过去的货币体系,原来讨论的是两极分化,欧元出台以后,变成三足鼎立。我认为现在国际货币体系全面的说法是美元一支独霸,欧元、日元和英镑等多边参与。

投资者的投资分配,特别是外币投资分配的重点应该很清楚了。现在美元的相对强势不代表它的长期走势。美元波动很大,投资空间非常充分。美元贬值会对美国的经济有利,对美国的海外竞争力有利,所以它一定会大幅度地快速贬值,贬值的时间不会停留很长。

注重历史观察

对于投资者而言,在外汇理财方面一是要科学搭配。要从长远趋势上看清货币的组合。二是要理性选择。不是看短期哪个货币升值就偏重于这个产品,而要全面综合地考量其长远的投资价值。

篇10

关键词:外汇市场;改革;汇率外汇市场是指从事外汇买卖的交易场所,或者说是各种不同货币相互之间进行交换的场所。外汇市场是一国经济对外开放的产物是联系国内外经济的纽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市场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国内经济发展的平稳性,特别是涉及外币交易的外汇市场。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保护我国外汇市场平稳运行成为了时代经济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历程

我国外汇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而诞生,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我国的外汇市场也逐步的进步和完善。根据我国外汇市场的管理形态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外汇调剂市场、外汇调剂公开市场和全国统一外汇市场。

外汇调剂市场阶段——1979年8月至1988年8月,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外汇管理体制,所有的外汇收入的企业和机构必须卖给国家,官方汇率缴纳营业税,所有外汇支出按国家计划统一安排,实际上没有外汇市场。为了调动创汇通过出口企业的积极性,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决定实施保留外汇配额制度。该系统客观导致我们需要调整他们的外汇。1980十月,在与中国银行联合国务院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了中国6的银行开始在12个大中型城市调整暂行办法的外汇,包括北京和上海经营外汇掉期业务,到1985年底在深圳设立第一个外国外汇调剂中心,这一阶段是我国外汇调剂市场起步。

外汇调剂公开市场——1988年9月至1993年12月。随着改革开放程度加深,我国对外汇需求越来越强烈,现有的外汇管理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外汇要求,因此外汇管理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势在必行。终于在1988年9月,上海率先成立外汇调剂公开市场,引起其它省市效仿,深圳等地也相继成立外汇调剂公开市场。这种模式的开创较好地体现了公平、公开和公正的交易原则。促进外汇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了积极作用。

全国统一的外汇市场,从1994一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在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基于原有的外汇调剂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取消储备货币,取消外汇收支的指令性计划,银行书面保证体系,实现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可兑换。汇率制度,要根据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建立一个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取消外汇储备和支付,银行被迫退出,允许人民币在经常帐户下的有条件可兑换,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是中国外交外汇交易中心。

二、我国外汇市场存在的问题

1.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程度低

外汇市场的供求结构在2005年外汇形成机制改革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扩大了外汇市场的交易主体,促进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但从那以后,人民币对美元一直处于缓慢升值的态势,由此可见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仍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虽然双向资本流动的机制在资本项目自由化程度提高的影响下将形成,但是资本流出仍然处于严格控制下,居民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资格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要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建立对称的“双向资本流动”的格局是一个渐进的实践过程。从经济基本面看,中国国际收支一直持续“双顺差”格局,中国外汇供给呈现刚性增长的趋势,外汇供给和需求处于不对称的状态,人民币汇率面临继续升值的压力,“双向变动”预期的形成较难,这意味着必须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以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

2.外汇市场交易过于集中,缺乏流动性

提高外汇市场的竞争性,有利于均衡外汇价格的形成,同时有利于规避风险,较多不同质的外汇交易主体,不同的风险偏好和预期,有利于促进有效外汇市场的形成。自2005年5月18日以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开办了9个外币对交易,但是根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统计,EUR/USD、GBP/USD、USD/CHF占据了交易量的主导地位,其他货币相对缺乏流动性,这种状况直接制约了外汇市场的发展。交易主体的集中性虽然有利于监管机构的直接监管,但是由于商业银行交易行为的趋同性,不利于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和弹性的提高。

三、促进我国外汇交易市场发展的建议

1.改进人民币汇率管理制度

随着中国大国经济特点的形成,中国不能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货币政策是中国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实现内外经济平衡发展的主要政策工具,合理的汇率制度是平稳促进外汇市场发展的关键。

2.完善即期外汇交易

即期外汇市场在中国外汇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对中国外汇市场的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即期外汇市场也是外汇远期交易工具的基础,外汇远期合约的定价需要即期汇率,因此,即期外汇市场的发展关系到外汇远期交易工具的运行情况。提高即期汇率的市场化水平,应减少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程度。因此,进一步扩大指定银行外汇持有额度,有利于促进外汇市场的发展。

3.加强外汇市场监管

在外汇市场加速改革下,银行的自也在增加,因此应该完善外汇市场的监管法规,提高外汇市场参与者的自律管理能力和水平,中央银行允许银行有较大的自由度以保证外汇市场的有效性,使银行能够根据外汇市场变化识别和规避本身面临的外汇风险。监管的分散影响了外汇市场监管的有效性,因此,应该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减少可能的市场波动和系统性风险,提高对整个金融市场的监管水平。(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郭庆平.外汇管理调查与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9.79-86

[2]胡晨.去杠杆化在美国外汇市场的体现及其影响[J].才智,2010.12.44-45

[3]王信“:中国外汇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国际经济评论》,2003 年第 5~6 期,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