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5 18:32: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师学习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全英文教学 材料失效分析 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73-01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引进技术越来越多,对外技术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这些都给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由于就业市场对人才国际化的要求不断更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全英文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因此,高等院校应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确立并完善培养方向,及时调整、制定新的全英文教学方案,培养具备较强时代感和实用性的既有专业知识又具备相应专业需要的英语水平的毕业生,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基于此,本文从全英文授课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入手,依托《材料失效分析》课程教学实践,分析并探讨材料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全英文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1-3]。
二、《材料失效分析》课程教学理念与目标
“材料失效分析”作为材料类专业的一门课程,在高等工科院校开设是非常重要的。课程通过对机械零件的疲劳基本理论以及不同疲劳行为研究的方法论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先进的工程概念,掌握当今生产中疲劳失效的基本特征,并运用相应的理论及方法解决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疲劳问题。为适应机械材料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面向二十一世纪材料学科的发展,与国际上机械及材料学科接轨,该专业课程的新型建设就显得十分迫切。
为此确立以下《材料失效分析》课程的建设目标: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建立国际化课程体系,引进国际办学标准,结合欧美大W在教学中的特点,在教学中重视教学的质量而非教学的数量。同时,在讲授中结合讲授者的长期丰富的科研经验,培养学生清晰的、先进的工程概念以及设计工程构件、解决疲劳失效工程难题的方法。从而体现该学科的实质以及作为合格材料工程师必须具备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建成一门具有国际化水平师资队伍、与国际接轨的高质量教材、国际化教学方法与手段,能适应21世纪应用型工程技术国际人才培养要求的机械工程材料精品课程[4-5]。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根据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能力。因而采用在传统讲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之上,结合多种实践性环节来加强对前沿知识以及实际工程实践的补充,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下:
1.建设完善丰富的教学资源
逐年追踪国内外的教材更新变化,不断完善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形成能够反映该门课程的主线与精髓的教学体系,丰富教师指导教学教案和笔记、教学课件、案例库、试卷库等教学资源。在国内对学生的讲授过程中,基本掌握了中国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专业知识的强弱。进而,在北美教材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对相应的章节进行了针对性的修改和补充。可以这样总结,该全英文教学专业课程教材,既不是国内教材的全英文化,也没有完全照搬国外的教材,而是两者的相互融合、借鉴以及进一步的提高。
2.案例讨论教学
举例来说,在讲授韧性断裂和脆性断裂内容时,采用从重大历史事件到现实身边耳熟能详的小案例分析说明,形象的案例中融合了课程中的多个工程概念以及理论知识点。如泰坦尼克号灾难案例,从冶金学角度更强调了夹杂物的存在对脆性断裂的重大影响。通过案例的学习,使得学生快速掌握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和理论。同时,我们还根据这些案例,结合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提出一些讨论专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分组选题,查阅文献,搜集资料,制成报告进行交流讨论。从而促进学生系统查阅文献的能力,文字编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3.专家讲座结合实地调研
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理念,我们组织学生到企业调研。让学生能亲身实践,融会贯通。启发学生针对实际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对所观察到的工件断裂模式及潜在的原因进行预判,然后聘请该公司专家结合生产实际,讲授真正的零件断裂失效形式,最后让学生们结合实际生产,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理论和知识。也就是建立一个学生自己的理论-实践-新理论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四、考核(考试)方法
建立国际化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以及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具体包括课堂组织与互动、平时作业、学生参与程度、最终报告。其中课堂组织与互动为结合教学进度的专题讨论。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和讨论,在课堂上加以讲授和相互提问。平时作业主要根据课程进度结合案例适时地布置给学生。最终报告的重点是考察学生对于机械零件疲劳分析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能力。
五、结语
全英文教学处于在不断改革前进的道路上,如何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又有一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是全英文教学者肩负的重任。作为全英文授课教师应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扩大专业知识面,了解多种文化及其交流的过程与特点,从而为新时期经济发展培养既懂专业又熟练掌握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Halliday & Mcintosh,The Linguistics Science and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Langman,1964.
[2]张巨武. 提高大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教改实践[J].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1( 1) : 97-99.
[3]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中国外语》2011年第5期.
篇2
1、初中语文教师主动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所了解。第二,教师要对学生有关的先前知识有所了解。第三,教师要对学生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以上三方面的了解,可以更加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学习资料获得新意义,并不断的修整以往的概念,完善原来的知识体系。
2、初中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除了讲授最基本的语文知识记忆相关的学习资料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即:
(1)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帮助学生生成新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新的理解技巧;
(2)语文教师结合学习材料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组织、评价、监督、控制自己的认知过程,掌握基本的语文学科学习技巧。
(3)通过师生间“引导-主动-合作探究”的教与学模式,最终使学生独立进行理解性的学习。
3、初中语文注重培养与塑造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由文章中的核心思想予以导引。例如,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的学习,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提高学生丰富的想象美的能力和巧妙布局的构思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形成真、善、美的态度与价值观。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
1、教师自身专业水平
首先,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在专业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包括渊博的专业知识、演讲技巧、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亲和力等等。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课后、对学生辅导过程中等各环节进行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其次,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在教师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新课程改革以来,素质教育与探究性学习等冲击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同时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的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作为新课改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把握住新课改的脉络,与时代同发展,争取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的语文教师。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当前教育改革的动向以及当前考试命题的动向,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整体知识储备及语文素养做好指引。再次,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在教师需要拥有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信念与能力。教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业,终身学习是工作之必须也是教育改革发展之必须。教师通过终身学习,在实现他们自身发展的同时,通过教书育人的过程培养社会建设者与接班人。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终身学习,而实现终身学习的根本是教师拥有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信念与能力。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定期的参加学科研讨会、定期的参加省级(或者国家级)的教育培训等。
2、教师教学专业化
篇3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 开发 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要求教师善于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尤其要学会开发与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包括社区、自然、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1.树立学习资源意识
什么是语文课程资源呢?它到底关涉哪些范围呢?语文课程资源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语文课程标准》里列举了20余种课程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报刊、其它图书等语文学习材料,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语文学习媒体,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等语文学习形式,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语文学习场所,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语文学习设施。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语文课程是一门以母语为核心的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既有无与伦比的语言环境,又有丰厚的语文文化资源。我们生活在汉语、汉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中,语文课程的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教师和学生如果没有学习资源意识,综合性学习就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加强学校图书馆与互联网建设。
要解决学校图书馆与互联网的问题,需要政府资金的投入,且在投入的方向上要向农村学校倾斜,对此问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清醒认识与高度重视。学校图书资料要丰富,图书的种类要涉及自然、政治、经济、教育、历史、地理、科技等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做到学生有资料可以查询。学校要加强互联网的建设,要立足本校实际,建设足以让本校学生能够在一定的空间、时间能够获取资料的微机室,并且要购买一些健康积极、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网络学习资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设计是“怎样搜集资料”,“搜集资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常常用到的一项基本技能。要先确定你想要研究的主题,围绕着这个主题,或到读书馆,或到实地调查、采访,或上网,搜集你所需要的资料。”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其它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也不乏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的教学目的。有了适宜学生查找资料的图书馆、网络,教学目的才能落实。
3.加强各科教师间的合作。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与其它课程的沟通,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它课程整合。语文教师要重视与其它学科教师的合作,让音乐、美术与语文“联手”,让生物、化学、物理、数学与语文“联姻”。合作可以激活语文教学,让语文教学资源呈现出越来越强的生长性。人教版综合性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涉及不同的学科领域。即使语文教师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也不可能精通样样学科。因此,语文教师要与各科教师联手,共同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4.挖掘地方特色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各异,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发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时,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地方资源特色,进行学习资源的开发。人教版教材中的“黄河,母亲河”,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去省会兰州,亲临黄河。“说不尽的桥”,学生可以参观当地的“渭河大桥”,位于渭源县城的“霸陵桥”。如此之例,不胜枚举。
篇4
一、教师要树立现代的教学理念
1.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从文化角度上来讲,语言既是一种交际工具,又是一门生活艺术。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得以传播的载体。以往人们对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的认识和把握有失偏颇,只强调工具性与教育性,没有把语言文字看作是学生求得生存、实现发展的工具,即交际的工具。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多为单纯抄写生字,机械背诵课文,没有把教育性看作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内在功能,教育内容多为空洞乏味的说教,与学生实际的思想、认识水平相去甚远。而语文过程的人文性,只有在工具性中才能体现。人类文化的传承以语言载体,人们的交流以语言为媒介,无论是歌颂真善美,还是批判假恶丑,都要依靠语言文字来表达。通过语文的学习和阅读,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语言文字中切切实实地去体验真情,感悟真理,而不是空洞的说教。所以,离开了工具性,人文性也无从谈起,二者应该做到有机结合,互相统一。
2.拓展语文教学的学习环境
教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语言交流、表达看法上无处不用到语言。所以语文教学不应该只限制在课堂上,应该树立走出去的教学理念,迈开步伐,在不同的环境下利用各种有效资源进行教学工作,增加各种语言实践机会。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想做好语文教学,就必须重视和充分利用语文课以外的语文教学的广阔空间,这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和语言实践的大课堂。这就要求我们彻底改变语文教学的封闭局面,创建一个开放的、多维的大语文教学环境,努力实现四个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结合,语文教学同学校的其它教育相结合,语文教学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教师只有具备这样的理念,才能够做到无处不教、无处不学的教学氛围。
3.重视语文对学生的熏陶感染
新的课程标准还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的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熏陶感染,就是在实际教学中重视潜移默化,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真情实感,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方法,都要通过语文的阅读去亲自体验。崇尚美德是人之本性,课文所传达出来的人文情感可以自然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共鸣,让他们自觉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看齐。学生每有所感,必要有相似境遇的激发,有感于此,更抒发于彼。学生会调动自己个性化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再现或再造作者的生活原型;也会加以想象,构建自己认可的生活图景或事物形象,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产生独特的体验,受到感染,引起共鸣,从而观照自身,引发认知冲突,潜移默化地向作者的人格靠近,向作者文章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靠近。
二、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想引导学生学会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就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扩展
合理规划课程的安排,教给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做好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展开民主开放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共享信息,互相交流。在课后做好总结工作,积累知识,展开习作练习。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要突破教科书的局限性。在学习材料上,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技术的进步,学生的学习内容是丰富的,学习材料是多元化的,它不仅仅包括教材,还包括媒体及来自教师、同学、家长的各种课内外信息。教师要坚持整体优化和综合训练的原则,将教学内容有机地组织安排起来,使它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更加突出。
2.教学方法上多种形式相结合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口、眼、耳等多种感官,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是优化教学的重要方式。教师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式,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自主地选择唱、读、说、画等学习形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是互动的,彼此吸取,彼此欣赏,从中学会聆听,学会尊重,学会合作。
3.教学评价以学生评价为主
评价不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可以自我评价,互相评价。评价也不仅仅是学结阶段的一个环节,而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教学方式中,“评价”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学生的学而言,它使学生始终处于对己学内容、方法的回顾和对后续学习的展望、探究之中。掌握了学习的趋势,便学得积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教师的教而言,学生的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便于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正确把握每个学生学习的起点,调整教学的内容和节奏,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而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自己的思维能力、问题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阅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更可以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可以说,语文因阅读而精彩,学生因语文而修身养性。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阅读教学,更要加强阅读教学。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在重视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提出一些实施阅读教学的建议。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才能提高学习的热情。语文不是无情物,当学生对阅读有一定的兴趣,语文自然学得好。所以,当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一定要先学会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自主性,让学生从“被动”阅读变成“主动”阅读,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我要读”的欲望。而这个过程实现的关键,往往取决于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阅读的兴趣
“辞以情发,情不到,故辞不发”,从心理学角度看,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它与学习活动直接相关。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是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他们一旦对学习材料感兴趣了,就会内心他们的情感。情感会触发他们的语言动机,自然而然的,他们就会有了读文的动机。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再慢慢地将阅读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那么,阅读教学工作将会事半功倍。
(一)设计精妙的导语激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妙的教学引入艺术不仅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到文本阅读中去。它是一把通向优良教学情境的钥匙,能为整堂课的行进做好铺垫。如在教汉乐府诗中的《孔雀东南飞》时,笔者采用的故事导入方式:“自古以来,爱情就是神圣的。同学们知道有多少爱情故事成为民间佳话吗?”学生纷纷回答“牛郎与织女”、“白娘子与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那么今天我再告诉同学们一个爱情故事,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最后有没有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呢?”利用与课文有密切关系的、饶有兴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怀着一种迫切的心情渴望到新课中去探索答案。
(二)创设多样的情境激趣
语文课就像一门有声有色的艺术课,它借助多媒体手段,自古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佳话。教师在上课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可以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如在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笔者先播放网络上流行的凤凰传奇的同名歌曲《荷塘月色》的MV。学生在观看MV的同时,对“荷塘月色”的画面有一个更加直观、更加形象的印象,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入文本,去阅读感受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同时也创设了情境,使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行阅读。
(三)分配不同的角色激趣
语文课犹如一堂表演课,形象化的语言和趣味化的内容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根据课文中的不同特点,抓住课文的典型动作、神态、语言等,让学生分角色“入境表演”,将其再现出来,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走进文本。如《雷雨》这篇课文,文中多数是具体生动的对话,笔者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表演,配以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在无形中扩大了激励面。
二、活跃阅读的方式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堂是要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朗读就是要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实现书面语向口头语的转换。它可以检测学生的字音标准,可以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内容,可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同时还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然而,受高考功利性思想的影响,在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这种琅琅书声已经渐行渐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解、分析,减少甚至忽视朗读这一环节。朗读不是背诵,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错误的认为要求背诵的文章才需要朗读。古诗词需要朗读,现代文需要朗读,文言文也需要朗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灵活地读,引领学生一读到底。
(一)转变教学模式
教师应跳出“讲——练——讲”的传统教学模式,抓住重点讲解,让学生在课堂中多读,给学生更多的朗读时间。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教师重点讲解文中的清新意象和“三美”特点,更多的时间应该留给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情感,这样才能体味诗人对康桥感情的起伏变化。
(二)适当的点拨指导
课堂上教师适当的点拨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如杜甫的《登高》一诗,首联颔联重在写景,以风、天、猿、渚、沙、鸟、落木、江水构图,颈联尾联借景抒情,写诗人羁旅漂泊、年老多病、忧国忧民的感情。像这类的诗,教师可以先说清楚大意,再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诗中的多重复杂伤感之情。
(三)营造朗读的氛围
朗读不仅仅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也应该要一起参与进去。在上课时,教师要给学生示范朗读,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诱发学生的模仿心理,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再者,可以配乐朗读,放一些感情基调相同的轻音乐,既能营造氛围又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可以配以调子低沉的古筝版轻音乐《琵琶语》,再由教师范读或由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也可播放网络音频,既能营造一种特殊的感情氛围,又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超越阅读的形式
古人有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中随手记事、记感的习惯,培养学生自己的文学特性,有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托尔斯泰,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文学家,与他随时动笔记录的习惯是分不开的,他的身边时刻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更要注意积累,积累的内容不仅包括优美词句,还应包括自己的感想。它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牢固掌握所学到的知识,也有助于积累写作素材,更会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作文,是个人情感的倾诉,是心灵对生活的感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的比重不容忽视。作文想要取得高分,恰恰要求学生有丰富的阅读量、充足的素材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充足的素材是在丰富的阅读中动笔圈圈画画积累而来的,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在丰富的阅读中动笔写出来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米”正是学生平时积累的阅读量。所以,教师平时要鼓励学生多读精美文学作品,还要读历史、读自然科学,读各种各样的书籍。现在的一些杂志也颇有深度,适合中学生阅读,如《萌芽》、《意林》、《读者》等。学生通过书籍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思维,文学修养一旦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自身都会与文学融为一体,写作时“米”自然就有了。
篇6
一、运用教师的文学素养,感染学生热爱语文学习
初中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热爱学习语文,就要首先自己成为语文学习的衷爱者,吸引学生打好语文知识基础,重视语文文化积累,实现教师的内化素质,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理论学习,提升语文文学素养,运用美好的教学语言影响学生,关注语言的美感训练。教师也要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教师批改学生语文作文的时候,也要重视学生优美语言的赞美,赠送学生美好的诗词名言,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在初中语文教师的感召之下,教师也逐渐积累名言佳句,带领学生一起制作摘抄积累的本子,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感受了语文学习的乐园,提高了教学的潜移默化的长远的效果。
二、运用语文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感悟语文
语文是教师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和人的生命共同的存在。教师要带领学生感悟语文的美,充分挖掘语文学习的无穷的魅力,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和魅力。
1.紧抓课本中的美文佳作,吸引学生反复阅读
课文中有很多精彩的课文,教师要带领学生感悟语文课本写人、记事、描景、状物的迷人的美。教师要抓住课文思想折射的真、善、美,寻找课文的美点,激发学生努力咀嚼,细心品味,认真感悟,用心欣赏,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和浸渍,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提升。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感悟美文,让学生反复诵读。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几个层次阅读,自由大声地读,读准确,读通顺;分小节朗读,读出小节,读出层次;分小组分角色读,在相互的帮助下,学生阅读深刻投入;也可以竞赛读,读出竞争;也可以分节读完,让学生进行全文的配乐朗读。教师经过这样的长期的诵读活动,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活动。很多课文都是精美的美文,很适合学生反复诵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2.拓展课本外的名家名篇,让学生充分阅读
初中语文的课文都是精心挑选的,有着典型的效果。教师要让学生品味到更好的名家名篇。教师可以充分挖掘班级的学习阵地,让学生充分广泛的阅读,开辟每周阅读的活动,并让学生进行诵读活动,摘抄精彩的片段和句子,并组织学生进行评比的活动。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每天进行读书读报的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听读的欣赏课,向学生介绍一些读者上面的精彩的文章,让学生欣赏和品味,体会到作品的美好的意蕴。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摘抄活动,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展览,掀起学生爱文学,学语文的活动热潮。
三、运用教学的艺术魅力,引导学生读懂语文
教师的教学是艺术,教师要让学生运用语文技能和方法,带领学生欣赏语文的艺术的美,让学生快乐和喜悦。
1.激发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教师在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热爱语文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为了实现作者和读者的心灵沟通,可以设置一些答记者问的环节,让学生扮演记者,分析问题,在采访的时候进入角色,带领学生一起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教师可以给学生适当的点拨,创意的部分让学生根据电视上学习的内容充分自由发挥。这样的语文课堂就变得非常立体,让语文课堂充满光泽,富有张力,充满美好的境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热爱语文学习。
2.组织小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研究中分析语文
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可以组织几个人一个小组的学习小组,产生小组长,让学生有所分工。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材料转换成学习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自学、发言、谈论、小结、互评等程序,开展学习活动,带领学生交流学习情况,形成学习结果,适当轻学生进行点拨和指导,产生学习的结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赏析课文中的精美的地方,说说美在什么地方,组织学生代表发言,展开学生互评活动,教师进行点评,开展充分平等的学习活动中的探究和启智活动,让学习活动充分轻松自由,让交往环境变得融洽互动,让信息传导变得通畅顺利。
3.走向社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语文
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学习,在社会环境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寻找身边的不规范的字,为身边的实物进行广告词的撰写活动,组织学生写广告语等。教师通过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积累语文,转变观念,更新观念,保证语文看、学习课堂内得法,课堂外收益,通过艺术的教学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素质。
篇7
这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搜集学习材料,这样的材料可以是与课本小说相同构造的故事情节,可以是与课本具有相似的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可以是与课本小说写法大致相当的环境描写。学生心里有内容,小说教学的课堂上才能拿得出用得上。另一方面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在小说教学课堂上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大家将头脑中的信息迅速集中并展现出来,教师也应该多搜集材料并将其运用到小说的教学中,从而大大提高小说教学的课堂质量。
通过研究学习,笔者发现,论及小说教学方法的文献资料不胜枚举,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却很少。根据文献资料分析,笔者发现以下几种小说教学方法是值得重视的,也是值得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的。
一、比较法,深化鉴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形式上或者内容上有联系的两篇(段)或者两篇(段)以上的文本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学生的认识,让他们的认识得更深刻,了解得更全面,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比较法在日常的教学方法中并不陌生,例如在数学上我们利用比较法解答同类型的数学题型,在化学上我们通过比较法发现某种物质具备或者不具备某种特性,同样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运用比较法对小说进行教学。
二、多元鉴赏,鼓励创新
篇8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想象力;创造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却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在广大农村中小学的语文实际教学中,走了样。首先是教师现状令人堪忧。农村地区,教师年龄老化严重,一辈子穿惯了旧鞋,走惯了老路,现在却要他们换新鞋,走新路,确实勉为其难。虽然新课改的诸多新型理念生发于教育名家和教育名师的笔端,也能常见于各种级别的色彩斑斓的公开课。但是具体到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当我们常态地去检视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甚至去了解小学语文教师的内心愿想时,却发现他们常常心在困惑之中。现在谈谈我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新课程评价标准的困惑
农村小学教学中资源缺乏是当前面临的现状。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还是最原始的教学方式:一本教材,两支粉笔,一本教参,根本没有其他辅助教学设备和辅助教学手段。学生学了教材外,很少有课外补充学习材料。教育有两种基本价值:一是促进人的发展,这是教育的内存价值、根本价值;二是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这是教育的外在价值、工具价值。长期以来,教育评价把教育的两种价值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选拔功能被强化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教育由此走上“应试”的轨道。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评价上,明确指出:要重视发展评价,淡化甄别与选拔;注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转移评价重心。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明显感觉,新的语文课程评价标准一时还难以让学生、家长接受。他们都已习惯了关注学习结果,习惯了“以分论英雄”。另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少农民洗脚进城,其子女也要追求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纷纷进城读书。农村中小学在学生生源悄然流失的条件下,学校也不敢轻视家庭、社会的反响效应,导致一所学校课程评价标准多样。学校既要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又要满足家庭、社会对自己的要求,真可谓难啦!
二、从语文学习的评价目的上看
新课程强调语文考查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语文学习的评价上,仍强调甄别、检验、选拔的功能,轻视学生情感、态度、发展的个性;重视的是标准化的、规范化的检测训练,轻视的是学生多元的、逆向的思维创新;重视的是语文技能技巧的机械训练,轻视的是学生探究、发展的能力以及人文情怀的有效养成。
三、从对教师考核评价上看
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将评优晋级与学生考试分数挂钩,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唯分数是从,课堂教学面面俱到,知识教得死,生怕哪个内容没讲到,学生考试时丢分。
四、教师专业成长与教育现实的困惑
农村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是不争的事实,他们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识字,就是基础知识训练,缺乏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语文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离不开教育实践的,其中教师自觉地利用日常的课堂进行某种教育思想的尝试与探寻,并形成一定的操行方式,为进一步上升到理论层面提供有效的依据,这便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十分重要的过程。可是在现实的教育中,时而要为完成冗杂的教学任务而疲于赶进度,时而要为应试扭曲的教学形式而忙于知识速成。因此在探寻与应试的纠葛中,教师就只能且行且止,时断时续。这就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时常出现了断层。因为诸多的农村小语教者在教育尝试中,又不得不为应试而教,否则关乎己身的诸如职称,工资等都将受到牵连。这就迫使他们想摆脱困惑,一心事职的教育愿想无法畅行。
新课改下的小语教学改革,历经数年,应该说显性的教学公开课是可赞可叹的。但在农村日常的教学之中,却隐性地存在着并不乐观的景况。
总之改革的阵痛终要过去。随着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大力支持,新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农村语文教学定能取得成绩,在素质教育迅速发展的现在,我们需要立足农村小学教育的实际,“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利用反思教学的方法,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大胆地改革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定能出现新的局面。真正树立终身教育不雅,让教育成为唤醒心灵的快乐,让学生安享教育,安享生活,安享人生
参考文献:
[1]肖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周心红.农村有效教学策略[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9年.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教学
综合性学习似乎不能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而且不能作为教学目标,只能算是一种学习方法。而《语文课程标准》却将它作为教学目标的五个板块之一。它沟通了听说读写,沟通了语文与其他课程,沟通了课内课外,沟通了校内校外,沟通了书本学习和实践,它是一种综合化了的课程。它也开放了语文课程,使语文课程从封闭的课堂走了出来,走向了生活和家庭,走向了自然和社会,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它又是一种生活化了的课程。与以往的语文实践活动相比,它在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从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来看,许多老师并没有把它当作一门课程来加以重视,并没有将其与语文活动区分开来,使得综合性学习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用。部分教师认为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附属”、“添头”和“装饰”,在教学中不作为或作为不够,随意性强,缺乏计划性。综合性学习在教学形式上有其独特性,在知识与能力方面也是有序的、系统的。教材对综合性学习这一块的编写仍然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一、综合性学习的实现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
我们必须要走出历史、现实和教师个人等错综复杂原因形成的传统教学的阴影,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精神的拓展、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才能领会语文综合性学习所包蕴的丰富的内涵。综合性学习是从过去的语文活动发展而来的,但其活动内容的“综合性”要求和“探究性”特征使得综合性学习表现出的能力层面远远高于过去的语文活动,其活动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其活动总量及学生参与面是语文活动无可比的。综合性学习应成为语文教学的常规内容,而不应是“添头”或“装饰”。教师与学生在共同完成综合性学习的任务时不得随意打乱,必须经历准备(项目设计)、体验(过程实施)与表达交流(成果展示)三个阶段,不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师生为了完成这一项目必须拟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过程实施更要按拟定计划进行探究。没有计划的综合性学习是无意义的学习,把综合性学习当作可有可无的教学内容而不引起高度重视的语文教学不是全面的语文教学。
二、综合想学习的特点
与阅读、写作等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课程不同,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经验性的课程。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材做为知识的绝对权威而被教师捧为圣经。在课程改革到来之后,教材仅仅做为一种资源而存在,但教师的教育观念并没有发生改变,无法用新理念去从事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教师抱着书本打滚,甚至把综合性学习中的问题当作课堂作业来要求学生完成。而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材上综合性学习板块提供的内容仅仅是项目的引子,而不是项目的全部,我们不能过分地依赖教材,要走出教材,引导学生从引子中找到学习的钥匙,并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课文是例子,它是“成品”;综合性学习材料不是例子,因为它不是“成品”,仅仅是一种资源——可供参阅的项目引子,更不是作业。这些问题应该由学生去发现,然后,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当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查找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等;也可以合作完成,也可以独立完成。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有利于学生丰富自己的阅历。整合知识,运用知识,生成新的知识。也许这种课程让学生得到的大多是隐性的,不像知识性课程那样能有显著的收获,但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组织、协调、合作等能力的发展,将会比在学术性课程中更为显著,他们终生受益的是经验的增长、阅历的丰富。
三、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老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师生关系具有能动性,蕴含着巨大的情感、认知和智能潜力。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进行思想、情感、语言、信息交流的过程。有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尽量挖掘学生身上蕴含的学习潜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究中提高学习的能力,同时体验成就感,进一步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摆正自己的位置,确立师生间平等、对话的关系。教师应时刻牢记我们的学生是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人,我们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所以是有一定认识能力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是一个组织者、帮助者、引导者,而不是一个板着面孔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热爱、信赖学生,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消除各种心理障碍,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师;壮腰能力
一、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提升个人教育理念
价值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与内涵的确定必定带来教育价值理念的变化与更新。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具有高位意识,以科学的、宏观的教育理念引领自己的语文教学。
(一)在学科教学中秉承全程育人的教育理念
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各个阶段的特点,也有着贯之始终的连续性。学生某一阶段的状态,不单单是这一阶段形成的,而是过往经验的积累,也是下一个阶段的基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对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进行探索与思考,要回顾学生的过去,展望学生的未来。首先要弄清楚,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哪些内容,培养了哪些能力;初中阶段的知识点在小学阶段有没有学习,学到什么程度,初中阶段该怎样与之衔接,对其进行深化。然后要明确,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达到哪些目标,为此初中阶段要向高中阶段输送怎样的学生。之后,要熟知新版课标对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规定与要求,思考相同知识体系在不同学段的要求,紧密结合这些规定和要求,确定初中阶段教学内容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实施初中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二)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都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基本理念提出。正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是不可切分一个整体,“立德树人”的理念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就是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过程中进行身份认同、增强民族文化意识的过程;“思维发展与提升”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不断自我对话,思考自身与他人、自身与社会、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从而进行价值建构的过程;“审美鉴赏与创造”就是学生提升鉴别善恶美丑、判断是非的能力,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提升审美品味的过程;“文化传承与理解”就是学生追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体会革命历史文化、感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是学生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基因的过程。而“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养成产生一个极大的促进作用,一个自尊、自强、自立、心怀仁义的学生自然在语文学习上不会荒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思考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结合学习材料特点、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生活学习经验等,自然发挥学科“立德树人”功能,不是为“立德”而“立德”,而是应该将语文教学和“立德树人”有机融合,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提升个人思考力
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思考力是不够的。很多教师教学离不开教参,课堂流程显得顺畅的却缺乏灵动性,这在问题设置、作业布置等方面都有表现。语文课程的特点、学生的个体性和课堂的多变性,对语文教师个体能力的发挥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思考力。首先,要思考如何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调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乃至在陌生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语文课堂是一个千变万化的动态过程,其价值就是在不确定中实现学生的真实成长。一个好的课堂,一定是尊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其积极思考、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课堂。做不到这些,语文教学就有可能陷入“越认真,越失败”“越努力,越有害”的泥淖。今天的教师大多是从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缺少尊重的课堂上成长起来的,缺少积极的主体体验和思维习惯,但现在却要去打造出这样一个尊重学生主体、培养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真实的课堂。这是不容易的,可以说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其次,要对各种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辨析。教育理论和今天的教师之间是有着时空间隔的。当前教师接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大多从欧美传入,或是由欧美经苏联、日本传入,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是针对其相关的教育乃至社会问题产生的理论解释。在历史发展和地域传播的过程中,有些理论因为各种各样原因经历了选择甚至是阉割,而脱离了最初本义。[3]因此不能断章取义,拿过来就用,而是要有思考,有探究,有选择。要有以严谨求实的态度运用教育理论对课堂现象与问题进行揭示与剖析的能力。目前教师学习的机会很多,很容易接触到名师学说和实践课堂,他们的学说和实践可以具有一个普遍的指导和启发意义,但在针对具体教育教学情境时却不是万金良药。每个教师的教学都是具有独特性和现实性的,需要教师将所见所学和课堂学情、教学风格、地域特点等融合起来进行思考,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不断提升,从而形成“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理论修正—教学实践”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提升文化解读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思维是一种习惯和能力,难以一蹴而就,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培养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领作用必须得到发挥。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局限在“内容理解”的状态,字词掌握、段落划分、语句分析、主题概括的教学过程还是一种教学常态。推动课堂进程的主要是师生之间的问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呈现出随意化、片段化,问题之间逻辑联系不强,学生在课堂上思考的是怎样答出“正确”的答案,多感性理解,少理性辨析。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更谈不上提升。这对学生进入高中以后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究其原因,应试的压力是有的,但是也和教师的能力和素养不够是分不开的。而这其中,初中语文教师的文化解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要熟练掌握和运用语文学科基础知识
要熟悉教材,构建初中语文知识体系,要将教材知识内化,形成整体知识结构,建立前后知识链接,做到课堂教学有系统、有计划、有预设,能够游刃有余地应答课堂生成性问题,并在处理课堂生成性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能力的再提升。
(二)要深入理解新教材人文主题
部编本初中语文新教材将知识、技能、方法语文三大要素融入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人文主题中去,以人文主题组建单元学习。初中语文教师要对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有一个很好的认知与理解,能够对孔孟之道、老庄思想等中华文化的精华部分有深度解读的能力;对中外优秀作家作品能够进行比较立体的认知与讲解;能将中华传统价值与现代精神视角联系起来,引领学生徜徉发展变化又一脉相承的文化河流;提高哲学思辨能力,对人生与社会有深刻的省察与洞悉。这样,才能避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心无力——话说来说去、活动搞来搞去,却一直在表面层次流连,触不到点子上,让深厚的人文精神与内涵流于简单、空泛的词句概括。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教研活动记录